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高校宣传推广方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8:03:21

高校宣传推广方法研究论文

校园推广建议找社团合作,社团对学校基本情况很了解。

首先要看你想做怎么样的推广,你的预算是多少?而且校园推广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如校园桌贴,灯箱框架等能结合的硬广广告,还有自媒体,公众号和微博,另外就是学校社群,和kol,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产品适合不同的推广方式。你可以说一下你的需求和产品,我们可以给出更好的方案。

我在姑婆那些事儿上看到一篇文章不错,分享给你。校园大使常用推广手段1、基础手段:宣传册、海报、传单、卡片、楼栋号、日历、课程表、标尺、友情提示等,这些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楼栋号用来提醒大家到了几楼,友情提示一般为:“请保持安静、中午休息时间请勿打扰、保护环境等”。2、策划活动:比如校内网曾经成功策划了免费包车送学生到火车站的活动,再比如有的SNS网站在大学校园举办娱乐活动、爱心活动等等。3、冠名活动:与策划活动不同的是,冠名活动不是自己举办的。一般形式为:“**网预祝*****活动圆满成功”。4、网络宣传:比如通过学校论坛、百度贴吧、QQ群发等。5、软文推广: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杂志、报刊、网络媒体等,为了让网站有更多的宣传机会,校园大使通常会选择写一些软文发表在相关媒体上。6、班级演讲:一个班一个班巡回演讲的方式,虽然比较累,但是效果往往很好。一是受益面广,而是具有直接性。7、行政手段:部分校园大使在学校人脉很广,或者自己本身就是团委学生会、社团主要干部,所以采用行政手段,强制他人注册。8、口碑宣传:见到人就提起该网站,比如,有的校园大使在重要会议、演讲要展示幻灯片的时候,往往附带宣传网站。9、炒作宣传:校园大使有条件的,往往喜欢在特定条件下制作炒作事件。这样的情况往往以事件为标志。10、促销手段:即注册送礼品、或者注册可以获得优惠之类。很多人都知道,校内网当初是用鸡腿和可乐换来的用户。11、横幅宣传:横幅不是每个校园大使都有这个关系可以挂好,但是还是有不少人采用这个手段。主要在于横幅的宣传效果往往很大,尤其挂在主干道路上的横幅,更是能吸引人群的目光。12、校园通勤车宣传:比较大的学校往往有专门的通勤车或者校车,主要供学生上下课乘坐。在车体做广告往往能够收到不错的效果。因为通勤车每天都在学校穿梭。13、注意力宣传:比如,校内网有专门的T恤,学校里面经常可以看到穿着校内网服装的人在校园里面逛来逛去。由于服装的特殊性,所以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14、网吧宣传:算是在网吧推广最成功的案例。但是,校园SNS往往也可以在网吧获得不错的效果。通常的手段为海报、制作临时上机卡、友情提示、电脑号、设为浏览器主页等。15、其他特色手段:(1)图书馆杂志厅插书签。图书馆里面的杂志厅通常比较火爆。插入一张精美的书签往往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2)学校周末放电影,中途插入FLASH宣传片。此手段收益面广,而且刺激性很大。(3)发展院系大使。每个校园大使下面又发展了院大使、系大使。此手段实践性很强。(4)学校举办报告会、演讲、大型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每张桌子上放上一张精美的广告。通常,在这种环境下,大家有更充分的时间。(5)学校餐厅开餐前,放上一张小广告,让大家吃完饭小憩时刻有个东西可以阅读。(6)黑板宣传,在教室黑板上写宣传标语。八如何推广APP1、朋友圈这个方法主要是推广给自己的朋友,例如舍友,同班同学等,根据推广的具体要求,安装一个应用,是不会介意的;也可让朋友帮忙推荐给朋友,如果app很有利,就可以通过口碑来宣传,例如:“我在免费蹭wifi”。2、扫楼扫楼就是在宿舍楼每个宿舍都去介绍。这个方法有点累,同时很容易被拒之门外。如果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个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成效,如2人分工 一人手拿二维码图片(自己学校专有的二维码链接,在草料二维码进行生成)一人进行宣传介绍,同学们进行扫二维码扫描。 本方法快捷有效,一般一个小时一个人可以做50个3、社团推广与社团合作,可以给社团提供一定的好处(视情况而定),让社团的人员的安装。这个方法比较适合找一些大的社团合作,可以达到很好效果。4、论坛现在各大手机论坛(例如:安卓论坛,安智论坛)都有软件共享区,可以将软件发到论坛,但是论坛都有一定的权限设置。所以要先在论坛回复或作一定任务,达到一定权限后在分享。此方法比较适合长远投资,而且有很大的人员。也可在百度贴吧宣传,但是容易被度娘封删,所以在贴吧宣传是要有一定方法与隐蔽性5、群资源就是在各群里发推广连接。此方法不推荐,收益甚微…..6、落地在学校摆摊,举办一些有趣的活动和礼品来吸引人。利用宣传台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如食堂、上下学出入口,地点展示适当的配上如下载抽奖,下载送小礼品的模式进行宣传互动。7、二维码通过宣传二维码来宣传,可以配合海报来宣传,也可与商店合作,例如在奶茶店张贴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安装app可以获得一定优惠。8、适当关注学生兼职目前一般大学生都喜欢做校外兼职 如发单,促销,礼仪模特等。大家可以在线下推广APP的时候 告诉学生 本校加自己本校的兼职群,在大家建立兼职群的条件下,同学们下载使用APP 我们每周 每日 就会适当发送兼职信息在QQ群里面 抓住学生心理 兼职信息都是免费提供的。至于兼职信息的寻找 可以通过各大兼职网站 如58 百姓 1010 武汉大学生兼职信息网提供寻找。在增加各位在校园人气的情况下,让同学们充分了解 并更好的使用我们的APP 甚至为我们分享推广。9、线上模式QQ群:大家在各自学校都有自己的班级QQ群,社团QQ群,或者其他QQ群。大家先从自己身边的群推起,在群里面发送自己学校专用的二维码图片让大家去扫。介绍相应的产品特性,在上网闲暇时间,这样的宣传会起到一定的效果。线上视频炒作:大家收集自己的炒作素材,视频内文字图片类,可以吸引眼球同时起到关注度的。抽奖互动:线上微博,QQ群,人人网等进行下载抽奖,这样的线上线下互动模式,提高曝光度,以及下载使用量。10、建立自己的微信公关平台目前微信营销以及微信宣传有一定的效果,建立自己的微信公共平台,如校园APP联盟武汉。传达的理念为:推广 介绍 分享 优质手机APP应用 定期的在微信平台上举办线上下载,线下使用好评反馈等推广活动,同时有效的增加粉丝量。至于粉丝量的增加,也在于如何把握学生心理。如添加校园APP联盟可以获得相关的娱乐演出信息,考试复习资料分享,兼职信息校外校内分享等。九如何构建校园渠道第一部分——系统框架管理1、根基:构建组织框架:一个渠道发展的开始,只是源于一个创业期望,在真正的实施中,创业期望可以激起一时的激情,但是还是要归于平静,需要一个框架来稳固根基,在平静中逐步发展。一个团队,像种子丢在土壤中,要长成参天大树,形成自己的气候,形成自己的生态,才是这个团队的成功。校园渠道其实就是团队精神,方向一定要超前,具体的操作策略可以慢慢探索。第一是理念的建立,模式的建立。这是团队的软实力,如果现有团队全部解散,是否能够根据理念和模式重新建立,就是判断其是否成熟的指标。有了这个,那么我们就可以坦然面对任何困难,就算只剩下一个人,校园渠道还是可以迅速地建立起一支高质量团队。第二是文化的建设,校园渠道的文化需要在实践、执行等大环境下结合起来。文化的必要是,他能滋养我们的心,可以让我们更强壮,也让队伍有凝聚力。第三是章程等必要的文件。他是成员了解我们的窗口。主要思路都要概况在章程里,理念模式都在里面,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都可以展示出来。第四是制度的建立。制度需要参照文化进行,制度是文化的体现。各职能负责人的建立、工作流程、决策机制、信息流程、渠道守则、奖励制度等等。2、内部管理:建设一支战斗的团队:说到团队建设,即使团队没有任何基础,包括理念和模式,根据这些人,仍然能够重新建立他们,并去实施项目,这就说明这个组织是强悍的。只有这样的团队实力,才能不断创造新空间,实施新的战略。第一,需要找到一致的人,有共同愿景,需要志同道合:价值观、文化、兴趣。也就是说要找适合的人。第二,需要找能力符合并能够投入的人,综合考虑技能、意识、潜力。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积极的合作伙伴。第三,坚持多元化吸收会员,在学校做的渠道,需要兼顾地域、男女、年级、学院、兴趣、经历。一个组织需要在共同上建立多元化,单元化会导致很多弊病,惰性、冷漠、定势。多元化的建立,也是团队魅力的所在,能够吸引更多厉害人物的加入,团队优秀文化也会自然形成,不断丰富。第四,骨干是执行力的关键,团队的发展首要是打造核心。一般来说核心团队人员应该在9-15人。第五,团队中需要各种角色的组合。有的充当外交官喜欢交际,有的做智多星只会出主意,有的做完美主义者老是挑毛病,有的做推动者叫嚣说干就干,有的做协调者出来化解分歧,有的做实干家默默耕耘,有的做监督者神若旁观,有的做领袖紧握旗帜,一般每人兼有几个角色。第六,适当的竞争因素可保证团队活力,激励却时刻需要,适当保持一定的人员流动性。第七,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可以利用渠道去构建第二课堂,做步入社会的中转站。每个校园渠道都要让团队成员得到东西,学到东西,要创造新的价值,这是考虑任何项目的前提——不要制造伪劣产品。第八,高效的做事标准,相当于企业讲的效率。所有渠道初期都会经历总是说而不做的尴尬时期,团队士气也因此会低落。究其原因是对集体的依赖。第九,要注意休闲项目中加强团队凝聚力,只有休闲中,才有趣味,团队才能朋友一样相处,形成像家一样的氛围。工作会导致厌烦,激情也是短期的,需要持久的热情,对团队产生感情是关键。利用好每个周末,每个月每年固定的特定时候,每个假期,每一个节日。第十,会议管理,校园渠道离不开会议,好的会议就有好的团队。首先开会要明确会议的必要性,其次必要的周例会,一定提前明确一个会议主题、只邀请直接相关人员,人越少越好,核心人员为佳,人多就开展不争辩的头脑风暴,或分小组讨论。再者在开会前最好提前跟2-3个核心人员沟通,避免被无辜群轰或者冷场。会议议题要规划好,议题不要多,会议时间节奏控制好,不能在细枝末节缠绕,有些议题可以叫停下次解决。会议时间要控制在1-2个小时内。第二部分——系统意识管理1、起点:领导者的自我管理:作为领导,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对,这都是相当的考验,当上领导并非意味做到了领导。一个校园渠道,可以弱到消亡,强到影响全国,这就是机会,我们要抓住机会锻炼自己,现在很多企业家都是从校园渠道系统走出去的。要想象渠道就是一个企业,在渠道工作,需要像企业家一样的意识,光荣而艰巨。否则,领导者会将自己的肤浅认识强加于队伍,把队伍的高度降低,打击队伍士气,队伍也会继续低落。一个领导者要让大家都感觉到“你办事,我放心”2、制高点:建立核心竞争力:你这个校园渠道给别的清晰印象是什么?你的校园渠道有哪些亮点?这些亮点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常常强调的。校园渠道的建立,就是要通过自我修炼,建立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良性的成才文化氛围的形成。我们谈资源,谈学习,其实就是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的意义在哪里,大学众多资源中,怎样去开发、获取、利用是修炼的关键。3、终点:愿景的逐步实现:团队首先需要明确自己是做什么的,建立共同的愿景,上下同心,那么,就不会出现扯淡、官僚、迷茫了。寻找一种意义,是实现团队辉煌的前提。先从最高领导开始,需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自己需要找到意义,作为领导者的使命感,并将这种使命感传递给成员。目前阶段,很多校园渠道都是在常规的模式上面进行,表面工作加上做了很久流程的执行。建立共同的愿景就是成员最大的参与,才能释放成员的能量。渠道实际上每个人都赋予领导这样的隐形权利,更需要如此,谁的思想超前了,谁就站前在面领航,而领导实际作护航。像雁群一样,保持人字形,却有着极大的流动性,保证组织的有机生命力。第三部分——衡量校园渠道的指标1、团队成员的成长。就是团队成员参与其中获得的快乐、知识、情感、精神、兴趣、友谊等的收获。从一个高度来说,只要我们的团队成员形成良好的习惯、优良的品质、高强的执行力,那么这个校园渠道不但是优秀,而且要优异于传统的校园渠道。2、团队品牌。一个团队是否成功,不是你创造了多少价值,不是你得到了多少的橙子,而是你真正得到了多少的认可。所以渠道在执行项目的时候,一定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让其他人认识,认可,认知我们的渠道。在创造的利益价值的时候,得到了他人的认可,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这也是所有企业的愿景。3、第三是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如果确切的对象不是社会,这里的社会可以特指大学团队这个小社会。很多校园渠道执行,更多是盲目执行,只考虑自己的团队人员如何多,项目的盲目执行,只讲究表面的工作,作秀,拍照,反馈,欺上瞒下,却不想实施对象的效果,甚至副作用也不管了。参考资料

杭州校果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校园营销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优质方案,让校园广告投放更加有效。 校果采用自主采购的电商模式,根据企业需求,智能生成校园推广方案。通过强大的技术支持,校果要做的不仅仅是投放,更要实现效果数据同步分析。为企业的营销推广保驾护航!

高校宣传工作思考与研究论文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论文你们这个都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吗?

2009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参考选题 一、党的建设 1、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与主要做法; 2、加强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3、新形势下,基层党支部发展的积极探索与主要经验; 4、提高我院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研究 5、高校积极发展青年大学生入党问题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现代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试论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3、以互联网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4、如何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的有效性; 5、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到“三贴近”。 6、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7、我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建设与管理的探索 8、建立健全维护我院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研究 9、创新高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研究 10、我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工作的途径、方法研究 11、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加强和改进我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1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研究与探索 13、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14、我院学生工作干部素质与队伍建设研究 15、我院如何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 16、加强学风建设的研究 17、高职院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究 18、我院师生思想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19、我院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20、我院贫困生调查分析研究 21、我院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研究 22、我院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研究 23、我院学生择业就业观念调查分析研究 24、我院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25、我院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研究 26、我院学生上网心态问题调查分析研究 27、发挥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指导作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8、构建和完善学生工作目标管理及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9、和谐校园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0、高职班级管理建设 31、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研究 32、辅导员工作 33、弱势群体教育 三、道德建设 1、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2、遵循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 3、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研究 4、诚信教育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5、师德师风建设

新闻宣传工作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高校党委及宣传部门做好这项工作,既要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又要服务改革发展的大局,在切实找准工作重点和切入点、改革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着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努力开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局面。一、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明确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功能定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大体上包括“对内新闻宣传”和“对外新闻宣传”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面向校内广大师生进行新闻宣传,后者主要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新闻宣传。就功能而言,“对内新闻宣传”就是在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等,通过加强新闻宣传工作,面向师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传达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规划和思路、举措,使学校的办学、育人理念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文化价值目标和追求,进而凝心聚力、携手同行。与此同时,高校校园作为一所“大课堂”,使新闻宣传工作成其为一种没有时空限制、无形的“课堂”和育人渠道、方式的有机延伸,也是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全面发展的有力教育形式和手段。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新闻宣传具有动员、鼓劲、教育的功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在不断调整、完善。面对改革的利益调整,面对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如何平衡各方的关系,如何兼顾各方的需求,如何维持校园的和谐稳定,确保改革顺利进行,需要思想开路、舆论先行。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加强和改善新闻宣传工作,有预见性、针对性地开展必要的宣传引导和事先的宣传解释,把握舆论主导权,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思想舆论保障,营造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思想文化氛围。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新闻宣传具有沟通、协调、引导的功能。就“对外新闻宣传”来说,作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首先要立足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大局,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在向社会展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同时,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此外,近年来,高校领域的新闻热点层出不穷,各种突发事件也屡见不鲜,许多事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化解各种问题和矛盾,做好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工作,日益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说,高校新闻宣传具有展示、塑造、公关、疏导的功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契合、对接社会、行业的发展需求。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传播的重要窗口,把改革发展中形成的新经验、新典型、新成就等广泛传播出去,促进高校之间相互交流、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传播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独特优势,向社会辐射学科、专业、产学研等资源信息,以主动、有效地对接社会、行业需求,广泛获取有益的办学资源。从这个角度说,高校新闻宣传具有传播、对接的功能。二、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切实提升新闻宣传工作的水平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还须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统领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政治方向。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以之牢固占领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当前,尤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新闻宣传形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明晰新闻与宣传的辩证关系。“新闻”和“宣传”是看待问题的两个不同视角,二者既不能对立来看,也不能等同来看。事实上,凡是在新闻媒体上发布的信息都必须有新闻价值;有宣传价值的信息只有具备了新闻价值才有生命力,只不过宣传价值是在新闻价值的基础上侧重从思想动员、推动工作开展角度来评判信息的价值。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会使新闻宣传的效果大打折扣。一般来说,学校的工作重点多是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类事件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都比较高。但是,如果把宣传价值等同于新闻价值,就会为那些平庸的新闻宣传报道推卸责任。三是要提高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敏感性,提升信息的新闻价值。新闻敏感的核心是一种鉴别能力,依靠这种能力,记者可以迅速判断出哪些信息应该报道,哪些信息应该放弃。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某条信息能否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判定,它要求记者懂得受众的心理需求,尽量选择那些受众感兴趣的事实和内容进行报道。具体来说,要看信息的新鲜程度,新闻贵在求快求新,报道刚刚发生的事情总会让受众产生新鲜感;要寻找差异信息,人们总想看到与过去不一样的信息,信息差异程度越大,新闻价值就越高;要看信息与受众的利益关联度,无论新闻中包含的是对受众有利的信息,还是不利的信息,都会引发受众的高度关注;要看趣味的浓厚度,有趣的新闻信息可以调节人们平淡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消遣,而新闻信息中是否包含有故事、是否带有人情味、是否具有显著性等都是“趣味性”的题内应有之义。四是要加强新闻宣传的组织与策划。将策划和新闻报道联系在一起,不是说新闻宣传可以不尊重真实性去制造新闻,而是强调应该发挥新闻宣传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新闻报道的潜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好的新闻宣传效果是通过一定的策划而得到的,这往往体现了新闻宣传工作对学校重点工作的关注和责任感。因为,作为学校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各个阶段的重大办学成果在很多时候是可预见的,而这种可预见性就给宣传工作的提前策划提供了操作空间。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往往和新闻宣传工作者缺少策划意识、报道方式陈旧、报道手段单一、只会简单地报道一些会议和活动等有直接关系。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须着眼新闻宣传的效果,加强新闻报道的组织与策划。比如,学校出台了某一关系广大师生利益的重要决策,新闻宣传可以先进行信息发布,再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接受专访,还可以进行专家解读,发表评论性文章,最后还要对广大师生的意见进行回应。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形成强势宣传,引导舆论走向。五是要进一步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作风与文风。尤其是针对校园新闻存在的“会议多、讲话多、活动多”等问题,以及新闻报道中“贴标签”、把话说满、不生动、不深入等,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切实“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牢牢把握“用事实说话”;新闻宣传工作者须深入教书育人和学校改革发展一线,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新闻事件和典型,把抽象的宣传融入生动、形象的人和事之中,把一般性的工作材料融入可感可知的新闻典型当中,真正做到让广大师生喜闻乐见,而且可信、可学。三、整合新闻传媒资源,形成新闻宣传的合力整合新闻传媒资源,首先可以挖掘和整合高校在新闻传播学科上的资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高校中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院校有800多所,这是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有利资源。比如,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可以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学生队伍可以充当新闻宣传的主力军,教学实验设备可以为新闻宣传提供硬件支持。在运作机制上,高校可以采取党委宣传部与专业院系共建校园媒体的方式,既可以解决新闻宣传部门人手和设备短缺的问题,又可以为专业院系提供实践平台。当然,也要注意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主要依靠学生来承担,存在人员流动性大、队伍缺少稳定性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新闻宣传管理部门不断强化新闻宣传的规范化运作,有目的、有计划地适时开展对学生队伍的思想、业务培训,尽量减少因人员变动对新闻宣传质量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要积极搭建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模式,保证新闻宣传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其次,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还要发挥各校园媒体的优势,形成新闻宣传的合力。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拥有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站、校园网、手机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多种校园媒体。在信息传播上,不同媒体由于媒介手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优势。比如,报纸是平面媒体,文字的表意空间不受限制,擅长传达深度信息,也容易在传者和读者之间形成“想象共同体”;广播是听觉媒体,声音传递信息具有保真性强、有感染力、悦耳动听、录制简捷等优点;电视是视听媒体,图像和声音将现实世界的真实景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直观逼真、视觉冲击力强、可信度高等优势;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兼容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符号,具有高速迅捷、全时空覆盖、交互传播、容量巨大、存储简便等优势。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为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和发布任何信息提供了可能。为此,一方面,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可以充分挖掘和发挥不同媒介在新闻报道上的比较优势,比如,报刊擅长解释新闻、广播擅长告知新闻、电视擅长展示新闻、网络新媒体擅长参与新闻,进而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新闻宣传合力;另一方面,在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或者说,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还要在推进新闻“采、编、发”联动上下功夫,积极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努力形成校报、广播站、电视台、新闻网、手机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联动和整体合力的优化、提升。在运作机制上,上述两方面综合效益的集成和新闻宣传合力的提升,往往得益于高校成立的新闻中心,其下设纸媒、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工作单元,并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而其中的关键在于,由新闻中心负责全校新闻的策划、选题、采写等,然后根据不同媒介的需要进行编辑,统一提供给各媒介单元,通过整合传播手段、构建立体宣传网络,形成良好的新闻宣传合力。四、借助社会媒体,积极开展对外新闻宣传工作面对多年来高等教育始终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对外新闻宣传”相应地成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对外宣传工作,首先要以典型报道和经验报道为重点,大力宣传和推广高校在改革发展中的新经验、新成就和新亮点。“面上找问题,点上做文章”,是进行典型报道和经验报道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立足全局,心中装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眼睛盯着学校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有效做法,采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性报道和典型性报道。比如,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做法和成绩,在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方面采取的举措,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上积累的经验,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典型事迹,在深化招生体制、教学模式、科研体制、人事分配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等。这些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善于总结学校在破解这些难题方面的好经验、好办法,然后向社会媒体供稿,做到既宣传学校成绩,又可供其他高校学习借鉴。其次,要基于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重点、敏感问题等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主动把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真实有效地传递给读者、传递给社会。为此,高校要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就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和社会关切的问题发布信息。新闻发言人在接受社会媒体采访时,要在全面、深入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政策尺度,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对捕风捉影的信息,要提供准确、客观的信息;对片面和极端信息,要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对专业性强的信息,要请专业人士和权威专家提供信息;对有争议的信息,要提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再其次,要主动沟通社会媒体,建立健全联动宣传机制,增强高校与社会媒体的关联度和依存度。加强彼此的互动互通,就是要搭建让大学通向社会和让社会更加了解、支持与认可大学的桥梁,积极营造更适合高校与媒体交流、合作的良好环境。尤其是,针对重要活动和事件,高校要主动向媒体阐明有关活动和事件的起因、背景、实质、内涵和目的,力求在互动交流中赢得更多的舆论先机,争取最好的新闻宣传效果。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建立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快速应对机制近年来,涉及高校的网络危机事件日益频繁,因此,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快速应对机制,变被动为主动,抢占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妥善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成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应当高度重视的特殊领域。在当前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论坛、贴吧等匿名信息发布越来越便捷,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人人都有了发布信息的权利和便利。这种话语权的改变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参与现实事务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很容易想到通过网络新媒体来寻求舆论的支持。因此,高校必须建好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处理机制,防止突发事件和负面信息演变升级为危机事件。同时,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也是高校的必然诉求。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快速应对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危机事件的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方法和举措:一是要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和研判工作。网络舆情的爆发有一个过程,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涉及本校师生的网络突发事件和问题苗头。同时,网上爆料的情况十分复杂,准确研判舆情十分重要,要弄清楚网民的真实诉求,做到区别对待,避免因误判而应对失当。二是要对事件本身进行全面、深入调查核实。对实名举报和有证据的举报信息,高校相关部门要投入精力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核查,这是应对网络舆情的基础,切不可敷衍了事。要知道,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发布的信息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网民,他们会用全部知识和智慧来查找问题和漏洞,没有什么能隐瞒得住,调查结果如果不准确、不客观、不全面,就会引发更多的质疑。三是要积极回应舆情。出现了网络突发事件,网民都很关注学校采取了哪些举措。如果看不到回应,就会认为学校在躲避责任,就会穷追不舍,还会提出新的质疑。因此,面对网络突发事件,高校相关部门应迅速沟通,明确回应人选,回应人要积极主动回答网民关注的问题。四是对事件责任人的处理必须一步到位。高校出了负面事件,以前经常采取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办法。在网络新媒体时代,这样做会形成高校包庇袒护当事人的社会舆论。因此,高校要在认真核查的基础上,对问题责任人一步处理到位,避免因处理不当将小事酿成大事。此外,高校出了负面事件,许多人只愿意改错,不愿意认错,觉得认错会丢面子。其实,学校如果敢于面对错误,勇于承担责任,进行真诚道歉,就有利于将危机事件迅速平息,维护学校的形象。

论文政法宣传研究

(一)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政法机关应健全和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新闻发布的内容、时间、地点、程序和渠道,为新闻记者深入、真实的采访创造便利条件,提供新闻稿件和素材。通过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重大涉法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的主动宣传舆论引导,从而牢牢掌握主动权,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动向。政法机关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法机关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工作部署;查办的重大犯罪案件有关情况;重要改革举措和创新工作机制;先进典型;与政法机关有关的重大突发性事件;政法机关举办的重大活动;对有关报道及舆情的回应等。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会制度,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及时的信息发布和有效的媒体管理,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二)提高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在新时期,政法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不断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牢牢把握政法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具体策略有:(1)强化政法机关自身建设,从根源上降低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是根本。网络时代带给政法机关的,是无孔不入的监督,只有严格执法,让群众满意,才不会产生舆情危机。(2)增强政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舆情意识,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念。长期以来,在部分政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观念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与媒体打交道是宣传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对一些突发事件反应迟缓、被动应付、危机公关意识缺位。由此,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要有正确的舆情观念,包括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对于舆情危机事件,要更新观念,争分夺秒抢发突发事件新闻稿。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占领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3)高度重视互联网等传媒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危机评估分析、预警报告机制,切实加强网上舆情的控制。敏锐发现和整理有关的舆情信息,正确甄别筛选。保证舆情的客观性,开展动态跟踪,科学分析研,尽可能全面客观地揭示舆情的状况和走向,形成定期分析制度。定期对舆情动态做出阶段性的分析评估,对形势进行适当的研判。(4)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组建与舆论引导。网上凡是政法系统的负面信息,网民几乎千篇一律“吐口水”,但是很多时候事实真相并非如此。在这种情况下,网评员的介入就显得非常必要。网评员通过法言法语、客观评述和劝解,化解网上极端信息,对于平息网络舆情危机是极为重要的。组建网评员队伍并有组织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要。(三)通过政法宣传工作树立司法权威、增强政法工作的透明度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加强监督。监督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要把司法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之下,增强透明度,以司法公信赢得司法权威。这些工作都需要加强宣传,通过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中央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从制度上解决当前司法活动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坚定决心;通过宣传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政法机关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公正执法所付出的艰苦努力;通过宣传努力树立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的良好形象,营造良好执法环境;通过宣传将政法工作和各项执法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以公开促公正。(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要良好的引导社会舆论,需要通过政法宣传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进一步规范干警的言行,鼓舞队伍的士气。政法队伍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必须始终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努力把政法队伍建设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队伍,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和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宣传,进一步统一广大干警思想认识,促进执法公正。同时要加大对政法干警的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干警的各项素质,建设一支学习型的政法队伍,满足时代的新要求。还要加大对政法宣传工作的投入,把宣传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确保专款专用,保障基本的宣传阵地和必备的宣传装备。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法学论文的研究方法有三种:一、阶级分析法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二、价值分析法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和理想的方法.三、实证分析法在价值中立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最近我也在写论文的开题报告。下面是我复制的,百分之百正确。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方法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略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适时地提出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实践证明,这种结合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通过对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概念界定,阐明“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并指出了实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谐社会;辩证统一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党中央在借鉴和 总结 中外历史 经验 ,并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提出的治国方略。对于“德治”和“法治”的探讨已有千年的历史,但是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种治国方略结合起来是中国治国理论的一次创举,二者的结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概念界定 实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紧密结合,首先必须要正确地理解和界定二者的概念。对于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提法很多人抱以怀疑态度,特别是以德治国的提出,认为是对封建“人治”落后思想的继承。殊不知,中国历史上儒家和法家对于德治和法治的争论是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基础之上的,是探索“人治”的治国 方法 ,而当今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时提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已经摆脱了封建君主专制的背景,是在民主基础上的德法之治。 中国现阶段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着区别于任何时代的深刻内涵,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 文化 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谓“以德治国”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德治国属于思想范畴,依法治国属于政治范畴,二者在治理国家的手段和方式上不尽相同,依法治国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和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它要求任何人和组织不得逾越法律,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所有违背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是外在的“他律”。以德治国则依靠社会舆论、价值评判、良知等无形的力量的维系,通过说服、劝导、感化、教化等形式来指引人们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通过内心的引导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以德治国是内在的“自律”,通过自律从而实现真正“治本”的目的。 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相互区别决定了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决定了它们能够相互一致,相互促进[1]。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1.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道德基础。道德先于法律产生,德治是法治的源头,绝大多数的法律都是从道德中提炼出来的,法律是道德的升华。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道德基础,体现在法治的各个阶段。首先,在立法阶段,道德为立法确定了方向和指导思想,为良法的制定提供了标准和出发点;其次,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需要执法者和司法者具有良好的道德标准,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同时,道德的评价作用为执法和司法工作提供了舆论监督,有利于执法和司法公正严明;最后,在守法阶段,道德为公民守法做好道德和思想基础,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加强公民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从而使公民从心底愿意服从法律的制约,自觉守法。 2.依法治国是以德治国的法律保障。在维护社会稳定、经济有序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仅仅依靠以德治国是无法实现的,特别是对于严重违法行为和缺乏道德观念的人来说,依法治国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是特别必要和关键的。正所谓“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通过对严重违反道德而触及法律底线的违法者进行严惩和对合法权益的保障,培养公民遵纪守法的习惯,同时也提升了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保障以德治国的顺利实施。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法律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无法调节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且法律制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对社会出现的新问题不能及时调整,而道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弥补法律空白。同时,由于道德的任意性和无强制性的特点,使道德在受到破坏时无法自助救济,这就需要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的保障。可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依法治国需要以德治国的补充,以德治国需要依法治国的保障,只有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结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法治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德治目标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2]可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和谐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体系,而由于法制建设还需继续完善,很多方面未能纳到法律调整的范围内,在这个阶段提出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必要的,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结合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政治和谐需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结合。二者的结合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治国方略,为政治和谐奠定了制度基础。政治和谐首先要求政治民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结合是民主政治实现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为政治民主提供了实现途径,以德治国为政治和谐做好监督、评价和宣传,使民主政治深入人心。同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为和谐政治的建立培养优秀的领导干部,用道德提高其德行素质,用法律来规范其言行。 2.社会主义经济和谐需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保驾护航,同时也需要道德的规范制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成绩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中国市场经济尚需进一步完善,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过对我国的“分化”和“西化”,很多人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和考验,出现见利忘义、坑蒙拐、权钱交易等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蔓延,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用法律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惩罚违法乱纪行为,用道德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其道德水平,以抵御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不良思想,从而建设一个公平、诚信、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3.社会主义文化和谐需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结合。文化建设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离不开和谐文化。刘云山同志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2]可见,思想道德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建设需要依靠以德治国来实现,同时,和谐文化建设也需要依法治国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只有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才能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和谐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民主法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4.生态和谐需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结合。自工业革命以来,各国为了发展,以生态破坏为代价,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采,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自然灾害增多,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应对的一大难题。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和谐自然必不可少。要实现生态和谐首先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将生态保护纳入到法律调整的范畴之内,在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内行事,对违反法律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组织依法追究;其次,发挥政府的政策指导作用,引导公民进行生态和谐建设;再次,注重公民的生态道德 教育 和宣传,建立公民生态理念,为生态和谐打好基础。 四、如何实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结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而如何才能将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1.要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首先要正确认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内涵,将其与封建“人治”背景下的“德治”和“法治”区别开来,只有这样才能破除人们长久以来对于以德治国思想的误解,使人们自觉地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2.发挥党员干部作用,使其成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的推动者。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赋予人民以国家主人的地位,人民是治理国家的主体,而作为具体实施权力的党员干部是从人民中选出来的一些优秀代表,代替人民治理国家行使权力,党员干部是人民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民众,只有他们自觉地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成为促成二者结合的推动者,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遵纪守法、崇尚道德的好风气。 3.要发挥舆论和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理念,加强公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让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让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既需要法治的保障,也需要德治的支持,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镇江,唐昌宏,易景生.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1,(4):20.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摘 要]我国应当如何看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关系重大。法治和德治相比应居于主要地位,德治作为重要的治国方式,对促进法治有着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法治;德治;关系 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后我国应当如何看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关系重大。法治和德治相比应居于主要地位德治作为重要的治国方式对促进法治有着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涵 (一)法治的内涵 以法治为特点的现代国家的形成,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纵观人类发展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活动封闭、保守,伦理规范是社会通行规则,政治生活则趋于专制独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也有“德治”,但这种“德治”实际上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放大,本质为人治。法治则截然相反,它根源于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政治、文化生活发展的内在需要。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带来的经济发展使人有了成为独立平等的权利主体的要求。反映到政治等上层建筑上,民主、正义、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取代把血缘情感、伦理规则等观念绝对化的伦理体系,体现在法律之中。正如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所言:“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和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义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这段话以“良法”与“普遍服从”两个特定概念的链接,建立了法治的基本内涵。 (二)德治的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同家的德治与中外历史曾存在上的“德治”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需要明确以德治国与传统“德治”的界限。传统“德治”的核心,是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寄于统治者的个人素质上。其重大缺陷是是统治者拥有最大权力而不受任何制度制约,本质上是“人治”理念。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当权力不受任何强制力约束时,一定会导致政治不稳定与社会不平等。在中国历史上,主要寄希望于从思想方面遏制权力的变异,但这种方法无法从政治制度上解决权力缺乏制约的问题。这一历史教训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有现实意义。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的教训时就深刻指:“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丁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邓小平十分强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德治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今天的“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理方法,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统一性;而传统德治则行人治之实,与民主、法制皆不兼容。两者的社会基础、性质、特点是完全不同。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德治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在治理的手段上法治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保证社会生活有序运行和人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德治则更多地依靠社会舆论、价值评判、良知通过说服、劝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两者虽然形态各异但内容上相互渗透目的上也一致相同,因而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 月10日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三、在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时要防止几种片面认识 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意义,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江泽民同志讲话是在阐述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重要性时,使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概念的。很显然,“依法治国”、“法治”,使用的是其狭义的概念,即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而“以德治国”、“德治”,本质上即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并重,法治与德治并举,是对我们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也是我们正确认识和领会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正确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的出发点。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和根本途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别国成功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睿智的抉择。我国宪法也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对此加以了确认。治国方略层面上的以德治国即德治,也即传统社会的人治,法治与人治是截然对立不能并存的,这是已达成的共识。 从治国手段上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齐用,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并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不可偏废。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两者缺一不可。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障着以德治国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事业为依法治国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并推动依法治国顺利进行,加快依法治国的进程。 总之,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我们正确认识、认真贯彻这一重要思想的基础,也是有待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试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职院校法制教育》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促进我国法制建设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职院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开展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并研究了开展法制教育工作的策略与实践。 一、高职院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容易冲动的时期,价值观、人生观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因一时冲动犯下严重的错误,甚至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很多高职学生由于高考失误,具有较强的心理失落感,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或社会人员的引诱,极易误入歧途。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学生的法律观念薄弱,遇到问题喜欢拉帮结派、意气用事。在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可以普及 法律知识 ,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减少校园内的犯罪率。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养成较好的 逻辑思维 和 理性思维 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学生属于国家培养的专业性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建设者,只有让他们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让他们承担起推进依法治国的重任。 二、高职院校开展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科学 在高职院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主要是在课内完成的。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比较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容易忽视同样重要的法律基础课程,导致高校法制教育的缺失。同时,很多高职院校为这门课程安排的课时是一周两节,甚至有的学校只安排了一节课,导致教师的上课时间不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选择压缩课程或者直接忽视法律基础部分内容。 (二)重视度不高 虽然教育部鼓励高职院校开设法治课程,但是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尤其是技术类学校,过分注重专业课教学,忽视了法制教育。学校的不重视直接导致高校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忽视。同时,由于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就业时面临着重重困难,很多高职院校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就业率上,鼓励学生考证、实习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忽视了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三)缺乏优秀专业教师 大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负责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但是,法制教育需要对法律知识比较了解的、专业的法律教师。这就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在讲课时,只会引用法律条文、国家领导人讲话,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新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学生们对法治的认知。 三、依法治国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可行性 措施 (一)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法制教育作用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课程中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个方面的内容。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法制教育作用,学校应从理念上重视这一课程,适当增加课时量,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同时,教师要适当减少思想道德教育在课程中所占比例,增加法制教育比例,将道德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基石,在培养学生三观的同时,树立学生的法治理念。 (二)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必须要打造专业的法治教师队伍,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目前很多高校的法治教师都缺乏专业知识,在讲课时照搬法律条文,让学生失去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达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引进专业的法律人才,必要时可以聘请律师等专业性人才。同时,让校内的法治教师定期参与培训,并定期考核,逐渐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增强他们的教学水平。 (三)改变 教学方法 和教学内容 传统的法制教育课程过分死板,教师在讲课时,往往照本宣科,给学生宣读法律条文、政策规定、领导人讲话等,这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学便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去附近的法院旁听,让他们接触现实案例,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案件。同时,在授课时,教师除讲解重点法条,还需要引用真实案例,比如最近网络上的 热点 ,以及近年来受到关注的校园犯罪案件,如复旦投毒案,在授课时,可以还原案件过程,剖析林森浩的犯罪心理,让学生参与到案件的讨论之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并且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也进行了道德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创建法制教育环境 要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必须在高职院校创建法制教育环境。举例来说,在政法类院校,即使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会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形成较高的法律素养。而在非法律院校,学生的法律素养相对较差。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必须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可以定期与政法类院校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同时,可以组建法治宣传团队,定期选择优秀学员进入团队学习并宣传法律基础知识;举办法治讲座,普及法律知识;举办法律 辩论 会,选择热点话题,展开辩论,让学生在准备及参与辩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而旁观的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可以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选择案例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尽量选择真实案例,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法治理念。 (五)加强学生对国家法治的信心,加强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识 要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必须让学生对国家的法治充满信心,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识,让学生从理念上重视国家法治,并逐渐养成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将法治理念根植于自己的内心深处,并且将实现依法治国作为自己的信仰。当学生们 毕业 进入社会后,也有着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总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在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而开展法制教育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法制教育作用、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创建法制教育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国家法治的信心,加强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建设法治中国。 猜你喜欢: 1. 浅谈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2. 浅谈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3.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范文2000字 4. 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网络安全宣传研究方法论文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论文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网络安全问题一直都被放在台面上说的,因为事情严重性高,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论文 的相关内容。

1、网络受害

由于目前网络管理还不成熟,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某些大学生在这个“虚拟存在”的世界里无奈地成了网络的受害者。根据调查,大学生网络受害主要有:

①网络交易受害。出于网购的便利和对时尚的追求,绝大多数大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购物。但由于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网购经验,多数大学生很难识别网上虚假信息,上当。

②网络交友受害。随着网络交流软件的丰富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增多,网络交流逐渐变得平常、随意。加之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伤害。

③遭受网络“高手”攻击。作为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事物,互联网系统还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遭受网络病毒的攻击,导致系统崩溃及重要资料丢失屡见不鲜。

2、网络上瘾症

近年来,出现了描述沉迷于网络的医学新名词——“网络上瘾症”,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游戏成瘾。患有“网络上瘾症”的大学生,其共有特征是与现实人存在沟通困难、人情淡薄、缺乏意识以及心情压抑等。游戏成瘾更是大学生,特别是男生的普遍现象。首先,网络游戏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对调节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是可取的,但由于一些网络游戏本身有持续性和无限性就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则容易陷进去,最终靠游戏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游戏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3、网络犯罪

网络是虚拟的`,网络的隐蔽性和不真实性让网络犯罪成为可能。大学生是高智商团体,对新事物接受快、思维敏捷、创造欲望强烈,但心理发育不健全、社会责任感还不强、受刺激时容易随心所欲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也许初衷并不坏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负责的言论可能在不正确的引导下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因素有以下主要原因:

1、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自身心理弱点是大学生网络安全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由于安全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使用网络容易受到影响,成为网络受害者。大学时期属于人生观念形成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容易陷入主观境地,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规范指导,并让其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

2、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网络安全教育也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但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主要集中于网络的使用上,在网络安全教育上没有教材和教学规划,教学制度也不健全,在高校中没有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法律、道德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缺乏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

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教学缺失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教育,但主要集中在网络使用、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用意识到网络安全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还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据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感觉缺乏网络安全知识,也有较强的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愿望,但由于各方对于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活动开展少,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4、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据调查,网络危险行为与学生的自身状况及学校环境有关,所以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必须具有针对性,但目前的高校网络教育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需要,缺乏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在调查中,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网络安全教育,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安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高校现在并没有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也做得不到位,只是抽象地介绍网络病毒的相关知识,没有介绍病毒的防治和处理,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没有介绍网络安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而形成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

一、远程教育网络遭到恶意性程序攻击

远程教育网络遭到的攻击主要分为下列几种情况:一是拒绝服务攻击DOS。这一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攻击使得一方用户可用资源严重缺乏,造成系统资源可用性的降低,从而降低远程教育系统的服务能力;二是逻辑炸弹。即通过攻击,使远程教育系统本来的资源被其他特殊功能服务所替代;三是特洛伊木马。这一攻击指系统被执行了超越规定程序以外的其他程序;四、计算机病毒和蠕虫。即计算机受到病毒感染,使得自身程序被恶意篡改,从而使其他程序受到感染,最终导致网络通信功能受损和远程教育系统的瘫痪。

二、远程成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策略

(一)建立专用的虚拟网络。专用的虚拟网络以安全性能较低的网络为信息媒介,并通过身份认证和加密,以及隧道技术等方式来建立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学习可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通常,网络防火墙所附带的专用虚拟模块可以实现虚拟网络专用,从而保证了虚拟专用网的安全性能。

(二)数字加密方式。为了防止信息被非授权用户窃听,以及恶意软件的攻击,在数据传输时可以使用数字加密技术。数字加密技术在远程教育系统中通过硬件加密和软件加密来实现。硬件加密具有实现方便和兼容性好的特点,但也存在相应的缺点,例如密钥管理复杂,而软件加密由于是在计算机内部进行,从而使攻击者更容易采取程序跟踪等方式对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进行攻击。

三、远程成人教育系统服务器安全策略

(一)安全的远程教育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在成人教育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占大多数,而这一系统存在多种安全漏洞。因此,要定期进行补丁下载,如果宽带速度受限,则可以通过相关程序设定来更新补丁,从而保障服务器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二)负载均衡技术。负载均衡技术可以平衡服务器群中的所有服务器,并通过实时数据的反应,均衡服务器之间的工作分配,使得服务器达到最佳的性能并且实现服务器的智能管理,从而保证了远程教育系统的可靠性。

四、远程成人教育系统访问控制策略

远程教育网络的访问控制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控制外部不知名用户通过网络服务对主机的访问;第二,控制内部人员对远程教育系统网络的访问。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设置服务器程序来进行限制,比如限制来访者的IP地址或只允许部分用户访问主机,坚决拒绝恶意用户的访问。而第二种情况,可以设置用户的身份认证控制,核实访问者的身份是否符合设备或进程所声明的条件,构成网络安全访问的第一道防线。通常,会设置相关口令对访问者身份进行核实。在此情况下,非授权的用户就不能够使用账户。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其主要方式是明文传输或者静态方式,所以会发生对字典的攻击,网络被窃听,信息机密被泄露等情况,为此,必须对口令设置等相关程序进行更新或改进。

网络安全可以保障国防网络建设和发展,保障军队后勤发展,加强军事战略储备的管理与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军队内部网络起到建设性和保障。

对我国国防教育,网络安全与国防安全的宣传起相同作用,网络国防安全的宣传可以加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安全起到全方位的重视,对国防教育基础作用有绝对性影响。

互联网庞大的用户群使信息的收集变得方便,而网民如果没有防范意识,就会造成信息的泄露。这些泄漏的信息被别有用心的人掌握利用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从网民角度来说,必须要提高保密意识和国防安全意识,防止国防信息的泄露。

扩展资料: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国防建设。建设现代化、科技化的国防体系已经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安全与国防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保障国防安全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我国国防信息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加强国防信息安全建设刻不容缓。《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年-2020年)》中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加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探索和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研究论文框架

论文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介绍

简要地总结论文主题,说明为什么这个主题有价值,也许还可以概述一下你的主要结果。

2、背景信息(可选)

简短地介绍背景信息是必要的,特别是当你的论文涉及两个或多个传统领域时。

3、新技术回顾

这部分回顾了与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

4、研究问题或问题陈述

工程论文倾向于提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学科则是用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来表述。在这两种情况下,有三个主要部分:

5、描述你如何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论文的这一部分形式更加自由,可以有一个或几个部分和子部分。

6、结论

结论部分通常涵盖三件事,并且每一件事都应该有一个单独的小节: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列表与第3部分中给出的技术现状综述紧密相关。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必须在论文正文中提及。参考书目可能包括论文中没有直接引用的作品。

8、附录

一般来说,太过具体的材料不适合在论文主体中出现,但可供考官仔细阅读,以充分说服他们。

毕业论文的写作框架、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