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与锁具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5 11:02:05

与锁具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锁几乎与私有制同时诞生。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仰韶文化遗址中,就留存有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东汉时,中国铁制三簧锁的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三簧锁前后沿用了1000多年。 18世纪初由英国人 D. 波特发明凸轮转片锁。其钥匙编号由三簧锁的20多种发展到80多种。19世纪中叶 ,欧洲制造商在凸轮转片锁和三簧锁的基础上改制成滑动转片锁,其钥匙编号可达1600种 。 1848年 ,美国人 L.耶尔发明采用圆柱形销栓的弹子锁,该锁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锁。现代弹子锁的结构又有新的发展,出现双向、三向、四向弹子结构,以及平面、双面、多面、双排双面、多排多面弹子结构和组合弹子结构,从而大大提高锁的保密性能,使锁的编号由原有的2500种通过“向”、“面”的变化达到百万种。 20世纪7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出现了磁控锁、声控锁、超声波锁、红外线锁、电磁波锁、电子卡片锁、八佰指纹锁、眼球锁、遥控锁等。这些锁具有机械结构所无法比拟的高保密性能。现代锁还可在特定的系统中、按设定的逻辑关系实现系统的程序控制。现代锁可按材质、用途、有无钥匙、安全性能和结构进行分类。锁的历史《辞源》曰:“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辞海》解释为:“必须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另外,锁还有一层意思:“一种用铁环钩连而成的刑具”,引申为拘系束缚。 最早的锁,是主人为防他人开启而设的简单的机关,应用于门上最简单的锁就是门闩了。我国古代有石锁,并无钥匙,是以绳索或铁链束缚。商周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冶炼技术成熟并立即被应用于制锁行业,于是,出现了用钥匙才能开启的铜锁,铁锁,以钥匙的不同而匹配不同的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锁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现代机械锁具已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锁芯里加入了长短不一的弹子,要外线用相应齿形的钥匙来打开。以后,又发展到了密码锁、磁性锁、电子锁、激光锁、声控锁等等。在传统钥匙的基础上,加了一组或多组密码,不同声音,不同磁场,不同声波,不同光束光波,不同图像。如指纹、眼底视网膜等)来控制锁的开启。 现如今,锁具已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而且正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换代,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它的神奇。总而言之,锁具在人类文明社会里发挥着“拘系束缚”的功能,规范着社会行为,捍卫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着社会的稳定。 在欧洲,19世纪后半期,锁得以普及,进入民宅。此前,锁的价格昂贵,一直与普通百姓无缘,而是财富与权势的象征。在日本,过去一提起锁来,人们想到的也是土仓的锁头,也是有钱人的专用品。[1]锁的忧虑根据《辞海》的定义,“用钥匙才能开启的封缄器称为锁”,换言之,如果不用钥匙就可开脱的就不能称之为锁,至少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锁。 现代锁具发展了一百多年,人们对它的结构、机理也研究得很透彻,因此,不用钥匙就能打开的方法和工具也层出不穷。现代人类文明社会里,由于社会中各种矛盾冲突十分剧烈,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文化修养水平等差异,群众中良莠不齐,善良的人们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非礼不为”,虽无钥匙亦不会乱闯。然而,那些毫无道德观念的盗贼却想方设法利用高科技手段撬门开锁,使广大居民防不胜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传统锁具都存在致命的弱点: 第一、 锁芯采用常见的铜、铝、锌等材料,抵抗不了强力破坏; 第二、 锁具制作工艺,技术落后,无法阻止技术手段的开启。 目前,市场上很多国内外的锁具,实际上都不具备真正的防盗功能。在惯偷面前,两根钢丝或几件简单的工具就可以把这些锁打开,有的惯偷甚至公开扬言:“没有我打不开的锁。”其实,不是他们多高明,而是一般锁具技术原理太过简单。面对这一残酷的现状,新时代提出了锁具必须革命的迫切的要求。制锁与开锁—— “矛”与“盾”的较量难解难分 锁与开锁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们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在几十年的斗争中,作为"盾"的锁,在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没有占过上风。制锁人与开锁匠的较量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种智慧的斗争已持续了几十年。 "较量"从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当时把门的"铁将军"是挂锁,开锁匠只需出动一根小钢丝,便轻松得手,不过那时也并没有多少人会来动这门的心思。到了七十年代,暗锁开始嵌入到千家万户的门上。但很快的,开锁匠又发明了一种小钩子,这种小钩子一伸进锁孔,轻轻搅动两下,锁就打开了。这种"技术"很快就被众多人掌握,连寻常百姓自己用身份证很随便就可以打开自己的门。 制锁人不得不想方设法来"降妖伏魔"。八九十年代,十字锁出现,防盗门也应运而生,所有人都以为可以"关门大吉"了,但没想到开锁匠也已经"更上一层楼"了。他们的开锁工具多达几百上千种,专用的乙炔瓶仅巴掌大小,各种形状的钩子应有尽有,更为神奇的是,有人用口香糖就可以开锁。 随着眼点"较量"在不断地升级,有的锁厂在锁芯里加入稀有金属,专门对付口香糖和万能钥匙;另外还装上异形弹子,防备钢丝钩的开启,钥匙上采用一字槽形,用电脑输入密码,以备有人复制,但很快就听到了传言:开锁匠们又在施展"魔法"了。 如今,有些生产锁的厂家在自身锁的防盗性能上,没有任何进展,为了商业目的,只有在锁的外观上大做文章,改变钥匙形状,故弄玄虚,蒙敝消费者,这些锁的防盗性能上甚至还不如最古老、简单的挂锁。 从锁的发展历史上看,要想能防止万能钥匙的开启,锁的制造工艺就会特别复杂,制造成本会十数倍的增加,同时,其防暴力破坏的性能也会大大降低,锁具制造行业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至今,选择什么样的锁才能真正安全是广大消费者最为关心的事。中国锁具历史中国锁具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历史文献记载,锁具发展至今有五千年历史。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之“骨错”、“石错”就是锁钥雏形。“觿”,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就是古代钥匙的雏形。所以“觿”属我国最古老的锁具之一。 古锁初称牡、闭、钥、链、钤。早期为竹、木结构,起源于门闩。春秋战国至鲁班于木锁内设堂奥机关,至东汉制金属簧片结构锁(又称沟槽锁)。入唐时所之多为金、银、铜、铁、木。明代遂成为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四大类。实际上还有一类密码锁,只是不太常见罢了。历经清代、民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古锁工艺精致奥妙、文化内涵丰富。雕花刻字如:状元及第、长命富贵、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等。尤以鱼形锁为例,在《芝田录》中道:“门锁必为鱼者,取其不暝守夜之意。”鱼亦作年年有余之吉利。古锁也寓意财富,故有“驴驮钥匙马背锁”之说。后衍生至爱情永恒,家族永续,身体永康,似乎一切良愿尽寓其中。据资料记载,最早的用木制成的锁,其不堪一击只能作为象征性的锁。我国的金属锁最早出现在汉代,是簧片结构锁。明清时代是古锁的鼎盛时期,以铜质和铁质为主。上世纪50年代,成本较低的低焊钩锁、叶片锁、弹子锁陆续进入我国市场,中国古锁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透过泛着沧桑的古锁,领略着中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锁的具体名称,有一开锁、二开锁、三巴掌锁、三道箍虾尾锁、四开锁、五开锁、龙凤锁、双元锁、迷宫锁(定向锁)、底开锁、转冲锁、倒拉锁、暗门锁、无钥锁、方锁、炮仗锁、马缰绳锁、牛角锁、牛尾锁、举梁锁、文字密码锁、数字密码锁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古锁,虽长短不一,大小不等,外形大同小异,其奥妙之外,在于钥匙孔的开槽上,可谓五花八门,稀奇古怪。钥匙孔的形状,分别为“一”、“上”、“工”、 “古、” “尚、”“吉”、“喜”、“寿”等字。这些钥匙孔,还是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反映哩!黎庶百姓只能用“一”字孔锁,士大夫用“士”、“吉”字孔锁,寿诞喜庆,用“寿”、“喜”字孔锁,将相帝王则另有区别,不得僭越乱来,否则视为违反王法。按材质分,有木锁、金锁、银锁、铜锁、铁锁、景泰蓝锁等;按形式分,有圆形锁、方形锁、枕头锁、文字锁、人物锁、动物锁、密码锁、暗门锁、倒拉锁、炮筒锁等;按用途分,有挂锁、门锁、箱锁、橱锁、盒锁、抽屉锁、仓库锁等;从工艺上制模铸造等。 自明代以来,锁具分为四大类: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防盗锁。 所谓“广锁”,就是横式锁的意思。此类锁具盛产于浙江绍兴,又有“绍锁”之称。民间称之为“横开锁”、“枕头锁”等。广锁自唐代以来,广泛用于门、箱、厨、柜等,有一百多种。广锁通常以大小分为八个规格,以两为单位,有“四两绍”、“六两绍”、“十二两绍”等。“六两绍”长约寸,“十二两绍”长约7寸 。 现代锁具有发展:1、密码锁:是通过密码来开锁,主要用于保险柜这类安全性较高的锁 2、感应锁: IC 卡锁:又分接触式IC卡锁与非接触式。接触式的要将卡插锁锁缝,将芯片锁的内部读卡器接触 非接触式就是不用这一过程,只需要将卡与锁的读卡器靠在一起就可以。应用十分普遍。 如:停车场,地铁等公共场所。 电磁锁:应用电磁原理制成,电磁力达几百公斤,上锁状态下,一般人跟本无法拉开。致命点,停电就无法关门,故一般用在有人值守的通道门,用于房间门需与机械锁配套使用。 3、生物锁:是生物识别技术发展,出现了使指纹锁, 掌纹锁,视网膜锁锁的文化内涵锁具不仅仅是人类的生活用品,而且是文化(民俗)物,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我国锁具已绵延了数千年,它和人类的私有制几乎同时诞生。最初,人类只是简单地把个人贵重财物用兽皮包起来,外面用绳索牢牢捆缚,最后在开启处打上特殊的绳结。这种紧紧捆死的绳结,只能用一个叫“错”的工具才能挑开。错,又叫“肖”、“ ”、“起子”。它用兽牙或兽骨制成,形状像把镰刀状的钩子,实际上绳结就是最早的锁具,“ ”就是最早的钥匙,这就是我国锁具的雏形。这种 曾从商代沿用到汉代,后改用玉制,演变为贵族服饰上的佩饰。到了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先民创造了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见《中国百科全书·轻工卷》)。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锁具,可称得是“世界第一锁”。这种木锁一直在民间传承,如明代的白木锁,就曾在浙江地域的建筑上使用。在如今昆明彝族山寨里也有类似的木锁。殷商虽然已进入青铜时代,但主要用铜来制作大型饮器、食器和祭器,尚未用来制锁。其发展期为春秋战国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宋元时期。继殷商青铜时代之后,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考古证明,在这一时期人们大量的是使用铁锁、铜锁,还有银锁、鎏金锁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西周的青铜锁、东汉的金属锁,唐代的虾尾银锁和宋代的方身锁等,都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汉代的铁制三簧锁,在我国前后沿用了1000多年。其繁荣期为明清时期,各种质材的锁具同步发展,以铜锁、铁锁居多,工艺更加精巧,在开锁难度和外形制造上有很大创新。如明代的三色铜锁、清代的白鹤锁、密码锁、暗门锁、四开锁、倒拉锁以及各种人物、动物和文字造型的锁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的锁具结构复杂,设计巧妙,机关奇特,一般人很难打开。 我国古代锁具不仅历史悠久,种类众多,制造精巧,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现代锁具比较,至少有三方面的特点:——中国传统锁具源远流长,迄今至少已有5000年历史,并且种类众多,藏量丰富,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现代锁具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从1887年中国通商银行首次使用美国“耶鲁”牌弹子锁算起,至今还仅有100多年时间。 ——中国传统锁具由于是手工艺制作,使工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历代艺人在工艺上不断创新,技术精湛,样式丰富。从我收藏的数百把各民族使用的锁具实物和图片资料中,接材质分,有木锁、金锁、银锁、铜锁、铁锁、景泰蓝锁等;按类别分,有广锁、花旗锁、刑事锁、首饰锁等;按形式分,有圆形锁、方形锁、枕头锁、文字锁、人物锁、动物锁、密码锁、暗门锁、倒拉锁、炮筒锁、直开锁、横开锁等;按用途分,有挂锁、门锁、箱锁、橱锁、盒锁、抽屉锁、仓库锁等;从工艺上看,有平雕、透雕、镂空雕、錾花、鎏金、错金、包金、镀金、镶嵌以及制模铸造等。这些锁具不仅是供人使用的生活物品,有些还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可供人鉴赏和收藏。 中国传统锁具还蕴藏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现代锁具不能比拟的。如新娘出嫁时在嫁妆箱上用“十二生肖”锁;民间在做寿时用“福禄寿喜”锁;贺小孩生日时用长命锁、保家百锁、花钱锁等等。这些锁上不仅有文字,而且镂刻图画、故事,含意都十分深刻。

比如 我们班有一特猥琐的男生,转锁技术一流,人送外号“伪锁”

1、最早的锁,是主人为防他人开启而设的简单的机关,应用于门上最简单的锁就是门闩了。我国古代有石锁,并无钥匙,是以绳索或铁链束缚。商周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冶炼技术成熟并立即被应用于制锁行业,于是,出现了用钥匙才能开启的铜锁,铁锁。2、定义锁,汉语汉字,既可以作为名词又可以作为动词。作为名词,指加在门、箱子、抽屉等物体上的封缄器,要用专用的钥匙才能打开。作为动词,指用锁锁住、封闭等。3、中国锁具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历史文献记载,锁具发展至今有五千年历史。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之“骨错”、“石错”就是锁钥雏形。“觿”,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就是古代钥匙的雏形。所以“觿”属我国最古老的锁具之一。

电子密码锁的设计论文

导语: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住宅与部门的安全防范、单位的文件档案、财务报表以及一些个人资料的保存多以加锁的办法来解决。以下我为大家介绍电子密码锁的设计论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 课题背景和意义

锁是一种保安措施,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私有财产而发明的一种用钥匙才能开启的装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加强,对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安全可靠的防盗,又要使用方便。这就使得传统的锁防盗效果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防盗需要,而且还存在着随身带钥匙的不便。因此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的电子密码锁应运而生。电子密码锁运用电子电路控制机械部分,使两者紧密结合,从而避免了因为机械部分被破坏而导致开锁功能失常的问题,而且密码输入错误是还有报警声,大大增加了电子密码锁的防盗功能。同时因为电子密码锁不需要携带钥匙,弥补了钥匙极易丢失和伪造的缺陷,方便了锁具的使用。传统的'锁由于构造简单,所以被撬的事件屡见不鲜,电子密码锁由于具有保密性高、使用灵活性好、安全系数高等优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子密码锁的种类繁多,例如数码锁、指纹锁、磁卡锁、IC卡锁、生物锁等,但较实用的还是按键式电子密码锁。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子锁专用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锁的体积缩小,可靠性提高,成本较高,是适合使用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合,而且需要有电源提供能量,使用还局限在一定范围,难以普及,所以对它的研究一直没有明显的进展。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密码锁技术相对先进,种类齐全,电子密码锁已被广泛应用于只能门禁系统中,通过多种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技术实现大门的管理。在我国密码锁整体水平尚处在国际70年代左右,电子密码锁的成本还很高,市场上仍以按键电子锁为主,按键式和卡片钥匙式电子锁已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现国内有几个厂生产供应市场。但国内自行研制开发的电子锁,其市场结构尚未形成,应用还不广泛。国内的不少企业也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希望通过不的努力,使电子密码锁在我国也能得到广发应用。

三、 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1、电子密码锁设计方案的分析与方案选择;

2、设计一典型结构的电子密码锁,分析其电路结构及控制程序;

3、选者合适的电器元件;

4、编写控制程序;

5、将程序输入PC机,并修改进行模拟运行;

四、 设计方案

查阅文献技术资料,分析电子密码锁结构、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以单片机为主控芯片,结合外围电路,通过软件程序组成电子密码锁系统,能够实现:

1. 正确输入密码前提下,开锁提示;

2. 错误输入密码情况下,蜂鸣器报警;

3. 密码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更改。

五、 工作进度安排

— 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提交开题报告; 查阅相关论文,调研及收集相关资料; 方案设计、审查和确定,提交中期报告 编写控制程序 整理并撰写论文 完善论文,提交论文

六、 主要参考文献

[1] 石文轩,宋薇.基于单片机MCS-51的智能密码锁设计[M].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2] 祖龙起,刘仁杰.一种新型可编程密码锁[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01);

[3] 叶启明.单片机制作的新型安全密码锁[J].家庭电子,2005,(10);

[4] 李明喜.新型电子密码锁的设计[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4,(03);

[5] 董继成.一种新型安全的单片机密码锁[J].电子技术,2004,(03);

[6] 杨茂涛.一种电子密码锁的实现[J].福建电脑,2004,(08);

[7] 瞿贵荣.实用电子密码锁[J].家庭电子,2000,(07);

[8] 王千.实用电子电路大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p101;

[9] 何立民.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M],北京:北京航空大学出版社,1998;

[10] ,(01);

与口述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法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学论文参考文献外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一) [1]范愉.司法制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 [2]付子堂.法律功能论W].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52. [3]罗斯.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53. [4]王利明.法治的社会需要司法公正[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5. [5]程竹汝.司法改革与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 [6]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和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院出版社,1982. [8]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9. [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 [10]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2. [11]孙万胜.司法权的法理之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34. [12]苏力.送法下乡一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00. [13]范偷.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47-555. [14]田有成.乡土社会的民间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 [15]顾培东.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纠纷解决之道[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1.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二) 1.沈跃东:《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职权的法规范分》,《法治研究》2012年第3期。 2.徐亚文:《口述历史与法律》,《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陈瑞华:《从 经验 到理论的法学 方法 》,《法学研究 》2011年第6期。 4.薛以胜:《法学研究方法初探》,《科技信息》2011年第3期。 5.崔二玲:《浅析法律方法》,《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期。 6.罗旭南:《法学方法多样化在中国法律史教学中的适用》,《海南大学学报》(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7.刘颖:《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的耦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8.李云海:《中国法学研究方法浅》,《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1期。 9.谢晖:《论规范分析方法》,《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10.冀海虹:《司法过程中法学方法之解读——以价值分析法为核心》,《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1.王丽霞:《<法学方法论>与法学方法 教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2.冯 果:《法解释学等传统法学方法——未来中国经济法学的主流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 13.刘连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方法在宪法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分离命题”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4.张传新:《法律方法的普遍智力品格及其限度——从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称谓争论谈起》,《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 15.魏治勋:《“规范分析”概念的分析》,《法学论坛》2008年第5期。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三) [1]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马生安:《行政行为研究—宪政下的行政行为基本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罗豪才主编:《中国司法审查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陈新民:《公法学札记》,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7]陆伟明:《服务行政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袁裕来:《特别代理:民告官手记Ⅷ》,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 [10]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应松年主编:《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梁津明、郭春明、郭庆珠、魏建新:《行政不作为之行政法律责任探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 [15]王振宇:《行政诉讼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四) [1]任丁秋.私人银行业与资产管理---瑞士范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邢毓静,巴曙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倪受彬.国有商业银行资本信托运营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盛学军.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 报告 2012[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6]连建辉,孙焕民.走近私人银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李春满.私人银行业务[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8]曹彤,张秋林.中国私人银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9]李开国,张玉敏.中国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0]徐保满.金融信托与租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孟建华.洗钱与银行机构反洗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2]卓泽渊.法律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3][英]莫德.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M].刘立达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4]王征宇,于江等编著.美国的个人征信局及其服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15]丁邦开,何俊坤等.社会信用法律制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五) [1]陈卫东主编《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2]张月满着《刑事证人证言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法国刑事诉讼法典》译者:罗结珍,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孙孝福《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运行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田圣斌着《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6]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着《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7]刘根菊等着《刑事司法创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8]陈永生:《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9]孙晶:《亲属作证特免权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群众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1][德]尧厄尼希着,周翠译,《民事诉讼法:第27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2]程海霞:《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安徽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3]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着(宋金寿主编):《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14]厦门大学法律系编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韩延龙、常兆儒编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猜你喜欢: 1. 法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2.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3.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法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5.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相对来说,这更适合吧。正规且体面,医生方案用心。

天`津灬津`门灬中`医`院`0`2`2灬5`8`5灬0`0`0灬9`2..............环境的形象(官方的心态、文学的和通俗的感受)、环境与近代经济发展。分类中已显出社会史的内容。此书是关于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开山之作。生态环境史的研究在继续进行,2002年十一月中研院台湾所召开“环境史国际研讨会”,讨论水文环境的变迁、产业与环境、环境变迁的检讨、土地利用与环境变迁、族群与环境、疾病与环境、灾害与重建、生态环境与政策等专题,蔡采秀提出《环境、生态现代化与集体意识》论文,大陆学者李伯重提交《低投入、高产出:明清江南的生态农业》论文。有关论著陆续问世。邱仲麟的《人口增长、森林砍伐与明代北京生活燃料的转变》,笔者虽未见到,想来是论述明代北京薪炭的应用与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 (二)人群生命史 梁其姿率先于1987年发表《明清预防天花之演变》、《明清医疗组织:长江下游地区国家和民间的医疗机构》二文。杜正胜撰文介绍他们的医疗史研究工作时,强调他们的研究与传统的医学史不同,是以“社会”和“文化”做为重心,以人群的生命历程为核心。他将这种研究归为“探索社会全史的一个部门”。这个部门如何命名呢?他没有说,不过文章中有个子目,为“医疗与社会的交集——人群生命史”,我想不妨将“人群生命史”权作这种研究的代称。专著出现多种,黄金麟的《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身体的形成(1895-1937)》,“身体有历史”吗?黄金麟在《自序》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他说将身体放在历史与国家之间具有深意,是要讨论身体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而成为今天的样子;身体发展状况隐含了何种历史特定性与危险性;它能否被当成永恒的、普遍的模式来看待,取决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学者的研究。作者具体讲到政治、军国民与公民、礼法、钟点时间、游移与影响身体。他提出的问题和研究非常有意思。中研院近史所于2002年出版《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组:性别与医疗》。林士富将注意力放在道士与医疗史方面,撰写《中国早期道士的医疗活动及其医术考释——以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记”资料为主的初步探讨》。李建民对身体史的研究相当投入,进入中医学史范畴,如作《<本草纲目·火部>考释》,讲述李时珍将火区分为天、地、人三类,人火是讲人体外的火热之气,有内在化倾向,认为李时珍的理论受金元医学的影响。割股疗亲的历史现象,最早为日人桑原骘藏所注意。邱仲麟连发二文,颇有见地。文为《不孝之孝——唐以来割股疗亲现象的社会史初探》、《人药与血气——“割股”疗亲现象的医疗观念》,叙述割股的内涵与割股者的动机,割股的行动及其救护,割股与国家政令,割股与儒家孝道伦理,割股疗亲对人部药的实践与扩展,割股疗亲行为中的血气观念诸问题。指出历史上子女为给父母治病,割股做煎药的引子,将中医本草人部药进行实践,并加以扩展,发生“变异”与“膨胀”,这在观念上是相信“同类相补”、“血气相补”、“血气相连”,以其做药,还有排他性,所以割股疗亲是一种带有亲族性的民俗医疗行为。有人论述脚气病的历史及其影响,引起反弹,有人提问难道这就是历史吗?笔者以为这种讨论是有益的,有利于对身体史研究的深入开展,不过脚气病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应该是可以研究的。 中研院台湾所于2002年十月下旬举办“医疗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表的论文有李丰楙的《收惊:一个从“异常”返“常”的法术医疗现象》,林淑蓉的《各种疾病、药物与身体疾病》,罗纪琼的《文化对医疗影响——以剖腹产为例》,颜学诚的《内丹身体的知觉:兼论几个身体研究的取向》,余德慧等的《中国人生死的育化的探讨》,余舜德的《冷与热的身体感》等。 此外与医疗社会有关的育婴生育史研究的成果也在这里说明:熊秉真的《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是育婴扶幼文化的开创性专著,作者没有将它纳入人群生命史范畴,而笔者以为多少有点关系,这一研究自然属于新史学范围,也同社会史有关,作者是这样认识的:“这个新的领域,使我们对中国社会史,生活史,乃至科学史、经济史、文化思想史,都有了一番崭新的体会。”又说“育婴史之知识,对中国历史人口学之阐释,助益尤多”。熊秉真另撰著《童年记忆:中国孩子的历史》,继续她的幼儿史研究。她还正在写作《明清江南育婴扶幼文化之物质基础》。刘静贞著:《不举子——宋人的生育问题》,宋人有着损子坏胎因果报应的恐惧心理,可是又不生子或生子溺毙的矛盾现象,此书就是回答为什么不举子?为什么不能不举子?从生育过程的产育之难,经济原因及性别选择作出探讨。 (三)宗教史 台湾有一些佛学院,如佛光山在高雄和宜兰设立两间大学,嘉义有南华大学,新竹有玄奘人文社会学院;也有道教学院,它们建有各自的宗教研究所,在一些高等学校也设立宗教研究机构,如台湾大学设有宗教研究中心,台南成功大学则是道教史研究中心。所以台湾对宗教史有一群研究力量,有刊物发表他们的学术文论,如《中华佛学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玄奘学报》、《慈济》以及《生死学通讯》,其他的杂志、学报也会刊登宗教及宗教史文章,如台北《当代》173期开辟《人间佛教的当代对话》专栏。在佛学方面的研究,涉及到教义、历史的和当代的人物,僧尼的生活,如刘淑芬的《“三月十”——中古后期的断屠与斋戒》,所说“年三月”,指佛教的每年正、五、九三个斋月,“十”指道教十斋日,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下令在这些日子里禁止屠宰,刘淑芬认为这是大事,这时不得执行死刑,并影响于朝鲜、日本;道教的十斋日后来成为佛教斋日。此外周群的《论袁宏道的佛学思想》和陈信甫等的《中国禅风对日本庭园风格之影响——以京都地区为例》,陈美华的《个人、历史与宗教——印顺法师、“人间佛教”、与其思想源流》,胡文和的《对大足宝顶<父母恩重经变>重新研究》,廖肇亨《明末清初丛林论诗风尚探析》均可留意。台湾佛教史及当代佛教亦为学者所关注,江灿腾的《徘徊在殖民化与去殖民化之间——台湾本土佛教近百年来的变革沧桑史》,针对日本殖民文化论说台湾佛教史。陈美华的《另类典范:当代台湾比丘尼的社会实践》,提出研究的三个脉络,为台湾汉人父系、父权社会,佛教传统,女权运动及女性主义新潮流;三个切入点,即身分、形象和身体;不满于过往的运用西方理论的研究。 1991年,傅作勋作《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为生死学探讨之滥觞,并于1997年正式提出这门学问。南华大学成立生死学研究所,编辑《生死学通讯》杂志。研究所于2001年10月召开“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研讨会,由医学、教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临终关怀、民俗医疗、风水文化切入探讨生死学理论,与会250人。惠开的《“生死学”到底研究些什么内容》,从“养生”到“送死”为范畴,议题有生命的实相,生命哲学,生命及生死、死亡教育,什么伦理,两性关系,生命周期,生死关怀,临终精神医学,悲伤辅导,现代科技与生死问题,另类医疗,养生技艺,生命礼仪、生死民俗与世界各国死亡文化,生死与艺术表现,生死与医疗之公共政策与法规,生死相关服务事业,风水研究,命理研究,微观生死学,生命语汇研究,生命的安顿与死亡的超克。探索生死学的进路,包括史学在内的各学科。生死学与社会史关系密切,应当引起注意。关于道教史,成功大学历史系设有道教研究室,开设中国道教史、华南地区道教发展史研究等课程,培养大学士和研究生。该研究室与台南市道教会、道教总庙三清宫合作编辑出版《道教学探微》。他们希望以关于道教的学术研究,寻找复兴道教的途径,以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伦理建设。笔者见到1987年12月的该刊创刊号至1992年12月的第六号,盖为每年一辑,披露道教史研究论文和译著。在台北出版的《当代》175期开设“道教专辑”,载有李丰楙的《末世与济度》,谢宗荣的《台湾道教艺术》,李丰楙的《升游与谪凡——道教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诸文论述到:东汉以前为古道教,后为新道教,影响后世;道教隐而不显,农民革命常用之;韩国道教可娶妻,接近天师道,著白色衣,日本神道教受中国阴阳五行思想影响。李丰楙在台北汉学研究中心于2002年十月召开的“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上提交《制度与扩散:台湾道教史研究的两个面向》论文,是他的最先研究成果。 (四)女性史 前述陈美华在《另类典范:当代台湾比丘尼的社会实践》文中,认为妇女史自60年代研究以来,经历:女性主义(重政治)——妇女——性别三个阶段,体现了对女性史研究方法论的关注。 有一部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值得特别绍述,就是费思言撰著的《由典范到规范:从明代贞节烈女的辨识与流传看贞节、观念的严格化》,所谓“典范”,指典型,系倡导的产物;“规范”,系指法令的或社会的规则,需要执行。书的构成含有:引论:明代的贞节烈女,由“现实”到“记载”,由“记载”到“现实”;结论:意义与诠释。作者认为明代烈女的出现,不仅是倡导的产物,而是规范的结果,同时从典范到规范,也是女性自觉接受的表现。作者分析先前的研究方法,是社会心态的研究,例证式的质性研究,个人主体性研究,以统计为基础的量性研究。她的研究法,是区别实际的贞节烈女与被纪录的贞节烈女;分析烈女产生的社会机制。从三个层面理解贞节烈女:特定的行为模式,守节、殉节;妇女的道德实践,对婚姻关系的信守、三从;维系父系社会的功能,家庭的延续,父系血脉的纯正。指明烈女行为有其自身取向,其认知有其社会性,所谓“礼教吃人”,揭示礼教社会作用的一个方面,受害者被支配性,而忽视被吃者的自愿性。 蒋竹山的《女体与战争——明清厌炮之术“阴门阵”再探》的研究,叙述明清时期的一些战争,如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战争,女性被强迫赤裸身体,驱赶到前线,令对方士兵因看到女阴而觉得晦气,厌战,通过心态分析,对阴门阵作出富有说服力的说明。林丽月的《孝道与妇道:明代孝妇的文化史考察》,指明孝妇的主要表现及其以至奇至苦的常人难于做到的行为,而当守节时甚至不惜违抗舅姑再嫁之命以全贞洁观念。另一篇《从〈杜新书〉看晚明妇女生活的侧面》,发现《杜新书》的社会史、经济史研究的史料价值,揭示部分女子利用女性的弱点行,女棍、牙婆、卖婆使妇女“商品化”,被卫道之士视为世风日下。此外有钟慧玲的《清代女诗人研究》,向淑云的《唐代婚姻法与婚姻实态》。鲍家麟编辑的《中国妇女史论集》,陈瑛珣的《明清契约文书中的妇女经济活动》。等女性史研究成果。 关于女性口述史,游鉴明著有《倾听她们的声音——女性口述历史的方法与口述史料的运用》,讨论女性口述历史的方法,意在为研究社会下层的历史提供资料。为了开展口述史研究,王芝芝翻译美国人唐诺·里齐的《大家来做口述历史》,为台湾学者从事口述史学提供借鉴。2002年八月台北“女书店”特意召开女性口述史学座谈会,有益于推动女性史的研究。中研院近史所致力于妇女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每年一辑,到2002年已经梓刻到第十期。每期既有学术专论,还有学术讨论,报导研究动态,书评,有关史料介绍。以第十期为例,论文有王正华的《女人、物品与感官:欲望陈洪绶晚期人物画中江南文化的呈现》,许慧琦的《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论述策略》;讲座有叶文心的《历史圈套与文化困境——中西对话之下对”中国妇女“的建构;学术讨论有李玉珍的《佛教的女性,女性的佛教:近二十年来中英文的佛教妇女研究》;研究动态有程郁的《近二十年中国大陆清代女性史研究综述》;史料介绍有林维红的《无言的女眷——〈曾国藩日记〉女眷生活辑录》等。可见其文论之一斑,也可见它对推动妇女史研究助力价值。 (五)通俗文化与日常生活 民间文化史,或者说俗文化史的研讨状况表明,所谓文化史的研究热是一点不假的,诚如王尔敏于2000年所说:“此类庶民文化问题三十年来日益受到重视,近以愈见形成学风,有不少专家学者,群趣此一庞大领域”。俗文化所讨论内容体现在下述诸多方面。 (甲)关于生活百科的研究明清时期社会上流行日用生活百科全书——《万宝全书》,种类繁多,不断更新,反映 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吴蕙芳将《万宝全书》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在台北、北京、香港、东京、京都、大阪等地,搜集到六十多部不同版本的明清时期民间日用类书,比勘合校,详细注释,说明其史料内涵、价值,撰成《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实录》一书,王尔敏为之作序,赞扬她将《万宝全书》这类“俗鄙史料,排进高深研究殿堂”。她进行的是社会生活史料的研究,客观上告诉读者明清时代人们生活中笃信风水、算命、巫术、食疗、保健、育婴、养老、丧葬、出行、交游等等日常生活情形。王尔敏本人是最早将这种民间日用类书用于社会生活史、社会文化史领域研究的,他在《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一书中已广泛利用这类资料,尤其是涉及四礼规范、书信写作、契约帖式等专科性民间日用类书,并首先引用《万宝全书》的资料。王尔敏收入《明清社会文化生态》一书的文字,有不少是利用民间日用类书资料讨论平民的生活情节、记诵之学、文字游戏。 (乙)通俗文化、民间信仰被纳入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不断有专著问世,如1988年出版的林富士的《汉代的巫者》,1989年蔡相辉的《台湾的王爷与马祖》,1990年祝平一的《汉代相人术》。康豹撰《台湾的王爷信仰》,王爷信仰是我国东南地区和台湾普遍流行的民间信仰之一,康豹作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又有博士论文的基础,才作成此书。他探讨王爷是何种神明,政治信仰的仪式及其社会功能、涵义。 (丙)关于物怪观念传播的研究 物怪观念流传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生活内容,关于它的古文献的记载很多,然而似乎没有人研究过。杜正胜的《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种心态史和文化史的探索》(上),由近代残存的物怪观念上溯,论古代的山川物怪,推测“物”的语源,进而讨论古代与物密切相关的”德“的概念,此二概念与古代统治关系。 (丁)社会群体与社会生活文化研究 梁其姿著《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作者在《导言》中说明她的研究是要”透过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历史,看社会经济改变与价值观改变的关系。“注意于”老百姓的价值观”。她进行的可谓民间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社会史综合研究。 (戊)物质文化与生活礼俗研究 中研院史语所2002年12月14日-15日举办“物质文化的历史研究”,讨论物质与人类行为互动关系,系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之间对话,论人对物质使用方式、过程、出版、意义、变迁、人在其中形成的自我定位,涉及建筑、家具、服饰、乐器、灯烛、浴室、铁器、医药、轿子、图象,从生活礼俗、视觉文化、博物馆藏的认识。日常生活史方面的著作、论文颇多,前述王尔敏的两部专著引人注目,其一是《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论述民间文化八个重点方面,即多神信仰、日常生活节奏、饮食医药与养生益寿法、日常礼仪规矩、应世规矩与关禁契约、玄理术数之信从、游乐才艺、风月调教。作者不写服制、屋宇、舟车,乃因这方面有制度,平民与绅衿官吏在某些方面不易区分,可知作者是写纯粹的平民文化生活。王尔敏还著有《明清社会文化生态》一书。在论文方面,发人深思的颇有一些。王鸿泰撰文:《从消费的空间到空间的消费——明清城市中的酒楼与茶馆》,认为明清时代人们去酒楼原是为饮食消费,成为一种消费空间,而后人们再去酒楼、茶馆,不仅是饮食,还将那种地方当作娱乐场所,向高消费方向发展,使它们变成一种空间消费,因此从酒楼到茶馆,显示休闲性的趋于日常化、普及化,它反映城市生活的发展变化,是城市公共空间日渐扩张的过程。中研院史语所、暨南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于2002年10月在纽约举办明清日常生活’研讨会,这是三方面按合作研究计划进行的专题讨论,相信是会富有成果的,期待阅览他们的论文。(六)社会文化史、礼制与礼俗 张寿安的《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给人的直观感觉是论述学术史和思想史的,是表述凌廷堪礼制思想的,诚然如此,但是书中讨论了清代中叶礼学思想的兴起的社会与经济背景,礼学思想的社会实践,涉及到恤党赒里、约乡正俗、尊祖收族的民间礼俗,启发读者认识礼制思想在向民间灌输,影响俗礼的演变。张寿安随后撰著《十八世纪理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继续礼学与社会实践关系的探讨。熊秉真、吕妙芬汇编研讨会的论文,成《礼教于情欲:前近代中国文化中的后/现代性》一书,收有王鸿泰、张寿安、刘咏聪、叶汉明、汪荣祖、熊秉真等人的论文,文章论述到礼制与人情,妓女与文人,华南特殊婚俗,幼学发展与儿童关怀等专题历史。 (七)城市史对于城市史的研究,据台湾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陈怡行的考察,学者不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切入,便是从经济史的角度切入,而对”城市“这个实体空间的研究较少。他综合学者对明清时期城市的研究,认为经历了三次巨大变化,转化成为我们今日所熟识且生活其中的城市。第一次的变化发生于明朝中期以后,第二次发生于清代初期,第三次出现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台湾学者对于城市史研究有着明显的加强趋势。中研院史语所与暨南大学于2001年12月19日-21日合办“中国的城市社会:十四-二十世纪”研讨会,探讨生活史、城市史研究潜力。台湾大学、暨南大学徐泓于2000年到天津南开大学讲演,题目为《明代南京国子监的空间布局》。王鸿泰着《流动与互动-由明清间城市生活的特性探讨公众场域的开展》,对明清城市生活的特点作出着力的描述。其它论着有:张玫玫的《住屋形式与文化》;夏铸九、王志弘的《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汉宝德的《建筑、社会与文化》。王明贤撰文《城市的历史与特征:城市研究新动态》,对于了解城市史研究动态应当是有益的,惜于笔者未能阅览。 四、新史学的研究特点 多年前,定宜庄对于台湾的社会史(实际是指台湾学者所说的”新史学“)研究作过如下的评述:“台湾学者对于社会史的研究,起步既早,起点也相对较高,在研究领域的开拓和对有关问题探讨的深度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我们再看上述的种种具体研究,不难发现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的史学研究可以说进入新史学的阶段,以“新史学”为旗帜,大力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发掘认识深度,此外还有新的进展,就笔者认识到有: 其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生态环境史、人群生命史(医疗社会史)、新文化史。这些都不是历史学所单独能够很好完成的,都是各种学科联合进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交叉进行,至少也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结合进行。如前述刘翠溶等主编的《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一书中各篇文章的作者的学术背景就清楚地表示出来。作者中有麦克尼尔,是比较环境史学家;墨菲,历史地理学家和都市史家;贺子诺,植物学家;孟泽思,林业学家和森林史家;思鉴,考古学家;苏宁浒,水力学家;张宜霞,实验微生物学家;陆云,农业经济学家;董安琪,经济学家;刘翠溶,经济史家和历史人口学家;魏丕信政治史和经济史家;兰克,水利史家和分析地理学家;斯波义信,经济史家;马立博,社会经济史家;李伯重,经济史家;刘翠溶,历史地图学家和水力学家;程恺礼,公共卫生史家;费克光思想史家和疾病史家;安东篱,妇女及性别史家;桑保罗,哲学史家;邓海伦,疾病史和经济史;等等。这个作者群里,包括了(狭义)历史学家以外的历史地理学家、农业学家、林业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经济史家、哲学史家、水力学家、历史人口学家,拥有自然科学家或具有专门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科学学者,这才能胜任生态环境史的研究,作出象样的成果。但是目前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基本上处于各自从学科出发开展的,尚未达到有计划的合作境地。 其二、新领域的继续拓展。大的研究范围来讲是生态环境史、身体史、新文化史的开拓,在一些固有的领域里,许多新课题是别开生面的,如性别史中阴门阵,医疗社会史中的割股疗亲,心态史中的物怪,群体史中的慈善救济史,人口史的育婴、幼儿史,城市史和生活史中的消费空间与空间消费,宗教史与生死学的关系,民间日用类书的进入研究视野,均给人非常新鲜的感觉。这些新方向的拓延,表明新史学的探索精神、开放精神和研究的活力。 其三、文化史与社会史的结合。所谓文化史是新文化史,并非传统的文学艺术史、哲学思想史,而是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文化史,诸如过去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意识、民间宗教和”怪力乱神“的意识。学者在研究中注意观察文化与生活的联系,考察的是生活中的文化因素,文化所反映的生活,意识受生活的影响及其反作用。社会史于文化史的合作,是历史研究的理论升华,从对人类社会的现象的描述进到追寻人们为什么会制造那种生活,提高理性的认识。其四、研究细致扎实。做学问本来就是老老实实的行当,应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不能浮躁,哗众取宠。观看新史学的著述,大多是资料翔实的,文必有物的,对新的研究者具有参考的价值。 五、新史学研究与西方史学及本土化讨论 一个民族、国家、地区的学术研究的开展,必须借助其他民族、国家、地区的经验、理论,但是如何借鉴则关系巨大,会影响到学术道路的平坦与曲折,学术研究成绩的多与少,台湾史学界因而重视这一问题的探讨。 (一)介绍年鉴运动及西方新史学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年鉴运动似乎没有怎么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到了下半叶情况大变,台湾学者留心于年鉴运动和西方新史学研究的动向,并有意识地

与小镇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资料员证书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需要实行年审制度。资料员证书的年审频率是每两年进行一次。具体而言,资料员证书的年审要求如下:1. 按时提交年审申请:资料员持有证书的人员须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90日起,向原颁发机构提交年审申请。年审申请需提交报名表、认证申请书、复印件等相关材料,其中还包括考核费。2. 定期参加咨询和培训:持证人员需要定期参加本职业协会和行业的咨询和培训活动,更新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并对个人的业务能力、业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自我评定,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能力。3. 定期进行考核:持证人员需要定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职业资格考试合格成绩有效期限为5年,如果无法及时更新,则会影响年审结果。注意:若持证人员在年审时间内未按时提交申请或无法通过考核,将会影响持证人员的相关职业资格、用人单位的信誉等。因此建议持证人员按时提交年审申请,并持续进修和参加考核,以保证证书的更新和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

政治经济学论文发展特色小镇参考文献有如下。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小城镇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思考论文

城镇园林绿化既是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因此,在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同时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城镇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思考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园林绿化是城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改善城市生态和景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口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就小城镇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镇园林绿化已不同于传统的栽花种草,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定位发展需要,科学统筹规划,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舒适的环境。搞好城镇园林绿化,不仅可以提高城镇面貌,树立良好的外界形象,而且可以平衡城镇生态,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有很大的作用。

一、小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小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小城镇环境质培逐渐恶化。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我们雨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窖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1992年巴州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人会”上通过的里约宣言,正式确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趋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小城镇同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往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生态学为指导,结合小城镇自然资源的保护,制定、合理的小城镇生态绿地系统,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不断提高小城镇绿地定额指标,更好地发挥小城镇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城镇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小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根据实际特点而盲目的进行效仿

目前在我国各大中型城市中,园林绿化工作做得非常好,建设得也很到位,但小城填在这方面做的却不尽人意,小城填在园林绿化建设时很多时候在效仿大城市,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许多建设与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和建设严重不符,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造成了资金上的大量浪费。

2、引种外来植物太盲目,种植形式也太单一

小城填由于在绿化建设时存在着盲目的照搬情况,所以不管是不是当地的种植情况,就盲目的种植外来的物种,所以因不适合当地的生长环境,导致成活率较低,不仅没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同时也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另外就是对植物造景不重视,绿化只是简单的栽几棵树,种一些花,或是在大范围内进行绿地的建设,没有层次感,不仅达不到景观美化的效果,同时也达不到造景的可持续性。

3、重建设轻绿化

在小城镇建设中,有些领导只是为了实现短期目标,根本就不考虑长远目标。把精力及财力都集中在建设上,而忽视了绿化建设。更有甚者会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就是要加强建筑物的建设,漂亮的楼房,宽敞的厂房就是显示城镇富裕的标志,而园林绿化就只会浪费资源,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最多只是在楼中栽一些树就可以了,对于园林绿化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内。

三、小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措施

1、将城镇园林绿化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

城镇园林绿化,是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镇的园林绿化不可能脱离城镇整体建设单独进行,城镇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城镇建设为基础。因此,要实现城镇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城镇园林绿化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

将城镇园林绿化纳入城镇建设的统筹规划,即城镇绿化建设在城镇总体规划中参与协调,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将城镇绿化建设过程中的用地指标、位置安排、层次配置、品种选择、建设管理,以及与周边建筑协调等问题进行统筹安排。

通过与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统一,能够使城镇园林绿化更好地与周围建筑协调,起到提升城镇品位的效果,才能形成更优美、更和谐、更丰富多彩的城镇园林景观,从而提高城镇的档次,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和精神需求,进而达到城镇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城镇园林绿化的法律法规

健全法制环境是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完善的法律法规既是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园林绿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

要建立健全城镇园林绿化的法律法规,首先需要加强立法。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外,各省市需要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与城镇园林绿化相关的各部门要依据自身工作的职责,制定本部门的相关规定,使城镇园林绿化做到有法可依。在加强立法的同时,还必须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在全社会形成“依法治绿”的良好氛围。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签订绿化管理责任状、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开展城镇园林绿化达标评比竞赛活动、组织园林巡逻纠察队等,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3、营造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实现城镇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城镇园林绿化的重要性,从而营造出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城镇园林绿化的作用已经从过去单一的观赏目标,逐渐转变为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多种目标。因此传统的“见缝插针”式的城镇园林绿化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将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进行统筹规划,探索新的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模式。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镇居民绿化意识不高,对城镇园林绿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供人观赏的阶段,参与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的自觉性较差。因此,在目前阶段有必要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园林绿化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采取播放宣传片、组织讲座、有奖问答、参观演示等多种形式,对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城镇园林绿化的现状进行宣传,通过宣传转变广大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为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4、以科学技术为指导进行城镇园林绿化建设

城镇园林绿化既是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因此,在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同时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遵循生态学原理是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从生态学基础理论来研究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就是如何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镇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镇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园林绿化中遵守生态学原理,一是要考虑备选绿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园林绿化品种。二是要注意园林绿化品种之间的协调搭配和层次性,以建成稳定的,生态效能最优的植物群落;三是要最大限度的发挥绿色植物的色、姿、形、味功能来改善和美化城镇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城镇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镇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坚持经济原则建设生态城镇,是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站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城镇园林绿化事业,争取早日建成园林化、生态化城镇。

参考文献

[1]罗芳.如何搞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J].甘肃科技,2011,(15).

[2]文正胜.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2008,(14).

[3]韦红瑰,陆晓燕.山地中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存在误区及对策[J].广西城镇建设,2008,(08).

与枕史钩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王老婆沟有个王老婆,石窟里有她的凳和桌,路边上念叨她的子,治病救人土法多。” 老家东坡的东边有道南北向的深沟,地僻石峋。靠西崖下有个石窟,窟前有条从山上下来去川里的小路。传说明代一位姓王的老妪在此居住,人称王老婆。王老婆有个儿子尚武,跟少林寺一名俗僧学拳脚,后来倭寇东南沿海犯边,朝廷征召少林武僧平倭,她儿子跟师傅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这个王老婆乐善好施,会用土单验方治病。谁家大人“发摆子”啦,谁家小孩吓着抽搐啦,或是古怪叫不出名的病找她一看,轻则抓点草药,重的扎针、扳罐、用艾绳燎炙时日就好了。为此,十里八乡找她的人不少。空闲之余,有路人见她坐在沟边正念叨她的孩子。后来王老婆走了,留下了上述民谣。 我记得王老婆沟就是阴森森的`,很少人从那儿走。有次,我去老姑奶家串亲戚从那儿回家,没见一个人影,惊悚的头发都竖了起来,唯有一群群乌鸦在“啊、啊”的“怀古”。 说来也怪,在王老婆沟的西边不远处有个叫上窑坡的地儿,一颗三人合围的大槐树边土崖下有两孔土窑,也住着位孙姓老妪,这人竞合王老婆有着共同的“爱好”。 按照乡亲民俗我叫此人老孙母,她小低个,戴顶黑平绒无檐帽,浓眉慈目,脚不大走起路来挺有劲儿。只记得她的老伴老孙伯高挑、白净脸,外地口音,常眯着眼笑。从没见过他们的子嗣。 我无法见到历史上的王老婆,可我印象中的老孙母却秉承了传说中王老婆的独门绝技。找她看病的人在大槐树根儿做一圈儿候诊。 听奶奶说,一次我得了不知什么病,身子都软了,爷爷抱我跑着去找老孙母。老孙母一看说:“看我这一针吧,如哭啦,就没事了;不哭,您就抱走吧!”结果照人中一针下去,我哭了起来。 我最怕老孙母的火罐和火针。那火罐陶瓷质、拳头大小,只见她拿着毛巾着额头上一擦,点燃火柴往罐里一丢,按倒额头上就吸住了。半支烟功夫掰下来,留下个青紫的圆印,三五天都不消。 还有败毒火罐,在背上用针挑两下,挤出血,再把火罐扣上去。有时候扣好几个,大的、小的,感觉像多只手在抓着你。 火针最恐怖。旦见老孙母把一指长的银针在火上一烤,在你虎口上或肩膀上往下捻,每次都把我吓得大哭,出一身冷汗。其实过来体会也不是真疼,关键是太吓人啦!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听说老孙伯、老孙母相继作古,葬在王老婆沟。等我再次到上窑坡,看到孙家窑洞早已坍塌,唯有门前那棵古槐还根深叶茂,树干上束一圈红布,前面几摊儿烧纸的灰烬。不用问那是人在祈祷护佑什么。 我时常想,为什么乐善好施的王老婆走了,人们记住了王老婆沟?治病救人的老孙母作古了,人们凭吊这颗古槐?不同时代的人竟然有如一的理念和归宿。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通用11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期刊、著作时间或期刊期数等。注释用圆圈1、2标注,放脚注,参考文献用[1][2]标注,放尾注。

有的刊物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都要在内文标注,有的刊物对参考文献不要求内文标注,在尾注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规范的要求应是前者。为保险起见,你还是都标吧。注:参考文献如是著作要标页码,论文只要标出期刊是第几期。

例:

参考文献:

[1]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中国法学,1994,(3).

[2]杨立新.“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河北法学, 1997,(5).

[3]金福海.消费者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1.

[4]闫玮.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J].民商法论丛,2001,(3).

[6]王堃.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现代商业,194.

[7]梁慧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1-3-29.

[8]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219.

[1] 周乐峰. 互联网金融在财富管理领域的探索和实践[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2] 张祺. 财富管理市场中公募基金公司的定位与发展方向[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3] 关文. 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与问题[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4] 刘利. 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及其模式研究[D]. 外交学院 2011

[5] 管晨. 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研究[D]. 吉林大学 2012

[6] 罗小鸥. M证券公司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7] 向妍. 工行湖南省分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湖南大学 2010

[8] 刘小明. 商业银行发展的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J]. 财政研究. 2005(12)

[9] 周斐. 江西省A路桥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南昌大学 2014

[10] 王胜男. 需求不确定条件下低碳供应链网络设计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11]黄国良. 安信证券河源地区轻型营业部发展战略研究[D]. 南昌大学 2014

[12] 江利芳. ZDICP园区担保公司担保风险控制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13] 张鸿哲. 货币经纪业X公司薪酬激励体系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14] 刘颖. 沈阳恒信担保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东北大学 2009

[15] 张凌云. 我国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16] 刘燕. 我国证券公司柜台市场建设模式的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17] 刘鹏. DB证券公司沈阳营业部客户服务管理研究[D]. 东北大学 2012

[18] 江晓东. 证券公司客户分类体系问题探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4(01)

[1] 潘新民.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 时代金融. 2012(08)

[2] 徐文婷. 欧美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经验借鉴[J]. 时代金融. 2010(11)

[3] 吴玫. 金融海啸对财富管理业务的警示-台湾经验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林波. 成都工行财富管理业务市场进入战略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 朱军. 招商银行济南分行财富管理业务竞争策略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6] 陈璇淼. 卖空制作用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7] 杨传华. 财富管理中的消费者保护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8] 蒋明康. 财富管理与消费者保护国际经验研究与借鉴[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9] 朱丽.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之媒体关系管理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0] 许诺. 融资融券净余额与标的证券价格相关性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1] 鲁轶. 财富管理在美国[J].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7(04)

[12] 裘莹. 新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探析[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3] 张玮. 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赎回行为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14] 刘方生. 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J]. 银行家. 2009(06)

[15] 史琰. 投资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16] 康志榕. 兴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研究[D]. 湖南大学 2009

[17] 祝舒. 上市家族企业引入职业高管及公司业绩[D].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18] 虞超. 行业组合表现是否领先市场表现[D].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19] 赵爱玲. 银行、信托和券商 谁将称雄财富管理市场[J]. 中国对外贸易. 2013(01)

[20] 徐宜阳. 关于证券公司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1] 林励盛. 企业多元化的动机及其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2] 韩少平. 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风险分析及监管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1]彭丽.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6.

[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22.

[3]朴东生.合奏与指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9.

[4]朴东生.民乐指挥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6.

[5]朴东生.实用配器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3.

[6]中国作曲技法的衍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

[7]刘天华.刘天华音乐生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8]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9]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1]刘再生.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2]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董西明.客户关系管理及其应用[J].学术交流,2004(8)

[2]王光玲.CRM—企业管理理念新发展[J].经济论坛,2003(9)

[3]崔京波,陈颖.论CRM及应用[J].科学与管理,2005(6)

[4]田丹.浅析供应链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CRM)[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

[5]左臻.浅谈客户关系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5)

[6]徐辉.浅析客户关系管理[J].商业经济,2008(10)

[7]姚德全,于冬梅.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8)

[1]殷泰晖,李帅.基于TNS协议的.Oracle数据库安全性改进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02):193-196.

[2]孙钟安.大型数据库ORACLE数据库的优化设计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0):4644-4645.

[3]于淑云,马继军.ORACLE数据库安全问题探析与应对策略[J].软件导刊,2010(12):147-149.

[4]肖飞,黄正东,王光华,郭雪清.JAVA存储过程在Oracle数据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4,9(03):18.

[5]魏亚楠,宋义秋.Oracle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优化[J].制造业自动化,2010,32(8):204-206、222.

[6]曹新志,沈君姝,郭辉,等.Oracle数据库在PACS/RIS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07):35-37.

[7]彭小斌,张文峰,林根深.ORACLE数据库并发访问控制机制及访问冲突的解决方法[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01):44-45、14.

[8]付强,王春平.基于半实物仿真的半自动跟踪技术开发平台[J]四川兵工学报,2012,33(08):69-70、80.

[9]孔银昌,夏跃伟,刘兰兰,等.Oracle数据库安全策略和方法[J].煤炭技术,2012,31(03):190-192.

[10]梁树杰,黄旭彬.Oracle数据库维护中自动跟踪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科技,2014,27(10):61-63.

[11]刘哲.基于Oracle数据库系统的优化与性能调整研究[J].绿色科技,2015,05:283-284+287.

[12]胡铁峰.浅议如何调整优化Oracle9i数据库的性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2:86.

[1]彭丽.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60.

[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22.

[3]朴东生.合奏与指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9.

[4]朴东生.民乐指挥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6.

[5]朴东生.实用配器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3.

[6]中国作曲技法的衍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

[7]刘天华.刘天华音乐生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8]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9]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0]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2]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曹雪芹,高鹗著,李全华.标点《红楼梦》通行本[M].岳麓书社,1987.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3]徐定宝.《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造成贾母性格逻择混乱的主要原因[J].明清小说研究,2000.

[4]曾扬华.贾母的烦恼[J].红楼梦学刊,1995.

[5]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M].团结出版社,2004.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2]邸瑞平:红楼撷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傅继馥: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4]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5]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6]李希凡.:传神文笔足千秋[CD2]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7]李论:《红楼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

[8]宋淇:红楼梦识要[M],北京中国书店,2000.

[9]吴调公:从晴雯之死一节看曹雪芹的美学观[M]∥红楼梦研究辑刊,第1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六卷[M],花山文艺出版社,1977.

[11]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下册,华艺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程乙本),作家出版社,2003.

[2]周昌汝《红楼小讲》,北京出版社,2009.

[3]周昌汝《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2005.

[4]俞平伯《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梁归智《红楼梦探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寇秀兰《微观红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张爱玲《红楼梦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1]王刚编著:《把握好用人的技巧与管人的学问》.地震出版社,2003年2月

[2]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人的真理》.中信出版社,2002年9月

[3]李诚主编:《人力资源管理的12堂课》.中信出版社,2002年11月

[4]吴志明著:《员工招聘与选拔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5]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7]罗布.戈菲:《人员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01月

文献检索论文参考文献有期刊、报告、专著、学术论文等。

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的格式也是大有不同的,大家在写参考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不要忽略细节问题。传统参考文献的查找方式就是通过图书馆,图书馆图书是查找传统参考文献的主要途径。

期刊文章这是同学们在写论文的时候最常参考的文献类型之一。它的标准参考文献标注规范是:【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参考文献的标注

论文集、专著、学位论文和报告。这类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是:【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文献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同学们的生活之中。所以电子文献的写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标注规范是:【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与壮锦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独具一格的特点,壮学同样不会例外。从壮学经历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期的过程中看,笔者认为壮学学科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壮学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已为壮学界一致公认,壮学的综合性由壮族及其壮族研究的知识体系两方面所决定,即前述的意蕴丰富的“壮”(族)与意蕴广博的“学”(问、科)组合而成的“壮学”具有综合性特点,而非由壮族单方面的客观存在所决定。从研究主题上看,壮学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表现为涵盖壮族历史文化和壮族现代化两大主题。从研究内容上看,壮学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表现为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渐进扩大。在壮学形成期(20世纪50~60年代),壮学研究的课题以历史(包括壮族渊源、社会发展史、人物史、反抗史、革命史)、语言、文学、艺术(包括壮族民歌、歌仙刘三姐、左江花山崖壁画、青铜器与铜鼓)、考古、壮族土司制度、壮医药为主,开始具有了综合性特点。到了发展期(1978年~20世纪80年代),壮学研究内容上的综合性特点表现为在形成期的基础上的深化、扩大和推陈出新。这一时期壮族史学、文学、艺术以及语言和文字研究得以深化和完善,壮族的别称、地名、文化、民风习俗、婚姻、都老制、羁縻制、歌圩、歌会、文学、葬制、俍兵、近现代历史人物、图腾、社会经济、农业种植、住居、巫术、神话、史诗、原始宗教、哲学、音乐、庄田制度、人口、壮汉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新内容问世,从而突现出了研究内容上的壮学综合性特点。进入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壮学研究内容上的综合性特点进一步得以彰明,表现为壮族文化研究的深化以及对新内容的开拓。壮族的“大石铲文化”、“布洛陀文化”、“波乜文化”(即原始信仰文化)、“那文化”(即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即青铜文化)、“干栏文化”(即居住文化)、“图腾文化”、“诺鸡文化”(即原始宗教文化)、“麽文化”(即原始麽教文化)、“筛文化”(师公文化)、“僚歌文化”(即壮歌文化)、“蛙婆文化”(即歌谣文化)、“圩蓬文化”或“航端文化”(即歌圩文化)、“岜莱文化”(即花山崖壁画艺术文化)、“壮锦文化”、“壮剧文化”、“依托文化”(即古医药文化)、“盘古文化”、“红水河文化”、“左江文化”、“右江文化”、“刘三姐文化”等重要概念以及它们当中的一些壮学研究新内容,皆在这一时期相继登台亮相并逐步建构了部分文化体系,提出了“壮族地区早在距今9000多年以前就出现了原始的稻作农业,成为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的新观点,解明了壮族“那文化”对华南以及东南亚地区作出的杰出贡献。壮学繁荣期有力推动和促进了现代“布洛陀文化”、“铜鼓文化”、“僚歌文化”、“蛙婆文化”、“歌圩文化”、“刘三姐文化”的发展以及壮医药的体系形成和完善。这些皆为八桂学派的“黄派”、“覃派”、“壮医药派”、“文艺派”和“院派”等支派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当中尤以“覃派”(以广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三覃”为代表)的覃乃昌、覃彩銮、覃圣敏;“黄派”的粟冠昌、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何龙群、覃德清;“壮医药派”的班秀文、黄瑾明、黄汉儒;“文艺派”的蓝鸿恩、潘其旭、郑超雄、覃国生、韦苏文、范西姆、农冠品、农学冠、丘振声、黄桂秋、廖明君;“院派”的蒋廷瑜、范宏贵、黄成授、萧永孜、李富强等人贡献突出,俱功甚大。除此之外,在壮学繁荣期,壮族的体质人类学、教育、壮泰文化关系等研究新内容先后问世。这一切完全展现出研究内容上壮学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壮学学科具有的交叉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史料运用和研究方法的交叉性(包括多样化和融会贯通性),二为学科的交叉性。从史料和研究方法上看,壮学形成期主要以调查资料(包括统计史料和口述史料)、历史文献、考古史料等涵盖文献史料、考古史料、口述史料的交叉性史料为基,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民俗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性研究方法(义指多样化和交叉化)展开研究。到了发展期和繁荣期,这种交叉性研究方法得以进一步扩大,开始借用哲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人口学、文化学、考古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交叉性研究方法对壮族展开多维度研究。从学科上看,在壮学的发展期和繁荣期展开的壮汉民族关系研究、壮侗语民族论、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皆属壮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研究。当然,这种壮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研究成果,不能只算作壮学单方面的成果,应属多学科成果。壮学学科的交叉性特点由壮学的综合性特点以及壮族的地域性特点所决定。壮族人民主要世代居住在当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这里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主要民族,自治区西南又与越南交接。因此,历史上壮族与其他民族交往密切,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历史关系上同源异流的壮泰文化关系密切。这就决定了壮学与传统汉学、泰学和新兴的瑶学、苗学、侗学等有着必然关联,从而决定了 壮学学科的交叉性特点。由这些方面看,壮学学科属典型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壮族被确认为多民族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享受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特别是民族学家费孝通、黄现璠等人于1951年领导中央民族访问团中南访问团广西分团(团长费孝通,副团长黄现璠)访问广西各县后,经过民族访问团深入的调查和专家论证以及壮族各界代表协商,将分布较广的“布壮”和支系多达20多种的壮族分支统一起来称为“僮族”,这一族称为沿有壮族历史上的旧族称。不久,始于宋代的“僮族”民族称谓,即由中央人民政府正式确认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民族,僮族(1965年周恩来总理建议将“僮族”改为“壮族”,取健壮、强壮之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认。为此,专门以壮族为研究主题的壮学开始得以萌芽和确立,进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得以发展和繁荣。壮学的萌芽始于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壮族历史学家黄现璠参与的民族识别工作以及领导开展的一系列壮族社会历史调查活动和撰写的调查报告。国家实施的民族平等政策以及壮族学者强烈的民族振兴自觉意识,可说是壮学萌芽的基础。壮学的萌芽、确立、发展和繁荣可说与黄派和八桂学派的兴起、确立、发展及其壮大具有同步性。按照学科成立的必要条件——客观存在的明确单一研究对象、理论(包括指导理论)、研究方法的一应俱全,一般认为,壮学形成的起点以1957年黄现璠教授撰述并发表和出版的一系列论著《广西僮族反抗压迫史》(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印,1957年1月)、《广西省大新县僮族调查资料》(36万余字,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印,1957年2月)、《谈壮歌》(《广西日报》1957年2月10日)《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载《广西日报》1957年4月19日)和《广西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为标志。黄现璠在这些论著中首先将壮族当作了明确单一的研究对象,第一次全面、系统的介绍和研究了壮族历史。正如权威的《壮族百科辞典》指出:《广西僮族简史》是“一本最早的全面、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壮族的专著。” 广西大学教授徐君慧等人明确指出:“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经济文化发达、历史悠久的民族,但在黄老之前,还没有一部自己独立的历史著作。壮族有自己独立的历史著作,自黄老始。因而,黄老不仅是壮族人民的好儿子,也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 黄现璠的“这一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壮族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为宣传壮族,让世人了解壮族,确立壮族的历史地位,争取民族的自治权利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黄氏之书“为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提供了史料准备。” “他是最早对壮族进行全面、系统田野调查的学者。”由此有了黄现璠“壮族史学奠基人”和“壮学宗师”的盛名。 黄现璠所著《广西僮族简史》的学术价值不仅仅在于此,它推陈出新的记叙体例,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后来相继问世的一些壮学论著,正如日本学者冢田诚之教授明确指出:“《广西僮族简史》虽说是‘简史’,但论述的范围较为广泛,内容涉及到壮族的分布和起源、社会组织、革命斗争史、生产、衣食住、婚丧习俗、文化艺术、语言文字、教育等……这种新模式与后来由《壮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的《壮族简史》(1963年初稿,1980年正式出版)比较而言,虽然两书细节上稍有差别,但显而易见,《壮族简史》的体例大体上继承着《广西僮族简史》的新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志的记述体例除了包含有革命斗争、阶级斗争、摩尔根的单系进化论等程式化连续性外,还存在着以黄现璠为代表的站在少数民族立场和视点上展开记述的民族志模式的连续性。” 这些评价为黄现璠的民族学在旧民族志与新民族志的此疆彼界间作了准确的定位,扭转了千年来只有大民族主义史家随意一味歪曲壮族传统历史和文化的格局,揭示出黄氏之书的问世对20世纪中国民族学研究和壮学发轫起到了筚路蓝缕作用。由此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现璠教授最先以壮族为专门研究对象而展开的一系列壮族田野调查及其系统化的学术研究成果,满足了壮学形成的基本要件,标志着壮学的形成。而且,将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壮学研究与民国时期华南民族史或广西民族史研究中涉及到的壮族论述比较而言,可以明显看到,无论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还是在观点、民族思维和指导理论上,两者既无丝毫关联,更无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从黄现璠等人的著述对早期研究中有关壮族的论述无丝毫引用而多为批判的客观事实方面同样可窥一貌。壮族正是在壮学形成期开始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主体——历史和民族文化,而且从中引出了自己的主题思考——壮族族源、古代社会性质、历史人物评价及其民族语言、文化、艺术特质,并从中提出和论证一系列问题,提炼出一些概念和理论,从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壮学学科。特别是国家在1957年11月正式推出了以拉丁文为基础的拼音壮文后,黄现璠的学生韦庆稳便开始了长期专门从事壮语及其文字的研究,硕果累累。“黄派”(由黄现璠及其众多弟子组成)弟子周作秋教授于1958年秋季在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下同)首次开设了“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学”课,并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成为将壮学研究课题列为大学教育课程的第一位学者。与此同时,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设置了僮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由此表明,壮学学科不仅作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已经成立,而且标志着壮学学科作为“教学科目”的同步诞生。 1956年,黄现璠参与组建“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任副组长,领导了广西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正如壮学专家指出“1956年8月,先生(指黄现璠,下同)受全国人大民委之托,参与组建‘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任副组长,实际负责全组工作,领导开展了广西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深入的少数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调查。先生以年近花甲之龄,在交通条件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带领调查组成员,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深入广西崇左、龙州、凭祥、天等、德保、大新等地的壮族乡村进行调查访问,收集了一大批珍贵资料,为开展对壮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壮族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这些资料弥显珍贵,直到现在,仍然是壮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当时跟随先生从事调查工作的部分成员,后来成了广西民族研究所的基本力量。所以说,这些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调查工作,既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也培养了人材,为广西民族研究所的建立和壮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调查结束后,先生将其中一部分整理出1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并力陈将广西省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必要性,从理论上为广西的民族区域自治规划提供了依据。1956年,先生在出席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后,就壮族问题征求周恩来总理的意见。在周总理的启发和鼓励下,开始编著《广西僮族简史》,并于翌年出版。这一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壮族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为宣传壮族,让世人了解壮族,确立壮族的历史地位,争取民族的自治权利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特别是1956年在黄现璠教授领导成立的“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广西民族研究所”,该所的研究工作为推进壮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62年和1963年,学术界分别在南宁和北京召开了壮族历史科学讨论会,着重围绕着壮族历史上的三大问题,即壮族族源问题、壮族是否经过奴隶社会问题和侬智高起兵反宋的性质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进而促进了壮学的发展。在壮学发展期,黄现璠及其黄派门人弟子不顾当时“左倾思潮”的泛滥,排除“阶级斗争理论”的干扰,继续冒着政治风险从事壮学研究,学术成果层出叠见,例如黄现璠撰《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载《广西日报》1962年4月2日)、《土司制度在桂西》(载《壮瑶史科学讨论会论文集》第一集,1962年7月)、《僮族女将瓦氏领兵抗倭》(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集》,1963年3月);粟冠昌撰《关于僮族族源的探讨》(载《民族研究》1958年第9期)、《关于僮族族源问题的商榷》(载《民族研究》1959年第9期)、《广西土官民族成份初探》(载《民族团结》1963年第2、3期);黄增庆撰《从出土文物看广西僮族的古代社会》(载《广西日报》1962年6月20日)、《广西出土铜鼓初探》(载《考古》第11期,1964年)、《从考古资料看广西壮族的由来及其在原始社会的生活情况》(载《广西日报》1967年4月19日);司马骅、李干芬合撰《关于僮族瑶族历史上几个问题的不同意见》(载《广西日报》1962年8月8日);周宗贤、李干芬合撰《关于僮、瑶族几个历史问题的讨论》(载《历史研究》1962年第5期)等等,深入探讨和辨析了壮学传统研究课题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黄派”宗师黄现璠及其黄派名贤黄增庆、粟冠昌、萧泽昌、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李干芬、周宗贤(后两者为广西民族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李干芬即为“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调查成员)等教授或研究员在这一时期对“僮族考古”、“僮族山歌”、“瓦氏夫人”、“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壮族子弟”、“花山壁画”、“铜鼓”、“刘三姐”、“土司制度”、“壮族文学史”等壮学课题的研究中,不仅具有开拓性贡献,而且扩大了壮学研究的课题,对促进壮学的发展和“八桂学派”的兴盛皆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除此之外,八桂学派的支派“文艺派”主将韦其麟、蓝鸿恩、黄勇刹、莎红等人同样在发展期推出了一些壮学研究成果。1979年改革开放后,黄现璠及其“黄门十八贤”的壮学成果更是不胜枚举。具体成果可参看覃乃昌教授和陈吉生教授的研究论文。 这一时期以韦庆稳、覃国生合著《壮语简志》(1980年);《壮族历史人物传》(1982年);胡仲实编《壮族文学概论》(1982年);黄现璠遗著《侬智高》(1983年);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汉壮词汇》、《壮汉词汇》(1984年);韦以强编《壮文论文集》(1984年),韦庆稳著《壮语语法研究》(1985年),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曾庆全合著《壮族文学史》(3卷,1986年);黄现璠、黄增庆、张一民合著《壮族通史》(1988年);《广西壮语地名选集》(1988年);黎国轴著《论韦拔群》(1989年);黎国轴,严永通合著《韦拔群传》(1989年);广西民族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古壮字字典》(1989年)等壮学论著名高一时。特别是黄现璠遗著《壮族通史》,专家评曰:“本书以丰富充实的史料为佐证,详尽地论述了壮族的起源,全面地介绍了壮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状况。它是目前我国第一部壮族通史,本书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成果,也为壮族史的研究提供了较新较全的资料,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壮族通史》被我国史学界推为最具开创性、科学性和学术理论价值的经典巨作。” “另外,198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百余万字的巨著《壮族通史》,为壮医尤其是壮医史的研究提供了可参依据。” 正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马克·本德尔评价说:“从黄老教授亲自组织、参加和领导过的多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重要调查活动及其身居的学术和政治地位上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广西省桂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以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等重大事件中,他无疑都曾作出过重要贡献。同时,他将大量实地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史料与历史文献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自己博古通今的史眼史才、深厚的考据学功底和古文字学识,去伪存真,客观地写出了自己民族的第一部历史,从而结束了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壮族没有一部完整历史记载的历史,可谓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以后黄老教授撰写出版的《侬智高》、《壮族通史》等著作,同样史料丰富,学术价值极高,均为国际民族学界开山之作,由此开拓出壮学研究的一代风气。” 由此便有了国际学术界将黄现璠尊称为“壮学之父”的盖棺论定。 这绝非溢美之词,盖自有其缘由。事实表明:在壮学的形成期和发展期,八桂学派领袖黄现璠及其“黄门十八贤”(黄现璠的学生、私淑弟子和助手,计有黄增庆、张一民、粟冠昌、周宗贤、李干芬、黎国轴、覃树冠、萧泽昌、黄伟城、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周作明、何英德、何龙群、玉时阶、龚永辉、覃德清等18人)皆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为世所公认。由此加速了壮学的发展,使得壮学进入繁荣期。 任何学科的形成或产生都必须经过一段时期的知识积累,只有当它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开始认识到它的存在以及对这种知识体系进行回顾、归纳和总结,方会出现对这一知识体系的命名,给出一个适当的称谓。壮学正是经过了形成期和发展期大量研究成果的知识积累,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知识体系,始有了繁荣期对前期壮学研究知识体系的回顾、归纳和总结从而提出“壮学”概念,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壮学概念的思维形成不可能来自毫无客观事实依据和毫无壮学知识积累基础的凭空想像而一夜之间一蹴而就,这显然不符合新生事物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壮学形成期和发展期的大量知识积累,壮学概念提出的认识思维观念基础如同无源之水或无根之木,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壮学学科概念的形成或产生,实与蒙古学和藏学学科概念的形成或产生具有相似性,即这些学科概念的提出或产生,皆经历过学科形成期或发展期的知识积累,即在一定的知识体系已经建立的基础上方会产生。壮学进入繁荣期以1991年1月21日成立的“广西壮学学会”为重要标志,壮学概念的提出即产生于此时。1999年4月15日在广西武鸣县举行的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则是壮学繁荣的象征以及壮学走向世界的标志。壮学从形成期经发展期到繁荣期,学术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据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世纪末,国内公开出版的壮学论著共100多部,发表的壮学论文达800多篇,尤以繁荣期硕果累累,具体成果可参看覃乃昌教授和陈吉生教授的研究论文,于此不复赘列。在这一时期,八桂学派的五大支派黄派 、覃派、壮医药派、文艺派、院派等派中成员对促进壮学进入繁荣期皆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区内外学者莫俊卿研究员(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韦庆稳研究员(黄现璠的学生);中国社科院民研所王昭武研究员(曾任黄现璠的助手);贵州民族研究所的雷广正;国家出版局研究室的韦文宣研究员(壮);中南民族学院的黄印庆教授(壮);贵州社科院的朱俊明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梁庭望等人,皆对促进壮学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英语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正文注释格式范文

英语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正文注释格式范文

英语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注释格式范文

英语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注释格式范文

正文中的注释和参考文献是论文格式最为重要的部分,请论文作者逐条仔细阅读。建议先做好参考文献格式,再对照格式要求作夹注。

分脚注和夹注两种,。

1)脚注

正文内容如有需作出特别说明或解释之处以脚注的形式处理,编号格式设置为“○1,○2,○3…”,编号方式设置为“每页重新编号”,脚注会自动出现在当页正文下。字体采用默认值(小五号)。

2)夹注

对论文中的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部分所依据的文献以夹注的形式标出。夹注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作者姓氏未在引文中出现,则夹注用括号标出作者姓氏,空一格字母再标出引文页码。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中文作者用全名。

引用一位作者

“Time is no longer felt as an objective, causal progression with clearly marked-out differences between periods…” (Frank 20)

As the British novelist-critic Christine Brooke-Rose has put it, the novelists now have nothing new to tell since what should be told have been told altogether (Yin Qiping 33-35) .

引用两位作者

Medieval Europe was a place both of “raids, pillages, slavery, and extortion” and of “traveling merchants, monetary exchange, towns if not cities, and active markets in gain” (Townsend & Waugh 10-16).

作者有三个以上,

则在第一位作者的姓氏后写上et al.以示其余姓氏的省略,或列上全部姓氏,夹注中的形式应与参考文献中的形式保持一致。

Modern Literary studies have their origin in classic studies (Graff et al. 19-35).

Modern Literary studies have their origin in classic studies (Graff, Goldberger, & Tarule 15-20).

同姓作者

还需加名的开头字母予以区分,如:

Although some medical ethicists claim that cloning will lead to designer children (R. Miller 12), others note that the advantages for medical research outweigh this consideration (A. Miller 46).

文本中不指名列举持某一观点的'作者

Others hold the opposite point of view (., Jakobson 9;Waugh 34)

作者姓氏在引文中出现,则只需用括号标出引文页码

Graff defines his recent book, Professing Literature, as “a history of academic literary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0).

如在引文中提及整个文献及作者姓氏(不必夹注,但参考文献中要注明相关出版信息)

Slade’s revision of Form and Style incorporates changes made in the 1995 edition of the MLA Handbook.

集体作者如果组织名称太长,第一次提及时可采用全称后加注缩略

The annual report revealed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fundraising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2, hereafter AMNH).

以后直接用缩略形式做夹注

The report surveys the major problems in fundraising (AMNH 15).

引用多卷本中的一卷

Between the years 1945 and 1972,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went profound changes (Schlesinger, vol. 4).

Schlesinger pointed out the profound changes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went between 1945 and 1972 (4: 98-104).

引文出自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献

引用同一作者的两篇以上的文献, 可以分别以文献名全名(如果文献全名简短的话)或文献名的缩略形式(如果文献全名较长的话)注释。

文本中未出现引文作者姓氏,也未出现文献名的,夹注用括号标出作者姓氏,姓氏后加逗号,空一格字母标出带下划线的该作者的书名,书名后空一格字母标出引文页码,如:

Shakespeare’s King Lear has been called a “comedy of the grotesque” (Frye, The Anatomy of Criticism 237).

文本中出现作者姓氏的,夹注用括号标出带下划线的该作者的书名,空一格字母再标出引文页码,如:

Shaughnessy points out that “the beginning writer does not know how writers behave” (Errors 79).

若引文出自杂志,则把文章名放在双引号内,空一格字母再标出引文页码,如:

Teachers applauded Shaughnessy’s assertion that “teaching them [beginning writers] to write well is not only suitable but challenging work for those who would be teachers and scholars in a democracy” (“Diving In” 68).

文本中既出现作者姓氏又出现该作者的书名或文章名,则只需标出引文页码

In The Age of Voltaire, the Durants portray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as a minor force in the world of music and art (214-48).

一个夹注中涉及一篇以上文献

(Lauter 34; Crane 98)

...as has been discussed elsewhere (Burke 3; Dewey 21).

转引

Edmund Burke was an “extraordinary man” (Johnson qtd. in Boswell 2: 450)

Samuel Johnson admitted that Edmund Burke was an “extraordinary man” (qtd. in Boswell 2: 450)

引文来自于中文作者(对“孔子”等已有英文译名的必须使用标准译名,如Confucius 33; Mencius 22-25)

(Hu Zhuanglin 33)

(Zhu Xianzhi & Lin Chongde 89)

(Xu Guozhang et al. 33-35)

(Confucius 33)

短引文 (四行以内或诗歌三行以内)

引文须加双引号,括号内提供作者、页码(诗歌的话提供诗行)信息,标点符号在括号之后。如果问号、感叹号若是引文的一部分,则须放在引言内,否则,也放在括号之后。

According to some, dreams express "profound aspects of personality" (Foulkes 184), though others disagree.

According to Foulkes's study, dreams may express "profound aspects of personality" (184).

Is it possible that dreams may express "profound aspects of personality" (Foulkes 184)?

诗行与诗行之间用“/”隔开,如:

Cullen concludes, "Of all the things that happened there/ That's all I remember" (11-12).

长引文

如果引文较长,超过4行,拟另起一行,不加引号,左边缩进10个英文字母, 夹注紧随引文末尾,句点应放在引用括号之前。

At the conclusion of Lord of the Flies, Ralph and the other boys realize the horror of their actions:

The tears began to flow and sobs shook him. He gave himself up to them now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island; great, shuddering spasms of grief that seemed to wrench his whole body. His voice rose under the black smoke before the burning wreckage of the island; and infected by that emotion, the other little boys began to shake and sob too. (186)

引文为两段或两段以上,或引文来自诗歌,或引文来自剧本,或引文附带译文,详细说明分别参考《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82页;83-84页;85页;93页。注意引文来自诗歌等韵文时,可以篇次和行次代替夹注中的页码;引文来自剧本等文献时,以幕次、场次和行次代替页码。

引文中的添加与省略

在添加的词两头加“[ ]”。

Jan Harold Brunvand, in an essay on urban legends, states: “some individuals [who retell urban legends] make a point of learning every rumor or tale” (78).

在省略的此处用省略号“…”代替,省略号前后各空一字母。

In an essay on urban legends, Jan Harold Brunvand notes that “some individuals make a point of learning every recent rumor or tale ... and in a short time a lively exchange of details occurs” (78).

词典词条

将词条在双引号中列出,后加 “def.”,空一字母后再加页码。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tudy” means “application of the mind to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s by reading, investigation, or reflection” (“Study,” def. 1888).

5. 关于参考文献

说明:

1)参考文献部分以Times New Roman小四号正体加粗居中标明“Works Cited”列在正文后(或尾注后),另页书写。“Works Cited”与第一个参考文献之间空一行。不得罗列同正文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献,参考文献条目与引文夹注要对应。外文文献排列在前,以姓氏的首字母为序排列,中文文献排列在后,以姓氏的拼音为序排列。每条文献顶格写,回行时英文空5个字母,中文空两格。

2) 建议论文作者多使用英文原版图书和学术期刊文献。引用英文原版图书和学术期刊文献至少2本(篇)以上。

4)主要作者(编者、译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作者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隔(中文姓名不用分隔);2人以内全部写上,第2 者起姓名按正常顺序,两个主要作者(编者、译者)之间英语的加“&”、中文的加 “、”三个主要作者(编者、译者)以上只写第一人再加“et al.”或“等”(中文)。

5)英文图书、期刊、报纸一律使用斜体,如果图书中包含作品名,作品名使用正体。例如:

Parkes, Adam. Kazuo Ishiguro’s The Remains of the Day. New York & London: Continuum, 2001.

6)中文图书等采用汉英对照形式,以便正文中统一按照英文模式(格式同英文文献)做夹注,列中文图书、期刊、报纸一律使用书名号,作者与作者之间用“、”号,英 语文 献中的句点在中文文献中用宋体字体下的逗号代替、冒号也要是宋体字体下的冒号,且汉字之间或标点与汉字之间没有空格。中文文献的英文模式须加“[ ]”,下面参考文献格式不再赘述。例如:

王守仁、方杰,《英国文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Wang Shouren & Fang Jie. A Concis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7)除了版本研究(如翻译版本对照研究)之外,不宜将同一本书的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同时列为参考文献。英 语文 学论文作者必须使用所研究作品的英文版本。

8) 非单行本短篇小说一般应参照文章格式处理,例如:

Joyce, James. “Araby.” Dubliners. London: Penguin, 1967.

再论战争与和平经济贸易法学院 2010级9班邢丹丹摘要:逼近眼前的生死抉择 和平是人类最持久最朴实的追求。和平意味着生存的机会。人只有在和平的状态下才能正常从事一切有利于生存、发展的建设性活动,生命的尊严也只能在和平状态下才有条件得以普遍展现。然而对和平的持久追求本身也表明了人类长期被战争所伴随的不幸事实。 战争,是人类自己发明出来的最大灾难之一。无论战争因何而起,它都不仅是手执武器的人互相残杀,更是平民的无辜受难。战争造成的惨烈后果——生灵涂炭、村庄被焚毁、城市成废墟……——从来就是要由人民来承受的。对于人民来说,战争意味着动荡、恐怖和死亡阴影。但战争却总在发生,人民防不胜防。 在人类历史上,和平与战争犹如一对连体儿。第 1 页关键词:广岛 核爆炸 战争 和平 发展 正文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选至《战争与和平》回顾广岛展开全文限免导长图转存到网盘发送至微信下载文档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 隐私政策 权限说明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专属归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第 2 页为您精选会员文档976篇战争与和平议论文800字2702人阅读战争与和平论文人阅读和平_论文范文1526人阅读战争与和平议论文1476人阅读获取全部文档9875人在看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论文:再论战争与和平文件夹战争与和平议论文 - 百度文库分2476阅读85%用户都在看大一军事论文1500字《相互依赖理论视野中的战争与和平》 - 百度文库分1547阅读近期下载量飙升《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形象浅析 - 百度文库分1060阅读剩余10篇精选文档前往APP一键获取全部合集相关文档战争与和平议论文800字免费获取全文战争与和平论文免费获取全文和平_论文范文免费获取全文战争与和平议论文免费获取全文正确认识当今的战争与和平-论文1509人已阅读TOP超赞战争,武器与和平论文1045人已阅读绝绝子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议论文范文2682人已阅读高三评论作文:战争与和平1201人已阅读论战争与和平1605人已阅读战争与和平高中议论文1000人已阅读最新优秀议论文:珍爱和平远离战争1000人已阅读[专题范文]战争与和平作者2191人已阅读试论当代战争与和平问题2061人已阅读和平 论文范文3527人已阅读《战争与和平》作文讲评2523人已阅读查看更多APP打开推荐文档集(32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