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7:56:15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口语交际艺术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口语作为一门交际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是进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重要纽带,所谓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我们生活的一项基本能力,它不仅要求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言谈、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口语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以听说能力为核心,包括了交往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新一代的接班人,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口语交际艺术能力呢?说到口语交际艺术能力的培养就不能不了它的重要性,有最基本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革命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频繁,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怎么能够生存下去。新课标适应这个变化,把听、说和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为一个整体,使听和说的目的性更强,并落实到口语交际上。那么怎么样进行口语交际艺术能力的培养呢?第一,:重视口语交际的实用效果。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作为格赖斯合作原则的补充,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作出了更具体的六条准则:得体、宽容、称赞、谦逊、赞同、同情。根据这六条准则,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不能总是以自己的知识爱好语言习惯为中心,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要敢于“损己利人”,也就是课标中所说的能“恰当”、“有风度”地进行表达,“恰当”就不一定是自己在第一反应时间内要说的,是经过自己的思维筛选过的,更有利于交际双方进一步下去的。第二,口语交际艺术的技巧。“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新课标中不仅提出了口语交际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也指出了增进口语交际效果的途径,仅仅有说话的能力是不够的,还是说巧,说好,还要“锦上添花”,充分发挥近距离口语交际的优势,让有声语言(语调和语气)、身体语言(表情和手势)和沟通技巧(倾听和应对)完全融入到口语交际中去。第三,在细节中体现个性,有自己的风格。在对辩论的提法上,由讨论,到辩论,再到辩驳,一字之差,“驳”字更强调自我的表达,更强调对自我的信任,更能充分展现自我的个性和风采,符合“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课程基本理念。第四.听与说的能力提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下面我们进行仔细的讨论一下。在口语交际中,听与说是重要的交际能力,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促进的。听是输入言语信息,说是输出言语信息,在交际过程中要听多于说,听得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说,在交际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听,特别是我们学生,只有多听,不断地积累输入的经验才能更好的进行输出信息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在交际过程中要注重倾听,善于倾听,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在进行综合,输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到了丰富的表达经验,这是要学习的重要能力第五,作为一门交际艺术,必须要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要有礼貌,不管别人说的好于不好都要听,这是对别人的起码尊重,只有这样别人也才会尊重你,特别是不能骂人,说脏话,等等。既然我们対口语交际有了一定认识。“交际”的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口语交际是要让每个参与的人都动起来,要求学会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所以,“倾听”、“思考”、“表达”互相交融,留在了我们口语交际的舞台上。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我们要尽情的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演绎好这门艺术,

在交际活动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集中体现在语言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说和写,听和看,既是语言沟通情境的行为,又是人们相互间心理活动的反映,是人们的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这是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借助于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语言和语调的参与交际和沟通来实现的。进行交际活动始终,可以充分展示交际者的语言心理。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要重视言语交际的艺术。交际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既然是通过言语活动过程反映出来的,那么,言语对于展现交际心理过程就至关重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交际双方融合还是神离,成功还是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言语艺术。 1.言语得体 言语既是交际心理现象,展现交际心理过程,就必须做到说话得体,恰如其分。任何夸大其词,或是不看对象,词不达意,都会影响交际心理的展现,妨碍相互间的交流。 2、言语真诚 其实言语得体也是出于真诚,话说得恰到好处,不含虚假成分,能说不真吗?然而真诚还有它另外一面,那就是避免过于客套,过分地粉饰雕琢,失去心理的纯真自然。绕弯过多,礼仪过分,反而给人“见外”的感觉,显得不够坦诚。 3、言语委婉 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谈话的对象、目的和情境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说话有时要直率,有时则要委婉,要视对象而定。直时不直,委婉时不委婉,同样达不到交际效果。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卡耐基系列书籍《演讲与口才》、《人性的弱点》、《卡耐基写给女人的书》

其实,所谓的语言艺术就是你大脑思维模式的一种反应,不要追求可以的说话,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请问,交际中的语言艺术是活动主题吗?活动设计是设计流程还是设计展示的物料还是现场活动布置?问题没有问清楚,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帮你,能不能帮你

一、内容: 语言是交际中的语言艺术的课题内容。因为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没有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网络关系以及人们所担当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发展也无从谈起。 人际交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本领。 在我们的交往活动中,有时候两方面的评价会有一定的差距,不少人会因此而产生烦恼。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调节两方面的评价,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正确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二、语言艺术的基本介绍: 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搭架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是人类释放悲喜的表达公式。如何淋漓尽致、唯美完善地运用语言这门深奥的哲学,是一种深内涵、高层次的学问。语言是一门艺术。 语言艺术褒贬皆纳:金玉良言、谗言、忠言、流言、美言、诽言、隐言、明言 于是乎,有很多人运用语言艺术完成着自己的追求。在商场上,他们运用语言艺术天马行空、所向披靡;在情场上,他们运用语言艺术无坚不摧、心想事成。 然而,人性最大的弱点其实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 因此,形形 *** 的人在掌握发挥语言艺术之同时,亦将自身的优点或弱点 *** 裸地呈现于他人的面前了。

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英文化差异 褒奖语及应答 语用失误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 *** 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 (1) 你做的饭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 (1) 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 英语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 (1) 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 你起得总这么早! (3) 你学习真努力!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 你女儿长得真漂亮! (2) 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主要是利用一词多意让另一个人表现误会的样子,从而达到目的。或一个人在说什么的时候故意夸大,另一个人再反驳,从而让观众感到搞笑。还有就是可以故意讲错话,让另一个人纠正,从而达到目的。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并且你的悬赏分也会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你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决问题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问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 四,网上很多专业论坛以及知识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资料,我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总是上论坛求解决办法的。 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么意思! 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

一、语言不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大学校园内有很多人际矛盾起于语言冲突,是因为彼此之间语言沟通中出现不当、或不礼貌、不文明而引起的。大家觉得是同学,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讽刺、嘲笑、甚至谩骂,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有的同学得到别人的帮助,吝啬说一声“谢谢!”,帮助者觉得很失落,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其实“谢谢”二字,不只是表明你对得到的帮助存有感激心理,更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感情润滑,使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语言增进交往的愉悦,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宁波理工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何镇飚到台湾去讲过课,他的感受是台湾学生很懂礼貌。他在台湾上课时,刚说完“各位同学早上好!”台下就会齐刷刷的回应“何老师早上好!”他说这样的回应在很多地方讲课都不曾遇到过。台湾的学生“请、谢谢、对不起”三句话常常挂在嘴边。要求同学帮忙做事,都带“请”字。 我们有不少学生自己不用请字,别人对他使用,他还会觉得生分了,同学之间太客气显得虚伪。有一次听一位学生当我面打电话,要对方做好几件事情,听听都挺麻烦,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个谢字。我很奇怪,后来知道他们正在谈恋爱。这也不对,即使真成了一家人要不要说谢谢呢? 台湾学者认为台湾学生讲礼貌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积极生活教育的结果。对于人际交往的语言教育,不仅学校重视,家长也相当重视。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个家庭里,爸爸说:“小明,把筷子拿来。”孩子就会认真地纠正:“爸爸不乖,没说清。” 做爸爸的会很当回事,认真地再说一遍:“小明,请把筷子拿来。” 我2007年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接触到的台湾学者发言选择的语言都很客观,不是咄咄逼人,即使不认同你的看法,他提出不同观点,都会用一种很委婉的方式。我们的学者就不一样,复旦的一位教授为一点小事严厉斥责饭店的一位年轻女孩素质差。 我们的家庭注意力主要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成绩上,对语言礼貌,不少家庭基本不是很在意。这方面需要在大学来补课,比从小培养显得难度大,一个已是个人的习惯,一个还要时时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应该怎么说。 二、语言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 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一句话可以气得人跳。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要遵循说话的基本要求:应该说的、禁止说的、可以说的。应该说的必须说:如文明礼貌用语等。禁止说的不能说:否定语、蔑视语(你懂什么?)、烦躁语、斗气语(我就这样,你能怎么的?)等。可以说的尽管说。在某种场合或情况下,说不应该说的烦躁语,发生恶性事件,最典型的如发生在我驻外莫桑比克使馆的唐健生事件。 案件发生在27年前,在这起案件中,我国9名外交人员惨死在枪口下,而凶手就是大使馆翻译唐健生。这起惨案发生后,中央有关领导立即指示外交部采取紧急措施,速派专机把凶手押回国内交公安部门依法处理。1982年8月8日,北京市公安局预审处正式接手此案。事情的起因却很简单:1982年6月,唐健生陪同另外一位患了急病的翻译去莫桑比克医院看病,由于医生不在,唐健生很着急地想上司李某请示该怎么办。李某回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唐健生认为他态度不好,两人在电话中发生争吵。从医院回来后,唐健生找使馆领导评理,与李某又发生争执,并在盛怒之下打了李某两个耳光。这种行为受到了领导批评,并要求他做检查。做了检查后,使馆领导和一些同事认为检查不够深刻,结果他被要求先回国,再做处理。唐健生认为处理不公,就借了手枪,把在这件事情上对他有微词的同时全部枪杀。 我认为这件惨案固然与唐健生自制力差、心理素质存在问题有联系,但主要就起源于一句话。李某的回答如果得体,富有人情味,惨案是可以不发生的。 在大学发生的许多事情常常也是双方沟通语言的不得当,大学生也要讲究语言艺术。 三、语言要文明、讲究艺术 语言文明首先表现在称呼上,称呼反映出人们之间心理关系的密切程度。恰当得体的称呼,使人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气氛;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断。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及交往的场合、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个别大学生向陌生人询问问题没有称呼,有时是不知如何称呼对方,有时是习惯所致。在校园对年长的一般称呼老师较合适。其他称呼容易产生尴尬。称呼认识的老师应该带姓,如王老师、张老师。许多学生认识不认识都称老师,有的老师对我讲过对这种称呼的反感。学生之间较为随便,但在女生之间有的昵称很不雅,如个别寝室表示亲热的称呼“小 *** ”。 称呼得体,沟通就能有效展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语言信息的传播由三部分组成,其信息比例如下:措词占7%,语气占38%,态势占55%。其实,与人沟通专心聆听很重要,专心听才能听到讲话者的本意是什么,也是对讲话者的暗示性赞美。 在美国媒体使用词语是有禁忌的。诸如“残疾人”、“胖子”、“盲人”、“黑人”、“印第安人”一类的词语没人说,因为这些词语听起来是对别人的冒犯。称盲人是“弱视者”,胖子是“身体宽大者”,不能说穷人,只能说“财政弱势者”,不能说老人,只能说“在岁月顺序上排在前面的人”,对在垃圾车上工作的清洁工人也不能说清洁工,现在的名称是“卫生工程师”。我们没有如此多的禁忌,但用语的文明和规范却是必要的。大学生中不文明用语太多,基本的礼貌都没有了。 规定的10字文明用语 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在我们日常使用的频率并不高,特别是“请”字使用率最低。 有一位学者讲:“一个人的修养从他的语言中就能充分表现出来。”修养不仅是文化修养,也包括道德、胸襟、气度以及幽默感。台湾有一家特色餐馆很吸引人,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都比较高,说话幽默得体。一次梁实秋一家去用餐,享受了美味的菜品后,主食经多次催促还迟迟不上。梁实秋就问:“是不是水稻还没有收割?”,服务员回答:“还没有插秧呢!”大家哈哈一笑,问题幽默地被化解了。 当然有时幽默也要有分寸,现在所谓的一些流行艺术,在舞台上用调侃、骂人的方式娱乐大家,就是品位低俗,误导观众,因为它不符合人际沟通的基本规则。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调查研究

口语交际艺术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口语作为一门交际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是进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重要纽带,所谓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我们生活的一项基本能力,它不仅要求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言谈、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口语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以听说能力为核心,包括了交往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新一代的接班人,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口语交际艺术能力呢?说到口语交际艺术能力的培养就不能不了它的重要性,有最基本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革命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频繁,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怎么能够生存下去。新课标适应这个变化,把听、说和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为一个整体,使听和说的目的性更强,并落实到口语交际上。那么怎么样进行口语交际艺术能力的培养呢?第一,:重视口语交际的实用效果。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作为格赖斯合作原则的补充,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作出了更具体的六条准则:得体、宽容、称赞、谦逊、赞同、同情。根据这六条准则,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不能总是以自己的知识爱好语言习惯为中心,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要敢于“损己利人”,也就是课标中所说的能“恰当”、“有风度”地进行表达,“恰当”就不一定是自己在第一反应时间内要说的,是经过自己的思维筛选过的,更有利于交际双方进一步下去的。第二,口语交际艺术的技巧。“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新课标中不仅提出了口语交际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也指出了增进口语交际效果的途径,仅仅有说话的能力是不够的,还是说巧,说好,还要“锦上添花”,充分发挥近距离口语交际的优势,让有声语言(语调和语气)、身体语言(表情和手势)和沟通技巧(倾听和应对)完全融入到口语交际中去。第三,在细节中体现个性,有自己的风格。在对辩论的提法上,由讨论,到辩论,再到辩驳,一字之差,“驳”字更强调自我的表达,更强调对自我的信任,更能充分展现自我的个性和风采,符合“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课程基本理念。第四.听与说的能力提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下面我们进行仔细的讨论一下。在口语交际中,听与说是重要的交际能力,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促进的。听是输入言语信息,说是输出言语信息,在交际过程中要听多于说,听得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说,在交际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听,特别是我们学生,只有多听,不断地积累输入的经验才能更好的进行输出信息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在交际过程中要注重倾听,善于倾听,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在进行综合,输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到了丰富的表达经验,这是要学习的重要能力第五,作为一门交际艺术,必须要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要有礼貌,不管别人说的好于不好都要听,这是对别人的起码尊重,只有这样别人也才会尊重你,特别是不能骂人,说脏话,等等。既然我们対口语交际有了一定认识。“交际”的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口语交际是要让每个参与的人都动起来,要求学会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所以,“倾听”、“思考”、“表达”互相交融,留在了我们口语交际的舞台上。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我们要尽情的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演绎好这门艺术,

这个我们以前做企业管理的时候专门有个研究,要我给你写不

在交际活动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集中体现在语言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说和写,听和看,既是语言沟通情境的行为,又是人们相互间心理活动的反映,是人们的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这是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借助于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语言和语调的参与交际和沟通来实现的。进行交际活动始终,可以充分展示交际者的语言心理。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要重视言语交际的艺术。交际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既然是通过言语活动过程反映出来的,那么,言语对于展现交际心理过程就至关重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交际双方融合还是神离,成功还是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言语艺术。 1.言语得体 言语既是交际心理现象,展现交际心理过程,就必须做到说话得体,恰如其分。任何夸大其词,或是不看对象,词不达意,都会影响交际心理的展现,妨碍相互间的交流。 2、言语真诚 其实言语得体也是出于真诚,话说得恰到好处,不含虚假成分,能说不真吗?然而真诚还有它另外一面,那就是避免过于客套,过分地粉饰雕琢,失去心理的纯真自然。绕弯过多,礼仪过分,反而给人“见外”的感觉,显得不够坦诚。 3、言语委婉 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谈话的对象、目的和情境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说话有时要直率,有时则要委婉,要视对象而定。直时不直,委婉时不委婉,同样达不到交际效果。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卡耐基系列书籍《演讲与口才》、《人性的弱点》、《卡耐基写给女人的书》

其实,所谓的语言艺术就是你大脑思维模式的一种反应,不要追求可以的说话,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请问,交际中的语言艺术是活动主题吗?活动设计是设计流程还是设计展示的物料还是现场活动布置?问题没有问清楚,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帮你,能不能帮你

一、内容: 语言是交际中的语言艺术的课题内容。因为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没有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网络关系以及人们所担当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发展也无从谈起。 人际交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本领。 在我们的交往活动中,有时候两方面的评价会有一定的差距,不少人会因此而产生烦恼。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调节两方面的评价,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正确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二、语言艺术的基本介绍: 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搭架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是人类释放悲喜的表达公式。如何淋漓尽致、唯美完善地运用语言这门深奥的哲学,是一种深内涵、高层次的学问。语言是一门艺术。 语言艺术褒贬皆纳:金玉良言、谗言、忠言、流言、美言、诽言、隐言、明言 于是乎,有很多人运用语言艺术完成着自己的追求。在商场上,他们运用语言艺术天马行空、所向披靡;在情场上,他们运用语言艺术无坚不摧、心想事成。 然而,人性最大的弱点其实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 因此,形形 *** 的人在掌握发挥语言艺术之同时,亦将自身的优点或弱点 *** 裸地呈现于他人的面前了。

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英文化差异 褒奖语及应答 语用失误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 *** 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 (1) 你做的饭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 (1) 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 英语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 (1) 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 你起得总这么早! (3) 你学习真努力!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 你女儿长得真漂亮! (2) 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主要是利用一词多意让另一个人表现误会的样子,从而达到目的。或一个人在说什么的时候故意夸大,另一个人再反驳,从而让观众感到搞笑。还有就是可以故意讲错话,让另一个人纠正,从而达到目的。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并且你的悬赏分也会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你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决问题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问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 四,网上很多专业论坛以及知识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资料,我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总是上论坛求解决办法的。 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么意思! 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

一、语言不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大学校园内有很多人际矛盾起于语言冲突,是因为彼此之间语言沟通中出现不当、或不礼貌、不文明而引起的。大家觉得是同学,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讽刺、嘲笑、甚至谩骂,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有的同学得到别人的帮助,吝啬说一声“谢谢!”,帮助者觉得很失落,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其实“谢谢”二字,不只是表明你对得到的帮助存有感激心理,更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感情润滑,使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语言增进交往的愉悦,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宁波理工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何镇飚到台湾去讲过课,他的感受是台湾学生很懂礼貌。他在台湾上课时,刚说完“各位同学早上好!”台下就会齐刷刷的回应“何老师早上好!”他说这样的回应在很多地方讲课都不曾遇到过。台湾的学生“请、谢谢、对不起”三句话常常挂在嘴边。要求同学帮忙做事,都带“请”字。 我们有不少学生自己不用请字,别人对他使用,他还会觉得生分了,同学之间太客气显得虚伪。有一次听一位学生当我面打电话,要对方做好几件事情,听听都挺麻烦,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个谢字。我很奇怪,后来知道他们正在谈恋爱。这也不对,即使真成了一家人要不要说谢谢呢? 台湾学者认为台湾学生讲礼貌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积极生活教育的结果。对于人际交往的语言教育,不仅学校重视,家长也相当重视。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个家庭里,爸爸说:“小明,把筷子拿来。”孩子就会认真地纠正:“爸爸不乖,没说清。” 做爸爸的会很当回事,认真地再说一遍:“小明,请把筷子拿来。” 我2007年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接触到的台湾学者发言选择的语言都很客观,不是咄咄逼人,即使不认同你的看法,他提出不同观点,都会用一种很委婉的方式。我们的学者就不一样,复旦的一位教授为一点小事严厉斥责饭店的一位年轻女孩素质差。 我们的家庭注意力主要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成绩上,对语言礼貌,不少家庭基本不是很在意。这方面需要在大学来补课,比从小培养显得难度大,一个已是个人的习惯,一个还要时时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应该怎么说。 二、语言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 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一句话可以气得人跳。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要遵循说话的基本要求:应该说的、禁止说的、可以说的。应该说的必须说:如文明礼貌用语等。禁止说的不能说:否定语、蔑视语(你懂什么?)、烦躁语、斗气语(我就这样,你能怎么的?)等。可以说的尽管说。在某种场合或情况下,说不应该说的烦躁语,发生恶性事件,最典型的如发生在我驻外莫桑比克使馆的唐健生事件。 案件发生在27年前,在这起案件中,我国9名外交人员惨死在枪口下,而凶手就是大使馆翻译唐健生。这起惨案发生后,中央有关领导立即指示外交部采取紧急措施,速派专机把凶手押回国内交公安部门依法处理。1982年8月8日,北京市公安局预审处正式接手此案。事情的起因却很简单:1982年6月,唐健生陪同另外一位患了急病的翻译去莫桑比克医院看病,由于医生不在,唐健生很着急地想上司李某请示该怎么办。李某回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唐健生认为他态度不好,两人在电话中发生争吵。从医院回来后,唐健生找使馆领导评理,与李某又发生争执,并在盛怒之下打了李某两个耳光。这种行为受到了领导批评,并要求他做检查。做了检查后,使馆领导和一些同事认为检查不够深刻,结果他被要求先回国,再做处理。唐健生认为处理不公,就借了手枪,把在这件事情上对他有微词的同时全部枪杀。 我认为这件惨案固然与唐健生自制力差、心理素质存在问题有联系,但主要就起源于一句话。李某的回答如果得体,富有人情味,惨案是可以不发生的。 在大学发生的许多事情常常也是双方沟通语言的不得当,大学生也要讲究语言艺术。 三、语言要文明、讲究艺术 语言文明首先表现在称呼上,称呼反映出人们之间心理关系的密切程度。恰当得体的称呼,使人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气氛;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断。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及交往的场合、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个别大学生向陌生人询问问题没有称呼,有时是不知如何称呼对方,有时是习惯所致。在校园对年长的一般称呼老师较合适。其他称呼容易产生尴尬。称呼认识的老师应该带姓,如王老师、张老师。许多学生认识不认识都称老师,有的老师对我讲过对这种称呼的反感。学生之间较为随便,但在女生之间有的昵称很不雅,如个别寝室表示亲热的称呼“小 *** ”。 称呼得体,沟通就能有效展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语言信息的传播由三部分组成,其信息比例如下:措词占7%,语气占38%,态势占55%。其实,与人沟通专心聆听很重要,专心听才能听到讲话者的本意是什么,也是对讲话者的暗示性赞美。 在美国媒体使用词语是有禁忌的。诸如“残疾人”、“胖子”、“盲人”、“黑人”、“印第安人”一类的词语没人说,因为这些词语听起来是对别人的冒犯。称盲人是“弱视者”,胖子是“身体宽大者”,不能说穷人,只能说“财政弱势者”,不能说老人,只能说“在岁月顺序上排在前面的人”,对在垃圾车上工作的清洁工人也不能说清洁工,现在的名称是“卫生工程师”。我们没有如此多的禁忌,但用语的文明和规范却是必要的。大学生中不文明用语太多,基本的礼貌都没有了。 规定的10字文明用语 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在我们日常使用的频率并不高,特别是“请”字使用率最低。 有一位学者讲:“一个人的修养从他的语言中就能充分表现出来。”修养不仅是文化修养,也包括道德、胸襟、气度以及幽默感。台湾有一家特色餐馆很吸引人,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都比较高,说话幽默得体。一次梁实秋一家去用餐,享受了美味的菜品后,主食经多次催促还迟迟不上。梁实秋就问:“是不是水稻还没有收割?”,服务员回答:“还没有插秧呢!”大家哈哈一笑,问题幽默地被化解了。 当然有时幽默也要有分寸,现在所谓的一些流行艺术,在舞台上用调侃、骂人的方式娱乐大家,就是品位低俗,误导观众,因为它不符合人际沟通的基本规则。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摘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紊,非语言行为是语言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跨文化交际中,保持两者的和谙一致是交际双方都应遵循的原则。文章拟在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与语言交际行为之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并对于如何进免冲突、保持两者间的和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关锐词: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在研究交际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语言行为,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但是,同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相比,非语言行为具有更真实地传递信息、更准确地表达情感等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同语言行为一样,非语言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受文化的影响,同样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亦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严重影响彼此的交际。本文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进行分析。一、非语盲交际1.非语言交际的界定“非语言交际(NonvethalConununieauon)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广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狭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那些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中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它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它的涵盖范围广,涉及到多个知识领域,如:人类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非语言交际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体态语(Bodyhanguage),由人体各部分的动作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势、姿势、体触等。一类是场景(setting),由个体与环境相结合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时间概念、空间取向、沉默等。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非语言交际相比语言交际有着几方面的特点:首先,许多非言语行为是多义的,它们在不同文化或地区有多种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含义。如果对这种现象了解太少,一旦置身于不同文化之中,便很容易感到困惑并产生误解。其次,非语言交际具有非结构性,即:非语言交际没有正:式的结构或固定的模式,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是无意识的,无章可循的。再者,非语言交际具有连续性。语言交际有始有终,持续的时间有限。非语言交际则不然,譬如,在激烈的讨论之后,辩论双方虽然不再开口,但是,丰富的面部表情却仍在传递着许多信息。3.非语言交际的模式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有各自的规则。人们用语言交际时所使用的词语、句子等语言符号有着传情达意的功能。非语言交际也是一个符号系统,也有其特殊的传达信息的符号特征和功能。如,人的面部表情能通过眼、眉、嘴、鼻和脸部肌肉的运动变化传达快乐、悲伤、惊奇、恐惧、愤怒、蔑视、困惑等多种情感。因而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通过对非语言信号的编码和解码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模式:信息发出者(编码)—非语言信号(解码)—信息接受者如上所示,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是交际双方本身,他们在各自的文化、知识、经验、心理等背景和具体语境下发出和接受信息。化差异带来的“咫尺天涯”的感觉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避免冲突就要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可能同语言行为发生冲突的非语言行为。此外,如果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而使用与语言行为相冲突的非语言行为,交际者应持特别审慎的态度,并要及时考虑到对方能否接受这种冲突信息,以免造成不应有的冲突。因此,研究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最为现实的意义就是要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三、语官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关系的确认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即信息的编码和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发出或接受。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会毫无疑问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当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非语言交际的替代、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不可低估。众所周知,能说会写另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对这种语言的理解不会产生偏差。因为词汇的字面含义毕竟有限,而理解的决定因素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因素又往往隐藏在词汇之后,它包含了许多非语言交际因素在内。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容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影响,结果文化误解和冲突频频发生。虽然先进的交通和通讯手段缩短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然而这并未消除人们在心理上的隔阂。文有学者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川还有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由此,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举止和仪态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人们自然流露出的各种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所反映出的信息同语言交际相比更真实、更准确、更适宜传达隐含的示意。依赖非语言的迹象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想法,能更好地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际内容,从而使交际的质量升华。在很多语言表达不好或不屑用语言来表达的场合中,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或必须替代语言行为,使交际更精确、更具表现力。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语言障碍,对非语言行为的依赖性就会更高。当然,对于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整个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脱离非语言行为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而脱离了语言行为,孤立地去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陈原认为:“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非语言这两种工具。”在语言交际中,语言与非语言之间是主与从的关系,客观地讲,语言是交际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处于主导地位,非语言暗示是语言的有力辅助工具。对于这一主从关系的确认不应有任何的动摇。在一般情况下,非语言交际行为对语言交际行为起到的主要是强调和补充的作用。它包含六个方面:补充(Co呷lementing),抵触(Contradic-ting),重复(R伞ating),调整(Re,lating),强调(Aeeenting),替换(substituting)。[,]首先,交际的主要意图要通过语言手段来实现,尽管非语言暗示传送的信息量很大,但对交际有实际价值的信息却是有限的,它们无论如何无法与有限的、但却系统连贯的语言表达相提并论,而非语言暗示则为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交际情景以强化和补充语言手段。其次,从交际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性质和作用大不相同。在某些方面,如准确、细腻地刻画交际者的心理活动,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形状、运动状态等方面,语言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非语言暗示是影响语言交际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更丰富且准确地表现较为细腻的心理活动。与语言行为相比较,非语言手段有诸多优势:(l)更可靠;(2)有时更方便、更恰当。但是,当我们在肯定非语言暗示相对于语言行为有许多优势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1)非语言交际是非结构性的,往往无章可循,变通性大;(2)非语言行为较多的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容易产生歧义;(3)文化背景的不同使非语言行为的研究者们很难找到诸如音素、音节、单词、句子等清晰的分析单位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四、语盲交际与非语育交际冲突的产生在谈论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的冲突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词语的常规语义和隐含语义。所谓“常规语义”主要指一个单词、词组或句子的字面含义(uteralmeaning)。该意义为一般人所普遍理解,在具体的情景中不会产生歧义。同时,常规语义还包括那些约定俗成的引申含义。例如,pig一词的字面含义是“猪”,但该词还常用来比喻“贪婪的人”。这两种含义都已被人们普遍接受,都属于常规语义。而“隐含语义”是指一个单词、词组或句子所具有的通常不为人知的含义。这种语义由于使用频率较低,交际者无法依赖语言本身来揭示其隐含语义,因而常常130需要借助非语言的手段来进行确定。某些词语的隐含语义是无限丰富的,这些无限丰富的隐含语义与该语言单位的常规语义有着或疏或密、或正或反的联系。由于隐含语义不但具有隐蔽性,而且内容多样化,因此要使非语言行为与语言的隐含语义保持一致并不总是件容易的事。隐含语义的理解如果离开非语言行为的帮助,语言与非语言的语义指向有时会发生冲突。概括起来,语言与非语言的冲突有三种结果:(l)使信息的接受者无所适从,无法断定传递的哪一个信息是真实的。(2)两者搭配,传递出一种特别的混合效果。这种混合不是两种语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此基础上营造出的一种特别的语义或情感氛围。(3)两者搭配,但唯有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当目的语使用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时,交际者要从对方支离破碎的言语中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意图,其理解的难度可想而知。此时,非语言行为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非语言行为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下列条件:行为本身必须是信息的载体;编码和解码的程序必须是交际双方所熟悉的;载体的形式必须是双方都承认的。如果双方用不同的载体形式(非语言行为)表达某个意义,交际就会发生障碍。例如,拇指与食指合拢,其余三指伸直,这个动作在英美文化内是“很好、没问题”的意思,在我国是“三”,但在有的拉美国家它却是狠裹的动作。[3]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的冲突并非只会对交际产生负面影响。实际上,我们时常会有意无意地利用两者的冲突关系以获得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例如用愉悦的面部表情去搭配包含负面意义的语句则会给人以不真诚的,或是“玩笑”的感觉。因此,交际中保持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和谐一致才是至关重要的。五、避免冲突、保持和谐1.使用一个“公共信号库”所谓“公共信号库”即交际双方知识和经验范围内的交叉重叠。只有存在这样一个信号库,发信方所要传递的内容才有被正确接受的可能。如手势“V”能正确传达“胜利”的含义是以交际双方都有这一先验信息为基础的。2.正确利用语境语境因素决定谈话的含义。谈话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具体的文化背景下,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交际者根据对语境的认知而确定的。语境包括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非语言语境包括交际场合、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是指谈话的前言后语、过程及交谈者对影响交际效果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由于个体交际者的背景经历相异,必然会使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认知和解码能力相异,最终导致交际双方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要正确地推导和理解特定语境下的特定含义,就要综观语境诸要素。如果说语言交际的内容会因语境不同而变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它能丰富而准确地表现交际者的心理活动。同时,就效率而言,前者是无法与后者相媲美的。在不同语境下,对非语言信号的解码可实现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每一非语言行为都不是孤立出现的,也不一定都是有意识地要传递某一信息。因为非语言交际常常捉摸不定,难以察觉,同时,它又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心里活动和价值观念。[’]因此,交谈双方只有对语境统一建构和把握,使话语与语境有机结合,彼此才能应对自如,交际才能有效、顺畅。正确利用语境是避免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发生冲突的另一重要前提。需要注意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识别非语言行为信息时要严防模式化或只看表面现象。排除非语言交际行为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干扰就可以尽力避免冲突,实现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和谐沟通。3.正确理解非语言信号成功的交际仅仅依靠对语境的把握是远远不够的。在非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中,其伴随及协助语言表达这一功能尤为重要。非语言与语言行为的和谐在很多场合下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达成的,或者说,伴随语言行为出现的非语言行为很多都是习惯性的。所以说非语言信号的正确解码对于语言表达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是正确的言语理解的重要保证。在有些场合,交际者需要有意识地使用某些与语言相和谐的非语言行为,以便使双方借助这些非语言行为确定语言行为所传递的信息是否正确。因为与语言行为相伴随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不止一种,如果其中某一非语言行为背离了与语言保持和谐的原则,交际对方就可能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表示疑惑不解。因此,保持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的和谐,还应保证每一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信息彼此间不发生冲突。4.进免文化冲突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一样,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同一国家或民族的人们非语言交际行为并非完全一样,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间,非语言行为也是千差万别的。在一种文化中,与语言行为相伴随的非语言行为的语义指向是和谐一致的,但在另一种文化中,两者的语义指向却可能是冲突的。对他种文化理解的欠缺会导致对非语言行为理解的偏差。例如,中国人在表示“吃饱了”时习惯用手轻拍自己的肚子。在这里“拍肚子”表示“吃饱了”是中国文化所做的诊释;而在美国文化中,表示“吃饱了”却是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指伸开,手心向下,意思是“已到这儿T”。[’]值得注意的是,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同样是密不可分的,非语言行为作为信息传递的手段也是文化的产物,是某一社会的共同习惯,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行为准则。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异文化冲突信息的认知取决于信息输人者对对方语言、非语言行为及文化的熟悉程度。因此,文化差异是导致文化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文化差异在非语言交际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有别。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会以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表现出来。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人们用点头来表示肯定,而在非洲某些国家,人们则用摇头来表示同意。其二,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相同。有些手势或动作在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可使用,因而传达的信息基本相同。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这些手势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并注意其使用场合。其三,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部分相同。有些非语言交际手段或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有些还具有高度的地方性,仅仅用于某些特定的文化或语言区域。例如:对亲密距离的理解,中国人和西方人亦有不同。在西方一些国家中,人们相互击掌、拥抱、亲吻面颊等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在中国,一般不会使用这种体触行为。要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就要在理解他种文化非语言行为的含义时牢记三条原则:第一,在注意某一非语言行为表现时不能忘记:在实际交往中往往是多种非语言行为同时配合行动。第二,任何人都无法列举和描绘出每种文化的所有非语言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正确理解一些常见的非语言行为的信息,就可以对所需要的信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三,我们只有先了解本族文化的非语言行为,才能理解他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I’1由此可见,要实现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和谐一致,就要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根本在于文化对比研究。通过文化对比,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以及交流中可能造成的误解和冲突,排除文化干扰,实现顺利、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学会排除文化干扰的正确、得体的方法。在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的含义和特点的同时,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所在。其次,要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方法。正确理解在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相结合的话语结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文化特点。川

毕业论文日常交际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在人际交往中,准确的把握语言艺术,才能使人的交往得以顺利进行。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交往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和存在形式,是人们之间的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所展开的社会关系的统一。交往活动是交往的动态表现,交往关系是交往的静态表现。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交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人们之间各式各样的交往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交往关系,才形成了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有机系统。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和工具。研究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对于提高人们的交往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在词源上“交往”表示分享、传播、交流、交换、交通、通讯、联络的意思。从现代意义上看,“人际交往”就是人们在实物、信息的异地传播、移动、转达。还包括资源、信息的分享、共享。马克思指出:为了不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马克思所指的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当前,我国有关“人际交往”的认识上,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以丁立群、王玉恒为代表的“关系说”。他们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种是以江丹林、刘奔为代表的“活动说”。他们认为:“所谓交往,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阶级、社会集团、国家之间互相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

概言之,交往就是人与人、阶级、社会集团、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进行沟通的实践活动。人际交往主要是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进行沟通的实践活动。人们之间的语言交往是精神交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深化,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放眼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交往的过程史。交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行为方式。作为个体的人,在其行为行动中都以交往为前提。人的交往不仅是一项独立的动态的活动,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性关系。通过交往不仅确立了特定的社会关系,而且也会展开和延伸社会关系。马克思在关于人的本质是指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定义说明,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生活在结构化、网络化、模式化的社会交往系统中;同时,人又是在交往中不断占有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获得离不开交往。正是在交往中,人与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地生活着,并通过交往获得了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而形成人的生存方式,获得本质上的提升。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应的交往的普遍发展。世界历史的形成促进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世界交往建立起来,这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而且直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

德裔美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从“交往行为”出发,认为“交往行为”是主体之间通过符号相互协调的活动,遵循着一定的规范,以语言为主要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并把语言当做是一切社会行为中最根本的东西,赋予其本体论的地位。“使我们人类超出自然之外的只有一件东西---语言还认为,“那种导致特定的人类再生产生活的形式以及因此导致社会进化的初始状态的发展,首先发生在劳动和语言的结构中。劳动和语言比人和社会更古老”。

他们都十分肯定语言在一切交往活动中的媒介作用。同时,语言作为交往的媒介,也是社会交往的产物。“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归根到底,“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 语言乃是由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由物质生产的需要决定的。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系统又具有自身的结构,它是由更为基本的要素(或元素)构成的。从静态上看,交往一般由主体、客体、媒体、目的和结果等几个要素组成。交往的媒体是交往活动的中介手段,它包括语言符号、实物资料、交往工具及其操作的方式方法。语言符号是最平常最基本的交往媒介,任何人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它。人自从诞生以后,便自然而然地以它为工具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思想和情感,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一点亦在于此。尽管各个民族、部族由于地区分布的不同有进化快慢之别,文化发展也异彩纷呈,千姿百态,但在以语言符号作为交往活动的媒介这一点上则都是共同的。马语言虽有物质的“外壳”一一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等,但它的内容却具有意识性,表达着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语言既非物质,也非精神,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活动和机能。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为人们开展各种交往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是人超越于动物界,克服种种生存困难和障碍的根本保证。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发生很大变化。交往的手段上,现代交往活动往往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具有信息化、网络化特征。交往主体上,既包含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同时也包含社会集团间、不同地域间、不同国家间、不同民族间、不同历史间的跨时空交往,呈现多元化特点。交往范围上,人类的交往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范围之内,形成了跨国性、国际性乃至全球性的关系网络。交往的内容上,集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为一体,具有广泛性特点。这一系列交往,都离不开语言。在社会思想文化结构中,包含着语言符号、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三种基本要素。语言是其交往行为的最主要媒介。通过日常语言的有效手段,主体间的“交往行为”就可以达到以理解为指向和主体对共处的情境作出一致同意而进行的“交感式活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际交往复杂性深化,人的社会关系向全面性发展。面对人际交往复杂性的深化,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充分发挥主体性,谨慎的选择和使用交往的媒介——语言,讲究交往中的语言艺术,从而使人的社会关系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1、要根据交往的方式和需要,采用恰当的语言方式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语言、非语言等方式与他人传递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思想、感情、需要的联系过程。人际交往有各种形式,在交往时,首先要根据交往的情景和需要采用恰当的语言方式。按交际的规模分,有个体间交际、个体与群体间的交际和群体间的交际。个体间交际是指两个人之间的交际。如师生、同学、朋友之间的交际。个体与群体间交际是指个人与某个群体之间的交际。如学生与家庭、班集体和社会的交际等。群体间的交际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之间的交际。如班级与班级之间、系与系(学院与学院)之间、校与校之间的交际。按交际媒介分,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是交往过程中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沟通形式。口头语言沟通如会谈、讨论、演讲以及对话等。书面语言交际如书信、通知、E-mail、BBS等。非语言沟通是指人际沟通过程中人们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如眼光的接触、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等)和周围的环境因素(如交谈时的灯光、气温、地点、衣着、外貌等)等交流思想、情感与信息的沟通形式。

不同的交际方式,必须采取不同的语言交际方式。如个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短,容易倾听,说话要轻言细语,使交际显得亲切。在交际中,语言表达要简明、清晰,不要啰嗦、含糊;要通俗朴实,不要过于晦涩华丽;要因时因人而异,不要千篇一律;要生动富有感情,不要呆板冷漠等等。要学会倾听,耐心听取他人的表述。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只许自己滔滔不绝,而不给他人讲话的机会,或他人一讲就中间打断,表现出对对方的不尊重,这样不利于交际。当别人讲话时,即使自己很不愿意听,也要克制情绪,不要表现出不耐烦而让对方尴尬。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2、要始终注重尊重原则

人际交往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系需要而发生的。现代社会是追求人际平等交往的社会。要实现人际交往平等,使用语言要始终注重尊重原则。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称得上平等。尊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自尊和尊他。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都具有自尊心,即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但是要被他人尊重,首先必须尊重他人。

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史普兰格在其《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一书中谈到了尊重别人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得到,这个世界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而是还有别人,有许多其他的人存在。也许你我相遇是那么偶然,那么无关紧要,但是我们都要彼此把对方当做人来看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这种顾虑别人的心,也反过来帮助我们做到真正的自重。所以我们彼此之间都能体会到这种经过深思熟虑所产生的秩序。

3、要以积极的态度听取他人的表达

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对方并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表达当中,倾听也是尊重他人的重要表现。在交际时,要学会以尊重对方的态度倾听,给别人谈自己想法和体会的机会与空间,切忌自己从头讲到尾,切忌大包大揽、不顾对方的谈话方式。

在交际中,双方都要听取对方的表达,但每个人听的态度不同,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态度,态度不同效果也就不同。以积极的态度听,就是主动的听,也就是不仅是听,而且还注意分析对方讲话的内容,并表达自己的态度。同时,主动地听,还在于听者能够从对方的谈话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正如有位哲人所言,“善于听的人,别人欢迎,自己长智”。

4、要合理的选择合适的话题

在人际交际中,话题选择的恰当与否也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引导行动。积极的情感,如喜欢、愉悦等往往能够形成理解,甚至是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如愤怒、厌恶等常会带来拒绝,甚至是排斥。因此,与人沟通时,选择能使人产生积极情感的话题非常关键。选择沟通话题时要避免对对方及与对方相关人的轻佻、轻视;要避免谈论对方不愿意提及的问题或是让对方伤感、难过的话题。其实,打动人心的最佳方式,是谈论与其切身利益或是切身体会较深,对方最珍爱的人或事物。

5、要学会察言观色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这是一种交际行为。观其天色,可推知阴晴雨雪,看其脸色,便可知人的情绪。知情绪,便能善相处;善相处,便能心相通;心相通,便能达到一致。因此,学会察言观色,是不可忽视的交际之道。学会察言观色,留意对方的表情,互谅互让,该治则治,当止即止,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纠纷,求得和睦相处。

6、要尽量避免与人辩论。

辩论产生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永远无法获胜。即使表面上你取得了胜利,实际上却与失败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就算你在辩论会上胜了对方,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甚至指责对方神经错乱,可是结果又会怎么样,你虽然逞了一时之快,感到高兴,但是对方却会感到自卑。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对你心怀不满。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摘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紊,非语言行为是语言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跨文化交际中,保持两者的和谙一致是交际双方都应遵循的原则。文章拟在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与语言交际行为之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并对于如何进免冲突、保持两者间的和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关锐词: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在研究交际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语言行为,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但是,同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相比,非语言行为具有更真实地传递信息、更准确地表达情感等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同语言行为一样,非语言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受文化的影响,同样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亦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严重影响彼此的交际。本文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进行分析。一、非语盲交际1.非语言交际的界定“非语言交际(NonvethalConununieauon)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广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狭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那些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中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它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它的涵盖范围广,涉及到多个知识领域,如:人类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非语言交际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体态语(Bodyhanguage),由人体各部分的动作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势、姿势、体触等。一类是场景(setting),由个体与环境相结合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时间概念、空间取向、沉默等。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非语言交际相比语言交际有着几方面的特点:首先,许多非言语行为是多义的,它们在不同文化或地区有多种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含义。如果对这种现象了解太少,一旦置身于不同文化之中,便很容易感到困惑并产生误解。其次,非语言交际具有非结构性,即:非语言交际没有正:式的结构或固定的模式,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是无意识的,无章可循的。再者,非语言交际具有连续性。语言交际有始有终,持续的时间有限。非语言交际则不然,譬如,在激烈的讨论之后,辩论双方虽然不再开口,但是,丰富的面部表情却仍在传递着许多信息。3.非语言交际的模式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有各自的规则。人们用语言交际时所使用的词语、句子等语言符号有着传情达意的功能。非语言交际也是一个符号系统,也有其特殊的传达信息的符号特征和功能。如,人的面部表情能通过眼、眉、嘴、鼻和脸部肌肉的运动变化传达快乐、悲伤、惊奇、恐惧、愤怒、蔑视、困惑等多种情感。因而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通过对非语言信号的编码和解码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模式:信息发出者(编码)—非语言信号(解码)—信息接受者如上所示,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是交际双方本身,他们在各自的文化、知识、经验、心理等背景和具体语境下发出和接受信息。化差异带来的“咫尺天涯”的感觉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避免冲突就要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可能同语言行为发生冲突的非语言行为。此外,如果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而使用与语言行为相冲突的非语言行为,交际者应持特别审慎的态度,并要及时考虑到对方能否接受这种冲突信息,以免造成不应有的冲突。因此,研究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最为现实的意义就是要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三、语官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关系的确认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即信息的编码和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发出或接受。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会毫无疑问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当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非语言交际的替代、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不可低估。众所周知,能说会写另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对这种语言的理解不会产生偏差。因为词汇的字面含义毕竟有限,而理解的决定因素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因素又往往隐藏在词汇之后,它包含了许多非语言交际因素在内。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容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影响,结果文化误解和冲突频频发生。虽然先进的交通和通讯手段缩短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然而这并未消除人们在心理上的隔阂。文有学者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川还有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由此,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举止和仪态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人们自然流露出的各种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所反映出的信息同语言交际相比更真实、更准确、更适宜传达隐含的示意。依赖非语言的迹象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想法,能更好地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际内容,从而使交际的质量升华。在很多语言表达不好或不屑用语言来表达的场合中,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或必须替代语言行为,使交际更精确、更具表现力。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语言障碍,对非语言行为的依赖性就会更高。当然,对于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整个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脱离非语言行为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而脱离了语言行为,孤立地去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陈原认为:“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非语言这两种工具。”在语言交际中,语言与非语言之间是主与从的关系,客观地讲,语言是交际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处于主导地位,非语言暗示是语言的有力辅助工具。对于这一主从关系的确认不应有任何的动摇。在一般情况下,非语言交际行为对语言交际行为起到的主要是强调和补充的作用。它包含六个方面:补充(Co呷lementing),抵触(Contradic-ting),重复(R伞ating),调整(Re,lating),强调(Aeeenting),替换(substituting)。[,]首先,交际的主要意图要通过语言手段来实现,尽管非语言暗示传送的信息量很大,但对交际有实际价值的信息却是有限的,它们无论如何无法与有限的、但却系统连贯的语言表达相提并论,而非语言暗示则为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交际情景以强化和补充语言手段。其次,从交际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性质和作用大不相同。在某些方面,如准确、细腻地刻画交际者的心理活动,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形状、运动状态等方面,语言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非语言暗示是影响语言交际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更丰富且准确地表现较为细腻的心理活动。与语言行为相比较,非语言手段有诸多优势:(l)更可靠;(2)有时更方便、更恰当。但是,当我们在肯定非语言暗示相对于语言行为有许多优势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1)非语言交际是非结构性的,往往无章可循,变通性大;(2)非语言行为较多的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容易产生歧义;(3)文化背景的不同使非语言行为的研究者们很难找到诸如音素、音节、单词、句子等清晰的分析单位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四、语盲交际与非语育交际冲突的产生在谈论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的冲突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词语的常规语义和隐含语义。所谓“常规语义”主要指一个单词、词组或句子的字面含义(uteralmeaning)。该意义为一般人所普遍理解,在具体的情景中不会产生歧义。同时,常规语义还包括那些约定俗成的引申含义。例如,pig一词的字面含义是“猪”,但该词还常用来比喻“贪婪的人”。这两种含义都已被人们普遍接受,都属于常规语义。而“隐含语义”是指一个单词、词组或句子所具有的通常不为人知的含义。这种语义由于使用频率较低,交际者无法依赖语言本身来揭示其隐含语义,因而常常130需要借助非语言的手段来进行确定。某些词语的隐含语义是无限丰富的,这些无限丰富的隐含语义与该语言单位的常规语义有着或疏或密、或正或反的联系。由于隐含语义不但具有隐蔽性,而且内容多样化,因此要使非语言行为与语言的隐含语义保持一致并不总是件容易的事。隐含语义的理解如果离开非语言行为的帮助,语言与非语言的语义指向有时会发生冲突。概括起来,语言与非语言的冲突有三种结果:(l)使信息的接受者无所适从,无法断定传递的哪一个信息是真实的。(2)两者搭配,传递出一种特别的混合效果。这种混合不是两种语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此基础上营造出的一种特别的语义或情感氛围。(3)两者搭配,但唯有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当目的语使用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时,交际者要从对方支离破碎的言语中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意图,其理解的难度可想而知。此时,非语言行为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非语言行为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下列条件:行为本身必须是信息的载体;编码和解码的程序必须是交际双方所熟悉的;载体的形式必须是双方都承认的。如果双方用不同的载体形式(非语言行为)表达某个意义,交际就会发生障碍。例如,拇指与食指合拢,其余三指伸直,这个动作在英美文化内是“很好、没问题”的意思,在我国是“三”,但在有的拉美国家它却是狠裹的动作。[3]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的冲突并非只会对交际产生负面影响。实际上,我们时常会有意无意地利用两者的冲突关系以获得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例如用愉悦的面部表情去搭配包含负面意义的语句则会给人以不真诚的,或是“玩笑”的感觉。因此,交际中保持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和谐一致才是至关重要的。五、避免冲突、保持和谐1.使用一个“公共信号库”所谓“公共信号库”即交际双方知识和经验范围内的交叉重叠。只有存在这样一个信号库,发信方所要传递的内容才有被正确接受的可能。如手势“V”能正确传达“胜利”的含义是以交际双方都有这一先验信息为基础的。2.正确利用语境语境因素决定谈话的含义。谈话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具体的文化背景下,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交际者根据对语境的认知而确定的。语境包括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非语言语境包括交际场合、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是指谈话的前言后语、过程及交谈者对影响交际效果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由于个体交际者的背景经历相异,必然会使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认知和解码能力相异,最终导致交际双方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要正确地推导和理解特定语境下的特定含义,就要综观语境诸要素。如果说语言交际的内容会因语境不同而变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它能丰富而准确地表现交际者的心理活动。同时,就效率而言,前者是无法与后者相媲美的。在不同语境下,对非语言信号的解码可实现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每一非语言行为都不是孤立出现的,也不一定都是有意识地要传递某一信息。因为非语言交际常常捉摸不定,难以察觉,同时,它又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心里活动和价值观念。[’]因此,交谈双方只有对语境统一建构和把握,使话语与语境有机结合,彼此才能应对自如,交际才能有效、顺畅。正确利用语境是避免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发生冲突的另一重要前提。需要注意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识别非语言行为信息时要严防模式化或只看表面现象。排除非语言交际行为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干扰就可以尽力避免冲突,实现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和谐沟通。3.正确理解非语言信号成功的交际仅仅依靠对语境的把握是远远不够的。在非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中,其伴随及协助语言表达这一功能尤为重要。非语言与语言行为的和谐在很多场合下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达成的,或者说,伴随语言行为出现的非语言行为很多都是习惯性的。所以说非语言信号的正确解码对于语言表达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是正确的言语理解的重要保证。在有些场合,交际者需要有意识地使用某些与语言相和谐的非语言行为,以便使双方借助这些非语言行为确定语言行为所传递的信息是否正确。因为与语言行为相伴随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不止一种,如果其中某一非语言行为背离了与语言保持和谐的原则,交际对方就可能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表示疑惑不解。因此,保持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的和谐,还应保证每一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信息彼此间不发生冲突。4.进免文化冲突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一样,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同一国家或民族的人们非语言交际行为并非完全一样,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间,非语言行为也是千差万别的。在一种文化中,与语言行为相伴随的非语言行为的语义指向是和谐一致的,但在另一种文化中,两者的语义指向却可能是冲突的。对他种文化理解的欠缺会导致对非语言行为理解的偏差。例如,中国人在表示“吃饱了”时习惯用手轻拍自己的肚子。在这里“拍肚子”表示“吃饱了”是中国文化所做的诊释;而在美国文化中,表示“吃饱了”却是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指伸开,手心向下,意思是“已到这儿T”。[’]值得注意的是,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同样是密不可分的,非语言行为作为信息传递的手段也是文化的产物,是某一社会的共同习惯,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行为准则。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异文化冲突信息的认知取决于信息输人者对对方语言、非语言行为及文化的熟悉程度。因此,文化差异是导致文化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文化差异在非语言交际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有别。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会以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表现出来。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人们用点头来表示肯定,而在非洲某些国家,人们则用摇头来表示同意。其二,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相同。有些手势或动作在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可使用,因而传达的信息基本相同。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这些手势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并注意其使用场合。其三,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部分相同。有些非语言交际手段或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有些还具有高度的地方性,仅仅用于某些特定的文化或语言区域。例如:对亲密距离的理解,中国人和西方人亦有不同。在西方一些国家中,人们相互击掌、拥抱、亲吻面颊等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在中国,一般不会使用这种体触行为。要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就要在理解他种文化非语言行为的含义时牢记三条原则:第一,在注意某一非语言行为表现时不能忘记:在实际交往中往往是多种非语言行为同时配合行动。第二,任何人都无法列举和描绘出每种文化的所有非语言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正确理解一些常见的非语言行为的信息,就可以对所需要的信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三,我们只有先了解本族文化的非语言行为,才能理解他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I’1由此可见,要实现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和谐一致,就要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根本在于文化对比研究。通过文化对比,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以及交流中可能造成的误解和冲突,排除文化干扰,实现顺利、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学会排除文化干扰的正确、得体的方法。在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的含义和特点的同时,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所在。其次,要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方法。正确理解在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相结合的话语结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文化特点。川

语言交际论文文献

播音主持言语交际及情感表达策略论文

摘要: 目前,经济水平得到快速地提高,伴随而来的就是广播电视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中。也因此,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利用说话的方式来进行创造,或者说是在工作,以此达到传播消息和带有娱乐性的目的。他们活在大家的目光下,也对社会各个阶层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播音主持语言交际与情感表达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播音主持人;言语交际;情感表达对策

一、播音主持情感表达和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对播音主持行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一个节目,主持人所主持的节目效果和他们本人的情感表达和语言交际肯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顾名思义,播音主持也就是主持人用自己的话给观众们传达自己所理解的信息。而播音主持人的个人能力比如对情感表达的把握,就直接影响了节目的表达效果。并且播音主持人的语言只有具有浓厚的感染力和渲染力才能激起观众的兴趣。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节目离不开主持人的情感表达、言语交际和独具个人特色的主持风格。一般来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对于播音主持人的普通话要求都有不同的等级,比如说电视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这些,要求普通话都达到一级甲等。但是为了更加方便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改变。例如,各地方的广播平台加上自己特有的方言,则会使当地的听众产生强烈的亲切感,不是当地的人则会被当地特有的方言发音而吸引。对于汉语普通话中的语音要求,语法语义等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普通话标准,发音正确,无歧义,播音流畅,语感突出,逻辑表达性强,这些都是播音主持必备的岗位基本功。因此,对于广大想要加入播音这个行业的青年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带有“土味”的普通话而自卑,保持好自己的特色,然后达到国家要求的普通话即可。

二、播音主持语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

我们知道当我们观看节目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主持人因为自己的文化功底欠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闹出不少笑话来,这些问题的出现大部分都是由于播音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和学识不够,我就以前看过的节目说一下他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说播报一些内容时读音不准,用词不当,不深入了解成语释义就胡乱用成语来比喻某件事情,等等。而且如果播音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学识不够,在分析播报事件时不能引经据典,会使节目整体的效果缺乏魅力,也使得播报的节目枯燥无趣,不能更深入的表达出来节目效果所需要表达出来的深层含义。一般来说播音节目都要求脱稿播报。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偏低方面的主持人就可能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困境。他们可能会在播报节目的时候卡壳,重复说某句话,或者对于一些生僻字的了解也不是很熟练,这些都需要播音主持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每个国家的新闻不只是为自己国家的人民服务,更是别的国家了解我们国家的一个窗口。为了国家的文化传播与发展,播音主持人也需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二)情绪渲染方面的不足

播音主持人如果情感丰富的主持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于节目的效果有很大的助益。而且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情感表现只是主持人所要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只有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也就是接地气,才能更大的吸引观众的兴趣。同时,主持人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也是他们所主持节目的灵魂所在,吸引人们观看这个节目。所以说,情感表达中表现出真情实感最重要。

三、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

文字和情感想伴生,主持人的谈吐一定是要带有真感情的,这是为大众所接受的前提。对于播音员和主持人这类存在于镜头下的角色,更应该有一定的用声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从容不迫地使用语言能够表达情感。同时,播音主持人和观众之间引起共鸣的主要方法就是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播音主持人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融合丰富的情感把要读的文字内容读出来,不能面无表情,冷硬的读出来那些没有感情的文字。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播音主持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相当于一种艺术。所以为了把握好这门艺术,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断地修炼,融入自身内涵。鲁迅先生说:“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有真意,去粉饰,去关怀。真正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更好地和观众们站在一起。此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时间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这是高情商的主持人的特点。因地制宜:情感表达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策略。氛围,情境,情绪不可或缺。而因地制宜就是指作为播音主持,在情感表达时,应该接近所看这个节目的观众。与节目的内容相符合,例如在一档民生类的节目中,主持人一板一眼的主持反而让人发笑。而在一个好人好事宣传时,过于公事公办,职业化的播报语气也会让大众无法接受。当然,不同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习惯也不同。另一方面,选择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件事,也就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播音主持人。总的来说,嗓音音质,语言表达流畅度,用气发声水平,以及临场发挥再创作等能力,都影响着播音主持因地制宜进行情感表达的效果。但要明确的是,真诚是情感表达的第一要求,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不会仅凭华丽的词藻与夸张的神态语气来表达情感,而是用真诚来打动人。因时制宜:作为播音主持,不仅要做到因地制宜,更应该做到因时制宜。听众的心情,观众的状态,节目的预热程度,嘉宾的情况等,这些都影响着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策略。作为主持人,情感表达就是把自己放在与观众同等的位置上,作为一个协作者去推动节目顺利进行。言语更多的是取得观众与嘉宾的共鸣。其情感策略是立足于整个节目的需求,让观众配合节目共同见证与渡过这一突发事件。尊重大众,坦诚相告,积极面对,言语表达直接体现了其内心过程。经过这一次言语上的表达,观众对节目的感情反而更深。这就是共情的作用,也是情感表达得到共鸣的结果。

四、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策略

(一)提升播音主持人的用语规范

播音主持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运用语言来表达具体的信息。尤其是对于有丰富内涵的汉语来说,博大精深的汉字只要重新排列组合就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所以,播音主持人想要规范自身的语言用语,首先就要从语言方面开始。有些地方性主持人在播报节目时会穿插一些方言进行播报,这些对于节目的传播效果会起到一定方面的影响,但是一般都要求播音主持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尽量用规范的普通话准确又精炼的主持节目。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人也要对一些有特殊用途的词汇进行很深入的把握,在播报节目时运用凝炼又精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需要表达出的信息。外部监督也是一个提升播音主持人用语规范的重要手段。想要在根本上规范播音主持人的用语,就需要严格要求播音主持的工作标准,同时开展普通话培训和考核工作等。

(二)播音主持人自身素质的高低

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要明确节目具体想表达什么信息,要对整个节目做一个透彻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且完整的把自己所理解的信息传达给观众。而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主持人具有超高的节目敏感度,还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量,从而让自己更准确更快的表达出自己需要表达出来的观点。播音主持人如果结合画面的话也会更加有利于情感的把握,而且播音主持人员通过画面更能对自己即将播放的新闻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因此,画面结合对播音主持人把握情感来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一点,播音主持人也可以主动地去参与采访过程,增加熟练度也更容易带有真情实感,一般来说新闻主持人所播报的新闻都不是自己采访的,也很难有真情实感,所以,让播音主持人去参与采访,更有利于播音主持人把握真情实感。播音主持人也要加强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要提前做好功课,在节目开播前要多熟悉多音字,变形字的读音等。保证播音时不会出现像读错字这种低级错误。

五、结语

综上而看,真诚是播音主持人的第一原则和要务。真诚意味着有自己的情感和不欺。然后,在真诚的基础上,努力打牢播音基本功,深入节目内容,贴合大众心理,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和情感表达能力,成为一位能够走入人心里面的播音员。

参考文献:

[1]高勇.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2]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3]雷东荣.播音主持基本素质解析[J].新闻传播,2010(02).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言学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语言学的发展与趋势

论文摘要: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决定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研究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特别是以英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教学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立足于语言学的基础发展,着眼探讨其发展趋势,试图从其中把握其研究热点。

1 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学的前身应该可以被既定为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追溯更早则称之古代语文学阶段。现代语言学是从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新时期,这一时期索绪尔()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Th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结构主义中以美国结构主义影响最大,, , 三者较为出名,他们创立了新结构主义学派——美国描述语言学,三者中以后者较为出名,所以美国语言学也叫“布龙非尔德主义”。

美国的结构主义

美国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四种:替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分布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其主要内容如下:

(1)替换分析法(Substitutional Analysis),即用一个语言单位代换另一个语言单位是否得到新的事实。

(2)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找出他们相同或不同部分从而确定单位性质。

(3)分布分析法 (Distribution Analysis)为研究词位出现的位置,词类(实、虚)分布的位置。

(4)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一个句子首先可切分成两个部分,切到词素为止。

(5)序列分析法(String analysis)是把句子带有修饰或不带有修饰的基本单位、结构成分或基本单位、修饰成分。

(6)转换分析法(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为把任何的结构看成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转换,所谓核心句是基本句型(SVO, SV等)其他是核心的拓展或是从核心句转换而来的。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 Halliday (韩礼德) 师从伦敦学派(弗斯)。后来,我国的两名学者罗常培和王力,打破传统语言或结构主义的根本,把语法形式意义、语言用法等系统地有机地连结起来。

转换生成语法

20世纪50年代Chomsky 对美国结构语言提出挑战,创立了转换生成词法或形式语言学,提出研究重点人是如何从有限的语言单位创造出无限的语用句型。这一时期的发展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经典理论时期、标准理论时期、扩充标准理论时期、修正式扩充标准理论时期、最简的解释理论时期。这个时期Chomsky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深层和表层结构。这两个概念对“同形异义、异形同义”歧义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 语言学的动态研究

语用学 (Pragmatics) 即语言使用学,其主要研究问题包括:指示语 (Deixis)包含人称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承接指示;前提 (Presuposition), 语用推论, 以语言结为根据,靠逻辑推论语言的前提条件;语用含义(Implicative)话语含义, 给语法事实提供重要功能解释。

语篇学

语篇学是在句法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叫篇章语法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学由静态到动态的大转变,由结构研究到功能研究。篇章语法主要解决篇章结构研究;篇章语义主要解决篇章意义连贯,研究篇章的层次。篇章的语用研究,重点探讨会话结构、话轮(说话顺序)邻近配对(前者说话的反应),也解决影响会话因素(心理因素、文化),篇章理论研究,研究篇章的产生。

社会语言学

社会于语言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来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来研究社会的规律。其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的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的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如国际文化交流中采用哪几种语言、在本国推广哪几种语言、语言的推广和文字改革等等。

3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

单以核心刊物《外国语》上发表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有30多篇;《外语教育研究》上发表有10多篇;出版的重要著作有胡壮麟先生的《系统功能语法概念》于1989年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语篇的衔接语连贯》;程琪龙的《系统功能语法导论》。论文集有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语言系统与功能》;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语篇·语境》;任绍鲁的《语言·系统·结构》等等。系统功能的基本概念的引进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胡壮麟为首,系统功能的语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系统功能语法的语言观于方法论;对系统功能语篇研究理论进行实践和补充。

语用学的研究

近年来,《外国语》在语用学发表文章达3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出版的专著主要有: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何兆熊的《新编语用学概要》。语用学在90年代最现风光,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最核心的科目,其研究有三个特点:

(1)在继续引导外国的方法的同时,通过对语言具体事实提出修正何补充。例如:何自然的《国外语言学的研究》。

(2)对语用学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开拓。比如何自然的《语用模糊》、《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由卫国的《现在完成时的语用含义》。

(3)从翻番而论转入专题研究。把汉语与外语的研究联系起来。例如刘绍忠的《“清”字用法汉英对比》。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外国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共有10多篇;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1)由宏观方法转入微观具体语言现象分析,例如:《委婉语社会语言研究》、《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2)从解释的社会学角度转向心理学语言运作的社会心理机制。例如:王德青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科性质语研究对象》和素定芳的《委婉语研究》。

话语分析研究

《外国语》中有将近2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从80年代中期开始系统介绍西方话语分析基本概念与理论。90年代转入英汉对比分析。从话语口语转入语篇研究。近几年来,话语分析有交叉和重叠趋势。

4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趋势

(1)研究对象看,由微观转入宏观,语言本身系统转向跨学科研究,出现交叉学科,如跨文化交际学、国情语言学;由结构研究转入功能和应用研究,由静态到动态,如描写构词句法规则到句法结构的不同功能;单个词的意义到单词在特定环境中的意义;由单一语言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如对比语言学,包括双语对比、多语对比,包括同族语对比、非同族语对比,即有语言自身的对比,也有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如跨文化交际学。

(2)研究方法看,由单层次和单角度,静态研究转入多层次、多角度、动态研究。

(3)研究目的看,目标不断从窄到广,从肤浅到深度;从描写转向解释 Chomsky 试图从大脑的遗传基因来解释语言的事实;从理论的探讨转向应用价值分析,如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语用学的分析应用到法庭审讯中等。

(4)发展趋势看,语言学研究有三个:①侧重宏观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②着眼认知语言,语言与大脑关系;③鼓励用科学技术研究,如《对学者个人差异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浅议对比语言学

摘 要:对比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研究事物的最常用方法,其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一支,发展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本文仅就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原则与程序做一简单概述。

关键词:对比;对比语言学;定义;分类;历史发展;原理与方法

一、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及分类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许余龙1992/2008)。对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理解如下:首先,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和其他分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次,对比语言学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对比描述,而普通语言学则是对某一种语言的普遍描述。再次,对比语言学是在共时理论的框架下发展的,也就是说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发展状态,而不是其演变。最后,对比语言学虽然研究描述语言之间的异同,但重点却在不同的方面。

对比语言学可划分为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应用对比语言学两大类。理论对比语言学又由一般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具体理论对比语言学构成。一般对比语言学是一般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旨在研究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对比语言学是具体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旨在运用对比语言学的原理和其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应用对比语言写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其也可以划分为两类,即一般应用对比语言学,它旨在研究如何将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语言外语教学活动中去。另一类是具体应用对比语言学,其任务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以便为某一具体的应用活动服务。

二、对比语言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自从人类产生了语言后,语言之间的比较与研究便蓬勃发展起来,对比语言学学科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两个渊源,一是起源于欧洲,其二是起源于美国。欧洲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始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初,其理论框架为对比型理论性的共时语言分析,而后由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继承发展。美国的对比语言学发展于二战期间,对比语言学的英文名称contrastive linguistics一词,由语言学家Whorf于1941年在其著作《语言与逻辑》一书中首次提出。而与欧洲传统的对比语言学特点不同,美国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的。表现在运用语言对比的方法进行语言接触和双语现象研究等理论方面的探索,另外还运用对比语言学研究为外语教学服务。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比分析的两个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受到极其严厉的批判,对比语言学也开始走下坡路,从此一蹶不振。而与此同时,对比语言学在欧洲却持续发展,大部分的语言学家则采用转换生成语法作为对比描述的语言学框架。在此后的30多年中,理论对比语言学在欧美越来越受到了关注,学科地位得到提高,学术界对对比语言学本身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的探讨也逐渐深入。我国国内的对比研究学者有严复,此外还有马建忠、黎锦熙、赵元任、王力和吕叔湘等都对汉外对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比语言学的原则与研究程序

(一)对比语言学的一般原则:共时对比原则和同语体对比原则。

共时对比原则:对比研究是一种共时比较,当我们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状态进行对比描述时,不能拿不同时代的语言现象进行对比。

同语体对比原则: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具有不同的功能语体,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选择、使用、组织语言单位的规范和规则。书面语与书面语对比,口语与口语对比,即相同的语体进行对比。

(二)对比研究的程序:

1、确定对比范围。首先确定对比的范围,即描述的对比层面是什么。比如在音、词、句、篇章、语用等选择一个层面来进行比较。其次需要进一步确定其具体对比描述对象是什么,也就是对比的语言单位。例如,在语法层面上,可以选择词组或句子结构等单位作为对比的对象。最后就是对比的语言学内容。

2、文献搜集与研究。首先先要搜集某一对比范围内已有的对比研究,这样可以使我们避免重复做别人做过的工作。其次就要搜集出这个研究范围内对两种语言分别所作的分析研究。

3、确定理论框架。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是指以某一种语言分析研究的理论或模式为基础的对比描述方法。选择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确保语言描述的可比性。我们常用的对比描述方法有中心词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近年来,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等也被许多研究学者所采用。而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的选择取决于对比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4、搜集语言材料。语料可以分为实例语料和内省语料。而内省语料又可以分为自我内省语料和实验内省语料。选择语料我们需要考虑对比研究的性质和目的、理论框架、描述内容这些因素。

5、分析对比。对比分析是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某一确定的理论框架对搜集的语言材料作某一方面的分析和对比。

6、总结。分析对比后,我们要总结这一对比的成果是什么,讨论其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找出其局限性,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四、总结

对比语言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殊途同归是为了解决教学或翻译问题而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对比可以在语音、语法、词汇、语义、语用等层次进行,也可以从语言的文化、心理、民族角度进行对比研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和青睐。

参考文献:

1、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第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0

2、王利众.对比语言学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语言交际素材论文

口语交际灵动课堂教学中的“四多”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口语交际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使口语交际走进灵动课堂,我在实践中作了“四多”的尝试。一、培育自信,多点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而口语交际则起着桥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讲到底,而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即使有问题可以回答,怕回答不到点子上而被老师否定或冷处理,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卑的心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密”。在教学实践中,我巧于创设问题情境,尽量选取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培育他们的自信。我们班有一对孪生兄弟,性格较为内向,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发过言。于是,我平时常主动找机会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进行情感沟通。在教学《学会请教别人》口语交际时,我鼓励双胞胎中的弟弟上台扮演“燕莉莉”,哥哥扮演老师,由燕莉莉向老师请教舅妈送的钢笔上的英文。谁知燕莉莉站在那儿憋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她”的头低下了。这时我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他一个台阶:可能“燕莉莉”同学还没考虑好,老师相信他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能让大家身临其境。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再次给了兄弟俩一次机会,这回兄弟俩由于配合比较默契:落落大方,角色到位,越表演越自信。我趁热打铁,对他们的精彩表演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找到了小有成功的感觉。 二、创设情境,多点演练仔细翻看苏教版,不难发现,单元练习中的口语交际话题大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平时,我注意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表演,让他们自己探究,相互合作,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活跃起来。1、摆擂台,挖潜能好胜是儿童的天性,以演讲对抗的形式来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交流,趣味横生。如在教口语交际“介绍校园”时,首先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以讲台为擂台,上台对学校按区划介绍,谁讲得好,谁是第一关擂主。其余同学可以向擂主挑战,只要你介绍得更精彩,便可以把擂主打下台,产生新擂主……,整个交际课,同学们情绪激昂,异彩纷呈。大家在充分挖掘口语交际潜能的同时,体验到了口语交际的快乐。2、角色换位,师生互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听者和说者双方不断发出信息,接受信息,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人都有一种积极的表现欲望。儿童的这种表现欲望特别强烈,交际课上师生共同表演,更能使同学们迸发交际的灵感,闪出智慧的火花。如进行《秋游水绘园》的口语训练,我刚板书完毕,有的学生就跃跃欲试。他们可能是对水绘园太熟悉了,急于想表达,我先向大家摇了摇手,然后对同学们说:“今天这一节课由你们派人来当导游,让我当游客,相信你们会让我满意的。”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不禁欢呼起来,那场面令人难以言表,连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积极投入其中。这我惊讶不已:似乎每个同学都具有演员的素质,演说家的口才。是表演的魅力把学生引进了口语交际的乐园。三、鼓励求同存异,多点个性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语言表达不能只限于求同,求同则易人云亦云,缺乏创新。唯有各抒己见,实现个性差异互补,才能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忙于“灌”,而是让学生先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可以撇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见。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探究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化。口语交际训练话题的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如在教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谈成语”这一话题时,大家争相举手,个个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老师,因为暑假中大家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有的专门看的是《成语故事精选》,能脱口而出,一口气可以倒出几十个。说归说,不能杂乱无章,我来个急转弯:要他们分组按标准归类讨论,(有的搞成语接龙;有的找属于寓言故事的;有的找属于历史典故的,有的围绕数字的)然后汇总。关键之处,为了各自的观念辩论起来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个性化的思维火花四处碰撞,形成了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他们在交流中,围绕各自的话题,一下子就能用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成语,同学们的脑袋瓜几乎成了“成语仓库”了。彼此之间领略口语交际的精彩与美妙。只有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亮出自我,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口语交际的自身价值。四、课外拓展,多点空间《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事实上,口语交际仅靠语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分析、讲解、引导、示范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应拓展口语交际的时空,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运用的能力。一节课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应让学生带着任务回去。如在交流“今天我当家”时,我就鼓励学生去与父母换位,自己拎上菜篮,走上街头,和摊贩砍价较量。方式种种的活动,都能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应变能力。“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要想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就必须挖掘身边的素材,多种途径地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然而这样的活作业学生乐于做。不懈的努力下去,新的课程改革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实到了实处,形成“双赢”的格局何乐而不为?让灵动课堂的教育教学成为口语交际的桥梁应当是我们不懈的理想追求。(发表于2008年第五期的《教学交流》本文发表于2008年第4期的《教学交流》杂志(引自:)欲知更多有关“口语交际”的论文,请点击: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后,缓步的骆驼却不断前进。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交际的议论文写作素材,欢迎大家阅读!

一、道理论据:

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

2、生活里最重要的是礼貌,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学知都重要。——赫尔岑

3、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谕,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考考验。——马克思

4、善待那些具有爱心的人。——梅特灵克

5、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唐·吴兢

6、当一个人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他就应当与大言不惭和矫揉造作之间保持等距离,既不夸夸其谈,也不扭捏取宠。——雨果

7、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8、礼貌对于人性,犹如热力之对于蜡。

9、他的`谈吐总是平易近人的,这种单纯既掩饰了他对某些事物的无知,也表现了他的良好的风度和宽容。——托尔斯泰

10、所谓从礼待人,即用你喜欢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遇别人。——查理德菲尔

11、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

12、有文化教养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这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里蕴藏着希望。——王尔德

1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14、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冈察尔

15、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后,缓步的骆驼却不断前进。——萨迪

16、慷慨,尤其是还有谦虚,就会使人赢得好感。——歌德

17、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18、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颜元

19、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爱默生

20、自尊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21、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培根

22、彬彬有礼的风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现。——爱迪生

23、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夸美纽斯

24、家庭教育的另一个内容是培养子女的服从性,服从性的培养可以使子女产生长大成人的渴望。反之,如果不注意子女服从性的培养,他会变得唐突孟浪,傲慢无礼。——黑格尔

二、事实论据:

1、日本的礼貌训练学校。日本兴办了一种新的学校——礼貌训练学校。许多公司把他们的新雇员,尤其是年轻的女职员派到这里来受训,学习如何对不同的采用不同的的敬语,如何接受名片,如何保持优雅物坐姿,如何礼貌以欢送客人等。他们聘请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师是日本航空公司退役的空中小姐。

2、吴起言必信。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吴起,为人极守信用。有一天,他遇见老朋友,约请他到家里吃饭,并说:“我等你一起吃。”结果,一直到晚上朋友也没有来,吴起就一直饿着肚子等着。第二天,他派人把朋友请了来,才和他一起吃了饭。吴起守信到这种程度,这大概就是他能统率好千军万马的原因。

3、微笑和妙语化解发矛盾。公共汽车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司机骤然刹车,一位男青年立足不稳,身体前倾拥靠到一位妙龄少女身上。尽管男青年微笑着表示歉意,姑娘还是杏眼圆睁,怒气气冲冲地斥责他:“德性能”眼看一场争吵就要发生,全车人都盯着他俩。谁知男青年并不动气,仍微笑着答道:“不是德性,是惯性。”乘客们爆发出一阵笑声,连姑娘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