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关于曹操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2024-07-03 01:35:25

关于曹操论文范文资料

我眼中的曹操胡老师在课堂上讲三国我们是百听不厌,《三国演义》一书我也看了很多遍。一听到曹操,我就怒发冲冠,认为他是一个老奸巨滑的乱臣贼子。当听完易中天的品三国的电视讲座后,我对曹操的印象重新有了认识,认为他是一个生性随和、奖惩分明、用兵如神、待人真诚的人。请听我一一讲解。先前我以为曹操定是个严肃不易被人接近的人,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其实历史上的他是一位既随和爱笑的人,为什么说他随和呢?除了要事正事之外,他对下属与朋友是很随和的,吃喝住穿都不讲究,和朋友一起聚餐时,喜欢讲笑话,听到好笑的,他会笑得前仰后合,甚至扑倒在菜盘上,满脸满胡子都是菜汤也不在意。他还是一个爱笑的人,打了胜仗他笑,打了败仗他笑,战败华容道他还大笑三声呢,写诗他也笑,这么爱笑的人难道你会不喜欢他么?曹操还是一个奖罚分明的人。《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对百姓非常残暴,宁可天下人负我,不让我负天下人。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把老百姓视为平等对待,当运粮工人受伤了,他会问寒问暖,自已也亲身上阵。对有功过的人奖惩分明,对需要奖励的人他奖的比手下人想的还要多,惩的话也会宽容对之。这真是一个好领导啊!曹操还是一个以诚对人的人,《三国演义》中说他不讲信用,虚伪。历史上的他是为人守信,对人真诚宽容,当袁绍的谋士陈琳大骂曹操后来又降曹之后,曹操对他还是很好,忘记当初的不快,十分宽容和重用他,因此陈琳更加的忠心耿耿。原来我所喜欢的《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并不是历史的真实,虽然我也很喜欢《三国演义》里精彩的故事和性格鲜明的人物,但是我还是提意一下大家可以看看真实历史的《三国志》!

曹操 评论一个人的功与过,一本虚假的《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的,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操是乱世人民的救世主,这一点北方人民的感受应该是很深的,曹操统一中原以后,平定匈奴边疆,使中原战乱大大减少,他的屯兵制使北方在常年的征战中没有损害北方的根本。 曹操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在他的很多言谈与诗句中。“关中有义士,……,乱骨满蓬藁。”还有割发代首尤其深刻地得到体现! 反观刘备,不具备统一点条件(孔明出山)之前,如果因为姓刘而一位地吹嘘为真主的话,我想这是很不公平的。应该说明的是,《三国演义》是一本在封建时代的产品,它不可避免地要为统治者服务。要不它是不可能“出版”的,(统治者不允许),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就是深刻的见证。 曹操背了2000年的“黑锅”,演了2000年的“白脸”戏,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白手起家,雄踞中原,谈笑用兵的古往今来的奇人。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是有其亲国几百年的积累,其版图也不过是现在的黄河流域与长江北部,云梦泽(岳阳,位于长江边的一个城市,有岳阳楼)在那个时候还是瘴疠之地,可以说是不属于秦王朝的,和曹操20多年建立的魏国势力版图差不多。这一点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他的政治,治国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曹操的军事才能也一样地出色,这一点是可以确认的。无论《三国演义》怎么贬低曹操,老是被称作为“龙”的刘备是没得比的,遗憾的是他的《孟德新书》没有流传下来,无论如何,从他为《孙子兵法》作的序中可以体现出他的高明! 三国时代,是一个地方势力割据的纷乱时代,就是这样一个背景,诞生了一个新颖的文化时代。一改前朝骈文的华而不实,而是一种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安诗人”,而曹操就是“建安诗人”之首。其诗句现在仍广传于世。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周公吐府,天下归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等等。 在治家方面,曹操也有其独特之处。俗话说:能治家才能治国。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也是建安诗人之一。历史文坛上“一门三父子”的不仅仅是苏门,曹氏早就转美于前了。曹操临终时,我记得他留给他妻子们的是一些针线女工,而不是奇珍异宝。这一点很重要,对于他来说,要钱要财并不是难事,但他却要他的妻子们自食其力。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恰恰体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当然,曹操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毕竟,尽善尽美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尤其是走这一条路的人,注定了不可以用常规来评论其功过,成天打着“仁义道德”的幌子招摇撞,是无法与人争雄的,例如刘备的初期。 “量才启用”千古名句出曹公,毛泽东在自身修为上,唯独不敢轻视曹操,政治、军事和文学修养上,曹操可称为千古第一人。好加分哦~

。。。。。。

试论曹操的多面人生-高中议论文800字(来自网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果说三国是一段不得不读、扑朔迷离的历史,那么曹操则是一位不得不提、褒贬不一的人物。“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因为多疑,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九口。因为多疑,赤壁大战前,周瑜使反间计,令曹操疑心大起,立斩蔡、张二将,导致赤壁之战大败。因为多疑,曹操率大军与刘备军队隔汉水对峙,因刘备一方将士夜夜击鼓鸣炮,竟使其怀疑诸葛亮可能有诡计,马上将部队后撤三十里。因为多疑,他以为华佗为其治病是替关羽报仇,一代名医因此死得不明不白。多疑而不明断,一意孤行,害人害己,真是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多疑多败。然而,不要忘了,曹操生在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战争中的多疑,可以看作谨慎,更是一种无奈。面对像刘关张三兄弟的生死同心,想来曹操从内心而言也是羡慕的吧。作为一代枭雄,面对战火纷飞,群雄并起,如果没有曹操多疑的性子,何以步步为营,成就霸业?所谓成也多疑败也多疑,多疑让曹操赢得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曹操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悲痛得死去活来。陈宫死后,曹操赡养其老母……他的残忍和冷酷并非本性,若他不残忍,别人就要对他残忍;他不冷酷,就战胜不了一个又一个凶险的敌人。他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曹操虽然多疑、奸诈、残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能臣,一位有着雄心抱负的明主。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爱才,他明明知道关羽不会背弃刘备,却不忍杀之,亲送关羽千里走单骑,任他过五关斩六将;他可以让赵子龙在军队中七进七出;他可以重金厚待曾经写过讨贼檄文辱骂自己的陈琳。正因如此,其手下将领文臣无论是桀骜不驯,还是倔强执著,甚至是奸诈狡猾,都无不心悦诚服于曹操之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曹操有才。他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他擅长诗词歌赋,留下《短歌行》、《观沧海》等千古名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若不是心怀壮志、才华超群,又怎能写出如此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的文字?难怪世人言曹孟德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统天下”是曹操的雄心壮志,“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看似过分的做法和孤傲自夸之语,饱含着曹操一生的梦想与霸气。然而,事与愿违,曹操最终还是没来得及实现自己一生的宏愿,他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曹操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更是时代将他推向了最前线。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毛泽东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有些^、厌恶曹操,厌恶曹操的多疑奸诈,厌恶曹操的残忍狂妄……有些人喜欢曹操,喜欢曹操不拘世俗的真性情,喜欢曹操不惧失败的真豪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或许对与错已经不重要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历史长流中,纷纷扰扰只是沧海一粟,曹操却用他匆匆一生,画出了惊鸿一笔。

关于曹魏论文范文资料

我认为首先可以读《三国志》和裴松之引的注,《魏略》,《曹瞒传》等,选取小事,但看似夹杂着主要特点。第二,可以从人物性格特点上入手,抓住主要矛盾。。。第三,阐述自己观点,是好是坏,注重分析第四,总结。。。意见:可以用“反证法”,用“坏事”说明“好事”,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曹操的儒学思想及其成因 摘 要:曹操与儒学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言语追及尧舜、周公,这正是儒家标榜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模式。同时,他也多追述管仲齐桓,而管仲的“仁”正是曹操新儒学中要义,这正体现了他在继承基础上有所选择的特点。第三,对“为表三让”的认识。《文心雕龙•章表》中讲:“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建安元年,曹操上书让封,何止让了三次。他在上书让增封中也讲:“臣虽不敏,犹知让不过三。所以仍布腹心,至于四五,上欲陛下爵不失实,下为臣身免于苟取。”他是承袭旧制才如此,但是后来认为这是虚礼,没有再执行的必要。他反感儒学中迂阔的礼节,可见他的人生哲学是务实的儒学。 三、曹操儒学思想的形成 曹操儒学思想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代影响。汉末直至魏晋时代,佛学与玄学进入思想领域,使迂腐的以经学神学为特征的儒学的独尊地位一度动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末至曹魏这段时期,人们还是有意识地奉儒家思想为正宗的。在统治领域,汉初的律法就出现了儒法合流的现象,在东汉中后期达到了极盛,发展到魏晋时代,出现了系统化的儒家化成文法典。曹魏时代甚至规定,司法中“但得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6〕523。因为郑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家,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在学术领域中郑玄的成就是最受重视的。确实在魏晋时,治经学的人比汉代时候要少,但是还是有不小成绩的。在今存《十三经注疏》中,除了汉代学者的七部经注、晋朝的三部经注、唐代学者的一部经注外,其余两部均为曹魏时学者所作。如王弼的《易注》、何晏的《论语集解》都颇负盛名,在经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东汉永平以后,以谶纬为特征的今文经学已逐步为古文经学所取代,曹操等人就是处在古文经学比较发达的氛围中。这一点也可以从他身边许多儒学人才所熟悉经典的情况看出。他们的学派倾向也多是古文经学。王朗著《易》、《春秋》、《孝经》、《周官》。贾逵、乐详及李典最好《春秋左传》,其中乐详还撰写了《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而且李典不乐兵事,从师读《春秋左氏传》。曹植在十几岁的时候,亦诵读《诗》、《论》。袁涣之子,《为易》、《周官》、《诗》传,及论《五经》滞义,圣人之微言,以传于世。邴原诵《孝经》、《论语》,并以《礼》、《乐》、《诗》、《书》授徒。当时最有名的是郑玄,学该古今,儒生之所以集。他通《京氏易》、《公羊春秋》,又从东郡张恭祖学《周官》、《礼记》、《左传》、《韩诗》、《古文尚书》,后事马融,他的学生有郗虑、王基、崔琰、乐安、国渊、任嘏等。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环境影响下,曹操不可能不受影响。� (2) 个人因素。就曹操本身来讲,其祖父曹腾,“素以仁厚称”,“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选其中”。而他又是“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他所推荐的人都有儒学背景,有的还是以精通某种儒家经典闻名。曹操的父亲嵩“质性敦慎,所在忠孝”〔1〕1。他们所拥有的这些特点正是儒家所提倡的。可见,曹操的家庭环境是有儒学氛围的,而他自小也受到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并以此作为进身之阶梯。他经历了东汉末桓帝、窦太后、灵帝、献帝四个执政者,政治活动主要是集中在灵帝和献帝时期。这两个时期,统治者还是有意识地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建宁元年,帝下令推举有道之士。“熹平四年,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礼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

关于曹植论文范文资料

如果字数不够还可加上建安七子的一些字句,充实一些相关的内容,毕竟没有他的父亲哪有他,因此在写的时候多写点他的生平事迹。

(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生平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在曹丕登极的最初两年内,对他的打击尤为酷烈。曹丕通过"监国使者"和一些地方官,两次制造口实,给他以贬爵削邑的处分。终黄初之世,他一直在受迫害的阴影下生活。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继位,即魏明帝。曹□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曾多次上书,要求得到任用,希望为国家效力,并向曹□陈述过于重用异姓大臣的危险,但曹□只是"优文答报",略无采纳之意。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一生,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形成前后两个时期。但无论前期后期,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曾多次表示,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要"功铭著于鼎锺,名称垂于竹帛"(《求自试表》)。他抱负很大,自视甚高,对当时三国形势及曹魏内部状况的分析,也不乏中肯之见。曹植的思想相当复杂。他时而鼓吹"宣仁以和众"、"礼乐风俗移",推尊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儒家圣贤;时而宣扬"长全贞而保素"、"澹泊无为自然",表示要"仰老庄之遗风"。有时在一篇之中,往往儒道两家思想杂糅,例如《七启》。他对阴阳家、法家的学说以至谶纬、佛经都有所接触。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与汉末以来社会思想冲破经学迷信桎梏直接有关。当时曹操以及一批思想文化界人士,都具有思想比较开放活跃的特点,而曹植是其中最显得驳杂的一个。他的思想既有丰富多采的优点,也有零乱不成系统的缺点。 曹植一生勤于著述,他曾自述"余少而好赋","所著繁多"(《前录自序》)。他死后曹□又称他"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魏志·陈思王传》)。他的诗、赋、各体散文,不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 诗歌创作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前一类作品如《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写游乐宴享之事,内容比较空虚浮泛。另一类作品有《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等。《泰山梁甫行》描写了滨海地区人民的困苦生活,"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从这些朴素而真实的描写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对下层百姓所怀有的同情。《送应氏》二首,送别好友应□,作于建安十六年随军西征途经洛阳时。诗中除叙述友情外,着重写了东汉皇都洛阳在战乱以后"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的残破荒凉景象以及诗人的内心激动,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诗中写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同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王粲"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之一)等描写相一致。 此外,《名都篇》写京洛少年的"骑射之妙,游骋之乐",前人以为有讥刺之意,但从内容看,当是作者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的《白马篇》则写"幽并游侠儿"的高强武艺和报国立功的壮志,以"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等句作结,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抱负。诗风雄健刚劲,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篇》、《杂诗》等 6首。《野田黄雀行》大约作于曹丕继位之初,诗中以黄雀上遇鹞鹰、下逢罗网,来比喻他的好友丁仪、丁□被曹丕所杀。《赠白马王彪》是一篇力作。诗作于黄初四年,其年五月,诸藩王俱朝京师洛阳,任城王曹彰在洛突然死去,七月诸王还国,曹植与曹彪(白马王)同路,又被监国使者所禁止,诗人"意毒恨之",愤而成篇,以赠别曹耄��?章,先写离开洛阳返回封地时途中情状,又写对已故曹彰的怀念和对即将分离的曹彪的惜别之情。诗中愤怒斥责监国使者是"鸱枭"、"豺狼"、"苍蝇",实际上矛头指向了曹丕。诗中安慰曹彪不要过于悲伤,"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整篇作品既表现了深沉的悲痛,又不流于悲伤绝望,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七哀诗》使用以夫妇比君臣的手法,诉说自己被长时间弃置勿用的愁思。《杂诗》六首,非一时一地之作。除第一、六首("高台多悲风","飞观百余尺")外,其余四首大抵是后期作品。其中第二、三、四首,内容与《七哀诗》相类,多抒写时光流逝而自己无所作为的悲哀。第五首("仆夫早严驾")则跳出了感叹个人命运的圈子,把注意力转向国家大事,对当时政治形势表示关切,并发出了"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呼声,显示了身处逆境而志意不衰的精神状态。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其中乐府诗体占一半稍多。这表明诗人与他的父亲曹操、兄长曹丕一样,也很重视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如《美女篇》对美女的大段描写,就是借鉴了汉乐府古辞《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七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等,就是学习民歌中常用的问答手法;《五游咏》"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野田黄雀行》"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等,也都是源出于乐府民歌的手法。《赠白马王彪》大部分章间的首尾转换,也都使用乐府民歌常用的连章衔接句式。此外,曹植的有些诗句还直接从乐府诗中化出。由于着意吸取了汉乐府民歌的滋养,曹植诗歌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等特色。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赠白马王彪》就是出色的一例。其次,曹植在诗歌语言的提炼和修饰上,是远胜于汉乐府古辞及《古诗》的。例如他的《美女篇》,其描写手法比《陌上桑》更加工细,辞藻更加华丽。即使是他的游仙诗,也比汉乐府中的同类作品写得圆熟,二者相比,工拙不同,是相当显著的。由于刻意提炼的结果,曹植诗中有不少精采的警句,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君子行》,《乐府诗集》作"古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箜篌引》)等。曹植善于运用民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又加以创新,诗歌开篇的比兴所传达的某种情绪往往以居高临下之势笼罩全诗,一气贯注。所以,曹植的诗往往一开头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所谓"陈思最工起调"(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正是指此而言。另外,曹植的五言诗还颇留意于文句的整饬和音韵的和谐。如《公宴》中"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等句,即已形成初步的对偶句了,有些诗句在音韵上也大致具有平仄相对的形式。 关于曹植诗歌总的艺术风格,钟嵘曾指出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这是比较全面的评价。曹植的诗,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这一点上,曹植是度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诚如钟嵘所说的"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赋、文创作 曹植的赋,今存40余篇,数量在汉魏作者中为第一。从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三类。一为纪事,如《东征赋》、《登台赋》、《述行赋》等;二为述志,如《离思赋》、《感节赋》、《喜霁赋》等;三为咏物,如《宝刀赋》、《迷迭香赋》、《神龟赋》等。后二类数量更多些。曹植的赋有三个特点,一是取材相当广泛,朝着日常化、生活化方向拓展。二是小型化,他似乎一篇大赋也没有写过,今存作品全是形制较短的小赋,一般只有几百字,最长的《洛神赋》也不过千字左右。三是抒情化,无论纪事或者咏物,他都摒弃了汉赋铺排堆砌的传统,而是渗透进强烈的主观情感。 曹植最出色的赋有《洛神赋》、《鹞雀赋》、《蝙蝠赋》等。《洛神赋》作于黄初年间,它以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借鉴了宋玉《神女赋》的写法,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了作者对她的爱慕以及因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赋中的描写细腻而又生动,如写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等,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一连串巧妙的比喻,描绘出了鲜明的形象。对这一文学史上的名篇,过去曾有"感甄"的说法,即认为此赋是曹植思念甄氏(曹丕之妻)而作,后来一些研究者多已指出其妄。《鹞雀赋》用拟人手法,写鹞与雀的故事,表现了对被欺压的弱小者的同情。此赋的写法是寓言式的,在赋史上很特异,而且它通篇是四言句,很像是一篇四言叙事�?BR> 曹植的散文,包括颂赞、铭诔、碑文、哀辞、章表、令、书、序、论、杂说等多种体裁。今存较完整者近百篇。其中著名的有,前期写的《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辨道论》、《王仲宣诔》,后期写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令禽恶鸟论》、《藉田说》、《髑髅说》等。在《与杨德祖书》中,作者以亲切直率的语言,对当时的一些作者进行了评论,同时倾谈了自己的思想抱负。文章还表示了他对政治与文学的看法,是研究曹植文艺思想的重要材料。《辨道论》一文,阐述了对神仙之事的观点,指出"其为虚妄甚矣哉","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表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都作于明帝太和年间,表文的基本内容都包含这样两点:一是对自己在各方面都受到限制束缚表示悲痛,说自己过的生活犹如"禽息鸟视",是"圈牢之养物",二是要求明帝消除疑忌,给自己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些表文都写得慷慨激昂,情绪强烈,几乎是声泪俱下。《令禽恶鸟论》,述禽鸟的鸣声出于天性,与人事无关,俗传鸟之所谓"善恶",是"愚民之所信,通人之所略也"。文章多举古代传说故事,来证成其说,写得颇轻松有趣。《藉田说》用种植原理来比拟治国之方,反映了他的用世之心和政治理想。《髑髅说》以"曹子"同髑髅的对话结构全篇,宣传存亡异势,死生必均的道理。全文学《庄子》写法,在曹植集中别具一格。总的来看,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影响及作品流传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钟嵘《诗品》中的说法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刘勰也认为他的诗歌臻于"兼善"境地。不过在实际创作中,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作家都习尚绮靡诗风,他们只是片面地发展了曹植诗歌"词采华茂"的特点,而忽略其"骨气奇高"的精髓,致造成"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甚至出现齐梁间诗歌"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陈子昂《修竹篇序》)的局面。 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 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植的赋起到了上承楚汉、下启魏晋南北朝的重要作用。其内容主要关注军国大事,痛伤骨肉相残,叙写人间真情,着墨世间万物,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并推动了骈俪风尚,提高了抒情技巧,给后代的赋以艺术启迪。从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三类。一为纪事,如《东征赋》、《登台赋》、《述行赋》等;二为述志,如《离思赋》、《感节赋》、《喜霁赋》等;三为咏物,如《宝刀赋》、《迷迭香赋》、《神龟赋》等。后二类数量更多些。曹植的赋有三个特点,一是取材相当广泛,朝着日常化、生活化方向拓展。二是小型化,他似乎一篇大赋也没有写过,今存作品全是形制较短的小赋,一般只有几百字,最长的《洛神赋》也不过千字左右。三是抒情化,无论纪事或者咏物,他都摒弃了汉赋铺排堆砌的传统,而是渗透进强烈的主观情感。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曹植(192~232) 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少聪慧,“善属文”,始深得曹操宠爱,几立为太子。后因行为放任,其兄曹丕被立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丕称帝后,植名为王侯,实为囚徒,两度被贬爵移封。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后,继续遭受猜忌和打击,最后移封陈郡,卒谥思,故世称陈王或陈思王。 思想和创作 曹植的思想和创作,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表现了“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政治抱负。如《白马篇》、《薤露篇》。后期作品则主要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控诉了曹丕父子对他的迫害,抒发了自己备受压抑,有志不得伸的满腔悲愤情绪,表现了自己不甘阶下囚的生活,希冀用世的强烈愿望。如《赠白马王彪》就是诗人“愤而成篇”之作,深刻地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另如《野田黄雀行》、《七哀诗》、《怨歌行 》、《鰕�篇》、《杂诗》等,也都是诗人后期的“忧生之嗟”。除此之外,曹植也有一些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如《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等,反映了军阀混战、社会乱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成就 曹植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他的诗现存约80首,大部分是乐府诗。曹植一生重视从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他的《美女篇》就直接脱胎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他的《怨歌行》、《泰山梁甫行》、《名都篇》、《白马篇》、《野田黄雀行》等都是沿用乐府旧题或创造的乐府新题。所不同的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和提高,因此他的诗歌呈现出文人所特有的风格与情调,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等特色。 曹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把五言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使之达于成熟。他的五言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格调雄浑而不卑弱,文辞华美而不雕琢,尤其是注重语言的提炼和修辞,特别留意于文句的整饬和韵律的和谐。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

关于曹操的议论文素材

曹操有一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莫令天下人负我。历史上的曹操,在三国风云中成为最终赢家,那么一代枭雄曹操生活中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精心整理了关于曹操的高中作文素材,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曹操小名叫阿瞒,在家排行第三,从小就爱好游猎,游荡无度,带着几个小混混,在街上惹事生非因此在乡人眼里曹操就是一个败家子坏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而他的两个哥哥却勤奋好学,知书达理,人们都称赞他俩有公侯之相曹操却不以为然,说他两个哥哥是书呆子,成不了大器,等着瞧我曹操一定会比他们更有本事父亲虽恨曹操不争气,但却因他是小儿子而格外宠爱他,对他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天,曹父把他们都叫到书房里,想试试自己的三个儿子哪个更有出息他说:孩子们,你们都快长大成人了,我也老了,以后曹家光宗耀祖的重任就压在你们身上了不知你们这些年学的怎么样?今天我出个题考考他们,看你们谁完成得最快最好两个哥哥听了都跃跃欲试,因为四书五经他们都背得滚瓜烂熟,任取其中的哪一篇文章,他们都会脱口而出,考题肯定出不了这个范围的听到此,二人都面露得意之色,唯有曹操在一旁不露声色,非常镇静

曹父叫人拿来一团乱糟糟的麻团,对他们说:这就是今天的考题,你们必须在一炷香的时间内把这团乱麻捋直两个哥哥一听都傻了眼,怎么会有这样的怪题?大哥哭丧着脸说:爹,这么一团乱麻就是捋三天三夜也捋不完,何况是在一炷香时间内,你能不能另出道题?诗书礼易春秋随便哪一本都行曹父气得瞪了他一眼,让他住口又叫老二来做,老二皱着眉说:真是捋起来,恐怕我死了,也捋不完曹父失望地摇摇头,骂道:你们都是没有用的东西,遇事不肯动脑子,就会叫苦,枉我养你们这么多年气得他连曹操也不问了,就把那团乱麻扔在一旁这时,一直没说话的曹操忽然冲出了书房,一溜烟跑得没影了曹父和两个哥哥都吃了一惊,不知他要干什么

过了一会儿,曹操跑回来,手里拿着一把菜刀,不等大家回过神,他就对着那团乱麻,嚓嚓一连几刀,把乱麻斩成数段,两个哥哥在旁大喊:阿瞒,你又在这里瞎捣乱,还不快把刀放下曹父见了却十分惊喜:我儿真聪明,快刀斩乱麻,我曹家有望了!于是曹父把曹操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说:瞒儿,当今朝廷腐败,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天下必将大乱,汉家必将灭亡乱世出英雄,我儿切记,非常年代宜采取非常手段,尤如快刀斩乱麻,切不可循蹈于常规,拘泥于旧制,如此方能成就大事曹操点头,牢记父言

后来,黄巾张角起义,天下大乱,曹操在乱世中迅速崛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诛吕布,败袁绍,平张鲁,一统中原,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政治家军事家

曹操与袁术战于寿春,因曹兵势大,袁兵守将李丰坚守不战。曹兵17万人每日耗费粮食量浩大,诸郡又连年饥荒干旱。接济不上。曹操想催促军队速战速决,李丰等却闭门不出。曹军相持了一个多月后,粮食将要用完,只得写信给孙策求救,借了粮米10万斛,仍不能支撑几日。

学生之所以作文能力差,作文水平低,主要是缺少生活实践、头脑中没有或缺乏素材造成的。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曹操的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最能体现曹操的奸恶。

但现实生活中的曹操,却有着对理想的追求,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原以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为只是一介武夫,读了他的《短歌行》等诗篇,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否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

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极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学过的《观苍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作品都是曹操写的。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沉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曹操焚稿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松出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见张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张松看了一遍即记了下来,故意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为己能。”杨修不信,张松说:“如不信我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

关于曹操论文的参考文献

解曹操九年级 | 800字 | 议论文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个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绝”曹操。而我认为那是智慧,不是奸诈。我其实并不喜欢看这些名着,在学了《隆中对》这篇课文后,开始对《三国演义》产生了一些兴趣,更是对诸葛亮的才华钦佩之至。于是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三国》这部电视剧看了一遍。诸葛亮确实很聪明,但他的才智完全败给了刘禅的弱智。然而,曹操的智慧,让我觉得他更胜诸葛亮一筹。曹操识得人才,也会用人。几乎没有因为用错人而打了败仗;而诸葛亮他们就不同了:失街亭而斩马谡,华容道放曹操,让魏延掌军而损两万精兵……虽然曹操曾经败给了诸葛亮,但根基还是相对稳固的,所以他生前就做好了防范蜀军北伐的措施了。诸葛亮到临死前也只是占领了九州中的益州,而东吴占领了两州,其余六州全在曹操手里,这之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曹操与刘备相比,差距就更为明显了。刘备可以说是几乎不会用兵,夷陵之战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教子方面也是如此,曹操的所有儿子中,个个都比刘禅要强上百倍。刘备一心只让刘禅多看古学经典,还要会背下,如果不能便要挨打,这让刘禅有许多话都不能直说,所以才会刘禅变得懦弱。曹操的大儿子曹昂是战死了的;曹丕,曹植与其父并称三曹;幼子曹冲智力超群,着名的故事曹冲称象可以证明;还有一个曹彰,虽然不如曹植,曹丕,曹冲出名,但也是魏国后期的名将。曹操既然能将自己的儿子教育的这么好,自己肯定也不差。刚刚说过,他与自己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说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也不浅。在初中的课本上,《观沧海》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他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还有大家熟知的《龟虽寿》中,更是出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样千古传承的名句,这种精神也被后人们所提倡!从以上来看,曹操并非是奸臣,只是我们曲解了他的智慧;其实他才是三国斗争中的胜利者。    初三:马晓晨来源:作文网

有《曹操传》 《曹瞒传》 《后汉书》 《魏书》 《资治通鉴》 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说曹操》 《实事求是说帝王-魏武帝曹操》-李菽材 《煮酒品三国》-沈忱 《闲品三国》-潘慧生 这些是我看过的~~我挺喜欢曹操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笑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戏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柯。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临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的,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一切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己尽,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绳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同演义》,哪个人像曹操这样集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亮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皑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父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 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事。

需要可以帮你下载参考文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