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艺术与生活800字议论文高中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3 19:39:03

艺术与生活800字议论文高中题目

一中央电视台有个品牌栏目《艺术人生》,口号是“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节目中,时常会请一些艺术家和演艺圈的人士,讲述他们的生命历程,讲述他们的悲欢离合,在对成功和失败、坎坷与辉煌的回忆中,展现人世的沧桑变迁,充满了怀旧意味,常常令人唏嘘感叹。 其实,不但艺术家的人生遭遇,饱含着艺术的韵味,每一个生活中的人,如果用艺术的眼光看,所走过的人生之路,也都充满了诗意的悲欢、离别和感伤。谁不曾有过天真的梦幻?谁不曾有过梦幻的破灭?谁不曾有过如花的青春?谁不曾有过青春已逝、华发早生的叹息?每个人的身上,都深深体现着时间的雕刻刀留下的痕迹,每个人的生命足迹,都是一幕幕充满情感的戏剧。 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因为我们有理性,有思想,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语言和符号中。我们从来就不满足于生命的表象,从来就不满足于仅仅吃饱喝足,我们总要追求更高的更具深度的东西,总要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从根本上说,艺术不是手段和方法,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本身就具有终极的意义。艺术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种观察和思考的角度。用艺术的眼光省查世界和人生,世界和人生就具有了美感,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用艺术点亮人生,就是通过艺术,通过审美,走向对苦难人生的肯定,走向对虚无和空空落落的怅惘感的超越。 今天是一个遍地真理的时代,除了物质和消费欲望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标准和参照,所有的价值观都面临解构和颠覆。后现代们喊出的口号是,“这是我的真理,你的呢?”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清晰地知道消费的满足,不过是一次吸毒般的短暂快感,我们也难以自拔。快感的背后,是心灵的空茫和失落。正应验了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我们将面临二百年的虚无。”除了艺术,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抓住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抓住呢?所以,哲学家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用艺术点亮人生,还在于艺术使生命变成一个创造和发现的过程。人在世界的一生,很像一只鸟,飞进一间房子,最后又飞出去。这本来是一间幽暗的房屋,因为有了艺术之光,我们才看到房间中,原来早已摆着鲜艳的玫瑰,摆着碧绿的翡翠,还有洁净的杯子和水。因为有了艺术之光,我们还能发现房间有那么多通向远处的通道。艺术就像神圣的诗句,给这个世界命名,让这个世界得以解除遮蔽,在眼前敞开。 用艺术点亮人生,也在于艺术可以帮助我们解除时间的魔咒。杜拉斯的名言,“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容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倍受摧残的面容。”体现的正是艺术的目光和艺术精神。如果没有艺术,皱纹就仅仅只是皱纹,可是艺术告诉我们,什么是沧桑,什么是美。晚年的杜拉斯,面目浮肿,头发凌乱,她行走在巴黎街头的风中,那么孱弱,可是,因为艺术,她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哀婉的美。 用艺术点亮人生,就是用细致、爱心和温情,深入到生命和情感的深处。在匆匆流逝的生命中,在不断求真求善的基础上,攀登审美、艺术的高峰。不管人世如何变幻莫测,无论面对怎么样的破败、荒凉、坎坷和无奈,因为艺术,人生的局限和残缺,得以超越,使得我们有力量用带泪的微笑,面对哀伤和哭泣的时刻。这就是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艺术,人生真正值得一过。二 记得孩提时代最常做的梦就是飞翔。小的时候,父母亲是很严厉的,每每遇到伤心事,不敢诉说。只有到了夜晚,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星空,会生出许多的遐想。想着想着,两条腿一蹬一蹬就上了夜空。那是一个多美的世界,,尽可由着童心自由自在地飞啊飞啊,没有大人们的斥责,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星星眨着眼睛微笑地陪伴着你,云儿用温柔的手臂抚慰着你……早上醒来才知是梦,大人们都说这是孩子在长个子,我以为梦是孩子的艺术,是童心无拘无束的向往。父母亲戎马生涯几十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唱京戏。闲遐之余,常会邀上几个票友,自拉自演,唱上几段。文革初期, 母亲作为走资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冤屈。一次,母亲被造反派挂着牌子游街批斗了一整天,回家以后就两眼发直,到处跑来跑去忙着开灯,嘴里反复地说,‘东方红,太阳升’。我们孩子不懂什么,只是哭着对母亲说,‘妈妈,你怎么啦?我们害怕!’。那段曰子,传统京戏不给唱了,老的留声机和唱片也砸了,父亲总是有空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出来,书法成了唯一的慰藉,甚至自己做笔,自己研墨,我在旁边帮着拉纸,每每此时,我总能从父亲平时严厉的目光中看出些许慈祥。晚年,父亲因哮喘不能外出,书法更是最爱,凡有朋友同事求墨问字,父亲总是乐此不疲,像是一种逃离,逃离肉体的沉重,喧嚣之上,让心安息。我大学毕业以后,到日本去留学,白天学习,晚上打工。每天深夜,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躯,总喜欢躺在住宅旁的草地上休息片刻,想想远方的妻子和家人,孤独的痛楚会一点点爬上心头,常常不禁潸然泪下。后来因为教授中文,认识了一位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人,他借给我几盘肖邦的钢琴曲光碟,每逢独处,听上几曲,心情便会好了许多,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种天籁之音,让蓝天白云,山川河流都细细融入心灵,使你忘记自己,忘记生命,不知所在。有一次我去看望老人,老人已经离世,只给我留下一封书信,书信中写道“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某种罪孽,而这种罪孽几乎是无法洗刷的。因此我就经常用音乐来净化自己,去激发内心的爱”。那几盘光碟就成了他给我的遗物。岳父一辈子从事舞蹈,反右期间被解除军职,打成右派,含冤去了北大荒劳动改造多年,但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晚年抱病在身,还陆续创作了多个剧本。那天,带着一种淡淡的期望,他把最后一个剧本交给我妻子,托她帮助寻找上演的机会。看着他斑白的鬓发和微颤的双手,妻子知道,他的艺术感觉已不再迎合潮流,也缺乏商业价值,很难找到演出平台,但妻子还是默默接下了他的本子。艺术难道是我们要用一生去追求的境界,还是我们一生也逃离不了的梦幻。它为什么和我们的生命总是走的那么近,带给我们那么多痛苦,又带给我们那么多欢乐。看着岳父远去的身影,我想,也许岳父他也知道,他的作品可能再也无法演出,但他还是不能停下笔,停下创作。艺术是人自由灵魂的家园,人生有许多羁绊和制约是怎么也无法彻底超越的,人生又有许多情感和念想却又是怎么也无法彻底压抑的。也许只有用艺术点燃生命,微小的生命个体才有自由的呼吸和闪光的存在。

没一点奖励 没人做的

没有世界,什么都不必说。但有了世界,却什么都很难说――题记世上,有着数不清的人。一生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欢,有人悲。有人得,有人失。为什么,一样的开始,结局却不同,一生的际遇更是悬殊。其实,这都取决于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勇敢地去面对,还是颓废失落,自怨自艾地破罐子摔碎。真的,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辈子都一帆风顺,一生风平浪静。无论谁,都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困难面前,要无畏地去努力,百折不挠,不要去逃避,逃避只会使你越来越弱,直至不堪一击。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经受不了一点挫折,一失败便万念俱灰,不想重来一次,也不敢再去奋斗,只因害怕再一次失败。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如何面对人生,是快乐,是悲伤?不能让你的人生去决定,也不是任由命运摆布着你,应该自己把握!有人会在失败时念叨着:“命运,命运!既然早已注定,有何必去强求,随遇而安吧。”但是否但灾难降临时,也要死死坐着,说着:“一切皆是命……”不,决不是,这只是弱者的表现,我们,要把握着自己的态度,努力去进取!其实,是人生改变你,还是你改变人生,都有你自己决定。即使人生路上充满颠簸,忧伤与悲痛始终紧随着你。但只要你始终让笑容陪伴着你,无论多么困难,多么伤心的事也闯得过去,这就是人生的态度!本来,人的一生很美,也很甜。但往往,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却会使你的本应精彩的一生过早落幕,或是让人生中充满苦涩,使本应五彩缤纷的人生黯淡无光。积极的人生不一定会使你成功,但消极的人生态度却一定会使不思进取,从而放弃一生!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之路的权利,开心也罢,悲伤也罢,带者认真对待人生的态度上路,慢慢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吧!

艺术与生活800字议论文高中生

如果你漫步康河边,你也许会遇到一个安详的老人,他就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巨人——霍金!此时你可能惊叹:为何他的目光如此呆滞?为何他的身影如此平凡?为何他的身体是如此残缺?霍金会对你微笑,用手指触及高科技的设备告诉你:“我的手指还能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  也许你还在为自己的身体脆弱而悲痛不已。朋友,霍金告诉你,用思想的力量是点亮人生。法国学者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这个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但他具有思想,这让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生物!”思想的力量是伟大的,有了思想,才有了“晴空一鹤云排去,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文学境界;有了思想,才有了艺术宝库中的颗颗珍珠;有了思想才将这个本一片荒芜的世界变成异彩纷呈的画卷!霍金用思想点亮了人生,铸就了辉煌  也许你还在为追求完美而苦恼。朋友,霍金告诉你要用探索的精神点亮人生。英国残疾青年斯尔曼立志在28岁前登上心目中向往的所有高峰,当他登上最后一座山峰仰观大地时,他感到无限的失落,他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人生没有了探索的激情和追逐目标的愉悦感将会变得了无生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无数的未知等待着你,在探索中完善自己的人生之树,人生会获得“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释然。塞里卡说,人生是故事。其实,人生是行路,行者无疆!霍金孜孜不倦地探索自己的人生,凝聚成《时间简史》,点亮了本会暗淡的人生  也许你还在为人生途中的荆棘而战战兢兢。朋友,霍金告诉你,用坚韧不拔的意志点亮人生。坚强的人会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浑不怕”的坚劲,人生会获得那眩目的光亮,你会感受“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雄浑气魄!荆棘鸟站在针尖般的枝头,用坚强的意志完成了生命的赞歌。贝多芬说过“成功的人只不过是在身心疲惫时能用坚强的毅力克服。霍金用坚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点亮了世间最伟大的灵魂!  林发在《冬季小语》中说:“生命就是需要不断拼搏才能向前推进而不致枯滞的。”点亮人生,有如在茫茫海上的哈里希岛上点起的长夜孤灯,给人力量和光明!用思想的力量点亮人生,用探索的精神完善人生,用坚强的意志武装人生,人生会与斜射森林的朝阳共舞,与夜幕初垂的皎月齐光,与涨落的潮汐击节而歌!

一中央电视台有个品牌栏目《艺术人生》,口号是“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节目中,时常会请一些艺术家和演艺圈的人士,讲述他们的生命历程,讲述他们的悲欢离合,在对成功和失败、坎坷与辉煌的回忆中,展现人世的沧桑变迁,充满了怀旧意味,常常令人唏嘘感叹。 其实,不但艺术家的人生遭遇,饱含着艺术的韵味,每一个生活中的人,如果用艺术的眼光看,所走过的人生之路,也都充满了诗意的悲欢、离别和感伤。谁不曾有过天真的梦幻?谁不曾有过梦幻的破灭?谁不曾有过如花的青春?谁不曾有过青春已逝、华发早生的叹息?每个人的身上,都深深体现着时间的雕刻刀留下的痕迹,每个人的生命足迹,都是一幕幕充满情感的戏剧。 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因为我们有理性,有思想,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语言和符号中。我们从来就不满足于生命的表象,从来就不满足于仅仅吃饱喝足,我们总要追求更高的更具深度的东西,总要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从根本上说,艺术不是手段和方法,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本身就具有终极的意义。艺术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种观察和思考的角度。用艺术的眼光省查世界和人生,世界和人生就具有了美感,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用艺术点亮人生,就是通过艺术,通过审美,走向对苦难人生的肯定,走向对虚无和空空落落的怅惘感的超越。 今天是一个遍地真理的时代,除了物质和消费欲望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标准和参照,所有的价值观都面临解构和颠覆。后现代们喊出的口号是,“这是我的真理,你的呢?”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清晰地知道消费的满足,不过是一次吸毒般的短暂快感,我们也难以自拔。快感的背后,是心灵的空茫和失落。正应验了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我们将面临二百年的虚无。”除了艺术,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抓住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抓住呢?所以,哲学家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用艺术点亮人生,还在于艺术使生命变成一个创造和发现的过程。人在世界的一生,很像一只鸟,飞进一间房子,最后又飞出去。这本来是一间幽暗的房屋,因为有了艺术之光,我们才看到房间中,原来早已摆着鲜艳的玫瑰,摆着碧绿的翡翠,还有洁净的杯子和水。因为有了艺术之光,我们还能发现房间有那么多通向远处的通道。艺术就像神圣的诗句,给这个世界命名,让这个世界得以解除遮蔽,在眼前敞开。 用艺术点亮人生,也在于艺术可以帮助我们解除时间的魔咒。杜拉斯的名言,“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容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倍受摧残的面容。”体现的正是艺术的目光和艺术精神。如果没有艺术,皱纹就仅仅只是皱纹,可是艺术告诉我们,什么是沧桑,什么是美。晚年的杜拉斯,面目浮肿,头发凌乱,她行走在巴黎街头的风中,那么孱弱,可是,因为艺术,她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哀婉的美。 用艺术点亮人生,就是用细致、爱心和温情,深入到生命和情感的深处。在匆匆流逝的生命中,在不断求真求善的基础上,攀登审美、艺术的高峰。不管人世如何变幻莫测,无论面对怎么样的破败、荒凉、坎坷和无奈,因为艺术,人生的局限和残缺,得以超越,使得我们有力量用带泪的微笑,面对哀伤和哭泣的时刻。这就是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艺术,人生真正值得一过。二 记得孩提时代最常做的梦就是飞翔。小的时候,父母亲是很严厉的,每每遇到伤心事,不敢诉说。只有到了夜晚,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星空,会生出许多的遐想。想着想着,两条腿一蹬一蹬就上了夜空。那是一个多美的世界,,尽可由着童心自由自在地飞啊飞啊,没有大人们的斥责,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星星眨着眼睛微笑地陪伴着你,云儿用温柔的手臂抚慰着你……早上醒来才知是梦,大人们都说这是孩子在长个子,我以为梦是孩子的艺术,是童心无拘无束的向往。父母亲戎马生涯几十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唱京戏。闲遐之余,常会邀上几个票友,自拉自演,唱上几段。文革初期, 母亲作为走资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冤屈。一次,母亲被造反派挂着牌子游街批斗了一整天,回家以后就两眼发直,到处跑来跑去忙着开灯,嘴里反复地说,‘东方红,太阳升’。我们孩子不懂什么,只是哭着对母亲说,‘妈妈,你怎么啦?我们害怕!’。那段曰子,传统京戏不给唱了,老的留声机和唱片也砸了,父亲总是有空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出来,书法成了唯一的慰藉,甚至自己做笔,自己研墨,我在旁边帮着拉纸,每每此时,我总能从父亲平时严厉的目光中看出些许慈祥。晚年,父亲因哮喘不能外出,书法更是最爱,凡有朋友同事求墨问字,父亲总是乐此不疲,像是一种逃离,逃离肉体的沉重,喧嚣之上,让心安息。我大学毕业以后,到日本去留学,白天学习,晚上打工。每天深夜,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躯,总喜欢躺在住宅旁的草地上休息片刻,想想远方的妻子和家人,孤独的痛楚会一点点爬上心头,常常不禁潸然泪下。后来因为教授中文,认识了一位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人,他借给我几盘肖邦的钢琴曲光碟,每逢独处,听上几曲,心情便会好了许多,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种天籁之音,让蓝天白云,山川河流都细细融入心灵,使你忘记自己,忘记生命,不知所在。有一次我去看望老人,老人已经离世,只给我留下一封书信,书信中写道“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某种罪孽,而这种罪孽几乎是无法洗刷的。因此我就经常用音乐来净化自己,去激发内心的爱”。那几盘光碟就成了他给我的遗物。岳父一辈子从事舞蹈,反右期间被解除军职,打成右派,含冤去了北大荒劳动改造多年,但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晚年抱病在身,还陆续创作了多个剧本。那天,带着一种淡淡的期望,他把最后一个剧本交给我妻子,托她帮助寻找上演的机会。看着他斑白的鬓发和微颤的双手,妻子知道,他的艺术感觉已不再迎合潮流,也缺乏商业价值,很难找到演出平台,但妻子还是默默接下了他的本子。艺术难道是我们要用一生去追求的境界,还是我们一生也逃离不了的梦幻。它为什么和我们的生命总是走的那么近,带给我们那么多痛苦,又带给我们那么多欢乐。看着岳父远去的身影,我想,也许岳父他也知道,他的作品可能再也无法演出,但他还是不能停下笔,停下创作。艺术是人自由灵魂的家园,人生有许多羁绊和制约是怎么也无法彻底超越的,人生又有许多情感和念想却又是怎么也无法彻底压抑的。也许只有用艺术点燃生命,微小的生命个体才有自由的呼吸和闪光的存在。

艺术与生活800字议论文高中作文

一中央电视台有个品牌栏目《艺术人生》,口号是“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节目中,时常会请一些艺术家和演艺圈的人士,讲述他们的生命历程,讲述他们的悲欢离合,在对成功和失败、坎坷与辉煌的回忆中,展现人世的沧桑变迁,充满了怀旧意味,常常令人唏嘘感叹。 其实,不但艺术家的人生遭遇,饱含着艺术的韵味,每一个生活中的人,如果用艺术的眼光看,所走过的人生之路,也都充满了诗意的悲欢、离别和感伤。谁不曾有过天真的梦幻?谁不曾有过梦幻的破灭?谁不曾有过如花的青春?谁不曾有过青春已逝、华发早生的叹息?每个人的身上,都深深体现着时间的雕刻刀留下的痕迹,每个人的生命足迹,都是一幕幕充满情感的戏剧。 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因为我们有理性,有思想,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语言和符号中。我们从来就不满足于生命的表象,从来就不满足于仅仅吃饱喝足,我们总要追求更高的更具深度的东西,总要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从根本上说,艺术不是手段和方法,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本身就具有终极的意义。艺术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种观察和思考的角度。用艺术的眼光省查世界和人生,世界和人生就具有了美感,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用艺术点亮人生,就是通过艺术,通过审美,走向对苦难人生的肯定,走向对虚无和空空落落的怅惘感的超越。 今天是一个遍地真理的时代,除了物质和消费欲望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标准和参照,所有的价值观都面临解构和颠覆。后现代们喊出的口号是,“这是我的真理,你的呢?”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清晰地知道消费的满足,不过是一次吸毒般的短暂快感,我们也难以自拔。快感的背后,是心灵的空茫和失落。正应验了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我们将面临二百年的虚无。”除了艺术,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抓住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抓住呢?所以,哲学家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用艺术点亮人生,还在于艺术使生命变成一个创造和发现的过程。人在世界的一生,很像一只鸟,飞进一间房子,最后又飞出去。这本来是一间幽暗的房屋,因为有了艺术之光,我们才看到房间中,原来早已摆着鲜艳的玫瑰,摆着碧绿的翡翠,还有洁净的杯子和水。因为有了艺术之光,我们还能发现房间有那么多通向远处的通道。艺术就像神圣的诗句,给这个世界命名,让这个世界得以解除遮蔽,在眼前敞开。 用艺术点亮人生,也在于艺术可以帮助我们解除时间的魔咒。杜拉斯的名言,“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容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倍受摧残的面容。”体现的正是艺术的目光和艺术精神。如果没有艺术,皱纹就仅仅只是皱纹,可是艺术告诉我们,什么是沧桑,什么是美。晚年的杜拉斯,面目浮肿,头发凌乱,她行走在巴黎街头的风中,那么孱弱,可是,因为艺术,她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哀婉的美。 用艺术点亮人生,就是用细致、爱心和温情,深入到生命和情感的深处。在匆匆流逝的生命中,在不断求真求善的基础上,攀登审美、艺术的高峰。不管人世如何变幻莫测,无论面对怎么样的破败、荒凉、坎坷和无奈,因为艺术,人生的局限和残缺,得以超越,使得我们有力量用带泪的微笑,面对哀伤和哭泣的时刻。这就是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艺术,人生真正值得一过。二 记得孩提时代最常做的梦就是飞翔。小的时候,父母亲是很严厉的,每每遇到伤心事,不敢诉说。只有到了夜晚,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星空,会生出许多的遐想。想着想着,两条腿一蹬一蹬就上了夜空。那是一个多美的世界,,尽可由着童心自由自在地飞啊飞啊,没有大人们的斥责,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星星眨着眼睛微笑地陪伴着你,云儿用温柔的手臂抚慰着你……早上醒来才知是梦,大人们都说这是孩子在长个子,我以为梦是孩子的艺术,是童心无拘无束的向往。父母亲戎马生涯几十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唱京戏。闲遐之余,常会邀上几个票友,自拉自演,唱上几段。文革初期, 母亲作为走资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冤屈。一次,母亲被造反派挂着牌子游街批斗了一整天,回家以后就两眼发直,到处跑来跑去忙着开灯,嘴里反复地说,‘东方红,太阳升’。我们孩子不懂什么,只是哭着对母亲说,‘妈妈,你怎么啦?我们害怕!’。那段曰子,传统京戏不给唱了,老的留声机和唱片也砸了,父亲总是有空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出来,书法成了唯一的慰藉,甚至自己做笔,自己研墨,我在旁边帮着拉纸,每每此时,我总能从父亲平时严厉的目光中看出些许慈祥。晚年,父亲因哮喘不能外出,书法更是最爱,凡有朋友同事求墨问字,父亲总是乐此不疲,像是一种逃离,逃离肉体的沉重,喧嚣之上,让心安息。我大学毕业以后,到日本去留学,白天学习,晚上打工。每天深夜,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躯,总喜欢躺在住宅旁的草地上休息片刻,想想远方的妻子和家人,孤独的痛楚会一点点爬上心头,常常不禁潸然泪下。后来因为教授中文,认识了一位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人,他借给我几盘肖邦的钢琴曲光碟,每逢独处,听上几曲,心情便会好了许多,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种天籁之音,让蓝天白云,山川河流都细细融入心灵,使你忘记自己,忘记生命,不知所在。有一次我去看望老人,老人已经离世,只给我留下一封书信,书信中写道“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某种罪孽,而这种罪孽几乎是无法洗刷的。因此我就经常用音乐来净化自己,去激发内心的爱”。那几盘光碟就成了他给我的遗物。岳父一辈子从事舞蹈,反右期间被解除军职,打成右派,含冤去了北大荒劳动改造多年,但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晚年抱病在身,还陆续创作了多个剧本。那天,带着一种淡淡的期望,他把最后一个剧本交给我妻子,托她帮助寻找上演的机会。看着他斑白的鬓发和微颤的双手,妻子知道,他的艺术感觉已不再迎合潮流,也缺乏商业价值,很难找到演出平台,但妻子还是默默接下了他的本子。艺术难道是我们要用一生去追求的境界,还是我们一生也逃离不了的梦幻。它为什么和我们的生命总是走的那么近,带给我们那么多痛苦,又带给我们那么多欢乐。看着岳父远去的身影,我想,也许岳父他也知道,他的作品可能再也无法演出,但他还是不能停下笔,停下创作。艺术是人自由灵魂的家园,人生有许多羁绊和制约是怎么也无法彻底超越的,人生又有许多情感和念想却又是怎么也无法彻底压抑的。也许只有用艺术点燃生命,微小的生命个体才有自由的呼吸和闪光的存在。

艺术在常总是十分高雅而不可及的,其实它可以是一首歌、一次展览、一段经历……有艺术的生活就有欢乐,就有美。  生活处处有艺术,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当我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时,妈妈带着我来到了一个弦乐培训班,当我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时,一个慈祥的老爷爷递给我一把奇怪的东西,接着一个大哥哥手把手地教我怎么拿,还告诉我这把奇怪的东西叫“二胡”,从此,我的二胡学习生涯便开始了,刚开始还真是十分的“新鲜”  那时候,只知道新奇,根本不知道学习弦乐的艰辛,每天一放学回家就拿起二胡,拉着弓,内外弦地拉换,觉得很有趣,可学了一段时间,新鲜瘾过了,我便尝到了学二胡的“艰辛”  先是找音很困难,因为二胡没有像笛子、古筝那样有个固定的音准,所以只能靠耳朵来找音调,在音准问题上是需要学者下许多工夫。接着,我天生就是个慢性子,对快弓的掌握十分吃力,一练几个小时还得不到什么见效。为此,我常常是边哭边学,再加上小孩子贪玩,可练二胡常常是好几个小时,练完了还得做作业,哪还有什么时间玩。那时,我对二胡还真是厌倦至极,还想过放弃,可每次还是坚持下来了。练了几年,上了轨,也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其实练二胡也是有技巧的,我也终于感受到了音乐、艺术带给我的“乐趣”  随着学习二胡等级的升高,曲子也越来越有难度。可是,我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厌倦,而是从中寻找乐趣。其实有没有学会固然重要,但过程,克服困难的过程更重要。当我开心时,我用音乐表达我的欢乐,当我悲伤时,我也用音乐来发泻、表达,将我的感情融入二胡,这也许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吧!学二胡,真的令我“受益匪浅”  学二胡,不仅仅让我有了这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使我收获了克服困难的毅力与良好的心理状态。至今,我已经逐步学会如何良好把握和调解心理,使钉在面临重大事件前不会惊慌失措、紧张而导致没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不仅这样,学一门乐器,还使我的乐感有了提高,陶冶情操。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使我的生活中也飘满了艺术的芳香。  有了艺术,生活才有美,有了生活,也才有艺术。生活处处都是艺术,不需要刻意发现。自然产生美,自然才有艺术。

从小学到现在的作文课,觉得只有一句话对作文的本质概括得较到位,那就是"作文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在我的理解,"源于生活"就是材料的选取是来自于平时的生活,而"高于生活"则是要求作文要以审美的眼光对一般材料进行艺术加工。  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像做每一件事一样,要有源于生活的材料,则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感受力。而要有灵敏的感受力则又要有敏感的思维和感官,要在每时每刻留心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特别要抓住一些细小的细节,也就是说感受要深刻、独特、细腻。这样才会在作文时不必担心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硬是把作文变成"榨文"。  谈起感受,不由想起清代扬州八怪里的郑板桥,大家都知道郑氏瘦竹不仅反映了郑板桥的高尚人格,而竹本身的削俏、挺拔,竹之神韵更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板桥为什么能把竹画为"神品"呢?据说,板桥在空闲时就站在竹林里,默默的观察竹的一举一动,看竹的傲对冰霜,看竹的迎风送雨。通过对竹的深刻感受,于是就能很轻易地把它的神韵表现出来。另外达o·芬奇画蛋也是训练感受的一个例证。  艺术是相通的绘画和写作都属于艺术,所以写作也要通过不断的接触现实生活、感受现实生活,才能生动、准确地表现事物和道理。当在写作中觉得无话可说,你就感到平时仔细观察的重要性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平时的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了,并没有别人文章里所描写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每天就是由"家"--"学校"--"家"三点运动,而大多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只有单调的学习,很少有机会到社会上去了解一些情况,也很少有时间与社会进行交流,每天都是固定陈式似的生活着,突发事件几乎不会出现,一点新鲜材料也没有,而以前的材料又已写了若干遍,再写也无甚意义。于是到了写作就有江郎才尽的感觉。  其实,哲学上讲过,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相同的东西,即使你每天过着同样单调枯燥的生活,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你并没有仔细的观察和感受其中的细微变化。如果你无时无刻都做个有心人,不时的以敏感的心努力去挖掘事物的细微变化,并把它放大,同时加入你的想象和联想,这样你就能在细微中见伟大,于无声中见有声。那么你在以后的写作中就觉得有事可写,一改以前"榨文"的状态。  当然,有了材料还只是成文的一半,要文章有生命力,则还必须对材料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这样你写的才能称得上是一篇合格的文章。那么又要怎样加工,如何让自己加工的东西有一定的艺术性呢?这就要求每一个为文者注意在平时训练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如果让一个思想龌龊的人写一些有很高意义,让人赏心悦目的文章,这可能是很难的,勉强为之,只会写出一种"四不象"的文章。而要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在我看来就要求你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这基础上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精美的艺术作品。从别人的作品里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格和样式,感受绘画、音乐,动物、植物等里面所蕴涵的美感。同时经过自己的取舍以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从而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组织形成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感动读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文章的所有材料都已存在,只是等你去发掘,去利用,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成文,让读者感知,使其感动。

艺术与生活800字议论文答案高中

艺术人生“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但是,有些人生的体验只有借助于艺术才能表达出来”因为艺术,使爱因斯坦渐渐打开了光量子假说和广义相对论的大门;因为艺术,使爱因斯坦对他的工作充满乐趣,让他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大放异彩从苏东坡到毛泽东,从歌德到霍金,无论是小说中的福尔摩斯,还是生活中的迈克耳孙,哪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是不懂艺术,不欣赏艺术的?因此,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学会欣赏艺术并将艺术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去艺术是美妙的它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将自己的浮躁与愤怒平息下来,像一针镇定剂,使自己更平静地去处理一切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麻烦换一种心态也就是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可以得到事半功倍地效果艺术是奇异的它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如果你是个轻率的人而且由于这个原因而处处碰壁,那么我想你应该去练书法,培养自己琳京城桌的思维方式和一丝不苟的处事态度,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如果你是个内向的人而且因为这个原因而使许多人不愿靠近你,那么我想你应该去学习戏剧表演,用语言,用动作,用眼神去和每一个演员、每一个观众进行交流久而久之,朋友们就会接近你,喜欢你的艺术可以帮助你改变自己,让你变得更加完美,这难道不神奇吗?艺术是高尚的它可以陶冶情操它是你和古人交流的桥梁,是你和同仁一起探讨的方式,是你提高自己价值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艺术中,你可以感受到英雄们的豪情壮志,枭雄们的虽败犹荣的高贵气质;你可以感受到爱国者的一片赤诚之心,那些怀才不遇的诗人和政认的心境;你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也可以加强自我的是非观念艺术和一个人的一生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一个没有艺术的人生是空虚的、毫无意义的并非每一个人都像爱因斯坦那样的聪明,但只要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颗像爱因斯坦那样热爱艺术的心,并将其融入生活和工作中,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先写 生活和艺术 各有什么特点 你对他们的看法艺术多浪漫或多有创造 多疯狂生活多现实生活 艺术有很多差别但艺术来源于生活(提出中心论点)举例说(比如:贝多芬的 命运 基于对生命的不甘 和对命运的不公平的嘶吼;鲁迅的作品 大都是 在讽刺当时有的中国人的麻木不仁 和还有为中国挑起大梁的中国人……)然后说 艺术可以高于生活 但都是来源于生活(重新点题)仅代表个人意见 如果是我 我会这么写 比较简单的形式

没一点奖励 没人做的

艺术与生活800字议论文素材高中

艺术与生活:多远?多近?——审美 — 艺术观念流变考察[日期:2008-08-24] 来源: 作者:张婷婷 [字体:大 中 小] 【 内容 提要】一般地说,古典审美— 艺术 观念(包括 现代 之“古典”审美—艺术观念)多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看重艺术与生活的区别,认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它的不平常性;古典美学批评,总是千方百计寻找艺术之巧夺天工的特异、艺术家之非同寻常的“绝活”。而大约从20世纪开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在整个世界范围里出现了所谓“审美生活化”(艺术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生活艺术化)的趋向,对此,不但有美学 理论 家和艺术批评家在鼓吹,且有创作家在实践。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 一艺术与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被说烂了、提起来便令人兴味索然的话题。今天又来说它,不是为了自找没趣,而是想借此审视一下审美—艺术观念的流变,特别是近年来审美—艺术观念的新动向。宏观地看,古往今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大略经过了三个阶段:口传文化时期艺术与生活直接合一;印刷文化时期艺术与生活疏离对立; 电子 文化时期艺术与生活再次走向融合。口传文化时期或再加上手写文化的前期(特别是纸张发明之前),艺术与生活曾经是混沌一体、不分彼此的。那时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渔猎 时代 人们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艺术”品(如果当时有所谓“艺术”观念的话),“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艺术还没有从生活中分娩,人们的审美意识还萌动在生活实践的母胎中,譬如 中国 古代的玉璧、玉璜、玉琮……以及佩带的各种美玉,既是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具有原始宗教的、伦理道德的、 政治 活动的实用意义。即使到了孔子那个时代,艺术仍然很难同生活分得那么清,诗、乐、舞(如孔子说到的“八佾”舞)并不是后来人们观念中的纯粹艺术。甚至中古时期(例如魏晋)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像,很难说当初有多少人是把它们当作“艺术”品去塑造的。西方亦如是。连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性活动的一部分。后来,艺术逐渐“独立”了,艺术与生活疏离开来。手抄文化后期纸张出现了,这对审美—艺术的独立 发展 是一个重大促进;特别是到了印刷文化时期,艺术更是以它的“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姿态去与“生活”拉开距离,艺术被供奉在高高的奥林匹亚山顶上。当时的人们认为,正因为艺术与生活不同,它才是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艺术。这个时期可称为审美—艺术的古典时期。高雅的古典艺术,崇奉艺术为生活之精华的古典美学观念,是印刷文化时期审美—艺术现象的典型形态。与那时的 社会 状况和精神理念相应,艺术活动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创造,艺术产品被认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产物,是超越凡俗的圣果。印刷文化所处的那个 历史 时代,是人类不平等的时代,是“劳心”者役使“劳力”者的时代,艺术创造似乎只能是“劳心”者的专利,而“劳力”者则被驱逐出审美—艺术的大雅之堂。就连那位号称诗风平易通俗、追求妇孺皆懂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无法掩饰其骨子里审美观念的贵族心态,“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琵琶行》),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对下等民众文艺活动的鄙视。审美—艺术活动因为是精英者的活动,是人上人的活动,是高雅人的高雅活动,艺术作品也就被看成与凡俗生活不同的高雅、特殊、精贵之物。中国古典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就特别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与差异。在他们看来,艺术几成神物,或具有几分魔力。传说顾恺之“常悦一邻女,乃画女於壁,当心钉之,女患心痛,告於长康,拔去钉,乃愈” ① 。又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画“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② 。这两则故事当然不可信。但它们表露出当时人们的一种观念,即艺术是不同于生活的神异奇妙的东西;至少它们渲染了艺术的神异与奇妙。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家也常常以艺术如何不同于生活、如何超越凡世来品评其高低优劣。魏晋以来“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之风甚浓,亦波及美学,无论书画诗文,大多要分三六九等。例如南齐谢赫就说:“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③ 他的《古画品录》把画家分为六品。梁朝钟嵘则把诗分为上中下三品。之后的许多艺术评论家据此加以演绎,区分各种不同标准的艺术和艺术家。唐·张怀较画家优劣为神、妙、能三品,朱景玄又将神、妙、能各别上、中、下三等,此外又加逸品,依次为:神(上中下)、妙(上中下)、能(上中下)、逸共十等。张彦远不同,最高等的艺术品格是 自然 ,置于神之上,分为自然、神、妙、精、谨细。他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 ④ 虽然后来的艺术批评家各有自己的说法,有的以逸品为先,神、妙、能次之(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有的主张取消张彦远所说的自然,而逸品也应置三品之外(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坚持艺术具有不同于寻常生活的特殊品格;越是优秀的艺术,越是与寻常生活不同。绘画中的“写真”,照理最应贴近原物。但事实上画家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其所“写”与原“真”不一样,一定要高于、精于原“真”。这是古典美学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晚唐画论家张彦远曾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画家顾恺之“尝欲写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辞。长康(顾恺之字)曰,明府当缘隐眼也,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蔽月。” ⑤ 在这里,艺术改变了生活原貌,它不但能避短扬长,而且能使缺点变成优点,使丑变为美。不过这样一来,画出来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原“真”,就相差甚远了。艺术要超脱凡俗,成为具有奇异魔力的“神物”,那么,创造艺术的人(艺术家)也必然要是能力超凡的神奇人物。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顾恺之“传写形势,莫不妙绝。刘义庆世说云,谢安谓长康曰,卿画自生人以来未有也” ⑥ ;说吴道子“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神假天造,英灵不穷。……弯弧挺刀,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 ⑦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把吴道子说得更“神”:“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貌。及回日,帝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宣令于大同殿图之,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 ⑧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也说:“吴道子画,今古一人而已。” ⑨文学家亦如此。唐代大诗人李白向被称为“诗仙”,“仙”者,非人可企及也。“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这些形象,这种构思,这般情愫,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出,写得出。还有那个悲悯众生的杜甫、那个诡异冷怪的李贺,不是也被冠以“诗圣”和“诗鬼”,而超离凡界并为众人尊崇膜拜吗?康定斯基在描述艺术家与大众关系的时候,谈到了贝多芬的“精英”品格:“精神生活可以用一个巨大的锐角三角形来表示,并将它用水平线分割成不等的若干部分。顶上为最窄小部分,越低的部分越宽,面积越大。……三角形的顶端上经常站立着一个人。他欢快的目光是他内心的标记。甚至那些在感情上和他最接近的人也不能理解他。人们愤怒地骂他是骗子、疯子。贝多芬生前就是这么一个挺立着受尽辱骂的孤独者。” ⑩ 艺术家是孤独的,他们于不胜寒的“高处”去追寻“天堂的和声”。通过上面的例子,我想说的是:以往人们总是视艺术家作家为“天才”,称他们的作品是“奇迹”,强调艺术与生活相区别的不同寻常之处。而且 哲学 家还给以坚实的理论支持。最有势力的是康德的理论,至今人们还不断引述它。康德给天才下的定义是:“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禀赋)。由于这种才能作为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性能力本身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达: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ingenium拉丁文:天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11 。康德强调:天才是天生的,它直接授之于天,不能传授,不能 学习 ,不能模仿,不能继承,不能替代;天才具有无意识性,“不是他(艺术家)所能控制的”;天才是独创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独创性必须是它的第一特征”,“同时又必须是典范”;而且天才只属于艺术不属于 科学 ,“天才不是为科学、而是为艺术颁布规则”12 。谢林也有类似的说法,“天才只有在艺术中才可能”13 。叔本华也强调天才所标志的是一种“超人的东西”,天才人物“是普照世界的太阳”14 。尤其要指出的是,在他们、特别是康德看来,艺术家(天才)与普通人之间是“种类上的区别”15 ,这就在天才与普通人之间划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总之,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总是要把艺术家与普通人隔离开来,给艺术家戴上天才的桂冠;总是企图把艺术与生活区别开来,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布洛的“距离”说虽说是心 理学 问题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审美—艺术要同尘世生活拉开“距离”)。一些艺术派别还要故意制造“间离”效果,让读者和观众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在欣赏“艺术”、 看“戏”,而不是生活;让读者和观众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划清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西方的布莱希特派如此,中国的梅兰芳派也如此。二大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情况逐渐发生变化,而最近20—30年来变化尤为剧烈。这种变化的总趋向就是审美—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艺术化,或者说审美—艺术与生活趋于同一。这种变化比较明显的苗头是从电影艺术对视觉文化的张扬开始。视觉,相对而言,是人类与自然世界、与社会生活接触最广泛、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感觉。无论是一个民族、国家,还是一个城市、 企业 ,它的文化首先是由其视觉形象上的特征得以展现的。与文学、戏剧、绘画、雕塑、舞蹈、 音乐 等等相比,电影无疑是更大众化、更生活化、同时也更加图示化的艺术,它以生活的影像为材料、手段,在强化艺术的图示,激活观众的视觉的同时,在形式上逼近生活本身的“样儿”。当观众进入电影的时候,身临其境,就如同进入生活。电影出现,预示着一个“读图”时代的临近,一个艺术的大众化和生活化时代的开始。丹尼尔·贝尔把他的目光伸向了电影、电视之前,认为视觉文化导源于一种“新美学”的诞生。他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起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16丹尼尔·贝尔说得不是没有道理。那种与古典美学不同的“新美学”以及与此相应的文化变革,是随“社会流动”“应运而生”的,溯其根源,最早是“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个大变动的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形容那个时代的变化时这样说:“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7 如果19世纪如此,那么,20世纪、21世纪就加倍如此。既然这种审美—艺术的新趋向是时代变动的产物,那么它 影响 所及就不限乎电影,还会表现在其他方面,而且还会有它的理论形态。首先涉及到“艺术边界”问题。美学家克罗齐说:“每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都破坏了某一种已成的种类,推翻了批评家们的观念,批评家们于是不得不把那些种类加以扩充,以致到最后连那扩充的种类还是太窄,由于新的艺术作品出现,不免又有新的笑话,新的推翻和新的扩充跟着来。”18 原有的艺术种类不断被突破,原有的艺术边界守不住了。而且,究竟怎样来定义艺术,也越来越把握不准、甚至无法把握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古典的艺术定义已经失去效力,提出了“家族相似”说,认为美、艺术、游戏等等,没有统一的本质,只有家族相似性的关系:“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更好的说法来表达这些相似性的特征;因为家族成员之间的各式各样的相似性就是这样盘根错节的:身材、面相、眼睛的颜色、步态、脾性,等等,等等。——我要说,各种‘游戏’构成了一个家族。”19 在这场审美观念的时代变动中,艺术似乎没有了边界,那些低俗的、过去认为不可能与艺术沾边儿的“现成物品”,成为了艺术。20世纪最具有反叛精神的艺术家之一法国画家杜尚在《关于“现成物品”》一文中说:“在1913年我就起了一个怪念头:去把一个自行车轮固定在一只厨房用的长脚凳上,并看它如何转动。……当‘现成物品’一词出现在我心中的那时刻,也就指明了这种表现形式。我渴望去建立的论点是:这种现成物品的选择并非由审美享受来支配的。它是建立在冷漠的视觉反应上的,同时,无论好的趣味或坏的趣味都无从谈起,……事实上整个感觉是麻木的,其重要特征是短暂的裁决;我偶然地把标题刻在这些‘现成物品’上。这种裁决替代了一件标题作品那样去描绘事物,它意味着把另一个比言语更丰富的领域传达给了观众。”20 杜尚从1913年开始,采取 工业 设计图的几何 方法 ,用所谓“现成取材法”制作《自行车轮胎》,即取一个普通的自行车轮子固定在一只厨房用的长脚凳上。1917年,他在美国把一个小便器题上名字《泉》送美术馆展览——他要求人们用新的角度去看它,抛开原来实用的意义,于是小便器获得一个新的内容,成了艺术品。1919年,他在巴黎创作最著名的现成画《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即在《蒙娜丽莎》的画像上加上胡须。这些惊世骇俗的行为使得具有传统美学观念的人目瞪口呆。但某些具有超前观念的理论家作出了解释。布洛克说:“那些把种种‘现成物’当做艺术品的人,实 际上是在从事一种非常严肃的事业。他们实际上是在扩大或重新创造人们的艺术概念。而那些不认为上述物品是艺术的人,则是在保卫已有的艺术边界,对于改变它的种种企图进行抗击。”21现成物品转换为艺术品的奥秘在于“审美态度”。在这些理论家那里,任何对象,无论它是人工制品还是自然对象,只要对它采取一种审美态度,它就能变成为一个审美对象。然而,当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的时候,艺术也就成为任何什么东西了,艺术消失于生活之中,或者说与生活融为一体了。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过去,艺术是一种经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艺术。”2220世纪70年代偷渡到美国的 台湾 行为艺术家谢德庆有四件“行为艺术”作品:(1)1978年9月30日至1979年9月30日,把自己关在纽约寓所内一个自制的木笼中一年,不读、不写、不看,不听任何东西,只是单纯地吃喝,让自己活下来。(2)1980—1981有一整年,也是把自己关在一个笼子里,但得每隔一个小时打一次卡,一年365天,共打8760次。(3)1981—1982有一整年,他让自己完全在室外度过,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进入任何有遮顶的去处。(4)1983—1984有一整年,他与一个美国女艺术家林达·蒙塔娜(Linda Montano)拴在一根八英尺长的绳子两头一起生活,其间互相绝不能触碰23 。不管读者是否承认上述行为是不是艺术,但至少当今有一部分人高度评价这种“艺术”的水平和价值:它们“得以让我们接近一个人,看到他的‘煎熬’和忍耐,看到他对生命极限的突破和挑战。看到他真的是全身心投入,而且是艰苦卓绝地体验这一种和那一种活着的状态,他的体验和参与是如此精粹,如此专注,只在这种情况下,生命终于能够被作为一个对象意识了,体验了,关照了,这对我们真的是太重要了。……西方艺术发展到现代突然开启出一个新的方向:艺术不再只服务于视网膜,而要成为观念或者思想的表达。……因此,行为艺术的对象是人生,材料也是人生,目的也是为了人生。艺术家拿自己做‘工具’,把人生当成一个客观对象展示出来”24 。如果谢德庆那四件作品是高超的艺术品,那么,“2003年站在世界第三极”登珠穆朗玛,环法自行车赛,张健游渡渤海湾、英吉利海峡、长白山天池、青海湖,“柯大胆”(柯受良)飞车越黄河壶口瀑布,蜘蛛人徒手爬摩天楼,新疆杂技演员钢丝走长江、走天坑……当然都是当今最时髦的艺术。艺术从古典时期的圣坛上被拉了下来。过去,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做”艺术,“玩”艺术,现在,人人都是艺术家,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而且人人都可以“玩”艺术。美国学者詹明信描述说:“在后现代的世界里,似乎有这种情况:成千上万的主体性突然都说起话来,他们都要求平等。在这样的世界里,个体艺术家的个体创作就不再那么重要了。艺术成为众人参与的过程,不只是一个毕加索。”25 大地艺术、观念艺术、广告艺术、行为艺术、波普艺术……,卡拉0K、群众演唱会、各种群众文艺晚会……,观众与演员常常合二而一。互联网文学,众人参与创作。电子文化媒介几乎把现实物像与视觉图像直接重叠起来。虚拟与实在难以区分。创作与欣赏的界限消失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消失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距离也消解了。于是生活就是审美,审美就是生活。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没一点奖励 没人做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