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国际商报社总编辑

发布时间:2024-07-04 19:40:56

国际商报社总编辑

国际商报主编的级别是副处,在国家事业单位编制里已经属于中上水准了。

郯子:已姓,子爵,春秋是郯国国君。后苍:(生卒年不详),字近君,东海郯人。西汉宣帝时博士,官至少府。著名经学家。于定国:(前111—前40年,字曼倩,西汉时东海郡郯人。汉宣帝时丞相,封平西侯。刘虞:(?-193)字伯安,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王朗:(153-228),字景兴。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何承天:(370—447)南朝宋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政治家,历官衡阳内史、御史中丞等。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著有《鲍参军集》。徐陵(507-583),字孝穆,南北朝时期梁陈间著名文学家。张景华:(1482—1555年),字时美,号白溪.明山东郯人。刘之言:(1906—1933)马头镇人,鲁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史人。1933年在“苍山暴动”中牺牲。徐熙媛(大S):台湾著名艺人。徐熙娣(小S):台湾著名的主持人。李岩岩:中国摔跤运动员 国际键将 世界冠军。张九华:武术家、技击家。释延鲁:俗名林清华;少林寺四大金刚之一。鲁冰:中国当代童话作家。代表作《小鸟快飞》。韩浩月:中文网络知名写手,资深文化评论人,代表作《爱如病毒,喜欢潜伏》 。魏建玲:笔名:灵子。现任《国际商报·财富周刊》主编、商务金融网总编辑。主要著作:《沂蒙情思》;《影响我的60访谈》。江文湛:郯城县郯城镇人;擅长中国画。现为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张金兰:郯城县花园乡三捷庄人;著名柳琴戏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协会会员。刘原生:郯城县郯城镇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振亚:郯城县归昌乡人;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电气工程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宋法棠:郯城县花园乡宋窑村人;原山东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原黑龙江省省长、省委书记。张玉台:郯城县马头镇大圩沟村人;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民:郯城县李庄镇朱庄村人。孔宪铎:郯城县李庄镇李庄二村人;孔子第72代孙。孔祥智: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平:新希望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副国家级),郯城镇人,中国公务员之父。

报社总编辑

中国工商时报为正厅级单位,其总编和社长为正厅级领导

主编全面负责学报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1.定期召开编辑工作会议,包括定稿会议、业务研究会议以及上级交给的相关任务。2.负责检查编辑工作的质量、进度,稿件处理的情况。3.负责与分管学校领导和编辑委员会主任联系,并且及时按照上级的意图,传达、安排和实施。4.负责与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联系和工作洽谈,这包括各级编辑学会、市、省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业务联系。5.约请名人稿件,组织策划重大选题。6.终审每期学报的清样,对学报的政治、学术、出版标准等全面负责。7.模范执行和监督、检查编辑部保密工作的执行情况。二、副主编协助主编,全面负责学报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1.收集有关材料,定期召开编辑工作会议,包括定稿会议、业务研究会议以及上级交给的相关任务。2.协助主编检查编辑工作的质量、进度、稿件处理的情况。3.负责与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联系和工作洽谈,这包括各级编辑学会、市、省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业务联系。4.约请名人稿件,组织选题。5.协助主编终审每期学报的稿件,把政治、学术、出版标准等关。

总编(报社主编)是媒体、出版社、资讯公司统领各主营业务部门或内容供应部门主编、编辑的最高领导,负责对公司或该机构的总体经营发展和主营业务大方向的把控。对总编辑工作作一概括就是:把握出版方向,负责图书质量,营造发展环境,参与出版经营管理,带好编辑队伍。一般报纸的副主编可以设一到两个。副主编就是主编的助手,具体协助主编负责报纸的宏观事宜,并指导和监督编辑部的其他成员的采编等工作。所以要根据报纸期刊的工作安排去决定副主编人数。因为报社的类别不同,其主编的级别也随之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中宣部直属报社,如人民日报社,其社长为副部级,主编(或总编)为副部级或正厅级。各省、直辖市党的机关报,其社长为正厅级,主编(或总编)为副厅级。各省府所在地的市党报,其社长为副厅级,主编(或总编)为正处级。各地级市党报,其社长为正处级,主编为副处级。各县级市党报(有的县尚未设立),其主编为正科级。其余的非党的机关报社,一般为合资或私营,企业性质,其主编非事业编制,没有固定级别!主编和总编的区别如下1、定义不同主编是对某种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学报、年鉴、丛书、辞书、文集、选集等)编辑事务主持者的称谓。总编是总编辑的简称,是新闻或出版单位的业务总管。总编是新闻媒体、学术期刊、出版社等单位统领各主营业务部门或内容供应部门主编、编辑的最高领导。2、职责不同主编的职责是在编委会或总编辑领导下,组织并领导日常编辑事务,如审稿、审样、撰写重要言论等。按编辑方针实施某个方面的具体编辑业务。总编总编具体负责研究、制定和实施编辑和采访工作方针,组织领导编辑部日常业务工作,并协调版面配置、采访人力调动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图书出版者出版图书应当和著作权人订立出版合同,并支付报酬。

东亚经贸新闻报社历任社长是辛丽娟,现任东亚经贸新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1986年毕业于我校中文系,曾任吉林日报社政法社部主任助理;东亚经贸新闻报社副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常务副社长、执行总编辑;吉和网总编。

中国改革报社总编辑

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89年7月参加工作,任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学教师;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获硕士学位;1995年7月至1996年6月,在法制日报社广告部做编辑工作;1996年6月至1998年2月,任中国产经新闻理论部副主任;1998年2月至2004年2月,任中国改革报社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2004年3月,任中国电力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2006年4月,任中国电力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2015年9月,任中国报业协会第五届副理事长。 2016年4月,免去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

会的,王清县的实力有目共睹,相信安徽省在他的带领下一定可以发展得很好。

安徽会发展起来的。不仅是安徽本身就有很好的基础,而且这次调任的副书记他也很有能力。

我觉得安徽会发展起来的,并在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人才放在哪里也都是人才,而这个人才只是从另外一个地方调到了这个地方,他是做着他原本的工作,那么我相信他能将安徽发展起来。

接下来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王清宪调任安徽省委副书记的事情,这个人原本是担任的山东省常委委员和青岛省的书记,在前段时间突然就被中央给调职了,说是另有重用。

果然中央说的并没有错,才过了没两天中央决定将这个人调到安徽省去做副书记,根据相关的资料记载,我们的这位主人公是专业记者的出生,以前一直都是在媒体工作的,后面在媒体工作久了,开始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

而当我们的主人公步入仕途之后,就开始了为群众百姓造福的动作,他始终坚信着一条信念,那就是想要把这件事情给说清楚,给干到实在了,那么自己首先就要把这件事情给理清楚,给人民群众说清楚,在他当值的期间,可以说是将整个青岛省给发展了起来。

而现在他调到了安徽省,相信他一定能更加珍惜服务这个地方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坚持苦干实干,将自己的智慧全部用在发展安徽的事情上,毕竟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相信我们的主人公一定会把安徽省给发展起来的。

,中国信息报社总编辑(其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国民经济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长江商报总编辑

曾纪鑫: 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历史学家,编剧。(1963-)湖北公安县人,当过农民、教师、干部,后考入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即从事专业创作。曾任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及湖北省艺术研究所专业作家、编剧,2003年作为重点人才引入厦门市工作,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国家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公安三袁研究院顾问。现已发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若干,出版个人专著二十多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作品被一百多种报刊、选集选载、连载,数百家媒体评论、介绍,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 公安——黄石生命的流向……公安。黄石。武汉。厦门。曾纪鑫用40年光阴,走过四座城市(县),完成了人生四次飞跃。45岁的曾纪鑫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背后,源于他对故乡那段“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泥泞道路的苦涩记忆——从家门口到集镇郑公渡,有一段约十里长的土路,一旦遇雨,就得打赤脚,或是穿着深筒雨靴艰难前行。这条土路,也是他以故乡为原点,通向外面广阔世界的必经之路。曾纪鑫的老家位于湘鄂交界处一个名叫胡家坪的偏僻而闭塞的村庄(合村并组后更名为新港村),这里民风纯朴,荆楚文化浓郁。他念书早,小学跳了一级,1977年,14岁的他高中毕业回村务农。艰辛劳作之余,他没有放弃读书。千百年来的民风乡俗让他立志做一个有出息的文化人。一年后,他当上民办教师。18岁那年,曾纪鑫考上公安县师范学校,从此离开了故乡。师范毕业后,曾纪鑫并未止步,而是更加痴迷于书的世界。工作之余,他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梦。1988年,他考入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攻读本科。他发奋写作,在大学期间,结出了文学上第一枚果实——诗集《生命流向荒野》。这本书虽小,但在曾纪鑫眼里很大,它浸淫着他人生之初的光荣与梦想。因不俗的创作成绩与实力,从湖北师范学院毕业后,曾纪鑫成为黄石市文化系统的一名专业创作员。黄石——武汉没有终点的涅……执著,勤奋,是曾纪鑫的文学创作留给黄石文友们的一致印象。冶钢作家邓正清是黄石较早接触曾纪鑫的人,他介绍,曾纪鑫刚到黄石市文化系统上班,住在原工人电影院后一间低矮的平房里,前面是闹哄哄的录像放映厅,后面是一条下水道。室内阴暗潮湿,即使大白天,也有硕大的老鼠从下水道跑出,窜进屋后走廊“大摇大摆”地“散步”,干扰他的生活与创作。曾纪鑫忍无可忍,不得不花上一些时间与老鼠“周旋”。这段有趣的经历,后来被他写进了中篇小说《老鼠漫话》(《长江日报》以《人鼠之战》为名连载,后被网络广为转载)。只因心中有梦,再苦再难的日子,他也过得从容不迫,有滋有味。一个初冬的清晨,邓正清来到这间冷飕飕的平房,看到曾纪鑫一脸疲惫地坐在书桌前。冷不冷?邓正清关心地问。一点也不冷,曾纪鑫答道。满腔的创作激情,让他忘了身居陋室的寒冷与孤独。老邓不知道,曾纪鑫蜷着身子,呵着手,写了一个通宵。散乱的稿纸堆在一旁,厚厚的一大沓。曾纪鑫养成了晚上写作的习惯,一拿起笔便到深夜一两点,熬通宵也是家常便饭。熟悉他的文友都知道,上午他睡觉不去打扰,有事下午去找。创作离不开火热的生活。通过邓正清的关系,1991年,曾纪鑫来到大冶钢厂轧钢分厂体验生活。他戴着头盔,穿着工作服,与轧钢工人一起挥汗如雨,看钢花飞溅如流星赶月,听机器轰鸣如雷声隆隆。深切的感悟,使他的笔触越来越深沉,作品越写越厚实。1993年,正值而立之年的曾纪鑫,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世纪末的诱惑》(更名后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于经常熬夜,他显得十分瘦弱,可他每天精神饱满,经常像个侠客,游走在黄石街头,捕捉创作灵感,更多的时候,是逛书店或书摊。一次,他与邓正清逛到马家嘴一书店,翻着翻着,他一拍大腿,高兴得叫了起来:找到了,终于找到了。老邓歪头一看,是本破旧的清末海军资料。这是一本什么好书?老邓深感疑惑,可曾纪鑫却如获至宝。那些年,他几乎逛遍了黄石大大小小的书店,每次回宿舍,总是拎着一个塑料袋,袋里放着几本书。他从小就购书成癖,在黄石工作时,他通过朋友的关系搭乘一艘开往上海的货船,将20多麻袋的书从公安县运到黄石。在黄石、武汉学习工作的15年间,更是大量购书,以致后来举家搬迁厦门,不得不租用一个10吨重的集装箱专门运书。到厦门后,搬家公司的工人前来搬运时,不由得感叹道:给人搬了一辈子家,包括那些大学教授,还从没搬过这么多的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纪鑫的创作领域越来越宽,小说、诗歌、歌词、戏剧、报告文学等均有建树。那些年黄石市举办的大型文艺汇演,许多原创节目都出自他的手笔,他因此荣获黄石市市政府颁发的“黄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证书。因工作需要,曾纪鑫创作了不少舞台剧本,如大型话剧《永远的船》《吕不韦》《土地无边》《挡不住的诱惑》《青铜九鼎》,大型戏曲《萧何落难》等近十部,它们大都获得过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土地无边》在《新剧本》杂志发表后,收入中央戏剧学院编的《剧本选》,作为大学戏剧专业的参考剧目;《新剧本》杂志制作网站,全国共有30位剧作家入选“剧作家精品库”,曾纪鑫便位列其中;他出版的文化论著《没有终点的涅 ·中国戏剧发展与反思》,成为戏剧研究人员的案头参考书被大量引用。正如《没有终点的涅 》书名所言,曾纪鑫供职于黄石文化系统的7年间,如一只涅 的凤凰,等待重生。武汉——厦门拨动历史的转盘……1997年,曾纪鑫从黄石市调到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任专业作家、编剧,踏上了人生重要的创作征程。虽在武汉工作,但家在黄石,因不需要坐班,曾纪鑫大多时间仍呆在黄石写作。读万卷书的同时,他没有闭门写作,而是走出书斋开始行万里路。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行走湖北,他捧出文化散文《千秋家国梦》,此书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同一书系,是一部描写湖北地域文化的散文力作,至今仍是一个标高,尚没有一部新的描写湖北文化的文学作品能够超越。2004年,《千秋家国梦》被列入“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再版,该文库被誉为中国散文史上突破性的“鸿篇巨制”,具有大背景、大思考、大情怀、大手笔等特点。这本书标志着曾纪鑫的创作上升到一个全新高度。随后,一部部浸润着荆楚风韵的厚重之作频频问世,如长篇小说《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等。特别是《楚庄纪事》,以一个古老的名叫楚庄的农村为舞台,以赵、钱两个家族的生活轨迹和历史恩怨的起始与终结为主线,在上下两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展开故事,真实地描绘了荆楚地区的沉重历史、复杂现实、传统文化与风俗民情。《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这两部以荆楚大地为背景的小说曾入选建国以来唯一遴选长篇作品的专业期刊《长篇小说选刊》。2001年,他推出了文化历史散文《拨动历史的转盘》,中央电视台原“读书时间”栏目、《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全国数十家媒体纷纷评论介绍,《杂文选刊》以“著名作家畅销随笔散文”名义作为2004年全年推荐邮售书籍,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6年出版繁体字版。最让曾纪鑫铭记和感动的,是一位位陌生读者对他的信任与重托,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创作上更加精益求益。2000年11月的一天上午,曾纪鑫收到一封印刷品邮件。拆开一看,竟是他自己的《千秋家国梦》。原来是江苏常州市一位名叫汪一芳的读者寄来的,内附一封信,信中写道:“近日,我有幸拜读了您的文化散文《千秋家国梦》,眼界大开,获益匪浅。那真是一本适宜于雨天细细品味的著作。沏一杯淡茶,坐于窗前,书卷在手,常有豁然开朗的好心情。读书余暇,注视着窗外的雨帘,思绪在您营建的大历史时空隧道内任意飞翔,这种感觉太好了!遥想您举重若轻的风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动念托付鸿雁,奉上尊著,恭请题词……”读者的真诚与期待深深地打动了曾纪鑫,他马上在书的扉页签名题词,挂号寄出。年底,曾纪鑫收到汪一芳寄来的贺年片,并希望读到他的新作。《拨动历史的转盘》出版后,曾纪鑫主动给汪一芳寄赠了一本。不久,便收到回信,对方在肯定之余,对相关问题也提出了商榷,并附有一份错别字校勘表。那些错字别字,有的是校对问题,还有几处则是曾纪鑫与出版社编辑都没有留意到的。于是,曾纪鑫以汪一芳提供的校勘表为“蓝本”,并根据其他读者的来信及指正,认真地弄了一张该书的校勘表,再版时予以订正。像汪一芳这样许许多多的热心读者,给曾纪鑫的创作注入了一股永不消逝的激情与活力。他时刻不敢放松自己,不断充电,不断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除文化散文外,还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作品,不同的体裁拥有的读者群及读者层次有所不同,于是,曾纪鑫常惴惴不安,担心部分读者的“偏食”导致对其作品的“非议”与“非难”。调到厦门后,曾纪鑫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读者打来的电话,问他出版了哪些作品,他要一一购买。虽然担心读者“偏食”,也只得一一相告,因热切地期待着对这些作品的评价与反馈,曾纪鑫问清了这位忠实读者的单位与姓名,他是湖北某县政协主席章先友先生。在梳理剔抉历史的同时,曾纪鑫也拨动了自己的历史转盘。2003年,他作为重点人才被引进到厦门市工作,举家定居在风景秀丽、享有海上花园之称的特区厦门。厦门——全国永远的驿站……行走在八闽大地,沐浴着近海文化,曾纪鑫的足迹使滞重的历史河流越来越鲜活欢畅起来。2006年,他捧出入闽后的第一部作品——文化散文《永远的驿站》,这也是第一部描写福建地域文化的系列散文,一问世便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年8月26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厦门市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福建地域文化散文《永远的驿站》暨曾纪鑫作品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台湾、澳门及福建本地的30多位文艺界领导、作家、专家、学者等参与研讨,不拘一格的精彩发言和碰撞交融的思想观点,使得这个作品研讨会成为厦门文艺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盛会。与会者达成共识:《永远的驿站》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开放的人文胸怀,纵横捭阖的艺术技巧,流畅激情的艺术语言,以及跳出福建看福建的独特视角,给读者奉献了一部福建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在具有开创意义的同时,可以预见,此书的出版必将推动福建地域文化的创作与研究,使福建的哲学与宗教、历史与文化、风俗与民情为海内外更多的人们认识与了解。站在特区前沿,回想走过的四座城市(县),曾纪鑫感觉都是自己创作的驿站,他永远欣赏并实践的是“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期间,他有多次从政的机会,都一一婉拒了。做一个普通的市民,但是,又尽其所能地超越琐碎,超越平庸,时时关注社会与人生、历史与未来,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思所想加以提炼,融于笔端,形成文字,变成作品——这,便是曾纪鑫理想的人生状态。行走、体验、思索,读书、写书,已成为他独特的生存、生活方式。入闽后的曾纪鑫,文化散文创作已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打通了文学、历史与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与通道,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近年来散文写作最重要的收获”。2006年,曾纪鑫描述、反思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散文《历史的刀锋》出版,著名作家、学者胡平先生评价道:“该书融历史的厚重、文学的灵动、哲学的睿智于一体,是中国文坛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纵横捭阖的大气之作。”曾纪鑫在长期潜心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部新的文化散文《千古大变局》。他先授权在《百家讲坛》杂志独家部分连载,多家出版社有意出版,最后选定当下势头正旺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月,该书刚一出版,即好评如潮,100多家媒体评论介绍,很快进入全国热书排行榜(共10本),并被韩国一家版权贸易公司看中,将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发行。被誉为“中国演说泰斗”的李燕杰对《历史的刀锋》与《千古大变局》也推崇有加,他致函曾纪鑫道:“我有幸在北京联合书城买到您两本大作:《历史的刀锋》和《千古大变局》,拜读之后受益颇多。这是两本诗与史相结合的智慧精品,应向全国青年人推介,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启迪与教益……我虽然年近八旬,仍能从书中感受到这两本书如两座高峰比肩相接,高耸入云,有大智大美。” 曾纪鑫以长篇小说冲锋,以戏剧立身,以文化散文扬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叙事风格,在中国文学界名声日隆,令人期待。

曾历任《三峡晚报》行业记者,《三峡商报》专刊部记者/编辑,《长江商报》经济新闻中心首席编辑等职务,参与《长江商报》创刊,确定了各行业周刊的定位,在职期间,采写报道《市长也玩赛车游戏》获得时任武汉市长李宪生的赞誉。2011年2月25日,出任《长江商报》广告中心专刊部商业周刊主编现任《长江商报》3C新闻总监、3C事业部主任。

光明报社总编辑

1969-1970年陕西省延安地区宜君县下乡知青1970-1973年陕西省延安地区宜君县委宣传部、县委办公室干部1973-1974年陕西省延安地委办公室干部1974-1979年光明日报社国内部记者1979-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业务专业硕士研究生1982-1984年光明日报社政治经济部记者,群工部副主任1984-1984年光明日报社群工部主任1984-1986年光明日报社总编室主任1986-1995年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其间:-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1995-2000年光明日报社总编辑2000-2001年中央宣传部副部长2001-2001年人民日报社总编辑2001-2002年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2002-2003年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2003-2006年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其间:-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6-2008年人民日报社社长2008-2013年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2013-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兼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书记 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