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中国媒体的发展历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6:25:17

中国媒体的发展历程研究论文

下面是我全文选摘 如果觉得太多 就去参考资料里的网址看 有很多媒体文章事实上,在传播学发展尚不十分成熟的中国, 所谓的媒体史历来只不过是新闻史,而新闻史较之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发展史又显然狭隘得多,绝对无法姑 且代之;真正的传媒史研究,在中国只算是刚有了个开头。而在西方,传播学的发源地美国历来只把传播 史划定在美国建国的200年内,他们认为近代以来的传播更富于意义,对于200年之前的媒介历史就显得漠 然;欧洲国家的媒介史研究则另有特点,亦即以西方的媒介史为中轴,从情绪上排斥东方对于人类传播的 巨大贡献,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理论上的偏颇。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把研究的基点抬高,把研究的视野 拓宽,不局限于民族和地域,而是基于全人类各民族的传播文明史,联结中西,做一项起于5000年前(甚 至更远)、达于21世纪的大的传媒史研究。应当说,目前这一工作还远说不上完满,因而也就更需要同学 们的积极参与和投入,因为作为国内最早几届的传播学硕士生,你们正是这些理论领域的拓荒人。 (纸草书卷+毛笔+印章+印章上的文字和雕画+埃及书记+马匹快递+驿站制度+墨+纸+史密斯纸草书+亚述泥板书+泥版书+楚帛书+楚帛画+石鼓文+曾侯乙墓竹简+羊皮书卷+罗赛达石碑+西汉麻纸+每日纪闻+石经+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废简代纸+玛雅石柱+中国古代传播手段+开元杂报+邸报+铅笔+橡皮+旗语)纸草书卷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图书,也称纸莎草纸书卷,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纸草书卷的制作方法为:用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种类似与芦苇的莎草科植物为材料,取其茎髓切成薄片,压干后连在一起制成纸莎草纸。埃及人用芦苇茎为笔在纸上书写象形文字,写成后卷起。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纸草书卷灯制作方法由中东的巴比伦传到古代希腊和罗马。希腊人称纸草书卷为"巴比(byblos),后来演变成为"圣经(bible)"一词,古罗马人改进了纸草书卷。纸草书卷一直应用到公元4世纪左右,后来为羊皮书所代替。最初的纸草书卷多为宗教或半宗教文献,后来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前11世纪)才逐渐传入民间,用来礼赞圣明,记录事件等。毛笔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的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中,发现在出土的彩陶的纹饰花纹中,可以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这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五六千年前已,已经出现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的一支竹管毛笔,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的笔,竹竿粗,杆长,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笔头夹在劈开的竹竿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毛笔在战国已广泛使用,但是没有统一的名称.。相传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传说他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毛塞在腔内,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毛。蒙氏造笔后统称为笔。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公元前2400年,在印度,印章可用来确定作者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已发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其中很多符号是象形的,可能还处在象形文字阶段,但又因有表音节和重音的符号,所以也被认为是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么意思至今无法读解。据推测,这些铭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头衔,印章雕画可能使他们崇拜的事物。印度印章上的文字铭刻和印章雕画在公元前20世纪,印度古代文字出现,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称为印章文字。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铜等制成,大多雕有不超过20个铭文,还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其题材主要是当时常见的动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猎,航行,娱乐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话内容。到目前为止,共发现这种文物2500种左右,,文字符号共有400-500个。这些符号一般由直线条组成,字体清晰,基本符号有22个。在印章上还有雕画,这种雕画和文字是什么关系还不清楚,根据学者推测,这些铭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头衔等,雕画可能是他们崇拜的事物。这些印章本身就是一种雕刻艺术,反映了当时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埃及出现可供雇佣的书记波斯,罗马等地相继出现出现了马匹快递埃及在第十二王朝(公元前约1991年-约1788年)时期,已经有关通信的记载。在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以本部为中心建筑石砌驿道,以加强对各地的控制。波斯王国在居鲁士(公元前600-前529年)统治时期,已经有邮驿,由骑兵承担传递责任。驿道四通八达,沿途设有驿馆,以便调遣军队和传达政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征服了地中海地区,在公元前1世纪后期建立的罗马帝国,疆域辽阔,交通发达,邮驿已经成为军事和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大量使用马匹来传递信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公元750年-1258年)在中央设立管理驿递的部门。以马匹为交通工具的信息传递方式相当发达。殷商时期,建立起驿站制度中国古代邮驿有相当长的历史,关于在西周以前的历史尚未有直接史料。但是从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可以推测出已经有了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在周朝设有烽火台传递紧急军情,设立邮驿传递政令。在先秦的文献中多有记载。孔子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可见当时邮驿已经相当普遍,传递速度已经相当快。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邮驿。在各地相继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不少作为传令、调动、通信凭证用的铜马节、虎符等。墨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古人用墨的记载。在当时的早期的竹木简书上,就发现其字迹是用墨书写成的。到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在帛书上用墨书写绘画,从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就有用毛笔书写的墨笔字。在曾候乙慕出土的竹简中,有墨笔书写的汉字约6600个。松烟墨大约在战国末期出现,现存最早的墨块是在云梦秦墓发现的,呈现圆柱状。墨到后来经过逐步发展,经过各方面的加工,确定以松烟为主要原料。现在我国最好的墨产地为安徽。纸我国使用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纸为书写材料。早在春秋早期,就出现了以竹简为书写材料,但是由于竹简过于笨重,人们又将帛作为书写材料。而后,人们发明了将蚕茧浸在水中,在水中放入木板,让丝蒙在木板表面,然后将木板在空气中晾干,揭下蒙在表面的一层丝状物,用来书写。这是最早用来造纸的方式。到东汉时,蔡伦发明了用多种植物纤维和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制成植物纤维纸,这种纸适于书写,经过不断改进,成为后来主要的书写材料。在中国的宣州地区,从唐朝开始种植中青檀树,这种树的树皮是造纸的好材料,用其开花两年的树的树皮来造纸,质量较好,远近闻名。长久以来,所出产的纸有"宣纸"之称。《史密斯纸草书》1862年,史密斯在卢克索尔发现了若干纸草文献,这些文献是属于埃及古王国时期的,是研究古埃及文化的主要佐证,史称这些文献为史密斯纸草书。这些文献记载了古埃及辉煌的医学成就,上面记载了45种外伤和几种喉部疾病和外科病,是埃及古代外科著作中。亚述王朝的王宫里保存着20000片泥版书。在古代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亚述巴尼拔(约公元前668---前627年在位)的在尼尼微的王宫里,建有西亚最早一个系统搜集合编目的"图书馆",藏有20000多片泥版书,内容包括古代西亚的文学作品,祈祷文等,是研究亚述帝国和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史料。泥版书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东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出现了最原始的一种图书---泥版书。泥版书是楔形文字刻在泥版上制成的。先将粘土制成一公斤重的软泥版,用斜尖的木制笔在软泥版上刻划文字,刻成后在阳光下晒干,再放入火中烘烤而成。泥版书起源与西亚,后来传到希腊克里特岛,迈锡尼等地,刻写与上的文字也分为楔形文字和线性文字,因此又分为楔形文泥版文书和线性文泥版文书。泥版书的制作和使用一直延续到公元1世纪,后被羊皮书代替。现在发现的泥版书内容有契约,债务清单等,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证据。楚帛书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子弹库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宽38。7厘米,长47厘米,文字为墨书,共900余字,字体为楚国文字,图象为彩绘,帛书四周有12个神的图象,每个图象周围有题记神名,在帛书四角有植物枝叶图象。1973年湖南博物馆发掘该墓,判明该墓年代为春秋中晚期之间。帛书的最早摹本出现在1944年的<<晚周缯书考证>>。楚帛画帛画一般指传统绢本画之前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目前发现的帛画多为先秦到汉代物,其中以战国时期的两件楚帛画为最早。这两件楚帛画均出土于湖南长沙楚墓。一件出土于长沙东郊陈家大山木棺墓中,长31厘米,宽22。5厘米,画有一女子,女子后有一龙一凤。另一件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中,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画有一个男子驭龙而行,男子高冠长袍,手抚配剑,顶有伞盖。石鼓文石鼓文为战国时期秦国石刻,因为它的形状象鼓而得名,又因为其文字记载内容记载了狩猎的事情,而被人称为猎碣。原物共有十件,原在陕西凤翔,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鼓为花岗石质地,圆顶平底,高约为90厘米,直径约为60厘米,10件石鼓各刻有四言诗一篇,原文有700字以上,现在仅存272个字,字体近似于 体,为秦国特有风格。所刻的诗和<<诗经>>中的大小雅相似,格调也和<<大雅>>中的一些诗格调相似。曾候乙墓竹简曾候乙墓竹简是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发掘出土的,确定为战国时代早期,是现今发现的古代竹木简中时代最早的一批。曾候乙墓竹简共有240枚,整简一般长为72-75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左右,书写从顶端开始,每简一行,写满约有50字左右,全部简文共有6696字。简文记载了用于葬礼的车,马和为它们配备的车马器,兵器等,也记载了何人赠车等事件,竹简字体和当时楚国文字一致。曾候乙墓竹简对研究古代曾国历史以及古代丧葬,车马,兵器等制度有很大价值,在古文字学上也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发明了羊皮制成的书籍----羊皮书卷羊皮书卷是指用羊皮或羊羔皮为材料制成的最原始的一种图书。他是由中东地区的帕加马人发明的。羊皮书就是拉丁文中"帕加马"转义而成的。在帕加马帝国欧迈尼斯二世时期(前197年-159年),由于埃及人停止供应纸莎草,帕加马人没有了制书的原料,被迫发明了用羊皮作为原料的羊皮书。这种书的原料开始以绵羊、山羊等的皮,后来,又用牛、羔羊等的皮为原料,质地变得更好。西方学者认为羊皮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现在所知最早的羊皮书是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的《波斯古经》,共有21卷,35万字。羊皮书最早的形式为书卷型,后来到公元4世纪,改为书本型,这样比纸草书卷更加耐用和便于保存。羊皮书一直是手抄本的标准形式,直到15世纪中期,才由被纸张制成的印本书所代替。发现"罗赛达(塔)石碑"1799年,法国拿破仑远征军到达非洲东部,一位军官在尼罗河口的罗赛达镇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有三种文字,分别是象形文字、圣书体、希腊文。其中后两种文字是草体,是埃及文。石碑记录的是埃及祭司为歌颂国王的功绩而刻写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95年。这块石碑,在解读埃及象形文字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知道1822年,才由一位名叫商博良的法国人将其解读成功。 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1933年,黄文弼在罗布泊的一个汉代的烽火燧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张西汉宣帝时的白色麻纸残片,这张纸长10厘米,宽4厘米,纸质粗糙,不均匀,估计时间为公元前49年左右。在1973年到1974年期间,在甘肃居延地区北额济纳河汉代遗址中发现两张麻纸残片,其中一张长为厘米,宽9厘米,色泽暗黄;另一张长12厘米,宽19厘米,纸质细密,薄而且均匀,有正反之分,有大麻纤维物质。这两张纸的年代估计一张是公元前52年,一张是公元前6-3年。在1978年,在陕西扶风县的一处西汉窖藏中,又出土了三张麻纸,为西汉宣帝时的产物,史称"中颜纸"。从以上的一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只是这些麻纸在制造上还是粗糙的,和东汉蔡伦所改进的植物纤维纸有较大差距。凯撒命令发布"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不久,就发布命令:"今后元老院的工作,务须每日公布。"从此,在罗马执政厅外立了一块涂有石膏的木板,每天在上面书写文字,报告元老院的工作,此外内容有每天的出生和死亡情况,税收情况等。后人称之为《每日纪事》公元前6年,屋大维创办了《每日纪闻》,内容主要有: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刑事案件等。屋大维本人还在《每日纪闻》中发表意见。《每日纪闻》除了公开张贴以外,还分发抄写。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版图扩大到西班牙、德国等地《每日纪闻》也相应传播到各地,加强统治。石经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经籍的石经有七种:1.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开刻,共46块,包括<<易>>,<<礼>>,<<春秋>>等七种。2.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用古文,隶书,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有称<<三体石经>>,经文有<<尚书>>,<<春秋>>。3.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长安开刻,用楷书刻成<<易>>,<<书>>,<<诗>>,"三礼"等十二经。4. 蜀石经:五代后蜀用楷书刻<<易>>,<<书>>,<<诗>>,"三礼"等于成都,并有注,是历代石经中仅有的。5. 北宋石经:北宋用楷体,篆体刻<<易>>,<<书>>,<<诗>>等于汴梁,又称<<汴学石经>>或<<二体石经>>。

三个阶段,具体如下: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1.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2.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符号系统思维社会)局限性: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时空局限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重要意义——第一.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第二,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第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时代重大贡献:(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的巨大影响。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个阶段:电子传播时代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还另具两个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后人-听观-音容笑貌)。使文化传承的内容更丰富,感觉更直观,依据更可靠。一句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电子信号的传输也实现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发展。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个人感觉,一是提升从业者素质问题,二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三是政府监管。这个是整体而言的,具体则可以展开。

媒体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我整理了媒体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你有用。

参考文献

[1]刘扬。 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影视剧传播与本体美学特征 [J]民族艺术研究 .

[2]陈共德。 我国新媒体电影发展路径分析 艺术评论 [J] .

[3]陈思羽,姜东波。 论影视媒体的新媒体化转型[J] 艺术百家 .

[4]宁翔。 论新媒体广告的现在与未来 [J] 电影评介 .

[5]权亚楠。 微电影流行性成因分析 [J] 电影评介 .

[6]姜燕。 新媒体对新世纪十年中国电影制作的影响 [J] 现代传播 .

[7]陈吉。 一场失却了灵魂的杂耍--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影批判[J] 探索与争鸣.

[8]石磊。 新媒体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5.

[9]郭宇靖,张家正。 微电影:商业色彩下的电影梦 [J] 中国传媒科技 .

[10]齐伟。 微博与华语电影营销的新选择 [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11]刘瑞红,梁锐。 影视领域中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分析 [J] 电影文学 .

[12]未知作者。 从影视到影像--北京电影学院首届“新视像·新媒体艺术节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3]吴徐君。 综合性院校影视和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 电影文学 .

[14]孔彬。 消费电子技术发展对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影响 [J] 广播与电视技术 .

[15]未知作者。 上海电影节巴塞罗那首度跨界举办新媒体论坛 [J] 互联网天地 .

[16]李鹏。 互联网--第二媒介时代纪录片发展的新纪元 [J] 电影评介 .

[17]甘美忠。 消费电子技术发展对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影响 [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18]唐乘花,肖凭。 浅论微电影在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J] 消费导刊 .

[19]刘新业。 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传播变革 [N] 沈阳大学学报 .

[20]张名章。 网络剧的'艺术生成与美学特征 [J] 民族艺术研究 .

[21]未知作者。 新媒体,人人看电影?人人做电影?[J] 中国传媒科技 .

[22]林三芳。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影的平民化路线-兼论新媒体对国产电影平民化的影响[J] 当代文坛 .

[23]韩学周,马萱。 新媒体营销在电影中的推广应用--以《失恋 33 天》为例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4]谷国庆。 电影发行的新媒体渠道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5]黄凌子。 影像、网络与大众--以《11 度青春》为例看”新媒体电影“现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 .

[26]卢志强,张丽。 新媒体冲击下的影视与音乐产业 [J] 电影评介 .

[27]秦翼。 新媒体时代电影趣味的多元化转变 [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8]柳婷婷。 网络新媒体电影评论概析 [J] 电影评介 .

[29]向勇,李天昀。 试论新媒体电影的版权保护问题 [J] 艺术评论 .

[30]未知作者 新媒体:人人看电影,人人做电影[J] 中国传媒科技。2011(6)Christina Fan. Twitter Used to Predict Box Office Revenues. [OL]

[31]Seung-Bo ParkKyeong,Jin OhGeun-Sik Jo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a movie using character-net. [J]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32]Ufuk SakaryaZiya TelatarA.,Aydin Alatan. Dominant sets based movie scene detection.[J] Signal Processing

[33]Delon, J. Movie and video scale-time equalization application to flicker reduc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34]Ufuk SakaryaZiya TelatarA. Aydin Alatan .Dominant sets based movie scene detection.[J] Signal Processing

中国发展历程1500论文

《近代中国创业救国之路及 反思 》

摘 要: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开展了创业救国。创业救国论者发展了国家的经济,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放,但它并没有拯救中国,所以中国的创业救国使失败。但我们也不能因此磨灭它的功绩,有前人之鉴,当代的我们才要走上真正的创业兴国之路。

关键词:近代、创业、救国、资本主义

一、近代创业救国的酝酿

鸦片战争战争时期,面对西方的先进武器,林则徐、魏源等人逐步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振聋发聩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一,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中国和英国等西方侵略者的实力差距首先表现在军事与科学技术上,表现在武器装备上。林、魏等人意识到,要有效抗击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中国必须首先学习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第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中国封建保守势力历来不屑和敌视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为了开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风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赞扬了西方轮船火车大炮等的神奇高明,并建议对于能够制造合格新式武器的人,给予科举出身。第三,重视商业以及对外贸易。中国封建社会一概奉行“重农抑商”的国策。林、魏等人主张对外贸易应遵守的原则是无损中国的主权与权益,与西方世界保持一种平等、互利的贸易。林、魏等人对外贸易思想既极力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又体现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的意识,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他们鼓励和提倡的对外贸易思想,实际上已突破了封建时代简单的“互通有无”、补充国家财政收入的框框。第四,提倡发展民营经济。为从经济上抵御外国侵略势力,林则徐率先提出了允许商民自行开办工厂,发展民用工业的思想,提倡发展民营经济。

林、魏等人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唱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强音,足具启蒙、救国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它震惊了昏睡的中国社会,使得长期控制着中国人头脑中愚昧落后的传统观念被撕开了以口子,近代中国冰封的思想界开始解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力中华民族的觉醒。另一方面,它又触及的要抵御外侮必须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中国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们所倡导的建立新市民族工业、发展对外贸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容许、重视保护民营工商业等进步思想,为以创业和发展近代工业为中心以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为目的的创业救国思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前提。

令人遗憾的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魏等人提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当时并未能引起清朝当局的足够重视,更未能付出实施。但他们在顽固、强大的传统思想长城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后来创业救国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历史契机。

二、创业救国思想的诞生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以“自强、求富”为目的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发起、组织与领导这场运动的中坚力量是当时执掌中央枢要和地方军政大权的一些官僚,如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如果说,英国侵略者发动的第一次鸦片就其对整个中国社会的震撼力度而言毕竟有限的话,那么,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上下所引起的震动,却是巨大而持久的。在这次战争中,英法联军以区区25000多人的兵力,攻陷天津,长驱直入清王朝的首都。由此洋务派官僚及其追随者,反思外强中干的严峻现实,决定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包括引进“制器之器”,举办近代化的军工企业:兴办近代化的民用企业,使用近代化机器生产,提高社会生产力;振兴商务,与西方列强展开“商战”;在企业经营方式上,广泛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对内废除或改革厘金制度,对外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改革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派遣 留学 生等几个方面。这些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围绕着兴办近代工商业所展开的。洋务派的时间体现了“创业救国”思想的初步尝试,客观上催生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使中国在近代化的征途中迈出了沉重而又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然而他们片面的认为发展工商业就能富国强国。他们在中国创办、培植与发展近代机器化大工业时,却不能引进与新生产力想匹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洋务运动最终以甲午战争的炮声宣告破产。

三、创业救国思想的传播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朝野上下无不意识到振兴实业是救国图存的关键所在,出现了“设厂自救”“振兴工业”的热潮。这一时期,发展实业以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广泛接受的、具有相当范围和规模的一种社会思潮。

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阶级的思想家和实业家们,在 总结 了洋务运动新办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创业救国”的具体途径,进行了大量的、全方位的探索。康有为、梁启超在百日维新前后,为清政府设定了一系列发展近代工业的政策,可惜未能成功。但他们提出合理引进和利用外资、开展实业 教育 、培养新型人才、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部门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百日维新的失败使部分人认识到创业救国所要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社会。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政治局势的巨变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罕见的历史良机。南京政府成立之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把发展工商业放在中心地位,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法规、法律。在南京政府的提倡下,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一些工商业企业家无不认识到“振兴实业”是当今第一要务,他们或纷纷组织各种实业团体,或出任要职,为创业救国摇旗呐喊,推波助澜。这样,实业救国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同时,创业救国的理论与方案更加完备和可行,特别是张謇的“棉铁主义”和孙中山规模宏大的《实业计划》,大大丰富了实业救国思想。

然而,历史进程绝非顺利。甫告成立的中华民国只不过是个徒有其表的共和国。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与恢复帝制的黄粱美梦和军阀混战的残酷现实,都使进步的中国人深感“革命尚未成功”,而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尤其是日本、美国对华侵略的变本加厉,使得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成为明日黄花。“创业救国”谈何容易。

四、创业救国的评价反思

列宁曾经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实所要求的新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的新东西。”

近代中华民族创业救国道路漫长而崎岖,虽然它最后没有起到救国的作用,但在发展民族经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经济侵略还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创业救国思潮绝非是学者坐而论道的产物,也不是思想家们关在象牙塔内孤芳自赏的一种原理,它一旦从中国创办近代企业的艰难曲折过程中凝聚、升华出来,就在迅速赢得民族资产阶级广泛赞同和奉行的同时,也一步步地向上对当权者进行渗透、默化,对下向人民大众宣传、鼓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陈旧观念,动员了社会各阶级的人们参与实业活动的热枕,催生和推动的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还有,创业救国与民族革命构成相依相助的关系。创业救国为中国的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虽说,如果没有孙中山、毛泽东等人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无法完成中华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也无法开启中国现代化的宏伟事业。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工商人士、爱国人士等社会精英倡导的创业救国,也难以实现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全面转型。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具有一种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革命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发展实业,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实现近代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经济之塔高耸于世界之中。没有稳定的根基,是没有高耸建筑的。近代的创业就是现代经济发展经济的根基。

总之,近代中国创业救国思潮是一种崭新的、具有新质的思想。从根本上看,创业救国开启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嬗变的道路,体现了中国人多国家的拳拳挚爱之心,体现了他们赶上世界潮流的世界眼光与进取、开放、务实的时代精神。

近代中国的创业救国之所以没有直接拯救中国,是因为他们没能认清中国的实际情况,当时的社会资产阶级、封建势力、外国势力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认清国情,才能救国。但认清国情是不容易的,能做的是不断尝试,不断改变,直到找到一条属于本国发展的道路。参考文献:

[1]魏源:《海国图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许涕新等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 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演变,2011-11-20

可以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人手,我可以给你提供一点资料,但论文需要你自己写。政治方面: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周恩来在会上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和我们的五项原则;1971年重返联合国标志着新中国被广泛承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思想和政治路线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重要贡献;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创建了一种新的国体制度。经济方面:1953年的一汽和大庆油田的诞生不仅为我国的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我国产生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3年的三峡工程和08奥运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05年国家宣布免征农业税则标志着我国已完成了向现代化工业国的转型。科技方面:1948年的中科院成立是”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的一项重大事件“(《人民日报》当时的评论),1965年的牛胰岛素合成是新中国第一个被世界承认的重大科技成果,如果不是文革的干扰很可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得项。1964年的原子弹爆炸和1970年的东方红卫星为中国取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基础,二王的五笔字型和激光照排为中国文化和信息传播带来了历史性的革命,03年的载人航天器升空标志着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了全世界的先进水平。文化方面:1956年的简化字推广基本实现了全民扫盲,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出现了第一届春晚,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了奥运会,1990中国第一次在北京举办了亚运会,1995年中国互联网开始起步。

中国工业发展历程论文

中国工业化发展路径的演变历程_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与路径研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根植于我国的工业国情和科技国情,与发达国家或新兴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构成了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独特起点。也只有弄清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起点,才可能设计出符合我国实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具体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工业化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延续了工业化发展的路径,是在已有工业化成果基础之上的再发展。因此,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有必要深入考察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从发展路径特征上来看,我国工业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重启阶段、飞跃阶段和转型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都在不同阶段为我国工业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起步阶段建国以后,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但与此同时,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只占10%;在制造业产值中,使用机器的工业产值只占27%。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全面模仿苏联模式的背景下我国开始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工业。虽然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并且1978年之前内外环境也不够稳定,但是全国各族人民仍然排除万难,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为日后进一步的工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进口替代战略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其中进口替代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选择的工业发展模式,旨在通过限制工业品的进口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以保障产业链的完全发育。但我国进口替代战略除了经济发展方面的考虑之外,也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关。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得我国全面学习苏联,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苏联在我国进口国中的垄断地位,反而加重了对外经济的依赖和风险。也正因为全面学习苏联经验,我国也开始以国有企业为载体,优先发展重工业。建国初期,我国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集中社会资源,虽然快速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计划经济束缚供给和创新的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对于要素配置的全面行政干预造成我国经济缺乏活力,供给增长远远落后于需求发展,短缺成为经济的常态。另一方面,资本品的稀缺和工业发展诉求的矛盾还造成了对工资、利率和汇率等价格的全面管制,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显著改善,社会矛盾不断累积。而在工业生产方面,国有经济占有压倒性优势,但是由于生产效率低下,缺乏核心技术,造成我国工业产品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质量难以保证。如我国只能生产粗制钢铁,精制钢仍需要进口。这就造成了一方面我国钢产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又需要大量进口的局面。总结1949—1978年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赶超战略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与进口替代。这一路径选择造成我国在构建起完整工业体系的同时,却无法掌握核心的生产技术,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诸多工业生产问题亟待解决。2)改革开放之后的工业化重启阶段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全面调整了发展战略。我国的工业生产也得以迅速恢复,并且初步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该时期还确定了渐进式改革的发展战略,从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入手,实行“两步利改税”,逐步展开对原有经济体系的改造,经济活力也逐渐增强。一方面,在经济结构上,我国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着力改变过去轻工业与重工业、农业与工业、消费与积累严重失衡的状况。1978—1982年,全国轻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由上升到;同时,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率由下降到;消费所占的比重则由上升到。另一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1979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使得企业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在价格改革方面,198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3种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定价权。在投融资体制方面,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投融资制度进一步得到规范。此外,为了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1986年和1987年先后在上海和深圳设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之上,两地又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在一系列大政方针的正确指引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恢复性的成果,1978—1990年我国GDP的平均同比增速达到了,工业同比增速达到了。到1990年,我国棉布、煤炭、水泥的产量居世界第一,钢铁、发电量居世界第四,原油产量达到世界第五。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工业结构协调发展与对内改革带动下的工业化恢复发展。()出口导向战略下的我国工业化飞跃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我国全面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以深圳、珠海等率先试点的经济特区蓬勃发展。在改革试点成绩引人瞩目的同时,我国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此基础之上,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工业化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我国主动借鉴了日韩的成功经验,即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国在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并且通过经济往来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取得“后发制人”的战略优势。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经济开始全面腾飞的时期。1991—2000年我国GDP平均同比增速达到,工业产值平均增速达到了,以美元计价的对外贸易总额平均增速为,其中出口总额平均增速为、进口总额平均增速为,我国经济开始广泛参与全球竞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初步奠定了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的发展路径特征为成本优势推动下对外贸易和投资扩张,我国发展战略调整为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一时期虽然也经历了通货紧缩、亚洲金融危机等挑战,但总体来说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尤其是包括税收制度、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改革,极大补充了我国市场经济构成要素的不足,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经济活力全面提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形态。4)信息技术繁荣背景下的我国工业转型阶段我国在2001年12月成功加入了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加入WTO的意义在于巩固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优势,并通过相关制度的国际化进一步便利资本的进入和流出,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速度。既有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扩张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并且表现形式逐渐变化。其中,中小企业逐渐开始树立品牌意识,对外贸易中的高科技产品比重逐步增大;投资领域中房地产逐渐成为投资的主要标的,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境外资本也以FDI为形式持续流入,不断扩大在华投资份额。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始注重提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2009年,国务院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进一步提出制造业2025规划,我国工业化进入转型阶段。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全球掀起了信息技术的热潮。而我国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之后,民营经济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居民消费能力也逐渐增强。此时,我国的信息产业具备了市场和基本的技术基础,并在世界发展潮流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带动起相关的物流、商贸、软件开发等产业的发展,一条以互联网为技术核心的产业链逐步成型。

中国得工业化发展历程论述:

(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达到最高值。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

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于1,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需求结构、供应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是造成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是沿着衣食住行以及非物质消费的方向升级;从供给和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要素禀赋优势是沿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升级。消费和供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农业—轻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高加工度工业—服务业的变化轨迹。

(二)经典理论面临的挑战

上述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是基于几十年前的时代背景得出的经验性结论。而新的时代特征却对经典理论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主要有:

一是全球化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分工转变为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市场的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品牌以及管理组织的环节,这些环节多属于服务业;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主要从事加工和组装,这些环节多属于制造业。

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服务业,使其服务业比重更高;新兴经济体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制造业,其制造业比重也更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经典理论的“标准结构”。

二是产业分工细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业不断地从制造业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且服务于制造业的服务业新门类,例如,出现了大量的独立设计、研发、创意公司,使得相关的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专业分工的细化产生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大量需求。例如,对第三方物流、商务咨询等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

最后,现代产业形态还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特点。这样,就使得后起国家的工业与服务业的内涵与几十年前先行工业化国家有区别,出现拐点的时间也有偏差。

三是后发优势的影响。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出现了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等需求层面以及新技术等供给层面叠加影响工业主导产业的现象,使得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被高度压缩。英国、美国完成工业化的时间分别花了200年、135年,而日本、韩国仅分别花了65年。

(三)不同的认识

国内一些政府机构和学术单位对我国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了分析,其结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是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是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主张我国处于工业中期阶段的主要是政府一些部门。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认为,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进程远没有结束;国家统计局认为,中国2010年的工业化指数不到60(完成工业化时工业化指数为100),工业化仍可持续较长时期。

造成观点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偏离“标准结构”程度把握的不同。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特点,除了前文提到的后起国家共同具有的三个时代特征并有所放大之外,还有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特点,北京、上海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而西藏还处在前工业化阶段。

(四)我们对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1.  基于人均GDP指标衡量,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2010年,我国的人均GDP达29940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4423美元,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为3962美元,按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为8506美元,已经处于钱纳里模型中的工业化后期阶段。

2.  从三次产业结构判断,我国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起步阶段

按照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来看,2010年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为,基本接近于10%;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比重高于第三产业的,相差个百分点。根据产业结构可以判断,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起步阶段。

3.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较大,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下降,但受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三次产业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处于较高水平,2010年为,高于第三产业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8个百分点,处于工业化中期30%-45%的范围内。

4.  城市化水平低,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我国城市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迈入工业化中期的50%-60%范围内,但低于工业化后期至少10个百分点。因而,如果基于城市化水平判断,我国目前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整体进程。

基于人均GDP指标衡量,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但采用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高估了工业化发展水平;从三次产业结构判断,我国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起步阶段;从就业结构看,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城市化水平看则是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但存在着因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率统计数据的偏差而低估了工业化发展阶段。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但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明显特征,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理论上并不存在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划分,所谓“中后期”是指由工业化的中期向后期过渡。

航空概论……同求……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论文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六十年代的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的导弹腾空而起。从此中国人在世人面前腰杆挺的更直了。然而,你知道中国的“导弹之父”是谁吗?是钱学森。钱学森聪明过人又勤奋异常,深得老师的喜爱。他的老师卡门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航空大师。卡门教授曾夸赞钱学森是一位天才的学者。当卡门教授组织美国最早的火箭研究机构时,钱学森是骨干力量,成了卡门教授的得意助手。新中国一成立,爱国的钱学森热血沸腾,想立即回到祖国的怀抱,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力量。可是,美国政府认为钱学森知道的东西太多了,一旦“放虎归山”,新中国的航天科学就会如虎添翼。美国的海军部长曾说:“无论到哪里,钱学森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美国人万般阻挠钱学森回国。整整六年之后,归心似箭的钱学森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钱学森回国之后,立即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不久后,我国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你应该先查下相关的文献资料呀~看看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参考下国际航空航天科学,从发展现状入手应该是可以的~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媒体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新闻学是在文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逻辑学、语言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相关。新闻学是当前最有前途、最有影响、最有时代特点的学科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网路新闻编辑对网路传播现状的改进

摘要:随着网路时代的全面来临,网路新闻编辑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网路新闻编辑作为媒介资讯的“把关人”,要想在媒介融合时代改变网路传播现状,就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对网路资讯的选择、分析、评价和创造性传播的能力,表达出新闻的真实内涵,实现网路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网路新闻编辑;职业素养;媒介融合;网路传播现状

一、网路传播现状

有的网站为了迅速发新闻、争“独家”报道,仅仅靠网路上的海量资讯来写作新闻,所以大量未经认真采访和核实的新闻稿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结果稿件中错误百出,逻辑混乱、连篇错别字出现、虚假新闻等现象随处可见。当今虽然进入了媒介融合的时代,但是很多网路媒介并没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功用,仍然依赖于传统媒体,导致网路新闻千篇一律,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网路新闻编辑需要如何改进

一提高网路新闻编辑的选择能力

现在很多网路新闻编辑每天的工作只是将纸质版的文字转化为电子版,然后加上一个显目的标题,这样就完成了日常的工作。网路资讯的庞大冗杂,受众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有用资讯,而且由于各种社交软体的涌现,网路编辑获取资讯的来源越来越广,甚至有的资讯是从普通网民的释出中获取的,所以讯息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这种情况下,网路新闻编辑就需要具有收集、分析、鉴别的能力,这就是一种选择的能力。[1]网路新闻编辑要在接触社会的资讯后,筛选出有价值的资讯进行释出,这样不仅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吸引受众阅读,也能让新闻正确引导受众,正确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二对网路媒体自身及受众的清晰定位

网际网路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媒体网站建设的需求增加,然而很多入口网站在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后却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展示作用。很多网路媒介之所以得不到大众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对自身的定位以及对受众群体的定位不清晰,一味地大面积、大领域释出资讯,又怎么能获得自己的忠实受众呢?网路媒体在受众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但由于媒体对受众调查不够,一些媒体不顾自身优劣,也不管自身释出内容的取向,就随意释出资讯,所以其受众定位存在高度重叠和盲目性。而现代社会,人们在受教育水平、职业、兴趣取向、收入水平、生活享受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网路媒体的受众也出现了群体分化,需求也由过去的较为同一转为分化,必须要了解其中的差别,进行“差异化”受众定位。因此,只有在较长时期内向受众传达差异性的资讯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形成媒体的特有受众群体,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三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闻学给我们的是一种从事新闻的工作思维,让我们去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但是要观察现实,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还需要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中吸取养料。网路的普及,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给大众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资讯的释出具有不可控性,网路新闻编辑如何正确识别并独立地作出判断呢?网路新闻传播打破了原来的地域与行业的限制,与世界联通,所以要求网路新闻编辑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充套件自己的全球视野。现在的网路新闻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在网上查询相关资讯时,人们一般更倾向于阅读专业所需要的资讯,面对这样的受众,网路新闻编辑就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积累,具备更高的文化修养。因此,网路新闻编辑不能只学习新闻学科,还应该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哲学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网路新闻编辑才能对新闻线索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运用数字化工具来进行特色报道

网路新闻传播运用高科技进行讯息传播,网路新闻的表现形式将逐步由静态转向动态。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媒体将新闻资讯编写由简单的“文字+图片”的形式,发展成为集视讯、音讯、文字以及大量相关资讯连结的立体报道形式。今后,网路新闻采访中还会更多地运用视讯采访等手段,远距离实现“面对面采访”。[2]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网路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会用高科技,而且要能熟练地掌握现在的媒介工具,只有不断学习网路知识,加强网路传播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媒介素质,善于利用各种软硬体装置,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这个网路媒体云集的时代,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不仅包括新闻内容的竞争、讯息可信度的竞争,也是网路新闻编辑自身素质的竞争。编辑应该充分利用网路的互通性,不能只求自己的发展,要与其他不同型别的网路媒体相互配合,互相促进,这样才能使自身竞争力有更大的提高,才能改善网路传播现状。

五记者应具备更强的道德意识

网路新闻工作者在资讯传播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道德意识,对发出的每条讯息负责。新闻工作者还要积极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料,发现并谴责不道德的资讯传播现象,以保证资讯传播的有效性和纯洁度,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记者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在努力增强责任感的同时,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尽可能地减少稿件中差错的发生。总之,网路记者应重视整体道德修养的提高,树立良好的整体职业形象,以顺利完成资讯时代新闻传播者角色的转换。

三、结语

网际网路作为第四媒体,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网路新闻编辑作为这个拥有海量的网际网路资讯海洋里的瞭望者,在这个有害资讯滋生并可迅速传播的温床里,不仅要扮演好瞭望者的角色,利用自身优势及时传达新闻资讯,还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让虚假、有害资讯止于网路之外,还受众一个干净的网路新闻传播环境,改善现在纷乱繁杂的网路传播现状。

参考文献:

[1]赵振杰.浅论网路编辑的文化修养[J].出版发行研究,20025:26-27.

[2]王巨集.网路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新闻爱好者,200511:45.

二: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新闻传播人才亦是如此。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时代的新特点,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方案提出了新的观点。笔者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探讨,旨在为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其能够满足当前的时代特征和传媒行业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媒介融合;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路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并在传媒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旧媒体的界限日渐模糊,媒介受众也由大众化向分众化转变,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来临。媒介的融合发展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更加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因此,探索更加适合媒介融合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方案势在必行。

一、媒介融合时代传媒融合的特点

21世纪是媒介融合时代,网路、手机等新媒介出现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媒介。同时,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现代传播成为平民化甚至是全民化的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资讯传播渠道更加开放与多元,传播渠道的多元使受众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受众向分众化转变。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成为趋势。但同时,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传媒发展中也存在诸如新闻真实性存疑、传媒公信力降低、受众选择性困惑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规范。

二、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新要求

相较于其他新闻传播者而言,受众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要求更高。体育新闻传播者不仅要懂体育、爱体育,拥有海量的体育知识,同时还要拥有敏锐的判断力与独到的见解。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提出了新要求。

一运用多种媒介蒐集与整理资料

资料的蒐集与整理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海量的体育资料与丰富的体育知识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先决条件。一篇好的体育新闻报道,不仅要有记者的观点与见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撑。大资料的来临使得资料的蒐集与整理不再复杂,在网际网路平台上,可以进行各种资料的蒐集、整理分析。所以,运用各种媒介蒐集、整理与分析资料,是一名体育新闻传播者应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综合应用多种媒介渠道传播体育新闻

媒介融合时代,多种媒介使用统一的以网路平台为基础的数字工具和数字语言,形成了大众传播特性、艺术表现形式和数字技术平台紧密结合的融合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体育新闻传播者亦是如此。体育新闻传播的特性要求体育新闻报道风格的娱乐化与内容的专业性。所以,体育新闻传播者在进行体育新闻报道时,既要hold住官方文章,又要能报道街边趣闻,同时还要善于捕捉竞技场上潜在的新闻。使用资料工具与资料语言进行多种媒介渠道的报道,是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能力。利用多种媒介进行报道,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写出适合各媒介传播特性的各种风格与体裁的文章,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新闻策划能力,策划出适合各种自媒体传播的“萌文”。当然,图文的处理与音视讯的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983年上海体育学院试办体育新闻专业方向。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方向点已达2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以及民办学校和其他社会办学机构。其课程设定大多以体育新闻评论、体育新闻学、广播电视概论、网路传播理论与务实、电视新闻务实、新闻摄像、体育新闻传播学等为主。但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体育新闻≠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专业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几代优秀的体育新闻人才,但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课程设定问题及教材问题。目前,国内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教材包括郝勤的《体育新闻学》、毕雪梅等的《体育新闻学概论》等。虽然弥补了体育新闻专业教材方面的空白,但是部分院校仍然将体育新闻专业停留在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体育简单叠加的层面,缺乏课程设定的专业性。

二师资结构有待调整,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虽然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体育新闻教育仍相当于起步阶段。随着新闻媒体的更新换代,专业教师仍处于较为缺失的状态。绝大部分院校的体育新闻学教师由高校新闻学或专业专案教师担任,缺乏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

由于师资结构存在问题,学生能接触到的有体育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使得目前我国体育新闻教育实践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师资方面的问题,还使学生最后的实习环节受到影响。首先,部分院校没有设定实习部分,即使设定了,对学生的实习地点等也没有做过多要求。其次,部分院校设定了对口的实习基地。此举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习难的问题,但部分实习基地的建设尚未落实,或者无法跟上时代要求,这也成为制约体育新闻专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

为应对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满足当前体育新闻报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性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应该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问题,培养的学生多是理论知识掌握得多,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亦是如此。如何进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定,增开融合型技能专业课程

当前,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在进行专业设定时,体育新闻学、体育电视编导、体育广告学、体育播音主持等相关专业都是分而立之,各专业的课程设定与安排也都是基于该专业设定形式而形成的。这种专业和课程设定模式造成了各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的割裂,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必须要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定,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技能多样、适应媒介融合发展需要的传媒人才。同时,为了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网际网路、手机等新兴媒介主流化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定方面,除了传统体育新闻专业开设的采、写、编、评、摄等核心课程之外,还应开设摄影摄像基础、计算机图形影象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以及包含有音视讯与图文立体互动设计的多媒体互动设计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网路、手机新闻的采编、制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网路传播用语与网路受众特征等方面的课程培训,使学生快速掌握网路受众的特性,方便学生在网路传播的实践中,尤其是在娱乐化的体育新闻传播实践中快速上手。

二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媒介融合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在我国的体育新闻专业中,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教学工作做得并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拥有媒介融合技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所在。由于传统的专业与课程设定的弊端,院校现有的教师往往只对某一类媒体有较深的认知和了解,对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认知和研究则相对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与掌握更是少之又少。体育新闻传播者独有的体育属性要求体育新闻专业的教育与普通的新闻学教育不尽相同,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师更加侧重对体育专案的熟悉与了解。因此,教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时刻关注体育比赛与体育新闻,对某个或多个体育专案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在教学中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领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与关注,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与思考。

三整合实践平台,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

对于传媒专业而言,完备的教学实践平台是培养传媒人才所必需的,体育新闻也是如此。早在2008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就投资数万元建设了模拟媒体生态环境的媒介融合实验室,并开设了我国第一个本科媒介融合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特别强调理念和技能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当然,就现实情况来说,建设媒介融合实验室需要高昂的费用,这对于国内很多体育院校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幸运的是,媒介融合本身也为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便利。例如,电脑PC机和智慧手机等网路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开设个人网页、个人部落格、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PR、EDIUS等软体工具进行音视讯的制作,并通过网路相互转发与评价,在互评中得到提高。还可以将这种平台与学院已有的教学实践平台相连线,大大强化学生各种媒介技能的训练,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梅,杨颖.新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J].新闻传播,201514:55+57.

[2]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张丁丁.我国体育新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解析[J].视听,201407:119-120.

多媒体技术发展趋势 1、发展趋势状况 总的来看,多媒体技术正向二个方而发展:一是网络化发展趋势,与宽带网络通信等技术相互结合,使多媒体技术进入科研设计、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检索咨询,文化娱乐、自动测控等领域;二是多媒体终端的部件化、智能化和嵌入化,提高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多媒体性能,开发智能化家电。 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的挑战和教育改革的实践,由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化步伐加快,使这一教育观念转变过程,不仅仅是思想解放,更是一个实践推动的过程。数字化技术将文件处理带入了新的领域,让人们可以用更快的速度生产文件,用更便捷的方式修改图像和文件,利用网络通讯把图像和文件迅速地传到四面八方。经过数字压缩,从根本上解决了录像带资源长期保存的问题。未来的人们需要某一内容时,可以通过网络调出,在网络终端上阅读,满意时,再从终端打印机上打印出来。因特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不知不觉地走近了我们的生活。1997年,中国媒体对网络的报道不断升温,因特网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始了商业运作,反映到教育领域,这些技术的变化,推动了学校电化教育的大力普及。很多在过去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下难于解决的问题,在今天的数字化方式下迎刃而解了。 2、蕴藏的巨大发展空间 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荷兰电子制造业巨头飞利浦电子公司(PhilipsElectronics)前天表示,它正在准备批量生产一种体积小巧、类似书籍大小的显示器,消费者将可以利用这种显示器下载报纸和杂志,然后把显示器卷起来收藏好。这种五英寸的显示器可以呈现出精细的影像,并能折放进钢笔大小的存放器中。如果它与手机相连接,还能用以下载网页、书籍或电子邮件。飞利浦表示,它利用由塑料制成的电子电路研发出了上述单色显示器。飞利浦研究部门发言人表示:“我们将可以批量生产这种显示器,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研究项目,我们将建造一个试点生产线,预计可以在2005年投产,届时年产量可以达到100万台。” 时代的步伐把我们带到了21世纪,面对信息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由信息组成的。网络、商务已经变成昨天的话题。人们工作依赖于信息,生活还是依赖于信息。作为商务活动中最传统的组成之一的名片依旧据占着历史。为什么没有多媒体名片?为什么没有internet名片?为什么没有pda名片?传统的名片以纸张为介质,传达姓名、电话、公司等极为有限的信息。对于今天的信息时代,这些信息显得有点“寒酸”。这点儿三言两语要把个人或公司介绍的比较详细是不可能的。怎样实现用名片的形式来表达更多的内容和完整的企业形象呢?多媒体技术给出了答案。把声音、影视,把交互,以至于三维、四维的元素以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在名片上,使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更广。 其实多媒体名片只是作为生活多媒化的起点,倡导多媒体的多元化,使多媒体不只应用在多媒体光盘上,在“蓝牙”、“pocket”等新技术下使多媒体技术、概念真正的走进生活,走进各个领域。 设计和技术是同等重要的,关键是把“前”的设计与“新”的技术相互结合,用在设计上。首先是商务活动信息时代化的概念得以应用。其次是多媒体设计艺术、技术的大众化,并突出公司的形象。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把多媒体名片或internet名片作为项目进行开发和设计制作。传统的名片还是统一着天下,只有多媒体光盘性质的公司简介。以多媒体名片作为一个多媒体应用的一个缩影,国外在多媒体应用上要领先于我们,比如数字化多媒体冰箱,数字化多媒体房屋等。虽然我们硬件,软件和国外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观念上我们要赶超国外。 2003年,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Research预测,苹果计算机公司进入音乐下载服务市场将使该公司在这个迅速扩张的市场中获得一块份额。这家公司在5月15日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预测,欧洲数字音乐下载服务服务市场到2007年将价值13亿欧元。这个市场2003年的收入只有2,400万欧元,但是将占2007年全部音乐销售收入的13%。美国数字音乐下载服务服务市场到2007年将价值20亿美元。Forrester公司称,这些收入大多数来自个人下载,并不是基于订阅的服务。更过的合法服务的出现和更高的宽带网普及率将推动这种增长。研究分析师RebeccaJennings表示,最近EMI公司和苹果公司宣布进入这个市场的消息表明,主要音乐公司和技术公司现在正开始认真对待未来的数字音乐。虽然美国合法的音乐下载市场已经摆脱了障碍,在2002年达到了1,500万美元,但是,欧洲市场落后了。这是因为正式的服务仅集中在美国,欧洲家庭宽带网的普及一直比较缓慢。但是,在今后几年里,数字音乐的传播将迅速增长。这篇报告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将迫使唱片公司向欧洲市场扩张。报告指出,宽带网用户下载MP3音乐的人数可能会比窄带用户多123%。 Jennings表示,欧洲消费者最喜欢购买单曲唱片。在2002年,欧洲人购买了大约亿张单曲唱片,而美国单曲唱片仅销售了900万张。Jennings预计,欧洲消费者一般都下载单曲唱片,在欧洲的数字音乐销售将有42%是单曲唱片。在2007年,成套唱片将占下载音乐的49%。分析人士表示,还有基于订阅的服务。到2007年,将有200万用户为这些服务支付亿欧元。 20世80年代,美国APPLE公司成立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主要研究计算机技术同多种信息媒体相结合,并首次推出了MACHITOSH系统机,标志着早期多媒体技术的兴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一场革命。现代意义上的多媒体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撑,不仅具有计算机所固有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等功能,还采用了图形窗口、交互界面、语音识别和触摸屏等先进方式,使计算机不仅具有了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的能力,并能够用人类习惯的方式、图像、声音,生动逼真地传播和表达信息,与人类交流。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室、电子图书室、多媒体教学管理等的蓬勃发展。此外,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使以因特网(INTERNET)为主要标志的网络技术构成了现代技术文化的重要部分,联系上亿人的因特网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拓展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的大背景下,网络技术与教育更是结下不解之缘:美国在1998年公布了INTERNET计划,宣布要使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每一家庭和每一个美国公民都能享受INTERNET带来的全新的学习环境;英国政府建议成立网上工业大学,并推出“全国学习网”,目标是到2002年使英国万所中小学全部进入因特网;我国教育部1999年推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校园网的构建提到日程上来,2000年4月中国基础教育网正式开通,同年10月国家教育部宣布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目标是在未来的5-10年内使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能与网络联通,到2005年使所有大学和一千所中小学上网。 3、在网络教学上的发展 “多媒体”与“网络”的联姻促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产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技术所具有的集成性、交互性、可控性、信息空间主体化和非线性等特点使其与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媒体有质的区别。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特有的优点使其对教学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而且对传统的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冲击了机器工业时代“大批量生产”形式的教学。目前这一技术正向着交互性、非线性化、智能化和全球化的方向推进。 三、总结 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多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将会是未来技术扩张的主流,而作为多媒体技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将成为未来多媒体技术革命中的焦点,不管是从以PC技术为依附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到移动通信业务的各种多媒体实现,以及未来3C时代各种电子化装置的多媒体大融合,数字多媒体芯片都是无可置疑的主角麻烦采纳,谢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