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道家论文浅谈道家思想中的自然底蕴

发布时间:2024-07-06 21:52:00

道家论文浅谈道家思想中的自然底蕴

借题思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之道法,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常生久也。这是是天地之道,上天以慈悲平等博爱无私豪无保留的把来自宇宙的光芒给了苍生万物。大地以慈悲平等博爱无私的承载了万物,才有生命的存在。这就是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命立足于天地之间,遵天地之道生存,人法地,人要效仿大地之法,慈悲平等博爱对待一切苍生万物生存,就是人法地,前人告诉我们人法地,就是教我们的生存方法。

和谐社会与道相通 当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然而,要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局面,就必须以实现人的价值与人的生命质量为焦点。因此,在这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的继续。虽然当今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富庶度最为理想社会的标尺,然而,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不难发现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评价是以和谐度为标准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合”二字来概括。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中国关于“和谐”思想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游牧时代,远古人就把人类对自然世界最佳的依附关系,理解为和谐。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独特的中华精神文化遗产,道教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思想中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和谐思想”,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意义。谈到道教思想,首先要谈到的就是道祖老子,老子是道教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的思想都集中反映在其五千字的论述《道德经》之中,《道德经》论述了老子关于“道”的理论。老子之道是“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也是“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谐之道。《道德经》中蕴含着老子和谐的自然观、人生观、社会观,这些思想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参考。老子认为万物皆源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自然运行变化的真理,是万物之宗,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在“道”中实现了和谐统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作为万物之源之道也要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运行,那么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时更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还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人是与道、天、地并重的,是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仅表现在人依赖自然、受制于自然之上,也表现在人能够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并在交换的过程中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之上。人作为四域之一,虽不卑微于自然之下,但是人更不能带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目光,为追求最大的现实利益,以人的需求为主导,向自然无度的索取,妄想征服自然,役使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理应爱护自然,促进自然更加和谐与完美的发展。这就是老子思想中“天人和谐”的自然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征正是对老子这种“天人和谐”的自然观的继承与发扬。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集中体现了老子和谐的人生论思想,老子认为上善之人具有能利万物、大公无私、甘处卑下、不与人争、心怀广阔、言而有信、应时而动等品质。社会是由人相互交往而产生的,可以想见,如果人都具有上善之人如水般恬淡,和谐的品质和人生追求,那么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必定会是“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一定是人的价值得以实现,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社会。老子说:“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这是老子的矛盾观。万事万物均是矛盾的统一体,因此不可能消除万物的差别取得绝对的统一。老子又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老子的矛盾观是和谐的矛盾观,和谐是在矛盾的差别对立中产生的。把老子这种和谐的矛盾观,应用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不难看出,社会成员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是构成社会的自然现象。社会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丰富多彩,才充满生机。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绝不能抹杀人的个性,而是要在能够被社会接受和容许的限度内,实现社会成员身心的自由发展,这样的社会才是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道教传承了道祖老子和谐的自然观、人生观、社会观,并且在长久以来的发展中对老子的和谐思想加以深化,使和谐思想渗透到道教的教义、科仪、戒律之中,构成道教的思想体系的和谐智慧。道教思想体系中的和谐智慧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深刻的启示。首先道教“慈爱和同”的宽容和谐精神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平。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但是和谐社会一定是和平的社会。和平的环境是实现社会和谐根本的条件之一。前面也曾提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现世社会,社会成员之间,社会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之间都存在矛盾的差异。这种矛盾差异的存在,使得当今世界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其中以国家之间利益的冲突、文化的冲突与宗教的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现在,这样的冲突已经破坏了世界和平的局面,如果冲突进一步的激化,必将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怎样才能避免矛盾的激化,在冲突中寻找和谐,在维持我国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的同时促进世界的和平呢?道教慈同和爱的思想为缓和各种矛盾冲突,在理论思想上提供了有益的引导。道教认为万物皆源于道,万物皆有道性。“道”以虚为体,使万物自然生化,各适其性,即是所谓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但是,尽管是世间万物是千差万别的,但因为万物皆源于道,因此其运行却和谐而有序,事物之间的差异并不导致必然的冲突。道教是慈爱的宗教,也是宽容的宗教。道教的慈爱与宽容不仅是对信众的慈爱与宽容,也是对人、对世间万物,甚至是对其它宗教信仰的慈爱与宽容。因为道作为万物之始,万物之宗,具有慈爱万物的宽容品质。所以人要效法“道”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慈爱精神去包容万物的差异,在矛盾中寻求和谐。《度人经》中所说“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境界就是道教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境界。在处理当今世界的矛盾冲突时,如果能借鉴道教这种“慈爱和同”的宽容和谐精神,以取得冲突双方的共同发展,那么一定能够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其次,道教“众善奉行”的思想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角度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天地之间万物缺一不可,一切生灵都有平等自由的生存权力,既然万物都没有贵贱,因此要善待万物。同时道教也认为大道普济救世的美德于人而言,表现在现世之中就是要善待万物,这是做人的根本与修道的必须。如《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道教对“众善奉行”的信仰追求,表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是要求“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种大力弘扬人与人之间诚信互助、和谐相处的精神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淳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双赢的过程,对人有善的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善的回应。如果人们能够把道家“众善奉行”的精神,作为与人的交往行为的向度,那么必然会对形成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能够促进了个人自我的和谐。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个人自我的和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许多宗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世间的一切快乐都是虚假的,并且把对幸福的向往寄托于虚幻的天堂或渺茫的来世之中。而道教却是“重人贵生”的宗教,道教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洋溢着浓郁的生命意志和生活情趣。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讲究性命双修,追求超脱却不离今生。道教主张在尘世中享受生命的真趣,并且在这种享受中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宇宙之中,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既然道教讲求的性命双修是不离尘世的,是把世俗生活与神圣的生活高度的和谐统一。那么要在尘世中达到“贵生成仙”的目的,就要求修行人在现世生活中超脱低级趣味与物欲的奴役,顺应自然,常怀知足之心,感恩之心。如果把道教这样的修身思想应用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对促进个人自我的和谐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的。最后,道教的戒律还昭示了人道主义的道德归旨。谈到宗教,不得不谈到的就是宗教的戒律,宗教戒律是构成宗教伦理的重要内容。道教的戒律是以五戒为核心的,“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是为五戒。”围绕五戒阐发的数百条戒律都体现了道家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伦理原则,积极引导人们从善去恶、自洁自律,清净不争,具有现实的意义。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歪风邪气开始滋长,这些因素不但造成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也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道教超脱物累的戒律思想可以对社会成员心灵与道德价值的提高产生一定积极影响。综上所述,道教是追求和谐的宗教,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也曾说过,和谐社会是道教的人生祈愿。道教的思想中的和谐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了其对和谐社会探索性的追求;同时道教思想中的和谐智慧也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大特征是相通相融的,并且具有创造性的转化力量,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和谐社会与道相通” !

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道法自然就是说在这个世界,自然的一切都是有法可循的,我们不能破坏这个规律,而是应该顺应这个道。

包含:“道法自然”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无为,师法自然,“畏天、畏地、畏道、畏自然”等的哲学观点道家思想的基础就是“道法自然”的自然观。 “自然而然”,而地和天泛指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所以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天地万物皆有所法,即人和自然万物都遵循着普遍的规律,即“道”;其二是,“道”的本性是是自然,“道”作为一种普遍规律是自然而然的,按照其本身的规律演化的,不受人为干预的。这句话揭示了万事万物的总法则——遵循自然,并且这个法则是普遍存在的,不可违背的,这就是道家自然观的核心思想。“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道法自然”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强调遵循规律的重要性,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一种有序的运动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内在的根据,遵循一个有序的规律。 在哲学上,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最早用“自然”概括宇宙的本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与“自然”质同名异。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莫不遵循自然而存在,以“自然之道”为本原。老庄论自然,事物自身的自然必然性是其中一义。庄子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E1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道”即“自然之道”。这里,“自然之道”制约万物的必然性。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决定于这种必然性,故日“不得不”。同时,这种必然性又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不是外在于事物的力量,事物性质为自身的必然性所决定。因而,“自然之道”实际是事物自身内在自然而然产生、自然而然变化的客观必然性。按照老庄的说法,天地万物各有自己质的规定性,而彼此各异。另一方面,在事物各自特殊性以外,还有一个超出于个别性质、又为万物共有的本质,即事物自身的自然必然性,它比个别事物的性质更为抽象,而且决定个别事物的性质。因而,它是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和文学的根本性质。 (2)奠定了道家思想的基本思路:探究事物的法则,探究万物的总法则;用事物的法则解释事物的一般属性,用万物的总法则解释事物的根本属性;自觉遵循事物的法则行事,以领悟万物的总法则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家的自然观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审美观上,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老庄的自然观,不仅是道家学派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儒家及整个中国哲学自然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道家思想论文范文

这个需要写多少字 你详细描述和表达 我估计有能力给你搞定谢谢

道家的养生文化是以修身养性为主的!修身当然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了,有各种的方法可以修身,或者是打太极呀,打坐,养性的话,就是心灵上的东西了,也就是心灵纯洁,和万事万物融一体,但是这些也建立在道德基础上,没有道德,是不会成就的!

《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以阴阳为核心,以中庸为主体,以顺应自然为宗旨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老聃、庄周、洪应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之多,不计其数,然散佚残混严重。其中虽不乏道家思想的踪影,但如今看来,纯而不杂的,唯有《道德经》《庄子》《菜根谭》——其余的道家经典,要么不够高深,要么过于混杂,无法与之平起平坐。人们爱说“永远”“无穷”,却不知,时间尚不可永远,空间且不能无穷——何事何物,能无终无极?山再高也有顶,水再深也有底:世间最优的文化,出自中国;人类最高的智慧,源于道家。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污染愈易;言愈高,误解愈多。道家经典,或语精省而境高远,或言简浅而意深隐:若拘泥于字面,则难悟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于有无之间。阴阳调和,方能长久。介于阴阳之间,不偏不倚,便是万物最稳定的状态。而中庸之理,易行难知;向阳之心,乃人之常情:圣人以己度人,故成人之美而尽心传道。道家思想,常常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也因此备受讥评。从热入温,则觉水冷;先冷后温,便觉水热。道家所重,中庸而已;既不积极济世,也不消极避世——心中静躁不同,则眼中昏明有异。事进愈速,其终愈早;物长愈缓,其亡愈迟。留罪过,则延缓人类的衍化;立功业,则加速人类的灭亡。圣人不忍为大恶,亦不敢行大善,故庸德庸行;不愿碌碌无成,亦不敢赫赫有为,故空谈玄理。有所作为,且不对人类的衍化产生重大影响——此即无为。故圣人只空谈,而不实干;只论道德,而不建功业。但常人,若无功业,则难以立足于世:所以,功名富贵之念,固不能重,亦不可太轻。于世无害,亦无大用;养家有余,济世不足:如此普通之业,平庸之辈,才是天地之幸,人类之福。除了顺天,道家也讲究应命。须知命运,自有当顺应之处,也有该抗争之时。对逆境,若无可奈何,要坦然接受;如能够改变,当尽力扭转。对生活,既不能着意于精美奢华,也不可甘愿于清贫困苦。《菜根谭》有云:“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心不死,则欲不绝:故圣人求备于内,而淡然于外;既无物累,也不枯寂。道家的“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所针对的,便是世俗的圣智与仁义——若能无为,则圣不可绝,智不必弃;若有道德,则仁不可重,义不必厚。老聃所推崇的“柔弱”,实是柔弱于外,而刚强于内。内外皆柔,则软懦;皆刚,则暴躁。如外强而内弱,则伤人且害己。故性要随和,而心不可缺主见;外当浑厚,而内不可乏精明。此外,道家特别注重养生,因此令人颇为迷惑:既然已经看淡生死,为何还痴迷于长寿?殊不知,智者养生,意在防病与修德;至于寿命,任其自然:人生贵精,而不贵长。——避开了这些误区,感悟道家思想,将更为容易。当然,学问愈高,愈难言传;品读经典,还需意会。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能会意,不必字斟句酌;对常人而言,道家经典虽多,但要点,无非中庸而已。

浅谈道家思想论文选题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近日,广州道教协会举办的“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刚结束,有近百名海内外学者和道长参加此次研讨会。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人感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仅仅星斗文化一题已经引出了众多精彩的论文和发言。北斗七星、北极星的文化在道教中理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可引用的道教经典、学术文章也容易找,此外这方面论文还可在天文、地理、君臣关系等等方面发挥。要不你也尝试一下?一己浅见,仅供参考。

道家思想可以与现代社会结合,但作为学术研究的第一步,还是要认真研究古代文献老子五千言(有魏王弼注本,是最通行的本子;有河上公注本、严遵注本;当代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如果再深一些,可以研究郭店楚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庄子七万言(有郭庆藩注本、王先谦注本等),要读上几遍另外,陈鼓应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作为一本专业刊物(年刊),也不错如果你认为单纯论述的话太老套了点,说明你有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很好但是,不能盲目出新对南怀瑾的东西要慎重此公有些时候学问做得很不谨慎

浅谈道家思想论文题目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道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道家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然本质。道家要人们挣脱物之役、情之景、意之染、心之滞,从而成为至人真人。道家的人生智慧就是身重于物,知足知止。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实现这种自然人性,提升人的存在方式,过上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生活。道家思想给我们以许多启迪,可供我们运用。  (一)运用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观念,尊重自然客观规律,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自然”是不加丝毫勉强而任其自由舒展的状态。“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加以人为,也就是不强作妄为。  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除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运动。  老子提出“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来的。老子当时看到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而农民却田园荒芜,无以为炊;掌权人身带利剑,威压逞强,而百姓却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上挣扎。因此老子极力呼吁为政者要“无为”,从而消除统治者的强制性和干预性。老子认为,为政者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自然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给浑沌开七窍的故事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曾出现过违背自然客观规律而遭到惩罚的教训。如1958年大跃进,有人提出深耕越深越好,“深耕一尺五,麦稭能打鼓”、“深耕达一丈,麦稭做桥桩。”结果劳命伤财,土壤遭受破坏,地力几年都得不到恢复,造成严重减产。有的想当然地认为,一粒种子下地,起码有十粒收成,用种10斤可收100斤,用种100斤就能收1000斤,因此,也主张种子越多越好,结果100斤种子下地不仅收不到1000斤,就连保本也难保得住。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老子的“无为”有人认为是消极、悲观的,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老子的“无为”不是主张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具有积极救世的心怀。老子倡导“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为而不恃”(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为而不争”(事情做了,也不必去争夺名位);“长而不宰”(长养万物却不为主宰),可见他仍要人去“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事实上,老子并不反对人成就功业,而是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已有(功成而不有),他还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余以奉天下),因此,我们要从积极的一面理解老子的“无为”观念。  作为我们企业运用“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企业发展中也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心要热,头脑要冷。每干一件事,都要认真分析它的可行性,要进行科学论证,以防超越客观规律。但一旦看准了的事就要说干就干,尽力去“为”,以尽快取得成效。  (二)运用道家的人生智慧,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道德水准。  道家道德哲学的基本内容是“无为”、“无欲”、“无私”、“无争”,以柔软的方式去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冲动,平衡人的自然本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乱,以开放的心灵破除执着,创造生命。道家的人生智慧对搞好修身养性无疑有极大的帮助,运用老子人生智慧的十大命题,将使我们的道德水准得到不断提升。  1、道法自然:即道的本质是自然的,它以自身的内因决定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其他外在的原因。这是一种无神论的观点。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征与精神。  2、见素抱朴:素朴是原始纯真的状况,见素抱朴就是保持朴质、少私寡欲。一切巧饰的、为所欲为的都应当抛弃。  3、上善若水:上等善良的人物像水一样。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一是柔;二是停留在最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其相争。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能尽所其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  4、挫锐解纷:不露锋芒,消除纷扰。这是老子提倡的理想的人格。老子认为,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这样就会使人们不分亲疏、不分利害、不分贵贱,和睦相处,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5、守柔曰强:能持守柔弱的叫做“强”。柔能胜刚,弱能胜强。一个人往往刚硬逞能而吃亏,柔和的方式反而能奏效,故持守柔弱谓之强。  6、知和曰常:知道淳和的道理叫做“常”,淳和即淳朴和谐,和为贵,和气生财,建立和谐社会等等是合乎于常道的,不合乎常道的很快就会灭亡。  7、知足知止: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足者常乐。过于追名逐利必定要拿出很大的耗费,甚至招致惨重的损失,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并能保持长久。  8、知雄守雌:“雄”比喻刚动、躁进,“雌”比喻持静、守柔。“知雄守雌”就是深知雄强,却安于雌柔。对于雄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而后执持“雌”的一面,实为居于最恰切妥当的地方而对于全面境况的掌握,从而可以达到主宰的目的。  9、慈俭谦退: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爱心加上同情感,这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俭”:勤俭节约,不奢侈,不浪费;“不敢为天下先”即是“谦让”、“不争”的思想,拥有这三宝就能得人心,就能创造和谐的环境,就能得到人们的支持,什么难事也就容易得到解决,不敢为天下先往往就能成天下先。  10、上德不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自恃有德,这是一种“谦虚”、“居下”的品质。有的人以为自己了不起,喜欢自吹,结果吹得越凶,人家越不买他账。相反,有的人有了成绩不报功,做了好事不留名,越是谦虚越受到人们的敬重。  上面老子人生智慧的十大命题是老子对人生的感悟。老子通过冷静对照,提示了淡泊宁静的生活旨趣,对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具有极大的教益。十大命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谦虚谨慎,为而不争。社会上的一切矛盾,人们之间的一切纠葛,无不出于相争——争名、争利、争功,无一处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无一处不在竞逐争夺。为了消除人类社会的纠结,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一定要有谦虚谨慎、为而不争的风格。让我们遵循老子哲学,做到:要“无为”,不要“妄为”;要“质朴”,不要“巧饰”;要“柔软”,不要“刚强”;要“淳和”,不要“燥进”;要“知足”,不要“贪欲”;要“奉献”,不要“侵占”;要“慈爱”,不要“伪诈”;要“谦退”,不要“抢先”。并努力做到为人类创造财富,却不据为已有,无私奉献他人,却不争夺功名,人人都具有这种伟大的道德行为,我们就一定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人类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运用道家辩证思维的方式,把握“物极必反”规律,牢牢掌握事物发展的主动权。  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事物对立转化规律。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低、前后、祸福等等。而且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转化的。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往往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往往含藏着祸患的因子。这个道理,在经验世界中处处可见。如一个人买彩票中奖数百万元,是个运气、福气,但往往也带来祸患,中奖消息一传出,老婆要他交钱,情人吵着分钱,亲戚叮着得钱,朋友缠着借钱,小偷儿钻到他家里偷钱,甚至谋财害命。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在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发的心态,使他迈向广大的途径。在前进的道路上遭受波折的人往往“因祸得福”。  老子对立转化规律给我们的提示是:  1、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形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同时应该注视它的反面(对立面),两方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作了全盘的了解。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对立转化规律提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意义。  2、老子不仅唤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来把握正面,同时也提示大家要重视相反对立面的作用,甚至他认为如能执守事物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更胜于正面所显示的作用,有的人要逞雄、争先、登高、据有,而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居下、重无。  3、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这就是“物极必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灯之将灭,必炽旺;花之将谢,必盛开,这些都是物势的自然。了解这种“物极必反”的规律,对于许多事情,可当先着一步,防患于未然,也可优先掌握情形,转危为安。  事物对立转化、物极必反规律对于我们企业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公司形势好的时候,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麻木不仁,要从成绩中找问题,从优势中找劣势,从大好形势下找危机,这样才能使我们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公司遇到困难,出现危机时,我们也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面对困难,分析困难,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从而走出困境,创造辉煌业绩。对人的管理也是这样,对工作成绩显著、经常受到表扬的人,要提醒他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对工作表现不太好,受到批评甚至处分的人,要帮助他们放掉思想包袱,做好转化工作,树立争当先进的信心。对企业的规划发展同样也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牢牢掌握主动权,使企业能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为了加深大家对道家思想的印象,我把道家思想归结为“四无”、“四守”、“四知”、“四句话”:  四无:无为、无欲、无私、无争  四守:守柔、守雌、守静、守德  四知:知足、知止、知和、知慈  四句话:道是万物本原,道法自法  无为而无不为,为而不争  柔弱胜过刚强,谦退居下  事物对立转化,物极必反    更多资料请参考:鲍国余《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你真的懂道家思想吗?看懂这三句话,道家思想领悟一大半!

儒家与道家。也许有人会怀疑是法家,但是如果要精确的说,中国的法治几乎从来没有法家思想在其中。多半是站在儒家学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而我们现在都还在拜孔夫子,都还在读文化教材,应该没有人会怀疑儒家对中国人的影响。至於道家呢?为什麼选儒家与道家,这个要一起解释。因为中国文人同样也参与政治,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们,在政治的浮沈之中,通常会有两个选择: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受到重用,就想办法用儒家方式经世纪民,民胞物与;如果被贬谪在外,那麼便以道家(或佛家)的思想为精神主轴,思考人生真正的意义。这种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想法,是比较消极的,也是比较逃避的,但是面对被皇帝遗弃(贬谪)的痛苦,文人必须透过某些东西来调适自己,就像有人得了绝症然后信奉某个宗教是一样的,是精神上的依归。例子是很多的:苏东坡写过〈刑赏忠厚之至论〉里面诠释以儒家思想去思考赏罚的问题,这个是中国的法律精神,所以中国自秦汉以后的法治,应该都属於儒家的系统。但是当苏轼被贬谪黄州的时候,竟然写出前后〈赤壁赋〉这类的文章,充满了「出世」的思维,里面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想要归隐和舍弃的念头交杂,很显然就是道家思想。所以是儒家与道家,这是中国文人士与隐的两个抉择,也是巩固中国文人的心的两个主要精神。

浅谈道家思想论文范文高中

《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以阴阳为核心,以中庸为主体,以顺应自然为宗旨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老聃、庄周、洪应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之多,不计其数,然散佚残混严重。其中虽不乏道家思想的踪影,但如今看来,纯而不杂的,唯有《道德经》《庄子》《菜根谭》——其余的道家经典,要么不够高深,要么过于混杂,无法与之平起平坐。人们爱说“永远”“无穷”,却不知,时间尚不可永远,空间且不能无穷——何事何物,能无终无极?山再高也有顶,水再深也有底:世间最优的文化,出自中国;人类最高的智慧,源于道家。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污染愈易;言愈高,误解愈多。道家经典,或语精省而境高远,或言简浅而意深隐:若拘泥于字面,则难悟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于有无之间。阴阳调和,方能长久。介于阴阳之间,不偏不倚,便是万物最稳定的状态。而中庸之理,易行难知;向阳之心,乃人之常情:圣人以己度人,故成人之美而尽心传道。道家思想,常常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也因此备受讥评。从热入温,则觉水冷;先冷后温,便觉水热。道家所重,中庸而已;既不积极济世,也不消极避世——心中静躁不同,则眼中昏明有异。事进愈速,其终愈早;物长愈缓,其亡愈迟。留罪过,则延缓人类的衍化;立功业,则加速人类的灭亡。圣人不忍为大恶,亦不敢行大善,故庸德庸行;不愿碌碌无成,亦不敢赫赫有为,故空谈玄理。有所作为,且不对人类的衍化产生重大影响——此即无为。故圣人只空谈,而不实干;只论道德,而不建功业。但常人,若无功业,则难以立足于世:所以,功名富贵之念,固不能重,亦不可太轻。于世无害,亦无大用;养家有余,济世不足:如此普通之业,平庸之辈,才是天地之幸,人类之福。除了顺天,道家也讲究应命。须知命运,自有当顺应之处,也有该抗争之时。对逆境,若无可奈何,要坦然接受;如能够改变,当尽力扭转。对生活,既不能着意于精美奢华,也不可甘愿于清贫困苦。《菜根谭》有云:“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心不死,则欲不绝:故圣人求备于内,而淡然于外;既无物累,也不枯寂。道家的“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所针对的,便是世俗的圣智与仁义——若能无为,则圣不可绝,智不必弃;若有道德,则仁不可重,义不必厚。老聃所推崇的“柔弱”,实是柔弱于外,而刚强于内。内外皆柔,则软懦;皆刚,则暴躁。如外强而内弱,则伤人且害己。故性要随和,而心不可缺主见;外当浑厚,而内不可乏精明。此外,道家特别注重养生,因此令人颇为迷惑:既然已经看淡生死,为何还痴迷于长寿?殊不知,智者养生,意在防病与修德;至于寿命,任其自然:人生贵精,而不贵长。——避开了这些误区,感悟道家思想,将更为容易。当然,学问愈高,愈难言传;品读经典,还需意会。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能会意,不必字斟句酌;对常人而言,道家经典虽多,但要点,无非中庸而已。

道家的核心就是自然和天性,为了保护万物和万民的自然和天性,所以才要因循而为,所以才要无为而治  看看大家对道家误解有多深?  1、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庄  错,道家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  2、道家经典代表是《老子》和《庄子》  错,道家最高经典是《道德经》和《黄帝四经》  3、道家的来源是隐士  错,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道家学者有两个来源:一是老子一类的史官,二是如庄子一般的放者,另外还有姜太公、鬻子、刘安这样的王侯将相  4、道家主张逍遥避世  错《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道家书籍,绝大多数讲述的是历史上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即使有隐逸和出世倾向的老庄派,也对现实社会有诸多批判,属于冷眼热心的一群  5、老庄才是道家正统  错,先秦时期,杨朱派和黄老派都兴盛一时,战国末期还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论六家要旨》《汉书》等都以黄老为正统,结果魏晋玄学后,主张逍遥自在不威胁儒家地位老庄派成为了正统  6、讲法制的都是法家  错,黄老道家也是主张一断于法的,只不过法家主张“法自君出“,而道家黄老派主张君主或者圣人必须“因道生法“,制定的法律必须考虑民俗民情正如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7、道家的理想是桃花源和小邦寡民  错,这是老庄派的理想,黄老派的理想是大一统(后被儒家继承)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