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国外论文定义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6-30 23:27:14

国外论文定义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2.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3.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

意思是该参考文献来自国外。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的正确运用对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参考文献引用不当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论文本身的质量,降低了基于此的各类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的功能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论述已非常充分,在此不一一赘述了,只重申一下重点。

与作者而言,参考文献是论文科学选题的前提,是论证观点的有力支撑,是继承和传播前人研究成果的有效方式,保护和评价他人的劳动成果。

与学术期刊而言,参考文献可为编者审稿选稿提供参考借鉴,为自身的影响力扩散打造有利条件,可完成不同期刊之间的学术成果传递,节约宝贵有限的版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于参考文献不当引用的表现及控制探析

留学生在参考文献的列举,或者可以说是陈列方面有比较多的标注方法,常见的有五种:Harvardreferencingsystem哈佛文献标记系统;CMS:ChicagoManualofStyle(CMS)芝加哥写作和文献标注系统;APAStyl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美国心理学会写作和文献标记办法;AMA: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文献标注系统;MLA:现代语言学会写作和文献标注系统。但是最常用的就是前两种,今天来说一下哈佛文献的注释格式吧!哈佛文献注释体系起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学术规范,具备了灵活、简洁、清楚的特点,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较为方便。它也叫做作者-日期法,每一个引文,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应该分别在两处注明——在文中引用处注明,在全书或是全文最后的参考书目处注明。1、在文中引用处注释。当作者姓名在句子中自然出现,给出作者姓和出版年份,将出版年份在小括号内;当作者姓名不在句子中自然出现时,姓和出版年份都放在括号内;被引用的作者在同一年出现了两部以上著作或发表了两篇以上的炉温,用小写字母abc加以区别,放在年份后面;如果被引用著作有两位作者,要讲两位作者的姓同时给出等。2、在全书(文)后参考书目处注释。所有参考书目以作者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列,一个作者有多本著作时,则按年份先后排列顺序,一个作者一年内有多本著作出版或论文发表,在年份后按月份先后加小写字母abc等加以区别。这样排列的好处是:只有一个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参考书目,便于读者查阅;整个文档不需要脚注;便于修改,即使是最后一刻要删去或增加某条注释,可随时增删,不需要重新排序;每个注释只在参考书目中出现一次,而无论它在文中被引用过几次。

固定资产折旧论文外国参考文献

[2] 吴风奇 , 周铁光. 对“转回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思考[J]. 会计之友(B版), 2005,(07) [3] 周立.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金额的确定及其账务处理[J]. 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5,(09) [4] 郭继宏. 也谈“最佳折旧方法的选择”[J]. 会计之友, 1995,(05) [5] 戴凤朝. 论运输(交通)企业折旧方法的选择[J]. 交通财会, 1994,(03) [6] 金苗. 折旧方法与财务利益[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1997,(01) [7] 胡秀云, 郑春华, 陈春宏. 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企业纳税的影响[J]. 林业财务与会计, 1999,(01) [8] 荀桂云. 企业采用哪种折旧方法好?[J]. 冶金财会, 1999,(06) [9] 杨代甫. 企业折旧方法核算中的税收筹划[J]. 市场研究, 2003,(12) [10] 夏爱芳. 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一点看法[J]. 商场现代化, 2005,(20)

[1] 王霞. 固定资产会计处理难点及所得税差异分析[J]. 财会通讯, 2009,(22) [2] 祝荣贵. 固定资产清理的核算[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994,(09) [3] 刘汝燮. 对“固定资产清理”核算的探讨[J]. 上海会计, 1994,(06) [4] 耿荣学, 郑宝智. 谈固定资产清理核算[J]. 新农业, 2000,(09) [5] 徐开平. 固定资产清理的核算[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994,(02) [6] 刘殿庆. 固定资产清理的核算[J]. 农村财务会计, 1995,(01) [7] 钱增义. 企业固定资产清理的核算[J]. 农村财务会计, 1998,(11) [8] 周平浓, 罗稚珍. 折旧——事业行政单位固定资产论[J]. 四川预算与会计, 1995,(02) [9] 巫绪祥. 固定资产清理对营运资金的影响[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995,(03) [10] 郭继宏. 新准则下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J]. 国际商务财会, 2007,(04) [1] 王丽. “五招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 上海商业, 2009,(09) [2] 李青.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10) [3] 刘庆.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10) [4] 林存峰.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会计师, 2009,(09) [5] 顾小娟.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容忽视[J]. 各界(科技与教育), 2009,(11) [6] 海南省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08,(05) [7] 朱红军, 张瑞. 透过资产清查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监管[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08,(02) [8] 解士华.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08,(01) [9] 王湘, 李平.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09,(01) [10] 王晓玲.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信托责任与问责机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09,(04)

论文中的定义要加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使论文更加详实。现在的一切研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引用了谁的文献都要写出来。

论文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论证自己的观点。参考文献可以作为论据,增强论点的可信度。另外使用了参考文献的论文,能体现出作者博览群书,有文献阅读的能力。

第一步:打开word文档,打开需要添加参考文献的论文。

第二步:在论文末尾先添加参考文献。然后将光标放在文献前。

第三步:点击【开始】界面。

第四步:找到【编号库】并点击。

第五步:在弹出的窗口点击【定义新编号格式】。

第六步:在弹出的窗口中修改编号格式,此处按照一般的参考文献编号格式进行修改,改为"[1]"。修改完成后点击确定。

可以看见文献出现了“[1]”。

第七步:点击【插入】界面。

第八步:将将光标放置在论文中要插入文献的位置,点击【交叉引用】

第九步:选中要插入的文献,点击确定。

此时文中就插入了“[1]”。

第十步:再点击【开始】界面。

第十一步:选中"[1]",点击下图中的图标,该图标表示“上标”。

此时就完成了参考文献的添加。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借鉴过的、对本文有启发的文献,一般标注在文章末尾。有的会在文章具体位置中标明具体的参考页码,有的不会。受文献启发的地方不一定要和原文完全一致,有时可同义转述或同义概述。

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杂志社的参考文献格式会各不相同,因此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一切以杂志社的要求为准。

参考文献格式注意事项:参考文献虽然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但是有基本标准。

参考文献基本格式:

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 其他责任者. 版本项.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页码.

一、参考文献怎么引用才合理

(1)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较多,主要有专著[M], 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析出文献[A]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期刊文章。

(2)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

一般学术文章的参考文献数量以20-40篇为宜,综述类文章的参考文献一般会比研究类参考文献数量多。除综述外,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超过40则说明相对于你的研究结果而言,讨论和前言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有可能过多,需要删减。

(3)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用格式

正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以不同的学校要求为准,但不外乎数字编号和人名。

数字编号比较简单,仅仅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给所出现的文献一一编号即可。万一中间需要添加或删除参考文献,后面的所有数字就会改变。如果我们手动录入参考文献,那是十分麻烦的。这时候就需要用到endnote软件或者其他相关参考文献引用的软件帮助。

还有一种正文引用是人名的引用。一般而言,文献是一位作者的,直接写这位作者的名字即可;如果是两位作者,则这两位作者中间用and连接;若是三位或三位以上作者,则输入第一作者的名字后面加et al.表示。由于et al.是拉丁文的“等”的意思,需要斜体,又是缩写,所以后面要加点号。

有时候正文中我们会提及作者的名字,此时参考文献的引用位置往往紧跟名字的后面。如It is reported by Li et al.[Li et al., 2010] that …….

(4)参考文献的内容与引文一致

引用之处的内容必须是出自所引参考文献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参考文献的题目来大致判断是否正确引用。那种驴唇不对马嘴的引用肯定是错误的,遇到这样的引用必须做出修改。

(5)尽量引用原始文献

好多学生为了省事,拿来一篇文献引用里面的句子的同时,再次引用这篇文章所引用的其他参考文献,这就是二次引用。二次引用的危害在于在引用过程中,肯定会有人曲解了原文的意思,一错再错,这跟以讹传讹的道理是相似的。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查阅二次引用的原始文献,看原始文献是如何描述的,看引用的这句话是否符合原始文献的内容。确保无误的情况下再引用,才能避免错误引用。

(6)尽量选择较新的文献

这一点不是绝对的,倘若我们写的这篇论文确实是早些年有研究,中断了一段时间之后,重新研究。这时难免会引用早些年的文献。再者,有的文献确实是经典的,提出的理念至今都是说得通的,此时引用这些文献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毕竟这两种情况是少数,大部分的研究还是基于最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引用参考文献也必须有几篇较新的参考文献,才能显示我们的研究的意义及重要性,特别是引言部分的描述。

(7)参考文献的档次

参考文献的档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咱们所写文章的档次。我们的引文大部分都是2-5分左右的文章,那么我们的文章差不多也可以发2-5分左右,当然审稿老师并不会注意这个问题,因为没人会一一核实你所引用的文献的影响因子。

二、如何正确选用参考文献

(1)避免选用脱离论文主题的参考文献

选择参考文献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为表现和论证主题服务。凡是能有力地说明、突出、烘托主题的就选用,否则就舍弃,这是选择参考文献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论文在运用参考文献时常常犯不忍割爱的毛病,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参考文献,写进文章里,参考文献与主题脱节,影响了主题的表达。

甚至于有些论文只是为了体现论文的参考文献的新颖,直接使用了与论文主题无关的最新参考文献,这不但没能体现论文的参考文献新颖,反而是内容累赘、多余。

(2)选择参考文献不够典型

所谓典型参考文献,是指那些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能集中地表现论文主题的参考文献。围绕主题选材,但没有必要,事实上也不可能把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都写进去,必须精选典型参考文献。

对于十分经典的参考文献,要考虑是否过旧,过旧的参考文献或者广为人知的参考文献,我们应该简要概述。即便是十分典型的参考文献,太旧或者已广为人知的参考文献虽然能论证我们的主题但是却让文章的内容显得不够新颖。

(3)选择的参考文献不够真实

论文中用的参考文献只有真实,才有力量。所谓真实,是指参考文献确是客观存在的,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论文中所运用的参考文献真实,论点才站得住,才有说服力。而有些论文选材不准,没有鉴别真伪,引用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引文等等没有认真地核对,出现误差。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对于参考文献的详细内容,我们要细心做到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对于数字的摘写要绝对的准确,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原本准确无误的真实参考文献变成了错误参考文献或者非真实参考文献。

热力学的定义论文参考文献

我们还没有开始写呢,期待、、、

热力学(thermodynamics)是从宏观角度研究物质的热运动性质及其规律的学科。属于物理学的分支,它与统计物理学分别构成了热学理论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热力学主要是从能量转化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的热性质 ,它提示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时遵从的宏观规律,总结了物质的宏观现象而得到的热学理论。热力学并不追究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只关心系统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热现象及其变化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它满足于用少数几个能直接感受和可观测的宏观状态量诸如温度、压强、体积、浓度等描述和确定系统所处的状态。通过对实践中热现象的大量观测和实验发现,宏观状态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的变化是互相制约的。制约关系除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外,还必须遵循一些对任何物质都适用的基本的热学规律,如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等。热力学以上列从实验观测得到的基本定律为基础和出发点,应用数学方法,通过逻辑演绎,得出有关物质各种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和宏观物理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故它属于唯象理论,由它引出的结论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外国期刊参考文献

以下是外文文献的格式:

第一,期刊(Journal)是最常见的参考文献类型。它一般依次包括:作者,文章的题目,期刊名称,发表年份,卷号和页码。譬如:Author 1,A. B.; Author 2, C. D. Title of the article. Abbreviated Journal nameYear ,volume ,page range ,DOI or other identifier .Available online :URL(accessed on Dav Month Year).

第二,参考文献如果是书(Book),则一般要列出: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社地点(包括城市和国家),年份,页码。譬如:Dyckman,Thomas R.,and Stephen ."Accounting Research:Past,Present,and Future."Abacus (2015):511-524.

第三,而如果引用的是书中的某个章节(Chapter),需要流出的信息有:作者,章节的题目,书名,编辑,出版社,出版社地点(包括城市和国家),年份,卷号,页码。譬如:Author 1,A. ;Author 2, B. Title of the chapter .Tn Book Title ,2nd ed .;Editor 1, A.,Editor 1, B.,Eds.;Publisher Location ,Country,2007;Volume 3 ,.

Author 1,A. ;Author 2, B. Title of the chapter .Tn Book Title ,2nd ed .;Editor 1, A.,Editor 1, B.,Eds.;Publisher Location ,Country,2007;Volume 3 ,.

第四,而如果引用的文献是还没有发表的,则需要依次给出以下信息: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称和阶段。例如:Author 1,A. B.; Author 2, C. Title of Unpubulished Work .Abbreviated Journal Name stage of publication (accepted;in press).

第五,引用的文献如果是报纸,则需要依次提供的信息是:作者,篇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比如:French,[N].AtlanticWeekly,198715(33).

第六,个人通讯则需要列出作者所在机构的名称和通讯时间。比如:Author 1,A. B.(Uniwersity ,City ,State , Coutry);Author 2,C. (Institute ,City ,State ,Country).Personal communication ,2012.

第七,如果引用的文献是硕士或者是博士的论文,则需要依次给出:作者,论文题目,论文级别(硕士还是博士),大学名称,大学地址(城市和国家),完成时间。譬如:Author 1,A. B. Title of Thesis. Level of Thesis, Dgree-Granting Uniwersity,Location of University, Date of Completion.

第八,如果被引用的是论文集,则需要依次提供: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譬如:Spivak,G.“CantheSubalternSpeak?”[A].(eds.).VictoryinLimbo:Imigism[C].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8,.

第九,如果被引用的是学术会议,则需要依次提供:作者,会议的名称,会议的地址(城市和国家)会议的时间。譬如:author 1,.; Author 2, C. D.; Author 3, E. of the Name of the Conference, Country,Date of Conference.

外文参考文献的写法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外文参考文献的写法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同的参考文献,引用和标注的格式要求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英文参考文献来说,格式不对,很容易影响整篇论文的质量和查重率,下面是我整理的外文参考文献的写法,欢迎大家阅览。

单一作者著作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heril, R. D. (1956). The terrifying future: Contemplating color television. San Diego: Halstead.

两位作者以上合著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 &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mith, J., & Peter, Q. (1992). Hairball: An intensive peek behind the surface of an enigma. Hamilton, ON: McMaster University Press. 文集中的文章:

Mcdonalds, A. (1993).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apprehension and sustained containment of supernatural entities. In G. L. Yeager (Ed.), Paranormal and occult studies: Case studies in application (pp. 42–64). London: OtherWorld Books. 期刊中的文章(非连续页码):

Crackton, P. (1987). The Loonie: God's long-awaited gift to colourful pocket change? Canadian Change, 64(7), 34–37.

期刊中的文章(连续页码):

姓,名字首字母.(年). 题目. 期刊名(斜体). 第几期,页码.

Rottweiler, F. T., & Beauchemin, J. L. (1987). Detroit and Narnia: Two foes on the brink of destruction. Canadian/American Studies Journal, 54, 66–146.

月刊杂志中的文章:

Henry, W. A., III. (1990, April 9). Making the grade in today's schools. Time, 135, 28-31.

[1] Andrea H. Creating ‘buzz’:opportun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social media for arts institutions and their viral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2012; 17(3), 173-182.

[2] Andreas M. K,Michael hearts in three-quarter time: How to waltz the social media/viral marketing horizons,2011,54(3),253-263.

[3] Angela D.,David T.. Controlled infection! Spreading the brand message through viral marketing. Business Horizons. 2005,3(48).143-149,

[4] Bowman D.,Narayandas D.. Managing customerinitiated contacts with manufacturers: The impact on share of category requirements and word-of-mouth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1,38(3),281-297.

[5] Brown J. J., Reingen P. H.. Social ties and word-of-mouth referral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7,14(3),350—362,

[6] Carmen C. Social and attitudinal determinants of viral marketing dynamic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6),2292-2300.

[7] Douglas Virus. 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94,3-16.

[8] Ennew C.,Banerjee A.. Li D..Managing Word of mouth communication: empiric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2000,18(2).75-83.

[9] Goldenberg J.,Libai B., Muller E.. Talk of the network: A complex systems look at the underlying process of word-of-mouth. Marketing Letters, 2001, 3(12).211-223.

[10] Hinz, 01iver, Strategies for Viral Marketing: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Marketing,2011,75(6),55-72,

[11] Ho Jason ., marketing: Motivations to forward online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9-10), 1000-1006.

[12] Hoedemaekers, marketing and imaginary ethics, or the joke that goes too far. Psychoanalysis, Culture & Society,2011,16(2),162-178.

[13] Jinshuang L.. Scalable Influence Maximization in Social Networks Using theCommunity Discovery Algorithm. 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Computing(1CGEC), 2012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5),284-287.

[14] Judith C. Dina M.. The effect of word of mouth on sales: Online book of Marketing . 43(3).345-356.

[15] Jure L, Lada A. A, Bernardo A. H. The dynamics of viral marketing. In ACM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2006,pages 228-237.

[16] Joseph E. ,Regina L..Viral Marketing or Electronic Word-of-Mouth Advertising:Examining Consumer Responses and Motivations to Pass Along Email. Journalof Advertising Research,2004,12(44),333-348.

[17] Lucy H..Viral Marketing: Share index is measure of a viral's success,MarketingWeek,2010,5(4),24-32.

[18] M. J. S"Game Plan For Viral Marketing. Meetings and Conventions,2010,45(6),41-53.

[19] Malcolm G. The Tipping Point. New York: Little,Brown and Company,2000,5-20.

[20] Mani R. S.,Balaji R. Knowledge-sharing and influence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via viral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3,46(12),300—307.

[21] Matt art of buzz; Viral marketing agency knows how to get a lot ofattention. National Post,2011,FP4.

[22] McConnell, Michael.'Viral' marketing's power - and time ,2011,80(6),5-20.

[23] Michalski, Radoslaw J.. Negative Effects of Incentivised Viral Campaigns for Activity in Social Networks. Cloud and Green Computing(CGC).2012,11(1-3),391-398.

[24] Palka, word-of-mouth - A grounded theory of mobile viralmarke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2), 172-185.

[25] Pandit S.,Yang Y..Maximizing Information Spread through Influence Structuresin Social Networks. Data Mining Workshops (ICDMW), 2012 IEEE 12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12,12(10),258-265.

[26] Raei H. A New Algorithm for Positive Influence Dominating Set in SocialNetworks. Advances in Social Networks Analysis and Mining (AS ON AM), 2012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6),253-257.

[27] Ralph . The Six Simple Principles of Viral Marketing. 2005-02-01.

[28] Scott, David M. The New Rules of Marketing and PR: How to Use NewsReleases, Blogs, Podcasting,Viral Marketing and Online Media to Reach BuyersDirectly, John Wiley &

[29] Sabrina H. Viral marketing-establish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s by 'word-of-mouse'. Electronic Markets,2000,10(3),158-161.

[30] Shapiro,Michael J.. Building Buzz:How Viral Marketing Promotes and Conventions,201045(6).36-42.

[31] Watts D., Peretti J.. Viral marketing for the Real Word. Harvard BusinessReview,2007,10(1),22-23.

[32] Wonyeol L.. CT-IC: Continuously Activated and Time-Restricted Independent Cascade Model for Viral Marketing. Data Mining (ICDM),2012 IEEE 12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12,12(10),960-965.

一、论文正文引用之处用圆括号作夹注,基本格式为“(作者,发表年份)”,同时将该引文详细信息列明在参考文献内。夹注中包含多篇文献时,各作者之间用分号隔开。

二、参考文献类型以字母方式标识:期刊J,专著M,报纸N,学位论文D,论文集C,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三、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采用双字母表示: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用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四、参考文献列于文末,以“参考文献:”作为标志,先中文后外文,中文按照拼音前若干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英文按单词前若干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参考文献请标明序号,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3]”。

五、对于文献有多位作者的`,只标明前三位作者,以“,”分隔,从第四位开始用“等”或者“et al.”代替。

六、外文参考文献格式与中文参考文献相同,标题的首字母及各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

七、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具体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1.期刊: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51-53.

[1] KANAMORI H.Shaking without Quaking[J].Science,2002,15(1):12-17.

2.专著:

[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5-18.

[2]JONES R M.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M].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1975.

3.报纸: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3]陈毓圭.修订完善审计准则 保持持续全面国际趋同[N].上海证券报,2010-9-20(10).

[3]GUO Ai-bing. Auto Show Revs up Customers' Desire[N].China Daily,2002-06-07(1).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D].地点:单位,年.

[4]朱刚.新型流体有限元法及叶轮机械正反混合问题[D].北京:清华大学,1996.

[4]Sun Study of Helicopter Rotor Aerodynamics in Ground Effect[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1983.

5.论文集析出文献: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C]//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5]张佑才.繁荣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事业发展[C]//中国会计学会.1996年会计学论文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537-548.

[5]Hunninghaks G W,Gadek J B,Szapiel S V,et al.The Human Alveolar Macrophage[C]//Harris C C.Cultured Human Cells and Issu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54-56.

6.电子文献: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如“[J/OL]”。对于载体为“OL”的文献,还应标明发表或更新日期(加圆括号,有出版年的文献可不选此项)、引用日期和网址。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网址.

[6]王军.振奋精神 潜心研究 大力推进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R/OL].(2005-01-08)[2006-11-12]. .

[6]CHRISTINE M. Plant Physiology: Plant Biology in the Genome Era[J/OL].Science(S0036-8075),1998,281:331-332[1998-09-23].

不管毕业论文,还是学术论文,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在文章的最后加上参考文献,为了不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参考文文献的格式还是要注意下的,特别是英文的参考文献格式。下面就来简单的说一下吧。基本格式大概是:[序号] 作者姓名,文章名称,出版处,时间字体的话:新罗马,五号字体(具体以实际投稿处的要求为准)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引用文章的作者姓名的书写原则,一般采用“名在前,姓在后”,具体格式是“名字的首字母,姓”,例如:,剩下的作者可以是跟第一作者一样。可以看到很多文献中,第一和其他作者的姓名一样的书写格式。中文名称也是一样的,名字在前,姓在后,如薛青禾即如:[1] ,,,,Carbon 45(2007)1899.[29] H. Fakih,S. Jacques,. Berthet, F. Bosselet,O. Dezellus, growth of Ti3SiC2 coatings onto SiC by reactiv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using H 2 and TiCl 4[J]. Surface & Coatings .[30] , , , . Analysis of interlayer between WC–Co and CVD diamond film.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 2008,375-376:p92-9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