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流感病毒鸡胚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7 18:11:39

流感病毒鸡胚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反向遗传学是从病毒基因组的全长cDNA拷贝中产生病毒,被称为“感染性克隆”,并且是现代病毒学中最强大的遗传工具之一。 重组DNA技术使我们能够在分子水平上分析和操作基因组。然而,对于非逆转录RNA病毒,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不会进入DNA阶段,直接操作脆弱的RNA基因是一项挑战。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分段且为负链,所以流感病毒的遗传操作更加苛刻。     为了作为启动转录和复制的功能模板,流感病毒RNA(vRNA)必须通过聚合酶复合物转录为正义mRNA,其中包括三种病毒聚合酶(PB2,PB1和PA) 和核蛋白(NP)。流感病毒具有由8个RNA基因区段组成的基因组,必须对其进行表达和包装以完成病毒复制周期。    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系统于1999年由两个不同的研究小组建立,依靠细胞内RNA聚合酶I(PolⅠ)合成流感病毒RNA。RNA聚合酶I是一种丰富的核酶,可转录核糖体RNA。RNA聚合酶I在确定的启动子和终止子序列处起始并终止转录,并且所得的转录物在5'或3'末端不含有额外的核苷酸。因此,这种酶非常适合在细胞核中产生流感病毒vRNA。虽然流感病毒拯救系统在不断完善提高,但使用RNA聚合酶I系统合成vRNA的基本概念仍然相同。     目前,流感病毒的重新合成主要通过用8-12个质粒共转染细胞来实现。其中,8质粒系统拯救甲型流感病毒最为广泛。8种质粒含有编码RNA聚合酶I可识别的启动子和终止子,在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分别含有每条流感病毒分段基因组的cDNA。8质粒系统的蛋白质由PolⅡ转录翻译,且此系统至少需要表达4种蛋白(PA, PB1, PB2和NP)。一般的8质粒系统可转录流感病毒的8个基因,翻译流感病毒的10个蛋白。翻译完整的流感病毒蛋白,能够提高流感病毒的拯救效率。 protocol: 克隆8质粒: 使用含人类 polⅠ序列的 载体作为拯救系统的表达载体,构建8质粒拯救系统。此载体为双向双表达载体,在polⅡ启动子(CMV)和终止序列(SV40)之间反向插入了人类polⅠ启动子和鼠polⅠ终止序列。将流感病毒的8个cDNA(包括UTR和ORF)插入该载体,转染细胞后,polⅠ负责合成流感病毒单股负链RNA,polⅡ负责转录流感病毒正链mRNA,随后翻译流感病毒蛋白。该质粒较特殊,在插入片段的前后均有polyA尾,无法用通用引物测序,需要使用每个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测序。 拯救甲型流感病毒: 1. 将HEK-293T接种到6孔板中,培养24小时至少95% confluence。     注:因转染会加入大量的有毒性转染试剂,故细胞状态需要良好、数量需求较多。由于人类polⅠ启动子的物种特异性,只能使用具有高转染效率的灵长类动物来源的细胞(293T或Vero细胞)进行流感病毒的包装。一般来说,293T拯救效果强于Vero。由于MDCK细胞支持许多流感病毒的生长,并且可以在与293T细胞相同的培养基中生长,因此共培养的293T-MDCK细胞(1:1)可用于提高某些流感病毒株的拯救效率。 2. 在DMEM培养基(不含FBS)中,每个质粒1μg,8个质粒共计8μg,与转染试剂混合,室温下静止15-30分钟。     注:质粒:脂质体=1:3;质粒:PEI=1:4。DMEM可换成Opti-MEM。 3. 更换HEK-293T的DMEM培养基(含FBS),将质粒-转染试剂复合体缓缓滴入6孔板中。 4. 将细胞放于含5%二氧化碳的37℃培养箱中培养。     注:35℃环境也可。 5. 转染后24小时,加入终浓度为1μg/ml的TPCK处理过的胰酶,继续培养。     注:TPCK胰酶用于切割流感病毒的HA蛋白,使病毒具有感染性。某些病毒株可不用此胰酶。 6. 转染后48小时或72小时后,收集HEK-293T细胞上清液。此时,流感病毒即在上清液中,但是滴度极低。     注:反复冻融3次细胞有助于细胞内的流感病毒释放。 7. 将收集的上清液滴入MDCK细胞中,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以扩增。     注:同样需要加入终浓度为1μg/ml的TPCK处理过的胰酶。用鸡胚培养流感病毒效果极佳:接种到9-11天龄的SPF鸡胚胎中。孵育48小时后收获羊膜尿囊液。感染性病毒的存在可通过血凝素(HA)试验确认。 8. 感染后48小时,收集MDCK细胞上清液,进行plaque assay进行病毒滴度的测定。     注:一般测出的滴度处于5x10^6Pfu/ml左右。若想增加流感病毒滴度,继续将病毒感染MDCK以进行扩增。 9. 应通过对8个病毒基因片段中的每一个进行测序来确认拯救病毒的身份。 10. 病毒液可在4℃存放数周。-80℃可长期储存。参考资料: 1. 刘丽琦. HgN2 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初步研究及反向遗传系统的构建[D].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 2. Lee C W. Reverse genetics of influenza virus[M]//Animal Influenza Virus. Humana Press, New York, NY, 2014: 37-50.

芳香辟疫-中医预防、藏香藏药熏治预防甲型H1N1流感(作者:华藏)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瘟疫频发的国家。据文献记载最早的瘟疫发生于殷商时代。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类:一是气候反常,包括大水、大旱、奇热、奇寒等;二是动物活动异常,包括鼠害、蝗灾、蝇灾、蛾灾等;三是社会因素如战乱等;四是其他自然因素,如陨石下落、海啸等[1]。 本文追溯古人对治防疫方法,结合眼下甲型H1N1流感。试图为国民防护空气传染疾病,保护家园,健康生活尽一份绵薄之力。瘟疫的说法很多,古籍中记载的有数十种,古人对于瘟疫的认识,以及瘟疫的防护于古籍中多有记载。而对瘟疫的认识。我们的先祖较早地认识到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两大特点。古人也多以“死者不可胜计”,“丁尽户绝”,“户灭村绝”等语句形容瘟疫,可见瘟疫所带来的后果何其严重。战国晚期的《黄帝内经》①中已明确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②中更明确提出:“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病之前。”古语也云:“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取其能;药不贵烦,独取其效。”可见中国传统医学对预防的重视,为了达到未病先防,也提出了一系列预防瘟疫的有效措施。《瘟疫论》③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炎黄子孙在千万年中积累了丰富的预防疫症的方法,所以疫病解决之根本在于未病未乱前的祛邪预防。而在古方记载中,尤以香药熏治最为盛行。中医预防瘟疫久经考验的方药很多。细审其方,思路决不止于清热解毒,而是用多种方法来调理阴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郁者散之,以平为期。基础医理为:补气抗邪法;通腑泻实法;以毒攻毒法;清热解毒法;发散郁火法;芳香辟秽法五类。我们在这里着重于香药熏治 芳香辟疫的探讨,辛温香燥之药,多有芳香辟秽,健脾化湿之功,是最常用的一类防疫药。如苍术、木香、蜀椒、乳香、降香等。李时珍谓:“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近代名医张山雷谓:“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和剂局方》的仙术汤,能“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就是以苍术为君,配合干姜、枣、杏仁、甘草而成。《验方新编》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木香能“辟毒疫”。《雷公炮制药性解》谓蜀椒“堪辟瘟疫”。《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枣组成。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 古人熏治消毒常采用的药物有艾草、苍术、贯众等。苍术的药用机理是健脾、燥湿、解郁、辟秽,临床上运用苍术的方剂很多,端午节前后,古人有用苍术“辟疫邪”的习俗,或用苍术熏屋,或以苍术和辛夷、薄荷、苍耳子、紫苏、细辛、云香草等多种中药做成香袋、香囊挂于室内、佩于身上。达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李时珍谓:“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近代名医张山雷谓:“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和剂局方》⑤的仙术汤,能“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就是以苍术为君,配合干姜、枣、杏仁、甘草而成。《验方新编》⑥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⑦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枣组成。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而据研究表明:贯众对流感病毒(流感原甲型PR8株、亚洲甲型病毒)在鸡胚试验上有强抑制作用,另据报道,贯众对流感病毒的甲型 (PR8)、亚洲甲型(57-4)、乙型(Lee).丙型(1233).丁型(仙台)均有抑制作用。足见以香药熏治防疫之历史和功效。香者,天地之正气也,故能辟恶而杀毒,疫症源于秽气,预防疫症需扶正驱邪、芳香辟秽。四部医典中《瘟疫症时疫》以对话形式表述瘟疫症结因缘: 意生大仙又问道:“善哉!明智仙长。瘟疫疾病由何种病因与病缘诱发,其性质是什么?为何叫瘟疫?对它如何作分析?不同的种类有几?现象未曾发生变化,如何能认以它的病状?它有几种治疗方法?恳求医药王赐予明确教诲。” 明智仙长答复道:“善哉!意生大仙仔细听: 所谓瘟疫症的病因及病缘,疾病之气,弥漫天空:结成云雾,笼罩大地。于是时疫,肠痧,喉蛾疔毒、黑天花等疾病接踵而来。另外,四时亏盈,劳损、恶臭、忿怒、恐惧.愁苦等折磨,饮食失调,变生疫疠。由于这类病缘诱发了赤巴之热,降于汗腺,又诱发了龙与赤巴,通过发病的六处途径依次进入。或者是被气昧击中,疫疠逐步传染开来。所以称这类疾病为瘟疫症。它有时疫,痘疹、肠痧,喉蛾疔毒,流感等五种。藏医名着《四部医典》④中也亦对于香草熏治防疫提出理论着述: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药物离子作用于全身皮肤、腧穴后,通过神经体液装置系统而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刺激效应,达到迅速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和免疫功能,治愈疾病,改善全身生理过程等作用。对松驰骨骼肌、镇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加强物质代谢过程,能使糖、脂肪、蛋白代谢增强、睡眠显着改善。

医学微生物实验技术第一篇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 第一章微生物学实验室设备及实验器材 第一节细菌学实验室建设 一、细菌学实验室设置基本条件 二、基本设备和器具 三、几种仪器的管理和使用 第二节病毒学实验室的建设 一、病毒学实验室的设置要求 二、几种仪器的保护与使用 第三节常用实验器材的准备 一、清洁法 二、消毒与灭菌法 【附11】清洗液的配制 参考文献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方法 第一节细菌大小的测定方法 一、基本原理 二、器材 三、试验方法 第二节细菌形态的检查方法 一、检查工具——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保护 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 三、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四、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 第三节细菌特殊结构的检查方法 一、荚膜染色法 二、鞭毛染色法 三、芽孢染色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细菌的培养技术 第一节培养基的种类和应用 一、培养基的种类 二、培养基的应用 第二节培养基的制备 一、调配 二、溶化 三、校正pH值 四、澄清过滤 五、分装 六、灭菌 七、检定 八、保存 第三节细菌培养分类及应用 一、分批培养 二、连续培养 三、应用 第四节细菌的培养 一、细菌的接种方法 二、细菌的培养方法 三、细菌L型的分离培养 【附31】Diene染色法与857培养基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四章细菌的生化鉴定 第一节糖(醇)类代谢试验 一、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 二、甲基红试验(MR试验) 三、V??P(Voges??Proskauer)试验 四、β?舶肴樘擒彰甘匝? 五、七叶苷水解试验 六、淀粉水解试验 七、甘油复红试验 八、石蕊牛乳试验 第二节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试验 一、靛基质(吲哚)试验 二、硫化氢试验 三、尿素酶试验 四、明胶液化试验 五、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六、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七、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 八、肉渣消化试验 第三节有机酸盐和胺盐利用试验 一、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二、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三、马尿酸钠水解试验——三氯化铁法 四、马尿酸钠水解试验——茚三酮法 五、乙酸盐利用试验 六、惟一碳源试验 七、惟一氮源试验 八、生长因子试验 第四节呼吸酶类试验 一、过氧化氢酶试验 二、氧化酶试验 三、硝酸盐还原试验 四、氯化三苯四氮唑试验 第五节毒性酶类试验 一、血浆凝固酶试验 二、磷酸酶试验 三、链激酶试验 四、卵磷脂酶 五、DNA酶试验 第六节其他试验 一、胆盐溶菌试验 二、CAMP试验 三、杆菌肽抑菌试验 四、Optochin敏感试验 五、新生霉素抑菌试验 六、呋喃唑酮抑菌试验 七、0/129抑菌试验 参考文献 第五章病毒的观察、培养鉴定及检测方法 第一节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法 一、电子显微镜 二、电镜负染观察病毒方法 三、免疫电镜观察病毒形态 第二节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鸡胚培养技术 二、组织培养技术 三、动物接种 第三节血清学检查法 一、中和试验 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三、补体结合试验 四、凝胶免疫扩散试验 参考文献 第六章真菌的常规检查法 第一节真菌的一般检验法 一、不染色标本直接检验法 二、染色标本检查法 第二节产毒真菌的检验 【附61】常见霉菌特征 第三节真菌的培养方法 一、斜面培养 二、玻片培养 三、平板培养法 第四节酵母菌的检查与鉴定 一、酵母菌直接镜检计数法 二、酵母菌的鉴定 三、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 四、隐球菌的鉴定 参考文献 第七章支原体的检测 第一节概述 一、分离培养技术 二、支原体分型试验 三、支原体污染细胞培养的检测方法 第二节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检测 一、培养法检测支原体 二、荧光染色法(DNA染色法)检测支原体 三、PCR法检测支原体 四、支原体的扫描电镜检测 参考文献 第八章衣原体的检测 一、衣原体特异性抗原和抗体检测 二、特异性核酸检测 参考文献 第九章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第一节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二节平板培养计数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三节最大可能数计数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四节光电比浊计数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五节滤膜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六节病毒计数 一、材料 二、方法 三、影响蚀斑形成的因素 参考文献 第十章微生物毒力的测定 第一节内毒素的测定——鲎试验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第二节外毒素的毒性检测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第三节病毒毒力测定 一、材料 二、方法 三、注意事项 第四节细菌毒力的检测 一、材料 二、方法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菌株、毒株的保存方法 第一节菌株的保存与管理 一、菌种的保存 二、菌种保管 三、常用的保存菌种的方法 第二节毒株的保存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药物敏感试验 第一节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第二节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体外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 二、抑菌试验 三、联合药物敏感试验和杀菌试验 四、检测细菌耐药性的其他方法 第三节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一、稀释法 二、E试验 第四节酵母样真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一、常量(试管)肉汤稀释法 二、微量肉汤稀释法 第五节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一、临床实验室进行结核分枝杆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指征 二、体外药敏试验抗分枝杆菌的药物选择 三、抗分枝杆菌药物原液的配制及保存 四、培养基 五、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 六、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验的质控菌株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第一节常规仪器的质量控制 一、灭菌器的效果检测 二、恒温孵育箱、水浴箱及冰箱 三、厌氧箱及厌氧罐 四、CO2培养箱 五、生物安全罩 六、细菌培养仪 七、微生物鉴定仪 八、其他仪器 第二节标准菌株的质量控制 一、质控标准菌株应具备的条件 二、质控标准菌株的来源 三、标准菌株的保存 第三节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一、建立制备培养基的记录 二、培养基的外观检查 三、无菌试验 四、培养基的一般质量控制 五、培养基的性能监测 第四节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 一、扩散法的质量控制 二、稀释法的质量控制 三、用标准菌株对厌氧菌药敏试验进行质量控制 四、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 第五节其他项目的质量控制 一、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量控制 二、处理临床标本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第二篇与微生物相关的实验技术 第十四章细胞培养技术 第一节概述 一、培养细胞的生长类型 二、培养细胞的生长特点 三、培养细胞的生长条件 第二节常用的细胞培养方法 一、原代培养 【附141】培养要点 二、传代细胞培养 三、二倍体细胞培养 四、其他培养(包括大规模培养)方法 第三节培养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其观察 一、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二、培养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观察 第四节培养细胞的保存和运输 一、组织块保存法 二、细胞悬液保存法 三、单层细胞保存法 四、低温冻结保存和复苏 五、细胞运输 第五节培养细胞污染的检测排除 一、生物污染的检测 二、微生物污染的防治 第六节培养细胞基本设备与器具 一、基本设备 二、常用器械 三、培养器皿 第七节细胞培养液 一、生理平衡盐溶液 二、天然培养基 三、合成培养液 四、生长液和维持液 五、无血清培养液 第八节细胞培养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一、细胞培养的应用 二、判断病毒生长复制的方法 三、细胞培养在病毒研究工作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抗体的制备 第一节普通诊断血清的制备 一、免疫原的制备 二、免疫动物的选择 三、免疫方法 四、免疫血清的收获 五、免疫血清的保存 第二节单克隆抗体技术 一、概述 二、B细胞杂交瘤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免疫血清学检查方法 第一节凝集试验 一、直接凝集反应 二、间接凝集反应 第二节沉淀反应 一、液体内沉淀反应 二、凝胶内沉淀反应 第三节补体结合试验 第四节免疫荧光技术 一、荧光标记物的制备 二、荧光免疫显微技术 三、流式荧光免疫技术 四、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五、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第五节酶免疫技术 一、酶的选择与试剂的制备 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三、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四、液相酶免疫测定 五、均相酶免疫测定 第六节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一、放射免疫测定 二、免疫放射测定 三、放射受体分析 第七节免疫金标记技术 一、基本原理 二、胶体金的制备 三、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制备 四、胶体金标记技术在免疫学试验中的应用 第八节化学发光标记及发光免疫测定 一、发光现象 二、化学发光 三、生物发光 四、发光标记物 五、发光免疫标记技术 六、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七、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第九节免疫电镜技术 一、免疫标记方法 二、铁蛋白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三、酶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四、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五、凝集素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六、免疫电镜技术的不标记抗体法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一节细菌质粒指纹图谱分析 一、琼脂糖凝胶电泳 二、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第二节细菌DNA(G+C)含量测定 一、细菌DNA的提取 二、细菌DNA(G+C)含量测定 三、(G+C)含量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第三节核酸杂交技术 一、膜上印迹杂交 二、核酸原位杂交 第四节PCR技术 一、PCR技术的原理 二、PCR技术在病原体诊断方面的应用 三、PCR检测病原微生物应用实例 第五节生物芯片技术 一、概述 二、生物芯片在医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其他微生物学检测技术 第一节细菌编码鉴定技术 第二节细菌自动化鉴定系统 一、微生物数码分析鉴定系统 二、自动化设备 三、血培养检测和分析系统 第三节气相色谱技术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气相色谱仪 二、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三、细菌分析应用举例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电泳技术 第一节概论 一、电泳法分类 二、电泳的基本原理 三、影响被分离物质迁移率的因素 第二节琼脂糖凝胶电泳 一、琼脂糖凝胶的性质 二、电泳装置 三、电泳缓冲液 四、凝胶浓度的选择 五、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 六、碱性琼脂糖凝胶电泳 七、琼脂糖电泳分离血清脂蛋白 第三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一、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 第四节等电聚焦电泳 一、试剂及器材 二、操作步骤 三、注意事项 四、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 第一节实验动物学 一、实验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动物学的研究对象 三、实验动物学的研究范围 四、实验用动物 第二节实验动物 一、实验动物分类 二、实验动物对环境因素的要求 第三节动物实验技术 一、实验动物的固定、编号和分组 二、实验动物的麻醉 三、实验动物的去毛、给药、采血和处死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及相关技术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细菌染色体 二、质粒 三、转位因子 第二节细菌转化实验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第三节细菌总DNA的提取 一、材料 二、方法 第四节细菌质粒DNA的提取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五节细菌诱发突变的实验 一、经紫外线诱变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二、经亚硝酸诱变筛选乳糖发酵突变株 三、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第一节血液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二节粪便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三节尿液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四节泌尿生殖道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五节痰液及呼吸道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六节脓液及创伤感染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七节无菌体液(脑脊液、穿刺液)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八节组织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三篇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第二十三章生活环境中致病菌的检测 第一节水环境中致病菌的检测 一、水样的采集与处理 二、水中沙门菌的分离 三、水中志贺菌的分离 四、水中霍乱弧菌的分离 五、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 第二节空气环境中致病菌的检测 一、固体撞击法检测空气中溶血性链球菌 二、自然沉降法检测空气中溶血链球菌 第三节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检测 一、食品中沙门菌的检测 二、食品中志贺菌属的检测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医院感染中的微生物监测 第一节医院感染的特点 一、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 二、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 第二节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监测 一、空气中细菌学监测 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学监测 三、手微生物学污染监测 四、敷料、纱布微生物学监测 五、生物制品微生物学监测 六、金属、玻璃器械微生物学监测 七、消毒液的细菌学检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新发现微生物的检测 第一节SARS病毒的实验室检测 一、病原生物学特性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 四、实验室诊断 五、小结——SARS诊断依据 附件251非典型肺炎病例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技术指南 附件25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 第二节禽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 一、病原生物学特性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方法 五、实验室诊断 六、禽流感与人的关系 附件25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附录A病原学诊断方法 附录B血清学诊断方法 附录C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附录D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 附录E对流免疫电泳及琼脂凝胶沉淀试验 附录F流感快速诊断方法 附件254禽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附件255WHO甲5型(H5)流感病毒鉴定试剂盒的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第四篇生?物?战?剂 第二十六章生物战剂 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危险度等级 一、一级危险度微生物 二、二级危险度微生物 三、三级危险度微生物 四、四级危险度微生物 第二节生物战剂概况 一、生物战剂的标准 二、攻击人的生物战剂实验室危险度 第三节常用的病毒性生物战剂 一、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二、汉坦病毒 三、天花病毒 四、马尔堡病毒 五、埃博拉病毒 六、森林脑炎病毒 七、黄热病毒 第四节常用的细菌性生物战剂 一、炭疽芽孢杆菌 二、鼠疫耶尔森菌 三、布鲁菌 四、鹦鹉热衣原体 第五节常用的毒素性生物战剂 一、葡萄球菌肠毒素 二、肉毒毒素 三、志贺毒素 四、破伤风毒素 第六节常用的立克次体生物战剂 一、普氏立克次体 二、立氏立克次体 第七节常用的真菌生物战剂 一、荚膜组织胞浆菌 二、球孢子菌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OM,AK,KBE(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1899年9月3日-1985年8月15日),澳大利亚微生物学家,主要研究免疫学。他在微生物研究上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它们的特点和复制以及在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他与彼得·梅达沃一起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99年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特拉拉尔贡。从杰隆学院毕业后进入墨尔本大学医学院深造,他于1924年在墨尔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在墨尔本医院进修二年。1926年赴英留学,1928年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在沃尔特伊丽莎医学研究所专注噬菌体和病毒的研究。

在1944年到1965年期间担任研究所主任。同时任墨尔本大学医学讲座主任教授。他是英国皇家协会特别会员、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51年英国皇室授予他爵士勋位,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伯内特早期研究伤寒凝集反应问题,以后一度研究病毒,曾鉴定了A型流感病毒。最后着重研究了肌体免疫反应问题,他经过研究,否定了鲍林的“直接膜板学说”,提出了“间接膜板学说”。

后来,他发现这种学说也有不完备之处,于是作了修正,提出了“无性细胞选择学说”迄今医学界对这一学说虽存在很大争论,但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将原来的免疫化学发展到近代生物学和免疫病理学的领域,贡献还是很大的。 另外他还获得了英国皇家奖章、葛布雷奖章等其它多种奖励

流感病毒研究论文

有可能引发致命的流感大流行的禽流感病毒。2013年1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病毒学教授河冈义裕及其团队,从现时在野鸟之间传播的禽流感病毒中,找到8个基因片段,并利用它们组合出一种新病毒,与发生于1918年、估计造成50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极相似,而两者只有3%的氨基酸不同。河冈义裕指出,相关研究有助应对下一场流感大流行。通过从H5N1型病毒中提取血凝素基因而后与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结合在一起,河冈义裕的研究小组培育出禽流感病毒变种。在此之后,他们又添加其他4种基因变异以及在白鼬身上出现的一些自发性变异,此时的病毒能够在白鼬之间传播。 河冈义裕指出他对论文原稿进行了修改,提供更多信息,让人们了解他的研究成果能够带来哪些益处。2010年8月5日,河冈义裕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病毒学杂志》(JournalofVirology)网络版上发表论文指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具有易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杂交的特性,虽然H5N1型禽流感病毒不容易感染人类,但它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杂交后,有可能诞生传染性更强的新病毒。2011年8月,河冈义裕就已将相关研究成果提交给了《自然》杂志,2014年6月2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河冈义裕有关变异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论文。对于是否应对病毒变异研究进行审查,保护公众免遭具有潜在破坏性的流感大爆发侵害,专家们争论了几个月之久。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对人类具有致命性的病毒,通过与鸟类密切接触感染。迄今为止,这种被称之为“H5N1”的病毒还无法通过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河冈义裕和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的罗恩-富希耶进行的研究发现,通过改造H5N1型病毒的基因,这种病毒能够轻易在白鼬之间传播。白鼬是科学家最理想的实验模型,用于预测一种流感病毒能否在人类之间传播。变异的禽流感病毒能够在白鼬之间传播并不100%地意味着也能够在人类之间传播,但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在白鼬身上,病毒变种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这可能由H1N1型病毒骨干所致。 2014年7月3日,日本东京大学兼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教授河冈义裕,为了分析H1N1的基因变化,将流感病毒改造成能够绕过人类免疫系统。一旦这种夺命病毒外泄,人类将毫无抵抗力,恐酿成大灾难。为了分析H1N1的基因变化,他故意把病毒“还原”至疫情爆发前的状态,并成功辨认出能够让病毒绕过免疫系统的关键。研究获得了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生物安全委员会核准,但有委员坦言河冈提交的资料不够详细,故存在一定疑虑。河冈则表示,已将初步研究数据送交世界卫生组织,形容对方响应“良好”。虽然学校强调病毒无外泄风险,但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早前在三级防护实验室泄漏炭疽菌,令外界担心安全措施是否真的足够。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一旦得了流感,应该尽早服用可威(磷酸奥司他韦),而不是吃抗生素或普通感冒药,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目前抗流感病毒的一线药物,而抗生素和普通感冒药对病毒无效。

可威(磷酸奥司他韦)越早服用效果越好,在症状初起的48小时内服用能获得最佳效果。这是因为通常认为体内的病毒数量早期较少,因而早期服用能取得更好的阻断病毒在体内传播作用。

近日,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著名流感病毒学专家lay教授在PlosPathogens上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singviablevirusfromairexhaledbyH1N1influenza-infectedferretsrevealstheimportanceofhaemagglutininstabilityforairborneinfectivity”的论文,该论文研究组通过一种从沉积的空气中飞沫分离病毒蚀斑的新技术(如下图),分析感染病毒的雪貂呼出的空气,用细胞培养板记录沉降的病毒数量,发现了流感传播的规律是早期向空气中释放的病毒量更大,后期反而减少。

(图:研究空气传播的装置)

动物模型特别是雪貂,被广泛用于评估流感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能力。

以前的实验设计中,健康雪貂被安置在与受感染的供体相邻的笼子中,仅允许传播到空中的病毒传播。这些实验的重点是病毒在供体动物的呼吸道中复制的能力及其在个体中引发感染的能力。

但雪貂(或人类)向空气中释放多少传染性病毒,以及病毒在宿主之间,飞沫和气溶胶中传播时如何影响生存力,尚未得到阐明。

为了研究该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技术,用于分离和表征释放到空气中的传染性病毒,包括在细胞培养板上收集沉积的病毒斑块。

结果发现,受感染的雪貂在感染后很早就将大部分传染性病毒释放到空气中,并且在传染过程中检测到的传染性病毒数量减少。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HA(病毒表面的血凝素抗原)的稳定性对于保持空气中飞沫的传染性至关重要。以前的研究检测呼出的病毒RNA水平和病毒的传染性之间没有多大关系,相反在感染几天后检测到的RNA增加,但传染性病毒粒子反而减少。

该项研究阐明了在病毒感染宿主早期就可以释放大量病毒通过空气传播,但为何后期未通过呼吸道传播需要进一步研究。

同时,这一研究结果也给进一步研究流感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启示,比如在流感症状出现时,体内的病毒量可能已经达到高峯,越早服用奥司他韦,越能减少流感在体内的传播以及在人际间的传播,但这些问题仍需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据明确。

哪方面的》?是普通居民的自我保护,还是卫生工作者的防护,还是实验室的防护?

病毒论文的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随着资讯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也随之产生,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和巨大破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网际网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预防研究

摘要:伴随我国计算机网际网路技术的飞速发展还有全球网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相互间的邮件的传输和档案快递方面更加的方便,人们在网际网路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相应的,伴随着网际网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也得到了发展。在网际网路的环境中,计算机病毒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式就是指数模式,其传播速度也非常快。如果计算机病毒入侵了计算机网路系统,因其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整个计算机软体系统的瘫痪。本文重点研究了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关键字:计算机网路安全;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一般情况下,电脑保安包含了软体和硬体的安全,同时还包含了计算机资料资料安全以及计算机执行的安全,因此,计算机的安全对于相关资料的储存管理与安全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为计算机病毒的威胁,也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计算机网路安全以及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进行不断的研究。

1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自然灾害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资讯系统比较容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溼度、温度、冲击、振动等诸多因素。而不少计算机房常忽视防震、防火、防电磁泄漏等方面的工作,接地系统也考虑的不够周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软体漏洞

黑客对计算机发动攻击往往把网路软体的漏洞当成最好的利用条件,此外,还有软体“后门”的问题,这些“后门”都是软体设计程式设计人员为了自己方便才进行设定的,通常情况下。外人难以得知,而一旦“后门”洞开,其后果和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黑客的攻击和威胁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路上,黑客攻击事件频频发生,愈演愈烈,已成为具有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各种各样的攻击者活动的舞台。之所以会出现黑客,大多情况下,并非黑客本身有随意入侵的本事,往往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发现并利用漏洞。资讯网路具有缺陷和不完善性,这正好成了黑客或病毒进行攻击的绝佳途径,资讯网路的脆弱,引起了不少资讯社会的脆弱和安全问题,对人们和社会构成了极大威胁。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通常是一种由人为编制、对计算机效能和资料进行破坏且能够自我复制的程式程式码,它感染速度快、破坏性强,且传播形式复杂,很难彻底清除,可以轻易对硬碟、光碟机、主机板等造成破坏,是当今网路安全的头号强敌,一旦病毒在网路上扩散,会引起网路的瘫痪,使之不能正常执行。所以,加强网路安全防范意识尤其重要。

2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加密技术

资料加密是指根据一定的演算法,将原有的明文或资料进行定的加密转换,对所进行的储存和传输工作进行加密,只有相关的资讯使用者进行解密之后才能对相关资料进行使用,这同时也是资料保密性得以实现的有效保证。通常来说,加密演算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称加密演算法,另一种是非对称加密演算法。对称加密演算法主要是指进行解密的钥匙都是一样的,而非对称加密演算法所受用的钥匙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非对称加密的方法运用更为广泛。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运用广泛,主要用于网路访问控制、阻止外?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狈欠ń?耄?芄挥行У囟阅谕?试唇?斜;ぁ7阑鹎蕉允?莅?械脑吹刂泛湍勘甑刂芬约霸炊丝诤湍勘甓丝诘刃畔⒔?屑觳猓?儆胩崆吧柚玫姆梦士刂乒嬖蚪?衅ヅ洌??a href='' target='_blank'>成功,就允许资料包通过;若不成功,就丢弃资料包。状态检测防火墙是当下市场上最常见的。防火墙一般只能防止外部,对内部网路起不了作用。

物理隔离网闸

物理隔离网闸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资讯的安全性进行保护,其工作原理就是运用多种的控制功能进行固态开关的控制,从而保证对相对独立的主机系统进行一定的读写分析。而进行连线的主系统问,并没有相关的物理连线和逻辑连线,同时也不存在对资讯包转发的依据,所以,从物理方面来说,物理隔离网可以有效的对黑客进行预防。

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通常就是:繁殖性强、攻击隐蔽性强、潜伏时间长、传播方式多样、破坏能力大,其注入技术可分为无线电方式、后门攻击式、固化式方式以及资料控制连线方式等。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病毒都是人造的,这也导致计算机病毒对其系统自身和资讯储存等危害非常大。网路病毒技术一般有三种,一是病毒预防技术,利用固有的常驻系统记忆体,优先获得系统控制权,判定病毒是否存在,做好病毒扩散的预防工作;二是病毒检测技术,对档案自身特征和病毒特征对计算机进行侦测,判断系统是否感染病毒;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资讯网路安全以及网路病毒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应的,资料保密也发展到了更重要的阶段,资料保密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网路资讯科技研究的重点内容。当前情况下,我国的网路安全技术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有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网路病毒技术等,相应的,网路安全不仅需要技术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法律法规,并对资料资讯的安全防范意识进行加强,大力的进行宣传教育,尽可能的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范文二:计算机病毒防护思考

摘要:资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载体,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活动越来越离不开资讯,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更是开创了资讯时代的新纪元。但是随之而来的诸多安全隐患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计算机病毒,极大的威胁了资讯保安,在计算机系统以及网路通讯中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文章主要针对目前计算机系统以及网路应用中常见的病毒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分类、危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几点有效的病毒防护措施,以促进电脑保安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安全;防护

1计算机病毒

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资料,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式程式码”。计算机病毒往往会对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路造成破坏,使之无法使用,甚至会对硬体系统造成损害。计算机病毒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具有着复制性和巨大的破坏性,一旦感染往往无法彻底根除。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通常附着于各类档案中,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路中迅速传播,且又难以根除。当感染了病毒的档案被复制或者传输时,病毒就随之传播开来。病毒布局与独立性,其往往隐藏于执行程式中,具有潜伏性、传染性以及破坏性。一旦被感染轻则计算机装置执行速度降低,重则会使得硬体装置瘫痪,资料被破坏、丢失,给使用者造成巨大损失。

病毒破坏过程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首先是潜伏。在这一阶段中病毒始终为休眠状态,需要通过某一条件进行启用。这种条件一般为时间、程式、档案或者磁碟容量超出某一范围等,并非所有的病毒都具有潜伏期。其次是繁殖。这一阶段中,病毒会将自身在特定的系统区域或者程式中防治同自身的副本,受到感染的程式都会含有病毒副本。继而是触发。这一阶段中,病毒会通过某一系统事件被启用,从而实现其功能,而触发事件往往依照病毒的不同而不同,激发功能也可能包含病毒的复制次数。最后则是执行。在这一阶段中,病毒最终实现自身功能,这一功能可能无害也可能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的种类

计算机病毒种类多种多样,目前常见的种类主要有寄生病毒、以及隐形病毒和多型病毒等。寄生病毒是最为常见的传统病毒形式。其主要在可执行档案中附着,当执行该程式时,该类病毒就会急需感染其他档案,以此重复执行。而储存器病毒则主要驻留于主存中,从而感染所有的执行程式。引导区病毒主要对引导记录进行感染,从而在系统中传播。隐形病毒是一种针对反病毒软体设计的病毒种类,在反病毒软体进行病毒检测时能够隐藏自己。多型病毒则是一种在感染时会发生改变的病毒,若通过检测病毒“签名”的方式检测该种病毒,则无法检测出。

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以下便简要分析几种常见的传播途径。首先为移动储存装置。移动储存装置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常见的移动储存装置包括行动硬碟、U盘以及光碟等。这些介质使用频繁,移动性高使用广泛,一旦移动储存装置中感染了病毒,不但会破坏装置中原有的档案,还会对装置硬体完成损坏,一旦移动储存装置又连线了其他计算机,则会将病毒传播出去,加速了病毒的扩散。其次为网路传播。现在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终端接入网际网路,网际网路以其便捷的资讯传输优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是网际网路中所传播的资讯、资源等并非是完全安全的。其中夹杂的病毒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常见的网路传播方式包括即时通讯软体、网页以及邮件等,计算机病毒会附着于正常档案通过上述方式在网路中传播,其传播速度是目前几种传播方式中最快且影响最广的。系统漏洞以及软体漏洞是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近几年,不法分子通过系统漏洞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也成为了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另外,计算机中不可移动的硬体装置也能够传播病毒,虽然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播的病毒种类极少,但其破坏力无与伦比,且目前没有检测手段能够对付该种病毒。无线通道以及点对点通讯系统也是病毒传播的方式。由于无线网路传输中,资料资讯的加密很弱或者有些根本没有加密,因此该类资讯极易容易被窃取、修改,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而随着无线网路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线网路应用的普及,大量针对无线终端的病毒层出不穷,无线通讯网路成为了病毒的又一“温床”。

2防护措施

防治是减少、消除病毒威胁的最有效方式,从根本上杜绝病毒侵入系统。从而削弱病毒的危害性,降低病毒攻击的成功率。但这只在理论上可行,实际中这个目标无法完美实现。目前对电脑保安技术中防护病毒的措施主要有三步,即检测、标识、清除。若被感染的程式被检测出来但无法予以标识和清除,那么就只能被丢弃,使用者可以重新安装一个干净的程式,以此消除病毒威胁。病毒防御技术在发展,同样病毒技术也同样在发展,二者的发展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最早出现的病毒主要由程式码片段构成,相对较为简单,当时使用的反病毒软体也同样较为简单,秩序对病毒程式码进行标识清除即可。但随着病毒技术的不断演化发展,反病毒也越来越精密复杂。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常识也随之普及,人们也逐渐的掌握了一些简便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知识和技能,下面便针对几种常见的病毒预防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1系统备份。在确认计算机未感染病毒时,对使用者系统中重要的档案进行备份,以便在系统受计算机病毒攻击而崩溃时进行恢复。除了系统本身的备份外,也要及时备份使用者资料。2安装防病毒程式、及时更新病毒特征库并定期扫描,同时,要及时进行计算机病毒特征程式码库升级,目前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及时的线上升级。3安装防火墙。安装较新的正式版本的防火墙,并要及时升级。同时为作业系统及时安装补丁,阻止程式入侵作业系统。经常使用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体对系统进行计算机病毒查杀。4关闭系统还原。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属性”-“系统还原”-选中“在所有驱动器上关闭系统还原”。5注意远离恶意网站或不健康网站。上网浏览时一定要开启防毒软体的实时监控功能,特别是“网页监控”,以免遭到病毒侵害。6不要开启不明来历的邮件。邮件是传染病毒最快的也是影响最广的途径之一,若邮箱中发现不明来历的邮件,一定不能轻易开启。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路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文化秩序也烙上了资讯文明的烙印。但是技术带给人们以方便的同时,也带了诸多的挑战,安全问题始终是目前计算机技术以及网路应用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来自网路外的计算机病毒就是现代资讯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如何应用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是目前电脑保安技术研发的重点。对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进行研究能够令人们对计算机病毒攻击进行正确的认知,从而有效进行防范,保障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路安全,发挥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网路的积极作用,令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2]闫丽娟.计算机病毒的防范[J].资讯与电脑,20105.

[3]张冠群.浅谈计算机病毒防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9.

犬细小病毒病论文参考文献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狗商会以非常低的价格销售品种宠物狗。因为他们会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从发病的狗场拿回携带病毒的狗狗,在网上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挂出,配合血清和药物以及洗澡美容的手段让狗狗看起来似乎正常。但是如果问他们可以多少天退换,他一定说活体宠物,一经售出不退不换。或者是再加钱换狗。实际上他们做的都是无本的买卖,一条病狗的成本可能只要几十上百,加上药物也只要十几块钱。就算半月内没有售出,狗狗死掉对他们来说也没有太大损失。

很有可能现在你要跟两条狗狗有接触,其中一条是有病的,这样你可以带健康的狗狗去注射血清提高免疫能力。你接触过病狗的衣服要消毒。犬细小病毒在高温之下必死

狗是人类的朋友,细小病毒对于狗来说,相当于是绝症,攻克细小病毒相当于攻克人类的癌症。

你的狗狗打过全程的疫苗吗?如果做过疫苗,问题不大~如果没有就要特别注意了,尽量不要接触你宿舍的狗狗,尤其是他的排泄物,如果碰到了用消毒液清洗,多洗几遍,从宿舍回家记得换鞋换衣服,不要让你家狗狗有机会接触你从宿舍穿回去的鞋子的机会。其实细小病毒是非常顽固的,一般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都难以把它从生活环境中彻底消除,所以最彻底的解决办法就是给健康的狗狗做疫苗,不过前提是你确定他现在没有被传染且狗狗的身体各方面状况也都很好的情况下~~

笼养蛋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第1点一定要注意它这个水一定要掌握相应的一些温度,第2点应该注意它这个饲料应该掌握好,这个量不要吃得太多,第3点应该掌握的就是它整个的这个温度要协调好。

需要注意的是,蛋鸡的养殖过程中要准备大量的稻草才可以维持温度,要定期的喷洒消毒水,这样才会干净卫生,鸡才不会生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