学术论文百科

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19:11:30

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论文

浅谈如何解决幼儿小学化倾向?论文就要通过实践调查了解一些纠正小学倾向的那些案例,真正的采取实践

幼儿园是儿童早期成长中影响最为深刻的环境之一,它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幼儿教育“小学化”则像是一颗隐形毒瘤存在于幼儿教育中,良好的幼儿教育环境刻不容缓。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念幼儿教育“小学化”,字面上理解就是把幼儿当小学生来进行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其具体体现在:一是行为规范要求上,如上课要注意听讲,坐姿端正,精神集中,不许交头接耳,对老师的话要听从,不许插嘴,不经报告不能随意上厕所、喝水,教师摆设陈列基本仿照小学模式,定期按照小学生的标准对幼儿进行审核并将结果反馈给家长,总之就是按照小学生规范来要求幼儿,使得幼儿少玩少动、老气横秋、缺失幼儿应有的天真活泼。 二是学习的内容上,幼儿的世界是全新的、无规则的,需要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培养,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要求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当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不需要额外的为幼儿添加不适应的内容,然而“小学化”的标准却是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分科教学,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规规矩矩的听课、写作业忽视了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更谓之甚的是开设幼儿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这种做法违反了《纲要》的规定。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由来的原因一种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园自身问题。由于现在的幼儿教育未被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内,政府权力下放,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幼儿园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切“向钱看”,为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不顾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味的增加幼儿的学习量,在幼儿所取得的成绩中获取社会的认可、增强自身在同行业的竞争力。2、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幼教是幼儿在幼儿园直接、间接都必须接触到的,幼教的素质则关乎整个幼儿园幼儿教育的成败。今年来,“虐童”、幼教说弹唱跳画能力较低、幼儿园安全故障等问题层出不穷,幼教的素质提高已是刻不容缓。首先,幼儿教师的编制体制不完善,现在的幼儿园大多属于个体私立办园、集体办承包给个人的形式。这种体制的幼儿园虽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在幼儿教师的选任中会出现家庭包干、任人唯亲的状况,中国是个礼尚往来的国家,“凡事大不过一个情字”更是会导致幼教师资水平降低。而对于幼教的聘用、调配、管理、工资待遇、退养等问题都无法很好解决,幼教的素质能力提高岂非妄谈?其次,幼儿教师素质偏低。据了解,我市的大部分乡镇集体、私人办的幼儿园教师为小学教师或者经过简单的幼教培训而速成的幼儿教师。小学教师担任幼儿教师虽然在知识水平、教学经验、看顾孩子的责任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小学教师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能很好地区分小学生和幼儿之间的区别。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曾近我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在上个世纪,教育水平较为低下,大部分的学校一个教室可以兼容一个高年级和一个学前班(即现在的幼儿班),完全不同年龄状况的孩子竟融于一室,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难免会多了一点老气横秋少了一点活泼开朗。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的今天,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幼儿教育也被提上良性发展的规划中,却仍是只有小部分转变为幼儿教师的小学教师得到一定的专业培训,大部分在从业幼教都只是凭借多年的中小学教育经验就进入幼教大军,所以一部分的教师说、唱、弹、跳、画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另外一部分的经过简单学习的新生的幼教队伍,年轻的一代说唱弹跳等方面的能力较好,可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导向其知识水平和教育幼儿的能力不足。再次,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可度不高、幼教队伍组成单一化。由于社会认可度较低,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幼儿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虐童”事件、幼儿教师上班期间一心两用、高材生或者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不愿从事幼教事业。近年来,教师队伍以女性为主,大部分学校呈现出“阴盛阳衰”的现象,特别是幼儿园,男性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男孩失去应有的“野性”、男孩倾向“女性化”。社会的正常发展需要注意男女比例,幼儿教育的发展也应重视男女比例。我曾经查阅新家坡的幼儿教育资料,尊师重教、广纳教育人才,社会认可度高相应取得的成绩也就较好。幼儿教师素质问题的由来是复杂的,是众多因素相互影响导致的恶性循环。3、家长的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几千年来每个父母的期望,这本身没有什么过错,可是这些过早的期望却束缚了孩子们的天性、过早的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从某种程度而言,家长就是幼儿教师的大Boss,所以幼儿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家长分忧、为家长服务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上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期望也就越来越高,家长也渐渐陷入了一个误区,片面的认为教育内容越多越好,要求对孩子进行识字、算术以及特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此外,家长对孩子的特长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全然不考虑儿童自身兴趣和需要,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钢琴家”、“舞蹈家”、“画家”。于是,各幼儿园就争相开展识字教学、算术教学、奥数班等特长教学,并且家长还会以此为评价幼儿园师资的根据。就这样相互影响,“小学化”的现象日益突出。当然,还有一种来自家长的问题就是,家长之间以孩子为媒介的攀比。在现在的一些家庭、友人、商业等聚会上,不经意间你可能就会听见张三在夸自己的孩子聪明、李四在炫耀自己的孩子又考了第一名,有时你也会看见一些家长、孩子羞赧的低下头。有调查证明,大部分的人成为父母以后,相互之间的话题就是“宝宝今天长高了没”、“宝宝会独自拼图了”“宝宝聪不聪明”之类的,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本来是一件充满温馨和爱的事,可是当这种关注被放大了之后,却是成了孩子健康成长的限制。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这恰好反应了每个阶段的孩子都存在着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同样,著名教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的思想,要尊重儿童天性发展。他认为幼儿的智力处于感性阶段,还没有理智,还不能形成概念,因此,对于幼儿不应当急于向儿童灌输知识。他认为儿童好动、好奇,不仅通过感觉,而且通过接触实物或事物的活动,通过做、思考与探索来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能更有效地发展自身的能力与情操。因此,幼儿教育“小学化”对于幼儿的成长是不利的,这样会将儿童本身所具备的广阔的发展空间龟缩为单一的、无活力的狭小空间。幼儿的生长发育将会受到威胁,幼儿的保育和教育是两个至关重要又相互联系不可缺少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则忽略了对幼儿的保育,幼儿每天在教室规规矩矩的坐几个小时,容易导致幼儿的疲劳,这就会严重阻碍幼儿骨骼、视力等机能的发育,容易造成幼儿身体发育上的潜在危机。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将会受到束缚,3~6岁的儿童思维个性属于未定型的、最为活跃、全新的状态,如果此时对其加以遏制,会影响幼儿个性的养成而培养出千篇一律的考试机器;幼儿园时幼儿社会学初步形成的时期,“小学化”使幼儿局限于小小的教室,严格的规定则又使幼儿无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交往,这样会导致幼儿逐渐走向孤僻、自闭的状态。儿童智力的发展将会被制约,幼儿时期思维主要靠表象来进行,于是就需要幼儿运用自身的感觉器官去接触实物,获取大量的感性经验,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然而,“小学化”制度下,幼儿局限在无趣味的算术和拼写中,逐渐的儿童对外界新奇事物的好奇就会被消磨掉,对事物的接触期望也就可能越来越低,幼儿的思维会逐步走向僵化,儿童对未来学习的兴趣也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四、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想法1、强化幼儿园的管理,加大监督和评估的力度。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对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幼儿园内部对教师的管理制度化,并且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幼儿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考察、培训。通过政策鼓励部分男性进入幼教大军、充溢幼教队伍、引进专业幼教师资。2、社会给予幼儿教师相当的认可度。士为知己者死,幼教是社会的一部分,若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的心理压力会相对减少、会对这个职业报以更大的热情。并且由于社会给予了幼儿教师认可度,也就是幼儿教师的使命公开化,这样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舆论监督的作用,有利于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个人素质、增强其责任心。3、改变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家长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向导,大多数孩子都想做爸爸妈妈的乖孩子,都想博得爸爸妈妈的夸奖,只有家长给予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来自外界的压力才会减小,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天性发展,为孩子留下一个创建童年美好回忆的机会。4、幼儿园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设计相应的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学校教育本身的问题。我国的应试教育深受传统科举制度的影响,对考试成绩的重视已经深入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心中。为了解决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不适应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改变幼儿园的带班方式,从一名教师循环带班的方式转换成教师固定带小班或者大班的方式。幼儿家长的问题:转化家长观念。家长在幼儿阶段的教育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想要治理幼教育的小学化现象,必须争取家长的配合,转变家长的观念。扩展资料:注意事项:6岁之前的儿童,手指发育不完全成熟,一些精细的动作还需要慢慢练习。让孩子拿着笔,轻松地涂涂画画,做一些把虚线图案描成实线的游戏,都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也能培养孩子对拿笔的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多锻炼身体,保持好个人卫生,能够良好地跟周围的人相处,学会相互分享、相互帮助,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调查

浅析幼儿园小学化问题论文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做,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1. 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 ,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3.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 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学前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有一个孩,其家长深知学前教育的真谛,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的需要学习了一些简单笔画的书写以及拼音声母的读法。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三年级之前在班里虽然不出头,但学习很顺利,家庭作业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很自觉,即使家长在客厅看电视也不会影响他。到了四年级,知识的深度、难度加大了,这孩子的潜力开始显露出来,孩子的数学老师说:这孩子头脑反应快,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总是他率先解出。实质上,是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从此,直到现在这孩子已经上高中三年级,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小学化”方式教育的孩子和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教育的孩子其智力上表现有十分明显的不同。有一年,县里举办“黄河花蕾”幼儿选拔赛,当时,私立幼儿园没有现在多,生源的竞争没有现在激烈,集体幼儿园不存在生源不足的压力,所以还不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在这次比赛中,有一道智力题是一副图画,画面上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野生的、家养的等等许多动物,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里观察画面,然后,不看图给画面上的动物分类,要求说出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哪些动物属于兽类?哪些动物属于家禽?哪些动物属于家畜?哪些动物属于野兽?要正确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脑力活动过程,孩子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的分析能力、灵敏的思维能力、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同时还要有平时关于动物分类的知识储备。教育局、县直等经过正规的幼儿教育方式训练出来的孩子观察准确、思维灵敏、思路清晰、反应迅速、答题准确条理,确让评委们赞叹不已!而那些“小学化”教育方式下选拔来的孩子,只是一双大眼睛瞪着画面,小脑瓜根本不知到怎样思考,移开画面让其回答时,孩子显得目光呆滞、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尽管评委一再启发,最后还是不得不摇头叹息。请问:孩子在智力上的残缺是谁的错?只有教育的错!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错!是老师的错!是家长的错!没有残缺的孩子,只有残缺的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只是简单的要求孩子学会写字、学会算术,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全部要义,使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全面开发;反而抑制了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受害终生,“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就是一种残缺的教育。6.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7.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填给孩子。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孩子厌学是必然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无异与拔苗助长。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许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学习,不争气,其实最该检讨和受到责备的正是我们家长自己,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枯”了,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个大早”却送孩子“赶了个晚班”。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我们的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务必引起各级领导,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的关注。

幼儿园是儿童早期成长中影响最为深刻的环境之一,它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幼儿教育“小学化”则像是一颗隐形毒瘤存在于幼儿教育中,良好的幼儿教育环境刻不容缓。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念幼儿教育“小学化”,字面上理解就是把幼儿当小学生来进行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其具体体现在:一是行为规范要求上,如上课要注意听讲,坐姿端正,精神集中,不许交头接耳,对老师的话要听从,不许插嘴,不经报告不能随意上厕所、喝水,教师摆设陈列基本仿照小学模式,定期按照小学生的标准对幼儿进行审核并将结果反馈给家长,总之就是按照小学生规范来要求幼儿,使得幼儿少玩少动、老气横秋、缺失幼儿应有的天真活泼。 二是学习的内容上,幼儿的世界是全新的、无规则的,需要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培养,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要求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当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不需要额外的为幼儿添加不适应的内容,然而“小学化”的标准却是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分科教学,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规规矩矩的听课、写作业忽视了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更谓之甚的是开设幼儿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这种做法违反了《纲要》的规定。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由来的原因一种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园自身问题。由于现在的幼儿教育未被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内,政府权力下放,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幼儿园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切“向钱看”,为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不顾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味的增加幼儿的学习量,在幼儿所取得的成绩中获取社会的认可、增强自身在同行业的竞争力。2、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幼教是幼儿在幼儿园直接、间接都必须接触到的,幼教的素质则关乎整个幼儿园幼儿教育的成败。今年来,“虐童”、幼教说弹唱跳画能力较低、幼儿园安全故障等问题层出不穷,幼教的素质提高已是刻不容缓。首先,幼儿教师的编制体制不完善,现在的幼儿园大多属于个体私立办园、集体办承包给个人的形式。这种体制的幼儿园虽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在幼儿教师的选任中会出现家庭包干、任人唯亲的状况,中国是个礼尚往来的国家,“凡事大不过一个情字”更是会导致幼教师资水平降低。而对于幼教的聘用、调配、管理、工资待遇、退养等问题都无法很好解决,幼教的素质能力提高岂非妄谈?其次,幼儿教师素质偏低。据了解,我市的大部分乡镇集体、私人办的幼儿园教师为小学教师或者经过简单的幼教培训而速成的幼儿教师。小学教师担任幼儿教师虽然在知识水平、教学经验、看顾孩子的责任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小学教师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能很好地区分小学生和幼儿之间的区别。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曾近我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在上个世纪,教育水平较为低下,大部分的学校一个教室可以兼容一个高年级和一个学前班(即现在的幼儿班),完全不同年龄状况的孩子竟融于一室,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难免会多了一点老气横秋少了一点活泼开朗。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的今天,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幼儿教育也被提上良性发展的规划中,却仍是只有小部分转变为幼儿教师的小学教师得到一定的专业培训,大部分在从业幼教都只是凭借多年的中小学教育经验就进入幼教大军,所以一部分的教师说、唱、弹、跳、画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另外一部分的经过简单学习的新生的幼教队伍,年轻的一代说唱弹跳等方面的能力较好,可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导向其知识水平和教育幼儿的能力不足。再次,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可度不高、幼教队伍组成单一化。由于社会认可度较低,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幼儿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虐童”事件、幼儿教师上班期间一心两用、高材生或者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不愿从事幼教事业。近年来,教师队伍以女性为主,大部分学校呈现出“阴盛阳衰”的现象,特别是幼儿园,男性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男孩失去应有的“野性”、男孩倾向“女性化”。社会的正常发展需要注意男女比例,幼儿教育的发展也应重视男女比例。我曾经查阅新家坡的幼儿教育资料,尊师重教、广纳教育人才,社会认可度高相应取得的成绩也就较好。幼儿教师素质问题的由来是复杂的,是众多因素相互影响导致的恶性循环。3、家长的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几千年来每个父母的期望,这本身没有什么过错,可是这些过早的期望却束缚了孩子们的天性、过早的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从某种程度而言,家长就是幼儿教师的大Boss,所以幼儿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家长分忧、为家长服务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上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期望也就越来越高,家长也渐渐陷入了一个误区,片面的认为教育内容越多越好,要求对孩子进行识字、算术以及特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此外,家长对孩子的特长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全然不考虑儿童自身兴趣和需要,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钢琴家”、“舞蹈家”、“画家”。于是,各幼儿园就争相开展识字教学、算术教学、奥数班等特长教学,并且家长还会以此为评价幼儿园师资的根据。就这样相互影响,“小学化”的现象日益突出。当然,还有一种来自家长的问题就是,家长之间以孩子为媒介的攀比。在现在的一些家庭、友人、商业等聚会上,不经意间你可能就会听见张三在夸自己的孩子聪明、李四在炫耀自己的孩子又考了第一名,有时你也会看见一些家长、孩子羞赧的低下头。有调查证明,大部分的人成为父母以后,相互之间的话题就是“宝宝今天长高了没”、“宝宝会独自拼图了”“宝宝聪不聪明”之类的,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本来是一件充满温馨和爱的事,可是当这种关注被放大了之后,却是成了孩子健康成长的限制。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这恰好反应了每个阶段的孩子都存在着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同样,著名教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的思想,要尊重儿童天性发展。他认为幼儿的智力处于感性阶段,还没有理智,还不能形成概念,因此,对于幼儿不应当急于向儿童灌输知识。他认为儿童好动、好奇,不仅通过感觉,而且通过接触实物或事物的活动,通过做、思考与探索来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能更有效地发展自身的能力与情操。因此,幼儿教育“小学化”对于幼儿的成长是不利的,这样会将儿童本身所具备的广阔的发展空间龟缩为单一的、无活力的狭小空间。幼儿的生长发育将会受到威胁,幼儿的保育和教育是两个至关重要又相互联系不可缺少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则忽略了对幼儿的保育,幼儿每天在教室规规矩矩的坐几个小时,容易导致幼儿的疲劳,这就会严重阻碍幼儿骨骼、视力等机能的发育,容易造成幼儿身体发育上的潜在危机。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将会受到束缚,3~6岁的儿童思维个性属于未定型的、最为活跃、全新的状态,如果此时对其加以遏制,会影响幼儿个性的养成而培养出千篇一律的考试机器;幼儿园时幼儿社会学初步形成的时期,“小学化”使幼儿局限于小小的教室,严格的规定则又使幼儿无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交往,这样会导致幼儿逐渐走向孤僻、自闭的状态。儿童智力的发展将会被制约,幼儿时期思维主要靠表象来进行,于是就需要幼儿运用自身的感觉器官去接触实物,获取大量的感性经验,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然而,“小学化”制度下,幼儿局限在无趣味的算术和拼写中,逐渐的儿童对外界新奇事物的好奇就会被消磨掉,对事物的接触期望也就可能越来越低,幼儿的思维会逐步走向僵化,儿童对未来学习的兴趣也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四、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想法1、强化幼儿园的管理,加大监督和评估的力度。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对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幼儿园内部对教师的管理制度化,并且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幼儿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考察、培训。通过政策鼓励部分男性进入幼教大军、充溢幼教队伍、引进专业幼教师资。2、社会给予幼儿教师相当的认可度。士为知己者死,幼教是社会的一部分,若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的心理压力会相对减少、会对这个职业报以更大的热情。并且由于社会给予了幼儿教师认可度,也就是幼儿教师的使命公开化,这样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舆论监督的作用,有利于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个人素质、增强其责任心。3、改变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家长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向导,大多数孩子都想做爸爸妈妈的乖孩子,都想博得爸爸妈妈的夸奖,只有家长给予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来自外界的压力才会减小,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天性发展,为孩子留下一个创建童年美好回忆的机会。4、幼儿园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设计相应的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小学化问题论文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做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策略,问题,倾向,小学,幼儿园,幼儿 我帮你写吧,稿件质量很不错,联系我就行:四九三零九二五二四希望对您有帮助。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做,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1. 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 ,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3.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 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学前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有一个孩,其家长深知学前教育的真谛,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的需要学习了一些简单笔画的书写以及拼音声母的读法。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三年级之前在班里虽然不出头,但学习很顺利,家庭作业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很自觉,即使家长在客厅看电视也不会影响他。到了四年级,知识的深度、难度加大了,这孩子的潜力开始显露出来,孩子的数学老师说:这孩子头脑反应快,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总是他率先解出。实质上,是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从此,直到现在这孩子已经上高中三年级,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小学化”方式教育的孩子和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教育的孩子其智力上表现有十分明显的不同。有一年,县里举办“黄河花蕾”幼儿选拔赛,当时,私立幼儿园没有现在多,生源的竞争没有现在激烈,集体幼儿园不存在生源不足的压力,所以还不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在这次比赛中,有一道智力题是一副图画,画面上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野生的、家养的等等许多动物,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里观察画面,然后,不看图给画面上的动物分类,要求说出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哪些动物属于兽类?哪些动物属于家禽?哪些动物属于家畜?哪些动物属于野兽?要正确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脑力活动过程,孩子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的分析能力、灵敏的思维能力、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同时还要有平时关于动物分类的知识储备。教育局、县直等经过正规的幼儿教育方式训练出来的孩子观察准确、思维灵敏、思路清晰、反应迅速、答题准确条理,确让评委们赞叹不已!而那些“小学化”教育方式下选拔来的孩子,只是一双大眼睛瞪着画面,小脑瓜根本不知到怎样思考,移开画面让其回答时,孩子显得目光呆滞、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尽管评委一再启发,最后还是不得不摇头叹息。请问:孩子在智力上的残缺是谁的错?只有教育的错!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错!是老师的错!是家长的错!没有残缺的孩子,只有残缺的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只是简单的要求孩子学会写字、学会算术,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全部要义,使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全面开发;反而抑制了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受害终生,“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就是一种残缺的教育。6.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7.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填给孩子。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孩子厌学是必然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无异与拔苗助长。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许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学习,不争气,其实最该检讨和受到责备的正是我们家长自己,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枯”了,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个大早”却送孩子“赶了个晚班”。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我们的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务必引起各级领导,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的关注。

小学数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论文题目

《生活中的数学》可以讲一下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构建数学生活的美好乐园;精彩不容“错”过;上“活”概念课,灵动新课堂;“小情境”成就“大课堂”;让数学“压力”变成“魅力”;让数学中的“错”更精彩;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数学;兴趣,开启智慧的大门;追求和谐之美 塑造数学魅力;数学课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生的数学论文的题目 谢

太多了, 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 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 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不拘一格育“鸣凤”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 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幼儿园去小学化问题论文

论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及影响  摘要:幼儿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但近几年,在幼儿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相违背的“小学化”现象,严重危害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文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述、分析危害和原因以及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02-01  一、引言  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近些年很多幼儿园不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致使很多幼儿开始厌学,对学校产生了恐惧。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康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述  目前,对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外国专家学者提出了2种模式:一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主要是指幼儿园对小学课程资源、教学理念、评价标准、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渗透到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和状态,以及普遍趋势的功利教育。二是从实践层面上,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小学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是对幼儿的行为和形式的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表现在,首先,一味地追求知识的传授。幼儿园提前开设本不属于这个阶段的课程,把小学内容放到幼儿阶段进行,片面追求知识的获得。其次,教学方法陈旧。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学校的多样性办学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滞后,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也急需发展。目前的幼儿园教师大多在幼儿教育中没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过早地对幼儿教育采用小学教学法。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一)危害  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小学化是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该承受的学习范围,孩子存在不安全感,压力随之升高,使刚进入校的孩子不喜欢上学,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如果对幼儿的教育采用教授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机械背诵和习惯化的思维就将严重地阻断孩子本来该得到发展的智慧和想象力。  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形成。人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幼儿个性的形成。在幼儿园,教师们喜欢的是听话的孩子,忽视调皮捣蛋的孩子。但实际上,那些孩子常常是非常有想象力的。教师甚至对那部分孩子问的那些奇怪的问题的态度比较冷淡,长此以往,孩子问问题的欲望也就随之熄灭。  不利于幼儿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小学教育不利于正确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习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原因分析。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园的质量如何,主要看孩子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家长甚至支持小学化教育。在幼儿方面,部分幼儿园的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扭曲学前正确的教学理念。一味地追求利益,不注重孩子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老师不顾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为了符合父母的需求,设定小学化课程,给孩子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为此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我国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是面向全体的、普及性的并非选拔性的。再加上一些学校只在乎学校自身的升学率的高低。该理念成了幼儿园小学化的基础。  四、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措施  (一)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建立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设计适宜的活动,老师须明确活动的目的,然后依据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对学期目标进行确定,然后老师根据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以及幼儿的特质,进行区域安排,让幼儿自主的表现自己,从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二)幼儿园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因材施教,特色办学。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兴趣班似乎都有存在。甚至认为兴趣班是自己的特色。很多幼儿家长也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 只要是幼儿园开设的兴趣班, 并且在他们的经济范围承受之内, 都要求孩子学习。幼儿教育应遵循不同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三)转变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对于幼儿园小学教育而言,家长的作用也不很大。现在,有些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对此,各地的幼儿园的老师要经常开展幼儿专家教育内容的相关论坛会,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准确的理解幼儿教育的核心观念。幼儿园要不断加强家园之间的交流,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更加多层化的发展。  (四)加大政府的监管。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投资和管理。由于前期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导致幼儿园办学趋势不好。为了纠正中小学儿童教育管理部门的倾向,政府应明确其责任,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保证学前教育的有效领导和管理。总的来讲,政府的教育的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教育情况,对教育理念出台适合的政策。此外,政府还要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杜绝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进而促进幼儿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缤梅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分歧与评价[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2:77-  [2]严仲连,盖笑松 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4,01:150-  [3]刘智成,边霞 幼儿教师教学责任的内涵、冲突及其实现——兼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规避[J]教师教育研究,2014,01:28-  [4]教育研究,2014,09:69-  [5]王廷廷 “镣铐”下的孩子—多重视角下的公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D]西北师范大学,  [6]程秀兰 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7]张斌 江平镇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探究王泽敏   摘 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当前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中,教育部门正在出台相关的治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政策,坚定地遏制幼儿园的“小学化”,坚持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调研,并且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希望能够为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  教育界对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个问题仍然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和理论分析都很匮乏,例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小学化”问题,如何考察并且量化小学化问题,如何解决小学化问题等等。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在201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部对幼儿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与此同时,教育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正在大力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化”是人们在研究幼儿园教育时所经常用到的专业术语,从文字本身而言,人们通常认为“小学化”这三个字是指:把小学所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中,把小学中的教育评价方式也相应地迁移到幼儿园教育中;从教育形式来看,通过小学化,幼儿园课堂由课堂教学取代了游戏;从教育内容来看,幼儿园过于追求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课后作业来看,课后作业较为繁重,孩子们用来玩乐的课余时间减少;从学校制度来看,教学考试评价成为判定教师水平的主要标准,过于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幼儿的教育过程。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组合最终所导致的结果,有许多根深蒂固的因素都是导致小学化的原因,例如我国重视早教的传统教育、应试教育和功利化教育等等。我们首先要清晰地认识到,小学化并不仅仅是幼儿园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教育界出现的问题,小学化问题只是整个中国教育界应试教育问题的延伸,学生从幼儿园教育开始,然后经历小学、初中、高中,最后到大学,一直离不开考试,幼儿园作为一切教育的始发点,自然得到了广大家长们的格外重视,每个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把孩子们送到各种辅导班,补习英语、算术,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细胞,还给孩子额外报了钢琴、跳舞等艺术辅导班,大大缩短了他们的周末娱乐时间,孩子们成为竞争之路上的牺牲品,幼儿教育也逐渐成为生存竞争工具。  有许多幼儿园是直接对接小学的,从某个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会被直接送往固定的小学,因此,这些幼儿园中,有的就直接模仿目标小学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为小学教育打基础,实际上这对孩子们的危害极大。从应试教育的原因看,我们可以继续向深处挖掘,那就是我国的文化环境和思维惯性,我国的文化传统是实用性较强的文化,因此,我们的教育界比较重视具有实用性质的文化,例如算术、文字等等,而精神文明不能用物质来衡量,则显得不太关注。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重视舆论引导,传递科学幼儿园教育理念  要想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帮助广大家长和幼儿教师走出幼儿园教育的误区,这是解决小学化问题的一个重点。在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背诵《百家姓》的女孩子王仙妮红极一时,在广大家长朋友中掀起了一阵“神童热”,一时间,背诵元素周期表,背诵百家姓,背诵圆周率的趋势红遍了大江南北,但是,这种死记硬背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应当让孩子成为为家长撑面子的工具。因此,社会和公共部门应当传递合理的幼教理念,不要一味地向社会推荐幼年神通,而是要向社会传递培养综合素质优良、拥有欢乐童年、能够健康成长的孩子的教育观念。  要规范小学学校的招生规章制度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想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小学招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力求小学招生的合理化、规范化。小学的招生标准应当降低,不应有拼音、识字和算术知识的过高要求,从而让幼儿园教育中的此类课程逐渐消失,在小学教育安排中,我们应当尽力实现小学的零起点,也就是让孩子们刚刚步入小学时都处于一个相同的学习状态,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家长对孩子们的“抢跑”行为。  严格监管幼儿辅导市场  随着家长对孩子幼教的重视,许多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多种多样的辅导班之中,这对孩子们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有效监管幼教辅导市场的角度出发,杜绝幼教辅导的发生。相关部门应当严格要求幼教辅导机构,对其资质提出严格的高要求,不能让其变为一味的盈利机构,在学前教育越来越火热的情形之下,幼教市场的有效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我国当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策略,遏制幼儿园的“小学化”,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成长的童年。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J]教育研究,2014(9):69-  [2]张娟娟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弊端及对策   目前,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提前把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数学运算等小学一年级的部分教学内容纳入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甚至把幼儿园的学前班办成了“小学预科”班。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做法,需要教育部门下大力气加以纠正。  曾有新闻报道,广州某小学在今年的“幼升小”入学考试中,出现了这样一些试题:“4-1在什么时候等于5?”“哪个词既是它的反义词又是它的近义词?”“17-18+19+20=?”许多试题不但孩子答不上来,连家长也被难倒了。面对这些试题,我们忍不住要问:“这些知识,孩子如果都知道的话,那还有必要上学吗?难道在幼儿园提前学习掌握小学知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了吗?”  学不完的知识,孩子变成小学预科生;课外辅导班成负担,孩子害怕上小学;被迫学习成压力,孩子拿桌子出气,等等,这些现象说明幼儿教育问题多多。  一、“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地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  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时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结果,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他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得以产生。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首先,是广大不懂幼教规律的家长的错误需求。当孩子回到家时,多数家长最先关心的就是:今天在幼儿园吃没吃饱?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今天认识了什么字?背了几首诗?……当家长把这些方面作为考查幼儿的主要发展时,它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幼儿的自我为中心和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之路。  其次,有些幼儿园办园目的不端,违心去搞小学化。许多被学生家长叫好的幼儿园的办园“秘诀”就是多凸显孩子的外显行为,如语言、识字、英语、速算、早期阅读、体育专项训练等,因为这些方面周期短,在孩子身上见效快,家长能看得见、摸得着。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兴趣、智力潜能等方面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易在孩子身上迅速体现,因而幼儿园就“避重就轻”,以博得家长的满意。  再次,有些教师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因素。缺乏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倾向于管理、教学小学化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业务研究部门监管、培训不够,也是造成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原因。  三、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行政监管  幼儿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幼儿园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广泛的关注、理解与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幼教事业的监督管理,切实发挥监管与扶持的职能。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为改善办园条件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供必要的基础性支持;另一方面,要给改制幼儿园提供政策性援助,使幼儿教育在进行成本核算后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这是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根本。  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幼教理念  正确的幼儿教育是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幼儿教育要以幼儿为中心,要把幼儿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切实贯彻“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入学准备理念,当前国际流行的入学准备教育包括五大领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语言发展、认知和一般知识、情绪和社会性、学习方式。幼儿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注重教师专业素质培养  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因此,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  幼儿园应开展各种培训,帮助教师践行以下观念和行为:一是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培养幼儿非智力因素等;二是幼儿是用“行动”来思考,靠“感官”来学习的。教师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和尝试。要使教师能够真正关注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和主体性的发展,将教学目标与多方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教育行为上避免“小学化”现象。  统一课程设置,编撰标准教材  目前,学前班课程设置大多照搬小学,教材编写不规范。有的编撰出版者功利思想严重,只注重效益,对教材胡编乱印。有的幼儿园直接选用一年级课本,这种教材并不适用于学前教育阶段,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士统一编撰科学、适用的学前教育教材。  加强家长教育,摆正家长幼教观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教育观念和需求的牵制,可以利用幼教专家讲座、大众传播媒体、家园合作等形式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的科学理念,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幼教态度,从而使家长淡化对幼教的功利心态。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第二幼儿园)关于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透视研究   摘 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在当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国很多幼儿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幼儿园都安排大量的课程让幼儿进行学习,给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对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希望为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多学科视野;幼儿园;小学化;透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21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超前的教育方式,对于幼儿来说这违背了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会对家长造成误导,对幼儿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应及时改变这种“小学化”现象,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将对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讨论。  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种失范现象。人本身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从生理上来说,每个人是世界中存在的一个个体;从道德上讲,每个个体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如果对他们的本性进行了限制,他们势必会受到约束。[1]在幼儿教育阶段过于严苛地对幼儿进行管束,并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就会导致出现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家长一方面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承受过多的压力,另一方面却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只能让孩子尽量地参与更多教学活动,却根本没有真正地去理解孩子。此外,家长们普遍对科学的幼儿教育缺乏认识和情感支持,家长总是认为自身与教师之间是存在对立关系,从而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  (2)幼儿园办学观念不正确。我国很多民办幼儿园在创立初始阶段大都只是为了盈利,而并非为了幼儿的发展。这种幼儿园会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力而故意采取“小学化”的教育方式,让家长迅速看到教学效果。但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幼儿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近年来一直采取应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认为,只有高考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一切的努力都只是为了高考,因此导致在幼儿园教育中出现“小学化”现象:只看重幼儿的知识性学习,而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有所忽视。这种现象的出现,将对人才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2]  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改正路径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先进的思想观念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基础。针对幼儿的教育,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幼儿掌握某一项基本的技能,而是要在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给幼儿营造欢乐的氛围,让幼儿能够在幼儿园阶段受到心智上的启蒙。因此,在教育观念上,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正确看待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2)完善幼儿园教育制度。要想纠正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使之能受到限制。幼儿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应做到尊重幼儿的基本人格,同时教育内容需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设置,以基础的游戏方式作为活动,并将其融入教育内容中。[3]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我国虽然也有相关内容规定,但这些法律限制并没有对幼儿园教育起到作用。对此,国家应更加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以此来扭转当前这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3)跟进教学法。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不够完善,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需要与小学阶段的教育加以区分。对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采取一些跟进式教学方法,让幼儿能将所学过的知识与日后的学习产生联系。  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现象严重违背了幼儿的成长发育规律,因此, 在幼儿园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正确看待幼儿教育,让幼儿尽可能地感受童年快乐,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成长。只有这样,这对幼儿来说才是最好的,对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3)  [2]李康耀如何使学前教育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 2011,(4):50-  [3]李康耀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4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教育对一个人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教育,尤其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幼儿园教育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焦点。但是,在现代社会崇尚快速化的形势下,幼儿园教育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状况,正在逐步走向“小学化”,这种利用小学教育方式取代幼儿园教育方式的做法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仅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而且还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伤害,产生持久的不利影响。 一、创新教育理念,秉承先进的幼儿园教育思想,避免“小学化”思想理念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保障,只有转变思想理念,树立新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问题的解决。 首先,幼儿园园长转变理念。幼儿园园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是幼儿园办学方向的决策者,因此幼儿园园长应该积极地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时刻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机会和优质的环境。幼儿园园长应该大胆地放弃办学的功利性,以远见的目光全身心地投入到办学中,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挖掘幼儿的潜力,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实现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教师要用心呵护幼儿的成长,为祖国培养栋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整合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要深刻地研究幼儿的特点,制定一套适合幼儿的成长方法,使幼儿快乐地度过幼儿时光,为幼儿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全面地更新教学模式,幼儿园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教学培训活动,为教师创设平台,使教师能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共同研讨幼儿园“小学化”的成因,尤其是“小学化”给幼儿造成的危害等,共同出主意、想办法,为幼儿的美好明天共同努力。 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健全幼儿园科学管理方案,治理“小学化”管理模式的落后阻碍了幼儿园的发展尤其是幼儿的健康成长,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是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的关键环节。要健全管理体系,完全管理机构,幼儿园的领导层需要积极地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治理小组,明确小组分工,制定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并加强实施的力度,使管理者能够依据一定的制度来管理。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教师对幼儿的特点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在遵循幼儿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注重幼儿的习惯养成与思维开发,让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在遵循上述基础性制度的前提下,幼儿园还特意制定并实施专项工作制度,如培训制度:立足于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每月对教师、家长进行专题培训;教师反思制度。每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存在“小学化”现象,并及时从语言、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成果展示制度:每学期末,教师以教育笔记、论文、活动案例等形式展示自己在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方面的收获与成果;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教师每月自评、每学期教师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等多主体评价方式,对教师进行纵向发展跟踪评价指导,并将测评结果纳入到教师评优、评先中。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较好地保证了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工作的效果,并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三、丰富幼儿园的学习方式,构建快乐式教学,扭转“小学化” 丰富幼儿园的学习方式,为幼儿园幼儿的学习增添趣味性,是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有效途径。幼儿的学习目的是对事物产生兴趣,而不是仅仅关注成绩,我们应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太多小学的模式。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很难对“小学化”的学习方式感兴趣,他们的求知欲也有可能在一些比较枯燥的写写算算中受到抑制。因此,我们应该将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孩子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作为幼教工作者,特别是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不仅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健康、科学的教育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还给孩子一个游戏的童年。为此,我们将以规范、严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求真务实的实际行动,坚决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把快乐还给孩子,让幼儿教育回归本位。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做,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1. 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 ,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3.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 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学前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有一个孩,其家长深知学前教育的真谛,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的需要学习了一些简单笔画的书写以及拼音声母的读法。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三年级之前在班里虽然不出头,但学习很顺利,家庭作业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很自觉,即使家长在客厅看电视也不会影响他。到了四年级,知识的深度、难度加大了,这孩子的潜力开始显露出来,孩子的数学老师说:这孩子头脑反应快,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总是他率先解出。实质上,是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从此,直到现在这孩子已经上高中三年级,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小学化”方式教育的孩子和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教育的孩子其智力上表现有十分明显的不同。有一年,县里举办“黄河花蕾”幼儿选拔赛,当时,私立幼儿园没有现在多,生源的竞争没有现在激烈,集体幼儿园不存在生源不足的压力,所以还不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在这次比赛中,有一道智力题是一副图画,画面上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野生的、家养的等等许多动物,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里观察画面,然后,不看图给画面上的动物分类,要求说出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哪些动物属于兽类?哪些动物属于家禽?哪些动物属于家畜?哪些动物属于野兽?要正确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脑力活动过程,孩子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的分析能力、灵敏的思维能力、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同时还要有平时关于动物分类的知识储备。教育局、县直等经过正规的幼儿教育方式训练出来的孩子观察准确、思维灵敏、思路清晰、反应迅速、答题准确条理,确让评委们赞叹不已!而那些“小学化”教育方式下选拔来的孩子,只是一双大眼睛瞪着画面,小脑瓜根本不知到怎样思考,移开画面让其回答时,孩子显得目光呆滞、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尽管评委一再启发,最后还是不得不摇头叹息。请问:孩子在智力上的残缺是谁的错?只有教育的错!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错!是老师的错!是家长的错!没有残缺的孩子,只有残缺的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只是简单的要求孩子学会写字、学会算术,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全部要义,使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全面开发;反而抑制了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受害终生,“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就是一种残缺的教育。6.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7.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填给孩子。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孩子厌学是必然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无异与拔苗助长。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许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学习,不争气,其实最该检讨和受到责备的正是我们家长自己,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枯”了,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个大早”却送孩子“赶了个晚班”。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我们的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务必引起各级领导,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的关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