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蜈蚣药理作用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30 00:30:57

蜈蚣药理作用研究现状论文

容蜈蚣有熄风止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本品主入肝经。中医认为虫类药物性善走窜,既平肝息风,又搜风通络,有良好的熄风止痉之效,通过配伍可以治疗各种惊风痉挛抽搐。如小儿高热导致的抽搐,蜈蚣可以配合天麻、钩藤。本品味辛、有毒,外用可以治疗瘰疬、结核。蜈蚣善于通络止痛,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的关节变形,疼痛作用颇佳,可以研末温酒送服。蜈蚣有通经络止痛作用,还可以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研末吞服。本品外科用的多,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蜈蚣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它的功效与作用:功效是息风镇静,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在临床上的作用主要是治疗一些痉挛抽搐或者是疮疡肿毒,因为它有消肿散结的作用,比如瘰疬,结核等等这些都可以治疗。它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治疗风湿,比如说风湿痹痛,它有良好的通络止痛的作用,所以说在临床上风湿科对于蜈蚣的用法是非常的多,也可以治疗头痛,能够通过散走经络而治头痛,一般与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同用,对于偏头痛,还有枕大神经痛效果都非常的好。

鉴于虫类中药蜈蚣具有镇静熄风、通络止痛、解毒散结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变,以蜈蚣为主要药味的复方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为了探讨单味药蜈蚣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机制,司秋菊等科研人员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流氏细胞定量测定及荧光染色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从细胞因子和基因等不同水平,从脂代谢、自由基、内皮细胞等多个角度,对蜈蚣蛋白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系统阐述了蜈蚣单味药对小鼠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长期应用该药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蜈蚣具有调节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脂;调节氧自由基代谢,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保护心肌免受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还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c-myc基因表达,调节DNA和蛋白代谢,抑制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通过调节NO/ET的平衡,以及相关基因i鄄Nos、ET-lmRNA的表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损伤,从而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研究结果表明,动物药蜈蚣具有很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及防治心肌缺血作用,从而为临床用药和该药的开发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论据。

中医认为,蜈蚣味咸、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蜈蚣功效和作用及禁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

《抱朴子》:"末,以治蛇疮。"

《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日华子本草》:"治症癖。蛇毒。"

《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本草述》:"治疠风。"

《玉楸药解》:"拨脓消肿。"

孕妇禁用。

据现代药理研究,蜈蚣具有抗肿瘤、镇静、止痉和抗真菌等作用。蜈蚣的药用成分,正是它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据临床试用,具有以下新的功用:

治疗传染性肝炎:

用蜈蚣注射液,每次肌注两毫升,每日1—2次,10日为一疗程。

治疗肺结核:

将蜈蚣去头足,烘干,研末内服,每次为3克,每日3次,连服一个月,停药休息一周。有效率在60%以上。

以蜈蚣为主治疗阳痿:

用蜈蚣18克、当归60克、白芍60克、甘草60克,共研细粉,分为40包,每次服—1包,早晚各1次,空腹用黄酒送服,15日为一疗程。

以蜈蚣为主治疗癫痫:

用蜈蚣、全虫等量制成片剂,每片克,每次4—5片,每日两次。

以蜈蚣为主治疗慢性骨髓炎:

用蜈蚣60克、淫羊藿30克、肉桂10克,研细末,每日服20—30克,分2—3次用温开水送服。

肝癌:

蜈蚣、阿魏、五灵脂各15克,红娘(糯米炒)克,炙狼毒9克,蜂房21克,急性子24克,全蝎、僵蚕、木鳖子、咸灵仙各30克,山慈姑50克 共研细末,水泛为软坚丸,每服克,日2次,温开水送。能使症状缓解,肿块软缩,延长生存期。

乳腺癌:

蜈蚣2条,蜂房、海藻、昆布、天花粉各9克,土贝母、玄参各15克,牡蛎、夏枯草各30克 切碎,水煎2次分服,日1剂。迄皮肤凹陷恢复,肿块及结节软缩,肿痛消除。

宫颈癌:

蜈蚣药理作用文献综述论文

中医认为,蜈蚣味咸、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蜈蚣的功效和作用《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抱朴子》:"末,以治蛇疮。"《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日华子本草》:"治症癖。蛇毒。"《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本草述》:"治疠风。"《玉楸药解》:"拨脓消肿。"蜈蚣的禁忌孕妇禁用。蜈蚣的药用价值据现代药理研究,蜈蚣具有抗肿瘤、镇静、止痉和抗真菌等作用。蜈蚣的药用成分,正是它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据临床试用,具有以下新的功用:治疗传染性肝炎:用蜈蚣注射液,每次肌注两毫升,每日1—2次,10日为一疗程。治疗肺结核:将蜈蚣去头足,烘干,研末内服,每次为3克,每日3次,连服一个月,停药休息一周。有效率在60%以上。以蜈蚣为主治疗阳痿:用蜈蚣18克、当归60克、白芍60克、甘草60克,共研细粉,分为40包,每次服—1包,早晚各1次,空腹用黄酒送服,15日为一疗程。以蜈蚣为主治疗癫痫:用蜈蚣、全虫等量制成片剂,每片克,每次4—5片,每日两次。以蜈蚣为主治疗慢性骨髓炎:用蜈蚣60克、淫羊藿30克、肉桂10克,研细末,每日服20—30克,分2—3次用温开水送服。

蜈蚣的功效与药价值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肝经。

【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主治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蜈蚣的药用功效

1、熄风止痉:用于中风中经络之肢体活动不灵、语言障碍,中风中脏腑之人事不知、痰闭抽搐及高热抽搐、小儿惊厥、破伤风、颜面神经麻痹等证都可与僵蚕、全蝎等熄风药同用。

2、通络止痛:用于风湿顽痹,可与防风、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物同用,治疗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可与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同用。

3、攻毒散结:用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同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恶疮肿毒颇佳,与茶叶共为细末,敷治瘰疬溃烂,与黄连、大黄、生甘草等同用可治毒蛇咬伤。

蜈蚣的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但长期应用对肝脏有损伤。

2、止痉作用:止痉散(全蝎、蜈蚣)每天1克,连服1、3、9天之后对卡地阿佐、士的宁、纯烟碱的半数惊厥量引起的小鼠惊厥均有对抗作用。

3、抗真菌作用:蜈蚣水侵剂对黄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殷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紧密着色芽生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促进免疫作用: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服蜈蚣后血清IgG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明显升高,早晚唾液中IgG、IgA均高于正常人P<、。

5、化瘀作用:蜈蚣泡酒能治跌打,对于跌打造成瘀血未破、肿痛,用蜈蚣酒擦之,能快速消肿、止痛,同时对毒疮和无名肿毒也有良好效果。

蜈蚣在中药中属于息风止痉的药物,因为蜈蚣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以及息风止痉等效果;临床中使用蜈蚣,主要是治疗破伤风、肝风内动所造成的肌肉抽搐痉挛、以及中风所造成的偏瘫等。

现代医学检测证明,蜈蚣含有组胺、溶血蛋白质、甲酸、胆甾醇、酪氨酸、脂肪油。外皮有含硫键的蛋白质和羟基赖氨酸。所含的氨基酸有组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谷氨酸。外角皮含有几丁质、脱乙酰几丁质、葡萄酸胺、酸性磷酸酶等。蜈蚣油脂中含有脂肪酸约40%。据药理研究,蜈蚣提取物对动物转移性肿瘤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和杀灭能力,还有促进免疫的功能。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资源检验鉴定》

蜈蚣研究论文

中国科学家22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破解了蜈蚣毒液毒倒大型猎物的秘密。这项发现将有助于临床救治蜈蚣叮咬中毒导致的心肌衰竭等严重症状。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仕隆告诉记者:“蜈蚣是优秀的捕食者,一只重3克的金头蜈蚣可以在30秒内捕杀一只体重45克的小鼠,捕食效率十分惊人。但蜈蚣征服巨大猎物的分子机制仍然是一个谜。”

研究团队通过跟踪蜈蚣毒液中具有强致死性的分子,发现了多肽毒素SsTx。这种多肽分子能选择性阻断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KCNQ离子通道。

在使用小鼠与猴子开展的动物实验中,他们发现这种多肽毒素与蜈蚣毒液引起的中毒症状一致,且从毒液中去除该多肽毒素后,毒液便不再能引起血管痉挛、急性高血压、心肌缺血等严重临床症状。

研究人员认为,蜈蚣毒液中的这种多肽毒素通过阻断上述离子通道导致猎物大脑、肺及心脏功能障碍,从而高效捕食猎物。

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也是蜈蚣,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对、45 对,最多的达到173对

蜈蚣又叫百足虫,品种很多。一般躯干有18或22节,以18节为例:1节为头部,2——16节躯干每节有一对附肢(足),17 节为生殖节,也有一对肢(足),叫生殖肢,18为尾节,所以说30只32只皆可,最大的蜈蚣有177 对足,世界记录在台湾。 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也是蜈蚣,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对、45 对,最多的达到173 对。有一位英国的研究人员凯特尔专门研究蜈蚣,是一位有新发现的“蜈蚣迷”。为了研究蜈蚣,他走遍了英伦三岛,收集了上千条蜈蚣标本,目的就是想搞清蜈蚣究竟有几对足,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各种蜈蚣的足的数目不同。栖息于朽木或石隙中的蜈蚣属多足纲,体干由多环组成,每个环有一对足。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共发现蜈蚣3000余种,足的数目从15对到191对不等。但奇怪的是,在此之前发现的蜈蚣无论足的对数是多少但都是奇数对,一直没有发现一种蜈蚣有偶数对足。凯特尔的研究证实了蜈蚣足的数量不等,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偶数对足的蜈蚣。采纳哦

拔了角的,蜈蚣没毒,毒不太, 如果中了就是医院, 以防万一,

蜈蚣药理研究新进展论文题目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要想写好论文,就要从定一个好的题目开始。以下是我分享的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学习吧!

一、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

《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

—种基于寒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研究 液相色谱和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攻下清热活血中药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中药超微细化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研究

肝外DHBV复制治疗学意义及中药体外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探讨 抗IBDV中药筛选、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干预的实验研究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针刺中药联合治疗在围绝经期失眠症中的临床研究

基层医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探讨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术前、术后使用中药结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伏天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拟除虫菊酯生殖毒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三种中药有效成份抗人绒癌耐药细胞JAR/MTX作用的体外研究

中药“通腑洁肠汤”对不全性肠梗阻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两种中药方剂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探讨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二、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现状论文主要内容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多具有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背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差。积极探寻符合我国国情,高效且不良反应少的系统化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要课题。

对于肝癌的认识,中医认为属于“症瘕”“、积聚”、“黄疸”、“肝积”的范畴。已有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能有效稳定病情,减轻毒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使部分患者肿瘤缩小;另一方面治疗费用相对低廉。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药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肝癌的病因及病机为外受寒邪、损伤脾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结而成积。中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和疏肝理气,并与手术、介入、放化疗等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可起到减毒增效之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柔肝止痛等功效的中药经常被用于肝癌的治疗并取得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较多为“有毒”中药及活血化瘀中药。

“有毒”中药与肝癌治疗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因此“以毒攻毒”为重要治疗方法,即用峻猛中药以攻邪。历代医家有颇多论述,如虞抟《医学正传》中“大毒之病,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1],明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凡治积非有毒之品攻之则不可”[2]。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也经常应用,常用的此类中药有、蜂房、全蝎、水蛭、蜈蚣、蟾蜍、守宫、常山、半夏、天南星、马钱子、巴豆、附子和乌头等。

活血化瘀中药与肝癌治疗 气滞血瘀证是肝癌患者常见临床症候,历代医家常从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来探讨肿瘤形成的病机。如《圣济总录》认为“瘤之为义,留置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平和,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应投隙,瘤所以生”[3]。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4]。

因此行活血化瘀也是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常用中药有丹参、赤芍、三棱、水蛭和等。

中药治疗肝癌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不乏与肝癌相关病症的治疗,这些相关病症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对应是否精确还值得商榷。加强文献学的进一步细化整理研究是深入发掘中医治疗肝癌理论基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强中医治疗肝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

2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机制,筛选抗肿瘤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药复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历代古方中可用于肝癌治疗的中药复方较多,临床上常常根据肝癌的不同证型,选取与之对应的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如李江等[5]通过研究证实,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从小柴胡汤中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的作用。季幸姝等[6]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和大鼠肝癌组织中丝/苏氨酸激酶蛋白及FIEN编码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PA kt水平的降低和PT EN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膈下逐瘀汤抗肝癌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杜标炎等[7]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联用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进一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系统10% tk/GCV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中药复方治疗肝癌的疗效不可否认,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使其作用机制难以应用单一的药理途径阐明。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个体化诊疗要得到推广,必须进行具有统计学说服力的临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应使临床研究对象的选取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使中药复方规范化,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中药治疗作用产生的人体综合生物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增强中药治疗肝癌有效性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单味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单体能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抗肝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癌基因表达、促进抑癌基因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多个环节抑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陈小义等[8]研究发现, mol/L及以上浓度蟾蜍灵对SMMC 7721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作用,细胞生长相关基因P21wafl/cipl在蟾蜍灵诱导下表达上调,同时受P21wafl/cipl调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下降,二者呈负相关,提示中药可通过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和抑制其增殖而发挥抗癌效应。黄应申等[9]以10 mmol/L脂蟾毒配基处理Bel 7402细胞24 h后,发现癌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变化,其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脂蟾毒配基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释放入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增多,促进Caspase 3蛋白活化,抑制Bcl 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实现。黄炜等[10]探讨了18 β-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Bel 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揭示二者有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魏志霞[11]研究发现,川芎嗪可提高SMMC7721/多柔比星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强多柔比星作用,表明从中药筛选出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可能的。

何芳等[12]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发现人参皂苷Rg3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明显降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人参皂苷Rg3与As203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罗明等[13]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观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和血清ALT、GGT、ALP 的变化,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组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肝表面癌结节数、肝/体重比和血清ALT、GGT 明显低于模型组(P<)。而 ALP 升高,说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延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形成,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较中药复方研究更为深入,其原因在于相对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相对容易确定,其量效关系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较中药复方易进行。目前的问题之一在于此类研究较多采取的是某味中药的提取物。尽管提取物能在某一方面说明该味中药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但表现的生物学效应与该味中药相比有多少差距尚不能明确;另一方面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究往往是发现了某一化学成分的生物学效应或临床疗效,如何将其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肝癌结合起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要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的科学说服力,这仍有不易克服的困难。类似于中药药性本质及其临床效应生物学基础的相关研究为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 顾本宇[14]通过观察益气健脾疏肝中药联合化学药物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组的稳定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治疗组 12、18、24 个月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尤建良等[15]通过观察中药调气行水方联合顺铂、白细胞介素-2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癌腹水的临床疗效,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控制腹水,改善体力状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缓解常见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控制率,提示配合中药能减轻化疗药物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的毒副反应。

目前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主要在临床有效性方面,阐述其有效机制的研究尚少,进一步深入研究须说明为什么联合中药会有较好的效果,这一点须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来寻找中药疗效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这也是今后中药临床有效性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 目前肝癌治疗普遍采用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约30%~40%患者采用此法,肝移植的总体疗效优于手术切除治疗。 现阶段肝移植治疗肝癌的最佳适应证仍为米兰标准,但由于移植器官不足,对移植适应证的扩大应慎之又慎,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通过使用药物预防或延迟肿瘤的复发,针对肿瘤生物发生途径中的关键分子进行靶向治疗也可使肝癌治疗发展日趋完善[16]。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如陈立武等[17]通过观察中药全身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在手术前1周开始复方中药治疗并于术后续行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只作单纯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24、36 个月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

提示在肝癌围手术期中应用复方中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累计生存率。

中药复方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症候的改善、生存率的影响、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样本数较少;

症候学改善等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未能深入分析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等。进一步的研究须要扩大样本数量,建立症候学统一客观化评价体系,同时深入研究其疗效改善的机制,才能增强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晚期肝癌患者常因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难以进行手术治疗。肝癌介入治疗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选择的重要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存在的问题为化疗介入药物多可造成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介入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严重影响中远期的疗效。因此介入治疗中如何减少肝功能损害是治疗的重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疗法结合进行研究,为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李琦等[18]进行了去甲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此疗法对大鼠肝癌有较好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去甲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相关。

冯敢生等[19]将白及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并与明胶海绵对照。结果表明,白及具有强大的栓塞作用,侧枝循环形成均在6个月以上,介入治疗间隔时间长,肿瘤坏死、缩小率及1、2、3 年生存率均优于明胶海绵。陈武进等[20]研究认为,采用酸钠联合常规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显降低甲胎蛋白,提高疗效,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以上研究表明,中药介入治疗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和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无骨髓抑制,并有升高白细胞等作用。这些优点使中药可能部分或完全取代西药,成为肝癌介入治疗较理想的栓塞剂。

中药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中药介入治疗能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而且中药资源丰富,经济合理,有利于减轻治疗负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的介入治疗总体上发展仍不够成熟。进一步的研究可从规范治疗方案,合理选择介入治疗药物,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研发抗癌中药新制剂和新剂型等方面进行。

其他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药用于肝癌的治疗方法除口服和介入注射外,还有许多新的途径可用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肝癌也被证明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如胡军和瞿晓东[21]每天1~2次以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进行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及内关注射。内关穴1 ml,其他穴位2~4 ml,4穴位交替进行,能够明显缓解晚期肝癌疼痛。中药瘤体内注射也可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如涂小煌和戴西湖[22]曾应用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去甲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较好疗效。

中药治疗肝癌的方法较多,形式多样,从方法学的角度讲,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须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方法进行合理的推广应用,同时临床疗效的观察还须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以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对于中药治疗肝癌的深入研究,须要更细化更严谨的文献研究为治法用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运用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出发,探寻中药疗效可能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对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肝癌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合理选择治疗药物,规范治疗方案,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深入研发抗癌中药制剂和剂型,充分发挥中药治疗肝癌的优势.

药用昆虫研究现状论文

1. 活性成份研究 从昆虫中提取毒素,开发抗癌新药。如斑螫素是从中药斑螫中提取的一种抗肿瘤 活性成份,近年来,已陆续合成了毒、副作用小的2. 现代药理研究 抗癌研究:如斑蝥素对小白鼠水肿痛及网组细胞肉疣有抑制作用,可治原发性肝 癌;蟑螂提取物 AF2 可治疗原发性肝癌;百度文库一药用昆虫 药用昆虫资源 我国昆虫资源相当丰富,

有益昆虫种类包括传粉昆虫,蜂类、蝶类、甲虫类等昆虫可为农作物传粉,增加产量;蚕、紫胶虫、白蜡虫等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猎蝽、草蛉和瓢虫等天敌昆虫捕食害虫,保证农业生产;家蝇、黄粉甲幼虫可为养殖业提供优质蛋白质饲料;斑蝥、蜜蜂等提供的斑蝥素和蜂毒可用于治疗疾病;蟋蟀、蝴蝶等文化昆虫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很多昆虫或其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家蚕、柞蚕是丝绸工业的主体,紫胶、虫蜡、五倍子等是医学、化工、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约有85%的植物属虫媒花植物,蜂、蝇、蝶、蛾、甲虫等。蜜蜂授粉为人类创造的价值比蜂产品的价值高得多。昆虫作为药物治病,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医的药用昆虫达300种之多,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某种疾病.在自然界中昆虫约有30%的种群是捕食性或寄生性的,它们多数是害虫的天敌,在害虫种群增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控制作用。它们帮助人们防治害虫,也是人们用来开展生物防治的重要前提。显花植物中,约有85%的种类是虫媒植物,一些取食花蜜和花粉的昆虫,通过活动为植物传粉,为人类创造巨大的财富。昆虫作为食品起源于民间,如东北人吃炸 蚕蛹、烧螳螂卵,云南人吃胡蜂蛹,广东人吃龙虱、稻蝗,山东人吃豆天蛾。世界各国的各民族多少都有吃昆虫的习惯。几乎所有的昆虫虫体都可作为动物,特别是家畜、家禽的蛋白质饲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