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渐冻症论文主题选题

发布时间:2024-07-07 10:02:35

渐冻症论文主题选题

抗疫作文,要写出疫情的突然和抗疫的措施,表现出正能量。范文如下:

今年的冬天,有点冷本应喜气洋洋的春节,却冷冷清清;本应热热闹闹的大街小巷,却人影寥寥;本应满怀期待,兴奋激动的内心,却充斥着紧张与不安。

一月底,正值春节,但一场新型疫情,也在此时爆发了。一开始,感染的人只以百计。但,短短几,便以千计了。这不禁令人想起2003年的那场令人不愿回首的灾难。一场撼动全国的疫情攻坚战,打响了!

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随着一声令下,奔赴武汉,抢救患者;为了保障医疗物资的供应,医疗设备生产线的叔叔阿姨提前开工,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为了控制疫情的发展,武汉自身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封城。这“壮士断腕”般的壮举,震惊了每一个人——封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的,是无私,是奉献,是不愿拖累他人!

终于,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好消息也接连不断地传了出来:疫苗的研发已启动,资源的供应不再短缺了!雷神山、火神山两座医院已建成使用,已有几千患者治愈出院了!……中国,挺住了!

寒冬将逝,暖春将至。待他日,万物复苏,我们共庆胜利,春暖花开!

扩展资料

高分技巧:

1、平常多积累,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的源泉。写作最难的就是不知道内容写什么,很多人拿到题目立马就写了一大堆,但是却偏题了。如果不多积累一点的经验,不多多积累生活,当然不知道写什么内容。

2、美化文章,多用修辞手法。如果想要写出一篇高分作文,那么这篇作文一定非常高端。只需要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原本无趣的文字经过修辞手法的修饰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仿佛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活力。

可以写一写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亲人,他们是如何做的,要落实到细节上,着重体现出我们的信心与决心。

2014年起,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让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俗称“渐冻人”)这一疾病为大众所熟知,但实际上,外界对“渐冻症”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尤其是中国,由于难以进行相关的流行病调查研究,以及医保不完善,中国到底有多少“渐冻人”?发病率为多少?均尚无法统计。

2017年,ALS主治药物利鲁唑(Riluzole)进入了中国部分省份的医保范围,但很多医院还是没有进药,所以依然无法进入患者可及范围。此外,对一个家庭来说,如何科学护理“渐冻人”,帮助“渐冻人”脱离生存困境,甚至有质量地带病生存,需要全社会做出更多的努力。

邹漳钰,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病学博士,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运动神经元病研究10余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电生理、遗传学研究。读博士期间,他作为志愿者进入了一个“渐冻人”患者群,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罕见病群体缺少医疗指导的无助。

《知识分子》:你是怎么开始关注“渐冻人”人群的?

邹漳钰:可能冥冥中自有天意。我是2001年从福建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的,硕士导师是福建省立医院季晓林教授和周瑞玲教授,硕士课题是运动神经元病的肌电图研究。当时福建这种病人不算特别多,所以我主要做的是研究,分析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肌电图的特征。工作六年后考博士,导师北京协和医院的崔丽英教授是国内ALS方面的权威专家。

博士期间时间比较多,我加入了ALS患者的QQ群,利用课余时间当志愿者。加入群里才真正体会到患者或者家属的无助。因为ALS是一个罕见病,在8年前,懂这个病的医生不是特别多,感兴趣的医生也不是特别多。

这个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当时唯一能够延缓病情发展的药物是利鲁唑,所以很多医院诊断以后医生就是一句“无药可治”,或者给病人开药之后就没有后续的指导了。因此,病人和家属都很无助,就在群里发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病人吃不下饭怎么办?下肢疼痛怎么办?吞咽困难怎么办?呼吸困难怎么办?没有人去指导。

他们的QQ群也就是互助群,都是病友和家属。我当时作为志愿者在里面,通过群得以深入地了解到这个群体。

《知识分子》:现在对ALS病人的数量有统计吗?全世界大概有多少?中国大概有多少?

邹漳钰:这正是我们的一个遗憾。现在关于ALS的数据都来自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一方面他们人口少,另一方面是医保做得好。比如冰岛、意大利,他们国家小,医保很完善,就可以对全部病人进行完善的登记。

我们国家人口太多,全国医保系统并没有联网,没办法进行完善的登记。做流行病调查花费很大,特别是针对罕见病做流行病学调查,很多人会觉得没有太大价值。所以中国没有ALS发病率的数据。欧美国家发病率差不多是1-2/10万人,即每10万个人当中大概有1-2个人发病,这是全球比较公认的发病率,我们也借用这个数据。

《知识分子》:这一疾病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发病率高?

邹漳钰:男性发病比例特别高,全世界都是这样,男女比例大概是。

《知识分子》:为什么男性比例特别高呢?

邹漳钰:这个好像没有具体的理论,但是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LS的发病跟重体力劳动有相关性,军人、运动员的发病率会更高些。ALS主要累及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跟运动有关,过量的运动可能会加重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导致ALS发病。男性患ALS的比例更高可能跟这个有一定关系吧,因为男性的运动量会比女性更多。

《知识分子》:那亚洲人患病比例会特别高吗?

邹漳钰:好像没有这个说法。香港做过流行病调查研究,结果和欧美差不多,东西方在ALS发病率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去年国外做过一个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ALS发病率会再增高一些,但也就是一个模型的预测统计。

《知识分子》:近些年“渐冻人”的发病率有增高吗?

邹漳钰:我觉得不能说发病率有增高。近年来见到的病人肯定比以前多,但不好说发病率一定比以前高。现在随着宣传多了,大家对ALS的了解多了。而且交通方便了,以前有些病人在基层医院诊断完了,不管诊断对错,都不会往大的医院走,所以我们不知道。现在很多患者直接就到省级医院,甚至到北上广的医院就医,所以我们感觉见到的病人多了。

《知识分子》:ALS本身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吗?

邹漳钰:目前认为10%左右的患者是家族遗传性的,其余都是散发性的(没有ALS家族史)。ALS的遗传率不算高,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吧,因为遗传性ALS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每一代都会发病,我们见到过三四代每代人都发病,那对他们整个家族就是个魔咒。

遗传性ALS肯定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但近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ALS致病基因被克隆,发现散发性ALS也有相当比例跟基因突变有关。目前有将近50%的ALS患者能检测出基因突变。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可能所有ALS患者都存在基因突变。他们认为ALS发病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时间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确实还不是所有的ALS患者都能找出突变基因,但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检测出基因突变。

不同基因的突变率是不同的,有些是常见的,有些是罕见的。我在北京协和医院读博士期间在崔丽英教授指导下系统地做过ALS的遗传学研究,国内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是SOD1基因,接下来是FUS基因、TARDBP基因。欧美患者不一样,他们C9orf72基因突变非常高,40%的家族性ALS患者和6%的散发性ALS患者都有该基因的突变。然而国内C9orf72基因突变率非常低,家族性ALS的突变率大概只有1%,散发性的更低。所以欧美和中国ALS患者的基因突变结构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知识分子》:现在我们对ALS的基因突变可以做筛查吗?

邹漳钰:可以,现在只要患者愿意,都可以做筛查。但问题是,这样做是否有意义?做遗传学研究当然可以,但如果是临床对ALS患者常规筛查基因突变就有些过了。我觉得家族性ALS做基因筛查是最有意义的,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找到致病突变,指导患者优生优育。

在怀孕后的前三个月羊水穿刺做基因检测,如果发现胎儿携带致病突变,可以考虑流产以保证生下来的孩子不携带基因突变,但这个可能存在伦理学的问题 。如果到生殖医学更发达的医院直接挑选健康的受精卵进行人工受精,就可以保证生下来的孩子不携带已知的突变基因。

《知识分子》:ALS发病会经历怎样的过程?

邹漳钰:ALS的发病部位是不一定的。相当大部分患者是从手部,特别是虎口开始。还有一部分人从足部开始,还有的从咽喉部开始。从手部发病的患者开始的表现如写字写得不大好,或者有些精细动作变得笨拙,慢慢出现手部肌肉萎缩。从脚发病的患者开始的表现如走着走着开始崴脚,慢慢地走远点就没有力气,爬楼梯也变得费力。很多从咽喉部肌肉发病的患者是被别人发现讲话声音变了,讲话变得含糊不清了,慢慢地吞咽不太好了,喝水也会呛着。

不管从哪里开始,这些症状都是会慢慢发展的。从手开始,慢慢前臂、上臂也没力气了,抬不高了,接下来可能向同侧下肢或者咽喉部发展,也可能往对侧发展。也就是说,它可以从一个部位,向远端、近端,然后向对侧,朝头部、尾部发展,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慢慢患者丧失了所有的运动能力,不能活动,不能呼吸。Gradually frozen people,渐冻人,确实是反映了疾病发展的一个过程。

但每个病人的发展速度都不一样。有些病人发展得非常快,一年不到就瘫痪了,也有的发展非常慢,我现在有个随访中的病人患病八年了,她还能扶着支架走路,能自己进食。

《知识分子》:前段时间,看到你所在的渐冻人群里有个病例,一位网友的亲属在2017年8月患病,不久前因为一口痰卡住去世了。

邹漳钰:那个病人不应该那么快去世的,其实那个家属咨询过我,当时我有建议他家属注意吞咽和呼吸的问题,结果最后真是因为一口痰。

因此我觉得给病人正确的指导很重要。从根源来讲,为什么病人会出现痰呢?是有肺部感染。那为什么会出现肺部感染呢?因为病人喝水吃东西会呛,食物呛到气管里面了,然后引起了吸入性肺炎,又因为病人咽喉部肌肉瘫痪了,痰就很难咳出来,所以就很容易出现痰堵。

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又称ALS病、渐冻人症,英国人也叫“运动神经细胞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是累及上运动神经元(大脑、脑干、脊髓),影响到下运动神经元(颅神经核、脊髓前角细胞)及其支配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肌肉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的混合性瘫痪。

渐冻症论文答辩

很难说她在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心中的位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疑她是他生命中的一颗永远的恒星。 20左右的年纪,学术上的初显身手,爱情上刚确认彼此,却被一种叫“渐冻症”的东西搅乱了。然后震惊,颓废,绝望。。。。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充斥着他的生活,然而一句“我爱你”,给了他希望,伴着他那一句“how about my brain”,肯定了自己的价值。 这个女性,她目光坚定,说“我看起来不像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但我爱他,他也爱我”,多大的爱,多大的勇气,让她面对这不可思议的现实,“我知道你们都这么想”,每个人似乎都在劝退她,因为她面对的远不止她所想象中能承受的那样。 编剧很厉害,把她的婚姻从开始到结束刻画得自然且合理,“I did my best”,她眼里闪着泪水,最终确是时间和家庭消磨了他们的爱,让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霍金无疑是不幸中有幸之人,在适当的年纪遇见了她。

什么时候都来得及啊!活到老学到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那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为了新学期的目标好好计划一下吧。大学生学习计划(一)在这美好的时刻,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我又重新回到美丽的大学校园,又开始了新学期的美丽征途。在过去的征程中,曾拥有过欢知,拥有个阳光,这都已成为永远的记忆,现在加上一把锁将它封锁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看呀?新的学期正在向我们招手。经过几年的锻炼,我们不都是一个个战士,抹去心灵的灰尘,拿上我们的武器,整装待发,新学期的目标向我们冲击!在新学期里,我有一个新学习目标--不做语言的巨人,要成为行动的主人!用冲锋无往的实践精神,探寻未知世界的生命真谛。我知道了成功不是靠梦想来实现,而是靠自己的行动......当然,在新的学期中,在学习要有新的成绩,这就要不懈地努力!付出一份努力才会换取一份收获。学习并不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责任,是我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同时学习必定会有负担。没有苦的、累的过程,就不会有进步和提升,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不都这样的道理吗?我把自的喜悦,悲伤都化作前进的助力和动力,就会因此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新进步。成就的是我们的喜悦,成功背后是我们辛勤的汗水,没有耕耘就哪有收获,没有付出就哪能有所得。我再次踏入大学,就更应该好好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充实自己,把自己的理想变为势不可当的动力。一、学好自己的专业课。不管说自己以后会不会做这一行,既然已经进入学习的时间了,就不要对不起自己,好好学。在生物等学科方面多下功夫。利用课余时间多 ......研一时,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研究生只有准确的了解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明确自己研究生期间的主要奋斗目标。要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牢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文献、新闻等等,培养自己经济思维的敏感性。鉴于此,我准备从以下方面着手:1.努力学习,打好专业基础知识,争取各科成绩优秀;2. 学习英语必修课,坚持积累英语知识,争取英语水平有新的突破,提高英语口语水平3.多去图书馆阅览书籍,阅读专业必读书目,并做好笔记4.积极主动地与导师联系,听取导师的建议5.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汲取精华,为选题工作打好基础研二时,在研一已经准确地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的基础上,在导师的带领下帮忙做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项目,深入发掘自己的专业潜能及突破点所在,并努力发展自己所擅长的方向,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尽可能多的寻找专业实习的机会,主要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侧重提高实践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准备。与此同时, 这个阶段仍要继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毕业论文做好知识储备工作,可以开始着手学校要求发表的论文的书写工作。如果时间上允许,有计划地考一些有用的证书,并一一计划,妥善安排,实现目标。研三时,按时完成毕业论文,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按照学校的要求在符合要求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并获得硕士学位。这个时候,前两年的学习和努力将发挥作用了,我们要开始着手找工作了。在研一研二的学习实践基础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尽量向事业稳定型方向发展。研究生期间个人规划告别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活之后,我很荣幸地成为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一名研究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启,要求我们确立新的学习目标。众所周知,不同于本科时被动式的学习模式,研究生学习更加注重主动性与创新性。因此,研究生自身首先制定三年的学习计划并一步一步地做出实际行动来使其成为现实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关于本人的三年研究生生活所作的初步个人规划。研一时,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研究生只有准确的了解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明确自己研究生期间的主要奋斗目标。要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牢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文献、新闻等等,培养自己经济思维的敏感性。鉴于此,我准备从以下方面着手:1.努力学习,打好专业基础知识,争取各科成绩优秀;2. 学习英语必修课,坚持积累英语知识,争取英语水平有新的突破,提高英语口语水平3.多去图书馆阅览书籍,阅读专业必读书目,并做好笔记4.积极主动地与导师联系,听取导师的建议5.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汲取精华,为选题工作打好基础研二时,在研一已经准确地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的基础上,在导师的带领下帮忙做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项目,深入发掘自己的专业潜能及突破点所在,并努力发展自己所擅长的方向,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尽可能多的寻找专业实习的机会,主要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侧重提高实践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准备。与此同时, 这个阶段仍要继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毕业论文做好知识储备工作,可以开始着手学校要求发表的论文的书写工作。如果时间上允许,有计划地考一些有用的证书,并一一计划,妥善安排,实现目标。研三时,按时完成毕业论文,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按照学校的要求在符合要求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并获得硕士学位。这个时候,前两年的学习和努力将发挥作用了,我们要开始着手找工作了。在研一研二的学习实践基础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尽量向事业稳定型方向发展。研究生生涯是人生的又一大转折点,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品质十分关键,学习方式也将由被动式接收转变为主动式学习。自己的实践能力、科研水平、人际关系都将发生很大转变。好好利用研究生这个发展舞台,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与生活中,从各方面提高自己,努力实现目标。加油!

1、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2、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在英国伦敦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现在全身只有面部肌肉会动,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的霍金刚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之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因患“渐冻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卢伽雷氏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 他被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3、史铁生(1951- ),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感想 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全方位挥撒地淋漓尽致。他不愧是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没有对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写出了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我被他深深的折服了。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4、公元1770年12月16日~公元1827年3月26日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享有“伟大的乐圣”之称。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 其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候。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 他十一岁辍学,十三岁任宫廷乐队(指挥为内费)习管键琴手,十四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十八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 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 但贝多芬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 他虽然没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 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 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 并受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们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的地位。 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 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 病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脱开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 他于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 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02年到1815年间有时被称为是贝多芬创作生活的中期。在这期间,他的失聪症在不断加剧,从此便深居简出。他那日渐严重的失聪症使人们形成了他是一个厌世者的错误印象。他曾同好几个妙龄少女有过海誓山盟,但最终却似乎都在不幸中结束。他终生未娶。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 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笼罩着欧洲大陆。 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歌上。 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来。 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贝多芬从小就表现出了音乐天赋,他的处女作是在1783年发表的。他年轻时访问过维也纳,在那儿结识了莫扎特,不过他们的交往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1792年,贝多芬返回维也纳,在一段时期里求教于海顿(享有“交响乐之父”之称的德国作曲家)——当时维也纳首屈一指的作曲家“音乐神童”莫扎特在此年去逝。 贝多芬在维也纳——当时世界音乐之都度过余生。

如果楼主是为了写作,最好用新鲜点的例子,大家陌生点的。若举张海迪等,大家太熟悉,都这样写有意思吗,最好不要用。史铁生(1951- ),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感想 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全方位挥撒地淋漓尽致。他不愧是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没有对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写出了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我被他深深的折服了。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享有“伟大的乐圣”之称。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 其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候。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 他十一岁辍学,十三岁任宫廷乐队(指挥为内费)习管键琴手,十四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十八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 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 但贝多芬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 他虽然没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 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 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 并受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们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的地位。 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 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 病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脱开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 他于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 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02年到1815年间有时被称为是贝多芬创作生活的中期。在这期间,他的失聪症在不断加剧,从此便深居简出。他那日渐严重的失聪症使人们形成了他是一个厌世者的错误印象。他曾同好几个妙龄少女有过海誓山盟,但最终却似乎都在不幸中结束。他终生未娶。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 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笼罩着欧洲大陆。 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歌上。 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来。 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贝多芬从小就表现出了音乐天赋,他的处女作是在1783年发表的。他年轻时访问过维也纳,在那儿结识了莫扎特,不过他们的交往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1792年,贝多芬返回维也纳,在一段时期里求教于海顿(享有“交响乐之父”之称的德国作曲家)——当时维也纳首屈一指的作曲家“音乐神童”莫扎特在此年去逝。 贝多芬在维也纳——当时世界音乐之都度过余生。 最后祝楼主,有所收获,可以激励自己,做到比知道更重要,加油!!!

渐冻症药物研究进展论文

渐冻症是疑难病,其发展速度并不平均,平均生存期是3-5年。但个体差异明显,约有10%的患者生存期可以达到十年以上。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发病年龄越小,临床表现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老年起病、低体重指数,延髓起病的患者相对发展较快。遇见这样的病人,治疗上要采取积极的预后措施。药物方面,一方面应用现在有效的利鲁唑,包括中药。非药物方面,早期应用无创呼吸机,改善吞咽困难或出现饮水呛咳的病人。此外,早期经皮胃造瘘术或者充足的营养对改善病情有较大帮助。病情本身和其类型有关,判断其发展速度,在医学上有ALSFRS-R评分量表。通过评估早期病情发展的速度,也可以判断其中期的发展速度与整体发展的速度。比如刚发生一年,但是只是上肢病变,这样的病人整体发病较慢。如果只有半年,手也有问题、腿也有问题,说话、吞咽、呼吸都有问题,这样的病人本身发展快、治疗难度也大,病情则更为严重。

目前的医疗条件是无法治愈的!

渐冻症,即“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因为患者大脑、脑干和脊髓中运动神经细胞受到侵袭,患者肌肉逐渐无力以至瘫痪,以及说话、吞咽和呼吸功能减退逐渐萎缩无力,最终瘫痪,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患病之后,肌肉萎缩无力,身体像是被冰冻住,刚开始表现为四肢不协调,逐渐演变成说话、进食困难,晚期便会因呼吸困难而死亡。2.渐冻症患者处境渐冻症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公布的五大绝症之一,平均每90分钟就夺去一名患者的生命,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三,属于世界罕见病。渐冻症患者,一般在发病3-5年之内便会因呼吸困难而死,而像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这样,可以坚持55年之久的实在是罕见。3. 中国渐冻症患者的情况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6-8万名患者,中国患者首次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约为岁。渐冻症患者可能首先会面临巨大的经济负担以及家庭护理的压力,除此之外还有自身的死亡焦虑困扰等等。目前科学技术尚无痊愈之法,但其中不乏顽强和病魔作斗争的人们。渐冻症患者,这几年也逐渐受到国家以及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二、渐冻症治疗新策略随着渐冻症所受的关注度越来越大,社会各个阶层对科研的投入也不断加大。2019年4月1日,《大脑》杂志发表了题为《重新激活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通路可有效对抗C9orf72双肽重复序列的神经毒性》的研究论文,发现了导致渐冻症的病因,可以通过激活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通路作为新的方向,并且还发现用现有的一种治疗哮喘的药物可能研发出治疗渐冻症的新药,科研人员在不断跟进完成。由于缺乏能够有效治疗渐冻症病情的手段,因此新药的研发十分迫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首先是对渐冻患者的大脑组织、人员细胞进行大量生物信息数据分析,在发现了可能致病的物质后,找到了可能抑制这种致病物质的可行性办法,便开始在细胞以及动物实验模型中运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经过科研人员大量的实验以及反复验证,临床中用于治疗哮喘且安全性较高的一种药物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望在此药物上进行创新,用于渐冻症治疗之中。这项新的研究将促进新药物的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研究,为渐冻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该项课题主要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进研究组完成,并有相关科研人士的帮助。并且已有基金会参与资助,相关的专利也在审批。

你好,渐冻人症属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不能治好,但要抢时间正确治疗才能控病发展恢复改善部分功能。运动神经元性变性疾病是一慢性神经蚕食损害性疾病,发病后期治疗难以痊愈。

西学东渐为主题的论文

中国近代历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的这段历史。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错综复杂,国际间是殖民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内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 世界历史发展到近代,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表现为:中学仍植基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西学已植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中学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已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中学仍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中学的承继仍以传统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为中间,西学的传播则以新式学校教育为桥梁。因此,这时“西学东渐”的客观态势已经形成。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学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这段历史的进程: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此时,西学的引进已深入到文化的中层——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受到大力宣传,这是文化的深层——思想层面,其规模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国人选择马列主义,是经过半个多世纪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艰苦实践决定的,也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近代除了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外,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思潮往往起着发轫起端的作用,或伴随着思想、文化的启蒙思潮,而推动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洋务运动推进“西学东渐”,使对封建教育的改革由议论走向实行,开始仿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创办新式学堂,开展留学教育,最终在洋务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建立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伴随着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改良主义教育思潮和民主主义教育思潮前呼后应,一昭一彰,成为变法和革命的开路先锋。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新文化思潮,也是一场新教育思潮。它以社会教育的方式,宣传民主和科学的理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教育、旧思想、旧礼教,对青年进行启蒙教育;之后,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实验主义教育思潮等纷争出现,使文化教育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二、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若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粗略地勾画其历史轨迹,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对中国不断地发动侵略与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侵略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一方面西学在中国落户,是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军事侵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来的;另一方面,它又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争取民族生存,维护国家主权,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促进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努力探索密不可分。二者犬牙交错,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中国方面来看,主要是认识和制度上的原因。 在认识上,明清以后,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历史悠久和文化传统的优越感,使得国人常以“天朝上国”自居,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已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这种变局则产生了少数如林则徐、魏源和姚莹这样的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1844年,魏源刊行《海国、图志》,尽管他所论述的世界局势与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有很强的震撼力,但功利主义与华夏中心色彩却表现得很浓厚。1849年,徐继畲又刊行《瀛环志略》,他以更诚恳、更客观的态度介绍西方各国。遗憾的是,《瀛环志略》没有《海国图志》影响那么大,这或许能够说明当时中国人普遍的接受心理:在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西方人依旧是“夷”,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尊夷攘夷”、“师夷制夷”。 如“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就是他们对中西文化各自地位、作用的认识。 在制度上,女真贵族入关后,承袭明制,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封建王朝。从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来看,清代即使是“康乾盛世”,也是一个发展方向的错误,因为它不仅没有跟上世界工业革命的时代步伐,而且是背道而行。所以,清王朝建立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保守的制度。这个制度本身就缺乏对外交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再加上近代以后清王朝的几任皇帝平庸无能,慈禧太后垂帘听政30余年,清王朝——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层始终是在被动中学习西方、接受西学的这也进一步说明,清王朝及其统治下的清末封建专制制度对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一直起着阻碍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不同性质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一般特征:一是文化创造,占取先机,有优先之势;二是文化继承,渊源不断,有承传之势;三是文化引进,兼容并包,有积蓄之势;四是文化吸收,优化组合,有综合之势;五是文化碰撞,相得益彰,有重构之势;六是文化交流,选择时机,有效率之势。这些特征不仅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在世界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历史中也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所以也可称之为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规律。 三、“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近代西学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先导的,总体上是一种全新的“较高势能的文化”。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影响。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与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建学校,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响。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构成了中国近代化历史中的制度文化。 第三是思想教育方面的影响。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至少有三次大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第一次是洋务运动时期,掀起洋务思潮,从而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第二次是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民主主义制度和民权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教育界出现了以介绍西方政治学说为主要内容,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热烈讨论。正因为有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才会有文化教育界的活跃局面,“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社会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育思潮,从静态看是相互独立的,从动态看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以及社会变革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今天我们向西方学习,这种倾向一定要克服,一定要用战略的眼光审视异质文化,既要注意一些具体、实用的东西,更要重视有深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阔步前进。

(l)“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导致的民族危机,使地主阶级先进分子从传统的“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政,从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核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质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突破了封建顽固派认为中国一切都好,西方科学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的陈腐观念,为西学的传入提供了一定条件。(3)维新思想: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主要社会思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一部分人,形成早期维新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在19世纪中期,这些思想是比较进步的。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走改良主义道路,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4)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主潮流。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把从法国、美国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并用这个理论指导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朝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西力东侵”具体是指西方列强以历经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强大军事力量与势力,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进行的侵略扩张,同样经历过相似过程的还有邻国日本,起端是1853年的黑船事件,也带来了之后的明治维新与进一步西化;而“西学东渐”通常是指明末清初到近代西方各国学术思想向东方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区别是一个是武力,一个是学术。但是,不代表武力不含学术。”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前者偏重于武力侵略,后者偏重于学术及文化的渗透。虽前者烈,后者绵,但二者绝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有所包含。“西力东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西学东渐”,推动了我国及周边国家的近代化。

焦虑症为题的论文主题

1.《焦虑的迷失》:探讨焦虑症如何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2.《疯狂追寻之路》:探索焦虑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3.《无家可归》:描述焦虑症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4.《被困在焦虑中》:探讨焦虑症如何阻碍人们追求自由。5.《不安的步伐》:描述焦虑症如何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为什么?因为焦虑是影响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病症,它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阻碍人们追求自由,并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

以下是一些关于焦虑的文艺题目以及它们的简短描述:1.《万物生长》(作者:张嘉佳)-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心理变化,他在面对职业、爱情和家庭问题时感到沮丧和焦虑。2.《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F. Scott Fitzgerald)- 这本小说描写了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其中主人公盖茨比作为一名富有的商人,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存在着焦虑和孤独感。3.《挪威的森林》(作者:村上春树)- 这本小说通过描述大学生渡边在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时所经历的心理挣扎,揭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无助感。4.《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 Salinger)- 这本小说讲述了青少年霍尔顿的故事,他试图在成长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摆脱焦虑和孤独感。5.《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这本小说描绘了一个男孩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的成长过程,他通过克服恐惧和焦虑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些小说都是经典的文艺作品,既能带给读者情感共鸣,又能引发对焦虑问题的思考

以下是几个与焦虑有关的文艺题目:1. 《挪威的森林》:这本由村上春树所写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心理困境和焦虑。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展现了许多家庭、友谊以及心理问题。2. 《呼吸》: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有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女子在疗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并通过她的发展和恢复来探讨心理健康和自我治愈。3. 《黑镜》:这部科幻电视剧涉及许多与现代科技相关的主题,其中包括对于社交媒体和技术过度使用所带来的焦虑和沮丧等问题。4. 《大世界》:这本由戴锦华所写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女孩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来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如家庭、教育、工作等,都是造成焦虑的因素之一。这些文艺作品以不同的方式描绘了焦虑的主题和影响,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两个关于焦虑的文艺题目及其答案: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焦虑主题是什么?《了不起的盖茨比》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繁华和堕落。小说中,焦虑主题主要体现在人物关系的复杂性上。盖茨比对达茨的追求、黛西与盖茨比之间的爱情和托姆对黛西的控制都表明了人们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不安全感和缺乏信任感。此外,小说还反映了许多角色内心的孤独和无处可去的感觉,这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2. 焦虑如何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得到体现?《变形记》是一部探讨社会孤立和个人疏离的小说。故事以一个普通人突然变成一个怪物为背景,描述了主角在家庭和工作中受尽欺凌和不公正待遇的经历。这些事件导致主角感到越来越孤独、沮丧和焦虑。他失去了人类身份,被排除在社会之外,最终因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而死去。小说通过主角的经历刻画了一个恐怖的世界,其中人们不能互相信任,甚至连基本的尊重和同情都没有。这些因素导致主角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孤独之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