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西学东渐为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1:44:03

西学东渐为主题的论文

中国近代历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的这段历史。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错综复杂,国际间是殖民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内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 世界历史发展到近代,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表现为:中学仍植基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西学已植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中学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已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中学仍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中学的承继仍以传统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为中间,西学的传播则以新式学校教育为桥梁。因此,这时“西学东渐”的客观态势已经形成。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学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这段历史的进程: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此时,西学的引进已深入到文化的中层——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受到大力宣传,这是文化的深层——思想层面,其规模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国人选择马列主义,是经过半个多世纪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艰苦实践决定的,也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近代除了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外,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思潮往往起着发轫起端的作用,或伴随着思想、文化的启蒙思潮,而推动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洋务运动推进“西学东渐”,使对封建教育的改革由议论走向实行,开始仿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创办新式学堂,开展留学教育,最终在洋务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建立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伴随着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改良主义教育思潮和民主主义教育思潮前呼后应,一昭一彰,成为变法和革命的开路先锋。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新文化思潮,也是一场新教育思潮。它以社会教育的方式,宣传民主和科学的理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教育、旧思想、旧礼教,对青年进行启蒙教育;之后,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实验主义教育思潮等纷争出现,使文化教育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二、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若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粗略地勾画其历史轨迹,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对中国不断地发动侵略与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侵略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一方面西学在中国落户,是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军事侵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来的;另一方面,它又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争取民族生存,维护国家主权,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促进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努力探索密不可分。二者犬牙交错,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中国方面来看,主要是认识和制度上的原因。 在认识上,明清以后,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历史悠久和文化传统的优越感,使得国人常以“天朝上国”自居,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已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这种变局则产生了少数如林则徐、魏源和姚莹这样的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1844年,魏源刊行《海国、图志》,尽管他所论述的世界局势与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有很强的震撼力,但功利主义与华夏中心色彩却表现得很浓厚。1849年,徐继畲又刊行《瀛环志略》,他以更诚恳、更客观的态度介绍西方各国。遗憾的是,《瀛环志略》没有《海国图志》影响那么大,这或许能够说明当时中国人普遍的接受心理:在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西方人依旧是“夷”,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尊夷攘夷”、“师夷制夷”。 如“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就是他们对中西文化各自地位、作用的认识。 在制度上,女真贵族入关后,承袭明制,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封建王朝。从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来看,清代即使是“康乾盛世”,也是一个发展方向的错误,因为它不仅没有跟上世界工业革命的时代步伐,而且是背道而行。所以,清王朝建立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保守的制度。这个制度本身就缺乏对外交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再加上近代以后清王朝的几任皇帝平庸无能,慈禧太后垂帘听政30余年,清王朝——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层始终是在被动中学习西方、接受西学的这也进一步说明,清王朝及其统治下的清末封建专制制度对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一直起着阻碍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不同性质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一般特征:一是文化创造,占取先机,有优先之势;二是文化继承,渊源不断,有承传之势;三是文化引进,兼容并包,有积蓄之势;四是文化吸收,优化组合,有综合之势;五是文化碰撞,相得益彰,有重构之势;六是文化交流,选择时机,有效率之势。这些特征不仅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在世界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历史中也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所以也可称之为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规律。 三、“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近代西学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先导的,总体上是一种全新的“较高势能的文化”。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影响。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与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建学校,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响。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构成了中国近代化历史中的制度文化。 第三是思想教育方面的影响。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至少有三次大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第一次是洋务运动时期,掀起洋务思潮,从而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第二次是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民主主义制度和民权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教育界出现了以介绍西方政治学说为主要内容,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热烈讨论。正因为有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才会有文化教育界的活跃局面,“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社会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育思潮,从静态看是相互独立的,从动态看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以及社会变革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今天我们向西方学习,这种倾向一定要克服,一定要用战略的眼光审视异质文化,既要注意一些具体、实用的东西,更要重视有深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阔步前进。

(l)“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导致的民族危机,使地主阶级先进分子从传统的“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政,从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核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质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突破了封建顽固派认为中国一切都好,西方科学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的陈腐观念,为西学的传入提供了一定条件。(3)维新思想: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主要社会思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一部分人,形成早期维新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在19世纪中期,这些思想是比较进步的。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走改良主义道路,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4)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主潮流。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把从法国、美国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并用这个理论指导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朝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西力东侵”具体是指西方列强以历经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强大军事力量与势力,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进行的侵略扩张,同样经历过相似过程的还有邻国日本,起端是1853年的黑船事件,也带来了之后的明治维新与进一步西化;而“西学东渐”通常是指明末清初到近代西方各国学术思想向东方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区别是一个是武力,一个是学术。但是,不代表武力不含学术。”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前者偏重于武力侵略,后者偏重于学术及文化的渗透。虽前者烈,后者绵,但二者绝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有所包含。“西力东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西学东渐”,推动了我国及周边国家的近代化。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论文研究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考查西学东渐的历史可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早在唐朝就已经在中国传播。但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实质性的接触则始于明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外国传教士和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中西文化融汇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鸦片战争后,西学再次大规模地“东渐”。

(l)“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导致的民族危机,使地主阶级先进分子从传统的“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政,从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核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质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突破了封建顽固派认为中国一切都好,西方科学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的陈腐观念,为西学的传入提供了一定条件。(3)维新思想: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主要社会思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一部分人,形成早期维新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在19世纪中期,这些思想是比较进步的。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走改良主义道路,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4)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主潮流。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把从法国、美国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并用这个理论指导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朝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明末清初时期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西学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西学东渐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中国学术本身的影响冲击亦不大。此外,当时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便是“西学源出中国”,认为当下一些中学不及西学的事物,其实是中国古代已有而传入西方,但中国本身反而失传的事物,如黄宗羲认为一些数学原理是周公时代西传的。王夫之认为西学大多是“剽窃中国之绪余”。钱大昕认为西方天学算学,是习自于在中国已失传的祖冲之的著作,这样的看法使得当时人能很安心承认并学习这些西方较优越的学术。晚清时期晚清道光咸丰之交中国人与西方人接触时,除了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甚至排拒西学的存在之外,仅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基本上,他们仍不把西学看作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从魏源的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来看,西学只能是“夷学”,其中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地位远不及中国学术思想。在洋务运动早期,大多数人仍存有这种类似的看法,但随著与西方接触的增加,“西学”一词逐渐取代了“夷学”,许多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正视西学,视之为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思想,并开始探讨应当如何融合二者的优缺点来帮助中国富强,当时在政界学术界都有重要地位的张之洞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子们最典型的西学观点,认为西学在器物、制度上胜过中学,但在基本的思想道德人心等方面不如中国。这样的中学西学的观点,在晚清一度让这一代的知识分子暂时取得一个安心于学习西学的模式,但在清末最后十多年已开始受到挑战,到了民国初年,当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不满开始视西学为“新学”,认为西学高于中学而应当取代中学时,便引发了进一步的论战。

渐冻症论文主题选题

抗疫作文,要写出疫情的突然和抗疫的措施,表现出正能量。范文如下:

今年的冬天,有点冷本应喜气洋洋的春节,却冷冷清清;本应热热闹闹的大街小巷,却人影寥寥;本应满怀期待,兴奋激动的内心,却充斥着紧张与不安。

一月底,正值春节,但一场新型疫情,也在此时爆发了。一开始,感染的人只以百计。但,短短几,便以千计了。这不禁令人想起2003年的那场令人不愿回首的灾难。一场撼动全国的疫情攻坚战,打响了!

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随着一声令下,奔赴武汉,抢救患者;为了保障医疗物资的供应,医疗设备生产线的叔叔阿姨提前开工,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为了控制疫情的发展,武汉自身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封城。这“壮士断腕”般的壮举,震惊了每一个人——封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的,是无私,是奉献,是不愿拖累他人!

终于,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好消息也接连不断地传了出来:疫苗的研发已启动,资源的供应不再短缺了!雷神山、火神山两座医院已建成使用,已有几千患者治愈出院了!……中国,挺住了!

寒冬将逝,暖春将至。待他日,万物复苏,我们共庆胜利,春暖花开!

扩展资料

高分技巧:

1、平常多积累,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的源泉。写作最难的就是不知道内容写什么,很多人拿到题目立马就写了一大堆,但是却偏题了。如果不多积累一点的经验,不多多积累生活,当然不知道写什么内容。

2、美化文章,多用修辞手法。如果想要写出一篇高分作文,那么这篇作文一定非常高端。只需要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原本无趣的文字经过修辞手法的修饰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仿佛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活力。

可以写一写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亲人,他们是如何做的,要落实到细节上,着重体现出我们的信心与决心。

2014年起,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让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俗称“渐冻人”)这一疾病为大众所熟知,但实际上,外界对“渐冻症”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尤其是中国,由于难以进行相关的流行病调查研究,以及医保不完善,中国到底有多少“渐冻人”?发病率为多少?均尚无法统计。

2017年,ALS主治药物利鲁唑(Riluzole)进入了中国部分省份的医保范围,但很多医院还是没有进药,所以依然无法进入患者可及范围。此外,对一个家庭来说,如何科学护理“渐冻人”,帮助“渐冻人”脱离生存困境,甚至有质量地带病生存,需要全社会做出更多的努力。

邹漳钰,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病学博士,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运动神经元病研究10余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电生理、遗传学研究。读博士期间,他作为志愿者进入了一个“渐冻人”患者群,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罕见病群体缺少医疗指导的无助。

《知识分子》:你是怎么开始关注“渐冻人”人群的?

邹漳钰:可能冥冥中自有天意。我是2001年从福建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的,硕士导师是福建省立医院季晓林教授和周瑞玲教授,硕士课题是运动神经元病的肌电图研究。当时福建这种病人不算特别多,所以我主要做的是研究,分析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肌电图的特征。工作六年后考博士,导师北京协和医院的崔丽英教授是国内ALS方面的权威专家。

博士期间时间比较多,我加入了ALS患者的QQ群,利用课余时间当志愿者。加入群里才真正体会到患者或者家属的无助。因为ALS是一个罕见病,在8年前,懂这个病的医生不是特别多,感兴趣的医生也不是特别多。

这个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当时唯一能够延缓病情发展的药物是利鲁唑,所以很多医院诊断以后医生就是一句“无药可治”,或者给病人开药之后就没有后续的指导了。因此,病人和家属都很无助,就在群里发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病人吃不下饭怎么办?下肢疼痛怎么办?吞咽困难怎么办?呼吸困难怎么办?没有人去指导。

他们的QQ群也就是互助群,都是病友和家属。我当时作为志愿者在里面,通过群得以深入地了解到这个群体。

《知识分子》:现在对ALS病人的数量有统计吗?全世界大概有多少?中国大概有多少?

邹漳钰:这正是我们的一个遗憾。现在关于ALS的数据都来自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一方面他们人口少,另一方面是医保做得好。比如冰岛、意大利,他们国家小,医保很完善,就可以对全部病人进行完善的登记。

我们国家人口太多,全国医保系统并没有联网,没办法进行完善的登记。做流行病调查花费很大,特别是针对罕见病做流行病学调查,很多人会觉得没有太大价值。所以中国没有ALS发病率的数据。欧美国家发病率差不多是1-2/10万人,即每10万个人当中大概有1-2个人发病,这是全球比较公认的发病率,我们也借用这个数据。

《知识分子》:这一疾病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发病率高?

邹漳钰:男性发病比例特别高,全世界都是这样,男女比例大概是。

《知识分子》:为什么男性比例特别高呢?

邹漳钰:这个好像没有具体的理论,但是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LS的发病跟重体力劳动有相关性,军人、运动员的发病率会更高些。ALS主要累及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跟运动有关,过量的运动可能会加重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导致ALS发病。男性患ALS的比例更高可能跟这个有一定关系吧,因为男性的运动量会比女性更多。

《知识分子》:那亚洲人患病比例会特别高吗?

邹漳钰:好像没有这个说法。香港做过流行病调查研究,结果和欧美差不多,东西方在ALS发病率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去年国外做过一个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ALS发病率会再增高一些,但也就是一个模型的预测统计。

《知识分子》:近些年“渐冻人”的发病率有增高吗?

邹漳钰:我觉得不能说发病率有增高。近年来见到的病人肯定比以前多,但不好说发病率一定比以前高。现在随着宣传多了,大家对ALS的了解多了。而且交通方便了,以前有些病人在基层医院诊断完了,不管诊断对错,都不会往大的医院走,所以我们不知道。现在很多患者直接就到省级医院,甚至到北上广的医院就医,所以我们感觉见到的病人多了。

《知识分子》:ALS本身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吗?

邹漳钰:目前认为10%左右的患者是家族遗传性的,其余都是散发性的(没有ALS家族史)。ALS的遗传率不算高,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吧,因为遗传性ALS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每一代都会发病,我们见到过三四代每代人都发病,那对他们整个家族就是个魔咒。

遗传性ALS肯定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但近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ALS致病基因被克隆,发现散发性ALS也有相当比例跟基因突变有关。目前有将近50%的ALS患者能检测出基因突变。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可能所有ALS患者都存在基因突变。他们认为ALS发病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时间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确实还不是所有的ALS患者都能找出突变基因,但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检测出基因突变。

不同基因的突变率是不同的,有些是常见的,有些是罕见的。我在北京协和医院读博士期间在崔丽英教授指导下系统地做过ALS的遗传学研究,国内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是SOD1基因,接下来是FUS基因、TARDBP基因。欧美患者不一样,他们C9orf72基因突变非常高,40%的家族性ALS患者和6%的散发性ALS患者都有该基因的突变。然而国内C9orf72基因突变率非常低,家族性ALS的突变率大概只有1%,散发性的更低。所以欧美和中国ALS患者的基因突变结构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知识分子》:现在我们对ALS的基因突变可以做筛查吗?

邹漳钰:可以,现在只要患者愿意,都可以做筛查。但问题是,这样做是否有意义?做遗传学研究当然可以,但如果是临床对ALS患者常规筛查基因突变就有些过了。我觉得家族性ALS做基因筛查是最有意义的,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找到致病突变,指导患者优生优育。

在怀孕后的前三个月羊水穿刺做基因检测,如果发现胎儿携带致病突变,可以考虑流产以保证生下来的孩子不携带基因突变,但这个可能存在伦理学的问题 。如果到生殖医学更发达的医院直接挑选健康的受精卵进行人工受精,就可以保证生下来的孩子不携带已知的突变基因。

《知识分子》:ALS发病会经历怎样的过程?

邹漳钰:ALS的发病部位是不一定的。相当大部分患者是从手部,特别是虎口开始。还有一部分人从足部开始,还有的从咽喉部开始。从手部发病的患者开始的表现如写字写得不大好,或者有些精细动作变得笨拙,慢慢出现手部肌肉萎缩。从脚发病的患者开始的表现如走着走着开始崴脚,慢慢地走远点就没有力气,爬楼梯也变得费力。很多从咽喉部肌肉发病的患者是被别人发现讲话声音变了,讲话变得含糊不清了,慢慢地吞咽不太好了,喝水也会呛着。

不管从哪里开始,这些症状都是会慢慢发展的。从手开始,慢慢前臂、上臂也没力气了,抬不高了,接下来可能向同侧下肢或者咽喉部发展,也可能往对侧发展。也就是说,它可以从一个部位,向远端、近端,然后向对侧,朝头部、尾部发展,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慢慢患者丧失了所有的运动能力,不能活动,不能呼吸。Gradually frozen people,渐冻人,确实是反映了疾病发展的一个过程。

但每个病人的发展速度都不一样。有些病人发展得非常快,一年不到就瘫痪了,也有的发展非常慢,我现在有个随访中的病人患病八年了,她还能扶着支架走路,能自己进食。

《知识分子》:前段时间,看到你所在的渐冻人群里有个病例,一位网友的亲属在2017年8月患病,不久前因为一口痰卡住去世了。

邹漳钰:那个病人不应该那么快去世的,其实那个家属咨询过我,当时我有建议他家属注意吞咽和呼吸的问题,结果最后真是因为一口痰。

因此我觉得给病人正确的指导很重要。从根源来讲,为什么病人会出现痰呢?是有肺部感染。那为什么会出现肺部感染呢?因为病人喝水吃东西会呛,食物呛到气管里面了,然后引起了吸入性肺炎,又因为病人咽喉部肌肉瘫痪了,痰就很难咳出来,所以就很容易出现痰堵。

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又称ALS病、渐冻人症,英国人也叫“运动神经细胞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是累及上运动神经元(大脑、脑干、脊髓),影响到下运动神经元(颅神经核、脊髓前角细胞)及其支配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肌肉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的混合性瘫痪。

西游记为主题的论文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但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而且,这里的人物也给现代管理学带来很多值得参考的价值。满意吧,给分哦,谢谢~!

西游外传在西游记中,我特别好奇,孙悟空的技能中的七十二变化,看得我难受,为什么他学变化的时候没有学习高级别的隐身术,总是会给人抓住决点,如果他学到了高级别的隐身术,就不会受制于人,从而过上自由的生活,对吗?

最近好多人问《西游记》里面的内容。你可以再去重新看一遍《西游记》,回忆一下经典。

以中东问题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在中东的国家普遍比较贫穷,经济形势严峻,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和通胀率都比较高,此外这些国家的政治也普遍缺乏民主,统治者独裁,政府腐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关于中东局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中东局势震荡的探讨》

摘 要:2010年12月由突尼斯开始的中东变局,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并导致多国政权更迭,随后叙利亚和也门引发了剧烈动荡。时至2012年,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仍在持续。中东地区大震荡引发的原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实现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处于深刻的发展和变动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与此同时,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长期存在,局部的战乱、动荡、局势的紧张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发达国家对于日渐强大的中国产生强烈的不安,总在伺机寻找借口或暗中作祟,对我国产生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中东局势;和平发展;中国

2011年1月14日,突尼斯揭开“阿拉伯之春”的动荡序幕。2月11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3月14日,巴林局势动荡,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应邀出兵巴林“维稳”;3月19日,北约开始空袭利比亚,最终促使卡扎菲政权倒台,卡扎菲被打死;11月23日,也门总统萨利赫签署交权协议。

中东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通常指西亚北非广大地区,包括从肥沃新月地带,阿拉伯半岛及延伸到马格里布的广大阿拉伯世界,以及以色列、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塞浦路斯等20多个国家。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位于东半球中心地带。中东孕育了四大文明中的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是三大宗教伊斯兰教、____、犹太教的发源地,还孕育了三个盛极一时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中东局势动荡原因

1.民族矛盾。中东地区主要民族有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库尔德、犹太等民族。但由于这些民族的兴衰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其强盛时期这些民族极力向外扩张,发展其势力,把自己的 文化 强加在其他民族身上,而在衰落时又经常受到其他民族的入侵和欺压,因此各民族之间造成积怨已久的矛盾。

2.宗教纠纷。中东是世界三大宗教____、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尽管三大教派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在教义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在各自的信仰上都主张自己的立场,产生很多冲突矛盾。伊斯兰教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宗教,由于该地区社会发展处于落后状态,伊斯兰教义又没有像基督____彻底地完成政教分离,而是紧密地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许多政治问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冲突、纠纷又与政治纠结在一起,使中东很多问题难以理顺。

3.边界问题。很多人把中东问题仅仅归结为资源危机,或是宗族信仰问题,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任何能源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任何宗族的生存也都是以土地为根本的,特别是中东地区,长期的动荡、战争频频,很多战争都是由于边界或领土的争端引发的。中东地区曾是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孕育了很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帝国,特别是最后一个帝国:奥斯曼帝国,因此奥斯曼帝国的兴衰成为今日中东国家边界问题的重要历史根源之一。奥斯曼帝国兴盛时期,大部分中东地区都属这个帝国的版图,但随着国势渐衰帝国各省虽维持臣属关系,但已不听命于帝国中央,进入近代史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东地区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角逐的场所、瓜分的对象,从而使中东国家边界深深刻上了殖民主义的印记。西方列强肆意对中东地区分割再分割,并强加奴役性条例,西方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加剧了中东人民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东国家先后独立,但这些中东国家并未按照自身边界划分,而是在殖民者的势力范围内实现了独立,再加上中东新兴民主主义历史不长,尚有未划分完的边界以及泛阿拉伯主义思潮的影响,造成很多争端和战争。

4.大国的干涉和影响。中东地区是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各大陆间的必经之道,该地区一些著名的海峡和水域通道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如:黑海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同时中东又是世界主要石油出产地,目前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总量约1 亿吨,天然气量约1 128 921亿立方米。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量的,拥有天然气占世界储量的31%,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伊朗储量超过100亿吨。中东地区不仅油气储量大、分布集中,而且开发条件优越。因此,该地区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最敏感的地区,历来是大国争夺的重点地区。正是由于在全球战略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就是中东,早在16世纪后的二三百年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确立,西方列强加紧向世界范围扩张时,就把殖民主义的魔爪伸向了广大中东地区,中东地区在那时成为了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掠夺财富和资源的猎物。

二、中东冲突与动荡造成的后果

1.动荡打破了中东地区传统的力量格局,阿拉伯世界再次被分化和削弱,整体实力下降。在这次动荡中,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分歧进一步加深,矛盾也更趋激化。阿拉伯世界作为整体,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阿盟作为阿拉伯世界唯一的地区组织影响式微,对该地区成员国一开始出现的国内乱局反应迟缓,并毫无对策。回顾60年代以来,在涉及阿拉伯世界重大利益的诸多问题上,如巴勒斯坦问题、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等,阿盟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次中东危机,尤其是针对利比亚问题,阿盟对西方军事行动态度摇摆,无能为力。反映出阿盟地位日渐下降,在深受西方压力和内部意见分歧影响下而日渐衰弱的现状。

2.中东地区传统的意识形态面临新的挑战。阿拉伯民族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都已遭受到挫折和打击,其代表人物都以不同结果退出阿拉伯政治舞台。目前,中东国家处于十分重要的转型期,即摒弃传统专制主义之后向现代民主政治迈进,伊斯兰教本身处在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承载了太多非宗教功能,使政教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在新的形势下,一些国家打算全盘西化或寻找“伊斯兰替代方案”,但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处在转型期的中东社会面临诸多的社会矛盾,统治者在处理各类问题时的失误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没有彻底的宗教改革就无法实现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此,宗教改革已成为中东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历史必然的需求日渐凸显。而经过宗教改革或宗教革命洗礼的伊斯兰教不仅将进一步自我完善,还必将推动中东社会的迅速发展。

3.中东地区要建立起稳定的地区新秩序需要漫长的过程。尽管中东国家有很多是同一性质的社会,但各个国家的具体问题都各有不同,如巴林和也门、叙利亚因教派之争产生分裂,利比亚本土部族之间有很大分歧,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极大。过渡转型时期,中东各国家因其社会、历史、文化及发展不平衡的差异性,在政治发展形势上也不尽一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中政治”,因此,中东国家不会以同一种方式完成政治变革,这些国家的社会转型也绝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另外,各种外部势力和体制的干涉,也加剧了中东国家的矛盾的复杂性。因此,短时期内,该地区不可能实现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稳定新秩序。

三、乱局之下的理性思考

到目前为止,中东出现震荡的几个国家基本上表现出的性质是:一场民众自发性的变革运动。尽管参与者、支持者的某方面现代技术的加入显现出较具规模和组织性,但大多民众也多半都是在对重大历史行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民众诉求不明确,缺少建设性目标和具有超凡能力的符号性领导人,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暗中干涉,利用各种 渠道 影响、怂恿还处在蒙昧期的抗议群众和反政府组织,暗中作祟的同时也在明处以各种理由干涉各个国家的内政。

阿拉伯国家的政权“过去和现在都不是靠外部力量框架来维系的”。相反,他们能屹立几十年不倒,“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自身的手段”。主权国家的内政应由主权国自己解决,用不着别国干涉,所以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还是要依靠人民。中东问题的最后解决也是要靠阿拉伯世界的团结。

时刻警惕大国的别有用心。奥巴马政府总体上在这次中东动荡中,采取的是所谓“有选择介入”的现实主义政策。“奥巴马主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自伊拉克战争来一直面临的一种外交困境:一方面美国难以忍受那些冒犯美国价值观或威胁美国边缘利益的海外事件,另一方面,美国又不愿冒风险全力投入加以应对。这部分也是因为美军的资源现在几乎已用到了极限。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收缩中东战线,将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美国对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发展对其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和支配力带来的挑战已经有极大紧迫感和危机感。尤其,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美国开始担心中国正在和美国争夺全球影响力。同时美国也觉察到已经不能单靠自己处理全球经济事务。美国近期高调加入并力推TPP,显然带有制衡中国地区影响力的战略意图。目的明确地将亚太作为重点的战略部署。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美国战略重点毫无疑问地指向亚太地区。

四、对中国的启示

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国发生了动乱,并引发了英、美、法等国的干涉,西亚、北非的一些国家局势剧烈动荡,国家遭受巨大灾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实现持续平稳快速发展。正是对这种所谓“大环境”的清醒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处于深刻的发展和变动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与此同时,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长期存在,局部的战乱、动荡、局势的紧张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发达国家对于日渐强大的中国产生强烈的不安,总在伺机寻找借口或暗中作祟,对我国产生不利的影响。就我国本身而言,在十二五期间更应注重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腐败问题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只有切实做到发展才是硬道理,集中精力搞建设,处理好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施雪华,汤静容.近期北非和中东局势动荡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

[2]王维虎.探析中东地区局势动荡的原因及其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8).

《中东动荡问题的分析》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有关中东动荡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看法。

关键字:中东 动荡

众所周知,最近世界局势有些动荡不安,尤其是中东地区形势尤为严峻。这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东问题由于涉及到众多国家的利益,所以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这些年由于以色列实行强硬政策,以及美国政府的偏袒政策,巴以问题陷入了新的僵局,中东局势依然处于动荡之中。在阿巴斯上台之后,中东问题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直到现在,稍显平静的中东局面依然藏有暗忧,前景不容过于乐观。

造成中东问题现状的因素诸多,但大多数都紧紧的围绕着宗教冲突以及领土冲突。在中东问题上,美国和以色列的政策在巴以和平进程中起主要的作用:

以色列方面:以沙龙政府为代表的以色列右翼力量 深受犹太复国主义、宗教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影响,长期推行铁血政策。造成巴以冲突激化的现状的直接原因,是鹰派人物沙龙上台后推行的铁血政策,以色列的宗教民族沙文主义窒息扼杀了巴民族解放事业, 使得中东和平进程崩溃。从以色列角度看造成现状的原因,是有深刻思想根源的右翼政府的强硬政策的原因,而国家安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以民众的支持,又是政策能够站住脚的原因。这更成为了目前中东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美国方面:参与协调巴以问题的国际社会成员除了美国还包括联合国、欧盟、俄罗斯等。但从本质上看,给与以色列政治、经济、军事支持的美国才是影响巴以问题外部因素中唯一关键的因素。美国在中东有巨大利益,支持以色列这个民主的非伊斯兰的国家符合其利益。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才得以在阿拉伯世界中生存和发展,以色列对美的依赖性很大。所以几乎只有美国才能从外部影响到以色列。但是美国在中东问题上偏袒以方的态度显然有失公正,其结果不但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在阿拉伯及伊斯兰世界中撒下仇恨的种子。

总的来看,虽考虑到美、以两国政府的更可能对现在局势发展的方向有影响。但就以往的 经验 由于宗教领土等诸多因素,即使出现缓和,也有很多尖锐的斗争和问题摆在各方面前。在未来,犹太复国主义这一意识形态仍对以政局有很大影响,美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支持以色列,并有所偏袒的政策,而巴勒斯坦又无法得到强大力量的支持。所以,中东问题的前途总的来说是比较暗淡的,不可能很快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有随着国际力量的变化,各方力量平衡后,才有可能得到各方满意的答案。才有可能更好的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重开巴以和谈之门。由此可见,中东和平之路是相当复杂而漫长的路,前景是比较暗淡的。

看了“2017关于中东局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的人还看了:

1.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答案

2. 中东问题聚焦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3.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东局势的论文

三大根源:其一,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的矛盾;其二,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事业派的矛盾;其三,美欧国家为争夺石油资源与阿拉伯国家产生的矛盾。中东国家局势动荡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一:执政党和政府的廉政很重要。腐败、权利终身制、家族政权、司法不公正等都是能产生社会动乱的因素。二:年轻人就业、物价,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的事情很重要。所以要抑制物价飞涨,增加工资,调整税率,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三:我们要警惕西方一人道之名推行霸道的阴谋。四:我们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冷战开始之后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以及冷战结束后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各大国的介入和干预是导致中东地区动荡不定的关键因素,但能源储量、地缘位置、政治运作以及领土领水争端、民族宗教矛盾等因素也是影响地区局势的重要内因。外部势力的长期介入加剧了内因的复杂性,而某种程度上看,内因的存在、发酵与发展反过来给外部势力进一步介入中东提供了理由和借口。优点与缺点:绕不开的能源与地缘因素丰富的能源储备成为吸引外部因素介入的重大因素之一。中东是当今世界最主要、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有“世界油库”和“石油海洋”之称。中东石油的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62%,仅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的探明储量就分别占世界的22%、11%、、和 。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向为大国所觊觎和争夺。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地理位置非常显眼而重要,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的十字路口,是从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所必争。领土领水纠纷与民族矛盾盘根错节领土争端严重与民族矛盾交织。殖民主义者曾在其殖民统治区采取“分而治之”等政策,给中东留下严重隐患。伊朗与伊拉克、伊朗与阿联酋、沙特与卡塔尔、卡塔尔与巴林、埃及与苏丹、摩洛哥与西班牙、也门与厄立特里亚、叙利亚与以色列、黎巴嫩与以色列等国家之间均存在领土纠纷,不少国家曾经因领土问题而兵戎相见。水资源争端复杂。中东地区幅员辽阔但严重缺水,水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该地区有三个主要水系:两河水系、尼罗河水系和约旦河水系。伴随该地区水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纷争进一步加剧。宗教和教派纠纷错综复杂鉴于宗教问题的长期性积淀和发展,许多问题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历史久远,几乎无法得以解决。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存有矛盾。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三大宗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积只有158平方公里,人口约65万。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作为三大宗教的圣地,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已经超出了普通的领土范畴。伊斯兰教内部如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等派别之间也矛盾重重。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发生两伊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原教旨与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国内政局动荡。比如黎巴嫩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的由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两大类居民组成的国家,其中穆斯林又分为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黎巴嫩全国只有万平方公里面积、400多万人口,在1975-1990年内战时期却曾有分属于两大宗教派别的100多个党派团体、30多支民兵武装和数十家电台。伊斯兰教需要改革,但堪当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难以出现。伊斯兰教自诞生至今并未接受过深层次的宗教改革,伊斯兰教呼唤具备崇高威信和能力的改革领袖人物,推动伊斯兰社会的宗教和社会改革,使之最终融入现 代社会发展洪流,并最终具备自我发育和自我发展能力。但要出现类似超越于国家和民族之上、具备远见卓识的伊斯兰宗教权威人士决非易事。既然伊斯兰内部暂时无法出现这样的改革领袖,靠外部强加和推动改革并非好的选择。核心的巴勒斯坦问题短期无解巴勒斯坦问题充满复杂性。中东问题包括巴勒斯坦问题、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争端两个内容,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二战后,四次大规模中东战争都与该问题有关联,并给地区民众造成惨重损失和巨大创伤。人们对和平望眼欲穿,但中东和平进程绵延至今,举步艰难。巴以和平进程从1991年以来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其中最棘手最关键的问题远未解决。从历史经验看,即使达成一些协议,协议实施起来依旧障碍重重,巴方的极端组织和以方的右翼或极右翼势力总能找到理由或方法使之流产或夭折,最后不了了之。美国政府严重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以色列政府的不稳定性、巴方内部的协调程度等诸多问题,也都是影响和谈的重要因素,布什政府在该问题上的超脱和严重偏袒是导致极端势力袭击美国的重要因素之一。中东国家需要独立自主和发展自强受到政治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各类矛盾交织等因素影响,在全球化大潮和大国干预面前,中东国家自身的力量有限。各国政体复杂多样,现代政治发育并不完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二战前,多数中东国家的政体是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战后,许多原来的君主制国家转而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但不少国家的共和政体仍带有比较浓厚的传统历史色彩、宗教色彩并实行事实上的总统终身制。政治体制比较完善的代议制民主国家如以色列和土耳其,其它政体还有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制及酋长制等。子承父业、弟承兄业的政权延续方式在许多地区国家存在。经济发展方面,中东地区许多国家缺乏激励发展的内生机能和科技创新能力,经济结构比较单一,过于依赖能源支撑,缺乏发展后劲。同时,不少国家的社会问题严重,腐败成风,经济发展失衡,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把原教旨主义视为实现“社会公正”的希望和出路,导致国内政局不稳。以上是导致2010年底以来中东政局急剧动荡的重大诱因。

1、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 2、浅析中东问题现状3、中国的外部困难和新领导集体面对的挑战4、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5、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6、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7、美印军事合作及其制约因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