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药用植物研究概况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3 14:06:42

药用植物研究概况论文题目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要想写好论文,就要从定一个好的题目开始。以下是我分享的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学习吧!

一、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

《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

—种基于寒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研究 液相色谱和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攻下清热活血中药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中药超微细化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研究

肝外DHBV复制治疗学意义及中药体外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探讨 抗IBDV中药筛选、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干预的实验研究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针刺中药联合治疗在围绝经期失眠症中的临床研究

基层医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探讨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术前、术后使用中药结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伏天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拟除虫菊酯生殖毒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三种中药有效成份抗人绒癌耐药细胞JAR/MTX作用的体外研究

中药“通腑洁肠汤”对不全性肠梗阻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两种中药方剂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探讨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二、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现状论文主要内容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多具有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背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差。积极探寻符合我国国情,高效且不良反应少的系统化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要课题。

对于肝癌的认识,中医认为属于“症瘕”“、积聚”、“黄疸”、“肝积”的范畴。已有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能有效稳定病情,减轻毒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使部分患者肿瘤缩小;另一方面治疗费用相对低廉。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药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肝癌的病因及病机为外受寒邪、损伤脾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结而成积。中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和疏肝理气,并与手术、介入、放化疗等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可起到减毒增效之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柔肝止痛等功效的中药经常被用于肝癌的治疗并取得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较多为“有毒”中药及活血化瘀中药。

“有毒”中药与肝癌治疗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因此“以毒攻毒”为重要治疗方法,即用峻猛中药以攻邪。历代医家有颇多论述,如虞抟《医学正传》中“大毒之病,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1],明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凡治积非有毒之品攻之则不可”[2]。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也经常应用,常用的此类中药有、蜂房、全蝎、水蛭、蜈蚣、蟾蜍、守宫、常山、半夏、天南星、马钱子、巴豆、附子和乌头等。

活血化瘀中药与肝癌治疗 气滞血瘀证是肝癌患者常见临床症候,历代医家常从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来探讨肿瘤形成的病机。如《圣济总录》认为“瘤之为义,留置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平和,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应投隙,瘤所以生”[3]。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4]。

因此行活血化瘀也是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常用中药有丹参、赤芍、三棱、水蛭和等。

中药治疗肝癌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不乏与肝癌相关病症的治疗,这些相关病症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对应是否精确还值得商榷。加强文献学的进一步细化整理研究是深入发掘中医治疗肝癌理论基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强中医治疗肝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

2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机制,筛选抗肿瘤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药复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历代古方中可用于肝癌治疗的中药复方较多,临床上常常根据肝癌的不同证型,选取与之对应的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如李江等[5]通过研究证实,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从小柴胡汤中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的作用。季幸姝等[6]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和大鼠肝癌组织中丝/苏氨酸激酶蛋白及FIEN编码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PA kt水平的降低和PT EN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膈下逐瘀汤抗肝癌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杜标炎等[7]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联用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进一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系统10% tk/GCV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中药复方治疗肝癌的疗效不可否认,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使其作用机制难以应用单一的药理途径阐明。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个体化诊疗要得到推广,必须进行具有统计学说服力的临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应使临床研究对象的选取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使中药复方规范化,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中药治疗作用产生的人体综合生物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增强中药治疗肝癌有效性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单味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单体能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抗肝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癌基因表达、促进抑癌基因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多个环节抑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陈小义等[8]研究发现, mol/L及以上浓度蟾蜍灵对SMMC 7721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作用,细胞生长相关基因P21wafl/cipl在蟾蜍灵诱导下表达上调,同时受P21wafl/cipl调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下降,二者呈负相关,提示中药可通过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和抑制其增殖而发挥抗癌效应。黄应申等[9]以10 mmol/L脂蟾毒配基处理Bel 7402细胞24 h后,发现癌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变化,其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脂蟾毒配基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释放入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增多,促进Caspase 3蛋白活化,抑制Bcl 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实现。黄炜等[10]探讨了18 β-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Bel 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揭示二者有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魏志霞[11]研究发现,川芎嗪可提高SMMC7721/多柔比星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强多柔比星作用,表明从中药筛选出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可能的。

何芳等[12]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发现人参皂苷Rg3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明显降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人参皂苷Rg3与As203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罗明等[13]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观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和血清ALT、GGT、ALP 的变化,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组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肝表面癌结节数、肝/体重比和血清ALT、GGT 明显低于模型组(P<)。而 ALP 升高,说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延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形成,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较中药复方研究更为深入,其原因在于相对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相对容易确定,其量效关系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较中药复方易进行。目前的问题之一在于此类研究较多采取的是某味中药的提取物。尽管提取物能在某一方面说明该味中药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但表现的生物学效应与该味中药相比有多少差距尚不能明确;另一方面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究往往是发现了某一化学成分的生物学效应或临床疗效,如何将其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肝癌结合起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要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的科学说服力,这仍有不易克服的困难。类似于中药药性本质及其临床效应生物学基础的相关研究为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 顾本宇[14]通过观察益气健脾疏肝中药联合化学药物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组的稳定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治疗组 12、18、24 个月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尤建良等[15]通过观察中药调气行水方联合顺铂、白细胞介素-2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癌腹水的临床疗效,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控制腹水,改善体力状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缓解常见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控制率,提示配合中药能减轻化疗药物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的毒副反应。

目前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主要在临床有效性方面,阐述其有效机制的研究尚少,进一步深入研究须说明为什么联合中药会有较好的效果,这一点须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来寻找中药疗效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这也是今后中药临床有效性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 目前肝癌治疗普遍采用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约30%~40%患者采用此法,肝移植的总体疗效优于手术切除治疗。 现阶段肝移植治疗肝癌的最佳适应证仍为米兰标准,但由于移植器官不足,对移植适应证的扩大应慎之又慎,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通过使用药物预防或延迟肿瘤的复发,针对肿瘤生物发生途径中的关键分子进行靶向治疗也可使肝癌治疗发展日趋完善[16]。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如陈立武等[17]通过观察中药全身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在手术前1周开始复方中药治疗并于术后续行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只作单纯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24、36 个月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

提示在肝癌围手术期中应用复方中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累计生存率。

中药复方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症候的改善、生存率的影响、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样本数较少;

症候学改善等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未能深入分析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等。进一步的研究须要扩大样本数量,建立症候学统一客观化评价体系,同时深入研究其疗效改善的机制,才能增强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晚期肝癌患者常因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难以进行手术治疗。肝癌介入治疗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选择的重要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存在的问题为化疗介入药物多可造成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介入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严重影响中远期的疗效。因此介入治疗中如何减少肝功能损害是治疗的重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疗法结合进行研究,为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李琦等[18]进行了去甲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此疗法对大鼠肝癌有较好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去甲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相关。

冯敢生等[19]将白及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并与明胶海绵对照。结果表明,白及具有强大的栓塞作用,侧枝循环形成均在6个月以上,介入治疗间隔时间长,肿瘤坏死、缩小率及1、2、3 年生存率均优于明胶海绵。陈武进等[20]研究认为,采用酸钠联合常规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显降低甲胎蛋白,提高疗效,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以上研究表明,中药介入治疗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和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无骨髓抑制,并有升高白细胞等作用。这些优点使中药可能部分或完全取代西药,成为肝癌介入治疗较理想的栓塞剂。

中药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中药介入治疗能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而且中药资源丰富,经济合理,有利于减轻治疗负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的介入治疗总体上发展仍不够成熟。进一步的研究可从规范治疗方案,合理选择介入治疗药物,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研发抗癌中药新制剂和新剂型等方面进行。

其他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药用于肝癌的治疗方法除口服和介入注射外,还有许多新的途径可用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肝癌也被证明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如胡军和瞿晓东[21]每天1~2次以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进行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及内关注射。内关穴1 ml,其他穴位2~4 ml,4穴位交替进行,能够明显缓解晚期肝癌疼痛。中药瘤体内注射也可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如涂小煌和戴西湖[22]曾应用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去甲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较好疗效。

中药治疗肝癌的方法较多,形式多样,从方法学的角度讲,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须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方法进行合理的推广应用,同时临床疗效的观察还须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以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对于中药治疗肝癌的深入研究,须要更细化更严谨的文献研究为治法用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运用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出发,探寻中药疗效可能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对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肝癌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合理选择治疗药物,规范治疗方案,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深入研发抗癌中药制剂和剂型,充分发挥中药治疗肝癌的优势.

你问的应该是金包银吧?金包银,又叫岗梅、糟楼星、上甘草、点秤根、天星根、七星蔃、山梅根、乌皮柴、西解柴。科属分类冬青科,常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谷路旁灌丛中或阔叶林中。性味:苦甘,寒。《岭南采药录》:味苦。《陆川本草》:甘,寒。《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功能主治:清热,生津,活血,解毒。治感冒,头痛眩晕,热病燥渴,痧气,热泻,肺痈,咳血,喉痛,痔血,淋病,痈毒,跌打损伤。另外,金包铁是中药对一种蛇的别称,并不是植物。【出处】《广西中药志》【别名】手巾蛇(《脊椎动物分类学》),金蛇,金包铁,金角带(《广西中药志》)。【来源】为眼镜蛇科动物金环蛇除去内脏的全体。9~10月间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剔去牙齿,鲜用或烘干后用。栖于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夜间活动,捕食蜥蜴、鱼类及其他蛇类;具强烈的神经性毒。【性味】味咸,性温。【归经】入肝经。【功能主治】治风湿麻痹,手足瘫痪,肿痛。【用法用量】内服:浸酒。【注意】如属于血燥筋枯之痹症忌用。(性味以下出《广西中药志》)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愚人实干的脚印。

在撰写药学 毕业 论文过程中,一个好的论文题目除了给整篇 文章 画龙点睛外,还直接决定着论文的内容、范围、框架结构以及选用的参考资料。下面我将为你推荐药学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到你!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抗生素滥用举例 2. 抗菌药合理使用 3.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现状研究 4. 药品的 广告 管理 5. 药品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6. 药物不良反应 7. 药物相互作用 8. 中西药合用的优缺点 9. 给药时间与人体生物节律 10. 药物依赖性 11. 药物代谢酶在药物合用中的作用 12. 给药方式与药物疗效 13.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4. 谈谈你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15.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16.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良反应调查 17.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18.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19.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GAP在中药发展中的应用。 2. 中药的质量控制(可以具体到某个药材或者某一种中药制剂) 3. 中药临床不良反应监控及分析(可以具体到某个药材或者某一种中药制剂) 4.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5. 请结合临床实践谈谈你对中药现代化的理解 6. 中药新制剂研制工艺研究(可以针对某一医院制剂) 7. 我国制药工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8. 制药工艺学教学模式及 学习 方法 的探讨 9. 药物(写一具体名字)的工艺优化方法的探讨 10. 药物(写一具体名字)的合成研究 11. 相转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2. 酶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 新药研发中药品质量控制的探讨 14. 新药研发中对溶剂的选择原则 15. 药厂“三废”处理方法的探讨 16. 药厂污水处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7. 高效液相色谱应用新进展 18. 固相萃取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9. “设计性”实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 高效液相色谱整体柱在药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 2. 急性脑卒中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3. 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4.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5. 脑血管病治疗药物进展 6. 血栓形成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7. 缺血性脑卒中单元规范化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与管理 8. 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9. 肺结核的药物治疗进展 10. 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11. 降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12.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进展 13.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14. 恶性肿瘤防治现状 15.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16.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药物治疗 17. 国内植物药研究的新进展。 18. 国外植物药研究的新进展。 19. 2010年版药典(一部)在中药质量监控中的变化。 20. 植物资源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四) 1. ****药品的 市场营销 策划方案 2. ****药品 市场调查 报告 3. ****医药企业营销实务中的4PS组合运用 4. ****医药企业产品策略分析 5. ****医药企业价格策略分析 6. ****医药企业 渠道 策略分析 7. ****医药企业广告策略分析 8. ****医药企业公共关系营销策略分析 9. ******医药新产品市场定位分析 10. ******公司医药代表的管理 11. ****新医改背景下医药市场的特点及营销策略 12. ****农村医药市场的特点及营销策略 13. ****传统医药保健品企业的直销分析 14. ******医药商品的“绿色营销”。 15. ****医药企业物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6.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探析 17. ****平价药店的价格策略分析 18. ****药品品牌管理 19. ****地区医药企业营销人员现状调查 20. ****医药企业的营销战略选择 猜你喜欢: 1.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2.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 3. 药学类毕业论文题目 4. 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5. 药学系毕业论文题目

药用植物生物技术概论论文

谈药用植物学的实践教学改革赵宜红,李寅超(郑州大学药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对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改进传统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重视野外实习,并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自由开放型实验,旨在提高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805(2007)12-3148-02在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教学要求既涵盖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的一般原则,又要突出药用植物学的学科特点[1]。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践和文献报道,就如何提高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以及在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自由开放型实验室初步尝试,谈谈自己的见解。1改进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1. 1传统的实验教学传统的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带教老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己经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操作也有较详尽而规范的要求和不断的督导,但是学生因为缺少实验学习的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不去分析实验的机理,不去探讨实验中的问题,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在教学活动中大打折扣。1. 2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为了配合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改革,对药用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进行一些必要改革。在实验内容方面,可以把实验内容分为四部分,即基本实验技术;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获取知识[2, 3]。1. 2. 1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技术是指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技术、显微化学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药品、试剂、染液等的配制,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等等,这些基础性的实验技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能有所反映。实验教学方法就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进行验证的教学方法。1. 2. 2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为目的,通过药用植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观察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与结构观察;植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结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观察等实验。这些实验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验课显得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如果我们尝试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如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采取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实验要点和实验注意事项简要提示,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然后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对有些实验的材料,除了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外,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如细胞、植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观察、分类学上的实验都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穿插徒手切片法、染色法、生物绘图法等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1. 2. 3综合性实验主要针对的是植物分类学的实验,以基本实验技术和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的技能为基础,变实验室单一观察的方法为实验室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把传统分类学实验设计为以比较解剖和野外资源调查为主的综合实验。比如,先通过学习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不同类群的植物,总结各类植物的特征,然后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对比和扩展实验,巩固理论知识。如对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常见重要类群的特征和分布特点;校园常见物种的鉴定,检索表的编制;某一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珍惜濒危植物的调查等均可设计为综合实验。通过综合性的实验,使学生既了解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又增强学生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1. 2. 4探索性实验通过基本技能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植物学基础知识、操作和动手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确定几个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检查修改后,利用野外实习和课外假日时间来完成实验的题目。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科研能力,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和将来的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重视野外实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6]2. 1对生态环境的观察任何生物的生存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环境,药用植物也不例外。野外实习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生态环境。指出各类生态环境的特点,尤其指出重点考查的药用植物的主要生态环境。2. 2对单株植物的观察在观察其形态后,要注重从植物的分类学特征上进行观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对于一些当地特产的药用植物要重点观察药用部分器官的形态特征。对于细部的观察可以在采集后整理标本时进行。2. 3培养学生的采集标本能力2. 3. 1对采集标本的选择药用植物的采集要特别注意其标本的典型性和完整性。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采标本要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在同种植物中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谓完整性,是指整株标本的根、茎、叶、花、果俱全,尤其要采带花的,因为花是鉴定种类的主要依据。对于地下部分有突出特征的药用植物,如百合科、薯蓣科等,应注意采集这此植物的鳞茎、根茎等,它们也是鉴定物种的重要依据。遇到雌雄异株的植物,应分别采集雌、雄株。草木植物的茎生叶和基生叶不同时要注意采集基生叶,如茵陈、荠菜等。寄生植物采集时要把寄生全部或部分采下,并注明关系。2. 3. 2采集的注意事项采集标本要注重质量,尽量减少野外采集的数量,对于植物的产地、生活环境、性状、花的颜色、采集日期等都要做详细记录,这对标本的鉴定和研究有很大帮助。一份

藻 类 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光合同化生产有机碳的总量约为高等植物的7倍,同时固氮藻类(和固氮细菌)每年约能固定亿t的氮素。因此,藻类不仅是人类和动物极其重要的食物源,而且它们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氧也是大气中氧的最重要的来源。不言而喻,它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环境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 藻类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和各种内陆水体中(包括湖泊、水库、江河、溪水、沼泽、池塘、泉水、冰雪等)以及潮湿地表,其中生长在内陆淡水水体中的为淡水藻,分布于海洋和内陆咸水水体中的为咸水藻。中国的藻类包括有:原核生物中的蓝藻门;原生生物的硅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裸藻门以及属于植物界的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和轮藻门,其中海藻已记录的共2458种(详细情况将在海洋一节中讨论),这里仅讨论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及其所受威胁。 1、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使得中国淡水藻类资源也十分丰富而多样。近一个世纪的调查研究表明,淡水藻类中的各个门类在中国都有发现,而且种类都非常丰富。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但是,由于国内尚有不少地区未进行过藻类调查,即使已进行藻类调查的有些地区,也并不十分全面,加之多数门类的淡水藻类在中国的调查研究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中国淡水藻类的物种数应远远超过9000种,估计约有12000至15000种(按占世界淡水藻类种数的50%~60%计)。 淡水红藻和褐藻,它们是海陆演变过程中残留在淡水中的孑遗生物,几乎都生长在清洁、温度偏低、且较稳定的水体环境中,如泉水、井水、溪水中(特别是泉水环境),其分布区相当狭窄,而且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们在这些环境中长期适应的结果,形成了不少珍稀特有的种类,这对研究地球环境的变化及生物自身的演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淡水中均分布得较稀少,在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对这些藻类的采集研究,发现有些种类仅记录到一次。这样的藻类共有12种,包括淡水褐藻类的层状石皮藻(Lithoderma zonatum),以及淡水红藻类的绞纽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intortum)、中华串珠藻(B. sinense)、中华链珠藻(Sirodotia sinica)、中华鱼子菜(Lemanea sinica)和鹧鸪菜窄变种(Caloglossa leprieurii var. angusta)等,它们应该列入珍稀物种。 2、中国淡水藻类资源受威胁的状况 (1)物种受威胁的状况 虽然中国的淡水藻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有些罕见的种已遭受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其中受威胁最严重的是淡水红藻和褐藻。近几十年来,中国北方许多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或工业发展而过量抽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著名泉区的水源枯竭或濒临枯竭。泉城济南、山西晋祠和娘子关的泉源就是著名的例子。泉水枯竭,使那些依赖泉水环境生长的特有藻类(特别是淡水红藻)面临厄运,有些已荡然无存。淡水褐藻更为珍稀,中国仅在40年代初于四川重庆嘉陵江中发现过,几十年来由于环境的演变,也已消失。 最近1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不少泉水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但是由于人们对泉水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因而造成生长在其中的淡水红藻和其他泉水生物面临濒危,有的甚至灭绝。南京浦口珍珠泉,过去生长有十分丰富的淡水红藻:外界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ectocarpum)和美芒藻(Compsopogon spp.)。但是随着旅游区的开发,如今那里的红藻几乎绝迹。山西太原晋祠也有外果串珠藻生长,1994年去调查时尚有部分存在。1995年由于泉水枯竭,已经消亡。可以设想那些正在进行开发的泉源(旅游或饮料),如果不注意对泉源环境的保护,那么藻类和其他泉水生物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厄运。 在其他生长大型淡水藻类的水体中,也往往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招致大型淡水藻类的消失,如江苏阳澄湖,湖中大型轮藻植物出现成片死亡。又如武汉东湖中的原来主要藻类——鼓藻类(desmids),它们主要生长在清洁的水体中,但自70年代以来由于富营养化过程的加剧,逐渐被蓝藻、绿球藻等耐污藻类所取代。类似的情况,已是十分常见。 (2)物种多样性结构受破坏的状况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特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群落的物种结构保持着良好的多样性状态,即种类多,但每个种的个体不多,这时藻类群落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保持水质良好状态,且水产丰富。但是当水生生态系统发生逆向转化——受重金属污染或高度富营养化时,藻类群落物种结构的多样性被破坏,某些物种超常生长而导致有害的赤潮(海洋中)或水华(淡水中)发生,并造成管道阻塞,水质恶化,危及渔业生产,甚至出现鱼类中毒现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屡见不鲜。中国常见的能形成有害水华的藻类有:蓝藻,常有毒,其中主要的是微囊藻(Microcystis),还有鱼腥藻(Anabaena)、项圈藻(Anabaenopsis)、颤藻(Oscillatoria)、束丝藻(Aphanizomenon)等,它们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大面积的发生,危害很大;小定鞭藻(Prymnesium parvum),属定鞭藻类,有毒,它们的水华已引起多起养殖鱼类的中毒事件;硅藻,也偶有大面积发生,其中以1991年冬春之交,湖北省汉江发生的约200km范围的硅藻水华——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最为典型,这次水华造成很大危害,严重地影响了武汉市和沿江地区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3、中国淡水藻类的保护 从上述可知,中国淡水藻类资源虽很丰富,但目前已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许多珍稀种类可能很快灭绝。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大型动、植物上,对像藻类这样的微型生物很少注意,这一情况必须改变。在保护大型动、植物的同时,应加强对小型植物的保护。 地 衣 1、中国地衣的多样性 地衣是一群特殊的真菌,这群特殊真菌通常只是与藻类或蓝细菌处于互惠共生的生态系统中才能生存于自然界。因此,地衣本身也是共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体现。全世界迄今已知的地衣物种约20000种,而中国还不到2000种。就在这2000种中约200种为中国所特有。然而,无论是全世界或中国实际存在的地衣物种远不止这个数字。尤其是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才刚刚起步。 2、中国珍稀濒危地衣及其受威胁状况 由于大气污染和森林采伐,中国许多地方地衣多样性面临威胁。依存于森林树皮附生的中国及东亚特有种,如黄袋衣(Hypogymnia hypotrypa)、粉黄袋衣(H. hypotrypella)、霜袋衣(H. pruinosa)、蜡光袋衣(H. laccata)、横断山袋衣(H. hengduanensis)以及云南石耳(Umbilicaria yunnana)等种类的生存都面临着威胁。因为,它们的兴衰存亡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如产于云南丽江和台湾阿里山松林中的中国特有附生种中华疱脐衣(Lasallia mayebarae)在系统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云南丽江,这种世界珍稀物种已被森林火灾所吞噬。随着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特产于华山岩石上的世界珍奇地衣华脐鳞(Rhizoplaca huashanensis)的生存也面临威胁。此外,在抗癌和抗艾滋病毒方面具有潜力的东亚食用地衣美味石耳(U. esculenta)也因无节制的采收与买卖而在中国庐山等地濒临绝迹。若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日用香料工业中颇受青睐的扁枝衣(Evernia mesomorpha)和丛枝树花(Ramalina fastigiata),与抗前列腺炎药物有关的戴氏石蕊(Cladonia delavayi)以及在降血压方面有效的地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和雪地茶(Th. subuliformis)等地衣的生存也逃不脱因无节制采收与开发所带来的厄运。 3、对地衣的保护 由于人类对地衣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方面,地衣尚处于“未开垦的处女地”状态。因而,它是一个潜力很大的生物资源宝库。此外,地衣在自然界生长极为缓慢,加强对地衣的保护以便可持续利用已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保护地衣多样性除了必须保护它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外,应注意以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1)对于日用化工香料、药用和食用地衣资源应采取分区、按年、有计划、有节制地轮换采收。 (2)对于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世界珍稀物种,如陕西华山的华脐鳞,云南丽江的中华疱脐衣,以及庐山的美味石耳等中国和东亚特有种,应选择合适地段,建立珍稀地衣保护小区加以保护。 (3)对上述一些重要地衣同时还应采取菌、藻分离真培养,进行室内保存。对地衣物种进行多层次的系列保护措施是地衣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向。 (4)加强对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采集、分离、培养和研究,以便在地衣多样性遭受破坏之前使之受到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苔 藓 1、苔藓植物的多样性 中国的苔藓植物十分丰富。全世界有苔藓植物23000种,中国有2200种,占全世界的。 中国苔藓植物的特点是: (1)特有类群丰富。根据近几十年调查的结果,仅见于中国的特有苔藓属和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仅少数涉及邻近地区)的东亚特有苔藓属共35个,占中国苔藓植物属数的%。它们共含有48个种、亚种或变种,占中国苔藓植物种总数的%(表1)。这些特有属、种在中国西南部横断山区、长江流域中游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区存在3个分布中心(表2); (2)在系统发生上居关键位置的类群多,如原始类型藻苔目(Takakiales)藻苔科(Takakiaceae)藻苔属(Takakia)的两个种;藻苔(T. lepidozioides)和角叶藻苔(T. ceratophylla)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察隅、波密及米林县的高寒山地都有发现; (3)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 3、苔藓植物的保护 苔藓植物除了科学价值外,还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在药用方面,苔藓作为“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已有数百年历史。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和暖地大叶藓(Rhodobryum giganteum)等,暖地大叶藓长期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被称作“茴心草”,用来治疗心血管病。 传统上,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或泥炭一直是花卉、苗木栽培或移植的重要包扎材料和园艺肥料,迄今尚无更佳的替代物。 中国历来是世界上五倍子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发现,在五倍子生产周期中,苔藓植物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是五倍子增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迄今为止,至少已发现有约20种苔藓植物可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植物。 此外,苔藓还是监测环境污染的良好指示植物。苔藓与地衣对大气中的SO2,CO和HF反应极为敏感。在中国,钟帽藓(Venturiella sinensis)、高领藓(Glyphomitrium humilli-mum)和兜瓣耳叶苔(Frullania muscicola)等均系常见的树干附生种类,它们对大气污染有较强的敏感性,可在环境监测方面加以利用。 总之,苔藓植物与人类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对它们的保护我们必须给以高度的注意。蕨类植物 1、中国蕨类植物的多样性 全世界有蕨类植物10 000~12 000种,中国有2 200~2 600种,占世界种数的22%。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除了热带少数科属外,中国拥有的科属数几乎占世界的95%,这说明中国的蕨类植物有极高的多样性。 中国分布有在探讨物种进化系统问题上十分重要的种类,如原始类群裸蕨纲的松叶蕨(Psilotum mudum)、天星蕨(Christensenia)。有些属如光叶蕨(Cystoathyrium)、中国蕨(Sinopteris),其分布区狭小,为中国特有,它们的发现对研究该科中属的演化关系有一定意义。而在四川东部长江沿岸发现的圆肾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其原产地在大西洋的Madeira群岛。中国变种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var. sinense)的出现,为研究间断分布及中国和非洲蕨类种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能生长在海拔4350m高山寒冻荒漠的严酷环境中的玉龙蕨(Sorolepidium glaciale)是研究蕨类形态和生态条件关系的重要属种。仅产中国西南的湖南石灰岩壁的荚囊蕨(Struthiopteris eburnea)是典型的石灰岩钙质土的重要种属。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特有的蕨类植物有500~600种,占已知中国蕨类植物的25%左右,重要特有属及代表种见表1。 2、蕨类植物受威胁和濒危状况 随各地区植物考察的深入,不断有蕨类植物新种被发现,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种由于环境改变或人为破坏而消失或濒临灭绝(表2)。除上面提到的特有和濒危属种(表1和表2)外。还有些种类虽然不限产中国,但在中国仅局部地区有分布,如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仅产靠近缅甸边境的盈江,而埃及苹(Marsilea aegyptica)仅产新疆的局部水域。像这些种类的个体数量不多,分布区狭窄,如不保护,很易绝灭。类似的濒危种类还有很多,估计约占中国蕨类总数的30%左右,其中重要的有101种(表3)。 导致蕨类植物濒危有以下多种原因: (1)森林破坏,造成空气湿度降低,以及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植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如1963年在四川二郎山团牛坪海拔2450m处林下发现的光叶蕨,1984年专程前往该地,发现森林消失,气候干燥,只在灌丛中找到一株。 (2)工农业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局部地区一些植物种消失,如中华水韭,荷叶铁线蕨。 (3)由于对一些药用及观赏植物只宣传其价值,而不强调保护的重要,使一些蕨类植物遭受毁灭性的摧残,如鹿角蕨近年已难见到。 (4)旅游区对一些小型稀少植物不加保护,致使其遭践踏而无法生长,如瓶儿小草(Ophioglossum thermale)。 3、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 蕨类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它们之中很多种是传统的中药和民间草药,约占全部种类的10%。如贯众(Cyrtomium fortunei)、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a)、骨碎补(Davallia barometz)能够健骨补肾,还有绵马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和石韦(Pyrrosia)等。又如金毛狗脊蕨(Cibotium baronetz)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的功效,近年来出口需求量很大,每年超过百吨。虽然这个种分布较广,也不能不限量出口加以保护。蕨类植物多为阴生,叶质坚厚,宜作观叶植物及插花的切叶材料。还有少数种类如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等的拳卷叶芽,加工后可作蔬菜并出口;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的叶下具有和蓝藻中的念珠藻共生结构,可固定空气中的氮,是水稻的优良绿肥。总之,蕨类植物与其他绿色植物一道共同创造了地球表面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因此,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对急需保护的一些稀有濒危种类应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如贵州赤水的桫椤自然保护区。其次,对某些特殊植物因建设需要不能保证在原地生存,如长江三峡工程的启动,受威胁的荷叶铁线蕨需要在相同或相近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安全地点建立试验场,促使其能在野生条件下易地繁衍。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和干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禁止对某些有经济价值蕨类植物的滥采乱挖也很重要。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是原始的种子植物,其发生发展历史悠久。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现代生存的裸子植物有不少种类出现于第三纪,后又经过冰川时期而保留下来,并繁衍至今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生存的裸子植物约有850种,隶属于79属和15科,其种数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但却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亚热带的中山至高山带常组成大面积的各类针叶林。 1、中国裸子植物的多样性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和地貌类型复杂。在中生代至新生代第三纪一直是温暖的气候,第四纪冰期时又没有直接受到北方大陆冰盖的破坏,基本上保持了第三纪以来比较稳定的气候,致使中国的裸子植物区系具有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多古残遗和孑遗成分,特有成分繁多和针叶林类型多样等特征。 据统计,中国的裸子植物有10科34属约250种,分别为世界现存裸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和%,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在中国的裸子植物中有许多是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残遗种或孑遗种,并常为特有的单型属或少型属。如特有单种科——银杏科(Ginkgoaceae);特有单型属有水杉(Metasequoia)、水松(Glyptostrobus)、银杉(Cathaya)、金钱松(Pseudolarix)和白豆杉(Pseudotaxus);半特有单型属和少型属有台湾杉(Taiwania)、杉木(Cunninghamia)、福建柏(Fokienia)、侧柏(Platy-cladus)、穗花杉(Amentotaxus)和油杉(Keteleeria),以及残遗种,如多种苏铁(Cycas spp.)、冷杉(Abies spp.)等。 中国的裸子植物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但其所形成的针叶林面积却略高于阔叶林面积,约占森林总面积的52%。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针叶林中裸子植物物种较少,在西南地区针叶林中则有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在华南、华中及华东地区除原生针叶林外,更常见的是大面积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柏木林。 2、中国裸子植物面临的威胁及其保护问题 虽然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及森林资源,但由于多数裸子植物树干端直、材质优良和出材率高,所以其所组成的针叶林常作为优先采伐的对象,使利该资源正在受到强烈的人类活动的威胁和破坏。如50年代中国最大的针叶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的天然林被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60年代至70年代另一大针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的天然林又相继被强烈采伐,仅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和河谷深切的山坡陡壁,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尚有天然针叶林保存。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因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山地带的各类天然针叶林多被砍伐,代之而起的是人工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柏木林。随着各类天然针叶林采伐和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加快了林下生物消失和濒危的速度。同时,具有重要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裸子植物亦破坏严重,如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贵州苏铁(C. guizhouensis)、多歧苏铁(C. multipinnata)和叉叶苏铁(C. micholitzii)均在新发表或新的分布点发现后就遭到大肆破坏。三尖杉(粗榧)属(Cephalotaxus)和红豆杉(紫杉)属(Taxus)植物自60年代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现为新型抗癌药用植物后,就立即遭到大规模采伐破坏,使资源急剧减少。 中国有平均海拔4500m以上的巨大青藏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低地,山岭重叠、河川纵横、气候多样、地质古老,这些是决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的主要因素,在被子植物方面表现最为清楚,中国被子植物多样性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 (1)生态类型齐备 各种生活型的植物从乔木、半乔木(如梭梭属(Haloxylon))、灌木、半灌木(如沙拐枣属(Calligonum))、小半灌木(如蒿属(Artemisia))、直到多年生草和一年生草,无不具有。生态类群方面,从高山冻原植物(如多瓣木(Dryas octopetala)、松毛翠(Phyllodoce caerulea))到热带雨林种类;从超旱生荒漠植物到潮湿低地的湿生、水生种类;从高寒风大环境的青藏高原垫状植物到华南热带海滨的红树林,各种类型都有代表。 各个气候带都有大量代表科属,例如,桦木科(Betula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的落叶树种,以及杨柳科(Salic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等是温带的代表;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的常绿树种,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以及冬青科(Aquifo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蓝果树科(Nyssaceae),还有单种的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和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等是亚热带的代表;至于中国热带森林中包含的科就更多了,常见的科有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橄榄科(Burseraceae)、山榄科(Sapotaceae)、楝科(Melisceae)、藤黄科(Guttifer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天料木科(Samyd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四数木科(Datiscaceae)等。 (2)原始古老成分很多 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或早期发生的被子植物类群,在中国分布不少,有些仅仅分布于中国。中国的木兰科(Magn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水青树科、连香树科、三白草科(Saururaceae)、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金缕梅科和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等科的植物,在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方面的重要性,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近年来,中国在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揭示被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揭示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特有类型极其丰富 中国被子植物有极其多种多样的分布区类型,其中特有类型所占比重极大。到目前为止,统计中国被子植物持有属共有246个,特有种约17000种。古老孑遗种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昆栏树(Trochodendron aralioides)、银缕梅(单氏木)(Shaniodendron subaequal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oricum)、四合木(Tetracena mongolic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都是中国特有的例子。这些植物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乃至世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历史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种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东南部地区,其中又有三个特有属、种分布相对集中的待有现象中心:(i)川东-鄂西-湘西北中心,这里的被子植物特有木本属几乎均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具有温带性质;(ii)川西-滇西北中心,即横断山脉南段,这里的草本属在全部属中占的比例较高,被子植物的木本属几乎全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青藏高原的快速和强烈隆升使本区产生大量新特有种,大大丰富了中国被子植物的多样性;(iii)滇东南-桂西中心,由于地理位置偏南,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居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分界线上,其乔木持有屑中几乎一半为常绿植物, 特有藤本届全部为木质藤本植物,它们所隶屑的科均为热带分布的科,显示出明显的热带性。 3、大力加强对中国被子植物的保护 被子植物在大型植物中数量最多,而且与人类的衣、食、医药、工业原料等关系最为密切。被子植物大量灭绝无疑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威胁,因而我们必须格外重视对被子植物的保护。为了有效保护它们,必须研究它们受威胁的方式、程度和灭绝过程,从而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在这方面,进行种群存活力的分析(PVA),确定最小能存活种群(MVP)是核心内容。 在目前尚无条件对每一个种进行深入的PVA分析的情况下,把保护的范围适当扩大是有必要的,否则,一个种灭绝以后,就再也不能挽回了。

藻 类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光合同化生产有机碳的总量约为高等植物的7倍,同时固氮藻类(和固氮细菌)每年约能固定亿t的氮素。因此,藻类不仅是人类和动物极其重要的食物源,而且它们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氧也是大气中氧的最重要的来源。不言而喻,它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环境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藻类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和各种内陆水体中(包括湖泊、水库、江河、溪水、沼泽、池塘、泉水、冰雪等)以及潮湿地表,其中生长在内陆淡水水体中的为淡水藻,分布于海洋和内陆咸水水体中的为咸水藻。中国的藻类包括有:原核生物中的蓝藻门;原生生物的硅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裸藻门以及属于植物界的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和轮藻门,其中海藻已记录的共2458种(详细情况将在海洋一节中讨论),这里仅讨论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及其所受威胁。1、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使得中国淡水藻类资源也十分丰富而多样。近一个世纪的调查研究表明,淡水藻类中的各个门类在中国都有发现,而且种类都非常丰富。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但是,由于国内尚有不少地区未进行过藻类调查,即使已进行藻类调查的有些地区,也并不十分全面,加之多数门类的淡水藻类在中国的调查研究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中国淡水藻类的物种数应远远超过9000种,估计约有12000至15000种(按占世界淡水藻类种数的50%~60%计)。淡水红藻和褐藻,它们是海陆演变过程中残留在淡水中的孑遗生物,几乎都生长在清洁、温度偏低、且较稳定的水体环境中,如泉水、井水、溪水中(特别是泉水环境),其分布区相当狭窄,而且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们在这些环境中长期适应的结果,形成了不少珍稀特有的种类,这对研究地球环境的变化及生物自身的演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淡水中均分布得较稀少,在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对这些藻类的采集研究,发现有些种类仅记录到一次。这样的藻类共有12种,包括淡水褐藻类的层状石皮藻(Lithoderma zonatum),以及淡水红藻类的绞纽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intortum)、中华串珠藻(B. sinense)、中华链珠藻(Sirodotia sinica)、中华鱼子菜(Lemanea sinica)和鹧鸪菜窄变种(Caloglossa leprieurii var. angusta)等,它们应该列入珍稀物种。2、中国淡水藻类资源受威胁的状况(1)物种受威胁的状况 虽然中国的淡水藻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有些罕见的种已遭受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其中受威胁最严重的是淡水红藻和褐藻。近几十年来,中国北方许多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或工业发展而过量抽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著名泉区的水源枯竭或濒临枯竭。泉城济南、山西晋祠和娘子关的泉源就是著名的例子。泉水枯竭,使那些依赖泉水环境生长的特有藻类(特别是淡水红藻)面临厄运,有些已荡然无存。淡水褐藻更为珍稀,中国仅在40年代初于四川重庆嘉陵江中发现过,几十年来由于环境的演变,也已消失。最近1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不少泉水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但是由于人们对泉水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因而造成生长在其中的淡水红藻和其他泉水生物面临濒危,有的甚至灭绝。南京浦口珍珠泉,过去生长有十分丰富的淡水红藻:外界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ectocarpum)和美芒藻(Compsopogon spp.)。但是随着旅游区的开发,如今那里的红藻几乎绝迹。山西太原晋祠也有外果串珠藻生长,1994年去调查时尚有部分存在。1995年由于泉水枯竭,已经消亡。可以设想那些正在进行开发的泉源(旅游或饮料),如果不注意对泉源环境的保护,那么藻类和其他泉水生物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厄运。在其他生长大型淡水藻类的水体中,也往往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招致大型淡水藻类的消失,如江苏阳澄湖,湖中大型轮藻植物出现成片死亡。又如武汉东湖中的原来主要藻类——鼓藻类(desmids),它们主要生长在清洁的水体中,但自70年代以来由于富营养化过程的加剧,逐渐被蓝藻、绿球藻等耐污藻类所取代。类似的情况,已是十分常见。(2)物种多样性结构受破坏的状况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特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群落的物种结构保持着良好的多样性状态,即种类多,但每个种的个体不多,这时藻类群落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保持水质良好状态,且水产丰富。但是当水生生态系统发生逆向转化——受重金属污染或高度富营养化时,藻类群落物种结构的多样性被破坏,某些物种超常生长而导致有害的赤潮(海洋中)或水华(淡水中)发生,并造成管道阻塞,水质恶化,危及渔业生产,甚至出现鱼类中毒现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屡见不鲜。中国常见的能形成有害水华的藻类有:蓝藻,常有毒,其中主要的是微囊藻(Microcystis),还有鱼腥藻(Anabaena)、项圈藻(Anabaenopsis)、颤藻(Oscillatoria)、束丝藻(Aphanizomenon)等,它们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大面积的发生,危害很大;小定鞭藻(Prymnesium parvum),属定鞭藻类,有毒,它们的水华已引起多起养殖鱼类的中毒事件;硅藻,也偶有大面积发生,其中以1991年冬春之交,湖北省汉江发生的约200km范围的硅藻水华——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最为典型,这次水华造成很大危害,严重地影响了武汉市和沿江地区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3、中国淡水藻类的保护从上述可知,中国淡水藻类资源虽很丰富,但目前已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许多珍稀种类可能很快灭绝。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大型动、植物上,对像藻类这样的微型生物很少注意,这一情况必须改变。在保护大型动、植物的同时,应加强对小型植物的保护。地 衣1、中国地衣的多样性地衣是一群特殊的真菌,这群特殊真菌通常只是与藻类或蓝细菌处于互惠共生的生态系统中才能生存于自然界。因此,地衣本身也是共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体现。全世界迄今已知的地衣物种约20000种,而中国还不到2000种。就在这2000种中约200种为中国所特有。然而,无论是全世界或中国实际存在的地衣物种远不止这个数字。尤其是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才刚刚起步。2、中国珍稀濒危地衣及其受威胁状况由于大气污染和森林采伐,中国许多地方地衣多样性面临威胁。依存于森林树皮附生的中国及东亚特有种,如黄袋衣(Hypogymnia hypotrypa)、粉黄袋衣(H. hypotrypella)、霜袋衣(H. pruinosa)、蜡光袋衣(H. laccata)、横断山袋衣(H. hengduanensis)以及云南石耳(Umbilicaria yunnana)等种类的生存都面临着威胁。因为,它们的兴衰存亡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如产于云南丽江和台湾阿里山松林中的中国特有附生种中华疱脐衣(Lasallia mayebarae)在系统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云南丽江,这种世界珍稀物种已被森林火灾所吞噬。随着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特产于华山岩石上的世界珍奇地衣华脐鳞(Rhizoplaca huashanensis)的生存也面临威胁。此外,在抗癌和抗艾滋病毒方面具有潜力的东亚食用地衣美味石耳(U. esculenta)也因无节制的采收与买卖而在中国庐山等地濒临绝迹。若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日用香料工业中颇受青睐的扁枝衣(Evernia mesomorpha)和丛枝树花(Ramalina fastigiata),与抗前列腺炎药物有关的戴氏石蕊(Cladonia delavayi)以及在降血压方面有效的地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和雪地茶(Th. subuliformis)等地衣的生存也逃不脱因无节制采收与开发所带来的厄运。3、对地衣的保护由于人类对地衣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方面,地衣尚处于“未开垦的处女地”状态。因而,它是一个潜力很大的生物资源宝库。此外,地衣在自然界生长极为缓慢,加强对地衣的保护以便可持续利用已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保护地衣多样性除了必须保护它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外,应注意以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对于日用化工香料、药用和食用地衣资源应采取分区、按年、有计划、有节制地轮换采收。(2)对于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世界珍稀物种,如陕西华山的华脐鳞,云南丽江的中华疱脐衣,以及庐山的美味石耳等中国和东亚特有种,应选择合适地段,建立珍稀地衣保护小区加以保护。(3)对上述一些重要地衣同时还应采取菌、藻分离真培养,进行室内保存。对地衣物种进行多层次的系列保护措施是地衣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向。(4)加强对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采集、分离、培养和研究,以便在地衣多样性遭受破坏之前使之受到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苔 藓1、苔藓植物的多样性中国的苔藓植物十分丰富。全世界有苔藓植物23000种,中国有2200种,占全世界的。中国苔藓植物的特点是:(1)特有类群丰富。根据近几十年调查的结果,仅见于中国的特有苔藓属和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仅少数涉及邻近地区)的东亚特有苔藓属共35个,占中国苔藓植物属数的%。它们共含有48个种、亚种或变种,占中国苔藓植物种总数的%(表1)。这些特有属、种在中国西南部横断山区、长江流域中游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区存在3个分布中心(表2);(2)在系统发生上居关键位置的类群多,如原始类型藻苔目(Takakiales)藻苔科(Takakiaceae)藻苔属(Takakia)的两个种;藻苔(T. lepidozioides)和角叶藻苔(T. ceratophylla)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察隅、波密及米林县的高寒山地都有发现;(3)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3、苔藓植物的保护苔藓植物除了科学价值外,还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在药用方面,苔藓作为“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已有数百年历史。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和暖地大叶藓(Rhodobryum giganteum)等,暖地大叶藓长期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被称作“茴心草”,用来治疗心血管病。传统上,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或泥炭一直是花卉、苗木栽培或移植的重要包扎材料和园艺肥料,迄今尚无更佳的替代物。中国历来是世界上五倍子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发现,在五倍子生产周期中,苔藓植物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是五倍子增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迄今为止,至少已发现有约20种苔藓植物可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植物。此外,苔藓还是监测环境污染的良好指示植物。苔藓与地衣对大气中的SO2,CO和HF反应极为敏感。在中国,钟帽藓(Venturiella sinensis)、高领藓(Glyphomitrium humilli-mum)和兜瓣耳叶苔(Frullania muscicola)等均系常见的树干附生种类,它们对大气污染有较强的敏感性,可在环境监测方面加以利用。总之,苔藓植物与人类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对它们的保护我们必须给以高度的注意。蕨类植物1、中国蕨类植物的多样性全世界有蕨类植物10 000~12 000种,中国有2 200~2 600种,占世界种数的22%。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除了热带少数科属外,中国拥有的科属数几乎占世界的95%,这说明中国的蕨类植物有极高的多样性。中国分布有在探讨物种进化系统问题上十分重要的种类,如原始类群裸蕨纲的松叶蕨(Psilotum mudum)、天星蕨(Christensenia)。有些属如光叶蕨(Cystoathyrium)、中国蕨(Sinopteris),其分布区狭小,为中国特有,它们的发现对研究该科中属的演化关系有一定意义。而在四川东部长江沿岸发现的圆肾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其原产地在大西洋的Madeira群岛。中国变种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var. sinense)的出现,为研究间断分布及中国和非洲蕨类种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能生长在海拔4350m高山寒冻荒漠的严酷环境中的玉龙蕨(Sorolepidium glaciale)是研究蕨类形态和生态条件关系的重要属种。仅产中国西南的湖南石灰岩壁的荚囊蕨(Struthiopteris eburnea)是典型的石灰岩钙质土的重要种属。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特有的蕨类植物有500~600种,占已知中国蕨类植物的25%左右,重要特有属及代表种见表1。2、蕨类植物受威胁和濒危状况随各地区植物考察的深入,不断有蕨类植物新种被发现,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种由于环境改变或人为破坏而消失或濒临灭绝(表2)。除上面提到的特有和濒危属种(表1和表2)外。还有些种类虽然不限产中国,但在中国仅局部地区有分布,如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仅产靠近缅甸边境的盈江,而埃及苹(Marsilea aegyptica)仅产新疆的局部水域。像这些种类的个体数量不多,分布区狭窄,如不保护,很易绝灭。类似的濒危种类还有很多,估计约占中国蕨类总数的30%左右,其中重要的有101种(表3)。导致蕨类植物濒危有以下多种原因:(1)森林破坏,造成空气湿度降低,以及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植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如1963年在四川二郎山团牛坪海拔2450m处林下发现的光叶蕨,1984年专程前往该地,发现森林消失,气候干燥,只在灌丛中找到一株。(2)工农业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局部地区一些植物种消失,如中华水韭,荷叶铁线蕨。(3)由于对一些药用及观赏植物只宣传其价值,而不强调保护的重要,使一些蕨类植物遭受毁灭性的摧残,如鹿角蕨近年已难见到。(4)旅游区对一些小型稀少植物不加保护,致使其遭践踏而无法生长,如瓶儿小草(Ophioglossum thermale)。3、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蕨类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它们之中很多种是传统的中药和民间草药,约占全部种类的10%。如贯众(Cyrtomium fortunei)、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a)、骨碎补(Davallia barometz)能够健骨补肾,还有绵马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和石韦(Pyrrosia)等。又如金毛狗脊蕨(Cibotium baronetz)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的功效,近年来出口需求量很大,每年超过百吨。虽然这个种分布较广,也不能不限量出口加以保护。蕨类植物多为阴生,叶质坚厚,宜作观叶植物及插花的切叶材料。还有少数种类如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等的拳卷叶芽,加工后可作蔬菜并出口;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的叶下具有和蓝藻中的念珠藻共生结构,可固定空气中的氮,是水稻的优良绿肥。总之,蕨类植物与其他绿色植物一道共同创造了地球表面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因此,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对急需保护的一些稀有濒危种类应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如贵州赤水的桫椤自然保护区。其次,对某些特殊植物因建设需要不能保证在原地生存,如长江三峡工程的启动,受威胁的荷叶铁线蕨需要在相同或相近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安全地点建立试验场,促使其能在野生条件下易地繁衍。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和干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禁止对某些有经济价值蕨类植物的滥采乱挖也很重要。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原始的种子植物,其发生发展历史悠久。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现代生存的裸子植物有不少种类出现于第三纪,后又经过冰川时期而保留下来,并繁衍至今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生存的裸子植物约有850种,隶属于79属和15科,其种数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但却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亚热带的中山至高山带常组成大面积的各类针叶林。1、中国裸子植物的多样性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和地貌类型复杂。在中生代至新生代第三纪一直是温暖的气候,第四纪冰期时又没有直接受到北方大陆冰盖的破坏,基本上保持了第三纪以来比较稳定的气候,致使中国的裸子植物区系具有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多古残遗和孑遗成分,特有成分繁多和针叶林类型多样等特征。据统计,中国的裸子植物有10科34属约250种,分别为世界现存裸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和%,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在中国的裸子植物中有许多是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残遗种或孑遗种,并常为特有的单型属或少型属。如特有单种科——银杏科(Ginkgoaceae);特有单型属有水杉(Metasequoia)、水松(Glyptostrobus)、银杉(Cathaya)、金钱松(Pseudolarix)和白豆杉(Pseudotaxus);半特有单型属和少型属有台湾杉(Taiwania)、杉木(Cunninghamia)、福建柏(Fokienia)、侧柏(Platy-cladus)、穗花杉(Amentotaxus)和油杉(Keteleeria),以及残遗种,如多种苏铁(Cycas spp.)、冷杉(Abies spp.)等。中国的裸子植物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但其所形成的针叶林面积却略高于阔叶林面积,约占森林总面积的52%。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针叶林中裸子植物物种较少,在西南地区针叶林中则有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在华南、华中及华东地区除原生针叶林外,更常见的是大面积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柏木林。2、中国裸子植物面临的威胁及其保护问题虽然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及森林资源,但由于多数裸子植物树干端直、材质优良和出材率高,所以其所组成的针叶林常作为优先采伐的对象,使利该资源正在受到强烈的人类活动的威胁和破坏。如50年代中国最大的针叶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的天然林被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60年代至70年代另一大针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的天然林又相继被强烈采伐,仅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和河谷深切的山坡陡壁,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尚有天然针叶林保存。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因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山地带的各类天然针叶林多被砍伐,代之而起的是人工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柏木林。随着各类天然针叶林采伐和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加快了林下生物消失和濒危的速度。同时,具有重要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裸子植物亦破坏严重,如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贵州苏铁(C. guizhouensis)、多歧苏铁(C. multipinnata)和叉叶苏铁(C. micholitzii)均在新发表或新的分布点发现后就遭到大肆破坏。三尖杉(粗榧)属(Cephalotaxus)和红豆杉(紫杉)属(Taxus)植物自60年代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现为新型抗癌药用植物后,就立即遭到大规模采伐破坏,使资源急剧减少。中国有平均海拔4500m以上的巨大青藏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低地,山岭重叠、河川纵横、气候多样、地质古老,这些是决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的主要因素,在被子植物方面表现最为清楚,中国被子植物多样性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1)生态类型齐备 各种生活型的植物从乔木、半乔木(如梭梭属(Haloxylon))、灌木、半灌木(如沙拐枣属(Calligonum))、小半灌木(如蒿属(Artemisia))、直到多年生草和一年生草,无不具有。生态类群方面,从高山冻原植物(如多瓣木(Dryas octopetala)、松毛翠(Phyllodoce caerulea))到热带雨林种类;从超旱生荒漠植物到潮湿低地的湿生、水生种类;从高寒风大环境的青藏高原垫状植物到华南热带海滨的红树林,各种类型都有代表。各个气候带都有大量代表科属,例如,桦木科(Betula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的落叶树种,以及杨柳科(Salic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等是温带的代表;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的常绿树种,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以及冬青科(Aquifo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蓝果树科(Nyssaceae),还有单种的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和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等是亚热带的代表;至于中国热带森林中包含的科就更多了,常见的科有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橄榄科(Burseraceae)、山榄科(Sapotaceae)、楝科(Melisceae)、藤黄科(Guttifer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天料木科(Samyd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四数木科(Datiscaceae)等。(2)原始古老成分很多 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或早期发生的被子植物类群,在中国分布不少,有些仅仅分布于中国。中国的木兰科(Magn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水青树科、连香树科、三白草科(Saururaceae)、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金缕梅科和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等科的植物,在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方面的重要性,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近年来,中国在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揭示被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揭示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特有类型极其丰富 中国被子植物有极其多种多样的分布区类型,其中特有类型所占比重极大。到目前为止,统计中国被子植物持有属共有246个,特有种约17000种。古老孑遗种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昆栏树(Trochodendron aralioides)、银缕梅(单氏木)(Shaniodendron subaequal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oricum)、四合木(Tetracena mongolic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都是中国特有的例子。这些植物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乃至世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历史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种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东南部地区,其中又有三个特有属、种分布相对集中的待有现象中心:(i)川东-鄂西-湘西北中心,这里的被子植物特有木本属几乎均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具有温带性质;(ii)川西-滇西北中心,即横断山脉南段,这里的草本属在全部属中占的比例较高,被子植物的木本属几乎全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青藏高原的快速和强烈隆升使本区产生大量新特有种,大大丰富了中国被子植物的多样性;(iii)滇东南-桂西中心,由于地理位置偏南,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居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分界线上,其乔木持有屑中几乎一半为常绿植物,特有藤本届全部为木质藤本植物,它们所隶屑的科均为热带分布的科,显示出明显的热带性。3、大力加强对中国被子植物的保护被子植物在大型植物中数量最多,而且与人类的衣、食、医药、工业原料等关系最为密切。被子植物大量灭绝无疑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威胁,因而我们必须格外重视对被子植物的保护。为了有效保护它们,必须研究它们受威胁的方式、程度和灭绝过程,从而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在这方面,进行种群存活力的分析(PVA),确定最小能存活种群(MVP)是核心内容。在目前尚无条件对每一个种进行深入的PVA分析的情况下,把保护的范围适当扩大是有必要的,否则,一个种灭绝以后,就再也不能挽回了。与此同时,应该特别重视减少造成物种濒危和灭绝的因素,如防止森林破坏,禁止对有经济价值的种类的过度采挖,尽量多建立一些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必要时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变野生为栽培)等等。所有这些,还必须以立法和政策加以保证。只有这祥,中国丰富的被子植物物种多样性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它不仅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人类的福祉作出应有贡献。

药用植物学论文题目

、评价药用植物种质优劣的标准、种的关系等4,。结果和结论:,,种质资源研究特别是种,因此需要投入更多力量加以研究。药物开发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旨在防病治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科学事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全球范围“回归大自然”呼声的日益高涨,国内外出现了一个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热。药用植物除被更有效的用作中药材或提供制药原料外,也被广泛用于保健食品、饮料、调味剂、香料、化妆品、植物性农药、禽畜用药等诸多新领域。这种令人鼓舞的形势给作为药材生产源头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在药用植物开发中的重要意义111“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的“种质资源”通常是就某一具体物种而言的,是包括栽培品种(类型)、野生种、近缘野生种和特殊遗传材料在内的所有可利用的遗传材料。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作物品种(类型)进行的考察与收集、鉴定与评价、保存和应用以及遗传学基础、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其中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geneticdiversity)研究,是当今种质资源研究的热点[1],是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作物品种的依据,也是研究作物起源、演化的基础。因此,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药用植物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2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是药用植物种质鉴定的基础遗传多样性是种内所有生物个体全部基因和染色体变异的总和。种下的遗传分化即基因或染色体的变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不同结构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如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核型、DNA的碱基差异等,又有生理、生化、生长发育等不同功能上的遗传多样性。人们依据这些变异的大小和遗传关系将种质资源划分成“变种variety”、“变型form”和“化学宗chemicalrace”;或“农家类型landingrace”、“品种variety”“、品系line”等。例如,我国的樟・579・“种质资源”是农业上作物育种学经常使用的术语“,种质germplasm”一词来源于德国著名遗传学家魏斯曼(Weismann)1892年所提出的“种质论”,认为“种质遗传物质,不受环境的影响并产生“体质”。“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是泛指一切可用于药物开发的植物遗传资源,是所有药用植物物种的总和。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药用植物物种资源,1995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已被应用的植物来源的中药有11,118种(包括1,208个种下单位)。狭意中国中药杂志1998年第23卷第10期树Cinnamomumcamphora(L.)Presl可划分成主含樟脑的本樟、主含黄油素的油樟和主含芳香樟醇的芳樟等多个化学型,但它们的形状并无区别。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能力进一步区分分类等级以下的种质资源,检测到居群之间甚至个体之间细微的遗传差异,这就为我们更有效的利用种质资源创造了条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发生兴趣,正如分类学家最关心“花结构”变异,农学家最关心“农艺性状”变异一样,药学家更关心“化学成分”的遗传变异,并以“有效成分tivecomponent”113基础构成了该物种的基因库(genepool),其中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已知或未知的有用基因[2],如控制高产、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基因和控制有效成分代谢途径和代谢速度的基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将为评估基因资源的开发前景提供重要信息。众所周知,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代谢酶来调控化合物的合成,最终决定中药的药性和疗效。次生化合物的合成需要相当多的代谢酶(包括同工酶)基因参与,这些基因的遗传变异直接影响药材的功效[3],此外,许许多多控制生长发育的基因和遗传变异也间接影响药材的成分和功效。目前已有不少调控次生化合物代谢的关键酶基因被研究[4]。例如,苯丙烷类代谢酶系是目前了解最清楚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其中许多酶基因已被克隆。黄酮、木质素、水杨酸等的生物合成都由此途径合成,这个途径的关键酶是本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242羟化酶(CA4H)和42香豆酸CoA连接酶(4CL)[5]。对药用植物优良农艺性状基因的研究也已受到重视。基因的多态性为发现该基因提供了线索[6],在定位这些基因时又要借助更多连锁基因作桥梁,经过连锁分析和染色体行走和跳跃(chromosomalwalkingandjumping)找到目的基因[7,8]。这些都要求对药・580・用植物基因多态性有更多的认识。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人类远未充分利用这些基因资源之前,其载体———种质资源,正面临严重破坏甚至面临丧失的威胁。因此,在健全和有效实施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加速药用植物种质资作。114,要获得好的疗效和经,在引种之前,首先必须在众多遗传资源中筛选出最有用的遗传资源,以便在消耗同等数量物资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对著名的抗癌植物红豆杉Taxus属的种质资源研究表明,世界上本属有11种(含中国4种1变种),种下又有许多地理品种和栽培种,仅欧洲红豆杉.就有不少于40个地理品种,有效成分紫杉醇taxol在树皮中的含量通常仅有。1990年前后美国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在北美栽培品种中筛选出一杂交类型“Hicksii”,含量为,并具有生长迅速等优良性状,于是,这一类型被大规模引种栽培[9]。另一方面,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对濒危药用植物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必须保留尽可能多的遗传多样性。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不仅包括遗传变异的高低,也包括遗传变异分布格局,即居群的遗传结构[10]。在引种之前,对该种野生药用植物居群遗传结构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采样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量化指标,例如,仅取少量地点的材料即可代表绝大部分遗传多样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佳效。采样不当将丢失遗传多样性,丢掉人类尚未认识的宝贵基因,也降低了植物抗逆性。总之,无论是对种质资源进行开发还是保护,都要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比较,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药历史,迄今为止,约有300种常用中药已进行过引种栽培[11,12]。但仍有许多野生药材和列入保护名单的濒危药用植物[15]有待引种,一些存在问题的品种也面临重新引种中国中药杂志1998年第23卷第10期的任务,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115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是育种的基础药用植物的“优良品种”对药材生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许多疗效优异的“道地药材”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应归功于“地方品种”的作用。“高含量育种”是药用植物育种的主要目的和特色。任何一个新品种的培育都是在原有的植物资源基础上通过选择、杂交、回交、诱变等方法修饰、加工、改良后培育出来的。例如,近年由对人参的天然变异类型“化后得到的。,再。由此可见,占有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育种上突破性的成就取决于关键基因的发现和利用。另一方面,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特别是分子多态性的研究是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的定位和分离及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应用的基础[14]。我国药用植物的育种已具有初步基础,许多药材如薄荷、红花、枸杞、地黄、贝母、山药、玉竹、桔梗、菘蓝、大麻、银杏、薏苡、石斛、益母草、金银花、杜仲、番红花等已形成地方优良品种。但更多的药材正面临艰巨的育种任务,同时也需要加速引进育种学新技术。这些方面都要求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要加速进行。2DNA指纹技术在种资源研究中的应用DNA指纹(DNAfingerprinting)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组可以检测出大量DNA位点差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因它们的电泳谱带类似人的指纹图形而得名,这些技术包括RAPD[17,18],AFLP[19],PCR2RFLP,DNA探针杂交[20],小卫星(minisatellite)[21],微卫星指纹分析等。这一方法的建立是植物资源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在种质资源研究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11在药材种质鉴定上的应用传统的中药鉴别方法是以药材表型特征为中国中药杂志1998年第23卷第10期[22][15,16]基础的鉴别方法,包括形态组织比较和化学成分分析。然而,常规方法对一些疑难种、易混种的鉴定往往很难得出正确有效的结论。90年代以来一种以药材DNA分子标记特征为鉴定指标的新兴技术———药材DNA指纹鉴定技术的出现,[23,24]。,排除。DNA。212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上的应用对药材种质资源尤其是多年生药用植物进行遗传分析在以往是很困难的,例如,采用经典遗传学中的子代分析法比较野生人参与栽培人参的遗传性状差异至少要花9年时间,这使得人们对繁殖周期较长的药用植物的遗传研究望而却步。90年代RAPD的发明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山参等多年生药用植物的遗传背景提供了有力的新工具,这一简便、快捷的先进技术第一次使我们仅用少量干燥材料即可直接比较不同种质遗传物质DNA的细微差异,分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获得丰富的遗传信息。213在其它方面的应用通过对许多DNA指纹图进行分析比较,可以计算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和相似系数,从而给出品种之间的聚类关系图,并进一步研究品种的起源、进化问题。此外,DNA指纹图也是药用植物构建遗传图谱的重要工具,遗传图谱是植物基因的档案,对育种工作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总之,DNA指纹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说明,DNA指纹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蓬勃的向前发展。3参考文献1懂玉琛.生物多样性及作物遗传多样性检测.作物品种资(下转第600页)・581・挥发油含量测定.山东医药工业,1988;(3):319陈翠萍,沙明,杨松松.朝鲜淫羊藿中黄酮类成分在不同采15郭亚健,崔玉萍,周静,等.不同采收期枸骨叶中熊果酸含量测定.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0):59116汪新能,李锋,蒋汉明.罗汉果果实生长发育与内含物变收期的含量变化.中国中药杂志,1996;21(2):8610彭强,刘汉兰,周大卫.黄连不同生长期小檗碱含量的变化的研究.广西植物,1990;10(3):22317冯全民,成树春,徐永厚,等.草麻黄的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化.中药材,1989;12(2):711范崔生,王汉章,褚小兰,等.中药采收鉴别应用全书.南积累动态.中药材,1997;20(8):37918梁天天,马全民,卢银仙,等..中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8,19212朱兆仪,王晓光.桂皮类药材的资源与质量研究.中国中药材,1997;20(8):38119林励,,,等.药杂志,1992;17(7):38713王桂英.肉桂不同叶芽不同部位树皮的质量分析.中草.:22()20,宋洪涛,.药,1992;23(11):59414钟凤林,陈和荣,陈敏.青蒿最佳采收时期、采收部位和干.;28(5):258燥方法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7;22(7):4051997211220收稿(上接第源,1995;(3):12赵微平.植物基因组:构建、表达和调节.北京:首都师范大199414刘旭.遗传标记和遗传图谱构建.作物品种资源,1997;(3):2915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国药用植学出版社,丘德有.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有用的次生代谢产物.植物物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6庄文庆.药用植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7WilliamsJG,KubelikAR,LivakKJ,;18:653118WelshJ,;18:721319PleterVos,ReneHogers,MarjoBleeker,;23(21):440720刘树俊.DNA指纹技术中所用的探针及其发展.遗传,1993;(1):(SSRs);91:;9:55323黄璐琦.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中国中药科学综论.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205李承森.植物科学进展(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936孟祥文,李璞.AP2PCR技术及其应用.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5;18(3):1177潘星华,傅继粱.基因狩猎:功能克隆、定位克隆和表型克隆.自然杂志,1997;18(2):808郭保宏.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植物基因定位和检测.作物品种资源,1996;(1):299陈毓亨,程克棣.近年来国外紫杉醇资源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4;21(1):3610AHDMTClegg,ALKahlerandBSWeir(eds).马小军,陈震.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发展与展望.中国中药杂志,1994;19(7):39812马小军.国外药用植物的引种栽培.作物品种资源,1989;(3):4013肖培根,陈鹭声,汤以佳,等.中国药用植物多样性的保杂志,1995;20(11):64324马小军.PCR技术及其应用.植物杂志,1996;(5):30护.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1998202223收稿・600・中国中药杂志1998年第23卷第10期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在药用植物开发中的重要意义》相关的范文02-23 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申请单位:XXXXXXXXXXXXX 地 址:XXXXXXXXXXXXXX 邮政编码:XXXX 联 系 人:XXXXXXXXXXX 电 话:XXXXXXXXXX 传 真:XXXXXXXXXX 申报日期:2011年10月26日 5000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 ...12-04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58 2008年第1期宁夏农林科技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 刘月梅1,白小安2 (1.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延安市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716000) 摘要: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良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单倍体和多倍体培养.离子束技术.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基因工程等.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建立种质保存基因库,保存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也是一 ...05-24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专稿 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 肖培根 1* , 陈士林, 张本刚, 魏建和, 4 1 1 111 周庆年, 缪剑华, 3 3 2 陈伟平, 张昭, 杨世林, 李学兰 (1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193; 2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 广西 南宁 530023; 3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 云南 景洪 666100; 4 ...01-07 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战略摘 要:简述了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包括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平台结构.三大体系建设及八大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 ...07-14 _柴达木地区野生黑果枸杞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植物生态学报 2015, 39 (10): 1003–1011 doi: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柴达木地区野生黑果枸杞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王锦楠1* 陈进福2* 陈武生2 周新洋3 许 东1 李际红1** 亓 晓1 1 2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 ...04-29 莱芜水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摘要: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莱芜市范围内栽培水生观赏植物的园林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记录了水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及生境特点.结果表明:莱芜水生观赏植物共计38科94种:从中筛选出了千屈菜.菖蒲.灯芯草.水鳖.水葱.荇菜.槐叶萍.苹.满江红.黑三棱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的优良植物资源.建议对湿地植物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水生观赏植物:湿地植物:资源调查:开发利用 ...07-19 进化生物学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中由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的统一体.即生物群落与环境组成的复合体. 组成部分:生物成分(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环境) 有机联系:物质流和能量流 群落 community 亦称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 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生 ...03-23 农业高新技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农业高新技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1. 绪论---农业发展与高新技术 绿色革命 ⏹ 20世纪60年代,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和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 小麦改良中心,育成矮杆(半矮杆)高产水稻和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广应用,并配合灌溉.施肥技术的改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以推广良种(矮杆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矮杆育种). ...05-12 1--绪论-1药用植物栽培学 本章小结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研究任务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特点 药用植物栽培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实施GAP 目的 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 绪 论 中药材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菌物及矿物药材,其中药用植物为其主要来源. 药用植物栽培在保证药材供应.满足中医临床和中药制药企业用药的需求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一.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性质 药用植 ...06-03 大学课程论文格式及要求 (1)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课程名称:论文名称:学 生:学 号:班 级: 课程论文 园林植物培育学 园林植物培育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刘逸 20126227 园林12-6 年 6月10日 2015 <遗传学>课程论文要求 一.题目:自拟,但必须围绕xxx 方面的内容,必须与所学专业相结合 二.内容范围: (1)遗传学最新研究前沿进展 (2)遗传学在某领域的应用等 (3)遗传病现状分析 .治 ...

金银花又名双花、忍冬花等,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金银花的栽培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金银花的栽培技术论文篇一 论金银花的生物特性及高效栽培技术 [摘 要]金银花又名双花、忍冬花等,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金银花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是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与木犀草甘(luteoloside),具有独特的抗菌性,被人们誉为”中药抗生素”。据有关部门统计,临床常用中药方剂中近1/3含有金银花,特别是在”非典”“甲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发生与流行期间,金银花成为防治这些疾病的首选药物。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金银花作为一种天然的大宗药材,越来越受到青睐,市场需求量很大。本文对金银花的生物特性、繁育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金银花;生物特性;繁育;病虫害;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207-01 1、生物学特性 生长环境。金银花适应性强,喜通风透光,怕枝条密挤;喜温暖干燥,怕阴冷潮湿。金银花为温带及亚热带喜阳植物,春季孕蕾前,若晴天干燥,抽枝展叶特别茂盛。金银花喜阳,对水分、土壤要求不严,在pH值为~的微酸偏碱地均能正常生长,尤以砂壤土、阳坡、半阳坡为最适组合生境,特别是在肥沃、疏松的土质中生长极其旺盛,在中国北至辽宁、南至广东均有种植。 生长发育习性。金银花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地上生长旺盛,藤茎分生能力强,茎叶覆盖度大,故能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防风固沙作用。金银花的主干有较强的直立性,藤茎有一定的缠绕性与”自剪性”。 2、繁殖技术 金银花一般采用扦插繁殖方式,分为直接扦插和扦插育苗2种。直接扦插就是在金银花藤茎生长季节,选择生长旺盛的枝条,截成长20~30cm的插条,每根至少具有3~5个牙位,剪去下部叶片,将下端切成斜口,用促根生长剂浸10秒后趁鲜扦插。株行距×,挖穴,每穴扦插3~5根,地上留1/3的茎,至少有1个芽露在土面,踩紧压实后浇透水,1个月左右即可生根发芽。扦插育苗就是将插条先育成苗子,然后再移栽大田。 3、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金银花对土壤要求不严,向阳的山坡地、山坳地、山坞田均可种植;但若要达到优质高产,应尽量选择向阳、土层较为深厚、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坡度在15℃以下的沙质壤土栽植,坡度偏大的可整理成阶梯状条栽。栽前土壤适当深耕,平整耙细,开沟作畦,一般畦宽~2m,株行距为(~)×2m。 精细移栽春季、晚秋或初冬均可移栽。晚秋或初冬移栽,于栽前挖定植穴,穴底可适当深施基肥,一般每穴施肥1kg或45%三元复合肥,再覆土待移栽,以免烧根;春季移植的,可等移栽成活后再采用环状沟施。移栽苗一般选择直径1cm以上、高20cm以上的扦插苗,移栽时将苗木根系舒展开,栽植在定植穴中,并踩紧土、浇透水。有条件的可选择阴雨天移栽,以提高成活率。 田间管理 施肥第一年,晚秋或初冬移栽的,建议先施基肥;而春季一般在空白地移栽,成活后结合中耕培土。之后每年分别结合中耕除草,施春、冬2季肥,化肥和农家肥配合,根据树冠大小确定施肥沟位置。此外,每次采花轻剪后,均需追肥一次,以施用速效氮肥为主、辅以部分磷肥,还可喷施叶面肥;施肥量视金银花长势、树冠大小、土壤肥沃程度等灵活确定,一般头茬花施肥量多于后几茬。施肥尽量在阴雨天前后进行,既可节约劳力,又可提高肥效。同时,每次修剪后都应追肥1次。 中耕除草金银花移栽前几年,每年最少需除草3~4次。每年开春,长出新叶时,结合施肥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培土;7~8月份第一季花后二季花前,进行第2次;秋冬霜降前后,结合施越冬肥进行第3次中耕除草、培土。3~4月后,视金银花长势、杂草滋生情况,酌情减少除草次数。为确保金银花的药用价值,一般不使用除草剂,以人工或机器除草为宜。 整形修剪整形修剪是金银花种植成功与否和实现优质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通常移植后1-3个月后主要是培育直立粗壮的主干,修剪培养成伞形直立小灌木。 整形修剪的方法第1年移栽成活后,当主干高度长到30~40cm时,剪去顶梢,促进侧芽萌发成枝;当年冬季霜降后,略加修剪,剪去过长枝、病枝、密枝。第2年春季萌芽后,在主干上部选留生的粗壮枝条4~5个,作为主枝;到冬季,再从各主枝上长出的分枝中分别有选择地保留5~6个,剪去顶部作为主枝的一级分枝。此后,再从一级分枝上长出的分枝中每枝保留4~6个,剪去顶部作为二级分枝;以此类推,最终形成主干直立粗壮、分枝均匀的伞形灌木。以后每年春季,金银花尚未萌发时,再将枯老、细弱、直立能力差的枝条剪除;一般开春后在二级分枝中或原来的老花枝上萌发出的节密而短、叶细的幼枝均是花枝,应予保留;主干基部新抽出的蔓生枝和枝干上的内膛枝一定要剪去,以免消耗营养。 整形修剪的时间每年于冬、夏2季进行修剪。冬季修剪主要是剪去下垂枝、徒长枝、交叉枝、病枯枝、细弱枝等,保留健壮枝条;要求枝枝都剪,即对所剩余下的枝要全部进行轻剪,以形成多个粗壮主侧枝,逐年修剪形成枝条疏朗、分布均匀、通风透光、主干粗壮直立的伞形灌木状树形,促使通风透光性能好,增加产量又便于摘花。夏季修剪,以“打顶”为主,促进多发新枝;适当对少数旺枝进行中度修剪,控制金银花徒长,以利于形成均匀的伞形枝;剪除郁闭枝,细弱枝,枝粗、节长、叶大的无花徒长枝,以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效能,增加营养积累。每季花后都要进行轻剪,剪去已开花梢,促使形成新的花梢,以免未采摘干净的花稍转变成生殖生长,即开花结籽,影响下一季开花。而且靠近根部发出的枝条和徒长枝条都要剪去,以减少养分消耗,促使大批量花蕾提早形成,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4、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金银花抗病性较好,只要保持植株通风透光、田间排水良好,则很少发生病害。若雨水过多,则应注意叶部和嫩茎的褐斑病、白粉病的发生。防治对策:(1)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力;(2)发病初期用1∶1∶200倍的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25%粉锈宁1500倍液喷雾防治,每7天1次,连喷2~3次。 虫害防治主要虫害有蚜虫、天牛,蚜虫主要危害叶片、嫩枝,天牛主要危害茎干。蚜虫一般每年防治2次,即在每年的4月份花期前10~15天和9月上中旬采花前10~15天,用菊酯类农药或40%氧化乐果防治。天牛一般采用注射法防治,当发现植株被天牛幼虫危害且已蛀入枝干时,用医用注射器及针头吸取40%氧化乐果原药直接插入虫孔,将药液注入,注药量以孔洞注满、从另一个孔洞冒出为止,随即拔出注射器后用湿粘土将2个出口封住,防效可达98%以上。最后一次用药须至少在采花前10~15天进行,以免造成农药残留,影响金银花的质量。 金银花的栽培技术论文篇二 金银花的利用价值与丰产栽培技术 摘要 介绍金银花的特性和利用价值,并总结其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促进金银花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 金银花;特性;开发价值;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07-02 金银花又名二花、金花、银花、忍冬花等,为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常绿缠绕灌木。金银花在我国分布较广,辽宁以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河南、山东栽培较多。金银花是一种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看好的优良药用经济树种,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随着国内对金银花开发利用速度的加快,金银花市场缺口越来越大,2012年市场缺口将高达万t。为此,笔者结合栽培经验和有关文献资料,对金银花的利用价值和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1 金银花的特性 金银花为多年生常绿缠绕性灌木。茎中空,多分枝,密生短柔毛。叶片凌冬不凋,单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长3~8 cm,先端短渐尖至钝,全缘,叶缘浅紫色,叶柄短。花生于叶腋,一梗两花,花下2苞片叶状,花冠筒状唇形,长3~4 cm,初开白色,2~3 d后为金黄色。浆果球形,熟后褐色,有光泽,内含种子4~10粒。花期5—9月,果熟期7—11月。金银花喜光、喜湿润、喜通风、耐热、耐寒、耐旱、耐涝、耐瘠薄,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金银花根系发达,根深可达3 m左右,根幅比树冠大2~3倍,浮根多集中在深30 cm的土层内。豫南地区3月上旬金银花芽体膨大,4月中旬第3、4对叶开始现蕾,5月中旬可摘第1茬花,土、肥、水管理好的条件下,一年可收3茬花。丰产期可产干花2 250 kg/hm2左右,丰产期一般可维持30年以上[1-2]。 2 金银花的利用价值 经济价值 近年来,国内对金银花的开发利用发展很快,在香料、化妆品、保健食品和饮料等多个产业领域都有应用。在香料工业方面开发出金银花香水、金银花香液、金银花浴液等,在食品与饮料方面已开发出金银花面包、点心、花茶、啤酒等,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市场开发的深入,市场对金银花的需求将逐年增加。 药用价值 金银花药用价值高,花、叶、根、藤都可以入药,其含有3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元素,并且有抗菌消炎和对某些病毒的抑制作用,其制剂应用十分广泛。用于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结膜炎、急性阑尾炎、大叶性肺炎、细菌性痢疾、外伤感染、子宫颈腐烂等症。 环境价值 金银花是地被灌木,分枝力强,根系繁密,固土性能好,适应性强,是优良的固堤、防止水土流失的灌木树种。 观赏价值 金银花色香具备,可攀援花架、花廊等作垂直绿化材料,或附植于山石上、沟边、山坡作地被材料。十年生的金银花可以进行整枝造型,做成盆景以供观赏。 3 金银花丰产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金银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微酸、微碱及中性土壤都能较好生长,最好选通风向阳、水利条件好的土地,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对选好的地块施农家肥6 t/hm2左右,深翻细耙,做成 m× m的平畦,以备育苗。大田栽植可穴状整地,穴株行距90 cm×150 cm,穴大小为40 cm×40 cm×40 cm,每穴施农家肥10 kg与土拌和,以备栽植[3]。 培育壮苗 育苗有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2种方式。种子育苗生长慢,生产中一般不采用,而扦插育苗简单易行,省功省力,收益快,在生产中应用较为普通。扦插育苗在春、夏、秋3季均可进行,但以9—10月为好,此时地温高于气温3~5 ℃,伤口愈合快、生根快、成活率高。扦插方法:选择一年生以上健壮枝条,剪成30~40 cm长(须保持3对叶以上)作为插穗。在苗床上按行距30 cm、深25 cm开沟,株距10~15 cm垂直摆入沟内,插穗埋土2/3,覆土踏实,及时浇水,保持湿润,10 d即可生根发芽,来年秋季即可移栽大田。 大田移栽 成苗后进行大田移栽,春、秋2季均可,春移在3月上旬,秋移在9月中下旬。将根系好的壮苗栽入整好的大田里,株行距90 cm×150 cm,每穴1株,覆土压紧,及时浇水,以保成活[4]。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大田移栽成活后,在前2年要注意清除植株周围的杂草,以后结合除草普遍进行松土,除草一般在夏季前后进行。 浇水追肥。金银花喜湿润,要求土壤湿度在70%以上,促使植株生长旺盛、稳产、高产。每年入冬前浇1次防冻水,萌芽前浇1次促芽水,每次夏剪后根据天气结合追肥,适时各浇1次催长水。 整形修剪。金银花萌芽率高,成枝率高,不适时修剪很容易密不透风,发生病虫害,影响产量、质量和田间作业。修剪要求做到“株形直立蘑菇状,群枝离地斜向上;内膛清除无效枝,外围留枝要适当;瘦小弱枝全剪掉,株形美观透风光”。修剪全年进行3次,其中冬剪1次,夏剪2次。冬剪在10月下旬至封冻前进行,过早会发芽,过晚则消耗养分。冬剪主要剪除细弱枯老枝、横串密集枝、下垂着地枝、油条徒长枝及交叉枝,留强壮、旺盛、顺生枝,剪后达到主干、侧枝明显,层次分明,摆布均匀,多而不乱,树高控制在 m以内。夏剪在摘完每茬花后3~5 d内完成。夏剪主要剪除细弱枯老枝、密生枝及交叉枝,留强壮花枝第1对花蕾的以下部分,上半部分全部剪掉,一般留15 cm左右。金银花具有当年新枝发育成花枝的特点,通过合理修剪即可达到枝多花多、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病虫害防治 蚜虫。在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15~25 ℃繁殖最快,主要刺吸植物的汁液,使叶变黄、卷曲、皱缩,严重时会造成绝收。可用40%氧化乐果、5%灭蚜松1 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喷雾毒杀,采花前15 d应停止用药。采花期发生时可用洗衣粉1 kg对水100 kg,或用酒精1 kg对水100 kg,或用生物农药鱼藤酮乳油500倍液喷雾防治。 咖啡虎天牛。多发生天5月中下旬,可用50%辛硫磷乳油600~1 000倍液或50%磷胶乳油1 500倍液喷雾,7~10 d喷1次,连喷数次。 红蜘蛛。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可用螨虫净或螨必治1 000~2 000倍液喷雾。采花期可喷洒10%浏阳霉素1 000~1 500倍液。 白粉病。多发生于夏季高温多雨后,田间郁蔽、通风不良时易发生。防治方法:及时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使植株生长健壮而不旺长;发病初期,喷洒20%粉锈宁1 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每隔7 d喷1次,连喷3~4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唐密林.金银花经济价值及繁殖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1(3):36. [2] 叶传财.金银花栽培关键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1(6):85-87. [3] 严振旺,柳宗林,林敏莉,等.药用植物金银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131-132. [4] 郭艳萍,丁文静,张李娜,等.金银花新品种中花1号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要点[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21-122.看了"金银花的栽培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金银花盆景的栽培技术 2. 对园林绿化种植类型及养护研究 3.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 4. 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论文3篇

现在毕业论文都需要查重,不能直接使用网上的文章,下面列举不同目的下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的获取方式。你如果是想获取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资料,可以去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询,里面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你如果是不知道中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先看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然后找篇优秀的中药学毕业论文模仿。本科毕业论文不对外公布、不上知网等数据库,网上流传的很多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佳且不是定稿,参照时注意鉴别。优秀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你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等内部数据库寻找,或者找论文指导老师求助一篇。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实验类居多,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实验数据和图谱需要实验获取,如果在校外实习,无法获取实验数据和图谱时,可以去药标网求助。中药学实验类毕业论文专业性强,只有本专业的并且有实验条件的才可很好的完成。

接上面没有记录的标本是没有科学价值的。2. 4培养学生的标本制作能力2. 4. 1保证压制标本的质量要指导学生做好药用植物标本,最初压制时,必须使标本舒展,叶片应有正面和反面两种叶子,为今后制作药用植物的腊叶标本做好准备。2. 4. 2开展标本展评在实习阶段,应组织学生随时进行采集制作标本的讲评话动,指导学生科学采集标本。野外实习结束后,可以进行以学生、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标本展评话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2. 4. 3留存优秀标本把学生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部分。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采集、制作一批高质量药用植物标本,也可以选择学生制作精良的标本,充实学校的标本室和教学科研素材。3建立自由开放型实验室,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药用植物学的主要培教学目标是讲授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通过反复实践是很难掌握的。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有限的课堂教授和实践时间内达不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此,根据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进行实验改革,提出了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教学理念,在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的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含义:其一是指一个单元的实验内容在一段时间内向学生自由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其二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自由,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施开放式探究,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自由开放型实验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一般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向学生开放两个星期,指定一位教师或实验员在实验室值班。这段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究学习,教师一般不给予辅导,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设计、操作、得出结果。但实验准备所需用的仪器、药材标本、试剂要有充分的余地,比教学目标要求所规定的内容尽可能多,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7, 8]。总之,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药用植物学试验教学、野外实习和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实施,有利于本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乃至他们今后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只有教会求学者会学,求学者能学,才能开拓,才能创新。参考文献:[ 1 ]孙敏,邓洪平,王明书,等.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8(5): 812.[ 2 ]孙敏,王彦涵,王明书,等.高师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科学索质教育探讨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J].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0.[ 3 ]郁达,卢祥云,吴金男,等.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21(1): 15.[ 4 ]黄宝康,张朝晖.药用植物学野外教学的几点体会[J].药学教育,2001, 17(1): 37.[ 5 ]王丽红,刘娟,郑淑琴.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综述[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4, 27(5): 69.[ 6 ]叶创兴,廖家遗,廖文波,等.从严要求,提高生物学野外实习的质量,打好生物学专业学生宽广的基础[ 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 21(5): 24.[ 7 ]周效思,孙毅东,李明娟,等.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构思与实践[J].高教研究, 2006, 24(15): 15.[ 8 ]张济生.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01(2): 37.我这是从CAJ上复制下来的,又把附件发你QQ邮箱里了,你下载CAJ软件就可以看了.

潮汕药用植物研究论文

汕头地区地处广东省的东部,地理位置座标为东经115°05′26〃至117°19′35〃、北纬22°53′18〃至24°14′10〃之间,北回归线横过本区的中部;东西长161公里,南北宽,东北与福建省漳州市的诏安、平和县接攘,西北同本省梅县地区的丰顺、大埔县为邻,西部接梅县地区的五华县、惠阳地区的陆丰县,东南濒临南海。汕头地区海岸线曲折绵长,有着许多天然良好的港湾。海岸线陆岸部分,东起饶平县大埕湾的上东乡,西止惠来县岐石区的华清村,长公里,加上岛岸线部分公里,全长公里。沿岸海域分布有大小岛74个群岛,其中最大的海南澳岛,而积约103平方公里。 全区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1552万亩),其中山地占,平原占,沿海沙陇、海蚀崖等占;境域内设有六个市辖区和一个经济特区,以及潮州市、潮阳县、普宁县、惠来县、揭阳县、揭西县、澄海县、饶平县、南澳县等九个县(市),全区总人口,1986年达万人,人口平均密度895人/平方公里,为全国人口密度的8倍、世界人口密度的27倍,人口高的县是澄海,每平方公里达1672人。 本区北倚西岩山、凤凰山、大北山,南临南海,地势为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大部分是丘陵、台地。东部的榕江和练江水域大、河床较小,加上韩江三角洲,开成潮汕平原。由陆到海的地貌类型依次是低山、丘陵、台地、平原、沙滩。本区地处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热量丰富,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受季风影响,冬季,出现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天气比较寒冷干燥;夏季,受热带洋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洋面的西南季风控制,偏北风少、雨水多、气温也较高。由于本区的背部有莲花山脉这一天然屏障,前面又濒临着浩瀚的南海,海洋气流的调节影响比大陆性气流大;因此终年的气候还是比较温和湿润,冬暖有阵寒,夏热无酷暑,常年的平均气温21~22℃,最高气温36~40℃,最低气温是~℃。一年中以7月的平均气温最高,为~℃;以1月的平均气温最低,为~℃。常年平均日照时数是1800~2300小时,总的情况是沿海地区多,内陆偏少。全区的常年平均降雨量1300~2200毫米,降雨特点是春夏多锋面雨,夏秋多台风雨。 一年中的3月下旬至9月下旬,由于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降雨量最多,约1100~19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0~90%。 本区的地质,岩层出露以燕山期的花岗岩分布最广,次为第四纪冲积层,部分为中生界的砂页岩。花岗岩多分布在东、西、北边的山地和丘陵,另外,北部一些地区还有砂页岩;中部和沿海平原地带以冲积层为主。全区的土壤面积有万亩,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以赤红壤为主,约有650万亩,其次为黄壤、红壤、冲积土、水稻土、盐渍土等。由于地处高温多雨的南亚热带沿地区,土壤受雨水淋浴多,土壤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减失程度较高,土壤普遍呈酸性。 本区属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区,自然植被以次生类型为主。 一、药用植物资源种类 根据多年来的调查,采集标本,经鉴定,汕头地区药用植物共228科,903属,1599种,73变种,5亚种,1变型。(表1.) 据测算,全区野生中药材蕴藏量在700万公斤左右,其中岗梅、狗脊、贯众、淡竹叶、络石藤等十二个品种,每种蕴藏量在10万公斤以上。一些野生品种全市都有分布,而且蕴藏量也较多,如岗梅、海金沙、金樱子、山芝麻、山白芷、山鸡血藤、狗脊、贯众、葫芦茶、五指柑、三叶鬼草、了哥王等。一些野生品种只个别地方有分布,面积不大,数量有多,如桔梗、漏芦、鸡骨香、女贞子、鸦胆子、声色草等。 据调查,区内有一些珍稀的野生药用种。如南澳县的漏芦,饶平县的东南山梗菜,潮州的黄连,饶平县的白花败酱草、异色血叶兰,揭西的的甘木通,揭阳的紫背天葵、黑紫细辛(当地作细辛用),潮州、普宁和揭阳的黑紫藜芦,揭西和潮州市的刚毛白簕(刚毛刺五加),饶平县的田字草(马钱科的水田白,在普宁县大南山有分布),揭西县的马下乌(菊科的柳叶斑鸠菊,揭西良田区有野生,也有家种)等等。 二、药用植物分布概况我区地处纬度较低,年平均气温较高,具有雨量充沛,湿度较大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因而在植被结构上表现出种类丰富、成份复杂的特点(植被指的就是在某个地域内所生长的植物总体)。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生长不同的植物。 (一)次生森林 次生森林是指原始森林在受到破坏后,由于受到人们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森林。我区饶平县的北部、潮州市的北部、揭阳县的西北部、揭西县的大部以及普宁县的西部等山区基本上是属于这个类型。这个类型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是相当丰富。乔木类如枫香树、翻白叶树、白桂木、鹅掌柴、苦木、千张纸、乌药、降香黄檀等;灌木有梅叶冬青、毛冬青、杜鹃、了哥王;藤本常见的有:牛大力、木通、丁公藤、匍匐九节、小果蔷薇、钩藤、威灵仙等种类。在林下也常能找到草珊瑚、珠砂根、虎舌红、淡竹叶等种类;在一些水分条件较好的密林中,也能找到石仙桃、尾花细辛。同时,在上述的环境里,许多树干上还生长着多种的寄生植物,如桑寄生。 (二)丘陵灌丛 这是由于丘陵地原来的森林被砍伐后再生长繁殖起来的植被。植物种类多数喜光,且较耐干旱。以灌木种类和藤本植物为多。我区饶平县中部、潮州市中部、揭阳县中部、揭西县中部、普宁县东北部及中部、惠来县北部、潮阳县西北部等半山区基本上属于这个类型。药用植物中,如杜鹃属植物以及毛冬青、梅叶冬青(秤星树)、栀子、华山矾、桃金娘、了哥王、毛果巴豆、算盘子、盐肤木、余甘子、黄牛木、九节、玉叶金花、三叉苦、破布木、牛耳枫、簕党、竹叶椒、山芝麻、天香炉(金锦香)、鬼针草都是分布广、产量多的植物。藤本如山银花、金樱子、酸果藤、铁包金、土茯苓、菝葜、蔓性千斤拔等也很普遍。 (三)荒山草坡 荒山草坡是我区山地、丘陵分布较多的一种植被类型。它是由于原来的森林受到严重破坏后所形成的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其中散生着稀疏的乔木和丛生的常绿、半常绿灌木。由于水分条件的不同,在荒山草坡的高处和低处,植物种类也是有差别的,在山顶或高坡上,可以见土丁桂、华南龙胆、大泽兰、徐长卿等。在较低的荒山草坡上,常见的有:地胆草、地稔、丁癸草、鸡眼草、独脚金、金钱草、金锦香、毛大丁草、猪他笠、野菊花、鸡儿肠、一枝黄花、大蓟、兔耳风、白茅等。在散生的灌木丛中常可找到毛冬青、山芝麻、排钱草、黑面神、野牡丹、鸡骨香、葫芦茶等植物。蔓生藤本或藤状灌木有:玉叶金花、百眼藤、山木通、威灵仙、茅莓、金樱子等种类。 (四)平原田野 我区饶平县南部、潮州市南部、揭阳县东南部、揭西县东南部、普宁县东南部、惠来县南部、潮阳县大部、澄海县、汕头市郊区等平原田野。在这些地区的村边、路旁、河岸、田边、荒地上,生长着大量的药用植物。由于这些地方受人们活动影响较大,常以小灌木和草本类为主。其中小灌木极:黄花稔、梵天花、刺蒴麻、磨盘草、算盘子、毛果算盘子、黑面神、了哥王、马缨丹、白簕花、大青、茅莓、臭牡丹、马甲子等;藤本和藤状灌木有玉叶金花、铁包金、粪箕笃、鸡屎藤、络石等;草本种类有:土牛膝、蔊菜、鬼针草、豨签、土荆芥、野甘草、马鞭草、倒地铃、铁苋菜、咸虾花、广防风、益母草、刺苋、地耳草、车前草、一点红、天胡荽、积雪草、白花蛇舌草、鳢肠、鹅不食草(石胡荽)、叶下珠、半边莲、马蹄金、酢酱草、飞扬草、荠菜、香附子、星宿菜等。在沟旁、溪岸和湖边湿地上常生长有许多湿生药用植物,如:三白草、过江藤、大叶石龙尾、水珍珠菜、草龙、水龙、圆叶节节菜、水蓼、火炭母、鸭跖草等。 (五)池塘沼泽 在池塘、沼泽中常见的药用植物有:莲、芡、大藻、凤眼莲、浮萍、紫萍等。 (六)海滨滩地 海滨滩地由于常受海水的浸渍,土壤多为含盐量较高的烂泥滩或沙滩。适应这种环境生长的植物,常见的有:海莲、竹节树、秋茄树、红茄苳、许朗树、单叶蔓荆、老鼠艻、二叶红薯(厚藤)、草海桐、蒺藜、卤地菊、文殊兰、芦荟等。 (七)海洋 我区近四百公里的海岸线,海洋中分布有许多药用藻类植物。如蛎菜、裂片石莼、扁铁钉菜、鹅肠菜、海带、裙带菜、羊栖菜、半叶马尾藻、圆盘马尾藻、柱囊马尾藻、匐枝马尾藻、裂叶马尾藻、皱紫菜、长紫菜、坛紫菜、圆紫菜、海萝、鹿角海萝、蜈蚣藻、舌状蜈蚣藻、江篱、琼枝、美舌藻。 三、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本区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利用中草药治病是极为普遍。作为中药材的生产和购销来说,在解放以前只有私商根据市场需要,收购少量野生药材,至于药材生产基本上无人经营,解放后中药材生产与收购工作逐步发展起来。1958年以后,各地积极开展野生转家种、北药南移引种的试验,先后引种成功的有党参、川芎、地黄、山药、砂仁、北沙参、牛膝、泽泻等28个品种。逐步建立了一批药场,生产迅速发展。全区历史最高年份(1978年,包括海丰、陆丰)家种药材面积达41457亩,其中地黄5098亩,党参3751亩,川芎3180亩、山药1404亩,栀子1627亩,砂仁1360亩。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如党参冷藏两造夏种法,春砂仁鲜果育苗与人工授粉等,都使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中药材收购历史最高收购年份(1977年,包括海丰、陆丰)共收购药材品种286个,数量6761吨,金额万元。其中家种3061吨,万元;野生3700吨,万元。1980年后,每年还提供出口药材约200吨,金额100多万元。 在发展药材生产中,注意抓好中药材的科研试验工作,如沉香人工结香,川芎留种,地黄有性繁殖,金银花、巴戟、栀子的栽培,春砂仁人工授粉等。目前本区引种的中药已发展到40多种。(表2) 四、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区在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1)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中药资源:本地资源未充分利用,且在开发利用时,没有做好资源保护工作。宣传保护资源少。加上历史上人为的开荒造田、围海造田、乱砍山林,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致使资源越来越少,有的频临枯竭。(2)错收错用易混淆品种:中药材来源复杂,各地习惯不同,出现了不少错收错用的情况。如:把锦葵科的磨盘草当作石竹科的王不留行收购,把唇开科的防风草当作菊科的豨签收购,把菊科的剪刀股当作蒲公英收购,把菊科毛大丁草当作萝藦科白前使用,把菊科的佩兰当作唇开科泽兰收购。因此,应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努力加以克服。 (一)加强资源的保护管理 据调查,汕头地区有些野生品种蕴藏量水多,且逐年减少,如金银花、钩藤、黑老虎等。有的临近绝迹,如丁公藤、广金钱草、卷柏、桑寄生、石蚕等。其原因一是本区高山深谷少,天然蕴藏量少,另一个原因是自然植被人为破坏严重,生态平衡失调,影响资源再生,加上长期采挖,资源就逐年减少。因此,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关于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方针,"加强保护,采育结合,积极发展,合理利用"。 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必须注意保护资源,而保护是为了更好利用。过去产在收购野生药材时,往往在市场格高时,就大量收购,引起滥采滥挖,使一些品种资源遭到破坏。为保障中药资源的永续利用,必须加强对资源的保护管理。首先要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保护中药资源的重要意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自觉保护中药资源。同时,行政主管部门要制订和颁布一些保护药源的政策法令,做到奖罚分明。其次,医药主管部门要按资源蕴藏情况及药用需要,制订好收购计划;收购、代购部门严格按计划收购,不得因销路好、价格高,就滥收滥采。 (二)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 1、因地制宜,结合农林发展区划,发展中药材生产 各地应以地形地势、气候、土壤条件及各种药材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为依据。同时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及中药材生产的历史、现状,结合农林业区划,科学地进行中药材生产适宜区的区域划分,做到农药、林药结合,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发展中药材生产。①山区片为发展木本药材及巴戟、砂仁、益智、金银花、茯苓等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区。②半山区片为发展金银花、栀子、枳壳、使君子和广金钱草等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区。③沿海平原为发展党参、川芎、地黄、菊花和北沙参等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区。沿海堤围是发展蔓荆子生产的好场地。广阔的域是发展海产药材的天然优良场所。 2、巩固、发展家种品种,扩大中药材生产,开展变野生为家种的试验 我区有40多个家种药材品种,对多年生药材,如白木香、厚朴、栀子、黄柏、安息香、肉桂、枳壳、巴戟、砂仁、益智、金银花等应巩固和有计划地发展。党参川芎、地黄和菊花除内销外,每年大量提供出口,也应巩固和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质量,在市场竞争中以物美质优价宜而取胜。穿心莲和溪黄草是制药工业原料,应视需要安排生产。广金钱草是制药工业的紧缺原料,饶平县已试种成功,今后应迅速加以发展。对积滞品也要适当安排种植,保留种苗,以保证市场变化时发展生产的需要。此外,由于本区野生药材资源越来越少。为解决药用需要,必须变野生为家种。如人工栽培广金钱草、半枝莲、黄连、巴戟、山银花、漏芦、兹背天葵、女贞子、黑紫细辛、刚毛刺五加、水田白、柳叶斑鸠菊、中华补血草、东南山梗菜。 3、向海发展,探索、开辟新药源 本区面临南海,曲折的海岸线长达近四百公里,还有广阔的海域。海湾、沿海滩涂、近海渔场、礁岩分布自然,水文条件优良,水产资源丰富,为发展海产药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区我多地少,陆地中药资源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必须向海发展,探索、开辟新药源,大力进行人工养殖海产药用植物。 (三)对一些同名异物混用的中药材,应该区别使用 汕头地区现在中药材的应用情况,有部分中药与全国大多数地区应用的主要品种名同而物异。这些药材,有些与其主要品种的效用相似,但也不尽相同;有些则与其主要品咱的效用各不相同,这就影响了用药的准确和疗效。有些是错收错用。为保证用药的准确有效,对这一类中药应该加以纠正,区别使用。现将主要的列举如下: 1、小蓟与茅莓根 小蓟应以菊科植物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的干燥全草或根为主,但汕头地区过去用蔷薇科植物茅莓(Rubus parvitolius)的干燥根作小蓟入药,现仍二者混用。查二者效用,不尽相同。 2、王不留行与磨盘草 王不留行应以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ls)的干燥种子为主,但汕头地区一向以锦葵科植物磨盘草(Abutilon indicum)的干燥全草作王不留行入药。二者效用不尽相同。 3、白前与毛大丁草 白前应以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芫花叶白前(Cynanchum glaucescens)的干燥根芭及须根为主,但汕头地区一向还将菊科植物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的干燥根茎及须根也作白前入药,现仍二者混用。二者效用不尽相同。又以白前作白薇使用。二者效用不同。 4、石南藤与球兰 石南藤以蔷薇科植物石南(Photinia serrulata)的干燥茎叶为主,但汕头地区一向以萝藦科植物球兰(Hoya carnosa)的干燥藤叶作石南藤入药,二者效用不尽相同。 5、白头翁与鼠麴草 白头翁应以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 chinesis)的干燥根为主,但汕头地区一向以菊科植物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o)的干燥全草作白头翁入药。二者效用不同。又鼠麴草中药名为佛耳草,但汕头地区一向以三白草科植物蕺菜(又名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作佛耳草入药,也应加以区别。 6、马兜铃与百合果 马兜铃应以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及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的干燥果实为主,但汕头地区一向还将百合科植物百合果实也作马兜铃入药,现仍二者混用。 7、五加皮与香加皮 历代本草所记载的五加皮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的根皮,目前以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应用最多。但全国广大地区所用的五加皮系萝藦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的根皮,药材名香加皮,汕头地区一向也以香加皮作五加皮入药。 8、刘寄奴与华泽兰 刘寄奴应以菊科植物奇蒿(Artemisia anomala)的干燥全草为主,但汕头地区一向以菊科植物华泽兰(又名广东土牛七,Eupatorium chinense)的干燥全草作刘寄奴入药。二者效用不尽相同。 9、赤小豆与木豆 赤小豆应以蝶形花科植物赤小豆(Pnaseolus calcaratus)的干燥成熟种子为主,但汕头地区以蝶形花科植物木豆(Cajanus cajan)的干燥成熟种子作赤小豆入药。二者效用相似。 10、浮小麦与野燕麦 浮小麦应以禾本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浮瘦果实为主,但汕头地区一向还将禾本科植物野燕麦(Avena fatua)的干燥全草也作浮小麦入药,现仍二者混用。二者效用相似。 11、络石藤与薜荔 络石藤应以夹竹桃科植物络石(又名白花藤,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的干燥藤茎和桑科植物薜荔(Ficus pumila)的不育幼枝的茎叶为主,汕头地区习用后者。二药效用不尽相同。 12、狼毒与海芋 狼毒应以大戟科植物狼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和钩腺大戟(Euphorbia sieboldiana)的干燥根为主,但汕头地区和全省各地一向以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的干燥根茎作狼毒入药(又名广东狼毒、痕芋头),二者效用各不相同。 13、商陆与七爪龙 商陆应以商陆科植物商陆(Phytolacca acinosa)的干燥根为主,但汕头地区一向以旋花科植物七爪龙(又名藤商陆,Ipomoea digitata)的干燥根作商陆入药。二者效用不尽相同。有以商陆冒充土高丽,应特别加以注意。 14、蒲公英与多头苦荬 蒲公英应以菊科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lcum)的干燥全草为主,但汕头地区一向以菊科植物多头苦荬()的干燥全草作蒲公英入药。二者效用相似。揭阳县将剪刀股(Ixeris debilis)作蒲公英。 15、紫花地丁与夜香牛 紫花地丁应以堇菜科堇菜属(Viola)多种植物(主要有辽堇菜Viloa vedoensis;犁头草Viola japoniao;长萼堇菜Viola inconspicua)的干燥全草为主,但汕头地区一向以菊科动植物夜香牛(Vernonia cinerea)的干燥全草作紫花地丁入药,二者效用相似。又汕头地区个别县还有以野牡丹科植物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潮汕又名金香炉)作地丁入药(如饶平县),也应加以区别使用。 16、豨签草与广防风 豨签草应以菊科植物豨签(Siegesbeckia orientalis)、腺梗豨签(S. pubescens)及少毛豨签(S. glabrescens)干燥全草为主,但汕头地区一向以唇形花科植物广防风(又名防风草,Anisomeles indica)的干燥全草作豨签入药,而对豨签草则不予收购。二者效用不同。 17、合欢花与黄槐 合欢花应以含差草科植物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的干燥花为主,但汕头地区一向以苏木科植物黄槐(Cassia surattensis)的干燥花作合欢花入药,而对合欢花则不予收购入药。二者效用不同。

汕头市金山中学 汕头市金山中学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广东汕头金山中学是潮汕地区唯一的省重点中学,是首批省一级学校。其前身系创办于1877年的广东著名书院──金山书院,历经126周年的校史。现在的金山中学以校风良好、风格朴实、质量优秀、人才辈出而享誉省内外。2003年4月,学校向上级递交了申报全国一千所示范性高中的报告。 学校位于汕头市礐石风景区,占地140多亩,校园优美,环境幽静。分布在宽广校园里的办公楼、教学楼、电教楼、实验楼、图书馆、400米运动场,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各类球场;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食堂等一系列现代办公、教学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文化设施显示着金中强大的综合实力。设备先进的各科实验室、电脑室、语音室、电教室、学科专用教室、覆盖全部课室的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学生自选视听阅览室、软件工作室、数码工作室、音像资料室等的建成,使学校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跃居汕头市最先进层次。卫星地面接收站的落成、国际互联网的连通以及千兆校园网的建成、每个学生宿舍房间、每个教学工作房间200外线电话,更把学校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紧紧连在一起。2002年落成的2幢新学生宿舍大楼宿舍160间,每间宿舍都有独立的厕所、浴室、阳台,学生在校的生活更方便。 金中现有教职工150多人,学生2100多人。全部教师学历达标,其中高级教师34人,省特级教师3人,汕头市名教师3人,汕头市拔尖人才、优秀专家2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1人。在潮汕各市择优录取的学生勤奋好学,优势互补,奋发有为。全体学生在校集宿的校园生活使金中的学生比同龄人具有更加全面的优秀素质。严格、周密的学校管理为师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长期以来,金中的办学质量一直稳定在全省的优秀层次。1997年以来,每年高考的升学率都超过96%,并且创造了居全省前茅的高考成绩"含金量"。例如2002年:升学率97%,其中总分800分以上的考生24人,700分以上的184人;有二位考生夺得单科900分;319人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其中考上清华、北大的8人,考上复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名校的达63人,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共录取金中考生113人。2010年高考一本率达81%。 为使学生更加全面发展,学校开设了书法、美术、摄影、音乐、无线电、小发明、计算机以及数、理、化、生物和信息学奥赛培训等兴趣活动班,成立了文学社、新闻社、灯谜社、红十字会、自我管理委员会、运动队、舞蹈队等十大学生社团组织,课余时间开设了多种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培训班,如尖子班、加强班、扶差班等,举办了"创造节"、"校运会"、"开放周"、"新年音乐会"等大型校性活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素质,使学生的品德、学识、智能、身体、心理、情感等都能得到进一步健康发展,使学生德才兼备,情爱丰盈,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近年来,金中还启动了"拓展性课程"和以"生存教育、创造教育、专能教育"、"情感教育"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工程,名师建设工程,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品位。 广东汕头金山中学是培育优秀大学生的摇篮。历年来一直面向潮汕地区(包括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等)招生。金中热烈欢迎潮汕各地优秀初中毕业生投入她的怀抱,积极努力,奋发成才。金中校史广东金山中学的前身系金山书院(原址在潮州市城北金山顶),创建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在当时潮州总兵方耀的支持下,金山书院拥有相当可观的校产,因此经费充足,发展甚快。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巡视潮州,指令潮州知府进一步充实书院设备、图书和师资,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加上师生刻苦努力以及潮汕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金山书院很快发展成为广东著名书院之一。 1902年推行新教育体制,金山书院改为潮州中学堂;1913年改名为省立潮州中学校;1921年又易名为省立潮州金山中学校,并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23年改称广东省立第四中学,确定了初中、高中各三年的学制;1935年定名为广东省立金山中学,教育质量日益提高。除办好中学教育外,还应潮汕各地的需求开设过师范讲习班、土木工程科、商科、陶瓷科等,对潮汕的社会、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当时潮汕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设备最优、校产最多、藏书最丰、师资最强的学校,民间誉为“岭东最高学府”。 本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金山中学在历任校长及师生的努力下,在基础教育、学术研究、传播新文化等方面为潮汕做出很大贡献。师生严谨治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代代相传、蔚成风气,为后人留下了《潮州歌谣》、《潮州的习俗》、《潮州药用植物志》、《潮州志》(部分)等著述,推动了潮州的文化发展;在“五四”运动推动下,金中师生以国家安危为己任,上街演讲、公演爱国话剧、支援北伐战争,周恩来同志1925年莅校演讲和杜国庠校长主持校政更是推动了金中新思想的发展。抗日战争期间,金中校舍被毁,学校一度迁至潮州和揭阳交界的大窖“淇园”,后又迁至凤凰山区,在这段艰苦岁月里,金中师生在詹昭清校长带领下,含辛茹苦,矢志不移,既刻苦攻读又以文学、话剧、歌咏等艺术形式有力地支援了粤东的抗战活动。抗战胜利后,1946年金中迁回潮州,借开元寺为高中校舍,重新走上创业之路。此时,新民主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在师生中日益高涨,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上山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参加解放战争,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潮汕解放,12月25日人民政府接管金中,定名为“广东金山中学”,并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52年人民政府决定,金中迁来汕头礐石,与汕头市私立礐光中学(其前身系成立于1906年的礐石中学和正光女子中学,1927年合并为礐光中学)合并,仍定名为广东金山中学,面向整个潮汕地区择优招生。在这一时期里,金中在省、地、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扩建校舍、添置图书、增添设备、加强师资,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金中师生在新的发展时期仍保持和发扬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和艰苦奋斗、勤奋朴实的光荣传统,同时又关心国家,关心政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学校各方面发展迅速,在老金中的盛名基础上办出了新金中的风采,进一步确保金中在潮汕教育界的顶尖地位,备受社会各界交口称赞。六十年代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视察金中后,给予高度评价:“金中,就是金的!” “ 文革”期间,金中曾一度被改称为“红岩中学”、“汕头市第十三中学”。1978年恢复原校名,恢复为省重点中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金山中学又攀登新的发展高峰,在省政府、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金中新建了校门、教学楼、实验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一系列教学和生活的设施。1985年,省长叶选平同志视察金中,对金中学生良好的学习精神和学校优良的教学秩序极为称赞,拨款建设金中的供水设施。此外,如语音室、电教室、电脑室、各科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备也相继建成并逐渐提高其现代化程度。1998年,学校将原有的300米跑道运动场扩建成400米8跑道标准运动场,开辟多个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进一步充实体育设施。教职工办公场所和设备日益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日臻充实,校容美化有长足发展,这为金中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优越的办学条件,奠定了金中向现代化新目标进军的硬件基础。在这方面,广大校友为母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不少海内外校友慷慨捐资,支持母校建设,还设立了“纪念詹昭清校长教育基金会”、“汕头市区校友爱校基金会”、“青年教师进步奖基金会”等奖教奖学基金,有力地加快了金中的现代化进程,广大校友对母校的爱心实在感人至深,难以遍举。 新时期金中办学继续取得了无愧于金中辉煌校史的成果。学校管理走上了量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常规教学继续保持着金中的优良传统,显示出较强的优势,历年高考均取得优秀成绩;学校开设了书法、钢琴、电工、电脑、数、理、化和信息科学奥赛培训等兴趣活动班,成立了文学社、红十字会、自我管理委员会、运动队等学生社团组织,开设了各种补充学生某种薄弱学科的培训班,举办了“创造节”、“校运会”等大型校性活动,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的品德、学识、智能、身体、心理都能全面发展,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近年,金中还启动了以“生存教育、创造教育、专能教育、情感教育”为核心的创学校特色工程,力求在悠久辉煌的校史上增添新的色彩。办学特色为追求 “培养全面发展的、富有个性的优秀人才”的育人目标, 依据“传承、创造、求真、共进”的办学理念,我校全面开展了以 “创造教育、生存教育、专能教育、情感教育 ” 为核心内容的特色教育。 ( 1 )创造教育。 学校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视之为跨越同龄人、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竞争需要的重要素质。我们要求教师要用创造教育的思想指导教书育人的实践,学生要在高中三年的教育中,养成创造锐气和创造个性。为更好地实施创造教育,我校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验的基础上,突出“创造节”和“科技小创造和小发明”等专项活动。如“创造节”,自 1996 年开始举办 , 已举办了 11 届。活动项目由征选活动、展示活动、专项活动、学术活动、竞赛活动和总结活动六部分构成,涉及文化、艺术、科技、体育以及交际、自我设计与展示等方面。创造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成才观和能力结构,产生极其良好的社会影响。 2002 年,我校创造教育得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重视,学校承担该研究会重点课题之子课题《金山中学创造教育探索研究》,成为国家级创造教育课题实验基地。三年来,我 校按课题研究方案开展行动研究,取得部分阶段性成果。 学生个人出版了《金山诗抄》、《成长》、《又见木棉红》等诗文集。学校 出版了《研究性学习学生论文集》,涌现一批在省、市和国家获奖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论文等。 接受创造教育课题实验的学生获国家级创新作品大赛二等奖 1 件,铜奖 4 件;省级创新大赛二等奖 3 件,三等奖 4 件;省少儿创新奖 2 件;市科技创新作品一等奖 11 件,二等奖 13 件,三等奖 23 件。其中,陈洁的论文《“净能,劲能-南澳岛风力的开发利用”调研报告》获得“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优秀小论文评选”二等奖( 2003 年 1 月)。 ( 2 )生存教育 。关注学生现实和未来的生存环境与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创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这是我校生存教育的指导思想。我校利用学生全员寄宿,必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环境和独立生活心境的独特教育资源,制定《金山中学生存教育设计》,对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处世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进行规划和部署。我们通过 经常性举办有关生存知识和生存能力的展示及竞赛活动、创办“金中红十字会”、 创办学生自管会等途径实施生存教育, 如 2000 年 4 月举行“生存能力挑战赛”,我市部分兄弟学校学生观摩了本项比赛,省、市陶研会领导和市政府领导也莅临指导。 ( 3 )专能教育 。因材施教,培养和扶植有某些专门才能的学生,使这批学生能够脱颖而出,这是我校专能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组建了数、理、化、生等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班、电脑竞赛培训班、美术班、书法班、学生合唱队、舞蹈队、体育代表队以及“十大学生社团”等,使具有某种专门才能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养成才能优势和个性特长。 专能教育的成果体现在:①每年度的数理化生等学科竞赛,均取得在潮汕地区领先的成绩。三年来,数理化生物信息学五学科获省赛一等奖 37 人次,二等奖 110 人次,三等奖 141 人次;获国家赛一等奖 16 人次,二等奖 24 人次,三等奖 17 人次。并有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获奖。如:陈奇达 、 郑立婷 、 吴雅平科技小发明作品《测量微小形变泊松亮斑等多功能演示仪》获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②十大学生社团活动踊跃,在潮汕地区产生良好的辐射力。③ 每年均有一批有艺术专长的学生被艺术院校或综合大学艺术系录取。 ④特殊才能的学生时有涌现。如 2002 级学生阎诺,为发展他的专长,学校给予他自由选择学习课程的特殊照顾,他在 17 岁时,就被美国微软公司授予“ 2003 年最有价值的微软专家”,并应邀赴美国参加 2004 年微软公司召开的全球微软专家会议,还出版了几部有关电脑技术的专著。该生现已被美国华盛顿大学录取。 ( 4 )情感教育 。学校重视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针对 情感教育在学校德育及其研究范畴内很难占有应有的位置的教育背景, 开展情感教育及相关的《高中生情感教育探索研究》的省级课题研究。情感教育以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情教育为核心,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实施,已形成较为全面的实践模式。 连续三年来,情感教育在全校学生中分年级进行,深得学生欢迎和喜爱,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热情支持和高度肯定,引得汕头各媒体把金中的情感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热点话题来报道。情感教育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加深了学生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理解,增进了亲子感情、同学情谊,对学生健康爱情观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情感教育的成效,从专著、学生社团刊物、主题班会、班主任论文、学科教育个案、团结互助、济困扶危等方面得到体现。其中,专著《情感家园》(黄晖阳, 2002 年 7 月)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深受教育界和广大读者好评,荣获第十一届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黄华奖”一等奖。学生诗文集《情感浪花》(林柏仰主编)也已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而全校师生通过各种方式筹得善款 80 多万元,救助患白血病的 2002 届毕业生陈勉,更展示了金中人情感家园的盎然春色。学生天地广东金山中学学生会 广东金山中学学生会成立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一、 学生会的性质 校学生会是在校党总支领导、校团委指导下的全校最广泛的、最高层次的学生组织,是汕头市唯一的广东省学生联合会委员单位及汕头市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单位。 二、 学生会的宗旨 校学生会以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原则和宗旨,在学校和同学们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学生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方向,代表广大同学参与学校有关的管理事务,维护广大同学的正当权益;维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和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传达学校有关决定、通知,促进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 三、 学生会的组织原则 校学生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四、 学生会委员会的组建方式 一是民主选举制,二是干部选聘制。 五、 学生会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学生会各机构除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的主席团外,还有文秘部、社团部、学习部、宣传部、文娱部、劳动生活部、体育部、女生部、信息部、公关部等十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既分工又协作,并直接向主席团负责。各部门职能如下: 1、 主席团 (1)负责召集学生会各种会议,主持学生会全面工作; (2)检查、监督学生会各部门工作的实施和总结,并指导全校各班班长的工作; (3)根据要求,提名学生会干部候选人; (4)代表学生会向上级学联、团委汇报工作。 2、文秘部 (1)直接对团委书记及学生会主席团负责; (2)协调学生会内部各部门间关系; (3)处理、完成学生会日常工作任务; (4)负责内部资料及档案的管理与学生干部履历表的编写; 3、社团部 (1)对各大社团各项活动的纪律秩序进行监督、规范、管理;(规范各大社团的活动并对各大社团进行监督、管理) (2)协调各社团间关系; (3)保存、管理各大社团的文档资料。 4、学习部 (1)围绕学风建设,开展各种学习、学术研究方面的活动,活跃校园学习氛围; (2)帮助解决同学们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及时正确引导同学们的学习方向; (3)指导相关学习资料的征订、分发工作。 5、宣传部 (1)围绕学风建设,配合校党总支、校团委加强对同学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2)负责学生会各项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如校报、广播等等; (3)定期组织各班宣传委员评比最佳黑板报。 6、文娱部 (1)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文艺宣传演出及新年联欢晚会,并组织文娱骨干参加校内外各种文娱比赛; (2)指导学校学生广播站日常工作。 7、劳动生活部 (1)负责学生伙食、住宿、卫生等方面问题的反映和提出改进建议; (2)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经常性学雷锋和各种互助活动; (3)负责领导“卫生检查组”的工作; 8、女生部 (1)组织一些适合女同学特点的活动,充分调动女同学参与学校生活、学习、管理的积极性; (2)指导国旗队、礼仪队; (3)指导校舞蹈队的工作。 9、体育部 (1)协助体育组老师组织检查早操情况; (2)组织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竞赛活动; (3)指导校各球队的工作。 10、公关部 (1)负责校学生会对外联系事务,包括对外刊物、资料的交流与联系外校; (2)负责学校各种比赛主持人工作; 11、信息部 (1)负责团委办公室电脑设备的使用管理; (2)大型活动设备管理; (3)学生会日常重要文件编辑打印。广东金山中学团委会广东金山中学团委会是在学校党总支直接领导下的团组织。它以完善团委工作为重点,以服务全校团员青年为宗旨,紧密联系着全校四十一个团支部(含教工团支部)及一千多名学生团员。团委会下辖组织部、宣传部、青教部和纪检部四个部门,各部门职能如下: 1、组织部:负责团员的建档、团员注册、发展新团员、团组织关系的转入转出等工作。 2、宣传部:负责黑板报的出版以及其他各项宣传活动。 3、青教部:负责团员思想教育以及党、团资料管理,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培训等工作,并指导虎踪灯谜社的工作。 4、纪检部:负责领导“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及全体学生干部纪律的检查(包括团委、学生会会部的纪律监督)等工作。 团委会各部门分工明确,又紧密合作。团委会监督和指导着学校学生会各个部门及各个学生社团的工作,努力使团委、学生会和十大社团的工作更趋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在团支部建设方面,团委会经常性组织各支部开展各项专题活动,指导各支部建设,促进团员青年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及各支部的不断发展。同时,团委会还承担着为党组织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任务,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学生在团委会的推荐下成为党组织的发展对象。金山中学书声刊社97年成立的书声刊社作为一个综合性社团,以学习交流、服务同学为宗旨,以“综合性社团”为目标,通过社刊《书声》及各类活动诠释并展示着自己“立足学习,多元求变”的风格。综合性刊物《书声》至今出版了14期,最初主要介绍学习经验,适当补充其他文章;经过几代书声人的创新,已逐渐成为学习、科普、娱乐、热点综合、文学、常识兼容的综合性刊物,深受同学欢迎。 “读书的日子里,你我心声交流。”带书名号的书声,是一本日臻成熟的综合性刊物;带双引号的书声,是一个进步中的综合性社团;不带标点符号的书声是一种精神和信念,是一项值得金山中学为之奋斗的事业!金山中学虎踪灯谜社虎踪灯谜社成立于 1997年第一届创造节期间。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为目的,创建了虎踪灯谜社。是潮汕地区最早的校园灯谜社之一。 灯谜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我国的国粹,而在潮汕地区的灯谜更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击鼓开猜,更是潮汕地区特有的猜谜形式。每逢重大节日,金山中学虎踪灯谜社经常组织社员参加一些专题谜会,以提高社员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猜射水平。 其他社团 峥嵘文学社,寒冰文学社,爱乐古典音乐社,六大球队(飞扬足球队,求知排球队,羽翔羽毛球队,炫影乒乓球队,流星毽球队,篮风篮球队),新闻社,红十字会 关于家长接送学生须知 为了减少交通堵塞的可能性和程度,请拟来校接学生的家长按照相应时间来校,车辆尽量不要上风景区学校路段,如有可能请拼车,或者错开时段接送学生。届时会有警察指挥交通,并请家长遵守规章制度。

1.抗细菌、真菌作用芦荟的抗细菌作用源于Aloin的细胞素功能,这种具有相对进攻性的生化性质,使得芦荟可以直接杀死细菌。2.抗滤过性病原体有文献报道,芦荟可促进被病毒感染的动物和人类的康复。这些文献中提到了猫白血病毒和艾滋病,在被病毒感染的猫的康复过程中,芦荟所起的作用是惊人的。还有一些论文报道了芦荟中碳水化合物的类似物可以刺激细胞产生抗病毒物--干扰素。3.免疫刺激剂作用芦荟免疫刺激剂的作用是芦荟对人体的基础作用。芦荟对机体免疫力的提高,使得芦荟在治疗一些由免疫力下降引起的疾病时具有显著的疗效。4.消炎作用消炎是芦荟凝胶的一个重要作用。无论是烧伤、物理性伤害、腐蚀性化学物质伤害还是紫外线、热辐射引起的发炎,芦荟凝胶都具有镇痛、消炎作用。实验表明,用芦荟凝胶做成的消炎药,其药效与现代化学合成的消炎药相当,而芦荟凝胶不含有害的成分,对人体无论任何副作用。5.伤口愈合作用芦荟凝胶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伤口愈合。芦荟在促进伤口和溃疡的愈合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体表任何一个部位或组织受伤,伤口愈合都是其主要问题,芦荟凝胶可参与这种愈合过程。6.增强噬菌、解毒及清洁功能芦荟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便是显著的"噬菌"作用。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噬菌"作用将体内的细菌、感染物和细胞死亡后的残骸清除出去。一方面,免疫刺激剂具有噬菌作用,另一方面体内的解毒和清洁功能也具有噬菌作用。对于机体来说,细菌和细菌的残骸都是体内必须清除的毒物。体内被细菌感染并死掉的细胞对机体也是有害的,这些死亡的细胞和它体内的毒素就要通过噬菌作用清除出体内。因此,增强噬菌作用就是增强了体内解毒和清洁功能。如果一个人由于体内细胞或组织的毒素积累而得了慢性病,而又要坚持自然疗法,那么服用由芦荟做成的药物,就可以明显地增强机体排毒和清洁功能。据报道,芦荟对于一百多种慢性病都具有治疗作用。7.免疫与抗肿瘤作用芦荟中所含的多糖类可以提高免疫力并具有很强的抑制或破坏异常细胞生长的作用,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三、人类对芦荟的认识过程芦荟自古以来就有"万应良药"和"急救植物"的美称。芦荟可以治疗灼伤,且可以避免伤后留下疤痕。外用芦荟的汁液,有消炎、消肿、止痛、止痒、收敛和促进皮肤再生的疗效。可治刀伤、擦伤、外伤和昆虫叮咬引起的皮肤搔痒、红肿、发疹、痔疮、龟裂、皮肤粗糙、青春痘、痱子等症,外敷芦荟都有显著疗效。芦荟作为民间草药和美容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德国籍的古埃及学者耶比鲁斯在埃及特洛伊古城金字塔的木乃伊棺里发现的纸莎草纸,是人类发现最早有关芦荟记载的文字。此书收藏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被推定为公元前1550年的医书,它记载着芦荟的药效。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文化时期,使用芦荟更加普遍,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迪斯把芦荟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上。公元前4世纪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自然史》中记载了用芦荟配制的各种混合物可以治疗鸡眼和痔疮等多种疾病。古罗马帝国的第五位皇帝尼禄大帝的御医编著的《希腊本草》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芦荟的多方面药效和制作方法,此书对芦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古希腊、古罗马帝国之后,又出现了历史上极其繁荣的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国家。在中世纪阿拉伯医学史上,留有芦荟作为缓泻药的广泛记载。阿拉伯医学的最兴旺时期是公元8-11世纪,神父、传教士们传授的同时也携带芦荟同行。芦荟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也传启蒙欧洲各地。12世纪芦荟被收入《德意志药典》。随后, 20多个国家的药典都收录了芦荟,普遍认定了芦荟的药效。芦荟是在公元8世纪前后传入我国的。在我国的文献中,最早出现芦荟记载的是隋末唐初甄权著《药性本草》。唐开元年间,陈芷器所著的《本草拾遗》称芦荟为纳会、象胆。唐代诗人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在其医书《传言方》里收录了用芦荟治疗顽癣的经验,对芦荟效能颇加赞赏。宋朝的《开宝本草》、《图经本草》、《政和本草》中都对芦荟做了记载,有的是图文并存。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收集了芦荟。以后的医书记录芦荟就更多了。从古代医书记载内容分析,宋朝以前人们认识的芦荟,只是块状的黑色树脂,味苦,误被认为是龟胆,又名为象胆。明朝之后,植物芦荟才从海上传播到中国的南方。从此在医书中才将芦荟描述为一种植物。芦荟在西方世界的一度盛名,随着罗马帝国的衰退而衰退。若干世纪之后,随随着着西方文明的逐渐恢复,带来了一个人类光明的时代。但由于芦荟生长在低纬度地区,为了适应地处高纬度的北方新科学中心,试验所用芦荟叶子是在干燥干燥状态下进行的,当时他们不知道新鲜芦荟的重要性,也不了解其添加量和纯度对用途与效果所产生的影响,他们是在基本上误解芦荟的情况下开展的芦荟科研工作。因此,他们根本不了解他们所发现的现象,采用了错误的推理方法,给芦荟扣上一个只具有很少的已知价值和没有价值的坏名声,这对芦荟的应用价值是一种强烈的偏见。至16世纪,芦荟及其应用在许多媒介的促进下,又得到进一步地传播。历史常常反复,芦荟知识的传播刚开始便又夭折,它只能耐心地等待再次被发现。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痛苦的记忆,但大战留下创伤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新的技术,战争期间开发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在和平时代的工业中得到补充和发展。医学领域的X射线新技术的发展使辐射成为现代医学技术的基础之一,但不幸的是过度暴露的辐射会导致疼痛与烧伤,甚至损伤外形。Zee 博士致力于烧伤的努力使翠叶芦荟得到应用,尽管很局限却引起人们对芦荟的潜在功效的极大兴趣,并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催化剂。20世纪30 年代快结束时,芦荟的前景充满了光明。20世纪40年代由于原子武器的使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被烧伤的居民使用了芦荟之后,产生了没有留下疤痕的奇效,因此重新引起了芦荟作为辐射烧伤治疗的研究兴趣。由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发表了一些误导性很强的资料,受其影响,Dleu Roul博士错误地解释了芦荟新鲜程度与治疗效果之间关系,认为不论是新鲜的还是部分分解的芦荟,在使用中都显著同样的效果。实际上,Dleu Roul博士进行试验时,所用的芦荟叶已经部分分解了。不幸的是,这使芦荟几乎再次丧失了名誉。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在南太平洋比基尼岛的氢弹爆炸,造成受害地区以外的居民与附近海域的日本渔民的放射性灼伤,翠叶芦荟得到了另一次被认识的机会。试验显示,采用翠叶芦荟治疗灼伤取得了显著效果,从而建立了翠叶芦荟凝胶的新鲜程度和有效性之间的直接联系。这一发现刺激了新的研究。美国密执安公共健康中心的科学家们发现翠叶芦荟中含有一种比其它抗菌剂有效的结核菌生长抑制剂。另一试验发现,翠叶芦荟含有75种不同的化学成分可以作为抗病毒剂和抗真菌剂。芦荟的易得性和众多肯定的研究成果,引发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芦荟热。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早期是一个试图建立芦荟的医疗可用性时代,那么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就是一个建立某种一致性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早期,科学家们搞清了翠叶芦荟的化学成分归一化学试验有误导作用。因为芦荟的效能似乎常常与它所含化学成分的准确量不一致,即各成分能如此出色地协调作用,而在单独存在时却显示很小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证实了芦荟凝胶暴露在空气中时通过氧化而被分解,并开始丧失其化学性能。人们终于认识到芦荟的保鲜的重要性,从而使芦荟这一古老植物又开始焕发出新的青春。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回归大自然的影响,人们回顾走过的路程,重新发现周围存在着一个美妙的世界。正是这一时期,人们趋向于使用翠叶芦荟凝胶的稳定化,以保持其有用的化学性质。人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稳定、保鲜、包装和加工芦荟,芦荟产业形成了,包括芦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芦荟产品--化妆品、保健品、药品的工业化生产及芦荟工业化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制定、督促、检查等等日致完善。市场的货架上又一次摆上了芦荟产品,芦荟热再一次风靡美国,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对芦荟的开发和研究。我国从隋末唐初就对芦荟开始有所记载,从唐朝开始,随之在宋、元、明朝,芦荟应用于中医药已相当普及,芦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2年版)中有所收载:芦荟用于热结便秘,痔疮,胃肠病,口内炎,小儿疳积,惊风,外治烧伤、烫伤、湿癣具有疗效。《中国药学大辞典》有更详细记载。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也开始对芦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也悄然掀起了一股芦荟热。芦荟的品种繁多,据报道,芦荟有270多个种、上百个变种和栽培种,在繁多的芦荟品种中,具有上述功能且被人们开发利用的,只有5个品种以及1个变种。1.翠叶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ler;Aloe Vera Linn)在西方仍被称为库拉索芦荟(Curasao Aloe),现在美国是翠叶芦荟最大的种植国,因此又被称为美国库拉索芦荟。它的叶子有长方形、尖点形和锯齿形3种,它的底部是一个很大的蔷薇花底座,底座中央会长出花基,顶端一茁一丛丛黄色或微红色的管状花。翠叶芦荟具有植株大、叶片宽厚和多汁的特点,主要用作食品、饮料及化妆品的原料。2.木剑芦荟(Aloe Arborescen Miller)也称木立芦荟、木本芦荟、大芦荟,在我国又称为鹿角芦荟。其特点是其灰绿色叶子细而长、叶厚、边缘锯齿状,茎像树杆,开橙红色花,在原产地可高达6米,木剑芦荟主要用于医药和保健品。以上两种是我公司目前的主要种植加工品种。3.开普芦荟(Cape Aloe)主产于南非的开普州。开普芦荟可分为好望角芦荟、多刺芦荟和青鳄芦荟(Aloe ferox Miller)。开普芦荟是大型品种,它可高达6米,叶大而坚硬,长有锋利的刺,不长侧枝,繁殖能力低。它是芦荟中少有能结籽的芦荟。其叶子里的汁液经干燥后就是药典里的"芦荟末",主要用于医药。4.皂素芦荟(Aloe Saponaria Haw.)茎杆短,绿叶长达50厘米左右,稍向下弯,有美丽的白色斑纹。地下茎四周生长出子株,属群生,繁殖快。叶大肉质厚、含凝胶汁多及药性缓和,被大量用于药物。5.斑纹芦荟[Aloe L.(Haw) Berger]又被称为华芦荟,是翠叶芦荟的一个变种,其形态与翠叶芦荟相似。肉质叶茎基部有白斑,表皮绞翠叶芦荟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较翠叶芦荟低很多。斑纹芦荟主要用于开发食品和化妆品。

答那么多干什么啊,反正就是比较差

药用被子植物研究论文

藻 类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光合同化生产有机碳的总量约为高等植物的7倍,同时固氮藻类(和固氮细菌)每年约能固定亿t的氮素。因此,藻类不仅是人类和动物极其重要的食物源,而且它们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氧也是大气中氧的最重要的来源。不言而喻,它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环境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藻类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和各种内陆水体中(包括湖泊、水库、江河、溪水、沼泽、池塘、泉水、冰雪等)以及潮湿地表,其中生长在内陆淡水水体中的为淡水藻,分布于海洋和内陆咸水水体中的为咸水藻。中国的藻类包括有:原核生物中的蓝藻门;原生生物的硅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裸藻门以及属于植物界的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和轮藻门,其中海藻已记录的共2458种(详细情况将在海洋一节中讨论),这里仅讨论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及其所受威胁。1、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使得中国淡水藻类资源也十分丰富而多样。近一个世纪的调查研究表明,淡水藻类中的各个门类在中国都有发现,而且种类都非常丰富。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但是,由于国内尚有不少地区未进行过藻类调查,即使已进行藻类调查的有些地区,也并不十分全面,加之多数门类的淡水藻类在中国的调查研究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中国淡水藻类的物种数应远远超过9000种,估计约有12000至15000种(按占世界淡水藻类种数的50%~60%计)。淡水红藻和褐藻,它们是海陆演变过程中残留在淡水中的孑遗生物,几乎都生长在清洁、温度偏低、且较稳定的水体环境中,如泉水、井水、溪水中(特别是泉水环境),其分布区相当狭窄,而且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们在这些环境中长期适应的结果,形成了不少珍稀特有的种类,这对研究地球环境的变化及生物自身的演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淡水中均分布得较稀少,在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对这些藻类的采集研究,发现有些种类仅记录到一次。这样的藻类共有12种,包括淡水褐藻类的层状石皮藻(Lithoderma zonatum),以及淡水红藻类的绞纽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intortum)、中华串珠藻(B. sinense)、中华链珠藻(Sirodotia sinica)、中华鱼子菜(Lemanea sinica)和鹧鸪菜窄变种(Caloglossa leprieurii var. angusta)等,它们应该列入珍稀物种。2、中国淡水藻类资源受威胁的状况(1)物种受威胁的状况 虽然中国的淡水藻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有些罕见的种已遭受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其中受威胁最严重的是淡水红藻和褐藻。近几十年来,中国北方许多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或工业发展而过量抽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著名泉区的水源枯竭或濒临枯竭。泉城济南、山西晋祠和娘子关的泉源就是著名的例子。泉水枯竭,使那些依赖泉水环境生长的特有藻类(特别是淡水红藻)面临厄运,有些已荡然无存。淡水褐藻更为珍稀,中国仅在40年代初于四川重庆嘉陵江中发现过,几十年来由于环境的演变,也已消失。最近1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不少泉水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但是由于人们对泉水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因而造成生长在其中的淡水红藻和其他泉水生物面临濒危,有的甚至灭绝。南京浦口珍珠泉,过去生长有十分丰富的淡水红藻:外界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ectocarpum)和美芒藻(Compsopogon spp.)。但是随着旅游区的开发,如今那里的红藻几乎绝迹。山西太原晋祠也有外果串珠藻生长,1994年去调查时尚有部分存在。1995年由于泉水枯竭,已经消亡。可以设想那些正在进行开发的泉源(旅游或饮料),如果不注意对泉源环境的保护,那么藻类和其他泉水生物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厄运。在其他生长大型淡水藻类的水体中,也往往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招致大型淡水藻类的消失,如江苏阳澄湖,湖中大型轮藻植物出现成片死亡。又如武汉东湖中的原来主要藻类——鼓藻类(desmids),它们主要生长在清洁的水体中,但自70年代以来由于富营养化过程的加剧,逐渐被蓝藻、绿球藻等耐污藻类所取代。类似的情况,已是十分常见。(2)物种多样性结构受破坏的状况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特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群落的物种结构保持着良好的多样性状态,即种类多,但每个种的个体不多,这时藻类群落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保持水质良好状态,且水产丰富。但是当水生生态系统发生逆向转化——受重金属污染或高度富营养化时,藻类群落物种结构的多样性被破坏,某些物种超常生长而导致有害的赤潮(海洋中)或水华(淡水中)发生,并造成管道阻塞,水质恶化,危及渔业生产,甚至出现鱼类中毒现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屡见不鲜。中国常见的能形成有害水华的藻类有:蓝藻,常有毒,其中主要的是微囊藻(Microcystis),还有鱼腥藻(Anabaena)、项圈藻(Anabaenopsis)、颤藻(Oscillatoria)、束丝藻(Aphanizomenon)等,它们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大面积的发生,危害很大;小定鞭藻(Prymnesium parvum),属定鞭藻类,有毒,它们的水华已引起多起养殖鱼类的中毒事件;硅藻,也偶有大面积发生,其中以1991年冬春之交,湖北省汉江发生的约200km范围的硅藻水华——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最为典型,这次水华造成很大危害,严重地影响了武汉市和沿江地区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3、中国淡水藻类的保护从上述可知,中国淡水藻类资源虽很丰富,但目前已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许多珍稀种类可能很快灭绝。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大型动、植物上,对像藻类这样的微型生物很少注意,这一情况必须改变。在保护大型动、植物的同时,应加强对小型植物的保护。地 衣1、中国地衣的多样性地衣是一群特殊的真菌,这群特殊真菌通常只是与藻类或蓝细菌处于互惠共生的生态系统中才能生存于自然界。因此,地衣本身也是共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体现。全世界迄今已知的地衣物种约20000种,而中国还不到2000种。就在这2000种中约200种为中国所特有。然而,无论是全世界或中国实际存在的地衣物种远不止这个数字。尤其是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才刚刚起步。2、中国珍稀濒危地衣及其受威胁状况由于大气污染和森林采伐,中国许多地方地衣多样性面临威胁。依存于森林树皮附生的中国及东亚特有种,如黄袋衣(Hypogymnia hypotrypa)、粉黄袋衣(H. hypotrypella)、霜袋衣(H. pruinosa)、蜡光袋衣(H. laccata)、横断山袋衣(H. hengduanensis)以及云南石耳(Umbilicaria yunnana)等种类的生存都面临着威胁。因为,它们的兴衰存亡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如产于云南丽江和台湾阿里山松林中的中国特有附生种中华疱脐衣(Lasallia mayebarae)在系统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云南丽江,这种世界珍稀物种已被森林火灾所吞噬。随着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特产于华山岩石上的世界珍奇地衣华脐鳞(Rhizoplaca huashanensis)的生存也面临威胁。此外,在抗癌和抗艾滋病毒方面具有潜力的东亚食用地衣美味石耳(U. esculenta)也因无节制的采收与买卖而在中国庐山等地濒临绝迹。若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日用香料工业中颇受青睐的扁枝衣(Evernia mesomorpha)和丛枝树花(Ramalina fastigiata),与抗前列腺炎药物有关的戴氏石蕊(Cladonia delavayi)以及在降血压方面有效的地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和雪地茶(Th. subuliformis)等地衣的生存也逃不脱因无节制采收与开发所带来的厄运。3、对地衣的保护由于人类对地衣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方面,地衣尚处于“未开垦的处女地”状态。因而,它是一个潜力很大的生物资源宝库。此外,地衣在自然界生长极为缓慢,加强对地衣的保护以便可持续利用已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保护地衣多样性除了必须保护它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外,应注意以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对于日用化工香料、药用和食用地衣资源应采取分区、按年、有计划、有节制地轮换采收。(2)对于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世界珍稀物种,如陕西华山的华脐鳞,云南丽江的中华疱脐衣,以及庐山的美味石耳等中国和东亚特有种,应选择合适地段,建立珍稀地衣保护小区加以保护。(3)对上述一些重要地衣同时还应采取菌、藻分离真培养,进行室内保存。对地衣物种进行多层次的系列保护措施是地衣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向。(4)加强对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的调查、采集、分离、培养和研究,以便在地衣多样性遭受破坏之前使之受到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苔 藓1、苔藓植物的多样性中国的苔藓植物十分丰富。全世界有苔藓植物23000种,中国有2200种,占全世界的。中国苔藓植物的特点是:(1)特有类群丰富。根据近几十年调查的结果,仅见于中国的特有苔藓属和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仅少数涉及邻近地区)的东亚特有苔藓属共35个,占中国苔藓植物属数的%。它们共含有48个种、亚种或变种,占中国苔藓植物种总数的%(表1)。这些特有属、种在中国西南部横断山区、长江流域中游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区存在3个分布中心(表2);(2)在系统发生上居关键位置的类群多,如原始类型藻苔目(Takakiales)藻苔科(Takakiaceae)藻苔属(Takakia)的两个种;藻苔(T. lepidozioides)和角叶藻苔(T. ceratophylla)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察隅、波密及米林县的高寒山地都有发现;(3)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3、苔藓植物的保护苔藓植物除了科学价值外,还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在药用方面,苔藓作为“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已有数百年历史。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和暖地大叶藓(Rhodobryum giganteum)等,暖地大叶藓长期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被称作“茴心草”,用来治疗心血管病。传统上,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或泥炭一直是花卉、苗木栽培或移植的重要包扎材料和园艺肥料,迄今尚无更佳的替代物。中国历来是世界上五倍子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发现,在五倍子生产周期中,苔藓植物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是五倍子增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迄今为止,至少已发现有约20种苔藓植物可作为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植物。此外,苔藓还是监测环境污染的良好指示植物。苔藓与地衣对大气中的SO2,CO和HF反应极为敏感。在中国,钟帽藓(Venturiella sinensis)、高领藓(Glyphomitrium humilli-mum)和兜瓣耳叶苔(Frullania muscicola)等均系常见的树干附生种类,它们对大气污染有较强的敏感性,可在环境监测方面加以利用。总之,苔藓植物与人类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对它们的保护我们必须给以高度的注意。蕨类植物1、中国蕨类植物的多样性全世界有蕨类植物10 000~12 000种,中国有2 200~2 600种,占世界种数的22%。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除了热带少数科属外,中国拥有的科属数几乎占世界的95%,这说明中国的蕨类植物有极高的多样性。中国分布有在探讨物种进化系统问题上十分重要的种类,如原始类群裸蕨纲的松叶蕨(Psilotum mudum)、天星蕨(Christensenia)。有些属如光叶蕨(Cystoathyrium)、中国蕨(Sinopteris),其分布区狭小,为中国特有,它们的发现对研究该科中属的演化关系有一定意义。而在四川东部长江沿岸发现的圆肾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其原产地在大西洋的Madeira群岛。中国变种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var. sinense)的出现,为研究间断分布及中国和非洲蕨类种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能生长在海拔4350m高山寒冻荒漠的严酷环境中的玉龙蕨(Sorolepidium glaciale)是研究蕨类形态和生态条件关系的重要属种。仅产中国西南的湖南石灰岩壁的荚囊蕨(Struthiopteris eburnea)是典型的石灰岩钙质土的重要种属。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特有的蕨类植物有500~600种,占已知中国蕨类植物的25%左右,重要特有属及代表种见表1。2、蕨类植物受威胁和濒危状况随各地区植物考察的深入,不断有蕨类植物新种被发现,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种由于环境改变或人为破坏而消失或濒临灭绝(表2)。除上面提到的特有和濒危属种(表1和表2)外。还有些种类虽然不限产中国,但在中国仅局部地区有分布,如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仅产靠近缅甸边境的盈江,而埃及苹(Marsilea aegyptica)仅产新疆的局部水域。像这些种类的个体数量不多,分布区狭窄,如不保护,很易绝灭。类似的濒危种类还有很多,估计约占中国蕨类总数的30%左右,其中重要的有101种(表3)。导致蕨类植物濒危有以下多种原因:(1)森林破坏,造成空气湿度降低,以及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植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如1963年在四川二郎山团牛坪海拔2450m处林下发现的光叶蕨,1984年专程前往该地,发现森林消失,气候干燥,只在灌丛中找到一株。(2)工农业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局部地区一些植物种消失,如中华水韭,荷叶铁线蕨。(3)由于对一些药用及观赏植物只宣传其价值,而不强调保护的重要,使一些蕨类植物遭受毁灭性的摧残,如鹿角蕨近年已难见到。(4)旅游区对一些小型稀少植物不加保护,致使其遭践踏而无法生长,如瓶儿小草(Ophioglossum thermale)。3、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蕨类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它们之中很多种是传统的中药和民间草药,约占全部种类的10%。如贯众(Cyrtomium fortunei)、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a)、骨碎补(Davallia barometz)能够健骨补肾,还有绵马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和石韦(Pyrrosia)等。又如金毛狗脊蕨(Cibotium baronetz)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的功效,近年来出口需求量很大,每年超过百吨。虽然这个种分布较广,也不能不限量出口加以保护。蕨类植物多为阴生,叶质坚厚,宜作观叶植物及插花的切叶材料。还有少数种类如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等的拳卷叶芽,加工后可作蔬菜并出口;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的叶下具有和蓝藻中的念珠藻共生结构,可固定空气中的氮,是水稻的优良绿肥。总之,蕨类植物与其他绿色植物一道共同创造了地球表面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因此,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对急需保护的一些稀有濒危种类应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如贵州赤水的桫椤自然保护区。其次,对某些特殊植物因建设需要不能保证在原地生存,如长江三峡工程的启动,受威胁的荷叶铁线蕨需要在相同或相近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安全地点建立试验场,促使其能在野生条件下易地繁衍。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和干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禁止对某些有经济价值蕨类植物的滥采乱挖也很重要。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原始的种子植物,其发生发展历史悠久。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现代生存的裸子植物有不少种类出现于第三纪,后又经过冰川时期而保留下来,并繁衍至今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生存的裸子植物约有850种,隶属于79属和15科,其种数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但却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亚热带的中山至高山带常组成大面积的各类针叶林。1、中国裸子植物的多样性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和地貌类型复杂。在中生代至新生代第三纪一直是温暖的气候,第四纪冰期时又没有直接受到北方大陆冰盖的破坏,基本上保持了第三纪以来比较稳定的气候,致使中国的裸子植物区系具有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多古残遗和孑遗成分,特有成分繁多和针叶林类型多样等特征。据统计,中国的裸子植物有10科34属约250种,分别为世界现存裸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和%,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在中国的裸子植物中有许多是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残遗种或孑遗种,并常为特有的单型属或少型属。如特有单种科——银杏科(Ginkgoaceae);特有单型属有水杉(Metasequoia)、水松(Glyptostrobus)、银杉(Cathaya)、金钱松(Pseudolarix)和白豆杉(Pseudotaxus);半特有单型属和少型属有台湾杉(Taiwania)、杉木(Cunninghamia)、福建柏(Fokienia)、侧柏(Platy-cladus)、穗花杉(Amentotaxus)和油杉(Keteleeria),以及残遗种,如多种苏铁(Cycas spp.)、冷杉(Abies spp.)等。中国的裸子植物虽仅为被子植物种数的,但其所形成的针叶林面积却略高于阔叶林面积,约占森林总面积的52%。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针叶林中裸子植物物种较少,在西南地区针叶林中则有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在华南、华中及华东地区除原生针叶林外,更常见的是大面积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柏木林。2、中国裸子植物面临的威胁及其保护问题虽然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裸子植物物种及森林资源,但由于多数裸子植物树干端直、材质优良和出材率高,所以其所组成的针叶林常作为优先采伐的对象,使利该资源正在受到强烈的人类活动的威胁和破坏。如50年代中国最大的针叶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的天然林被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60年代至70年代另一大针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的天然林又相继被强烈采伐,仅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和河谷深切的山坡陡壁,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尚有天然针叶林保存。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因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山地带的各类天然针叶林多被砍伐,代之而起的是人工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柏木林。随着各类天然针叶林采伐和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加快了林下生物消失和濒危的速度。同时,具有重要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裸子植物亦破坏严重,如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贵州苏铁(C. guizhouensis)、多歧苏铁(C. multipinnata)和叉叶苏铁(C. micholitzii)均在新发表或新的分布点发现后就遭到大肆破坏。三尖杉(粗榧)属(Cephalotaxus)和红豆杉(紫杉)属(Taxus)植物自60年代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现为新型抗癌药用植物后,就立即遭到大规模采伐破坏,使资源急剧减少。中国有平均海拔4500m以上的巨大青藏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低地,山岭重叠、河川纵横、气候多样、地质古老,这些是决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的主要因素,在被子植物方面表现最为清楚,中国被子植物多样性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1)生态类型齐备 各种生活型的植物从乔木、半乔木(如梭梭属(Haloxylon))、灌木、半灌木(如沙拐枣属(Calligonum))、小半灌木(如蒿属(Artemisia))、直到多年生草和一年生草,无不具有。生态类群方面,从高山冻原植物(如多瓣木(Dryas octopetala)、松毛翠(Phyllodoce caerulea))到热带雨林种类;从超旱生荒漠植物到潮湿低地的湿生、水生种类;从高寒风大环境的青藏高原垫状植物到华南热带海滨的红树林,各种类型都有代表。各个气候带都有大量代表科属,例如,桦木科(Betula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的落叶树种,以及杨柳科(Salic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等是温带的代表;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的常绿树种,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以及冬青科(Aquifo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蓝果树科(Nyssaceae),还有单种的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和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等是亚热带的代表;至于中国热带森林中包含的科就更多了,常见的科有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橄榄科(Burseraceae)、山榄科(Sapotaceae)、楝科(Melisceae)、藤黄科(Guttifer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天料木科(Samyd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四数木科(Datiscaceae)等。(2)原始古老成分很多 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或早期发生的被子植物类群,在中国分布不少,有些仅仅分布于中国。中国的木兰科(Magn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水青树科、连香树科、三白草科(Saururaceae)、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金缕梅科和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等科的植物,在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方面的重要性,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近年来,中国在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揭示被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揭示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特有类型极其丰富 中国被子植物有极其多种多样的分布区类型,其中特有类型所占比重极大。到目前为止,统计中国被子植物持有属共有246个,特有种约17000种。古老孑遗种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昆栏树(Trochodendron aralioides)、银缕梅(单氏木)(Shaniodendron subaequal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oricum)、四合木(Tetracena mongolic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都是中国特有的例子。这些植物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乃至世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历史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种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东南部地区,其中又有三个特有属、种分布相对集中的待有现象中心:(i)川东-鄂西-湘西北中心,这里的被子植物特有木本属几乎均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具有温带性质;(ii)川西-滇西北中心,即横断山脉南段,这里的草本属在全部属中占的比例较高,被子植物的木本属几乎全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青藏高原的快速和强烈隆升使本区产生大量新特有种,大大丰富了中国被子植物的多样性;(iii)滇东南-桂西中心,由于地理位置偏南,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居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分界线上,其乔木持有屑中几乎一半为常绿植物,特有藤本届全部为木质藤本植物,它们所隶屑的科均为热带分布的科,显示出明显的热带性。3、大力加强对中国被子植物的保护被子植物在大型植物中数量最多,而且与人类的衣、食、医药、工业原料等关系最为密切。被子植物大量灭绝无疑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威胁,因而我们必须格外重视对被子植物的保护。为了有效保护它们,必须研究它们受威胁的方式、程度和灭绝过程,从而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在这方面,进行种群存活力的分析(PVA),确定最小能存活种群(MVP)是核心内容。在目前尚无条件对每一个种进行深入的PVA分析的情况下,把保护的范围适当扩大是有必要的,否则,一个种灭绝以后,就再也不能挽回了。与此同时,应该特别重视减少造成物种濒危和灭绝的因素,如防止森林破坏,禁止对有经济价值的种类的过度采挖,尽量多建立一些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必要时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变野生为栽培)等等。所有这些,还必须以立法和政策加以保证。只有这祥,中国丰富的被子植物物种多样性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它不仅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人类的福祉作出应有贡献。

完全可以找找个领域的(植物学研究)等书籍啊,

这个问百度就可以,上百科

我来试试,首先,你们的是什么学校,第二,是哪一类的植物,这个范围似乎太大了,第三、分数能否增加些啊,呵呵。当你补充之后,我肯定会跟进的。还有,你题目中,是认种还是引种啊,呵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