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白鲸的象征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06 17:28:58

白鲸的象征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被时代冷落而后又重现异彩的伟大作品在文学史上并非鲜见。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 (1819-1891) 的代表作《白鲸》(Moby Dick) 就曾一度被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大潮所淹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后,当新时代的人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它时,这部史诗般的文学巨著就像深埋于古墓中的珠宝重见天日,放射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如今它已成为世界文坛公认的伟大杰作,被誉为“时代的镜子”和“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①。 《白鲸》是一部融戏剧、冒险、哲理、研究于一体的鸿篇巨制。依托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发达、物质进步的时代背景,作者将艺术视角伸向了艰辛险阻、财源丰厚的捕鲸业,以沉郁瑰奇的笔触讲述了亚哈船长指挥下的“裴廓德号”捕鲸船远航追杀白鲸最后与之同归于尽的海洋历险故事。在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中,作者寓事于理,寄托深意,或讲历史,谈宗教,或赞自然,论哲学,闲聊中透射深刻哲理,平叙中揭示人生真谛,不但为航海、鲸鱼、捕鲸业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展现了作家对人类文明和命运的独特反思。难怪这部表面看似杂乱无章、结构松散的皇皇巨著被冠以各种形式的名字:游记、航海故事、寓言、捕鲸传说、有关鲸鱼与捕鲸业的百科全书、美国史诗、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抒情散文长诗、塞万提斯式的浪漫体小说……它就像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呈现出异彩纷繁的多维性、开放性和衍生性,具有开掘不尽的恒久艺术价值。 一、多重象征意蕴的复合 《白鲸》像一座象征主义的迷宫。这里大到典型人物、宏观景物,小到静止的物体几乎都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作者正是通过多重奇谲的象征事物来表现他对哲学、社会、宗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陆地和海洋是小说中一对相反相成、内蕴丰富的象征物。一方面,陆地象征着安闲舒适,海洋象征着凶险莫测;陆地代表着封闭自足,海洋代表着冒险求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陆地也象征着使人丧失精神生活的人类文明,而海洋则代表未受人类文明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保留地。与此相映,航海远行既可象征探索与发现的心灵历程又可象征返璞归真的精神之旅。 “烟斗”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的另一重要意象,它的基本寓意是现实生活的日常享乐,借此寓意作者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当以实玛利和魁魁格分享同一支烟斗的时候,不仅表明他们是在享受生活,而且象征他们已结成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友谊;二副斯塔布整天烟斗不离嘴,象征他是一个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乐天派;亚哈船长把烟斗抛入大海,则象征了他要抛弃享乐、追捕白鲸的决心。 “裴廓德号”捕鲸船的象征意义更为丰富。它代表人类生活的世界舞台;象征执著探寻自然界秘密的美国精神;代表原始文化的一叶方舟;象征基督教对其他“落后”文化的统治之地;又由于“裴廓德”取自被灭绝的印第安部落之名,因而它还可以象征邪恶的人类世界必遭毁灭的命运。 然而,小说中更为隐秘微妙的复杂象征仍然主要体现在白鲸莫比·迪克和船长亚哈这两个形象身上。对于二者象征意蕴的阐释,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 “莫比·迪克”是一条颇富传奇色彩的白色巨鲸,小说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现其多重的象征寓意。在异教徒水手看来,它是一只时而平静安详,时而恐怖暴虐的海怪;疯子迦百利把它当做震教神的化身;在亚哈眼中,“一切最使人狂怒和痛苦的事情,一切足以搅起事物的残渣的东西,一切附有恶念的真理,一切使人焦头烂额的东西,一切有关生命思想的神秘而不可思议的鬼神邪说,一切的邪恶等等,都是莫比·迪克的显明化身”。它是亚哈心中邪恶与恐怖、难以征服而又必须予以摧毁的仇敌。但对以实玛利来说,白鲸既代表高洁安宁,也代表恐怖死亡,它是宇宙间一切对立矛盾的结合,象征宇宙的浩阔与奥秘、上帝的无边神力、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它给以实玛利的重要启迪不是简单的摧毁,而是努力完善认识、不懈地追求真理。 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白鲸象征着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许多评论家认为这个尚不被人理解而又威力无穷的庞然巨鲸,实际上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巨大发展的生产力迷惑不解而又惶恐不安的真实心理反映,也表达了作者对处在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亚哈船长同样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矛盾体。他违犯了基督教关于“傲慢”的戒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背弃捕鲸获取鲸油的使命,执迷不悟于一己私仇,全然置船员的安危于不顾,在这个意义上,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和邪恶魔王的象征。然而,就其敢于搏击邪恶、挑战命运、反抗神明而言,他又是人类反抗英雄的象征。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坚毅执著探索宇宙奥秘的勇士,尽管具有顽强无畏和骁勇善战的勇气和能力,但终因无视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而徒劳地成为与宇宙力量抗争的牺牲品。可见,在亚哈身上同样体现了善恶并存、美丑相共、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的多重意义,这一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白鲸一样也是复杂深邃、难以把握的。读者很难从中找到参考资料:

1、象征志向远大。就是象征深层的潜意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鱼的体型越大,或许是反向形成,或者是象征梦者感觉到自己很渺小,有被压抑的情感。这也是一个补偿——如果我们按荣格派的观点来看,也可以看作梦的补偿作用。 2、还有一个象征意义就是因为鲸鱼是最大的哺乳动物,所以它可以象征母亲的子宫、保护,也可以象征梦者想回归母体的愿望。

当然要请教专业人士啊,多阅读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思想,再提笔来写,依然得心应手

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文化:理论与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价值

象征主义在白鲸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白鲸的开题报告

《白鲸》(Moby Dick)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发表的一篇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中既描绘了捕鲸水手的悲惨生活,也说明了依靠捕鲸而繁荣起来的城市是靠捕鲸人的尸体建立起来的。

英文题目:on the symbolic meaning in melville’s moby dick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3《白鲸》中主题的象征意义

复仇主题的象征意义

人与自然主题的象征意义

4《白鲸》两大线索的象征意义

埃哈伯与莫比.迪克线索

埃哈伯的象征意义

莫比.迪克的象征意义

白色的象征意义

伊西梅尔与捕鲸活动线索

伊西梅尔的象征意义

捕鲸活动的象征意义

皮阔得号的象征意义

大海的象征意义

5 结论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in melville’s moby dick

ⅰ introduction

ⅱ literature review

ⅲ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theme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reveng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human and nature

ⅳ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wo main clues

ahab and moby dick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hab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oby dick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white

ishmael and the hunt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ishmael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hunt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pequod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sea

ⅴ conclusion

选题目的与意义:

美国象征主义大师麦尔维尔因《白鲸》而闻名于世。作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麦尔维尔一度被他的时代所误解,进而为时代所遗忘。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才逐渐被重新发现。其作品,尤其是《白鲸》,受到评论者的称赞,从而他也被列入美国伟大作家的行列。《白鲸》于1851年发表,但当时并没有重大的反响,直到1919年以后才被文学界重视,并且被称为是一部“可以让读者任意理解的巨著”。

《白鲸》能够获得如此声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象征意义。近年来的《白鲸》热,促使许多学者致力于《白鲸》的多方面研究,并且其象征意义的研究经久不衰。《白鲸》的象征意义已经被挖掘出多重意义,本文从作品的主题、线索方面对其象征意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对其象征意义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白鲸》是麦尔维尔最著名的作品,是一部极具复杂性的美国文学杰作,评论家一致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自1851年问世以来,它给读者和评论家没带来了令人生畏的挑战。近年来的`《白鲸》热,促使许多学者致力于《白鲸》的多方面研究,并且其象征意义的研究经久不衰。对于麦尔维尔评论家们一致认为他和霍桑一样是一位象征主义的大师。在英美评论界对《白鲸》的研究主要涉及的种族、阶级、文化以及体裁方面。很少有作品专门介绍它的象征意义。有关其象征意义的研究散布在关于该作品的不同的评论文章中。在中国《白鲸》的象征意义已经被挖掘出多重意义,关于《白鲸》中莫比·狄克的象征意义已经达到共识。学者们从大自然的角度、从社会政治的角度、从善与恶的角度对其象征意义进行了研究。主要的文章包括:陈秋红(1997)《〈白鲸〉象征意义的文化阐述》;肖谊(2004)《超越浪漫主义的史诗——简论〈白鲸〉的现代性》。其他的关于《白鲸》象征意义的研究还包括对于埃哈伯、大海、皮阔得号、以及这次航行本身等的研究。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意蕴仍需不断的探究。

bibliography

[1] chase, richard. 1957. 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 [m].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press, ltd.

[2] chen, q. 1997.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oby dick.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2.(陈秋红,《〈白鲸〉象征意义的文化阐述》,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3] chang, y. 2008.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lawrence, d. h. 1984. “from herman melville’s moby dick” [a]. the united state: bantam books.

[5] lawrence, d. h. 1961. studies in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 [m]. new york: viking press.

[6] li, x. 2004. . revelation-on the symbol of death in moby dick. jounal of

sichua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march,20:2. (李晓宁,《人生﹒悲剧﹒启示-论《白鲸》中死亡的象征意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20卷第2期。)

[7] liu, j. 2005. on symbol of death in moby dick. journal of jia mus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mar. 23:2. (刘杰的《论〈白鲸〉中的象征意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第23卷第2期。)

[8] mcsweeney, kerry. 1986. moby dick: ishmael’s mighty book [m]. boston: twayne.

[9] melville, herman. 1984. moby dick [m]. the united states: bantam books.

[10] mcwilliams, john p. 1984. jr. hawthorne, melville and the american character, a

looking-glass busines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wu, d. 1998.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篇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鲸鱼象征子宫、重生。提到鲸鱼,西方人最熟悉的故事便是,在《圣经·旧约》中,先知约拿被鲸鱼吞噬,三天后被完好无损地吐出的故事。这个巨兽象征海洋的威力。毛利人传统认为鲸鱼象征繁荣。

《白鲸》的象征意义探析摘要: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白鲸》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白鲸莫比·迪克、捕鲸船裴考德号、船长亚哈等形象来探讨其象征意义。关键词:莫比·迪克;裴考德号;亚哈;象征意义《白鲸———莫比·迪克》(Moby—Dick)是赫尔曼·麦尔维尔最杰出的作品,是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性著作。小说叙述了一位名叫亚哈的捕鲸船船长率全体船员与捕鲸水手,追捕一条叫作莫比·迪克的白鲸的故事。莫比·迪克是一个令人心惊胆战、凶残狡猾的海中怪物,凡是捕鲸的渔民莫不闻风丧胆,谈鲸色变。亚哈的一条腿就是被它吞噬掉的。因此他决心捕杀白鲸,报仇雪恨。捕鲸船在大海中日夜搜捕,终于和白鲸遭遇。经过三天的追踪,白鲸终于被鱼叉标枪所击中。发狂的白鲸撞翻了渔船,船长亚哈被鱼叉标枪上的绳索缠住,一起卷入海中,最后两败俱伤,船沉人亡,只有船员伊什梅尔生还,向我们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白鲸》这部小说大量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其中的许多人物景观几乎都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作者正是通过多重奇谲的象征事物来表现他对哲学、社会、宗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陆地和海洋是小说中一对相反相成、内蕴丰富的象征物。一方面,陆地象征着安闲舒适,海洋象征着凶险莫测;陆地代表着封闭自足,海洋则代表着冒险求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陆地也象征着使人丧失精神生活的人类文明,而海洋则代表未受人类文明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保留地。与此相映,航海远行既可象征探索与发现的心灵历程,又可象征返璞归真的精神之旅。“烟斗”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的另一重要意象,它的基本寓意是现实生活的日常享乐。借此寓意,作者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当以实玛利和魁魁格分享同一支烟斗的时候,不仅表明他们是在享受生活,而且象征他们已结成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友谊;二副斯塔布整天烟斗不离嘴,象征他是一个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人;亚哈船长把烟斗扔进大海,则象征着他要放弃享受,下定决心去追捕白鲸。“裴考德号”捕鲸船的象征意义更为丰富。它代表人类生活的世界舞台,象征执著探寻自然界秘密的美国精神;代表原始文化的一叶方舟,象征基督教对其他“落后”文化的统治之地;又由于“裴考德”取自被灭绝的印第安部落之名,所以它还可以象征邪恶的人类世界必遭毁灭的命运。这部小说的象征意义无处不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地加以探析。一、白鲸莫比·迪克的象征意义莫比·迪克是一条带有传奇色彩的白色巨鲸,小说就以这条巨鲸的名字命名。“异教徒水手”把它当成海怪,疯子迦百列把它当成镇教神的化身,亚哈把它当作自己的仇敌,以实玛利则认为它代表着残酷的空虚和宇宙的浩阔。白鲸莫比·迪克有着“雪山一样的背峰”,它天生使人畏惧“,它突击的时候,一再表现那种无以伦比的充满机智的阴险”。它常常在大海里翻腾,施展出可怕的暴力,它曾使无数的捕鲸者葬身大海。它无处不在,并且会在同一时间里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连魔鬼本人也领悟不了它的真相”。它是不朽的,人们的铁叉对它毫无伤害,它身上插遍了铁枪头,却还能安然无恙地游来游去。“白鲸”在这里成了一种超然的对人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力量,进而它又被人们理解为世间一切“恶”的化身———凡是一切最使人狂怒和痛苦的事情,一切附有恶念的真理,一切使人焦头烂额的东西,一切有关生命思想的神秘而又不可思议的鬼神邪说,一切的邪恶等等,都是莫比·迪克的明显化身。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白鲸的象征意义,这白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象征着那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者相对立的那种力量。正如批评家安妮特·鲁宾斯坦所指出的那样:“由于要在船上提取并储存油脂,捕鲸船实际上就成为一座流动的工厂。它是一种将现代企业与极权的君主制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白鲸这个尚不被理解而又威力无穷的怪物,实际上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强大的生产力既感到不可理解又感到恐惧不安的心理的真实反映。也表现出他对处在这一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他们处境的深切同情。白鲸同时又是上帝神力的象征“,在它那硕大柔和的头顶,由于它那无法言传的沉思默想而挂着一顶雾气重重的华盖,而这种雾气……你有时看得到又被……彩虹耀得光辉灿烂,仿佛上天已经批准了它的思想似的”。白鲸还是大自然的化身。这样,小说的象征意义在于表明:人类如果一无止境地疯狂掠夺大自然,必将被大自然所埋葬。我们今天看到写于一百五十多年前的《白鲸》,不禁为其中的英雄感到遗憾,但是我们要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训。其实白鲸对亚哈及“裴考德号”的报复,就是由于人类不加节制地滥砍乱伐山林、滥杀动物、污染环境等行为,使得人类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极大威胁。人虽然可以征服自然,但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人类就会像亚哈一样,也要付出沉痛的代价。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独立地生活,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人类必须要和自然和谐共处。就是说,人类不能单独复兴,一定要有自然的繁荣才能生存。一百五十年前的麦尔维尔已经预见了常人之未见。亚哈的“报复”行为的确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深思。在科技经济愈发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会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要和自然和谐共处,这样人类才能够继续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二、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象征意义《白鲸》描写的是一艘名叫裴考德号的捕鲸船在船长亚哈的带领下追击白鲸的故事。从表面上看,全书的焦点似乎集中在船长亚哈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恨上,但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部曲折离奇的探险小说。小说中裴考德号全体船员向白鲸一步步的逼近以及他们的最终灭亡,象征着人类在社会、自然以至宇宙中的命运。而作者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显然,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首先,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裴考德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种族的名字,在美国被白人殖民者占领以后,许多本土的印第安人部落和种族在和白人殖民者的冲突中被消灭了。裴考德就是一个已经被白人消灭了的种族。赫尔曼·麦尔维尔用这个名字来命名捕鲸船,象征着它必定灭亡的悲惨下场。其次,因为全书的叙述者伊什梅尔是这艘遇难船上的唯一生还者,他的叙述只是将业已酿成的灾难复述一遍而已。正如伊什梅尔所说的,船员们做着一切努力,千辛万苦地穿过那无垠的大海,只是为了奔赴他们的死期。他们天涯海角地跟踪、追逐,只是在搜索那条最终会毁灭他们的东西。作者安排唯一的幸存者来讲述这个故事,预示了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三、船长亚哈的象征意义船长亚哈是白鲸的对手,那他又象征着什么?他是企图摧毁美和善的邪恶的代表,还是人类反抗的英雄?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主宰而徒劳地与宇宙力量抗争的狂徒,还是敢于搏击邪恶、探索宇宙秘密的勇士?亚哈为了报私仇,一意孤行,无视船东们的利益,置船员的生死于不顾,并且,他对水手们进行威逼利诱,最后使所有的船员除了伊什梅尔生还外,其余全都葬身大海。亚哈在这里成了比白鲸还要邪恶的魔王;他代表了人类意识中邪恶和黑暗的部分。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以理性和道德为原则,而是被本能冲动所左右,这就必然要酿成悲剧。船长亚哈与《旧约全书》中那个刻毒的复仇国王同名,而那位告诫船员们提防亚哈的老水手则被人叫做伊莱贾。亚哈从他的狭隘心理出发,认为白鲸咬掉他的大腿是出于一种险恶用心,是蓄意与他为敌。因此,他必须与这条孽鲸决一高低,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为了复仇,他可以违背船主的利益私自追杀白鲸;为了复仇,他不惜重金悬赏,花言巧语蛊惑人心;为了复仇,它采用威胁逼迫的手段让全船水手绝对服从他的意志;为了复仇,他甚至置全体船员的性命于不顾,孤注一掷,死不回头。他就像一头发疯的野兽,一步步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但是,亚哈又是一个敢于反抗神明、反对旧规习俗、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经验丰富的船长。他“跟可怕的大海斗争了四十年”,他有着“高尚的灵魂、伟大而古朴的心胸”。他操鱼枪敏捷而又准确,他曾刺中过无数条大鲸。他遭受过挫折,但他永远不会被击败。这时,他又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他像拜伦笔下的该隐那样背叛天意、铤而走险;他又似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那样永不满足、探索不止;他还像弥尔顿笔下的力士参孙那样义无反顾地与敌人同归于尽。因此,亚哈的性格是多重的、矛盾的。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也是复杂的、朦胧的、难以把握的。在他身上,善与恶并存,美与丑相共。四、亚哈追击白鲸的象征意义船长亚哈对白鲸莫比·迪克着迷似的追击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要看我们对于白鲸和亚哈的理解而定。如果说白鲸是邪恶的象征,那么此时,亚哈就是人类的英雄,他追击白鲸的过程就是人类对于邪恶的挑战,对于厄运的不屈服。而亚哈的永不放弃也正是人类面对邪恶时所具有的不屈的斗争精神的体现。如果说白鲸是大自然的象征,而亚哈则代表着黑暗的资本主义,那么此时亚哈对于白鲸的追击就是人类无节制掠夺大自然的过程,他及其船员最后的死亡命运就是大自然的复仇。但是无论怎样分析,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亚哈与白鲸之间的矛盾正是人类与自然、善良与邪恶、美好与丑陋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也正是促使人们不断觉醒以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白鲸》是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的全面总结,它描写了捕鲸工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实际上,对于“白鲸”的象征意义众说纷纭:有人把它看作“善”的象征,有人认为它是“恶”的体现,还有人说它是不善不恶的永恒的大自然的代表。在作者的笔下“,白鲸”颇有神秘主义色彩。小说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还有很多,这种写作手法的使用使这篇小说意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它被称为是一部“可以让读者任意理解的”巨著,深受读者和现代评论家的赞美。———————————————————参考文献:〔1〕程爱民.美国文学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3〕杨起深.美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马晓颖.复仇的代价———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评介[J].中国电力教育,2006.〔5〕孙建民《.白鲸》: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J].域外视野,2006,(10).〔6〕卢洁琼.试论《白鲸》的象征意义[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9).〔7〕刘杰.论《白鲸》中的象征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蝇王象征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千百年来,关于人性的问题人们一直在争论,并且得出很多不同的评断。有人支持说人性是善良的,也有人持相反态度,并且认为人性原本是邪恶的。读完了戈尔丁《蝇王》这部作品,我更同意后者。认识到人性中的黑暗面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认识到人性的黑暗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却是自欺欺人的不敢面对自我。【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关键词】: 邪恶 文明 科学 教育 人性恶 蝇王 威廉·戈尔丁 黑暗 自我认知 人类社会 【分类号】:【正文快照】: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是一名英国小说家。1954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蝇王》,并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蝇王》所具有的独特的寓言性、象征性,以及它所揭示的人性恶,有助于人们对人性恶的了解。20世纪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83年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描写了一群英国孩子在一个孤岛上的经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恶”以及人性的黑暗,揭示了“人性恶”所引发的

【摘要】:千百年来,关于人性的问题人们一直在争论,并且得出很多不同的评断。有人支持说人性是善良的,也有人持相反态度,并且认为人性原本是邪恶的。读完了戈尔丁《蝇王》这部作品,我更同意后者。认识到人性中的黑暗面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认识到人性的黑暗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却是自欺欺人的不敢面对自我。【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关键词】: 邪恶 文明 科学 教育 人性恶 蝇王 威廉·戈尔丁 黑暗 自我认知 人类社会 【分类号】:【正文快照】: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是一名英国小说家。1954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蝇王》,并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20世纪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83年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描写了一群英国孩子在一个孤岛上的经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恶”以及人性的黑暗,揭示了“人性恶”所引发的

《蝇王》是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蝇王”即苍蝇之王,源自希伯来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称为“万恶之首”, 因此也是丑恶的同义词。在故事中,蝇王意象代表是孩子们用来“祭祀”的野猪头。它在湿热的环境下,被无数苍蝇叮咬,发散出阵阵恶臭,非常恶心和恐怖。 在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儿童读物,故事中登场的也都是儿童,只到读到后面才发现,这本书是用一种童真的视角进入人性的深处,再用童真的角色还原人性的真实与原始。简单的说,这是一部讲述人性恶的书,反思整个世界的缩影。《蝇王》讲述着一群孩子来到荒岛以后的故事,探讨着人性中难以琢磨的一面。在荒岛上,这群孩子如何抛弃文明走向蛮荒,最终陷入屠戮之中。故事的主角之所以是孩子,恰恰是孩子往往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荒岛上的这群孩子亦是如此。然而,在原始的环境中,孩子们由于内部有不同的领袖,最终导致矛盾激化。终于,在物资贫瘠的条件下,原始的基本需求更加容易满足孩子们生存的本能。孩子们渐渐退掉文明,向着原始、野蛮的需求沦落。 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一架飞机中途被击落,坠落在一座孤岛上。幸存者只剩下了6-12岁之间的男孩。最初来到荒岛,孩子们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在这群孩子之中,有两个年龄稍大一些的男孩具备领袖的风范。一位是海军军官之子拉尔夫。另一位是唱诗班领队杰克。 拉尔夫拿着海螺将岛内流散四处的孩子召集在一起,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一名军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拉尔夫见多识广,拥有领袖的气质。杰克是唱诗班领队,也是一个沉稳的孩子,在飞机坠落之后,杰克依然将他的唱诗班秩序打理得井井有条。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兴奋地期望在这座美丽的岛上,重建家园。他们努力维持秩序,力图建立文明社会。然而,拉尔夫和杰克,却拥有了不同的分工,也对求生,有着不同的理解。拉尔夫希望在荒岛上建立文明,他召集岛上的孩子们搭窝棚、有秩序地挑水喝……而杰克,则认为,在荒岛上生存,需要足够的食物,必须捕捉一定的猎物。 观念的分歧、权利的控制欲,渐渐使两位少年逐渐走向了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最终,矛盾逐渐激化。岛屿也从臆想中的天堂,逐渐沦为蛮荒的地狱。对待同样的事情,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他们会依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各种尝试。然而,想法不同,观念不同,也许起初的时候,看不出太多的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会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蝇王》里的杰克和拉尔夫,当初来到岛上的时候,他们相互谦让,都对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园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不同的是:拉尔夫期望在岛上建立起文明的秩序,等待船只前来救援。杰克,却希望通过打猎,获得更多的食物。由于不同的想法,影响着他们最终向着不同道路。最终,拉尔夫坚持自己的本心,获得援救。杰克,却陷入蛮荒,沦落入杀戮。 在《蝇王》这本书中,杰克象征着野蛮和专制。但在故事初始,杰克却也是心存善念的普通少年。他和拉尔夫一样,心存对岛屿的憧憬,遇到事情,杰克也会经常脸红,甚至略带着一些羞怯。在杰克第一次遇到一头被藤蔓缠住的小野猪的时候,杰克犹豫了半天,最终将刀子狠狠地插入树干,放弃了捕猎。由此可见,那个时候的杰克,他是拥有良知的,即使希望狩猎,也不忍心下手。 从普通少年到暴虐的杰克,他经历了无数的内心争斗。故事中的杰克和拉尔夫一样,也迫切地期望能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他拼命努力地打猎,最终成功猎杀了野猪,给孩子们弄来了食物。食物,代表着人类基础的生活必备品。文明,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拉尔夫,努力建立秩序,却无法为孩子们带来实际的物质需求。相比之下,杰克的狩猎,使孩子们拥有了食物。而,食物,正是人们最基础的需求。 杰克,也是经历了无数努力,才获得了食物。需要食物,也确实没有错。然而,屠戮却逐渐磨灭了杰克心中的善良,使最终一步步带领大家走向了蛮荒。西蒙,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非常有象征意义的角色。他是一个先知先觉,具有神秘主义的孩子。也许,正是因为他身体羸弱,才会拥有很强的洞察力,也比同龄人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落入荒岛上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6-8岁的小家伙,他们每天只顾着玩耍,不会主动参与到岛屿的建设和捕猎之中。晚上,却经常受到野兽的困扰。身处陌生的荒岛,大孩子也会觉得心中不安,即使是杰克,也在狩猎中经常感觉到自己也是野兽的猎物。在探讨野兽的过程中,西蒙却是唯一道出:“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的人。西蒙力图深刻地揭露人性的本质。可如此深奥的话题,周围却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听懂。西蒙的哲思反而引起了更多人的恐慌,开启了无稽的“鬼神论” 西蒙,拥有探求真相的勇气,他经常独自行走于荒野之中,接近那些看似未知的可能。杰克,带着诸多孩子“杀野猪,割喉咙”,在各种捕猎中,逐渐回归了原始的本能。他们在恐慌之中,开始像原始部落那般将猎物祭献给野兽。西蒙,却不盲目从众,而是独自一人爬到山顶,寻找野兽的踪影。当西蒙看到山上杰克一行人,祭献给野兽的猪头,恰巧癫痫病复发。混乱之中,西蒙感觉眼前被苍蝇萦绕的猪头复活,在嘲笑人性的愚蠢。《蝇王》的书名,也由此得来。随后,他终于发现了野兽的真相,实际上,那只是一个飞行员的尸体。 岛上根本就没有野兽,恐惧,只是源于孩子们的内心。然而,内心深处的恐惧,才是最大的恐惧,它能使人们陷入深深地绝望之中无法自拔。捕杀猎物,失去了成年人的管束,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放肆。深处于孤岛,内心的恐惧也不停涌出,实际上,岛上并没有野兽,孩子却因为无知,被无数原始的情绪所控制。最终,他们跳着对抗野兽的祭祀的原始舞蹈,残忍地将半夜归来的西蒙杀害。 西蒙,这样有寓意的角色,也是真相的化身,他象征着人性中智慧的一面。实际上,故事中西蒙的死,也暗示着这群孩子智慧的泯灭,他们陷入到极度的愚昧之中。不再像之前那样冷静思考,只会依附于群体,做出一些原始本能的事情,告别了文明、智慧,一再陷入到最终的蛮荒与愚昧。在没有秩序的环境中,人们的内心世界逐渐转变为原始,心中的野兽也逐渐被激发出来。人性的“恶”,就像野兽一般滋生,使人们逐渐沦落为行尸走肉。《蝇王》中的拉尔夫,最终成为了故事中最后保持文明的幸存者。不是因为他不想堕入蛮荒,只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使他无法被杰克一行人所接纳。最终,他被杰克一行人追杀,极度陷入绝境。拉尔夫绝望之际,却意外遇到了前来救援的船只。 实际上,和岛内相比,岛外的世界更加残酷。岛外的世界硝烟四起、战火绵绵。残酷的战争瞬间就能将整座城市夷为废墟。即便如此,残酷的战争也终有一天会结束。然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远不止破坏那般简单。在经历过屠戮、逃窜、失去至亲之后,人们的内心深处那种伤痛,是无法轻而易举被修复的。它们深扎在某个地方,就像野兽一般,使人们的心中感到无比恐慌。 就像《蝇王》中西蒙所说的:“野兽不过是我们自己”。人性中的险恶,远比周围亲眼所见到的恐怖许多。即使残酷的战争,也会在结束之后停止。而,真正伤害人们的则是人们内心中的“野兽”。在战争结束以后,很多人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无法修复内心深处的痛楚。这些无法走出的心魔,也像野兽般,深深地困扰着很多人的人生。另一方面,在《蝇王》的故事中,拉尔夫绝境获救,也暗示着某种希望。最终,在这个孤岛上,拉尔夫即使经历了许多残酷的事情,他依然保持着文明的本心。 当孩子们渴望已久的船只终于来到,海军们站在他们面前。孩子们却发现他们沦落成野蛮人,再也回不到过去。年幼的孩子甚至忘记了语言,忘记了父母的姓名和电话。而红头发的杰克也最终改变了主意,站在那里不动。唯有一直保持着信念的拉尔夫,爽快向前,积极争取援救。在《蝇王》这本书中,许多人物,许多事情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性意义。你可以将它视为核战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的行为是对社会文明和父母权威的反抗,也可以理解为人性中不为人知的一面,或是文明与野蛮的冲撞。威廉·戈尔丁为人们提供了“见仁见智”的各种可能。 《蝇王》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探讨着人性中恶的存在。当人们内心深处产生恐惧,他们开始逐渐丧失理智,心中的邪恶也在不断蔓延。想要在恶念笼罩的环境中,保持心中的理性,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戈尔丁,将战争中残酷的现实展现给读者,发人深思,也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人性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使读者感受到善的救赎,以及恶的破坏,在思索恶的同时,也能使人们注意人性中原始恶念的真实存在,从而防止它们的肆意蔓延。

读完《蝇王》时,正好读到一篇名为《好人如何变坏》的文章,我觉得,这正好说出了我读完此书的最大感受。 1 《蝇王》的作者威廉•戈尔丁,是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因其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艺术以及神话的多样性与普遍性,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人性状况”,他于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关切。 这部发表于1954年的长篇小说《蝇王》为戈尔丁赢得了巨大声誉,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也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2 小说讲述的是一群孩子因为战争流落到一座荒岛上,开始团结一心求生存和获得救援,慢慢分裂以致到最后互相残杀酿成悲剧的故事。 显然作者是以此来象征世界和人性。荒岛和孩子们最后的分裂及互相残杀,象征着当时笼罩在核武器威胁下进入冷战的人类社会,分裂成东方与西方两大阵营,互不信任和敌视。 在这个大背景下,作者更借孩子的天真来反衬和探讨人性恶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严肃问题。标题和小说中的“蝇王”就是人性之恶的象征。 这个“苍蝇之王”,并不是一只巨大的苍蝇,而是一个死猪头,以杰克为首的一帮孩子把它用棍子插在林中,作为对他们恐惧的“野兽”的贡物,当塞门看到它时,它已被密密麻麻的苍蝇萦绕。 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的?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争议不断。 《蝇王》中的人物是一群天真的孩子,小的只有六七岁,大的也只有十一二岁,因飞机被击落坠毁,他们作为幸存者流落到这个荒岛上,刚开始都是单纯善良的,但到后面为何会变得互相残杀起来? 最后因为追杀雷尔夫而点燃丛林,引起路过船只海军军官的注意而得救。海军军官原以为是他们在玩什么游戏而放的火,当他得知真相时,极为震惊:这些孩子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丧失了对文明社会规则的敬畏,而变得如此残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蝇王》讲的就是一个好人如何变坏的故事。 3 我认为这是因为 “恶”与“善”同时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人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物,不对“恶”加以警惕,好人也会变坏。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杰克是小说中“恶”的代表,他带头违反规则,另拉队伍造成孩子们分裂,与雷尔夫形成对立,后来误杀塞门,杀死小猪,尤其最后追杀雷尔夫,他都是罪魁祸首。 但他一开始也是善良的“好人”。他来到这个荒岛之前的身份是一名唱诗班班长,也赞成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开始还主动要求带领狩猎队守候向外发出求救信号的火堆。他说:“我们毕竟不是野蛮人。”可见恶之人并非生来就恶。 著名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在《好人如何变坏》一文中提到的奇普.费雷德里克和阿道夫.艾希曼也是如此。 他们一个是涉嫌虐囚的头目与操纵者,一个是“犹太问题”的“屠杀方案”手段与程序的负责人,之前的履历不但没有残酷行为,甚至有成为模范军人的可能,心理学测验也表明他们既不变态也非残酷成性,而且非常正常,正常得就如同我们身边的熟人朋友,甚至是我们自己。 雷尔夫和小猪是小说中“善”的代表,他们强调纪律和理性,积极帮助更小的孩子,但他们身上其实也有“恶”的存在,面对塞门的死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见善之人内心深处其实也存在“恶”。 其他孩子居于中间,他们开始大部分都听从雷尔夫,但在猎物美味和野蛮本能的诱惑下,他们趁着夜色偷偷加入了杰克的队伍,并成为其帮凶。 这也符合社会群体的现实,多数人都居中,随大流,当群体向善时他们就向善,群体向恶时他们就变恶,“善恶并存”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明显。 由此可见,人性本身既有善也有恶,好人之所以变坏就是因为人性中“恶”部分的激发和膨胀所致,杰克就是最好的例子。 小说通过“蝇王”这个形象也说明了这一点,塞门在原先享受美丽风景的林中空地上看到它时,产生幻觉,觉得它成了一个活体,然后对着他大笑“我就是你们中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恶存在于孩子们的内心,也就意味着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恶”之所以会激发和膨胀,当然有外在环境的影响,小说中荒岛的恶劣生存条件,以及战争和核武器的威胁等外部环境有很大影响,杰克们如果不因飞机失事流落到这个荒岛上,可能永远不会变成这样。 4 但《蝇王》不只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和好人如何变坏,它同时还展现了人类对它的抗争和战胜它的可能。 在容易激发“恶”的外部环境下,人仍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好人仍然可以不变坏。如果像塞门那样用人性,或者像雷尔夫和小猪那样用理性用纪律来抑制内心的“恶”,那么“恶”就无法发展壮大起来。

白鲸记论文开题报告

白鲸的开题报告

《白鲸》(Moby Dick)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发表的一篇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中既描绘了捕鲸水手的悲惨生活,也说明了依靠捕鲸而繁荣起来的城市是靠捕鲸人的尸体建立起来的。

英文题目:on the symbolic meaning in melville’s moby dick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3《白鲸》中主题的象征意义

复仇主题的象征意义

人与自然主题的象征意义

4《白鲸》两大线索的象征意义

埃哈伯与莫比.迪克线索

埃哈伯的象征意义

莫比.迪克的象征意义

白色的象征意义

伊西梅尔与捕鲸活动线索

伊西梅尔的象征意义

捕鲸活动的象征意义

皮阔得号的象征意义

大海的象征意义

5 结论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in melville’s moby dick

ⅰ introduction

ⅱ literature review

ⅲ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theme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reveng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human and nature

ⅳ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wo main clues

ahab and moby dick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hab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oby dick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white

ishmael and the hunt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ishmael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hunt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pequod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sea

ⅴ conclusion

选题目的与意义:

美国象征主义大师麦尔维尔因《白鲸》而闻名于世。作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麦尔维尔一度被他的时代所误解,进而为时代所遗忘。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才逐渐被重新发现。其作品,尤其是《白鲸》,受到评论者的称赞,从而他也被列入美国伟大作家的行列。《白鲸》于1851年发表,但当时并没有重大的反响,直到1919年以后才被文学界重视,并且被称为是一部“可以让读者任意理解的巨著”。

《白鲸》能够获得如此声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象征意义。近年来的《白鲸》热,促使许多学者致力于《白鲸》的多方面研究,并且其象征意义的研究经久不衰。《白鲸》的象征意义已经被挖掘出多重意义,本文从作品的主题、线索方面对其象征意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对其象征意义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白鲸》是麦尔维尔最著名的作品,是一部极具复杂性的美国文学杰作,评论家一致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自1851年问世以来,它给读者和评论家没带来了令人生畏的挑战。近年来的`《白鲸》热,促使许多学者致力于《白鲸》的多方面研究,并且其象征意义的研究经久不衰。对于麦尔维尔评论家们一致认为他和霍桑一样是一位象征主义的大师。在英美评论界对《白鲸》的研究主要涉及的种族、阶级、文化以及体裁方面。很少有作品专门介绍它的象征意义。有关其象征意义的研究散布在关于该作品的不同的评论文章中。在中国《白鲸》的象征意义已经被挖掘出多重意义,关于《白鲸》中莫比·狄克的象征意义已经达到共识。学者们从大自然的角度、从社会政治的角度、从善与恶的角度对其象征意义进行了研究。主要的文章包括:陈秋红(1997)《〈白鲸〉象征意义的文化阐述》;肖谊(2004)《超越浪漫主义的史诗——简论〈白鲸〉的现代性》。其他的关于《白鲸》象征意义的研究还包括对于埃哈伯、大海、皮阔得号、以及这次航行本身等的研究。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意蕴仍需不断的探究。

bibliography

[1] chase, richard. 1957. 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 [m].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press, ltd.

[2] chen, q. 1997.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oby dick.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2.(陈秋红,《〈白鲸〉象征意义的文化阐述》,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3] chang, y. 2008.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lawrence, d. h. 1984. “from herman melville’s moby dick” [a]. the united state: bantam books.

[5] lawrence, d. h. 1961. studies in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 [m]. new york: viking press.

[6] li, x. 2004. . revelation-on the symbol of death in moby dick. jounal of

sichua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march,20:2. (李晓宁,《人生﹒悲剧﹒启示-论《白鲸》中死亡的象征意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20卷第2期。)

[7] liu, j. 2005. on symbol of death in moby dick. journal of jia mus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mar. 23:2. (刘杰的《论〈白鲸〉中的象征意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第23卷第2期。)

[8] mcsweeney, kerry. 1986. moby dick: ishmael’s mighty book [m]. boston: twayne.

[9] melville, herman. 1984. moby dick [m]. the united states: bantam books.

[10] mcwilliams, john p. 1984. jr. hawthorne, melville and the american character, a

looking-glass busines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wu, d. 1998.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篇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性格分析——从《小妇人》看美国家庭教育对性格的影响 及 解析评论温馨的圣诞烛光 —浅议《小妇人》 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崛起的美国妇女作家中,出现了一位出生于费城的作家,她的名字叫莎.梅.阿尔考特( I,o}rlsr}rnY nLCarr)。她的成名作《小妇人》以年轻读者为对象,成功地塑造了无与伦比的少女乔.马奇的形象,表现了一百多年前美国社会和家庭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拓荒精神。阿尔考特也写过其他的作品,但这本书却受到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青睐,百余年来,仍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并曾被好莱坞搬上银幕,一再放映。《小妇人》出版后,美国文坛也引以为傲,因为他们终于也产生了一部可以和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媲美的文学杰作。 }}l、妇人》全书20余万字,人物包括一个家庭中父母及四个年幼的女儿,邻人,以及他们交往的几个朋友。故事情节贯穿了两个圣诞节,描述一年中四个待嫁的女儿生活周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作者文笔描写细腻,人物对话饶富趣味,语调平淡哀惋。无论从情节、人物,还是字数来说,《小妇人》都是一本“小”书,但却是一部杰作,一部令读者阅后难以忘怀的小说,因为她的叙述中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友爱、互助、自强不息以及美国民族早期所具有的拓荒者的精神。 所谓拓荒者的精神(PIONEER SPIRTI'),是美国建国之初,在早期移民中产生的一种生活、生存意识。他们披荆斩棘,力启山林,与各种灾难搏斗,用必胜的意志和信念去面对和建设全新的世界。这种生活意识已成为美国民族社会创业的精神基石,为美国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同时也成了全人类不断开拓谋求发展的宝贵精神遗产。 拓荒者的精神不仅成为美国社会的普遍意识和精神沉淀,也同时被美国的许多作家作为显形意识而引入文学的主题。从19世纪初叶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梭罗的《湖滨散记》,凯塞的《我的安东妮尔》,以及近代史坦贝克《伊甸园东》等,书中皆隐然地注人了这种意识,或是对这种意识所产生的社会面的各种回应。这些以不同角度写出的作品都成了美国文学的名著。但《小妇人》似乎另具一番柔美的魅力。书中没有一望无际的荒原,没有惊心动魄的起伏情节,但它以生动活泼的笔调,道出四个年幼女儿,在父亲在外作战未归,家庭困苦中一年来的奋斗历程,从细琐的生活中娓娓透出崎岖的生活情景。 它的开场很不凡,四个小女儿在客厅中每人一句的对话中,不仅道出她们的心境,也生动地给家庭状况作了简明的素描。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把读者拉进了这揭开的帷幕,随着她们融人了剧中情景。这几小段文字是: 绍一面躺在地毯上,一面嘴里咕噜着说:“如在圣诞节没有礼物,怎样可算是圣诞节 呢?,, 美克低声叹着气,对着她破旧的衣服感慨地说,“贫穷,是最可怕的了。” 小的爱米带着啼嘘的神情,插进来说:“在世界上有许多女孩子有许多很好的东西。 有许多却什么都没有,这未免太不公平了。” 倍斯从屋角里,显出得意的态度说着:“但是我们无论如何是父母双全,并且还有姊妹 呢!” ……“然而我们现在的父亲呢?并且他不能在最近期内使我们见到他,”绍这样暗然 地说。 这是《小妇人》的“开卷第一回也”。生动的字幕,隐隐地透出本书幕后将来可能发牛的种种。对父亲的思念,家计困难下的烦恼,年长姐姐对情感的困扰·一均在小桥流水式的笔触下一幕幕的展开,直到父亲在第二年的圣诞节回家,全家才结束了这困苦跋涉的一年。 《小妇人》全书充满了大量柏拉图式的对话:母亲对女儿们的开导,姐妹之间的慰诫,邻人朋友之间充满友爱互助的交谈,莫不以挚诚的语气道出,使人读后油然产生亲切的共鸣。小说在对话中包涵着大批启示性的谈话,这在创作上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低手笔的作家往往会弄巧成拙,沦为教条性的口号或说教,但阿尔考特却处理得极为自然。她之所以把这些大道理不露痕迹地融入日常的对话中而不令人生厌,主要是把握了一个道出“真实”的原则。托尔斯泰曾说:“在人生中也象在艺术中一样,有一件事很必要,那就是道出真实。”阿尔考特便把握住了这一点,她在《小妇人》中以真实的态度,道出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真诚”说出他们心中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看法。 ((}!、妇人》所述的虽是儿女身边的琐事,但琐细的情节中常常出现极感人的段落:四个姐妹和妈妈正准备欢度圣诞的早晨,母亲说出附近一个贫苦的女人和一个生了不多时的婴孩躺在那里,她们没有取暖的炉,为了不受寒冷,还有六个没有东西吃的孩子紧紧拥抱着挤在一张床上·。…于是,四个姐妹在母亲的建议下,将她们的早餐送往这个贫苦的家庭,作为圣诞礼物。另外,在全书进行到大半时,家中突然收到父亲在华盛顿身染重病的不幸消息,母亲一时手足无措,热心的邻人慷慨解囊,终于让短缺旅费的母亲启程前往,得以使卧病远方的父亲获得照料和康复,喜爱音乐,梦想有一架钢琴的年幼儿女,在日后获得邻人赠送一座新钢琴时热泪盈眶的喜悦……凡此种种充满了友爱及人情味的文字不胜枚举。 任何国家的文学名著,会很自然地受到其他经典大师们的影响,尤其是自己本国的前辈作家们。《小妇人》自亦不例外。拓荒和发挥爱心的精神,以及对拓荒后美国社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困扰现象,在阿尔考特以前的许多作家中,皆以不同形式的笔调显示出。在她之前,也可以说是她前辈中,出现了数位把美国文学推至高峰的大师。这些人是惠特曼、梭罗、梅尔维尔、霍桑等,他们皆以不同的风格,给美国拓荒后的社会,留下诸多感人而不朽的著作。1x19年出生的惠特曼,以天马行空,一泄千里的笔法,写出了代表当时美国东西部开拓精神的《草叶集》;梅尔维尔以光怪陆离的笔法写出刻画美国冒险精神的《白鲸记》;梭罗则对当时美国拓荒者开创的繁荣社会作出反抗性的回应,他以返璞归真的态度一人跑到幽静的华尔腾居住,写出静化心灵的《湖滨散记》。阿尔特或多或少都受到他们的一些影响。而在这些她前辈的名家中,她似乎特别推崇梭罗。梭罗是她父亲的好友,过往颇密,幼年的阿尔考特纯洁的心灵很可能无形中受到他的感染,梭罗对当时美国专重财富的堕落无法忍受的心态,后来在《小妇人》书中淋漓透出。阿尔考特在1865年所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抑恋》,有的文学分析家认为是阿尔考特倾心于梭罗而写的。不知终生未嫁的阿尔考特,在她情感的核心处是否与这有关? 如果是从拓荒及友爱这个主题精神来看,阿尔考特的《小妇人》不唯有“承先”的影子,同时也可熊给后来的美国文化产生了“启后”的作用。这个蛛丝马迹的现象可从维娜.凯塞写的《我的安东妮亚》以及在1968年去世的史坦贝克代表作《伊甸园东》中可看到。凯塞女士的《我的安东妮亚》,描绘了美国垦拓时期居民和大自然的斗争以及人和自然的相互接纳。优美的笔调写出田野的风光与靠土地为生的纯朴居民和土地相喜相泣,共同成长的生活画面。史坦贝克的《伊甸园东》,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一个移居到西部的家庭史,同时在情节中深刻地表露了人类在共同努力开创美满生活中所应有的忍耐和宽恕。两书皆以不同的角度提升了《小妇人》中拓荒和友爱的主题。我们无法在这些近代名家的文学传记中找到他(她)们相互影响的确证,但我们很容易发现,他(她)们对这类精神皆有极深厚的认同和体悟。 20余万字的《小妇人》中,前后包括了两个圣诞节,一头一尾,前后照应,以圣诞节开始,又以圣诞节结束。美国文学中提到圣诞节的不止这一本,有的是在情节中自然出现,有的是一笔带过。像《小妇人》这种头尾连续出现两次的情况实不多见。前面提到《白鲸记》,故事就是从一个圣诞节开始的,但那与书中发展的情节并无多大的关联,写的是一群具有冒险犯难精神的水手,在圣诞节那天启程开航,走向惊涛骇浪的大海,最后遇到白鲸,全船和白鲸搏斗,人船俱毁,仅有一人生还。作品固然伟大磅礴,但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壮感。不若《小妇人》那样,给人带来的是乐观进取、亲切温和。阿尔考特似乎也隐然强调:人在应该欢乐的时光中经常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但为迎接另一个美好的时光,必须作出努力和付出牺牲,《小妇人》一家由父亲不在,没有礼物的圣诞节开始,一直到父亲在第二个圣诞节回家团聚的跋涉困苦一年中,对这种精神作了真实写照。 新大陆的发现已有五百年,新大陆的居民也历经了五百个圣诞节。节日的意义并没有改变,但开国两百年的美国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从18世纪的移居,19世纪的开拓,20世纪的鼎盛,而在本世纪末期高度繁荣发达的背后却呈现了退化和堕落: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享乐主义,经济萧条,失业者剧升,罪犯增加,社会道德沉沦等等相继并起。这也是二百年前美国的一批开国先贤所始料未及的。 解析.评论 是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根据对自己的家庭及成长过程的回忆,是一本小说化的家庭日记,一本道德家世小说。书中描写了一个家庭中四个迥异的女儿的成长历程。她们经历了一连串的生离死别与生活的磨炼,并在母亲的爱心教导下,终于脱去幼稚的外衣,发挥着各自所长走向成熟。马奇家四姐妹对自立的权力的追求以及她们对家庭的忠诚眷顾构成了一对贯穿全书的矛盾,使故事熠熠生辉,情节生动感人。梅格可以如何高贵、虚荣,却仍然属于马奇家的一员?乔的创造力和躁动的感情可以去到什么程度,而不至于扰乱家庭的安宁,贝思可以如何忘我无私,同时又得以生存下去?艾美可以表现得如何优雅、自私,却仍然得到家人的爱?四姐妹明智、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她们的归宿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自强自立精神的结果。马奇家四姐妹对自主权力的追求,以及她们对家庭的忠诚眷顾,成为贯穿全书的两条主要线索《小妇人》一书,处处都受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的影响。爱默生强调人的个性与尊严,但又主张自我约束。而自立自强却是本书人物性格的共同点,梅格为爱而甘于贫困,乔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而最后成为作家,贝思坦然面对死亡以及以扶弱济困为已任的艾米,她们都具有这样的精神实质。

你与没有在(世界文学研究)看过这样类似的论文进行参考呢?

英美象征主义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红字》讲述了17世纪清教殖民统治下,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奇灵渥斯遭遇海难,白兰以为他在海难中已经遭遇不幸。在孤独中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然而白兰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后来丈夫齐灵渥斯却平安地回到了新英格兰,并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当他查出白兰的情人是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便开始折磨这位愧疚不已的年轻牧师。最终,齐灵渥斯因偏狂报复而身败名裂;丁梅斯代尔不堪愧疚,身心俱毁,临终前在公开承认了通奸事实;只有海丝特勇敢地面对未来,准备带着女儿去欧洲开始新的生活。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天赋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他是一位真正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作家,因而一直享誉英美和世界文坛,至今盛名不衰。进入二十世纪,美国的文学日趋成熟,涌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如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福克纳等。这些作家无不从霍桑那里深受教益,无怪乎有人称霍桑是“作家中的作家”。

英美文学的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英美文学的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 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 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 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 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 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 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 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 参考文献:

[1] Bronte Emily. Wuthering Height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Cecil, Victorian Novelists: Essays in Revaluation. . 1934

[3]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着,方平译。呼啸山庄[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4]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着,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5] 陈茂林。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 [J]. 外语教学。 2007(01):69-73

[6] 栗华。 “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 北方论丛。 2001(6):80-83

[7] 裴双。 --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80-85

[8] 邵旭东。 何以写出《呼啸山庄》?--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 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

七、指导教师评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