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科技创新与国际关系论文摘要写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7 04:48:32

科技创新与国际关系论文摘要写什么

‍大外交·青年智库让壹亿中国大外交青年智慧被全球看见为中国青年智库代言Glory DiplomacyN2021/ N137技术变革与国际关系作者:丹尼尔·W·德茨纳(Daniel W Drezner):塔夫茨(Tufts)大学弗莱契尔(Fletcher) 法律和外交学院国际政治学教授,在外交政策方面有诸多著作,同时也是《华盛顿邮报》和其他公共论坛的作家。摘要:本文反思了上个世纪技术变革对国际关系的两点主要影响。首先,他们相互影响;虽然不可否认技术变革影响着国际关系,但世界政治的变化也影响着技术变革。其次,任何技术变革是经济再分配和社会突破的一种表现。在技术变革之下,不仅会出现新的赢家,也会出现新的输家。技术变革改变了行为体的偏好,并且使新规范和新组织进行战略性构建。技术本身的性质以及公共部门推动创新的程度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为证明以上论点,本文特别关注了上个世纪对国际关系十分重要的两大创新:核武器和互联网。要词:创新;国际关系理论;互联网;自由主义;核武器;现实主义;技术文源:Daniel W Drezner,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编译:郭青城,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审校:李燕,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再审:张童沿,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项目组《大译编参》执行主编,现就读于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编译精选引言2019年,技术与国际关系(IR)之间的联系将出现变革。创新给各国带来了经济效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极度贫困的现象。而与此同时,新技术也带来了新的威胁。与现代军队相比,上世纪军队的破坏力相形见绌。除此之外,创新也会引起社会动荡;这些变化引起某些人的焦虑情绪,进而催生了从伊斯兰国到反性骚扰的各种运动。随着中国和印度等国赶超发达工业经济体,一些技术也导致了国家间权力分配从根本上转变,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改变。世界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但另一方面,埃博拉疫情等事件也凸显了全球化体系的脆弱性。跨境互动高速发展,推特外交成为一种新外交形式。尽管存在保护主义激增的现象,但全球化仍在迅速发展。技术变革持续降低跨境交流的成本,其速度远超于政府提高壁垒的速度。一、理性主义对技术的看法对于大多数主权国家而言,技术与政治的关系十分简单,即拥有更多的技术创新等于拥有了更多的权力与财富。经济学家强调,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有着独特的重要性。大量经济计量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为发达国家贡献了60%至85%的经济增长;并且技术向较不发达经济体的扩散同样重要。据相关文献称,在大多数国家,外国技术来源约占生产力增长的90%;无论国家的权力分配或经济发展是怎样的状态,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都来自技术。而正是通过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才能将其经济实力转化为国家权利。由于技术能够使一个国家获得的财富最大化,并且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国家的安全,许多学者采用理性主义思想来看待国家行为体促进创新的活动。这在经济学文献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们通常侧重于用国内经济变量来解释技术创新的变化,资本市场的可用性和成熟度、市场规模或经济体的创业能力。即使经济学家考虑到国家的作用,情况也是如此。他们认为政治因素发挥着次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经济学家经常将非经济因素视为附带因素。新现实主义者提出了一种与经济学家相呼应的看法。他们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迫使所有大国展开技术变革,否则将面临无法生存的风险。技术与政治的关系依然很简单:无政府状态迫使技术在全世界迅速扩散。艾米莉•戈德曼(Emily Goldman)指出,“大多数新现实主义研究中,没有考虑技术传播会出现障碍,没有掌握足够的资源和信息”新现实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都认为,获取新技术的动机主导着其余一切因素。而这并不是大多数政治学家对国家制度变迁的看法。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无摩擦理论存在几个问题。最明显的是,它们忽视了国际关系是影响技术创新速度的自变量。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定义的五大典型创新类别:发明、生产过程创新、开拓新市场、发现新的供应来源、发展新的经济组织模式,皆涉及社会如何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机遇。熊彼特的三类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国际关系来实现的。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指出,“西欧各个王国和城邦之间的军事竞争刺激各国不断进行军事创新”。由此推断,在国家权力分配中,存在一个平衡点,能够激励各国投入技术创新。根据这一逻辑,单极世界会减慢技术创新的速度。超级大国感到十分安全,所以几乎没有动力投资于颠覆性创新;而其他国家认为自己与超级大国之间的差距太大而失去创新信心。而多极化世界下,存在安全或不安全因素,并且这些因此能够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因此会刺激创新更加迅速发展。其他国际关系理论方法将领导者和落后者的国内政治作为关键解释变量。长周期理论和权力过渡理论都强调,有抱负的霸权国家的国内条件决定了它们的相对崛起。各国之所以获得霸权地位,是因为它们为在主导部门发展一系列技术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说法,技术落后的国家在追赶上有优势,因为它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相对落后来跨越技术的死角。这些关于国际政治如何推动技术变革的解释本质上都体现了理性主义思想。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作为推动大规模科技投资的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因素——威望的作用被忽视了。威望的力量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才能从中受益,胜过其他参与者。历史上,许多被认为最重要的社会环境都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这可能导致国家行为体直接投资于军事领域的,或经济价值有限但能够极大树立国家威望的技术项目。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为载人航天项目投入了巨额资金。这种为了提高国家威望的科技投资,直到21世纪仍然影响着各国的研发投资。例如,2003年中国首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引发了竞争国的疯狂反应,包括美国承诺要重返月球并向火星发射载人任务。尽管如此,预算严重紧张的其他国家也表示有兴趣投资于空间研究。中国于2019年1月将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也同样引起了其他各国的反应。理性主义者关于国家为何投资于技术创新的解释,从直觉上讲是有道理的,但这样的解释是不充分的,尤其是对国际政治如何影响技术变革的描述并不正确。权力的分配、主要经济体国内机构的性质以及树立国家威望的需要等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技术创新,都不同于严格理性主义所给出的解释。二、国际政治中技术变革的多样性抽象地谈论技术变革有可能使我们一刀切的看待技术创新。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军事角度进行评估,各个国家并不是对所有技术一视同仁。例如,尽管一个国家的军事发展需要核武器以及互联网作为驱动力,但这两项技术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截然不同。有两个标准有助于分析不同技术对世界政治的影响。首先是开发或采用新技术所需的固定成本投资。大多数技术创新所需的固定成本较高,但随着一项技术逐渐标准化,开发此技术所需的投资可能会逐步减少。尽管如此,有些技术即使在标准化之后,仍然需要大量的投资,而这可能是因为技术投入生产的经济成本很高。技术创新的固定成本越大,各国试图获取新技术的壁垒就越大;而技术创新固定成本投资越低,有能力开发和使用该技术的国家就越多。另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的发起者更加符合公共部门的利益还是私营部门的利益。最有意义的技术创新是能够创造出“通用”的技术,既可以用来保护国家安全,也能服务民生。然而,一些技术创新并不能够投入到民用领域。那些固定成本高但有重要民用作用的技术是战略性技术(strategic tech),固定成本高的技术所得回报不断增长,这需要国家频繁干预,使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处于顶尖水平,避免依赖外国技术,民用飞机行业与当前5G网络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固定成本高、民用作用有限的技术属于威望技术(prestige tech),只有国家才有动力去开发,例如核武器的研发。固定成本低但私营部门机会有限的技术将被视为公共技术(public tech)。也就是说,如果技术创新的壁垒低,但对于私营部门利润微乎其微,那么这种新技术就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质。因此,私营部门开发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技术的动力较小,而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可观的社会效益,那么政府就会进行必要的投资。像疫苗研发之类的公共卫生创新就属于这类技术。最后,固定成本较低、多由私营部门进行的技术创新属于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这些产品的开发或许最初是以公用为目的,但其商业化十分明显,这逐渐成为这类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这种技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而人工智能未来也大有这种发展趋势。公共政策在决定技术扩散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各国有多种国内和国际激励措施来规范新技术的传播。并且处于技术前沿的政府将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理论上,这会促进技术创新。这种政策的连锁反应是限制了技术的跨国传播。同样,政府也可能限制影响国家军事实力的技术——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致力于抑制核武器扩散。三、技术如何影响国际关系有关国际关系的理论十分有限,不同的理论强调的要素也不同,但从现实主义理论到后结构主义的理论都侧重于权力、利益和规范等。技术变革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世界政治。本章将论述核武器和互联网的创新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权力核武器如何对国际政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核武器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这与其他大国确立地位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十分不同,从而改变了强权政治。一旦一个国家拥有了可被感知到的二次打击能力——通过增强国防或隐蔽其核储备的位置——他们就拥有了威慑力。然而,核威慑与常规军事威慑措施之间没有关联。同时,由于核武器造成毁灭性破坏,因此它们在世界政治其他领域的用途是有限的。即使与军事力量的其他方面相比,核武器的力量也不是完全可以替代的。发展核武器的一个自相矛盾的后果是,它使我们对国家权力的衡量与其他技术创新领域脱节。尽管成为核武器拥有国的门槛很高,但技术落后的国家有时也能够克服困难。建国初期的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仍然成了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无论巴基斯坦还是朝鲜,都不处于技术前沿,然而这些国家却能够发展核弹头和弹道导弹技术。一旦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他们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力地位会大有不同,即使在一个国家在其他领域落后的情况下,其国家地位也会提高。这就解释了俄罗斯为什么会被视为21世纪的大国之一,尽管它的经济总量不到世界总量的4%。同时,这也是伊朗和朝鲜在过去几十年里受大国关注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核武器技术颇具名声,但互联网及其各种应用属于通用技术。网络空间的商业化产生了两种思想,是有关于互联网对权力的影响的。首先,互联网改变了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权力平衡。第二种观点认为,互联网赋予了自由民主政体,而非其他政体以权力。网络空间起源于美国,似乎十分重视开放性。而美国也认为互联网能够增强国家各方面的软实力。最近的发生的学术研究事件及其他事件使情况更加混乱。各国政府学会了如何对互联网进行监管,以更及时为国家利益服务。在内容监管、版权和隐私等问题上,大国政府得以在网络空间上有所作为。核武器这类威望技术增强了研制这些武器的国家行为体的力量,加剧了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国家之间的力量不平等。网络空间这类通用技术最初让自由民主国家受益更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修正主义行为体对它的扩散和利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权力平衡。(二)利益国家行为体将国际体系视为零和游戏还是非零和游戏引起学术界的激烈讨论。这种偏好差异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存在差异的根源。各国如何对核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作出反应,为技术如何改变或揭示国家偏好的变化具有指导作用。核武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令人震惊的一点是,它歪曲了世界政治是零和游戏的概念。核时代的学者一致认为,美国在其存在的头十年在核武器方面拥有压倒性的优势。美国对使用原子武器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毫不后悔。如果像现实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世界政治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场零和游戏,那么美国应该在20世纪50年代使用其武器对苏联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鉴于当时在军备竞赛中的优势,华盛顿在随后的任何冲突中都会获得相对优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看到核武器的出现,使一个强大政权致力于军备控制和核不扩散。从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开始,美国和俄罗斯达成了一系列军备控制协议,通过限制核弹头产量、运载工具类型和相关系统限制其核储备。事实上,核武器体制远比常规武器体制强大。而作为一种通用技术,互联网有望推动劳动生产率并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各国期待一种更加注重合作、非零和的监管体系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和欧盟在竞争政策和隐私权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对于网络创新未能显著改变国家偏好,有几种可能的解释。由于网络空间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与对州际关系的影响一样大,各国政府在阐明政策偏好时会优先考虑国内政治因素。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互联网预期的生产力繁荣并未实现。与网络技术发展相关的一个经济趋势是自然垄断经济的出现。在世界政治中,威望技术和通用技术对国家行为体利益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核武器的破坏力导致了各国改变了其零和偏好,从而寻求更多的合作。对于自由主义者,核武器合作表明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可以促成各国在不太可能形成合作的领域进行合作。同时,网络创新的正和性质并不一定导致网络空间的更多合作。而对于现实主义者,网络空间中的冲突表明更多的相互依赖会产生更大的冲突。(三)规范据推测,技术对国际体系中规范的传播具有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无疑促进了规范的形成,而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是规范在新技术的使用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按照定义,新技术出现在缺乏本土规范的环境中。新技术对社会世界的影响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很难想象哪些规范、规则和行为准则是合适的。新的创新可能试图复制相似技术的规范和实践,但这些规范是否同样适用于新的技术领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试图将旧的规范应用到新的领域可能给人们带来严重的误解。这种动态在核武器和网络空间规范的演变中得到了体现。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最近的研究集中在改变或限制特定规范的战术和战略上。这与两个最大的核武器国家在核禁忌范围内获得某种程度的战术灵活性的努力是平行的。本世纪,反导和中导条约相继结束,削弱了整个军控体制。俄罗斯最近改变了其核理论,以降低使用低当量武器的门槛。作为回应,美国还改变了其理论,以“增强其定制威慑选项的灵活性和范围……以维护对区域侵略的可信威慑”。这种理论的转变是否会导致规范的转变尚不清楚。尽管如此,核武器作为一种界定大国关系的技术是独一无二的,尽管核武器已经70多年没有使用过了。与核武器一样,网络空间的环境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例如,在治理问题上,围绕如何管理互联网的辩论与创建网络空间架构的学术研究人员所熟悉的多利益相关者主义准则相呼应。到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建立在公私伙伴关系基础上的多利益相关者模式。正如杰弗里·兰蒂斯(Jeffrey Lantis)和丹尼尔·布鲁伯格(Daniel Bloomberg)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分散的网络空间,这个网络将是“民主的”,并将大公司、政府、民间社群,甚至学术界的观点视为同等重要的,以帮助建立互联网运行的标准”。最后,社交媒体的泛滥也改变了外交准则。现代互联网的创造者们几十年来对这种现象一直都有这种预感。1985年,研究人员警告说,网络话语不同于其他交流方式,它“倾向于唤起接受者的情感……而且接受者随后可能会做出加剧这种情况的反应”。有专家总结说,这些媒体与其他任何传播手段都有很大不同。许多旧规则不适用于这种模式。在这个世纪中,大国竞争对手在推特网上互相恶搞。在不同的技术领域,技术创新规范的演变各不相同。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对其使用的强烈禁忌表明,规范的标准建构主义模式正在深化和内化。然而,在网络空间方面,从其他领域引进的最初一套规范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网络规范仍在不断变化。四、结语本文探讨了技术创新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与严格理性主义的观点相反,文化和声望也会影响技术的创新和扩散的模式。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技术不仅仅是一个自变量,而是与国际关系相互影响。不管是哪种技术,其重大创新都会增强利用这些发明的参与者的力量。这种能源优势能否持续,取决于技术本身的质量。通用技术的均衡效应大于威望技术,技术对国家利益的影响是矛盾的。核武器极大促进了各国的合作,而网络空间发展却意想不到地引发了更大的冲突。威望技术创建的规范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强大。另一方面,通用技术下,发展出了一个更有争议的规范环境。通用技术的创新步伐可能会加快,与此同时其技术规范的创建和维护变得更加困难。对于技术创新会制造新威胁的担忧并不新鲜。另一方面,那些刚出现时看起来无法控制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看起来发展得却很稳重。2019年,推特外交的概念似乎有些陌生;十年后,它可能会像我们现在听到外交电报一样奇怪。更准确地说,创新可能会在世界政治中造成暂时的不确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适应这些新技术。译者评述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上述文章将技术分为不同种类,论述了不同的技术是如何影响国家权力以及国际关系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并不充分,此前,更多的是借用经济学领域的思想理论,来解释技术对国家的影响,并且是以严格的理性主义来看待技术。而这种解释实际上并不全面,理由也不充分。将技术的影响放在国际关系理论下来解释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视角。技术创新与国际关系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早期的研究中,把技术只看做自变量,实际上技术也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关系的演变,使各个国家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实施创新。例如,冷战时期的美国和俄国进行军备竞赛,各国为了增强军事实力,在核武器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并且出于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即便是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也会斥巨资进行核技术的创新研发。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在国家权力方面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例如,核武器的研发会提高各国的国家地位,使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更有话语权。像核武器等这类威望性技术,会直接改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与国家实力。再例如,中国5G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因为先进网络技术的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能够在民用领域发挥广泛的作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会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其作用。同时,国家利益与技术创新联系十分紧密。虽然技术在权力、利益等方面给各国带来不少积极影响,但同时如何规范技术创新,以及新技术的问题也变得迫在眉睫。对于新兴的技术,有些常用的技术规范并不适用,怎样制定合理的规范仍然是我们在发展新技术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新技术固然关系到国家的权利,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关系也早已不是单纯的零和博弈,各国应当抱有合作的态度,适应技术创新爆发的时代,以服务国家,造福世界人民。问题互动问题1、威望技术对国际政治关系有何影响?问题2、如何看待各国抑制核武器扩散的做法?如果您对大外交智库【大译编参】本期的“编译精选”、“译者评述”、“问题互动”有所思考或高见,请在文末留下墨宝。编辑 / 王潇洒 审核 / 陈际界再审 / 王盖盖大外交青年智库独家出品个人|群体|企业|高校|智库|媒体|政府|国际组织合作联系邮箱大外交智库官方网站大外交智库即大外交青年智库(Youth Think-tank Of The Glory Diplomacy,简称Glory Diplomacy 或GD)是一家创办于2017年的以外交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创始人是王盖盖。2020年,大外交智库又在中国深圳成立专门咨询公司,目前已成研究青年外交与青年发展、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与全球治理等事务的综合性全球思想库。此前,大外交智库聚焦在二十一世纪中国与全球大外交领域的青年原创方案、青年发展计划和青年外交延伸的助力与服务,推动大外交青年智库在对照全球外交发展、对接世界高端智库、对比新型平台建设的三原则下为中国大外交的发展贡献青年力量和方案,也特别提倡、鼓励并支持大外交领域内青年大胆原创小心求证来实现价值增值,以期实现全球青年价值最优,从而聚集了全球各地区有志青年一起在当今时代为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目标而奋斗。因此,大外交智库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让壹亿中国大外交青年的智慧与方案被全球看见,效果非常明显,被海内外青年誉为现代智囊的“青年精英大脑集中营”,是中国大外交新型青年智库的开创者和代言人!

本文为转贴,但已记不清出处,极好! 摘要应将论文的研究体系、主要方法、重要发现、核心结论等,简明扼要地加以概括。 撰写摘要前必须明确摘要的要素和基本要求。 一、摘要的要素: (1)研究目的: 准确描述该研究的目的,表明研究的范围和重要性。 (2)研究方法: 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 结论是如何得

是这样的,项目摘要主要是用最精炼的一段话汇总一下你的发明。一般做高中竞赛论文应该国赛要做到5K到1W字吧,项目摘要就是用大概300字左右来写明你的东西,基本上没让你废话的空间了,基本上这么写,先一句话概括你发明的意义,比如04年的一等奖的那个防汛井盖,就要开头写类似我国每年都有出现溃堤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了……,这个东西的基本组成是怎么怎么样,怎么使用,(就几句话够了,这块别浪费太多文笔)然后重点宣传最主要的功效,达到了什么效果,最后再自吹自擂一句我们的发明怎么怎么样。

科技创新与国际关系论文摘要怎么写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  撰写科技论文的要求  科技论文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再现性、可读性和规范性。  (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写科技论文。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中有新的突破及新的发现,在应用中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提出,研究结果应该是显著的。  (2)科学性:实验数据、推理论证,必须严谨、准确;写作过程中要经过周密思考,论点应经得起推敲。  (3)再现性:又称重复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但是,应明确的是,一些带有专利性的内容,或者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应写入文中。  (4)可读性: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概念准确、表达清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等。  (5)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期刊投稿的规定。  科技论文的撰写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文献检索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优先权,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道德规范: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3作者单位(Department)  标明作者单位主要是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加索取复印件,商榷某一观点,邀请讲学等。同时也为其作品提供负责单位。署名单位应写全称,加上邮政编码,写在作者名下,用小一号字体印出。如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单位,则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清楚。有的刊物要求将通信联系作者用“*”注明,列入到第一页脚注内,并提供Fax号码和e-mail地址。  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均应按其完成论文的所在单位署名。著者署名时应在姓名后用符号标记,并在论文首页左下方加脚注说明其现在单位。  4 摘要( Abstract)  4.1 摘要的用途  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刊中的调查报告、实验方法、技术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研究论文等在正文中附上中英文摘要。这可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英文摘要还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国外同行,起到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摘要也是检索工作的需要,文摘期刊社对其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二次文献。  4.2摘要的构成  摘要一般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研究目的简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济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  (3)研究结果简要描述实验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及其论文的价值。  4.3 摘要的位置  摘要应放在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之下,这样利于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该文章的内容,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关于英文摘要,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中,有的刊物将摘要放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有的放在文章的最后,还有的把刊中所有的摘要放在该刊最后的文摘页上。从习惯上来看,还是应当把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为好。  4.4 摘要的长度  摘要不应分段。但长篇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摘要可分段。摘要的字数视需要而定。一般中文稿250~300字左右;英文稿以1 000印刷符号为宜,原则上不超过全文的3%。写论文摘要时,应尽量将文中的内容和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要素写入摘要中。  4.5 摘要的写作  许多人在编写摘要时都习惯以“本文”、“本研究”等作为摘要的开头,摘要来自该研究论文,这些是无信息的词语,应去掉。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写成“我校……”、“我所……”、“我院……”。撰写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实事求是、客观。  4.6 摘要的译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需附有一篇短小精悍的英文摘要。”因此,我国现有的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文章中都添加译写英文摘要,从而加速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学报级刊物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以一个印刷页为宜,目的是让国际同行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  现将国内外期刊上学术论文摘要中常用的句型作一介绍。  (1)表示研究目的的行文方法  This paper presents…  This paper repor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be to(do)…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is paper is aimed at…  This paper is limited to…  The authors report…  The authors(writers) made observation on…  Investigation on … be carried out in…  … b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2)表示研究方法  The experiment be performed using…  The approach be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started in 时间 to(do)…  …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 be determined by…  … be based on the use of…  … was used to(do)…  … be collected from…  … be grown during…  … be observed by(using)…  … be studied by measuring…  … be characterized by…  Analysis of… by… revealed that…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  撰写的要求  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再现性、可读性和规范性。  (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写科技论文。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中有新的突破及新的发现,在应用中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提出,研究结果应该是显著的。  (2)科学性:实验数据、推理论证,必须严谨、准确;写作过程中要经过周密思考,论点应经得起推敲。  (3)再现性:又称重复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但是,应明确的是,一些带有专利性的内容,或者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应写入文中。  (4)可读性: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概念准确、表达清晰、论点鲜明、充分等。  (5)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期刊投稿的规定。  科技论文的撰写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属于作者”;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3作者单位(Department)  标明作者单位主要是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加索取复印件,商榷某一观点,邀请讲学等。同时也为其作品提供负责单位。署名单位应写全称,加上邮政编码,写在作者名下,用小一号字体印出。如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单位,则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清楚。有的刊物要求将通信联系作者用“*”注明,列入到第一页脚注内,并提供Fax号码和e-mail地址。  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均应按其完成论文的所在单位署名。著者署名时应在姓名后用符号标记,并在论文首页左下方加脚注说明其现在单位。  4 摘要( Abstract)  4.1 摘要的用途  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刊中的、实验方法、技术性文章、性文章、研究论文等在正文中附上中英文摘要。这可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英文摘要还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国外同行,起到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摘要也是检索工作的需要,文摘期刊社对其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二次文献。  4.2摘要的构成  摘要一般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研究目的简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济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  (3)研究结果简要描述实验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及其论文的价值。  4.3 摘要的位置  摘要应放在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之下,这样利于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该文章的内容,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关于英文摘要,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中,有的刊物将摘要放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有的放在文章的最后,还有的把刊中所有的摘要放在该刊最后的文摘页上。从习惯上来看,还是应当把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为好。  4.4 摘要的长度  摘要不应分段。但长篇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摘要可分段。摘要的字数视需要而定。一般中文稿250~300字左右;英文稿以1 000印刷符号为宜,原则上不超过全文的3%。写时,应尽量将文中的内容和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要素写入摘要中。  4.5 摘要的写作  许多人在编写摘要时都习惯以“本文”、“本研究”等作为摘要的开头,摘要来自该研究论文,这些是无信息的词语,应去掉。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写成“我校……”、“我所……”、“我院……”。撰写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实事求是、客观。  4.6 摘要的译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需附有一篇的英文摘要。”因此,我国现有的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文章中都添加译写英文摘要,从而加速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学报级刊物的英文摘要以一个印刷页为宜,目的是让国际同行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  现将国内外期刊上学术中常用的句型作一介绍。  (1)表示研究目的的行文方法  This paper presents…  This paper repor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be to(do)…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is paper is aimed at…  This paper is limited to…  The authors report…  The authors(writers) made observation on…  Investigation on … be carried out in…  … b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2)表示研究方法  The experiment be performed using…  The approach be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started in 时间 to(do)…  …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 be determined by…  … be based on the use of…  … was used to(do)…  … be collected from…  … be grown during…  … be observed by(using)…  … be studied by measuring…  … be characterized by…  Analysis of… by… revealed that…

科技创新与国际关系论文摘要怎么写呀

科技论文的“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是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一句话就是要要突出整篇论文的重点。因此,基本的要求就是用词准确,文句简练,逻辑清晰。摘要的内容包括:目的意义(必要性)、材料和方法、结果、结论和讨论、关键词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学术刊物的摘要以简洁,不超过250个词为宜,学位论文摘要则可以更多些。就我的经验来说,我认为写好一、二、三句话就好。即目的意义:一句话概括;材料和方法:两句话说清;结果:不超过三句话讲出重点;结论和讨论:根据结果而论,也不要超过三句话为宜;关键词:不超过三个词为好。

先说明项目属于哪个领域,主要发明内容,发明的创新点,以及取得的证书比如是否申请发明专利,是否获奖,是否通过专家鉴定之类的,最后说明该发明的意义,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之类的。简要介绍,提炼重点。

本文为转贴,但已记不清出处,极好! 摘要应将论文的研究体系、主要方法、重要发现、核心结论等,简明扼要地加以概括。 撰写摘要前必须明确摘要的要素和基本要求。 一、摘要的要素: (1)研究目的: 准确描述该研究的目的,表明研究的范围和重要性。 (2)研究方法: 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 结论是如何得

科技创新与国际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

第一,要选择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选题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要选择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包括五个方面:首先,要选择亟待解决的课题。一般来说,在各个学科里面总是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研究首先应该注意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减少了选题的盲目性。在国际关系领域,在经济领域,在法律领域,在医学领域,在农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等,可以说,选择亟待解决的课题犹为突出。换句话来说,这些学科领域的学生在选题的时候,目光首先要盯住亟待解决的问题。象环保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面对着我们这个地区,这个行业,在环保上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回到教育战线上来说,前不久我参加了五六个教育硕士的论文答辩。我觉得他们的选题都不错。一个是选择了一个关于教材的问题。现在各种教材涌现,如果教材编的好就有利于教育改革,这是教学的基础;如果教材编的不科学,那么老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会花很大的代价,而收效会很小。所以,很多硕士选择教材的问题。还有一些硕士选的是教学方法的问题。随着教材的变化,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进。我不太清楚,我们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有没有参加工作的老师。如果有,不妨结合自己的实践选一些自己有体会的题目。比如,有的老师写的是《新教材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体会》,然后针对新的教材,提出语文备课的五个要决。从教学的角度上,还有一个论题是这样的,《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进行评价的探索》,提出怎么进行评价的问题。评价本身很重要,评价的得体、科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是需要大家去研究的。作为中文专业,与经济、法律等专业相比较,显得就不那么迫切。当然也不是没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还是跟社会的接触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作为中文的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遵循如下的原则:第一,选择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的一部书《阅读鉴赏评论》里面举了这样的一篇范文《汉字构形理据和现代汉字部件拆分》。这个论题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领域里面,大家都在探索,探索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探索到一定的程度却没有定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越探索越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权威性的人士,就必须要认真去思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总的来说,终归有一个真理。这篇文章就是在自己的思考基础上,把混乱的状态进行了梳理。然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独到的见解。还有一篇是王魁今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性质的探索》。对外汉语教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定义,如果这个定义没有科学的定位的话,对外汉语教学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位作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谈了自己本身的看法,从教学、心理学、应用语言学。几个学科交叉思考以后,他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怎样定位。通过以上所说,我们想说明的是中文领域也不是没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看你平时对自己专业领域里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观察了。总体上来说,我们本科生的阅历少一些,实践经验少一些,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选题难度大一些。但原则上有这样的一条原则。那么你能够做更好。如果你不能做,那么我们可以换角度切入。第二,要选择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新创造的课题。论文选题的第二个原则是选择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新创造的课题。每一项新的发现、新的创造都将使学科领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向前推进一大步。因此,这一类的课题很重要,值得我们去选,也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学科里的一些新发现、新创造,我们刚才提到的几篇本科生的论文,比如《中日古典诗歌与时间》等,从亟待解决的角度上来讲并没有什么,你今天写和若干年以后写没有什么迫切性。但这里存在着新的发现和新的创见的角度。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来讲,可以在这个方面发挥一下自己的特长。有个学生写的是《人格意识的升华——试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个是从人格角度切入的。还有个学生是评论毕淑敏的,《反思与探索》,是从毕淑敏艺术审美特点切入进去的,依据审美诗学来分析毕淑敏的《预约死亡》。这些都是新的角度和问题。还有一个是《拆卸七宝楼台——新批评派的诗歌语言研究》,还有《从牡丹亭到后二梦——试分析1598到1601年间汤显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些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论题。在科研领域别人还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问题,他就进去研究一下。还有《一切但求心安——对妙峰山朝拜人群的心理状态的社会调查》。这是一个调查报告,不一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对社会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第三,要选择能够填补空白的课题。论文选题的第三个原则是选择能够填补空白的课题。科学发展有不平衡性,科学研究也就有不平衡性。就科学内部来看,研究也常常存在不平衡。从科学研究的需要出发,从科学发展的全局出发,凡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的空白处,都可以成为我们选题的对象,去加以研究,去填补这个空白。这方面在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提供的机会可能更多一些。这跟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相似的地方。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可能是老生常谈,也可能是一个空白,需要大家来赶快进行研究和探索。比如现在的SARS,它的病因是什么,如果能够研究出来,那么在传染病学这方面就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同时,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加快研究,当然要遵循实际研究的规律,不能因为要速度,而违背客观规律。对于中文系的同学来说,我想难度大一些。因为要做填补空白的工作需要有经验。不是光有知识就行的,需要大量丰富的经验。因此,你了解这个论文选题的原则就行了。等将来你成为硕士、博士的时候,你再去从事研究填补空白的工作,可能就不会力不从心。这是第三个选题原则。第四,对通说中的不科学的观念进行纠正。第四个选题原则是对通说中的不科学的观念进行纠正。在文学领域里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在古典文学里,好象什么都研究透了,你没有什么可以研究了。实际上,你仔细思考一下,后人的研究有后人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也有后人研究的局限。你就可以在这样的夹缝里,你看一看有什么样的课题可以供自己去研究。在我的《阅读鉴赏评论》所收的范文里有郭预衡先生的《论欧阳修》。这篇文章就是纠正通说的。以前的观点,大家已经公认了:欧阳修是一个保守派,这是定论了。郭先生是专门研究古代散文史的,他在研究散文史的过程中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以前的这样一个观点对于欧阳修来说是太不公平了。他认为欧阳修是一个光明磊落、敢说敢骂的人,不愧于一个正直的文人。他读遍了欧阳修的文集和专著发现欧阳修不仅是开一代风气,有几代影响的大作家,不仅诗词文赋都有突出成就,不仅在经史子集都有独到见解,而且是一个很有胆识,难进而易退的政治家。郭先生在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后,发现他是这么一个人。所以他说我这个看法同这些年来对欧阳修的观点可能有些出入。因为在同时期评论北宋的一些作家常常都以对待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来作为衡量的标尺。那时,大家认为欧阳修是反对过王安石变法的,以这一点马上就给欧阳修扣了一顶保守派的帽子。郭先生认为不应该这样,将已经成为通说的这个观点,通过这篇文章进行了拨乱反正,提出了他不是个保守派,而是个改革家。观点很鲜明。第二个论述角度是说欧阳修“师道德而能文章”,这是说欧阳修不仅是个政治家,他的文章写的也很不错。这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第三个角度是说欧阳修“博古通今”。第四个角度是“余时作诗人”。说欧阳修是个大诗人。郭先生的这篇文章出来以后,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也就是认可了郭先生的科学评价。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纠正通说”。第五,对前说作补充作为自己选题的目标。下面我们讲第五个选题的原则是对前说作补充作为自己选题的目标。什么叫前说呢,就是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验证过的,已经得出结论的,但是经过你的研究认为它不够完善,不够完全。你应该去补充它,使它更具科学性,更完善。这个原则,大家只要了解一下就可以,对大家本科生来讲是难了一点,这条原则我们记住它,等将来学识上、阅历上提高了以后再来考虑它。以上我们所讲的五条原则是从客观上来说,真正要选题的时候是要把客观和主观相结合来考虑的。你可能觉得某个题目特别好,特别愿意去研究它。尤其是第一条原则很重要,要是这个问题早一点解决,可能这个论题的价值就特别大,也有一定的贡献。我个人来看,真正要写好一篇论文要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要考虑社会对你的需求,这样容易使你的论文产生社会效果,甚至是经济效果。第三个问题的第二方面是要考虑主观性,要选择有利于自己开展的课题。选题考虑科学价值的原则是以上讲的五个原则。但是仅仅从客观需要上去考虑选题是不够的。每个毕业生要考虑自己的主观条件,要看自己是否对选题有浓厚的兴趣(要注意是要有浓厚的兴趣),是否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另外要考虑论题的大小难易度是否适合自己的研究能力,自己搜集、占有材料的条件是否充分。另外考虑到能否得到导师的指导,你研究论题的时间是否充分。这一点很重要。现在一般的学校都给学生半年多的时间去选题写论文。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是选题的一个最佳的方法。

1、论文题目:题目要与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文不对题。题目要求简洁、新颖、吸引读者。如《为什么咸蛋黄会出油?》明了,吸引读者。研究的题目不能太大,不然无从下手。2、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简单说明进行该研究的目的或作者是怎样想到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起因。3、材料和研究方法:要写清考察和观察对象、实验的材料及材料来源;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研究步骤;使用了哪些仪器等,这都要如实交代清楚,以便经得起他人的重复试验。4、结果:是论文的论据部分。除了用文字,还可用表格中的数据,图片,照片,这样具有说服力。数据的真实可靠是实验研究的关键所在。5、讨论:这是论文的论证和论点部分。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科学结论。并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说明。论点必须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依据,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如果脱离实际,故意扩大研究成果,就失去论文的科学性,结果将是一事无成。本次的科技小论文选题可以参考丛书的有关课题,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手段。也可围绕自己劳技创意和制作过程等方面内容进行论述。论文的撰写用A4纸张。

‍大外交·青年智库让壹亿中国大外交青年智慧被全球看见为中国青年智库代言Glory DiplomacyN2021/ N137技术变革与国际关系作者:丹尼尔·W·德茨纳(Daniel W Drezner):塔夫茨(Tufts)大学弗莱契尔(Fletcher) 法律和外交学院国际政治学教授,在外交政策方面有诸多著作,同时也是《华盛顿邮报》和其他公共论坛的作家。摘要:本文反思了上个世纪技术变革对国际关系的两点主要影响。首先,他们相互影响;虽然不可否认技术变革影响着国际关系,但世界政治的变化也影响着技术变革。其次,任何技术变革是经济再分配和社会突破的一种表现。在技术变革之下,不仅会出现新的赢家,也会出现新的输家。技术变革改变了行为体的偏好,并且使新规范和新组织进行战略性构建。技术本身的性质以及公共部门推动创新的程度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为证明以上论点,本文特别关注了上个世纪对国际关系十分重要的两大创新:核武器和互联网。要词:创新;国际关系理论;互联网;自由主义;核武器;现实主义;技术文源:Daniel W Drezner,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编译:郭青城,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审校:李燕,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再审:张童沿,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项目组《大译编参》执行主编,现就读于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编译精选引言2019年,技术与国际关系(IR)之间的联系将出现变革。创新给各国带来了经济效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极度贫困的现象。而与此同时,新技术也带来了新的威胁。与现代军队相比,上世纪军队的破坏力相形见绌。除此之外,创新也会引起社会动荡;这些变化引起某些人的焦虑情绪,进而催生了从伊斯兰国到反性骚扰的各种运动。随着中国和印度等国赶超发达工业经济体,一些技术也导致了国家间权力分配从根本上转变,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改变。世界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但另一方面,埃博拉疫情等事件也凸显了全球化体系的脆弱性。跨境互动高速发展,推特外交成为一种新外交形式。尽管存在保护主义激增的现象,但全球化仍在迅速发展。技术变革持续降低跨境交流的成本,其速度远超于政府提高壁垒的速度。一、理性主义对技术的看法对于大多数主权国家而言,技术与政治的关系十分简单,即拥有更多的技术创新等于拥有了更多的权力与财富。经济学家强调,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有着独特的重要性。大量经济计量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为发达国家贡献了60%至85%的经济增长;并且技术向较不发达经济体的扩散同样重要。据相关文献称,在大多数国家,外国技术来源约占生产力增长的90%;无论国家的权力分配或经济发展是怎样的状态,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都来自技术。而正是通过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才能将其经济实力转化为国家权利。由于技术能够使一个国家获得的财富最大化,并且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国家的安全,许多学者采用理性主义思想来看待国家行为体促进创新的活动。这在经济学文献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们通常侧重于用国内经济变量来解释技术创新的变化,资本市场的可用性和成熟度、市场规模或经济体的创业能力。即使经济学家考虑到国家的作用,情况也是如此。他们认为政治因素发挥着次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经济学家经常将非经济因素视为附带因素。新现实主义者提出了一种与经济学家相呼应的看法。他们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迫使所有大国展开技术变革,否则将面临无法生存的风险。技术与政治的关系依然很简单:无政府状态迫使技术在全世界迅速扩散。艾米莉•戈德曼(Emily Goldman)指出,“大多数新现实主义研究中,没有考虑技术传播会出现障碍,没有掌握足够的资源和信息”新现实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都认为,获取新技术的动机主导着其余一切因素。而这并不是大多数政治学家对国家制度变迁的看法。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无摩擦理论存在几个问题。最明显的是,它们忽视了国际关系是影响技术创新速度的自变量。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定义的五大典型创新类别:发明、生产过程创新、开拓新市场、发现新的供应来源、发展新的经济组织模式,皆涉及社会如何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机遇。熊彼特的三类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国际关系来实现的。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指出,“西欧各个王国和城邦之间的军事竞争刺激各国不断进行军事创新”。由此推断,在国家权力分配中,存在一个平衡点,能够激励各国投入技术创新。根据这一逻辑,单极世界会减慢技术创新的速度。超级大国感到十分安全,所以几乎没有动力投资于颠覆性创新;而其他国家认为自己与超级大国之间的差距太大而失去创新信心。而多极化世界下,存在安全或不安全因素,并且这些因此能够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因此会刺激创新更加迅速发展。其他国际关系理论方法将领导者和落后者的国内政治作为关键解释变量。长周期理论和权力过渡理论都强调,有抱负的霸权国家的国内条件决定了它们的相对崛起。各国之所以获得霸权地位,是因为它们为在主导部门发展一系列技术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说法,技术落后的国家在追赶上有优势,因为它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相对落后来跨越技术的死角。这些关于国际政治如何推动技术变革的解释本质上都体现了理性主义思想。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作为推动大规模科技投资的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因素——威望的作用被忽视了。威望的力量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才能从中受益,胜过其他参与者。历史上,许多被认为最重要的社会环境都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这可能导致国家行为体直接投资于军事领域的,或经济价值有限但能够极大树立国家威望的技术项目。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为载人航天项目投入了巨额资金。这种为了提高国家威望的科技投资,直到21世纪仍然影响着各国的研发投资。例如,2003年中国首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引发了竞争国的疯狂反应,包括美国承诺要重返月球并向火星发射载人任务。尽管如此,预算严重紧张的其他国家也表示有兴趣投资于空间研究。中国于2019年1月将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也同样引起了其他各国的反应。理性主义者关于国家为何投资于技术创新的解释,从直觉上讲是有道理的,但这样的解释是不充分的,尤其是对国际政治如何影响技术变革的描述并不正确。权力的分配、主要经济体国内机构的性质以及树立国家威望的需要等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技术创新,都不同于严格理性主义所给出的解释。二、国际政治中技术变革的多样性抽象地谈论技术变革有可能使我们一刀切的看待技术创新。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军事角度进行评估,各个国家并不是对所有技术一视同仁。例如,尽管一个国家的军事发展需要核武器以及互联网作为驱动力,但这两项技术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截然不同。有两个标准有助于分析不同技术对世界政治的影响。首先是开发或采用新技术所需的固定成本投资。大多数技术创新所需的固定成本较高,但随着一项技术逐渐标准化,开发此技术所需的投资可能会逐步减少。尽管如此,有些技术即使在标准化之后,仍然需要大量的投资,而这可能是因为技术投入生产的经济成本很高。技术创新的固定成本越大,各国试图获取新技术的壁垒就越大;而技术创新固定成本投资越低,有能力开发和使用该技术的国家就越多。另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的发起者更加符合公共部门的利益还是私营部门的利益。最有意义的技术创新是能够创造出“通用”的技术,既可以用来保护国家安全,也能服务民生。然而,一些技术创新并不能够投入到民用领域。那些固定成本高但有重要民用作用的技术是战略性技术(strategic tech),固定成本高的技术所得回报不断增长,这需要国家频繁干预,使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处于顶尖水平,避免依赖外国技术,民用飞机行业与当前5G网络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固定成本高、民用作用有限的技术属于威望技术(prestige tech),只有国家才有动力去开发,例如核武器的研发。固定成本低但私营部门机会有限的技术将被视为公共技术(public tech)。也就是说,如果技术创新的壁垒低,但对于私营部门利润微乎其微,那么这种新技术就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质。因此,私营部门开发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技术的动力较小,而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可观的社会效益,那么政府就会进行必要的投资。像疫苗研发之类的公共卫生创新就属于这类技术。最后,固定成本较低、多由私营部门进行的技术创新属于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这些产品的开发或许最初是以公用为目的,但其商业化十分明显,这逐渐成为这类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这种技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而人工智能未来也大有这种发展趋势。公共政策在决定技术扩散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各国有多种国内和国际激励措施来规范新技术的传播。并且处于技术前沿的政府将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理论上,这会促进技术创新。这种政策的连锁反应是限制了技术的跨国传播。同样,政府也可能限制影响国家军事实力的技术——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致力于抑制核武器扩散。三、技术如何影响国际关系有关国际关系的理论十分有限,不同的理论强调的要素也不同,但从现实主义理论到后结构主义的理论都侧重于权力、利益和规范等。技术变革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世界政治。本章将论述核武器和互联网的创新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权力核武器如何对国际政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核武器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这与其他大国确立地位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十分不同,从而改变了强权政治。一旦一个国家拥有了可被感知到的二次打击能力——通过增强国防或隐蔽其核储备的位置——他们就拥有了威慑力。然而,核威慑与常规军事威慑措施之间没有关联。同时,由于核武器造成毁灭性破坏,因此它们在世界政治其他领域的用途是有限的。即使与军事力量的其他方面相比,核武器的力量也不是完全可以替代的。发展核武器的一个自相矛盾的后果是,它使我们对国家权力的衡量与其他技术创新领域脱节。尽管成为核武器拥有国的门槛很高,但技术落后的国家有时也能够克服困难。建国初期的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仍然成了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无论巴基斯坦还是朝鲜,都不处于技术前沿,然而这些国家却能够发展核弹头和弹道导弹技术。一旦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他们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力地位会大有不同,即使在一个国家在其他领域落后的情况下,其国家地位也会提高。这就解释了俄罗斯为什么会被视为21世纪的大国之一,尽管它的经济总量不到世界总量的4%。同时,这也是伊朗和朝鲜在过去几十年里受大国关注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核武器技术颇具名声,但互联网及其各种应用属于通用技术。网络空间的商业化产生了两种思想,是有关于互联网对权力的影响的。首先,互联网改变了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权力平衡。第二种观点认为,互联网赋予了自由民主政体,而非其他政体以权力。网络空间起源于美国,似乎十分重视开放性。而美国也认为互联网能够增强国家各方面的软实力。最近的发生的学术研究事件及其他事件使情况更加混乱。各国政府学会了如何对互联网进行监管,以更及时为国家利益服务。在内容监管、版权和隐私等问题上,大国政府得以在网络空间上有所作为。核武器这类威望技术增强了研制这些武器的国家行为体的力量,加剧了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国家之间的力量不平等。网络空间这类通用技术最初让自由民主国家受益更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修正主义行为体对它的扩散和利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权力平衡。(二)利益国家行为体将国际体系视为零和游戏还是非零和游戏引起学术界的激烈讨论。这种偏好差异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存在差异的根源。各国如何对核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作出反应,为技术如何改变或揭示国家偏好的变化具有指导作用。核武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令人震惊的一点是,它歪曲了世界政治是零和游戏的概念。核时代的学者一致认为,美国在其存在的头十年在核武器方面拥有压倒性的优势。美国对使用原子武器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毫不后悔。如果像现实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世界政治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场零和游戏,那么美国应该在20世纪50年代使用其武器对苏联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鉴于当时在军备竞赛中的优势,华盛顿在随后的任何冲突中都会获得相对优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看到核武器的出现,使一个强大政权致力于军备控制和核不扩散。从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开始,美国和俄罗斯达成了一系列军备控制协议,通过限制核弹头产量、运载工具类型和相关系统限制其核储备。事实上,核武器体制远比常规武器体制强大。而作为一种通用技术,互联网有望推动劳动生产率并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各国期待一种更加注重合作、非零和的监管体系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和欧盟在竞争政策和隐私权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对于网络创新未能显著改变国家偏好,有几种可能的解释。由于网络空间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与对州际关系的影响一样大,各国政府在阐明政策偏好时会优先考虑国内政治因素。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互联网预期的生产力繁荣并未实现。与网络技术发展相关的一个经济趋势是自然垄断经济的出现。在世界政治中,威望技术和通用技术对国家行为体利益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核武器的破坏力导致了各国改变了其零和偏好,从而寻求更多的合作。对于自由主义者,核武器合作表明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可以促成各国在不太可能形成合作的领域进行合作。同时,网络创新的正和性质并不一定导致网络空间的更多合作。而对于现实主义者,网络空间中的冲突表明更多的相互依赖会产生更大的冲突。(三)规范据推测,技术对国际体系中规范的传播具有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无疑促进了规范的形成,而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是规范在新技术的使用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按照定义,新技术出现在缺乏本土规范的环境中。新技术对社会世界的影响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很难想象哪些规范、规则和行为准则是合适的。新的创新可能试图复制相似技术的规范和实践,但这些规范是否同样适用于新的技术领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试图将旧的规范应用到新的领域可能给人们带来严重的误解。这种动态在核武器和网络空间规范的演变中得到了体现。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最近的研究集中在改变或限制特定规范的战术和战略上。这与两个最大的核武器国家在核禁忌范围内获得某种程度的战术灵活性的努力是平行的。本世纪,反导和中导条约相继结束,削弱了整个军控体制。俄罗斯最近改变了其核理论,以降低使用低当量武器的门槛。作为回应,美国还改变了其理论,以“增强其定制威慑选项的灵活性和范围……以维护对区域侵略的可信威慑”。这种理论的转变是否会导致规范的转变尚不清楚。尽管如此,核武器作为一种界定大国关系的技术是独一无二的,尽管核武器已经70多年没有使用过了。与核武器一样,网络空间的环境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例如,在治理问题上,围绕如何管理互联网的辩论与创建网络空间架构的学术研究人员所熟悉的多利益相关者主义准则相呼应。到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建立在公私伙伴关系基础上的多利益相关者模式。正如杰弗里·兰蒂斯(Jeffrey Lantis)和丹尼尔·布鲁伯格(Daniel Bloomberg)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分散的网络空间,这个网络将是“民主的”,并将大公司、政府、民间社群,甚至学术界的观点视为同等重要的,以帮助建立互联网运行的标准”。最后,社交媒体的泛滥也改变了外交准则。现代互联网的创造者们几十年来对这种现象一直都有这种预感。1985年,研究人员警告说,网络话语不同于其他交流方式,它“倾向于唤起接受者的情感……而且接受者随后可能会做出加剧这种情况的反应”。有专家总结说,这些媒体与其他任何传播手段都有很大不同。许多旧规则不适用于这种模式。在这个世纪中,大国竞争对手在推特网上互相恶搞。在不同的技术领域,技术创新规范的演变各不相同。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对其使用的强烈禁忌表明,规范的标准建构主义模式正在深化和内化。然而,在网络空间方面,从其他领域引进的最初一套规范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网络规范仍在不断变化。四、结语本文探讨了技术创新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与严格理性主义的观点相反,文化和声望也会影响技术的创新和扩散的模式。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技术不仅仅是一个自变量,而是与国际关系相互影响。不管是哪种技术,其重大创新都会增强利用这些发明的参与者的力量。这种能源优势能否持续,取决于技术本身的质量。通用技术的均衡效应大于威望技术,技术对国家利益的影响是矛盾的。核武器极大促进了各国的合作,而网络空间发展却意想不到地引发了更大的冲突。威望技术创建的规范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强大。另一方面,通用技术下,发展出了一个更有争议的规范环境。通用技术的创新步伐可能会加快,与此同时其技术规范的创建和维护变得更加困难。对于技术创新会制造新威胁的担忧并不新鲜。另一方面,那些刚出现时看起来无法控制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看起来发展得却很稳重。2019年,推特外交的概念似乎有些陌生;十年后,它可能会像我们现在听到外交电报一样奇怪。更准确地说,创新可能会在世界政治中造成暂时的不确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适应这些新技术。译者评述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上述文章将技术分为不同种类,论述了不同的技术是如何影响国家权力以及国际关系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并不充分,此前,更多的是借用经济学领域的思想理论,来解释技术对国家的影响,并且是以严格的理性主义来看待技术。而这种解释实际上并不全面,理由也不充分。将技术的影响放在国际关系理论下来解释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视角。技术创新与国际关系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早期的研究中,把技术只看做自变量,实际上技术也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关系的演变,使各个国家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实施创新。例如,冷战时期的美国和俄国进行军备竞赛,各国为了增强军事实力,在核武器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并且出于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即便是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也会斥巨资进行核技术的创新研发。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在国家权力方面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例如,核武器的研发会提高各国的国家地位,使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更有话语权。像核武器等这类威望性技术,会直接改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与国家实力。再例如,中国5G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因为先进网络技术的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能够在民用领域发挥广泛的作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会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其作用。同时,国家利益与技术创新联系十分紧密。虽然技术在权力、利益等方面给各国带来不少积极影响,但同时如何规范技术创新,以及新技术的问题也变得迫在眉睫。对于新兴的技术,有些常用的技术规范并不适用,怎样制定合理的规范仍然是我们在发展新技术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新技术固然关系到国家的权利,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关系也早已不是单纯的零和博弈,各国应当抱有合作的态度,适应技术创新爆发的时代,以服务国家,造福世界人民。问题互动问题1、威望技术对国际政治关系有何影响?问题2、如何看待各国抑制核武器扩散的做法?如果您对大外交智库【大译编参】本期的“编译精选”、“译者评述”、“问题互动”有所思考或高见,请在文末留下墨宝。编辑 / 王潇洒 审核 / 陈际界再审 / 王盖盖大外交青年智库独家出品个人|群体|企业|高校|智库|媒体|政府|国际组织合作联系邮箱大外交智库官方网站大外交智库即大外交青年智库(Youth Think-tank Of The Glory Diplomacy,简称Glory Diplomacy 或GD)是一家创办于2017年的以外交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创始人是王盖盖。2020年,大外交智库又在中国深圳成立专门咨询公司,目前已成研究青年外交与青年发展、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与全球治理等事务的综合性全球思想库。此前,大外交智库聚焦在二十一世纪中国与全球大外交领域的青年原创方案、青年发展计划和青年外交延伸的助力与服务,推动大外交青年智库在对照全球外交发展、对接世界高端智库、对比新型平台建设的三原则下为中国大外交的发展贡献青年力量和方案,也特别提倡、鼓励并支持大外交领域内青年大胆原创小心求证来实现价值增值,以期实现全球青年价值最优,从而聚集了全球各地区有志青年一起在当今时代为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目标而奋斗。因此,大外交智库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让壹亿中国大外交青年的智慧与方案被全球看见,效果非常明显,被海内外青年誉为现代智囊的“青年精英大脑集中营”,是中国大外交新型青年智库的开创者和代言人!

科技与创新的关系论文摘要是什么

‍大外交·青年智库让壹亿中国大外交青年智慧被全球看见为中国青年智库代言Glory DiplomacyN2021/ N137技术变革与国际关系作者:丹尼尔·W·德茨纳(Daniel W Drezner):塔夫茨(Tufts)大学弗莱契尔(Fletcher) 法律和外交学院国际政治学教授,在外交政策方面有诸多著作,同时也是《华盛顿邮报》和其他公共论坛的作家。摘要:本文反思了上个世纪技术变革对国际关系的两点主要影响。首先,他们相互影响;虽然不可否认技术变革影响着国际关系,但世界政治的变化也影响着技术变革。其次,任何技术变革是经济再分配和社会突破的一种表现。在技术变革之下,不仅会出现新的赢家,也会出现新的输家。技术变革改变了行为体的偏好,并且使新规范和新组织进行战略性构建。技术本身的性质以及公共部门推动创新的程度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为证明以上论点,本文特别关注了上个世纪对国际关系十分重要的两大创新:核武器和互联网。要词:创新;国际关系理论;互联网;自由主义;核武器;现实主义;技术文源:Daniel W Drezner,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编译:郭青城,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审校:李燕,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再审:张童沿,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项目组《大译编参》执行主编,现就读于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编译精选引言2019年,技术与国际关系(IR)之间的联系将出现变革。创新给各国带来了经济效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极度贫困的现象。而与此同时,新技术也带来了新的威胁。与现代军队相比,上世纪军队的破坏力相形见绌。除此之外,创新也会引起社会动荡;这些变化引起某些人的焦虑情绪,进而催生了从伊斯兰国到反性骚扰的各种运动。随着中国和印度等国赶超发达工业经济体,一些技术也导致了国家间权力分配从根本上转变,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改变。世界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但另一方面,埃博拉疫情等事件也凸显了全球化体系的脆弱性。跨境互动高速发展,推特外交成为一种新外交形式。尽管存在保护主义激增的现象,但全球化仍在迅速发展。技术变革持续降低跨境交流的成本,其速度远超于政府提高壁垒的速度。一、理性主义对技术的看法对于大多数主权国家而言,技术与政治的关系十分简单,即拥有更多的技术创新等于拥有了更多的权力与财富。经济学家强调,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有着独特的重要性。大量经济计量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为发达国家贡献了60%至85%的经济增长;并且技术向较不发达经济体的扩散同样重要。据相关文献称,在大多数国家,外国技术来源约占生产力增长的90%;无论国家的权力分配或经济发展是怎样的状态,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都来自技术。而正是通过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才能将其经济实力转化为国家权利。由于技术能够使一个国家获得的财富最大化,并且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国家的安全,许多学者采用理性主义思想来看待国家行为体促进创新的活动。这在经济学文献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们通常侧重于用国内经济变量来解释技术创新的变化,资本市场的可用性和成熟度、市场规模或经济体的创业能力。即使经济学家考虑到国家的作用,情况也是如此。他们认为政治因素发挥着次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经济学家经常将非经济因素视为附带因素。新现实主义者提出了一种与经济学家相呼应的看法。他们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迫使所有大国展开技术变革,否则将面临无法生存的风险。技术与政治的关系依然很简单:无政府状态迫使技术在全世界迅速扩散。艾米莉•戈德曼(Emily Goldman)指出,“大多数新现实主义研究中,没有考虑技术传播会出现障碍,没有掌握足够的资源和信息”新现实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都认为,获取新技术的动机主导着其余一切因素。而这并不是大多数政治学家对国家制度变迁的看法。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无摩擦理论存在几个问题。最明显的是,它们忽视了国际关系是影响技术创新速度的自变量。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定义的五大典型创新类别:发明、生产过程创新、开拓新市场、发现新的供应来源、发展新的经济组织模式,皆涉及社会如何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机遇。熊彼特的三类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国际关系来实现的。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指出,“西欧各个王国和城邦之间的军事竞争刺激各国不断进行军事创新”。由此推断,在国家权力分配中,存在一个平衡点,能够激励各国投入技术创新。根据这一逻辑,单极世界会减慢技术创新的速度。超级大国感到十分安全,所以几乎没有动力投资于颠覆性创新;而其他国家认为自己与超级大国之间的差距太大而失去创新信心。而多极化世界下,存在安全或不安全因素,并且这些因此能够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因此会刺激创新更加迅速发展。其他国际关系理论方法将领导者和落后者的国内政治作为关键解释变量。长周期理论和权力过渡理论都强调,有抱负的霸权国家的国内条件决定了它们的相对崛起。各国之所以获得霸权地位,是因为它们为在主导部门发展一系列技术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说法,技术落后的国家在追赶上有优势,因为它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相对落后来跨越技术的死角。这些关于国际政治如何推动技术变革的解释本质上都体现了理性主义思想。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作为推动大规模科技投资的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因素——威望的作用被忽视了。威望的力量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才能从中受益,胜过其他参与者。历史上,许多被认为最重要的社会环境都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这可能导致国家行为体直接投资于军事领域的,或经济价值有限但能够极大树立国家威望的技术项目。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为载人航天项目投入了巨额资金。这种为了提高国家威望的科技投资,直到21世纪仍然影响着各国的研发投资。例如,2003年中国首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引发了竞争国的疯狂反应,包括美国承诺要重返月球并向火星发射载人任务。尽管如此,预算严重紧张的其他国家也表示有兴趣投资于空间研究。中国于2019年1月将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也同样引起了其他各国的反应。理性主义者关于国家为何投资于技术创新的解释,从直觉上讲是有道理的,但这样的解释是不充分的,尤其是对国际政治如何影响技术变革的描述并不正确。权力的分配、主要经济体国内机构的性质以及树立国家威望的需要等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技术创新,都不同于严格理性主义所给出的解释。二、国际政治中技术变革的多样性抽象地谈论技术变革有可能使我们一刀切的看待技术创新。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军事角度进行评估,各个国家并不是对所有技术一视同仁。例如,尽管一个国家的军事发展需要核武器以及互联网作为驱动力,但这两项技术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截然不同。有两个标准有助于分析不同技术对世界政治的影响。首先是开发或采用新技术所需的固定成本投资。大多数技术创新所需的固定成本较高,但随着一项技术逐渐标准化,开发此技术所需的投资可能会逐步减少。尽管如此,有些技术即使在标准化之后,仍然需要大量的投资,而这可能是因为技术投入生产的经济成本很高。技术创新的固定成本越大,各国试图获取新技术的壁垒就越大;而技术创新固定成本投资越低,有能力开发和使用该技术的国家就越多。另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的发起者更加符合公共部门的利益还是私营部门的利益。最有意义的技术创新是能够创造出“通用”的技术,既可以用来保护国家安全,也能服务民生。然而,一些技术创新并不能够投入到民用领域。那些固定成本高但有重要民用作用的技术是战略性技术(strategic tech),固定成本高的技术所得回报不断增长,这需要国家频繁干预,使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处于顶尖水平,避免依赖外国技术,民用飞机行业与当前5G网络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固定成本高、民用作用有限的技术属于威望技术(prestige tech),只有国家才有动力去开发,例如核武器的研发。固定成本低但私营部门机会有限的技术将被视为公共技术(public tech)。也就是说,如果技术创新的壁垒低,但对于私营部门利润微乎其微,那么这种新技术就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质。因此,私营部门开发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技术的动力较小,而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可观的社会效益,那么政府就会进行必要的投资。像疫苗研发之类的公共卫生创新就属于这类技术。最后,固定成本较低、多由私营部门进行的技术创新属于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这些产品的开发或许最初是以公用为目的,但其商业化十分明显,这逐渐成为这类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这种技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而人工智能未来也大有这种发展趋势。公共政策在决定技术扩散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各国有多种国内和国际激励措施来规范新技术的传播。并且处于技术前沿的政府将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理论上,这会促进技术创新。这种政策的连锁反应是限制了技术的跨国传播。同样,政府也可能限制影响国家军事实力的技术——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致力于抑制核武器扩散。三、技术如何影响国际关系有关国际关系的理论十分有限,不同的理论强调的要素也不同,但从现实主义理论到后结构主义的理论都侧重于权力、利益和规范等。技术变革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世界政治。本章将论述核武器和互联网的创新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权力核武器如何对国际政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核武器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这与其他大国确立地位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十分不同,从而改变了强权政治。一旦一个国家拥有了可被感知到的二次打击能力——通过增强国防或隐蔽其核储备的位置——他们就拥有了威慑力。然而,核威慑与常规军事威慑措施之间没有关联。同时,由于核武器造成毁灭性破坏,因此它们在世界政治其他领域的用途是有限的。即使与军事力量的其他方面相比,核武器的力量也不是完全可以替代的。发展核武器的一个自相矛盾的后果是,它使我们对国家权力的衡量与其他技术创新领域脱节。尽管成为核武器拥有国的门槛很高,但技术落后的国家有时也能够克服困难。建国初期的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仍然成了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无论巴基斯坦还是朝鲜,都不处于技术前沿,然而这些国家却能够发展核弹头和弹道导弹技术。一旦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他们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力地位会大有不同,即使在一个国家在其他领域落后的情况下,其国家地位也会提高。这就解释了俄罗斯为什么会被视为21世纪的大国之一,尽管它的经济总量不到世界总量的4%。同时,这也是伊朗和朝鲜在过去几十年里受大国关注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核武器技术颇具名声,但互联网及其各种应用属于通用技术。网络空间的商业化产生了两种思想,是有关于互联网对权力的影响的。首先,互联网改变了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权力平衡。第二种观点认为,互联网赋予了自由民主政体,而非其他政体以权力。网络空间起源于美国,似乎十分重视开放性。而美国也认为互联网能够增强国家各方面的软实力。最近的发生的学术研究事件及其他事件使情况更加混乱。各国政府学会了如何对互联网进行监管,以更及时为国家利益服务。在内容监管、版权和隐私等问题上,大国政府得以在网络空间上有所作为。核武器这类威望技术增强了研制这些武器的国家行为体的力量,加剧了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国家之间的力量不平等。网络空间这类通用技术最初让自由民主国家受益更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修正主义行为体对它的扩散和利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权力平衡。(二)利益国家行为体将国际体系视为零和游戏还是非零和游戏引起学术界的激烈讨论。这种偏好差异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存在差异的根源。各国如何对核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作出反应,为技术如何改变或揭示国家偏好的变化具有指导作用。核武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令人震惊的一点是,它歪曲了世界政治是零和游戏的概念。核时代的学者一致认为,美国在其存在的头十年在核武器方面拥有压倒性的优势。美国对使用原子武器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毫不后悔。如果像现实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世界政治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场零和游戏,那么美国应该在20世纪50年代使用其武器对苏联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鉴于当时在军备竞赛中的优势,华盛顿在随后的任何冲突中都会获得相对优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看到核武器的出现,使一个强大政权致力于军备控制和核不扩散。从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开始,美国和俄罗斯达成了一系列军备控制协议,通过限制核弹头产量、运载工具类型和相关系统限制其核储备。事实上,核武器体制远比常规武器体制强大。而作为一种通用技术,互联网有望推动劳动生产率并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各国期待一种更加注重合作、非零和的监管体系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和欧盟在竞争政策和隐私权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对于网络创新未能显著改变国家偏好,有几种可能的解释。由于网络空间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与对州际关系的影响一样大,各国政府在阐明政策偏好时会优先考虑国内政治因素。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互联网预期的生产力繁荣并未实现。与网络技术发展相关的一个经济趋势是自然垄断经济的出现。在世界政治中,威望技术和通用技术对国家行为体利益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核武器的破坏力导致了各国改变了其零和偏好,从而寻求更多的合作。对于自由主义者,核武器合作表明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可以促成各国在不太可能形成合作的领域进行合作。同时,网络创新的正和性质并不一定导致网络空间的更多合作。而对于现实主义者,网络空间中的冲突表明更多的相互依赖会产生更大的冲突。(三)规范据推测,技术对国际体系中规范的传播具有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无疑促进了规范的形成,而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是规范在新技术的使用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按照定义,新技术出现在缺乏本土规范的环境中。新技术对社会世界的影响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很难想象哪些规范、规则和行为准则是合适的。新的创新可能试图复制相似技术的规范和实践,但这些规范是否同样适用于新的技术领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试图将旧的规范应用到新的领域可能给人们带来严重的误解。这种动态在核武器和网络空间规范的演变中得到了体现。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最近的研究集中在改变或限制特定规范的战术和战略上。这与两个最大的核武器国家在核禁忌范围内获得某种程度的战术灵活性的努力是平行的。本世纪,反导和中导条约相继结束,削弱了整个军控体制。俄罗斯最近改变了其核理论,以降低使用低当量武器的门槛。作为回应,美国还改变了其理论,以“增强其定制威慑选项的灵活性和范围……以维护对区域侵略的可信威慑”。这种理论的转变是否会导致规范的转变尚不清楚。尽管如此,核武器作为一种界定大国关系的技术是独一无二的,尽管核武器已经70多年没有使用过了。与核武器一样,网络空间的环境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例如,在治理问题上,围绕如何管理互联网的辩论与创建网络空间架构的学术研究人员所熟悉的多利益相关者主义准则相呼应。到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建立在公私伙伴关系基础上的多利益相关者模式。正如杰弗里·兰蒂斯(Jeffrey Lantis)和丹尼尔·布鲁伯格(Daniel Bloomberg)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分散的网络空间,这个网络将是“民主的”,并将大公司、政府、民间社群,甚至学术界的观点视为同等重要的,以帮助建立互联网运行的标准”。最后,社交媒体的泛滥也改变了外交准则。现代互联网的创造者们几十年来对这种现象一直都有这种预感。1985年,研究人员警告说,网络话语不同于其他交流方式,它“倾向于唤起接受者的情感……而且接受者随后可能会做出加剧这种情况的反应”。有专家总结说,这些媒体与其他任何传播手段都有很大不同。许多旧规则不适用于这种模式。在这个世纪中,大国竞争对手在推特网上互相恶搞。在不同的技术领域,技术创新规范的演变各不相同。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对其使用的强烈禁忌表明,规范的标准建构主义模式正在深化和内化。然而,在网络空间方面,从其他领域引进的最初一套规范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网络规范仍在不断变化。四、结语本文探讨了技术创新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与严格理性主义的观点相反,文化和声望也会影响技术的创新和扩散的模式。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技术不仅仅是一个自变量,而是与国际关系相互影响。不管是哪种技术,其重大创新都会增强利用这些发明的参与者的力量。这种能源优势能否持续,取决于技术本身的质量。通用技术的均衡效应大于威望技术,技术对国家利益的影响是矛盾的。核武器极大促进了各国的合作,而网络空间发展却意想不到地引发了更大的冲突。威望技术创建的规范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强大。另一方面,通用技术下,发展出了一个更有争议的规范环境。通用技术的创新步伐可能会加快,与此同时其技术规范的创建和维护变得更加困难。对于技术创新会制造新威胁的担忧并不新鲜。另一方面,那些刚出现时看起来无法控制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看起来发展得却很稳重。2019年,推特外交的概念似乎有些陌生;十年后,它可能会像我们现在听到外交电报一样奇怪。更准确地说,创新可能会在世界政治中造成暂时的不确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适应这些新技术。译者评述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上述文章将技术分为不同种类,论述了不同的技术是如何影响国家权力以及国际关系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并不充分,此前,更多的是借用经济学领域的思想理论,来解释技术对国家的影响,并且是以严格的理性主义来看待技术。而这种解释实际上并不全面,理由也不充分。将技术的影响放在国际关系理论下来解释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视角。技术创新与国际关系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早期的研究中,把技术只看做自变量,实际上技术也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关系的演变,使各个国家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实施创新。例如,冷战时期的美国和俄国进行军备竞赛,各国为了增强军事实力,在核武器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并且出于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即便是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也会斥巨资进行核技术的创新研发。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在国家权力方面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例如,核武器的研发会提高各国的国家地位,使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更有话语权。像核武器等这类威望性技术,会直接改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与国家实力。再例如,中国5G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因为先进网络技术的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能够在民用领域发挥广泛的作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会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其作用。同时,国家利益与技术创新联系十分紧密。虽然技术在权力、利益等方面给各国带来不少积极影响,但同时如何规范技术创新,以及新技术的问题也变得迫在眉睫。对于新兴的技术,有些常用的技术规范并不适用,怎样制定合理的规范仍然是我们在发展新技术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新技术固然关系到国家的权利,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关系也早已不是单纯的零和博弈,各国应当抱有合作的态度,适应技术创新爆发的时代,以服务国家,造福世界人民。问题互动问题1、威望技术对国际政治关系有何影响?问题2、如何看待各国抑制核武器扩散的做法?如果您对大外交智库【大译编参】本期的“编译精选”、“译者评述”、“问题互动”有所思考或高见,请在文末留下墨宝。编辑 / 王潇洒 审核 / 陈际界再审 / 王盖盖大外交青年智库独家出品个人|群体|企业|高校|智库|媒体|政府|国际组织合作联系邮箱大外交智库官方网站大外交智库即大外交青年智库(Youth Think-tank Of The Glory Diplomacy,简称Glory Diplomacy 或GD)是一家创办于2017年的以外交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创始人是王盖盖。2020年,大外交智库又在中国深圳成立专门咨询公司,目前已成研究青年外交与青年发展、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与全球治理等事务的综合性全球思想库。此前,大外交智库聚焦在二十一世纪中国与全球大外交领域的青年原创方案、青年发展计划和青年外交延伸的助力与服务,推动大外交青年智库在对照全球外交发展、对接世界高端智库、对比新型平台建设的三原则下为中国大外交的发展贡献青年力量和方案,也特别提倡、鼓励并支持大外交领域内青年大胆原创小心求证来实现价值增值,以期实现全球青年价值最优,从而聚集了全球各地区有志青年一起在当今时代为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目标而奋斗。因此,大外交智库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让壹亿中国大外交青年的智慧与方案被全球看见,效果非常明显,被海内外青年誉为现代智囊的“青年精英大脑集中营”,是中国大外交新型青年智库的开创者和代言人!

打破僵化创兴科技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也就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后来规矩引申为做事情的基本办法,僵化的思想。我认为规矩和创新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