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多动症的心理研究和矫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0:00:59

多动症的心理研究和矫治论文

(1)多动症是一种病态心理:活泼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有人把多动症的多动表现看成是儿童的天性,是人格问题。目前的研究发现,多动症的多动与儿童活泼的天性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是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多动是心理缺陷的外在表现。(2)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多动症不是儿童的故意行为,而是一种无法自控的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障碍。(3)多动症是一个长期、慢性的疾病过程: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在学龄期儿童最为明显,但多动症是一个长期、慢性的疾病过程。有的从婴几时期开始就有了多动症的一些表现,有的患者到了成人仍残留有多动症的一些表现和后果。所以,对多动症患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进行长期帮助,坚持长期不断的合理治疗,以便取得良好的结果。(4)多动症不会完全自愈:部分多动症儿童到了成人,多动症状明显减轻及消失,于是就误认为多动症是可以治愈的,故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主张进行治疗,更不愿用药。实际上,未经治疗的多动症儿童,许多症状可持续到成人,如注意力涣散、脾气暴躁、情绪易冲动等,甚至有所发展,如好斗殴、行为放纵、酗酒及凶杀等;有的甚至患了其他精神疾病。所以儿童多动症一般不会完全自愈,应及时进行诊断和综合治疗。(5)多动症是可以治疗的疾病:儿童多动症药物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如果配合心理治疗,教育训练,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6)儿童多动症的治疗要因人而异:儿童多动症的病情有轻有重,发病有早有晚,治疗反应有好有差,疗程有长有短,因此在治疗上要因人而异。对病情较轻的,应以教育为主,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治;对病情较重的,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要坚持治疗相当长时间,短则半年~1年,长可3~5年以上。

区别孩子是多动症还只是好动〈1〉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多动症儿童无一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具有注意力缺损症状。而好动的孩子做他所喜欢的事能专心致志地去做,并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他上课及做功课时表现不安宁,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2〉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好动的孩子的行动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多功症患儿的行动常呈冲动式、杂乱,有始无终。〈3〉自制能力:好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安分守己不再胡乱吵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多动症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1、活动过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2、行为不良,好打架斗殴,爱发脾气,横行霸道,不服管教.3、情绪不稳,多冲动行为,做事不考虑后果,任性而行.4、异乎寻常的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无抵御环境干扰的意志力量.5、学习困难,成绩低劣,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是智力发育虽基本正常,但学不进去,有厌学情绪.帮助“好动”的孩子克服好动1、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时,你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2、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参加适当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3、避免含铅食物。铅中毒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不给孩子吃铅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不给孩子用铝制器皿。4、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5、不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教给他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问题得方法。治疗“多动症”方法很重要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单纯的药物并不能完全根除孩子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是必要的。通过治疗帮助孩子解决不善于结交朋友的问题、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孩子的组织能力。由于多动症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家庭,所以最好让多动症孩子和他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一起配合治疗。1、药物治疗治疗多动症的常用药包括甲强龙氢氯化物(利他林),以及右旋安非他命硫酸盐。至于这些药物在减轻多动症症状方面的具体疗效还无法确定,但研究者相信它们可以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减少冲动。2、心理治疗父母和教师的咨询工作使父母和教师懂得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及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管教应该是及时的、公正的、耐心的和有信心的,不能苛刻要求儿童,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辅导帮助。3、环境治疗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的原因之一,良好的家庭气氛,还可防止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4、精神治疗一个孩子的人格由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影响两部分组成,所以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要求家长和老师发现孩子的天赋进而正确引导,孩子就能顺利健康的成长,也就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以及正常甚至优异的学习能力。所以“儿童的学习、行为、能力、人格、家长教育观点”等以上因素其实是成功教育的完整组成部分,不能分割,也不能独立存在。5、医生治疗医生通常会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会随之消失,但事实上多动症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孩童时代。最近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有40-80%的人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症状,还有50%的人会持续发展到成人时期。

多动症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也是学龄儿童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精神健康问题之一,常常导致儿童学习困难 ,缺少自尊、自信,人际关系不良,情绪问题等,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系统和规范的治疗至关重要。研究认为多动症是由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应该根据每位儿童的实际情况采用个体化的综合的治疗措施。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药物在改善多动症儿童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和冲动、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肯定的疗效,是治疗多动症的重要环节。药物治疗的好处在于通过控制症状,使心理治疗和教育训练得以实施。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两大类,一类是兴奋剂类如哌甲酯,通过提高突触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的利用率而发生作用,起效较快,能在短期内改善症状,疗效较短,约75%的患儿效果较好。另一类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托莫西汀,该药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动症的非兴奋剂药物,疗效与哌甲酯相当,起效较温和,其疗效持久、无药物依赖性、尤其适合于有共患病如抽动、对立违抗、情绪问题等患者。 2、心理行为治疗:主要是针对多动症的心理缺陷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及情绪反应方式,习得良好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儿童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的能力,树立其自信心。此外,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也是行为治疗中的常用方法,经过临床研究证实,这些方法对某些儿童提高脑功能有效,如果有效则效果将持续较长时间。这些训练应选择有适应症的儿童,并且规范进行。 3、父母培训:家长是治疗儿童多动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循序渐进的步骤交给父母管理儿童行为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家长对多动症的认识,包括认识到多动症治疗的意义以及治疗过程,使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和配合治疗。 4、学校干预:教师在多动症儿童的治疗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应给患儿多一份关心和帮助,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使孩子增强信心,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多动症是一种复杂的、引起多种问题的障碍,任何单一的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药物虽然效果肯定但并不能在短期内治愈多动症并解决所有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尽量长期规律使用并且需要心理行为治疗以及家长与老师的配合才能得到最佳疗效。对于典型的多动症儿童,综合治疗的效果大于任何单独药物治疗或单独的心理行为治疗。

(1)明确疾病性质,正确加以对待。父母既不能歧视、责骂或殴打他们,也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使他们更加任性和好斗;既要耐心教育,又要严格要求。

(2)逐步矫正多动行为,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

(3)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渲泄过剩的精力。

(4)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让他们从小养成按时作息、起居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5)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协调家庭关系,缓和家庭气氛。

网瘾矫治论文国内外研究动态

从网上找到成瘾专家何日辉关于杨永信模式的解答,两篇文章,层层递进,系统阐述网瘾的本质,网瘾的外在表现,网瘾如何治疗,以及杨永信模式的本质。

前几天,我在日辉心理)推送了题为《杨永信,为什么你还没被治疗?》的文章后,不少读者朋友纷纷前来咨询有关网瘾治疗相关问题,今天我就其中较多人提出的几大问题,作一个统一的回复。到底存不存在“网瘾”这种疾病?

我认为,存在。

不仅我,(有寻求帮助、想和何日辉交流的朋友v x:herihui2015)

,很多医学界的研究人员也初步认为,“网瘾”的确存在。

没错,关于“网瘾”是否是一种疾病,以及其诊断标准,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都有争议。主要分成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根本不存在“网瘾”这种精神疾病,所谓的“网瘾”青少年只是迫于现实太多的压力,逃到网络中寻求安慰,简单来说只是行为问题。·      另一派则认为,的确存在这种精神疾病。因为从精神科的诊断标准来看,部分“网瘾”青少年的确达到了精神科相关症状的诊断标准。我个人就比较倾向于这一派。

图为《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那诊断标准到底是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上网搜索陶然教授的学术论文。如果说得简单一点,要诊断为网络成瘾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当事人的上网行为须出于非学习工作目的,而且这种行为令其社会功能即学习、工作和交往能力受损,其对上网充满渴求和冲动感(有心理依赖),并且在强制不能进行该行为的时候有明显的戒断反应(焦躁、烦躁、发脾气,想尽办法上网)。一直以来,国内外都有很多关于网络成瘾机制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功能磁共振(fMRI)发现,真正患有网瘾的青少年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功能区发生的改变跟赌博成瘾的患者的非常相似。这些研究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网瘾是存在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表明,网瘾可引起大脑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据《长江日报》)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网络成瘾类似于赌博成瘾,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目前国内外业界早就形成共识,行为成瘾也是成瘾疾病的一大类型,包括赌博,网络,购物,性方面的行为成瘾等等。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其实网络成瘾是潜意识层面存在的病理性条件反射。患者一心烦、无聊就想到上网,想到上网就有开心、兴奋的感觉,并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如果家长阻止,容易引发双方的激烈冲突。患者其实清楚这样的行为是有害的,会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学习、社交,但他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冲动。需要特别说明,我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但绝不是精神病。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医学上,精神疾病的所指范畴非常广,包括吸烟上瘾,还包括抑郁症,失眠症,焦虑症,多动症等。但精神病的所指范畴很狭隘,很多人把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他们所理解的精神病往往指的只是重度精神分裂症 。网瘾到底应该怎么治疗?有很多科学、综合性的手段,但肯定不应该是杨永信那样的。 像上面说的,网瘾患者明知上网导致自己的社会功能受损,但无法自控。这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比较自卑,缺乏自信,继而不断到网络世界里逃避,形成恶行循环,这种心理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而从根源来看,网络成瘾的根源是家庭。以我多年在青少年成瘾治疗的临床经验和实践来看,有行为问题和网瘾问题的青少年都源于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主要是其父母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偏差。最常见的比如:·      溺爱型,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一味的满足,不给予积极健康的引导。·      忽视型,父母忙于工作和生意,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造成亲子关系淡漠。·      控制型,只要孩子不听话,就采取非常手段,包括打骂等,迫使孩子听话,导致孩子更加叛逆。这些教育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的僵化。如果更深一层,父母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一方面来源于父母各自的原生家庭,他们受到自己父母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观点,会不自主地应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父母双方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也会因为观念不同出现冲突,令孩子无所适从,所以有的家庭还同时存在溺爱型、控制型等问题,这样孩子的心理障碍问题更多。如果不纠正,这种问题会一代传一代。 所以,正确的治疗方法也要对家庭成员进行心理干预。2006年,陶然教授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网络成瘾诊疗基地“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要是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基地通过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甚至包括将虚拟游戏在现实中进行模拟等一系列系统的方法。对于一些严重的个案,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因为重症网瘾有可能会引发或者共病其他精神障碍,比如强迫症、抑郁症,甚至是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需服用相关药物,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治疗。所以,并不是一吃药就是不科学的治疗手段、更不是精神疾病不需要吃药。我本身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治疗。我创办的日辉心理(微   信   号:R   H X    L  5 1  91 )主要是针对各位成瘾、抑郁症和学习障碍的高效干预,在行为成瘾方面干预的对象往往是更严重的复合型成瘾行为,比如网瘾与赌博成瘾共病,治疗方式与陶然教授的方式有相似之处。不过,我们更侧重于心理干预和家庭干预的力度更大更高效,在药物使用方面更慎重。总的来说,要从脑科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维度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孩子的问题,进行深度的,系统化、人性化、高效化的心理干预和综合治疗,这是医学界的共识。只要帮青少年治好戒除网瘾就可以了吗?远远不是,还要帮他们重建家庭关系,重回学习轨道。重建家庭关系主要通过家庭治疗,上面已经提过了,不再赘叙。 网瘾青少年往往是学生,他们主业是学习,戒除网瘾是为了重回学习轨道,健康地回归社会。这就涉及到学习障碍的治疗,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目标是让这些孩子回到课堂时,能处于一种积极的、专注的精神状态,快乐高效学习,快速赶上学习进度。甚至不排除,让他们学习“上瘾”,从一个问题少年变成一个优秀少年。 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心理干预技术已经成熟,而且还在不断迭代,曾经用了不到30小时的心理干预,治愈了一个“网瘾+恋物成瘾+学习障碍+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的归国高中生。(详情请点击《优秀的父母为何却养出“问题”儿子》上、《优秀的父母为何却养出“问题”儿子》下。在医学上到底存不存在“电击疗法”?

是存在的,可基本被淘汰了。

我看到大部分报道和评论文章把杨永信的办法称为“电击疗法”,而另一些则称其为“电休克疗法”。这两种疗法完全不是同一种东西,不能混淆。 先说后者。在现在,“电休克疗法”发展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主要针对重度精神障碍(往往包括重度抑郁症,重度精神分裂症,有暴力倾向的双向情感障碍等)进行治疗。在药物和心理咨询对患者无效的情况下,在麻醉状态下,对患者全身通电流,患者基本感觉不到痛苦,其体细胞的细胞膜迅速恢复零电位,对其病情往往会有明显改善。但这个办法只能针对临时性问题,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而且有效率大概在70%~80%,对有些患者是无效的。即使是对其有效的患者,后续也还要利用药物和心理治疗进行根治。所以,电休克疗法在临床上有所应用,主要针对重度患者,是比较人性化疗法。电击疗法是另一种疗法,一般是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给其身体通电流,目的是让他痛苦。说得专业点,是为了建立厌恶性的条件发射。很久以前,有人曾经用来治疗所谓的“同性恋患者”(目前同性恋已经不是精神疾病,这是另一话题了)。电击疗法还曾经应用在强迫症治疗上,简单来说,就是将电击的痛苦感觉和某种行为进行连接,让患者一想到这种行为就痛苦,从而减少这种行为。青少年被强行电击到痛哭流涕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给病人很大的痛苦和伤害,而且治标不治本,所以目前这种疗法基本被淘汰。如果杨永信用的的确是这种方法,那实际上是借电击疗法之名行酷刑之实。从报道上可以看出,他不是将电击的痛苦和上网行为进行连接,而是让电击的痛苦和孩子所有的不听话进行连接,迫使孩子“听话”地向家长道歉,或谎称愿意留下治疗等等。这不是治疗,这是暴力威胁。所以,家长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因为电击疗法曾经属于医学疗法,就盲目崇拜接受,要认识到事情的本质。痛苦电击会让孩子们带来什么心理障碍?最可能的,最常见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TSD通常指人遭受重大挫折、打击或者重大自然灾难后的心理障碍。从已有报道看,对青少年来说,杨永信的疗法是他们人生的重大打击,他们日后想起这段经历仍会害怕、恐惧,出现回避性的行为,甚至会患上失眠症,抑郁症等。而且,这个方法没有真正解决网瘾青少年或问题青少年背后的家庭问题,往往会恶化亲子关系,家庭冲突更加剧烈,甚至家庭破碎。根源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就很容易反复。为什么那些家长会心甘情愿把孩子交给杨永信?

是痛苦和无奈。

据报道,不少家长明知道孩子在承受身心的折磨,仍要求孩子留在临沂网戒中心“治疗”。我很多朋友都说,这些家长是脑子进水了吗? 其实,我非常能够理解这部分家长。很多问题青少年并不一定是网瘾,只是有行为问题,比如逃学逃课、打架斗殴。这些问题来源于家庭,也就是亲子关系已经非常僵化,家长束手无策,学校也没有好办法。这部分家长很痛苦,如何帮他们走出痛苦就催生了庞大的戒瘾市场。 临沂网戒中心及类似机构就是狠狠抓住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孩子叛逆,家长就把他们送到这些机构里,让孩子听话,哪怕用的是痛苦的电击疗法。所以,他们的行为看似愚蠢,但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我最后想说的。不单是网瘾,青少年成瘾和行为问题都需要深度的,系统化、人性化的高效心理干预和综合治疗。可是,在国内具备这些条件的机构非常少,仍需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去努力,让深陷痛苦的家长和孩子有一个出路。批评杨永信并不是目的,而是要让大众了解到这些问题,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本质和科学治疗方法。各种报道和评论,是为了让更多家庭学会自我反省和提升,不要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孩子。父母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时,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范,让孩子在得到尊重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走极端。父母要学会成长。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

副标:杨永信综合网瘾戒治模式专业性揭秘

最近,临沂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临沂发布”挂出声明,无非就是声称临沂网戒中心没有问题。然而,杨永信事件发酵至今,杨以及其机构给青少年带来的身心痛苦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可令我失望的是,国内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权威组织和专家至今未有人发声。

而近日一名受害青少年发布的在临沂网戒中心里的亲身经历的文章,(能不能链接那个小朋友的文章?)更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一个从事多年成瘾性疾病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大夫,我,何日辉,必须站出来再次发声!从专业角度分析,杨永信是怎么一步步控制青少年和家长的呢?为什么相当部分的专家、家长、甚至被其治疗过的青少年会甘愿为杨永信“背书”? 我们必须形成合力,不能让临沂网戒中心和杨永信屹立不倒,要让相关机构和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否则在21世纪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是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界的耻辱、山东人的耻辱,更是我们国家的耻辱!!!

一、专家和家长的判断标准太表面

据@临沂发布的声明里说,“安排相关专家对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了调查”,结果是临沂网戒中心采用的是“心理行为治疗+个性矫治+同步家庭治疗+药物治疗”综合网瘾戒治模式,成功率达90%以上,还说使用的仪器是符合规范的“低频脉冲治疗仪”,最后还欢迎大家来监督。

这500多字的声明有如蜻蜓点水,本质问题一概没有涉及。相关专家是什么人?调查过程和标准是怎样的?低频脉冲疗法治疗网瘾有没有科研数据支持?是否人性化?青少年有没有心理创伤?一个字都没有说。

先不说所谓相关专家指的是谁(不排除是自己人调查自己人),只探讨一下调查标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一种疗法是否有效、科学,要从身体、心理、行为等多个维度去判断。我怀疑,所谓的相关专家只是到现场走了一遭,看到青少年们个个乖巧,家长们对杨永信交口称赞,就得出了声明里的结论。他们调查的标准是表面的,孩子们真实的心理感受如何?有没有撒谎?所谓的治疗是否造成心理创伤,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他们不管。

大部分父母的判断也很肤浅。孩子以前爱上网,现在当面表面上不上了;孩子以前打架顶嘴,现在顺从得像小绵羊……总之以前家长不喜欢的行为没有了,孩子听话了,孩子就是变好了。孩子心里面什么感受?他们也不管。

我相信,如果可以给那些青少年进行一个系统、详细、专业的心理、行为评测,结果很可能大相庭径。更不用提所谓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据报道,临沂网戒中心里只有2个所谓的心理咨询师,而且是刚毕业不久的。

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一行的人都知道,少则100多个,多则300多个青少年和家属,2个心理咨询师做心理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而且效果很好?这是弥天大谎!而据说每个孩子吃的药和数量都类似,都是精神科用药。请问,每个孩子的状况都不一样,这种没有个体针对性的用药,能叫药物治疗吗?!

二、“心理行为治疗和个性矫正”的本质是青少年们对杨永信的恐惧反射太强大了

这个角度很好明白。简单来说就是,你听不听话,不听话我就电得你痛不欲生!想不听话都不行。

据报道,青少年到了网戒中心要首先接受“诊断”。按照精神科的专科诊断程序,首先详细问诊孩子和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是否有异常表现、严重程度、时间、社会功能受损情况等,必要时还要结合心理测量、身体检查,以及进行鉴别诊断,并进行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最终才能得出结论。可在临沂网戒中心那里完全没有程序,而是直接给青少年通电,制造恐惧和痛苦。

说得通俗点,这叫“下马威”,说得专业点,这叫在潜意识层面迅速建立恐惧性的病理性条件反射,类似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不是“诊断”,而是利用痛苦制造真正的精神疾病患者(急性应激障碍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

而且,比被蛇咬恐怖得多的是,这种通电摧残短则30分钟,长则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你能想象毒蛇咬人长达这么长时间的恐惧吗?!虽然不会一招致命,但永无止境的折磨不是比死亡更恐怖吗。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人生没有出路,只能等待死亡的过程。

这种所谓的“诊断”,无异于就是酷刑下的刑讯逼供结论。公安司法界的刑讯逼供制造的冤案已经大量减少,但是竟然在医学界杨永信之流用更残酷的手段刑讯逼供青少年!这是“诊断”?!这种事情被国际上精神医学界同行知道,简直是国内精神医学界和国家的奇耻大辱!而我们精神科和心理学权威专家和学术组织至今却还在沉默?!

首次“诊断”后,噩梦远远还没结束。报道披露,网戒中心的规矩多如牛毛,不能大笑,不能看窗外,不能独自呆着……青少年稍有犯规就要再次被通电,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个小时,三天两头就被“电”是常有的事。

这种所谓的“行为治疗”,其实就是在青少年“首诊”建立恐惧性病理性条件反射后,让他们一想到违反规定就会遭受残酷的电击。人在恐惧之下选择顺从来进行自我保护,这是很正常的心理行为反应。所以,所谓的“行为矫正”的结果,就是令那些青少年成为一群在杨永信之流和父母面前的温顺的小绵羊。

至于,杨永信所谓的将电休克治疗仪改为符合规范的“低频脉冲治疗仪”,这是典型的用合法仪器在干非法的事,是在犯罪!没错,仪器是合法的。在临床上,这种治疗仪其实跟“电针疗法”的原理雷同,多用来进行康复治疗,比如神经麻痹引起的肢体瘫痪、肌肉劳损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如果是用在精神心理领域,是利用电针的痛感与某些行为进行结合,建立厌恶性条件反射,所以可以用于强迫症和癔症等的辅助治疗。但正规操作是医务人员把电针按照针灸进针的方式插在患者的特定穴位,进针的深度仅仅会让患者感觉有点胀痛,然后通微弱电流。痛楚的确是有的,但不会超出患者能承受的范围,并且,治疗前一定要征得患者同意。

杨永信那里截然相反。有被“治疗”过的青少年回忆:电针深深地插进他手里,一直到插不进为止;穴位的选择很危险,太阳穴也要被通电(电针治疗绝不会选择太阳穴);一台治疗仪的电流不够?那就两台一起上,一根电针上夹着好几个通电夹子,甚至把进针部门都烧焦了,所以“诊断”青少年所用的电流远远不是50毫安,这是用电击方法进行摧残!更不用提通电过程中,青少年被五花大绑,反抗无效,而且还不断威胁恐吓……

这种残忍的方法比杨永信之前使用的电休克疗法还残忍。因为电休克治疗可以导致患者短暂丧失意识,而杨永信用所谓的低频脉冲治疗仪对孩子进行电击时,孩子是在清醒状态下接受长时间的电击,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更大的创伤和恐惧。

何况,真正的电休克疗法一般用于用药无效的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可是,这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实在是在太大了,很不人性化。所以大部分专业机构里已经改良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即在患者静脉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通电流,患者基本没有痛苦。

那为什么杨永信在电休克治疗方法被禁止后,又发明了用低频脉冲治疗仪进行电击治疗呢?因为他要进一步制造、强化恐惧,这是他所谓的综合网瘾戒治模式中的核心和关键,否则这个模式根本没有他所谓的疗效。

在被电的过程中,杨永信对青少年问话,青少年必须臣服于他。孩子对杨永信、临沂网戒中心、“13号房”和通电仪器的恐惧性病理性条件反射越来越强,绝大部分人会患上急性应激障碍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尤其是后者,如果不进行专业的康复治疗,可能伴随终生。

患者通常表现为脑海里反复出现被电击情景,做噩梦,警觉性增高,情感麻木,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迟钝,出现社会性退缩,经常回避被杨永信电击治疗的事情;甚至经常觉得杨永信在监控和迫害他们(实际上,不少时候杨永信的确在做这样的事情),严重的话会出现被害妄想精神症状、重度抑郁症等。那些在临沂网戒中心自杀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在电击后患上急性应激障碍或者PTSD,继发重度抑郁症后自杀的。而部分极为愚蠢的父母还认为是自己把孩子送晚了导致的,呜呼哀哉!

三、“同步家庭治疗”的本质是家长被假象蒙蔽,甚至被催眠,进而被精神控制

这里说的催眠,指的不是给人下迷魂药般的催眠,而是利用团体形式,有意引导那些被电击的孩子们短时间内深刻反省自己错误行为,让家长们对杨永信深信不疑。

媒体报道提及网戒中心有点评课,从形式和内容看来,类似于团体心理辅导。在课上,家长控诉孩子,孩子反省己过(孩子反省时说自己的问题越严重,越会得到杨永信的肯定,所以孩子会有意撒谎),他们扑通跪在父母前面,哭着忏悔(绝大多数情况孩子也是在恐惧之下演戏)。天啊,那么顽劣甚至五毒俱全十恶不赦的问题少年一下子就改过自新了!这给其它家长们的冲击太大了。他们受到了这个场景的催眠,继而崇拜杨永信,认为杨永信的一切都是对的。

家长的大脑中形成严重的单向思维,批判能力丧失,让他们完全无法察觉网戒中心的种种问题,哪怕孩子告诉家长真相,也会被认为是撒谎,家长们被杨永信精神控制了。在家长的心目中,杨永信成了一个神一样的存在,所以,如果有人要批判杨永信,那就是在诋毁他们心目中的神,因此,家长们会不顾一切地维护杨永信,甚至对他们认为的诋毁者进行恐吓、打击,甚至有暴力行为。实际上,杨永信的作用已经不亚于邪教的教主,可怜又可恨的父母则在无知愚昧中成了他的牺牲品还不自知。

而且,杨永信对孩子们的控制也得益于他对家长们的精神控制。孩子即使出了院,也还笼罩在恐惧之中,因为他们只要不听话,又会被家长送回去接受折磨,这种永远无法摆脱的恐惧,让孩子生活在压抑和绝望中,但是又不能表现出来。

而杨永信针对孩子和家长采取的方法,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利用大脑的短路径机制,在潜意识层面形成牢固的病理性条件反射:孩子们一想到杨永信、临沂网戒中心、13号房和电击仪器就出现高度恐惧性反应;而家长们一想到这些就很开心,想到杨永信是个神一般的存在,把他们顽劣的孩子迅速变成一个听话的孩子。这个病理性条件反射如此牢固,以至于大脑的长路径,即经过理性思考然后产生判断的作用完全无法发挥作用。(此处加入大脑长路与短路的图片)

四、赞扬杨永信的孩子可能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通常指被害者对加害者产生好感、依赖,甚至反过来帮助加害者的一种情结。被害者的生死完全被加害者操控,加害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甚至把加害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孩子们深知,无论是否身在临沂网戒中心,只要自己的父母没有从盲目崇拜杨永信的状态中逃脱出来,自己就会牢牢地被杨永信控制住。因为被控制,所以更恐惧,以致杨永信对他们一丁点的嘉奖和恩惠都兴奋不已,选择明哲保身,甚至转而崇拜杨永信。

纳粹集中营中也有犹太人成为希特勒们的帮凶,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不排除有部分孩子出现了这种症状,到处宣扬杨永信的丰功伟绩,攻击那些批评杨永信的人。但是,希特勒们的帮凶们所说的希特勒丰功伟绩,并不能掩盖希特勒的残忍!

临沂网戒中心里的统治体系进一步加剧这种症状。那里的制度简直让我震惊:青少年被指派不同任务,有特定职务的人拥有能把别人送去通电的权力,监督和举报无所不在。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在试验中,一群大学生分别扮演狱警和囚犯的角色。扮演狱警的大学生本来心理健康,但在监狱的特殊环境下,他们变得比平常更加暴力,甚至以惩罚犯人为乐,成为施虐成瘾者。

在临沂网戒中心也发生着同样的事情。青少年们被分成对立的、有冲突的等级。有特权的人拥有把人送去通电的权利,在压抑的环境下,他们变得更暴力,并开始享受虐待其他盟友的快感。而被惩治的人也因此渴求这种特权和快感,他们就会在这个体系中按照杨永信的要求表现所谓良好,获得特权后转而去虐待其他盟友,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

而杨永信的“高明”便在于,他让受虐者转换为施虐者的一份子,即使有些没有转换为施虐成瘾者,但是亲自目睹其他盟友被电击的场景,会不断强化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而自己成为帮凶的事实又往往会加重其内疚感。

五、再次强调,问题青少年需要多维度、人性化的综合治疗

在我治疗过的案例中,青少年的成瘾和行为问题无一例外均源于原生家庭,比如家庭关系恶劣、教育方法有误等等。要从脑科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维度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孩子的问题,进行深度的,系统化、人性化、高效化的心理干预和综合治疗,这才是正解。

最后,我想说的是,近期不时有一些自称曾在临沂网戒中心接受治疗的青少年,公开曝光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其中的真实性也曾一度受到质疑,作为相关的专业人士,我也非常期待有关部门或机构能本着负责的态度,对有关的“杨永信模式”,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其行为进行及时禁止,必要时接受法律惩罚。

直接在各大网站上搜索撒!

网瘾的危害作文:

At present, the harm of Internet addiction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1、A waste of time。Game developers and Internet cafe operators have set up a large number of checkpoints and traps in the game in order to attract and retain guests。

Even if these student players fall into them step by step, they can't extricate themselves。Some students even stay up all night。

2、Hazardous to health。If you indulge in online games for a long time, you will lack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resulting in autism。

If young people are addicted to online games for a long time, the left front brain will be greatly affected, further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ight brain, which directly leads to sub-health status or insanity。

3、Personality alienation。Most online games take "attack, battle and competition" as the main components。

Playing racing, blasting, shooting and other games for a long time will have an impact on people's senses, making people blurre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games。

Once such a vague state is formed, the consequences will be very terrible。

译文:

目前来讲,网瘾的危害主要有三方面:

一,浪费时间。游戏开发商和网吧经营者为了吸引和留住客人,在游戏中设置了大量的关口和陷阱,目的就算让这些学生玩家一步一步的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有的学生甚至通宵达旦,夜不能寐。

二,危害健康。如果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游戏,那就缺乏人际沟通,造成了自闭症。年轻人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左前大脑将会受到巨大影响,进一步影响到右脑发育,是直接导致亚健康状况或精神错乱。

三,人格异化。大多数的网络游戏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长期玩赛车,爆破,射击等游戏,对于人的感官都会有冲击,让人将现实与游戏的区分感觉变得模糊。一旦形成这样模糊状态,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论文多动症研究目标

多动症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也是学龄儿童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精神健康问题之一,常常导致儿童学习困难 ,缺少自尊、自信,人际关系不良,情绪问题等,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系统和规范的治疗至关重要。研究认为多动症是由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应该根据每位儿童的实际情况采用个体化的综合的治疗措施。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药物在改善多动症儿童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和冲动、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肯定的疗效,是治疗多动症的重要环节。药物治疗的好处在于通过控制症状,使心理治疗和教育训练得以实施。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两大类,一类是兴奋剂类如哌甲酯,通过提高突触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的利用率而发生作用,起效较快,能在短期内改善症状,疗效较短,约75%的患儿效果较好。另一类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托莫西汀,该药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动症的非兴奋剂药物,疗效与哌甲酯相当,起效较温和,其疗效持久、无药物依赖性、尤其适合于有共患病如抽动、对立违抗、情绪问题等患者。 2、心理行为治疗:主要是针对多动症的心理缺陷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及情绪反应方式,习得良好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儿童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的能力,树立其自信心。此外,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也是行为治疗中的常用方法,经过临床研究证实,这些方法对某些儿童提高脑功能有效,如果有效则效果将持续较长时间。这些训练应选择有适应症的儿童,并且规范进行。 3、父母培训:家长是治疗儿童多动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循序渐进的步骤交给父母管理儿童行为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家长对多动症的认识,包括认识到多动症治疗的意义以及治疗过程,使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和配合治疗。 4、学校干预:教师在多动症儿童的治疗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应给患儿多一份关心和帮助,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使孩子增强信心,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多动症是一种复杂的、引起多种问题的障碍,任何单一的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药物虽然效果肯定但并不能在短期内治愈多动症并解决所有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尽量长期规律使用并且需要心理行为治疗以及家长与老师的配合才能得到最佳疗效。对于典型的多动症儿童,综合治疗的效果大于任何单独药物治疗或单独的心理行为治疗。

开学了,孩子们都已经回归学校和课堂。有些孩子不太爱学习,比较调皮好动,家长可能会担心,这是不是“多动症”啊?其实呢,好动情况和“多动症”并不是一回事,那具体什么是多动症,有什么典型症状,该如何应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使家长和老师感到无可奈何。

国内儿童青少年多动症总体患病率为,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专家认为,神经生物学的假设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女孩子的多动症发病率相对较低:女孩不同于男孩,她们能够制造更多的多巴胺受体,正是这种受体使她们相对受到了保护。

还需要注意的是,多动症女孩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于男孩,不像男孩那么吵闹,症状更加隐秘,注意力不足可能在其诸多症状中排第一位。但是也有极端“运动功能障碍”的女孩。

此外,早产儿及剖宫产儿患多动症的概率较高,大约在60%以上。综合国内外儿童多动症流行病学研究,较为一致的结果是:儿童多动症发病的高峰年龄集中在8~9岁。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家庭不和睦、低 社会 阶层、儿童发育性迟滞或者躯体疾病将增加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而随着生活方式、环境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多动症患儿有哪些表现?

注意缺陷

注意缺陷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注意力短暂、不能集中,缺乏持久性,容易分心,经常粗心大意。一件事情没有做完注意力就提前转移,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常常因为注意到了另一件事情而对正在做的事情失去了兴趣,但是最终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进行到底。

在临床上,多动症患儿的注意缺陷常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主动注意时间短;②随着注意时间延长表现越明显;③在枯燥的环境中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④极易受外界环境干扰; ⑤上述情况持续时间长。

多动行为

多动行为是指组织不好、调节不良且过度的活动。这些活动毫无目的和意义。往往在需要安静的环境中有过分的不安稳,可以表现为来回奔跑,从坐的地方站起来,过分多嘴和喧闹,坐立不安,辗转反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正常的谨慎和克制,不受家人、老师的管教和约束。上课的时候小动作不停,一会儿切橡皮,一会儿撕纸片,甚至不时学小动物叫。下课后则不断招惹别的同学,到处奔跑,不能安静地完成一种活动。

多动是儿童多动症的一个重要表现,常常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多动是随时间逐渐出现的;②活动量并不比正常儿童多;③动作常无目的性;④并非所有的多动症患儿都“多动”;⑤“多动”大多至青春期后逐渐消失。

冲动行为

冲动行为是指在 社会 交往中缺乏控制力,在多种场合行为鲁莽,强行加入或者打断他人的活动,抢先回答别人尚未说完的问题,在任何活动中不能按顺序排队等候,行为不顾及后果,容易闯祸。

多动症患儿由于自控力差,常常有冲动、任性的表现。冲动任性常常与多动症状同时出现,是儿童多动症突出而又常见的症状,有学者甚至认为是儿童多动症最核心的症状。

其他伴随症状

多动症患儿还会有一些伴随症状,如注意力障碍、控制能力差、活动过度、学习困难、感知觉功能异常、行为问题、社交问题、情绪问题、认知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睡眠问题、执行功能障碍等。

如何预防儿童多动症?

防止铅中毒

研究发现,铅的暴露水平与注意缺陷、多动及冲动存在低到中度的相关性,1~3岁儿童接触铅与多动和注意行为相关,但这种相关性非常低。轻度铅中毒的患儿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安感、记忆力减退;重度铅中毒可导致严重的脑病甚至死亡,但不能就此认为铅中毒是引起儿童多动症的主要原因。不过,为了防止铅中毒,建议父母让孩子多吃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铁、大蒜素的食物。此外,果胶有抑制铅吸收的作用,酸奶可刺激胃肠蠕动而减少铅吸收,因此也应适当给孩子多吃。

孕期多吃鱼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孕期吃鱼量和孩子日后患儿童多动症的概率有一定的关系。研究指出,孕妇每周吃两次鱼可以使孩子日后多动症症状减少60%。另外,英国 健康 指南也建议孕妇每周吃两次鱼,且其中一次最好为肥鱼(如三文鱼或沙丁鱼等)。

给婴幼儿讲故事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如果能每天花些时间给孩子讲故事,那么孩子长大后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会降低。此外,如果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开发智力的重要性,并每天在孩子身上多投入一点时间,那么孩子日后的认知和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改善与提高。

用 游戏 帮助孩子成长

儿童有自己的世界,他们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因此要了解他们,必须从发展的角度着手,而 游戏 正是儿童的语言。通过 游戏 ,儿童能表达出内在世界与想法,并借此与环境互动和沟通。因此,家长可以通过 游戏 这种儿童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来帮助孩子排除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心理障碍。儿童 游戏 治疗师在运用、设计 游戏 时要始终坚持一种精神,即让孩子明白这里是安全的,是接纳他的,允许他自由表达的。同时,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和同学一起玩,而不是一个人玩,鼓励他多参加 体育 活动或户外活动,这些都很重要。

其他可以做到的

适当奖励: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如在学习的过程能够保持专注的态度,家长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鼓励他继续坚持。

健康 的生活环境: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

中成长,因材施教,切勿盲目望子成龙。注意合理饮食,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活动:多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同时,也要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用口头表扬、鼓励等强化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孩子被确诊多动症后该怎么办?

如果经过正规医院专科医生的科学检测,诊断孩子确实患了儿童多动症,家长、老师们先不要慌,记得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清楚认识儿童多动症是一种疾病

无论家长或老师都不能错怪孩子,不可责难孩子,更不要实施打骂等高压教育,这样只能适得其反。父母、老师应对多动症患儿表现出格外的关爱。

明确病因,及早治疗

对于儿童多动症而言,治与不治结果大不一样,不能放任不管,听之任之,误认为成年后自然会好。由于此病患儿学习不集中,学业跟不上,所以即使成年后情况好转,再想学习也为时已晚。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

正确心理行为治疗

发现孩子多动后宜及早实施心理教育和行为训练治疗,最好在6 岁之前,重点培训自我控制能力,减轻注意力涣散的症状,并根据孩子的症状设计一套鼓励其良好行为、限制其不良行为的训练程序。

规范药物治疗

对6岁以下的患儿应以教育和行为矫正为主,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则可酌量给予药物治疗,但要遵照医嘱用药。目前最常用的药是盐酸哌甲酯,用药后能使儿童注意力集中,小动作减少,学习成绩明显进步。这种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食欲不振、恶心和失眠等,一般不严重。

合理饮食疗法

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酪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等;少食含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橘子等。饮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调味品,如胡椒等;也不宜使用酒石黄色素,如贝类、红柿子、橄榄等食物。值得注意的是,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铅食物,如皮蛋、贝类等。因为铅可使孩子视觉运动、记忆感觉、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还应少食含铝食物如油条,因为制作油条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矾,而明矾的化学成分为硫酸钾铝,所以吃油条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

同时,应多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因为锌是人体内的微量元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有关。此外,还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禽血、瘦肉等,因为铁是造血的原料,缺铁会使大脑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情绪,加重多动症状。

由于多动症患儿存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差等种种问题,家长往往倍感疲惫,孩子自身也会出现自卑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

对患儿如何实施正确教育?

多动症患儿的父母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他们提出让孩子做的事情,孩子通常不感兴趣,对于学习以及与学习相关的事情,孩子更是提不起兴趣。患儿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使得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感到束手无策。对于这类儿童,我们该如何实行正确的教育呢?

要求必须切合实际,不要过于苛刻

家长应该了解儿童多动症的特点,对于患儿的要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

把孩子过多的精力引导到正确的方面上

多动症的孩子需要发泄,不喜欢被限制,对于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到合适的方面上。家长和老师可以组织他们多参加各种 体育 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等。另外,多动症的孩子喜欢声音,尤其喜欢制造声响,所以演奏音乐非常适合他们。打击乐器虽然有难度,但常常是多动症孩子的首选乐器。当然,也可以推荐孩子做手工,比如制作模型、雕刻等,这些手工劳动可以占用孩子的双手,使孩子的举止变得文雅。

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采取看图书、听故事等方式,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患儿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患儿应从小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家长不应迁就孩子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通过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家长应和医生经常保持联系,帮助医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况,征求医生关于治疗上的指导性意见。

学会与多动症患儿交流

很多多动症患儿并不觉得自己生病了,只是他们很好奇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作为家长,一定要尝试用言语、感情等交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儿童多动症,认清病情,配合治疗。

总之,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家长要对儿童多动症有一定的了解,正确理解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正确对待患儿日常出现的各种问题,教育患儿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不要急于发脾气,讲究行之有效的沟通教育方式。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家长要有意识地转换自身的角色,由以前权威命令的谈话方式逐渐向平等的朋友式沟通过渡。每周无论工作多忙,家长都应该抽出固定的时间陪患儿多谈心,了解患儿的想法,关心他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摘自《儿童多动症看看专家怎么说》杜亚松韩新民主编中国医药 科技 出版社出版)

儿童多动症治疗:针对ADHD,建议及早排查。在治疗方面,根据症状的轻重程度,是不同的。医学上强调多维治疗,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感统训练、教育辅导等等。如我们的“医教一体·多学科诊疗康复体系”。它是一种中西医结合及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干预、行为治疗、物理仪器治疗、注意力训练、感统训练、家长培训等)的综合治疗方式。注意: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我们还是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使用药物,主要采取一些行为治疗的方式。高年龄段的孩子可以使用一些多动症的药物,来帮助孩子改善病情。而恰当的非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从幼儿期持续培养有明确的注意力目标和指向,会让孩子逐渐减少并最终将多动的现象改掉的。

区别孩子是多动症还只是好动〈1〉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多动症儿童无一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具有注意力缺损症状。而好动的孩子做他所喜欢的事能专心致志地去做,并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他上课及做功课时表现不安宁,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2〉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好动的孩子的行动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多功症患儿的行动常呈冲动式、杂乱,有始无终。〈3〉自制能力:好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安分守己不再胡乱吵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多动症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1、活动过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2、行为不良,好打架斗殴,爱发脾气,横行霸道,不服管教.3、情绪不稳,多冲动行为,做事不考虑后果,任性而行.4、异乎寻常的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无抵御环境干扰的意志力量.5、学习困难,成绩低劣,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是智力发育虽基本正常,但学不进去,有厌学情绪.帮助“好动”的孩子克服好动1、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时,你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2、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参加适当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3、避免含铅食物。铅中毒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不给孩子吃铅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不给孩子用铝制器皿。4、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5、不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教给他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问题得方法。治疗“多动症”方法很重要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单纯的药物并不能完全根除孩子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是必要的。通过治疗帮助孩子解决不善于结交朋友的问题、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孩子的组织能力。由于多动症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家庭,所以最好让多动症孩子和他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一起配合治疗。1、药物治疗治疗多动症的常用药包括甲强龙氢氯化物(利他林),以及右旋安非他命硫酸盐。至于这些药物在减轻多动症症状方面的具体疗效还无法确定,但研究者相信它们可以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减少冲动。2、心理治疗父母和教师的咨询工作使父母和教师懂得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及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管教应该是及时的、公正的、耐心的和有信心的,不能苛刻要求儿童,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辅导帮助。3、环境治疗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的原因之一,良好的家庭气氛,还可防止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4、精神治疗一个孩子的人格由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影响两部分组成,所以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要求家长和老师发现孩子的天赋进而正确引导,孩子就能顺利健康的成长,也就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以及正常甚至优异的学习能力。所以“儿童的学习、行为、能力、人格、家长教育观点”等以上因素其实是成功教育的完整组成部分,不能分割,也不能独立存在。5、医生治疗医生通常会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会随之消失,但事实上多动症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孩童时代。最近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有40-80%的人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症状,还有50%的人会持续发展到成人时期。

儿童多动症研究论文

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问题研究与分析》

【摘 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社会学家波姆( W, 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意志健康

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人际关系的适应

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反应适度

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适度性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发展性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 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 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 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 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 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 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 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9)

[8] 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 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 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 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12] 李晓丹,测测你的宝宝是否心理健康[J],家庭科技,2007(12)

[13] 陈丽莎,幼儿教育如何贯穿心理健康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2000字

多动症孩子学校教育解析论文

摘要 :网上有这样一则新闻,武汉有一所学校的31名家长联名要求班中的一名多动症孩子离班,理由是这个多动症的孩子有动手打同学的习惯,并且平时极大地影响了班中的教学秩序。儿童多动症(简称多动症),又被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综合征。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平时的活动过多,注意力很难集中,有时候情绪波动会比较大,且极易冲动,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的情况。我现在所执教的四年级班级中,也有几名多动症的孩子,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来进行教育呢?

关键词 :理解;宽容;关爱

一、坦然面对,给予理解、宽容、关爱

1.教师给予理解、宽容、关爱

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学生,如果教师一味地歧视或者抵制他们的话,那么只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无尽的烦恼。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生过病,而多动症也只是一种病而已,无关乎道德问题,他们表现出来的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或者某些道德行为方面的缺失往往是不受自己主观意愿控制的。一个不能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其内心的痛苦,作为平常人是很难感受得到的。作为教师在面对这些特殊学生时,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他们异于常人的行为发生的原因,理解他们的非常规表现,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包容他们的一些过错,同时给予一定的关爱、帮助。

2.对家长做细致的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

在我与一些多动症孩子的家长接触过程中发现,由于长期受自己孩子病情的影响,许多家长的心理也存在着偏失,如有的家长会比较敏感、自卑。而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有的会非常偏激,当孩子犯错时,部分家长会责骂,甚至殴打他们,还有的就是不断地迁就他们,使其更加任性不受管控。我现在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有这样一位多动症孩子的.家长,他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就是打骂。这样的教育不但效果不明显,而且使孩子有了一定的暴力倾向。这个孩子在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常常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在平时我与多动症孩子家长交流过程中,我一直要求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耐心教育,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要尽可能减少不良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除此之外,父母还需主动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相互反馈孩子的情况,共同促进患儿的病情好转。

二、认真教育,讲究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多动症学生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会经常与其谈话,提醒他们,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要遵守纪律,但是他们还是经常会无法控制自己本身的一些行为。那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呢?

1.明确要求,改变行为

很多多动症孩子的一些非正常的多动行为都是在其无意识情况下造成的,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要转变儿童的多动行为,必须让其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我们必须使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甚至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案例一:小陆,男,10岁。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多动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有增无减,后到医院确诊为儿童多动症。主要体现在:上课时不能遵守课堂纪律,喜欢东张西望、随意乱动,不时还要转身去和别的同学讲话,严重干扰了课堂纪律。下课后他还经常惹是生非,有一次还把一个同学推倒在地。后来我联系了他的家长,并当着家长的面告诉小陆,就是因为他的一个随意的动作伤害了同学。在老师家长的教育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同学道歉。他还表示,他以后再也不这样了。通过这件事,小陆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伤害,进而增强了他战胜多动行为的自觉性。后来我还与他签订了“君子协议”,例如在上课的时候,如果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变换一下姿势,或者拉拉自己的衣服等等,但是不能影响到其他同学上课,更不能刻意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2.合理奖惩、多奖少罚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发现合理的奖惩方法对多动症孩子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首先,对多动症孩子的奖励应该是及时的,当其取得进步时,教师或者家长等都应该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延迟的话可能会大大地降低对其的鼓励作用。其次,由于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较差,所以给予奖励应该比正常儿童更加频繁一些。当老师与家长在学校或者家里制定好相应的奖惩规则开始实施后,就需密切观察其的行为,如果遵守了规则就及时给予积极的奖励反馈,帮助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另外对多动症儿童的奖励必须是更具有吸引力的。因为多动症儿童对于奖励十分敏感,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去推动他们保持所期望的行为,而仅仅用偶然的表扬不足以管理多动症儿童。我们可以根据多动症儿童的兴趣、爱好,定期改变一些奖品,满足他们的新鲜感,使他们感到满足。最后一定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但和奖励之间要保证相对比例,以奖励为主,尽量少用惩罚,使之起到更大作用。

3.变废为宝、利用多余精力

多动症的孩子的一大特点就是活动多,精力特别旺盛,我们可以尝试把他们过多的精力“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起来。在家里,爸爸妈妈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擦桌子、洗菜、扫地之类的。在学校里,教师也可以安排相应的任务来给他们完成,例如帮助班级打扫卫生等等,还可以让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去踢踢足球、打打篮球等消耗一下他们的能量。

4.众志成城、发动集体力量

由于多动症儿童的特点,其在学校中可能会常常破坏学校的纪律,有时候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长此以往,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很难处理,严重的时候其他学生还会对其产生厌恶、排斥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多动症儿童感受到自己和其他的伙伴是一样的,自己也是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爱护的。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班干部队伍。在学校里,班主任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某个孩子,这个时候就需要班干部对多动症孩子提醒、督促。接下来教师还要提倡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应该互帮互助,如果有学生犯错了,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论文多动症研究目标摘要

你好,“多动症”全称“注意力缺陷障碍”,简称ADHD。通常在6岁前起病,我国发病率约为,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跟早产、遗传、环境因素、家庭教育、铅超标、神经生化因素都有关系。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为三大核心症状。儿童就医一般是老师反馈,家长带孩子前来就医。一般6岁前的儿童,一般不采用药物治疗,主要以行为矫正为主。6岁后的儿童,一般进行综合治疗,药物治疗为主,行为矫正,物理治疗,配合家长课堂。整体来说,多动症虽然治疗周期比较长,但是一种治疗预期比较好的疾病。多动症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一般持续一年以上的多动症50%都会产生如抽动症、学习障碍、品行障碍、抑郁障碍等共患病。因错过治疗最佳时间,而带来的来自学业上、心理上、身体上的损伤是得不偿失的。而多动症的康复目标是:改善症状,减少共患病,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全面恢复的治疗目标,包括改善人际关系、减少破坏行为、提高学习成绩或工作成绩,增加自我照顾、家庭作业或独立性,改善自尊,提高生活安全性等。

区别孩子是多动症还只是好动〈1〉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多动症儿童无一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具有注意力缺损症状。而好动的孩子做他所喜欢的事能专心致志地去做,并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他上课及做功课时表现不安宁,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2〉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好动的孩子的行动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多功症患儿的行动常呈冲动式、杂乱,有始无终。〈3〉自制能力:好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安分守己不再胡乱吵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多动症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1、活动过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2、行为不良,好打架斗殴,爱发脾气,横行霸道,不服管教.3、情绪不稳,多冲动行为,做事不考虑后果,任性而行.4、异乎寻常的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无抵御环境干扰的意志力量.5、学习困难,成绩低劣,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是智力发育虽基本正常,但学不进去,有厌学情绪.帮助“好动”的孩子克服好动1、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时,你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2、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参加适当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3、避免含铅食物。铅中毒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不给孩子吃铅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不给孩子用铝制器皿。4、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5、不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教给他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问题得方法。治疗“多动症”方法很重要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单纯的药物并不能完全根除孩子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是必要的。通过治疗帮助孩子解决不善于结交朋友的问题、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孩子的组织能力。由于多动症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家庭,所以最好让多动症孩子和他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一起配合治疗。1、药物治疗治疗多动症的常用药包括甲强龙氢氯化物(利他林),以及右旋安非他命硫酸盐。至于这些药物在减轻多动症症状方面的具体疗效还无法确定,但研究者相信它们可以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减少冲动。2、心理治疗父母和教师的咨询工作使父母和教师懂得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及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管教应该是及时的、公正的、耐心的和有信心的,不能苛刻要求儿童,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辅导帮助。3、环境治疗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的原因之一,良好的家庭气氛,还可防止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4、精神治疗一个孩子的人格由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影响两部分组成,所以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要求家长和老师发现孩子的天赋进而正确引导,孩子就能顺利健康的成长,也就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以及正常甚至优异的学习能力。所以“儿童的学习、行为、能力、人格、家长教育观点”等以上因素其实是成功教育的完整组成部分,不能分割,也不能独立存在。5、医生治疗医生通常会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会随之消失,但事实上多动症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孩童时代。最近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有40-80%的人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症状,还有50%的人会持续发展到成人时期。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结合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提出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处于儿童时期时,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为实质的效果。校方应该构建出基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空间,从幼儿特殊的年龄段开展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处于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年龄分布在3-6岁,并且这个年龄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为丰富,与成人的感知能力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情绪起伏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宣泄的方式上异于成人。幼儿不会压抑情绪变化,而是直接的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其行为夸张或者产生恐惧、愤怒等外放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发敏感,包括危险、黑暗等,同时对于人为的语言伤害更加敏感,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幼儿的心理正在不断的成熟。

其次,由于幼儿园是众多儿童一同生活、学习的,因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当中不断体现出来,并且同伴数量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在不断变多,其交际范围也不断拓宽,单独的玩耍已经转化为群体的活动,而当幼儿没有朋友的时候,会虚构出一个儿童与自己玩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人际关系不好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最后,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体现在幼儿对于自身的认识已经以聪明、愚笨、漂亮、丑陋等来划分,而自我评价标准取决于外界对幼儿的评价,例如家长、同学、老师等。因此外人对于幼儿的评价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肯定,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如果周遭的评价比较消极,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困惑,久而久之演变成自卑等心理习惯,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的影响重大。

二、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行为习惯、情绪起伏、社会适应等方面。

第一,行为习惯问题。行为习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多动症,此类幼儿由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坐不住”,所以难以平和的接受教育,并且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薄弱;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还有咬指甲、吸手指、挑食厌食以及说谎,咬指甲主要也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咬指甲,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挑食厌食表现在食欲不佳不吃或者吃的很少,而强制性的喂食容易导致呕吐;说谎体现为不自觉的描述的非真实事件,主要是由于虚荣心或者怕被责罚;吸手指与咬指甲类似,表现为不自觉吮吸手指,或者衣服等其他物件。

第二,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较为多样化,集中表现为情绪失控,平常闷闷不乐,情绪转化过快、不稳定;另外在入园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并且引发生理问题,例如肚子疼等,存在厌学情绪,导致此问题主要是离开家长到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幼儿脾气较为急躁,以不合理的行为来发泄情绪,并且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打人、砸东西等行为。

第三,交际问题。一些幼儿难以与其他和平相处,常出现打架等情况;同时在交际中还有一部分幼儿较为胆怯,对于和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恐惧;自闭同样是不良的交际问题,表现为孤独、无视他人、情感过于独立;同时还包括害羞、自卑、焦虑、忧郁等一系列的交际问题。幼儿在交际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于长远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儿童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考虑其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社会实际,使幼儿的个性化与社会存在共通性,并且利用一定的手段增强其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心理教育的效果难度极大,及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难以保证幼儿完全吸收,因此心理教育比较有持续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心理品质虽然是对心里的改造,但是其目的还是规范行为,因此要使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协调的良好情况,就需要从心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双管齐下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然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有预见性的分析幼儿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直接体验,而不善于复杂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采用直接经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最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相协调,而社会环境应该与幼儿心理发展保持一致,不断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引导幼儿,还应该使幼儿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内控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幼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关心几个儿童,而是要将教育面覆盖到全体儿童,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幼儿的年纪娇小,没有接触过社会,但是其个体仍旧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将关怀和爱散播到每一个儿童当中,做到一视同仁。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个男孩叫魏泓谟,他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先天的差异,个头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许多,因此一直很孤僻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直重复老师的话,但是他的自理能力不比别人差,每次看到他我的心里总是能充满疼惜,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他稚嫩的眼神总是充满了坚强,对此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怀,当他害怕时我会去抱住他,告诉他还有很多小朋友关心她,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他也慢慢融入了小朋友当中,看到他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另外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从而在教育中对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教师人格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有权威学者提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存在障碍,那么就会对幼儿的的心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也较高,因此,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在儿童面前表现出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在对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将小学、初中甚至更高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照搬到幼儿教育中,这种教学理念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限度,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儿童产生困惑。例如当一些儿童的行为举止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行为治疗来处理,仅考虑了当下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长远影响,最终未能实现行为矫正,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心理教育的质量,而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是教师未来重点的学习目标。

(二)为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构建与教育相符合的环境,从而为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因此在校园环境方面必须保证卫生、安全以及使用,提高绿化的覆盖面,同时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教育空间。幼儿园属于儿童群体的教育以及保育部门,因此其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学习、玩耍等。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开展教育的有效性,优越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优良的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基于幼儿全体开展教育,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属于群体的生活、学习结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其同伴的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基于每个儿童的实际,还应该上升到整体,不断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良好的班级气氛感染儿童个体。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整体教育的理念,体现出儿童个体在团体中的价值,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自信,从而让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挂念,加强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以问题性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能够让幼儿在心里产生共鸣,以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教育的切入口,不断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即加强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育任务当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性质,能够从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总结出教育的重点,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负责矫正和引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以组间讨论、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问题性教育模式较为注重问题隐藏的教学价值,只有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将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幼儿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心理辅导使幼儿心理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人格辅导,即教师以自身的较强素质感化幼儿,使其懂得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感知能力,并懂得从事物中获得快乐,同时还需要教育幼儿在与同伴、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原则和礼貌,初步形成一个懂得合作、宽容、协助、尊重的人际交往能力架构,并且对于美好事物具有判断力和感受力,能够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评价来观察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最后还包括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独立能力指养成自主选择,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践的能力。第二,学习辅导,学习辅导则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辅导的目标是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日后能够不断发展,为幼儿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幼儿能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生活辅导,生活辅导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质量直接决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辅导目标,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能够判断好与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里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的必要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为幼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读懂孩子,别样彩虹再现――对刚入园幼儿的教育心得[J].考试周刊,2013(104).

[2]陈李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

[3]孙巾凌.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5]毕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6]张小培.浅谈如何在亲子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 或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征 , 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 . 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 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长和教师感到没有办法。

儿童多动症与下列因素有关:

(1)患儿的母亲常在孕期或围产期有较多并发症,常有大量吸烟或酗酒史。

(2)遗传因素,如:患儿的血缘兄弟、父亲等有较多多动或注意不集中表现;双生子中单卵双生子的患病率高达51%~64%;亲属中酒精中毒、反社会人格及癔症者也较多。

(3)神经递质、酶的研究结果虽然常互相矛盾,但不失为对本症病因的一种研究途径。

(4)严重的铅中毒可产生致命的中毒性脑病、痴呆等神经系统损害,但轻微铅中毒是否可产生多动症,至今尚无结论。

(5)社会、家庭、心理因素的影响,如不良的社会环境或家庭条件(破裂家庭、经济贫困、住房拥挤,父母性格不良、酗酒、吸毒、有精神病等),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并影响病程的发展与预后。

(6)其他因素:营养问题、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食品的调味剂或添加人工色素等可能使儿童容易产生多动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