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夜莺之爱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21:33:19

夜莺之爱毕业论文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许地山译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迎利》(文言文,未发表)、《在加尔各答途中》(载《小说月报》12卷4号)、《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载《小说月报》22卷1号)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等等,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 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由北平中华乐社于1932年10月出版),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佐证。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这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罢!》);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可以消灭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 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地山与他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摈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几位旧同事,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可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问我那里来底新的。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乐兴趣虽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 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 许地山的翻译风格 谈及此,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12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 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花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许地山译作年表 1. 在加尔各苔途中 (泰戈尔著) 1921年4月 《小说月报》12卷4号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丝鸟 1924年6月 《小说月报》15卷6号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说月报》16卷5号 4. 欧美名人底恋爱生活 1928年11月《小说月报》19卷11号12号 5. 孟加拉民间故事 [据戴伯诃利编译的《孟加拉民间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务印书馆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尔著)1931年1月《小说月报》22卷1号 7. 乐圣裴德芬的恋爱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将来 1931年《北京晨报》 9. 二十夜问 [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 Bain)第1卷译]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10. 太阳底下降[据同上书第8卷译]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该咱切咱切,呵呵

在我的感觉当中,西方爱情诗歌比较理想化吧,而中国爱情诗歌还是比较重的现实色彩!可以就理想性跟现实性对比多举点例子。对诗歌不是很了解,只是偶尔写点,感觉上是这样的吧!!你只是做参考一下!!

可从暗恋的表达方式,或是被爱的姿态,或是爱的如何选择,另外也可选爱的争取,西方偏于绅士的角斗,而中方偏于成全,这些点上切入写。

有关莺莺传毕业论文

最好找一本人民文学出的高中必读书中的《西厢记》上面很清楚这里简要讲一下西厢记最早的故事雏形是唐元稹的《莺莺传》,这个唐传奇在当时就十分有名,开了中国才子佳人故事的先河。但故事的结尾张抛弃了莺莺,故事不是十分完美。鲁迅在中国小说史中评价张生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后又有金元之际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尚不是典型元杂剧)结局作重大改变,张生和莺莺得以结合,为一喜剧结局。后来被王实甫的《西厢记》所沿袭,“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成为了西厢故事中最深入人心的结局。一般说起西厢记的结局,就是指的这一种。但故事的矛盾在两个年轻之间展开,还牵扯了因果报恩的思想爱情上还不纯洁。 真正达到顶峰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文辞优美,五本二十一折的结构宏大,故事去除了原来因果报恩的思想。剧本更加臻善。主要矛盾也转移到了两个年轻人和老夫人之间。此剧影响甚光。明带刊本有49种。西厢记在明代有很大影响,流传很广。对这个故事也就产生了许多改编本,如《翻西厢》,《锦西厢》,《东厢记》之类。都对故事做了改动,结局也就不同。有张生落第,莺莺终嫁郑桓的;有张生看上红娘,莺莺吃醋,经过周折双美并嫁的;有张生大彻大悟,意识到私情不对,终于痛改前非得升仙界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都思想拙劣,境界庸俗。所以很少被人接受。 明代人对《西厢记》的第五本,也就是描写大结局的那一本颇有争议,认为与前四本非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艺术水平也大大不如,所以不少人认为《西厢记》应该在第四本结束,以“草桥店梦莺莺”为结局,则张生在离别莺莺,上京赶考的路上做了一个梦,把以前欢会的场景重演一回,后以梦醒之空幻为结局。最早在版本上做出这种改动的是《六幻西厢》,即以“草桥惊梦”为结局。后来,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也力主到第四本为止,但他并没有删掉第五本,仍予以保留。清代以来,金批西厢一直是最为流行的西厢记本子。所以这种结局也很有影响。 不过,以上只是针对文学本而言。从西厢记的表演上来看,自明代北曲西厢记已经不能演出,广泛流行的演出本是李日华的《南西厢记》。这个本子虽然在曲白和体制上对王实甫的西厢记有所变动,但在故事内容上变化不大,结局依然是大团圆的。所以,以后舞台上演出的西厢记仍然是大团圆的结局,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样的。 西厢记还被改编成不少地方戏曲,但这种大团圆的结局都是一样的。田汉写有京剧《西厢记》,在曲词上大量采用北西厢,结局则变为张生落第,老夫人不肯允婚,莺莺与张生遂一起出走,“反封建”的意味颇浓,恐怕也是当时时代思潮的反映吧。总接来说,西厢记是按 唐传奇 改元杂剧 改明清小说走的。和其他故事很像。(水浒传也是有元杂剧)

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98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99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101 论纳兰性德词102 苏轼词的主导风格103 《桃花扇》人物论104 秦观词的婉约风格105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106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107 论易安体108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109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10 论晴雯形象的人性内涵111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112 关汉卿性格浅析113 王维诗中的禅趣114 浅析王熙凤的理家才能11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16 试析《红楼梦》人物——惜春117 浅谈《莺莺传》的写情艺术118 论《窦娥冤》的艺术特色119 论苏轼元佑时期的创作特点120 浅论范进中举121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122 苏轼词浅析123 浅析古人交友之道及现实意义124 浅析陶渊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125 论陶渊明的矛盾思想126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127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28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129 杜甫诗浅论130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131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132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133 论晴雯134 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135 薛宝钗形象塑造浅析136 论李白的山水诗137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138 陶渊明与鸟(酒、自然等)139 王熙凤形象浅论140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豪壮之气141 论稼轩词的爱国主义精神142 浅析唐代诗人笔下的闺怨诗143 浅谈《金瓶梅》的讽刺艺术144 浅论李贺的诗风及成因145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念146 浅析薛宝钗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147 浅论王维诗中的禅趣148 浅析鲁智深形象149 论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150 浅论苏轼诗中的自然美151 浅论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152 平儿形象分析153 浅析大历诗风154 浅论魏延的性格悲剧155 浅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思想156 论范成大的田园诗157 论陆游作品中爱国思想的一贯性158 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159 《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160 《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161 《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162 《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163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164 《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165 《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166 《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67 宋玉赋试论168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69 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70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71 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72 论蔡邕的碑体文173 曹植诗风的衍变174 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75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76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177 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178 《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179 《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180 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181 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182 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183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184 宫体诗的女性描写185 论《文选》对诗的分类186 论南宋雅词187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188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189 王维诗中的禅趣190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191 论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192 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193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194 岑参边塞诗初探195 论李白的梦诗196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97 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198 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199 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200 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201 论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202 论苏轼诗203 论陆游的爱国诗204 论辛弃疾词对清词的影响205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206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207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208 贺铸词的艺术个性209 论诚斋体210 宋末逸民诗初探211 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212 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213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214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215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216 《水浒传》的忠义观217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218 猪八戒形象分析219 论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冲突220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221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222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223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224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225 论词在元明时期的衰落226 宋江形象分析227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8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229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30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31 论《西游记》的成书232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233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234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235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36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237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238 《长生殿》的爱情观239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240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241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242 论清诗的宗唐宗宋之争243 论桐城义法244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245 花间词的艺术成就246 《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247 论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248 论归有光的散文创作249 论清词中兴250 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251 论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252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253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254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嬗变255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256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257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爱之梦毕业论文

1850年,李斯特将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为一组三首钢琴曲,题为《爱之梦》,第一首是《崇高的爱》,二是《幸福的》,三是《爱吧》以第三首最著名,一般提到李斯特的《爱之梦》就是指第三首。 这首作品原歌词是第一句:爱吧!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你守在墓前哀诉的时刻快要来到了。 钢琴曲与上述的歌词有一定的联系,但李斯特创作这首钢琴曲时,并没有局限于原歌词内容,歌词原表现生离别的伤感情绪,情调低沉,而钢琴曲则焕发出是纯洁炽热的情感。 这首作品刻画了一颗沉浸在幻梦之中的纯洁的情感,这无限爱恋的情况,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它将所爱的对象化成一个理想中圣洁而美好的形象,用音乐来表白,激起人们内心的共鸣,这共鸣就是——柔情蜜意,纯洁高尚的爱情。 乐曲分三段: 一段:在模仿竖琴分解式音响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在钢琴中音区轻声吟诵,情意绵绵的旋律,这是一个含蓄深沉,含情脉脉的内心独白。 二段:无题旋律不断高涨,原来含情脉脉的内心独白,在这一段终于发展成炽热的爱情倾诉,难以抑制的热情终于在这一段中爆发出来行成了火一般的热烈情感。 乐谱 之间不断地运用转调手法B、C、E、bA以示情感的不断发展,华彩段那一连串音型,好比爱情主题镶嵌了一个闪闪发光的蓝宝石。 三段(再现):把主题旋律提高八度,加上高音区明亮的和弦伴奏,把一种纯真、高尚的爱情推到了境界,使这种爱的情感散发出更加动人心弦的光辉。

jian aere is a girl,she is very don't like jane!so She goes to a school. jane is a teacher she love roqiesitr .but roqiesitr has a angry wife ,jane cry . but jane take a marry with he!简爱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的父母死于热病。所以她住在里德太太的家里。但是里德太太十分讨厌她...... 简爱长大了,爱上了一位先生,但他有一位妻子了,简爱不卑不吭,终于选择了离开。 后来,他的妻子死了, 简爱又回到了他的身边。 我们就要学习她的精神,会放弃,会追求......

崔莺莺人物形象的论文范文

虽说崔莺莺常年在深闺之中,但也不至于被封建礼教毒害的没有人性,她所受的是封建正统思想,而这些思想也不见得都是毒苗.很多在今天仍旧熠熠发光.她只是大胆冲破了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和自由.

《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从外在来看,文中有这样一些关于莺莺的描述“眉儿浅浅描,脸儿淡淡妆”。作者笔下的莺莺眉青目黛、粉香搓颈、身着翠裙、腰肢娇软、身材婀娜、手指纤细、皮肤白皙、身段儿轻柔、可谓是风韵无穷,十分惹人怜爱。但是莺莺独特的魅力不光体现容貌体态之美上。

从内在来看,十九岁的莺莺,已经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了。文中有个细节,在张生和莺莺对诗后,张生感叹“我死也”。包括后来两人隔墙酬和之事,侧面反映出莺莺的才华。

诗词刻画:

从外在来看,王实甫对莺莺的诗词刻画十分贴切,“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写出了莺莺在小路上留下的脚印都是“样儿浅”,眼角儿还处处“留情”,这浅浅的脚印和眉梢的深情似乎将莺莺心事传达,极富少女羞涩之感。

“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半响恰方言”。这一句话更是写出了莺莺娇羞可爱的一面。在人前“未语”,“腼腆”之态就已尽显其中了。“半晌”才说几句话,脸上的红晕像樱桃一样顶在脸上,举止矜持又文雅。

这一番刻画,一个美丽的青春娇羞少女跃然纸上。“解舞腰肢娇又软,似垂柳晚风前”,这些细腻的描写把莺莺轻柔的身段儿更真切具体地展现出来。

《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崔莺莺既被封建礼教束缚着,又被自由意识的光辉所照耀着。崔莺莺与她的母亲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她的身上由有着母亲的影子。在崔莺莺的身上,可以看到她有宰相之女的教养与修为,有名门闺秀,封建女子的懦弱,胆小,她的内心深处深受封建礼教阴影的笼罩。

她从小就生活在囚笼一样的宅子里,受的是封建礼教的教育,所以她的思想被封建禁锢也是在所难免的。这中禁锢和阴影就像是一张血盆大口,吞噬着她那颗想要自由恋爱和追求幸福的心,使得她在离幸福越来越近的时候推开了它。

崔莺莺的经历

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是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中,她内心强烈地追求着爱情和幸福。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张生的痴情和才华博得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

张生解普救寺之围,本应与她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的变卦,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反抗的意识开始觉醒。她逐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美满结合。

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即张珙,字君瑞)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与自身的封建礼教烙印作斗争

老夫人毁约后,张生一撅不振,此时莺莺明明思念张生,让红娘去探望,但当见到红娘带回张生的简贴时,又“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改变了朱颜”,怒斥红娘说要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待红娘说要将简贴儿交与老夫人时,她又道:“我逗你耍来”,并急切地询问张生的情况。这种有辱于小姐身份的言行,是“欲”与“礼”的斗争。她在红娘面前遮掩,而内心又忍不住牵挂张生。

但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

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异性的渴望。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

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紧接着的 “赖简”中她出言道:“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若不看红娘的面,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三句道白,无一不提到老夫人。

虽然此刻莺莺是远离老夫人的,但老夫人的威严却依然笼罩在她周围,使她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再说,直到此时,她也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相信红娘,这也是促使她变卦的原因之一,而她的这次变卦又是出于不得已的。

因此当她看到由于自己的所做所为,使张生相思成疾,病得快死时,便打消了一切顾虑,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深夜主动去向张生表示慰问安抚,表达爱情。至此,莺莺的叛逆性格终于达到了高峰。

除了叛逆的性格以外,在莺莺身上还体现了我国妇女所共有的一些其他品质,美丽、敏慧、深情、善良、温柔,才华横溢。她爱上了张生后,对他一往情深,温柔体贴。这是作者所看到的并赋予的剧中人物所具有的中国封建女子的典型美德。

但《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已不再是元稹《莺莺传》中那个永远处于男性社会中的性别奴役和规范之中,任人摆布、最终被“始乱终弃”的有着悲剧形象的弱女子了,作者赋予了她鲜明的个性和内涵。

莺莺虽然是一个带着封建礼教深深烙印的女子,同时也是一个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把握的女子,尽管她还只能把自己的爱情命运寄托在男人身上,像以后的很多女子如杜十娘、繁漪,都如此尽管莺莺的成功带有理想色彩,但毕竟她有自己明确的追求,她比她的前人有新的觉醒,更突出了性格中的叛逆,也给了后人启迪和希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

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 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人物介绍

崔莺莺

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是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中,她内心强烈地追求着爱情和幸福。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张生的痴情和才华博得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

张生解普救寺之围,本应与她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的变卦,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反抗的意识开始觉醒。她逐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美满结合。

张生(张君瑞)

张生先父官礼部尚书,可见他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在此环境熏陶下,勤奋学习,学成满腹文章以求金榜题名。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因此“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由此可见,张生的愿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时。

但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辛与努力置于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第一要务。

于是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习了,在普救寺英雄救关,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却遭崔夫人拒绝,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未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建立在功名的基础之上“得官啊,来见崔夫人。

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的确,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未遇莺莺时,张君瑞“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遇莺莺后,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红娘

红娘不仅仅是一个裨女,而且是剧里剧外的联络人,她作为作者代言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加在了她的身上,她左右着剧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红娘奔走于崔、张之间,周旋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中,老夫人维护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维护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要打破它,就需要红娘这样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而又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侠气角色,她见义勇为,情缘反礼,愿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因此,她在剧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老夫人

老夫人是一个多苦多难的、已经衰败了的封建家庭的家长。丈夫刚刚去世,能够担负起家庭支柱的小儿子尚且年幼,显赫的相府之家转眼之间变得只剩“至亲三四口儿”,而客居萧寺,后面会遇到什么麻烦,她一无所知。

老夫人的丧夫之痛和对未来世事难料的苦楚,不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莺莺小姐所能体会和理解的。老夫人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她的一段“子母孤霜途路穷”的唱词,反映了她对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感伤,这对老夫人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由于她痛感门庭冷落、处境凄凉,所以她特别想为女儿寻一段既可以维持崔家贵族之家的社会地位,又能给女儿带来幸福的婚姻,因而,如张生这般之人断然不是老夫人的理想人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崔莺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厢记

关于西厢记崔莺莺的论文题目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崔莺莺是唐元稹传奇《莺莺传》、《莺莺六幺》、《红娘子院本》、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女主角,不同年代、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意图是不同的,因而,崔莺莺在不同的作品中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也会有所不同。

一、唐元稹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

在唐元稹传奇《莺莺传》中塑造的崔莺莺是爱情悲剧的主角,她并非豪门大族,身份并非相国千金,也不是有权有势世家豪族之女,对爱情的表达坦诚、率直,无矫情做作。她具有美丽、善良、纯洁、勇敢、忠贞的一面,并且有着积极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当张生向她表白的时候,她的那颗追求爱情的心灵被深深的打动了!但同时,崔莺莺也是一位受封建礼教侵害,常常不自觉地表现出保守与过分的矜持等等性格特点。比如作品中:她的家人为张生设宴时,她先是“久之,辞疾”,在长辈发怒后,才“久之,乃至”。故事的最后,崔莺莺感到自己“不能以礼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栉”,而张生也遗弃了莺莺,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总之,《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个性是真诚的,对爱情的表达是直率坦诚的。

二、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莺莺

在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崔莺莺的形象,较之《会真记》,显得更为鲜明丰满。一方面,她长于深闺,却向往外面的`世界;少女怀春,萌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母亲“治家严肃”,从小就被禁锢的莺莺,也知书识礼,深深懂得应遵守礼教的规范。张生的出现,及其月下吟诗、请兵退贼等举动,激发了莺莺对眼前的年青书生的情思;然而,她虽渐渐爱上张生,但内心却翻起了巨澜,产生强烈的冲突。因为,这既要冲破老夫人的管束,更要冲破礼教对她的束缚。在《董西厢》里,莺莺的性格,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她先是唯恐“辱累先考”,因而压抑着对张生的情感,后来经过内心的激烈冲突,终于觉得“报德难从礼”,作出了大胆的越轨行动。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在描绘她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中,完成了对莺莺形象的塑造。

总之,《西厢记诸宫调》中崔莺莺作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的形象,在作品中被成功的塑造出来了。

三、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莺莺

在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是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因而也就知书达理,性格善良,也就呈现出她是一个深沉、幽静的美丽贵族少女。她是作者王实甫用尽心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形象。深闺闭锁,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寺庙相遇,点燃了崔莺莺爱情的火焰;以身相许,私定终身等等这些变化是崔莺莺以大无畏的勇气宣告和封建礼教的决裂,展现了人性的觉醒和抗争。在封建礼教之下,崔莺莺的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她用自己的勇敢叛逆和坚持到底,得到了最后的胜利,使自己幸福的和张生生活在一起。这一结局也就表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

总之,《西厢记》自问世以来就蜚声于剧坛,被推为“杂剧之冠”,而崔莺莺是王实甫现实主义创作下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

史上对崔莺莺和张生故事叙述的作品都有不可否认的伟大艺术成就,它们都是一笔笔值得珍藏的财富。对我们来说,我们不单仅仅停留于推崇和赞美的层面,也不单是对其艺术特色作简要、浮夸的概括,而是要深入其底里,细致品味其中的艺术奥秘。

拓展:

莺莺的性格心理变化

莺莺是一个带着封建礼教深深烙印的女子,同时也是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爱情,敢于对自己命运有所把握的女子。《中国文学史》[2]评价莺莺“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欲进还退,欲退还进,一个似乎性格中处处充满矛盾的人物。”在普救寺与张生巧遇后,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她,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思想观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与以崔母为首的封建势力抗争中,她的性格心理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爱情观念也有所不同。此文就这三个阶段一一详谈。 (一)想爱却不敢爱

莺莺出生于权贵之家,父亲曾是一国之相,更是封建礼教制度的守护神,母

亲也是遵守封建礼教规范的妇女,更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崔母从封建礼教出发,按照封建礼教的教育束缚了莺莺的行动自由,这样的残酷黑暗封闭的环境泯灭了莺莺对青春、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的追求。

所幸莺莺在普救寺中,因崔母的一时疏忽看管让她对青春、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盼有了萌芽的机会。在普救寺的后院与张生的巧遇,是莺莺爱情萌芽的地方。所以在第一阶段,莺莺与张生有了几次接触后还不能让她去与崔母反抗,只是在性格心理上产生了变化,在行动上常带矛盾,对张生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中。

崔莺莺人物形象深层探析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的《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光辉形象。在崔莺莺身上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我们仅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一、闭锁深闺,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她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熏陶的毒害者。 首先,黑暗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她父亲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他当然也是封建礼教的守护神。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主观上十分疼爱自己女儿,希望女儿生活幸福,婚姻美满,但是她从封建礼教出发,按照封建礼教来规范女儿言行,调教女儿习性,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封建礼教的典范,实际上她是在不断地在损害着女儿的真正幸福,压制着女儿的人性。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的人性早已被践踏。 其次,闭锁深闺后院,阻隔了崔莺莺人性萌芽。崔府深宅后院,高墙壁垒,与世隔绝。崔夫人常年四季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从不让她踏出崔府大门半步。养在深闺的崔莺莺,好象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里,避免了接受社会上所谓的“异端学说”,防止她做出离经叛道的行为,为她设定了一个真空世界。这样残酷黑暗封闭的环境泯灭了崔莺莺对青春、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追求的火焰。 其三,封建礼教的教化,压制了崔莺莺的人性。为了加强对崔莺莺施行封建礼教的灌输,崔夫人专门聘请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一位思想迂腐意识守旧性情固执的老夫子担任崔莺莺的私塾老师。这位道貌岸然的老学究,每天从清晨天亮到黄昏日落,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向崔莺莺讲述“四书五经”,讲解封建伦理道德,传授妇女应遵循的“三从四德”,宣扬妇女应接受“七出”责罚的封建礼教,企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总之,黑暗的封建社会,残酷的封建家长,高墙的深闺后院,迂腐的封建礼教,组成一座严密的封建礼教的桎梏,将崔莺莺紧紧地关押其中,封闭崔莺莺美好的人性,企图用封建礼教扑灭崔莺莺的爱情之火,压制了她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二、寺庙相遇,点燃了崔莺莺的爱情火焰。追求甜蜜幸福的爱情,构建美满和谐的婚姻,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宝贵的追求。崔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家长的压制,深闺后院的封闭,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泯灭。只要有一滴火种,就会燃烧起炽热的爱情之火。 首先,春风拂面,播撒爱情的种子。封建礼教的老夫子谆谆善诱地给崔莺莺讲唱《诗经》,本想让崔莺莺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不曾料到,在春暖花开之时,清风细雨之中,崔莺莺轻声深情地颂读着《诗经·关雎》中的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句,从而点燃了崔莺莺的青春火焰,播下了爱情的种子。这是崔莺莺人性的萌动。 崔莺莺醒悟到爱情是自古以来最甜蜜、最令人向往的情感。她深深认识到闭锁深闺不为人识的痛苦,怎能让自己青春在禁锢中流逝:“怎能让自己金枝玉叶自毁掉,无人赏怜”、“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这既是她思想痛苦的流露,又是她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追求的开始。 其次,普救寺相遇,点燃了爱情之火,崔莺莺的人性得到了复苏。崔夫人携带着自己女儿崔莺莺来到普救寺烧香还愿。白衣书生张拱上京应试赶考,路经普救寺,前来游玩,两人不期而遇。压抑在崔莺莺心底的爱情之火在这次相遇中被点燃。一经点燃,是不会熄灭的。于是,崔莺莺不顾封建礼教的训斥,不管佛门净地,不论自己还带着丧亲热孝,大胆地向张生“回顾觑示”。“临去秋波那一转”是崔莺莺向张生投去钟情万端的目光,显示了崔莺莺人性的复苏。 三、以身相许,私订终身,崔莺莺以大无畏的勇气宣告和封建礼教的决裂,展现了人性的觉醒和抗争。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崔莺莺追求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道路也不是一条坦途。在追求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过程中,崔莺莺经过了一波三折的曲折斗争,才获得了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份爱情幸福。 首先,兵围普救寺,崔夫人许婚,是崔莺莺追求爱情斗争的开始。孙飞虎羡慕崔莺莺美貌,要用武力强行抢走崔莺莺,作自己压寨夫人。当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情急之下,崔夫人许婚,张生搬来救兵解了普救寺之围。崔莺莺对张生的深厚爱情即将产生甜蜜的果实之时,天空突然乌云翻滚,崔夫人嫌张生是一介白衣秀士,“止留下四海一空囊”的清贫家产,于是狠心地反悔昔日的诺言,让张生和崔莺莺以兄妹相称。本来是美满幸福的爱情,平地里掀起了巨浪,一波涌起。这是崔莺莺追求美满幸福爱情生活斗争的第一回合。 其次,崔夫人的赖婚,虽然割断了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丝线,但是崔莺莺已经点燃起的爱情火焰是无法扑灭的。崔莺莺大胆要求红娘为自己穿针引线,送去诗简,约来张生。她要求红娘带信,口里却说叫张生“下次休是这般”。但寄去的却是约张生月夜私会的诗简。张生应约而来时,她又翻脸借故不认帐赖简,把张生教训了一顿。她责怪红娘,怒斥张生,崔莺莺如此矫情作假,不仅表现了她所受的封建教养对她的影响,更真实地揭示了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她的制约,又显示出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曲折复杂的斗争。这是崔莺莺追求幸福爱情斗争的第二回合。 其三,崔莺莺的赖简,造成了张生因情生病。张生因情生病卧病在床,病情加重,牵挂着崔莺莺的心弦,崔莺莺情丝难割难舍,辗转反侧。这是她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刻,是情与礼的抗衡,是人性和法制的较量。终于,在崔莺莺“一去也救他不得”的关键时刻,情战胜了礼,人性超越了法制,崔莺莺大无畏地冲破一切阻力不顾一切地去“酬简”,并且私定终身,以身相许。这是崔莺莺追求爱情自由斗争的第三回合。 经过这一波三折的曲折复杂的矛盾斗争,说明了崔莺莺人性觉醒的艰难程度。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冲击,这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更是对压制人性的封建礼教的大胆抗争。 四、摈弃功名利禄,夺取胜利,实现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这是崔莺莺反对封建礼教的胜利,又是对人性的张扬。崔夫人是封建礼教的代表,是崔莺莺追求爱情婚姻的最大的障碍。为了夺取爱情婚姻的最后胜利,崔莺莺与崔夫人之间进行了三次尖锐激烈的斗争,最终崔莺莺和张生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彻底胜利。 首次斗争的焦点,是崔莺莺为了爱情,坚决抗拒崔夫人的赖婚。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里,崔夫人握着崔莺莺的婚姻生杀大权。崔夫人早已把崔莺莺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郑恒为妻,但因郑恒相貌丑陋,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品行不端,崔莺莺并未心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崔夫人许婚,但等张生借来救兵解了普救寺之围后,崔夫人以崔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企图赖婚,叫崔莺莺和张生以兄妹相称。在崔夫人赖婚事件上,崔莺莺认识了崔夫人“口不应心的狠毒狼”心肠。崔莺莺为了自己爱情幸福,坚决不听从崔夫人安排,坚决承认许婚之事。从此以后,她们之间的矛盾斗争拉开了序幕。 其次斗争的焦点是,崔夫人安插红娘监视崔莺莺言行,妄想掌握崔莺莺与张生来往的行踪,扼杀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但是,崔夫人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在崔莺莺与崔夫人斗争的过程中,红娘逐渐地看清了崔夫人的阴险狠毒,认识到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是正义的,是对人性的追求。于是红娘坚决地站到了崔莺莺一边,和崔莺莺构成了统一战线,成为崔莺莺与崔夫人斗争的盟军,并帮助崔莺莺取得了斗争胜利。 再次斗争的焦点是崔夫人逼张生上京赶考,企图拆散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婚姻。崔夫人看见崔莺莺和张生情投意合,生米做成熟饭,以崔家不招白丁之婿为由,逼张生上京赶考,谋取功名。但是崔莺莺识破了崔夫人拆散她和张生婚姻的阴谋,愤怒地进行了声讨。崔莺莺鄙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把爱情看得高于名利,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是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崔莺莺就是这样,为了幸福爱情,为了美满婚姻,以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摈弃功名利禄,蔑视荣华富贵,和以崔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进行了坚决斗争,最终,她和张生圆满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斗争胜利。 崔莺莺在追求和张生的爱情婚姻斗争中,同以崔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崔莺莺人性的摧残。崔莺莺为爱情婚姻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崔莺莺人性的复苏和觉醒,表现了作者“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

《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从外在来看,文中有这样一些关于莺莺的描述“眉儿浅浅描,脸儿淡淡妆”。作者笔下的莺莺眉青目黛、粉香搓颈、身着翠裙、腰肢娇软、身材婀娜、手指纤细、皮肤白皙、身段儿轻柔、可谓是风韵无穷,十分惹人怜爱。但是莺莺独特的魅力不光体现容貌体态之美上。

从内在来看,十九岁的莺莺,已经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了。文中有个细节,在张生和莺莺对诗后,张生感叹“我死也”。包括后来两人隔墙酬和之事,侧面反映出莺莺的才华。

诗词刻画:

从外在来看,王实甫对莺莺的诗词刻画十分贴切,“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写出了莺莺在小路上留下的脚印都是“样儿浅”,眼角儿还处处“留情”,这浅浅的脚印和眉梢的深情似乎将莺莺心事传达,极富少女羞涩之感。

“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半响恰方言”。这一句话更是写出了莺莺娇羞可爱的一面。在人前“未语”,“腼腆”之态就已尽显其中了。“半晌”才说几句话,脸上的红晕像樱桃一样顶在脸上,举止矜持又文雅。

这一番刻画,一个美丽的青春娇羞少女跃然纸上。“解舞腰肢娇又软,似垂柳晚风前”,这些细腻的描写把莺莺轻柔的身段儿更真切具体地展现出来。

浅析《西厢记》中莺莺的爱情观高州师范311级中3 班袁超红[摘要]崔莺莺是著名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的《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本文通过分析崔莺莺在追求爱情自由的道路上的性格心理变化,突出她的爱情观演变过程,以及与元稹的《莺莺传》作比较,浅析崔莺莺在爱情观上的异同。[关键词]莺莺性格心理《莺莺传》爱情观《西厢记》[1]讲述了书生张君瑞上京赶考路经河中府,在普救寺巧遇前相国之女莺莺,二人一见钟情。在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强娶莺莺时,崔母在僧寺出言:能退贼兵者,愿以女妻之。张生智退贼兵但是反遭崔母悔婚,莺莺经过内心情与礼的煎熬,在红娘的帮助下,两人私定终身。张生科举高中后,终于得到崔母的首肯,抱得美人归,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本文就莺莺在与张生交往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碍,展开莺莺的爱情观变化。一、莺莺的性格心理变化莺莺是一个带着封建礼教深深烙印的女子,同时也是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爱情,敢于对自己命运有所把握的女子。《中国文学史》[2]评价莺莺“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欲进还退,欲退还进,一个似乎性格中处处充满矛盾的人物。”在普救寺与张生巧遇后,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她,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思想观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与以崔母为首的封建势力抗争中,她的性格心理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爱情观念也有所不同。此文就这三个阶段一一详谈。(一)想爱却不敢爱莺莺出生于权贵之家,父亲曾是一国之相,更是封建礼教制度的守护神,母找莺歌烧电陶炉货源?上1688,足不出户在家安心找货源!广告 家电数码现货供应,性价比超高超好卖,批发莺歌烧电陶炉,就上1688,畅销货一手价! 查看详情 >加入VIP免费专享VIP文档免费下 付费文档8折购 文档格式随意转剩余5页未读,继续阅读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VIP专享下载 收藏 分享 转换VIP去广告 你可能关注的内容济南韩氏整形外科医院。广告济南韩氏整形外科医院主营:整形外科专业/医疗美容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等,医院位于相关推荐《西厢记》的爱情解读 分 7492阅读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分 6089阅读 爱情喜剧西厢记 论文 分 471阅读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分 阅读 《西厢记》中崔莺莺艺术形象浅析 分 2132阅读 论《西厢记》崔莺莺人物的社会意义 分 2773阅读 2016年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 分 84阅读 情与礼 崔莺莺 分 264阅读 崔莺莺 分 3370阅读暂无评论0 /240发布评论 关于作者826314988 文库新人文档粉丝等级关注 个人主页相关搜索西厢记莺莺的形象已有203万用户搜索西厢记莺莺已有126万用户搜索西厢记与莺莺传的不同已有205万用户搜索西厢记与元稹莺莺传已有137万用户搜索相关文档红楼梦学刊发表-----即审..广告234阅读《西厢记》中爱情观的解析-浅析西厢记的爱情观 分 517阅读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观之比较 分 1041阅读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浅谈《西厢记》中的爱情观 分 416阅读 精品课程新概念英语第一册1-026(最新版全四册)解忧Z货铺¥1抖音视频教学课程系列艺馨工作室免费新概念英语第一册1-027(最新版全四册)解忧Z货铺¥1业务成交技巧云微课堂¥30相关搜索西厢记莺莺的形象已有203万用户搜索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