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昆虫学论文之口器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2 00:08:08

昆虫学论文之口器参考文献

分类: 理工学科 问题描述: 咀嚼式 舔吸式 刺吸式 虹吸式昆虫这4种口器的基本特征 和代表昆虫 解析: 口器(mouthparts) 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也称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昆虫的食性分化十分复杂,形成了多种口器类型,但就食物的状态来说,无非是固体和液体两大类。适宜取食固体食物的口器需要有嚼碎固体食物的构造,这种类型的口器称为咀嚼式口器;适宜取食液体食物的口器需要有将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的构造,这种口器称为吸收式口器(sucking mouthparts)。由于液体食物的来源有暴露的(如露水和花蜜等),有植物的汁液和动物的血液等,为了能获得这些不同来源的食物,吸收式口器又必须有不同的适应类型,形成所谓虹吸、刺吸、舔吸和刮吸等口器。有些昆虫的口器兼有咀嚼和吸收两种功能,这种口器称为咀嚼式口器。 从口器的演化来看,咀嚼式口器是比较原始的,所有别的口器类型都是由咀嚼式口器这一基本形式演变成的,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外形有很多变化,但都可以从其基本构造的演变过程追溯到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1、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等几个部分组成。现以东亚飞蝗典型的咀嚼式口器为例叙述如下。 (1)、上唇(Labrum) 是衔接在唇基前缘的一个双层的薄片。前缘的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内壁膜质而有密毛和感觉器官,称为内唇(epipharynx)。上唇盖在上颚的前面,形成口前腔的前壁,其内部有肌肉,可以前后活动或稍作左右活动。(右图) (2)、上颚(Mandibles) 由头部的第一对附肢演变而来,不分节,锥状而坚硬,位于上唇之后,由前后两个关节连接在头壳侧面的颊下区的下方。上颚的前端有齿,用以切断和撕裂食物,叫切齿叶(incisor lobe);后部则有一个用以磨碎食物的粗糙面,叫臼齿叶或臼叶(molar lobe)。上颚具有起源于头壁上的两束肌肉——强大的收肌和较小的展肌,这两束肌肉分别着生在上颚的两个肌腱上。两束肌肉的收缩使上颚沿两个关节的连线为轴左右活动。东亚飞蝗的上颚左右不对称。 (3)、 下颚(Maxillae) 是头部第二对附肢,位于上颚之后,由一个关节与头壳相连,是一对分节的构造。 (4)、 下唇(Labium) 是头部第三对附肢愈合而成的构造,位于下颚的后面,后头孔下方,形成口前腔的后壁。下唇类似下颚,故也称第二下颚。 (右下图)。 (5)、 舌(Hypopharynx) 是头部颚节区腹面体壁扩展出来的袋状构造,位于下唇的前方,口前腔的中央。舌壁上具有很密的毛带和感觉器,起味觉作用。舌体内具有骨片和肌肉控制其伸缩活动,帮助运输和吞咽食物。 左上颚 右上颚 左下颚 右下颚 (6)昆虫真正的口(mouth)位于唇基部与舌之间,而上唇与口器附肢在口外所围成的空腔则称为口前腔(preoral cavity)。舌将口前腔分为两部分,即前面的食窦(cibarium)和后面的唾窦(salivarium)。唾管(或涎管)开口于唾窦,唾液由此流入口前腔,与正在咀嚼的食物混和,起一部分消化作用。然后,食物由口进入前肠。 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有直翅类、鞘翅目的成虫和幼虫、脉翅目的成虫、鳞翅目的幼虫、膜翅目的大部分成虫和叶蜂类幼虫等。 2、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 吸食动物血液或植物汁液的昆虫的取食器,不但需要有吸吮液体的构造,还必须有刺破动植物组织的构造。这是一切刺吸式口器在构造上的特点。与咀嚼式口器的不同点是: 上颚与下颚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口针(stylets);下唇延长成喙(rostrum);食窦(即口前腔中唇基与舌之间的“食物袋”)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 (1). 蝉的口器 植食性刺吸式口器可以蝉为代表来介绍同翅目和半翅目的口器。 蝉的头部呈倒圆锥形,喙很长,不用时贴在腹面胸足之间,是典型的后口式。头部正面触角以下部分是唇基,被唇基沟分成后唇基与前唇基两部分。后唇基非常发达,占头部正面的大部分,常被误认为“额”,而将前唇基称为“唇基”。这部分的正确的形态学名称可以用食窦和食窦扩肌的位置来确定。在头的侧面复眼之下有一明显的骨片,其下端达到喙的基部,这是已并入头壳的下颚茎节,称下颚叶(maxillary plate),它代替了颊的位置。下颚叶和唇基间的狭片是舌的扩展部分,称舌侧叶(lorum)。 喙的上唇是盖在喙的基部前面的三角形小片。下唇形成的喙分成3节,下唇须已消失。喙的前壁内陷成槽,称为唇槽(labial gutter),上颚和下颚口针包藏其中。上颚口针比较粗壮,端部具有倒刺,是刺入组织的工具。两上颚口针嵌接在下颚口针外面。下颚口针较细弱,内面有二条槽,两针合并时形成二根细管,前面较粗的一根为食物道(food c *** ),食物经此进入消化道;后面较细的一根为唾道(salivary c *** ),唾液由此流到针端,或注入寄主体内,或注在植物表面。下颚口针是内颚叶转化来的,外颚叶已退化,下颚须也已消失。两对口针的沟脊嵌接成一束,可以上下滑动。舌位于口针基部,由于同形成唧筒有关,所以构造相当特殊 蝉的食窦与直翅类昆虫(咀嚼式口器)的食窦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其前后两壁合成筒状构造,即用以抽吸液体食物的食窦唧筒(cibarial pump)。食窦唧筒的扩肌来自唇基。扩肌收缩时扩大食窦,把汁液吸入窦内,然后扩肌由前向后松弛,渐次缩小食窦唧筒,把汁液挤送到咽喉中去。唾腺管的端部形成注出唾液的构造,即唾唧筒(salivary syringe)。唾唧筒杯状,内有一活塞状的构造,其上生有一对起源于舌翼片内壁的唾唧筒扩肌。扩肌收缩时,活塞后缩,扩大筒腔,唾液被吸入筒内;扩肌放松时,活塞弹回原位,缩小筒腔,同时迫使活瓣闭住唾管管口,将唾液注射进去。 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时,主要靠肌肉的作用使两上颚交替刺入组织内。在两上颚口针刺入相等时,下颚口针便跟着进去,这样重复多次,口针就深入到取食的适宜部位并开始取食。上颚口针端部的倒刺用以固定它们在组织中的位置,以防止肌肉收缩时口针倒退。喙不进入组织内,随着口针的深入,向后弯折或基部推入颈膜内,头部就逐渐接近食物面。口针刺入组织后,借食窦唧筒的抽吸作用,经过下颚口针的食物道,汁液被吸入消化道内。同时也借唾唧筒的作用,将唾液通过下颚口针的唾道注入组织内。 在微小的刺吸性昆虫中,如蚜虫,植物汁液进入食物道,或者是由于植物体中的压力或者是由于毛细管作用,因而不需要特殊的抽吸唧筒。 (2). 蚊的口器 吸食动物血液的刺吸式口器可以蚊(双翅目)类的口器为代表。蚊类是最重要的卫生昆虫之一,与人畜有很密切的关系。只有雌蚊才吸血,因此以雌蚊的口器叙述如下。 蚊类的口器很细长,组成口器的所有基本部分都加进了取食机构。下唇延长成喙,除下颚须外,由上唇、上颚、舌及下颚内颚叶特化成六根口针全部藏在喙前面的唇槽中。 上唇是口针中最粗壮的一根,端部尖锐,内壁凹陷成食物道。上颚是口针中最细的二根,雄蚊常无上颚,或有而比较短弱。下颚的构造比较复杂,各具有一根口针,一分节的须,口针端部尖锐,具有倒齿。下颚须分为4节,雄蚊的短小,雄蚊的约和喙等长。舌是一根细长扁平的口针,中央有唾液道,开口于针端。 蚊类具有两个强大的唧筒——食窦唧筒和咽喉唧筒。取食时,咽喉唧筒和食窦唧筒扩缩相反,即在同一时间内此起彼伏,交替进行,将寄主的血液抽吸入食道。 蚊类的刺入方法大体上类似半翅目与同翅目昆虫,即先用针束刺破皮肤,接着由下颚口针交替深入,其余各针也跟着下去。针刺深入时,下唇在皮肤外向后弯曲,针束的端部在皮肤内平弯,向各方运动,直到刺破微血管后,血液才被吸出。也有人认为蚊是以口针束一起刺入动物组织的。 3、•虹吸式口器(Siphoning mouthparts) 虹吸式口器为鳞翅目成虫(除少数原始蛾类外)所特有。在外观上是一条能卷曲和伸展的喙 适于吸吮深藏在花管底部的花蜜,也可吸吮水分和果汁等。 虹吸式口器的喙由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嵌合而成,每个外颚叶的横切面呈新月形,二外颚叶合在一起形成食物道。外颚叶由一系列的骨化环与膜质环相间紧密排列而成,因而可以卷曲伸展自如。下颚的轴节和茎节均已缩入头内,只在外面留一对不很发达的下颚须。上唇是一条很窄的横片。上颚已退化,只有少数较原始的蛾类才有上颚。下唇退化成三角形的小片,但下唇须发达,卷曲的喙被夹在两须之间。 虹吸式口器的抽吸机构是由食窦和咽喉的前部联合而成,故称为食窦-咽喉唧筒,唧筒的扩肌分别着生在额神经节的前后方。 4、舔吸式口器(Sponging mouthparts) 舔吸式口器是双翅目蝇类(如家蝇、花蝇、食蚜蝇等)具有的口器。可以家蝇(Musca domestica)为代表介绍如下: 家蝇的口器在外观上可见到一个粗短的“喙”。(下图)喙由三个部分组成:基部最大,略呈倒锥状,以膜质为主的部分叫基喙(basiproboscis);中间略呈筒状、后壁骨化的部分叫中喙(mediproboscis或houstellum);末端是分成二瓣的端喙(distiproboscis),即唇瓣(labella)。 基喙是头壳的一部分,它的前壁有一马蹄形的唇基,唇基前有一对棒状不分节的下颚须。 真正的喙(中喙)是下唇的前颏形成的,其后壁骨化成唇鞘(labial elytron),前壁凹陷成唇槽。上唇为一长片,内壁凹陷成食物道,盖在唇槽上。上唇的基部支接着两根杆状骨,称上唇内骨。舌呈刀片状,紧贴在上唇下面,闭合食物道,唾道由舌内通。由于基喙大部分为膜质而有弹性,故喙可以折叠在头下或缩入头内。 唇瓣是喙末端的两个大的椭圆形瓣,可以前后活动,向后折叠在唇鞘后面,或展开成盘状,称为吸盘。两唇瓣间裂的基部有一小孔,称为前口(prestomum),与上唇及舌合成的食物道相通。由舌端流出来的唾液也由前口分泌出来。唇瓣的腹面为膜质而有很多条环沟。这些环沟有点象气管,所以常被称为拟气管(pseudotracheae)。每一片唇瓣上的环沟通到前口的,但前口两侧的环沟是直接通到前口的。环沟很细,直径约在毫米之间。每一环沟上排列着很多骨化的断环,断环的一端分叉,另一端稍扁平而膨大。叉端与相邻一环的膨大端交替排列,每环的两端之间的空隙是环沟与外界相通之处。 在取食时,二唇瓣展开平贴在食物上,使环沟的空隙与食物接触,在食窦唧筒作用下,液体食物由空隙进入沟内,顺环沟流入前口,再进入食物道。有些蝇类(如金蝇)在邻近前口的环沟间具有短小的锉刺,称前口齿。这些昆虫的两片唇瓣可向上翻,使前口齿外露,用以锉刮食物,食物即直接进入前口,而不需通过环沟。 蝇类的舔吸式口器具有海绵状的吸盘,适合于取食发酵的粪便和腐肉上的渗出物,也适合于在糖等可以立即在唾液中溶解的食物上取食 从下面的两张图片中可以看到蝇类的舔吸式口器在取食时的用途。(左:蝇的舔吸式口器、右: 蝇在取食花蜜) 5、嚼吸式口器(Chewing-lapping mouthparts) 嚼吸式口器是既能咀嚼固体食物又能吸吮液体食物的口器,为一部分高等膜翅目昆虫所特有。蜜蜂的口器可代表这类口器的一般构造。 上唇是一简单的横片。后面具有由唇基内壁突出而成的内唇,柔软而富有感觉器。上颚与咀嚼式的相仿,但稍有延长,以适应咀嚼花粉和筑巢等功能。下颚位于下唇的两侧,轴节呈棒状;茎节宽而长,外颚叶延长,呈叶状,内面凹入;内颚叶退化成鳞片状的小片;下颚须短小,分为二节。下唇基部为一“^”的亚颏,与下颚的轴节端部相连。颏三角形。前颏延长呈槽状,其腹、侧壁骨化,背面为膜质所代替。中唇舌是一多毛的管状构造,由很多骨化环和膜质环相间组成,因此能弯曲伸缩,其腹面内凹成一狭槽,为分泌唾液的唾道,末端略膨大形成匙状的中舌瓣,或称扇形板(flabellum),唾液经唾道流到中唇瓣。侧唇舌是一对薄而内凹的叶状构造。下唇须长,分为四节。舌的主要部分已结合到前颏中去了,唾液经舌下流过,在舌的端部开口流出,再沿侧唇舌流到中唇舌腹面的槽中,直达中舌瓣。 蜜蜂的喙只是在吸食时才由下唇和外颚叶临时组成。外颚叶盖在中唇舌的上面和侧面,下唇须围在中唇舌的下面组成食物道。内颚叶和内唇盖在舌基部的侧、上方,使口前腔闭合成一个管子。这样,食物道就与口接通了,在抽吸机构的作用下,将花蜜等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蜜蜂的唧筒与鳞翅目的相似,为食窦与咽喉合成,它兼有抽吸和吐出的功能,用以帮助酿蜜和哺喂幼虫、后蜂和雄蜂。唾唧筒也能帮助酿蜜,能将花蜜来回吐吸。在不吸食时,下颚与下唇分开,分别弯折于头下,上颚显露出来,发挥其咀嚼花粉、收集材料和筑巢等功能。

口器变化也很多,主要有摄食、感觉等功能,一般有5种类型:

1、咀嚼式口器

营养方式是以咀嚼植物或动物的固体组织为食。如蜚蠊(即蟑螂)、蝗虫、蚂蚁等。

2、嚼吸式口器

口器构造复杂。除大颚可用作咀嚼或塑蜡外,中舌、小颚外叶和下唇须合并构成复杂的食物管,借以吸食花蜜,不用时可分开。如蜜蜂等。

3、刺吸式口器

口器形成了针管形,用以吸食植物或动物体内的液汁。这种口器不能食固体食物,只能刺入组织中吸取汁液。如双翅目蚊子、虱目虱子、半翅目椿象、半翅目蝉等。

4、舐吸式口器

其主要部分为头部和以下唇为主构成的吻,吻端是下唇形成的伪气管组成的唇瓣,用以收集物体表面的液汁;下唇包住了上唇和舌,上唇和舌构成食物道。舌中还有唾液管。如苍蝇等;

5、虹吸式口器

是以小颚的外颚叶左右合抱成长管状的食物道,两小叶相互嵌合,不能分开,盘卷在头部前下方,如钟表的发条一样,用时伸长。小颚外颚叶极其发达,下唇须尚发达,其余退化。如蛾、蝶等。

扩展资料:

以东亚飞蝗典型的咀嚼式口器为例叙述如下。

(1)上唇(Labrum) 是衔接在唇基前缘的一个双层的薄片。前缘的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内壁膜质而有密毛和感觉器官,称为内唇(epipharynx)。上唇盖在上颚的前面,形成口前腔的前壁,其内部有肌肉,可以前后活动或稍作左右活动。(右图)

(2)上颚(Mandibles) 由头部的第一对附肢演变而来,不分节,锥状而坚硬,位于上唇之后,由前后两个关节连接在头壳侧面的颊下区的下方。上颚的前端有齿,用以切断和撕裂食物,叫切齿叶(incisor lobe);后部则有一个用以磨碎食物的粗糙面,叫臼齿叶或臼叶(molar lobe)。

上颚具有起源于头壁上的两束肌肉——强大的收肌和较小的展肌,这两束肌肉分别着生在上颚的两个肌腱上。两束肌肉的收缩使上颚沿两个关节的连线为轴左右活动。东亚飞蝗的上颚左右不对称。

(3) 下颚(Maxillae) 是头部第二对附肢,位于上颚之后,由一个关节与头壳相连,是一对分节的构造。

(4)下唇(Labium) 是头部第三对附肢愈合而成的构造,位于下颚的后面,后头孔下方,形成口前腔的后壁。下唇类似下颚,故也称第二下颚。 (右下图)。

(5)舌(Hypopharynx) 是头部颚节区腹面体壁扩展出来的袋状构造,位于下唇的前方,口前腔的中央。舌壁上具有很密的毛带和感觉器,起味觉作用。舌体内具有骨片和肌肉控制其伸缩活动,帮助运输和吞咽食物。

参考文献:[1]彩万志等.普通昆虫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2]张巍巍. 昆虫家谱.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3]任东. 昆虫口器多样性及其演历史, 2004.

非常抱歉,根据我们的产品规则,无法为你提供该问题的回答,请尝试其他问题。

环境昆虫学报参考文献格式

期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导语:文后参考文献是论着的必要组成部分。着录文献体现科学的继承性,以及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同时便于编辑和审稿人评价论着水平,与读者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学科发展.所有的科技期刊对着录文献的格式均有统一的要求。期刊论文参考文献的着录规则依据的是GB /T 7714- 2005《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本文从期刊杂志文后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着录顺序、着录用的符号、着录格式以及文献着录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详细描述。

1、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规则

国标给出了顺序编码制和着者-出版年制2种着录体系,鉴于我国绝大多数出版物采用顺序编码制,所以期刊杂志采用的也是顺序编码制。

1. 1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

①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②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隔开;③如遇连续序号,序号间标注起讫符号“- ”.如:Schneider等指出……在海运集装箱气密性检测方法中,压力衰减测试法最简便、实用[10,21,24]……结合硫酰氟沸点低、扩散快、穿透性强的特点[17 - 20].④同一文献在论着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号,引文页码放在“[]”外,文献表中不再重复着录页码。如:……谭× ×[3]22 - 26; 谭× ×[3]57 - 60……

1. 2文献表着录使用的符号

期刊规定各篇文献序号采用方括号,如: [1]、[2]、[3]……

规定的着录用标志符号( 前置符) 如下:

“. ”用于题名项、析出文献题名项、其他责任者、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项、出处项、专利文献的“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项、获取和访问路径以及着者-出版年制中的出版年前。每条文献的结尾可用“. ”号。

“,”用于同一着作方式的责任者、“等”或“译”字样、出版年、期刊年卷期标志中的年或卷号、专利号、科技报告号前。“:”用于其他题名信息、出版者、引文页码、析出文献的页码、专利国别前。

“[]”用于文献序号、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的引用日期以及自拟的信息。

“;”用于期刊后续的年卷期标志与页码、同一责任者的合订题名前。

“( )”用于期刊年卷期标志中期号、报纸的版次、电子文献更新或修改日期以及非公历纪年。

“- ”用于起讫序号和起讫页码间。

“/”用于合期的期号间及文献载体标志前。

“/ /”用于专着中的析出文献的出处项前。

1. 3几种主要文献的着录格式

本文主要介绍专着、专着中析出的文献、连续出版物、电子文献的着录格式。

1. 3. 1专着 指以单行本或多卷册形式在限定期限内出版的非连续出版物,包括图书、古籍、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会议文集、多卷书、丛书等,其着录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 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 任选)。版本项。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页码。例:

[1] 姜志宽,郑智民,王忠灿。卫生害虫管理学[M].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2011:429- 456.

[2] 郑智民,姜志宽,陈安国。啮齿动物学[M].第2版。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78- 298.

[3] Graver JES. Guide to fumigation under gas -proof sheets[M]. Canberra:FAO by the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research,2004:76 - 81.

[4]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JJF1059. 1 -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S].北京: 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

[5] 霍京。德国小蠊的种群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D].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2012.

[6] Henderson G,Forschler BT. Termite bait screen-ing using naturally - infested tree in K. (ed.) [C].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ect Pests in Ur-ban Environment,1996:449 - 458.

1. 3. 2专着中的析出文献 着录格式: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其他责任者/ /专着主要责任者。专着题名。版本项。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的页码。例:

[1] 马勇,杨奇森,周立志。啮齿动物分类学与地理分布 [M]/ /郑智民,姜志宽,陈安国。啮齿动物学。第2版。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35 - 142.

[2] Gubler DJ. Dengue and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its history and resurgence as a global publichealth problem[M]/ / Gubler DJ,Kuno G. Den-gue and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London:CAB International,1997:1 - 22.

1. 3. 3连续出版物( 期刊、报纸) 中的析出文献着录格式: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 其他题名信息,年,卷( 期) : 页码。例:

[1] 韩招久,肖旭,姜志宽,等。植物源昆虫拒食剂研究进展[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4,20(6) :511 - 515.

[2] Ping LT,Yatiman R,Gek LP. Susceptibility of a-dult field strains of Aedes aegypty and Aedes al-bopictus in Singapore to pirimiphosmethyl andpermethrin[J]. J Am Mosq Control Assoc,2001,17(2) :144 - 146.

1. 3. 4电子文献 电子图书和电子报刊等中析出文献的着录格式分别按1. 3. 1 ~ 1. 3. 3中的有关规则处理,除此以外的电子文献的着录格式: 主要责任者。题名: 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例:

[1] EU. European Union Risk Assessment Report on1,4 - dichlorobenzene,EUR21313EN[EB /OL]. Finland:European Chemicals Bureau,2004. Http:/ / publications. jrc. ec. europa. eu /error_pages / maintenance. html.

[2] WHO/IPCS. Uncertainty and data quality in ex-posure assessment,pdf,1. 61 Mb[EB / OL].Switzerland:WHO,2008. http:// www. / ipcs / publications / methods / harmonization /en / Document No.

2 文献着录中应注意的问题

2. 1文献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及其标志代码要着录正确 电子文献类型和载体类型是必须着录项目。着录时要尽可能区分准确,正确着录。文献类型标志如下: 普通图书M,期刊J,会议录C,汇编G,报纸N,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如下: 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2. 2责任者的着录方法①3人以下全部着录,3人以上可只着录前3人,后加“,等”,外文用“,etal”,“et al”不必用斜体。②责任者之间用“,”隔开。③责任者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着录形式。欧美着者的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姓可全大写; 如用中译名,可以只着录其姓。如:Uebel EC,Sonnet PE,Miller RW,et al.中国着者姓名的汉语拼音按GB /T16159 - 1996的 规 定 书 写,名 字 不 能 缩 写,如ZHENG Jianling或Zheng Jianling.④除“译”外不必着录责任者的责任。如: 姜志宽,郑智民,王忠灿。卫生害虫管理学( 原题: 姜志宽,郑智民,王忠灿,主编。卫生害虫管理学) ,主编可不着录。

2. 3有些缺项可作变通处理①无出版地,可着录[出版地不详]或[S. l.].如: [出版地不详]: 迅雷图书刊行社,1990; [S. l.]:Mac Millan,1985.②无出版者,可着录[出版者不详]或[s. n.].如: 昆明: [出版者不详],2001;New York: [s. n.],2001.注意: 不可同时出现[S. l.]: [s. n.]这样的着录形式。

2. 4参考文献英文刊名的缩写规则 参考国际标准ISO4 - 1984《文献工作-期刊刊名缩写的国际规则》及国家标准GB /T 7714 - 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附录C[3].

2. 4. 1单个词组成的`刊名不得缩写 部分刊名由一个实词组成,如Lancet,Nature,Science,Cancer,Parasitology等均不得缩写。

2. 4. 2刊名中单音节词一般不缩写 英文期刊中有许多单音节词,如FOOD,CHEST,CHILD等这些词不得缩写。但少数构成地名的单词,如NEW,SOUTH等,可缩写成相应首字字母,如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可缩写为N Engl J Med,不应略为New Engl J Med.另外,少于5个字母( 含5个字母) 的单词一般不缩写,如Acta,Heart,Life等均不缩写。

2. 4. 3刊名中的虚词一律省略 国外学术期刊刊名中含有许多虚词,如the,of,for,and,on,from,to等,在缩写时均省去。如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Health缩写为Am J Publ Hlth.

2. 4. 4压缩字母法 仅个别单词采用压缩字母方式缩写,如Japanese缩写为Jap而不是Jan,National应缩写为Natl而不是Nat等。经常有读者将Japa-nese写成Jan是参考文献着录中常见的错误。如Japa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应缩写为Jap J Para-sitol,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Research Report缩写为Natl Cancer Inst Res Rep,而Nat是Nature和Natural的缩写。另外CN是中国的国别代码,期刊缩写刊名中,China、Chinese不得缩写为CN,而应缩写为Chin,采用压缩写法是为了避免与其他常用缩写混淆。

2. 4. 5国家名称的缩写 刊名中国家名称的缩写分为两种情况。如国家名称为单个词汇,缩写时常略去词尾或词的后部分若干字母。如American缩写为Am,British缩写为Br,Chinese缩写为Chin等。而国家名称由多个词组组成时,常取每个词的首字母,如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缩写为USA或US.

2. 4. 6刊名首字母组合 有些杂志名称缩写采用首字母组合,而且已被固定下来,一般都是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期刊,并得到国际上众多索引性检索工具的认同。如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缩写为JAMA,British Medical Journal缩写为BMJ等。

2. 4. 7刊名中常用词和特殊单词的缩写 期刊名中有些常用单词可以缩写为一个字母,如Journal缩写为J,New缩写为N,South缩写为S等。

2. 4. 8学科名称缩写 刊名中学科名称缩写很常见,因而了解学科名缩写规则非常必要。凡以- ics结尾的学科名词,缩写时将- ics或连同其前面若干字母略去,如Physics,缩写为Phys; 以- ogy结尾的单词,一律将词尾- ogy去掉,如Biology缩写为Bi-ol; 以- try结尾的词,缩写时将- try连同前面若干字母略去,如chemistry缩写为Chem,其中也包括其他形容词的缩写。以上只是一些英文刊名缩写的一般规则,我们整理了一些与卫生杀虫药械行业相关的英文刊名的缩写形式( 表1)。从技术角度讲,英文刊名的缩写包括删除和截短2层含义。ISO4 - 1984《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规定: 删除是指删去刊名中的冠词、连词和前置词; 截短是省略词尾一串字母( 至少2个) ,它是针对刊名中的某一个具体词素而言的。无论是删除还是截短都应严格遵守缩写规则,以准备无误地反映期刊刊名的真实内涵为目的[4].

参考文献:

[1] 陈浩元。着录文后参考文献的规则及注意事项[J].编辑学报,2005,17(6) :413 - 415.

[2]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T7714 - 2005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T7714 - 19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

[4] 秦昕。参考文献中刊名缩写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编辑学报,2003,15(2) :106 - 107.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以内,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最好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用A4纸打印,正文用5号宋体。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字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是对文章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其序号为①②③……,注释文字与标点应与正文一致,注释置于文尾,参考文献之前。10.参考文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11.基金资助: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13.其他: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投寄稿件后,等待审查。审查通过编辑部会通知您一般杂志社审核时间是1-3个月:如果要是到我中心给你论文代发请详细看。

昆虫饲养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研究昆虫控制的文章Athenix and Monsanto Announce Collaboration on Research for Insect ControlRESEARCH TRIANGLE PARK, . and ST. LOUIS, June 20 /PRNewswire-FirstCall/ -- Athenix Corp. and Monsanto Company today announced they have entered into a three-year research collaboration for insect control on a key class of insects that affects a number of Monsanto's major crops of interest. Financial terms of the agreement were not disclosed. "We are pleased to work with the market leader in crop genetics to bring our technical capabilities to commercialization," said Mike Koziel,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for Athenix. "Working with Monsanto to discover novel genes for controlling insect pests increases options for farmers and allows Athenix to demonstrate the power of its integrated discovery platforms for new biotech traits," said Nick Duck, vice president of research at Athenix. Athenix will apply its expertise in microbial screening and genomics to facilitate gene discovery intended to help protect crops such as cotton, soybeans and corn against a common class of insects known as Hemipterans. Hemipteran insects include Lygus, a pest of cotton, and stinkbug, a pest of soybean. "This collaboration will work to offer an essential benefit to our farmer customers by providing insect protection in crops such as corn, cotton and soybeans against the piercing and sucking insects. Insect tolerant crops allow growers to spray less pesticide, making their operations more effici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stewarding the environment," said Robert T. Fraley, ., Monsanto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and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We're excited to collaborate with Athenix to help broaden grower's options for insect control." About Athenix: Athenix is a leading biotechnology company that develops novel products and technologies for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biofuels and bioconversions. Athenix has established an outstan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rtfolio and market access ability around enhanced plants, microbes, genes, enzymes, and processes with emphasis on two major markets: 1) novel agricultural traits for growers such as insect resistance, nematode resistance, herbicide tolerance, and their use for the crop production industry; and 2) the discovery of genes and proteins for use in the sustainable chemical industry with a focus on biofuels like ethanol and other natural control of locusts New weapons for old enemiesDuring the 1988 desert locust plague, swarms crossed the Atlantic from Mauritania to the Caribbean, flying 5 000 kilometres in 10 were stumped because migrating swarms normally come down to rest every night. But locusts can’t swim, so how could it be? It turned out that the swarms were coming down at sea – on any ships they could find, but also in the water itself. The first ones in all drowned but their corpses made rafts for the other ones to rest on. Since the dawn of agriculture more than 10 000 years ago mankind has had to deal with a resourceful and fearless enemy, Schistocerca gregaria, the desert locust. Normally loners, every so often these natives of the deserts from West Africa to India turn into vast, voracious swarms that leave hunger and poverty behind them wherever they go. Throughout history, farmers and governments have made attempts to repel the bands and swarms of locusts by collecting insects, creating noise, making smoke and burying and burning the insects. But all of this had little effect. With swarms sometimes extending for hundreds of kilometres, and containing billions of individuals, they conquered by sheer force of numbers. Health concernsIt has long puzzled humans where these animals came from and where they survived. Only in the mid-20th century was it realized that the light brown solitary desert-dwelling insect was the same species as the red and yellow locusts of the plagues. Only when its biology was understood and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aerial spraying became available a few decades ago, could efforts be made to control the insect. But large-scale pesticide use also raised real concerns for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On the seventh-floor Emergency Centre for Locust Operations (ECLO) at FAO Headquarters in Rome, Keith Cressman, FAO's locust forecaster, checks cur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locust population data from the three computer screens on his desk. The last big locust upsurge ended early in 2005 and the current alert level is green or calm. The experts at FAO’s ECLO are readying to fight the next round in the age-old battle against locusts – wherever and whenever that may be. “The next time,” says Cressman, “we’ll fight with new tools”. New bio-control agents Recent advances in biological control research, coupled with improved surveillance and intelligence, could make a big difference when the next round in the battle is fought. Such products could make it possible to sharply reduce the amount of chemical pesticides used. One promising avenue is research currently under way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sect Physiology and Ecology (ICIPE) in Nairobi. An ICIPE team headed by a Zanzibar-born chemical ecologist, Ahmed Hassanali, has identified and synthesized a specific locust pheromone, or chemical signal, that can be used against young locusts with devastating , or PAN for short, normally governs swarming behaviour in adult males who also use it to warn other males to leave them in peace while they mate. But, Hassanali found it has startlingly different results on juvenile wingless locusts, known as hoppers. Hopper bandsJust as adult locusts form swarms, hoppers will, given the right conditions, stop behaving as individuals and line up in marauding bands up to 5 kilometres wide. They are only slightly less voracious than adults, who eat their own weight of food every day. In three separate field trials – the most recent in Sudan last year – Hassanali’s team showed that even minute doses of PAN could stop hopper bands dead in their tracks and make them break caused the insects to resume solitary behaviour. Confused and disoriented, some lost their appetite altogether, while others turned cannibal and ate one other. Any survivors were easy prey for predators. What makes PAN particularly attractive is that the dose needed is only a fraction – typically less than 10 millilitres per hectare – of the quantities of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esticides. This translates into substantially lower costs – 50 cents per hectare as opposed to US$12 for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15-20 for other bio-control is clearly a major consideration in the countries in the front line – many of them among the world’s poorest. Green Muscle A different, but also highly effective biological approach is Green Muscle ®, a bio-pesticide develop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ropical Agriculture’s biological control centre in Cotonou, Benin, and manufactured in South Africa. Green Muscle ® contains spores of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fungus 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cridum, which germinate on the skin of locusts and penetrate through their exoskeletons. The fungus then destroys the locust's tissues from the inside. This is definitely not good news for locusts, but the fungus has no effect on other life forms. A product similar to Green Muscle ® is already successfully used in Australia, but the latter's introduction in Africa and Asia is being slowed by several factors. These include a need for further large-scale trials, official approval of the product in several countries, and a relatively short shelf-life in its normal ready-to-spray liquid form. One drawback is that it takes days to kill the locusts. It is also relatively expensive and large-scale production would need to be organized. A solution would be to store the product in powder form and dilute it just before use. Hassanali’s team has also shown that, if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a small amount of PAN, only a quarter of the normal dose of Green Muscle ® is Growth RegulatorsAlso being readied for the modern locust fighter’s armoury is a class of products known as Insect Growth Regulators, or IGRs, which influence the ability of hoppers to moult and grow properly. They have no direct toxic effects on vertebrates. IGRs are effective for several weeks after application and can be used in so-called barrier treatments. In this method only narrow swathes of the product are applied,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marching hopper bands. Only 10 percent of the amount used in blanket treatment is needed. After marching over one or two barriers the hoppers absorb enough product to die while moulting. As with PAN and Green Muscle ®, however, IGRs need to be aimed at locusts at an early stage in their lives, before they take to the air. That, in turn, requires an advanced level of surveillance and intelligence-gathering to make sure that any locust concentrations are nipped in the bud. eLocust2Although back at ECLO Keith Cressman has satellites,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at his disposal, the weak link in the chain has been the time it takes to get good information from the mobile ground teams whose job it is to keep tabs on locust populations have to work in some of the world’s remotest, hottest and sometimes (for environmental and security reasons) most hostile places. A week or more might go by before a report from, say, the central Sahara, reached Cressman’s desk. By that time the locusts – “They don’t need visas,” he says – would quite likely have moved to another country or continent altogether. This will soon change however. Field teams are now being issued with special hand-held devices to record vital locust and environmental data and relay them back to their own headquarters and on to Rome in real time. Developed by the French Space Agency CNES, the eLocust2 device is able to bounce the information off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s and have the data arrive in the National Locust Control Centre in the affected country a few minutes later, from where they are passed on to Cressman for analysis. In case of unusually heavy hopper concentrations, immediate action can be taken to make sure that the locusts never grow old enough to swarm. Back to the fieldWriting in Science magazine, locust expert Martin Enserink gave the following graphic description of a locust population gone out of control:“On a beautiful November morning (in Morocco) it’s clear, even from afar, that something’s terribly wrong with the trees around this tiny village. They are covered with a pinkish-red gloss, as if their leaves were changing colour... "As you get closer, the hue becomes a wriggling mass; a giant cap of insects on every tree, devouring the tiny leaves. Get closer still and you’ll hear a soft drizzle: the steady stream of locust droppings falling to the ground.” Such nightmare visions, and locust plagues with them, may one day be a thing of the past.

昆虫的营养价值:昆虫是人类向自然界摄取蛋白质的途径之一,据记载:从古时,在人民生活困难的时候,就主要使用昆虫。目前在世界贫穷的国家:如非洲,尼泊尔,埃塞俄比亚等均以昆虫和草根为生,昆虫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摄取脂肪,蛋白质的途径。从营养价值来看,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干虫体的含量高达百分之30~百分之70而且由20多种重要氨基酸组成,含有人体与动物无法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和儿童必须的2种氨基酸,干的蝉含有百分之72,蚂蚁含百分之42,黄蜂含百分之81蟋蟀含百分之65,并且昆虫还含有丰富的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水。其脂肪中百分之85为软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易被人体所吸收。 丰富的食用昆虫资源:由于昆虫数量多,繁殖多,可以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所以即使大量捕捉也很难造成生态破坏,并且很多国家的养虫业很发达。我国蚕业,蝗虫资源都很丰富,并且有些地方也有使用它们的习惯。我国曾多次向外国出口蝗虫,蚕蛹等~~~~国外也以开办:苍蝇工厂,蚯蚓工厂等,利用其产卵多,生命力强等特点向大众提供大量蛋白质。全世界约有3000种昆虫可以食用,我国约有800种。由于昆虫的食物转换率高,食用3kg植物蛋白可以换1kg昆虫蛋白,而牛需要8kg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羊则10kg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所以因为昆虫繁殖快,数量多,生命力强等特点,昆虫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使用昆虫的利用情况:在现实社会中,昆虫不仅还可以用作食物,还可以用做医药,许多药如:僵蚕,九香虫,蝉蜕,龙凤,冬虫夏草等既是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还可以对人生体进行滋补。在古代,昆虫就在人们的食谱上曾有过重要的地位,至今,很多国家还保留着这些习惯。墨西哥的外号叫“昆虫之乡”,有370多种昆虫可以作为佳肴,列入品牌的有60多种,所以墨西哥每年因这个原因吸引了世界很多游客。 利用昆虫或其他产品为原料作为饮料:蜂蜜在很多人群众多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喝,在爱喝的同时还可以对胃和其他器官进行护理。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养蜂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蜜蜂也是授粉昆虫,所以对农业也有很好的促进。我国不仅是养蜂,食用蜂蜜最多的国家,也是饲养蜂蜜最多的国家,大约拥有600多万箱蜂群。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所以,发展昆虫业是很好的一项事业。

那么多昆虫,你要哪个?找英文的,你去google啊。

观赏昆虫学的研究感想摘 要:本文是作者对观赏昆虫和观赏昆虫学课程内容的介绍以及作者对于观赏昆虫学课程的感想。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观赏昆虫学的研究方法、昆虫的采集与捕捉及标本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观赏昆虫、观赏昆虫学、感想、昆虫资源、采集昆虫在我国,观赏昆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着特别的偏爱,吟诗作画常以昆虫为对象,留下不少传世佳作。人们以虫寄情,以情赏虫,充分展现了中华氏族特有的浪漫与博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虫文化。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这一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鉴于此,我们尝试将民间观赏昆虫的经验总结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写成本文,目的是使大家对观赏昆虫有个基本了解,并通过观赏昆虫的活动增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一、观赏昆虫学课程简介我们学校的观赏昆虫学课程由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开设,肖铁光教授主讲。这是一门选修的课程。为30个学时。使用教材为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观赏昆虫大全》一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安排中除在教室上课外,还有两个学时的参观校标本馆。课程结束后,学生须上交10只捕捉的昆虫作为标本。课程由有趣的昆虫外部结构、错综复杂的昆虫体内世界、昆虫的生物学、观赏昆虫的分类、昆虫疾病、昆虫人工饲料、虫—食品、药品、毒品、虫文化赏趣、方寸之中话昆虫、空中“骄龙”—蜻蜓、乡谣俱乐部—鸣虫、忠勇无敌大将军—蟋蟀、大自然的舞姬― 蝴蝶、独角仙、田园番独特景观。台湾开发的“虎山溪观萤”,日本每年6月上旬举办的“萤火虫祭”,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可在宾馆、舞厅等娱乐场所,集萤火虫于特制的玻璃瓶中,当娱乐达到高潮时,突然断电,释放萤火虫,萤光闪闪,似流线舞动,另是一番景象。中国人对昆虫鸣声的注意和欣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仅仅是欣赏各种野外昆虫优美动听的鸣声。从唐朝开始,人们则将鸣虫作为宠物蓄养在各种笼器内,以便随时随地聆听这一独特的音乐。在蓄养鸣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几种蟋蟀不仅善鸣,而且好斗,从此斗蟋便成了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如果将这些善鸣、好斗昆虫,集中饲养,适时对外开放,使人们在工作之余,细细倾听这一独特的虫国乐章或观看斗蟋的激烈场面,将是又一奇妙享受。昆虫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休戚相关,从文字到语言,从神话到传说,从绘画到诗篇,从战争到政治,从恋爱到婚姻,从娱乐到破案,从邮票到服装,从塔碑到航天……几乎无处不有昆虫的身影,无处不渗透着与之相关的知识。如果能建一处昆虫馆,聚昆虫趣味、知识于一室,将会拓宽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观赏昆虫能给人以美感,可供赏玩、娱乐以增添生活情趣,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观赏昆虫还有益于增加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昆虫多样性,特别是对珍稀、濒危资源昆虫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并使之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三)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群众对观赏昆虫资源尚缺乏一定知识,对昆虫的乱捕滥杀或以商业经销标本为目的大最捕采屡有发生,造成观赏昆虫资源的严重破坏。所以在观赏昆虫活动中,应有正确的娱乐观;合理适度开发利用观赏资源昆虫,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促开发,使观赏昆虫这类自然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八、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兴建于2001年,原址在老图书馆三楼,只有80余平方米,馆藏标本多为农业害虫。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后来在老图书馆一楼扩建了新馆,现已形成占地面积140多平方米,馆藏昆虫20余万只,包括昆虫世界、蝴蝶王国、多媒体放映厅三大场馆在内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标本馆自建成以来,先后接待了包括长沙市教育局等20多个团体在内的数以万计的校内外人士参观、访问和学习,在校学生的参观人次更是难以胜数。曾先后受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教育频道、经贸频道以及东方新报等多家大型媒体的关注、报道,并于2004年被授予“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昆虫馆场馆面积158㎡,馆藏标本20多万号。 静态昆虫展出标本1700多种,8000余号,其中数目较多的有鞘翅目39个科;鳞翅目38个科;膜翅目31个科;同翅目14个科;半翅目12个科;晴蜒目9个科;双翅目8个科;直翅目6个科;等翅目1个科;螳螂目1个科;革翅目1个科;脉翅目1个科;拈翅目1个科等。以教学、科研为主,对校内外各界人士免费开放。建馆以来,在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的同时,也为昆虫爱好者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了场所,激发了参观者热爱昆虫,研究昆虫的热情,在加强广大学生自然观、生态观宣传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期开展的昆虫知识讲座更是吸引了众多人员前来参观学习,人们在参与欣赏昆虫艺术展(蝶画、翅画、蝴蝶工艺品)当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现在,新的昆虫标本馆正在建设中,我们观赏昆虫学课程的同学们有幸作为第一批人员参观了新的标本馆。首先我们来到了位于老图书馆一楼的肖铁光老师的昆虫标本制作室,这里制作出来的标本正在源源不断的向新标本馆迁移。新的标本馆位于文渊阁的四楼,同在四楼的还有我们学校的动物标本馆、土壤和岩石标本馆。昆虫馆的新馆实际上是原来农业生物图书书库,不过现在经过装修后已经焕然一新,新馆的面积更大,展位更多,因为还在建设中,许多标本还没有摆上展台,但是单单就摆上展台的这些标本来说,就已经让我们连声惊叹了。希望还有机会去参观!九、结束语我的论文不长,简单的介绍了许多关于昆虫和观赏昆虫的知识,希望大家在读后能够增长一下对观赏昆虫的认识。学了这门课,收获很多,可不仅仅是弄清了一个区别而已,只是不知该怎么说。湖南观赏昆虫资源丰富,应在做好开发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加以利用,并在利用的同时尽可能加以保护,以保证湖南观赏昆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参考文献 [1] 王音 周序国.《观赏昆虫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 李鹏翔.观赏昆虫[J]. 科学大众(中学版),2001年12期[3] 龙中伟. 观赏昆虫采捕加工法[J]. 农村新技术,2000年06期[4] 郑立军 靳桂敏 杨新廷;. 观赏昆虫刍议[J]. 野生动物,2001年03期[5] 吴福泉. 观赏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J]. 广东蚕业,1999年03期[6] 朱巽. 湖南观赏昆虫资源的利用研究[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4期[7] 高卫红. 另类宠物欣赏——观赏昆虫[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年06期

昆虫论文研究标题参考

为什么说昆虫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没有昆虫,人类就不可能生存。 “昆虫的某些习性似乎与整个人类的习惯、道德观、心理状态格格不入,它们好像来自另外一个更加怪异,更加生机勃勃,却毫无情感,异常残暴的地狱般的星球。”———比利时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 对昆虫存有如此敌意几乎没有道理,地球上现有昆虫大约九百万种,其中大部分还没被发现或不为人知,但只有1.5%的昆虫对我们有害,其余的或者对我们无直接影响,或者为人类提供一些明显的、不可或缺的益处。 如果没有昆虫,人类…… 据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森预言:“如果昆虫消失,食物链的很大一部分就会遭到破坏,大量鸟类立即因缺乏食物而饿死,其他依赖鸟类为食的动物也会消失,陆地上依赖昆虫为食的一些小型哺乳动物也要灭绝。整个地球将会出现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如果没有人类,昆虫…… 昆虫对人类的依赖远不如我们依赖它们的程度,然而,如果没有人类所提供的食物供给,一些昆虫还是不可能以目前的形态和大规模的数量出现。普遍遭到白眼的蟑螂跟随着人类和面包屑的踪迹来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在阿波罗7号宇宙飞船上都能够观测到蟑螂的行动;体虱早在72000年前人类学会穿衣时,就开始存在于人类衣物中了;在以人类血液为食之前,温带臭虫很可能生活在岩洞里,寄居在蝙蝠或鸟类身上;从10000年前人类有了农业,以及5500年后学会贮存粮食的时候起,蝗虫、谷象、蚜虫等种类的昆虫就找到了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至于家蝇、金龟子、蠹虫和其他各种蛾、跳蚤等昆虫也都伴随着人类建立起自己的家园。 蜜蜂 至少3000年前,人类开始养殖蜜蜂,从此人们就一直享用着蜂蜜和蜂蜡。西方蜂还提供其他方面的用途:大约三分之一的人类所需食物都来自于由蜜蜂授粉的农作物。一旦蜜蜂濒临灭绝,我们将最先失去杏、橘子、苹果、蓝莓、茄子、茶叶、大蒜、胡萝卜、洋葱等食物。长期以来,蜂毒一直以治疗关节炎而著称,这很可能是因为蜂毒中含有蜂毒肽———种潜在的消炎物质。蜂蜜本身就有杀灭细菌的功效,威尔士大学的微生物学家罗丝·库珀发现,在杀灭具有抗生素抵抗性的金**葡萄球菌(一种医院里常见的伤口感染细菌)方面,蜂蜜的功效是红糖液的四倍,很可能是因为蜂蜜含有抑制细菌生长的植物化学成分。 臭虫 在人类历史上,臭虫一直是一种难以消灭的昆虫。14世纪埃及神学家卡迈勒丁,达米里写道:"据说臭虫最早产生于恒温动物身上,对人类有特殊的偏好。"他在臭虫起源的问题上弄错了,最常见的温带臭虫在夜间从房屋的墙壁和被褥里爬出,吸取足够的血液,以完成从幼虫到成虫的脱毛过程。这样看来,它们似乎是人类的伙伴,因为我们最初也是在岩洞里居住。蝙蝠身上至少寄生着12种吸血温带臭虫,岩洞里筑巢的鸟类也是很多种类臭虫赖以生存的基地。DDT(滴滴涕,一种杀虫剂———编者注)可以赶走臭虫,可不久以后它们又随着跳蚤市场上的旧家具回来。臭虫虽不传播疾病,然而婴儿被其过多叮咬易患上贫血症。古代人们在缺乏相关认识的情况下,还曾误认为臭虫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例如,古罗马长老普利尼就用其治疗毒蛇咬的伤口。格伦·赫里克在1914年出版的《对人类和家庭有害的昆虫》一书中提到:“**剂量:7只臭虫与水混合;儿童剂量;不超过4只……其气味还可以缓解兴奋型窒息。” 蚊子 长久以来,蚊子一直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这种最常见的节肢型吸血动物优雅、轻盈,然而它也是致命的。它是人类疾病的头号携带者,传播疟疾、黄热病、登革热、西尼罗河热、脑炎等各种疾病;还携带着引起象皮病的微型蠕虫。但是,3550种蚊子在整个地球的生物网上自然有其生活的空间,鸟类、蝙蝠、鱼以及许多重要的沼泽物种,包括蜻蜓在内,都赖以为食。有足够证据显示,疟蚊(图为其中一种,斯氏疟蚊)曾经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几百年来,疟疾传播一种叫疟原虫的疟疾寄生虫,通过唾液将其注入人体血液中。事实上,在广泛应用奎宁之前,正是靠蚊子传播疟疾,非洲才幸免于欧洲殖民者死于这种疾病,以至于非洲西海岸被称为“白人的坟墓”。另外一种伊蚊,随着**黑奴的船只将黄热病携带到新大陆,这恰恰促成了法国在1803年对路易斯安那州的出让(1803年,法国将从西班牙手中夺到的路易斯安那州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卖给美国———编者注)。 体虱 有三种虱子在人体中安家:毛虱、头虱和它们的后代体虱,其中人体虱(pediculus humanus corporis)生活在人类的衣物中,以人体血液为食,只有人死亡,尸体冷却后才离开人体。1170年被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党羽谋杀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就以身上长满虱子而著称,次日他的尸首被郑重地用长袍裹以示众,当路人看到“虱子就像沸水溢出炖锅一样从尸体中爬出”,每个人都被这一场景吓呆了,之后又笑得直不起腰来。虱子不能在新衣中存活,因而体虱在拥挤不堪又不能经常洗涤衣物的监狱中最常见,这也是为什么各种疾病在战争时期最易传播的原因———斑疹伤寒症、五日热、回归热等疾病都经由虱子的排泄物传播。斑疹伤寒症是由一种叫作里克次氏体属微生物的细菌引起的,数不清的战役都曾因这一疾病而告失败,最早是在14**摩尔人与西班牙费迪南德和伊莎贝拉的军队在格兰纳达交战时,17000名士兵死于这种疾病。后来的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中,许多人也因斑疹伤寒症而致命,这严重威胁到了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以至列宁感叹道:“不是社会主义打败虱子,就是虱子打败社会主义。” 药材甲虫 《为何不食用昆虫》,这是1885年文森特发表的一篇小论文的题目。他在文中指出,昆虫不仅富含营养、可口,而且便于提供,阻止其为人类所广泛食用的惟一原因似乎就是多数人对吞咽昆虫还感到恶心《想像一下清炒桑蚕或是咖喱金龟子》。然而在许多地区,食用昆虫不仅很常见,甚至还很时髦。例如在泰国,盐水蚕蛹是一道美味,mangdand(或叫大田虫)也经常被装饰成沙拉。实际上,昆虫十分有营养: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统计的数据显示,100克的蝗虫含有大约20克蛋白质,所含脂肪却只有6克。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确实总是在无意识地食用昆虫,自从4500年前埃及人发明了储藏粮食的方法,谷象、蛾子、瓢虫就一直藏身于我们的食物中,我们也随之将其吞入腹中。药材甲虫不仅吃面粉、调味品和毒性轻微的药物,甚至还能吃锡板和铅片———就像有人开玩笑地说:“除了铸铁以外的任何东西”。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发现了这些害虫的独特之处,便在一定限度上放宽法规,没有全面禁止人们食用这些昆虫。以无核椰枣为例,每批枣中有5%以上被昆虫死尸或其排泄物污染时,才可以对其进行处罚。金提中昆虫的含有量许可为每8盎司中可含有35粒果蝇卵。

昆虫与建筑科学,很多昆虫天生就是建筑大师,如蜂巢是由上千个等容积的六棱柱行成的,而六边形是一种空间利用率最高的几何图形;白蚁通过建造复杂的空调系统通风排气,使蚁冢内部一年四季温度适宜等,还有很多你百度一下

生物战;防化检测;医疗;用昆虫作实验(果蝇那个);昆虫与社会科学

《昆虫记》读后感。《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着作。作者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虫世界,那份执着,那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实在让我佩服。书中充满了惊奇,充满了情趣,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另一个世界的奥秘——昆虫世界的真面目,更让我发现了大自然中蕴含着的各种科学真理。《昆虫记》的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着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着,也是一部科学百科。作者用那生动活泼的行文,轻松诙谐的语调,向我们描述了昆虫世界中的一幕幕。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还有,萤火虫、蚂蚁、蜘蛛、蟋蟀、毛毛虫,燕子、麻雀……林林总总,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虫的景象,涵盖了关于昆虫的进食、保护自己、交配、养育后代、劳作、狩猎及生死,几近所有的细节。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学学他的精神吧;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法布尔一样去探索昆虫的奥秘,但我们可以学他的精神,去做好其他事情。

趣味昆虫赏析论文含参考文献

观赏昆虫学的研究感想摘 要:本文是作者对观赏昆虫和观赏昆虫学课程内容的介绍以及作者对于观赏昆虫学课程的感想。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观赏昆虫学的研究方法、昆虫的采集与捕捉及标本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观赏昆虫、观赏昆虫学、感想、昆虫资源、采集昆虫在我国,观赏昆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着特别的偏爱,吟诗作画常以昆虫为对象,留下不少传世佳作。人们以虫寄情,以情赏虫,充分展现了中华氏族特有的浪漫与博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虫文化。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这一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鉴于此,我们尝试将民间观赏昆虫的经验总结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写成本文,目的是使大家对观赏昆虫有个基本了解,并通过观赏昆虫的活动增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一、观赏昆虫学课程简介我们学校的观赏昆虫学课程由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开设,肖铁光教授主讲。这是一门选修的课程。为30个学时。使用教材为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观赏昆虫大全》一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安排中除在教室上课外,还有两个学时的参观校标本馆。课程结束后,学生须上交10只捕捉的昆虫作为标本。课程由有趣的昆虫外部结构、错综复杂的昆虫体内世界、昆虫的生物学、观赏昆虫的分类、昆虫疾病、昆虫人工饲料、虫—食品、药品、毒品、虫文化赏趣、方寸之中话昆虫、空中“骄龙”—蜻蜓、乡谣俱乐部—鸣虫、忠勇无敌大将军—蟋蟀、大自然的舞姬― 蝴蝶、独角仙、田园番独特景观。台湾开发的“虎山溪观萤”,日本每年6月上旬举办的“萤火虫祭”,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可在宾馆、舞厅等娱乐场所,集萤火虫于特制的玻璃瓶中,当娱乐达到高潮时,突然断电,释放萤火虫,萤光闪闪,似流线舞动,另是一番景象。中国人对昆虫鸣声的注意和欣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仅仅是欣赏各种野外昆虫优美动听的鸣声。从唐朝开始,人们则将鸣虫作为宠物蓄养在各种笼器内,以便随时随地聆听这一独特的音乐。在蓄养鸣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几种蟋蟀不仅善鸣,而且好斗,从此斗蟋便成了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如果将这些善鸣、好斗昆虫,集中饲养,适时对外开放,使人们在工作之余,细细倾听这一独特的虫国乐章或观看斗蟋的激烈场面,将是又一奇妙享受。昆虫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休戚相关,从文字到语言,从神话到传说,从绘画到诗篇,从战争到政治,从恋爱到婚姻,从娱乐到破案,从邮票到服装,从塔碑到航天……几乎无处不有昆虫的身影,无处不渗透着与之相关的知识。如果能建一处昆虫馆,聚昆虫趣味、知识于一室,将会拓宽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观赏昆虫能给人以美感,可供赏玩、娱乐以增添生活情趣,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观赏昆虫还有益于增加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昆虫多样性,特别是对珍稀、濒危资源昆虫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并使之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三)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群众对观赏昆虫资源尚缺乏一定知识,对昆虫的乱捕滥杀或以商业经销标本为目的大最捕采屡有发生,造成观赏昆虫资源的严重破坏。所以在观赏昆虫活动中,应有正确的娱乐观;合理适度开发利用观赏资源昆虫,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促开发,使观赏昆虫这类自然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八、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兴建于2001年,原址在老图书馆三楼,只有80余平方米,馆藏标本多为农业害虫。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后来在老图书馆一楼扩建了新馆,现已形成占地面积140多平方米,馆藏昆虫20余万只,包括昆虫世界、蝴蝶王国、多媒体放映厅三大场馆在内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标本馆自建成以来,先后接待了包括长沙市教育局等20多个团体在内的数以万计的校内外人士参观、访问和学习,在校学生的参观人次更是难以胜数。曾先后受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教育频道、经贸频道以及东方新报等多家大型媒体的关注、报道,并于2004年被授予“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昆虫馆场馆面积158㎡,馆藏标本20多万号。 静态昆虫展出标本1700多种,8000余号,其中数目较多的有鞘翅目39个科;鳞翅目38个科;膜翅目31个科;同翅目14个科;半翅目12个科;晴蜒目9个科;双翅目8个科;直翅目6个科;等翅目1个科;螳螂目1个科;革翅目1个科;脉翅目1个科;拈翅目1个科等。以教学、科研为主,对校内外各界人士免费开放。建馆以来,在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的同时,也为昆虫爱好者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了场所,激发了参观者热爱昆虫,研究昆虫的热情,在加强广大学生自然观、生态观宣传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期开展的昆虫知识讲座更是吸引了众多人员前来参观学习,人们在参与欣赏昆虫艺术展(蝶画、翅画、蝴蝶工艺品)当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现在,新的昆虫标本馆正在建设中,我们观赏昆虫学课程的同学们有幸作为第一批人员参观了新的标本馆。首先我们来到了位于老图书馆一楼的肖铁光老师的昆虫标本制作室,这里制作出来的标本正在源源不断的向新标本馆迁移。新的标本馆位于文渊阁的四楼,同在四楼的还有我们学校的动物标本馆、土壤和岩石标本馆。昆虫馆的新馆实际上是原来农业生物图书书库,不过现在经过装修后已经焕然一新,新馆的面积更大,展位更多,因为还在建设中,许多标本还没有摆上展台,但是单单就摆上展台的这些标本来说,就已经让我们连声惊叹了。希望还有机会去参观!九、结束语我的论文不长,简单的介绍了许多关于昆虫和观赏昆虫的知识,希望大家在读后能够增长一下对观赏昆虫的认识。学了这门课,收获很多,可不仅仅是弄清了一个区别而已,只是不知该怎么说。湖南观赏昆虫资源丰富,应在做好开发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加以利用,并在利用的同时尽可能加以保护,以保证湖南观赏昆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参考文献 [1] 王音 周序国.《观赏昆虫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 李鹏翔.观赏昆虫[J]. 科学大众(中学版),2001年12期[3] 龙中伟. 观赏昆虫采捕加工法[J]. 农村新技术,2000年06期[4] 郑立军 靳桂敏 杨新廷;. 观赏昆虫刍议[J]. 野生动物,2001年03期[5] 吴福泉. 观赏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J]. 广东蚕业,1999年03期[6] 朱巽. 湖南观赏昆虫资源的利用研究[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4期[7] 高卫红. 另类宠物欣赏——观赏昆虫[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年06期

《昆虫记》有感《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说:“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作者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在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若不是有位如此顽强的法布尔,我们的世界也就永远读不到一部《昆虫记》了。说我们幸运,还有更深的道理。法布尔之所以顽强,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如果他放弃了,丧失了自己那种精神,这世界同样不会出现一部《昆虫记》。《昆虫记》中对昆虫的细节描写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尔超人的观察力,如蝉和蚂蚁乞讨粮食时的狼狈形相:“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调过脸去背对前来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爪子,唔,对不起,是伸着手。头戴十八世纪宽大撑边女帽,胳膊下夹着吉他琴,裙摆被凛冽寒风吹得贴在腿肚子上,这就是蝉的形象。”这段乞讨的描写真是惟妙惟肖。更令人赞叹的是,法布尔对昆虫倒挂姿势的描写:如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真是细致入微,令人赞叹。试问一下,那个人没看到过苍蝇倒挂的姿势,但又有谁去注意它呢?但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上千种昆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也正是法布尔的成功之处。然而,法布尔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偏见”,二是“贫穷”。法布尔勤奋刻苦,锐意进取,从农民后代变成一位中学教师:中学教书二十余年他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出色的论文。尽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学讲堂”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某些人的虚伪,庸俗,妒嫉心里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法布尔生在穷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读完了小学,中学;成年后只靠中学教师的工资,要后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然而,发布而没有向“偏见”和“贫困”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蓄,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挤出一枚枚钱,购买坛,罐,箱,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极了研究资料,化教书匠之“贫困”为昆虫学之富有。他为了完成《昆虫记》几乎是牺牲了一切。他没有抓住一生中出现的许多机遇去巧取功利,过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却安于清苦,坐了一辈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这张“板凳上”。法布尔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为何吃苦的问题,他已经用自己的九十二个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忘却”,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个“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谓“求真”。求真,这就是“法布尔的精神”。在这本《昆虫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昆虫的大千世界,更应该领略到的是法布尔“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昆虫记》精彩片段: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昆虫记》赏析及点评:把池鳐的泳姿比作裁缝的缝针,凸显其迅速有力和熟练。

《昆虫记》中心思想

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 让世界读者首次领略昆虫们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等。

写作要点:将现实的身边故事和书中的知识点结合,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科学的进步,使现在的发展逐渐升高,而科普读物的出现,可以解决我们生活的中“为什么”。

我曾在暑假里读过一本书:《昆虫记》,里面记载了昆虫的生活、捕食方式、还有习惯等,内容丰富,法布尔被人们称之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可见法布尔对于这本书付出的精力,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一起和我去昆虫的世界里旅行吧!

比如第三章石蚕(石蚕蛾的幼虫)。书中的石蚕,巧妙的使用了金蝉脱壳,成功的远离了危险。石蚕身上有一个小鞘,被达尔文称为是它的潜水艇。小鞘也是石蚕必不可少的东西呢。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许多昆虫的习性和外貌,更加让我明白的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昆虫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达尔文这样热爱大自然、热爱昆虫的人的存在,让我充分的了解了昆虫。

以前,在我没看这本书时,我对昆虫这个词深感厌恶,的确的,我是一个女孩子,女孩子对于昆虫,大多数流露出来的是皱眉,因为在这些女孩子心目中的昆虫很恶心,我就是其中一个。但是,读完这本书,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这些可爱的昆虫。

达尔文生动的描写了一些常人都不会注意到的小细节,昆虫的一举一动,他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探究了,并且写出了着名的《昆虫记》。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天空中的云和平时不太一样了,会注意到它们的形状等;在室外,若是有蚂蚁成群结队的排队“搬家”,就会知道要下雨了;再退一步,下雷阵雨了,出现的并不是闪电而是声音……这些都是常识。

大自然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世界,她像一首诗,赋予了“字”智慧和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她也赋予了“标点符号”预知和一种种神奇深奥的力量,达尔文,他就是这首“诗”中的探究者,他是我最崇拜的人。去发现吧,那神奇深奥的力量,就在大自然中!

写完这篇文章,我仍然思路万千,意犹未尽,这是我的“昆虫记小论文”,也是我的第一次论文。“昆虫总动员,一起来发现!”总而言之,我写完了文章,这是我的“成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