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毒素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01:54:44

毒素研究论文

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金属离子协同增敏黄曲霉毒素B1的荧光光谱分析及应用研究,分析化学,2011; 黄曲霉毒素G1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光谱研究,食品科学,2012;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荧光增敏作用研究进展.食品科学,2011;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粮谷中的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食品科学, 2010;LIF-HPCE法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 食品科学, 2009;纳米抗体的特性及其应用进展. 食品科学,2013;脉冲电场对食品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食品工业科技,2012;真菌毒素同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中国粮油学报, 2011;黄曲霉毒素去毒方法研究进展,中国油脂,2011;免疫学方法检测赭曲霉毒素A进展,粮食与油脂,2010;量子点荧光分析法在食品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食品科学,录用

1897年,埃利希发表了他的重要的经典论文“白喉抗毒血清的标准化及其理论基础”,为后来毒素和抗毒素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他提出“最小致辞死量”(MLD)的概念表示毒素的强度,他把MLD定义为“皮下注入250g重的豚鼠体内,在96小时能杀死该动物的最小毒素剂量”。他把抗毒素的标准单位定义为能中和100MLD毒素的抗毒素剂量。在这一研究中,埃利希和助手进行了艰苦的试验工作,试验的豚鼠不下10,000只。1897年,埃利希因这一成就,被聘为枢密医学顾问。在1897年这篇重要论文中,埃利希提出了著名的“侧链”理论来解释免疫过程。后又经过多次修改,这个理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牵强附会。他认为,抗毒素不可能是由毒素派生出来的,而是通过活的有机体的反应产生的。他假定,毒素含有代表其毒性的特殊结合簇,即毒性簇,毒素通过它可以与称为受体的细胞成分相结合,这种受体相当于附在苯环上的“侧链”。这样,细胞成分被“中和”,因此,受体即不能发挥正常的代谢功能,于是细胞就产生更多的受体,其中有些进入血流。血流中的受体能吸收和中和毒素,从而保护机体细胞。埃利希还假定,毒素和抗毒素之间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化学关系。这一理论,对免疫和药物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受到同辈科学家的广泛批评,他们认为,这一理论太繁琐,而且太过于迷恋某些有机化学方面的假设。

河豚毒素毒理学研究论文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致造成了全球化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压力有增无减,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初中生正处在掌握环境知识、养成良好环境习惯的重要时期,他们环保素质的高低对今后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十分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环境教育谈点粗浅的体会。 立足课本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生物教学中,应对散见于各章节中的生态环境知识及“生物与环境”一章给予充分的重视,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分析基本概念,点拨指导训练学生说概念、比较概念、识记概念和运用概念;运用示意图和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科学观点;通过识记、理解、综合应用及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训练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客观求实、崇高理性、崇尚实验的科学精神,最终达到“课本奠基”的目标。略加延伸生物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但受学时及篇幅限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叙述往往十分简约,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若在教学中对有关叙述略加延伸,会取得较好效果。 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意义”时,可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作如下延伸:通常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50kg氧气,如果以成人每天呼吸需要消耗0 75kg氧气,排出0 9kg二氧化碳计算,城市居民每人平均有10m2的林木面积,就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足以消除二氧化碳的危害。 又如对“青蛙捕食”可作如下延伸:据测定,1只泽蛙1天可食虫266只,如按每天平均吃虫量50只统计,每亩稻田有1000只泽蛙,每天可消灭二化螟、三化螟等害虫达5万多只。延伸是对教材叙述的“展开”或“例说”,恰当运用可使生态环境知识进一步具体化、直观化,生动有趣味,学生喜闻乐见,但在运用中不可“画蛇添足”或“本末倒置”。适当引入教学中,一些抽象或复杂的环境问题初中生不易接受,成为教学的难点,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环境知识点比较隐蔽,容易被忽视,成为教学的“盲点”。将课外一些环境知识适当引入,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重视“盲点”,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扩视野,丰富知识。如在讲授“合理灌溉”时,为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可引入:农业灌溉用水量很大,据在华北地区调查,种1亩蔬菜大约需水×104kg~×104kg,每亩小麦需水4×104kg~5×104kg,1亩棉花需水×104kg~5×104kg。灌溉应采取“滴灌”或“喷灌”,不应采取“大水漫灌”,以免造成浪费。 又如讲授“呼吸卫生”时可引入:一个成人每天通过鼻子呼吸新鲜空气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量达15m3~20m3,约为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重量的10倍,如果吸入的空气不清洁或含有有毒成分,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在讲述人口问题时,可引入:地球上的食物充其量只能养活80亿人。我国科学家根据对国土资源、人口增长、生活资料增长和就业等问题的分析,认为我国适度人口总数为6 5亿~7亿,按照这个目标,我国现有人口已超出5亿,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适当引入是对教材环境知识的丰富和补充,应防止牵强附会或引入过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专题讲座教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而环境问题却每日每时地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为了引起学生对环境热点问题的关注,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如结合环境纪念日进行专题讲座。在植树节(3月12日)、水日(3月22日)、地球日(4月22日)、环境日(6月5日)、人口日(6月11日)、荒漠化日(6月17日)、土地日(6月25日)、清洁地球日(9月第三个周末)、世界粮食日(11月16日)举行相应的专题讲座;也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座,如在讲过“探索生物的奥秘”后可以“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问题”为专题进行讲座;在讲过“预防食物中毒”后可以“食物污染”为专题进行讲座;也可结合突发的重大生态事件进行专题讲座,如1998年七八月份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可及时向学生作“生态平衡不容破坏”的专题讲座。 积极实践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城镇或居民点的环境状况,观察小型冶炼厂、葡萄酒厂等企业污水的排放量及注入河流后引起河段的变化,观察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对水质、周围空气的污染及蚊蝇的可怕孳生等,组织学生清理“白色污染”、调查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情况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寂静的春天》《环境保护》等科普读物,学用结合,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环境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为良好环境素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种存在于河豚、蝾螈、斑足蟾等动物中的海洋毒素。分子式C11H17N3O8。无色棱柱状晶体。对热不稳定。难溶于水,可溶于弱酸的水溶液。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在低的pH值溶液中也不稳定。河豚毒素是强烈的神经毒素,很低浓度的河豚毒素就能选择性地抑制钠离子通过神经细胞膜。河豚毒素还有其他药理作用,是神经生理学和肌肉生理学研究的有用工具。河豚的种类很多。体长的河豚毒性相对高些,其组织器官的毒性强弱也有差异。河豚毒素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顺序为:卵巢、肝脏、脾脏、血筋、鳃、皮、精巢。冬春季节是河豚的产卵季节。此时,河豚的肉味最鲜美,但是毒素也最高。随着科学的进步,令人恐惧的河豚毒素已步入了药学殿堂,并且在治疗人类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河豚毒素在医疗上可以用于治疗癌症。"新生油"是从河豚肝脏中提取的抗癌药物。用于治疗鼻咽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的治疗,疗效很好。河豚可以用于镇痛。对癌症疼痛、外科手术后的疼痛、内科胃溃疡引起的疼痛,河豚毒素制剂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使用河豚素的好处是用量极少(只需3微克),止痛时间长,又没有成瘾性。特别是穴位注射,作用快、效果明显,可以作为成瘾性镇痛药吗啡和杜冷丁的良好替代品。河豚毒素还可以止喘、镇痉、止痒。河豚毒素可以治疗哮喘、百日咳。对治疗胃肠道痉挛和破伤风痉挛有特效。河豚毒素对细菌有强烈杀伤作用。从河豚精巢提取的毒素,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而且可以防治流感。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河豚毒素结晶每克已经高达17万美元。现在,河豚毒素已经可以人工合成了。

1、河豚毒,一种存在于河豚、蝾螈、斑足蟾等动物中的海洋毒素。分子式C11H17N3O8。无色棱柱状晶体。对热不稳定。难溶于水,可溶于弱酸的水溶液。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在低的pH值溶液中也不稳定。河豚毒素是强烈的神经毒素,很低浓度的河豚毒素就能选择性地抑制钠离子通过神经细胞膜。河豚毒素还有其他药理作用,是神经生理学和肌肉生理学研究的有用工具。它的毒性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钠的1250倍,只需要毫克就能致人死命。其实,河鲀的肌肉中并不含毒素。河豚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和皮肤。河豚毒性大小,与它的生殖周期也有关系。晚春初夏怀卵的河豚毒性最大。这种毒素能使人神经麻痹、呕吐、四肢发冷,进而心跳和呼吸停止。2、解毒方法:入院后经洗胃,导泻及对症处理等治疗后立即作脑电图检查,第2周及第4周复查脑电图。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用国产十三道程脑电图仪,以单极导联及3个以上双极导联描记,在双极记录中睁眼;闭眼试验及过度换气3分钟试验,每次记录20~30分钟。

只知道第2问,蛋白质变性就是蛋白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失去原有的活性及功能。可以对蛋白质变性研究,来开发治愈阮病毒带来的疾病等待高手完善!

水母毒素研究论文

水母的毒性主要来自体内的神经性毒液。

毒性产生于自身的一些器官,并不是来自外界。

水母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构造十分简单,很多重要的器官,比如心脏和大脑,在水母的身体中是不存在的。它们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所以看起来比较透明。虽然它们看起来是一种性格温顺的生物,但它们其实是比较凶猛的。因为大部分的水母都是有毒的。只有少部分有一些人工驯养的宠物水母,比如海月水母,是无毒的。

水母的构造虽然简单,但它们也有比较有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水母有触手,这些触手在它们捕食和进食的时候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保护它们,因为上面有一些特殊的刺细胞,可以喷射出有毒的物质,在猎物被毒液碰到之后,可能会迅速被麻痹,严重的话可能会直接死亡。此时水母可以逃离敌人,或者直接将猎物吃掉。

绝大部分水母是有毒的,它们的触手上有特殊的构造,可以释放出毒液,这些毒液是有毒的,可以起到麻痹的作用。具体来说,这些毒液的毒性大小则是不同的。水母会有不同的品种,它们喷出的毒液的毒性强弱程度不同。一般来说,越是鲜艳的水母,它们的毒性也就越大。

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黑星海刺水母”,这种水母的姿态优雅,颜色也比较漂亮,它们水中的动作就像是舞蹈一样,不过它们的毒性非常强,在遇到猎物的时候一般来说是不会随意放过的。再比如“发形霞水母”,它们的毒性也很强。研究发现,它们的毒素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脏,也就是说可以造成心脏功能异常甚至停止,因此对人类也是有威胁的。

水母虽然长得很美丽,但它的性情却非常凶猛。它的触手上隐藏着极为秘密的武器——刺细胞,像粘在触手上的一颗颗小豆。刺细胞能够射出有毒的液体,当遇到“敌人”或猎物时,就会射出毒丝,把“敌人”吓跑或将其毒死。

呕吐毒素论文研究

有影响的。具体影响:1、呕吐毒素的表观毒性:呕吐毒素能引起猪食欲减退或废绝、呕吐、体重下降、流产、死胎和弱仔、抑制免疫机能和降低机体抵抗力。2、呕吐毒素的细胞毒性:呕吐毒素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它对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植物细胞、肿瘤细胞等均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它对于生长较快的细胞如胃肠道黏膜细胞、淋巴细胞、胸腺细胞、脾细胞、骨髓造血细胞等均有损伤作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3、呕吐毒素的免疫毒性:最新有研究表明,呕吐毒素既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又是一种免疫促进剂,其作用与剂量有关。免疫抑制作用表现为呕吐毒素抑制转录、翻译过程;而免疫促进作用与机体正常免疫调节机制有关。

呕吐毒素试剂盒用完后 查看下呕吐毒素试剂盒说说明书 上面针对后续处理应该也有详细解答这类物品 一般都会有专门备注的

生物毒素作用机制研究论文

在海洋生物中,存在一类高活性的特殊代谢成分,即海洋生物毒素。海洋生物毒素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据估计有1000多种,其中已确定结构的有几十种。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天然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中研究进展最迅速的领域。 一些海洋毒素(marine toxins)是海洋生物的防御物质,由于释放后很快被海水稀释,为了达到防御的作用,其活性往往超强。如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最初是在1909年因研究河豚鱼卵的神经毒性成分而发现的,但直到1964年才确定其结构是一种复杂的笼形原酸酯类生物碱。 简介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由于历史原因经常错写为河豚毒素)是从河豚鱼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电压敏感的Na+通道外口的特异性阻滞剂,对神经、肌肉、浦金野氏纤维等兴奋细胞膜的Na+通道均具有高度专一性,TTX最初用于治疗麻风患者的神经痛,是一种较强的镇痛剂,作用较缓且持久,曾代替吗啡、杜冷丁等治疗神经痛,且无成瘾性,它比常用麻醉药强万倍以上。河鲀毒素是一类高值的生物活性物质,高纯度的河鲀毒素,国际市场的价格为每克几十万美元。作为“分子探针”,TTX因其高选择性和高亲合性地阻断神经兴奋膜上Na+通道而成为鉴定、分离和研究Na+通道的重要工具药。已发现的河豚鱼毒素有七种天然衍生化物,它们因其致死率、对细胞过敏膜钠通道特殊阻断功能而成为最重要的海洋毒素之一。TTX是迄今为止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最为奇特的小分子天然产物之一,不仅结构新颖而且性质独特,在有机溶剂和水中都不溶解,仅溶于醋酸等酸性溶剂,并且在碱性和强酸性溶剂中不稳定;在溶液中以两种平衡体的形式存在等。TTX毒性极大,其LD50为μg/kg,是氰化物的1000倍;局部麻醉作用是普鲁卡因(procaine)的4000倍,可用作某些癌症后期的缓解药。然而更有意义的是TTX的作用机制与陆地发现的毒素不同,其在极低的浓度就能选择性地抑制Na+通过神经细胞膜,但却允许K+通过,是神经生物学和药理学研究极为有用的工具药。 河豚毒素的临床应用河豚毒素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海洋神经毒素,近年来发现它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和明显的抗心律失常活性。TTX对神经细胞的钠通道有着高度的阻滞作用,可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因此能产生明显的局部麻醉作用。 TTX相对与盐酸普鲁卡因具有作用时间长的特点,TTX对粘膜的穿透力弱,没有表面麻醉作用。但由于河鲀毒素的毒性较大,且其药物动力学情况知之不多,使得其不能广泛使用。 MBA 法的原理是将待检样品的提取液直接给小鼠腹腔内注射,观察临床症状和记录死亡时间。MBA法建立于1937年,是AOAC和欧盟指令91/492/EEC指定的检测方法,检测限值近似40μg STXeq /100 g贝壳组织,是目前最高残留限量( MRL) 的50%。

shēng wù dú sù

生物毒素又称天然毒素,是指生物来源并不可自复制的有毒化学物质,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产生的对其它生物物种有毒害作用的各种化学物质。陈翼胜院士介绍说,人类对生物毒素的最早体验源于自身的食物中毒,据统计,由于食用真菌、植物和鱼贝等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化学中毒。生物毒素离我们人类并不遥远,蛇类及其它动物咬伤仍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中毒现象;随着人类对海洋生物利用程度的增长,海洋三大生物公害:赤潮、西加中毒和麻痹神经性中毒的发生率有日趋增加的趋势;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等对谷类的污染,玉米、花生作物中的真菌霉素等都已经证明是地区性肝癌、胃癌、食道癌的主要诱导物质;现代研究还发现自然界中存在与细胞癌变有关的多种具有强促癌作用的毒素,如海兔毒素等。生物毒素除以上对人类的直接中毒危害以外,还可以造成农业、畜牧业、水产业的损失和环境危害,如紫茎泽兰等有毒植物对我国西部畜牧业的危害和赤潮对海洋渔业造成的损失等。

由于生物毒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许多生物毒素还没有被发现或被认识,因此时至今日,生物毒素中毒的救治与公害防治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另一方面,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发现,由于各种生物毒素以多种方式参与生命系统和生命过程,并产生各类不同的致死或毒害效应,因此生物毒素同样也为生物学、化学、医药学等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已有可能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生物毒素变“有毒”为“有益”,让生物毒素真正造福于人类的健康。

生物毒素是自然界一种重要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界有特殊意义的进化结果,生物毒素中蕴涵有大量的奇妙而复杂的重要生物学信息,是人们探讨生命现象的重要工具,陈翼胜院士认为,将生物毒素单纯视为一类化学毒物并不符合实际。在生命化学研究中,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与组装是前沿核心问题之一,而生物毒素正是研究酶、受体、离子通道等生物大分子的最有效工具。生物毒素常以某种高特异性的作用方式作用于特定的靶分子,因此,利用生物毒素不仅可以鉴定和分离这些物质,而且可以探索其作用方式与生理机制。在这方面,科学家们已经利用河豚毒素、乌头堿等一系列天然毒素搞清楚了钠离子通道和多种通道亚型的功能及作用位点,基本阐明了其调控机制。此外,在立体化学、多肽与蛋白质化学等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一些具有复杂立体结构的毒素,如刺尾鱼毒素等的合成都是有机合成化学中可以与维生素B12合成相媲美的重大成就。

在化学生物学、化学生态学等的研究方面,生物毒素也正在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在化学生物学的研究中,人们以蝰蛇毒素为工具研究血友病的过程,发现了可活化凝血因子Ⅹ的酶系,成功地阐明了凝血机制中一系列内因性和外因性因子的作用,证实凝血作用是一个多因子梯次性激活过程的凝血瀑布学说。化学生态学认为,生物物种之间的化学生态作用是普遍现象,化学防御机制是保持生物物种分布平衡的基本因素。微生物、植物、无脊椎动物等低等生物在生态关系中属于下位生物,往往是产生生物毒素的主要物种;许多在生物链中作为转载者的物种也会含有丰富的毒素,它们从下位生物摄取毒素并可储留、浓集毒素而转化为自身的防御物质,以应付其上位捕食者;而处于上位的捕食者也常利用自身的多种毒素成份和毒液去猎取食物。以生物毒素研究为基础的化学生态学将有助于人类破解纷繁多样的大千世界生命之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