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6:55:18

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论文篇一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

摘 要: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取向交织,使得该群体“重生活不重生命”,“重生命不重生活”的现象较多见,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主要从生命知识、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几个方面展开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3-0000-01

据学界通说,生命教育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人在生命展开和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偏向:一是重生活不重生命,把生活当作人生的全部。比如:一些选择自杀的青少年,往往将生活中一时的挫折、痛苦当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决定放弃生命。又比如:吸毒者为了体验短暂的“飘飘欲仙”的感觉,不惜损害生命机能。自杀者因为生活感觉不好而放弃生命,吸毒者为寻求生活感觉好而残害生命,其本质都是为追求某种生活感觉而漠视生命意义。另一种偏向是重生命不重生活。比如:有的人认识不到生命必须要由生活来表现,刻意抑制生活欲求。他们缺少人生动力、进取精神,生命色彩十分单一、暗淡。显然,这两种偏向都会导致人生的不和谐。我们开展生命教育,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大学生的人生沿着这两个方向走向极端。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人的社会生命,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使受教育者通过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完善道德品质,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更应有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命知识教育,重建生命的神圣感。人类自古以来就敬畏和崇拜生命现象,这使人的生命带有一种先验的神圣性。远古时代一些特别的东西,如:石头、树、鹰、虎、月亮、太阳等,都被人们当成顶礼膜拜的对象,人的生命则更被视为神的恩赐。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各种神圣之物在人的认识中逐渐被“解魅”。人们发现,石头不过是由矿物质组成,植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动物是有机体,而曾经那么神圣的月亮、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星体。至于人的生命,无非是一堆化合物罢了。人类崇拜、敬畏、服从的对象越来越少。

生命神圣性的消解引发了一些触目惊心的人生危机。自杀,是对自我生命的作践;残杀他人,是对他人生命的作践。这些现象告诉我们,虽然科学为我们提高了改造世界的能力,理性给我们提供了透视万物的捷径,但人类不能不保持对自然、宇宙尤其是生命神圣性的体认。我们必须对生命存有敬畏、崇拜,不悖逆生命的本质、不破坏生命的自然成长,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不为所欲为。

2.生命意识教育,正确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它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完整、正确的认识和对生命的尊重、欣赏、珍爱、敬畏之情以及主动维护生命的神圣权利。具体说来,就是深入学习并体验生命知识,尊重生命的独特具体,欣赏生命的向善美好,珍爱生命的有限存在,敬畏生命的升华超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践踏生命现象。据分析,当前青少年面对的生命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等等。比如:与同学有不同看法,怎么办?与他人意见不和甚至吵架,怎么办?怎样与老师、父母更好地沟通?男孩子如何正确地向心仪的女孩子表达爱慕之意?女孩子又如何友好而不伤害对方自尊心地接受或拒绝对方的求爱?在社会上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处置?如何与陌生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等等。二是如何正确对待物欲的问题。人是有理性和文化素养的,可以克制非分、过度的欲望。如何正确对待欲望;怎样克服嫉妒心理,等等。三是怎样面对学习压力的问题。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寻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以减轻学习压力?如何正确对待分数的高低及排名顺序?如何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避免对分数近乎疯狂的、置生命于不顾的痴迷和追求?学校教育要让孩子们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之路。四是如何正确面对社会中的问题。要让孩子们懂得关注社会,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的阴暗面,学会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等等。在课堂上,老师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摆出来,让孩子们比较、讨论、选择,最终达成一致,并内化为他们的品德习惯。

3.生命价值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生命价值教育是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它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本质、意义,培养生命情怀,提升生命价值,并建立人与自然美好的和谐关系。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既了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它生物形态的生命价值;既关注自身的生命,又关注他人、它物的生命;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又注重社会价值的提升。人应当自觉地从自我生活走向普遍性的生命,由自我的感觉体会他人的感受,进而培养起对他人、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意识。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和社会;人的生命来自于父精母血,在社会中存在、发展。学校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教育他们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认识到与他人、社会的关联,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挫折是必然的。为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一定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使其切实有所收获之目的。其次,幸福教育就是在生命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力所能及地创造并鼓励学生充分享用各方面的幸福资源,过上比较实在的幸福生活,也要在学生不断提升的幸福经验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幸福能力,包括努力创造、正确面对、充分享用幸福资源的能力。幸福教育要使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个性与社会性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具体地说,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明确幸福是相对的、主观的、动态的,与心理失衡是不相容的,与攀比和超前消费为敌的,物质条件只是幸福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再次,人不可能独立生存,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同学和亲友的帮助和支持,应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所谓“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可以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和谐。最后,诚信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大学生若缺少诚信,不能保证获取知识,更谈不上内化外化。当前大学生中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知行脱节现象之普遍充分说明诚信教育之亟需。通过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构建协调的生命与生活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何桂宏.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急迫课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4):299-300.

[2] 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江苏高教,2007,1:148-150.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论文篇二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摘 要]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基于各种因素,大学生生命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新时期高层次人才,不仅应当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及健康的身体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这既是一位优秀的大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于各种因素,大学生生命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家庭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将学习与考试看做是大学生的重中之重。在家长们看来,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将来找份好工作。除此之外,他们不需要考虑其他任何事情。为了让大学生专心学习,家长们无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得本来应该大学生自己去面对、去解决的问题由家长代为处理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学生遇事后的实际应变能力及处理能力。同时,家长的大包大揽,也使得大学生几乎做任何事都一帆风顺,一旦遇到一些阻碍与困难,很容易就会变得情绪低落,产生挫败感。这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由于家长重智育轻德育,不重视对大学生道德方面的培养教育,使他们自然而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缺乏同情心与责任心。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主体,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也远不如以前那么紧密,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这样,大学生的情感世界缺少滋养,他们的交往世界大大缩小了,对情感的认识与体验自然大大降低。

家长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当今大学生的父母这一代,大都经历着体制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工作及生活的压力,使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也使得他们大多将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在无形中也使得大学生对生活的意义产生怀疑,把生命的价值低级化、庸俗化。同时,由于部分家长对家庭、对婚姻的不负责,导致家庭的破裂,他们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对孩子的不负责,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不理解,心理的阴影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看待婚姻,从而产生错误的婚恋观。

二、学校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成果,以及将来的就业情况,才是学校最为重视的,他们生命情感的发展并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因此,大学生情感、心理、个性的发展受到忽视和压抑。这种忽视和压抑并不仅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大学生本身。学生的情感,心灵受到忽视,甚至压抑。他们所面对的是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如何在激烈的学习和未来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无形间却丧失了承受生活挫折的能力,对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无暇顾及。他们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更谈不上有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只是一味地被授予各种知识、技能,并被动地接受它们,大学生不仅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精神,也失去了人生乐趣,其知识增长是以情感麻木和冷漠为代价的。

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致使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缺乏正确的情感体验,难以感受生活的幸福,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愿望为目标,从不理会他人的感受,认为别人帮助、照顾自己是应该的,而不知心怀感恩。他们只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而不知道关心和帮助他人。这样他们就体会不到对家人、同学对自己的关心与爱心,如果说教育就是在培植未来,那么,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怎能把如此重担托付给一群没有生命情感,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学校不能只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率的同时,也应正视大学生作为“人”的情感需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教育大学生学会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三、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判断多元化。社会的变革和转型速度加快,使大学生身处社会、文化、价值的流变之中。大学生在生理发育方面虽然已处于成熟阶段,但是心理发展却存在过渡性、矛盾性、可塑性。有调查显示,“80后”大学生过多地借助短信和网聊,缺乏现实社会交往能力。加之,大学生自身学业、经济和就业的压力,感情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迷茫感和无助感,进而产生挫折感。如果对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化辅导,大学生迷茫、无助、挫折感无法及时宣泄和纠正,就可能发生蹉跎光阴甚至淡漠自己及他人或异类生命的现象。

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价值的失落,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剧烈碰撞.传统教育方式与现在教育方式的迅速交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简单和疏远,特别是青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交际面越来越狭窄,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对宽容、互助、怜悯、关爱他人、自省等等,越来越鄙视,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单纯。

因此,要想使大学生生命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他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而应该是“成长”,我们应尊重他们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确保他们的人格与个性的健康发展,保证他们情感与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万玉. 关注生命――教育新的价值取向[D].河南大学,2003.

[2]夏禹. 我国生命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探析――由大学生轻生引发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3]丘文婷. 为生命喝彩为人生奠基――关注生命情感教育[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9).

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为了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热爱生命加强大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摘 要:近几年来,随时都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见于报端,我们惋惜这些正值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以外,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少年,却以毁灭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命,目前自杀已成为15到34岁的中国青少年的头号死因,这不禁令人质疑: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关键词:热爱生命;大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1989年,日本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对人的污辱行为、杀人、破坏自然环境和浪费现象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台湾比大陆起步要早些。1997年,由于当时台湾的一些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当时负责教育工作的陈英豪认为,必须尽快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所以就于该年的年底在全台湾的中学中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当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国内地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却才刚刚起步。2003年5月,我国教育部修订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些规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亮点之一。此后,上海市和辽宁省相继启动了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也发出了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倡议,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在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特别是当高中生升入高校后,升学压力骤减,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涌现,因此自杀现象就增多。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一、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三、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环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环境来塑造的。当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所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就充斥着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皆被消解,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贬值,生活的意义虚无苍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要做好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工作,更要重视倡导社会文明,净化社会环境,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着仁爱的社会。

敬畏生命,珍惜自我。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价的。对待生命,应心存敬畏。只有敬畏生命,才会珍惜自我。应充分利用生命知识讲座、生命阅读活动和生命主题班会等活动向青少年传递全面系统且切近实用的生命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9月1日的中小学开学日,中央电视台给电视机前的数千万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即以当年在我国发生的影响巨大的事件以及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范人物为该课的内容,形象而不死板,生动而不做作。该“第一课”抓住了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的时机,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生命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与认识。大学更应该承载这种责任,弥补中学阶段的不足,珍爱生命。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

生命教育与教育生命研究论文

《论如何加强社会生命教育》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作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它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珍爱生命的氛围,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及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生命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亲身经历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同时一些负面消极的文化也使部分大学生迷失了自我。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应整合与优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完善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过程中理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文化的监管力度,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大力宣扬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加大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及社会环境。

一、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干预力度

在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地位不明确,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总体计划,也没有形成纳入正规教学计划的系统课程。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想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足够重视,并得到顺利开展与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就必不可少。

首先,我国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纳入国家大学生教育的正规教育课程中,规定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课时,明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并且政府部门要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培训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同时,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及各种生命教育专业协会等教育机构,使其致力于生命教育研究和各种专业与普及性的书刊、杂志、视听教材的出版,为学校及家庭生命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保证媒体导向的积极健康性,加强对娱乐节目的审查力度。现在有些电视台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经常播放一些哗众取宠,暴力凶杀,低级趣味的影视节目或娱乐节目,将娱乐节目愉悦人身心。放松心情的初衷破坏殆尽,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严格对节目的审查力度,确保节目质量,节目应集娱乐性与教育性于一体,保证节目导向的积极向上性。使大学生可以在休闲娱乐,舒缓压力的同时,可以紧追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精神。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的巡查力度,确保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中的主导地位。网络作为时下最先进的科技产品.已深入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网络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用它查找学习资料、增长知识见闻、快速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但是,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不法分子及国内外反动势力.也看到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这些优点,利用网络的隐蔽性上传低俗视频、发布虚假信息、大力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反动言论。这些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同时部分大学生沉迷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忽视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变得孤僻冷漠。由于过分沉迷于网络,他们荒废了学业,摧残了精神,甚至造成心理畸形。这些对大学生生命教育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环境的清查力度,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媒体及网络的引导力度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媒体及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高了很好的宣传教育平台。‘电视网络等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见闻,使大学生可以迅速全面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动态。电视、网络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同时影响着他们的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在新闻广播及电视节目的播出上应以正面积极的报道为主,减少对凶杀、色情、暴力等的报道播出,注重对大学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加强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过程中,增强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及错误价值观的能力,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看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同时,应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络环境。网络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网上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网络的隐匿性使大学生不必担心暴露自己身份,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情感,交流自己的观点。我们应抓住网络这一特点.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通过与他们讨论生与死的生命课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确对待死亡,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三、加强社会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全力营造社会生命教育的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人文主义教育,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首先。国家应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大力开展与国外生命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大型的生命教育研讨会,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完善我国的生命教育。其次,以社区为单位。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开展社区中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教育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指导和推进家庭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人才观。普及道德修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家长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在生命与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引导社区参与生命与健康教育,化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困惑或危机,为大学生生命成长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秦星.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为了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热爱生命加强大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摘 要:近几年来,随时都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见于报端,我们惋惜这些正值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以外,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少年,却以毁灭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命,目前自杀已成为15到34岁的中国青少年的头号死因,这不禁令人质疑: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关键词:热爱生命;大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1989年,日本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对人的污辱行为、杀人、破坏自然环境和浪费现象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台湾比大陆起步要早些。1997年,由于当时台湾的一些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当时负责教育工作的陈英豪认为,必须尽快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所以就于该年的年底在全台湾的中学中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当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国内地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却才刚刚起步。2003年5月,我国教育部修订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些规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亮点之一。此后,上海市和辽宁省相继启动了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也发出了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倡议,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在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特别是当高中生升入高校后,升学压力骤减,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涌现,因此自杀现象就增多。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一、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三、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环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环境来塑造的。当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所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就充斥着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皆被消解,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贬值,生活的意义虚无苍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要做好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工作,更要重视倡导社会文明,净化社会环境,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着仁爱的社会。

敬畏生命,珍惜自我。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价的。对待生命,应心存敬畏。只有敬畏生命,才会珍惜自我。应充分利用生命知识讲座、生命阅读活动和生命主题班会等活动向青少年传递全面系统且切近实用的生命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9月1日的中小学开学日,中央电视台给电视机前的数千万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即以当年在我国发生的影响巨大的事件以及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范人物为该课的内容,形象而不死板,生动而不做作。该“第一课”抓住了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的时机,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生命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与认识。大学更应该承载这种责任,弥补中学阶段的不足,珍爱生命。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

中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为了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热爱生命加强大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摘 要:近几年来,随时都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见于报端,我们惋惜这些正值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以外,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少年,却以毁灭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命,目前自杀已成为15到34岁的中国青少年的头号死因,这不禁令人质疑: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关键词:热爱生命;大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1989年,日本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对人的污辱行为、杀人、破坏自然环境和浪费现象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台湾比大陆起步要早些。1997年,由于当时台湾的一些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当时负责教育工作的陈英豪认为,必须尽快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所以就于该年的年底在全台湾的中学中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当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国内地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却才刚刚起步。2003年5月,我国教育部修订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些规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亮点之一。此后,上海市和辽宁省相继启动了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也发出了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倡议,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在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特别是当高中生升入高校后,升学压力骤减,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涌现,因此自杀现象就增多。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一、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三、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环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环境来塑造的。当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所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就充斥着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皆被消解,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贬值,生活的意义虚无苍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要做好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工作,更要重视倡导社会文明,净化社会环境,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着仁爱的社会。

敬畏生命,珍惜自我。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价的。对待生命,应心存敬畏。只有敬畏生命,才会珍惜自我。应充分利用生命知识讲座、生命阅读活动和生命主题班会等活动向青少年传递全面系统且切近实用的生命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9月1日的中小学开学日,中央电视台给电视机前的数千万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即以当年在我国发生的影响巨大的事件以及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范人物为该课的内容,形象而不死板,生动而不做作。该“第一课”抓住了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的时机,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生命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与认识。大学更应该承载这种责任,弥补中学阶段的不足,珍爱生命。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

当前新时期,加强中学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生命教育是现代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在生命教育中存在着社会不重视、内容不具体、过程形式化、途径单一化等诸多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生命教育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谈谈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摘要: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偏重传授人以知识、技能、谋生的本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物欲的诱惑,使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变得迷糊,对生命变得冷漠,从而出现种种虐待生命,残害生命的现象。我们的教育必须回到根本,重视生命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生命教育;生命意识

1 生命教育内涵

人的生命具有两重性,一是生物性,二是精神性。生物性是指人和自然界其他广大生物一样的肉体生命(物质存在)的生理属性。精神性则指人之所以为人的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和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生物性是人生命的基础,精神性是人生命的灵魂。生命的教育应该是人生命的生物性内涵和精神性内涵的统一。

从广义上讲,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不仅要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促使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不仅让学生知道尊重人类的生命,还要让学生明白人与其它物种和谐共存的道理;不仅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2 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人的根本教育

生命是人类繁衍的基础,生命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人的存在,以人为追求,一切终归于生命的主题,一切都阐释着生命的意义。教育作为人类必须的也是让生命的存在变得更完美更有意义的一种活动,首先必须让学生认识生命特征和意义,学会珍爱生命,而教育的最高追求则是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引导人的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

生命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和诱惑,容易使青少年学生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造成生理上的、思想上的困惑和矛盾,他们内心的不调和不畅顺又容易引发极端的心理问题,造成行为失控的现象。因此我们只有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生命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强盛取决于国民的素质。生命意识是国民素质的基本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完善生命,这对提高国民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质量,对提高民族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

生命教育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前提

生命的健美,生命与生命的和谐,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理想境界。哪个家庭愿意看到家人生命的离间相残或惨痛陨落?谁又希望看到生命你死我活的争斗,谁又愿意目睹生命被惨无人道的摧残?生命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生命的尊重,提升生命的质量,从而能促进家庭的融和,促进社会的和谐。

3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我们帮助学生认识每一个生命在自然中诞生的偶然与伟大,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认识生命的依存关系,认识生命的无常,认识生命在人类历史长河的短暂存在和永恒消失,让学生具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恻隐之心,懂得体己怜人,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别人的生命,能积极发掘自身生命的力量,自觉追求生命更重大的意义。

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是一个过程,人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每个生命都有重量,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生命价值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拓展生命的宽度,充实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要让学生懂得生命要传承人文精神,要弘扬善,要释放爱,要承担责任,要追求真,要创造美。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生命的意义也不仅局限于自身。人的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完善自己,更在于为别人,为社会,为人类,为地球及自然的其他生命创造价值;生命个体在追求自身快乐与幸福的同时也让别的生命获得快乐与幸福才是生命更大的意义。

死亡教育

有生就有死,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生命教育中我们谈“死”,是因为要更好地“生”;我们谈“生”,是要超越“死”。因为死,生变得短暂有限,生变得难能可贵,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要让生命更有意义。死如果是必然,我们就要坦然;死如果是偶然,我们要防范于未然,死如果比生更有意义,我们就超然。不要让生命轻易走向死亡,既然生我们就要珍惜生,必然死我们就不怕死。

4 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开展生命的专题教育

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多样、有效的生命教育活动,可以直接凸显生命教育,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的信息和意义显隐于各学科课程中,如生物让人认识生命来源和特征,化学让人认识生命的构成与保健,物理让人认识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等;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可以让我们认识生命的责任,生命的精神,明白生命的价值。我们要善于发掘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生命意义的教育,提高他们生存的技能和生命的质量。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如通过野营和农村耕作劳动,让学生接受生存技能的训练;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通过参观动植物园,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树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通过种种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深切的生命体验,能帮助学生磨练生命,感悟生命,充实生命,丰富生命。

日常生活和管理重视生命教育

生命的危机无时不存在,生命的意外实在太多。如生活中卫生问题、安全问题、疾病问题,甚至人际交往、矛盾纠纷问题,随时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和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日常生活和管理,学校要时刻教育学生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平时管理宣传教育要到位,危险问题要想到,预防措施要做足,促使学生形成保护生命、优化生命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当代青年研究,.

[2]王学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命教育论文2500字

学生生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论如何加强社会生命教育》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作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它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珍爱生命的氛围,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及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生命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亲身经历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同时一些负面消极的文化也使部分大学生迷失了自我。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应整合与优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完善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过程中理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文化的监管力度,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大力宣扬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加大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及社会环境。

一、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干预力度

在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地位不明确,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总体计划,也没有形成纳入正规教学计划的系统课程。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想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足够重视,并得到顺利开展与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就必不可少。

首先,我国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纳入国家大学生教育的正规教育课程中,规定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课时,明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并且政府部门要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培训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同时,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及各种生命教育专业协会等教育机构,使其致力于生命教育研究和各种专业与普及性的书刊、杂志、视听教材的出版,为学校及家庭生命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保证媒体导向的积极健康性,加强对娱乐节目的审查力度。现在有些电视台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经常播放一些哗众取宠,暴力凶杀,低级趣味的影视节目或娱乐节目,将娱乐节目愉悦人身心。放松心情的初衷破坏殆尽,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严格对节目的审查力度,确保节目质量,节目应集娱乐性与教育性于一体,保证节目导向的积极向上性。使大学生可以在休闲娱乐,舒缓压力的同时,可以紧追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精神。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的巡查力度,确保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中的主导地位。网络作为时下最先进的科技产品.已深入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网络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用它查找学习资料、增长知识见闻、快速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但是,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不法分子及国内外反动势力.也看到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这些优点,利用网络的隐蔽性上传低俗视频、发布虚假信息、大力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反动言论。这些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同时部分大学生沉迷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忽视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变得孤僻冷漠。由于过分沉迷于网络,他们荒废了学业,摧残了精神,甚至造成心理畸形。这些对大学生生命教育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环境的清查力度,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媒体及网络的引导力度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媒体及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高了很好的宣传教育平台。‘电视网络等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见闻,使大学生可以迅速全面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动态。电视、网络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同时影响着他们的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在新闻广播及电视节目的播出上应以正面积极的报道为主,减少对凶杀、色情、暴力等的报道播出,注重对大学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加强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过程中,增强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及错误价值观的能力,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看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同时,应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络环境。网络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网上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网络的隐匿性使大学生不必担心暴露自己身份,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情感,交流自己的观点。我们应抓住网络这一特点.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通过与他们讨论生与死的生命课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确对待死亡,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三、加强社会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全力营造社会生命教育的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人文主义教育,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首先。国家应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大力开展与国外生命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大型的生命教育研讨会,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完善我国的生命教育。其次,以社区为单位。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开展社区中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教育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指导和推进家庭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人才观。普及道德修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家长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在生命与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引导社区参与生命与健康教育,化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困惑或危机,为大学生生命成长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秦星.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三、大学生不重视生命的原因分析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当大部分人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学业而努力,为了未来而奋斗的时候,一部分人却将自己的生命终止。在这一部分人中,有大部分还是有着大好前途的大学生。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就这样放弃生命?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方面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甚至还有一些是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的,理所当然,他们的受挫能力就比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就比较差。也正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很高,处处给他们最好的,告诉他们要成绩好,考的好。而正是这种教育方式,这种过高的期望变成了孩子心理最大的压力,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中,一旦他们觉得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会觉得自己没用,辜负了父母或是受不了父母的责备,其中就有可能会有人因此而选择自杀。 (二)学校方面 学校本是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生命是可贵的,而“教育是张扬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业,它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期许与愿望,引领着受教育者走向美好的生活”。可现在由于许多高校扩招的原因,一些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上,重视知识的传授,相对忽略了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教育。这样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没有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命观,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神圣性,以至于看轻生命,用放弃自己生命或残害别人生命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就算高校有一些有关于生命安全的课程,其内容的单调、形式的单一,都使得大学生们不愿意听这样的课,在课堂上说话、睡觉的现象经常可见。再者,就是现在大部分高校中,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系统接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生命教育等方面培训的教师更是稀缺。 (三)社会方面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残酷的社会现实与冷漠的社会文化都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压力。一是经济的压力。高校学费的提高,日常生活花销的增大,让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如若他们再被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所嘲笑,那么就会造成他们心里的失衡,甚至是自杀。二是就业的压力。目前,就业难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绝大多数同学能理性的对待,可有少数同学却无法接受事实,无法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更无法接受自己一毕业就失业的严峻现实,从而选择极端的做法。 四、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塑造个人品格的第一所学校,是个性和人格形成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因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生命教育要从小开始,在学生成长的家庭教育中努力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使其从小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形成健康的人格。其中对孩子进行生活态度和情感的教育是家庭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从小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自强自立、永不放弃、懂得感恩等生活态度和情感,要营造温馨、关爱、欢乐、宽松、民主的生活氛围,给孩子带来快乐、幸福的生命体验。另外,家长还要做好珍惜和爱护生命的表率,有意识地引导子女认识生命现象,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子女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接纳他人。再者,家长要尊重子女的自尊心,培养子女克服挫折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遇到困难时不畏缩,以积极的心态去战胜困难,减少他们遇到挫折而自杀的现象。 (二)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学生获得智慧、塑造情操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发挥生命教育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1)加强大学生的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珍惜生命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失去了便不可复得,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维持生命存在是最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生命,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亵渎和践踏。倡导生命价值的存在及重要意义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在根据。(2)加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价值是人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价值的失落和瓦解必然带来人精神的苦恼、意义的丧失和信仰的坍塌。生命价值是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体。内在价值的教育即是生命存在本身价值的教育,个体的人只有作为一个具体的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它的价值,谈得上他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因此,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可部分大学生不珍惜生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他们并不重视自身存在的价值,没有认识到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容易轻易地处置和放弃自身的生命。通过生命教育,要使他们体悟到每个人都有责任、有权利也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外在价值的教育是指个人通过创造性劳动满足他人和社会需求的教育。单独的某个人是没有外在价值的,或者说只有潜在的价值,只有当个人通过创造性劳动满足他人需要的时候,外在价值才呈现出来,这时才会有成就感,才会觉得人生有意义。因此,生命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给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场所,鼓励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参加生产、技术发明和其他劳动实践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从而收获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喜悦感、成就感和价值感,使大学生最大程度的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要创新教育方法。回顾过去,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实践过程偏呆板化、政治化,使得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兴趣,感到乏味,收效甚微。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渗透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具体方式,根据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生命教育的融入搭建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生命教育奠定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的也就是引导学生寻找获得生命的意义,既要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又要自觉提高生命的价值,实现幸福人生。大学是学生观念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时期,是他们性格培养的有效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的理论熏陶和实践锻炼,那么在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在遭遇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信念动摇,思想发生分歧,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所以,只有将教育与情感、实践、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内化。 (三)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保障 生命教育还必须争取广泛而有力的社会支持。大学生目前的生命观现状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政策,为生命教育的深入、持久、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全社会要积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引导,注意抑制社会环境中不良的负面的诱导因素。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电影、报刊等传媒宣传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认知。各类新闻媒体,要以正面积极稳妥的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使全社会形成一股浓厚的珍惜和尊重生命的高尚风气,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当代大学生心理挫折及调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2]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陈选华.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5]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6]马艳玲.关于大学生自杀的调查分析及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7]姚月红,马建青.影响大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三因素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 2000(5). [8]徐建军.挑战与对策:预防大学生自杀[J].现代大学教育,2004(2). [9]张建东.高校应努力建设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系统工程[J].高教论坛,2005(4).

小学体育生命教育论文

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为了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热爱生命加强大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摘 要:近几年来,随时都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见于报端,我们惋惜这些正值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以外,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少年,却以毁灭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命,目前自杀已成为15到34岁的中国青少年的头号死因,这不禁令人质疑: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关键词:热爱生命;大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1989年,日本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对人的污辱行为、杀人、破坏自然环境和浪费现象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台湾比大陆起步要早些。1997年,由于当时台湾的一些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当时负责教育工作的陈英豪认为,必须尽快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所以就于该年的年底在全台湾的中学中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当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国内地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却才刚刚起步。2003年5月,我国教育部修订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些规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亮点之一。此后,上海市和辽宁省相继启动了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也发出了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倡议,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在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特别是当高中生升入高校后,升学压力骤减,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涌现,因此自杀现象就增多。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一、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三、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环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环境来塑造的。当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所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就充斥着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皆被消解,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贬值,生活的意义虚无苍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要做好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工作,更要重视倡导社会文明,净化社会环境,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着仁爱的社会。

敬畏生命,珍惜自我。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价的。对待生命,应心存敬畏。只有敬畏生命,才会珍惜自我。应充分利用生命知识讲座、生命阅读活动和生命主题班会等活动向青少年传递全面系统且切近实用的生命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9月1日的中小学开学日,中央电视台给电视机前的数千万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即以当年在我国发生的影响巨大的事件以及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范人物为该课的内容,形象而不死板,生动而不做作。该“第一课”抓住了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的时机,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生命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与认识。大学更应该承载这种责任,弥补中学阶段的不足,珍爱生命。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重,老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 文化 课的学习上,对于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缺乏应有的重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体育与健康 教育 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开展一定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既单调又枯燥,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 方法 的兴趣不浓,给体育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通过反复思考,决定尝试一种新的 教学方法 ——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制定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里我担任高中二年级的体育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了教学大纲中的 篮球 (半场三人制)、 足球 (小场地五人制)、 排球 (六人制)、 武术 、田径等五个项目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比赛内容。并做好了五个项目的教学计划,把要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拟出来,根据课程时间做好上课的规划和安排,并制定了教学小目标。争取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报名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并积极宣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比赛,每个同学至少要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委员牵头其他班委干部协助做好报名工作,并根据本班的人数,合理的将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指导分组)。报名完成后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比赛的赛制。打印出比赛秩序册发到班上由体育委员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备用。 三、教学过程——比赛与教学、练习的结合 体育课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师应做好每一堂课的安排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项目,课的内容一般分:新授课、复习课、比赛三个内容或新授课、比赛两个内容。同时把学生分成三个或两个组。即新授课学习小组、复习练习小组(有时候可不安排此内容,根据课的内容决定)、比赛小组。新授课的内容根据计划、目标为比赛服务,复习课内容为技术水平和比赛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比赛质量的提高则最终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节课中,首先满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有比赛的参加到比赛中去,然后是满足新授课学习小组(不参加比赛又报有新授课内容项目的同学),剩下的为复习练习小组。教师做好全课的安排和布置。 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为:新授课——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复习课——田径(蹲踞式起跑),比赛——男子足球。教师首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做好合理的分组——比赛小组(A组对B组,参加人数及负责人员共20人)、复习小组(12人)、新授课学习小组(30人)。 1、比赛小组:根据制定好的秩序册安排参加男子足球比赛。比赛办法及规则——5人制小场地比赛,球门高度为2米、宽为5米的小球门。分上下半时,每半时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通常由学生担任裁判执法。规则上,除不发角球,不罚点球,不掷界外球外, 其它 的安最新足球规则执行。技术上,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踢球,提倡在比赛中多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以保证比赛安全。双方的队长、体育委员、班长、裁判员同学负责组织和维护纪律,有急事请及时向老师 报告 。同时,体育委员做好比赛的记录。 2、复习练习小组: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自觉地在跑道上练习,按照老师要求把复习小组的同学分成练习的三个小组分别在1、2、3跑道上进行练习,并且每小组选一个技术动作较好地同学做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作技术指导,做到以优培差。看谁练得最好,哪组的练习最好。要求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有所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安排其中的2名同学负责练习过程中的纪律和组织,并收集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老师解决和处理。 3、新授课学习小组: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田径场地的附近学习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教师要做到语言简洁,动作准确,讲解示范清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两人或三人一组的传球练习、垫球练习和传、垫相结合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 由于全班学生活动的范围大,在新授课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抽出时间到其他的两个场地察看,作技术指导并询问负责的同学是否有疑难问题或需要处理的事情。做好全课堂的监控工作。 课后教师小结。多用表扬法 总结 学生在练习、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点,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一节课中,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中学生灵活的分成练习不同的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比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增强了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 爱好 ,发展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赛的作用和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体育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以下是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准备活动,坚持健康第一原则 无论是体育课、运动会,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有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这既会损害学生的身体,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还可能使其他学生对 体育运动 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健康第一”这一原则放在首要位置,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练习要求,既要保证运动量的适度,又要使学生得到锻炼。另外,为了防止学生受伤,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前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好活动前的热身,以适应慢慢增加的运动强度。 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传统的学法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效果。以足球教学中正脚背射门这一技术为例,教师先不要讲解和示范该动作,只是给学生设定一个目标:看谁射球有力且准确,再展开分组练习。学生自己练习时,为了实现该目标,他们会反复练习,寻找最佳的方法。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一起探讨和交流,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像如何站位支撑脚,找准击球点等,最后教师再进行精讲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该技术动作,再加上自身感悟,学生不再感到乏味无趣,相反变得愿意学习,养成科学健康的学习习惯,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相互交往,科学培养个性心理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个性健康得以发展的必经途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接触和交往,彼此间展开竞争与互相帮助,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群体意识的养成,消除忧郁、骄纵、孤僻等负面心理倾向,养成宽容、大度、互助的正向心理。体育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态度要积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能否形成健康而有凝聚力的集体。假如教师对某一学生长期从态度上进行排斥,忽视其能力,对他的动作表现视而不见,甚至经常性加以处罚,时间一久,他也会被学生集体所排斥。因此,在公共活动场所,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多进行鼓励和表扬,肯定和认可他们的表现。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转变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体育与健康教育论文篇三 在体育课教学中,常有一些体弱的学生,他们因为身体素质差、运动水平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变消极为积极,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探索,我采用了下面的几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朝气蓬勃,好胜心强,凡事都想争个第一,处处都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练习50米或100米 短跑 时,我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按好、中、差分成若干小组,让同学们以终点线为起跑线,反方向一起跑。当速度较快的第一名同学到达起跑线时,教师(或体育委员)举旗为号,其余同学立即停止跑动,记准自己到达的位置,并划一条线为自己的起跑线。然后,第一名同学就以起跑线为起点,其余同学按各自测得的起跑线开始跑,看谁能超过自己原先的成绩。这样,体弱的学生基本上能跟体质好的学生同时到达终点,而且有可能领先,从而激发了体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利用学生求知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体弱生大都文化课成绩较好,求知欲较高,他们渴望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来充实和提高自己,这对教学十分有利。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要求,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篮球急停技术时,教师可先提问:什么样的姿势才能使身体停得注停得稳?让学生充分思考,并有意识地让体弱生去回答,然后教师再讲解示范。在练习时教师要耐心辅导体弱生,这样,就必然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感兴趣的事物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机。如在学习 铅球 投掷技术时,因为动作比较枯燥、单调,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弱生更是消极。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让铅球击中目标的方法,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做法是,在推铅球的场地插一小旗,并划一标志线,体弱生可用较轻的铅球投中目标。如身体好的学生用5公斤铅球投掷,体弱生可用4公斤铅球进行对垒,看谁能击中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铅球的投掷技术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培养体弱生的兴趣外,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们的兴趣进行教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