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基督教的论文题目大全高中英语

发布时间:2024-07-08 07:20:20

关于基督教的论文题目大全高中英语

很多题目可以写的。可以写东西方文化差异,翻译,英语教育,语言学,文学。我个人觉得文学比较好写。我觉得不要选太生僻的作品,不好找资料。也不要太普遍的,象什么;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太多人写了还有一点要注意,写的范围不能太大。要针对具体的某方面写。比如,不能写:对《傲慢与偏见》的分析。这样题目就太大了。一本书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分析。可以分析人物的性格,可以分析这本书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

The word Christmas comes from the words Cristes maesse, or "Christ's Mass" Christmas is the celebration of the birth of Jesus for members of the Christian Most historians peg the first celebration of Christmas to Rome in 336 AD Christmas is both a holiday and a Holy D In America it is the biggest event of the year (especially for kids), and for member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s it is an important day on the religiou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ll state governments, all schools/colleges/universities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businesses in America give employees one or two days off at Christmas, making it an important holiday (other federal holidays are: New Year's Day, Martin Luther King Day, Washington's Birthday, Memorial Day, Independence Day, Labor Day, Columbus Day, Veterans Day, Thanksgiving) In the Roman Catholic calendar, Christmas is one of 6 holy feast days celebrated in America, the others being: Circumcision (New Year's Day), Ascension, Assumption (Mary's Assumption into heaven, August 15), All Saints (November 2), and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圣诞节一词来源于cristes安纳亚字,或"基督的弥撒" 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基督教成员 大多数历史学家挂头庆祝圣诞节公元336年到罗马 圣诞假期,既是一项神圣天 美国是最大的年度盛事(粤语配音) 基督宗教和成员,这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日历天 联邦政府、各州政府所有, 所有学校/学院/大学及绝大多数企业员工在美国过圣诞节一至两天, 使之成为一项重要的节日(其他联邦假日:元旦、马丁・路德・金日,华盛顿的生日, 纪念日、独立纪念日、劳动节、哥伦布日退伍军人节、感恩节) 在天主教的日历,圣诞大餐是6日庆祝圣美,被别人: 割礼(大年初一),阿森松岛,假设(玛丽就任天堂,8月15日),所有圣人(十一月二日) 而完美构想。

貌似每个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老师都会给你选题目的吧,又或者给你一些内容然后自己想文章的哦我们就是从文章中找一句话然后写下自己的论文

关于基督教的论文题目大全初中英语

论文题目是每个学校都有规定的。比如说:文学方面的,商务方面的~~你不要太着急,还是要看看你们学院的要求~按照要求下手,事半功倍哦~o(∩_∩) 题目推荐:“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这个题目很普遍,比较好找资料。而且写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如果这个题目可以的话,回头我可以给你些资料。 呵呵。完整的一套abstract还有论文呢。是我自己写的。以前毕业论文的时候没有用上

很多题目可以写的。可以写东西方文化差异,翻译,英语教育,语言学,文学。我个人觉得文学比较好写。我觉得不要选太生僻的作品,不好找资料。也不要太普遍的,象什么;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太多人写了还有一点要注意,写的范围不能太大。要针对具体的某方面写。比如,不能写:对《傲慢与偏见》的分析。这样题目就太大了。一本书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分析。可以分析人物的性格,可以分析这本书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

你准备写跨文化交际还是翻译,还是文学,还是其他的?

每年的12月25日,所有基督教国家的人们都欢庆圣诞节。一般认为圣诞节是耶稣诞生的日子。但是现在许多风俗和习惯都已超出了宗教意义。圣诞节季节在12月25日之前的5、6个星期就已经开始了。在这一时期总会出现一个购物潮。所以圣诞节确实是店主的快乐节日。Christmas Day Christmas Day falls on the twenty-fifth of D It is a very happy day for many boys and girls Before the term ends in some schools , the children act a nativity① or “birth” play, showing how Jesus② was born in a stable③ On the twenty-fourth of December, all children are very Usually they are sent to bed early so that their parents can get the presents The younger children think that Father Christmas will come down the chimney or fireplace , so they hang up a sock for him to put presents The greedy ones even hang up a pillow-case④ or a sack⑤ to try to get more Later that night, Father or Mother will put presents in the sock, and leave others at the side of the

关于基督教的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同病相怜 我也是川师的 修这个 据说是这周五就要交了

关于信念的材料 名人事例 古人事例:信念支持着人生。不可想象,人能够没有信念而活着。信念是呼吸的空气,信念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念是我们心中的太阳。信念坚定的人,为了它无怨无悔地工作,尽心尽力地奋斗,甚至甘愿洒下最后一滴鲜血。[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拆散由信念粘合在一起的团体。共同的信念铸成的铜墙铁壁,可以抵挡各种打南击和侵袭;共同的信念结成的长链,可以攀上峻山险峰。当然,信念也有正确和错误、伟大和渺小之分。青少年一代应以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自己的信念,认真刻苦地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促使信念变为现实。格言名句人活着,总得有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张志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念。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信念对支撑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是寿命的长短也往往取决于信念。(赵鑫珊)以利益为主的阵营老是会动摇的,但以信念为主的是分化不了的。(巴尔扎克)你的信念应当成为你的甲胄,它驱使你勇往直前,不遇难而退。(安格尔)只有信念使快乐真实。(蒙田) 信念,这强烈的精神搜索之光,照亮了道路,虽然凶险的环境在阴影中潜行,我却丝毫畏惧地走向“魔林”(海伦·凯勒)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尔) 信念是储蓄在自己家里的私人资本。(歌德)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丁玲) 我坚守自己的信念,沉默而顽强地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李泽厚) 假如我的信念随着我的心脏的跳动而动摇,那是可悲的。(席勒)信念之所以宝贵,只是因为它是现实的,而决不是因为它是我们的。(别林斯基)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炸毁敌人的暗堡,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在那飞火流星的瞬间为全中国人民谋取幸福的生活是他心中屹立不倒的信念因此他舍生取义。 四百年前在罗马鲜花广场上一团熊熊烈火燃烧着一个不朽的灵魂“为并不能将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他高声呼喊着这个人便是伟大的科学家——布鲁诺怀着对真理的追求他宁死不屈。 著名文学家海伦•凯勒一个从小生活在黑暗无声世界中的女人怀着对光明的向往努力学习走到了许多正常人都无法登临的高度然而成功后的她仍四处奔波建立起一家家慈善机构用爱心拥抱世界。 “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唯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止渴?”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怎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道:“世道如此,管它谁的梨呢?它已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孙中山的崇高信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四十手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地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耗费了毕生精力,但他自己别无家产,仅有书籍、衣物、一所华侨捐献给他的小住宅。他革命一生的原动务是什么?就是“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崇高信仰。宋庆龄实现宿愿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早在1958年就正式提出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党考虑到革命事业的需要,将她暂时留在党外。1981年5月上旬,她在重病中又提出了入党要求。当看望她的彭真同志说到“党一直把你当做一位党的领导同志看待”时,她热泪夺眶而出。后来邓颖超同志去看望望她,叫她“宋副委员长”时,她深切地说:“别叫我‘副委员长’,叫我‘宋庆龄同志’!”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开会一致同意接收她入党,她实现了宿愿。朱德入党出身贫苦的朱德,青年时代,目睹民不聊生、列强凌辱的现实,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寄希望于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但这以后的中国又陷入了无休止的军阀混战,他失望了。1922年,他抛弃了少将旅长的高官和月薪1000银元的厚禄,拒绝了四川军阀委派的师长官衔,去上海寻找共产党。但是十分遗憾,陈独秀拒绝接收一位旧军队的将军。同年,他又到了柏林,找到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负责人、比他年轻10岁的周恩来。36岁的朱德,恭恭敬敬地站在这个年轻人面前,迫不及待地阐述了自己的夙愿。不久,旅欧支部接收了他。从此,朱德开始了崭新的政治生命。“我信仰共产主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夏明翰用热血谱写的无产阶级战歌。1928年,夏明翰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仍旗帜鲜明地进行斗争。敌人审问他:“有没有宗教信仰?”他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象你们的蒋总司令,又当基督教徒,又当杀人刽子手!”敌人企图使他回答没有宗教信仰,以便宣布他放弃了自己的信仰。他识破敌人的险恶用心,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信信仰共产主义!”当他赴刑场时,执行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没有,他大声地说:“有,给我纸和笔!”于是饱蘸浓墨,在纸上飞快地写下了上面这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然后,将笔往地一丢。夏明翰高大的英姿,使第一个行刑者两手颤抖,许久扳不枪机,反动派不得不另换人……不图富贵要真理方志敏烈士被捕后,敌人用高官厚引诱他,用严刑拷打折磨他,但他毫不动摇。他说:“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了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却愿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适柔软的钢丝床,宁愿住在猪窝狗巢似的住所!不希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的劳苦!不希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屈辱、痛苦,一切难以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能更加磨练我的意志!”生死为真理王若飞同志在狱中每天坚持练操,一个上了年纪的难友不解地问:“你打官司时,骂国民党,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豁出一条命,真够条好汉;可是坐在牢里,还天天练操,又好像很爱护自己的身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若飞笑答:“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要损害我们的真理,我们必须拼命保护我们的真理;我爱护身体,是因为有了强壮的身体,都能更有力地护卫我们的真理,我生为真理而生,死为真理而死,除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刑场上的婚礼1928年3月,在广州红花冈畔的刑场上,广州起义行动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周文雍和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面对敌人的枪口,从容地举行结婚典礼。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们接受党的指示假扮夫妻进行革命斗争,为了革命事业,他们顾不上去谈个人的爱情。被捕后,他们受尽酷刑,从不屈服。周文雍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一首不朽的诗篇:“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临刑前,他们豪迈地宣告:“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杨靖宇的胃革命先烈杨靖宇同志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他率领部队与日冠作战,在被包围数月、粮尽弹绝的情况下,凭借着无产阶级的浩然正气、坚定信仰,为着“完成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英勇奋斗,壮烈牺牲。日寇为了了解他何能够这样顽强,曾残酷地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肠、胃里只有树皮、草根、棉絮。遭遇不幸,信念不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毅等同志在一次战斗中突围出来,急需一个熟悉情况的向导。这时来了一个手拄树枝、蓬头乱发的赤脚人。见到陈毅,他边哭边叫着:“首长!首长!”陈毅同志定神一看,原来他是被王明错误路线罢官撤职的一个老部下。这位同志没有因为遭受残酷斗争而对革命失去信心、采取旁观的态度,他把自己的不幸遭遇置之度外,决心寻找自己的部队。北上撤退时,他听说陈毅同志留下了,便一路讨饭来找他。陈毅同志对他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同,你也不用怪了。”他回答:“我还怪什么,革命已经受了这么大的挫折,个人还有什么可怪的。”这位同志当向导,经过无数周折,带着陈毅等同志转移了出去。后来,他又当了县委书记,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游击战争,不幸被叛徒出卖,严刑之下,他威武不屈,被敌人用铁丝穿透鼻孔,拉着游街,最后含笑步上刑场。“坚持真理,永不放弃”张志新同志是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的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她逐渐认识到有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张志新就愤而严肃地对有的同志说:“现在毛主席身边那几个人可靠吗?对江青、叶群这些人……”“对林彪可信赖吗?”“江青不是什么‘文艺旗手’,而是破坏祖国文化艺术的罪魁祸首!”一起骇人听闻的奇冤大案,由此而起。但是无论是在看守所里或在监狱中,张志新从未低头,从不认罪,她怀着极大的义愤,一次又一次地向邪恶开战。她知道这样做会遭到更大的灾难,说:“如果痛苦换来的是认识真理,坚持真理,我应该自觉地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都能转化为幸福!”“你们(指四人帮)不认错,将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坚持真理,永不放弃”。真金不怕火1953年10月27日,瑞士日内瓦刑场上火光冲天。著名的西班牙生理学家塞尔维特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年仅42岁。塞尔维特所著的、刚印出的《基督教的复兴》一书,也被扔进火堆、烧成灰烬。塞尔维特为什么会被活活烧死呢?因为他大胆地指出了盖仑著作中的错误。盖仑认为,血液是肝脏制造出来的,它通过血管流向全身,被身体各部分吸收,再也不会返回。塞尔维特用事实揭露了盖仑的谬误,首创了血液肺循还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写进了一本宗教著作《基督教的复兴》中。然而盖仑是古希腊医学“权威”,他的医学理论统治医学界达1000年之久。塞尔维特被教会指责为“冒犯神明”。塞尔维特为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学说像黄金一样是烈火所烧不毁的,他的斗争精神在烈火中永生。追求真理,不避艰险孙治方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光辉典范。1956年,他发表了题为“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著名论文,被指责为“宣传修正主义观点”。他没有退缩,而是更刻苦地钻研、调查,着手《社会主义经济》这一世著的写作。1964年的“四清”运动中,他被撤去职务,遣送下乡劳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又成为“重点斗争对象”。他对此早有准备,他说:“名誉毁掉,人毁掉,但观点绝不改变,我要坚持到底。”1968年4月5日,康生亲自下令,把孙治方投入监狱,在7年的囚禁生活中里,他以特殊的方式构思着《社会主义经济论》的提纲。他说:“我要为真理活下去,要在死之前把自己的见解留下来,让人民去作公正的判决。”千秋胜负在于理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冲破地球中心论的观念,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使人类在认识宇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他的新学识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因此受到教会势力的反对,宣布他的学说是“邪说”,他的书是“禁书”,他本人为“疯子”。在如此重压下,哥白尼还是坚持真理、毕生不悔。他的《天体运行》一书,以他给教皇的一封信开头,他在信中说:“假使有一知半解的人,并无数学知识,而根据《圣经》这一段或那一段妄肆批评或者驳斥我的著作,我不但不预备答复他们,而且还要轻视这样无知的见解。”表达了哥白尼坚持真理、向宗教挑战的决心。在烈火中永生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1600),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思想家。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他说:“太阳周围,有六颗行星围绕它运转……太阳并非是宇宙的中心……宇宙中心有无数和绕着自己的太阳运转的地球……”这些思想与天主教义截然相反,所以死亡常常笼罩着他。布鲁诺只得到处流亡。21世纪后,布鲁诺终于被黑暗的宗教裁判所送上刑场遭受火刑。在广场中央,希鲁诺被缚在高高的十字架上。他的脸色是苍白的,眼睛凝望着遥远的天空。烈火熊熊燃烧起来了,誓死不屈的“殉道者”吐出了最后的誓言:“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让青蛙做证人伊凡·谢切诺夫是俄国生理学家。1862年,他通过对青蛙的解剖实验,发表了《蛙对脊髓神经的抑制》等文章,同时又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为神经生理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沙俄政府竟然把宣传科学真理看作是一种罪过,把谢切诺夫逮捕了起来,对他进行审讯。在法庭上,法官对谢切诺夫说:“你可以给自己找个辩护证人。”谢切诺夫平静地说回答:“让青蛙做我的证人吧!”在敌人的淫威面前,这位科学家神色自若,因为他知道,真理在自己一边。“我不需要钱”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为了支援我国的抗日战争,他率领一支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我国。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抢救、医治了很多八路军伤病员。他在晋察冀创建“模范医院”时,1938年8月11日,毛泽东电告晋察冀军区发给他每月100元津贴费。第二天,他立即给毛主席回电:“谢绝每月百元津贴,我不需要钱,因为衣食一切均可供给。”他还对聂荣臻司令员说:“我知道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津贴都很少,八路军官兵每天只有几分钱菜金,我愿过中国革命军队普通一兵的生活。我是来支援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我要钱做什么?我要吃好穿好,就在加拿大不来了。”最后一片叶子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女画家琼西因患肺炎,危在旦夕,用医生的话说:“他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这一分希望就是他想活下去的念头。”已是深秋的时分了,琼西开始数窗外一棵老极了的长青藤上的叶片。她确信,当最后一片叶子脱落的时候,自己就该去了。可是,藤条上剩下的最后一片叶子却任凭风吹雨打,总也肯脱落。琼西因此受到了鼓舞,病势一天天好起来,最后,她终于感到“想死是有罪过的”,在医生的治疗下,身体奇迹般地痊愈了。失去生活信心的君子北京城区一家副食店的售货员君子,刚刚年过20,多才多艺,心地善良,嫉恶如仇,她曾把文明高洁作为追求的目标。但生活并不是万事如意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使她参军的美好理想破灭了。一次帐目上的误会,她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价格遭到侮辱,她悲观失望,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于是轻率地熄灭了生命之火。失去理想则堕落厦门大学生物系有个学生,他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5岁考入大学,到大学以后,生活之路如何走?他觉得为祖国、为人民、为共产主义而学习太渺茫了,他说:“共产主义实现还早呢,像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现在还是实际一点好,至于为祖国、为人民,目标太大了,还是为自己实惠。”于是他拼命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向敌特机关要钱,生活腐化,盗窃行骗……最终堕落为罪犯而被开除学籍、劳动教养。有关信念的高中议论文素材(例证)

啊哈,小菜,没想到啊,你也在啊  拒绝信仰,你是正确的,因为你将不可避免地消失掉;  有信仰,你也是正确的,因为你会拯救自己。  一.  信仰与人类一同产生。马克思说人类产生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创造并使用劳动工具。”其实即为“智慧”。人开始以“智慧”的理念与实践去影响这个依照其自身规律运行了几十亿年的自然的世界,使其从此有了不同的声音与色彩。  在人类产生最初的时代,世界荒蛮凄凉,人类最强烈的理念就是生存。因此,生存信仰是人类最初竖立的信仰。而在这个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仅限于观察层面,面对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风生水起、花开花谢、季节更替,对自然界的认识处于原始的直观认识阶段的人类无法提出一系列科学论证以给自身一个解释,但人又总是不甘无知的荒蛮,于是只能对世界做出幻想的解释,将主体与客体视为一体化,另一类的解释开始在人类脑海中始现雏形并日益丰满,这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绚烂生动的——神话。人类将自己的人性赋予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给自然运行规律找出一个神性其实是人性的解释。至今我们仍为那些生动繁荣的神话所吸引,可见在那个时代,它们给予了人类怎样的慰藉与寄托。与此同时,另一些的崇拜也开始产生,如图腾崇拜,生殖器崇拜等,在东方的中国则有五行之说,既“金木水火土”这与原始的自然物崇拜密切相关。它们给人们提供了崇敬与希冀的生活情感方向。  由此可知,信仰的本质是人的非理性成分。虽然现代社会的文明使人们越来越崇尚理性,但即使是理性信仰本身也绝对带有非理性成分,信仰中无可避免地融入了人的情感,无论是非理性的宗教信仰还是理性的科学信仰,在一种理念上升为一种信仰时,人的精神总是处于一种迷狂的状态,西方净土与共产主义所刺激发生的情感分泌物是一致的。信仰是人对某物或某种主张的极度相信和尊敬,是对可能性持肯定态度的信念。因此,在清晰严格地将信仰分类之前,我们必须先承认其中的非理性成分。  二  在生存信仰引导人们走过血腥的原始社会后,人类迎来了理性信仰光辉的照耀,其时为西方的古希腊文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以“智慧”为信仰的一类人——哲学家——开始产生。他们的思考范围由原始人类关注的与生村息息相关的世界——姑且称之为“生存世界”——转向了更大的范畴——宇宙。他们开始探索万物的本源,得出的结论看似五花八门实则惊人相似:伊奥尼亚和爱非斯的哲学家们依据水、气、火等物质形态提出了不同的宇宙构成图式,而毕答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认为宇宙的始基是一种抽象物质如数,中国的道家更是创出了玄乎其玄的“道”……从他们提出的构成始基可看出他们都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或抽象理性构成,即一切都源于唯一或唯几的根系。在西方自然哲学家之后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以认识自己为生命理念的智者——苏格拉底,其弟子柏拉图又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理念先与现实世界的一切而存在,而到了亚里斯多德则转向了: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他认为离开单一的普遍是不存在的。可以说这是一个理性的时代,人类的总思路基本是:自然——社会——自然,天道——人道——天道,用典型人物表示即:泰勒士——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  而如何将主体的理性转化为主体的行动,信仰于是在此成为中介且与理性相渗透,只有将理性内化为主体的信仰才有有效的行动,理性信仰终于产生。其根植与人自己的体验,根植与人对自己的思考力,观察力及判断力的信仰的信赖,其本质表明着人们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持有。  三  然而,人类的理性在繁荣的古希腊罗马氛围中放射出璀璨却短暂的光辉后,迎来了令人诅咒的中世纪。  在这个时代,非理性的宗教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甚至农民与市民反对封建宗教制度的行动也是带有“异教”性质。各种宗教几乎统治了整个社会,此时的教育体系、哲学以及文学乃至医学都沦为宗教的奴婢。当时的哲学名为哲学实乃神学。教父学代表德而图良称“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圣奥古斯丁在新柏拉图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宣告僧侣权位高于世俗权力;中世纪哲学的基本派别——繁琐的经院哲学形成,它从属于基督教神学,并且完全支配了教学系统,导致那时的教育机构为教堂,教区学校,教师为僧侣,而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广自己的教义,为信仰提供好处。  这个时期的信仰完全是宗教信仰,现在许多人将信仰与宗教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宗教信仰是非理性信仰的一支,除宗教信仰外信仰还包括理性的科学信仰,以及对某种理论体系,如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宗教也许不会消失,也许会,但只要人类存在,信仰就永远不会消失。  可以说整个中世纪是一个信仰的时代,那个时代的非理性信仰就如“催眠”,这是一场全民的催眠,人民臣服与宗教的权威,他们的思想感觉都由宗教指挥,甚至当他们从催眠中苏醒过来后,他们依然遵从催眠者的示意,虽然他们以为此时是自己在判断。或者如神学家安瑟伦所说:“因为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在此我们看到了宗教信仰带来的漫长而残酷的黑暗,但若将此完全归结为对盲目力量在思想上的软弱抗议与行为上的屈服乞求,完全归结为颠倒和虚妄的人类认识,认为宗教仅有负面价值是错误的。追溯宗教的开端可发现其源泉是人类对死亡的拒绝与恐惧,因此在此基础上人类用信仰的永恒对抗世俗的死亡与消失。所以,宗教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它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宇宙及自身的探索和把握。宗教所反映的人类追求,乃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追求——神与人、灵与肉、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天国与人间、今生与来世、善与恶、美与丑以及形上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的……宗教所探索寻求的,都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终极关怀。而对于终极的关怀,是信仰最本质、最内在的和最高级态的特征,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信仰。所以应该肯定宗教的正面价值,肯定真正的宗教徒都曾对世界和人生有过严肃的询问和思考。(注意:这里说的是“真正的宗教徒”,而不是在整个的政治、文化甚至军事都为宗教所奴役的社会生活的没有思想自由的民众。)宗教把一切可证实与证伪的问题给予哲学与科学,而将既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的问题留给了神,神是一切无法回答的问题的答案,是对终极关怀的关怀。但神的本质是:人造就了神,失落了自我。马克思说:“宗教是那些还没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在宗教面前,信仰的基本问题——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的关系,统统被转化为神与人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非理性信仰时代,理智虽未完全消失却是屈服奴役于非理性,如当时的哲学之于神学。但若将这种信仰从情感压抑的中世纪泥潭拖离出来,置于整个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为人类的情感提供了对象与归宿。人类追求的永恒与自由都不存在于现实中,而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与思维之中。人用以与死亡与困难相抗衡的就是信仰,在信仰中完成了生命的坚固与不可征服。人除了靠理性还依靠情感与精神生存,而后者的力量在许多时候是惊人的。恩格斯甚至给中世纪的信仰以这样的评价:“中世纪的强烈信仰无疑地赋予这整个时代以巨大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处于不自觉的萌芽状态。”可见在任何一个时代,信仰中的非理性成分所聚集的力量提供给人类情感的慰藉与满足是巨大的,这是任何理性所无法代替的。而事实上,信仰从本质上是非理性的。这就需要将信仰的非理性与非理性的信仰区分开来。可以说非理性的信仰的本质是没有怀疑、也拒绝怀疑,它的“相信”不是建立在以事实为基础的真理上,而是建立在没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盲目忠诚的基础上。而信仰的非理性则是信仰的本质,倘若离开了非理性成分,可以说是无信仰可言的。因此,我们不提倡将信仰异化的非理性信仰,但要坚持信仰中的非理性成分。  四  在终于走过了中世纪的漫漫黑夜后,人类应来了理性张扬的新时代——以文艺复兴作为序幕的近代。可以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西方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是西方社会走向近代的两大变革。近代文化的氛围完全可以用“理性的文化”来概括。以狄德罗为首的法国哲学家以惊人的毅力编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对人类的一切文化成就作了理性的总结。笛卡儿的 “我思故我在”更始从哲学层面奠定了理性对人类文化的控制地位。紧接着德国出现了大批理性哲学家,代表人物为黑格尔。正如中世纪文化被神学统治了一样,近代文化被理性驾驭了。作为文艺复兴时代新的思想体系与文化特征的人文主义深刻地发现了人的理性,他们对宗教持否定态度,并用古典文化对抗经院哲学。理性思维使人文主义者敢于大胆怀疑,大胆否定,甚至是对被教会奉为权威、使天主教的基本教义神化的亚里斯多德理论。逐渐,一种怀疑、反思批判意识和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经院思辩,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启示的理性主义精神开始产生了。在当时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看来,所谓理性就是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原则,人类就是理性的动物,人们具有用理性判断事物的能力,理性支配着人们的一切活动,一切奇迹的产生当归功于人类的理性。他们甚至将理性绝对化起来,将其说成是出自抽象的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类固有的,他们把理性作为评判、衡量一切的尺度,认为理性是人类唯一的朋友,宗教狂热与迷信是人类永恒的敌人,只有依靠理性才能摆脱偏见,改造社会;决定世间事物的最高依据不是圣经而是理性,不合乎理性的东西,包括上帝都没有存在的权利。理性成为那个时代的指导思想。  在理性高扬的时代,人们如在中世纪排斥理性般地排斥信仰,几乎所有崇尚理性的哲学家,无一不或轻或重地把理性与信仰对立起来。人们为了确立自己的理性和知识地位,改变其长期被上帝奴役的命运曾付出过惨痛的代价,这些代价曾使人们把信仰作为与理性丝毫不能相容的东西排斥在理性大门之外,而事实上,无论人类的理性创造出多么光辉的成就,它都是在一种信仰的支撑下取得的。而所谓理性信仰,是指一种认为人类理性和信仰可以统一起来的信仰观。弗洛姆说:“理性信仰是基于在理性和情感的生产性活动中所产生的坚定信念。”理性信仰,不是把理性作为信仰的对象,而是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持有。  五  自从文艺复兴重燃了人类理性之火,这火就沿着近代文明蔓延开去,一时间,科学、哲学、史学、文学、法学都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尤其近代科学技术所体现的勇猛不可阻挡之势,更将理性推崇到了另人不可逼视的高度。理性成一种历史潮流不断向前涌进!  但当一切轰烈进行到十九世界末叶时,空前的危机出现了。高科技的战争给人列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经济危机爆发……人们曾信仰的唯一真理——理性遭到了怀疑。而上帝在这个时候,也惨遭屠杀。一个激情狂妄的德国老头——尼采——站出来大吼一声:“上帝死了!”于是人们长久以来赖以支撑的精神大厦楼柱轰然坍塌。其实在尼采宣布上帝死讯之前,另一位温文而雅的德国人——康德已亲手杀死了上帝。他从人类理性或科学认识的角度毫不留情地杀死了上帝,却又用情感重建起那个被他用理智推翻的东西。因为他发现了上帝是人类信仰的宿营地,上帝死后人将魂无所依,于是他重新给信仰留出了地盘,“老兰培一定要有一个上帝,否则这个可怜的人就不能幸福——但人生在世界上应当享有幸福——实践的理性这样说——我倒没有关系——那么实践的理性也无妨保证上帝的存在”。  于是,在上帝死亡,而理性带来的灾难比比皆是的情况下,人类感到了对现实与理想的双重困惑与否定。客观社会存在与评判体系的和谐被破坏,类与个体的关系被割裂,现实无可奈何,未来无法把握,神至高无上的地位被驱逐,理性则无比冰冷。这是一个混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大都无所谓信仰,原来的绝对理念不寻在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被颠倒;为了现在,牺牲未来;只求实惠,不要理想;类与个体的关系走向极端,或是个体对类的否定,或是类对个体的否定;人或堕落于伪善与虚无,或绝对服从现实的利害关系……一切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变动不居的,自己的命运无法主宰,前途无望,及时行乐的心理开始产生,人们在对传统文化批判、揭露、叛逆的同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又存在迷茫、悲观和盲目。这种思想状态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则是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迷茫一代”的文学和现代实用美术;反映在哲学思潮上则主要有存在主义、悲观主义、实用主义、精神分析……信仰危机时代到来了!  马斯洛在《人类价值新论》中指出“人们处在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已陷入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的断裂时期”,表现出来即:信仰沦丧、价值颠覆、人们无可相信、一切遁入虚无。海德格尔也曾描述:“就是一个旧的神祗纷纷离去,而新的上帝尚未露面的时代,因此它陷入双重的空泛,双重的困境,即神祗离去不再来,将来临的上帝还没出现”。现代人走入了旷漠的荒原,没有了赖以栖息的场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虚无的深渊之中,政治经济行为的无度、教育的无效、理论的无知,使得信仰整体循环对局部中断的制约和克服功能全然丧失,由此导致局部中断扩展为整体中断。处于信仰危机状态时,信仰主题无路可走但又四处寻求出路,或者说信仰的指导作用丧失了,但信仰的抑制作用继续存在。  从本质上讲,信仰危机是由文化冲击的外因和社会存在无法自我复制的内因共同造成的,我们不能将其仅归咎于文化的冲击,所以对传统的反思不能仅放在信仰革命的开端予以论述,而应将其列入信仰危机的表现。  就信仰发生、成熟、衰亡的宏观过程看,危机是衰亡阶段的必然现象。同时,信仰危机是信仰革命的前奏,危机标志着某一个特定的文化正处于质变的前夜,是旧信仰体系崩溃、新信仰体系尚未确立所必然伴随的痛苦迷茫和普遍失落。但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前景看,人类是永远不会绝望的,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是人类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  信仰革命的本质,乃是今人对前人的信仰行为及其创造物的抛弃和超越。因此,信仰革命的目的,应当在于未来而不是过去。现在许多人面临着宗教信仰的不复存在与绝对理性的冰冷带来的空虚恐慌中,于是想着要重拾宗教信仰而冷却理性,这是荒谬的。宗教的确曾经给人带来过巨大的精神慰藉与满足,但那是在特定的社会机制下特定的产物或者说是历史必然,而当一切进行到以人类的情感与理智都可以判定其不可信时,我们尚存以此为信仰危机解救者的念头,当然是不可行且可笑的。而理性本身也并没有罪恶,它曾为世界“解除魔咒”,这种功劳是永垂千古的。只是当现在人面临着巨大的信仰空缺时出现的慌乱使人们不知道现实的一切该何去何从,于是做了无价值比较的扬弃,这是一种草率。须知现在的无当然不等于最初的无,这种在过度经验后心灵重新面对的空白与最初一无所知的空白是截然不同的。  在终于认识了信仰的本质是人的一种非理性成分,它溶入了对人的本质和存在状态的规定中去,而理智是高尚却不是万能的这一切后,我们就了解了非理性的信仰在理智的极限处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它把握着理智把握不了的东西。理智又引领着信仰的方向,所以拯救信仰必须重建理性,只是在高扬理性的同时要正视理性自身的历史局限。一个仅有丰富艺术想象力的人是决不敢直面死亡的,而一个理性的人则愈是清醒愈坑死不瞑目。所以,人惟有通过发展理性寻找一种新的和谐的信仰才能正确而坦然地面对死亡,才能在死亡之外坚定地生活。  之后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个信仰到底是什么?综观历史发展全局,不难发现我们要建立的信仰其实就是:真理与对真理的追求!这与一直以来的具象信仰略有不同,所有的具象信仰都有某种特定而明确的指向,相对此,“真理”二字就宽泛的让人有些无从把握。而信仰本身是对可能性的确定,是带有强烈的非理性的肯定性的,所以对普遍真理的把握在实施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将对一切真理的信仰具体成为某种可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与理想相结合就成为信仰。然而必须明白的是人的理想各不相同,那么是否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信念,一千种信念于是引领了一千种不同的信仰方式?不是!回顾我们的历史可以发现,无论是宗教信仰或是理性主义,都是代表着全民性的大规模的信仰方向。一种正确或是适应社会发展方向的信仰,都是有大众参与的,否则它的力量绝对不至于强大到影响甚至内化为人的生活方式。由此可知,信仰控制实则应归属与一种深层的社会文化控制形式。那么,重建信仰实际上要做的是重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换而言之,我们应该完成的是社会体系的改革,使其朝着一个自由、和平、公正、超越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新时代中,我们的信仰是真理及对真理的追求。这个信仰外显为建立一个更适合人类健康生存发展的社会体系。虽然这个信仰在现在看来其影响力尚不如风靡的“无信仰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但应该相信人类的潜能如果有足够适当的条件,能够建立起一个自由,和平的社会,这不是乌托邦也不是桃花源,而是一个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应享有的社会环境。所以,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应该成为清醒者(哪怕仅为少数)的责任与理想,而肩负这份责任与理想,我们就应着手于培育全民的真理信仰,并让这种信仰引领人类创建出一个本应属于我们的生存宇宙!

关于基督教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基督山伯爵主人公性格的变化冲突与剧情的关系

从基督山伯爵看资产阶级金钱万能主义

那个论文是好久交哇?我上周去的时候教室都没人的嘛,晕,我QQ124187317。麻烦加哈,我问下情况,我是美院的也选修的那个,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知道咩~

基督教论文题目大全高中英语版

在西方历史上,以路德和加尔文为代表的宗教改革领袖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深刻地改变了欧洲文化和欧洲历史,正如俄国思想家CH布尔加科夫在《英雄主义与自我牺牲》中所说:“欧洲人新型的个性诞生于宗教改革运动,政治自由、良心自由、人和公民权利也是通过宗教改革运动向世界宣告的。”〔1〕然而,以为宗教改革成就了宗教宽容与信仰自由,那就大错特错了。宗教改革并没有直接建立起政治自由和信教自由;相反,宗教改革只是“以此种权威替代彼种权威而已”,“他们拥立圣书的权威以替代教会的权威,不过其圣书须根据路德或加尔文的解释为准罢了”。因此可以说,“宗教改革并非为争自由,只是为争某几种教条而已”〔2〕。茨威格的名著《异端的权利》所讲述的,正是天主教的异端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新教国家、迫害异端的历史。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政府,以宗教信仰凌驾公共事务,而且他以上帝的人间代表自居,成为上帝在凡世的代言人,从而确立了他的独裁统治。日内瓦的火刑柱和绞刑架上烧死、绞死了大量无辜的人们,其中更有像塞尔维特这样的知名学者、基督徒。至于后来所实现的个人觉醒与政治自由,却是远非当时的宗教改革领袖所期望的,甚至正是他们所深为害怕的。 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浪潮中,有“法国的路德”之称的法里尔滚动了宗教改革的巨石,暴风骤雨般摧毁了天主教堂。然而,面对滚动的巨石即将摔得粉碎,法里尔在旧秩序的废墟前面一筹莫展。这时,恰好因倡导路德教义而成为罗马教会的异端者的加尔文流亡至此。作为写出《基督教原理》的大师,加尔文被法里尔请到了日内瓦,开始在法里尔制造的废墟上建立宗教统治。 具有宗教狂热的人一旦从精神领域进入政治操作层面,并且被赋予一定的实际权力,他们潜在的意识形态专制的思维倾向便立即暴露无遗。在人类历史上,宗教信仰(思想)与世俗政治的边界长期模糊不清,教会与政府各自的权力范围长期得不到仔细梳理。宗教涉及的是灵魂拯救,而政治所针对的则是俗世事务的管理,并且这种管理以合法的暴力为坚实后盾。无论是宗教事务,还是政治管理,任何一方只要向对方跨出一步,都意味着对人类自由与尊严的侵犯和践踏。政教合一的后果就是政治权力侵占并且统治人们的大脑,扼杀思想自由。诚如茨威格所说的:“只要一种教条控制了国家机构,执掌了国家行使的政治工具,它必是迅即建立起恐惧的统治。”在加尔文的眼中,上帝是无条件决定人的命运的天神,人没有任何力量,“有些人注定得到永生,而另一些人却要永远罚入地狱”,尘世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存在,因此教会便必须捍卫上帝的荣耀。正因如此,在加尔文看来,教会必须凌驾于世俗权威之上,成为代表上帝意志的精神政府,教会必须借助政治的力量,才能按照上帝的启示建造一个人间天国。他会在大众面前竟如此直接地暴露出自己的政治野心:“我在此要详细论及教会赋予教士们的权力。他们既被任命为上帝旨意的管理者和宣示者,就必须敢做一切事情,必须准备迫使尘世的权贵俯首在上帝面前,供上帝役使。他们必须统辖最高贵者和最卑贱者;他们必在世上推行上帝的意旨,摧毁撒旦王国,保护羊群,肃清恶狼;他们必规劝训导顺从者,谴责消灭执拗者。他们可以强硬,亦可宽松;他们可以挥闪电,振惊雷,而这一切全依《圣经》为则。”〔3〕在这里,加尔文无限扩大教会的权力,并搬出《圣经》作为教会权力的坚实依据,仿佛有了《圣经》,把宗教兄弟送上火刑架去烤杀便真的是维护上帝光辉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惟有这样把教会凌驾到行政议会头上,他加尔文,作为教主、大师,才能最快捷地获得最神圣、最集中、最不可动摇的权力。当宗教教主获得行政权力,一种信仰、一种教条便借暴力之手成为惟一的信仰、教条,并且,加尔文的教条的特色在于以各种禁欲主义的严厉措施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信条一旦拥有暴力作为后盾,便蔓草般伸延开来,深入地渗透进市民的私人生活,剥夺了市民的个人自由空间。于是,“在日内瓦已无人能够觉得安全,因宗教法庭宣布,人只要还在呼吸,他便几乎每时都能犯罪”。茨威格不愧为叙事大师,在描述历史的过程中,一些微小的历史细节,往往比任何宏大叙事更能真实、深刻地体现历史的特征。从茨威格下面的描述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那种令人颤栗乃至窒息的恐怖:“一个自由民参加洗礼时笑了一下:三天监禁。另一个自由民盛夏困顿,在布道时睡了过去:判刑。几个工人早餐吃了糕点,三天只准吃面包和水……两个孩子举止粗鲁,起初判处两人火刑烧死,而后减刑,强迫他们观看柴堆火刑。”〔4〕总之,每一个人都被先入为主地视为罪人,必须抛弃自己的一切权利接受上帝之手——教会——最严格的监控和审判。在这种恐怖统治之下,告密像蔓草一样疯长,人们丧失了自由意识,同时丧失了尊严意识。 作者: * 2007-5-3 16:20 回复此发言 -------------------------------------------------------------------------------- 2 警惕加尔文 加尔文的独裁统治,是思想禁锢与政治暴力的结合。关于国家权力与教会权力的区分,在洛克的《论宗教宽容》中有经典的表述:“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一个社会,人们组成这个社会仅仅是为了谋求、维护和增进公民们自己的利益。”政治的权力来自民众,其职责在于对俗世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教会,则“是人们自愿结合的团体,人们加入这个团体,是因为他们认为能够用上帝可以允许的方式礼拜上帝,以达到拯救灵魂的目的。”〔5〕教会组成的前提是人们的自由自愿。思想也一样,思想的根本目的是认识真理——然而由于每个人对“真理”的理解不同,因此这种“真理”首先只能表现为“自己的”真理,因此,独立的思想本身就包含着多元化的倾向。并且,正是因为思想的多元化,一个社会才能出现各种思想、思潮的磨擦、碰撞,乃至整合,从而使社会在充满活力与朝气中不断前进。因此,真正愿意服从真理、上帝,履行真理的要求与上帝的启示的政权,总是赞成并且欢迎多元化的真理观与思想局面。只有像加尔文这样对权力有着无边的贪婪与占有欲的领袖,才会千方百计地扼杀不同的思想,割断呐喊的喉管,绞断不屈的头颅。独裁政府最惧怕的就是思想,加尔文一旦确立了他在日内瓦的神权、政权领袖的地位,便绝不愿意看到日内瓦有与他对《圣经》不同的解释。一旦发现,他立即扑上去,不把对方撕个粉碎誓不罢休。因此,当同为罗马教会异端的塞尔维特把他反三位一体的观点寄给加尔文,企图得到这位新教大师的批评指教时,他却已经把自己送到恶狼的嘴边,送到罪恶的火刑架之下。“对于一个执掌了权力的理论家,主要的危险便在于有人鼓吹一种分庭抗礼的理论。”(茨威格语)而面对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最具瓦解力同时也必须最早迈出的一步就是独立思想的提倡。思想使人摆脱蒙昧状态,使人发觉压迫、奴役,从而去寻找反抗的精神和思想资源。真正独立的思想,天生就是具有批判性的,因为它天生就带有个人主义的倾向。因此,加尔文为了维护他的权威、大师的宝座,名正言顺地以上帝的名义把塞尔维特送上火刑架,活活用火焚烧了半个钟头!这种以上帝的名义所犯下的对上帝、对人类、对自由的罪行,将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加尔文的凶残来自他的宗教狂热和铁一般的坚决与自信。历史上任何独裁者都具有相似的性格,那就是一种强大的自我确认,从而说服自己,他是上帝惟一的选民,他是真理惟一的儿子,他是一种必然性。惟其站稳了这样的立场,他们在清除独裁障碍的时候便会以钢铁般的手腕稀松平常地把人们送上断头台,并且他们竟觉得这是捍卫真理、上帝的必要手段。马克斯·韦伯曾对加尔文的教义作出如斯评价:“对于加尔文来说,令人敬畏的教令并不像路德认为的那样,从宗教经验中发展而来,而是出于他自己思想的逻辑需要。因此,随着这宗教思想的逻辑一致性的不断增强,这一教义的重要性也因而得到不断发展。其全部意义在于上帝,不在于人。上帝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相反,人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上帝。”而且,“他感到他自己是上帝遴选的代理人,并确信他的灵魂一定得救”〔6〕。对自己“代表” 了“上帝”的角色的坚信是十分可怕的,“上帝”是一个被赋予了道德意义的名词,这一道德术语的一再使用,往往只是一种宣传手段,以此形成一股凝聚力量满足宣传者的私欲。人永远是脆弱、渺小而且有限的,借着上帝的灵光,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坚固的信仰,树立一种内在精神的强大支撑。然而,如果人类中的一员,哪怕他是牧师、教皇,企图要“代表”上帝,甚至坚信自己就是上帝驾驭、控制乃至挽救人间的一只手——而且是惟一的手,并且带着这种确信去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那么只能导向绝对的独裁统治,成就一个实质上的撒旦王国。加尔文一旦确认人类的存在是为了上帝,并且他自己就是上帝在尘世的代表,便出现了茨威格所说的:“只要他们内心充满了‘理想’、理论和体系,便会稀松平常地将千百人判处死刑。”“加尔文将严厉地对待‘罪犯’视为他体系的关键。从他的哲学观点看,坚持不懈地实行这样的体系,便是上帝赋予他的使命。”〔7〕加尔文把他自己对《圣经》的解释视为惟一正确的解释,而把任何持与他不同解释的人全部付诸一炬,以此钳住学者们的嘴巴。并且,加尔文以行政权力推行他的宗教思想,侵占了日内瓦的一切公共空间。为了实现他的“福音生活”,在加尔文统治的最初五年里,人口仅有一万六千人左右的日内瓦,便绞死了十三人,斩首十人,烧死三十五人,七十六人被赶出家门,监狱里更大为爆满,容不下如此激增的犯人。当西班牙反三位一体的基督徒学者塞尔维特把他对《圣经》的独立的解释寄给这个新教大师的时候,他绝对无法容忍在日内瓦有与他不同的思想,终于以保护上帝荣耀的名义,把塞尔维特送上火刑柱。对新教异端的杀戮震动了当时的人文界。这时,卡斯特利奥站了出来,在《论异端》中对加尔文暴政作出愤怒的控诉:“哦,造物主,世界之王!你是否看见了这些?……那般组织如此屠杀的人,那般将你的子民剥皮的人,真是你的仆人?目睹这些暴行时人们高呼你的圣名,一如你渴望以人肉为食。——此时你真的君临其上?如果你,基督,真下令做了这一切,撒旦将如何所为?宣称你会下令做撒旦的恶事,这是何其可怕的渎神! 作者: * 2007-5-3 16:20 回复此发言 -------------------------------------------------------------------------------- 3 警惕加尔文 那些事情,惟通过魔鬼的意志和炮制方能够实现,那般人们却将其归诸基督之手,这是何其卑下的狂傲!”〔8〕洛克说:“不论是谁,如果他愿意置身于基督的旗帜之下,对他来说,首要的和高于一切的,就是向自己的邪恶和私欲开战。”以上帝的名义把持不同意见的人烧死,乃是对上帝最大的亵渎,因为任何一种教会对其他教会来说都是异端,任何独立思想对主流意识形态来说都是异端。然而,任何权威机构,不管是政权,还是教会,不管是以真理的名义,还是以上帝的名义,都没有权力宣布一种思想是异端思想,没有权力禁锢这种思想的声音,更没有权力砍下思想者的头颅。任何异端思想及其表达,都是思想领域的东西,因而是自由的,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加尔文眼中,凡与他意见不同者,都在诛杀之列。塞尔维特已经死在他的朝圣途中,接下来加尔文要对付的,就是为塞尔维特辩护的卡斯特利奥。卡斯特利奥在加尔文的围剿中贫病交加地死去,避免了塞尔维特的结局,而他留下的精神勇气,他对上帝与真理的坚信与顺从,他的宽容气质,使这个名字在西方历史上璀璨夺目。在良心与暴力的对抗中,暴力总是最早的战胜者。卡斯特利奥对抗加尔文的斗争正是如此。卡斯特利奥正义的呼声,却不能撼动日内瓦独裁政治之一毛。加尔文继续在日内瓦肆无忌惮地实行他的宗教统治,而卡斯特利奥留给历史的,仅仅是几本小书与他三百名学生为他树立的墓碑,碑石上写着:“献给我们著名的导师,感谢他渊博的学识,纪念他纯洁的一生。”同时,在良心对抗暴力的斗争中,良心总是最终的胜利者。任何独裁统治,不论它表现得如何神光万丈,如何固若金汤,其实都只不过是瞬间的力量,古今中外,从周厉王到秦始皇,从加尔文到斯大林,莫不如此。加尔文残暴的摧残个人自由,经过一个奇特的历史过程,却反而催生了政治自由观念,新教精神成为走向惟理论的阶梯,帮助了自由的成功——这远非当时的加尔文们所能预料的,然而也是他们所无法控制的。 历史到了1903年,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的观念早已经在启蒙运动时期确立,受到现代国家的普遍确认并写入宪法之中,教权与政权更早已在现代国家中被区分清楚,键入各自的边界。日内瓦的加尔文教徒们受到良心的驱使,建立了一个赎罪的纪念碑,为“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承认了一种罪过,并且说是“他的时代的罪过”〔9〕。然而,加尔文的幽灵始终仍在这复杂的世界徘徊,与加尔文那种统治类似的政教合一、思想禁锢仍然根深蒂固。加尔文不应该被忘记,而应作为独裁统治的历史典型人物被加以认识,以此建立我们的历史参照系,警惕这盘旋未去的幽灵的现代复活! 注释: 〔1〕 CH布尔加科夫著,彭甄、曾予平译:《英雄主义与自我牺牲》,见《路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 〔2〕〔9〕 伯里著,宋桂煌译校:《思想自由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3〕〔4〕〔7〕〔8〕 茨威格著,张晓辉译:《异端的权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5〕 洛克著,吴云贵译:《论宗教宽容》,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 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意识流的发展轨迹都柏林人影射的爱尔兰文化

貌似每个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老师都会给你选题目的吧,又或者给你一些内容然后自己想文章的哦我们就是从文章中找一句话然后写下自己的论文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 法律语言特征和法律语言翻译 英汉模糊语言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翻译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枣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结晶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相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