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侗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07:12:38

侗族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稿写法: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论文答辩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班的X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营销状况调查研究》。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处于黔湘桂三省交界地区。近年来,该县的茶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茶叶成为该县唯一成范围种植的农作物品种。

作为一个农业欠发达的地区,该县在整体经济水平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县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对于提高该县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因此对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茶业市场营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通过在该县农业局实习期间,我收集到了大量关于该县茶叶产业的数据,同时结合相关的参考文献,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提纲,写开题报告初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XXXX年6月正式定稿。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翔实的数据,概述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基本情况,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产业状况,让读者能够在宏观上一目了然的看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基本情况及茶叶产业的现状。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生产和茶叶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叶生产企业实力弱小,生产条件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茶叶品种单一,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者的市场营销认识不高,营销方法同质化等问题。

第三部分,运用SWOT分析法对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生产营销状况进行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的基本的分析和判断,既是对该县茶叶产业的深入挖掘,也是对文章理论体系的完善。

第四部分,提出了茶叶差异化营销策略,树立全员营销观念,创建原生态茶叶区域品牌等策略,并在品牌传播上提出文化营销、精确营销、低成本以营销、网络营销、植入式营销等理念。对全文进行收尾。使得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由于学生能力不足,加上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论文篇幅和结构的限制,论文没有像企业营销策划方案那么详细,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借此答辩的机会,我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篇论文的不足之处,学生将虚心接受,从而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1500字 请问你给多少分呢?

侗族毕业论文

我让我们英语老师去看看啊 她不会我就没办法了 等一天啊 下面的为啥不采纳?

Dong culture is a gem of Chinese culture. Dong Huaihua rich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bu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tourist routes, scenic spots develop a lack of unified planning, tourism product mix single; tourism promotion, marketing backward; tourism talent shortage-a-service low; scenic character and the environment is not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other issu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Dong Huaihua should avoid weaknesses, and actively seek regional cooperation, make full use of the Dong areas of unique natural and rich folk customs and resources to promot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uaihua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ng area off the : Dong,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rotection

1、乒乓球12区落点训练法的实验研究,(体育科学)2、体育院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与风险防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4、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中国体育科技)5、体育与娱乐嫁接 赛事与电视联姻——“2005王者风范·国球大典”启示,(体育文化导刊)6、生于娱乐 死于庸俗——体育娱乐化的理性思考,(体育文化导刊)7、乒乓球战术训练的落点监控与效果评定,(广州体育学院学报)8、乒乓球战术训练图示引导法的实验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9、中国乒乓球制胜技术风格的演变与基础训练对策,(吉林体育学院)10、中日德三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比较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Dong minority culture is one preciou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Huaihua is plenty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Dong minority culture, but has the problem of being without unified plan of the tourism rout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 spots, insufficient tourism souvenir structure, and of being less-developed in sales promotion and the selling methods. There is shortage of the person with high-ability serving in tourism field and the service level is under the expectation of the tourist. The protection of the scenery an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cenic spots is a serious problem as we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problems and provides the solutions. Huaihua should show its strong points and hide its weaknesses, which is to positively look for local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take fully advantage of the peculiar nature scenery and rich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Huaihua tourism on right way to speed the steps of the well-off structure of the local Dong minority community. Key words: Dong minority,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develop and utilize, protection

国外关于侗族建筑研究的论文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中国的建筑具有礼仪性,中国园林也是如此,查尔斯•詹克斯指出,如果园林确是严肃地试图表征宇宙,而且真也表征永恒之国或佛国乐土的话,那么园林的结构应同其他的宗教形式或礼仪的空间具有某些共同之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园林起源与圣山魔石有关,同某些皇帝向往长生的企图有关,也同源远流长的文人隐士力图与神秘的道相和谐有关一。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自然。”老子的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上古的自然崇拜观念,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漫长历史中的园林建筑。有人指出,中国的园林建筑,最主要体现的是天、地、人的自然融合,其主要要素是山、水、花草和建筑二。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台、灵沼,而灵台、灵沼分别对应山、水。因为山、水是自然的基本元素,而建筑就是置于山、水之中,构成“天人和一”的关系。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到了清代,皇园转而要向私园学习了。它们虽具有共通的艺术性格,而私家园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更高,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现存者以北京一带最集中,规模巨大,风格华丽。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贤祠、神祠、会馆、书院和景观楼阁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无不深深浸染着传统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较少,现存较完整的几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规定的布局模式,为示清廉,风格都比较朴素。属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现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种类繁多,形式十分多样,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所体现的群体文化心态也特别率真而质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质明智之美,有时并不在皇皇巨构之下。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其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生动的发展过程。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虽吸收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体系,非常富于特色,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其代表性杰作,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韵,性格静穆沉思,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筑受同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的泰、缅等国影响较大,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艺术性格质朴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采。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一起,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有关建筑理论的系统专著,但中国建筑的高度成熟及其伟大成就,证明中国建筑不但拥有而且已发展为十分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理论,包括一整套建筑哲理,也包括建筑或环境的空间和形体构图方法。它们散见在各种文史典籍之中,而且采取了“中国式”的阐述方式。有的虽然还没有被古人总结为文字,但从大量的建筑作品中,人们还是有可能读懂其中深藏的信息。中国建筑从原始社会开始萌芽,历商周至秦汉,为萌芽与成长阶段,可以秦汉为代本。秦汉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基础上发展而来,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未,又出现了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汉未以曹操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宫殿结贪官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秦汉建筑艺术总的风格可以“豪放朴拙”四个字来概括。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即以后“举折”或“举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没有翘起,呈现出刚健质朴的气质。建筑装饰题材多飞仙神异,忠臣烈士,古拙而豪壮。中国建筑历魏晋隋唐而宋,是发展与高峰阶段,可以隋唐为代表。魏晋时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形成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复杂局面。中原士族南渡,江南地区开始进入了建筑艺术舞台;人生多难,促使佛寺、佛塔和石窟大量出现,成为中国仅次于宫殿的重要建筑类型;文人常退迹山林,促使了自然美的更深发掘,中国园林美学获得发扬的契机。隋唐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尤其盛唐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西域交往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期,建筑艺术也取得了空前成就。隋唐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佛教建筑、陵墓和园林为主。都城规划已完全规整化,气势恢宏,格律精严。宫殿组群极富组织性,空间尺度巨大,舒展而大度。佛寺格调欢乐而华丽,洋溢着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肯定。陵墓依山营造,气势磅膊。园林已出现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风格区分,以后者的艺术意境更高。隋唐建筑单体内质外美,非常强调整体的和谐与真实,造型浑厚质朴,已较多采用凹曲屋面与屋角起翘,十分柔和大度,内部空间组合变化也很适度。隋唐建筑艺术风格可以“雄浑壮丽”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重视本色美,气度恢宏从容,堪称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高峰。元明清三代是中国建筑艺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五代两宋至元,封建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审美趣昧更趋近于富有普通情趣的日常生活,艺术日益程式化,更着意在细部和装饰的追求。都城仍然规整方正,商店居宅临向街道,面貌生动活泼;宫殿规模远小于隋唐,而序列组合更为丰富细腻;国家级祭祀建筑布局严整细致;佛教在唐以后己显衰微,佛寺、佛塔已不复见盛唐的恢宏;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实践更加丰富,与前代相比,同样现出繁细的倾向。官式建筑完全定型,结构简化而装饰性加强。总的来说,明清建筑艺术可以“精细富缛”四字大致概括。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流波泛及朝鲜、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广大东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为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特别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园林艺术,又开始为欧洲所知,并产生了实际影响。同时,中国建筑早在汉晋时代又接受了主要来自南亚和中亚的外来影响,这些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被中国融化为自身的有机部分。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中国建筑在传统的土壤上,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建筑手段,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继续前进着。特别是在最近二十年里,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契机,更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已经产生了初步可喜的成果。

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

侗族吊脚楼和鼓楼,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

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经过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未优先标记,其他用材不得取用。

可见打上标记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

据传说;鼓楼一词含义,应该是侗寨古时放鼓之楼。

因此,有鼓则有楼,有楼则置鼓,后来人民习惯,俗称鼓楼。

鼓以桦树作身,名为"桦鼓",安放于鼓楼高层。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

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

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长凳,中间有一大火塘;楼门前为全寨逢年过节的娱乐场地。

每当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凉,寒冬腊月来这里围火,唱歌弹琵琶、讲故事。

侗寨有坐鼓楼的习俗。

特别是春节期间,村村寨寨聚集鼓楼广场,吹芦笙,"哆耶"对歌作乐。

或以侗族民间传统故事为题材,自编自扮侗戏,登台演唱。

鼓楼据清代雍正年间有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

侗族鼓楼建筑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标志。

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鼓楼,只有侗寨才有鼓楼,有了鼓楼才算侗寨。

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仪事的公共场所,为侗族多元文化之载体。

侗族鼓楼一般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朝中叶尤为盛行。

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柱、枋梁需经过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选定,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楼中最高层的中心位置一桦树牛皮大鼓,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则击鼓以号召群众。

鼓楼建筑系木质的四柱贯顶,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结构。

"神奇的建筑师"凭一根丈杆,一支笔,错综复杂的金瓜梁方、斗拱支柱,以杉木开糟穿榫和接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衔接不隙,丝毫不差,牢固严谨,经风霜,历雨露,百年不倒。

更为罕见者是神奇的独柱鼓楼。

为了装饰、防腐,在鼓楼的外额上抹粉描绘或白灰泥塑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风情的油饰图案。

琳琅满目,栩栩如生。

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

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

侗乡被称为"歌的海洋",是名副其实的。

侗族大歌不仅曲调优美动听,而且在曲式上紧密完整。

演唱形式活泼多样,特别是合唱中自由和谐地出现多音部,在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见的。

侗戏就是在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广大侗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鼓楼从外观上来看,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富有视觉效果的建筑。

一座建好的鼓楼,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直刺苍穹,犹如塔尖一样。

中部是层层叠楼,形如宝塔的楼身。

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

鼓楼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

中间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

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的形态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

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的楼体塔身。

这是侗族鼓楼同汉族的重檐楼塔明显不同的地方。

鼓楼形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侗族的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单数。

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达21层。

这是由于侗族把奇数视之为吉祥之数。

追问

亲,作文呀。

亲,作文呀。

侗族建筑文化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侗族文化发展的缩影,就如岩洞镇述洞的独柱鼓楼,建筑技艺高超,历史悠久,可以说是侗族鼓楼的雏形再现,具有很高的科考研究价值。地坪花桥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史比广西三江程阳桥还长,极具观赏性。鼓楼、花桥、吊脚楼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侗族人民擅长建筑,与其劳动、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民风民俗等息息相关,这些特殊的条件造就了侗族建筑独有的特色。去到侗寨,您会看到寨寨都有鼓楼耸立、花桥横跨、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特有的风光。在侗寨的所有建筑之中,鼓楼和花桥最为引人注目,它们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鼓楼、花桥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钉一铆而闻名于世。一寨一姓一鼓楼,历史上鼓楼是侗族人民作为族姓群体的外形标志和集会议事及娱乐活动的场所。以黎平县为例,肇兴的鼓楼群是鼓楼建筑之中的精品,最具代表性;地坪花桥(也称风雨桥)则是花桥之中的样板。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黎平侗族建筑艺人在凯里、贵阳、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乃至日本等国处处留下他们辉煌的业绩,其木制建筑技艺,令世人惊叹不已。

侗族居住建筑演变研究的论文

侗族的特色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

1、 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分,南侗地区民居建筑一大特点是层层出挑,上大而下小,占天不占地。每层楼上都有挑廊,廊上安装栏杆或栏板。

如用栏板,还特意凿一圆形孔洞,供家犬伸头眺望,由于层层出挑,檐水抛得很远,有利保护墙脚,且可利用层层檐口,晾晒衣服和谷物。

2、 侗寨建房有一规矩,即围绕鼓楼修建,犹如蜘蛛网,形成放射状.鼓楼是侗寨特有的一种民俗建筑物,它是团结的象征,侗寨的标志,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其附近还配套侗戏楼、风雨楼、鼓楼坪,构成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俨然侗寨的心脏。

3、 侗族几乎都建干阑式吊脚楼,楼下作猪牛圈,楼上作起居室。民居建筑体积较大,房屋高度很不一般,在竹木掩映的侗寨中,面阔五间,高三四层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

北部侗族的民居,大部分均为木质结构。平屋为单檐结构,开口屋为双檐结构。凡柱、梁、枋、瓜、串、橼、檩等,均以榫卯穿合逗作。其中有鱼尾榫、巴掌榫、扣榫、斧脑榫、全榫、半榫等。这种建筑工艺在侗族民间由来已久。南部侗族的民居多建在河溪两岸的绿树丛中,至今仍保留着古代越人的“干栏”式木楼。这些房屋都具有独特的建筑技巧。每座楼房,除屋面盖瓦之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方形木条开榫衔接。整座房子,由高矮不一的柱子纵横成行,以大小不等的木枋斜穿直套。木楼四周设有“吊脚楼”,楼的檐角上翻,如大鹏展翅。楼房四壁及各层楼板,均以木板开槽密镶。木楼两端,一般都搭有偏厦使之呈四面流水。木楼通常有四层:底层堆放柴草,关养牲畜,设置石碓;二层设火塘和老人住房;三层为年轻人的卧室;四层贮存粮食或堆放杂物。楼房外围,均有走廊栏杆,宽敞明亮,空气流通,供家庭成员休息,也是侗家姑娘纺纱织布的好地方。南部侗族地区的木楼,常常是房廊或房檐相接,楼板相通。每逢喜庆节日,人们相聚于此设宴待客,有道是:“侗屋高高上云头,走遍全寨不下楼。”它体现了侗族民居的特有风貌。侗族的传统建筑从来不用图纸,哪怕是高楼大厦也是如此。工匠们只用半边竹竿作为标尺,俗称“丈杆”。精明的木匠师傅,就凭这根“丈杆”建造出许许多多雄伟、秀丽的建筑物。侗族南部山区地势崎岖,聪明的侗族建筑师们不仅能在平地上建造高楼,还能在河边陡坡、陡坎或水面上建造楼房。在侗族村寨里,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木楼,有的像雄伟的宝塔,有的像精巧的亭阁,有的像壮丽的宫殿,有的像优美的长廊。这些房子有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今仍坚固完好,有诗赞道:“百年木楼身不斜,一身杉木坚似铁。”如今,侗族建筑已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浓厚兴趣。

广西三江侗族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发展研究              瞿然      董阮建 摘要:广西三江侗族建筑是我国重要的建筑形态之一,为使广西三江侗族建筑能够更好的传承发展。笔者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八寨进行实地考察和长期调查研究,对三江侗族建筑的特点和现代建筑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为三江侗族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以促进我国的传统建筑在将来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侗族建筑;民族特色;传承发展;建筑设计 引言 侗族建筑是三江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早期极度符合侗族居民对建筑形式与功能的需求。随着现代建筑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侗族建筑所具备的功能逐渐开始无法满足侗族居民的需求,导致了侗族居民开始选择修建现代建筑,放弃传统侗族建筑,呈现出传统侗族建筑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的趋势。因此,对传统侗族建筑进行研究,为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能够与时俱进,满足侗族人民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此项深入研究思考是高校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广西三江侗族建筑的 形式 特点 (一)、建筑结构形式 广西三江侗族建筑的结构形式为木质框架结构,具有实用、美观、易于隔热以及高能源效率等特点。其建筑主要由木质材料组成,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墙也由木板构成,但只起隔断作用,不起承重作用。通过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八寨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发现侗族居民非常团结,喜欢将房屋挨着紧凑而建造。木结构房屋建造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和基础设施相对较少,在建造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及人们生活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这些特点较好的满足了当地居民对建筑的需求。同时广西地貌属卡斯特与山地丘陵盆地错综地貌,气候温暖,热量丰富,而侗族建筑具有的特点较好的适宜了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 (二)、合理利用地形与资源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地貌多为山地,森林资源丰富,耕地较少。三江侗族建筑可以依山而建,建筑物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和空间,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耕地,为三江侗族人民长期的山区生活创造了条件。并且,因合理利用地形,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形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三江侗族建筑为木质结构,建造材料多为木制,而三江侗族自治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以就地取材,大大降低了房屋建造的成本与时间。 二、 广西三江侗族建筑存在的问题 、三江侗族建筑存在的问题 广西三江侗族建筑是侗族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无疑有着诸多的优点,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慢慢也会出现一些不足之处。所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濒临失传的危险。现在部分侗族建筑的营造技艺只是掌握在老一辈人的手中,缺少具体的书面化,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族年轻一代的人民很多并不愿意继续学习侗族建筑的营造技艺,从而导致侗族建筑的传承困难重重。二是侗族建筑成本提高,逐渐被现代建筑取代。因社会的快速发展,木材资源的使用,导致木材价格提高,侗族建筑成本也随之提高,同时现代建筑飞速发展,成本降低,舒适度与数字信息化程度提高,更加能满足侗族居民对建筑功能的需求。再加上木结构建筑自身的防火性较差,容易造成损毁等问题。导致一些侗族居民开始选择现代建筑,放弃传统的侗族建筑。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一些侗族居民已经开始修建现代建筑,传统侗族建筑逐渐开始被现代建筑取代。三是传统侗族建筑的居住环境及其功能开始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族人民对生活的要求也开始提高,而传统侗族建筑屋内没有取水排污等设备,也缺少卫生间、浴室等现代生活所必备的功能空间和家电设备等。所以侗族居民更愿意住进现代建筑中,体验现代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传统侗族建筑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因现代建筑的飞速发展,侗族人民对建筑功能的需求提高,同时传统侗族建筑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与传承,导致传统侗族建筑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这是三江侗族建筑目前面临的现状。值得一说的是,广西三江自治县政府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再加上三江侗族建筑自身的特点与悠久的历史,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得三江一些地方发展为了国家四A级景区,极大的保护了三江侗族建筑。但是也有很多没有发展为景区的地方,传统侗族建筑开始被现代建筑取代。所以,三江侗族建筑目前呈现出局部得到保护、传承与发展,整体趋势呈现被现代建筑取代的现状。 三、对策与建议 继续加强三江自治县的旅游建设 广西三江侗族有很多地区具有特色的建筑和优美的风景,都具备发展为旅游景点的条件,而通过实践证明,发展建设旅游设施,可以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三江侗族建筑,因此,可以继续加强三江自治县的旅游建设,在建设旅游地的时候,也可以加强对三江侗族建筑的宣传,提高三江侗族建筑的及其营建技艺的知名度,可以在景区的展示栏上刻写下三江侗族建筑的悠久历史及其营建技艺,让到三江旅游的游客可以充分了解三江侗族建筑的悠久历史,营建技艺等。同时发展旅游建设可以让当地居民体会到侗族建筑为当地居民生活上带来的改善,促使三江侗族人民可以更加的喜爱侗族建筑,继续建造使用侗族建筑,形成良性循环,使得侗族建筑可以更好的传承发展。 通过高校教学传承和发展三江侗族建筑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对很多技艺的传承采用家族式传承。但家族式传承的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一代传一代,体现为父传子,传男不传女,容易造成技艺的缺失。而三江侗族建筑传承机制多为家族式传承,是导致侗族建筑濒临失传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该改变这种传承方式,通过教学等方式传承以及发展三江侗族建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实施:一是当地侗族人民有意识的为后代培养兴趣,从小为孩子讲解一些三江侗族建筑的历史,营建技艺等,培养孩子的兴趣,使得侗族建筑后继有人,可以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二是尝试将与三江侗族建筑相关的知识加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当中。列如可以尝试在一些大学的选修课中加入一些与三江侗族建筑有关的课程,让对侗族建筑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途径了解和学习三江侗族建筑的历史,营建技艺等。笔者曾对自己所在院校土木系的同学做过一份对三江侗族建筑是否感兴趣的调查问卷,其中11%的同学觉得很感兴趣,38%的同学觉得比较感兴趣,33%的同学觉得一般,18%的同学不感兴趣。从数据上分析,有49%的同学对我国传统侗族建筑感兴趣。因此,在大学的选修课中加入与侗族建筑相关的课程,可以吸引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建筑专业的学生对侗族建筑进行了解,学习甚至是传承与发展。而各个高校建筑专业的学生将会是今后建筑行业的主力军,可以很好的解决侗族建筑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三江侗族建筑的优点与现代建筑的优点相互结合。随着当今社会以及现代建筑的飞速发展,传统侗族建筑或多或少会遇见一些问题,因此,传统侗族建筑也应该改革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物日益增长的需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改革与发展:一是加强创新,将现代建筑中的优点融入到三江侗族建筑中。列如可以对侗族木构建筑技艺方面进行创新,创新时也应当保留侗族建筑的特点,要坚持核心要素,在木材、外形、结构、传统彩绘、造型等方面不可动摇,但是对于非核心要素,则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将现代建筑中的元素融入其中。二是将侗族建筑中的优点融入现代建筑当中,使得现代建筑更加完善的同时,将侗族建筑的营建技艺传承发展下去。将侗族建筑的优点与现代建筑的优点相互结构,可以使其共同发展,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四、 结语 广西三江侗族建筑作为我国的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营建技艺,传统侗族建筑的传承发展,对我国建筑文化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时对侗族建筑及其营建技艺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使侗族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使我国现代建筑和建筑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玲玲, 董阮建. 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过程中建构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2]董阮建. 信息化背景下广西高校设计专业基础实践课教学的课程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3]董阮建. 柳州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的发展概况[J].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3:223-224.

论文广西壮侗族三月三文化研究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壮族的一个节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也叫修锲节、 歌圩节 ,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那么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欢迎查阅!

▼▼目录▼▼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壮族三月三风俗

壮族三月三的传说

●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 传说 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

●   壮族三月三风俗

江南地区的汉族,特别是洞庭湖区的人民还保留着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地菜又称芥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据说,吃了地菜煮的鸡蛋有去风湿,强身健体之功效。难怪在七仙湖区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吃了地菜煮鸡蛋,鹅卵石头踩得烂”的说法。他们除了用地菜煮鸡蛋、煎水当茶饮外,还把地菜用开水烫过之后当菜肴呢。春天正是采食地菜的季节。春食地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中原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传说这天是盘古、黄帝、王母、真武大帝的诞辰。

也是广西汉族、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 文化 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

●   壮族三月三的传说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 唱歌 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染成的五色糯米饭,还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对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知识性的盘歌、斗智的蛮歌和情歌等。内容则是天文地理、文学、社会、伦理道德等无所不包。其中情歌又分为见面歌、邀请歌、爱慕歌等等。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歌声像条红线,牵着两颗爱心,若姑娘中意小伙子,便趁旁人不注意,将手中绣球赠与他,“他”则回赠手帕、毛巾等物。另一表达感情的交际工具便是彩蛋。小伙子在歌圩上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若不愿意,就握住彩蛋不让碰;若有意就让小伙子把蛋碰裂后一起吃,同时也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三月三已成为国际性的歌节和具有新时代气息的综合性文化节日。

三月三花炮节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体育盛会,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这天,湘、桂、黔交界的侗、壮、瑶、苗、汉等族的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前来广西三江富禄地区赴会。后生们纷纷向姑娘们赠送糖果,哪个姑娘得到的糖果最多,她便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姑娘。抢花炮是花炮节的主要活动。待炮声一响,那个圈有红绿布条的铁圈冲上天空,立即成为全场注目的焦点,场上上百名队员争相抢夺,抢走花炮的选手意味着智勇双全,他们不仅能获得长者颁发的奖品,也会得到姑娘们的青睐。花炮会上,大家聚在一起吹芦笙、对歌、唱彩调、看侗戏,斗牛、斗鸡、斗鸟等,到处是一片欢乐的景象。在三月三这天,布依、彝等族要宰牛杀猪祭祀灶王和山神,同时还要扫寨赶鬼,外人绝不能在这天进寨,否则被认为是破坏扫寨。

“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民间传统习俗。这天,彝、白、傣、苗、哈尼、纳西、僳僳等民族的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呼群约伴,到西山踏青游春,大家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节日的欢乐,日暮兴尽方归。

海南黎族在农历三月要过“爱情节”,这最初本是黎族美孚支系特有的节日,后逐渐发展成为整个黎族的节日。它的形成与黎族的婚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天,必定举行篝火歌舞晚会。篝火旁,黎家姑娘、小伙和着节拍,跳起欢快的“槟榔舞”和“竹杠舞”等。待月上中天,“山恋”开始了,男女青年在山林里、溪水边,三五成群的对歌择偶。中意的便双双离群,互赠定情信物,小伙子将耳铃或手镯为姑娘戴上,姑娘则将自织的七彩腰带系在情郎腰间。这种对唱情歌择偶的传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现在的“三月三”,除传统歌舞外,还有经贸交流等活动。

>>>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相关 文章 :

★ 壮族三月三传说故事

★ 关于壮族三月三你了解多少

★ 壮族三月三的民间故事

★ 壮族三月三传统习俗有哪些

★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习俗介绍

★ 三月三有什么传统的风俗活动

★ 关于三月三的传说故事

★ 关于三月三拜祖大典

★ 三月三节日壮族活动安排

广西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广西壮族三月三简介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也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sì)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 《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é,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病),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更像是一种游戏,玩法是大家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放在流水之上,任酒杯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不然就罚酒三杯。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是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唐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 如今的三月三 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比如在广西,当地过三月三的氛围就很浓重。这一天是壮族的情人节,从这一意义衍生出来的更多节日内容,使其成为壮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不光壮族,贵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为自己的情人节。 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全区人民享有两天假期。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农历三月初三为我国传统令节,与“上巳节”、“清明节”、“踏青节”等都有密切的关连。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是重要的歌舞节日,其中以壮族为最。由于是日的活动以对歌为主,故亦称“歌圩节”、“歌婆节”等,亦简称“歌节”。壮族关于三月三日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有说一对青年男女山歌传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未能结合,双双殉情,后世青年为了纪念他们而形成歌节。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南时刘三组歌声优美,被奉为歌仙,财主们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后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纪念歌仙。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习俗。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政府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广西各地的“三月三”活动各有特色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韩德明表示,广西各地过“三月三”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武鸣当地会举行特别的民俗仪式,如果想感受壮族过“三月三”的特色仪式和庆祝方式,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柳州的鱼峰歌圩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逢节假日,鱼峰山下、小龙潭边、人民广场上,都有民间歌手自发结伴对唱山歌,并吸引了大批围观者的加入,场面欢腾而热闹,不少古老的山歌也因为该歌圩的存在而得以保留和传承。 三江侗族的抢花炮也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的“三月三”一到,各村寨便开始组织抢花炮。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抢到花炮的人相当于抢到了“头彩”,寓意着吉利幸福,获胜者还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奖励;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还有四炮、五炮,抢花炮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组队,也可跨村寨自由组队。 靖西、德保、那坡等地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为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陆晓芹称,在“三月三”当天,这几个地方的人会起个大早,带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坟,到了中午,会选择在某一个祖坟前聚餐,“这种聚餐的方式是很融洽的,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家族感。”陆晓芹说。在饮食方面,当地的糯米饭既有四色也有五色,一些村屯会有在每碗糯米饭上面放一个煎鸡蛋的习俗。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传说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壮族三月初三为什么有这种习俗呢? 相传,很久以前,状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有一年,状乡大旱,乡亲们求达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粮,达桂跪奏道:“状乡百姓颗粒无收,吾伴千岁前往视察。”达桂伴驾来到状乡,只见田土龟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达桂跪下说:“千岁亲见,万望免粮。”土皇帝无奈只可免去状乡皇粮。打那以后,他对达桂恨之入骨,可是鉴于达桂的声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计,阴谋陷害达桂。 一天,他把达桂唤道跟前:“达桂,你向来很能干,现在想叫你给我办件事”达桂听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怀好意,但他还是从容地说:“请千岁道来。”土皇帝半眯着眼说:“我正在建一座楼阁,缺少瓦片,听说状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经久耐用,我要你在两个月以内给我弄900张状人皮当瓦片用,到时重重有赏,如果完不成,定要从严惩罚。”达桂轻松的答道:“到时就请千岁亲自到城门下点货验收吧。” 一个月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五十九天过去了,达桂依然没有动静。限期到了,达桂才召集900个壮家大汉,每人带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来到皇城脚下,架锅煮糯米饭,煮辣椒菜汤,一个个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坐在城门下饮酒,喝辣椒汤,吃糯米饭。正当个个酒足饭饱,满头大汗淋漓的时候,土皇帝坐着八抬大轿赶到了。达桂连忙上前施礼道:“货物已经给千岁送来了,可是这帮贱骨头张张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吗?”土皇帝下轿一看,一个个黑里透红的皮肤上都是湿漉漉的,象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臭气扑鼻。土皇帝用手捂着鼻子,皱着眉头,后退几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说完,调转轿子回宫殿去了。 一计未成,又生二计。快到清明节了,土皇帝又把达桂换到跟前,装着十分诚恳的样子:“达桂,你向来很聪明,现在我有一件事非要你去干。”达桂一听,就知道土皇帝又怀恶意,但达桂好不畏惧地说:“请皇上明说。”土皇帝眯着眼睛说:“清明节我需要一个象宫殿后面那座大山一样重的猪头来祭祖,你给我在一个月内弄来,到时重重有赏,过期误了大事要从严惩罚。”达桂十分轻松地笑道:“好办,好办。” 二十天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三十天过去,达桂依然没有一点动静。限期过了,土皇帝派兵来抓达桂,达桂扛着一杆大秤和兵差一道去见土皇帝:“皇上大人,壮家比山头还要大的猪头多得很,就是不知道宫殿后面的大山有多重,请皇上用这杆秤去称一称,我好回去把猪头抬来。”“这......”土皇帝哑口无言了。 土皇帝见达桂聪明过人,留在宫殿里是祸根,非得除掉他,因此有想出一条毒计。一天,他把达桂叫到跟前:“达桂,你向来聪明能干,再过一个月就是皇后坐月了,听说壮家的公鸡蛋很有营养,你给我在二十天内弄490个公鸡蛋来,到时重重有赏。”达桂满口答应。?限期到了之后,土皇帝派兵去抓达桂,达桂连忙施礼道:“非常对不起,我扶起正在坐月子,按照壮家的规矩,我得照料七七四十九天以后才能出门,到时我会给皇上送去公鸡蛋的。”兵差大喝一声:“天下男子怎么会生孩子?”“男人不生小孩,公鸡怎么生蛋?”兵差无言以对。只好回去报告皇上,皇上大怒,下令捉拿达桂。 壮家百姓闻讯立刻送达桂到山上的枫树林藏了起来。皇兵上山搜索,重重包围,只见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饭,就是不见人,皇上下令放火烧山,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上山在一棵合抱不过来的枫树洞里找到了达桂的尸体,大家含着眼泪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坟前放声痛哭。哭呀!哭呀!泪水洒在坟上,坟上顿时长出了一棵棵嫩绿的小枫树,一丛丛翠兰的红兰草。为了纪念达桂,乡亲们又在墓旁边建造了庙宇,名曰:“达桂堂”。因为达桂生前喜欢喝酒,吃糯米饭,用喝酒、吃糯米饭的方法战胜了皇帝,后来又因为拿不出公鸡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三这一天,状乡家家户户都拿着米酒、糯米饭和熟鸡蛋到达达桂墓前祭奠。正当人们陷入哀思时,天空突然雷声大作,从庙堂?里冲出一条五色大蛇,这条大蛇向乡亲们点了点头,就直奔宫殿把皇帝给咬死了。 从那时起,桂西一带壮族人家为了纪念达桂,年年到三月初三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为传说在外丧生的亡灵不能进家,因此人们只好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糯米饭等祭品供祭达桂的亡灵,在布棚周围唱起赞美和感谢达桂的壮欢。一代传一代,就形成了现在赶三月三歌迂的习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