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荆棘鸟有关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1 06:58:11

荆棘鸟有关的论文题目

故事梗概梅吉一家住在新西兰,她父亲替人家剪羊毛为生,可这一年父亲失业了,正在一家人发愁的时候,他们接到姑母从澳大利亚寄来的信。原来,姑母年事已高,准备让他们去继承遗产。在经过一番颠簸之后,梅吉一家踏上澳洲大陆,来到德罗海达。刚一露面,梅吉就引起了拉尔夫神父的注意,他对这个女孩十分怜爱。 拉尔夫神父是爱尔兰人,被天主教会派到德罗海达担任教士,他是个高大俊美的男人,优雅和蔼、雄心勃勃,他很想在教会中升到的职位,但由于没有背景,直到30多岁还是个普通教士。因为梅吉的姑母是德罗海达最富有的孤孀,他不得不经常与之周旋,其实心里十分厌恶她。梅吉的姑母看到拉尔夫对待小梅吉的特殊态度,十分记恨,决定寻机报复。 梅吉一家在德罗海达定居下来,他们很快适应并喜爱上了这里的新生活。他们与拉尔夫神父结下了亲密的友谊,随着梅吉年复一年地长大,她和拉尔夫的感情也逐渐加深,拉尔夫不但是可以信赖的师长,而且也成为可以倾诉的朋友,这一切都被梅吉的姑母--那个富有而乖戾的老太婆看在眼里,恨在心上。 机会终于来了,在梅吉17岁时,梅吉的姑母终死去。她在临死前交给拉尔夫神父一封信,让他发誓在她被埋葬后拆开,拉尔夫答应了。然而,当他拆开信封时,他惊呆了。原来,梅吉的姑母远比人们想象的富有得多,她在信中宣称,她的全部财产达1300万英镑,她本来立有遗嘱,准备将财产留给梅吉一家。但现在她改变了主意,她把它们献给天主教会,并声称这是由于拉尔夫神父出色工作的缘故,这笔财产将永远由拉尔夫管理支配,梅吉一家可以住在德罗海达,但工资由拉尔夫决定给予。拉尔夫看后心中十分矛盾:如果他将这不为人所知的新遗嘱投入火中,梅吉一家就可以继承全部遗产,但是他就将丧失这个巨大的机会,永远没有晋升的希望;如果他公布这个新遗嘱,他必将受到教会的重视并获得晋升,但梅吉和她一家的权利就会被剥夺。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向自己的野心投降了,他公布了遗嘱,也离开了德里海达,离开了梅吉。梅吉一家搬入了姑母原来居住的大宅子,重新按自己的爱好做了装修,从此以后,他们将作为德罗海达牧场的代管人长久居住在这里了。拉尔夫给他们寄来足够多的钱以使他们能够维持不错的生活,梅吉的母亲也一改以往郁闷的心情变得快乐起来。但当她从报纸上看到她最疼爱的长子弗兰克被判处终身监禁时,这快乐也转瞬即逝了。 梅吉的爸爸帕迪在一次野外转移羊群时遇到大风暴,闪电引起的大火,迅速地吞噬着早已久旱的草原,也吞噬了梅吉的爸爸和羊群。这时,她的一个哥哥也被野猪的獠牙刺死。正在全家哀痛欲绝时,拉尔夫神父赶回来,埋藏了死者之后又匆匆离去。他告诉梅吉虽然自己非常爱她,但他永远也不可能和她结为夫妻。不久,他升任主教。梅吉家新雇了一个叫卢克的剪毛工,卢克的相貌竟酷似拉尔夫神父,这使她心烦意乱,在卢克的追求下梅吉终于嫁给了他,离开了德罗海达。卢克并不爱梅吉,只因为梅吉很有钱,他计划用梅吉的钱,加上自己苦干得来的钱买一个牧场。所以婚后不久,他就带着梅吉到昆土兰去割甘蔗,而让梅吉到一家去做家务,并把梅吉所有的钱都存到银行。卢克为了挣钱,不与梅吉见面,甚至在她生第一个孩子时候,他也拒绝回来看梅吉。而此时拉尔夫却来到梅吉身边,他对梅吉的感情始终不渝,这剪不断的情感时时让他感到痛苦,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梅吉之后也去到麦特劳克岛,一起渡过了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为了到罗马去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拉尔夫离开梅吉,而梅吉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梅吉因此决定离开卢克,重新回到德罗海达,与母亲住在一起。她生下拉尔夫的孩子,取名戴恩。 梅吉的母亲一眼就看出戴恩是拉尔夫的孩子,她很能理解女儿的做法,并且她自己当年也爱过一个人,还与他生下了大儿子弗兰克。事情发生后,她被高贵的家族驱逐出去,才嫁给梅吉的父亲帕迪。 梅吉和母亲、女儿、儿子在德罗海达生活得很好,女儿朱丝婷和儿子戴恩也已长大,由于朱丝婷我行我素,加之又是卢克的孩子,又所以梅吉不怎么喜欢她,而是把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儿子戴恩身上,从戴恩身上她看到了拉尔夫的身影。 这时二战暴发了,拉尔夫也已晋升为红衣主教,他在战争中运用宗教影响保全了罗马,受到了人们的赞誉。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梅吉一只是她始终的牵挂。 梅吉的女儿长大后当了演员,活跃于澳大利亚和英国成为话剧舞台,最后嫁给了德国的一位内阁大臣。而戴恩却提出要当教士,这对梅吉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思虑再三,她把戴恩送到罗马的神学院,让拉尔夫照顾他。拉尔夫和戴恩相处融洽,梅吉沉浸于父子二人的亲情当中。但好景不长,在一次游泳中,戴恩因心脏病突然发作,溺死在海里。 这一切使梅吉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 小说赏析 《荆棘鸟》的畅销不衰证明了他的确是一部富有魅力的小说。这美丽首先来自他的主题:爱和命运。它讲述的是克里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事史。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叶,结束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帕蒂·克利里应无儿无女的老姐姐贵妇人玛丽·卡森之召,携妻子菲奥娜和七个子女从新西兰迁居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羊场,道帕迪唯一幸存的孙辈、才华横溢德演员朱斯婷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确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爱情归宿,整整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其中最主要的史梅吉于拉而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有人认为考琳·麦考洛将人生的全部方方面面都浓缩进了这本杰出的书里,她试图通过克里里家的沧桑和感情历程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正如小说的结尾所写的那样: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者,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但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荆棘鸟》里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不仅为塑造人物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而且增强了阅读的美感,使读者获得了对人物所处环境的人文地理的丰富知识,因此也是其魅力源泉之一。读者那一段段勾勒环境的文字,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澳大利亚风情,深深体会道不仅作品里的人物,就连那片土地也是奇特的。亚马逊网上书店在介绍这本书使使那样描述那广袤荒凉的土地的:“保守这轮番而至的韩老侵躏;索取时,残酷无情;花开时,绚丽烂漫;造化慷慨的粘结,有不失丰饶。天底下在没有哪一个地方如此怪诞离奇。”书中生息于斯的一切均笼罩在那种独特的氛围里,可感可触,隐隐中不由得令人生对命运的慨叹。总之,《荆棘鸟》时一部不可多得的畅销小说,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生动,饱含激情,富有诗意,不时有警言妙语散布其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荆棘鸟》与《教父》一样,同为美国十大畅销书,而且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国际畅销小说”。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横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年富力强的神父拉尔夫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但他爱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儿,美艳绝伦的梅吉,内心处于权力与爱情的矛盾挣扎之中,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以两位主人公为中心,展开了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各自的人生悲欢离合。作品情节生动,结构严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澳大利亚的《飘》之称,被《时代》杂志列为十大现代经典作品之一。 然而,我试图明白《荆棘鸟》中人物后面更深处的东西。麦卡洛以一种平铺的文笔象在德罗海达上放牧一样纵横演绎了克利里家族及其相关人物的命运、生、死、痛苦和欢乐。其情节跌宕而不悖理,它以触摸历史的鸿篇巨制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折磨菲和梅吉的,源于对人间的爱。菲象一个自动陀螺一样从早到晚在厨房和后园子里转,疲劳得难以缓解,因为她处在一个收入菲薄的家庭,哺育了六个孩子,后来有添了三个,她昼夜不停地劳作、劳作,直到最后麻木,只当她失去劳动能力,到了风烛残年,才赢得她自年轻时就想要的闲适。 梅吉的歌声在最美时,也即她痛苦到了极致的时候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梅吉在孩提无知时,虽然有痛苦的时候,如在教会学校读书被阿加莎修女责打,被迫和小朋友特丽莎分手及弗兰克逃走,都曾让她深深痛苦,然那时她有真实的欢乐,就象艾格尼丝的到来、认识拉尔夫、哺育小哈尔,梅吉都感到了上帝的仁慈。只有当拉尔夫被利欲权势,将自己卖给玛丽死去的灵魂和天主教廷后,梅吉的生活才陷入无底的黑暗。她嫁给了有点象拉尔夫的卢克,失去的爱情却没有从这儿得到弥补;这以后,她对生活的态度与其说是一种热爱,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面对。后来她有了戴恩,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实上只是一种微薄的安慰。她对戴恩越喜欢,越衬托出她的孤单与可怜,爱的无力及失去爱人的虚空。她的灵魂只是在戴恩和拉尔夫死后才得到真正的解放。此时歌声最为响亮,也由于痛失所爱而分外悲伤。 与此相比,拉尔夫的歌唱却不那么动人,也许只能称为挣扎时尖利的呼救,虽让人震惊却不能使人震撼。刘墉说过这样一句话:“追名逐利,此念一生,风流尽去。”拉尔夫的悲哀就在于此,他活得非常痛苦,也给别人带来了痛苦,所以没有人对他怜悯,即使是梅吉,如果爱情不包括怜悯的话。 读了《荆棘鸟》以后,想着它带血的啼叫,禁不住联系自己的人生。我曾深深的为这样一句话所感动:“只要世上还有一双忠实的眼睛为我哭泣,便值得我为生命受苦。”是啊,为生命,为生存,为理想,为爱,甚至为个人喜欢的一些些微,我们就明明白白地,把荆棘刺进胸膛。在这个连婚姻都成为速食的年代,我开始怀疑世间是否有真的爱情存在?《荆棘鸟》是我在夜深无人,孤单的不能入睡的时候读的。考琳·麦卡洛真是大手笔,书中祖孙三代的爱情,就在她的笔下娓娓道来,凄美的令人心痛。对于荆棘鸟的传说,我早有耳闻,知道有那么一只鸟,一生只唱一次,可那一次,却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它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那歌声会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它歌唱着, 歌唱着,直到呕出了血淋淋的心。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单纯美丽的梅吉爱上了神父拉尔夫,拉尔夫也深爱着梅吉。可是在宗教信仰下,拉尔夫一心向往着罗马教廷的权利,内心处于权力与爱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从而引发出一连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他是不能有爱的,他的一生只能献给上帝。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叫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拉尔夫懂得取舍,他选择了权利而非爱情。我为女主人公而流泪,权利权利,在男人的眼中,向上慢慢的爬,永远都比身边的女人要重要,哪怕他爱的要死去。等到要死的时候或许会明白过来,原来失去的才是熊掌而并非鱼。梅吉是聪明的,女人永远都是如此,总在扮演着荆棘鸟的角色。为了深爱的人可以不顾一切,包括生命。梅吉终于得达了拉尔夫,得到了他的孩子。我很可怜梅吉,与拉尔夫生了一个多好的孩子啊,完美的不象是人,到象是神。可这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她偷来的东西,终究还是要还给上帝的。上帝就这样,也嫉妒那个完美的孩子,从梅吉手中把他拿走了。戴恩死了的时候,我偷偷的擦拭着眼角的泪,戴恩很安祥的走了,许是寻找他的梦去了吧?这令我想起了梅吉的母亲菲安娜,母女两人的命运却是如此的相似。同样都是为了爱情,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却把毕生的心血都给了那个所负于自己的人。或许爱情便是如此,让人心痛的无法呼吸?妈妈跟不爱的人结了婚,生了女儿,不关心她的成长,把她搁于一边,有点让她自生自灭的感觉。而对于那个和所爱的人偷生的儿子,却是爱的不能自已,许是把儿子当成了爱人的影子了吧?幻想着有朝一日和他再次重逢?幸亏梅吉的女儿朱丝婷不象她的妈妈也不象她的外祖母。若她的爱情也象妈妈和外祖母那样,两个人明明相爱,却又不得不割舍掉那份情。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爱了不该爱的人。若命运就这么不停地轮回着转,从起点到终点,再由终点到起点,我或许会疯掉的。还好,尽管朱丝婷的爱情经历的时间漫长,可还是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是一场凄美绝伦又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我想世间不是没有爱情,而是没有遇到,或许不久的某一天,我也会成为一荆棘鸟,泣血而歌,曲终而命竭。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带给我心灵震撼的书有很多,震服我的不仅是作者那精妙的语言、巧妙的结构、精致的故事,更是作者对哲理人生的深刻思考,像前几月阅读英国女作家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那种深刻的感觉在看到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这本被誉称为澳大利亚的《飘》的小说时,这种深刻的震撼感觉又一次袭了上来,而这种感觉,仅仅还是短短的作者题记带给我的。“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不停地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 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啼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有些爱情,永远来不及了,只能留下永久的痛楚,例如菲奥娜和帕迪;他们的结合是利益与遮羞的产物,未婚先孕与遭人遗弃让贵族身份的菲奥娜屈身下嫁给了贫穷的剪羊毛工帕迪,帕迪受宠若惊,迎回了天仙一般的妻子。可从结婚后,帕迪就陷入了冷漠的深渊,菲奥娜可以跟他过艰难而繁重的生活,可以给帕迪生儿育女,可她却永远不爱帕迪,对于帕迪,菲奥娜就是几乎一具“行尸走肉”,对初恋男友的迷恋与狂热的思念毁灭了菲奥娜的一生,也毁灭了帕迪的一生和未婚先孕子弗兰克的一生;菲奥娜那种病态的几乎伴随一生的迷恋与冷漠彻底毁灭了她一生的爱情;直到帕迪不幸在夏季雷电引起的大火中丧生,生命中巨大痛楚的刺激才激起了她那冷漠的冰山,奥菲娜漠然中惊醒,痛苦地喊出:我竟然是那么深爱着帕迪!我竟然傻到因为漠然和对过去的狂热迷恋忽视了帕迪一生,竟然没有对他说过一句我爱你。帕迪在大火中丧生的姿态,鲍勃在发现父亲的尸体时说:“那简直是一个活人的姿态。”深爱着菲奥娜的帕迪,还着永久的痛楚去了;菲奥娜因为愚蠢的迷恋,毁灭与痛楚伴随自己、也带给了他人。 有些爱情,就那么让人莫明其妙、摸不着头脑,可它来时却是那么妥贴、自然,结束时却也那样利索与果敢,就像梅吉和卢克的所谓爱情。梅吉是想要一个丈夫、一个家和几个孩子,卢克的梦想是一片肥沃的牧场,虽然这个愿望后来一度成为一个靠卖或者叫炫耀力量而谋生的流浪汉似的割甘蔗工或是制糖工,但他与梅吉结合的最初梦想则是一片富沃的牧场,而与梅吉的结合则可以让这个梦想提早儿几年实现。梅吉与卢克的爱与婚姻,充满了痛苦、分离与苦涩,与当初那喜悦的浪漫永别了,这期间还夹杂着羞涩与迟滞。于是,在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这个孩子的到来,是梅吉费苦心苦力而得来的),痛苦像飓风一样把梅吉击垮了,甚至在梅吉难产而濒临死亡的时候,卢克也未曾问过一句,卢克的冷淡与麻木让人心惊。这时候,神父,应该说是大主教拉尔夫,这个加上太阳光辉的“卢克”,“拯救”了梅吉,给了她活下去、把孩子努力生出来的无穷定力。精疲力竭的梅吉在产后几月后到麦特劳克岛度假,离开那潮湿的北昆士兰,梅吉的身体迅速恢复了健康;而大主教拉尔夫的到来,让这对久远就相爱的人的恋情猛地以性爱的形式爆发了。于是梅吉在拉尔夫走后,毅然决然要决定离开卢克,回到她来的地方——德罗海达去;为他们的爱画上一个句号。当然,梅吉不忘记为她的贞节而补上了一次演戏似的疯狂的性爱。有一种爱,让我们在精神与肉欲相互战胜中徘徊,却又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例如梅吉和拉尔夫红衣主教的爱,在梅吉是一个10岁小姑娘,在拉尔夫只是一个穷乡僻壤地的穷教士时;在拉尔夫从尘土中抱起小梅吉时,这种爱就开始了;这种爱是灵魂驯服后肉体的贴切;梅吉的姑姑、老太波玛丽·卡森用一顶红衣主教的帽子让拉尔夫抉择,拉尔夫最终倒向了上帝,用玛丽·卡森这本该属于克利里,即梅吉的一千三百万英镑登上了高级教士的行列,可对梅吉的爱却让他回来,最终在麦特劳克岛完成了灵肉的合一。梅吉对拉尔夫的爱似乎已经歇斯底里了,连嫁给卢克的原因都只是因为卢克长得简直是拉尔夫的翻版;她竭力从拉尔夫那儿得到了一个孩子,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后来又像拉尔夫那样投入了上帝的怀抱。有一种爱,经历了多少孤独、怀疑、试探与不信任后才走到了一起,例如:朱丝婷和雷恩,疏远与逃避是他们惯常的,怀疑与生硬是他们生而惧来的,他们几乎分别是一个冷漠而独立的自我,一个不可能接受任何外加的个体,可这两个个体竟擦出了火花,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爱一旦诞生,就没有什么能阻碍它发展下去了,包括上帝和死亡。“为什么在他回到德罗海达的时候,玫瑰花总是盛开?现在是10月,正当仲春,它们当然是一片怒放了。时令正对头。”上帝收回了戴恩,虽然是以一种壮烈而牺牲的方式,可这件事却带走了太多的爱,从拉尔夫那里、从梅吉那里、从克里利家人那里、从朱丝婷那里、从雷恩那里、从天主教那里,从这个世界那里……也许,地狱就是长期地被束缚在红尘之中。也许,我们是活着遭受地狱之苦。

论文关键词:《荆棘鸟》;拉尔夫神父;宗教;神性;人性论文摘要:文章以《荆棘鸟》中拉尔夫神父为例,揭示宗教的复杂影响,以及人们对宗教的复杂情感,旨在探讨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从人性和神性的角度来分析拉尔夫的性格,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作为一个人,虽然真心希望做上帝忠诚的仆人,但由于人本性的弱点,往往做不到。 宗教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神秘而巨大的力量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规范化、程式化的宗教教义和仪式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的精神生活当中。宗教作为一种寄托和信仰,已深深地扎根于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着影响。人类社会中依托宗教信条而建立起来的道德礼仪规范和处事原则都在印证着宗教对人类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基于宗教的重大影响,人们对宗教的思考和研究也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更为理智和全面。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其作用是多重的。“从宗教的正面价值来说,它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符合人们理想和希冀安全生存的希望,提供了劝善惩恶的伦理规范,引导人们追求理想的境界,等等。这些也许是宗教经久未衰的一个原因。但对宗教的负面价值,人们也看得越来越清楚,认识越来越深刻。”宗教严格的教义、教规,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人性。宗教双重价值的存在,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怎样去建立宗教与人之间的和谐互补关系。文学,作为一种对社会的反映方式,也在自己的领域中探索、思考着宗教和人的关系。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荆棘鸟》便是这样一部探讨宗教对人类生活的复杂影响的力作。在这部作品中,她通过宗教神职人员拉尔夫的生活经历,试图诠释宗教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并力求深刻系统地理解宗教和人的关系一、对神的向往上帝作为西方至高无上的神,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占据了神圣的地位,他象征着最高的善和完美。正是由于上帝的这种神圣的光环,人们对上帝的向往和追寻也是源远流长的。从一开始的基督教,到后来基督教的分支: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都始终如一地把上帝作为神圣的天主。澳大利亚是个信仰天主教的国家,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虽然教义与原始的基督教有所差异,但是对摩西的律令、圣经教义的尊重和秉承却是一如既往的。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的宗教背景是l9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尽管当时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宗教信仰的变迁,文化启蒙运动也使神性开始失落,固有的神与人的关系也出现了消解,但关于神的意识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人对神仍然还保持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和尊崇。作为一个普通人,拉尔夫从出生开始,就向往着一种神的存在方式,希望像复活的耶稣一样,生活在圣灵的王国之中,实现生命的自由和永恒。拉尔夫是一个向往上帝的神父,他是爱尔兰贵族的后裔,接受过正规的神学教育,他才华横溢,聪慧过人,并且还拥有一副无与伦比的英俊外貌。“高高的身材和匀称的体魄,英俊的富于贵族气派的容貌,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搭配得极其和谐。他是上帝的得意之作,在上帝创造的万物中,如此慷慨的赐予是寥若晨星的。从他头上那蓬松乌黑的鬓发和那令人惊讶的湛蓝的眼睛。从他那小而纤细的手脚,都是完美无缺的。”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心中充满了对上帝和教廷的无限忠诚,并且他的善良、仁慈深受教区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小说中,作者这样描述他,“他的耐心和仁慈博得了全体教民的喜欢以及部分教民的由衷热爱。”拉尔夫本身所具有的出类拔萃的智慧和犹如完人的外表,也使他在教会中受到尊重,成为教会的中坚力量,他深深地陶醉于教会给予他的这一圣洁的生活氛围中。为了神圣的上帝,拉尔夫甘愿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奉献出去,做上帝的忠实仆人。多年的神学教育和漫长的神职生涯,使拉尔夫侵染了对神和宗教的无限忠诚,特别是天主教教义中的禁欲主义更是在他的血液里扎下了根。他认为不仅自己的灵魂属于上帝,连自己的肉体也属于上帝,以证明自己对上帝的绝对忠诚和服从。他曾立下誓言:“不受红尘俗物的干扰——没有对女人的爱欲,没有对金钱的迷恋,也没有因为要听命他人而与心不甘。”处在一个连接上帝和凡人的特殊位置上,拉尔夫自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传声筒”,并且认为“如果必要的话,我愿意毕生在基兰博受苦受难”。从拉尔夫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上帝的忠诚,在他的内心,确实对上帝忠心耿耿,他试图通过抛弃自我的方式达到与上帝的无限靠近。不可否认,在拉尔夫未遇到梅吉以前,他确实是一个上帝的忠实仆人,他立志有所作为,并一直严谨地与漂亮姑娘保持距离,躲避红尘的干扰。虽然他的身边不乏追求者和爱慕者,但他却尽可能地与漂亮姑娘保持距离,他忠于教士的职守和誓言,自觉地保持着灵魂和身体的圣洁,书中就写到他对漂亮、充满魅力的迈克尔小姐的不屑和嘲笑。拉尔夫以自己的严谨行为忠实地履行着一名教士的职责,“因为我对主的爱,我想终生作为他的教士侍奉他。”他“那双充满了极端忧伤的眼睛却不像教皇的眼睛,显露出这样的表情说明他一定是饱经忧患,而他一定是豁达地把这些忧患升华成为高尚的完美教士”。拉尔夫的这些发自内心的希冀都反映了他对上帝的忠诚和向往。拉尔夫作为一个典型形象,通过他的语言和行为,我们体会到了他对宗教的忠诚和牺牲,而在这个人物形象的背后,也蕴藏着一个广大的人类社会精神存在。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拉尔夫一样将自己贡献给上帝,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不同程度地根植了对神的深深崇拜和向往,这种向往推动了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从未间断过对高尚的神灵世界的追寻,上帝的世界一直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梦想和希望。作者通过拉尔夫,表达了人对神的执著追求和精神层面的向往,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二对神的背叛人类对神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这是深扎于人的内心深处的。但是,向神的无限靠近,完全遵守并献身于宗教,完全抛弃自己的本性向神性靠近,这种希冀在人类生活中往往充满了艰难和坎坷。拉尔夫神父的身上就存在着这样的激烈斗争,作为一名神职人员,在内心或者在理智上他真心希望自己可以遵守天主教教义,忠诚于上帝,使自己的心灵在一片圣洁的光芒中找到安宁和幸福,然而,他毕竟是一个人,和我们所有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属于人类本能的欲望,有着对权力和地位的野心,有着对爱情最原始的冲动和渴望。而这些属于人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与献身上帝、抛弃自我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与他的教士身份是完全不符合的,于是拉尔夫陷入一种灵魂的困境当中。拉尔夫既不能做一名完美无瑕的教士,也无法过一种属于普通人的生活,他内心遭受的折磨是可以想象的。拉尔夫作为一名教士,对上帝是忠诚的,可以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神职人员。然而,作为一个人,他对权力有着强烈的向往,即使处于教会机构中,也无法泯灭这种欲望。在教士的内部机构中,拉尔夫对自己职位的升迁充满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虽然可以用一个比较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理解:追求更高的地位,是为了更近地接近上帝,从而在更高程度上满足自己服务上帝的愿望。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拉尔夫对升迁的浓厚兴趣背后,也深深地隐藏着拉尔夫的权利欲和野心。为了自己能在教会的仕途上不断发展,拉尔夫费尽心思周旋于富婆玛丽·卡森的身边,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只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借助这个富婆的雄厚财力得到一个更高的职位。阅尽世间百态的卡森夫人极为清楚拉尔夫的内心世界,她写给拉尔夫最后的信中露骨地评论拉尔夫:“当我第一次认识你的时候,你就想得到德罗海达和我的钱财,对吗?拉尔夫?你想用它作为你的晋身之阶。”当拉尔夫借助卡森夫人的财产得到红衣主教的尊贵教冠时,他的权利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陈慧君在《烙在胸口的红字和刺进胸膛的荆棘》中这样评论拉尔夫和《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他们对上帝的爱中也掺杂了尘世的功利主义;他们如此心甘情愿地受不合理的束缚,固然出于宗教热忱,同时也出于对自身名誉地位的考虑。”拉尔夫在服务上帝的誓言下,不知不觉地满足了自己的权力欲,他的举动中隐藏了属于人类本身的野心和欲望。他对金钱的强烈的向往,他崇拜权力,这些举动都是对上帝和宗教的背叛。如果说拉尔夫对权力的野心是在宗教这个神圣的外衣遮盖下完成的,在这一方面他对神的背叛是属于隐性的,那么,对爱情和梅吉的强烈向往,则是在心灵和行为上对上帝最公开和直接的背叛。拉尔夫对梅吉可谓一见钟情,虽然他比梅吉年长十九岁,但是从第一面起,他就深深地迷恋梅吉,梅吉“头发的颜色使他心旷神怡,她眼睛的色彩和样子像她的母亲,非常美丽,但更加可爱,更加传神。至于她的性格,他认为那是完美无瑕的女性性格,温良内向而又极其坚强……在她的生活中存在着能让他插足并能把握她、赢得她的爱的空间”。在这个美丽天真的小姑娘面前,他完全无法遏制自己的爱,梅吉童年的外貌、儿童似的性格对他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当梅吉成长为少女时,拉尔夫对梅吉的喜爱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男女之间的情爱,而拉尔夫却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一份感情。他总是把自己对梅吉的爱归结为一种对小女孩的喜爱,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清楚地知道这份感情的内涵,他“最不愿意承认的是:她填补了他生活的空缺,这是他的上帝所无能为力的,因为她是一个有情有爱的血肉之躯”。对梅吉的爱情如此强烈,但是教士身份是不允许他这样做的。对拉尔夫而言,宗教是他的信仰,更是他命中注定的职业,是他的前途和希望。为了成为一名完美无瑕的教士,他甘愿抛弃自己爱的权利,于是,他放弃了爱情和梅吉,选择了逃避。然而不管他身处何方,梅吉和德罗海达永远是他魂牵梦系的地方,“很多时候,只有当我跪下来,一连祈祷好几个小时,才能阻止我离开自己的岗位到她那里去。”在拉尔夫的内心,“一方面紧紧地抱住上帝,不断祈祷、忏悔;另一方面,人性又显示出不可抵挡的力量启动着他生命的渴求。”然而,真实的感情是压抑不住的,在一次次心灵煎熬和挣扎后,在麦特劳克岛,对爱情的向往终于彻底地征服了拉尔夫,真实的幸福使他清楚地意识到:“我是一个人,永远成不了神,生活在人世间去追求神性,这不过是一种幻觉。”拉尔夫刻骨铭心的爱情使他意识到教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虚假,多么的自以为是,“我像金星那样渴望升到只有上帝才能存在的地方去,也像金星一样落下来了。”对梅吉刻骨铭心的爱情,使拉尔夫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男人,而且永远是一个男人,拥有着男人的身体,也拥有着男人的感情,他永远不可能在上帝面前抛弃自己的人性。作为一名神职人员,拉尔夫的人生遭遇是惨痛的,他作为人类追随上帝的最忠诚阶级的代表,他的背叛也在向人们告诫一个问题,对神的向往虽是真实的,但事实证明,这条追随之路充满了坎坷。上帝,作为一种抽象的精神存在,他终究无法完全填补人的内心世界。由于人本性中存在的种种欲望和弱点,人想完全抛弃自我,忠诚于上帝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宗教纯粹的精神指引与人本身存在的精神和肉体双重需求的现实是相矛盾的,两者存在着偏差,而这种偏差的存在,必然导致人对上帝的背叛,这也是宗教和上帝的悲哀。三、神性的悲哀《荆棘鸟》中的拉尔夫希望把自己毫不保留地献给上帝,献给罗马梵蒂冈教廷,而他的灵魂深处却是对权力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痴迷,德罗海达才是他最真实的渴望和人生归宿。他对上帝终身追寻的过程中,内心深处充满了激烈的斗争和煎熬,这一切都在印证作为一个人始终无法逃脱的属于人的宿命:人,永远也成不了神。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戴恩的死讯时,他悲痛欲绝,心如死灰,从内心深处完全抛弃了上帝。“纵观拉尔夫一生的灵与肉的挣扎,可以看出他用生命的代价印证了一个永恒的法则——教士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抽象的上帝之爱永远无法排挤掉具体的人类之爱。”由于宗教本身所固有的两面性,对人向善的指引和规劝及对出于人的本性的欲望和低俗生活方式的束缚和克制,必然使人类陷入尴尬的处境,特别是随着基督教教义的发展,当基督教教义走向禁欲主义时,它对人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复杂了。它越来越倾向于控制人的本能,神性的圣洁与人性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我们不能否认神的光辉和伟大,但通过人为的方式来履行神的职责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扭曲和残酷,在这些扭曲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人性的软弱,另一方面,也真实地感触到一种美好向上的精神寄托。神永远是精神上的,并且永远是抽象的,无论人对他有多么的向往和渴望,神都永远是一个梦想,这是神的悲哀,更是宗教的悲哀,无论宗教多么的圣洁和完善,他终将无法完全控制人的本性!

在阅读速度20几万字/天的时候,《荆棘鸟》我读了一个月。不是她艰涩,而是舍不得,舍不得那么快就翻到最后一页,是害怕--害怕读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失落。读中文系是挺惭愧的一件事,高中不爱读“世界名著”,换言之,就是中文非其母语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虽然让我读的也不是他的母语文字,但就这么翻译过来翻译过去的一折腾,我觉得就丢掉了语言最美丽的那部分。遂名正言顺般地将“外国小说名著”束之高阁。翻开《荆棘鸟》,扉页上的那段文字打破了我--只有汉字是最富韵律的文字--的观念!虽然我看见的依然是方块字,虽然它出于一个译著水平极高的作家,但学过语言的人都明白,翻译是锦上添花,不是无中生有,没有原文如此的精彩,一定不会出现我们看到的万语千言。同样表达对译者最深切的崇敬!书是作家的孩子,对于原著是,对于译著依然是。曾胡是我欣赏的翻译家之一,对于英文的把握,对于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对于中文的熟稔,使得《荆棘鸟》有如鲲鹏展翅。在此收录译者对作品的留言,字里行间可见功夫!荆棘鸟 译余剩语吁噫嘻伤哉!此书译成付梓,竟几历十载,诚始料所未及耳。白驹过隙,韶光易逝,斯验矣;此其可伤者一。杀青之初,即投诸某社,答曰:“可”,谓不余欺!然则一延再宕,终至泥牛入海,其间幽深曲折,言之鼻酸,余雅不欲披陈沥数;此其可伤者二。有此二伤,夫复何言!所幸者,赖李君文合鼎力赞襄,遂使五十万言汗浆之劳,得酬世人,此余所以铭于五内者也,第樗栎之文,非敢拟于杨意韩荆之赏,惟余心感焉。盖译事之难首推信,不信则愈雅愈荒唐。余观夫迩来译作,强作解人者易可胜数。子曰:“不如为不知”,然不知者惟以弥缝译文为能事,窈窕之章,阅之悦焉,而我囗诸原作,竟满纸荒唐言!此时下舌人之大病耳。余弄兹道有年矣,胼胝而作,虽匪敢自誉信笔,然临事而惧,拳拳此心,宁有稍懈。质之同道中人,冀其勉哉。陈亦君者,余老友也。畴昔携手,囗译哈代氏之《远离尘嚣》等作品五部,而此书之前十万言,亦经其斧削,谨此注明。人生睽离,有跬步霄壤者,有天涯比邻者;今陈君远之香港,谋面几稀,然忆昔清夜奋笔,共耕译田,砥砺琢磨,衣带同宽,此得非天涯比邻之谊耶?遥望南天,不胜感怀。夜寒料峭,星汉阑干,不能自己,是以为记。

荆棘鸟论文题目

在阅读速度20几万字/天的时候,《荆棘鸟》我读了一个月。不是她艰涩,而是舍不得,舍不得那么快就翻到最后一页,是害怕--害怕读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失落。读中文系是挺惭愧的一件事,高中不爱读“世界名著”,换言之,就是中文非其母语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虽然让我读的也不是他的母语文字,但就这么翻译过来翻译过去的一折腾,我觉得就丢掉了语言最美丽的那部分。遂名正言顺般地将“外国小说名著”束之高阁。翻开《荆棘鸟》,扉页上的那段文字打破了我--只有汉字是最富韵律的文字--的观念!虽然我看见的依然是方块字,虽然它出于一个译著水平极高的作家,但学过语言的人都明白,翻译是锦上添花,不是无中生有,没有原文如此的精彩,一定不会出现我们看到的万语千言。同样表达对译者最深切的崇敬!书是作家的孩子,对于原著是,对于译著依然是。曾胡是我欣赏的翻译家之一,对于英文的把握,对于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对于中文的熟稔,使得《荆棘鸟》有如鲲鹏展翅。在此收录译者对作品的留言,字里行间可见功夫!荆棘鸟 译余剩语吁噫嘻伤哉!此书译成付梓,竟几历十载,诚始料所未及耳。白驹过隙,韶光易逝,斯验矣;此其可伤者一。杀青之初,即投诸某社,答曰:“可”,谓不余欺!然则一延再宕,终至泥牛入海,其间幽深曲折,言之鼻酸,余雅不欲披陈沥数;此其可伤者二。有此二伤,夫复何言!所幸者,赖李君文合鼎力赞襄,遂使五十万言汗浆之劳,得酬世人,此余所以铭于五内者也,第樗栎之文,非敢拟于杨意韩荆之赏,惟余心感焉。盖译事之难首推信,不信则愈雅愈荒唐。余观夫迩来译作,强作解人者易可胜数。子曰:“不如为不知”,然不知者惟以弥缝译文为能事,窈窕之章,阅之悦焉,而我囗诸原作,竟满纸荒唐言!此时下舌人之大病耳。余弄兹道有年矣,胼胝而作,虽匪敢自誉信笔,然临事而惧,拳拳此心,宁有稍懈。质之同道中人,冀其勉哉。陈亦君者,余老友也。畴昔携手,囗译哈代氏之《远离尘嚣》等作品五部,而此书之前十万言,亦经其斧削,谨此注明。人生睽离,有跬步霄壤者,有天涯比邻者;今陈君远之香港,谋面几稀,然忆昔清夜奋笔,共耕译田,砥砺琢磨,衣带同宽,此得非天涯比邻之谊耶?遥望南天,不胜感怀。夜寒料峭,星汉阑干,不能自己,是以为记。

故事梗概梅吉一家住在新西兰,她父亲替人家剪羊毛为生,可这一年父亲失业了,正在一家人发愁的时候,他们接到姑母从澳大利亚寄来的信。原来,姑母年事已高,准备让他们去继承遗产。在经过一番颠簸之后,梅吉一家踏上澳洲大陆,来到德罗海达。刚一露面,梅吉就引起了拉尔夫神父的注意,他对这个女孩十分怜爱。 拉尔夫神父是爱尔兰人,被天主教会派到德罗海达担任教士,他是个高大俊美的男人,优雅和蔼、雄心勃勃,他很想在教会中升到的职位,但由于没有背景,直到30多岁还是个普通教士。因为梅吉的姑母是德罗海达最富有的孤孀,他不得不经常与之周旋,其实心里十分厌恶她。梅吉的姑母看到拉尔夫对待小梅吉的特殊态度,十分记恨,决定寻机报复。 梅吉一家在德罗海达定居下来,他们很快适应并喜爱上了这里的新生活。他们与拉尔夫神父结下了亲密的友谊,随着梅吉年复一年地长大,她和拉尔夫的感情也逐渐加深,拉尔夫不但是可以信赖的师长,而且也成为可以倾诉的朋友,这一切都被梅吉的姑母--那个富有而乖戾的老太婆看在眼里,恨在心上。 机会终于来了,在梅吉17岁时,梅吉的姑母终死去。她在临死前交给拉尔夫神父一封信,让他发誓在她被埋葬后拆开,拉尔夫答应了。然而,当他拆开信封时,他惊呆了。原来,梅吉的姑母远比人们想象的富有得多,她在信中宣称,她的全部财产达1300万英镑,她本来立有遗嘱,准备将财产留给梅吉一家。但现在她改变了主意,她把它们献给天主教会,并声称这是由于拉尔夫神父出色工作的缘故,这笔财产将永远由拉尔夫管理支配,梅吉一家可以住在德罗海达,但工资由拉尔夫决定给予。拉尔夫看后心中十分矛盾:如果他将这不为人所知的新遗嘱投入火中,梅吉一家就可以继承全部遗产,但是他就将丧失这个巨大的机会,永远没有晋升的希望;如果他公布这个新遗嘱,他必将受到教会的重视并获得晋升,但梅吉和她一家的权利就会被剥夺。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向自己的野心投降了,他公布了遗嘱,也离开了德里海达,离开了梅吉。梅吉一家搬入了姑母原来居住的大宅子,重新按自己的爱好做了装修,从此以后,他们将作为德罗海达牧场的代管人长久居住在这里了。拉尔夫给他们寄来足够多的钱以使他们能够维持不错的生活,梅吉的母亲也一改以往郁闷的心情变得快乐起来。但当她从报纸上看到她最疼爱的长子弗兰克被判处终身监禁时,这快乐也转瞬即逝了。 梅吉的爸爸帕迪在一次野外转移羊群时遇到大风暴,闪电引起的大火,迅速地吞噬着早已久旱的草原,也吞噬了梅吉的爸爸和羊群。这时,她的一个哥哥也被野猪的獠牙刺死。正在全家哀痛欲绝时,拉尔夫神父赶回来,埋藏了死者之后又匆匆离去。他告诉梅吉虽然自己非常爱她,但他永远也不可能和她结为夫妻。不久,他升任主教。梅吉家新雇了一个叫卢克的剪毛工,卢克的相貌竟酷似拉尔夫神父,这使她心烦意乱,在卢克的追求下梅吉终于嫁给了他,离开了德罗海达。卢克并不爱梅吉,只因为梅吉很有钱,他计划用梅吉的钱,加上自己苦干得来的钱买一个牧场。所以婚后不久,他就带着梅吉到昆土兰去割甘蔗,而让梅吉到一家去做家务,并把梅吉所有的钱都存到银行。卢克为了挣钱,不与梅吉见面,甚至在她生第一个孩子时候,他也拒绝回来看梅吉。而此时拉尔夫却来到梅吉身边,他对梅吉的感情始终不渝,这剪不断的情感时时让他感到痛苦,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梅吉之后也去到麦特劳克岛,一起渡过了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为了到罗马去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拉尔夫离开梅吉,而梅吉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梅吉因此决定离开卢克,重新回到德罗海达,与母亲住在一起。她生下拉尔夫的孩子,取名戴恩。 梅吉的母亲一眼就看出戴恩是拉尔夫的孩子,她很能理解女儿的做法,并且她自己当年也爱过一个人,还与他生下了大儿子弗兰克。事情发生后,她被高贵的家族驱逐出去,才嫁给梅吉的父亲帕迪。 梅吉和母亲、女儿、儿子在德罗海达生活得很好,女儿朱丝婷和儿子戴恩也已长大,由于朱丝婷我行我素,加之又是卢克的孩子,又所以梅吉不怎么喜欢她,而是把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儿子戴恩身上,从戴恩身上她看到了拉尔夫的身影。 这时二战暴发了,拉尔夫也已晋升为红衣主教,他在战争中运用宗教影响保全了罗马,受到了人们的赞誉。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梅吉一只是她始终的牵挂。 梅吉的女儿长大后当了演员,活跃于澳大利亚和英国成为话剧舞台,最后嫁给了德国的一位内阁大臣。而戴恩却提出要当教士,这对梅吉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思虑再三,她把戴恩送到罗马的神学院,让拉尔夫照顾他。拉尔夫和戴恩相处融洽,梅吉沉浸于父子二人的亲情当中。但好景不长,在一次游泳中,戴恩因心脏病突然发作,溺死在海里。 这一切使梅吉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 小说赏析 《荆棘鸟》的畅销不衰证明了他的确是一部富有魅力的小说。这美丽首先来自他的主题:爱和命运。它讲述的是克里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事史。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叶,结束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帕蒂·克利里应无儿无女的老姐姐贵妇人玛丽·卡森之召,携妻子菲奥娜和七个子女从新西兰迁居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羊场,道帕迪唯一幸存的孙辈、才华横溢德演员朱斯婷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确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爱情归宿,整整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其中最主要的史梅吉于拉而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有人认为考琳·麦考洛将人生的全部方方面面都浓缩进了这本杰出的书里,她试图通过克里里家的沧桑和感情历程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正如小说的结尾所写的那样: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者,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但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荆棘鸟》里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不仅为塑造人物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而且增强了阅读的美感,使读者获得了对人物所处环境的人文地理的丰富知识,因此也是其魅力源泉之一。读者那一段段勾勒环境的文字,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澳大利亚风情,深深体会道不仅作品里的人物,就连那片土地也是奇特的。亚马逊网上书店在介绍这本书使使那样描述那广袤荒凉的土地的:“保守这轮番而至的韩老侵躏;索取时,残酷无情;花开时,绚丽烂漫;造化慷慨的粘结,有不失丰饶。天底下在没有哪一个地方如此怪诞离奇。”书中生息于斯的一切均笼罩在那种独特的氛围里,可感可触,隐隐中不由得令人生对命运的慨叹。总之,《荆棘鸟》时一部不可多得的畅销小说,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生动,饱含激情,富有诗意,不时有警言妙语散布其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荆棘鸟》与《教父》一样,同为美国十大畅销书,而且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国际畅销小说”。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横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年富力强的神父拉尔夫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但他爱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儿,美艳绝伦的梅吉,内心处于权力与爱情的矛盾挣扎之中,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以两位主人公为中心,展开了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各自的人生悲欢离合。作品情节生动,结构严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澳大利亚的《飘》之称,被《时代》杂志列为十大现代经典作品之一。 然而,我试图明白《荆棘鸟》中人物后面更深处的东西。麦卡洛以一种平铺的文笔象在德罗海达上放牧一样纵横演绎了克利里家族及其相关人物的命运、生、死、痛苦和欢乐。其情节跌宕而不悖理,它以触摸历史的鸿篇巨制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折磨菲和梅吉的,源于对人间的爱。菲象一个自动陀螺一样从早到晚在厨房和后园子里转,疲劳得难以缓解,因为她处在一个收入菲薄的家庭,哺育了六个孩子,后来有添了三个,她昼夜不停地劳作、劳作,直到最后麻木,只当她失去劳动能力,到了风烛残年,才赢得她自年轻时就想要的闲适。 梅吉的歌声在最美时,也即她痛苦到了极致的时候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梅吉在孩提无知时,虽然有痛苦的时候,如在教会学校读书被阿加莎修女责打,被迫和小朋友特丽莎分手及弗兰克逃走,都曾让她深深痛苦,然那时她有真实的欢乐,就象艾格尼丝的到来、认识拉尔夫、哺育小哈尔,梅吉都感到了上帝的仁慈。只有当拉尔夫被利欲权势,将自己卖给玛丽死去的灵魂和天主教廷后,梅吉的生活才陷入无底的黑暗。她嫁给了有点象拉尔夫的卢克,失去的爱情却没有从这儿得到弥补;这以后,她对生活的态度与其说是一种热爱,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面对。后来她有了戴恩,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实上只是一种微薄的安慰。她对戴恩越喜欢,越衬托出她的孤单与可怜,爱的无力及失去爱人的虚空。她的灵魂只是在戴恩和拉尔夫死后才得到真正的解放。此时歌声最为响亮,也由于痛失所爱而分外悲伤。 与此相比,拉尔夫的歌唱却不那么动人,也许只能称为挣扎时尖利的呼救,虽让人震惊却不能使人震撼。刘墉说过这样一句话:“追名逐利,此念一生,风流尽去。”拉尔夫的悲哀就在于此,他活得非常痛苦,也给别人带来了痛苦,所以没有人对他怜悯,即使是梅吉,如果爱情不包括怜悯的话。 读了《荆棘鸟》以后,想着它带血的啼叫,禁不住联系自己的人生。我曾深深的为这样一句话所感动:“只要世上还有一双忠实的眼睛为我哭泣,便值得我为生命受苦。”是啊,为生命,为生存,为理想,为爱,甚至为个人喜欢的一些些微,我们就明明白白地,把荆棘刺进胸膛。在这个连婚姻都成为速食的年代,我开始怀疑世间是否有真的爱情存在?《荆棘鸟》是我在夜深无人,孤单的不能入睡的时候读的。考琳·麦卡洛真是大手笔,书中祖孙三代的爱情,就在她的笔下娓娓道来,凄美的令人心痛。对于荆棘鸟的传说,我早有耳闻,知道有那么一只鸟,一生只唱一次,可那一次,却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它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那歌声会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它歌唱着, 歌唱着,直到呕出了血淋淋的心。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单纯美丽的梅吉爱上了神父拉尔夫,拉尔夫也深爱着梅吉。可是在宗教信仰下,拉尔夫一心向往着罗马教廷的权利,内心处于权力与爱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从而引发出一连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他是不能有爱的,他的一生只能献给上帝。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叫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拉尔夫懂得取舍,他选择了权利而非爱情。我为女主人公而流泪,权利权利,在男人的眼中,向上慢慢的爬,永远都比身边的女人要重要,哪怕他爱的要死去。等到要死的时候或许会明白过来,原来失去的才是熊掌而并非鱼。梅吉是聪明的,女人永远都是如此,总在扮演着荆棘鸟的角色。为了深爱的人可以不顾一切,包括生命。梅吉终于得达了拉尔夫,得到了他的孩子。我很可怜梅吉,与拉尔夫生了一个多好的孩子啊,完美的不象是人,到象是神。可这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她偷来的东西,终究还是要还给上帝的。上帝就这样,也嫉妒那个完美的孩子,从梅吉手中把他拿走了。戴恩死了的时候,我偷偷的擦拭着眼角的泪,戴恩很安祥的走了,许是寻找他的梦去了吧?这令我想起了梅吉的母亲菲安娜,母女两人的命运却是如此的相似。同样都是为了爱情,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却把毕生的心血都给了那个所负于自己的人。或许爱情便是如此,让人心痛的无法呼吸?妈妈跟不爱的人结了婚,生了女儿,不关心她的成长,把她搁于一边,有点让她自生自灭的感觉。而对于那个和所爱的人偷生的儿子,却是爱的不能自已,许是把儿子当成了爱人的影子了吧?幻想着有朝一日和他再次重逢?幸亏梅吉的女儿朱丝婷不象她的妈妈也不象她的外祖母。若她的爱情也象妈妈和外祖母那样,两个人明明相爱,却又不得不割舍掉那份情。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爱了不该爱的人。若命运就这么不停地轮回着转,从起点到终点,再由终点到起点,我或许会疯掉的。还好,尽管朱丝婷的爱情经历的时间漫长,可还是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是一场凄美绝伦又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我想世间不是没有爱情,而是没有遇到,或许不久的某一天,我也会成为一荆棘鸟,泣血而歌,曲终而命竭。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带给我心灵震撼的书有很多,震服我的不仅是作者那精妙的语言、巧妙的结构、精致的故事,更是作者对哲理人生的深刻思考,像前几月阅读英国女作家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那种深刻的感觉在看到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这本被誉称为澳大利亚的《飘》的小说时,这种深刻的震撼感觉又一次袭了上来,而这种感觉,仅仅还是短短的作者题记带给我的。“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不停地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 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啼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有些爱情,永远来不及了,只能留下永久的痛楚,例如菲奥娜和帕迪;他们的结合是利益与遮羞的产物,未婚先孕与遭人遗弃让贵族身份的菲奥娜屈身下嫁给了贫穷的剪羊毛工帕迪,帕迪受宠若惊,迎回了天仙一般的妻子。可从结婚后,帕迪就陷入了冷漠的深渊,菲奥娜可以跟他过艰难而繁重的生活,可以给帕迪生儿育女,可她却永远不爱帕迪,对于帕迪,菲奥娜就是几乎一具“行尸走肉”,对初恋男友的迷恋与狂热的思念毁灭了菲奥娜的一生,也毁灭了帕迪的一生和未婚先孕子弗兰克的一生;菲奥娜那种病态的几乎伴随一生的迷恋与冷漠彻底毁灭了她一生的爱情;直到帕迪不幸在夏季雷电引起的大火中丧生,生命中巨大痛楚的刺激才激起了她那冷漠的冰山,奥菲娜漠然中惊醒,痛苦地喊出:我竟然是那么深爱着帕迪!我竟然傻到因为漠然和对过去的狂热迷恋忽视了帕迪一生,竟然没有对他说过一句我爱你。帕迪在大火中丧生的姿态,鲍勃在发现父亲的尸体时说:“那简直是一个活人的姿态。”深爱着菲奥娜的帕迪,还着永久的痛楚去了;菲奥娜因为愚蠢的迷恋,毁灭与痛楚伴随自己、也带给了他人。 有些爱情,就那么让人莫明其妙、摸不着头脑,可它来时却是那么妥贴、自然,结束时却也那样利索与果敢,就像梅吉和卢克的所谓爱情。梅吉是想要一个丈夫、一个家和几个孩子,卢克的梦想是一片肥沃的牧场,虽然这个愿望后来一度成为一个靠卖或者叫炫耀力量而谋生的流浪汉似的割甘蔗工或是制糖工,但他与梅吉结合的最初梦想则是一片富沃的牧场,而与梅吉的结合则可以让这个梦想提早儿几年实现。梅吉与卢克的爱与婚姻,充满了痛苦、分离与苦涩,与当初那喜悦的浪漫永别了,这期间还夹杂着羞涩与迟滞。于是,在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这个孩子的到来,是梅吉费苦心苦力而得来的),痛苦像飓风一样把梅吉击垮了,甚至在梅吉难产而濒临死亡的时候,卢克也未曾问过一句,卢克的冷淡与麻木让人心惊。这时候,神父,应该说是大主教拉尔夫,这个加上太阳光辉的“卢克”,“拯救”了梅吉,给了她活下去、把孩子努力生出来的无穷定力。精疲力竭的梅吉在产后几月后到麦特劳克岛度假,离开那潮湿的北昆士兰,梅吉的身体迅速恢复了健康;而大主教拉尔夫的到来,让这对久远就相爱的人的恋情猛地以性爱的形式爆发了。于是梅吉在拉尔夫走后,毅然决然要决定离开卢克,回到她来的地方——德罗海达去;为他们的爱画上一个句号。当然,梅吉不忘记为她的贞节而补上了一次演戏似的疯狂的性爱。有一种爱,让我们在精神与肉欲相互战胜中徘徊,却又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例如梅吉和拉尔夫红衣主教的爱,在梅吉是一个10岁小姑娘,在拉尔夫只是一个穷乡僻壤地的穷教士时;在拉尔夫从尘土中抱起小梅吉时,这种爱就开始了;这种爱是灵魂驯服后肉体的贴切;梅吉的姑姑、老太波玛丽·卡森用一顶红衣主教的帽子让拉尔夫抉择,拉尔夫最终倒向了上帝,用玛丽·卡森这本该属于克利里,即梅吉的一千三百万英镑登上了高级教士的行列,可对梅吉的爱却让他回来,最终在麦特劳克岛完成了灵肉的合一。梅吉对拉尔夫的爱似乎已经歇斯底里了,连嫁给卢克的原因都只是因为卢克长得简直是拉尔夫的翻版;她竭力从拉尔夫那儿得到了一个孩子,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后来又像拉尔夫那样投入了上帝的怀抱。有一种爱,经历了多少孤独、怀疑、试探与不信任后才走到了一起,例如:朱丝婷和雷恩,疏远与逃避是他们惯常的,怀疑与生硬是他们生而惧来的,他们几乎分别是一个冷漠而独立的自我,一个不可能接受任何外加的个体,可这两个个体竟擦出了火花,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爱一旦诞生,就没有什么能阻碍它发展下去了,包括上帝和死亡。“为什么在他回到德罗海达的时候,玫瑰花总是盛开?现在是10月,正当仲春,它们当然是一片怒放了。时令正对头。”上帝收回了戴恩,虽然是以一种壮烈而牺牲的方式,可这件事却带走了太多的爱,从拉尔夫那里、从梅吉那里、从克里利家人那里、从朱丝婷那里、从雷恩那里、从天主教那里,从这个世界那里……也许,地狱就是长期地被束缚在红尘之中。也许,我们是活着遭受地狱之苦。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荆棘鸟议论文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一片一望无垠的沙漠里住这一只鸟。鸟儿很丑,丑的连它自己都感觉得到,从它能展翅飞翔的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得到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分关怀。但鸟儿仍然坚强的活了下来,每天用它那单薄的双翅去搏击沙漠上肆虐的狂风,用它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勇气,来面对这屡屡捉弄他的生活。

鸟儿很丑,所以爱美,它多么想拥有一分真正属于自己的美丽呀。于是,鸟儿便开始寻找……,在这片几乎没有生命的沙漠里,在这片焦灼的大地上。一次又一次的寻找,换回来的,却又是一片又一片的失落。鸟儿的身体也日渐憔悴。

好多天过去了,鸟儿似乎在这片沙漠里失踪了,它,飞离了沙漠……

终于,这只风尘仆仆的鸟儿又回到了这片沙漠。在它的嘴里,衔着一颗种子,一颗据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的种子。

有了种子的鸟儿整个变了,身体更加憔悴了,但在它那小小的眼睛里,分明透着一种莫名的光芒,这是鸟儿的希望呀。鸟儿离不开这片生它养它的地方,于是,它在最近的一个绿洲里种下了这颗种子,绿洲很秘密,没有什么动物去过,鸟儿不想这颗种子受到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种子,慢慢的发芽,长大了,在这片沙漠里,这片如此贫瘠的沙漠里扎下了它的根,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雨季过去了,旱季来了。花,越来越茂盛,鸟儿,越来越憔悴,水,也越来越少了……

一天,在天上飞翔的鸟儿照例在天空飞翔,看护着这多耗尽它几近所有的花儿。忽然,她看到了远方有一个小小的黑点正在向这边走过来。它飞近了,是狐,是一只饥渴的沙漠狐!

鸟儿在狐的上方不停的盘旋,不停的悲鸣。狐却不为所动,依然一步一步的向前走着。只要在越过一个沙丘,它就会看到那朵唯一在沙漠里生长的花。那朵本不该长在这里的花。鸟儿急了,有别无选择。狐,越来越近了,鸟儿的哀鸣越来越响……

终于,鸟儿不能再等了,它,对着那只沙漠狐,俯冲了下去。

一只羽毛零乱的鸟儿站在花的旁边,深情的看着这花,在夕阳里,愈发让人感到怪异。

缺少了羽毛的鸟更丑了,而花,去在茁壮的成长着水越来越少了,鸟儿不得不从远方的一个更大的绿洲里衔来花儿成长的所需的东西,水,还有养料。

绿洲渐渐的小了,花儿长大了,抽出了花苞,即将绽放。

鸟儿兴奋极了,每天更辛苦的来往于绿洲之间。

终于,绿洲消失了,花儿,即将绽放了,也许,只要一天,它就会绽放,可是,它还能绽放么?!地面没有了一丝潮气,水,终于没有了……

鸟儿没有办法了,她死死的看着这花,这朵耗尽它全部心力的花。在它那本来就不大的眼睛里,遍布着哀伤与无奈。鸟儿就这样看着,看着……,它眼神里的哀伤越来越重,光芒越来越淡。

太阳,渐渐的西下了,鸟儿的背影在夕阳下看着是那样的无助。忽然,鸟儿象想到了什么,古怪的看了一眼花儿,飞走了。一会鸟儿飞了回来,在它的嘴里,含着一根荆棘,一根长长的荆棘!鸟儿用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眼神古怪的看着花,把荆棘插在了花根的旁边。然后飞上了天空。鸟儿的背影在金黄的天空利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一个小小的身影从天而下,是鸟!

它冲了下来,冲向了那根荆棘!荆棘深深的刺进了鸟儿的胸膛,血,沿着荆棘流了下来。鸟儿张开了嘴,冲着这花,唱出了她一生的第一首歌……~

在夕阳里,歌声似乎融进了沙漠,天空。一直久久的在风中回荡着……

第二天,当太阳的第一缕光照在沙漠上的时候,在一根插着一具很丑的鸟儿尸体的荆棘旁边,盛开着一朵全世界最美的花……

让我飞吧!

用双手去感触天空的温度,没有一处只有阳光而丝毫无阴云;用双脚去踏遍千山万水,没有一隅只有坦途而丝毫无荆棘。但精卫鸟因为天空不暖而放弃填海了吗?夸父的脚步没有因为滴血而停止。当身边的一切向你扑来告诫你“天上冷,不要飞”时,请振翅冲天。

在探索的道路上,总会有障碍。在你我失足摔倒时,总会抛来“出事了吧”的言语。他们阻碍我们探索,而且在我们失败后,他们报以先知般的告诫。我们不怕摔倒,但请不要嘲讽我们的尝试,少年强则国强,但休煞少年才!给我们飞翔的天空,让我们飞得更高,飞得无忧。

江上的狂风,肆虐地吹翻王勃的兰舟。江风一时劲,折杀少年才。是无情的风将才子的思火浇灭,成就了《滕王阁序》的悲壮。多少如《滕王阁序》般的佳作沉入江底?这肆虐的江风与我们身边的告诫与扼杀有何差别?少年的探索是世界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敢于尝试,不惧摔倒,但他们惧的是世界的阻挡,惧的是知音的.缺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请不会动情的风吹弱些吧,休杀少年才。

让我飞吧!我不惧前路日炎风疾霜险,穿越唐风宋雨的呼唤是千古的交响。听到了,是李白仰天大笑冲出樊笼的笑声,世俗左右不了他的脚步;听到了,是在那碎花油伞下采撷易安小令发髻的李清照,世俗以女为弱的丑思挡不住她夏日绝句的浪涛,“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回州”。她用女子一飞冲天的志气将宋朝的词篇断裂成两截,巾帼辞赋闪耀牛斗。让我飞吧,无惧周身的桎梏,是荆棘鸟,就无惧地歌唱,哪怕流血而亡?

让我飞吧,将一切樊篱勇敢地冲破,聆听天空的呼唤,那是属于你我的天堂。

让我飞吧,去窒息在亘古不变的拼搏回忆里,感受虽不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感受。让我飞吧!东风乍起,春的第一枝花属于冲天而起的第一只青鸟。不再去担心会不会摔倒,因为我已飞过。让我飞吧!

你知道这世上什么鸟的歌声最美吗?画眉?杜鹃?都不是。这世上歌声最美的,是名为荆棘的鸟儿。自它离巢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停地寻找着荆棘树。当它终于如愿,便把自己娇小的身躯扎进那根最长、最尖利的荆棘里,和着血和幸福放声歌唱——那凄美又婉转的歌声是它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的最美妙的瞬间。

樱花也是如此。一株樱花树,经过一年的生长、孕育,终于于春季,点缀出那淡青的花蕾,粉瓣一朝开放,而当清风吹过,芳华尽散,恰似一场繁华的梦呓。

然而,生命又何尝没有这样的瞬间呢?即使失去所有,只为这清亮的一歌;即使朝夕即逝,也只为这最美的一瞬。

古人十年寒窗,静心苦读,为的只是那一朝朱笔题名;那画者一年只画一颗鸡蛋,为的也只是能画出那最美的一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正是这志成后的真实写照。“十年磨一剑”,又何尝不是对这情绪最为入微的工笔呢?

然而,生命需要这样最美的一瞬。当我们潜心志学时,需要这样一个可以眺望的目标,而当我们终有所成时,也需要这样一个可以欣慰的理由。

回想起飞天舞,当几代人的心血,化为一个凝结的姿态,是一种感动到极致的美丽,那静态的舞姿,便是鲜血在心中染红的玫瑰。

的确,生命需要这样的一瞬,我们需要有美丽开启的微钝的心灵,需要有美丽去充当照进生命的那一束阳光,活动有些麻木的身躯,让感动重新苏醒。

那么,请让我们来创造,来珍惜这美丽的一瞬吧,燃烧我们的生命,播洒我们的希望,浇灌出美轮美奂的生命之花;再作为一只歌唱的荆棘鸟,给生命一个感动的瞬间。

为了,生命最美丽的一瞬。

古老的传说有一种鸟,她的歌声摄人魂魄,却极少鸣叫。她耗费一生去寻找荆棘树找到了方唱出那销魂的歌,至一首。就死在长长的尖刺之下,于是人们叫她荆棘鸟!

世间有许多事都是没办法选择的,不能选择生,也不能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能选择爱,也不能选择恨,这是命运安排。

荆棘鸟生命的意义在于一曲难忘,他不能选择唱或不唱,不能苟且偷生于温柔之乡,不能随意乱展自己的歌喉,更不能领略成功的辉煌,活着,仅为了那荆棘树前生的邀请,这岂不是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更为动人!

耶稣说,天国里最大的是小孩,而事实上,大人根本去不了天国,因为上帝并不缺少任人摆布的玩偶,小孩子可以天真的指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大人却不敢,小孩子可以用纯洁的童心无偿的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大人却不愿。小孩子常常别叫做小傻瓜,这是爱称,但是如果一个大人别叫做老傻瓜,那他不是真的精神有问题,那就是众人拿来开涮的笑料。大人不理解孩子诸多幼稚可笑的行为,就向人们不理解飞蛾扑火,精卫填海的动机于实质,于是祖先编出了一个个离奇的故事为后代牵强的解释这动物界的奇闻怪事,或许是为了表现只记得无所不知或许是为了掩饰内心深处对这不祥之兆的恐惧,或许只是徘徊于梦与非梦的呓语。

当时光流逝冲淡一切的时候,传说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那亘古未变的错误的解读,却依然在延续。

飞蛾扑火并非冲向光明而是一种生存的向往,一种潜意识萌发的骚动的渴望,活着,就是要粉身碎骨,用烧焦的躯体去证明其生命的意义,精卫填海也绝非恶意的报复,冤冤相报何时了,此举更是一种对于天地万物的责任,及衷情于山水,愿与之同化又葬身于大海。这和长不是一种归宿而弦是填海又何尝那个不是一种归宿。至于荆棘鸟更是来自伊甸园的天使,生命虽然只有一首,太短太短,但只要能让荆棘鸟感动,一首也就够了,不求天长地久,但愿一时拥有,其实即使唱九百九十之歌,对于历史的乐章而言,仍是很短很短,甚至不如一个节拍。

如果你说,命运是一条河,,在时光的河床上流淌,那么你错了,如果我说命运是一首诗,不限韵也不限题,那么我错了,命运是水中的小船,空中的风筝,作为一个人先和舵在我们手上,我们要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有一只鸟,一生只唱一次歌。它一直都在寻找着荆棘树,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歌喉。那歌声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整个世界都为之倾倒。在歌声中,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最后曲终而命竭.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正如完美,只是一种传说。

很喜欢上面这段话。人和荆棘鸟一样,一生都在追求.追求理想,追求财富,追求幸福。只是,过于忙碌的人,常常会忽略路边迷人的风景。我们比荆棘鸟更贪婪,渴望的更多。但我们却没有荆棘鸟“死”的伟大.在生命的轮回中,绽放了所有的光彩。

人是最不容易满足的动物,所以做人很累。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孰不知,完美只是一种传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物.其实很简单是道理,却被我们想的复杂.追求真理的人,往往会被真理所牵,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单纯的孩提时代已经离我越来越远,留下的,只有破碎的回忆和无尽的忧愁。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不再相信童话,不再相信王子和公主会有完美的爱情;不再相信自己喜爱的玻璃球要比珍珠更加珍贵。不再相信美好的世界里并不存在丑恶,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原来,我早已长大。

曾经以为,长大离自己很远。但随着童年的离去,才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以前熟悉的人,喜欢的花,被感动的电影,已经渐渐模糊.不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再相信童话,更不再相信诺言。

心在一次次的打击中破碎,一块,一块。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等的太久了,到最后已变的麻木。有人说过我太执着。现在才发现那不是执着,而是无知。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不知该怎样面对身边的人的改变,离去;不知道该如何相信一个人的话。永恒,只是一个奇迹。但奇迹,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我习惯了等待。习惯了道歉,习惯了承让,习惯了自己承担一切的孤独,恐惧.我想要的只是一个能真正吐露心扉的人。觉得活的好累,我已经没有退路了。从来没有拥有过,就不会害怕失去了吧。我害怕黑夜,害怕一个人呆在空荡荡的家里,害怕没有人说话。眼泪,会在黑夜里泛滥,刷洗我的记忆.真的很希望自己失忆,那样就不累了。

也许是我自做自受,当失去时才明白要珍惜.以前总是看着远方,期待奇迹的发生,追寻遥不可及的梦。但梦终归要醒,没有人会等谁一辈子,所以,醒来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很喜欢自己的那帮“狐朋狗友”,喜欢和她们在一起的感觉,舒适,无拘无束。只是时间会冲淡一切,现在手里只剩下余香。

在这个世界上,平庸的人毕竟占大多数,容易满足,安于现状的人未必不幸福。正如荆棘鸟,它临终的高歌,未必是对自己的哀叹,它只是寂寞。

寂寞的人往往会更加寂寞.有些痛,无法描述,却可以让你痛彻心扉;有些人,无法铭记,却可以让你失魂落魄;有些事,无法记录,却可以让你铭记终生.

荆棘鸟的一生都在最求自己的梦.假如真的梦想成真,它是否会真的快乐……

英国文学论文题目荆棘鸟

个人感觉 Pride and Prejudice 最好写,试想一下,目前全国各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围绕 傲慢与偏见 写毕业论文的何止以万计啊,所以,以海量的毕业论文数据库资源做为保证,尝试写这个选题,不论是汉语的论述还是英文的论述,都是最充分的,这样选题,特别是你们老师给的以婚姻为主线的分析框架,都能查到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分析,这些分析能帮助你迅速确立自己的提纲,稍加分析并结合一点现实,就能写出自己的新意,当然了,选题最好不走前人路,但本科毕业毕竟与独立研究还有很长的距离,所以,不必忌讳重复选题,重在综合别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语言(强调),做出自己的论文,这与照抄照搬是两回事。最后,祝你写作顺利,答辩成功!

呼啸山庄写的人太多了吧,要是本科论文的话就没关系,写成什么样都能过。我还是觉得做作家论好一些,也容易答辩,如果你嫌烦的话,可以做诗歌。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7. 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四、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论文一是看你自己想写什么,二是看那个题目的资料好找一些。其实这几个题目都差不多,傲慢与偏见。汤姆叔叔的小屋,你可以上网搜一下,看一下那个好找资料,就写那个,写论文关键看你的资料是否能找齐。其实这几个题目都应该很好找,都是英语专业论文经常的论文题目,一个是英国文学比较出名的,一个是美国文学比较出名的,都很好写,看你自己想写什么,别挑了一个自己不愿意写的,写到一半在写不下去。

关于荆棘鸟的英语毕业论文

有空的话,你随便到一家中国的农民家里,去拜访一下!旧有的写了!

无论如何故事主体是爱情,没有办法抹煞不过后来貌似因为天灾死掉满多人的~这个你可以去了解下,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去仔细看一下这本书

在阅读速度20几万字/天的时候,《荆棘鸟》我读了一个月。不是她艰涩,而是舍不得,舍不得那么快就翻到最后一页,是害怕--害怕读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失落。读中文系是挺惭愧的一件事,高中不爱读“世界名著”,换言之,就是中文非其母语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虽然让我读的也不是他的母语文字,但就这么翻译过来翻译过去的一折腾,我觉得就丢掉了语言最美丽的那部分。遂名正言顺般地将“外国小说名著”束之高阁。翻开《荆棘鸟》,扉页上的那段文字打破了我--只有汉字是最富韵律的文字--的观念!虽然我看见的依然是方块字,虽然它出于一个译著水平极高的作家,但学过语言的人都明白,翻译是锦上添花,不是无中生有,没有原文如此的精彩,一定不会出现我们看到的万语千言。同样表达对译者最深切的崇敬!书是作家的孩子,对于原著是,对于译著依然是。曾胡是我欣赏的翻译家之一,对于英文的把握,对于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对于中文的熟稔,使得《荆棘鸟》有如鲲鹏展翅。在此收录译者对作品的留言,字里行间可见功夫!荆棘鸟 译余剩语吁噫嘻伤哉!此书译成付梓,竟几历十载,诚始料所未及耳。白驹过隙,韶光易逝,斯验矣;此其可伤者一。杀青之初,即投诸某社,答曰:“可”,谓不余欺!然则一延再宕,终至泥牛入海,其间幽深曲折,言之鼻酸,余雅不欲披陈沥数;此其可伤者二。有此二伤,夫复何言!所幸者,赖李君文合鼎力赞襄,遂使五十万言汗浆之劳,得酬世人,此余所以铭于五内者也,第樗栎之文,非敢拟于杨意韩荆之赏,惟余心感焉。盖译事之难首推信,不信则愈雅愈荒唐。余观夫迩来译作,强作解人者易可胜数。子曰:“不如为不知”,然不知者惟以弥缝译文为能事,窈窕之章,阅之悦焉,而我囗诸原作,竟满纸荒唐言!此时下舌人之大病耳。余弄兹道有年矣,胼胝而作,虽匪敢自誉信笔,然临事而惧,拳拳此心,宁有稍懈。质之同道中人,冀其勉哉。陈亦君者,余老友也。畴昔携手,囗译哈代氏之《远离尘嚣》等作品五部,而此书之前十万言,亦经其斧削,谨此注明。人生睽离,有跬步霄壤者,有天涯比邻者;今陈君远之香港,谋面几稀,然忆昔清夜奋笔,共耕译田,砥砺琢磨,衣带同宽,此得非天涯比邻之谊耶?遥望南天,不胜感怀。夜寒料峭,星汉阑干,不能自己,是以为记。

The Thorn Birds, is a very well written story about a family living in a poorer section of New Zealand whose livelihood is shearing sheep. The money for the family depends almost solely on the sheep. In the family, there is Padraic Cleary (Paddy), the father of the clan. He is a likable man who commands respect from his children and from those who know him. His wife, Fiona Cleary (Fee), is a woman with a past who loves her children, respects her husband but is living in a world that she did not want, but accepted it as her only possible way of life. Then there are Fee and Paddy's children, Frank, Meghann (Meggie), Hughie, Jack, Stuart (Stu), Bob, and the twins, Jims and Patsy, but the story revolves almost entirely around their only girl, Meggie. When Meggie was about 10 years old, Paddy's older sister, Mary Carson, beckoned Paddy to come work for her on her very large, very wealthy ranch i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Drogheda. The family fell in love with Drogheda, even though they had to put up with drought, fire, and a climate that they were not used to. The boys in the family lived for Drogheda, and were the main work force of the ranch, herding sheep and cattle from one paddock to another, and working very hard during the most profitable time of the year, the shearing season, and the most hectic, the lambing season. Paddy was an immigrant from Ireland to New Zealand and was a devout Catholic, along with most Australians. Upon arriving to Drogheda, the Cleary family met Father Ralph, a friend of Mary Carson, a constant visitor to Drogheda, and the local priest of the closest town to Drogheda, Gillabon. The rest of the story rotates ar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Ralph who later became Bishop Ralph and finally, Cardinal Ralph, and Meggie. The Cleary family lived through one of the worst droughts in Australia, and the terrible fire that followed, destroying most of Drogheda's outer pastures and killing Paddy, and Stuart in the process. They also had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rabbits. The rabbits were foreigners to Australia, and once introduced, reproduced out of control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re were no natural predators in Australia to kill them. The rabbits, along with the kangaroos, were devouring most of Drogheda's grazing land. Through it all though, Drogheda remained a constant source of pleasure and money for the Cleary family. Meggie had two children, Justine and Dane. Both very different in personality, and in looks. Meggie marries a shearer turned stockman fo Drogheda, Luke O'Neill, and from their marriage, Justine was born. Dane was from another man, but, the father, nor Dane or Justine knew who it was, only Fee and Meggie knew that secret. The author of Thorn Birds, Colleen McCullough, is a highly talented writer. Throughout the novel, she describes the scenery with much detail. She should be an expert on the topic, since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is her home. The detail and description of the people and the places, which she goes deeply into, makes the reader feel as if she is actually experiencing the same things as the characters. She goes explains throughly as to how Drogheda is managed and how it looks. Mrs. McCullough definitely knows what she's talking about and her writing shows it. For work with the sheep never, never ended; as one job finished it became time for another. They were mustered and graded, moved from one paddock to another, bred and unbred, shorn and crutched, dipped and drenched, slaughtered and shipped off to be sold. Drogheda carried about a thousand head of prime beef cattle as well as its sheep, but sheep were far more profitable, so in good times Drogheda carried about one sheep for every two acres of its land, or about 125,000 altogether. Being merinos, they were never sold for meat; at the end of a merino's wool-producing years it was shipped off to become skins, lanolin, tallow and glue, useful only to the tanneries and the knackeries. Mrs. McCullough's purpose for writing The Thorn Birds is not entirely clear. She could have written the book to tell about the ways of the Australian people like the outback stockmen. She could have intended to explain what life in Australia is really like, the climate, the animals, etc. Another alternative is that she could have written this novel to talk about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how man's desires are no match for an institution like the Church, or try to describe how the Church really works. All of these topics are present in her story and her points for each came across strongly and clearly. The reader learns that Father Ralph becomes a Bishop due to the fact that he helped bring to in large sum of money into the Church, and that Luke, a stockman at heart not just as a profession, lives for his work. He is constantly on the move to find work, never really wanting to settle down yet holding that image of a cozy home in his head as an excuse to work harder. None of these points are lost to the reader. McCullough seems to bring up the same topics, but never she never actually repeats herself, she just offers a new side to the topic for the reader to think about. This, thought the boys exultantly, was life. Not one of them yearned for New Zealand; when the flies clustered like syrup in the corners of their eyes, up their noses, in their mouths and ears, they learned the Australian trick and hung corks bobbing from the end of strings al around the brims of their hats. To prevent crawlies from getting up inside the legs of their baggy trousers they tied strips of kangaroo hide called bowyangs below their knees, giggling at the silly-sounding name, but awed by the necessity. Luke looked at the deadly thing he gripped, which was not at all like a West Indian machete. It widened into a large triangle instead of tapering to a point, and had a wicked hook like a rooster's spur at one of the two blade ends....Then, shrugging, he started work....Bend, hack, straighten, clutch the unwieldy topheavy bunch securely, slide its length through the hands, whack off the leaves, drop it in a tidy heap, go to the next cluster of stems, bend, hack, straighten, hack, add it to the heaps...The cane (sugar cane) was alive with vermin: rats, bandicoots, cockroaches, toads, spiders, snakes, wasps, flies and bees....For that reason the cutters burned the cane first, preferring the filth of working charred crops to the depredations of green, living cane. Even so they were stung, bitten and cut....It took him the predicted week to harden, and attain the eight-ton-a-day minimum... These two quotes not only show the detail that Mrs. McCullough put into in her novel, but it tells the readers what types of lives the people of Australia live. From the stockmen on the desert-like Outback in New South Wales, to the cane cutters in the tropical forest of Queensland, Mrs. McCullough tries to inform her readers about the real Australia and the real people who live there. The Thorn Birds, published in 1977 by Harper & Row is a book that I have already recommended to my friends and family. The idea of the book is like that of Gone With The Wind. It revolves around a very strong woman who is after a man that she can not have but wants very strongly, and yet, at the same time, is trying to survive in her world. In Gone With The Wind the heroine is Scarlett O'Hara living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Civil War, for The Thorn Birds, it is Meggie Clearly living in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around the tim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Both women settle for less then what they want, and both women end up getting their man, but lose him due to their surroundings and who they are. In both novels, the women have a strong link to their homes, Tara, and Drogheda. The land is who they are, and they both return to their lands to find peace and happiness. The writing in both novels is different, and the women too, are different, but the underlying ideas in both are the same. Word Count: 1413

优秀荆棘鸟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荆棘鸟》;拉尔夫神父;宗教;神性;人性论文摘要:文章以《荆棘鸟》中拉尔夫神父为例,揭示宗教的复杂影响,以及人们对宗教的复杂情感,旨在探讨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从人性和神性的角度来分析拉尔夫的性格,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作为一个人,虽然真心希望做上帝忠诚的仆人,但由于人本性的弱点,往往做不到。 宗教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神秘而巨大的力量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规范化、程式化的宗教教义和仪式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的精神生活当中。宗教作为一种寄托和信仰,已深深地扎根于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着影响。人类社会中依托宗教信条而建立起来的道德礼仪规范和处事原则都在印证着宗教对人类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基于宗教的重大影响,人们对宗教的思考和研究也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更为理智和全面。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其作用是多重的。“从宗教的正面价值来说,它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符合人们理想和希冀安全生存的希望,提供了劝善惩恶的伦理规范,引导人们追求理想的境界,等等。这些也许是宗教经久未衰的一个原因。但对宗教的负面价值,人们也看得越来越清楚,认识越来越深刻。”宗教严格的教义、教规,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人性。宗教双重价值的存在,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怎样去建立宗教与人之间的和谐互补关系。文学,作为一种对社会的反映方式,也在自己的领域中探索、思考着宗教和人的关系。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荆棘鸟》便是这样一部探讨宗教对人类生活的复杂影响的力作。在这部作品中,她通过宗教神职人员拉尔夫的生活经历,试图诠释宗教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并力求深刻系统地理解宗教和人的关系一、对神的向往上帝作为西方至高无上的神,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占据了神圣的地位,他象征着最高的善和完美。正是由于上帝的这种神圣的光环,人们对上帝的向往和追寻也是源远流长的。从一开始的基督教,到后来基督教的分支: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都始终如一地把上帝作为神圣的天主。澳大利亚是个信仰天主教的国家,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虽然教义与原始的基督教有所差异,但是对摩西的律令、圣经教义的尊重和秉承却是一如既往的。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的宗教背景是l9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尽管当时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宗教信仰的变迁,文化启蒙运动也使神性开始失落,固有的神与人的关系也出现了消解,但关于神的意识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人对神仍然还保持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和尊崇。作为一个普通人,拉尔夫从出生开始,就向往着一种神的存在方式,希望像复活的耶稣一样,生活在圣灵的王国之中,实现生命的自由和永恒。拉尔夫是一个向往上帝的神父,他是爱尔兰贵族的后裔,接受过正规的神学教育,他才华横溢,聪慧过人,并且还拥有一副无与伦比的英俊外貌。“高高的身材和匀称的体魄,英俊的富于贵族气派的容貌,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搭配得极其和谐。他是上帝的得意之作,在上帝创造的万物中,如此慷慨的赐予是寥若晨星的。从他头上那蓬松乌黑的鬓发和那令人惊讶的湛蓝的眼睛。从他那小而纤细的手脚,都是完美无缺的。”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心中充满了对上帝和教廷的无限忠诚,并且他的善良、仁慈深受教区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小说中,作者这样描述他,“他的耐心和仁慈博得了全体教民的喜欢以及部分教民的由衷热爱。”拉尔夫本身所具有的出类拔萃的智慧和犹如完人的外表,也使他在教会中受到尊重,成为教会的中坚力量,他深深地陶醉于教会给予他的这一圣洁的生活氛围中。为了神圣的上帝,拉尔夫甘愿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奉献出去,做上帝的忠实仆人。多年的神学教育和漫长的神职生涯,使拉尔夫侵染了对神和宗教的无限忠诚,特别是天主教教义中的禁欲主义更是在他的血液里扎下了根。他认为不仅自己的灵魂属于上帝,连自己的肉体也属于上帝,以证明自己对上帝的绝对忠诚和服从。他曾立下誓言:“不受红尘俗物的干扰——没有对女人的爱欲,没有对金钱的迷恋,也没有因为要听命他人而与心不甘。”处在一个连接上帝和凡人的特殊位置上,拉尔夫自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传声筒”,并且认为“如果必要的话,我愿意毕生在基兰博受苦受难”。从拉尔夫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上帝的忠诚,在他的内心,确实对上帝忠心耿耿,他试图通过抛弃自我的方式达到与上帝的无限靠近。不可否认,在拉尔夫未遇到梅吉以前,他确实是一个上帝的忠实仆人,他立志有所作为,并一直严谨地与漂亮姑娘保持距离,躲避红尘的干扰。虽然他的身边不乏追求者和爱慕者,但他却尽可能地与漂亮姑娘保持距离,他忠于教士的职守和誓言,自觉地保持着灵魂和身体的圣洁,书中就写到他对漂亮、充满魅力的迈克尔小姐的不屑和嘲笑。拉尔夫以自己的严谨行为忠实地履行着一名教士的职责,“因为我对主的爱,我想终生作为他的教士侍奉他。”他“那双充满了极端忧伤的眼睛却不像教皇的眼睛,显露出这样的表情说明他一定是饱经忧患,而他一定是豁达地把这些忧患升华成为高尚的完美教士”。拉尔夫的这些发自内心的希冀都反映了他对上帝的忠诚和向往。拉尔夫作为一个典型形象,通过他的语言和行为,我们体会到了他对宗教的忠诚和牺牲,而在这个人物形象的背后,也蕴藏着一个广大的人类社会精神存在。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拉尔夫一样将自己贡献给上帝,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不同程度地根植了对神的深深崇拜和向往,这种向往推动了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从未间断过对高尚的神灵世界的追寻,上帝的世界一直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梦想和希望。作者通过拉尔夫,表达了人对神的执著追求和精神层面的向往,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二对神的背叛人类对神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这是深扎于人的内心深处的。但是,向神的无限靠近,完全遵守并献身于宗教,完全抛弃自己的本性向神性靠近,这种希冀在人类生活中往往充满了艰难和坎坷。拉尔夫神父的身上就存在着这样的激烈斗争,作为一名神职人员,在内心或者在理智上他真心希望自己可以遵守天主教教义,忠诚于上帝,使自己的心灵在一片圣洁的光芒中找到安宁和幸福,然而,他毕竟是一个人,和我们所有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属于人类本能的欲望,有着对权力和地位的野心,有着对爱情最原始的冲动和渴望。而这些属于人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与献身上帝、抛弃自我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与他的教士身份是完全不符合的,于是拉尔夫陷入一种灵魂的困境当中。拉尔夫既不能做一名完美无瑕的教士,也无法过一种属于普通人的生活,他内心遭受的折磨是可以想象的。拉尔夫作为一名教士,对上帝是忠诚的,可以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神职人员。然而,作为一个人,他对权力有着强烈的向往,即使处于教会机构中,也无法泯灭这种欲望。在教士的内部机构中,拉尔夫对自己职位的升迁充满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虽然可以用一个比较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理解:追求更高的地位,是为了更近地接近上帝,从而在更高程度上满足自己服务上帝的愿望。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拉尔夫对升迁的浓厚兴趣背后,也深深地隐藏着拉尔夫的权利欲和野心。为了自己能在教会的仕途上不断发展,拉尔夫费尽心思周旋于富婆玛丽·卡森的身边,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只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借助这个富婆的雄厚财力得到一个更高的职位。阅尽世间百态的卡森夫人极为清楚拉尔夫的内心世界,她写给拉尔夫最后的信中露骨地评论拉尔夫:“当我第一次认识你的时候,你就想得到德罗海达和我的钱财,对吗?拉尔夫?你想用它作为你的晋身之阶。”当拉尔夫借助卡森夫人的财产得到红衣主教的尊贵教冠时,他的权利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陈慧君在《烙在胸口的红字和刺进胸膛的荆棘》中这样评论拉尔夫和《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他们对上帝的爱中也掺杂了尘世的功利主义;他们如此心甘情愿地受不合理的束缚,固然出于宗教热忱,同时也出于对自身名誉地位的考虑。”拉尔夫在服务上帝的誓言下,不知不觉地满足了自己的权力欲,他的举动中隐藏了属于人类本身的野心和欲望。他对金钱的强烈的向往,他崇拜权力,这些举动都是对上帝和宗教的背叛。如果说拉尔夫对权力的野心是在宗教这个神圣的外衣遮盖下完成的,在这一方面他对神的背叛是属于隐性的,那么,对爱情和梅吉的强烈向往,则是在心灵和行为上对上帝最公开和直接的背叛。拉尔夫对梅吉可谓一见钟情,虽然他比梅吉年长十九岁,但是从第一面起,他就深深地迷恋梅吉,梅吉“头发的颜色使他心旷神怡,她眼睛的色彩和样子像她的母亲,非常美丽,但更加可爱,更加传神。至于她的性格,他认为那是完美无瑕的女性性格,温良内向而又极其坚强……在她的生活中存在着能让他插足并能把握她、赢得她的爱的空间”。在这个美丽天真的小姑娘面前,他完全无法遏制自己的爱,梅吉童年的外貌、儿童似的性格对他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当梅吉成长为少女时,拉尔夫对梅吉的喜爱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男女之间的情爱,而拉尔夫却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一份感情。他总是把自己对梅吉的爱归结为一种对小女孩的喜爱,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清楚地知道这份感情的内涵,他“最不愿意承认的是:她填补了他生活的空缺,这是他的上帝所无能为力的,因为她是一个有情有爱的血肉之躯”。对梅吉的爱情如此强烈,但是教士身份是不允许他这样做的。对拉尔夫而言,宗教是他的信仰,更是他命中注定的职业,是他的前途和希望。为了成为一名完美无瑕的教士,他甘愿抛弃自己爱的权利,于是,他放弃了爱情和梅吉,选择了逃避。然而不管他身处何方,梅吉和德罗海达永远是他魂牵梦系的地方,“很多时候,只有当我跪下来,一连祈祷好几个小时,才能阻止我离开自己的岗位到她那里去。”在拉尔夫的内心,“一方面紧紧地抱住上帝,不断祈祷、忏悔;另一方面,人性又显示出不可抵挡的力量启动着他生命的渴求。”然而,真实的感情是压抑不住的,在一次次心灵煎熬和挣扎后,在麦特劳克岛,对爱情的向往终于彻底地征服了拉尔夫,真实的幸福使他清楚地意识到:“我是一个人,永远成不了神,生活在人世间去追求神性,这不过是一种幻觉。”拉尔夫刻骨铭心的爱情使他意识到教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虚假,多么的自以为是,“我像金星那样渴望升到只有上帝才能存在的地方去,也像金星一样落下来了。”对梅吉刻骨铭心的爱情,使拉尔夫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男人,而且永远是一个男人,拥有着男人的身体,也拥有着男人的感情,他永远不可能在上帝面前抛弃自己的人性。作为一名神职人员,拉尔夫的人生遭遇是惨痛的,他作为人类追随上帝的最忠诚阶级的代表,他的背叛也在向人们告诫一个问题,对神的向往虽是真实的,但事实证明,这条追随之路充满了坎坷。上帝,作为一种抽象的精神存在,他终究无法完全填补人的内心世界。由于人本性中存在的种种欲望和弱点,人想完全抛弃自我,忠诚于上帝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宗教纯粹的精神指引与人本身存在的精神和肉体双重需求的现实是相矛盾的,两者存在着偏差,而这种偏差的存在,必然导致人对上帝的背叛,这也是宗教和上帝的悲哀。三、神性的悲哀《荆棘鸟》中的拉尔夫希望把自己毫不保留地献给上帝,献给罗马梵蒂冈教廷,而他的灵魂深处却是对权力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痴迷,德罗海达才是他最真实的渴望和人生归宿。他对上帝终身追寻的过程中,内心深处充满了激烈的斗争和煎熬,这一切都在印证作为一个人始终无法逃脱的属于人的宿命:人,永远也成不了神。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戴恩的死讯时,他悲痛欲绝,心如死灰,从内心深处完全抛弃了上帝。“纵观拉尔夫一生的灵与肉的挣扎,可以看出他用生命的代价印证了一个永恒的法则——教士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抽象的上帝之爱永远无法排挤掉具体的人类之爱。”由于宗教本身所固有的两面性,对人向善的指引和规劝及对出于人的本性的欲望和低俗生活方式的束缚和克制,必然使人类陷入尴尬的处境,特别是随着基督教教义的发展,当基督教教义走向禁欲主义时,它对人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复杂了。它越来越倾向于控制人的本能,神性的圣洁与人性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我们不能否认神的光辉和伟大,但通过人为的方式来履行神的职责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扭曲和残酷,在这些扭曲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人性的软弱,另一方面,也真实地感触到一种美好向上的精神寄托。神永远是精神上的,并且永远是抽象的,无论人对他有多么的向往和渴望,神都永远是一个梦想,这是神的悲哀,更是宗教的悲哀,无论宗教多么的圣洁和完善,他终将无法完全控制人的本性!

参考文献[1] Elizabeth Webby. Australian Literature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2] 洪常春.Love Shackled by Religion---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J].安徽大学学报,2006.[3] Colleen McCullough. The Thorn Birds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8[4]张金阳.白雪芳. 压抑、追求、叛逆——《荆棘鸟》中克利里家族三位女性形象分析[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王玉梅, 反抗命运的交响曲: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J]南昌大学学报2000.[6]陈秀敏,“人性”与“神性”的抗争—从《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看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5):30[7]郑宝卿,《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荆棘鸟》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74[8] Demetriou, A. & Kazi. Intelligence [M]. 2006(3):34.[9]McElroy Wendy. Liberty for Women [M]. Ivan Dee, Publisher.[10]Mary Joe. Postmodern Feminist Legal Manifesto [M]. Harvard Law Review.[11] Laurie Clancy. Collen McCulough: Overview [M]. Contemporary Popular Writers, St James press, 1997[12]Vladimir Solovyev. An Odyssey from Platonic to Christian .[13]Ruth Mathewson “Putting Down ' The Thorn Birds'” in The NewReader1977,15-16. [14]Clancy Laurie. A Reader’s Guide to Australian Fiction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15] Simone de Beauvoir .The Second Sex[C].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16] Macintyre Stuart: A concise History of Australia [J].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17]Kate Militia. Sexual Politics[A].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7. 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四、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