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有关朗读论文范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4 02:22:52

有关朗读论文范文文献

中华 文化 博大精深,根据我国的 教育 体制,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升华。作为整个初中教学阶段的核心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扬中华文化的重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论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论文 范文 一: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的构建 方法

摘要:语文教学是初中的重要课程,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全面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目前,新课改实施的如火如荼,教学改革的内容也逐渐深入,各科教师都将高效课堂作为了自己对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语文则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非常耀眼的部分,它不仅具有人文性,还具有工具性。只有学好了语文,提高了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才能更加轻松,也会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不算太好,教师经常为教学效率的低下而感到苦恼。为了实现高效课堂,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 措施 呢?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 总结 了一些相关的 经验 ,现对此进行一些浅显的研究与论述。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不断更新,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探究进行和合作精神进行培养。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所能做的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输。这种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弊端。我们要通过教学观念的改革促进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好、更快地实施,使学生具备探究的精神和能力。而学生的自主探究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迎来高效。如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学习时,为了使学生对本文能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对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 文章 利用“说”和“做”两个方面对闻一多先生进行描写,作者是怎样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2)通过作者的描写,你能够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闻一多先生?(3)文章中描写“说”部分有哪些?描写“做”的部分有哪些?(4)文章的开头是用闻一多先生的两句话引入课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在文中,作者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在晚年时的“一月不梳头”的 典故 ,为什么要这样引用呢?作者的用意为何呢?随后,我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对本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与同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去请教教师,要努力在阅读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感知,他们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能够由此得到更好的体现。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感知力也会加强,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要想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能实现高效,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改变自己的 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措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积极地完成知识的获取,主动去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以饱满的热切和昂扬的斗志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如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意境,我没有采取以往那种平铺直叙的讲述方法,而是为他们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利用情境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神全都融入当时的情境之中。具体做法如下:我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首经典名曲———《送别》。悠扬婉转的歌声轻轻响起,时时回荡在学生的耳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在歌声中,学生感受到了知己相交的珍贵,一种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学生的情绪会随着这首歌而产生起伏,不用教师再做过多的铺垫和引导,也不用对教学进行多么精心的设计,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并主动进行阅读和探索。利用音乐的力量,我为学生创设了与课文中的情感和体会大致相似的情境。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所渲染的情境下顺利地进入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促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对本文的主题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所谓“以景促情”,即指适当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提供更加坚实的保证。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道德方面的建设并不只是依靠德育教师来完成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明确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书面知识的传授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与道德的培养,这种做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弊端,道德素质跟不上,成绩再好也是枉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包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利用 语文学习 完成思想道德的培养,并帮助学从中获得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通过运用朗读法,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阅读,以深切感受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然后再利用情景设置法,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播放斑羚跳过悬崖时的幻灯片,使学生自然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利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进而学会关爱动物,能够善待其他的生命,珍惜每个生命的存在,并珍爱自己的人生,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有效的条件。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并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我们需要对此付出长期的努力和探索。我愿意和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和总结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使初中语文课堂在我们的带领和学生的配合下,获得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先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与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2]胡范伟.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S1):284.

[3]潘德会.初中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讨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7).

[4]熊依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8).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二:初中语文活用课本资源的写作策略

摘要: 作文 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想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教师应积极挖掘课本资源,开发和利用课本中的优美语句、生活事例以及写作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词句、写作素材、人生经验和写作技法,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活用;渗透;积累;强化

初中语文活用课本资源的写作策略研究是指教师使用课本中的资源,挖掘作文资源指导训练学生写作的研究。课本资源主要是指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还包括课文中的文境、作者常识、课前导语部分、课后研讨与练习、课文中的插图、课文中的“空白”,教材第一页起的彩图,每个单元的目标,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往往相对成课,各自精彩。如何利用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活用课本资源进行指导和训练学生写作,进行了尝试。

一、在备课中渗透

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新课程标准为纲,弄清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 作文指导 方向,弄清所教的内容在单元、整册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弄清课本中的作文点,利用课本,充分挖掘利用课本资源,找准、找好教与写的结合点。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全书六单元,单元编排依次为“亲情“”青少年学习生活“”写景诗文“”人生、生命“”科学探索”“想象作品”。解读七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写作指导 课,内容按单元顺序有“: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归结起来就是 记叙文 的选材、构思和语言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拟七年级上册的写作指导策略为:训练学生写好记叙文,写“生活真情作文”,把好选材与语言文字关。每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都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至少能把握文章如何选材的问题,挖掘其独具匠心的语言,进行作文教学渗透是备课的方向。莫怀戚的《散步》是描写幸福和谐的家庭,尊老爱幼的美德,中年人的责任感和生命的礼赞。作者围绕“散步”这平凡的小事来写,通过一家在田野散步的分歧,田野的风光来展现。我在备课时,抓住文章选材的“生活”味、“以小见大”的写法进行解读。语言,需最欣赏它的浓墨重彩。“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不仅凝练点题,开门见山,而且意味深长,就能让人读出此散步的不同寻常,非常干净。我预设当堂作文“难忘的一件事”。纵观学生作文:有写父母的爱,如放学时雨中送伞,早饭准备,生日、生病时的父母的陪伴;有写友情的;有写学习生活,如老师的教诲,难忘一堂课,考试,读一本好书, 毕业 的那一天;有写童年生活的,如摸鱼、抓虾、玩游戏、放风筝;有写成长的,如学会做饭、 炒菜 ,学会骑自行车、 游泳 、下棋。还有些学生很会捕捉,就以自己刚刚结束的入学 军训 为素材,写出了军训的苦与乐。读着学生的作文,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最后,我布置课后作业:修改“难忘的一件事”作文,要求:运用《散步》“以小见大”、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修改开头和结尾,语言简洁,扣题点题。

二、在阅读中积累

活用课本资源进行写作策略的研究,一个有效的途径是阅读、积累课本资源。课文是一篇篇很好的阅读、训练的范本。每篇文章都有其出彩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积累。我是这样指导的:让学生对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进行理解,或 造句 ,或仿写。研读,是对文章中 好词好句 的品味推敲、语段的赏析。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妙处,这是每篇课文必做的积累。如《春》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我们可以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中的“钻”字进行推敲,用换字法,让学生探讨改为“长“”探”好不好。学生思考讨论“:长”只写出动作,没有神韵,显得死气;改成“探”字,加了“调皮劲”,有生机;但“钻”字最能体现小草对春天的渴盼,有破土而出的挤劲,最能突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对于每一幅春天的图画,在比较中揣摩,在体味中涵咏,培养了学生欣赏景物的角度,学习了描写景物的方法。又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文章,我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人物描写,找出图中人物,并指导学生在人物对号入座的同时,抓住人物描写的 句子 ,品读人物,尝试语言表达形式,把握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几种人物描写方法,积累有关人物描写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语言,内化、运用语言,可领悟到这几种细节描写方法的作用,并在写作中去运用它们,就能让作文生动、具体起来。

三、在训练中强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因此,教师在把握课本资源中的写作点时,应当堂进行训练强化,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是一篇写作语言指导的好素材。作者在文中选取了“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等东北特有的物产,大量运用了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并运用排比、比喻修辞等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作者还在文中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呼告”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非常直接,强烈。在学完之后,我当堂布置课堂练笔,写“我的家乡”,要求用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学生写得特别好。又如,《风雨》中的侧面描写的写法非常突出,文中不见“风雨”却时时感受到“风雨”的存在。于是,我当堂布置让学生完成一篇练笔“:夏天的烈日”片段作文,用侧面描写的写法写。有的学生写出了“整个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汗大得似雨帘遮住了眼睛”的妙语。作文的修改训练不容忽视,我始终都坚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为教师的指导指明了方向。因此“,扣住题目选材“”叙述的具体生动“”开头入题、结尾扣题说点道理”一直是我训练的重点。学生在修改文章时也注意内容选择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完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从而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活用课本资源进行写作研究,只要找准两者的契合点,作文教学的天地会更宽延。

参考文献:

[1]周晓美.活用课本资源,丰富 议论文 写作素材[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5(1):20.

[2]陈燕香.活用语文课本资源辅助 中考作文 复习[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12).

[3]赵亚萍.活用教材资源,促进有效写作[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12):165-166.

语文阅读活动承载着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视的,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诸多帮助。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让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却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汗水,促进了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并未被充分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文试通过结合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处理欠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学习这门学科就应该正确对待不同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充分意识到目标导向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于文章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偏重于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探究,而不能够深入挖掘隐藏于整个文本背后的思想,不能让学生与文章思想产生心灵共鸣。学生完全致力于字词的辨析、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的辨别、语篇和句法形式的层次划分。这些项目类型本身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和趣味性上都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仅侧重于对文本整体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仅仅沉醉于文章抒发的感情之中,而不对好词好句进行相应的辨析。这容易导致老师自我沉醉,而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义,进而在充分把握和体会文本上遇到更大的瓶颈。所以,对学生阅读审美性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对于文章语言风格、字词运用的方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合理性发展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方向性指导偏移

在教学的主要方面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细节性的词句理解,而应该学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上出发,从整体上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态度及表达的感情,这应该是语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所应该培养的目的所在。而我们现在的阅读训练和教学乃至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主要导向也过于偏重对词句的理解,缺少从重复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解读深层次文本能力的培养,缺乏发掘学生心智的意识。考试是整个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主要的作用应该是甄别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评价性考试作为教学的准绳,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建立并推行目标性体系才能不让阅读教学举步维艰。考试题目并不能单纯地发挥相应的目标性和系统性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教学课文仅是为了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其内容表达的技巧中获得写作的启示,学习到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当前在阅读教学中,考试题目和考点解析成为了教师日常的教学重点,甚至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仅仅是考点式的梳理和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训练,这就不能有效发挥整篇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3.课堂形式过分倚重辅助性手段,舍本逐末

我们不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奇迹,但是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性教学设施的引进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过多追求多媒体产生的视觉效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教师仅仅能够在浅层面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层共鸣的效果。许多教师的课件都设计得色彩斑斓、形态万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会让语文课堂变成课件的堆砌,让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2]42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赏心悦目的课件上,而对老师的讲解启发却无动于衷,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课件上所展示的知识。大屏幕虽然可以把很多声音,画面,视频等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但是阅读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领域,更应该通过阅读和语言上的修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这一点而言,多媒体又是局限的,难以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想象相媲美。

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逐步确立阅读教学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界域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试一直处于指导性的地位,阅读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够做出最完美的答案。然而,考试的评价性作用并不能更不应完全决定整个阅读学习的体系目标,不能作为对学生语文思维导向的标杆性评价,而仅能对督促学习,提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对于一篇课文的拆解和分析,更应该从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质性作用出发,以课文为引导,从讲解和学习课内阅读的藩篱中突破出来。例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浓浓的亲情;通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能够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到父爱表达的方式。这是人性和生物个体永远无法磨灭的本性。学生从本真的角度散发出来的觉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点发动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关于亲情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更能够让学生体会一篇篇关于情感、想象、推理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这样,阅读就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科任务,而更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是考试能够得来的。

2.发挥阅读独特魅力吸引学生自主阅读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应该源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的压迫和推动,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主动性的学习和接受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进解技巧和引导从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要能够抛砖引玉,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明白阅读的情感内涵,把阅读变成体验和享受。”[3]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阅读能够收获到很多意外惊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再现、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更真实的画面感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和对于中心思想的领会体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类似经历来告诉学生阅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千里之外的空中楼阁。

3.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持久力,也是学习 程中保鲜知识的重要方式。从兴趣中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快乐,而从习惯中能够发现因量变引起质变而达到的阅读上乃至自身素养上的新水平。所有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都是在前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首先具备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能对心灵和精神进行崇高的洗礼。比如,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古诗词,体会古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豪迈,品读诗人对人生的俊逸洒脱,回味从字行间飘洒出来的对国家人民的炽热情怀。当然必要的阅读技巧还是要掌握的,但阅读技巧是为阅读实践而服务的,不能单纯地讲解技巧而忘记技巧怎么才能落到实处,怎么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而不单单是对于所谓技巧的填鸭式介绍。有时候技巧不单单是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来的公式中得来,而是在自己反复品味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去发觉和体悟的,任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像厨师一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美味。所以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精确的了解。

4.更加注重将传统文化道德培养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

人文性学科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一代代保存下来的值得学习和尊崇的精神品质,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这点,并切实地去做。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相关篇目的教学中,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显得更加明显。比如在阅读和学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认为鲁智深是一个好勇斗狠,不务正业的形象,而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智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积极的人格魅力,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不顾及自身安危的牺牲精神、朋友之间诚实互助的忠义之情,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缺少的,也是应该大力发扬和积极提倡的。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当下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背景,教育学生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培养更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释放和思想境界的自由舒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学生无法独自思考、感悟文章的内涵,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枯燥化、单一化、死板化,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引导机械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自我吸收,自我感悟。

3.缺乏情景创设模式的有效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应用,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针对阅读课文内容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说、乐说。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童话故事情境中,我们的课堂应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到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

3.利用阅读情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语言。但是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情境教育,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项“做好事”的任务,并将感受写成作文,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立足生活实际,及时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孙立权东疆学刊2005-03-25

关于朗读教学的论文参考文献

沉浸式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议论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可消除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恐惧心理,减少议论文的理解障碍,并能感受议论文的文体之美。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沉浸式阅读教学尝试议论文教学,发现与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相比,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独特的效果。

一、“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沉浸式”这一概念源引自加拿大首创的“沉浸式双语教育”,是指掌握一种语言的学童进入到另一所以第二种语言为教学语言的学校,教师用第二语言教授学科内容,从而培养出母语和第二语言一样精通的人才,[1]其特征是创造语言环境,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其它学科教学。将这一概念引入汉语的教学,在我国已有了初步的探索性实践。2006年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教师们,率先在语文教学界提出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模式,并基于江苏省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开展了专题研究,研究成果也已以专著形式出版。[2]作为该课题子课题之一的负责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不同体例文章的“沉浸式”教学,尤其是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语文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沉浸理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努力地“沉入”文本,浸润在母语纯正的语言氛围之中,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更有效地提高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疑、想、议”,让学生“浸润”在所学文本中,读出疑问、读出矛盾、读出味道,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观思想,感受议论文语言的魅力。议论文沉浸式阅读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运用于初中语文不同文体文章的教学中。它不仅可以提高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创设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课堂环境。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从处理教材的方式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整体性。②从学习引导的策略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激励性。③从教学活动的实施来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生成性。

二、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笔者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初中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为例,进行了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尝试,从中探索到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步骤及实施过程。以下就此教学设计作一简单描述。

1.指导学生从疑问中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沉浸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手段,不仅能增强语感、丰富积累,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有所感悟、产生共鸣。实现议论文沉浸式阅读的有效方法仍然是朗读。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疑,在读中悟。初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文章论述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又是什么?当大家一致认为文章依次论述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可进一步设疑:文章论述的中心究竟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分歧:有人认为是创造性思维,有人认为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紧接着教师可提出新的疑问:如果说文章是围绕“创造性思维”这一中心展开,那文章开头为何要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问题开始论述,并以此为题呢?如果说文章是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问题作为中心的,那为什么文章大部分篇幅都在论述“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再次朗读文章的兴趣,也会启发学生思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联系。在反复设疑、反复朗读、反复思考中,学生终于能悟出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文章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启发我们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也就是要寻求第二种答案;而要寻求第二种答案就有赖于创造性思维,于是引出了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又由“是否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一问题的论述,引出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归而纳之,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让读者懂得如何才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通过这样的反复朗读和设疑求解的过程,学生对文章的思路更清晰、理解更深入,进入了议论文阅读的佳境,产生了沉浸的学习效果。

2.指导学生从矛盾中读出作者的主观思想达到沉浸

议论文主要通过文章论述的内容来阐明作者的主观思想。学生是否能理解并接受文中的主观思想,需要对关键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有多处文字都能表现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在课堂上与其让老师来做支离破碎的讲解,不如激励学生反复的诵读来慢慢体会。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看似矛盾的关键句,如,作者在论述“是否人人都具有创造力”这一问题时,既阐述了“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又阐明了“富于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作者既然承认有人缺乏创造力,为何又说“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呢?此时,教师再放手让学生带者矛盾去朗读文本,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仔细研读,反复咀嚼,读出深埋其中的涵义,使作者的主观思想达到呼之欲出的地步。如:“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4]意在告诉我们,富于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思想认识。又如:“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的人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等人,从而自我压制;而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5]这些信息进一步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存在思想认识的区别,才影响他们的行动———进行自我压制。如果普通人也能像富有创造力的人一样去想去做,也能成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可见,教师抓住的几句看似矛盾的关键句子,为学生创设了自然的沉浸式的阅读佳境,促使学生在解读时充分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进入文章所表达的意境中,最后领会作者的主观思想。3.指导学生从品味中读出论证的严密精准达到沉浸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沉浸于作品的语言,引导学生品味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味。只有走进议论文语言文字的审美世界,学生才是真正走进议论文。创新需要有知识。作者在阐述创造性思维具备的要素时说:“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因为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6]据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哪些语言最能表现知识对创新的重要性呢?“总是”强调了知识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从……到……”句式强调了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领域,不精通知识想要创新是不行的。又如“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7]一个“但”字突出了强调的重点。作者在强调知识对创新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强调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运用和尝试,并且是“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学生就能品味到作者选词用语的严密及说服力。可见,正是作者用词的精准、论述的严密,才得以让这些观点思想呈现得如此鲜明,也正是引导学生反复地读,仔细地品,议论文语言的理趣之美、逻辑之美、严密之美才得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因此,教师在议论文教学时,只有通过朗读指导学生从疑问中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从矛盾中读出作者的主观思想,从品味中读出论证的严密精准,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议论文的魅力所在,从而发挥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强化阅读能力、深化课文理解、优化教学效果等优势。沉浸式阅读同样可以运用于其他文体的教学中,关键在于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师对课文和方法的把握。

三、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1.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文本解析

采用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应将文章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避免把活生生的文章整体肢解。教师应阐述清楚文章的一个词句、一个段落、一个层次,与整个文章内在的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会丢失文章的整体思想和灵魂。注重文章碎片的融通和复原,是议论文阅读教学应认真思考的论题。

2.要力戒“以授代学”的现象

采用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要尽量避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以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应是教参和学生之间的传声筒: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或用教参的固定答案,阻碍学生的创新想象;或过多强调阅读技法,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以授代学”的教学模式会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限制学生多维性与多解性的思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激情与创造灵感。

3.摒弃“求证式”的教学套路

日常教学中,老师在教授议论文时习惯以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作为重点来分析,先找中心论点,再看作者如何论证,用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法。这种“求证式”教学逻辑严密且高效,也暗示着作者的观点是无可质疑的。老师的教学就是设法找到作者“三要素”的逻辑关系,据此证明作者立场观点的正确,然后说服学生接受。老师对课堂会控制得很严,想方设法把学生往自己的预设上引。这样做容易忽视学生的想法,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剥夺了学生探究的乐趣和权利,生成也就无从谈起。

4.防止“放任自流”式的沉浸式阅读

沉浸式阅读教学同样需要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一方面,要避免按部就班式的文体知识讲解,以及孤立、繁琐且枯燥的课文内容分析;另一方面,要防止机械套用,要发挥沉浸式阅读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去体验议论文的理性之美。使议论文教学达到卓有成效的沉浸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平华,俞理明.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8):86~90.

[2]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编.“沉浸式”教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

[3][4][5][6][7]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

【摘 要】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励志明德。教师要借鉴传统诵读教学的方法,并将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实现诵读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

国学经典;诵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华文化最好的给养是国学经典,它不但可以提高文化素养,而且可以励志明德、启迪童蒙,指引其终生发展的方向。而国学经典中蕴含着的大量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只有通过亲身诵读才能深刻体会,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亲近和获得圣人的不言之教。把国学经典引入校园,并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路径和价值诉求的研究中独辟蹊径,才能使国学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绕于耳――听读

听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校园内,国学声声不绝于耳,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国学经典的感知逐渐由模糊到清晰,通过反复巩固,达到诵读的目的。①学校设立国学经典诵读广播站,内容包括国学经典朗读、赏析及轶闻趣事等;②校园音乐融入国学经典歌曲和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③将配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陶冶学生心灵,点燃学习热情。

二、溢于眼――默读

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环境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校园环境教育理念正是寓教育于无声无息之中,潜移默化,论道而不说教,让学生于举手投足间与古代先贤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对话。①门口:利用学校电子屏幕开设 “一分钟课程”,精选国学经典,每天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②院墙:在校园周围院墙上装饰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大理石浮雕;③墙壁:镌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14字校训;④楼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别设置 “中华经典浸润人生”的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精粹长廊、“诗味书香弥漫校园”的书法艺术文化长廊;⑤教室:班级文化板块、在黑板报中开辟国学文化知识专栏;⑥校报:在学校创办的《春华秋实》月刊彩印校报上,开辟国学教育专栏,全面系统地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国学经典知识。

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学生课间驻足浏览、欣赏,既对五千年的文明有初步的了解,其中涉及的修身、求学、创造等知识又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吟于口――诵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不同的国学课程: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千字文》《笠翁对韵》,三年级《论语》《孟子》,四年级《大学》《中庸》,五年级《老子》,六年级《史记》《资治通鉴》。不同学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

1. 低年级:故事代讲,熟读成诵

3~15岁是记忆力的高峰期,对儿童来说,记忆方法至简,无非是诵和背,在这之前唯一要做的就是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来模仿。在每个班安装包括“神奇汉字”“国学故事”“水幕电影”等内容的国学资源库,国学经典以动画故事的形式来展现。比如,讲李渔的《笠翁对韵》“卞和三献玉,杨震四知金”时,给孩子们讲一下卞和和杨震的故事;在讲“雄文能徙鳄,艳曲为求凰”时,讲一讲韩愈和司马相如的故事……教师以故事代讲,并且联系实际,学生不讲自通,也对国学产生了兴趣,很容易熟读成诵。

2. 中年级:自读自悟,导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语文教学中提出少讲、精讲或不讲,偏重于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会。重读,能够让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去自读、自悟,只有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或只对某些词句略加解释,或学生交流,即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讲《论语》中“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读这句话,伯夷、叔齐感悟到二人正是因为对过去仇怨的忘却,才能心胸坦荡,而那些心胸狭窄之人,总是记着别人的不是,这样他自己也不得自由。所以,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总是心怀美好,不计前嫌,不怨天,不尤人,这样,不仅自己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怨恨少了,相对的,他人也受你宽容、博大心胸的影响,少生怨恨之情。

听懂与读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下功夫读懂的、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牢固的,才是真知。

3. 高年级:温故知新,情读成诵

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通过诵读,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其中的情味和旨趣,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国学知识积累和储备,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已经能够大体读懂《庄子》中《濠梁观鱼》之类的国学经典,此时,要求学生诵读和精思同步进行,要仔细揣摩作品意义,以及作者境况和情志,将心比心,成为作者千古知音,情读成诵,正所谓“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四、归于心――品读

诵读国学经典,并不是看谁背得多、背得快,而是要使学生的反复诵读和理解感悟活动化、生活化,建立学习的人文环境,形成一种精神气场,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修养。结合下面的活动,力求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上升一个层次:①话国学――国学经典演讲赛。说出你最喜欢的国学经典及喜欢的原因,对学生所掌握内容进行深化;②演国学――国学经典迷你剧表演赛。将国学经典小故事编成通俗易懂的校园剧进行展演,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积累进行完美演绎;③写国学――国学经典辩论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五、动于手――赏读

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结果,要把外在的、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变为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还要把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变为个体外显的行为和习惯,实现内外转化的关键是?惯。因此,学校将“启蒙养正,明理成人”作为办学理念,在学生的习惯培养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实现诵读的最高境界――赏读。

1. 寸草报春晖――我感恩

孝,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是百善之先,也是爱心的原点。请在爱的天平上把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列举出来,作为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看看你的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如果是,请你加重砝码。

爱的天平

父母为我做的事 我为父母做的事

写着写着,学生惊愕不已,有的学生甚至落了泪,在多数学生的天平上,“父母为我做的事”竟然写满了整张纸却依然没有写完,而“我为父母做的事”却空空如也。学生当场宣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习上、生活上让他们放心,并制作感恩卡,制定感恩计划。随后,开展评选“班级十大孝子”“校园十大孝子”活动,让评选上的孝子在全校师生及家长面前讲一讲自己的“孝事”。家长动情地说:“孩子变了,变文绉了。”孩子们诵中悟,悟中用,真正使“孝”深入校园,深入孩子们的心里。

2. 《弟子规》力行表――我践行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对于经典的诵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培养良好情操和行为习惯的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弟子规》,制定实践《弟子规》力行表,让学生把《弟子规》精神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并让学生详细登记,互相交流、监督,共同进步。

3. 座右铭――我能行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会刻骨铭心。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来实现的。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是孩子们在学习《欹器》一文后得到的知识,而“谦受益,满招损”这个道理又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孩子们根据欹器的原理自己动手制作,并将自己的座右铭及原因贴在欹器上,放在写字台的旁边用以鞭策自己。

我们来欣赏一下孩子们的座右铭:

我的座右铭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班干部,我总是要求同学们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等,但是我自己有时候却做不到,所以,我要以此来监督和鞭策自己,做一名合格的班干部。

我的座右铭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次考试,我都会名列前茅,因此很是骄傲,也就瞧不起那些学习不如我的同学,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要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在活动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先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博爱尚贤、仁义礼智、诚信和平等美好的品格追求,经过国学经典的审美熏陶,学生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格教化当是经典诵读最大的价值。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国学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校园生活带来一片生机。“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我们将在经典诵读的研究之路上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梁志斌.借鉴传统诵读法开展经典阅读[J].文学教育,2011,(16).

朗读者论文参考文献

你的广播影视编导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简单提纲举例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一、序论二、本论(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三、结论详细提纲举例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一、序论1.提出中心论题;2,说明写作意图。二、本论(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三、结论1,概述当前的建筑劳动力市场形势和我们的任务;2.呼应开头的序言。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编写提纲的步骤(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编写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1标题式写法: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2句子式写法: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编写的原则: 1:要有全局观念 2: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3: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4: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首先你要确定题目,选题很重要,要觉得自己有话好说,有自己的观点可以阐述,我个人比较喜欢热点、焦点的东西,不喜欢那种被写烂了的题目。题目选好以后,然后去找资料,你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最好你去学校图书馆的期刊网搜索。资料搜索好以后,然后整理一下,感觉还不错的,打印出来,因为在电脑上看很累。打印好以后,你就看资料,看别人是如何写的,有那些新观点,思路,你可以在每份资料上面标上号码,便以区别。ok,然后准备要写了。论文大纲格式: 论文一般都是分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你可以一边看资料,一边把提纲列出来 比如:引言一、XX问题的概念、特征二、XX的利弊分析(一)XX的价值所在(二)XX的弊端三、问题的解决(一)(二)(三)(四)结语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摘 要】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励志明德。教师要借鉴传统诵读教学的方法,并将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实现诵读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

国学经典;诵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华文化最好的给养是国学经典,它不但可以提高文化素养,而且可以励志明德、启迪童蒙,指引其终生发展的方向。而国学经典中蕴含着的大量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只有通过亲身诵读才能深刻体会,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亲近和获得圣人的不言之教。把国学经典引入校园,并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路径和价值诉求的研究中独辟蹊径,才能使国学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绕于耳――听读

听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校园内,国学声声不绝于耳,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国学经典的感知逐渐由模糊到清晰,通过反复巩固,达到诵读的目的。①学校设立国学经典诵读广播站,内容包括国学经典朗读、赏析及轶闻趣事等;②校园音乐融入国学经典歌曲和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③将配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陶冶学生心灵,点燃学习热情。

二、溢于眼――默读

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环境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校园环境教育理念正是寓教育于无声无息之中,潜移默化,论道而不说教,让学生于举手投足间与古代先贤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对话。①门口:利用学校电子屏幕开设 “一分钟课程”,精选国学经典,每天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②院墙:在校园周围院墙上装饰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大理石浮雕;③墙壁:镌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14字校训;④楼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别设置 “中华经典浸润人生”的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精粹长廊、“诗味书香弥漫校园”的书法艺术文化长廊;⑤教室:班级文化板块、在黑板报中开辟国学文化知识专栏;⑥校报:在学校创办的《春华秋实》月刊彩印校报上,开辟国学教育专栏,全面系统地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国学经典知识。

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学生课间驻足浏览、欣赏,既对五千年的文明有初步的了解,其中涉及的修身、求学、创造等知识又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吟于口――诵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不同的国学课程: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千字文》《笠翁对韵》,三年级《论语》《孟子》,四年级《大学》《中庸》,五年级《老子》,六年级《史记》《资治通鉴》。不同学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

1. 低年级:故事代讲,熟读成诵

3~15岁是记忆力的高峰期,对儿童来说,记忆方法至简,无非是诵和背,在这之前唯一要做的就是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来模仿。在每个班安装包括“神奇汉字”“国学故事”“水幕电影”等内容的国学资源库,国学经典以动画故事的形式来展现。比如,讲李渔的《笠翁对韵》“卞和三献玉,杨震四知金”时,给孩子们讲一下卞和和杨震的故事;在讲“雄文能徙鳄,艳曲为求凰”时,讲一讲韩愈和司马相如的故事……教师以故事代讲,并且联系实际,学生不讲自通,也对国学产生了兴趣,很容易熟读成诵。

2. 中年级:自读自悟,导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语文教学中提出少讲、精讲或不讲,偏重于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会。重读,能够让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去自读、自悟,只有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或只对某些词句略加解释,或学生交流,即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讲《论语》中“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读这句话,伯夷、叔齐感悟到二人正是因为对过去仇怨的忘却,才能心胸坦荡,而那些心胸狭窄之人,总是记着别人的不是,这样他自己也不得自由。所以,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总是心怀美好,不计前嫌,不怨天,不尤人,这样,不仅自己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怨恨少了,相对的,他人也受你宽容、博大心胸的影响,少生怨恨之情。

听懂与读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下功夫读懂的、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牢固的,才是真知。

3. 高年级:温故知新,情读成诵

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通过诵读,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其中的情味和旨趣,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国学知识积累和储备,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已经能够大体读懂《庄子》中《濠梁观鱼》之类的国学经典,此时,要求学生诵读和精思同步进行,要仔细揣摩作品意义,以及作者境况和情志,将心比心,成为作者千古知音,情读成诵,正所谓“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四、归于心――品读

诵读国学经典,并不是看谁背得多、背得快,而是要使学生的反复诵读和理解感悟活动化、生活化,建立学习的人文环境,形成一种精神气场,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修养。结合下面的活动,力求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上升一个层次:①话国学――国学经典演讲赛。说出你最喜欢的国学经典及喜欢的原因,对学生所掌握内容进行深化;②演国学――国学经典迷你剧表演赛。将国学经典小故事编成通俗易懂的校园剧进行展演,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积累进行完美演绎;③写国学――国学经典辩论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五、动于手――赏读

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结果,要把外在的、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变为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还要把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变为个体外显的行为和习惯,实现内外转化的关键是?惯。因此,学校将“启蒙养正,明理成人”作为办学理念,在学生的习惯培养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实现诵读的最高境界――赏读。

1. 寸草报春晖――我感恩

孝,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是百善之先,也是爱心的原点。请在爱的天平上把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列举出来,作为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看看你的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如果是,请你加重砝码。

爱的天平

父母为我做的事 我为父母做的事

写着写着,学生惊愕不已,有的学生甚至落了泪,在多数学生的天平上,“父母为我做的事”竟然写满了整张纸却依然没有写完,而“我为父母做的事”却空空如也。学生当场宣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习上、生活上让他们放心,并制作感恩卡,制定感恩计划。随后,开展评选“班级十大孝子”“校园十大孝子”活动,让评选上的孝子在全校师生及家长面前讲一讲自己的“孝事”。家长动情地说:“孩子变了,变文绉了。”孩子们诵中悟,悟中用,真正使“孝”深入校园,深入孩子们的心里。

2. 《弟子规》力行表――我践行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对于经典的诵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培养良好情操和行为习惯的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弟子规》,制定实践《弟子规》力行表,让学生把《弟子规》精神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并让学生详细登记,互相交流、监督,共同进步。

3. 座右铭――我能行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会刻骨铭心。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来实现的。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是孩子们在学习《欹器》一文后得到的知识,而“谦受益,满招损”这个道理又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孩子们根据欹器的原理自己动手制作,并将自己的座右铭及原因贴在欹器上,放在写字台的旁边用以鞭策自己。

我们来欣赏一下孩子们的座右铭:

我的座右铭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班干部,我总是要求同学们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等,但是我自己有时候却做不到,所以,我要以此来监督和鞭策自己,做一名合格的班干部。

我的座右铭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次考试,我都会名列前茅,因此很是骄傲,也就瞧不起那些学习不如我的同学,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要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在活动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先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博爱尚贤、仁义礼智、诚信和平等美好的品格追求,经过国学经典的审美熏陶,学生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格教化当是经典诵读最大的价值。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国学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校园生活带来一片生机。“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我们将在经典诵读的研究之路上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梁志斌.借鉴传统诵读法开展经典阅读[J].文学教育,2011,(16).

文学心理学研究在整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学进行阐释是其特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与文学的交融》

摘 要:文学心理学研究在整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学进行阐释是其特色。在这个文学边缘化的年代,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商业社会、物质社会中,历史上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则再一次对文学的价值进行阐释,为文学艺术价值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让人类寻回失落已久的心灵美德,寻回天真、质朴,寻回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边缘化;马斯洛;文学价值

现代工业文明与文学的边缘化。蒸汽时代的第一次工业文明让人类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时间消灭空间”,随之带来的是人类对知识领域的认识,这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人们对现代文明的依赖,正在走向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号称自然主体,万类灵长的人们正在被现代文明所殖民,所异化,并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创造性,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奴仆。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之下,文学也逐渐走向边缘化。在消费的 *** 下,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文学也被异化氾滥成了迎合人们欲望的消费品,使文学原有的高尚地位不复存在。

古往今来,众多的心理学流派对文学价值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们为文学价值的发现与确定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主要的有三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首先,弗洛伊德对文学的贡献是他发现了个人心理中的“潜意识”层面。弗洛伊德认为支配一个人的行为的是一种潜在的、盲目的、混乱的本能冲动。在这些方法中,审美活动与文学艺术的加入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荣格对文学的贡献是他提出了“原型”这一概念。荣格关注的是对于“人类集体智慧”的开凿与揭示。荣格认为文学艺术是种族乃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象征与呈现。他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蕴藏着神秘的内涵,是“原始情境的发生”,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和无可替代的启迪作用:“艺术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它不停地致力于陶冶时代的灵魂,凭借魔力召唤出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形式。艺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最好地补偿了我们今天的片面与匮乏……”[1]

最后,马斯洛则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同伴们要做的是:在西方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商业社会,物质社会中,寻回失落已久的心灵美德,寻回人的天真、质朴、正直、善良,寻回人的自尊、自信、理想、信仰,寻回人的爱的能力,审美能力,寻回人的创造精神,献身精神,寻回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2]。

“基本需要理论研究”与“高峰体验”。《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小说的女主人公汉娜形象的分析可以对马斯洛的这两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对文学价值的发现做一个解释。本文就以汉娜心灵的衍化过程为中心,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汉娜这个艺术形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价值、挽回做人的尊严,实现自己的灵魂救赎,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性回归。

81 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朗读者》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用动态的影像世界阐释了对纳粹发动惨无人道战争的质询、汉娜和米夏之间一段忘年之恋,更着重塑造了汉娜这一进行灵魂自我救赎的道德自觉者的形象。在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中,超越型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主要是指更经常意识到内在价值、生活存在水平或目的水平而具有更丰富超越体验的人。他们更重视高峰体验的意义,更关心人类的命运,更尊敬他人,能更平等地对待人,更重视精神生活。

马斯洛曾由衷地写道:“音乐,在我内心深处是毫不犹豫地被接受的,因为对我来说,它是最高的艺术,是我生存的缘由之一。它甚至同爱,这一生命中最重要的目的相提并论――在音乐中,我找到了最基本的根基――音乐充满了我的生活,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重要的一份礼物。”[3]《朗读者》中“朗读”于汉娜而言也同样具备如此巨大的魔力和动力,使她能超越生命中一些最基本的需求矢志不渝的追寻“朗读”这一终极目标。

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之下,文学“边缘化”现象愈发明显,文学被异化氾滥成了迎合人们欲望的消费品,文学原有的高尚地位不复存在,‘文学性’已经在整体性的娱乐化中被消解或转化了。心理学的介入是文学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为文学存在的必要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以上的分析就是心理学的介入对与文学的影响,更是心理学的介入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对于重建人和社会新形象的贡献。文艺心理学,让我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寻回失落已久的心灵美德,寻回人的信仰,爱人的能力,寻回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注释:

[1]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页。

[2]同上,第443页。

[3][美] 爱德华・霍夫曼. 做人的权利―马斯洛传[M].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8:27.

参考文献:

[1]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王娜,《“文学边缘化”之我见》,《文学界 文化永珍》,第205页。

[3]韦纳斯,《新媒介时代的文学――对文学边缘化现象的思考》,《文学研究》,。

[4]吴掉,《社会实践与人的基本需要―评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一期。

[5]洪波,《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长白学刊》,第五期。

[6]陶巨集斌,《马斯洛的名峰体脸理恰述评》,《黄冈师专学报》,1995年2月,第15卷第一期。

[7]陶尔夫,《稼轩体:高峰体验与词的高峰》,中国知网。

作者简介:沈子群,苏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生。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关于诗歌朗读论文题目

《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女]尊敬的各位来宾[男]各位知青朋友和网友们 [合]大家好! [女]《相聚新春-**知青网上行联欢晚会》[合]正式开始! [女]你爱的是秋天,我爱的是春季,春季和我们的年龄相似,秋天象不甘寂寞的你。 [男]你那爽朗的笑声,是秋天的玫瑰,我那疲惫的诗歌朗诵,活动,标题[女]尊敬的各位来宾[男]各位知青朋友和网友们 [合]大家好! [女]《相聚新春-**知青网上行联欢晚会》[合]正式开始! [女]你爱的是秋天,我爱的是春季,春季和我们的年龄相似,秋天象不甘寂寞的你。 [男]你那爽朗的笑声,是秋天的玫瑰,我那疲惫的

作为读者,在欣赏诗歌时.也应找到一首诗的主体意象。抓住了主体意象,就掌握了进人一首诗歌的钥匙。下面我整理了优美的诗歌朗诵题材,供你阅读参考。优美的诗歌朗诵题材篇01 清凉的月光 袅袅飘舞 落入尘土的睡乡 枝叶间 渗透深浓浅淡的光芒 轻然捧起 默然轻放 晶莹剔透 凝聚着一种坚强 垂挂绿叶之上 痴然守望 恍若一生 匆匆的过往 毕生的梦想 在心里一遍遍吟唱 熬过一生的黑暗 凝聚毕生的力量 情愿枕着花朵 清泪流淌 与黑夜对抗 晨暮中 被阳光抚爱 折射出 前所未有的光芒 生命在跳动闪烁中 越变越小 亮晶晶的心 拥抱了太阳 七彩的光线 为万物的复苏而安祥 优美的诗歌朗诵题材篇02 我转身但未脱离自己 我仍处於迷乱中 过去领会了 再一次领会 仍与黑暗同在 海滩被锐利的冰封割裂 遇难船只炮声鸣响 暴风雨平息了 月亮自云层中挣扎出来 我看见船只无助地撞击 我听见炸裂声 我听见丧胆的哀号 声音渐渐微弱 我手足无措 无法帮忙 我只是冲向波涛 让它浸湿我 冰冻我 我随大众一起搜寻 没有一个船员活著被冲回来 早晨 我帮忙收拾死尸 陈列在仓库里 优美的诗歌朗诵题材篇03 此刻 来谈谈往日的烽火岁月 那在布鲁克林的败仗 华盛顿站在战线内 站在挖有战壕的山丘上 在一群军官中间 他的脸孔凄冷而潮湿 他忍不住潸然泪下 他一直把望远镜举在眼前 脸色苍白 他受人爹娘托付 竟而 眼睁睁目睹那些南方勇士惨遭杀戮 最后宣告和平之时也一样 他站在古老旅店的房内 关爱的袍泽一个个走过 军官们沉默无语 慢慢的依次靠近 这领袖用手臂环抱他们的脖子 吻他们的脸颊 他一个个的吻他们润湿的脸颊 他挥手告别军队.1. 优美诗歌朗诵题材3篇 2. 优美的诗歌朗诵稿3篇 3. 优美诗歌朗诵大全3篇 4. 诗歌大全优美诗歌朗诵3篇 5. 诗歌大全 优美诗歌朗诵3篇 6. 现代优美诗歌朗诵大全3篇 7. 适合朗诵的优美诗歌

扬帆起航,破浪前行

优美文章朗读

适合朗诵的优美散文如下。散文类:敖红亮的《学会感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鲁迅的《雪》;快乐的漂泊的《女人如花》;梅亭映雪《点燃一盏心灯》、《清淡的女人》、《岳阳楼记》、《满江红》、《海燕》、《感悟清明》、《别》、《淡淡兰香》、《一个人上路》、《悼念一棵枫树》、《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大漠深处的胡杨》、《雪乡》、《你是我心底的一首歌》、《灵魂朝拜的天堂》、《蜀道难》、《父亲是我生命的过往》、《沉静中的流年》、《海棠花祭》、《无题》、《尚湖寻梦》、《等我们老的时候》、《我眷恋这土地》、《一朵微笑》、《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相遇》、《离开网络我们还能爱多久》和《冬之韵》。诗歌类:余光中的《乡愁》;席慕蓉的《乡愁》;敖红亮的《乡愁》;北石的《乡愁》;

有空多朗诵一些优美散文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情操。以下是我要与大家分享的适合朗诵的优美散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的过程,充满着探险的旅程,它是发现意外的通道,是饱览美丽风景的旅途。那么它必然也是一个身体和精神都在路上的过程。而教学机智就是它充满快乐、和谐、奋发向上情绪的保障。

教学是针对人的活动,它必定会有许多不确定性。教师和学生本身的千差万别,教师和学生每天的情绪千变万化,教师和学生关注点的瞬息万变,让教学充满着不可知的变化。即使师生已经相互适应,缺乏新奇感但仍然需要教学机智,教学机智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意外,制造意外。

教学机智,体现在因势利导的变化。如果学生在课前准备不充分,通过一些小游戏,让学生把注意力回归课堂。通过一些肢体活动,动一动脚,拍一拍手,活跃一下学生的情绪,从而奠定快乐学习的基调。比如很多开公开课的老师,都会做一些小游戏,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还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和力,感觉到这堂课与平时课堂的不同。课堂常常会飞进一些蜜蜂、黄蜂、蝴蝶之类的小动物。有些同学因为害怕,有些同学正好趁机表现。这时候教师的处理方式,第一招:在发现蜂蝶第一时刻,告知学生:我们教室来了可爱的不速之客,接纳学生的各种情绪。第二招:请靠窗的同学打开窗户,其他同学不要动。第三招:背诵有关蜂蝶的古诗句,也可以是课文中描写上课有小动物来的段落,例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的“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第四招:请出蜜蜂和蝴蝶进行自我介绍。可以是网络上的信息,也可以是请同学作为蜜蜂蝴蝶自我介绍。经过这四招,蜜蜂蝴蝶应该已经安分下来,悄悄离开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从害怕,好玩,转变为知识的积累与活动的参与。

教学机智,体现在决策的果断性。如果这堂课学生参与度较低,听课兴致不高。则要转变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比如当讨论的问题,出现冷场,很有可能是学生准备不充分,或者这个问题学生不理解,思维出现卡壳。那么迅速判断是因为准备不充分的话,再进行课文诵读,熟悉课文,了解内容。如果是对问题不理解,则降低问题难度,设置不同梯次的问题,给学生抓手和思维方向。在学生情绪不高时,如果采用竞赛、评比的形式,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度都会明显提高,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增强。这是教学形式的变化。也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变。把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调整到下节课,而着重解决一些,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提高参与度的学习内容。

教学机智,体现在目标的指向性。不管是如何发散性思维,必定要收拢到你的教学目标,有的老师让学生提问的时候,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不是有效地总结和提升学生的问题,让它集中关联到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从而导致课堂零散。有的老师纠结在某个环节,在时间的分配上出现不均衡,让课堂的指向性不明。在课前或者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再加深程度,用各种听说读写训练,让优等生充分训练,后进生选择练习,从而都获得提升。现在提创一课一得,学生在这堂课的获得到底是什么?这种获得需要由量化到质变,教师既是引领学生穿越到达目的地的曲折小径的引路人,更是在穿越过程中不断制造惊喜和让学生看到鲜花的魔术师。

总之,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机智,都应以保护学生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自尊为前提。我们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呵护学生的自尊。教学机智是对他人的关心。也就是对学生的关心。

我们在路上,身体和精神在路上,投入全部的洪荒之力,让自己既获得专业上的成长,又完善和看护好自己心理和身体的健康。这就是培训和学习最大的意义。

窗外,雨掸霜叶。

指尖穿过鬓发,很容易便想起“青丝蘸白雪,来路生云烟”这句歌词。想起来的时候,眉间心上,竟是沧海成荒野的坦然。

记不起是何时听的这首歌。只知道,听过以后,那些红尘往事便沉淀了。无奈今世落入尘网太深,否则,我定要做佛前的那朵青莲。你看,那朵青莲,至今还在无我无他的'盛开,看透了红尘往事。

在古代,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缕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说的就是这种结发仪式。结发,意味着两人携手直至白发苍苍。

我们的情感是缠绵深重的,好像作茧自缚的蛾,将自己和对方深深缠绕 直至红尘渺远,沧海桑田。

“青丝蘸白雪,来路生云烟”是许嵩《弹指一挥间》的歌词。描写了苏武牧羊,与妻长别的凄切。

雨掸霜叶 掸落一地过往

云遮秋雁 遮住十载月光

我推开窗 满手回忆沙沙作响

枕簟凉 残烛晃 人惆怅

离愁别恨是心的溃疡

戴月披星是你在流浪

你推开窗 花灯随烟波铺江上

露水凉 老船晃 人惆怅

曲中没有恩爱缠绵,没有“死当长相思”的决绝。推开窗,看见天淡夜凉月光满地的惆怅都沉淀在那弹指一挥间的红尘中。

天汉元年,苏武拜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匈奴野蛮凶残,上层发生内乱,牵连苏武。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归顺,但苏武誓死不降。单于无奈,让他到苦寒的北海无人之处放牧羝羊,并告诉他公羊产乳,才能回归汉朝。

白发苍了,节旄落了,流年如刺,每分每秒都是煎熬。大汉的皇帝殡天了,妻子改嫁了,公羊又怎么会产乳呢?“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又何曾忘记?

汉昭帝即位后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昭帝遣汉使到匈奴 经过一番交涉,苏武在十九年后,终于重回祖国。《汉书》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他回来了,回来履行他“生当复来归”的承诺。可惜,他回来得太晚了,妻子以为他早死了,已经改嫁。

弹指一挥间 你竟已遥远

沧海成荒野 真情永不灭

弹指一挥间 红尘已渺远

青丝蘸白雪 来路生云烟

年老,孤独的他,独自走向死亡的尽头。是的,死当长相思……

红颜弹指老,刹那了芳华。所有的红尘过往化为沧海桑田,只记得,相思入骨。

在玛曲草原,有一户牧民,家里有一根两尺来长的鹅卵石。肚子大,两头尖,像怀胎十月的孕妇。粗糙的表皮好似癞蛤蟆的背。潮湿的青苔,暗疮一样,布满它的周身。

这根石头是他的爷爷从遥远的黄河源头淘来的。在玛曲草原,牧民都要淘来一根鹅卵石。每游牧到一处地方,便要将石头栽进土里,寓意在此扎下了根。

一天,一个路人经过他家,看见了那根栽在帐篷前的石头。那人像是突然邂逅了神灵,满面生辉,扑通一声跪在石头面前,目光直直地盯着石头,神态庄严,一言不发,像是在和石头进行着某种神秘的心灵对话。

牧民诧异地打量着这位行径古怪的路人,满脸疑惑。

过了许久,那路人如梦初醒,抬起头,带着祈求的口吻对牧民说:

你这块石头卖不卖,我愿意出高价,你要多少,我给多少!

什么?牧民一时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路人又急切地复述了一遍。那声音犹如草原上的炸雷,轰地落在牧民的耳心。他一下给震懵了。天下哪还有这等蹊跷的好事!这不等于平地起水、天上掉财吗?这人是不是脑袋进水了,还是存心和我开玩笑呢?他仔细打量那个路人:一副商人行头,钱袋鼓鼓,神情严肃,目光如火,不像是个疯子,更不像是开玩笑!

牧民犹豫了很久,心里的算盘打得劈啪响:这人既然愿意出高价买我的石头,想必石头里一定藏有黄金或比黄金更珍贵的宝物。我要是喊了价,里面的宝物又不止那点钱,我不是亏大了。我何不把它好好保存起来,等以后摸清行情,或是找一个更有钱的人,卖更多的钱,不是更好!

于是,牧民一口回绝了路人。路人走后,他立即将石头从土里拔出来,洗去上面的污泥和青苔,在太阳下晒干,然后用哈达包裹了三层,小心翼翼地藏进自家那口红木箱底,置于高处,每天像祀奉神灵一样祀奉石头。他还严厉正告家人,一定要严守秘密,千万不能走漏风声。即便如此,牧民也不敢有丝毫大意,就连睡觉,也要在箱子和手上拴一根绳子,生怕石头不翼而飞了。

过了一段时间,那个想买石头的人,又碰见了这户牧民,于是问起石头的事。牧民神秘地说:已将石头清洗干净,装进箱子里了。哪想,那个路人听了却大惊失色,瘫软在地,目光呆滞,像是遭了雷击一般。

怎么了,怎么了?牧民见此情景,心急如焚。

路人长长地叹一口气说:你这块看似丑陋的石头,却是孕育生命的暖床,它臃肿的肚皮包孕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它癞蛤蟆一样的肌体,是为和泥土紧密相生,吸收更多的水分;它遍体密生的青苔,是为保持石头的湿度和温度,给鱼儿生产氧气。可你因一时的愚昧和贪念,妄意剪断了鱼儿生存的链条,将石头装进封闭的箱子里,鱼儿失去了水分和氧气,给活活gan死了。世间万物唇齿相依,命运相连。你这样做,不是把生命逼上了绝路吗?

说完便跌跌撞撞地爬起来,丢下丧魂落魄的牧民,头也不回地走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