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论文幼儿多动症研究目标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6 06:00:17

论文幼儿多动症研究目标怎么写

注意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指的是儿童早期发生的认知、神经发育异常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抑制力、情绪状态调整能力上存在困难。该类儿童的智力多处于同龄儿童智力的平均水平或稍低,部分儿童的智力水平会更高,呈现资优儿童的认知行为特点。 注意缺陷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活动、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造成广泛影响,也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不少困难,是当前儿童教育中突出问题之一。家庭中如有该类儿童,家长难免事事操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的游戏活动,协调解决与同伴的冲突,帮助整理学习及活动用具等,凡事难如家长之意,总觉得问题时时都有可能发生。久之,家长身心疲惫,心情抑郁,家庭气氛沉闷。班级中遇有该类儿童,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会大大增加,一 方面要组织好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解决该类儿童的学习行 为问题,往往顾此失彼,需长期面对不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故”。久之,教师失去耐心,将问题归结为家庭教育不力或儿童品德不好,师生间、家校间关系难以融洽,甚至发生冲突,儿童的学校教育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发生率较高,几乎涉及每个学校的不少班级,但是学校一般不视其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对象,未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帮助,成为我国学校教育中非常薄弱的环节之一。为此,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对该类儿童的全面认识和干预能力成为学 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多数研究认为感觉统合失调是导致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感觉统合训练成为该类儿童干预的主要手段之一,至今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一、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特点 与普通儿童相比较,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特点非常突出。了解这些特点是针对该类儿童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基础。 第一,智力基本正常。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拥有正常的认知能力,理解指令和操作要求没有问题,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不存在问题。所以,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他们可以准确、快速理解训练项目的操作要领,学习模仿能力强,并根据操作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训练内容和操作方式,也会主动尝试与众不同的操作。 第二,较好的运动能力。他们多数有良好的大运动能力,少数儿童的精细动作及动作的协调性略显不足。所以,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训练人员可以很好地利用他们优势发展的大运动能力,设计相对复杂的活动,进行整合度较高的感觉统合训练,提高各感觉系统的统 整水平,并提高动作精细度。 第三,沟通交流有障碍但不严重。在与合作伙伴及训练人员的沟通交流上,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可能会不太遵守交往规则,出现答非所问、有问无答、信息不连贯等现象,给训练活 动的实施造成一定困难。这种现象多源于其自身的注意缺陷和行为冲动,也可能源于社会 技能发展迟滞。所以,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训练人员要采取一些行为矫治及心理支持技 术,确保儿童准确髙效理解当下的操作指令、技术要求等信息。对于有明显社会技能问题的儿童,训练活动中尚需渗透社会技能训练,为后续的有效训练做铺垫。 第四,注意力缺乏。注意缺陷是该类儿童核心特征之一,他们注意的集中性、持久性、转移、分配及容量存在缺陷。在学习、日常生活及康复训练中,他们往往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服从指令、不守规矩、健忘、做白日梦、做事有始无终等现象。但是在阅读漫画书、看电视、电脑网络游戏等低认知负荷活动中,ADHD儿童的注意力与普通儿童没有差异,但在认知负荷较高的活动如做作业、写作文等学习活动时,他们就难以保持应有的注意力。改善该类儿童的注意力是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目标之一,调节他们的注意力是训练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第五,多动-冲动。多动和(或)冲动是该类儿童的另一核心特征,表现为认知冲动和行为冲动。他们思考问题草率匆忙,想法形成快但缺乏周密性,做事缺乏条理,自我监控能力差。他们活动过度,总有不自主的多余动作,如坐弹簧,烦躁不安,有时会离开坐椅漫游而不知,即使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也无所顾忌,给他人留下“不识相”之感。好动虽是儿童天性, 但ADHD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程序性,他们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往往无清晰而有效地觉察、监控、反馈和自我调节。 二、训练基本对策 感觉统合训练在ADHD儿童的干预中广泛应用,大多能够取得不错的成效。自感觉统合训练技术运用于ADHD儿童的干预以来,人们探索和发展丰富的干预形式,其基本策略可归结为:在常规感觉统合训练中加强认知、言语的渗透,促成大脑皮层对皮层下结构的有效监控和调节。 ADHD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主目标是强化其感觉、认知、行为间的整合能力,提高儿童的注意力以及信息从获取、加工到输出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其辅目标是提升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缓解心理压力,积累积极的心理体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等。为实现这些目标,儿童需要进行低位统合训练和高位统合训练,前者是基础,持续时间较短,后者是训练的重点,是干预周期中训练活动的主体。 多数ADHD儿童的训练目标以连续性目标为主,离散目标作为过渡。但是如果儿童伴有较为严重的情绪行为问题,那么他们的训练活动可以在一段时期内根据离散目标来组织实施。 (二)训练内容 ADHD儿童的智力处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或稍低,故此类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是在低位统合训练基础上,重点进行高位统合训练。训练内容以前庭觉和本体感觉训练为主,并将认知、言语等内容整合到训练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前庭功能的训练强度。训练过程中注重操作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以及训练内容之间的转换,故在训练中多采用间隔训练的形式,实现内容形式的快速转换,促进大脑的唤醒水平,提高感知觉、认知、言语和动作间的整合能力。 (三)训练组织实施 ADHD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组织实施总体遵循感觉统合训练组织实施的一般做法,但其认知行为上的独特性给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 1.训练活动的准备 ADHD儿童施训前的准备活动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人员熟悉儿童基本信息及经常发生的问题,做好相应准备工作。训练初期,训练人员应与家长充分沟通,并通过自然观察更深人地了解儿童。比如有不少人ADHD儿童,情绪冲动,缺乏自制力,一不顺心就发脾气,故应针对这种情况,提前做好相应的应对策略。大多数儿童在生活或学习中经常受挫,常表现出倦怠、懒散,训练半途而废,训练人员要及时关注,并采用鼓励性措施来帮助儿童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该类儿童认知能力强,容易出现认知疲劳,故要事先准备一些娱乐项目,如小游戏或看电视,来缓解疲劳。儿童在训练中还会出现多动、冲动等症状,训练人员要适时给予行为或心理支持。 (2)方案设计的准备。一方面,由于ADHD儿童的突发难点比较多,所以应提前做好应急方案,应对突发事件。另一方面,训练初期是儿童和训练人员相互适应阶段,以各感觉的基本训练为主,训练中认知内容不宜涉及过多,且难度要低。随着训练活动的开展,认知内容逐渐增多,难度加大,如此循序渐进。 (3)施训儿童的心理准备。训练人员及家长通过与儿童沟通、交流并进行项目介绍,使儿童了解训练内容,将心理状态调整到训练活动中来。 (4)训练环境以及设施设备的准备。ADHD儿童与其他障碍儿童相比,突出表现出注 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易受到环境干扰等特点。所以施训前,训练人员要将环境以及无关设备的干扰降到最低限度。 2.训练组织形式 感觉统合训练的各种组织形式均可在ADHD儿童训练中应用,具体实施何种组织形式需考虑训练内容、儿童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互动合作伙伴的能力水平等因素。 (1)以儿童主导式为主。如果施训儿童中有能力较强并且愿意帮助其他儿童的,可采 用同伴助训式,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2)在采用合作式训练组织形式时,因为ADHD儿童有多动冲动的特点,使得儿童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动作幅度较大,故训练人员要及时关注儿童的行为,避免伤害到对方或本人。 (3)在强调认知内容的训练项目中,分组式训练的双方认知水平差异不能太大。训练过程中,如果训练人员加人认知内容难度较大,使儿童一方难以掌握,这样不仅打击儿童训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4)训练中注意竞赛式的使用,增强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3.训练方式 针对儿童的个性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变的训练形式,可以避免训练疲劳且有利于训练目标实现,并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但仍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种训练形式交替进行。儿童在训练初期,注意力水平低且多动冲动,或者是在新项目学习中协调性出现问题,训练人员可采取被动训练,降低训练难度并使儿童心理紧张感降低;当儿童对该训练项目敏感性降低时,逐渐过渡到助动或主动训练。 (2)注意间隔训练形式的使用。儿童的训练以高位统合能力训练为主,容易出现心理疲劳。故要适当采取间隔训练措施,比如更换训练内容或穿插娱乐项目(如聊天,看电视等)来缓解疲劳,保持自主性,提高训练积极性。 (3)儿童对训练项目的掌握达到自动化水平后,可由儿童自主改变训练形式。此方法不仅能增加儿童的活动兴趣,更有利于训练目标的实现。 (四)训练人员的技术要求 ADHD儿童的训练要求训练人员特别关注如下技术要领。 1.言语表达 针对ADHD儿童的特点,训练人员发布指令时,首先通过言语信息,提高儿童的唤醒水平,使其做好长时间保持注意的心理准备,且在儿童操作前呈现言语信息。其次,训练人员详细解释内容,并重复呈现。在训练初期,重复使用言语语言指导。由于该类儿童注意力缺损,详细的语言解释才有利于儿童把握好主题信息,充分调动大脑自主加工的可能性。第三,音调语速适度变化,提高儿童对言语信息的注意力,并引发儿童的训练兴趣。第四,言语表达时,配合面部表情或肢体语言。第五,由于该类儿童有较髙的认知水平,故在训练过程中,增加与儿童的沟通和协商,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2.操作示范 训练人员针对儿童训练的操作示范要领有以下几种: (1)示范容量由少到多。ADHD儿童的注意持续时间短、健忘,可先采取分节示范,然后进行多环节的连续示范,逐渐增加训练难度,使儿童总体把握训练技术并达到自动化水平。 (2)示范操作幅度可适度夸张,使儿童对训练内容一目了然。 (3)示范速度、角度要适当。训练初期,训练人员操作示范的速度要慢,关键处须同时以简洁言语加以解释,有利于提高儿童的主动注意。训练中后期,随着儿童注意力的改善以及对训练人员施训风格的适应,操作示范的速度可以加快,或仅就关键处予以示范。训练人员示范时的站位角度要便于儿童学习操作。 (4)让能力强的儿童进行示范。在训练的某些环节,训练人员让操作技能熟练的儿童扮演“小老师”角色,在训练人员的指导下为其他受训儿童示范操作。儿童间的理解方式较为接近,儿童的示范有时更利于相互间的沟通和学习,并对提升“小老师”的自信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支持与纠偏 注意以下问题: (1)训练初期进行低位统合训练时,训练人员完成操作示范后,儿童尝试操作或者冥想后再现示范动作,但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无需及时纠正。由于该类儿童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可让儿童在错误尝试中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更好地完成操作。在后期的高位统合训练时,要提前介入言语支持(包括言语诱导,语言提示等),让儿童提前了解训练内容,增加大脑不同功能区域介入训练活动的水平。 (2)对ADHD儿童而言,心理支持更为重要。由于多数儿童在生活或学习中经常受挫,故在训练中会表现出胆怯、缺乏坚持性、注意力涣散等,所以训练人员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及时调整儿童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抗压、抗挫能力。 4.评价与反馈 在对ADHD儿童的操作进行评价与反馈时,训练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评价内容。训练人员在儿童训练中、间歇及训练后须对儿童完成训练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内容可详可略,一个训练周期结束进行一次较为详细的评价。 (2)评价取向。训练人员对儿童完成训练情况的评价总体持肯定态度,多从好的角度对儿童进行评价反馈,逐步纠正儿童消极的自我认知,并增加家长坚持训练的信心。但对于儿童反复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必总是回避,择时告知儿童及其家长。 (3)评价反馈方式。评价反馈方式要多元化。第一,可采用口头语形式,也可通过非口头语途径,比如面部表情或是肢体语言等。第二,直接反馈与间接反馈相结合,以直接反馈为主。训练人员可直接将自己对儿童完成训练的情况告诉儿童,也可以通过家长告知儿童, 多数情况以前者为主。第三,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并将评价结果图表化。详见第5 章第5节相关内容。 (4)评价时机。儿童完成单个或连续操作之后,训练人员须及时给予评价反馈。这样,儿童良好的表现得以肯定和支持,以便其积累积极的心理体验,不足的方面得到及时提示和纠正。但是有的训练人员的评价时机不对,事事评价,干扰儿童训练及自省,妨碍训练的有效开展。 (5)评价结果的知晓范围。在个别训练情况下,训练人员直接向儿童及其家长等有关人士反馈训练情况的评价信息,知晓范围比较局限,儿童完成训练中表现不佳的信息被限制在有限范围内,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比较小。但是,当同时参训的对象比较多时,训练评价信息的知晓范围就比较大,训练人员需控制不同评价结果的知晓范围。对于儿童表现上佳的信息应“广为流传”,激励每个参训儿童,创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训练氛围。对于儿童表现不佳的信息,训练人员须尽力缩小知晓范围,尽力为儿童“护短”,以免挫伤儿童的进取心,并可增强儿童对训练人员的信任。 三、训练项目举例 因为多数ADHD儿童的运动、感知、认知、沟通等各基本能力比较好,训练可采取以触觉、本体感觉和前庭觉某一领域为基础,重点进行综合训练,即训练活动尽可能同时涉及多个感觉通道的参与。 (一)触觉训练项目举例 针对ADHD儿童的触觉训练有两个目的。其一,改善其触觉过敏或过度迟钝问题。其二,借助触觉训练项目及其设备,进行触觉与其他感觉、动作及认知言语的整合训练,提高ADHD儿童对信息感知、加工及输出的统整水平。有关触觉训练的基本操作见第6章第1 节,但针对ADHD儿童的触觉训练注意同时加强视觉、听觉信息刺激,增加认知负荷及言语表达。下面以海洋球池活动设计为例,介绍针对ADHD儿童的触觉功能训练。 球池中还可完成多种与触觉刺激有关的项目,如翻滚、拍打,你拉我推等,重要的是在触觉功能训练的同时,负载更多的认知和言语训练内容,增加儿童同时调控多种性质任务的机会。 (二)前庭觉训练项目举例 有关前庭功能训练的技术及项目均可用于ADHD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但是,其中介绍的大多为基础性训练项目,它们用于ADHD儿童训练时需要加以改造,如负载认知、言语内容,增加儿童间或儿童与训练人员间的互动。 (三)本体感觉训练举例 ADHD儿童有较好的本体感能力,大运动能力一般无异常,但精细动作欠佳,动作的节律性、流畅性及动作衔接过渡不及普通儿童。所以,针对他们的本体感觉训练应以提高动作技能精细度为基础,开展一些动作精度要求高、速度快、动作间转换频率高的训练项目。其中,认知、言语内容的负载仍然不可缺少,力求在高位统合训练中促进本体感觉能力的发展。 (四)综合训练项目举例 经过分领域训练,ADHD儿童已熟悉了训练用器械的物理性能,掌握了不少的操作技能,随后的大部分训练要以综合训练为主,操作环节变化快,各感觉系统间的整合度高,训练项目的挑战性更大。 (五)日常生活项目举例 感觉统合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组织实施,并且更能引发儿童参与兴趣和积极性,故应加强日常室内外的活动。像社区公园里的一些娱乐设施,如滑梯等,和儿童的许多游戏活动,如跳绳、踢毽子、打沙包等,都可为儿童提供很好的感觉统合训练活动。具体的操作步骤可详见第6章日常生活系列训练。

(1)明确疾病性质,正确加以对待。父母既不能歧视、责骂或殴打他们,也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使他们更加任性和好斗;既要耐心教育,又要严格要求。

(2)逐步矫正多动行为,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

(3)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渲泄过剩的精力。

(4)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让他们从小养成按时作息、起居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5)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协调家庭关系,缓和家庭气氛。

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是累及器官在大脑的过敏性疾病。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孩子,家长们要重视孩子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出现多动症的孩子,病史追踪,多半都伴随着慢性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皮肤瘙痒,湿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

儿童发展到多动症,纠其病因,大多数多动症儿童都存在自幼慢性过敏性疾病的问题,婴儿期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慢性过敏性疾病如婴儿湿疹,学龄前儿童过敏发展为鼻炎,过敏性咳嗽,或哮喘,这些因素与儿童期孩子出现多动症,抽动症甚至是自闭症,都有直接关系,由此,我们不得不对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引起重视,因为,过敏症状复杂多变,过敏不仅表现在肠道,呼吸道和皮肤,慢性过敏还会影响到大脑神经的发育。

长期湿疹的孩子,受皮肤瘙痒的困扰,到了青少年期容易出现多动症的表现,儿童慢性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也会影响到孩子出现多动症,多动症的临床表现与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呈现高共病特点。儿童慢性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睡眠障碍,都会增加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可能引起儿童注意力分散,多动和冲动的行为,而这些恰好是儿童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婴儿期的过敏性疾病造 成的免疫失调可能影响神经发育,为青少年期发生儿童多动症就埋下了隐患。儿童多动症也可能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涉及相似的发病机制因此,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是累及器官在大脑的过敏性疾病,因此,儿童一旦出现多动,抽动,或是自闭,一定要关注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调节。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儿童抽动症 被定义为影响到大脑神经发育的过敏性疾病,你还在认为宝宝过敏性湿疹,鼻炎,过敏性哮喘,长期回避牛奶蛋白,只是长大了就能不过敏吗?儿童牛奶蛋白过敏,尘螨过敏的长期危害你了解多少?蛋白质是营养大脑神经发育最重要的营养物质,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长期回避牛奶蛋白喂养不利于宝宝神经系统 发育,过敏免疫反应是可以影响 孩子健康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慢性疾病,长期受过敏影响 ,过敏宝宝长大后容易出现性格暴燥,象长年湿疹皮肤瘙痒的孩子,容易出现入睡困难,尖叫,咬人,社交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烦燥,学习差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长期过敏影响了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行为发育,情感发育的表现,因此,越来越多的抽动症,自闭症,多动症儿童,都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数量缺少,以及合并过敏性疾病有关。

多动症的益生菌微生态特异性免疫治疗:除了1、心理治疗。2、药物治疗。3、行为管理和教育。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甚至是自闭症,都可以在治疗方向上另辟途径,通过调节过敏免疫反应,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微生态特异性免疫疗法,通过补充康敏元特异性益生菌,随着人类微生物学及基因学的研究进展,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并提出:益生菌可以调节过敏体质,解决的是内因,过敏原是外因,内因决定外因,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配方,由台湾成功大学过敏与临床免疫研究中心研制,作用机制①调整过敏体质,增强宝宝抗过敏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②降低血清过敏源IgE抗体②降低食物过敏源IgG抗体③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发炎反应④促进肠粘膜保护因子IgA分泌,尤其是在深度水解或氨基酸奶粉中添加(康敏元益生菌),可促进牛奶蛋白等食物过敏的口服免疫耐受重建,能使宝宝尽快恢复正常的蛋白饮食,缩短牛奶蛋白回避周期。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结合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提出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处于儿童时期时,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为实质的效果。校方应该构建出基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空间,从幼儿特殊的年龄段开展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处于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年龄分布在3-6岁,并且这个年龄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为丰富,与成人的感知能力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情绪起伏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宣泄的方式上异于成人。幼儿不会压抑情绪变化,而是直接的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其行为夸张或者产生恐惧、愤怒等外放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发敏感,包括危险、黑暗等,同时对于人为的语言伤害更加敏感,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幼儿的心理正在不断的成熟。

其次,由于幼儿园是众多儿童一同生活、学习的,因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当中不断体现出来,并且同伴数量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在不断变多,其交际范围也不断拓宽,单独的玩耍已经转化为群体的活动,而当幼儿没有朋友的时候,会虚构出一个儿童与自己玩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人际关系不好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最后,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体现在幼儿对于自身的认识已经以聪明、愚笨、漂亮、丑陋等来划分,而自我评价标准取决于外界对幼儿的评价,例如家长、同学、老师等。因此外人对于幼儿的评价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肯定,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如果周遭的评价比较消极,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困惑,久而久之演变成自卑等心理习惯,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的影响重大。

二、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行为习惯、情绪起伏、社会适应等方面。

第一,行为习惯问题。行为习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多动症,此类幼儿由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坐不住”,所以难以平和的接受教育,并且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薄弱;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还有咬指甲、吸手指、挑食厌食以及说谎,咬指甲主要也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咬指甲,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挑食厌食表现在食欲不佳不吃或者吃的很少,而强制性的喂食容易导致呕吐;说谎体现为不自觉的描述的非真实事件,主要是由于虚荣心或者怕被责罚;吸手指与咬指甲类似,表现为不自觉吮吸手指,或者衣服等其他物件。

第二,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较为多样化,集中表现为情绪失控,平常闷闷不乐,情绪转化过快、不稳定;另外在入园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并且引发生理问题,例如肚子疼等,存在厌学情绪,导致此问题主要是离开家长到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幼儿脾气较为急躁,以不合理的行为来发泄情绪,并且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打人、砸东西等行为。

第三,交际问题。一些幼儿难以与其他和平相处,常出现打架等情况;同时在交际中还有一部分幼儿较为胆怯,对于和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恐惧;自闭同样是不良的交际问题,表现为孤独、无视他人、情感过于独立;同时还包括害羞、自卑、焦虑、忧郁等一系列的交际问题。幼儿在交际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于长远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儿童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考虑其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社会实际,使幼儿的个性化与社会存在共通性,并且利用一定的手段增强其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心理教育的效果难度极大,及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难以保证幼儿完全吸收,因此心理教育比较有持续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心理品质虽然是对心里的改造,但是其目的还是规范行为,因此要使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协调的良好情况,就需要从心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双管齐下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然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有预见性的分析幼儿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直接体验,而不善于复杂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采用直接经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最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相协调,而社会环境应该与幼儿心理发展保持一致,不断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引导幼儿,还应该使幼儿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内控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幼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关心几个儿童,而是要将教育面覆盖到全体儿童,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幼儿的年纪娇小,没有接触过社会,但是其个体仍旧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将关怀和爱散播到每一个儿童当中,做到一视同仁。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个男孩叫魏泓谟,他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先天的差异,个头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许多,因此一直很孤僻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直重复老师的话,但是他的自理能力不比别人差,每次看到他我的心里总是能充满疼惜,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他稚嫩的眼神总是充满了坚强,对此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怀,当他害怕时我会去抱住他,告诉他还有很多小朋友关心她,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他也慢慢融入了小朋友当中,看到他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另外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从而在教育中对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教师人格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有权威学者提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存在障碍,那么就会对幼儿的的心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也较高,因此,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在儿童面前表现出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在对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将小学、初中甚至更高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照搬到幼儿教育中,这种教学理念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限度,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儿童产生困惑。例如当一些儿童的行为举止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行为治疗来处理,仅考虑了当下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长远影响,最终未能实现行为矫正,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心理教育的质量,而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是教师未来重点的学习目标。

(二)为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构建与教育相符合的环境,从而为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因此在校园环境方面必须保证卫生、安全以及使用,提高绿化的覆盖面,同时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教育空间。幼儿园属于儿童群体的教育以及保育部门,因此其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学习、玩耍等。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开展教育的有效性,优越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优良的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基于幼儿全体开展教育,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属于群体的生活、学习结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其同伴的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基于每个儿童的实际,还应该上升到整体,不断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良好的班级气氛感染儿童个体。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整体教育的理念,体现出儿童个体在团体中的价值,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自信,从而让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挂念,加强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以问题性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能够让幼儿在心里产生共鸣,以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教育的切入口,不断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即加强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育任务当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性质,能够从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总结出教育的重点,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负责矫正和引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以组间讨论、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问题性教育模式较为注重问题隐藏的教学价值,只有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将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幼儿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心理辅导使幼儿心理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人格辅导,即教师以自身的较强素质感化幼儿,使其懂得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感知能力,并懂得从事物中获得快乐,同时还需要教育幼儿在与同伴、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原则和礼貌,初步形成一个懂得合作、宽容、协助、尊重的人际交往能力架构,并且对于美好事物具有判断力和感受力,能够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评价来观察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最后还包括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独立能力指养成自主选择,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践的能力。第二,学习辅导,学习辅导则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辅导的目标是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日后能够不断发展,为幼儿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幼儿能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生活辅导,生活辅导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质量直接决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辅导目标,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能够判断好与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里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的必要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为幼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读懂孩子,别样彩虹再现――对刚入园幼儿的教育心得[J].考试周刊,2013(104).

[2]陈李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

[3]孙巾凌.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5]毕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6]张小培.浅谈如何在亲子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论文多动症研究目标

多动症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也是学龄儿童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精神健康问题之一,常常导致儿童学习困难 ,缺少自尊、自信,人际关系不良,情绪问题等,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系统和规范的治疗至关重要。研究认为多动症是由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应该根据每位儿童的实际情况采用个体化的综合的治疗措施。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药物在改善多动症儿童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和冲动、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肯定的疗效,是治疗多动症的重要环节。药物治疗的好处在于通过控制症状,使心理治疗和教育训练得以实施。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两大类,一类是兴奋剂类如哌甲酯,通过提高突触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的利用率而发生作用,起效较快,能在短期内改善症状,疗效较短,约75%的患儿效果较好。另一类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托莫西汀,该药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动症的非兴奋剂药物,疗效与哌甲酯相当,起效较温和,其疗效持久、无药物依赖性、尤其适合于有共患病如抽动、对立违抗、情绪问题等患者。 2、心理行为治疗:主要是针对多动症的心理缺陷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及情绪反应方式,习得良好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儿童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的能力,树立其自信心。此外,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也是行为治疗中的常用方法,经过临床研究证实,这些方法对某些儿童提高脑功能有效,如果有效则效果将持续较长时间。这些训练应选择有适应症的儿童,并且规范进行。 3、父母培训:家长是治疗儿童多动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循序渐进的步骤交给父母管理儿童行为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家长对多动症的认识,包括认识到多动症治疗的意义以及治疗过程,使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和配合治疗。 4、学校干预:教师在多动症儿童的治疗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应给患儿多一份关心和帮助,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使孩子增强信心,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多动症是一种复杂的、引起多种问题的障碍,任何单一的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药物虽然效果肯定但并不能在短期内治愈多动症并解决所有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尽量长期规律使用并且需要心理行为治疗以及家长与老师的配合才能得到最佳疗效。对于典型的多动症儿童,综合治疗的效果大于任何单独药物治疗或单独的心理行为治疗。

开学了,孩子们都已经回归学校和课堂。有些孩子不太爱学习,比较调皮好动,家长可能会担心,这是不是“多动症”啊?其实呢,好动情况和“多动症”并不是一回事,那具体什么是多动症,有什么典型症状,该如何应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使家长和老师感到无可奈何。

国内儿童青少年多动症总体患病率为,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专家认为,神经生物学的假设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女孩子的多动症发病率相对较低:女孩不同于男孩,她们能够制造更多的多巴胺受体,正是这种受体使她们相对受到了保护。

还需要注意的是,多动症女孩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于男孩,不像男孩那么吵闹,症状更加隐秘,注意力不足可能在其诸多症状中排第一位。但是也有极端“运动功能障碍”的女孩。

此外,早产儿及剖宫产儿患多动症的概率较高,大约在60%以上。综合国内外儿童多动症流行病学研究,较为一致的结果是:儿童多动症发病的高峰年龄集中在8~9岁。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家庭不和睦、低 社会 阶层、儿童发育性迟滞或者躯体疾病将增加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而随着生活方式、环境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多动症患儿有哪些表现?

注意缺陷

注意缺陷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注意力短暂、不能集中,缺乏持久性,容易分心,经常粗心大意。一件事情没有做完注意力就提前转移,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常常因为注意到了另一件事情而对正在做的事情失去了兴趣,但是最终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进行到底。

在临床上,多动症患儿的注意缺陷常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主动注意时间短;②随着注意时间延长表现越明显;③在枯燥的环境中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④极易受外界环境干扰; ⑤上述情况持续时间长。

多动行为

多动行为是指组织不好、调节不良且过度的活动。这些活动毫无目的和意义。往往在需要安静的环境中有过分的不安稳,可以表现为来回奔跑,从坐的地方站起来,过分多嘴和喧闹,坐立不安,辗转反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正常的谨慎和克制,不受家人、老师的管教和约束。上课的时候小动作不停,一会儿切橡皮,一会儿撕纸片,甚至不时学小动物叫。下课后则不断招惹别的同学,到处奔跑,不能安静地完成一种活动。

多动是儿童多动症的一个重要表现,常常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多动是随时间逐渐出现的;②活动量并不比正常儿童多;③动作常无目的性;④并非所有的多动症患儿都“多动”;⑤“多动”大多至青春期后逐渐消失。

冲动行为

冲动行为是指在 社会 交往中缺乏控制力,在多种场合行为鲁莽,强行加入或者打断他人的活动,抢先回答别人尚未说完的问题,在任何活动中不能按顺序排队等候,行为不顾及后果,容易闯祸。

多动症患儿由于自控力差,常常有冲动、任性的表现。冲动任性常常与多动症状同时出现,是儿童多动症突出而又常见的症状,有学者甚至认为是儿童多动症最核心的症状。

其他伴随症状

多动症患儿还会有一些伴随症状,如注意力障碍、控制能力差、活动过度、学习困难、感知觉功能异常、行为问题、社交问题、情绪问题、认知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睡眠问题、执行功能障碍等。

如何预防儿童多动症?

防止铅中毒

研究发现,铅的暴露水平与注意缺陷、多动及冲动存在低到中度的相关性,1~3岁儿童接触铅与多动和注意行为相关,但这种相关性非常低。轻度铅中毒的患儿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安感、记忆力减退;重度铅中毒可导致严重的脑病甚至死亡,但不能就此认为铅中毒是引起儿童多动症的主要原因。不过,为了防止铅中毒,建议父母让孩子多吃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铁、大蒜素的食物。此外,果胶有抑制铅吸收的作用,酸奶可刺激胃肠蠕动而减少铅吸收,因此也应适当给孩子多吃。

孕期多吃鱼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孕期吃鱼量和孩子日后患儿童多动症的概率有一定的关系。研究指出,孕妇每周吃两次鱼可以使孩子日后多动症症状减少60%。另外,英国 健康 指南也建议孕妇每周吃两次鱼,且其中一次最好为肥鱼(如三文鱼或沙丁鱼等)。

给婴幼儿讲故事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如果能每天花些时间给孩子讲故事,那么孩子长大后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会降低。此外,如果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开发智力的重要性,并每天在孩子身上多投入一点时间,那么孩子日后的认知和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改善与提高。

用 游戏 帮助孩子成长

儿童有自己的世界,他们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因此要了解他们,必须从发展的角度着手,而 游戏 正是儿童的语言。通过 游戏 ,儿童能表达出内在世界与想法,并借此与环境互动和沟通。因此,家长可以通过 游戏 这种儿童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来帮助孩子排除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心理障碍。儿童 游戏 治疗师在运用、设计 游戏 时要始终坚持一种精神,即让孩子明白这里是安全的,是接纳他的,允许他自由表达的。同时,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和同学一起玩,而不是一个人玩,鼓励他多参加 体育 活动或户外活动,这些都很重要。

其他可以做到的

适当奖励: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如在学习的过程能够保持专注的态度,家长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鼓励他继续坚持。

健康 的生活环境: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

中成长,因材施教,切勿盲目望子成龙。注意合理饮食,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活动:多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同时,也要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用口头表扬、鼓励等强化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孩子被确诊多动症后该怎么办?

如果经过正规医院专科医生的科学检测,诊断孩子确实患了儿童多动症,家长、老师们先不要慌,记得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清楚认识儿童多动症是一种疾病

无论家长或老师都不能错怪孩子,不可责难孩子,更不要实施打骂等高压教育,这样只能适得其反。父母、老师应对多动症患儿表现出格外的关爱。

明确病因,及早治疗

对于儿童多动症而言,治与不治结果大不一样,不能放任不管,听之任之,误认为成年后自然会好。由于此病患儿学习不集中,学业跟不上,所以即使成年后情况好转,再想学习也为时已晚。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

正确心理行为治疗

发现孩子多动后宜及早实施心理教育和行为训练治疗,最好在6 岁之前,重点培训自我控制能力,减轻注意力涣散的症状,并根据孩子的症状设计一套鼓励其良好行为、限制其不良行为的训练程序。

规范药物治疗

对6岁以下的患儿应以教育和行为矫正为主,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则可酌量给予药物治疗,但要遵照医嘱用药。目前最常用的药是盐酸哌甲酯,用药后能使儿童注意力集中,小动作减少,学习成绩明显进步。这种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食欲不振、恶心和失眠等,一般不严重。

合理饮食疗法

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酪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等;少食含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橘子等。饮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调味品,如胡椒等;也不宜使用酒石黄色素,如贝类、红柿子、橄榄等食物。值得注意的是,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铅食物,如皮蛋、贝类等。因为铅可使孩子视觉运动、记忆感觉、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还应少食含铝食物如油条,因为制作油条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矾,而明矾的化学成分为硫酸钾铝,所以吃油条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

同时,应多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因为锌是人体内的微量元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有关。此外,还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禽血、瘦肉等,因为铁是造血的原料,缺铁会使大脑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情绪,加重多动症状。

由于多动症患儿存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差等种种问题,家长往往倍感疲惫,孩子自身也会出现自卑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

对患儿如何实施正确教育?

多动症患儿的父母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他们提出让孩子做的事情,孩子通常不感兴趣,对于学习以及与学习相关的事情,孩子更是提不起兴趣。患儿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使得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感到束手无策。对于这类儿童,我们该如何实行正确的教育呢?

要求必须切合实际,不要过于苛刻

家长应该了解儿童多动症的特点,对于患儿的要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

把孩子过多的精力引导到正确的方面上

多动症的孩子需要发泄,不喜欢被限制,对于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到合适的方面上。家长和老师可以组织他们多参加各种 体育 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等。另外,多动症的孩子喜欢声音,尤其喜欢制造声响,所以演奏音乐非常适合他们。打击乐器虽然有难度,但常常是多动症孩子的首选乐器。当然,也可以推荐孩子做手工,比如制作模型、雕刻等,这些手工劳动可以占用孩子的双手,使孩子的举止变得文雅。

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采取看图书、听故事等方式,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患儿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患儿应从小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家长不应迁就孩子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通过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家长应和医生经常保持联系,帮助医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况,征求医生关于治疗上的指导性意见。

学会与多动症患儿交流

很多多动症患儿并不觉得自己生病了,只是他们很好奇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作为家长,一定要尝试用言语、感情等交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儿童多动症,认清病情,配合治疗。

总之,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家长要对儿童多动症有一定的了解,正确理解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正确对待患儿日常出现的各种问题,教育患儿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不要急于发脾气,讲究行之有效的沟通教育方式。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家长要有意识地转换自身的角色,由以前权威命令的谈话方式逐渐向平等的朋友式沟通过渡。每周无论工作多忙,家长都应该抽出固定的时间陪患儿多谈心,了解患儿的想法,关心他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摘自《儿童多动症看看专家怎么说》杜亚松韩新民主编中国医药 科技 出版社出版)

儿童多动症治疗:针对ADHD,建议及早排查。在治疗方面,根据症状的轻重程度,是不同的。医学上强调多维治疗,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感统训练、教育辅导等等。如我们的“医教一体·多学科诊疗康复体系”。它是一种中西医结合及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干预、行为治疗、物理仪器治疗、注意力训练、感统训练、家长培训等)的综合治疗方式。注意: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我们还是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使用药物,主要采取一些行为治疗的方式。高年龄段的孩子可以使用一些多动症的药物,来帮助孩子改善病情。而恰当的非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从幼儿期持续培养有明确的注意力目标和指向,会让孩子逐渐减少并最终将多动的现象改掉的。

区别孩子是多动症还只是好动〈1〉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多动症儿童无一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具有注意力缺损症状。而好动的孩子做他所喜欢的事能专心致志地去做,并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他上课及做功课时表现不安宁,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2〉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好动的孩子的行动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多功症患儿的行动常呈冲动式、杂乱,有始无终。〈3〉自制能力:好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安分守己不再胡乱吵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多动症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1、活动过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2、行为不良,好打架斗殴,爱发脾气,横行霸道,不服管教.3、情绪不稳,多冲动行为,做事不考虑后果,任性而行.4、异乎寻常的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无抵御环境干扰的意志力量.5、学习困难,成绩低劣,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是智力发育虽基本正常,但学不进去,有厌学情绪.帮助“好动”的孩子克服好动1、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时,你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2、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参加适当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3、避免含铅食物。铅中毒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不给孩子吃铅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不给孩子用铝制器皿。4、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5、不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教给他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问题得方法。治疗“多动症”方法很重要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单纯的药物并不能完全根除孩子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是必要的。通过治疗帮助孩子解决不善于结交朋友的问题、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孩子的组织能力。由于多动症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家庭,所以最好让多动症孩子和他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一起配合治疗。1、药物治疗治疗多动症的常用药包括甲强龙氢氯化物(利他林),以及右旋安非他命硫酸盐。至于这些药物在减轻多动症症状方面的具体疗效还无法确定,但研究者相信它们可以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减少冲动。2、心理治疗父母和教师的咨询工作使父母和教师懂得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及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管教应该是及时的、公正的、耐心的和有信心的,不能苛刻要求儿童,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辅导帮助。3、环境治疗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的原因之一,良好的家庭气氛,还可防止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4、精神治疗一个孩子的人格由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影响两部分组成,所以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要求家长和老师发现孩子的天赋进而正确引导,孩子就能顺利健康的成长,也就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以及正常甚至优异的学习能力。所以“儿童的学习、行为、能力、人格、家长教育观点”等以上因素其实是成功教育的完整组成部分,不能分割,也不能独立存在。5、医生治疗医生通常会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会随之消失,但事实上多动症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孩童时代。最近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有40-80%的人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症状,还有50%的人会持续发展到成人时期。

儿童多动症研究论文

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问题研究与分析》

【摘 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社会学家波姆( W, 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意志健康

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人际关系的适应

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反应适度

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适度性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发展性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 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 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 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 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 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 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 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9)

[8] 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 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 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 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12] 李晓丹,测测你的宝宝是否心理健康[J],家庭科技,2007(12)

[13] 陈丽莎,幼儿教育如何贯穿心理健康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2000字

多动症孩子学校教育解析论文

摘要 :网上有这样一则新闻,武汉有一所学校的31名家长联名要求班中的一名多动症孩子离班,理由是这个多动症的孩子有动手打同学的习惯,并且平时极大地影响了班中的教学秩序。儿童多动症(简称多动症),又被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综合征。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平时的活动过多,注意力很难集中,有时候情绪波动会比较大,且极易冲动,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的情况。我现在所执教的四年级班级中,也有几名多动症的孩子,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来进行教育呢?

关键词 :理解;宽容;关爱

一、坦然面对,给予理解、宽容、关爱

1.教师给予理解、宽容、关爱

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学生,如果教师一味地歧视或者抵制他们的话,那么只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无尽的烦恼。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生过病,而多动症也只是一种病而已,无关乎道德问题,他们表现出来的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或者某些道德行为方面的缺失往往是不受自己主观意愿控制的。一个不能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其内心的痛苦,作为平常人是很难感受得到的。作为教师在面对这些特殊学生时,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他们异于常人的行为发生的原因,理解他们的非常规表现,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包容他们的一些过错,同时给予一定的关爱、帮助。

2.对家长做细致的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

在我与一些多动症孩子的家长接触过程中发现,由于长期受自己孩子病情的影响,许多家长的心理也存在着偏失,如有的家长会比较敏感、自卑。而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有的会非常偏激,当孩子犯错时,部分家长会责骂,甚至殴打他们,还有的就是不断地迁就他们,使其更加任性不受管控。我现在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有这样一位多动症孩子的.家长,他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就是打骂。这样的教育不但效果不明显,而且使孩子有了一定的暴力倾向。这个孩子在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常常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在平时我与多动症孩子家长交流过程中,我一直要求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耐心教育,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要尽可能减少不良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除此之外,父母还需主动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相互反馈孩子的情况,共同促进患儿的病情好转。

二、认真教育,讲究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多动症学生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会经常与其谈话,提醒他们,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要遵守纪律,但是他们还是经常会无法控制自己本身的一些行为。那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呢?

1.明确要求,改变行为

很多多动症孩子的一些非正常的多动行为都是在其无意识情况下造成的,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要转变儿童的多动行为,必须让其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我们必须使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甚至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案例一:小陆,男,10岁。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多动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有增无减,后到医院确诊为儿童多动症。主要体现在:上课时不能遵守课堂纪律,喜欢东张西望、随意乱动,不时还要转身去和别的同学讲话,严重干扰了课堂纪律。下课后他还经常惹是生非,有一次还把一个同学推倒在地。后来我联系了他的家长,并当着家长的面告诉小陆,就是因为他的一个随意的动作伤害了同学。在老师家长的教育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同学道歉。他还表示,他以后再也不这样了。通过这件事,小陆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伤害,进而增强了他战胜多动行为的自觉性。后来我还与他签订了“君子协议”,例如在上课的时候,如果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变换一下姿势,或者拉拉自己的衣服等等,但是不能影响到其他同学上课,更不能刻意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2.合理奖惩、多奖少罚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发现合理的奖惩方法对多动症孩子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首先,对多动症孩子的奖励应该是及时的,当其取得进步时,教师或者家长等都应该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延迟的话可能会大大地降低对其的鼓励作用。其次,由于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较差,所以给予奖励应该比正常儿童更加频繁一些。当老师与家长在学校或者家里制定好相应的奖惩规则开始实施后,就需密切观察其的行为,如果遵守了规则就及时给予积极的奖励反馈,帮助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另外对多动症儿童的奖励必须是更具有吸引力的。因为多动症儿童对于奖励十分敏感,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去推动他们保持所期望的行为,而仅仅用偶然的表扬不足以管理多动症儿童。我们可以根据多动症儿童的兴趣、爱好,定期改变一些奖品,满足他们的新鲜感,使他们感到满足。最后一定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但和奖励之间要保证相对比例,以奖励为主,尽量少用惩罚,使之起到更大作用。

3.变废为宝、利用多余精力

多动症的孩子的一大特点就是活动多,精力特别旺盛,我们可以尝试把他们过多的精力“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起来。在家里,爸爸妈妈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擦桌子、洗菜、扫地之类的。在学校里,教师也可以安排相应的任务来给他们完成,例如帮助班级打扫卫生等等,还可以让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去踢踢足球、打打篮球等消耗一下他们的能量。

4.众志成城、发动集体力量

由于多动症儿童的特点,其在学校中可能会常常破坏学校的纪律,有时候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长此以往,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很难处理,严重的时候其他学生还会对其产生厌恶、排斥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多动症儿童感受到自己和其他的伙伴是一样的,自己也是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爱护的。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班干部队伍。在学校里,班主任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某个孩子,这个时候就需要班干部对多动症孩子提醒、督促。接下来教师还要提倡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应该互帮互助,如果有学生犯错了,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论文多动症研究目标摘要

你好,“多动症”全称“注意力缺陷障碍”,简称ADHD。通常在6岁前起病,我国发病率约为,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跟早产、遗传、环境因素、家庭教育、铅超标、神经生化因素都有关系。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为三大核心症状。儿童就医一般是老师反馈,家长带孩子前来就医。一般6岁前的儿童,一般不采用药物治疗,主要以行为矫正为主。6岁后的儿童,一般进行综合治疗,药物治疗为主,行为矫正,物理治疗,配合家长课堂。整体来说,多动症虽然治疗周期比较长,但是一种治疗预期比较好的疾病。多动症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一般持续一年以上的多动症50%都会产生如抽动症、学习障碍、品行障碍、抑郁障碍等共患病。因错过治疗最佳时间,而带来的来自学业上、心理上、身体上的损伤是得不偿失的。而多动症的康复目标是:改善症状,减少共患病,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全面恢复的治疗目标,包括改善人际关系、减少破坏行为、提高学习成绩或工作成绩,增加自我照顾、家庭作业或独立性,改善自尊,提高生活安全性等。

区别孩子是多动症还只是好动〈1〉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多动症儿童无一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具有注意力缺损症状。而好动的孩子做他所喜欢的事能专心致志地去做,并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他上课及做功课时表现不安宁,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2〉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好动的孩子的行动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多功症患儿的行动常呈冲动式、杂乱,有始无终。〈3〉自制能力:好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安分守己不再胡乱吵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多动症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1、活动过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2、行为不良,好打架斗殴,爱发脾气,横行霸道,不服管教.3、情绪不稳,多冲动行为,做事不考虑后果,任性而行.4、异乎寻常的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无抵御环境干扰的意志力量.5、学习困难,成绩低劣,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是智力发育虽基本正常,但学不进去,有厌学情绪.帮助“好动”的孩子克服好动1、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时,你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2、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参加适当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3、避免含铅食物。铅中毒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不给孩子吃铅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不给孩子用铝制器皿。4、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5、不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教给他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问题得方法。治疗“多动症”方法很重要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单纯的药物并不能完全根除孩子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是必要的。通过治疗帮助孩子解决不善于结交朋友的问题、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孩子的组织能力。由于多动症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家庭,所以最好让多动症孩子和他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一起配合治疗。1、药物治疗治疗多动症的常用药包括甲强龙氢氯化物(利他林),以及右旋安非他命硫酸盐。至于这些药物在减轻多动症症状方面的具体疗效还无法确定,但研究者相信它们可以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减少冲动。2、心理治疗父母和教师的咨询工作使父母和教师懂得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及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管教应该是及时的、公正的、耐心的和有信心的,不能苛刻要求儿童,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辅导帮助。3、环境治疗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的原因之一,良好的家庭气氛,还可防止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4、精神治疗一个孩子的人格由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影响两部分组成,所以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要求家长和老师发现孩子的天赋进而正确引导,孩子就能顺利健康的成长,也就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以及正常甚至优异的学习能力。所以“儿童的学习、行为、能力、人格、家长教育观点”等以上因素其实是成功教育的完整组成部分,不能分割,也不能独立存在。5、医生治疗医生通常会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会随之消失,但事实上多动症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孩童时代。最近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有40-80%的人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症状,还有50%的人会持续发展到成人时期。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结合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提出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处于儿童时期时,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为实质的效果。校方应该构建出基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空间,从幼儿特殊的年龄段开展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处于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年龄分布在3-6岁,并且这个年龄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为丰富,与成人的感知能力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情绪起伏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宣泄的方式上异于成人。幼儿不会压抑情绪变化,而是直接的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其行为夸张或者产生恐惧、愤怒等外放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发敏感,包括危险、黑暗等,同时对于人为的语言伤害更加敏感,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幼儿的心理正在不断的成熟。

其次,由于幼儿园是众多儿童一同生活、学习的,因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当中不断体现出来,并且同伴数量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在不断变多,其交际范围也不断拓宽,单独的玩耍已经转化为群体的活动,而当幼儿没有朋友的时候,会虚构出一个儿童与自己玩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人际关系不好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最后,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体现在幼儿对于自身的认识已经以聪明、愚笨、漂亮、丑陋等来划分,而自我评价标准取决于外界对幼儿的评价,例如家长、同学、老师等。因此外人对于幼儿的评价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肯定,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如果周遭的评价比较消极,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困惑,久而久之演变成自卑等心理习惯,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的影响重大。

二、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行为习惯、情绪起伏、社会适应等方面。

第一,行为习惯问题。行为习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多动症,此类幼儿由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坐不住”,所以难以平和的接受教育,并且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薄弱;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还有咬指甲、吸手指、挑食厌食以及说谎,咬指甲主要也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咬指甲,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挑食厌食表现在食欲不佳不吃或者吃的很少,而强制性的喂食容易导致呕吐;说谎体现为不自觉的描述的非真实事件,主要是由于虚荣心或者怕被责罚;吸手指与咬指甲类似,表现为不自觉吮吸手指,或者衣服等其他物件。

第二,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较为多样化,集中表现为情绪失控,平常闷闷不乐,情绪转化过快、不稳定;另外在入园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并且引发生理问题,例如肚子疼等,存在厌学情绪,导致此问题主要是离开家长到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幼儿脾气较为急躁,以不合理的行为来发泄情绪,并且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打人、砸东西等行为。

第三,交际问题。一些幼儿难以与其他和平相处,常出现打架等情况;同时在交际中还有一部分幼儿较为胆怯,对于和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恐惧;自闭同样是不良的交际问题,表现为孤独、无视他人、情感过于独立;同时还包括害羞、自卑、焦虑、忧郁等一系列的交际问题。幼儿在交际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于长远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儿童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考虑其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社会实际,使幼儿的个性化与社会存在共通性,并且利用一定的手段增强其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心理教育的效果难度极大,及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难以保证幼儿完全吸收,因此心理教育比较有持续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心理品质虽然是对心里的改造,但是其目的还是规范行为,因此要使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协调的良好情况,就需要从心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双管齐下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然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有预见性的分析幼儿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直接体验,而不善于复杂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采用直接经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最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相协调,而社会环境应该与幼儿心理发展保持一致,不断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引导幼儿,还应该使幼儿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内控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幼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关心几个儿童,而是要将教育面覆盖到全体儿童,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幼儿的年纪娇小,没有接触过社会,但是其个体仍旧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将关怀和爱散播到每一个儿童当中,做到一视同仁。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个男孩叫魏泓谟,他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先天的差异,个头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许多,因此一直很孤僻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直重复老师的话,但是他的自理能力不比别人差,每次看到他我的心里总是能充满疼惜,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他稚嫩的眼神总是充满了坚强,对此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怀,当他害怕时我会去抱住他,告诉他还有很多小朋友关心她,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他也慢慢融入了小朋友当中,看到他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另外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从而在教育中对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教师人格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有权威学者提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存在障碍,那么就会对幼儿的的心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也较高,因此,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在儿童面前表现出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在对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将小学、初中甚至更高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照搬到幼儿教育中,这种教学理念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限度,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儿童产生困惑。例如当一些儿童的行为举止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行为治疗来处理,仅考虑了当下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长远影响,最终未能实现行为矫正,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心理教育的质量,而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是教师未来重点的学习目标。

(二)为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构建与教育相符合的环境,从而为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因此在校园环境方面必须保证卫生、安全以及使用,提高绿化的覆盖面,同时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教育空间。幼儿园属于儿童群体的教育以及保育部门,因此其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学习、玩耍等。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开展教育的有效性,优越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优良的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基于幼儿全体开展教育,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属于群体的生活、学习结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其同伴的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基于每个儿童的实际,还应该上升到整体,不断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良好的班级气氛感染儿童个体。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整体教育的理念,体现出儿童个体在团体中的价值,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自信,从而让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挂念,加强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以问题性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能够让幼儿在心里产生共鸣,以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教育的切入口,不断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即加强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育任务当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性质,能够从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总结出教育的重点,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负责矫正和引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以组间讨论、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问题性教育模式较为注重问题隐藏的教学价值,只有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将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幼儿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心理辅导使幼儿心理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人格辅导,即教师以自身的较强素质感化幼儿,使其懂得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感知能力,并懂得从事物中获得快乐,同时还需要教育幼儿在与同伴、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原则和礼貌,初步形成一个懂得合作、宽容、协助、尊重的人际交往能力架构,并且对于美好事物具有判断力和感受力,能够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评价来观察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最后还包括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独立能力指养成自主选择,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践的能力。第二,学习辅导,学习辅导则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辅导的目标是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日后能够不断发展,为幼儿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幼儿能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生活辅导,生活辅导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质量直接决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辅导目标,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能够判断好与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里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的必要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为幼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读懂孩子,别样彩虹再现――对刚入园幼儿的教育心得[J].考试周刊,2013(104).

[2]陈李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

[3]孙巾凌.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5]毕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6]张小培.浅谈如何在亲子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 或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征 , 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 . 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 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长和教师感到没有办法。

儿童多动症与下列因素有关:

(1)患儿的母亲常在孕期或围产期有较多并发症,常有大量吸烟或酗酒史。

(2)遗传因素,如:患儿的血缘兄弟、父亲等有较多多动或注意不集中表现;双生子中单卵双生子的患病率高达51%~64%;亲属中酒精中毒、反社会人格及癔症者也较多。

(3)神经递质、酶的研究结果虽然常互相矛盾,但不失为对本症病因的一种研究途径。

(4)严重的铅中毒可产生致命的中毒性脑病、痴呆等神经系统损害,但轻微铅中毒是否可产生多动症,至今尚无结论。

(5)社会、家庭、心理因素的影响,如不良的社会环境或家庭条件(破裂家庭、经济贫困、住房拥挤,父母性格不良、酗酒、吸毒、有精神病等),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并影响病程的发展与预后。

(6)其他因素:营养问题、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食品的调味剂或添加人工色素等可能使儿童容易产生多动症。

幼儿多动症论文参考文献

《浅析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 要】幼儿园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幼儿本身,也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由于园方和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生命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开展幼儿园生命教育,既需要园方的重视,也需要家长的配合,还需要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 生命教育 园方 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29-02

一 生命教育的源起

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 或Life Education)的思想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犯罪事件,且数量呈急剧上升的趋势。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 Walters)在加州创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 School),他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他认为“教育并非只是训练学生去谋得职业,或者单纯从事知识上的追求与获得,而是引导他们充分体悟、感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说,这是生命教育思想的初步实践。1979年,澳大利亚牧师Rew Ted Noffs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这是最早成立的正式使用“生命教育”这一名词命名的机构。从此以后,生命教育开始流行起来。

我国大陆地区研究生命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持续多年,但迄今没有一个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概念。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主体围绕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生命价值升华等方面对教育客体进行直接或间接教育的活动。它的目的是确保个人身心健康,在此基础上体现生命价值,达到为公众、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目的。

二 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前提,没有生命,一切活动都是空谈。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为幼儿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二是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幼儿园超前讲授小学知识,加重了幼儿的身心负担。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旨在弥补目前应试教育的不足,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得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三 当前幼儿园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园方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很多幼儿园把生命教育理解为幼儿的安全教育,主要指幼儿的身体不受损伤。因此,上至园长,下至保育员,都把幼儿的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把幼儿的人身安全放在一日活动的首位。这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自然不能算全错。但是,本文认为,幼儿的身体安全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不但要求教育者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幼儿还需要体验生命价值的意义。

2.家长的配合力度有待提高

很多家长对幼儿园生命教育工作知之甚少,还有一些家长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这就导致了家长把对幼儿的教育工作单纯地理解为“园方单方面的事情”。因此,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好习惯,到了家里,全部都被“遗忘”掉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使得很多幼儿“为所欲为”,俨然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其实,这种环境对幼儿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好习惯没能“固化”在头脑和行动中,造成了幼儿园教育的事倍功半。

四 幼儿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既需要幼儿园开展相关工作,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二者缺一不可;既需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需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生命、感受生命。

1.园方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

幼儿园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身体安全的教育,还应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更要注重生命价值升华的体验。近年来,心理问题儿童逐年增多,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幼儿成为问题幼儿的主要组成部分。园方要注重对这些幼儿的观察,要早发现、早干预,不能错过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园方要摒弃“班里有几个特别的孩子很正常”的固性思维,要及时干预每一个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同时,园方要注重将生命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中予以灌输。比如,通过对《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要让幼儿知道,小动物们在小时候也需要妈妈,这一点和小朋友们是一样的。再如,通过对《丑小鸭》的学习,要让幼儿明白,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地努力,才有可能变成白天鹅。幼儿在一点一滴的对生命教育的感悟中慢慢成长,学会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升华生命。

2.家长要做生命教育活动的坚强后盾

本文讲幼儿园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并不是说生命教育的开展仅仅依靠园方就能取得实效,家长的配合也非常关键,家长要为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幼儿一天的园内生活结束后,回到了自己的“第一所学校”里。这时候,父母要延续园里的生命教育工作。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功课:一方面要强化幼儿园里的好行为,让幼儿在园里养成的好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延续下去;另一方面要多陪幼儿。这一点对心理问题儿童尤为重要,很多心理问题儿童就是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父母关系不和谐才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事实也证明,有安全感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自信,也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3.注重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的开展

一方面,要注重挫折教育。当前,幼儿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但很多幼儿的吃苦能力下降了,家长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能不能吃苦已经不重要了。这种想法当然不正确,因为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一个人会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在幼儿时期是无法预见的。习讲过:“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一定要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习这句话是对青年朋友讲的,但是,它对于幼儿仍然实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感恩教育。当前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近年来,部分家庭有了两个孩子。但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幼儿习惯了自己“小皇帝”的生活,在他们简单的意识里,多一个弟弟或妹妹,父母、祖父母辈对自己的爱就被分割了。因此他们不喜欢再有“新人”出现,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现在拥有的就是应该的。感恩和分享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陌生的词汇。其实,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极其不利。当前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懂得感恩就不会和别人分享,也得不到别人同自己的合作,这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

4.注重生命教育的体验

注重幼儿生命教育的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生命、体验生命的升华。近年来,体验式生命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事实也证明,体验式生命教育确实能够对幼儿成长起到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因为幼儿对教师的说教不能完全理解,而让幼儿实践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缺憾。笔者曾参加过一个幼儿亲子活动,活动的名字叫“妈妈很辛苦”。活动中,幼儿穿上宽大的衣服,衣服里面放着一个篮球,幼儿在模拟的小路、楼梯上行走,非常不便。这一活动,旨在告诉幼儿,妈妈在怀宝宝的时候,正像他们一样艰辛。活动结束后,很多小朋友都发表了自己的活动感言,有的说:“妈妈真辛苦,以后我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有的说:“我在妈妈的肚子里那么久,妈妈走路太不方便了,以后我要爱护妈妈。”……事实证明,多一些这样的体验式活动,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开展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当然,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多方的努力,策略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挖掘,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深邃之所在。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幼儿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儿童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二是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三是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四是不良习惯问题,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眉、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五是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2.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5.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四郎志玛(),女,藏族,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

从中医角度上分析,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即小儿脏腑器官及体格发育尚未成熟,功能还不完善,与成人相比较,是处于脏腑未壮,精气未充,经脉未盛,气血不足,神气怯弱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小儿脏腑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均未成熟,必然向着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即显示出生机旺盛、迅速生长发育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 多动症的两个突出表现:活动过多和注意力分散.多动症的孩子从小就比较难带.有的母亲回忆,孩子在胎儿时期胎动就很历害,出生以后更显得活泼,不安宁,手脚乱动甚至在吃奶时候也不安静,喂养困难,老哭,难以入睡.睡着以后又易醒, 早晨醒的又特别早;有的则是睡的很死,难以唤醒.但醒来就立即要起床.学走路时也是慌张跌倒.老是翻弄可能得到的东西,不是拆坏玩具就是打翻碗盆. 大人一不留神他就已做出了一些让人想不到的事情.与此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停留在一个事物的时间很短,很容易被外界的声响等刺激所分散,而这种注意力分散是不自觉的,不能控制的.这些孩子做游戏时不能全神贯注,常常半途而废;往往不经思考就行动,非常冲动.没有耐心,在做集体游戏时,常常会突然跑上前去进行破坏.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会突然大哭,又会在几分钟以后象没事人一样又说又笑.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多种多样.专家认为,多动症是一种行为障碍,它又被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或轻度脑损伤.可能造成孩子多动症的原因有内,外因两种. 内因包括遗传的作用——因为学者们发现患儿的亲属中患多动症的人要比其它家庭的人多.还有些孩子在出生时或母亲怀孕时出现过宫内感染,缺氧,出生时的窒息等,可能造成了大脑的损害.外因也很多:父母关系不好,孩子学习困难,或学习压力过重等都可减弱脑的调节功能,促使多动症的发生和持续.还有剖腹产的孩子容易出现多动症,出生后营养过度也会导致多动症,其他还有铅中毒等原因.多动症的具体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如何区别孩子是多动症还是只是好动? 〈1〉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多动症儿童无一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具有注意力缺损症状.而好动的孩子做他所喜欢的事能专心致志地去做,并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他上课及做功课时表现不安宁,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 〈2〉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好动的孩子的行动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多功症患儿的行动常呈冲动式,杂乱,有始无终. 〈3〉自制能力:好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安分守己不再胡乱吵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专家提示:六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够诊断为多动症,当然0-6岁的阶段孩子有一些细节也可以提醒家长提早关注.多动症的孩子如果不及时纠正,影响学习成绩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对6岁以下的孩子大多数医生都不会将其诊断为多动症,因为几乎所有的学龄前儿童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症状.即使是再大一点的孩子,要确诊为多动症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医生在一定程度上要参考家长和老师的评价,而他们的评价也经常会存在分歧:一个多动症孩子也许在家里可以几个小时地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在拼写课堂却无法坐稳十分钟.另外,多动症还可细分为三种情况:极度活跃型,粗心大意型和两者的结合型.而有一些多动症的孩子可能从来都不会出现极度活跃的状况.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存在注意力方面的问题,最好向医生咨询,他们可以通过研究症状的细微之处来区别是多动症还是其他类型的精神紊乱等问题. 3,真正的脑紊乱 最新的扫描技术令医生可以更深地了解多动症的生理因素-大脑发育紊乱.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详细的大脑分析图发现多动症孩子在大脑特定领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相对较弱.最近的一项调查还发现多动症孩子的大脑要比其他孩子小了4%.其他研究还发现多动症在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方面存在困难,这两者对集中注意力和控制冲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看电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注意力的发展.最近西雅图儿童医院和地区医疗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多动症与早期看电视的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显示如果1-3的孩子每天收看电视一小时,那么在他到了7岁时,对注意力的反面影响就会增加将近10%. 4,多动症的发生无性别之分 一些传统的说法认为男孩子更容易患上多动症,他们患此病的几率是女孩的7倍之多.但最近的调查显示这个比例实际上只有3比1 .专家认为,这并不是说有越来越多的女孩开始换上多动症,而是因为精神病学家发现多动症在不同性别的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特征存在细微的差别.例如,女孩的破坏性相对较小,更多的体现为爱幻想或爱聊天.她们的多动症更多地属于粗心大意型,而不是极度活跃型. 5,良好的药物治疗记录 治疗多动症的常用药包括甲强龙氢氯化物(利他林),以及右旋安非他命硫酸盐.至于这些药物在减轻多动症症状方面的具体疗效还无法确定,但研究者相信它们可以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减少冲动. 当然这些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副作用,包括缺少食欲,暂时性的身高增长缓慢,痉挛以及睡眠问题等.但专家还是认为好处要远远超过该药带来的副作用.在结合药物和治疗的孩子中,68%被认为恢复正常;只单纯服用药物的孩子中这个数值达到56%;而只进行治疗和医师护理的孩子,恢复率分别为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6,治疗是必要的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单纯的药物并不能完全根除孩子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是必要的.通过治疗帮助孩子解决不善于结交朋友的问题,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孩子的组织能力.由于多动症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家庭,所以最好让多动症孩子和他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一起配合治疗. 7,多动症也许会伴随孩子一生 医生通常会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会随之消失,但事实上多动症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孩童时代.最近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有40-80%的人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症状,还有50%的人会持续发展到成人时期.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症状也有不同的变化.20岁的人可能不会再坐立不安,但仍旧不能聚精会神坚持听完一堂课或完成一份冗长的案头工作.总的说来,外在表现出的极度活跃的情况好像消失了(或者演化为其他大众化的行为如锻炼身体或运动等),代替它的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愈来愈严重的粗心大意.而内在的遗传现象还存在.一项最近的调查发现家有多动症孩子的父母出现类似情况的几率要比没有的高出24倍之多. TIPS:如何帮助“好动”的孩子 1,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时,你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 2,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参加适当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 3,避免含铅食物.铅中毒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不给孩子吃铅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不给孩子用铝制器皿. 4,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 5,不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教给他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问题得方法.

多动症的定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