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大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7:49:50

大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现状论文

环保事业应该得到重视 对环境污染的认识: 一、大气污染 1.污染现状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表明,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远远超过国际标准,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位于世界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列 2.污染来源 能源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 机动车尾气。 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 3.污染危害 由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 城市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其它人体健康损失也很大。分析显示,由于空气污染而导致医院呼吸道疾病门诊率升高34600例;严重的空气污染还导致每年680万人次的急救病例;每年由于空气污染超标致病所造成的工作损失达450万人次。 二、水污染 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 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 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 珠江干流污染较轻。 淮河于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 海滦河水系污染严重,总体水质较差。 大辽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污染严重。 松花江水质与往年相比有所改善。 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水库污染相对较轻。 2.污染来源 1997年,全国污水排放量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55%为工业废水(图3-3)。在淮河流域约有75%的化学需氧量来自工业废水,其余来自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 城市生活污水。 农业废水。 3.污染危害 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渔业和农业生产(通过被污染的灌溉水),也增加了清洁水供应的支出。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水体富营氧化以及动植物物种的损失。 4.污染危害的经济价值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价值,如果按支付意愿价值估计,约为540亿美元/年。约占1995年GDP的8%。而用人力资本价值估计,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则为240亿美元,占GDP的(表3-2)。 三、回体废弃物污染 1.污染现状 1997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亿吨,其中乡镇企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亿吨,占总产生量的,危险废物产生量1077万吨,约占。1996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690万吨,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累计堆存量已达65亿吨,占地51680公顷,其中危险废物约占5%。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4亿吨,全国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近年来,塑料包装物用量迅速增加,“白色污染”问题突出。 2.污染来源 工业固体废弃物。 城市生活垃圾。 3.污染危害 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 严重污染空气。 严重污染水体。 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 四、噪声污染 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大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 2.污染来源 在影响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中,工业噪声影响范围为;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在5%左右,因施工机械运行噪声较高,近年来扰民现象严重;交通噪声影响范围大约占城市的1/3,因其声级较高,影响范围较大,对声环境干扰最大;社会生活噪声影响范围逐年增加,是影响城市声环境最广泛的噪声来源,其影响范围已达城市范围的47%左右。据环境监测表明,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3.污染危害 噪声使人烦恼、精神不易集中,影响工作效率,妨碍休息和睡眠等。 噪声引起耳聋。 噪声引起疾病。 种种环境污染难道还不足以唤起我们的环保意识,任何环境污染都抵不过我们人类高于一切的生命啊!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但现行的环境法制建设存在诸多的弊端。 环境问题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国家也应该重视环境问题,适当的舍弃一部分经济效益。只有这样,环保事业才能得到一个提升,一个质的飞跃。满意请采纳

环境污染影响健康责任 保险 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解决环境侵权赔偿问题、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及强化环境管控的制度安排,日益受到关注。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相关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相关的论文篇1 摘要:众所周知,环境污染不仅对会大自然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同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各种伤害。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现状对人体健康影响,包括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急性和慢性作用、气象要素的变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关键词:空气环境;空气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 气象因素;人体健康 1.空气污染物 空气污染物即大气污染物,通常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不良效应。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2.空气中的污染物分别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二氧化硫SO2 主要危害:形成工业烟雾, 高浓度时使人呼吸困难, 是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的元凶;进入大气层后,氧化为硫酸(SO4)在云中形成酸雨,对建筑、森林、湖泊、土壤危害大;形成悬浮颗粒物,又称气溶胶, 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部, 对肺有直接损伤作用。 悬浮颗粒物TSP(如:粉尘、烟雾、PM10)主要危害:随呼吸进入肺, 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 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 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杀伤微生物, 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遮挡阳光而可能改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氮氧化物 Nox(如:NO、NO2、NO3)主要危害:刺激人的眼, 鼻, 喉和肺, 增加病毒感染的发病率, 例如引起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流行性感冒, 诱发肺细胞癌变;形成城市的烟雾, 影响可见度;破坏树叶的组织, 抑制植物生长;在空中形成硝酸小滴, 产生酸雨。 一氧化碳CO 主要危害:极易与血液中运载氧的血红蛋白结合, 结合速度比氧气快250倍,因此,在极低浓度时就能使人或动物遭到缺氧性伤害。轻者眩晕, 头疼, 重者脑细胞受到永久性损伤, 甚至窒息死亡;对心脏病、贫血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伤害性大;引起胎儿生长受损和智力低下。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如:苯、碳氢化合物)主要危害:容易在太阳光作用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在一定的浓度下对植物和动物有直接毒性;对人体有致癌、引发白血病的危险。 光化学氧化物(如:臭氧O3) 主要危害:低空臭氧是一种最强的氧化剂, 能够与几乎所有的生物物质产生反应,浓度很低时就能损坏橡胶、油漆、织物等材料;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很大。浓度很低时就能减缓植物生长,高浓度时杀死叶片组织, 致使整个叶片枯死, 最终引起植物死亡,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树木死亡就被分析与臭氧有关;臭氧对于动物和人类有多种伤害作用, 特别是伤害眼睛和呼吸系统,加重哮喘类过敏症。 有毒微量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恶英、甲醛)主要危害:有致癌作用;有环境激素(也叫环境荷尔蒙)的作用。 重金属(如:铅、镉)主要危害:重金属微粒随呼吸进入人体, 铅能伤害人的神经系统, 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镉会影响骨骼发育,对孩子极为不利;重金属微粒可被植物叶面直接吸收, 也可在降落到土壤之后, 被植物吸收,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降落到河流中的重金属微粒随水流移动, 或沉积于池塘、湖泊, 或流入海洋, 被水中生物吸收, 并在体内聚积, 最终随着水产品进入人体。 有毒化学品(如:氯气、氨气、氟化物)主要危害: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体有直接危害。 难闻气味主要危害:直接引起人体不适或伤害;对植物和动物有毒性;破坏微生物生存环境,进而改变整个生态状况。 放射性物质 主要危害:致癌,可诱发白血病。 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主要危害: 阻断地面的热量向外层空间发散, 致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引起气候变暖, 发生大规模的洪水、风暴或干旱;增加夏季的炎热, 提高心血管病在夏季的发病和死亡率;气候变暖会促使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 致使海平面上升, 其结果是地势较低的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被淹;气候变暖会使地球上沙漠化面积继续扩大, 使全球的水和食品供应趋于紧张。 3.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侵入人体造成危害的三个主要途径: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4.其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一)、急性中毒 性中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露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变等,便会引起起人群的急性中毒。如印度帕博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露,直接危害人体,发生了2500人丧生,十多万人受害。 (二)、慢性中毒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 (三)、致癌作用 这是长期影响的结果,是由于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于肌体,损害体内遗传物质,引起突变,如果生殖细胞发生突变,使后代机体出现各种异常,称致畸作用;如果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作用,又称致突变作用;如果诱发成肿瘤的作用称致癌作用。这里所指的“癌”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环境中致癌物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等。致癌作用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有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能诱发肿瘤的因素,统称致癌因素。由于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环境瘤。 5.解决或缓解空气污染的对策及 措施 人民群众方面 少用塑料袋, 购物用布袋,买菜用菜篮,提垃圾采用垃圾桶。不用一次性电池,改用可充电电池,用过的电池交到电池回收站。少用化学洗涤用品、化妆、护理用品,譬如染发剂,减轻对水的污染,对自身健康的危害。不捕捉、销售、或宰杀野生动物,不吃野生动物,遇到此类事情,举报。 关爱野生动物,不打搅它,不侵犯和侵占和破坏他们的领地。 守护家园,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 垃圾分类,厨余果皮放在一起,高温发酵作肥料,玻璃塑料放在一起,拿去回收和再生,提高垃圾回收率,减少污染。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不乱砍乱伐。10.出行时尽量以步代车、骑单车、坐大巴车、火车。尽量不要一个人开一部车。 政府及企业方面 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限制固定污染源和汽车污染源的排放量,加强排放控制地的管理。 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产生酸雨污染的能源。 积极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改进燃煤技术,改进污染物控制技术,采取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等重大措施。 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和迁移状况,了解酸雨的时空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相关的论文篇2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 环境污染 。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1、 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空气里面主要含有氮气、氧气,其中氧气是人和动植物最需要的,大约占空气的21%;如果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降到16%时,正在点燃着的蜡烛就会熄灭;如果降到7%时,人和动物很快就会被憋死。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灰尘等气体和物质。如果空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灰尘等有害气体和灰尘含量过高,这种空气就是被污染了,空气中掺杂的这些有害气体和脏东西越多,空气被污染的也就越厉害,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也就越大。空气污染首先是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其次是影响动植物的生长,还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空气污染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重庆市污染严重地区的肺癌死亡率逐年上升,超过50人/10万,比相对清洁区高倍。长沙市个别街区的肺癌死亡率高达94 .36人/10万。 2、 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对人体的危害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所消耗能源急剧增加,以及森林遭到破坏,致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全世界的气候变暖。这就会使人们的呼吸道疾病、癌症、头疼等发病率增高,并助长疟疾等热带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3、 酸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它能使土壤酸化,湖酸化,从而使森林衰退和枯萎,许多水生生物无法生存。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且,酸雨还对文物古迹和建筑物有侵蚀作用。 4、 水污染的影响。 水环境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使工农业生产备受损失,而且淡水鱼的捕获量也大幅度下降,许多名贵鱼种如长江鲥鱼和黑龙江的大马哈鱼产量急剧下降,有的甚至绝迹。全国性污染导致的死鱼、人畜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全国肝癌、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5、 噪声污染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据29个环保部门统计,在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噪声问题的占30%以上。一些工厂工人耳聋、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的发病率高达30%~60%。据上海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统计,耳病患者中,约有1/3是因噪声引起的。有的地区,噪声已威胁到青少年智力发育。有关部门预测,如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我国85%的城市居民将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关于水污染的问题根源在于环境的污染,今年来提倡环保都到了大声疾呼的程度,可保护只是存在人的内心,外界环境却没有改变多少。 科技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又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只有生产更高科技的滤水设备才能减小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众所周知,水同阳光、空气一样,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也许你无法想象,被视为生命源泉的水,在受到严重污染后,正在悄悄威胁着我们的生活。污染,让水成为生命中沉重的话题。80%人类疾病与水有关饮水安全主要包括水量和水质等。目前我国一些农村饮水中水质问题十分突出。造成水质问题的原因,一种是人为的,即水污染,还有一种是自然的,即地质本身形成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在南方还有血吸虫疫水问题。 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在氟病区,由于氟斑牙、“桶圈腿”、驼背病屡屡发生,直接影响着适龄人员入学、参军、就业和婚嫁。有的地方村民身高只有米,出现了“矮子村”,村民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近几年内蒙古、山西、新疆、宁夏和吉林等地新发现饮用高砷水致病的问题。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可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苦咸水主要是口感苦涩,很难直接饮用,长期饮用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 广东省翁源县的上坝村,严重超标的毒水污染给村民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皮肤病、肝病、癌症等是该村高发病症。据不完全统计,1986~2001年上坝村共死亡人数250人,其中50岁以下的有160人,占死亡人数的64%;因癌症死亡的有210人,占死亡人数的84%,最小的患癌症死者仅7岁。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据统计,每年世界上有2500万名以上的 儿童 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死亡。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24%的人饮用不良水质的水,约1000万人饮用高氟水,约3000万人饮用高硬质水,5000万人饮用高氟化污水,而这些数据每年均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500万人死于因水污染而导致的疾病。这冷冰冰的数据足以证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水正在遭受着日趋严重的污染,而成为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据有关人士介绍说,国内外由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具有或怀疑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我国各地的水源中一般都能检出百余种有机污染物。 据调查,广东韶关、河源等市有些农民由于长期饮用含放射性、有害矿物质污染水,新生儿出现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痴呆、畸形等病例。茂名、汕头等市的部分农村,饮用受污染的浅层地下水后,自1989年以来每年征兵体检没有一个青年身体合格,体检结论都是肝功能不正常。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相关的论文篇3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较为重要的有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四大类,其中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氟对防龋齿、促进牙的生长有积极作用,氟还参与人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和钙、磷代谢。但是,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质增生。 现代人体内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铜的过量摄人曾导致了轰动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长期食用含铜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达72处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铅也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四乙基铅。在汽油时代开始以前,古代罗马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铅了。古罗马人用铅制成贮存糖浆和果酒的容器。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铅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出生率低,从而导致古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影响儿童的智力。 二、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100年前,“滴滴涕”的发明者(瑞士人缀勒)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研究表明,工业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 种植 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肿瘤。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1692年由于患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忧虑及妄想等症状而与世长辞。100多年后,人们分析了这位大物理学家的头发样品, 发现牛顿死于铅、砷、镉中毒,这些元素都是牛顿用金属做炼丹实验时泄露出来的。牛顿当年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吸收了他的炼丹元素,并因此而丧生。 三、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不同的污染物对身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近年来连续不断的新型疾病,让我们不得不担心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否还能让我们继续生存下去。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在扎伊尔出现的埃博拉出血热,到2003年中国出现的SARS,世界各地已经爆发了十多次疾病大流行,加上最近肆虐欧亚的禽流感,让人们忍不住要问:问何现在传染病爆发的频率如此之高呢?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改变。拥有大片热带雨林的南美洲和亚洲如今已难见到往昔的景象,而人类活动的破坏,被喻为“地球之肾”的湿的也受到了大量破坏。亚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不平衡,需要想土地索取大量的自然资源;而南美洲大量贫民窟也逐渐融入城市,这不可避免的导致各种疾病和瘟疫的发生。对1998年在马来西亚爆发的由尼帕病毒引起的疾病研究表明,这场疾病的爆发与砍伐森林密切相关。由于森林面积大量减少,食物不足,迫使狐蝠从世代栖息的森林迁移到农舍果园觅食,而马来西亚的很多养猪场和果园相邻,猪吃了被狐蝠污染的的果实,从而把致命的病毒带到人类社会。其次,人口流动使疾病传播速度加快。疾病很可能会随着人们的四处活动而传播。世界流感大流行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瘟疫。其首发地是美国,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远征军带入法国而在法国大流行,次年1~5月传遍全球;还有2002年在我国广东首发的SARS,在短时间内大量传播,人的活动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环境毒理学研究论文

以研究外源性环境污染物对人类机体的毒性作用机理及防、诊、治措施为中心,同时对环境质量的危害进行相应评价与管理提出建议与意见的环境毒理学正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与挑战。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998年全球仅洪水和暴风雨就迫使3亿人逃离家园。其中包括中国长江洪水,孟加拉地区和印度东部洪水。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0万人死于吸烟,1998年新艾滋病感染者接近600万,死亡250万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60亿元。

2.我国环境污染的另一个特点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的污染。这种污染的特点是: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SO₂排放量的95%来自煤。②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污染严重。

③原材料工业发展迅猛,冶金、建材化工工业造成环境大面积污染。④汽车工业现代化,尾气排放致使空气污染。⑤乡镇企业高速发展,技术水平低,污染防治能力低。⑥大量使用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造成臭氧空洞形成等。

这种污染往往容易在“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的前提下被忽略,或放在次要位置,因而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中走过一些弯路,失去了时机,污染的程度也愈演愈烈。

3.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大多数是小剂量长期暴露,污染面广,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难以识别、准确的判定。产生的影响,既有急性效应(大量一次性摄入),但多数为远后效应,

其中以随机性效应中的致突、致癌为主,需要大人群、长时期的、通过流行病学的观察、分析才能确认,因此技术难度大。

河北医科大学 别照抄啊。我的作业这是。运用军事毒理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谈谈加强毒物防治对社会的现实意义。(1000字以上)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意大利侵略阿比尼西亚时首次使用芥子气和光气,仅在1936年1~4月,中毒伤亡者即达到万人,占作战伤亡人数1/3。二战期间,化学武器得到了较快发展,新毒剂不断被研制成功。在亚洲战场,日本对我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虽然有众多法律明确规定,禁止使用任何化学武器,但霸权主义者、战争狂人始终把化学武器当作一种威慑力量。面对着如此强大的威胁,军事毒理学应运而生。军事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军队平战时环境因素和军事作业中外源化学武器的有害作用及机理,防治和急救措施的科学。按照军事毒理学的方法,化学毒剂按照毒害作用分为:1、神经性毒剂 它的出现取代了原来“物美价廉”的芥子气的地位。包括:沙林、梭曼、VX等。作为一类能破坏神经系统的毒物,人员可通过吸入或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主要中毒症状是瞳孔缩小、胸闷、多汗、全身痉挛等。2、糜烂性毒剂 最具代表性的是芥子气,又称黄十字毒剂。能使细胞组织坏死溃烂。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中毒,毒害作用较缓慢,症状为炎症、溃疡。还包括路易氏气。3、全身中毒性毒剂 主要有氢氰酸、氯化氰。能破坏组织细胞氧化功能的毒剂。通过吸入中毒,作用迅速,症状:口舌麻木、呼吸困难、皮肤鲜红、痉挛等。浓度大可使人立即死亡。4、失能性毒剂 BZ等。能造成思维和运动功能障碍。使人暂时丧失战斗力的毒剂。通过吸入中毒,作用较迅速。症状:神经错乱、幻觉、嗜睡、身体瘫痪等。5、窒息性毒剂 光气等。能刺激呼吸道引起肺水肿造成窒息的毒剂。吸入中毒。作用缓慢。症状:咳嗽、呼吸困难、皮肤从青紫发展到苍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6、刺激性毒剂 CS、苯氯乙酮、亚当氏气、CR等。能刺激眼睛、上呼吸道、皮肤的毒剂。吸入、接触中毒。作用迅速。症状:眼睛疼痛、流泪、喷嚏、咳嗽和皮肤有烧灼感。如果已中上述几种毒,相应救治方法如下:神经性毒剂:立即给中毒者注射解磷针。糜烂性毒剂:皮肤中毒要局部消毒,食物中毒要催吐,对溃疡进行红外照射。全身中毒性毒剂: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人工呼吸、静脉注射。失能性毒剂:BZ中毒,可注射解毕灵,或口服依色林。高烧时降温给氧。窒息性毒剂:带防毒面具,迅速离开毒区,保证呼吸通畅。可供氧,但严禁人工呼吸。刺激性毒剂:一般不需要治疗。离开毒区。严重时吸入清凉剂。除此外,化学武器使用过后,造成空气、地面、人员、物资的染毒,应及时洗消。对人员的消毒:眼睛、口腔、伤口等部位染毒后,可用2%小苏打水或清水冲洗。对服装消毒:对局部染有毒剂液滴的服装,先用棉花、布、纸等吸去表面上的毒液,再用纱布蘸取消毒液进行擦拭。吸附了毒剂蒸汽的服装,至于通风处数小时即可。染毒然中的服装,用2%碳酸钠溶液或草木灰水将毒剂冲下,再用水清水冲洗数次。对技术装备消毒:根据毒剂种类、装备的质料来确定消毒液和方法。对地面消毒:喷洒法、铲除法、覆盖法、火烧法、冲洗法。对水的消毒:当确定水的染毒种类时,可用煮沸法消毒。如为路易氏气,先在水中加碱,每升水再加克明矾。氢氰酸等加入醋酸、食用醋或浓盐酸。对食物的消毒:一般不可食用。铲除、通风、洗涤、掩埋法消毒。不论何种方法,最后需经过化验或试验,否则不可食用。通过军事毒理学的应用,为保护人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避免环境污染,最终为人类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热点论文

理主要研究及其特点:(1)观察:自条件表现理现象外部进行系统、计划观察发现理现象产、发展规律优点:适用范围较;简便易行;所材料比较真实缺点:结难重复验证、精确析;难控制目标现象现;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2)实验:控制条件某种理现象进行研究;实验室实验自实验优点:揭示关系;重复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实验情景带极认性质试处于环境意识自接受实验能干扰实验结客观性(3)测验:用套预先经标准化问题(量表)测量某种理品质;直接测验间接测验(投射测验)两种测验三基本要求:1.信度 2.效度 3.标准化(4)调查:某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两种式:问卷调查晤谈使用应注意:1.取代表性 2.试受社赞许性影响优点:用起比较容易收集数据比较快缺点:够严谨;能揭示关系;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5)案:试各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详尽解收集体现资料进析推知其行原优点:能够解释体某些理行产、发展、变化原助于研究者获某种假设缺点:体研究结论难推广

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深入,利用指示生物开展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毒理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河北医科大学 别照抄啊。我的作业这是。运用军事毒理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谈谈加强毒物防治对社会的现实意义。(1000字以上)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意大利侵略阿比尼西亚时首次使用芥子气和光气,仅在1936年1~4月,中毒伤亡者即达到万人,占作战伤亡人数1/3。二战期间,化学武器得到了较快发展,新毒剂不断被研制成功。在亚洲战场,日本对我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虽然有众多法律明确规定,禁止使用任何化学武器,但霸权主义者、战争狂人始终把化学武器当作一种威慑力量。面对着如此强大的威胁,军事毒理学应运而生。军事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军队平战时环境因素和军事作业中外源化学武器的有害作用及机理,防治和急救措施的科学。按照军事毒理学的方法,化学毒剂按照毒害作用分为:1、神经性毒剂 它的出现取代了原来“物美价廉”的芥子气的地位。包括:沙林、梭曼、VX等。作为一类能破坏神经系统的毒物,人员可通过吸入或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主要中毒症状是瞳孔缩小、胸闷、多汗、全身痉挛等。2、糜烂性毒剂 最具代表性的是芥子气,又称黄十字毒剂。能使细胞组织坏死溃烂。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中毒,毒害作用较缓慢,症状为炎症、溃疡。还包括路易氏气。3、全身中毒性毒剂 主要有氢氰酸、氯化氰。能破坏组织细胞氧化功能的毒剂。通过吸入中毒,作用迅速,症状:口舌麻木、呼吸困难、皮肤鲜红、痉挛等。浓度大可使人立即死亡。4、失能性毒剂 BZ等。能造成思维和运动功能障碍。使人暂时丧失战斗力的毒剂。通过吸入中毒,作用较迅速。症状:神经错乱、幻觉、嗜睡、身体瘫痪等。5、窒息性毒剂 光气等。能刺激呼吸道引起肺水肿造成窒息的毒剂。吸入中毒。作用缓慢。症状:咳嗽、呼吸困难、皮肤从青紫发展到苍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6、刺激性毒剂 CS、苯氯乙酮、亚当氏气、CR等。能刺激眼睛、上呼吸道、皮肤的毒剂。吸入、接触中毒。作用迅速。症状:眼睛疼痛、流泪、喷嚏、咳嗽和皮肤有烧灼感。如果已中上述几种毒,相应救治方法如下:神经性毒剂:立即给中毒者注射解磷针。糜烂性毒剂:皮肤中毒要局部消毒,食物中毒要催吐,对溃疡进行红外照射。全身中毒性毒剂: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人工呼吸、静脉注射。失能性毒剂:BZ中毒,可注射解毕灵,或口服依色林。高烧时降温给氧。窒息性毒剂:带防毒面具,迅速离开毒区,保证呼吸通畅。可供氧,但严禁人工呼吸。刺激性毒剂:一般不需要治疗。离开毒区。严重时吸入清凉剂。除此外,化学武器使用过后,造成空气、地面、人员、物资的染毒,应及时洗消。对人员的消毒:眼睛、口腔、伤口等部位染毒后,可用2%小苏打水或清水冲洗。对服装消毒:对局部染有毒剂液滴的服装,先用棉花、布、纸等吸去表面上的毒液,再用纱布蘸取消毒液进行擦拭。吸附了毒剂蒸汽的服装,至于通风处数小时即可。染毒然中的服装,用2%碳酸钠溶液或草木灰水将毒剂冲下,再用水清水冲洗数次。对技术装备消毒:根据毒剂种类、装备的质料来确定消毒液和方法。对地面消毒:喷洒法、铲除法、覆盖法、火烧法、冲洗法。对水的消毒:当确定水的染毒种类时,可用煮沸法消毒。如为路易氏气,先在水中加碱,每升水再加克明矾。氢氰酸等加入醋酸、食用醋或浓盐酸。对食物的消毒:一般不可食用。铲除、通风、洗涤、掩埋法消毒。不论何种方法,最后需经过化验或试验,否则不可食用。通过军事毒理学的应用,为保护人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避免环境污染,最终为人类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大学空间环境研究现状论文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导识设计》

【内容摘要】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环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尝试以环境认知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校园导识设计进行改良实践,希望以此提高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实用性,并为校园导识设计者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 环境认知理论 高校校园 导识设计

随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不断成熟,设计师对环境心理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这使环境心理学这一应用学科成为环境艺术设计者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有力工具。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新兴的校园建设中,仓促规划和施工使多数高校环境设计在设计形式上有恢宏的气势,却给使用者和外访者造成了许多不便,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问题。在新建校园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进行规划与设计,如何在校园导识系统设计细节上体现校园环境文化以及功能上的优化,是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在导识系统设计中,目前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在进行校园导识设计的同时,如果能够考虑到导识系统在其所属环境中的重要功能,将大大提升导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一、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概述

1.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和环境互相作用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所涉及的领域较宽。根据众多研究此领域的学者所做的研究来看,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保罗·贝尔对环境心理学做的定义是较为合理的,“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作为研究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它最初是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演化而来,其核心是研究环境与人互相作用的能动关系。

此外,环境心理学除了早期的“刺激—反应系统”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与认知理论外,环境中的社会行为、环境评价理论都为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其特殊的场域氛围使得导识系统设计必须考虑校园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校园的文化与精神,校园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氛围等,这决定了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必须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强调环境理论和设计应用并重。

2.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对环境信息最初的积累,是捕捉环境信息与解释环境信息使之产生组织与意义的过程。空间认知则是指人对环境中空间信息的排列、组合以及储存、回忆的方式与方法。但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因为人与人之间感觉与认知环境是以心理为媒介的。认知心理学将知觉定义为一种解释外界刺激信息从而产生意义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这个过程在人脑中几乎是瞬发的,这是人类在不断实践中经验积累的结果。

空间认知偏向于研究人在空间环境中对整个空间的认知能力和方式。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需要知道自己家在城市中的位置,家附近的商场、医院、学校等信息。在陌生城市对空间认知的需求则更明显,因为你要准确知道自己的位置以及路径,这些因素使空间认知有了研究的必要性。

3.认知距离问题

关于认知距离的讨论是建立在熟悉的环境中,人们对空间距离认知可能出现偏差的情况下而提出的。认知距离出现偏差的原因较为复杂,通过对早期调查资料的取证和现代环境心理学研究实验的参考,认知距离偏差问题的主要诱发原因是空间认知的主观特征缺陷造成的。在空间距离的认知过程中,人的经验、情感、习惯都参与其中,所以,认知距离通常会因人们感受到的障碍、曲折和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而改变。

由于认知距离涉及导识系统使用者对导识系统的使用效率和便捷程度,笔者在此做这样一些介绍是为通过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弥补认知距离的不足做铺垫。导识系统距离提示功能的增加可以提高认知距离的精准度,进而会对校园环境意象的生成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导识设计现状

1.导识系统的概念

导识系统通常也被叫做导视系统或者导示系统,是指人们利用指示信息、标识等在公共空间所做的信息导识系统,它担任着引导、说明、指示等帮助人辨识空间、寻找方向的功能。导识系统的英文为Wayfinding,意即寻路。连续而清晰的空间线索,可以让人的寻路过程更简单。

在当代,设计师更倾向于把导识设计置于环境中进行描述,因为导识系统不仅仅是人们的寻路系统,也是营造特定人文场所、提升环境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校校园导识与其他场所导识的关系

现代导识系统包括商业、交通、娱乐、办公、教育等公共空间的导识系统设计。随着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商业娱乐性质的导识设计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空间环境背景因素的重要性,导识设计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商业导识系统都是为商业活动服务的,是现代快节奏、多信息的社会发展方式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所以,商业导识系统通常会忽略与自然环境的联系。高校校园导识系统作为高等教育场所,担负着传播知识与文化以及展现人类文明和社会人文精神的责任,这要求校园的导识设计一定要传达校园的人文特点甚至社会的文明成果。所以,高校导识系统设计更多的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传达高校文化特质也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公共场所从空间上来看则更宏观,其导识系统的设计主要以交通、道路导识设计为主。高校校园空间规模相对较小,道路导识系统的设计主要受校园总体规划的影响。有经验的规划设计者通常会在规划之初对认知地图理论做细致研究,在权衡认知地图的道路、节点、区域、标志物、边缘五个因素之后,利用地标和路径信息对空间进行系统组织和编码。许多校园的道路导识设计较少考虑环境因素,很难与标志性建筑和地标信息联系在一起。从环境心理的角度,对校园的导识进行整体设计,使校园导识系统与校园背景环境有一定的融合,从校园环境出发使校园导识设计体现校园人文特色,独特的人文特质将更容易让人产生深刻印象。

三、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导识设计

校园空间是一个相对独立却分区明显的环境空间,我们在认知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区域,更需要知道所在区域在整个校园布局中的位置,这样的全局认知通常会让我们更方便、快速地了解一个校园的环境信息。校园包括图书馆、教学楼、运动场、文化广场、学生食堂等诸多公共场所。校园公共场所导识设计应针对校园的特点,其设计应针对校园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选择恰当的设计形式。文明提示和人文诱导是这类导识的最主要功能,这类场所的导识设计除了与校园整体导识系统进行协调外,还应充分体现校园文化特质,深入了解校园景观环境条件、外环境、校园路径、功能分区,对各学院楼、公共教学楼、师生宿舍、公共活动场所以及对外交流场所等建筑内部进行结构分析,确定校园导识系统分级,并与校园整体形象设计相协调等原则。

首先,校门入口处的全局图或校园鸟瞰图的设置在校园空间认知过程中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另外,导识系统的导识单体界面上,除了有局部空间信息之外,也需要附上全局示意图,以清楚显示当前位置与整体布局的关系。

其次,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包括校园外环境、主干道导识、主建筑内外导识、公共活动场所导识、导识应用五个部分设计。为了方便新生和外访者初次寻路,校园的外环境导识除了需要准确的方向引导,还需要考虑人们可能因认知距离偏差导致的问题,这是强化受众的认知地图,纠正其认知距离偏差的有效手段。校园建筑内部的导识设计属于二级导识,要求反映整栋建筑的分层信息和平面功能分区信息。由于各个学院学科性质不一,可按照不同院系的学科特点在色彩搭配上分别作设计考量。所以,在楼层牌的设计上,主要着眼于对全局和所在楼层信息的凸显,这要求设计者打破二维的空间思维模式,立体的思维模式将对空间设计质量的提升和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结语

总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校园导识系统进行理论探讨与设计在我国还处在初始阶段。文章从对校园导识系统现状分析出发,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去思考与解决高校导识系统设计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识别性。希望这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能给校园的导识系统注入新的血液,以此引发相关设计专业领域更深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环境心理学(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使用“空间”这个概念,主要是针对具体事物而言的。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眼睛可以看到,手可以触到的具体事物,都是处在一定空间位置中的具体事物,都具有空间的具体规定,没有空间规定的具体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实际上,“空间”这个概念用的最多的是在数学及其相关科学领域,即抽象的数学空间,比如欧几里得空间,线性空间(向量空间),概率空间。空间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如何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本文所研究的课题。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问题与路径构建论文

摘要: 当代大学教育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必须充分重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现今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克服这些不足,应致力于实现大学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之间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探索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评价指标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作为研究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一方面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生态化潮流趋向,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人与教育和环境的浑然一体关系的重视以及在新的基础上的重新构建。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因素,其生态文化也相应的表现出特殊性,需要我们具体探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大学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内涵所谓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校园为环境载体,以校园群体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实践为基础的,以大学历史脉络,人文积淀等为核心并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专题讲座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而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经历近现代以来大规模工业化发展引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后、在不断探索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一种高级文化形式,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全新文化理念与行为模式。将生态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对于新时期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界定所谓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指在大学人与大学校园以及相关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直接反应大学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和行为体系等。①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文化,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建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是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新型文化形态。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1.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理论教育取得进展。大学校园作为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校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已成为各个大学的共同价值追求。当代大学生态文化教育主要专注于理论教育,即通过学校固定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环节,教育者被要求将系统的生态理论知识通过教学灌输给受教育者,以此来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教养。实践证明,这种生态文化理论教育对于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2.大学校园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有所改观。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今很多大学开始筹划并实施校园改建、扩建工作,同时,很多新的大学校园也陆续涌现。在校园生态规划和环境建设方面,原有的以功能实用为主的校园生态规划和建设理念已经慢慢被兼具生态、文化、娱乐和教育等多功能的文化理念所取代。在倡导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众多大学开始关注校园自然生态与和谐环境建设,这些大学在充分尊重生态文化理念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统一的生态大学校园。在这一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大学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在新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与德育建设孤立发展。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大学德育建设的新课题。生态文化是人类在新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模式下所做的一种道德选择,生态文化与道德是一种相互包容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然而事实上,不论是校园领导者、管理者、还是教师队伍,对于生态文化的理解普遍不够透彻,因而导致了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将其与德育建设区别对待的现实态度,这种态度也就造成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德育建设孤立发展的结果。这种结果的直接影响就是生态文化建设在大学校园缺乏实现路径。

2.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在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加强生态文化教育,还能更好的保障生态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轨道进行。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一方面对于建立生态校园有着良好的愿景,另一方面对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结果是否尽如人意以及对于这些方面如何衡量、评价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大学校园生态建设评价指标薄弱仍然是大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3.大学校园生态建设规划缺乏合理性。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校园生态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功能能否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有不少的高校在进行校园建设规划过程中,对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建设目标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对校园生态规划与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协调程度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只是片面追求校园环境外在的美感和视觉效果,盲目追求大规模和大气势。这就导致校园环境杂乱无章、古板单调,缺乏校园的独特个性。另外,在功能系统规划上,现在的大学校园往往过于强调功能分区,忽视整体而片面强调局部,导致各个功能区之间联系不足或是互相干扰,也使得校园内设计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探索。

三、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

(一)用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引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1.用儒家生态思想指导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在自然观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人道与天道合一;二是以一种折衷调和的生态观念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儒家思想重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态观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2.用道家生态思想指导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道家思想体系中也包括非常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齐同万物”。它要求人们遵循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顺应自然法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念。道家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着,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致力生态和谐。这种哲学观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3.用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影响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佛教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有“缘起论”、“宇宙图示论”等。佛教主张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众生与宇宙自然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佛教认为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宇宙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和谐永生。佛教生态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生态创设了美好前景。

(二)将生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德育课程体系之中

1.提高德育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大学德育教师队伍是承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党团建设工作的中坚力量。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求德育教师在其特殊岗位上发挥作用,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理想效果。要想有效发挥德育教师的教育功能,就必须致力于提高德育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首先,对德育教师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培训。生态文化观念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思维观念,它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很多德育教师不能自发的形成这种生态意识,就必须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培训使其产生生态思想观念,并将其传导给学生;其次,增加德育教师实践锻炼。生态文化起源于人类实践的需要并且可以指导实践,只有立足于实践,回归自然,加强德育教师对生活的体验和生态思想的领悟,将生态实践内容内化为自身道德意识,才能够对教育对象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最后,德育教师应当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用生态文化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用实际行动使自己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

2.德育教材内容的编写体现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将其融入德育建设是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作为大学一项新的文化教育内容,生态文化在大学教育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中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内容编排。因此,将生态文化理念贯彻于德育教材的编写中,是促进生态德育建设的必然选择。努力实现生态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

(三)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学校园生态环境

1.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子系统,它与大学校园外在系统进行着物质、资源和信息的广泛交换。因此,利用大学校园这个开放、民主的交流平台来进行是生态文化宣传,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学应采取正面宣传的方式来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可以广泛地开展生态文化知识讲座、党团活动、生态知识演讲和竞赛等形式进行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和生态道德素质。

2.完善校园生态系统布局和规划。大学校园生态包括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空间配置等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大学校园生态规划和布局的质量,因此,建设生态大学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在校园生态系统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校园的土地状况与自然环境条件,如校园的地质地貌、气候类型、水文特点、人文精神等,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再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使大学校园的生态系统趋于合理化,从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四)建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立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应当是一个多维的目标系统,它包括校园环境生态化、教学目标生态化、行为实践生态化等方面。考察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校园环境建设应坚持生态性、人文性原则,旨在通过创建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校园氛围使校园群体受到感化和熏陶,自觉的树立生态意识;其次,教学目标应贯彻生态理念。将生态文化融入大学德育课程中,使生态文化与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融为一体,共同作用于大学教育教学过程;最后,生态文化实践目标。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应文明做人,文明做事,注重保护校园环境,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建立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是所有评价体系中最为复杂的一环。进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对正确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一些严重的决策失误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主要通过对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评价主要包括对生态文化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评价、对重要决策的评价、对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的评价。

3.建立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结果评价对于衡量生态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结果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校园生态环境评价。一个大学的校园环境能直观体现一个校园的整体风貌,环境的和谐与否,也比较能进行直观评价。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境评价应切忌主观随意性,对大学校园环境应进行客观的整体性评价;二是对大学生生态文化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诸如生态知识竞赛、生态知识问答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三是对生态道德实践行为进行评价。实践行为是生态文化建设结果评价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学生只有将自身的生态意识外化为相应的实践行为,生态文化教育过程才算最终完结。对行为的评价应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实际的行为表现进行划分,做出相应的评价。

四、结论

作为生态文化建设子系统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人类为适应新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求、保证大学生乃至整个大学群体更好生活而做出的文化价值选择。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大学教育应努力实现的目标,构建良好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需要我们立足于大学生态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新路径。[注释]①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144.

作者:汪杨燕 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144.

[2]刘月岭,武立敬.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意蕴及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邹丽芬.传统生态思想视域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论文我国的水环境现状研究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壹) 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 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 (1) 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 (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3) 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 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 %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这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为 230万亿吨,是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又在急剧减少。大气中水蒸气量为地球淡水总量的,为13万亿吨,它以降雨的形式为陆地补充淡水。目前能够为人类开采利用的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达到40%。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万亿m3,除通过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万亿m3,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为2200m3, 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数的¼,居世界第121位 ,被列为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社会经济总用水量增加了约四分之一,从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 559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0%,工业用水占20%,生活用水占。========================================================贰)我国水资源面临形势a)新世纪面临的重大水问题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从目前现状来看,就全国而言,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 立方米,从地区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这是先天决定的水情。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东部可以高达五、六百倍。这是我国北方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相当严重。目前全国性的干旱缺水越来越严重,尤其北方地区发生水危机已不是危言耸听。(一) 主要灾情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1)洪涝灾害:累计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1/5。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亿元)、1995年(1653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亿元)、1998年(2684亿元)。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100多亿美元。(2)干旱灾害:由于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kg(正常年份,如1996年减产100亿kg,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减产粮食250亿kg),但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近500亿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黄河下游发生了有史以来,断流天数、断流河长均创历史记录。这一年因旱粮食减产476亿kg,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新个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份)。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3)水环境:一是水土流失,区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缓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很严重,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全国平均每年因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堆积的废弃土石约30亿吨,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响防洪保安。二是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废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并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导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为代表的水环境恶化。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中国仅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占中国年GDP的8%。这就表明,水环境质量在继续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以上这三大灾害合计年均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占全国年GDP的15%左右。从这三大灾害损失来看,进入21世纪这三大灾害,水资源源的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将上升为主要矛盾。(二)主要矛盾1. 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五十年来,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21%。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供水能力增长缓慢,1978~1998年全国供水能力年增长率约为1%左右,而同期国民经济以8~12%的高速度增长,同期人口又增加了约亿,更加剧了缺水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降雨与径流关系,产流与汇流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有些江河的天然来水量己呈现衰减的趋势。黄河下游频频发生断流、海河成为季节性河流,以及内陆河部分河流干枯,2000年发生的旱灾,经济损失严重,充分暴露了我国城市供水系统和农村抗旱能力的脆弱性,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m3,其中,农业每年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4亿多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公斤;城市、工业年缺水6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农村还有2400多万人饮水困难;在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座严重缺水。天津市由于连续四年遭受华北干旱影响,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库水位已接近死库容,于桥水库已无水可供,直接威胁到天津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尽管采取一系列限制用水措施,但今冬明春用水水源仍难以保证。为此,国务院批准了水利部制定的“引黄济津”应急输水工程的实施方案。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而用水量却进一步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首要制约因素。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2.水已成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严重问题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海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平均损失耕地100多万亩,流失土壤50多亿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河湖泥沙淤积,加剧了洪、旱和风沙灾害。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全国地下水由于长期超采,又不能得到回补,目前年超采量达80多亿立方米,已形成了56个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导致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河道断流、河湖萎缩,下游有些尾闾与湖泊消亡,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胡杨林大面积枯死;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此外,有些灌区和绿洲,由于大水漫灌、排水不畅,导致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地质量下降,农业生产能力衰减。1999年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606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7%,生活污水占33%。根据1999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万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只占30%,Ⅲ类水以上的河长占70%(其中Ⅰ类水河长占 ,‖类水河长占,Ⅲ类水河长占,Ⅳ类水河长占12..6%,Ⅴ类水河长占,劣Ⅴ类水河长占)。b)十大挑战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要研究下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有力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水利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水利建设作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一)人口增长出现峰值,人均水资源量降到低谷。我们面临的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2030年人口增长达到峰值总人口就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立方米。人口的增长不仅增加对水的需求,而且增加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对水的有效利用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未来50年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二)水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开发利用更加艰难。中国水资源总量为万亿立方米,专家们根据国际上评估的标准认为,中国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大约为 10000-11000亿立方米,1997年,我国年总用水量达到了5623亿立方米。按照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初步估计,我国未来水需求将达到7500-8000亿立方米,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500-2200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鉴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经济开发的水源不仅受到区域性的限制,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国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艰难,供需矛盾将会更加尖锐。(三)经济快速增长相应废污水排放量将急剧增长。未来50年,这种发展趋势对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挑战。基于目前废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现状,如果未来50年工业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镇快速发展,废污水的排放量将会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因此,中国将面临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废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的巨大压力。(四)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更加尖锐,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可能更加严重。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沙化、海平面升高、资源匮乏等将造成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降水、水资源和地区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势必会带来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可以预见未来50年内,水旱灾害防治任务更加繁重,尤其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五)北方地区缺水形势严峻,黄河及其以北地区河道断流情况加剧。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是随着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加剧的。黄河断流、天津城市用水告急就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黄河断流的原因虽然有许多因素,但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量急剧增加,管理不善和用水浪费造成的,还包括区外引水等因素。专家们分析认为,在未来10-30年内,黄河每年将缺水40-150亿m3,如果未来50年,黄河流域干旱频率增高,黄河中下游泥沙淤积量增加,有可能加重水资源短缺和治黄的难度。黄河以北紧邻的海河流域,尤其是京、津两大城市早在70年代、80年代就出现用水危机。进入21世纪如果北方缺水不能未雨绸缪,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六)粮食增长主要在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在中国历史上水利与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密切相关,盛唐时期生主要经济区在北方,当时水利设施的数量的比重占全国41%,到宋朝主要经济区转移南方,北方水利建设被忽视,这时水利设施的数量只占7%,到清朝北方又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水利设施的数量又上升到占全国49%。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在南方,曾形成“南粮北运”格局。然而,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水利建设力度减小,粮食增长主要转移到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导致北方旱灾更加严重。在1985年以前,中国长江以以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占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比重略高于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南方粮食在低消费水平下,自给有余,余粮调给北方,1953—1959年年均南方净调给北方粮食万吨,1960—1969 年年均净调给北方粮食万吨,1970—1975年均净调给北方粮食万吨,从而形成“南粮北调”的格局。由于经济发展,南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田水利建设比北方明显减缓。1998年南方地区有效灌溉面积35978万亩,比1980年只增加1679万亩,仅增加了,其中,东南沿海地区还减少了912万亩,减少了。而北方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由30979万亩增加到40554万亩,增加9575万亩,增加了,其中,东北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由3242万亩增加到6533万亩,增加3291万亩,增加了一倍多。蒙宁新区和华北地区灌溉面积也有很大的增加。随着南方农田水利建设的减缓,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粮食增产在全国的贡献率大幅度减少。表8—17中列出了南北方1985年前后在我国粮食总产增产中贡献率的变化。1952—1985年我国粮食增产量中,南方占,北方占。1985年以后,粮食生产地区格局发生了巨大逆转,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的增量比重已上升到,其中华北地区占25%,而南方粮食生产增量却下降为。全国粮食总产量中,北方地区由1985年占上升到,南方地区由下降到。人均拥有粮食,北方由表1985年的349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484公斤,增加了;而南方地区由372公斤只增加到377公斤,几乎没有增加。随着南方粮食生产的减缓,导致了南方粮食总量不足。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研究,1978—1990年平均南方粮食自给率100%以上,1991—1994年平均粮食自给率下降至,1997年南方粮食自给再下降到,每年需要从北方调运粮食1400万吨以上。粮食产销地区格局逆转为“北粮南运”,这种格局的急剧变化,对未来50年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将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己十分尖锐,如果未来年粮食生产总量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未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尖锐。(七)水利工程将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繁重。我国水利设施目前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萎缩衰老的“危机”,二是工程保安、维修、更新、配套任务大,这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到21 世纪中叶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将逐步进入百年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时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按经济规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不够,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再加上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因此,许多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差、尾工大、设备老化失修、管理水平低,运行状态不良,至今没有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如果未来50年,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巩固、提高和充分发挥效益,那么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很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随着水利基础设施逐步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愈加繁重。(八)科技含量和管理素质低,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任务艰巨。从目前来看,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水利基础设施效益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都取决于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水利领域,目前水利科技贡献率只有32%左右,水的有效利用和节水技术的应用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重建设、轻管理,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因此,进入21世纪,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的任务十分迫切,也十分艰巨。(九)水价过低,建立水市场经济体制任重道远。目前水价格偏低不利于节水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各方面资金投入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供水价格,可以促进节约用水和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因此,制定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政策,对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至关重要。 30多年来,国家发布的收取水费和水价改革的文件,至今未能完全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水的认识,更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识。加上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它更难靠市场经济来调节。因此,从总体来看,水市场体制的建立任务十分艰巨。(十)管理体制分割,影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践表明,水利涉及到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等等;水资源利用涉及到防洪、排涝、灌溉、水电、供水等等;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经济体制上,水利只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没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对待。目前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的管理体制,既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多龙管水”的时代应当尽快结束,现行的管理体制再不改革,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我国水环境的污染现状我国水污染状况触目惊心。总体看,水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从我国河流的水污染现状来看,中国七大水系的国家环境监测网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满足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的Ⅰ~Ⅲ类断面已经只有41%,而丧失了一切使用功能的劣Ⅴ类河流断面已经达到了27%。从我国湖泊的水环境质量现状来看,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43%的湖库为丧失一切使用功能的劣V类水,并且湖(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从我国海洋水环境质量现状来看,我国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仍未得到改善,局部水域污染严重,并且无论赤潮面积还是赤潮发生的次数,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从地下水水质状况看,地下水污染存在加重趋势的城市仍然在增加,大部分地区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很多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已经由于地表水的污染而受到严重污染,对广大农民的饮用水安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水环境污染的根源来自于工业排放的废水、污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农业化肥、农药流失等。据统计,从1998 年起,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加剧了水污染。又由于农业化肥、农药的低效利用,使大量营养物质随地表径流流入水体,加重了水体污染。在农业污水中,农药、化肥含量比较高。由于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致使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从而导致水质恶化。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中,多为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病菌多,也进一步加剧了水污染。工业排污废水中,有很多废水超标排放,致使许多河流遭到污染,河段鱼虾绝迹,城市水域也面临严重污染。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供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觉中减少。目前我国水污染控制的现状有以下几点:(1)城市废水处理率低,处理水平不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我国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大,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但是直到最近几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仍然不是很高。(2)工业污染源控制不力,排放大量污染。虽然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统计,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已达,但调查表明,上述数据极不可靠,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不够得力,工业废水处理设备也不能保证完好的运行状态,工厂违法排污的现象还十分普遍。(3)对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非点源污染不可忽视,城市中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雨水或排入污水管网的雨水也未经处理便进入了环境水体,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程度。近年来中国正逐渐认识非点源污染对于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但非点源污染排放仍然比较严重。

中国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在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大的问题.造成严重污染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八个方面的原因:1、发达国家的污染环境的企业,大量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大量引进这类企业,还给予各种优惠政策.2、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保护环境.甚至净化污染物的设备只是摆设,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置的,平时随意排污.3、政府有关部门只追求经济指标,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凡是出现的重大污染事件,都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渎职有关.4、对于造成污染的企业,处理不力.发生了大的污染事故,只是象征性的罚款,起不了警示作用,当地政府甚至于包庇纵容.5、对于洋垃圾走私的处理不力,以至于有的地方、有的人敢于从国外搞了洋垃圾来赚钱,却污染了自己的环境.6、城市的盲目扩大、发展,忽视公共交通,不切实际地发展私家车,造成交通堵塞,机动车尾气排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7、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8、城市垃圾没有好好处理,没有分类收集,造成垃圾污染.中国环境问题及水资源问题解决中国环境十大问题1、大气污染问题: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3、垃圾处理问题: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5、水土流失问题: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6、旱灾和水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亿亩,90年代上升为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8, WTO与环境问题: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下面就中国水资源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加以论述资源有限中国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与过度开发及水污染问题加剧,目前城镇供水安全保障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的水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十三亿人口,目前人均水资源只有二千二百立方公尺,只是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由于水资源分布极端不均,主要集中在云南、西藏、青海等西部地方,而七大河川中的五大河流都严重受污染.在先天不足而又后天残缺的问题下,高速城市化又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这为水资源带来更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六百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达百分之四十五点七,但还有近三百个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绝大多数的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地下水污染严重;不少城市已建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不佳,污水处理的监管机制亟待建立.浪费严重专家指出,我国现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农业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了,耕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45%左右. 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不讲节约、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专家坦言,我国多数城市水资源实际漏失率全国平均数应在30%以上.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唯一出路水利部长汪恕诚日前再次强调,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由43位院士和300名专家提交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解决我国水的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唯一的选择.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专家也指出,目前,随着全社会节水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相关措施的落实,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全国年用水总量正在得到控制,用水效率在不断提高,节水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国民经济近年来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全国年用水量(不含工业的重复用水量)并未出现大的变化,稳定在5500亿立方米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节水初见成效,工业用水实现“增产不增水”,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递减9%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污染,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于地区间和年际间分布严重不均衡,北方和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犹为突出.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形象化的表述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造成这种现象有自然的因素,有人为的因素.据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人士介绍,中国的水坝数量世界第一,全世界12万座的各类水库中,中国就占了一半.以淮河为例,治淮半个世纪,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库5300多座.在这些大坝的控制下,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被改变,水体稀释自净能力急剧下降.枯水季节,整条淮河基本不流动,成了死水,不仅“五毒俱全”,而且浓度极高.丰水季节,尤其上中游泄洪时,高浓度污染团顺流而下,形成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污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没过进口普卫欣天 猫

人类正面临着水污染的严峻挑战,其中生活污水是水污染的一大来源,本文对我国城市生活污水的防治做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活污水防治应遵循的原则与可采用的方法。 在维系人的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的所有自然要素中,水的重要性毋庸赘述。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世界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挑战。 中国尤其严重,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国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保护水资源首当其冲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下面说说我们平时可以做的。洗澡时应避免过长时间冲淋,应间断放水淋浴,搓洗事业应及时关水;用喷头淋浴比用浴缸洗澡节省水量达八成之多。盆浴后的水可用于洗衣、冲洗厕所和拖地。 ·用喷头洗淋浴:(1)学会调节冷热水比例。(2)不要将喷头的水自始至终的开着。(3)尽可能县从头到脚淋湿一下,就全身涂肥皂搓洗,最后一次冲洗干净。不要单独洗头,洗上身,洗下身和脚。(4)洗澡要专心致志,抓紧时间,不要悠然自得,或边洗边聊。 ·洗蔬菜时不要一直开着水龙头,而是先在清水槽中洗干净再用小水冲洗一遍。 ·只有在自动洗碗机里装满要洗的器具时才使用;如果不用洗碗机清洗盘、碗,也不应直接用水冲洗;餐具最好放在盆里洗,不要直接用水龙头洗。 ·洗餐具要讲究方法,有些餐具油污很多,可用一张卫生纸擦拭干净,再洗时方便多了,这样不但节约了用水,也省了洗涤剂。 还有好多久要靠楼主自己发现和注意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