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西厢记论文开题报告主要问题

发布时间:2024-07-07 03:12:10

西厢记论文开题报告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2.国内外研究现状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首先是从她们的性格来说,大体是相同的。都属于心计不是很深而且很兢兢业业为主上服侍的那类。而个人认为,红娘更机灵些,而春香更小孩子些。这当然于她们的小姐不同也有关系。像红娘生活的环境,相国夫人和崔莺莺都心计深重,什么事都藏着掩着不愿意讲,崔莺莺把她当作母亲安插在身边的间谍,而夫人又认为她带小姐出去学坏的,两面都难做人。而春香的话好很多了。杜丽娘和她两个都没什么特别明显的阶级不同。比如闹学时候,她们两个还一起捉弄陈最良,属于玩伴的关系啦。但她因不喜念书,杜丽娘很多东西也没法同她讲,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的。还有作用。红娘是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连结,而春香并没有这个功用。这就是她们的不同。

主要包括如下三点:一、知识储备不足这就需要围绕论文来补充相关的知识,以保证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二、时间保证上的不足准备论文,可能还有许多其它工作要做,在时间上是否能保证论文的每阶段的目标都得以完成。三、资金上是否充足完成论文,是需要花费人力和财力的。它需要调研,需要实验(尤其是理工科),需要资料借阅,需要考察的费用等等。一般说来,把上面三点不足好好阐述一下,就差不多可以了。

形象剖析捧心西子病态美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丽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艳”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以自尊掩饰自卑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 “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 伤害着别人。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玩,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她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饰她内心的自卑。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 87版林黛玉饰演者——陈晓旭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 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真圣洁的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正确看待林黛玉的悲剧 87版林黛玉饰演者——陈晓旭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事实是确实有一团不祥的乌云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而乌云的制造者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王夫人。如宝玉的亲信,王夫人就选中了袭人,袭人只是准备作为通房丫头给宝玉的,对宝玉妻妾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编辑本段性格剖析 新版林黛玉(蒋梦婕)一、有人说《红楼梦》的主题是多义的,不可以一语指实,这很有道理,但不管怎样“多义” ,总有一个是基本的;也有人说《红楼梦》的内在意象和读者的审美体验均带有一定模糊性,很难对审美对象做出精确的质的界定,这也很有道理,但不管怎样“模糊”,总有一点是明确的;还有人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电子计算机)说明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某些差异,这是否也有道理?也有,但不管怎样“差异”,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这种“基本”的、“明确” 的、“一致”的是什么呢?即:哭泣。读者的眼光可以有种种,有人看到了“淫”,看到了 “缠绵”,看到了“病”和“梦”等等,但谁都无法否认《红楼梦》写的“哭泣”。大观园女儿没有一个不哭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上至荣贵人元妃,作为小说人物正面出现时,“呜咽对泣”“泪下如雨”;下至丫环侍女,无辜罹难而饮泣者比比。真是哭声嗷嗷,血泪斑斑。梁启超论《桃花扇》是“一部哭声泪痕之书”,《红楼梦》更复如是,皆为哭泣之作。刘鹗《老残游记序》指出,一切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在哭泣,浸渍着作家的眼泪。“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番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又说:“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刘鹗这一艺术见解无疑是精邃破的而发人深省的然而,《红楼梦》之哭泣者莫过于林黛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海涅诗曰:“从我的泪珠里,长出娇花朵朵”。黛玉何尝不是如此。她那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凝结成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篇,交织回荡着她那深切悲痛的爱情心曲和疾愤抑郁的叛逆心声,了解她的哭泣,才能理解她的性格;抓住她那些光彩闪烁的泪珠,才能映照出全书的主题;亦可领悟到作家的创作契机,并可重新认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二、黛玉为何而哭泣,作家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还泪说”。怎样解释这个还泪说的现实基因 ?《礼记?檀弓》曰:“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畏而哭之极为常见,为智能低下之哭泣。爱而哭之则是艺术天才冶炼之洪炉,熔铸建构出无数精妙的文学巨著和感人至深的典型人物。“创作总根于爱”(鲁迅),林黛玉就是“爱而哭之”的光辉典范。小说写她自进贾府之后,就和宝玉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亲密无间,“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自此,生活的平静打破了,心灵的爱河之水翻起波澜,性格也迅速嬗变。廿三回写她与宝玉一起阅读《西厢记》,“ 但觉词句惊人,余香满口”,及至听到《牡丹亭》的动人词曲,并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时,更是“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这表明,外界情事的触发,正在这个早慧而又早熟的少女的心弦上跳动着人生的旋律和爱的颤音,使她由青春的觉醒已进入对人生价值和爱情归宿的思考,这思考显然是痛苦的。等级森严的贾府,寄人篱下的处境,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代表着宗法思想、家族势利和神的意志的“金玉相对”之说,象一座座无形的高山横亘在爱之路上,使她很快意识到环境和自身、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意识到爱的历程的艰难与渺茫,是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悲哀。因此,就在这位痴情而又敏感的少女的心理感应上,处处形成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触发点,每次触发都会引起她对现实和自身的省视,引起感情层次的迭加和心理机制的变化,这种触发和变化一次比一次激涨,哭泣也一次比一次悲怆。“志撼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属诗”,于是才哭泣吟唱出那些血泪交进的《葬花吟》、《柳絮词》、《风雨词》和《拂琴曲》等等哭泣之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正是由爱的觉醒而启发了她的人生忧患意识,一种敏锐的失落感袭上心头。 三、所谓“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灵性即天赋的聪明才智,也包括人的性格和气质。灵性高则天姿秀,颖慧敏锐,省视力强,感受力也强,觉悟亦快。明清以来,随着王学左派和“ 异端之尤”等思想家掀起的以“人学”和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新思潮的发展,随着《牡丹亭》、《西厢记》等情词淋漓、人欲纵横的戏曲小说的进入大观园,一种新的时代气息也正浮动在“花谢花飞”的广阔空际,最先呼吸而领会之者也是宝玉黛玉而已。然而,封建堡垒的锢钥,历史传统的沉积,重重压在黛玉的心头。这种历史的重压和自我萌生的当代意识的冲突,使她表现出对礼教的强烈的束缚感,不自由感,因而产生种种难以复加的愁、怨、感伤郁闷和愤恨。马克思曾经说过:“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⑴在这可悲的时代,黛玉表现出顽强的抗争力与叛逆精神。尽管她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轨道,但至少是在不规则的行走,而且时而迸发出新思想的火花。尤其在男女关系上,闪烁着一种新的“性爱”要求和新的价值观念,较之那些匍伏在礼教之下,不仅自己受其毒害,也极力为之说教又去毒害别人的人如薛宝钗等辈,不知高出多少倍。且看第二十九回的一段描写,黛玉揣度宝玉: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而不重人的呢? 这话说得何等好呵,这真是问题的实质!一部《红楼梦》一曲宝黛爱情的悲歌,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在“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的交织冲突中演进的。前者以“天理”自命,以客观物的配合为基础;后者以“人欲”自命,以人的主观感情为基础。前者是伦理的,后者是人性的。再如第四十五回,写到夜间下雨,宝玉要从黛玉那里回去: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下来,命点一枝小蜡,递与宝玉道:“这个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了打破了,所以没有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怎么忽然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这些开启黛玉的心扉之处,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息,其心地何等之纯净而美好!正是这种觉醒了的人的价值观念,所以她挚着地追求着实在的人生和真正的爱情,热恋着“心情相对 ”的“知己”。紫娟告诫她:“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这正符合黛玉的思想。她多次声称自己“一无所有”,“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哪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并明确对宝玉说:“我那里能够象人家有什么配的上你的呢?”(第二十九回)这些虽是气话,也是真话。有时宝玉误解了她,说她“多心”(有的读者也这样误解她),可是她回答得很好:“我为的是我的心”(第二十回),这“心”,就是人格和尊严和感情的真挚纯洁,不允许掺有任何杂质。然而,这种觉醒了的意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合理的要求,却为那个时代所不容,她那皎洁的性格也和那个龉龊的贵族世家格格不入,爱之路上不仅荆棘丛生,更是风刀霜剑交架。所以她的哭泣也是一种梦醒了之后无路可走的悲哀,这是她精神痛苦的主要形式。因而,她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无援以助,并渴望为人理解而求其友声:“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娇羞默默同谁诉?倦依西风夜已昏。”“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因而,她感叹人生竟象草木那样凋零失落,也象讽忽的柳絮那样无所凭依:“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因而,在极度痛苦之时,感情升华的理性意念借幻想的羽翼飞腾了:“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这都是一个无路可走的觉醒者的哭泣心声。 黛玉与宝玉四、所谓“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在黛玉来说,即爱得愈深,哭泣愈痛,愈是宝玉向她表示出真正爱情的时候,她愈是伤心落泪,不能平静。黑格尔说:“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灵的威力,就在于它本身设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⑵所以这种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的矛盾与苦痛,经常使她反常与失衡:“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当感情流量超过神经负荷时,心理就易失去平衡,所以“蛇影杯弓 ”“痴魂惊恶梦”,哭泣变成梦魂的惊悸。在长期禁锢郁积于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愤懑在失衡时的自然爆发就产生了“我问问宝玉去!”的反常行动,但这反常之中又蕴含着正常的人性,是正常人性被窒息的反常行动。最后,生存失去支柱,所以“焚稿”、“断痴情”、自戕。世界的存在既是如此荒诞、丑恶、无道理、无人性,那么生命又值得活下去么?她已不是历史上闺怨诗词中的女性那样自哀自怜与无可奈何的逆来顺受,而是明知世途险恶也宁肯将人生的支点选置于个人感情的你我,也不肯丧失人格的独立与尊严而对家族实力附会攀缘。她的人生道路、恋爱心态早就表明:苟勿爱勿宁死!早就意识到并准备了一条自杀之路。“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鲁迅论贾宝玉说:“他看见许多死亡”,“先有可卿自经;秦锺夭折;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晴雯又被遣,随殁。 ”这些死亡,宝玉看见了,不用说,黛玉也看见了,所以她对“黄土陇中,女儿命薄”异常敏感。随着爱情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深化和对现实丑恶的省视,在黛玉面前展现的种种幻影都变成了无数病痛、破败、幻灭和死亡。在那“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罪恶渊薮,“女儿薄命”是普遍的,所以她眼前无非是一片坟墓和死场。“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装”,“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她的诗也和她那倍受“折磨”的性格一样,到后来也由热而冷、由怨转悲、由明变暗,表现出“冷月葬花魂”的一种“死”的预照和冷的美。 五、林黛玉之哭泣不仅有深刻的内涵,也有鲜明的个性。表象呈现着“悲哀的秀美”,深层意蕴则充溢着忧愤之壮美;既是缠绵悱恻,又是刚烈果决,强烈地表现出一种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叛逆精神,有着可贵的“坚韧”性与“挚着”性。所谓“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黛玉正是如此。小说写她“痴”“狂”“灵窍”“心较比干多一窍”,这即黛玉之灵性。灵性真感情深,则不落世俗,孤标傲世,容易被说成痴狂。其实李贽曰:“狂者不轨于道”(《藏书》卷三十二),正是不守礼法的表现。当然,黛玉不是“狂士”,也不是宝钗批评的“轻狂 ”,但她确有个性解放的要求。所谓“痴”,蒲松龄曰:“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是以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这话用之于黛玉,恰是其灵性的最好评语。她不仅是书痴、艺痴,更是情痴。情痴者情必真而挚,感情深沉炽烈,锲而不舍,挚着于现实,挚着于人生,挚着于爱情。因其爱得真、爱得挚,“积好成痴,积痴成魔”,所以悲愤、哭泣、叛逆是必然的。从哭泣中可以看出林黛玉品格之高标,尽管她是一个“弱女”,但实是古来第一“烈女”,第一“奇女”。 六、黛玉之哭泣实际上是曹雪芹哭泣之投影,从这里可以领悟到作家的创作契机。小说透露,曹雪芹的书斋曰“悼红轩”,他在此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边哭泣一边创作。第一回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话。脂砚斋说他“泪尽而逝”。林黛玉常以花自喻,《葬花吟》是她“泣残红”之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哭泣的影子的重合:泣残红=葬花=悼红=辛酸泪,最后都是泪尽而逝。朱光潜先生说,感情深沉悲哀的作品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看来,林黛玉之“还泪” ,实是作家在“还泪”,他之所以“还泪”,同样是“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悲哀”。于是生发出无比强烈的身世之恨、世家之恨、时代之恨。倾泻内心郁结的激愤之情 “滴泪为墨,研血成字”(脂砚斋),创作《红楼梦》一书以寄托其孤愤。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曰:“蒲松龄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是一把辛酸泪也。”当然,曹雪芹之“孤愤”更有其深邃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可知,“哭泣”不仅是曹雪芹的创作动力,也是他的创作灵魂和艺术生命力。没有曹雪芹之哭泣,便没有百廿回《红楼梦》,也不会有林黛玉之哭泣个性。由此也可重新认识一些长期争论的问题。红玉和黛玉的玉是同一个字,但她们的性格大不相同.红玉是一心往高处爬,争求翻身,黛玉就不必说了。 但是她们还是有相同的地方。 身体同样有弱症:当时小丫头佳蕙还劝红玉去问黛玉要点药吃。 同样痴情:红玉惦记贾芸的心事与林黛玉是比较像的。 有点喜欢瞎琢磨:宝钗无意间听见了红玉的心事,结果宝钗拿黛玉圆谎,红玉闻之整天猜疑不定。八十回后应该还有与之相关的情节。 然而红玉与黛玉差别又是很大的:她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打算,在凤姐处也只是为学些办事方法,眉眼高低;她主动追求爱情,不像黛玉躲躲闪闪,在宝玉吐露心声后依然佯装不懂;她与贾芸最后的结局也应该是圆满的;她有父母。 七、黛玉的缺点。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黛玉这样一位高洁袅娜的少女也不例外。她太清高了,本不应该存在于那个污浊的世界上。她和宝玉的爱太过于柏拉图,而且她对于周围的事物也是完全理想化的。她没有理解这个世界,也没有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所以,我觉得她和周围总是有一层隔阂。正因为如此,她才不能用心地体谅别人,虽然她是善良的。她的思想行为都远远高出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但她的理想与世人不同,又太爱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太爱保持高洁的品质,不用心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从那些丫鬟老婆们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所以最后难免落得悲惨的结局。

西厢记论文的开题报告

首先是从她们的性格来说,大体是相同的。都属于心计不是很深而且很兢兢业业为主上服侍的那类。而个人认为,红娘更机灵些,而春香更小孩子些。这当然于她们的小姐不同也有关系。像红娘生活的环境,相国夫人和崔莺莺都心计深重,什么事都藏着掩着不愿意讲,崔莺莺把她当作母亲安插在身边的间谍,而夫人又认为她带小姐出去学坏的,两面都难做人。而春香的话好很多了。杜丽娘和她两个都没什么特别明显的阶级不同。比如闹学时候,她们两个还一起捉弄陈最良,属于玩伴的关系啦。但她因不喜念书,杜丽娘很多东西也没法同她讲,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的。还有作用。红娘是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连结,而春香并没有这个功用。这就是她们的不同。

最好找一本人民文学出的高中必读书中的《西厢记》上面很清楚这里简要讲一下西厢记最早的故事雏形是唐元稹的《莺莺传》,这个唐传奇在当时就十分有名,开了中国才子佳人故事的先河。但故事的结尾张抛弃了莺莺,故事不是十分完美。鲁迅在中国小说史中评价张生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后又有金元之际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尚不是典型元杂剧)结局作重大改变,张生和莺莺得以结合,为一喜剧结局。后来被王实甫的《西厢记》所沿袭,“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成为了西厢故事中最深入人心的结局。一般说起西厢记的结局,就是指的这一种。但故事的矛盾在两个年轻之间展开,还牵扯了因果报恩的思想爱情上还不纯洁。 真正达到顶峰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文辞优美,五本二十一折的结构宏大,故事去除了原来因果报恩的思想。剧本更加臻善。主要矛盾也转移到了两个年轻人和老夫人之间。此剧影响甚光。明带刊本有49种。西厢记在明代有很大影响,流传很广。对这个故事也就产生了许多改编本,如《翻西厢》,《锦西厢》,《东厢记》之类。都对故事做了改动,结局也就不同。有张生落第,莺莺终嫁郑桓的;有张生看上红娘,莺莺吃醋,经过周折双美并嫁的;有张生大彻大悟,意识到私情不对,终于痛改前非得升仙界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都思想拙劣,境界庸俗。所以很少被人接受。 明代人对《西厢记》的第五本,也就是描写大结局的那一本颇有争议,认为与前四本非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艺术水平也大大不如,所以不少人认为《西厢记》应该在第四本结束,以“草桥店梦莺莺”为结局,则张生在离别莺莺,上京赶考的路上做了一个梦,把以前欢会的场景重演一回,后以梦醒之空幻为结局。最早在版本上做出这种改动的是《六幻西厢》,即以“草桥惊梦”为结局。后来,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也力主到第四本为止,但他并没有删掉第五本,仍予以保留。清代以来,金批西厢一直是最为流行的西厢记本子。所以这种结局也很有影响。 不过,以上只是针对文学本而言。从西厢记的表演上来看,自明代北曲西厢记已经不能演出,广泛流行的演出本是李日华的《南西厢记》。这个本子虽然在曲白和体制上对王实甫的西厢记有所变动,但在故事内容上变化不大,结局依然是大团圆的。所以,以后舞台上演出的西厢记仍然是大团圆的结局,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样的。 西厢记还被改编成不少地方戏曲,但这种大团圆的结局都是一样的。田汉写有京剧《西厢记》,在曲词上大量采用北西厢,结局则变为张生落第,老夫人不肯允婚,莺莺与张生遂一起出走,“反封建”的意味颇浓,恐怕也是当时时代思潮的反映吧。总接来说,西厢记是按 唐传奇 改元杂剧 改明清小说走的。和其他故事很像。(水浒传也是有元杂剧)

形象剖析捧心西子病态美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丽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艳”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以自尊掩饰自卑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 “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 伤害着别人。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玩,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她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饰她内心的自卑。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 87版林黛玉饰演者——陈晓旭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 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真圣洁的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正确看待林黛玉的悲剧 87版林黛玉饰演者——陈晓旭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事实是确实有一团不祥的乌云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而乌云的制造者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王夫人。如宝玉的亲信,王夫人就选中了袭人,袭人只是准备作为通房丫头给宝玉的,对宝玉妻妾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编辑本段性格剖析 新版林黛玉(蒋梦婕)一、有人说《红楼梦》的主题是多义的,不可以一语指实,这很有道理,但不管怎样“多义” ,总有一个是基本的;也有人说《红楼梦》的内在意象和读者的审美体验均带有一定模糊性,很难对审美对象做出精确的质的界定,这也很有道理,但不管怎样“模糊”,总有一点是明确的;还有人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电子计算机)说明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某些差异,这是否也有道理?也有,但不管怎样“差异”,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这种“基本”的、“明确” 的、“一致”的是什么呢?即:哭泣。读者的眼光可以有种种,有人看到了“淫”,看到了 “缠绵”,看到了“病”和“梦”等等,但谁都无法否认《红楼梦》写的“哭泣”。大观园女儿没有一个不哭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上至荣贵人元妃,作为小说人物正面出现时,“呜咽对泣”“泪下如雨”;下至丫环侍女,无辜罹难而饮泣者比比。真是哭声嗷嗷,血泪斑斑。梁启超论《桃花扇》是“一部哭声泪痕之书”,《红楼梦》更复如是,皆为哭泣之作。刘鹗《老残游记序》指出,一切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在哭泣,浸渍着作家的眼泪。“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番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又说:“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刘鹗这一艺术见解无疑是精邃破的而发人深省的然而,《红楼梦》之哭泣者莫过于林黛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海涅诗曰:“从我的泪珠里,长出娇花朵朵”。黛玉何尝不是如此。她那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凝结成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篇,交织回荡着她那深切悲痛的爱情心曲和疾愤抑郁的叛逆心声,了解她的哭泣,才能理解她的性格;抓住她那些光彩闪烁的泪珠,才能映照出全书的主题;亦可领悟到作家的创作契机,并可重新认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二、黛玉为何而哭泣,作家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还泪说”。怎样解释这个还泪说的现实基因 ?《礼记?檀弓》曰:“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畏而哭之极为常见,为智能低下之哭泣。爱而哭之则是艺术天才冶炼之洪炉,熔铸建构出无数精妙的文学巨著和感人至深的典型人物。“创作总根于爱”(鲁迅),林黛玉就是“爱而哭之”的光辉典范。小说写她自进贾府之后,就和宝玉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亲密无间,“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自此,生活的平静打破了,心灵的爱河之水翻起波澜,性格也迅速嬗变。廿三回写她与宝玉一起阅读《西厢记》,“ 但觉词句惊人,余香满口”,及至听到《牡丹亭》的动人词曲,并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时,更是“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这表明,外界情事的触发,正在这个早慧而又早熟的少女的心弦上跳动着人生的旋律和爱的颤音,使她由青春的觉醒已进入对人生价值和爱情归宿的思考,这思考显然是痛苦的。等级森严的贾府,寄人篱下的处境,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代表着宗法思想、家族势利和神的意志的“金玉相对”之说,象一座座无形的高山横亘在爱之路上,使她很快意识到环境和自身、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意识到爱的历程的艰难与渺茫,是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悲哀。因此,就在这位痴情而又敏感的少女的心理感应上,处处形成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触发点,每次触发都会引起她对现实和自身的省视,引起感情层次的迭加和心理机制的变化,这种触发和变化一次比一次激涨,哭泣也一次比一次悲怆。“志撼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属诗”,于是才哭泣吟唱出那些血泪交进的《葬花吟》、《柳絮词》、《风雨词》和《拂琴曲》等等哭泣之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正是由爱的觉醒而启发了她的人生忧患意识,一种敏锐的失落感袭上心头。 三、所谓“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灵性即天赋的聪明才智,也包括人的性格和气质。灵性高则天姿秀,颖慧敏锐,省视力强,感受力也强,觉悟亦快。明清以来,随着王学左派和“ 异端之尤”等思想家掀起的以“人学”和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新思潮的发展,随着《牡丹亭》、《西厢记》等情词淋漓、人欲纵横的戏曲小说的进入大观园,一种新的时代气息也正浮动在“花谢花飞”的广阔空际,最先呼吸而领会之者也是宝玉黛玉而已。然而,封建堡垒的锢钥,历史传统的沉积,重重压在黛玉的心头。这种历史的重压和自我萌生的当代意识的冲突,使她表现出对礼教的强烈的束缚感,不自由感,因而产生种种难以复加的愁、怨、感伤郁闷和愤恨。马克思曾经说过:“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⑴在这可悲的时代,黛玉表现出顽强的抗争力与叛逆精神。尽管她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轨道,但至少是在不规则的行走,而且时而迸发出新思想的火花。尤其在男女关系上,闪烁着一种新的“性爱”要求和新的价值观念,较之那些匍伏在礼教之下,不仅自己受其毒害,也极力为之说教又去毒害别人的人如薛宝钗等辈,不知高出多少倍。且看第二十九回的一段描写,黛玉揣度宝玉: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而不重人的呢? 这话说得何等好呵,这真是问题的实质!一部《红楼梦》一曲宝黛爱情的悲歌,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在“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的交织冲突中演进的。前者以“天理”自命,以客观物的配合为基础;后者以“人欲”自命,以人的主观感情为基础。前者是伦理的,后者是人性的。再如第四十五回,写到夜间下雨,宝玉要从黛玉那里回去: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下来,命点一枝小蜡,递与宝玉道:“这个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了打破了,所以没有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怎么忽然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这些开启黛玉的心扉之处,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息,其心地何等之纯净而美好!正是这种觉醒了的人的价值观念,所以她挚着地追求着实在的人生和真正的爱情,热恋着“心情相对 ”的“知己”。紫娟告诫她:“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这正符合黛玉的思想。她多次声称自己“一无所有”,“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哪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并明确对宝玉说:“我那里能够象人家有什么配的上你的呢?”(第二十九回)这些虽是气话,也是真话。有时宝玉误解了她,说她“多心”(有的读者也这样误解她),可是她回答得很好:“我为的是我的心”(第二十回),这“心”,就是人格和尊严和感情的真挚纯洁,不允许掺有任何杂质。然而,这种觉醒了的意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合理的要求,却为那个时代所不容,她那皎洁的性格也和那个龉龊的贵族世家格格不入,爱之路上不仅荆棘丛生,更是风刀霜剑交架。所以她的哭泣也是一种梦醒了之后无路可走的悲哀,这是她精神痛苦的主要形式。因而,她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无援以助,并渴望为人理解而求其友声:“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娇羞默默同谁诉?倦依西风夜已昏。”“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因而,她感叹人生竟象草木那样凋零失落,也象讽忽的柳絮那样无所凭依:“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因而,在极度痛苦之时,感情升华的理性意念借幻想的羽翼飞腾了:“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这都是一个无路可走的觉醒者的哭泣心声。 黛玉与宝玉四、所谓“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在黛玉来说,即爱得愈深,哭泣愈痛,愈是宝玉向她表示出真正爱情的时候,她愈是伤心落泪,不能平静。黑格尔说:“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灵的威力,就在于它本身设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⑵所以这种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的矛盾与苦痛,经常使她反常与失衡:“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当感情流量超过神经负荷时,心理就易失去平衡,所以“蛇影杯弓 ”“痴魂惊恶梦”,哭泣变成梦魂的惊悸。在长期禁锢郁积于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愤懑在失衡时的自然爆发就产生了“我问问宝玉去!”的反常行动,但这反常之中又蕴含着正常的人性,是正常人性被窒息的反常行动。最后,生存失去支柱,所以“焚稿”、“断痴情”、自戕。世界的存在既是如此荒诞、丑恶、无道理、无人性,那么生命又值得活下去么?她已不是历史上闺怨诗词中的女性那样自哀自怜与无可奈何的逆来顺受,而是明知世途险恶也宁肯将人生的支点选置于个人感情的你我,也不肯丧失人格的独立与尊严而对家族实力附会攀缘。她的人生道路、恋爱心态早就表明:苟勿爱勿宁死!早就意识到并准备了一条自杀之路。“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鲁迅论贾宝玉说:“他看见许多死亡”,“先有可卿自经;秦锺夭折;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晴雯又被遣,随殁。 ”这些死亡,宝玉看见了,不用说,黛玉也看见了,所以她对“黄土陇中,女儿命薄”异常敏感。随着爱情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深化和对现实丑恶的省视,在黛玉面前展现的种种幻影都变成了无数病痛、破败、幻灭和死亡。在那“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罪恶渊薮,“女儿薄命”是普遍的,所以她眼前无非是一片坟墓和死场。“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装”,“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她的诗也和她那倍受“折磨”的性格一样,到后来也由热而冷、由怨转悲、由明变暗,表现出“冷月葬花魂”的一种“死”的预照和冷的美。 五、林黛玉之哭泣不仅有深刻的内涵,也有鲜明的个性。表象呈现着“悲哀的秀美”,深层意蕴则充溢着忧愤之壮美;既是缠绵悱恻,又是刚烈果决,强烈地表现出一种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叛逆精神,有着可贵的“坚韧”性与“挚着”性。所谓“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黛玉正是如此。小说写她“痴”“狂”“灵窍”“心较比干多一窍”,这即黛玉之灵性。灵性真感情深,则不落世俗,孤标傲世,容易被说成痴狂。其实李贽曰:“狂者不轨于道”(《藏书》卷三十二),正是不守礼法的表现。当然,黛玉不是“狂士”,也不是宝钗批评的“轻狂 ”,但她确有个性解放的要求。所谓“痴”,蒲松龄曰:“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是以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这话用之于黛玉,恰是其灵性的最好评语。她不仅是书痴、艺痴,更是情痴。情痴者情必真而挚,感情深沉炽烈,锲而不舍,挚着于现实,挚着于人生,挚着于爱情。因其爱得真、爱得挚,“积好成痴,积痴成魔”,所以悲愤、哭泣、叛逆是必然的。从哭泣中可以看出林黛玉品格之高标,尽管她是一个“弱女”,但实是古来第一“烈女”,第一“奇女”。 六、黛玉之哭泣实际上是曹雪芹哭泣之投影,从这里可以领悟到作家的创作契机。小说透露,曹雪芹的书斋曰“悼红轩”,他在此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边哭泣一边创作。第一回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话。脂砚斋说他“泪尽而逝”。林黛玉常以花自喻,《葬花吟》是她“泣残红”之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哭泣的影子的重合:泣残红=葬花=悼红=辛酸泪,最后都是泪尽而逝。朱光潜先生说,感情深沉悲哀的作品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看来,林黛玉之“还泪” ,实是作家在“还泪”,他之所以“还泪”,同样是“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悲哀”。于是生发出无比强烈的身世之恨、世家之恨、时代之恨。倾泻内心郁结的激愤之情 “滴泪为墨,研血成字”(脂砚斋),创作《红楼梦》一书以寄托其孤愤。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曰:“蒲松龄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是一把辛酸泪也。”当然,曹雪芹之“孤愤”更有其深邃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可知,“哭泣”不仅是曹雪芹的创作动力,也是他的创作灵魂和艺术生命力。没有曹雪芹之哭泣,便没有百廿回《红楼梦》,也不会有林黛玉之哭泣个性。由此也可重新认识一些长期争论的问题。红玉和黛玉的玉是同一个字,但她们的性格大不相同.红玉是一心往高处爬,争求翻身,黛玉就不必说了。 但是她们还是有相同的地方。 身体同样有弱症:当时小丫头佳蕙还劝红玉去问黛玉要点药吃。 同样痴情:红玉惦记贾芸的心事与林黛玉是比较像的。 有点喜欢瞎琢磨:宝钗无意间听见了红玉的心事,结果宝钗拿黛玉圆谎,红玉闻之整天猜疑不定。八十回后应该还有与之相关的情节。 然而红玉与黛玉差别又是很大的:她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打算,在凤姐处也只是为学些办事方法,眉眼高低;她主动追求爱情,不像黛玉躲躲闪闪,在宝玉吐露心声后依然佯装不懂;她与贾芸最后的结局也应该是圆满的;她有父母。 七、黛玉的缺点。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黛玉这样一位高洁袅娜的少女也不例外。她太清高了,本不应该存在于那个污浊的世界上。她和宝玉的爱太过于柏拉图,而且她对于周围的事物也是完全理想化的。她没有理解这个世界,也没有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所以,我觉得她和周围总是有一层隔阂。正因为如此,她才不能用心地体谅别人,虽然她是善良的。她的思想行为都远远高出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但她的理想与世人不同,又太爱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太爱保持高洁的品质,不用心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从那些丫鬟老婆们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所以最后难免落得悲惨的结局。

西厢记爱情主题分析论文

1、一见钟情。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被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未婚女性,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与异性的接触不多,更谈不上日久生情了,所以在封建社会中,那些描写自由式爱情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一见钟情式的开端。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在深受前代诸多作品的影响之后,也是一见钟情式的开端。一个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书生才子,一个是闲愁万种,深锁香闺的相国千金。普救寺一遇,张生就表示自己“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认为这种情缘是前世注定的。一次见面之后,对崔莺莺的思量却是万种之多。而崔莺莺在佛殿遇到张生后,就“每日价情思睡昏昏”,无情无绪,心事不宁的,芳心暗许。日下烧香之时,更是希望苍天保佑,让她早日嫁得一个如意郎君,实则是希望苍天保佑她与张生这对有情人能够早结秦晋。 2、由于某些势力的阻挠,致使两人被迫分散。《西厢记》中,阻挠张生与崔莺莺两人结合的势力主要来自崔老夫人及其侄子郑恒。其中,崔老夫人可以说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而郑恒则是小人的代表。当日,为了退贼兵,崔老夫人就曾说:“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崔莺莺与他为妻”。然而,张生献计,退了贼兵,崔老夫人却想让崔莺莺与张生结为兄妹,目的是断送他们结婚的念头。当张生与崔莺莺不顾封建礼教之时,私下里结合。这一事实被崔老夫人知道后,权衡了一番,最终为了不辱没崔家的家谱,木已成舟,崔老夫人只能顺水推舟,接受事实,承认张生这女婿。但前提是张生必须上京考取状元。理由是崔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所以张生若考中状元,崔莺莺就是其妻;若不中,就不要回来。从此,两个相恋的青年男女就被迫分离一段时间。由此看来,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自始至终都阻挠着崔张二人的爱情。因为他们不是门当户对,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规定。除此之外,作为小人的代表——郑恒,在张生高中后向崔老夫人进谗言,致使崔老夫人再次悔婚,这就使得崔张二人的婚姻再现波折。 3、有情人终成眷属。尽管在当时考取状元的机会很小,但作者深受传统才子佳人圆满爱情式结局的影响,让张生高中,并给崔莺莺带回了凤冠霞披,最终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也印证了张生确实为一大才子。小说的最后还提出了“永老不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祝愿。

《西厢记》研究分析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西厢记》研究分析论文,以供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 : 《西厢记》 研究 综述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 “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5期)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1期)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零陵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华章》2012年07期)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四川戏剧》2009年第1期)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晋阳学刊》2012年第6期)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第6期)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丛刊》2005年第 9期)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岁月》2013年第6期)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个别故事和情节又有所变化。在《西厢记》的演变史中,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安徽文学》2010年第8期)着眼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遣词造句和结局的改变。其次,杨文榜《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从剧本的改编突出人性化的发展。最后,在故事流变的历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证也是一个新方向,例如崔莺莺身世的研究主要围绕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证。王悦《谈崔莺莺的“胡女”身份》(《语文建设》2012年第9期)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的原型应是胡女。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的探索》(《光明日报》2003年10月8日)也是对其进行论证。许总《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辩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 期)主要通过关于崔莺莺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证崔莺莺确系崔鹏之女,与元稹为姨表兄妹。其与元稹相遇之事,是随母扶夫柩归葬博陵并服丧三年后再返长安途经蒲州之时发生的。

四、关于《西厢记》唱词的研究

《西厢记》的曲词优美,历来赞誉的人都很多。关于曲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修辞、典故、风格上。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广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统计了剧本中词汇,并分为13类,重点分析了方言词和语气词等突出的词汇。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从对《西厢记》修辞格的分析得出其种类齐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气”。王日红《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是通过《西厢记》的语言美来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赏。而王晓宁、鲍丽雯和徐荣生等人是从典故入手,来揭示剧作曲词的优美,进一步说出用典是“天下夺魁”的重要因素。对于唱词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围绕词性、词义和词采三个方面进行,是对建国以来《西厢记》唱词研究的一种深化。

五、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研究

史料中对于王实甫的记载很少,关于其生平研究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谢美生和王华之在《王实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则)》(《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根据孙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考订出王实甫居家定州,并进一步确定两个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实甫。而后,刘纯斌在《王实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文教资料》2006年第7期)提出王实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写、思想与时代不符这三个原因,没能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关于王实甫的已知情况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问题,邓绍基在《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拓展:西厢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王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姑娘)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王夫人科)(王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王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王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王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王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姑娘)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王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姑娘)王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译文:

(王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王夫人)(王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王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王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王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王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王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王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适应水土,及时赶路,节制饮食,顺应时节,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应起得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护,也就最要照顾好自己。

【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使九曲黄河都泛滥起来,怨恨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绣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绣被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

(张生说)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莺莺唱)

【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迷恋。

(张生说)还有谁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莺莺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挡住我目光,淡淡炊烟和那傍晚的雾气相互掩映。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呢,来的时候多么急切,别离独回却又多么迟缓?

(红娘说)王夫人回去好一会儿了,姐姐,咱们回家去!(莺莺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马远去残阳里。整个人间的烦恼都填在我胸中,估量这样大的小车子怎么能载得起呢?

(莺莺、红娘下场)(张生说)仆童趁早赶一路程,早些找个住处。泪水随着流水更加多了,忧愁追逐着野云四处飘飞。(张生下场)

主题: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官调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西厢记》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其故事取材于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王实甫《西厢记》是在继承和吸收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的杰出作品,它不仅在形式上由叙事体(叙事体由演唱者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讲唱文学变成了代言体(代言体是由戏中角色的言行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的杂剧,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开掘。

《西厢记》提出了最理想爱情标准,把有情作为了一切爱情婚姻的前提和底线,其理想光辉可以穿越古今!

其次是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有关西厢记爱情主题的论文

我国有关于男女爱情的三大名著,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张生,到昆曲名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生,再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是把男女间的爱情提升到了令人向往的“至情”上。小说中的主角都因为“至情”,而能从渺小的“自我”升华到“大我” (即自身的幸福源自二人世界的“大我”),最终达到愿意为所爱之人牺牲生命的“无我”。所以这三部书能脍炙人口,流芳百世。文学是时代的镜子,折射出那一时代的光辉。只要有文学,就有爱情的故事。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位封建社会不同阶段的叛逆女性典型形象,分别处于元、明、清三个不同时代。因此从她们身上恰好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妇女生活。由于各历史阶段的婚姻制度、社会状况不同,她们反抗的出发点、反抗的深度和广度,斗争的方式及结果都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崔莺莺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追求爱情幸福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崔莺莺的母亲在官至相国的丈夫死后,为了挽救相府厄运,维护家世利益,执意要把女儿嫁给郑尚书的儿子,以借联姻的关系巩固与加强崔府的势力。崔莺莺却违抗母命,对才貌双全的张生一见钟情,以私情结合来反抗封建礼教,越过了高门贵族与布衣寒士之间的森严界限。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过了三百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厉害,杜丽娘的处境比崔莺莺更为难堪。在太守府官衙住了三年,竟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因此杜丽娘为追求个性解教、个性自由的斗争也就更为艰苦了。为情而死,为情复生。对于杜丽娘来说,她的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开始。爱情在她的身上,不仅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甚至超越了生死的界限。通过杜丽娘为追求爱情幸福"梦而死"、"死而生"充满奇情异彩的浪漫故事,曲折地表现了那一时代的特征,更突出了人性与理学、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概括了那一时代妇女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的艰苦性。崔莺莺、杜丽娘,经过波澜曲折的斗争,最终与意中人结为秦晋,正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封建礼教牢固地统治着人们头脑的封建社会里,爱情胜利的本身,就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然而处于行将崩溃的封建社会末日的林黛玉却是以爱的悲剧结束。这个悲剧绝非林黛玉个人的悲剧,实质上反映了当时所存在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和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与封建人生道路的尖锐矛盾。林黛玉是封建社会妇女们苦痛的总结,也是新女性的萌芽。出身于"清贵之家",寄居贾府的林黛玉,她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给他们规定的生活道路,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个性。她与宝玉的爱情不同于崔莺莺的"一见钟情",也不同于杜丽娘的"美梦成真",而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一致叛逆性格基础上的"志同道合",与历来作品中所描写的"佳人才子"式的爱情有着本质区别。它没有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奉旨完婚、夫荣妻贵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宝黛爱情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尖锐。然而势单力薄,孤立无援的林黛玉,在现存的桎梏未打破,在充满污秽肮脏的土地上,新的萌芽怎能开放出鲜艳的花朵?始终不愿向封建势力妥协的林黛玉,最后只有以泣血焚稿结束自己的一生向黑暗的封建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不仅在因为封建社会叛逆者方面是一脉相承,"先赴后继",而且在其青春萌动,理想觉醒之初,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后者无一不受前者的启发与影响。《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游园惊梦一出中曾为《西厢记》崔张的"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所感动,继而梦寐以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更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极力称赞《西厢记》"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当她听到《牡丹亭》游园一出时,从"住步侧耳细听",到"不觉点头自叹",继而"不觉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最后"心痛神痴,眼中落泪"。从崔莺莺到杜丽娘再到林黛玉,生动展现了从元到明再到清五百年间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生活、命运及追求解放、大胆抗争叛逆女性的发展规迹,时代印记,成为文学宝库中璀灿夺目的艺术明珠。好的请采纳。。。谢谢

《西厢记》研究分析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西厢记》研究分析论文,以供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 : 《西厢记》 研究 综述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 “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5期)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1期)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零陵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华章》2012年07期)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四川戏剧》2009年第1期)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晋阳学刊》2012年第6期)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第6期)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丛刊》2005年第 9期)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岁月》2013年第6期)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个别故事和情节又有所变化。在《西厢记》的演变史中,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安徽文学》2010年第8期)着眼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遣词造句和结局的改变。其次,杨文榜《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从剧本的改编突出人性化的发展。最后,在故事流变的历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证也是一个新方向,例如崔莺莺身世的研究主要围绕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证。王悦《谈崔莺莺的“胡女”身份》(《语文建设》2012年第9期)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的原型应是胡女。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的探索》(《光明日报》2003年10月8日)也是对其进行论证。许总《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辩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 期)主要通过关于崔莺莺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证崔莺莺确系崔鹏之女,与元稹为姨表兄妹。其与元稹相遇之事,是随母扶夫柩归葬博陵并服丧三年后再返长安途经蒲州之时发生的。

四、关于《西厢记》唱词的研究

《西厢记》的曲词优美,历来赞誉的人都很多。关于曲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修辞、典故、风格上。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广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统计了剧本中词汇,并分为13类,重点分析了方言词和语气词等突出的词汇。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从对《西厢记》修辞格的分析得出其种类齐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气”。王日红《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是通过《西厢记》的语言美来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赏。而王晓宁、鲍丽雯和徐荣生等人是从典故入手,来揭示剧作曲词的优美,进一步说出用典是“天下夺魁”的重要因素。对于唱词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围绕词性、词义和词采三个方面进行,是对建国以来《西厢记》唱词研究的一种深化。

五、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研究

史料中对于王实甫的记载很少,关于其生平研究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谢美生和王华之在《王实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则)》(《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根据孙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考订出王实甫居家定州,并进一步确定两个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实甫。而后,刘纯斌在《王实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文教资料》2006年第7期)提出王实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写、思想与时代不符这三个原因,没能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关于王实甫的已知情况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问题,邓绍基在《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拓展:西厢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王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姑娘)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王夫人科)(王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王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王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王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王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姑娘)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王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姑娘)王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译文:

(王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王夫人)(王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王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王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王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王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王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王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适应水土,及时赶路,节制饮食,顺应时节,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应起得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护,也就最要照顾好自己。

【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使九曲黄河都泛滥起来,怨恨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绣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绣被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

(张生说)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莺莺唱)

【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迷恋。

(张生说)还有谁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莺莺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挡住我目光,淡淡炊烟和那傍晚的雾气相互掩映。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呢,来的时候多么急切,别离独回却又多么迟缓?

(红娘说)王夫人回去好一会儿了,姐姐,咱们回家去!(莺莺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马远去残阳里。整个人间的烦恼都填在我胸中,估量这样大的小车子怎么能载得起呢?

(莺莺、红娘下场)(张生说)仆童趁早赶一路程,早些找个住处。泪水随着流水更加多了,忧愁追逐着野云四处飘飞。(张生下场)

《西厢记》提出爱情是双方的选择,必须要两者相悦,而不是单相思、一厢情愿。只要有情,就应该得到赞成,就应该结为眷侣。婚姻的基础是男女双方的感情。《西厢记》宣扬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了广大人民心声的爱情观,是“愿普天下有情的皆成眷属!”的标准。

《西厢记》将男女双方的相悦提到了最高点,这个相悦既是情感上精神上的契合,也是男女双方情感意愿上的互相选择。《西厢记》鼓励青年男女为自己自主的爱情,为自主的婚姻,展开主动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看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值得歌颂的。

扩展资料:

《西厢记》讲述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该剧文辞华丽、故事曲折、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人物传神,堪称绝世经典,并有“花间美人”的雅称。因其在艺术上的近乎完美,故又被选为四大古典戏剧名著之冠,有“西厢记天下夺魁”、“古戏扛鼎之作”和“北曲压卷之作”的说法。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西厢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看完剧《西厢记》,很震撼,也很欣赏,因为之前有兴趣听老师讲这个有价值的剧,特别想进一步了解,对它的剧情有个大概的了解。

整部剧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跌宕,却极其丰富生动。王实甫一丝不苟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女主人公盈盈的性格脱颖而出。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羞耻和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全剧共分四个高潮,崔与张的爱情是贯穿全剧始终的情节发展线索。第二种矛盾是指以崔、张、洪为代表的进步势力与以老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崔、张、洪之间的误解矛盾。这两种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剧冲突,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情节生动曲折。三个人物是指崔、张和洪,他们处于整个戏剧结构的中心。全剧围绕这三个人物展开,通过情节发展展现他们的性格,通过人物展开冲突。《西厢记》戏剧节的发展有六个高潮,分别是“庙警”“爱婚”“爱简”“抄红”“爱婚”。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使得剧情曲折,感染力强。

在剧中的四个角色中,张生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对盈盈的心存疑虑。盈盈,她想

克服了长期封建礼教对他的影响,她不得不避开老太太的耳目,不得不表现出自己的尊严和矜持,所以充满了体贴和尴尬,这些客观因素都困扰着她。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角色的心理和性格特征都特别鲜明。

这种语言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如张生的钢琴谚语:

有漂亮的人看到了也不会忘记

一天不见你真是疯了

凤凰飞来飞去,到处寻找燃烧

这个美丽的女人很无助,她渴望抱怨自己的悲伤

你什么时候去见徐希安慰我

我愿意言行一致,携手共进

我不得不飞着死去

它表达了张生对盈盈的迷恋和真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张生和盈盈的短帖同样惊艳:

张生:相思恨加,慢慢得七叶树

快乐又在春天,心在动

这种情况是高不可攀的,而方必须在他遇到的时候服务这个方向

不要对华明消极,流花影

盈盈:等到月亮西翼下迎风门半开

是玉男吹墙而动

它生动地描绘了崔和张的深厚感情,但也包含着这种压抑和无奈

崔章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是通过简单的帖子传递来表达的

对张生“愚蠢中见愚蠢,愚蠢中见真理”形象的描述,

盈盈不仅外表漂亮,而且感情炽热深厚

在这里,“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符合人们的美好愿望!

顾言道:“父母之命,媒人之言”,“门是对的。”

虽然张生的剑落了,他的名声却失败了,他是一个谦虚的学者,他对爱情的追求大胆而勇敢。

而且帅气,充满才华和勇气。

最后,整部剧都是快乐的

张生英雄的名字和盈盈的名字一样。

自古以来,歌颂爱情的诗歌、小说和歌剧比比皆是,有欢乐也有悲伤,尽管大多数都是完美的

结局,但谁能看到它过程中的波澜和波折,包括其中的艰辛和坎坷?也许,只有真相

只有认真经历过,才能体会到酸甜苦辣,爱与恨,相聚与分离,换取来之不易的幸福团圆!

月暗西厢,相思难耐,在王实甫的笔下描绘了一段曲折缠绵的爱情史诗。《西厢记》在中国四大古典戏曲中,早已名声赫赫,然而长久以来大都只耳闻其名,未见其身。想来它的名声早已远远超过书中的内容。今终于有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很难想象薄薄的书页不足百,竟能让人们记住千百年,并且反复吟唱。 戏曲的部分,我是不懂的,在瞻仰这样一本名满天下的古书时,我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闲来无事的读者,品着在封建制度中顽强生长的爱情的甘露。我想,脱去戏曲这件外衣《西厢记》与其他的爱情著作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不过是古人一时情闷,无力挣脱现实的缩影罢了。在现在看来,尤其是对现代人来看,这样的爱情故事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更多的,我觉得这样的一本书是用来吊唁那一段不复存在的历史,那一种早已化尽烟尘的爱情。

终究,《西厢记》还是披着戏曲这件华丽的外衣,并且在历史的沉淀中愈发美艳夺目,而这最为耀眼的部分,我觉得要属文字部分了。书中处处皆精华,妙语连珠,意境深沉,情思绵长,作者驾驭文字的才华,想来后来人见了无不孜孜称叹。突然觉得我们有些无知,因为生活在自由的新世纪里,就常常借着时代的标签去嘲笑那些古人的迂腐、愚昧,终日无所事,空有满腹诗论,却只为一朝得朝归来,光耀门楣。我们在指责这些人饱食终日的时候还不忘连带戏谑一番这千百年来害了不知多少人的八股、儒书,认为那些死理的书中除了唆人虚废光阴,抢夺功名外,究竟还能做些什么。然而,当人们真正打开历史行进的车轮时,却发现,历史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即便有,但绝不是全部。因为饱读诗书,我们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厢记》一般的美文,因为功名难就,贤人们踌躇满志,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这许多的史诗。就如书中的儒生一样,虽是饱读了诗书,却不图功名利禄,只想逍遥乐世,奈何放浪间,遇见美人,为得人心,寄情西厢,以读书为名,最后终为美人远赴求名,只为这状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国之婿之称,好为写族谱的时候不至太寒碜。古人有古人的无奈,岂是现在的我们能轻易了解到的。 不止是作者流畅的文笔,书中出现的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冲破思想与时代的束缚所表现出的勇敢。相国之女莺莺虽对书生有倾慕之心,但传统的礼教却让她望而却步,即便是再有了口头的婚约之后,依旧碍于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

然而,心早已有了归属,又见书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经过了漫长而纠结的内心挣扎后,莺莺终于冲出礼教、父母之命的束缚,投得心上人的怀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结尾是大团圆的结局,为这对在夹缝中生长起来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时代就那样毫无情面的横亘在那里,要么随波逐流,被时代左右,要么打破它,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西厢房门,月满西楼,料得肠断处,唯有相思泪。

《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但是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感情的强烈渴望。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虽则人人期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

《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以前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感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但是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以前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感情贬为淫邪妖魔。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天下。儿女情长但是是人生一时的华筵。女生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时的寄托,感情并非两个平等个体性命的互补,而是人生一时之需。

于是,杜牧自然能够青楼薄幸,元稹自可遗忘当年深情。课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众人莫不失笑,心里却是莫名的悲凉。世人除少数大善大恶者外,谁比谁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又有几个人能够如沈从文那样骄傲地说“我这生命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爱其所爱才能感觉愉悦。望遍红尘,人人都可怜地追寻着,发奋着,只是所要之物不一样而已。我所明白的感情就应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了对方所有的缺点和不完美,却就是那样无法分离,心里的包容和呵护是给属于自我性命的一个人。简简单单,嬉笑怒骂,朝朝暮暮,油盐酱醋。“早晨醒来,亲吻枕边爱人的脸。推开窗户,看到树叶上闪烁的阳光。这是生,再无其他”。在这个纷乱肮脏的世界里,有一个你爱的人,为他(她)甘心历尽所有生计之苦,就这样晃晃悠悠,一齐变老。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古典爱情戏曲之一,为元代王实甫所作。先讲讲大致故事:张生对前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恰遇良机,致书信求援击退强寇,救崔氏一家于水火。得婚约,然敌退后崔夫人毁约,竟使张生莺莺以兄妹相交。张生郁郁寡欢,幸得红娘相助,与莺莺互通书信,制造巧遇,终使莺莺动心。又经跳东墙乌龙,莺莺一封书信至,终成好事。崔夫人怒不可遏,却只能允了。张生进京赶考,莺莺长亭送别。中状元,张生会见夫人,对质郑恒,一家共团圆。故事是圆满结局,皆大欢喜。

且就故事情节来看,一波三折。张生追求莺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若非得红娘助力,很有可能“折戟”。而夫人的阻挠,莺莺的“变脸”,郑恒的污蔑,一切都使这情节变得曲折动人。

从角色塑造来说,在挣脱礼教束缚的相国小姐崔莺莺,耽于爱情的痴心书生张珙,封建女性代表崔夫人和活泼可爱的婢女红娘中,我最喜爱的还是红娘。红娘在书中虽不是主角,但却是各个人物之间联系的交集。红娘是莺莺的贴身婢女,是张生追求莺莺的谋士,是崔夫人派来监视莺莺的探子。可以说,红娘联系了各个人物。而在红娘身上,作者赋予了更多心血。红娘善良可爱,活泼机灵。在她身上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她是美好的化身。不似莺莺仍受封建思想束缚,不似张生沉溺于情色忘却功名,不似崔夫人毁约失信,红娘在书中只是坚守自己的正义,做自己认为的正确的事。以卑微身份顶嘴崔夫人,帮助张生追求莺莺,成就莺莺张生姻缘,促进作者要表达的爱情喜剧主题达成,红娘拥有超越那个强调身份等级的封建时代的个人魅力。

我认为从爱情角度来看,《西厢记》讲述的是勇敢冲破封建束缚,追求纯粹美好的爱情的故事。特别是对于古代女性,这种举动更是难得。张生追求莺莺情感火热灼人,而莺莺回应张生更显珍贵。作为相府小姐,莺莺是知礼节的,矜持的大家闺秀,在崔母的阻挠下,她该是与张生一刀两断。然而她却听从了本心,在对张生有意后,经过一番挣扎,最终还是被病弱张生的炽热的情感俘获,主动送书信,成就好事。这是离经叛道之举,在当时可称为“不守妇道”,也背离了崔夫人的教育,但莺莺还是做了,为了纯洁的爱情。作者表达了那个压迫的时代人们心中的属于人的真实合理的欲望,对挣脱封建礼教不合理束缚的渴望,对自然爱情的追求的欲望。相国小姐与穷酸书生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王实甫也为这段爱情写下了完美的结局。“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就语言来说,我真感叹于王实甫的文才。且不说化用诗句,就是其本身的韵脚便押韵的好。且看:“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生谁与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波、中、弄、共、公、重、动、宫,呈ong叠韵,读来音韵极强,显得活泼有趣。书中语言有典雅的诗句,也有偏向口语化的用词,实集大成。且不说各种曲牌名,单是书中随手拈来的典故便极具文采。听说《西厢记》最完整的注本的注释有20xx处,也是难怪。

《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渴望。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虽则人人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

《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爱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曾经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爱情贬为淫邪妖魔。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天下。儿女情长不过是人生一时的华筵。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时的寄托,爱情并非两个平等个体生命的互补,而是人生一时之需。

于是,杜牧自然可以青楼薄幸,元稹自可遗忘当年深情。课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众人莫不失笑,心里却是莫名的悲凉。世人除少数大善大恶者外,谁比谁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又有几个人可以如沈从文那样骄傲地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爱其所爱才能感觉幸福。望遍红尘,人人都可怜地追寻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我所理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了对方所有的缺点和不完美,却就是那样无法分离,心里的包容和呵护是给属于自己生命的一个人。简简单单,嬉笑怒骂,朝朝暮暮,油盐酱醋。“早晨醒来,亲吻枕边爱人的脸。推开窗户,看到树叶上闪烁的阳光。这是生,再无其他”。在这个纷乱肮脏的世界里,有一个你爱的人,为他(她)甘心历尽所有生计之苦,就这样晃晃悠悠,一起变老。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剧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聚焦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太太形象,围绕“愿天下众生成家”展开故事,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

最近重读《西厢记》,发现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是关于戏剧所揭示的佛教观。整部剧发生在普救寺及其周边。张生和盈盈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普救寺是寺庙,是佛教场所。佛陀讲究清心寡欲,但作者把这段爱情故事设定在普救寺,真的很有意义。此外,这座寺庙的名字也很有趣。普遍救赎是拯救一切众生,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然而,当孙飞虎以职业选手的身份包围圣殿时,我不知道是谁在救谁。为什么在王实甫的作品中,僧俗成了“僧不僧,俗不可耐,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据考证,元朝统治者为了麻痹民众的斗志,大力宣扬佛教,僧人和风俗习惯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因此,僧侣和习俗成了统治者的工具。通过这些,王实甫讽刺了当时的“佛教”,间接嘲讽了当时的统治者。可见王实甫的写作动力是讲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老太太的形象。很多评论者认为老太太是小人,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食言,食言,是张翠爱情的绊脚石。这些都是反封建伦理的视角。真的有人试着去想那个老太太吗?我觉得老太太很爱她孤独的女儿,是个很慈母的女人。当初老太太说老公先死了,只剩下一个女儿。她一定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盈盈。来到庙里,怕盈盈无聊。我特意请媒人陪小姐去庙里走走,放松一下,很照顾女儿。对张生的态度也是基于他对女儿盈盈的爱。盈盈是郭襄的女儿。她一直过着张着嘴,伸着衣服的生活。虽然张生的父亲曾是一名官员,但他在50多岁时就英年早逝,他家里的积蓄肯定快用完了。盈盈结婚时还能像以前一样住在家里吗?老太太肯定会客观物质地想起盈盈。逼张生去北京也是为了盈盈。当时,张生作为一名学者没有去北京参加考试。那时候的他,可以说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你想想,哪个妈妈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什么都不对”的人?说到底,老太太做的都是为了盈盈。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为什么要这么担心?也许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太太最后没有拒绝结婚。她把盈盈嫁给了她的侄子郑恒。这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吗?其实这不能怪老太太。为了迎娶莺莺,郑恒谎称张生在特定时间地点娶了尚书之女,并自称是证人。老太太一方面生气,另一方面也没指望外甥说她什么。所以不能算在老太太身上。

第三,是关于这部剧的喜剧因素。很多人觉得这部剧是喜剧,因为最后是个大团圆的结局。但这部喜剧不同于其他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之外,都是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以德报怨。《西厢记》的冲突主要是张翠和老太太之间的冲突,老太太是邪恶的一方。故事的结尾,张翠向老太太屈服,张生去北京参加考试,高中毕业回来和盈盈结婚。老太太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满足了她“三代不招白女婿”的意愿。也就是说,在这部剧里,善与恶都得到了满足,这与普通喜剧的结局不同。

“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这是《西厢记》里的一句名诗。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这部作品实际上来源于唐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唐元稹作)。传奇者,浪漫爱情故事。

元朝是中国剧本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除了王实甫外,杰出的剧作家还有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经久不衰。《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其余为《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剧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生死恋情历来为人们传颂。

《莺莺传》本是以悲剧收尾,但在王实甫手下,张生(字君瑞)和崔莺莺却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张生出身于上层阶级,父亲是礼部尚书,但因病早逝,从此,家道没落。于是,前往投靠其父亲曾援助的同窗杜确,因为他镇守边疆,掌控十万大军。张生想从那里谋个一官半职。崔莺莺出身其实更优越。父亲是相国,但也在她幼时早逝。一家人只好举家迁移至浦东(今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张生爱游山玩水,所以有一日特地去浦东普救寺游玩。因为有缘,所以那天,崔莺莺及侍女红娘也碰巧去该寺上香(普救寺是崔相国生前主持捐建的),两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迫于封建礼教,张生以读书为名,寄居于普救寺的西厢,希冀每天多望崔莺莺一眼。后来,当地的地头蛇孙飞虎得知崔莺莺貌若天仙后,欲用其五万大军趁崔家上香的机会去普救寺“抢劫”。无奈,崔夫人提出解围者嫁其女的说法。值此危难之际,张生接下这一“光荣的任务”。他派一和尚送信给杜确,最终在他的帮助下,压退了孙飞虎。但是,“却道妇人心易变”,崔夫人瞧不起张生,嫌弃他无名无财,便生出返悔之心,因为有损名门。可是,在爱情面前,谁又阻止得了丘比特的情箭呢?“崔莺莺夜听琴”,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成就“好事”。莺莺的坚定,普救寺方丈的劝说,大将军杜确的无形“胁迫”,都迫使崔夫人最终做出了让步。她以“金榜题名”来回复张生。苍天有情,张生果真中了状元。一切本已入彀中,谁又想半路杀出个“郑常发”。崔家与郑家定下过娃娃亲。此刻,他想与崔莺莺完婚。得知事情真相后,他诬陷张生,说他已经在外娶婚。崔家误信为真,便想让崔郑二人完婚。千钧一发之际,张生赶了回来。真相揭晓,郑常发自杀。张生与崔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表达了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意识中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爱情传奇仍被人们传颂,因为,它折服过许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书本,潸然泪欲下。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犹自跋涉!崔张二人可是深有体会。张生上京赶考,崔莺莺茶不思饭不想;而张生也有过“草桥一梦”。心灵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说一句:真爱永恒。“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倘若现实的话,崔张二人将实现这一古老而虚幻的爱情传奇。

回想,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文学”已没有以前那么兴盛、繁荣,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别是那些真正具有意义、价值的文学作品已屈指可数。那就多从古代汲取营养吧,本人拙见,《西厢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问题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1、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2、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开题报告中要考虑:①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②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着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着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3、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中要考虑:①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②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③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④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⑤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⑥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4、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格式

大学生活要接近尾声了,马上就是做毕业设计阶段了,而做毕业设计前指导老师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写开题报告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格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开题报告主要内容

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究

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项“格式”的规定。

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七)教研室可行性论证结论

三、开题报告基本格式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二、结论

1、

2、

3、

三、

1、

2、

3、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参考文献相关要求

标题“参考文献”:黑体,居中,字号:小三;

参考文献内容:宋体,字号:小四号;

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引用顺序排列;

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25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并且包含一定数量的期刊。

参考文献具体书写格式参见学位论文模板。

装订顺序

开题报告封面—开题报告目录—开题报告正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开题报告记录—开题报告审查

1、选题的背景(应对国内外现状稍作介绍)及意义

2、课题研究的目标(从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全局等各个角度,从实践、理论、应用推广等多个层面阐述)

3、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这一部分是研究方案的重点内容,关系到整个研究的全过程,是对今后实施课题的基本思路和撰写研究论文的基本框架的描述,应写得翔实,并指名重点、难点。)

4、课题研究的方法

5、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6、课题预期的成果(含阶段性成果)与表现形式及创新之处(最好是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

7、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说明课题的组织与管理,1、经费管理:2、教研管理;3、课题组自我管理)

8、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等条件需要

9、课题已做工作(例如已经设立了课题实验班、课题办公室、已开展课题现状调查)

10、参考文献

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秘书工作《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1、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

4、问题提出:意义、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的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

10、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1、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2、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据学术堂了解,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题目1)论文题目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题目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题目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2)论文题目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题目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2)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3)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4)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5) 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6)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1)对论文题目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2)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7)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