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核污染论文主题

发布时间:2024-07-08 04:40:44

核污染论文主题

对核武器两面性的思考

1、日本北海道、福岛等日本各个地区的民间、官方都有实时的监控数据,懂日语的话,你随时上去看看,我看了,没有问题。2、我也理解,许多事情,事实本身并不重要 --- 如果她本人及你的家人都认为日本有核污染,别人说什么都没用。去年,疯抢食盐的事情你一定知道 --- 今年,网上多次流传有核污染的日本海鲜运抵大陆,要大家抵制。有中国和日本的检测报告说有,还是没有呢?这个核污染的日本海鲜,她信不信呢?3、本人今年回国做了仔细体检,包括核医学的检查。4、去年“311”之后,日本确实发生了辐射危机,但是,如果亿日本人,65万在日华人,他们被辐射着、吃着被辐射的食物,1年半了过去了,为何没人得了急性或慢性的辐射疾病的新闻报到呢,日本出生的婴儿,被辐射而畸形的新闻也有吗?有人隐瞒吗?每一天,那么多人进出日本,想瞒也瞒不住,对吧 --- 当然,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不可逆的,去不去要她自己抉择吧,你可能也替她做不了这个主。元韧约肇琬静堇氓澄妹尊飘德瀚桑酋纬祠姜辰秦

河西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自东向西依次分布于河西走廊西南部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4县,总面积万km2,位居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党河等河西主要河流的上游,是河西地区水源涵养地带及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的主体。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河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西部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热点及难点,而如何尽快提高上游城镇的发展水平,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减轻生态压力,则是从源头上改善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城镇发展的现状评价城镇化比率较高,但城镇发展缺乏二、三产业强有力的驱动2002年,4个县人口城镇化比率分别为,阿克塞72..38%,肃北,肃南,天祝,除天祝县较甘肃省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外,阿克塞城镇化水平已相当于甘肃省的3倍,肃北县接近2倍。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和::,总体上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但一方面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附加价值低,工业生产对城镇建设和人口城镇化的拉动力弱;另一方面,阿克塞、肃北、肃南3县的高城镇化比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口基数小,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占城镇人口较大比重,实际上二、三产业就业的城镇人口比重较小,因而城镇的发展仍然亟待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的支撑和驱动。城镇规模小,行政空间布局极不均衡4个民族自治县现有4个县城镇,8个非县城建制镇,与县域人口规模比较,城镇数量不少,但行政区域分配极不均衡。天祝县万km2面积上有8个建制镇,基本形成了以华藏寺 (县城)为核心,以G312和兰新铁路为主轴的华藏寺——打柴沟——安远镇县域一级轴带,和以华(藏寺)——天(堂寺)公路为主轴的华藏寺——石门镇——炭山岭镇县域二级轴带,但县城华藏寺2002年人口还不足2万人。其他3县基本上都是以县城为单一中心的极核式空间结构,县城以外的村镇区位条件差,人口稀少,如果没有大型企业或建设项目的拉动,很长时期内将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小城镇。肃北县北部的马鬃山镇则因与县城跨度遥远,无论劳动地域分工还是城镇建设规划都与县域内其他区域相对独立。因此,城镇的凝聚和辐射作用都很弱,难以带动县域经济的高效、协调发展。[NextPage]基础设施落后,城镇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差全区除天祝县G312沿线和阿克塞红柳湾(G215)有交通干线联系外,其他城镇都偏离河西走廊交通主干线,且距离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河西中心城市较远,缺乏外部的辐射和带动。城镇内部则由于投资缺口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原因,除阿克塞红柳湾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集中供水、供热外,其他城镇的供热、给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落后,文教、卫生等社会设施紧张,城镇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极为有限。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前景设计,城镇发展后劲不足首先是对城镇的规模和职能分工认识不够明确,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无论城镇数量多少,都存在对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缺乏科学预测,城镇产业重点确定缺乏有效的设计等问题,城镇经济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寄托在少数企业命运之上。其次,没有充分挖掘自治县之间及与周边地区联系等外部动力,4个县无一例外地以所在地级市为最主要的外部引力中心,而县城与地级市在规模、产业、区位条件方面的差异使这种力量的作用很有限,自治县彼此之间和与甘肃中东部地区以及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缺乏资源共享、协作开发方面的联动机制,城镇发展后劲不足。2.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地方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推动 资源丰富,空间组合较好是本区最为突出的优势,天祝煤矿,肃北南、北山区矿产资源及阿克塞石棉等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炭山岭镇、马鬃山镇、党城湾和红柳湾的发展,天祝“小三峡”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则直接促成了石门镇的城镇建制与发展。生态移民 位居祁连山北麓的地理位置,使本区城镇的发展一方面要为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构筑平台,另一方面则具有安置生态移民,加快人口城镇化,从而减轻广大山区和草场的生态压力,增强河西地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各个城镇都集中了一定比例的生态移民,阿克塞红柳湾则直接是由于生态移民发展起来的。现在,随着西部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的全面启动,生态移民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都在不同程度地接收和安置移民,城镇人口规模将逐步扩大。跨区域交通、交流带动 兰新铁路、G312等交通干线等级的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华藏寺、打柴沟、安远镇、马鬃山等城镇的发展,都直接受到交通交流的带动。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推动农村人口转移 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小城镇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本区农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和规模扩大,如肃北县72%、阿克塞县82% 的农牧民在县城定居,并逐步向农产品加工、商贸、餐饮等城镇二、三产业转移。 3.城镇发展的策略选择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区城镇的发展担负着发展本地经济和呵护整个河西地区生态安全的双重任务。因此,城镇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区域现代经济、科技和管理的平台,从而吸引人口和产业集中,减轻农村生态压力,促进环境保护与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制。基本稳定城镇数量,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前已提到,与区域人口规模比较,河西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城镇数量并不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镇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力弱。所以首先需要扩大县城镇的规模,形成县域经济凝聚中心和辐射源。在天祝县要扩大G312沿线城镇规模,强化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一级轴带,扩大石门镇规模,积极探索炭山岭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二级轴带的发展,壮大以县城为中心,以主要交通线路为纽带的反“L”型空间网络构架。肃南县可以利用马蹄寺和祁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距离交通主干线较近的条件,设置建制镇,形成县域东、西两个“门户”, 构建“一个中心,两个门户”的城镇体系结构。明花区是肃南县生态移民的主要移入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对集中,可在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中设置小城镇。肃北县和阿克塞县人口少,且肃北72%,阿克塞82%的牧民聚居在县城,不宜再建新城镇,今后的重点是要完善县城功能,改善县城环境,构筑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平台。[NextPage] 综合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型城镇特色是后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本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特殊的地貌和生态景观,淳朴独特的民族民俗,古朴悠远的文化等旅游资源,以及纯天然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畜牧业,为区域快速全面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恰好与产业结构的地区转移和旅游市场上日益升温的民族风情游、多元风光游、特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康体健身游、怀古朝圣游等新热点[4],以及食品市场上返璞归真潮流等新的趋势相吻合,但缺乏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平台长期制约着特色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强化城镇发展方向的研究与设计,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型城镇。改善城镇环境,发展旅游城镇 1充分利用阿克塞红柳湾、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党城湾等城镇已有的矿产资源和畜产品初加工工业基础,强化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工矿业发展作为县城近期发展的动力和筹资手段,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城镇与重点旅游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景区可达性,拓展服务项目,促进城镇主导产业向旅游业转化。2加强天祝“小三峡”、肃南马蹄寺、文殊寺等景区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突出石门镇、马蹄寺和祁丰区的旅游特色。 深化矿产开发,促进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 本区拥有丰富的石棉、煤、铁、锰、建材原料等矿产资源,矿产开发加工工业初具规模,天祝县炭山岭镇以煤炭开发为主,阿克塞石棉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90%以上,天祝县华藏寺、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马鬃山镇等矿产资源开发都占GDP的较大比重,应该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环保产品比重,并积极探索替代产业,及早避免“矿竭城衰”和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促进城镇健康、持续发展。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壮大特色农业型城镇 畜牧业是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主体。本区天然牧场广阔、无污染,距离酒泉、张掖绿洲的草业基地较近,白牦牛等畜种独特,并有内蒙古草原兴发等大集团的投资合作,加快畜牧业集团化、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动草场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强化草场统筹治理与管护,增强草场的水源涵养能力,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既减轻草场的生态压力,又促进农业型小城镇的发展,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天祝县华藏寺、安远镇、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等畜产品加工都有一定的基础,市场前景广阔,应进一步改革草场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紧密结合的特色畜产品,实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特色农业型城镇的壮大。充分利用交通建设契机,发展交通服务型城镇 本区靠近交通干线的城镇主要有天祝县华藏寺、打柴沟(兰新铁路、G312),阿克塞红柳湾(G215)和肃北县马鬃山镇,其中打柴沟镇是乌鞘岭铁路隧道东端的中转站,马鬃山镇是甘肃省唯一的内陆口岸,应该充分利用河西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和改造的有利时机,加快物流设施规划与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建设生态城镇 本区位居祁连山生态敏感区,是河西生态环境的屏障,城镇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1提高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城镇。虽然就数量而言,河西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多一点,地处河流上游又为本区用水提供了一定的优先条件,但从社会、经济、生态和全流域发展考虑,水资源仍然是制约城镇发展的首要因子。因此,必须强化节水意识,加大城镇用水控制和管理力度,提高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比率,加快水价调整步伐,促进水资源商品化。2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体系设计,建设“绿色城镇”。主要是强化生态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比率,加快城镇绿地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把城镇建设成为繁荣、和谐、整洁、优美的绿色人居空间;3合理规划城镇空间规模,建设节地城镇。地广人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特点,河西少数民族地区除天祝县土地面积(万km2)较小外,与人口规模比较,土地面积非常广阔,但山地、沙漠、戈壁比重大,所以城镇的发展必须节约有限的可利用土地,科学规划和控制用地规模。[NextPage]拓展空间协作网络,利用外部动力促进城镇发展与走廊平原比较,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区位偏远,地域相对封闭,资金、人才、技术短缺将仍然是制约本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打破行政界限的分隔,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城镇空间协作网络:1东西向网络:以4个县城为中心,以非县城镇为重要支点,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设祁连山北麓民族地区以畜产品和矿产加工以及民俗、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城镇网络体系。2南北向网络:加强民族自治县与河西中心城市以及兰州、格尔木等城市之间的道路、通讯、技术、经济联系,加快民族地区城镇与周边乃至全国城镇的协作和体系融合,利用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弥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劣势,为本区城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体现民族文化,突出城镇的民族特色 21世纪的城镇,不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5]。本区悠远的民族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习俗等与古丝路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使这里成为河西独特的“民族文化绿洲”。所以,加大民族文化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城镇建设中传承和体现民族历史文脉,把民族的文化展现在城镇的建筑风格、产业产品、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增强城镇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是树立区域形象,增强城镇竞争力的重要选择。4.结束语河西生态环境问题是整个河西乃至西北地区必须共同努力解决的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除了加快上游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减轻生态压力,增强水源涵养外,还必须:1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水资源,协调城镇与农村之间和上下游之间的配水份额,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2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把水源涵养区、退耕还林还草区、生态旅游区和戈壁荒漠草场区的散居人口尽快移入城镇,鼓励其从事二、三产业;3建立城镇产业利润的生态回报体系,从城镇产业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生态投资基金,并建立下游对上游的补偿机制,把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上游水源涵养保护挂起钩来,全方位投入,努力推进河西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编辑本段温室效应——地球发烧之谜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cm,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cm,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编辑本段臭氧层破坏——女娲后代需补天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编辑本段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孕育沙漠的温床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于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质量下降并逐步沙漠化的过程。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化学现象(盐化、液化、污染)占12.1%,物理现象(水涝、沉陷)占4.2%。土壤侵蚀年平均速度为每公顷约0.5-2吨。全球每年损失灌溉地150万平方公顷。70%的农用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已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在过去的20年里,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亿增加到5.5亿人。编辑本段废物质污染及转移——工业文明的后遗症 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目前,市场中约有7万一8万种化学产品,其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灾变的有500余种。据研究证实,一节一号电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其污染可持续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状态下能存在450年之久。当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对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种建筑物的影响和侵蚀已得到公认。有害废物的转移常常会演变成国际交往的政治事件。发达国家非法向海洋和发展中国家倾倒危险废物,致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导致接受地的环境污染和对居民的健康影响。另据资料统计,我国城市垃圾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吨,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达440千克。编辑本段森林面积减少——地球之肺溃疡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因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编辑本段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将患“孤独症” 生物多种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份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的现象。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编辑本段水资源枯竭——逼近人类社会的危机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无所不在。然而饮用水短缺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饮用水在急剧减少。水荒,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过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许多科学家预言:水在21世纪将成为人类最缺乏的资源。正如人们所希望的,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编辑本段核污染——摆脱不掉的阴影 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反射性污染。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如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13万人被疏散,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编辑本段海洋污染——致命蓝色国土 海洋被誉为“国防的前线、贸易的通道、资源的宝库、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然而,她正受到严重的污染。海洋污染常见的主要有原油污染、漂浮物污染和有机化合物污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生物品种的减少。编辑本段噪音污染——永无宁日的呐喊 工业机器、建筑机械、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产生的高强度噪音,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身体的健康。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扬。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人类的警钟,是自己把她敲响,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缓。否则,人类的末日将是自己酿造的一杯毒酒。 环境污染的原因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火山喷发,往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样也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 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例如,对生态系统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仅取用满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类对水的利用则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态系统所有的水都不够用。污染物的排放源称为污染 源。各种污染源的情况将在第四节讲述。 对环境污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受污染的环境系统所属类型或其中的主导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处的社会领域,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或性质,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 染、辐射污染等。

核污染论文题目

检测网消息,据芬兰辐射与核安全中心23日发表的公报,芬兰部分地区的空气中现已检测到微量源于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放射性物质。 公报说,芬兰辐射与核安全中心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北部城市罗瓦涅米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检测到微量的放射性碘,每立方米空气所含浓度低于1毫贝克勒尔。该中心表示,这一浓度仅为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浓度的百万分之一,因此当地居民无需为此采取防护措施。 芬兰辐射与核安全中心表示,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将会在晚些时候漂到整个北半球地区,预计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将会陆续发现微量放射性物质。☆国际反应 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在法国引发“核安全”争论 美国航母17名成员测出“微量”辐射 救援暂停 奥巴马称日本遭遇"复合型灾害" 愿提供长期援助 驻日美军正出动2台泵车前往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 IAEA或就日核危机召集特别会议 美国派专家赴日 ☆专家评述 核电站氢气爆炸致放射性物质大量飞散可能性较低 日本称未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求救 已发放23万碘片 福岛核电站多起事故 专家称对人体并无伤害☆核辐射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 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 β射线是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y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日本主要核安全事故 1995年12月8日位于福井县敦贺市的日本首座快中子反应堆“文殊”号的冷却材料液态钠严重外泄,导致反应堆被迫关机检修。此后,“文殊”号一直处于停运状态。 1997年3月设在茨城县东海村的核废料再处理工厂发生爆炸,致使数十名员工受到辐射。 1997年4月14日设在日本福井县敦贺市的新型核燃料转换实验反应堆发生泄漏事故。 1999年7月12日日本原子能电力公司所属敦贺核电站2号机组的加压水型轻水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发生冷却水泄漏事故。调查人员随后在检查中发现,冷却系统中一段用于连接两个热交换器的L型不锈钢管出现了一条长8厘米、宽0.2毫米的裂缝。 1999年9月30日日本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造成两名工人死亡,数十人遭到不同程度辐射,30多万当地居民在屋内避难。 2004年8月9日日本关西电力公司位于东京以西约350公里处的美滨核电站3号机组涡轮室内发生蒸汽泄漏事故,导致4人死亡、7人受伤。 2006年4月11日正处于试运行阶段的日本首个快中子增殖核反应堆的核废料再处理工厂发生含放射性物质的水泄漏事故。 2006年5月2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6号机组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但未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2007年1月14日福井县大饭郡高滨核电站发生含微量放射物质的水泄漏事故,泄漏的水溅到现场的4名作业人员身上,但未对他们的健康和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2007年9月3日福井县的大饭核电站1号反应堆发生漏水事故,核电站方面随即关闭了漏水的过滤器的阀门。 2009年10月8日位于福井县敦贺市已被废弃的“普贤”号核反应堆发生含放射性物质的重水泄漏事故,其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质导致一名职工氚浓度检测指标超标。(据新华社)☆核辐射的影响 放射性物质在衰变时会释放离子辐射,这种辐射可以对人体内部化学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它会打断人体组织的各种原子和分子间的化学键。 人体会自动对此作出反应,尝试对这种损害进行修复。但有时候这种伤害将是非常广泛而严重的,修复几乎不可能。并且在自动修复过程中还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人体内对辐射损伤最敏感的部位是肠子和胃部的细胞组织,以及骨髓中的造血细胞组织。辐射对人体的损伤取决于你在辐射环境下的暴露时间,以及所受到的辐射强度。 在更高的辐射剂量下,这些症状可能出现的更快,也更明显。同时,核辐射会对人体内脏造成广泛的,很多时候甚至是致命的伤害。暴露在核辐射中,一半的健康成年人无法承受4戈雷的辐射剂量。 辐射引发的病症能治愈吗?人们已经研制出了可以增加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以便抵消辐射可能对人体骨髓造成的影响,并降低可能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损害而导致的感染风险。现在同样有专门用来降低由于辐射粒子对人体内脏造成的损害的药物可以使用。 辐射对人体健康有何种危害? 放射性物质在衰变时会释放离子辐射,这种辐射可以对人体内部化学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它会打断人体组织的各种原子和分子间的化学键。 人体会自动对此作出反应,尝试对这种损害进行修复。但有时候这种伤害将是非常广泛而严重的,修复几乎不可能。并且在自动修复过程中还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人体内对辐射损伤最敏感的部位是肠子和胃部的细胞组织,以及骨髓中的造血细胞组织。 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最严重的方面是它会引发癌症。一般而言,一个正常的细胞一旦到了其寿命,它会“自杀”,从而死亡,给新生的细胞让路。而当细胞丧失了这种“自杀”功能时,癌症便发生了。这种细胞变得“永生不老”,持续进行细胞分裂增殖,失去控制。 面对辐射污染,儿童是否面临更大的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这是因为儿童的生长更为迅速,细胞分裂也更加频繁,细胞在对损伤进行自动修复时也就有更大的几率出现错误,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在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发生之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注意到当地的儿童患甲状腺癌的比例出现显著上升。 吃碘药对预防核辐射管用吗? 一些常用的防辐射措施,比如喝绿茶、吃木耳、戴口罩、穿孕妇防辐射服,根本起不了作用。受到辐射污染,最好的方法是紧闭家里的门窗、勤洗手洗澡。”高慎永主任医师说道。 碘盐里所含的碘是极其微量的,吃碘药也必须在受到污染危害之后,一天一次,每次一颗碘化钾。自行购买提前吃,反而会对自己身体造成危害。

河西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自东向西依次分布于河西走廊西南部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4县,总面积万km2,位居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党河等河西主要河流的上游,是河西地区水源涵养地带及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的主体。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河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西部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热点及难点,而如何尽快提高上游城镇的发展水平,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减轻生态压力,则是从源头上改善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城镇发展的现状评价城镇化比率较高,但城镇发展缺乏二、三产业强有力的驱动2002年,4个县人口城镇化比率分别为,阿克塞72..38%,肃北,肃南,天祝,除天祝县较甘肃省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外,阿克塞城镇化水平已相当于甘肃省的3倍,肃北县接近2倍。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和::,总体上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但一方面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附加价值低,工业生产对城镇建设和人口城镇化的拉动力弱;另一方面,阿克塞、肃北、肃南3县的高城镇化比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口基数小,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占城镇人口较大比重,实际上二、三产业就业的城镇人口比重较小,因而城镇的发展仍然亟待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的支撑和驱动。城镇规模小,行政空间布局极不均衡4个民族自治县现有4个县城镇,8个非县城建制镇,与县域人口规模比较,城镇数量不少,但行政区域分配极不均衡。天祝县万km2面积上有8个建制镇,基本形成了以华藏寺 (县城)为核心,以G312和兰新铁路为主轴的华藏寺——打柴沟——安远镇县域一级轴带,和以华(藏寺)——天(堂寺)公路为主轴的华藏寺——石门镇——炭山岭镇县域二级轴带,但县城华藏寺2002年人口还不足2万人。其他3县基本上都是以县城为单一中心的极核式空间结构,县城以外的村镇区位条件差,人口稀少,如果没有大型企业或建设项目的拉动,很长时期内将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小城镇。肃北县北部的马鬃山镇则因与县城跨度遥远,无论劳动地域分工还是城镇建设规划都与县域内其他区域相对独立。因此,城镇的凝聚和辐射作用都很弱,难以带动县域经济的高效、协调发展。[NextPage]基础设施落后,城镇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差全区除天祝县G312沿线和阿克塞红柳湾(G215)有交通干线联系外,其他城镇都偏离河西走廊交通主干线,且距离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河西中心城市较远,缺乏外部的辐射和带动。城镇内部则由于投资缺口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原因,除阿克塞红柳湾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集中供水、供热外,其他城镇的供热、给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落后,文教、卫生等社会设施紧张,城镇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极为有限。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前景设计,城镇发展后劲不足首先是对城镇的规模和职能分工认识不够明确,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无论城镇数量多少,都存在对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缺乏科学预测,城镇产业重点确定缺乏有效的设计等问题,城镇经济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寄托在少数企业命运之上。其次,没有充分挖掘自治县之间及与周边地区联系等外部动力,4个县无一例外地以所在地级市为最主要的外部引力中心,而县城与地级市在规模、产业、区位条件方面的差异使这种力量的作用很有限,自治县彼此之间和与甘肃中东部地区以及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缺乏资源共享、协作开发方面的联动机制,城镇发展后劲不足。2.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地方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推动 资源丰富,空间组合较好是本区最为突出的优势,天祝煤矿,肃北南、北山区矿产资源及阿克塞石棉等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炭山岭镇、马鬃山镇、党城湾和红柳湾的发展,天祝“小三峡”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则直接促成了石门镇的城镇建制与发展。生态移民 位居祁连山北麓的地理位置,使本区城镇的发展一方面要为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构筑平台,另一方面则具有安置生态移民,加快人口城镇化,从而减轻广大山区和草场的生态压力,增强河西地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各个城镇都集中了一定比例的生态移民,阿克塞红柳湾则直接是由于生态移民发展起来的。现在,随着西部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的全面启动,生态移民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都在不同程度地接收和安置移民,城镇人口规模将逐步扩大。跨区域交通、交流带动 兰新铁路、G312等交通干线等级的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华藏寺、打柴沟、安远镇、马鬃山等城镇的发展,都直接受到交通交流的带动。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推动农村人口转移 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小城镇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本区农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和规模扩大,如肃北县72%、阿克塞县82% 的农牧民在县城定居,并逐步向农产品加工、商贸、餐饮等城镇二、三产业转移。 3.城镇发展的策略选择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区城镇的发展担负着发展本地经济和呵护整个河西地区生态安全的双重任务。因此,城镇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区域现代经济、科技和管理的平台,从而吸引人口和产业集中,减轻农村生态压力,促进环境保护与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制。基本稳定城镇数量,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前已提到,与区域人口规模比较,河西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城镇数量并不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镇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力弱。所以首先需要扩大县城镇的规模,形成县域经济凝聚中心和辐射源。在天祝县要扩大G312沿线城镇规模,强化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一级轴带,扩大石门镇规模,积极探索炭山岭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二级轴带的发展,壮大以县城为中心,以主要交通线路为纽带的反“L”型空间网络构架。肃南县可以利用马蹄寺和祁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距离交通主干线较近的条件,设置建制镇,形成县域东、西两个“门户”, 构建“一个中心,两个门户”的城镇体系结构。明花区是肃南县生态移民的主要移入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对集中,可在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中设置小城镇。肃北县和阿克塞县人口少,且肃北72%,阿克塞82%的牧民聚居在县城,不宜再建新城镇,今后的重点是要完善县城功能,改善县城环境,构筑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平台。[NextPage] 综合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型城镇特色是后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本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特殊的地貌和生态景观,淳朴独特的民族民俗,古朴悠远的文化等旅游资源,以及纯天然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畜牧业,为区域快速全面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恰好与产业结构的地区转移和旅游市场上日益升温的民族风情游、多元风光游、特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康体健身游、怀古朝圣游等新热点[4],以及食品市场上返璞归真潮流等新的趋势相吻合,但缺乏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平台长期制约着特色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强化城镇发展方向的研究与设计,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型城镇。改善城镇环境,发展旅游城镇 1充分利用阿克塞红柳湾、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党城湾等城镇已有的矿产资源和畜产品初加工工业基础,强化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工矿业发展作为县城近期发展的动力和筹资手段,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城镇与重点旅游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景区可达性,拓展服务项目,促进城镇主导产业向旅游业转化。2加强天祝“小三峡”、肃南马蹄寺、文殊寺等景区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突出石门镇、马蹄寺和祁丰区的旅游特色。 深化矿产开发,促进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 本区拥有丰富的石棉、煤、铁、锰、建材原料等矿产资源,矿产开发加工工业初具规模,天祝县炭山岭镇以煤炭开发为主,阿克塞石棉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90%以上,天祝县华藏寺、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马鬃山镇等矿产资源开发都占GDP的较大比重,应该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环保产品比重,并积极探索替代产业,及早避免“矿竭城衰”和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促进城镇健康、持续发展。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壮大特色农业型城镇 畜牧业是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主体。本区天然牧场广阔、无污染,距离酒泉、张掖绿洲的草业基地较近,白牦牛等畜种独特,并有内蒙古草原兴发等大集团的投资合作,加快畜牧业集团化、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动草场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强化草场统筹治理与管护,增强草场的水源涵养能力,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既减轻草场的生态压力,又促进农业型小城镇的发展,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天祝县华藏寺、安远镇、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等畜产品加工都有一定的基础,市场前景广阔,应进一步改革草场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紧密结合的特色畜产品,实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特色农业型城镇的壮大。充分利用交通建设契机,发展交通服务型城镇 本区靠近交通干线的城镇主要有天祝县华藏寺、打柴沟(兰新铁路、G312),阿克塞红柳湾(G215)和肃北县马鬃山镇,其中打柴沟镇是乌鞘岭铁路隧道东端的中转站,马鬃山镇是甘肃省唯一的内陆口岸,应该充分利用河西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和改造的有利时机,加快物流设施规划与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建设生态城镇 本区位居祁连山生态敏感区,是河西生态环境的屏障,城镇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1提高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城镇。虽然就数量而言,河西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多一点,地处河流上游又为本区用水提供了一定的优先条件,但从社会、经济、生态和全流域发展考虑,水资源仍然是制约城镇发展的首要因子。因此,必须强化节水意识,加大城镇用水控制和管理力度,提高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比率,加快水价调整步伐,促进水资源商品化。2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体系设计,建设“绿色城镇”。主要是强化生态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比率,加快城镇绿地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把城镇建设成为繁荣、和谐、整洁、优美的绿色人居空间;3合理规划城镇空间规模,建设节地城镇。地广人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特点,河西少数民族地区除天祝县土地面积(万km2)较小外,与人口规模比较,土地面积非常广阔,但山地、沙漠、戈壁比重大,所以城镇的发展必须节约有限的可利用土地,科学规划和控制用地规模。[NextPage]拓展空间协作网络,利用外部动力促进城镇发展与走廊平原比较,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区位偏远,地域相对封闭,资金、人才、技术短缺将仍然是制约本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打破行政界限的分隔,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城镇空间协作网络:1东西向网络:以4个县城为中心,以非县城镇为重要支点,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设祁连山北麓民族地区以畜产品和矿产加工以及民俗、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城镇网络体系。2南北向网络:加强民族自治县与河西中心城市以及兰州、格尔木等城市之间的道路、通讯、技术、经济联系,加快民族地区城镇与周边乃至全国城镇的协作和体系融合,利用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弥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劣势,为本区城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体现民族文化,突出城镇的民族特色 21世纪的城镇,不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5]。本区悠远的民族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习俗等与古丝路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使这里成为河西独特的“民族文化绿洲”。所以,加大民族文化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城镇建设中传承和体现民族历史文脉,把民族的文化展现在城镇的建筑风格、产业产品、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增强城镇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是树立区域形象,增强城镇竞争力的重要选择。4.结束语河西生态环境问题是整个河西乃至西北地区必须共同努力解决的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除了加快上游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减轻生态压力,增强水源涵养外,还必须:1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水资源,协调城镇与农村之间和上下游之间的配水份额,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2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把水源涵养区、退耕还林还草区、生态旅游区和戈壁荒漠草场区的散居人口尽快移入城镇,鼓励其从事二、三产业;3建立城镇产业利润的生态回报体系,从城镇产业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生态投资基金,并建立下游对上游的补偿机制,把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上游水源涵养保护挂起钩来,全方位投入,努力推进河西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检测网消息,据芬兰辐射与核安全中心23日发表的公报,芬兰部分地区的空气中现已检测到微量源于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放射性物质。 公报说,芬兰辐射与核安全中心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北部城市罗瓦涅米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检测到微量的放射性碘,每立方米空气所含浓度低于1毫贝克勒尔。该中心表示,这一浓度仅为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浓度的百万分之一,因此当地居民无需为此采取防护措施。 芬兰辐射与核安全中心表示,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将会在晚些时候漂到整个北半球地区,预计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将会陆续发现微量放射性物质。☆国际反应 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在法国引发“核安全”争论 美国航母17名成员测出“微量”辐射 救援暂停 奥巴马称日本遭遇"复合型灾害" 愿提供长期援助 驻日美军正出动2台泵车前往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 IAEA或就日核危机召集特别会议 美国派专家赴日 ☆专家评述 核电站氢气爆炸致放射性物质大量飞散可能性较低 日本称未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求救 已发放23万碘片 福岛核电站多起事故 专家称对人体并无伤害☆核辐射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 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 β射线是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y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日本主要核安全事故 1995年12月8日位于福井县敦贺市的日本首座快中子反应堆“文殊”号的冷却材料液态钠严重外泄,导致反应堆被迫关机检修。此后,“文殊”号一直处于停运状态。 1997年3月设在茨城县东海村的核废料再处理工厂发生爆炸,致使数十名员工受到辐射。 1997年4月14日设在日本福井县敦贺市的新型核燃料转换实验反应堆发生泄漏事故。 1999年7月12日日本原子能电力公司所属敦贺核电站2号机组的加压水型轻水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发生冷却水泄漏事故。调查人员随后在检查中发现,冷却系统中一段用于连接两个热交换器的L型不锈钢管出现了一条长8厘米、宽0.2毫米的裂缝。 1999年9月30日日本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造成两名工人死亡,数十人遭到不同程度辐射,30多万当地居民在屋内避难。 2004年8月9日日本关西电力公司位于东京以西约350公里处的美滨核电站3号机组涡轮室内发生蒸汽泄漏事故,导致4人死亡、7人受伤。 2006年4月11日正处于试运行阶段的日本首个快中子增殖核反应堆的核废料再处理工厂发生含放射性物质的水泄漏事故。 2006年5月2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6号机组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但未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2007年1月14日福井县大饭郡高滨核电站发生含微量放射物质的水泄漏事故,泄漏的水溅到现场的4名作业人员身上,但未对他们的健康和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2007年9月3日福井县的大饭核电站1号反应堆发生漏水事故,核电站方面随即关闭了漏水的过滤器的阀门。 2009年10月8日位于福井县敦贺市已被废弃的“普贤”号核反应堆发生含放射性物质的重水泄漏事故,其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质导致一名职工氚浓度检测指标超标。(据新华社)☆核辐射的影响 放射性物质在衰变时会释放离子辐射,这种辐射可以对人体内部化学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它会打断人体组织的各种原子和分子间的化学键。 人体会自动对此作出反应,尝试对这种损害进行修复。但有时候这种伤害将是非常广泛而严重的,修复几乎不可能。并且在自动修复过程中还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人体内对辐射损伤最敏感的部位是肠子和胃部的细胞组织,以及骨髓中的造血细胞组织。辐射对人体的损伤取决于你在辐射环境下的暴露时间,以及所受到的辐射强度。 当你暴露于核辐射环境下,你可能会得辐射病。这种病是有症状的。几小时内你就会感到恶心呕吐,随后会出现腹泻、头痛或发烧等症状。在最初的症状过去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无症状期,但数周后就会出现新的、更严重的症状。 在更高的辐射剂量下,这些症状可能出现的更快,也更明显。同时,核辐射会对人体内脏造成广泛的,很多时候甚至是致命的伤害。暴露在核辐射中,一半的健康成年人无法承受4戈雷的辐射剂量。 辐射引发的病症能治愈吗?人们已经研制出了可以增加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以便抵消辐射可能对人体骨髓造成的影响,并降低可能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损害而导致的感染风险。现在同样有专门用来降低由于辐射粒子对人体内脏造成的损害的药物可以使用。 辐射对人体健康有何种危害? 放射性物质在衰变时会释放离子辐射,这种辐射可以对人体内部化学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它会打断人体组织的各种原子和分子间的化学键。 人体会自动对此作出反应,尝试对这种损害进行修复。但有时候这种伤害将是非常广泛而严重的,修复几乎不可能。并且在自动修复过程中还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人体内对辐射损伤最敏感的部位是肠子和胃部的细胞组织,以及骨髓中的造血细胞组织。 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最严重的方面是它会引发癌症。一般而言,一个正常的细胞一旦到了其寿命,它会“自杀”,从而死亡,给新生的细胞让路。而当细胞丧失了这种“自杀”功能时,癌症便发生了。这种细胞变得“永生不老”,持续进行细胞分裂增殖,失去控制。 面对辐射污染,儿童是否面临更大的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这是因为儿童的生长更为迅速,细胞分裂也更加频繁,细胞在对损伤进行自动修复时也就有更大的几率出现错误,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在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发生之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注意到当地的儿童患甲状腺癌的比例出现显著上升。 吃碘药对预防核辐射管用吗? 一些常用的防辐射措施,比如喝绿茶、吃木耳、戴口罩、穿孕妇防辐射服,根本起不了作用。受到辐射污染,最好的方法是紧闭家里的门窗、勤洗手洗澡。”高慎永主任医师说道。 碘盐里所含的碘是极其微量的,吃碘药也必须在受到污染危害之后,一天一次,每次一颗碘化钾。自行购买提前吃,反而会对自己身体造成危害。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占全国总人口9%左右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及其它边远落后地区。全国592个贫困县其中西部有334个,占64%。西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与东部相比,西部人口素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东部平均每100人中科技人员18名,西部2名;东部人均受教育时间达10年零8个月,西部人均为3年零6个月;西部地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东西部的综合人才差距10:1。西部虽然总面积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特别是科技、教育和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制约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工作提到突出的位置上来,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这事关民族地区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核污染主题的论文800字怎么写

日前,日本茨城县东海村JCO核材料加工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这次事故使几十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核辐射,周围农作物遭到核污染,被认为是日本原子能技术史上最严重的事故。而直接肇事者正是那名受核辐射最严重的工人。 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和破坏力制造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即指利用能自行维持原子核裂变或聚变链式反应瞬间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而被称为“加强辐射弹”的中子弹的杀伤原理,则是利用中子的强穿透力。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其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中子从原子核里发射出来后,它不受外界电场的作用,穿透力极强;在杀伤半径范围内,中子可以穿透坦克的钢甲和钢筋水泥建筑物的厚壁,杀伤其中的人员,中子穿过人体时,使人体内的分子和原子变质或变成带电的离子,引起人体里的碳、氢、氮原子发生核反应,破坏细胞组织,使人发生痉挛、间歇性昏迷和肌肉失调,严重时会在几小时内死亡。 由于核辐射对人类危害具有长期性,我们必须加强对它的警惕。只要人类不犯像这次日本的核事故一样愚蠢的错误,核能就会降伏于人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jfjfjgddsjhjgshkjghdjfhgkjhdjgkjghkjhgkdsjhgjhgdsjk

在今天,核能己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是许多国家努力追求突破的重要项目之一。虽然现在的核能技术相当发达,可是还是达不到大众化。我常常想,未来的核能技术会怎么样呢?能否突破核燃料的紧缺呢?会不会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品呢?核能,这一潜力极大的能源,能否为美好的星际旅行奠定基础呢?我想,在未来,快堆一定会代替不少今天的核反应堆。所谓快堆,就是快中子增殖堆。将铀-235和铀-238并放于反应堆里,在进行核裂变时,铀-235只需要吸收一个快中子就够了,剩下的就可以让铀-238吸收。而铀-238又会变成新的核燃料钚-239。钚-239也可以用来作核燃料。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当增值的核燃料超过了原有的核燃料,就算是增值了。快堆在未来是比较有前景的。目前的核裂变反应堆虽然能量巨大,可是终究会耗尽地球上有限的核资源的。如果没有及时的能源补充,人类的科技恐怕会倒退数十年。可是快堆不会,在未来,快堆一定会在地球上所有的核电站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有了快堆,人们就不用再担心能源问题了。人类对原子能的探索是不会停下脚步的。我想,在未来,另一种核反应堆会迅速崛起。这是一种比核裂变反应堆的能源大上十倍的,和传统核反应截然不同的崭新能源。这就是热核反应——核聚变。我们知道,核能能源十分巨大,火柴盒那么大的一块铀,就相当于300多辆卡车的煤。很难想象,核聚变能源竟然比这还要更大。我们熟知的太阳,就无时无刻在进行着核聚变,把光和热送往地球。太阳已经存在了50亿年,今后还会再存在40亿年,由此可见,核聚变能源多么巨大!核聚变反应堆主要依靠高温高压来进行聚变,至少要达到一亿摄氏度。只有在如此高温下,氢的同位素氘和氚才能聚变成氦核,而其中发生的质量亏损,就是核聚变的能量来源。核聚变的放射性污染远比核裂变小得多,燃料也更加充足,而且一座核聚变反应堆能够连续运作三千年,堪称微型太阳。不仅如此,在月球上还有着更加环保的聚变能源——氦-3,完全没有污染,更为强大的电力,超极丰富的产量……这一切,都会让月球成为未来重要的核工业基地,人类探索外太空的中转站。再过几十甚至几十百年,我想,那时的人类科技已经空前发达。在那一天,核能也许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地球上,在太空中,在月球的生产工厂上,在开发火星的基地中。有了核能,人类就能乘坐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外,探索那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

地下水污染类核心期刊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网址:

国内:

国外: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

网址: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

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

网址: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

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

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

网址: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

网址: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451次。

网址: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网址:。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不是核心期刊,所以也就不是权威期刊,算是比较专业的期刊吧。

2015年1月15日至1月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4年度成果交流与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评选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多家单位的34位院士、专家对45个参选项目进行投票选出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此次评选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实施。

新思路引领松辽外围突泉盆地火山岩覆盖区钻获轻质原油、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海试成功、构造岩相带新认识指导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找矿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引领钾盐找矿突破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建立全流程现代化取样分析技术体系、发现世界最大幻龙头骨及水下觅食足迹、华夏地块龙泉地区发现亚洲最古老锆石、揭示华北古老大陆地壳结构及演化过程、采用高精度综合探测技术首次实现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等10项成果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集中代表了全国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重要进展,充分体现了地质调查工作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方面的能力与水平。中国地质科学院有4项成果入选。

会议现场

1. 科技引领钾盐找矿突破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郑绵平院士盐湖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资助下,联合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等单位,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第四纪早期地层发现新型砂砾富钾卤水层,根据钻探资料推算资源量亿吨,有望成为钾盐后备基地。在塔里木库车凹陷发现厚达百米的古近纪含钾盐矿层,氯化钾达工业品位盐层厚度为41米;在四川盆地发现三叠系杂卤石,既是深层富钾卤水钾重要来源,更是宝贵的缓释钾肥;对上扬子盆地13个储卤构造富钾卤水矿进行评估,估算氯化钾资源量4917万吨;在滇西南勐野井建立钾盐二层楼成矿模式,大幅度缩小陕北奥陶系盐盆找钾靶区,海相钾盐找矿突破崭露曙光。

青海察尔汗采取盐样剖面

勐野井“二层楼成钾模式”

2. 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建立全流程现代化取样分析技术体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牵头,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北大学、清华大学参与完成,孙继朝研究员、刘景涛副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成功研制系列取样器并解决痕量组分采集技术难题,发展高效实用的现场调查技术及离线萃取技术,快速准确地查明了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通过高分辨率遥感解译调查土地利用类型与污染源分布;构建了有机分析实验平台,对全国33个实验室实现网络远程质量监控;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显著提高了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水平。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框图

自主研发取样器与配套装置

3. 揭示华北古老大陆地壳结构及演化过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下,通过精度测年和综合研究,在冀东地区发现大量38亿~35亿年形成的碎屑锆石,在鞍山地区发现38亿~31亿年多期岩浆活动,证明鄂尔多斯地块强烈卷入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首次在华北克拉通划分出三个年龄大于26亿年的古陆块,深化了华北克拉通早期地壳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及沉积变质铁矿的认识。相关成果在《前寒武纪研究》、《冈瓦纳研究》、《美国科学》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岩石的锆石年龄-εHf(t)图解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早期()古陆块(古陆核)分布图

4.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团队在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质调查项目联合资助下,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详细研究汶川地震破裂带性质、破裂过程、地震断裂带结构、大地震的断裂弱化机制与强化作用,揭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断裂、蠕变断裂及变形机制,分析了石墨层与大地震的关系,测出世界上最低的断层摩擦系数,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过程信息,完善了地震断裂理论,对深化认识汶川地震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成果在《科学》、《地质学》、《构造物理》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1号钻孔(WFSD-1)岩心中主滑移带特征图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1号钻孔(WFSD-1)长期测温数据图

污染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Contamination [2196-2804]期刊详细信息期刊名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Contamination缩略题名INT J FOOD CONTAMISSN:2196-2804同行评议:是 DOAJ开放获取期刊指南收录起始年 2014 SpringerOpen Free收录起始年 2014

是核心期刊--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contamination指的是国际食品污染杂志,是SCI,影响因子是。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可能通过直接进入SCI-E数据库检索来确定。如查某人第一作者发表的所有论文,可以直接用其姓名查找,遵照姓全称,名首字母缩写的原则。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创办人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 September 16,1925~)。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7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

《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级别: 北大核心期刊 CSCD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污染防治技术》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这两本里面应该都有有关于水方面的污染治理。还需要其他的可以在 杂志之家 找一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