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海洋功能食品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21:22:05

海洋功能食品研究进展论文

水产品加工技术论文篇二 水产品加工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水产品加 工业 的 发展 对于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 现代 渔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业;产业协调度;产业化;产业高度 一、水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地位 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所谓“加工活,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搞活了加工,货畅其流,无形给养殖生产开辟了一个永久性的高速通道。因此,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整个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 1水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渔业产业高度的重要力量 产业 经济 学的相关理论表明,如果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高度有所提高。而在我国第二产业内部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因此水产品加工业增长速度高低则影响我国渔业产业高度化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水产品加工业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如200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比上年增长,渔业经济总产值比上年增长,而同期我国水产加工品产量比上年增长,产值比上年增长。无论产量还是产值的增长速度都高于整个渔业。而且2005年水产加工产量的增长速度也高于2004年。在水产加工业中,增长较快的有冷冻水产品,比上年增长21%;鱼糜制品比上年增长35%;干制品比上年增长7%;藻类加工同比增长;罐制品同比增长。其他水产加工品比上年增长。珍珠产量比上年增长。 2水产品加工业是加强产业协调度的有效途径 水产品加工业上接水产养殖业,下连水产品 物流业,是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水产品加T业的发展如果与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这样深层次、多系列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加快初级水产品转化,拉动水产养殖业的深度发展,优化水产品区域布局,而且通过提高水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增值水平,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营销产品,延伸渔业产业链条,有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2005年我国水产加工业在政府的扶持和 企业 的努力下,克服了国外对我国水产品实施的贸易壁垒,水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冷冻产品向较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发展。2006年,深加工水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6%,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深加工的发展,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实现了渔业增效,2006年深加工对虾出口占对虾出口总额的83%。 3水产品加工业实现了渔业产业化与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 中国 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只是经济总量的简单扩张,而是在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工品种、技术不断演化的基础上实现的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的升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水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路径,以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循环格局。通过对特色渔业资源的精深加工和标准化加工,不仅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而且丰富市场供给,满足不同层次、品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有利地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尤其是海外市场的不断增长,中国的水产品加工行业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水产加工业的整体实力明显提高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由2004年的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万吨,实际水产加工品总产量由2004年的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万吨。2006年冷冻水产品产量为万吨,占加工总量的。因此,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水产品加工能力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产业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初步加T、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且追求多样化、系列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加丁技术水平不断上升,质量卫生意识大大增强,品种结构合理,产品多样,并已成为水产品出口的主导产品。 2在水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的领域,中国的科研和加工能力崭露头角 中国提取河豚毒素成功并取得高纯度的结晶,从而获得美国FDA认可并进入国际市场,结束了日本公司独霸市场的局面。从海洋生物中提取DHA、EPA、DPA、鲨鱼软骨素、活性多糖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保健和 治疗 疾病,目前都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这为中国水产品深加T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3加工企业走向集中并基本形成了一系列出口加工园区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对水产加工业十分重视,分别制定了优惠政策,加上外资企业的积极介入,这些地区水产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水产加工业的主力军。这些地区水产加工品的产量和产值以及出口贸易额都占到全国八成以上。 4加工行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增强 随着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逐步走上了品牌战略的轨道。水产加工企业特别是那些龙头骨干企业从未像现在这么重视自己产品的注册商标和市场形象。为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一些大宗水产加工品中被品牌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 三、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产品加工业在沿海与内陆发展极不平衡 沿海水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内陆水产品加工能力薄弱,与内陆水产品的产量份额不符。 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加工品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沿海水产品加工相对来说技术比较先进、产品种类多、深加工产品比重较大。2004年山东、浙江、福建、广东、辽宁、江苏、海南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从企业投资情况看,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福建、广东、辽宁等几个沿海省份。 尽管内陆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高达42%,内陆水产品加工业在整个水产品加工业中力量却非常薄弱,内陆水产品加丁量占总加工量的比重不足10%。内陆水产品加工原料主要是淡水产品,开发的产品主要是传统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低;企业以个体私营为主,龙头企业少、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出口产品少。 2水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附加值提升有限,初级加工品依然统领市场 (1)加工比例较低。中国水产品加工比例不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产量仅为水产品总量的。而日本、加拿大、美国和秘鲁等国家的水产品加工产量达60%90%。据FAO的 统计,2004年,世界水产品产量的61%(8600万吨)用于多种类型的加工,59%(5100万吨)的加工产品用于供人类直接消费的冷冻、盐渍和罐装产品,剩余的为非食用目的。中国超过77%(3700万吨)的水产品(4750万吨)为人类直接消费,其中大部分为新鲜类型,余下的量(估计1080万吨)被用来生产鱼粉和其他非食用目的,包括直接用于水产养殖饵料。加工品比例低,与总产量不相称,影响了我国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2)我国水产品加工仍然以冷冻、冰鲜等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加工深度不够,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十分薄弱,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加工品附加值不高。我国水产加工 企业 的技术装备50%还处于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40%左有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不到10%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水平。2006年我国水产加工总量为万吨,其中冷冻品和冷冻加工水产品达到万吨,占到了加工品总量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对水产品进行冷冻越来越倾向于仅是作为一种保存方式,根本不能称作“加工”,这样 计算 ,我国水产品的加工率就更低。目前市场上所谓的“深加工”产品,许多只是产品形态、包装式样上的改变,尚无法真正达到“深加工”的层次和档次。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水产品几乎只能作为原料和半成品出口,不仅售价低,而且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与渔业大国的地位非常不相称。如,中水集团在非洲东岸的毛里塔尼亚近海捕捞软体鱼类,并就近以原材料形式转销往欧洲,山东渔民也是将在黄海捕获的海产品就近送到韩国近岸,直接向韩国渔商交货,自己不能深加工。 3加工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目前水产品的质量问题已成为水产品上市和出口的最大障碍。国内市场上,有些私营企业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工艺条件不严格,产品不进行必要的检验即流入市场;有的为获取不正当利益而不顾原料品质好坏或在加工过程中掺假使杂,人为地造成水产品的二次污染;在流通环节,一些不法商贩滥用添加剂甚至违禁药物和化学品进行水产品保鲜或处理,没有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又无统一的货源渠道,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在国际市场上,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中,虽然已有不少通过ISO质量认证及HACCP认证的,但是许多企业不严格按照HACCP生产,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而且具备较高认证水平的企业还不多。其中,同时获得美国FDA认证和欧盟认证的企业则更少。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信贷、 税收、投资等方面,对水产品加T业的扶持政策比较少,从事水产品加工的企业与从事其他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明显优势,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水产品加丁业的 发展 。水产加 工业 的科技开发和研究力量分散,科研经费短缺,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企业技术创新也缺乏政策扶持,与水产加工业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促进 中国 水产品加工业跨越式的对策 1以 现代 渔业科技提高水产品综合利用率 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值化技术研究,建立大宗、优势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开发水产品深加T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装备,配套完善加工生产线,全面提高我国水产品加工率,延长产业链;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与手段,建立水产生物产业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为推动我国水产生物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撑。 2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加工业产业高度 水产品深加工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四高”特点,并且能带动一批相关行业如加丁 机械、包装材料和调味品等的发展,具有明显的 经济 效益和 社会效益。对水产品进行深加工,也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加工增值、缓解水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矛盾的需要。为此,应积极开发并推广水产品加工业的关键技术。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与加丁企业合作进行科研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和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 管理的引进。在重视“硬件”引进的同时,更要注意“ 软件”的引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3通过产业化经营,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绩效 实践证明,为改变渔业生产 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的现状,促进渔业技术进步,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换,实行产业化经营无疑是一条较好的降低交易费用、缩短时间、提高水产品加丁业市场绩效的重要途径。根据水产品加T业的现状,当前重点从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保健品、医药品起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并以水产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市场,实现渔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实现渔业生产标准化、滟业 环境生态化。 4逐步完善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水产加工品的质量 尽快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WTO要求的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WTO协议中要求各成员国在贸易中遵循国际标准或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的国内标准。目前发达国家水产品出口标准大多数采用国际上盛行的HACCP制度,以确保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并没有规定只能以国际标准为准,也可以制定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的国内标准,而在实践中很多国家多制定有要求进协商遵守的国内标准。因此,为促进水产品的国际贸易,我国应在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实行质量控制。 5政府加大对水产加工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水产品加工业的先进技术具有动态规模性、技术外溢性、资金高投入、产品和技术含量高更新快的特点,要求政府采用多种形式推进技术创新,增强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如设立渔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基金;采取贴息的方式引导加工企业投资水产品加工新技术、加工机械的研制与开发;以股本投入的方式为水产加工企业提供使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资本金扶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直接科研资助,或通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协议给予其研究活动以 财政资助;在产业政策制定和组织重大项目合作攻关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看了“水产品加工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2) 2. 农业推广研究论文范文 3. 社会发展论文 4. 农业科技论文格式 5. 浅谈渔业保险相关论文

微藻的药用、保健价值及研究开发现状(综述)江 红 霞 , 郑 怡(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摘要:本文综述微藻中的各种药理活性物质及已投入市场的微藻产品的药用、保健价值,以及微藻保健与功能食品的研究开发现状。关键词:微藻;药理活性物质;保健与功能食品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3)01-0068-05地球上有三万多种不同的微藻,分布在淡水和海洋里,在各种土壤(包括酷暑和寒冷的荒芜环境)里也都有微藻存在。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是把微藻作为鱼、虾、贝类幼体或成体的直接或间接的活饵料。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注重微藻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开发。微藻中存在着丰富的、结构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有许多具有药理活性,在医药和保健品的开发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当前,微藻及微藻产品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1 微藻中的药理活性物质及其功效 抗生素抗生素是对微藻、细菌、真菌、病毒或原虫具有毒性的有机体天然产生的抗微生物化合物,微藻所产生的抗生素大多未鉴定清楚,已知的有脂肪酸、其它有机酸、溴酚、酚类抑制剂、丹宁、类萜、多糖和其它碳水化合物及酚类。Pratt等是最早从微藻中分离出抗生素的研究者,他们从小球藻中分离得到含小球藻素(Chlorellin)的脂肪酸混合物,具有抗细菌和自身毒性的功能;Pesando证明硅藻(日本星杆藻)的二十碳五烯酸光氧化产物有很强的抗菌活性;Sieburth证明金藻植物褐胞藻合成的丙烯酸是抗菌化合物。随后有关学者又陆续从微藻中筛选出多种具有抗菌活性的种类,其中一些有效成分已鉴定出来,如蓝藻霍氏双歧藻中的蓝细菌素(Cyanobacterin)、河口鞘丝藻中的2,5-二甲基十二酸、泉生软管藻中的一种吲哚生物碱、灰色念珠藻中的酚类化合物和极大螺旋藻的甾醇等,都是有效的抗生物质。 毒素微藻所产生的毒素,可通过鱼、虾、蟹、贝类引起动物和人类产生麻痹性、痢疾性、肉毒性和溶血性中毒,因而可将这些毒素分为:(1)麻痹性毒素(PSP),这种毒素是由甲藻门涡鞭毛藻类的数种膝沟藻和蓝藻门的水华束丝藻产生的,其中之一为石房蛤毒素,可阻止神经、肌肉产生兴奋活动;(2)痢疾性毒素,这种毒素是由倒卵型鳍藻中某些藻类产生的,故亦称倒卵型鳍藻毒素(DTX),该化合物使中毒者产生腹泻、呕吐、吐气、腹痛之症状,也称为“腹泻性贝中毒”;(3)肉毒性毒素(CTX),它是由鞭毛藻(Gambierdiscus toxiclls)产生的。该毒素作用于交感神经纤维,能提高细胞膜对Na+ 的通透性;(4)溶血性毒素,这种毒素是小定鞭金藻产生的,具有极强的溶血性,其中卡盾氏属的Chattonella产生的速毒素(BTX)又称神经性毒素,也有溶血作用。微藻所产生的毒素大多是以对生物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的高特异性作用为基础的,因之,这些毒素及作用机制是开发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药物的重要导向化合物和线索,其在医学及生理学上的应用正在研究之中。 心脑血管活性物质微藻中富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EFA)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的DHA(C22:6,Docosahexaenoic acid)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血脂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舒张血管、抗血小板凝聚及抗血栓作用。紫球藻富含花生四烯酸,而螺旋藻则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另外微藻中所富含的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都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抗肿瘤、抗辐射、抗突变活性物质从海藻和微藻筛选抗肿瘤物质是从1977年开始的,蓝藻是有效的抗癌药的重要来源。许久以前已经发现巨大鞘丝藻的脂溶性提取物具有抗白血病活性。早在1981年Moor就对蓝藻提取物的药理活性进行检测。到目前为止,已从1000余种蓝藻中发现67个品系的蓝藻具有抗肿瘤活性,并鉴定出12种类型结构独特的化合物。另外,甲藻前沟藻中的前沟藻内酯、小球藻和栅藻中的一种糖蛋白、一种海产衣藻(Chlamydomonas sp.)中的L型天冬酰胺酶等都具有抗肿瘤活性。另外,螺旋藻藻蓝蛋白具有较好的抗辐射作用,能提高粒单系组细胞(CFU-GM)的生成,能明显提高正常小鼠血清的集落刺激活性。螺旋藻多糖能显著增强辐射引起的DNA损伤的切除、修复作用和程序外DNA合成(UDS),还具有一定的抗突变功能。 增强免疫力与抗艾滋病的活性物质研究表明,螺旋藻多糖能全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时还能消除或减轻环磷酰胺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藻蓝蛋白(C-PC)能明显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在抗艾滋病活性物质筛选时发现,来自太平洋裂膜藻的一种硫酸多糖SAE是病毒逆转录酶的特异性抑制剂,不仅可抑制HIV的逆转录酶,而且对其它病毒的此种酶亦有抑制作用。另外,从蓝藻鞘丝藻提取分离的含硫糖脂能抑制HIV复制,已被NCL(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批准作临床前的药理、毒理研究。硫脂的结构和生物活性已被化学合成与生物检测所证实。2 几种微藻产品的药用、保健价值由于微藻含有多种药理活性物质,人们已从微藻中开发提取出多种具有用和保健价值的成分。以下介绍几种已开发成产品进入市场的具有药用和保健价值的微藻产品。 藻胆蛋白藻胆蛋白是一种水溶性蛋白,分为藻红蛋白(PE)、藻蓝蛋白(PC)和别藻蓝蛋白(A-PC)三大类。目前研究发现,藻蓝蛋白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能促进免疫系统提高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同时,螺旋藻藻蓝蛋白对一些癌细胞也有抑制作用;Morcos等和蔡心涵等的研究证明藻蓝蛋白有光敏作用和良好的抑癌作用;张成武提出藻蓝蛋白对骨髓造血具有刺激作用,可用于临床辅助治疗各种血液疾病。藻胆蛋白具有性质稳定、荧光量子产率高、背景干扰小、易于同生物素抗体和糖蛋白等大分子交联等特点,作为新一代的荧光探针在临床诊断、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可代替同位素和酶作标记物。藻胆蛋白具有相当广阔的潜在市场,国外许多公司已投资开发藻胆蛋白,产品出售价达 $100/mg以上。 β–胡萝卜素杜氏藻在一定条件下可大量积累β-胡萝卜素,含量可达干重的10%左右,为自然界中所有生物之首。β-胡萝卜素不仅仅是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大量实验还证明,β-胡萝卜素有很强的抑制肿瘤转化的作用,可减少紫外光和化学肿瘤促进剂诱发的癌变。β-胡萝卜素对自由基有很强的瘁灭作用,这一作用可减少过氧化物对组织的损伤。β-胡萝卜素可促进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功能,并可促进细胞释放一些抗肿瘤因子。β-胡萝卜对眼睛白内障和黄斑变性病以及心血管病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从盐生杜氏藻中提取的β-胡萝卜素是具有高价值的商业化产品,澳大利亚、美国、以色列都有许多厂家生产β-胡萝卜素,售价高达 $600/kg。 虾青素(简称ASTA又名超级维生素E)ASTA虾青素属于类胡萝卜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能清除体内由紫外线照射产生的自由基,调节和降低由光化学导致的伤害,对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虾青素(超级维生素E)的抗氧化功能高于其它类胡萝卜素,具有抑制生物膜被氧化的作用;虾青素(超级维生素E)还能显著地促进淋巴结抗体的产生,特别是与体内T细胞相关抗原的抗体产生。ASTA虾青素用途广泛,其产量远远低于市场需求量,价格为 $300/kg。雨生红球藻在特定条件下可累积占干重1%以上的虾青素,为该色素的天然资源。 多不饱和脂肪酸利用微藻培养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具有比较重要的生理与保健功能。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降低血脂及降低心脏疾病的发病率有着紧密的联系,还可改善烧伤症状、减轻脓毒症病情,并具有抗衰老、改善老年人记忆以及在器官移植方面的作用等,可代替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免疫异常疾病。其中DHA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生理功能:(1)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哺乳动物体内的DHA主要用于合成前列腺素,其功能是减少前列凝素A2,增加前列环素的含量,降低血管阻力,减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小板凝集与粘着功能;(2)预防和治疗癌症,日本学者实验发现,在喂食不同性质的脂肪后,将致癌物注射于老鼠身上,食用DHA的老鼠患乳癌、大肠癌、肺癌的发生率均很低,因此推断,DHA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有关;(3)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DHA主要存在于大脑灰质中,是人脑中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成分,大脑中DHA含量的降低可导致学习、记忆能力减退;(4)对视觉系统的调节作用,DHA是视网膜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如果视网膜中DHA含量下降,可导致视网膜电图失常。尽管鱼油是EPA和DHA的主要来源,但稳定的鱼油供应受到限制且质量不稳定,养殖的微藻则是此类脂肪酸比较可靠的来源。目前市场上DHA售价达 $140/g,EPA高达 $2000/g。3 微藻保健与功能食品及其研究开发现状当今,健康已成为食品开发的主题,目前食品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已集中在了对保健与功能食品的研究和开发上。所谓保健与功能食品,指在具备一般食品的营养和色香味特性的基础上,还具有对人体的体质、免疫力、代谢等有明显促进作用的食品。目前,研究开发得比较成功的是螺旋藻和小球藻食品,螺旋藻、小球藻等食用微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生物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矿物质等,故具有优异的营养保健功能。螺旋藻具有防癌、抑癌、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的作用,同时对治疗高血压及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降低胆固醇、避免粥样硬化、以及对贫血、肝炎、糖尿病等等也有明显的功效。小球藻也对胃溃疡、外伤、贫血、肝炎、糖尿病、婴儿营养不良、精神病、癌症等具有一定的疗效,同时还具有活化皮肤细胞,加速其新陈代谢,延缓细胞衰老的功效。在日本、美国,螺旋藻和小球藻在保健食品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曾出现大养小球藻的热潮。近几年来,以螺旋藻为主的微藻食品在3000多种保健食品中占有一定地位。微藻保健与功能食品形式多样,以下介绍两种保健性能较好,市场销量较大的产品形式。 微藻保健片及胶囊微藻保健片(或胶囊)能高度保持藻体的营养成分与生物活性成分,故一直在微藻保健食品市场稳居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日本、美国和欧洲国家首先研制成小球藻、螺旋藻和杜氏藻片剂(或胶囊)型保健食品,并已实现规模生产与销售。我国云南施普瑞螺旋藻胶囊是国内目前唯一获得药品级称号的微藻保健药品。此外,微藻保健品还有广东的奇珍螺旋藻片,明兴护康宝螺旋藻片等。 微藻精(营养液)研究证明,小球藻细胞内含有一种称为绿藻精的生物活性成分,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人体有保健功能。螺旋藻细胞及其热水浸提液也有强身健体、减肥、健美、防病治病等功效。目前,国际上以日本生产的强力绿藻精和蜂蜜绿藻精销量较大。在国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与武汉制药厂联合研制生产了螺旋藻口服液,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茂源进出口公司联合研制成螺旋藻保健营养液。4 展望微藻所含有的独特的药理活性物质使得微藻具有多种药用和保健性能,利用微藻进行新药及保健与功能食品的研制和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在医药研制和开发方面,Pulz认为蓝藻最有前途,它具有免疫促进、抗新生质或胞质稳定效应,一些微藻的天然产物,如Scytophycin有可能作为药品上市;微藻还具有生长快、周期长、可塑性强等特点,易于大量繁殖。但微藻资源的开发需解决几个问题:(1)成本问题。降低成本就必须使藻生物量从仅限于保健品市场发展成大宗商品,使之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2)培养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开发合适的反应器,如具有抗污染、易保持纯藻培养、控温好、细胞密度高、从而保证高产出的密闭系统;(3)藻种改良问题。要使藻生物技术在经济上有活力,需要选育出能满足多种用途、适用于多种培养环境的藻株,以及使用更多种类的微藻。随着藻类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生物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从微藻中提取活性产物将成为现代医药和保健食品工业的支柱。

我是黄真 我看到了 只要你有雷同文字 开资的开发与利用 你就别想过了

海洋功能食品是指以海洋生物为原料,通过特定的技术加工制成的具有保健、调节、治疗等功能的食品。海洋功能食品的出现对相关产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洋产业:海洋功能食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海洋生物资源,推动了海洋产业的发展。随着海洋功能食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海洋产业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2.食品产业:海洋功能食品是食品产业的一种新兴产品,其独特的功能和营养价值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海洋功能食品的生产促进了食品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了食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3.医药保健产业:海洋功能食品具有多种保健和治疗作用,如调节血脂、降低血压、抗菌消炎等。这些功能为医药保健产业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开发方向,为医药保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4.旅游产业:海洋功能食品的生产和消费也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内容和亮点。海洋功能食品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也成为了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和动力。综上所述,海洋功能食品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促进了海洋产业、食品产业、医药保健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海洋环流研究进展论文

1.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86), Dynamics of Nonlinear Baroclinic Ekman Boundary Layer,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3(4),424 –4312. 秦曾灏,刘秦玉,封少林(1986),海洋大气边界层风场的非线性动力诊断模式的数值试验,海洋学报,8(6):678--6853. Qin Zenghao, Liu Qinyu, Feng Shao lin( 1987) , Numerical Experiments of Winds over the Northern Pacific Ocean with Nonlinear Diagnostic Dynamic Model,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6(2): 196 --2044.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88), The Nomogram for Numerical Predicting Landfalling Typhoon Surges along the East Coasts of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7(): 14--225. 秦曾灏,刘秦玉(1988),摩擦和β效应对地形拦截波的影响,海洋与湖沼,19(1):8--176. 刘秦玉,秦曾灏(1990),正压海洋地形拦截波的不稳定,海洋与湖沼,21(4):301-- 3107.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90),Nonlinear Waves and their Barotropic Stability in the Tropical Ocean and Atmospher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9(3): 363~3718. 刘秦玉,秦曾灏(1990 ),江浙沿海登陆台风暴潮数值预报的诺模图方法,水利学报,8:29 -- 359. Qin Zenghao, Liu Qinyu (1990), Frictional Effect up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Waves on a Beta- plane, STORMSURGES: OBSERVATIONS AND MODELLING, China Ocean Press, 143--15710.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90),Instability of Barotropic Coastal Trapped Waves, STORMSURGES:OBSERVATIONSANDMODELLING, China Ocean Press, 35--4811. 刘秦玉,秦曾灏(1991),热带海洋和大气非线性波动及其正压稳定性,海洋学报,13(1):35--4212. 刘秦玉,秦曾灏(1991),热带大气边界层的动力学特征,海洋气象导航论文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99--10713. 王景明,刘秦玉,杨振忠,刘世歧,彭凯平,方修佩(1991),海洋气象导航试验和应用,海洋气象导航论文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1014. Liu Qinyu, QinZenghao( 1991) ,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ic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in the Tropics, CHIN.J.OCEANOL.LIMNOL, 9(3): 240--24615.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91), Nonlinear Rossby Waves in the Inertial Boundary Current and their Possible Relation to the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Oceanography of Asian Marginal Seas, ELSEVIER, 49--6116. 刘秦玉,王建国,徐启春(1992),北太平洋风海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2(2):1--1217. 胡瑞金,刘秦玉(1992),台湾海峡地区地面风场数值试验和数值模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2(1):19--2818. 徐启春,王志联,刘秦玉(1993),北太平洋风应力场变异规律及其与黑潮大弯曲和El Nino的联系,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3(3):21--2819. 王志联,徐启春,刘秦玉(1993),北太平洋SST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黑潮大弯曲和El-Nino的关系,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3(3):1--820. Liu Qinyu,Xu Qichun, Wang Zhilian, Qin Zenghao (1993), The Meander of Kuroshio and Oscillation in a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7(3):338--34621. 刘秦玉(1993),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热带太平洋的海气特征,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3(增刊):33--4022. 端义宏,秦曾灏,刘秦玉(1993),台湾岛对气流扰动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36(3):287--29623. 刘秦玉,贺先明(1994),九十年代初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若干特征,海洋湖沼通报,2:76--8324. 刘秦玉,秦曾灏(1994),三次El-Nino事件的海气耦合特征,海洋与湖沼,25(6):636--64225. 刘秦玉,徐启春,秦曾灏(1994),大气环流对冬季黑潮蛇动响应的数值研究,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7:1--726. 李薇,刘秦玉,徐启春(1994),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海温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4(4):447--45527. Liu Qinyu (1994), Response of the Ocean Upper Mixed Layer to Atmospheric Forcing, CHIN. J. OCEANOL. LIMNOL., 12(3):280--28328. 刘秦玉,王启(1995),“暖池”表层对大气局地强迫的响应特征,海洋与湖沼,26(6):658--66429. Qinyu Liu and Jilin Sun (1995), The Mechanism of Mixed Layer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Warm Pool’ Are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the Tropical Ocean Global Atmosphere TOGA Programme ,WCRP-91-WMO/TD, : 761--76530. Cho-Teng Liu, Yih Yang, Shih-Pei Cheng, Chengsung Wang and Qinyu Liu (1995),The Counter Current Southeast of Lanyu Island,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34(1): 41--5631.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1996),热带海洋对大气季节内时间尺度动力强迫的响应------Ⅰ:静止海洋的响应,实验力学,11(增刊):16--2032. Sun Jilin and Liu Qinyu (1996),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Mixed Layer of Warm Pool Areas, CHIN. J. OCEANOL. LIMNOL., 14(4): 367~37233. 刘秦玉,刘倬腾,郑世培,徐启春,李薇(1996),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6(4),413-42034. 刘秦玉,徐启春,许乃猷,李江龙,王韶霞(1996),初夏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两类异常过程,“八五”长期天气预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气象出版社,138-14235. Li Wei,Liu Qinyu and Shih-Pei Cheng (1996),The Effect of a Break in Western Boundary on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35(2):141-15336. 李薇,刘秦玉(1997),西边界流在边界“豁口”的形变及其机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7(3),277-28137. 刘秦玉,李薇,徐启春(1997),东北季风与南海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海洋与湖沼,28(5),493-50238.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1997),海温异常东向传播-El Ni?o事件发生的可能机制,应用气象学报,8(增刊),201-20839. Qinyu LIU , Link JI and Ping CHANG,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f Sea Surface Height in Tropical Pacific, TOPEXIPOSEIDON SCIENCE TEAM MEETING,15-17 Oct., 199740. Sun Jilin, Qinyu LIU, and Baozhen Zhu.(1997) The Anomaly in Tropical Pacific and its effect on El Nino. RECENT ADVANCE I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6, PACON INTERNATIONAL, 239-24841. He Liangbiao and Liu qinyu (1997),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ay minerals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Changjiang Riv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2(6), 488-491, (SCI收录)何良彪,刘秦玉(1997),黄河与长江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化学特征,科学通报,42(7),730-73342.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1998)分层热带海洋模式中的Rossby波和Kelvin波,青岛海洋大学学报,Vol.28,No.1,11-1643. Haiyan Wang, Shiji Song and Qinyu Liu,1998, On the basic solutions to (DG)Fuzzy Integral Equation ,The Journal of Fuzzy Mathematics Vol. 6, No. 1,75-8244. Wei LI andQinyu LIU Barotropic, steady solution to the gap boundary current on oceanic western boundary, in Proceedings of PORSEC’98-Qingdao,1998 528-53145. Qinyu LIU, Link JI and Ping CHA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Tropical Pacific, in Proceedings of PORSEC’98-Qingdao, 532-53646. Haijun YANG, Qinyu LIU and Xujing JIA, On the upper oceanic heat budge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nual Cycle. in Proceedings of PORSEC’98-Qingdao, 1998 291-29547. FU Gang, LIU Qinyu , , R. KIMURA and Wu Zengmao, A Case study of Polar Low over the Japan Sea –Part One: The analyzed results.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1998 (2):111-12448. 杨海军,刘秦玉,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特征,海洋与湖沼,1998,,。501-50749. 杨海军,刘秦玉,南海海洋环流研究综述 ,地球科学进展,1998,,,364-368。50. 李 薇,刘秦玉,杨海军, 吕宋海峡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青 岛 海 洋 大 学 学 报,1998, . 李 薇,李立,刘秦玉,吕宋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的水团分析, 台湾海峡, 1998, , 207-21352. 杨海军,刘秦玉, 李 薇,An influence of bottom topography on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1998 (1):77-88。53. FU Gang, LIU Qinyu , , R. KIMURA and Wu Zengmao, A Case study of Polar Low over the Japan Sea –Part Tw The Numerical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1998 (1):61-7554. Liu Qinyu, Zhang Dongsheng , Xu Qichun and Wang Qi,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ropical Cyclone in July-August and SST at the West Part of the Subtropical Pacific Gyre, Proceedings of Japan-China Joint Symposium on Cooperative Study of Subtropical Circulation System, 1998, Nagasaki, Japan,243-24955. 孙即霖,刘秦玉,张秀芝,1999,1998年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海气热通量主要特征,“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 气象出版社,152-156 (375-380)56. Song Shiji, Liu Qingyu, Disturbance evolution and the nonlinear stability to the basic flows for two-dimensional quasi-geostrophic mo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9, 44(13),1179-1184. (SCI收录)宋士吉,刘秦玉,二维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科学通报,1999,44(6),597-60357. Song Shiji, Liu Qingyu, On disturbance evolution and nonlinear stability of the multilayer quasi-geostrophic basic flows, Science in China, 1999, 42(2),160-171. (SCI收录)宋士吉,刘秦玉,多层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中国科学,1999,29(2),163-17458. 李永平,端义宏,刘秦玉,秦曾灏,热带海洋SST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 海洋与湖沼,1999, 30(1) 97-10359. Song Shiji, Liu Qinyu, Xu Qichun (1999), Existence and comparison theorems to Volterra fuzzy integral equation in (E n,D)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04 , 315-321. (SCI收录)60. Yang Haijun, Liu Qinyu and Jia Xujing, 1999 On the upper Oceanic heat Budge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nual Cycl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Vol. 16, , 619-629. (SCI收录)61. 刘秦玉, 王启,1999,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9(4):549~55562. Fu Gang, Liu Qinyu, Wu Zengmao, 1999, General Features of Polar Lows over the Japan Sea and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CHIN J. Oceanol. Limnol. 1999,, No. 4, . Wang Qi, liu Qinyu and Qing Zenghao, An ENSO-like Oscillation System, CHIN J. Oceanol. Limnol. 1999,, No. 4, . 王启,刘秦玉,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的研究,中国科学基金,2000, 14(1)1-565. 王韶霞, 刘秦玉, 徐启春,2000, 夏季影响105°E越赤道气流变化的环流系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0(1):22~2866. 王韶霞, 刘秦玉, 徐启春,2000,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OLR季节内振荡空间分布特征,海洋与湖沼,31(1)78-8367. 刘秦玉 杨海军 鲍洪彤 李薇,2000,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气候特征,大气科学,24(3),363-37268. Song Shiji, Liu Jiaqi and Liu Qinyu,2000, Disturbance Evolution and Nonlinear Stability of the General Multiayer Quasi-Geostrophic Basic Flows,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 No. 1 宋士吉,刘家琦,刘秦玉,2000,一般多层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大气科学,24(3),412-42669. Liu Qinyu, Yang Haijun and Wang Qi,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thermocline in the deep sea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 J. OCEANOL. LIMNOL,2000,18(2)104-10970. Wang Qi, Liu qinyu, Li Li2000, A Coupled interannual Oscillation System, CHIN. J. OCEANOL. LIMNOL,2000,18(3), . 刘秦玉 杨海军 李薇 刘倬腾,2000,吕宋海峡纬向海流及质量输送,海洋学报,22(2)1-872. 刘秦玉,杨海军,刘征宇,2000,南海Sverdrup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自然科学进展,10(11)1035-103973. 刘秦玉,王韶霞,2000,印度尼西亚群岛邻近海域SST对越赤道气流的影响,大气科学,24(5)634-64074. 贾英来,刘秦玉,孙即霖,2000,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海洋与湖沼,31(4),354-36275. 刘秦玉,贾旭晶,孙即霖,张秀芝,2000,1998年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上混合层的特征及成因,气候与环境研究,.(4),469-48176. 刘秦玉,杨海军,李薇, Katsunobu Nishiyama, 2000, Subtropical Countercurrent and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the North Pacific, Proceedings of China-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CSSCS. . Liu Zhengyu ,Haijun Yang and Qinyu Liu,2001, Regional Dynamics of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P.O.31,272~284 (已被SCI收录)78. Liu Qinyu, Haijun Yang and Liu Zhengyu, 2001, Seasonal Features of the Sverdrup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1(3), 202~206 (已被SCI收录)79. 贾旭晶,刘秦玉, 孙即霖, 2001, 1998年5~6月南海上混合层, 温跃层不同定义的比较, 海洋湖沼通报, No. 1, 1~. 刘秦玉,孙即霖,贾旭晶,2001,春季南海南部上混合层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1(2),149-157。81. 刘秦玉,杨海军,贾英来,甘子钧,2001,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海洋学报,23(2),9-17。82. 刘秦玉,刘鹏辉,贾英来,王韶霞,确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指标,(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与季风指数),气象出版社,2001.4,71-76。83. Liu, Qinyu, Sun Jilin and Jia Xujin, 2001, Dynamic Featur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upper mixed lay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1998 Summer Monsoon onset. Proceeding of the 11th 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of the Sea and Atmospher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 Liu Qinyu,Jia Yinglai,Wang Xiaohua and Yang the Annual Cyc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 Surface Height in South China Se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Vol 18,613-622 (已被SCI收录)85. 刘秦玉,杨海军,贾英来,2001,南海上层海洋环流和热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综述,南海环境与资源基础研究前瞻(海洋出版社),22-31。86. Shang-Ping Xie,W.Timothy Liu,Qinyu Liu,Masami Nonaka,2001,Far-Reaching Effects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on the Pacific Ocean-Atmosphere System,SCIENCE,, (), 2057-2060 已被SCI收录87. 刘秦玉, 王韶霞,刘征宇, 杨海军,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长Rossby波动力特性,地球物理学报, 2001 Vol. 44, 增刊,28-37。已被SCI收录88. Qinyu Liu, Yinglai Jia, Penghui Liu, Qi Wang and Peter Chu, 2001, Seasonal and Intraseasonal Thermocline Variability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Se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8(23) 4467-4470. 已被SCI收录89. 孙即霖,刘秦玉,2001,赤道西太平洋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的特性和机制,海洋和气候的变化及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论文集(海洋出版社),16-2290. 李永平,端义宏, 刘秦玉, 秦曾灏,2001,热带海气耦合系统年际振荡中印尼-西太平洋暖池SST的作用,海洋和气候的变化及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论文集(海洋出版社), . Cai Shuqun,Gan Zijun,Su Jilan and Liu Qinyu,2001,3-D Baroclinic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Ⅰ.Upper Circulation,Chinese Joum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潘爱军,刘秦玉,胡瑞金,王韶霞,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海流的准90天振荡,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32(1),18-24.93. 刘秦玉,贾英来,杨海军,刘征宇,南海北部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机制,海洋学报,2002,24(增刊1),134-141。94. 胡瑞金,刘秦玉,2002,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年变化与季节内变化特征,海洋与湖沼,33(3),303-313。95. LIU Qinyu,PAN Aijun,2002,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ubtropical Mode Water and Its Climate Features in North Pacific.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Vol.1,N0.1,1-7.96. Haijin Yang, Qinyu Liu, Zhengyu Liu, Dongxiao Wang and Xiongbin Liu,2002,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study of the dynamics of the upper ocean circu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VOL,107,NO.C7,10.1029-1043.(已被 SCI收录)97. Wang Qi,Liu Qinyu,Hu Ruijin,Xie Qiang,2002,A possible rol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ENSO cycle,Acta oceanologica Sinica,VOL.21,NO.2,217-226.98. 刘秦玉、孙即霖、贾旭晶,2002,春季南海北部上混合层的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海洋与湖沼,33(5),526-535。99. Liu Qinyu,Wang Dongxiao,Jia Yinglai,Yang Haijun,Sun Jilin and Du Yan,2002,Seasonal vari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rm water,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Peter Chu . Qinyu Liu, Ying Lai Jia and Chenwu Fan 2002 Evidence of a Barrier Layer in the Sulu and Celebes Seas, J. Physical Oceanography, 32 (11) 3299-3309 ( SCI收录)101. Xie S-P,,Qinyu Liu,Masami Nonaka and Jan Hafner,2001,Long-Range Effects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on the Pacific Ocean-Atmosphere System,IEE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Sydney,Australia,July.102. 刘秦玉、潘爱军、刘征宇,2003,太平洋北赤道流区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及斜压稳定性,海洋与湖沼,34(1),94-100.103. Liu Qinyu,Sun Jilin,Jia Xujin and Zhang Xiuzhi,2003, Dynamic features of the heat flux and the upper mixed lay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summer monsoon onset in 1998,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1-212.104. Liu Qinyu., Shaoxia. Wang, Qi. Wang and Wei Wang, 2003, On the Formation of Subtropical Countercurrent in the west to Hawaiian Islands, J. Geophys.Res.108, C5, 3167~3175 ( SCI收录)105. Yang Haijun and Qinyu Liu, 2003, Forced Rossby wav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eep Sea Research I 50 , 917-926 ( SCI收录)106. 高留喜 刘秦玉,2003, 山东省春季旱年与涝年对应的大气环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3(4) 512-518107. 杨海军、刘秦玉,2003, 缓变风场驱动下正压环流中的多涡结构,热带海洋学报,22 (4)51-59108. 李薇、刘海龙、刘秦玉,2003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两支东向逆流, 大气科学, 27(5)811-820109. Pan Aijun , Liu Qinyu, 2003, Subtropical Mode Water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J.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 (2) 134-140110. Cai SQ; Su JL; Gan ZJ; Liu QY,2002,The numerical stud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uppe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in winter,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2, Vol 22, Iss 15, pp 2247-2264 ( SCI收录)111. 高留喜 刘秦玉 吴洁晶 杨晓霞, 2003, 山东春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8(4) 50-54112. 刘衍韫,刘秦玉,潘爱军,2004, 太平洋海气界面净热通量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4(3):341~350113. Qinyu Liu ,Xia Jiang, Shang-ping Xie and W. Timothy Liu 2004 A gap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n boreal winter: Seas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 109, C07012, doi:, ( SCI收录)114. Sun Jilin, Chu Peter and Liu Qinyu, 2004,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undercurrent and temperature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Jointly derived from buoy measurement and assimilation analysi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4, , No. 1, 51-60(SCI收录)115. 孙即霖,刘秦玉,2004,南海夏季风爆发时期的大气环流变化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4(5),727-736116. 刘秦玉,2004,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4(5),689-696117. Liu Wei, Liu Qinyu and Jia Yinglai, 2004 The Kuroshio Transport East of Taiwan and the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from the Interior Ocean, J.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3 (2) 135-140118. Liu Wei, Liu Qinyu, 2004, The “von Karman Vortex street” to the west of Big Island,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 , 407-414 (SCI收录)119. 贾英来,刘秦玉,2004,台湾以东黑潮流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海洋与湖沼,35(6) 507-512120. Jia Yinglai, Qinyu Liu, 2004, Eddy shedding from the Kuroshio bend at Luzon Strait, Journal of Oceanography,60(6),1063-1069 (SCI收录)

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是本次印度尼西亚万鸦老世界海洋大会的主题。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10年内融化,“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应者。如果全球100米厚的表层海水降温1摄氏度,放出的热量就可以使全球大气增温60摄氏度。 海洋也是大气中水蒸气的主要来源。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的水汽从海洋带入大气,海洋的蒸发量大约占地表总蒸发量的84%,每年可以把36000亿立方米的水转化为水蒸气。因此,海洋的热状况和蒸发情况直接左右着大气的热量和水汽的含量与分布。 同时,海洋还吸收了大气中40%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之一。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对海洋也造成了巨大影响。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和海水温度随之升高,而海洋对二氧化碳的过度吸收则引发了海水酸化,这些都对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被认为是珊瑚白化、珊瑚礁死亡、小岛屿遭淹没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以印尼为例,该国海洋事务和渔业部长表示,在未来几十年里印尼将有很多岛屿因为海平面上升而沉入海中。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环境学家奥维也发表报告称,如果不马上行动,地球上的珊瑚礁将在本世纪末全部消失。 此外,气候变化还使海洋的气候模式与洋流发生了变化,从而加大了海洋灾害的程度。尤其是海水酸化后发生倒灌,进入陆地后会对河口、入海口等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与技术司专家周志刚博士说,就我国而言,由于经济发达城市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因此针对海洋灾害进行防灾减灾工作并开展海洋工程十分重要。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与所有的气候异常密不可分,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海洋环流可以调节全球能量、水分的平衡,海水溶解二氧化碳可以减缓大气温度升高,但海洋酸化、海温异常、极地海冰异常等现象也会导致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被称为“地球气候调节器”的海洋对于气候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同时,更需要密切关注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做好海洋对气候变化重要影响的评估工作,界定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掌握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评估海洋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涉及到海洋要素变异观测、海气相互作用调查、大洋和极地环境调查、海水中二氧化碳监测与评价,海洋对气候变化影响综合分析评估、评价与预测等。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标准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如海洋要素的观测、调查涉及众多学科领域,需要经过反复的调查过程。对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获取的大量数据,只有规范和统一调查与观测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实验室操作程序等,才能实现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有效观测极地气候变化情况,对极地生态系统变化作出规范、科学、合理评估。海洋仪器设备作为实施海洋调查、监测、海洋环境预报等各项活动的工具和手段,其性能和质量对于各项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成果质量好坏具有关键的影响。只有通过标准来规范各类海洋仪器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全过程,才能使海洋仪器设备在海上恶劣的工作环境条件下仍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获取更为丰富、准确的数据。同时,为有效评估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一些术语也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如全球变暖、碳汇、气候变化、海冰异常、海平面上升等基础性术语都需要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广泛达成共识的概念,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研究。因此,标准在评估海洋对气候变化重要影响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制定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可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海洋观测技术手段与方法,更加科学地把握自然规律,了解海洋的变化,从而加强海洋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有效评估,提高人类及其生命支持系统适应、调节气候变化的能力,更加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自然灾害。 海通道影响世界气候 地球70%的面积是海洋。这广大无垠的水域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科学家就一直试图指出海洋对气候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日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发现了一条“深海通道”。它连接着南半球的三个大洋盆地。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8月的《地球物理快报》上。科学研究人员相信,深海通道的发现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海洋是如何控制气候的。 南半球的超级涡旋 近几年来,科学家在世界各地的大洋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洋流,类似新几内亚沿岸潜流(NGCUC,New Guinea Coastal Undercurrent)、棉兰老潜流(MUC,Mindanao Undercurrent)以及南北半球和各大洋之间海水的交换等。这些新发现补充和丰富了已有的海洋环流理论。 不过发现还未穷尽。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经过50多年的研究后,在南半球发现了一个从未为人所知的深海通道。这一深海洋流穿过塔斯曼海,流经塔斯马尼亚,直达南大西洋。此前的研究,使科学研究人员认为南半球的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之肺———因为这里吸收了近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而新的研究表明,新发现的这条深海通道是世界气候系统的机房———只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 肯·里奇威(Ken Ridgway)是澳大利亚国家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科学家。他指出,这股洋流从塔斯曼海流出,平均深度为800米-1000米,在传送带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洋流是海洋中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或垂直地流向另一个海区的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而在塔斯马尼亚以南,深海洋流形成了一个交汇点,连接着南半球海洋的主要海底洋流。由于从塔斯曼海流出,研究人员将新发现的深海通道命名为“塔斯曼流”。 气候机房的作用机制 这项研究经历了50多年。1950年至2002年,研究小组便通过研究船、海洋监测机器及卫星在南纬60°和赤道之间的海域收集数据,得到了数以千计的温度和盐度的数据样本。根据数据样本的分析,研究人员确定南半球海洋涡旋之间有一个连接纽带。这一连接纽带又形成一个全球规模的超级涡旋,在三大海洋盆地间传送水。 里奇威等研究人员相信,这一“深海通道”的发现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海洋究竟是如何影响气候变化的。 “在每一个海洋中,水流大致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或是沿着海洋盆地的边缘旋转。”里奇威指出,由此这些涡旋能从大海深处向大陆架斜坡输送营养。它们还带动全世界海洋的流动,把热带地区的海洋热量输送到极地地区,或者形成洋流和潮汐以帮助平衡气候系统。比如,西太平洋暖池就是通过印度尼西亚贯通流(Indonesian Through Flow)将热量从太平洋传输到印度洋,进而到北大西洋。“互相连接的涡旋系统和澳大利亚东部水流形成了一种机制,使得大西洋地下水和南极中部水在海洋盆地间流动。”研究人员相信,这一“深海通道”发现的同时,一个世界气候变化的机房也暴露在了我们面前。 影响气候的多重效应 事实上,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不仅仅于此。海洋上表层3米的海水所含的热量就相当于整个大气层所含热量的总和。海洋环流将在低纬度区从太阳吸收的热量向极地方向输送,调节地球表面的气候。海洋还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囊括了地球碳总储量的93%,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现在,全球大洋每年从大气吸收二氧化碳约20亿吨,占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 有科学研究人员甚至发现引潮力很大时,深海凉水会上升至海洋表面,并逐渐吸收二氧化碳,由此调节全球气温。所以,引潮力也被称为地球的恒温器。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 地震也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强烈的地震波造成洋底大面积震动,并往往引起巨大的地震 海啸。而这两种原因都可使海洋深部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海水降温可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气温降低。类似,赤道两侧有级海震时地球上气温会降低,缺乏这种大海震时地球上气温升高。

功能性食品研究论文

我觉得这种论文比较难,因为对于疲劳的定义的解释就范围广。还有机理之类的。要是真的有研究的话,没有太多的文献能证明各别的食物真的有抗疲劳功效。你先和你的导师沟通下,问这个抗疲劳食品的论文题目可以不。如果可以的话就继续写。综述还是比较好写的。 如果有时间的话再帮你吧。暂时时间不够,我想匿名了,不会。

功能性食品包括:增强人体体质(增强免疫能力,激活淋巴系统等)的食品;防止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便秘和肿瘤等)的食品;恢复健康(控制胆固醇、防止血小板凝集、调节造血功能等)的食品;调节身体节律(神经中枢、神经末稍、摄取与吸收功能等)的食品和延缓衰老的食品。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以写食品生产工艺、卫生安全等方面。开始也不会写,还是寝室哥们给的文方网,帮写的《山药多糖的提取、分离、功能性及其功能食品工艺研究》,很快就通过了萌发对粮食主要营养成份的影响及其断奶食品的工艺研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鲜鸡肉挤压食品工艺条件的研究“麻辣菽肉”大豆组织化食品的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复合马铃薯粉油炸及膨化休闲食品工艺研究挤压五谷杂粮营养早餐谷物食品的研究山药功能性食品工艺与储藏稳定性研究非天然脂肪酸链氨基酸的磷酰化合成及性质研究桂花糯米糖藕食品的工艺研究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研究鱼肉仿真工程食品生产工艺及设备研究时产10t宠物食品厂设计油菜籽工艺水综合利用与处理的研究组织改良技术对平菇方便休闲食品风味及品质的影响微波在绿色食品干燥中的工艺及设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洛阳市旅游食品发展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HACCP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研究食品超高压保鲜技术理论及实验研究猕猴桃真空加工技术研究高水分蒸煮挤压面类食品及在麻辣食品中的应用食品辐照国内外法规标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协同作用的研究牛肉微波方便食品、速冻方便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新型紫马铃薯功能性食品工艺研究荞麦早餐食品的工艺优化及质构特性的研究咸鸭蛋清的超滤脱盐及脱盐蛋清功能性质的研究湖南省食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内蒙古杂粮食品营销策略问题的研究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昌乐食品厂经营发展战略研究啤酒小麦品种筛选、制麦工艺优化与啤酒糟的综合利用新疆民族式快餐与西式快餐运营管理对比研究豆制品辐照保鲜技术研究猕猴桃果汁润肠通便和排铅功能研究姬菇与草菇加工产品的研制及其质量控制

膳食纤维功能性质研究进展论文

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应用 摘要: 聚葡萄糖(英文名称Polydextrose,俗名水溶性膳食纤维),为白色或乳黄色颗粒固体,易溶于水,是在柠檬酸,山梨醇的存在下,将葡萄糖高温低压反应聚合而成多聚体,其化学式为葡萄糖无规则键合的缩聚物,但以1,6-糖苷键结合为主。 聚葡萄糖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八十年代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联合国粮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均批准聚葡萄糖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并列入美国使用化学品法典(PCC)。,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45国家已批准使用聚葡萄糖。另外,日本的厚生省已确认聚葡萄糖是一种食品,我国将其列入国家食品添加剂。作为水溶性的膳食纤维,由于聚葡萄糖本身具有的特性和对人体的特殊生理效应,广泛的被人们用于食品的开发生产当中。应用:1、营养性。超高麦芽糖粉中是富含麦芽糖及麦芽糖的多聚体,是酵母进行厌氧发酵的优良基质,在面包生产中活化酵母时,加入超高麦芽糖粉,有助于酵母的生长繁殖,提高发酵能力,使充气量增加。但也不宜过多,超过一定限度会影响酵母的发酵力,因为加量越多渗透压越大,能使酵母失水,萎缩,质壁分离而失去发酵作用,使面团发酵时间延长甚至面团发不起来。主食面包一般为面粉量的5%-8%,甜面包可以达到15-20%。低聚果糖.低聚果糖被誉为二十一世纪健康新糖源,以其优越的生理功能成为近十年来国际食品市场上广泛流行的功能性食品基料,应用范围多达500余种食品。低聚果糖最初由日本研制成功并工业化生产,韩国、台湾也有厂家生产。仅日本年需求量即达到4~5万吨。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约为20~30万吨。国内研究、开发、生产才刚刚起步。膳食纤维的发展:在60年代,膳食纤维是完全被忽视的食物成分,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应该去掉的杂质,而不认为它有利用价值。对一些富裕国家常见病的研究,使许多科学家开始对膳食纤维重视起来。在些富裕国家的常见病是冠心病、大肠憩室症、胆结石、痔疮、肠癌、糖尿病和肥胖症。前三种病在北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比非洲乡村多100倍,而后四种病多10倍。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病在日本还非常少见,就是今天也比美国发病率低,但在美国的日本移民后代却和美国人发病率一样多。而中国过去很少有这些疾病,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现代发达国家的疾病在中国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估计中国糖尿病病人有2000万以上,也有人认为在6000万以上。这还没有包括糖耐量低减病人在内。在70年代科学家已发现,不同的饮食习惯是发病的原因,而正是膳食纤维对人体这些疾病起了重要作用,从这时起,膳食纤维不再认为是废物,而是一种有用的营养性食物成分,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水等六种营养素之后的又一营养素。这类营养素过去人们常常把它作为碳水化合物的一种,但今天人们已开始把它单独作为一种营养素来认识。什么是膳食纤维?它有哪些功能?膳食纤维定义是食物中不被人体胃肠消化酶所分解的、不可消化成分的总和。过去对膳食纤维仅认为是植物细胞壁成分(纤维素),但今天已不仅局限在这个概念,已扩展到包括许多改良的植物纤维素、胶浆、果胶、藻类多糖等。分类:按溶解度分类可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纤维:树胶、果胶、藻胶、豆胶等。不溶性纤维:纤维素、木质素等。膳食纤维在天然食品成分中具有独特功能,这种独特功能是许多组成膳食纤维的多糖聚合体造成的。水果、蔬菜和豆类中的多糖聚合体以及可用不同方法从这些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如Polydextrose、litesse)、化学合成的聚合体也列入了有功能的多聚糖之列。目前市场上已有一种新型的可溶性食物纤维。功能:概括起来是膨胀作用、持水能力、胶体形成、离子交换、改善胃肠微生物菌落和产热低的生理功能。这些功能引起如下生理作用:①增加排泄物的体积,缩短食物在肠内的通过时间。如果食物在肠内通过时间太长,则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及分解的酵素长时间与肠粘膜接触,结果造成有害物质的吸收和粘膜细胞受到伤害。一些便秘者由于粪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各种毒素的吸收是肠道肿瘤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缩短食物及其残渣在肠内通过时间有预防肠癌的作用。也有人认为,B—葡萄糖昔酸酶被认为是与结肠癌有密切关系,通过摄入膳食纤维可以减少这种酶活性,这表明膳食纤维可以减少人们患结肠癌的危险。纤维素的这一功能早已被人们认识,但过去由于不溶性纤维素口感极差,而不能被人们接受,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问世,将对肠癌的预防起到良好作用。②可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可溶性膳食纤维在小肠形成粘性溶液或带有功能基团粘膜层,粘膜层厚度和完整性是营养物质在小肠吸收速度的一层限制性屏障。专家认为,膳食纤维的多少与血清胆固醇浓度有一定关系。因为膳食纤维可以和胆酸结合,生成胆红素随粪便排出。摄入膳食纤维少者,胆汁酸在粪便中排出少,血浆胆固醇升高,增加了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的危险。②减少胆石症的发生。尸检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胆石病发病率有很大差别。胆石形成原因是胆固醇合成过多和胆汁酸合成过少,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素含量,可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降低,减少胆石病发生。④减少憩室病的发生。过去认为憩室病要用低渣低纤维膳食,现在正相反。用高纤维膳食,62人中有36%症状减轻,52%症状消失。因为,结肠内容物少后,肠腔狭窄,易形成闭合段,从而增加肠内的压力。同时,硬和粘,需要大的压力来排便,易得憩室病。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能吸水,降低了粪便硬度和粘度,减少了憩室病发生。⑤治疗糖尿病。用不溶性纤维治疗糖尿病已有许多报道,科学研究证明,可溶性膳食纤维在降低餐后血糖、胰岛素、胆固醇浓度方面比不溶性纤维要好。由于膳食纤维可以增加胃肠通过时间,且吸水后体积增加并有一定粘度,延缓了葡萄糖的吸收,有助于改善糖耐量。过去糖尿病病人保健食品是不溶性纤维多,而现在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应用,必将进一步改善糖尿病病人的食品风味和治疗效果。副作用:有人服用较多的膳食纤维有腹胀,一般认为一日膳食纤维总摄入量可达40克—50克,但过多的膳食纤维将影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因此建议每日总摄入量在20克—30克为宜。每日从膳食中大约摄入8克—10克膳食纤维(在摄人一斤菜、半斤水果情况下)。这样需补充的膳食纤维约为10克—20克为宜。在这个摄入量下,不会影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另外,有些疾病病人不宜多食膳食纤维:各种急性慢性肠炎、伤寒、痢疾、结肠憩室炎、肠道肿瘤、消化道小量出血、肠道手术前后、肠道食道管腔狭窄、某些食道静脉曲张。功能性饮料市场和膳食纤维的应用:最近几年,功能性或营养性的饮料市场在日本已经稳步增长。由于药用饮品的普及和流行,现在日本消费者认为,饮料并不仅仅用来解渴,而且将它看作如维生素一样的好的营养源,营养饮品在日本就好似“维生素片”对美国消费者那样重要和受到欢迎。1988年,日本大众制药公司向市场推出一种饮料,叫做“Fiber—Mini”,它是聚葡萄糖,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作为食用纤维成分的一种纤维饮料。由于它成功的销售策略,尤其指出它是一种对健康有好处的饮品,所以一上市就受到普遍欢迎。在“Fiber—Mini”未推出以前,营养饮品被认为是一些对男人有滋补作用的饮品,而“Fiber—Mini”这种含膳食纤维的饮品,却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日本年轻妇女,形成了一个“女人饮品”风味的市场。在日本,有11种最畅销的功能性饮品,其中6种含有膳食纤维。事实上,在总的功能性饮品销售中,超过70%的饮品含有膳食纤维。调查发现一个公司几乎有一半妇女有便秘倾向或经常性便秘。患有便秘,不仅有不舒服的感觉,并且会引起皮肤问题,这是年轻妇女最关心的问题。因此,美容与通便可能还有一定关系。纤维食品有“生命绿洲”之称,近年国际食品结构正朝着纤维食品的方向调整。日本、美国的消费需求每年以10%速度增长。在欧美市场,将可溶性膳食纤维加入食品中已经流行了许多年,在日本、台湾、韩国加入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食品销量不断增加。在中国,已有一些饮品中添加了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膳食纤维饮品或保健食品将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膳食纤维良好的食物来源有哪些?谷类(特别是一些粗粮)、豆类及一些蔬菜、薯类、水果等。目前也有一些含膳食纤维高的保健食品上市。特别是一些可溶性膳食纤维,由于食用非常方便,体积小,无异味,是较好的保健食品。功效卓著物超所值:1..双向调节体内菌群:促进双歧杆菌的迅速增殖,抑制外源性致病菌和肠内腐败细菌的繁殖,减少肠内毒素的污染。2..润肠通便:良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清除肠道垃圾,防止便秘、腹泻,改善肠胃功能。减少有毒代谢产物,保护肝脏。3..调节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脂质代谢,改善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4..促进人体内维生素B族合成:提高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5..促进钙、镁、铁等矿物质吸收:促进食物中钙、铁、锌等矿物质及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改善营养不良,促进发育及预防骨质疏松症。6..防止肥胖:低热量,每克低聚果糖中仅含的热量,为需要减肥人士、肥胖人士、低血糖提供了新的糖源。7..美容作用:预防及改善由于体内毒素而引起的皮肤性疾病,可防止面疮、黑斑、雀斑、青春痘、老人斑,使皮肤亮丽、老化减缓。8.防龋齿:不被突变链球菌等口腔微生物利用,具有防龋齿功效应用广泛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低聚果糖具有多种优越的生理功能和理化特性,目前在国内外的食品、保健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应用领域多达500多种食品、保健品、药品,被誉为“营养、保健、疗效”三位一体的二十一世纪健康新糖源.1、作为益生素即双歧杆菌促生素。不仅可以使产品附加上低聚果糖的功能,而且可以克服原产品的某些缺陷,使产品完美。如在非发酵乳制品(原乳、奶粉等)中添加低聚果糖,可以解决中老年人和儿童在补充营养时易上火和便秘等问题;在发酵乳制品中增加低聚果糖,可以为产品中的活菌提供营养源,增强活菌作用,延长保质期;在谷物产品等添加低聚果糖,可以得高产品品质并延长产品货架期。2、作为膳食纤维素,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脂,对因血脂高而引起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如在降血压和调节血脂的食品、保健品中添加低聚果糖,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功效,而且还可以改善产品的口感,提高产品的档次。3、作为活化因子即钙、镁、铁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活化因子,可以达到促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吸收的效果,如在补钙、铁、锌等食品、保健品中添加低聚果糖,可以提向产品的功效。4、作为营养素,可以促进体内自然合成B类复合维生素,具有支持脑、神经系统、消化及能量生成的作用。如在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滋补食品中添加低聚果糖,不仅可以增强产品的功效,而且可以降低产品的火气。5、作为独特的低糖、低热值、难消化的甜味剂,添加于食品中,不仅可以改善产品的口味,降低食品的热值,而且可以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如在减肥食品中添加低聚果糖,可以极大降低产品热值;在低糖食品中低聚果糖,较难引起血糖升高;在酒类产品中添加低聚果糖,可以防止酒中内溶物沉淀,改善澄明度,提高酒的风味,使酒的口感更醇厚、更清爽;在果味饮料和茶饮料中添加低聚果糖,可以使产品口味更细腻柔和、更清爽。6、作为美容因子添加于美容食品、护肤品中,可以增强产品美容、护肤作用。7、其它应用,如在焙烧食品中增加低聚果糖,可以增进产品的色泽,改进脆性,有利于膨化。市场看好.当前,利用低聚果糖开发的各类食品在市场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据相关资料介绍目前在市场上应用低聚果糖的企业和产品主要有:广州合生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昂立康润通),山西春城乳业有限公司(春城女士酸奶),荷兰纽迪希亚公司(国外)(为中国宝宝全阶段设计的婴幼儿奶粉),山西杏花村酒厂(利用低聚果糖生产的竹叶青),珠海丽拓发展公司(开发的通丽爽低聚果糖),河北三鹿集团(双歧因子牛奶),北京三元食品公司(无糖型酸奶),上海光明乳业(中老年奶粉),黑龙江龙丹乳业科技股份公司(龙丹祝长婴幼儿奶粉),美国智恩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国外)(智恩康婴儿奶粉)低聚果糖具有超强增殖人体双歧杆菌的作用,是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对于调节机体平衡,恢复胃肠道功能,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各种疾病.维护人体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健康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随着低聚果糖这类新型功能性食品的出现,将会有力地带动医药、食品、保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前景诱人,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日本近年来将功能食品称之为21世纪食品,其研究开发十分活跃。以日本为例,低聚果糖的产量已达到30000吨,市场规模超过60多亿元。我国的营养保健食品的发展业已形成或一定规模.并呈较快的发展趋势.预计今年的销售总额将超过500亿元,市场前景非常乐观。我国是胃肠道疾病菌多发国家,据统计,全国有亿人受到胃肠功能不好的困扰。自上世纪末开始,功能食品市场发展迅猛。至今全球功能食品的销售额已超过100亿美元。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全球功能食品的市场份额每年将以10%的速度增长,远超过其他食品和饮料年均2%的增长速度。--------上期,北京联合大学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金宗濂教授对影响国际功能食品产业发展的几大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期,金宗濂教授将继续深层次阐述未来全球功能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记者: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保健食品,意味着这一市场容量还很大。那么,从全球视角来看,未来功能食品的目标功能重点有哪几方面?未来几年,消费者关注的“目标功能”大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以公众健康为目标的功能领域。在美国大约有50%的消费者为了健康目的而购买功能食品,有60%的人在服用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素补充剂。公众最为关心的健康领域有控制体重、增强免疫、抗氧化及营养素补充剂。以提高机体健康和精神状态为目标的功能领域。例如,提供能量的功能食品,其中以运动营养食品和饮料最为热门。还有提高“脑能量”的也有产品出现。以降低慢性病风险为目标的功能食品。利用功能性食品辅助药物以减轻症状,降低患病风险是未来功能性食品开发的一个主渠道。现有49%的欧洲健康食品生产厂商将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列为产品研发的首选功能;其次,是癌症、肥胖、骨质疏松、肾脏健康及免疫等。美国大约有5500万消费者自行在市场购买一些健康食品来保持自身的健康。大约有50%的美国消费者相信可以使用一些食品以代替药品来降低患病的风险。除了使用功能食品降低心血管病、癌症、肥胖和糖尿病风险外,消费者也采购有利于降低、减轻骨质疏松,增进胃肠健康,预防龋齿,改善关节疼痛及抗过敏等方面的功能食品和其他健康食品。欧洲现有1.25亿人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在消费者最需要的功能食品调查中,降胆固醇的产品在法国排第2位,美国为第5位。此外,肥胖病在全球迅速增加,全球减肥产品及各项服务的收入达77亿美元。几乎1/3西欧人超重,1/10人肥胖。我国肥胖人群特别是儿童的肥胖率增长也很快,至2000年,约8%的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肥胖。所以降低疾病风险的功能食品有着广阔的市场。记者:持续性消费是功能食品的一个吸引力,在未来市场开拓方面,还有哪些人群的消费空间值得投资?--------金宗濂:纵观国内外相关报道,有下列几个领域的功能食品市场值得关注。首先是儿童市场,这是一个特殊的消费人群。在美国有0.72亿儿童,其中27万19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血脂偏高;200万16岁以下儿童高血压,第11~12年级有1/4的儿童超重;有60%的儿童白天上课感到疲乏;15%儿童上课因能量不足而打瞌睡。但也有5%~10%的儿童患有活跃的多动症状。由此,精明的美国食品厂商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儿童食用的功能性食品,譬如根据约80%儿童没有得到推荐数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他们推出了一系列儿童强化食品如方便早餐及含有6种活菌的有机奶酪。另外,能量强化食品也颇受欢迎。据调查,美国有37%的高中生喜爱能量饮料;36%的学生饮用咖啡饮料;24%的学生饮用茶饮料。除了强调早餐重要性外,有关维生素A,维生素C及β-胡萝卜素等产品受到青少年及儿童喜爱,具有提高智力的DHA、EPA产品也受到一定的欢迎。除了儿童市场外,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成人市场也不可忽视。随着人们期望寿命延长,工作节奏加快及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日益重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譬如提供能量的产品,减肥产品,提高视力及增强免疫的功能食品都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统计资料表明,在美国,75%的成年人关注能量和疲劳,3500万成年人有能量缺乏症状;每3个购买者中有1个表示,他们的家庭中有1人正在努力改善和消除能量缺乏和疲劳情况;有5100万人经常参与运动。2001年,美国运动营养食品销售额达25亿美元,提供能量饮料的销售额为5亿美元。近年,在美国有29%男性和36%女性关心精神应激,脑能量产品也在市场出现。其次是减肥产品,美国有将近1.05亿20岁以上成年人超重,4250万人肥胖,有将近50%的购物者承认他们的家庭有一人在试图控制体重,全美有6200万人在控制体重,有580万的消费人群在试图减肥。因而减肥功能食品包括低热量食品在美国极为畅销。另外,增强免疫功能的食品符合3/4美国人的需要。美国每年有1.08亿流感病例,因而提高免疫的功能产品和草药为人们首选,特别是利用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产品受到普遍关注。提高视力是功能食品领域中一个新的健康功能。美国有90%的成人希望保持健康视力,有28%的家庭中有一个成员在积极改善和治疗视力。美国超过6000万人近视,1400万人黄斑功能减退。由于近年来科学发现叶黄素,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在改善视力方面有重要作用,以叶黄素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已陆续在欧美上市。记者:国外消费者现有观念:“不会为了健康而放弃口味”。功能食品在市场开发中,是否也将尝试将功能食品延伸至一些新领域?--------功能性的休闲食品是未来功能食品发展的一个方向。长期以来,功能食品的生产厂商认为功能食品与休闲食品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几年来,美国的功能食品生产厂商逐渐认识到,美国人并不想为了健康而放弃他们喜爱的休闲食品。一些厂商开始将功能性食品引入到休闲食品的领域。目前,不仅开发出功能性糖果(在糖果中强化VA,VC,VE和钙),加钙口香糖也出现在美国糖果市场。全世界功能性糖果的销售额40亿美元占糖果市场的1/6。目前,一些生产厂商还在研制具有增强免疫和清咽润喉的功能性糖果。其次,功能性茶饮料也已成为欧美主流茶产品之一,不少厂商在开发功能性茶市场取得成功。

(第一篇文章)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应用杨海军辛修峰黄婧聚葡萄糖属于水溶性的膳食纤维,是一种低热量、无糖、低血糖指数的特殊碳水化合物,还具有益生元的特点。它是由天然存在的葡萄糖、和少量山梨醇、柠檬酸经高温熔融缩聚而成,是随机交联的葡萄糖组成的多糖。聚葡萄糖作为一种作用和性能最好的膳食纤维之一,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在50多个国家被批准使用,它可用于各种食品的纤维强化,取代食品中的糖和脂肪,改善食品的质构和口感。因此在众多食品、饮料、保健食品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 膳食纤维及聚葡萄糖的社会背景1.1膳食纤维的社会背景膳食纤维是一种新型的食品配料,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第七营养素和活性成分。自20世纪60年代Trowoll首次列出现代“文明病”的特征,并提出膳食纤维在对抗“文明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来,膳食纤维的研究和开发便迅即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营养学界、临床医学界和食品科学界相继投人很大的精力进行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研究膳食纤维的热潮。目前,各国政府几乎都把营养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膳食纤维正被越来越多地利用和普遍重视。我国对膳食纤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93年2月9日,国务院颁发的“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由于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而造成的文明病已在我国登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结肠癌等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同时,国家计委“八五”攻关计划首次对“高品质膳食纤维的研究”立项资助,极大地推动了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发展。在我国膳食纤维的缺乏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从城市到农村,从老年人到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中国营养学会在2000年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平均每人每日摄人的膳食纤维为13-3g,其中最低11.5g,中等为13.2g,最高14.5g;上海地区为9.1g,天津为l2.7g,广东为8.6g。可见,膳食纤维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1.2 聚葡萄糖的历史背景聚葡萄糖由美国Pfizer中心实验室的H_H.Rennhard博士于1965年发明。80年代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批准聚葡萄糖(水溶性膳食纤维)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列人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FCC)。随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等多个国家批准使用聚葡萄糖,其中日本厚生省将聚葡萄糖定为食品。目前世界上超过57个国家批准聚葡萄糖应用于食品中,其中56个国家允许其使用1Kal/g的能量标签,聚葡萄糖在以下国家被承认为膳食纤维: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巴西、文莱、捷克、芬兰、法国、印尼、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挪威、中国、菲律宾、波兰、俄罗斯、新加坡、南韩、台湾、泰国、英国、美国、越南,以及中国台湾且在不断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2007年8月21日美国FDA在联邦纪事上将2003年CODEX食品化学物(FCC)第5修订版关于聚葡萄糖的规范作为质量标准参考,并进一步扩大了聚葡萄糖的使用范围。2 膳食纤维及聚葡萄糖的市场状况2.1 发达国家的应用情况膳食纤维在全球有近40年的研究和发展历史。在国外的应用主要是食品领域,作为一种常量元素添加到各种食品中去,使人们能够非常方便地在不同食物中自然摄取膳食纤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超市和便利店中甚至有专门的膳食纤维产品专柜,各类添加膳食纤维而包、饮料、饼干、乳制品等琳琅满目。国外研究应用的膳食纤维主要有六大类:谷物 豆类、微生物多糖及其它天然纤维和合成、半合成纤维,计30多个品种,其中实际应川于牛产 有10余种,在市场上比较畅销的有聚葡萄糖、大豆膳食纤维、燕麦膳食纤维等6种。。Mintel公司的GNPD数据库资料显示,2006年约有0.9%的全球新 市的食品声称含有纤维,其中1.6%的焙烤食品、1-4%的乳制品和0.6%的饮料含有纤维。以前,食品中主要用不溶性膳食纤维进行强化,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应用诞生后,这个情况很快扭转。以丹尼斯克的利体素(聚葡萄糖)为例,1981年经FDA批准后它最先问世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用作低热量填充剂。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市场上就有各种大品牌的低热量食品添加了利体素,例如日本LOTFE公司的ZERO系列低热量巧克力、营养棒等。H本的大琢制药(Otsuka)1988年推出了Fibe—MINI纤维饮料,每瓶含有7g聚葡萄糖,并于1997年获得FOSHU认证,目前该产品依然畅销。F】本的三得利公司(Suntory)于1993年开发了利体素的新应用,用它和一种低聚糖成功开发“Bikkle”酸乳饮料,创下了销售2亿瓶的记录。日本的Yakult专注于益生菌乳饮料,旗下有添加了利体素的Joie益生菌奶,还有含低聚半乳糖和利体素的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饮料等。最近日本市场上含利体素的新产品,还有明治乳业的酸奶和加钙乳饮料、明治制果的特浓奶片、Calpis的乳酸菌饮料、Suntory的DAKARA等渗运动饮料等。目前,Otsuka、Lotte和Yakult依然是日本最著名的强化纤维饮料和低热量食品生产商。2.2 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应用情况膳食纤维的真正市场是普通食品,但纵观我国各类膳食纤维产品,主要以保健品居多,而食品所占份额过少。据调查,仅保健品就占80多种,这与发达国家不仅存在量的差距,而且在市场格局上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同时也与膳食纤维的普及和应用是不相适应的。由于膳食纤维知识普及不够到位,整个市场容量仍停留在一个较小的水平上。总之,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行业法规上看,行业标准以及质量标准还不健伞,目前多数企业只有沿用国际标准执行;从供应 业来看,专业生产膳食纤维的企业还很少,国内应用企业及膳食纤维产品也少之又少;从产品质量来看,发展参差不齐,多数企业在膳食纤维的口感、含量、色泽等指标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多数食品企业仍处于尝试阶段,并未掀起膳食纤维的应用热潮。聚葡萄糖作为一种高品质的良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21世纪初在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国外,聚葡萄糖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配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食品中,目前在我国也得到广泛的认可。2-3 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的发展趋势聚葡萄糖对人体的特殊疗效作用日渐明显,其特殊营养功能受到医学及食品界的广泛关注,开发和利用聚葡萄糖的研究不断深入,对聚葡萄糖用途进一步的拓展,它的各种独特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的种种优点将得到世人的不断认可,而且聚葡萄糖新产品也将拥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以聚葡萄糖作为功能性食品的原料的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纤维食品有“生命绿洲”之称,近年国际食品结构正朝着纤维食品的方向调整。日本、美国的消费需求每年以10%速度增长。在欧美市场,将聚葡萄糖加入食品中已经流行了许多年,在日本、台湾、韩国加入聚葡萄糖的食品销量不断增加。在中国,已有一些饮品中添加了聚葡萄糖,如娃哈哈的乳饮料思慕C等。在不久的将来,含有聚葡萄糖这种水溶性膳食纤维饮品或保健食品将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21世纪食品的发展主题是健康+美味。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在可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食品的功能与健康,同时消费者也不可能会单纯因为健康的需求而牺牲口味。而聚葡萄糖作为一种高品质的膳食纤维具有如下优点:良好的口感、更低的热量、广泛的应用范围、更多的生理功效、合理的价格。这些优点使得各种食品不会因为聚葡萄糖的添加而影响其口感,且不至于因为添加膳食纤维而过多地提高食品的成本,让食品企业容易接受,从而使聚葡萄糖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 聚葡萄糖在食品中的应用3.1饮料行业聚葡萄糖是强化纤维饮料的理想纤维来源,它具有的水溶性好,低pH值及加热条件下的稳定性高,在货架期内稳定,纤维无损失等的优良特性,使其能广泛应用于饮料产品,包括固体饮料,无不良口味、色泽和透明度均良好,并可增强无糖或低糖饮料的口感。3.2 乳制品聚葡萄糖在低pH值下稳定,用于酸奶,能提供清爽口感和纤维强化;用于乳饮料中,能直接强化纤维。用在低脂无脂产品中能防止析水,赋予良好的质构和奶油口感。3.3 焙烤食品可用于生产高纤维的面包、蛋糕和饼干等焙烤食品,强化焙烤食品的纤维概念。聚葡萄糖十分耐热,作为蔗糖和油脂的替代品,能延缓淀粉老化,保持水分,提供良好的质构和口感,特别适于加工低糖、低脂的焙烤食品。3.4 保健品或药品因聚葡萄糖具有较低的热量值(1Kal/g),可用于生产低能量,瘦身、减肥的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饮料,针对爱美人士或年轻女性。3.5 糖果无糖糖果的良好配料,耐受性好。高水溶性和高黏度,保证硬糖和橡皮糖的良好咀嚼性;能防止结晶,特别是使用糖醇的糖果;非致龋性,适用于健齿糖果。添加聚葡萄糖的蔗糖糖果,起到强化纤维/益生元/降低蔗糖的作用,也可降低热量或降低总血糖生成值。3.6 其他应用还可用于巧克力、冰淇淋/冷冻甜点、果酱和果陷、肉制品等食品中,具有改善食品质构,起到营养强化的功能。(第二篇文章)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袁卫涛 高传林 杨海军现代食品工业既要满足人们的食欲. 义要兼顾人们的健康.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正~f-Jtlgi应了时代的要求 作为健康因子.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精逐渐成为食品阡发者的新宠1.聚葡萄糖简介聚葡萄槠(俗名水溶悱膳食纤维). 为内色或乳黄色颗粒 体. 易溶于水, 是在柠檬酸、I“梨醇的存在下,将葡萄糖高温低压反应聚合而成的多聚体, 其化学式为葡萄糖无舰则键合的缩埭物,但以1.6一精苻键结合为主 平均分于馈大于3 2(x】, 平均聚合艘大下20.的用量, 可以促进面团发酵速度..但是, 酵母用量过大时, 面闭中可用来提供的营_养不足. 则酵母的生长受到抑制. 会影响而团的酮发.从而影响到苏打饼干的疏松感(2) 小苏打用量小苏打是制作苏打饼干的一种重要原料,它在焙烘过程中受热分解.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饼坯体积膨胀增大..小苏打的分解温度为60℃ ~150 如果小苏打加入量过多. 会使饼干的碱性增强.影I晌口味.同时碱也会呵面粉中的色累反应.使饼干内部色泽变黄(3)烘烤温度烘烤苏打饼干时.筇1阶段应当使烤炉的底火Hl盛.面火温度则应 相应低蝗.这样町以使开始阶段的饼坯袭 尽可能保持柔软.防止其迅速彤成硬壳.有利于饼坯体积的胀发和二氧化碳 C体的敞逸..加强底火.热凰迅速传导到中心层. 促使饼坯内冈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急剧膨胀,在短时lⅦ 匈将饼坯胀发起来 ,如粜烤炉温度过低. 即使发酵良好的饼坯亦将变成僵片; 而在合理的烘烤处理F. 尽衍发酵并不太理想的面团也-Ⅱ得到较好的产品在烘烤的中间阶段.虽然水分在继续蒸发.但重要的是将胀发到最大限度的体积嗣定下米,获得优良的焙烤弹性 闻此,此时要求表 火势渐增而底面火势渐减 此阶段温度如不够岛.会使表面不能凝固定形.胀发起来的饼坯重新塌陷而使饼干密度增大。制品最终将不够酥松 最后阶段, 即饼干J二色阶段的炉温通常低于前面备阶段,以防止饼干色泽过深。(4)食盐用量食盐对耐筋有增强其弹性和坚韧性的特点.能使fli『团扰胀力提高,增强面闭的保气性; 食盐同时 是面粉巾淀粉阿雉的活化剂.能增加淀粉的转化率.以供给酵母觅足的糖分; 食盐还是调节口眯的主料.能满足口味的需求。食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抑制杂菌的作用..虽然酵母的耐盐力比其他痫原菌强得多,但过lIi;的食盐含量同样会扣I制奠活性,使发酵作用减弱 为此,通常将眄己方中用盐总量的30% 在第2次捌粉时加入, 余70% 的食盐刚在油酥巾拌人. 以防用睛过多对酵母产生影响。2.聚葡萄糖的功能(1) 调节血脂水溶性膳食纤维可在小肠内造成一层膜。并缠裹部分食物脂肪,能有效限制消化道内脂肪的吸收,促进类脂化合物的排泄,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量,从而达到调节血脂,减少脂肪堆积, 预防肥胖等功效。(2) 降低胆固醇聚葡萄糖进入肠道后被肠道微生物降解的产物可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并能吸附胆同醇的代谢产物胆汁酸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阻碍对胆固醇的吸收,预防胆结石的形成。(3) 调节血糖值聚葡萄糖能改善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感受性,降低对胰岛素的要求,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阻碍对糖的吸收,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水平的日的,预防糖尿病。(4) 整肠作用 聚葡萄糖能促进人体肠胃蠕动, 消除便秘,预防痔疮;能促进肠道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降低十二指肠中pH值, 创造微酸环境以刺激有益微生物如双歧杆菌及其他乳酸菌的生长。同时减低有害细菌的繁殖,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减少肠道与有毒物质接触的机会,抑制有害物质的吸收并促进排泄。达到排毒养颜的作用; 预防痔疮和结肠癌;改善体质。(5) 助控作用 可溶性纤维有助于预防过量的食物摄入和脂肪堆积。(6)减肥作用一方面膳食纤维可以减少进食量, 并从人体内带走多余的脂肪和能量。另一方面可溶性膳食纤维还可在胃肠壁上形成薄膜,阻止葡萄糖的吸收, 阻碍营养素转化成热能,从而有效地起到减肥的功效3.聚葡萄糖在食品中的应用(1)在烘培食品中的应用聚葡萄糖具有保湿性, 能通过保持水分或防止水分迁移来控制食品含水I量的不利变化,延长货架期; 还能减少糕点制作过程中面筋的形成,保持酥性结构。(2) 水果馅料聚葡萄糖常被添加到低热量、低糖水果馅料中。能防止水分从馅料中转移到面团或糕点的内部。延长货架期。(3) 乳制品 聚葡萄糖作为功能因子用于牛乳及涮昧乳、发酵乳、乳酸菌饮料和调制奶粉等乳制品中, 可以改善乳品口感,提高稳定性,不用担心会f“现与乳制品中的成分发生对人体不利的理化反应的情况。(4) 糖果聚葡萄糖的水溶性及黏性均很高,适于制造风味俱佳的无糖糖果;并且与其他原料混用。还能减少结晶。消除冷流动性并提高糖果稳定性。(5) 冷冻甜点聚葡萄糖具有冰点降低功能,用它能生产m富有奶油口感的美味冷冻甜点等。除了用于降低热量、糖分和脂肪的产品中外。还能向低脂冷冻甜点提供某些功能特性如控制水分、提供清新圆滑的口感及改进组织结构等。(6) 饮料南于聚葡萄糖溶解度大, 溶液清澈透明,在低pH 值的条件下稳定, 可随意用以增加饮料的固形物。改善及丰富口感,作为功能性膳食纤维来源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功能性饮料中。(备注:文章是从国内期刊中能找到此类内容的精华,如果满意,加分后留下邮箱,将原始PDF文档发给你,可以纠正个别的乱码)

蘑菇整体有很多膳食纤维,可以配合植物纤维来合成.

膳食纤维主要是以生理功能和分析方法为主来定义的,所包含的组分非常复杂,加之随着现代科技和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具有类似膳食纤维性质的食品成分,如抗性淀粉、寡糖以及菊芋多糖等,使得以前的膳食纤维定义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随着人们对膳食纤维重要生理功能的认识,出现了大量的膳食纤维类食品,因此有必要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统一局面。 1998年AACC成立了一个膳食纤维定义专门委员会,1999年,学术界就膳食纤维定义的统一问题讨论异常活跃,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及专题讨论。1999年3月7日,关于膳食纤维定义的万维网站开通,不到10天就有100多位来自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德国、新西兰、芬兰、秘鲁等国的科学家对膳食纤维的定义进行了在线讨论,这些成员分别代表了学术界、公益界、法规政策部门、企业界等。1999年6月2~3日,AACC和国际生命科学会(ILSI)共同成立了关于膳食纤维定义的工作委员会,对膳食纤维的准确定义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1999年7月26日,IFT年会就此问题在芝加哥举行了专门的论坛;同年11月2日,在第84届AACC年会上举行专门会议对膳食纤维定义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定义如下: 膳食纤维是指能抗人体小肠消化吸收,而在人体大肠能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用的植物性成分、碳水化合物及其相类似物质的总和,包括多糖、寡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的植物物质。膳食纤维具有润肠通便、调节控制血糖浓度、降血脂等一种或多种生理功能。以上定义明确规定了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膳食纤维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植物性成分,而非动物成分,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及亲水胶体物质,如树胶、海藻多糖等组分;另外还包括植物细胞壁中所含有的木质素;不被人体消化酶所分解的物质,如抗性淀粉、抗性糊精、抗性低聚糖、改性纤维素、黏质、寡糖以及少量相关成分,如蜡纸、角质、软木脂等。膳食纤维的功用 膳食纤维(DietaryFiber)是1972年由H.C.Trowell首先提出并于1976年定义为“指不为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碳水化合物与木质素的总称被称为“第七大营养素”,膳食纤维在人体小肠内不被消化吸收.但可在人体大肠内被细菌发酵的物质成分。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发现膳食纤维在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等“文明病”方面具有潜在的有利作用。膳食纤维还可降低龋齿的发生率,延缓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缩短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预防大肠癌及其病变。促进肠道内益生菌的生长。 膳食纤维可分为不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包括果胶等亲水胶体物质和部分半纤维素;不溶性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和部分半纤维素。 膳食纤维的物理特性主要是吸水性和吸附性,膳食纤维具有较强的持油。持水能力及增容作用,可以加快肠蠕动的频率和时间;此外,纤维还有一些其它的功能特性。如良好的感观特性和咀嚼感,良好的水分散性,增稠稳定功能,超常耐烘烤性等。 膳食纤维的原料有多种类型,如小麦、柑橘、燕麦等。一般来讲,可溶性纤维用在饮料等产品居多,如柑橘纤维;不溶性纤维多在烘焙等产品中应用,如小麦纤维。膳食纤维在烘焙产品中的优势表现为:1)吸水性能强.膳食纤维的高吸水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不同的纤维类型,小麦纤维,柑橘纤维的吸水性能强,而小麦麸.燕麦麸的吸水能力弱;2)降低热量;3)稳定组织结构、延长烘焙食品的货架期;4)改善口感;5)色泽的标准化;6)减少碎屑的产生。 膳食纤维在曲奇饼干中的应用 曲奇饼干是一种高糖、高油脂的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高油食品摄入过多,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日渐减少,而与饮食结构有关的“文明病”的发病率日渐提高,因此开发膳食纤维在曲奇饼干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利用膳食纤维具有吸水性和持油性这一特性、加入该原料可使曲奇具有柔软,膨松并且能有效降低脂肪、热量。 为了在产品中体现“强化纤维”的概念,在配方设计中需添加适量的纤维比例,以符合标签的规定。如标注“强化纤维”,必须符合每100g产品>3g纤维,标注“高纤维或富含纤维”,必须符合每100g产品>6g纤维,根据纤维的含量来计算它在产品中的添加量。以下是为某企业生产膳食纤维在曲奇中的应用实例,我们选用了纤维含量(以干物质计)90%的膳食纤维,产品的标示为“高纤维或富含纤维”,即每100g产品6g纤维。 配方设计如:(以500g产品计) 配料:低筋面粉180g、酥油60g、黄油70g、糖粉100g、膳食纤维33g、奶粉12.5g。鸡蛋50g、碳酸氢钠2.5g、香精。水50g。 如产品的标示为“强化纤维”,即每100g产品>3g纤维。 则配方设计如:(以500g产品计) 配科:低筋面粉180g、酥油60g;黄油70g、糖粉100g。膳食纤维16g、奶粉12.5g。鸡蛋50g、碳酸氢钠2.5g、香精1.2g,水50g。 工艺流程: 面粉、膳食纤维�黄油+起酥油�预混�打发(糖粉、蛋、疏松剂)�调粉�成型�烘烤�冷却�成品 操作要点: 原料处理:面粉使用前应过筛处理,砂糖使用糖粉。 打发:制作曲奇饼干不可缺少的就是黄油等的充分分解,打发前先从冷柜取出,利用室温使其软化;然后按比例倒入打蛋机。快速搅打10分钟,使空气充分溶解在黄油中,再依次投入鸡蛋、奶粉、糖粉等原料,最后加入泡打粉。 调粉:将膳食纤维与面粉按比例预拌好.投入打蛋机与黄油等原料适度搅拌均匀即可。 膳食纤维是人体内不被小肠消化吸收,但能在大肠被发酵的可食用植物性成分、碳水化合物及相类似物质的总称,被誉为第七大营养素,是21世纪功能性食品时代的健康食材,膳食纤维的开发令国际注目,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深入。一、膳食纤维的分类根据溶解性不同,膳食纤维分为水溶性和不溶性膳食纤维两大类,按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分为不溶性纤维、可溶性纤维、不消化低聚糖和抗性淀粉类。不溶性纤维是一种高分子细胞壁的组成部分,能与蛋白质形成聚合物,如不溶性膳食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特别是谷物中不溶性的戊聚糖和不溶性的β-1,3和1,4葡聚糖及果蔬中的不溶性原果胶和果胶、不溶性揉质和不溶性植酸。一些植物中含有多聚糖、戊糖和(木聚糖、阿拉伯聚糖)和葡萄糖等结构,如半乳聚糖、甘露聚糖等。这些糖类可被微生物降解,并可在结肠和大肠中被部分发酵,而不溶性纤维中的木质素、细胞壁蜡质等不能被发酵。可溶性纤维包括大部分能与乙醇发生沉淀的高分子低聚糖及不能与乙醇发生沉淀的分子低聚糖和多支链分子(如阿拉伯聚糖),高分子低聚糖包括戊聚糖、β-1,3和1,4葡聚糖及可溶性原果胶和果胶、不消化性低聚糖等。抗性淀粉是膳食纤维中的特殊类,在小肠中会产生几种水解形式作为发酵基质进入大肠,在发酵时会产生防肠癌的丁酸,对人体健康也有重要意义。二、膳食纤维的特性及生理功能1.高保水力与高膨胀性及功能:膳食纤维结构中有很多亲水性基因,有很强的吸水性、高保水性、高膨胀性。可增加粪便体积及排便速度,减轻直肠内及泌尿系统压力、缓解膀胱炎膀胱结石,肾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症状,并能使毒素迅速排出体外,防便秘、防直肠癌。膳食纤维的高保水力与高膨胀性能延缓胃排空,使人胃部产生饱食感减少食物摄入量,有利防肥胖与减肥。2.吸附熬合作用及功能:膳食纤维表面有很多活性基因,可以熬合吸附胆固醇、胆汁酸等有机分子,抑制总胆固醇浓度升高,降低人胆固醇及盐类的合成与吸收,降低人血清及肝脏中的胆固醇,从而能防止冠状动脉硬化及预防心血管疾病。机理之一是胆汁酸是胆固醇的代谢产物,为了补充被纤维吸附而排出体外的那部分胆汁酸,就需要有更多的胆固醇代谢,体内胆固醇含量因而显著下降,在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同时还能增加机体对脂肪的吸收,也能降低体内胆固醇。由于膳食纤维可以吸附胆汁酸排出体外,使人体能减少胆汁酸吸收量,改变食物消化速度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量,可预防胆结石。膳食纤维还能吸附肠毒素、化学毒素并促使其排出体外。3.调整肠道微生物群功能:膳食纤维可被大肠内有益菌发酵成乙酸、乳酸等有机酸,降低肠道PH,促进肠内有益菌双歧杆菌生长,防止肠道黏膜萎缩,维持肠道微生物平衡与健康。发酵产生的有机酸能加快食物在胃肠的蠕动与消化 ,促进粪便排泄,防止肠内有毒物刺激肠壁及毒素的过长停留,防止结肠癌。因纤维素的通便作用,有益于肠道内压下降,可预防便秘及由长期便秘引起的痔疮及下肢静脉曲张,肠内细菌代谢产物及由胆汁酸转换成的致癌物脱氧胆汁酸和变异源物质也随纤维排出体外,缩短毒物与肠黏膜接触时间,起预防肠癌作用。4其他功能:可溶性食物纤维有黏性,对食物黏度有很大影响。由于黏度增加,肠内容物与肠黏膜接触减少,从而延缓吸收速度,能使糖尿病人进食后血糖含量变得平稳,促进胰腺排出胰岛素,有利于糖的供应与代谢。增加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可以改善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感受性,达到调节与控制糖尿病者血糖水平。上述纤维素可非常有效地降低血清中的低密度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胆固醇,能有效防治糖尿病人并发高血脂、心血管病。据法国报导,膳食纤维还可抗乳腺癌、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三、膳食纤维的开发1.黑麦膳食纤维:黑麦含有很高的可溶性纤维,其中约2-3~3-4为戊聚糖(阿拉伯木聚糖)。黑麦还含有2%的果聚糖,高于其他谷物中的果聚糖。可溶性黑麦纤维是一种纯天然的分离物,还含低分子碳水化合物单糖、二糖、水溶性VB族、水溶性的矿物质及多酚、植物雌激素、鞣质、蛋白质。食用后可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可用于强化烘焙食品,制面包使含水提高、松软、体积增大,作饲料添加剂可降低猪肉的胆固醇含量。2.燕麦膳食纤维:燕麦含的膳食纤维,其中水溶性组分较多,约为40%(β-葡聚糖等),有较高的膨胀力,具有黏性,可阻碍淀粉、蛋白质等消化吸收、降低血糖、胆固醇、防血管硬化及保持血液循环通畅等功效。用于焙烤食品中,可改善食品质地、口感、水分。美国的燕麦纤维由燕麦加工,品种多。有高级燕麦纤维,可使焙烤制品增大面团强度与体积,高持水性,不受冷冻及高温影响;还有Snowite燕麦纤维,口感、吸水性、焙烤性、加工稳定性长、货架寿命长,能阻止焙烤制品贮存中老化;β-葡聚糖含量高、总膳食纤维量高达35%的燕麦纤维等。3.麸皮膳食纤维:麸皮纤维以小麦麸皮中制取。据测定含果胶类物质4%、纤维素35%,纤维素18%,木质素13%,蛋白质≤8%,脂肪≤5%,矿物质≤2%,植酸≤,总膳食纤维含量80%以上,持水力67%,对20度水的膨胀力,并能保持17小时不变,产品为颗粒,可作食疗纤维制品直接口服,还能与酸奶、面包等食品一起食用及粉碎成粉状作食品添加剂。添加在面包、饼干、面类、糕点和谷物食品等中做品质改良剂及膳食纤维强化剂。4.麦芽谷物膳食纤维:美国益公司利用三种谷物(啤酒大麦、大米、玉米)混合物的发酵残渣为原料,经热水冲洗除去残留淀粉、再脱水、干燥、粉碎后得到价值高的麦芽谷物纤维。含有42%-48%的膳食纤维、22%蛋白质、8%脂肪(以亚油酸为主),4%水分,还富含钙、磷、钾、镁、铁等矿物元素,具有明显的麦芽芳香风味和温和的谷物焙烤香味,能提高焙烤食品的特有香味,减少甜味剂用量(该产品有甜味),添加食品中不仅能提高膳食纤维含量,又能增加蛋白质与矿物元素含量。5.大麦膳食纤维:大麦富含膳食纤维,主要在皮层中。含纤维素、半纤维素、麦胶物质(β-葡聚糖)、戊聚糖。 大麦发芽制备麦汁后的麦糟可生产大麦膳食纤维。美国碾磨酿造公司生产的大麦纤维粉含35%~65%的纤维(主要是不溶性纤维)和18%~35%的蛋白质。它用作食品添加剂,添加在焙烤食品中可产生良好的温度效应,赋予食品香味,强化食物纤维。 6.米糠膳食纤维:精米加工主要副产品米糠中富含膳食纤维,还富含丰富的油脂、

国外功能食品发展状况研究论文

翻译。。。毕业论文用。。。给你下十篇八篇都行,翻译太费时间了

1.中国食品的强化与发展 我国为保证营养素的均衡、全面,提出了食品营养的强化的概念。食品营养的强化是在食品中添加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往往是在日常生活的食物食谱中缺少,或在某些人群食谱中搭配不合理),在食物中加以调整,以调整到合理营养的水平。加入到食品的营养物质。 一,钙的强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人们更加注意饮食的健康和营养,因此更愿意选择富钙食物和强化钙质的食品,从而造就了一个广阔的钙强化食品市场。目前强化钙的食品种类繁多,已经设计我们日常饮食的大部分食品。 1 乳制品 牛奶、酸奶、冰激凌、奶酪、白软干酪和酸奶油等乳制品是理想的钙源食品,但是乳糖不适症及高脂制品使很多人不能通过饮用牛奶;来获得足够的钙质。在亚洲,由于牛奶消费量较少,在牛奶中加入矿质盐制成高钙牛奶,以便消费者能够饮用较少量的牛奶既能达到其摄取足量的钙质的要求,但是在美国是严禁在牛奶中添加牛奶矿质盐的。另外,在低脂乳制品中强化钙制的产品越来越多。如低脂酸奶、冰激凌、白软干酪、酸奶油等。对于要求无乳糖的产品,如用大豆、米等作为牛奶替代品的产品中,可使用只含有24%乳糖的牛奶矿物强化钙质,在终端产品中可以将其看作无乳糖产品。 2 果汁 在果汁中强化钙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在选择钙源时要特别注意钙盐的溶解性、果汁中组分以及其对产品的风味和口感的影响问题。 澄汁因为是一种混浊的产品,通常会将可溶和不可溶的钙源一起使用,那些不可溶的钙能一微粒形式悬浮与果汁中,不会出现不可溶的钙带给人的一种砂的口感,而且成本较低,钙含量高。对于澄清的果汁里,则需要选择可溶的,并达到高钙含量的钙源。这种钙源又不影响果汁的风味、质感和外观等。乳酸钙就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可溶性钙源。它能提供与牛奶同样含量的钙质,可单独或与其他的钙源复合用与浓缩果汁中。 澄清果汁的钙强化所面临的困难比其他产品大的多。大多数果汁都呈酸性,这有利与钙的溶解。但是游离的钙离子会与果汁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反应。例如,酸果蔓果汁是一种澄清的产品,它很容易与钙离子发生反应变色和变浊。使用一种经特别工艺处理的、由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复合的钙源,能使果汁的钙含量达到RDA的10%而不出现上述问题。这种复合钙源能在标准的状态下提供高达56g/L的可溶性钙质,而且这种果汁中含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 高溶解性钙盐有其自身的问题。在葡萄汁饮料中,天然色素如花青素会由于多价金属离子而变色,如钙离子;另外,葡萄糖酸钙浓度过高也会出现异味;钙离子能于饮料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在果胶浓度较高时钙也是一种凝胶化的催化剂。大多数果汁饮料中蛋白质含量都不是很高的,但是也要考虑蛋白质与钙发生反映会产生沉淀或产生小微质感问题。 相对于果汁而言就容易得多,因为是固体产品。钙源的选择主要考虑消费者的喜好和成本问题,目前比较多的采用无机钙盐。在早餐类谷类食品中强化钙质是很普遍的而对其他一些淀粉类食品如面包、饼干、面条、大米等进行钙质强化也已经出现。 3 其他食品 可以进行强化钙质的食品还有很多,现在已经有强化了钙质的咖啡、咖啡伴侣、蜜饯、糖果,餐后甜品和饮料等。这些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摄取钙质的途径和选择。 4标签标示 美国对钙强化食品的标签有明确的规定,美国营养专家小组将钙列入营养目标,不过在含量少于RDA的2%时则不能标明,同在营养值标示中可以加上“没有有效的钙源”。FDA对三种钙含量水平食品在销售时的标签标示都做了规定。钙含量达到RDA的10%则可以在标签上标明“富含钙质”、“强化钙”、“更多的钙质”。对于钙质含量在RDA的10%知至19%之间的谷类食品,通常用“良好的钙质”。FDA对于钙含量达到20%以上的食品,建议用“高钙”。而美国各州对此标示各有不同,如“富钙”、“极好的钙源”和“如牛奶同样的钙”等各种称法。 钙对人体骨骼生长和生理调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钙质补充要横贯其一生,而通过对人们日常饮食的食品进行强化是防止缺钙的有效途径之一。强化钙质的食品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但是目前食品强化的钙源的生物利用率都不是很理想。 二,老年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体质的人群对食品的要求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膳食结构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老年人的特定保健食品,它着眼于某些特殊消费群体,强调食品在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方面的调节功能。今后十年将重点开发与此有关的食品。对老年人食品应符合“四足四低”的要求,即足够的蛋白质、足够的食物纤维、足量的维生素、足量的矿物元素和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钠。 另一重要问题时必须认识和掌握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就目前而言,业已确定主要有以下9大类: (1) 活性多糖 包括膳食纤维、抗肿瘤多糖和降血糖多糖。 (2) 功能性甜味料 包括功能性单糖、功能性低聚糖、多元糖醇和强力甜味剂 (3) 功能性油脂 包括不饱和脂肪醇、油脂替代品、磷脂和胆固醇 (4) 自有基清除剂 酶类清除剂和非酶类清除剂 (5) 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D等。 (6) 微量活性元素 硒、铁、铜、锌等 (7) 肽和蛋白质 谷胱甘肽、降血压肽、促进钙吸收肽、易与消化肽和免疫球蛋白等 (8) 乳酸菌 (9) 其他活性物质 此外,在开发老年食品时,口味要采用清淡型、风味型及疗效保健型。在选择老年食品的原料配方时,应多选用豆类和乳类,同时再配给一定数量的维生素。总之,在配制老年食品时,要精选原料,保证含有充足的营养素,粗粮细作,以改进风味提高消化率;加工过程则要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常见的老年人保健食品有高下呢日面包麦麸面包、高蛋白买难保、多维营养保健面食、燕麦片、大麦茶、苦丁茶、高蛋白保健饮料,还有苦瓜、蜂产品、食用菌、灵芝、猕猴桃、豆类、大蒜、番茄、螺旋莲等作为老年食品的原料。 三,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向 1 食品生物技术 上世纪七十年代基因克隆和重组技术诞生以来,揭开了利用基因工程生产食品的序幕,现在人们已经通过固定化酶、细胞融合、外源基因导入等技术来改善生物活性,开发高质、节能、无公害的食品 2 食品酶学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效率和高度专性的生物催化剂。已发现自然界的酶有2700多种,但截止目前真正投入工业生产的仅有几十种,现在世界酶制剂年总产量为十多万升,食品工业用酶占一半左右。 3 保健食品 1989年4月日本原生省明确定义:“其成分对人体能充分显示防御功能,调节生理节律以及防御疫病和促进健康等有关身体调节功能的加工食品。”我国卫生部与1996年3月15日正式定名为保健食品。根据食品对象,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日常功能性食品,它根据各种类不同消费者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设计的,旨在促进生长发育,推动机体活力,强调的成分能充分显示本身防御功能和调节生理节律的食品。另一类是功能性食品,它着眼于某些特殊消费群的特殊身体状况,强调食品在预防疫病,促进康复方面的调节功能。西欧的黑面包纤维含量是白面包的8倍,很受老年人欢迎。美国推出了催眠饼干、记忆面条、调治便秘的果汁、防止衰老的汉堡包、预防动脉硬化的果酱等 未来的保健食品需要确知功能因子的化学结构、成分含量以及作用机理,使食品与医疗保健真正结合,这是当今食品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高度发展,我国的饮食观念也在随之改变。进而对饮食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人们不仅希望能吃到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快捷方便、风味多样、功能有效的食品,对饮食生活开始更新观念的审视,因此,未来要解决的是身体健康和长寿的问题。

(第一篇文章)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应用杨海军辛修峰黄婧聚葡萄糖属于水溶性的膳食纤维,是一种低热量、无糖、低血糖指数的特殊碳水化合物,还具有益生元的特点。它是由天然存在的葡萄糖、和少量山梨醇、柠檬酸经高温熔融缩聚而成,是随机交联的葡萄糖组成的多糖。聚葡萄糖作为一种作用和性能最好的膳食纤维之一,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在50多个国家被批准使用,它可用于各种食品的纤维强化,取代食品中的糖和脂肪,改善食品的质构和口感。因此在众多食品、饮料、保健食品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 膳食纤维及聚葡萄糖的社会背景1.1膳食纤维的社会背景膳食纤维是一种新型的食品配料,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第七营养素和活性成分。自20世纪60年代Trowoll首次列出现代“文明病”的特征,并提出膳食纤维在对抗“文明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来,膳食纤维的研究和开发便迅即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营养学界、临床医学界和食品科学界相继投人很大的精力进行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研究膳食纤维的热潮。目前,各国政府几乎都把营养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膳食纤维正被越来越多地利用和普遍重视。我国对膳食纤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93年2月9日,国务院颁发的“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由于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而造成的文明病已在我国登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结肠癌等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同时,国家计委“八五”攻关计划首次对“高品质膳食纤维的研究”立项资助,极大地推动了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发展。在我国膳食纤维的缺乏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从城市到农村,从老年人到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中国营养学会在2000年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平均每人每日摄人的膳食纤维为13-3g,其中最低11.5g,中等为13.2g,最高14.5g;上海地区为9.1g,天津为l2.7g,广东为8.6g。可见,膳食纤维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1.2 聚葡萄糖的历史背景聚葡萄糖由美国Pfizer中心实验室的H_H.Rennhard博士于1965年发明。80年代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批准聚葡萄糖(水溶性膳食纤维)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列人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FCC)。随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等多个国家批准使用聚葡萄糖,其中日本厚生省将聚葡萄糖定为食品。目前世界上超过57个国家批准聚葡萄糖应用于食品中,其中56个国家允许其使用1Kal/g的能量标签,聚葡萄糖在以下国家被承认为膳食纤维: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巴西、文莱、捷克、芬兰、法国、印尼、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挪威、中国、菲律宾、波兰、俄罗斯、新加坡、南韩、台湾、泰国、英国、美国、越南,以及中国台湾且在不断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2007年8月21日美国FDA在联邦纪事上将2003年CODEX食品化学物(FCC)第5修订版关于聚葡萄糖的规范作为质量标准参考,并进一步扩大了聚葡萄糖的使用范围。2 膳食纤维及聚葡萄糖的市场状况2.1 发达国家的应用情况膳食纤维在全球有近40年的研究和发展历史。在国外的应用主要是食品领域,作为一种常量元素添加到各种食品中去,使人们能够非常方便地在不同食物中自然摄取膳食纤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超市和便利店中甚至有专门的膳食纤维产品专柜,各类添加膳食纤维而包、饮料、饼干、乳制品等琳琅满目。国外研究应用的膳食纤维主要有六大类:谷物 豆类、微生物多糖及其它天然纤维和合成、半合成纤维,计30多个品种,其中实际应川于牛产 有10余种,在市场上比较畅销的有聚葡萄糖、大豆膳食纤维、燕麦膳食纤维等6种。。Mintel公司的GNPD数据库资料显示,2006年约有0.9%的全球新 市的食品声称含有纤维,其中1.6%的焙烤食品、1-4%的乳制品和0.6%的饮料含有纤维。以前,食品中主要用不溶性膳食纤维进行强化,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应用诞生后,这个情况很快扭转。以丹尼斯克的利体素(聚葡萄糖)为例,1981年经FDA批准后它最先问世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用作低热量填充剂。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市场上就有各种大品牌的低热量食品添加了利体素,例如日本LOTFE公司的ZERO系列低热量巧克力、营养棒等。H本的大琢制药(Otsuka)1988年推出了Fibe—MINI纤维饮料,每瓶含有7g聚葡萄糖,并于1997年获得FOSHU认证,目前该产品依然畅销。F】本的三得利公司(Suntory)于1993年开发了利体素的新应用,用它和一种低聚糖成功开发“Bikkle”酸乳饮料,创下了销售2亿瓶的记录。日本的Yakult专注于益生菌乳饮料,旗下有添加了利体素的Joie益生菌奶,还有含低聚半乳糖和利体素的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饮料等。最近日本市场上含利体素的新产品,还有明治乳业的酸奶和加钙乳饮料、明治制果的特浓奶片、Calpis的乳酸菌饮料、Suntory的DAKARA等渗运动饮料等。目前,Otsuka、Lotte和Yakult依然是日本最著名的强化纤维饮料和低热量食品生产商。2.2 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应用情况膳食纤维的真正市场是普通食品,但纵观我国各类膳食纤维产品,主要以保健品居多,而食品所占份额过少。据调查,仅保健品就占80多种,这与发达国家不仅存在量的差距,而且在市场格局上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同时也与膳食纤维的普及和应用是不相适应的。由于膳食纤维知识普及不够到位,整个市场容量仍停留在一个较小的水平上。总之,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行业法规上看,行业标准以及质量标准还不健伞,目前多数企业只有沿用国际标准执行;从供应 业来看,专业生产膳食纤维的企业还很少,国内应用企业及膳食纤维产品也少之又少;从产品质量来看,发展参差不齐,多数企业在膳食纤维的口感、含量、色泽等指标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多数食品企业仍处于尝试阶段,并未掀起膳食纤维的应用热潮。聚葡萄糖作为一种高品质的良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21世纪初在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国外,聚葡萄糖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配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食品中,目前在我国也得到广泛的认可。2-3 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的发展趋势聚葡萄糖对人体的特殊疗效作用日渐明显,其特殊营养功能受到医学及食品界的广泛关注,开发和利用聚葡萄糖的研究不断深入,对聚葡萄糖用途进一步的拓展,它的各种独特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的种种优点将得到世人的不断认可,而且聚葡萄糖新产品也将拥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以聚葡萄糖作为功能性食品的原料的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纤维食品有“生命绿洲”之称,近年国际食品结构正朝着纤维食品的方向调整。日本、美国的消费需求每年以10%速度增长。在欧美市场,将聚葡萄糖加入食品中已经流行了许多年,在日本、台湾、韩国加入聚葡萄糖的食品销量不断增加。在中国,已有一些饮品中添加了聚葡萄糖,如娃哈哈的乳饮料思慕C等。在不久的将来,含有聚葡萄糖这种水溶性膳食纤维饮品或保健食品将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21世纪食品的发展主题是健康+美味。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在可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食品的功能与健康,同时消费者也不可能会单纯因为健康的需求而牺牲口味。而聚葡萄糖作为一种高品质的膳食纤维具有如下优点:良好的口感、更低的热量、广泛的应用范围、更多的生理功效、合理的价格。这些优点使得各种食品不会因为聚葡萄糖的添加而影响其口感,且不至于因为添加膳食纤维而过多地提高食品的成本,让食品企业容易接受,从而使聚葡萄糖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 聚葡萄糖在食品中的应用3.1饮料行业聚葡萄糖是强化纤维饮料的理想纤维来源,它具有的水溶性好,低pH值及加热条件下的稳定性高,在货架期内稳定,纤维无损失等的优良特性,使其能广泛应用于饮料产品,包括固体饮料,无不良口味、色泽和透明度均良好,并可增强无糖或低糖饮料的口感。3.2 乳制品聚葡萄糖在低pH值下稳定,用于酸奶,能提供清爽口感和纤维强化;用于乳饮料中,能直接强化纤维。用在低脂无脂产品中能防止析水,赋予良好的质构和奶油口感。3.3 焙烤食品可用于生产高纤维的面包、蛋糕和饼干等焙烤食品,强化焙烤食品的纤维概念。聚葡萄糖十分耐热,作为蔗糖和油脂的替代品,能延缓淀粉老化,保持水分,提供良好的质构和口感,特别适于加工低糖、低脂的焙烤食品。3.4 保健品或药品因聚葡萄糖具有较低的热量值(1Kal/g),可用于生产低能量,瘦身、减肥的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饮料,针对爱美人士或年轻女性。3.5 糖果无糖糖果的良好配料,耐受性好。高水溶性和高黏度,保证硬糖和橡皮糖的良好咀嚼性;能防止结晶,特别是使用糖醇的糖果;非致龋性,适用于健齿糖果。添加聚葡萄糖的蔗糖糖果,起到强化纤维/益生元/降低蔗糖的作用,也可降低热量或降低总血糖生成值。3.6 其他应用还可用于巧克力、冰淇淋/冷冻甜点、果酱和果陷、肉制品等食品中,具有改善食品质构,起到营养强化的功能。(第二篇文章)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袁卫涛 高传林 杨海军现代食品工业既要满足人们的食欲. 义要兼顾人们的健康.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正~f-Jtlgi应了时代的要求 作为健康因子.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精逐渐成为食品阡发者的新宠1.聚葡萄糖简介聚葡萄槠(俗名水溶悱膳食纤维). 为内色或乳黄色颗粒 体. 易溶于水, 是在柠檬酸、I“梨醇的存在下,将葡萄糖高温低压反应聚合而成的多聚体, 其化学式为葡萄糖无舰则键合的缩埭物,但以1.6一精苻键结合为主 平均分于馈大于3 2(x】, 平均聚合艘大下20.的用量, 可以促进面团发酵速度..但是, 酵母用量过大时, 面闭中可用来提供的营_养不足. 则酵母的生长受到抑制. 会影响而团的酮发.从而影响到苏打饼干的疏松感(2) 小苏打用量小苏打是制作苏打饼干的一种重要原料,它在焙烘过程中受热分解.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饼坯体积膨胀增大..小苏打的分解温度为60℃ ~150 如果小苏打加入量过多. 会使饼干的碱性增强.影I晌口味.同时碱也会呵面粉中的色累反应.使饼干内部色泽变黄(3)烘烤温度烘烤苏打饼干时.筇1阶段应当使烤炉的底火Hl盛.面火温度则应 相应低蝗.这样町以使开始阶段的饼坯袭 尽可能保持柔软.防止其迅速彤成硬壳.有利于饼坯体积的胀发和二氧化碳 C体的敞逸..加强底火.热凰迅速传导到中心层. 促使饼坯内冈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急剧膨胀,在短时lⅦ 匈将饼坯胀发起来 ,如粜烤炉温度过低. 即使发酵良好的饼坯亦将变成僵片; 而在合理的烘烤处理F. 尽衍发酵并不太理想的面团也-Ⅱ得到较好的产品在烘烤的中间阶段.虽然水分在继续蒸发.但重要的是将胀发到最大限度的体积嗣定下米,获得优良的焙烤弹性 闻此,此时要求表 火势渐增而底面火势渐减 此阶段温度如不够岛.会使表面不能凝固定形.胀发起来的饼坯重新塌陷而使饼干密度增大。制品最终将不够酥松 最后阶段, 即饼干J二色阶段的炉温通常低于前面备阶段,以防止饼干色泽过深。(4)食盐用量食盐对耐筋有增强其弹性和坚韧性的特点.能使fli『团扰胀力提高,增强面闭的保气性; 食盐同时 是面粉巾淀粉阿雉的活化剂.能增加淀粉的转化率.以供给酵母觅足的糖分; 食盐还是调节口眯的主料.能满足口味的需求。食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抑制杂菌的作用..虽然酵母的耐盐力比其他痫原菌强得多,但过lIi;的食盐含量同样会扣I制奠活性,使发酵作用减弱 为此,通常将眄己方中用盐总量的30% 在第2次捌粉时加入, 余70% 的食盐刚在油酥巾拌人. 以防用睛过多对酵母产生影响。2.聚葡萄糖的功能(1) 调节血脂水溶性膳食纤维可在小肠内造成一层膜。并缠裹部分食物脂肪,能有效限制消化道内脂肪的吸收,促进类脂化合物的排泄,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量,从而达到调节血脂,减少脂肪堆积, 预防肥胖等功效。(2) 降低胆固醇聚葡萄糖进入肠道后被肠道微生物降解的产物可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并能吸附胆同醇的代谢产物胆汁酸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阻碍对胆固醇的吸收,预防胆结石的形成。(3) 调节血糖值聚葡萄糖能改善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感受性,降低对胰岛素的要求,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阻碍对糖的吸收,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水平的日的,预防糖尿病。(4) 整肠作用 聚葡萄糖能促进人体肠胃蠕动, 消除便秘,预防痔疮;能促进肠道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降低十二指肠中pH值, 创造微酸环境以刺激有益微生物如双歧杆菌及其他乳酸菌的生长。同时减低有害细菌的繁殖,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减少肠道与有毒物质接触的机会,抑制有害物质的吸收并促进排泄。达到排毒养颜的作用; 预防痔疮和结肠癌;改善体质。(5) 助控作用 可溶性纤维有助于预防过量的食物摄入和脂肪堆积。(6)减肥作用一方面膳食纤维可以减少进食量, 并从人体内带走多余的脂肪和能量。另一方面可溶性膳食纤维还可在胃肠壁上形成薄膜,阻止葡萄糖的吸收, 阻碍营养素转化成热能,从而有效地起到减肥的功效3.聚葡萄糖在食品中的应用(1)在烘培食品中的应用聚葡萄糖具有保湿性, 能通过保持水分或防止水分迁移来控制食品含水I量的不利变化,延长货架期; 还能减少糕点制作过程中面筋的形成,保持酥性结构。(2) 水果馅料聚葡萄糖常被添加到低热量、低糖水果馅料中。能防止水分从馅料中转移到面团或糕点的内部。延长货架期。(3) 乳制品 聚葡萄糖作为功能因子用于牛乳及涮昧乳、发酵乳、乳酸菌饮料和调制奶粉等乳制品中, 可以改善乳品口感,提高稳定性,不用担心会f“现与乳制品中的成分发生对人体不利的理化反应的情况。(4) 糖果聚葡萄糖的水溶性及黏性均很高,适于制造风味俱佳的无糖糖果;并且与其他原料混用。还能减少结晶。消除冷流动性并提高糖果稳定性。(5) 冷冻甜点聚葡萄糖具有冰点降低功能,用它能生产m富有奶油口感的美味冷冻甜点等。除了用于降低热量、糖分和脂肪的产品中外。还能向低脂冷冻甜点提供某些功能特性如控制水分、提供清新圆滑的口感及改进组织结构等。(6) 饮料南于聚葡萄糖溶解度大, 溶液清澈透明,在低pH 值的条件下稳定, 可随意用以增加饮料的固形物。改善及丰富口感,作为功能性膳食纤维来源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功能性饮料中。(备注:文章是从国内期刊中能找到此类内容的精华,如果满意,加分后留下邮箱,将原始PDF文档发给你,可以纠正个别的乱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