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学前教育蒙台梭利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5:02:48

学前教育蒙台梭利毕业论文

浅谈自由教育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论文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是西方历史上继福禄贝尔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将其毕生精力致力于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研究,于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进行长期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构建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卢梭等人关于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此,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曾风靡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幼儿教育改革,直至今日,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教学仍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自由:蒙台梭利教育的理想诉求

什么是自由?自由与教育是什么关系?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精神实质何在?这是我们关于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研究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自由”的基本概念

“自由”,一个美丽且使整个人类向往的词汇,更是历史上中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以思辨的方式,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康德和黑格尔在理论上对自由进行了深刻地探讨,彰显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争。北京大学王海明老师在详尽探讨西方历史上“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辨析后指出:“自由,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之外的外在障碍之消除,就是不存在外在障碍因而能够按照自己意志进行的行为。”自由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为达到“自由”需要三个条件:行为的主体、不受限制、想做或不想做的事件。

(二)教育对自由的追寻

自由不仅是人的存在标志,甚至是人成为人乃至人的全部之特质。自由之人能够达成其内心需求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融合,进而创造文化改造世界。然而历史警示我们,在自由化的进程中,自由人往往被残酷的外部世界所奴化,人失去自由失去个性。教育的价值就是帮助个体更好地实现自由,成为真正的自由存在者。自由使人性得以解放,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形成,人性的解放是其基础,教育对自由的追寻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因而,对于自由与教育关系人们形成了普遍的共识,自由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成为人实现自由的必要途径。

在西方历史中,最早正式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当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倡导的自由学科其核心是人的理性之发展,目的是要在具备闲暇时间的前提下获得高深理论知识,达到道德、智慧及身体的和谐发展,并形成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分。加上这一时期的“七艺”课程为自由教育思想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被堪称古典的、完美的教育。文艺复兴以后,自由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文特征,要将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人性的独立自由。在课程体系中,发展了“七艺”课程,调整了中世纪的神学内容,以自然和人本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文学科,从体育、智育、德育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界定,集中反映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对儿童的热爱。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内核探究

当历史跨入欧美教育革新运动时期,教育学者们将目光转向了对儿童本性及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表征着科学教育学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蒙台梭利在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经过4年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观点,在她的著作里蕴涵着深刻的自由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儿童具有“内在生命潜能”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蒙台梭利教育法》中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自由”叫,认为物种的固有特性不会改变,它们只会稍有变异,教育不能创造生命,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生命的存在方式。儿童的生长不是因为给予了它充足的营养,而是他潜在的生命在发展,是因为生物学的规律在指引着生命本身发展着。在这里,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是自我成长的个体,有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发展的潜能,具有“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曾说:“我们会注意到孩子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有主动性,他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2.“自由”与“纪律”同行

给予儿童自由,并不是让儿童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儿童发自内心需求的自主活动,它并不排斥纪律。因为儿童的自由是有条件的,他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要正确使用教具,除此之外的任何有益于儿童发展的行为,教师都应智慧地去观察和理解儿童,为其自我教育提供条件,因此蒙台梭利主张的自由是一种有纪律的自由。那么对于纪律如何理解呢?蒙台梭利曾说:“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的概念既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这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3.首次提出“工作”的概念

“工作”是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同于成人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自由活动,是其内在发展的需要,不是强制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成人的工作要遵循社会规则和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概括了儿童工作的特点川:第一,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本能需求;第二,无外在目的,以自我实现为内在目标;第三,是一种创造性与建构性工作;第四,须独立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以环境为媒介来改造自己,形成自身的个性品质;第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为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重复。由此看出,儿童的工作具有自由、独立、自主的特点,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3至7岁的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她的“儿童之家”里“有准备的环境”为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展提供各种工作,在工作中将儿童的活动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儿童的内在潜能通过外在的自由活动自发地表现出来。

二、自由教育: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的灵魂

蒙台梭利课程作为蒙台梭利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倍受关注,蒙台梭利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儿童健全人格。自由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在指引着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使儿童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一)游戏是儿童学习经验的组织者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强调教师并不是唯一的课程组织者,而突出了游戏在课程实施中对儿童学习经验的迁移和建构。蒙台梭利本人对游戏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在蒙台梭利著作中反映的是她对漫无目的的闲暇游戏的反对,而是宣扬以现实为基础的有意义的游戏,并提出游戏是儿童身心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认为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只有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才能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才更符合儿童内心发展的需要。但儿童自由选择游戏的场所和游戏材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对儿童来说是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自由选择的游戏应具有秩序感和目的性双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蒙台梭利创设了许多游戏活动来训练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如在感官训练中,进行“找朋友游戏”、“蒙眼游戏”,数学区有“邮票游戏”、“蛇形游戏”、“做数字卷”等等。游戏可以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材料的设计者和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指导者,而儿童经验的真正组织者和课程的真正实施者是游戏。

(二)主张区域教学,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区域教学在各国的兴起源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蒙台梭利将教室分为不同的区域,即感官区、数学区、语言区、生活区及科学文化区5个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利用集体教学时间,可以分别进行不同区域教学,而大部分情况下需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教学。同时,我们要明确的是在蒙台梭利教学环节中,除了主题活动,“自由选择工作”中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意愿自由自主地选择某个区域的某个教具进行工作,而教师作为观察者并进行个别指导。因此,为了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及个性品质的形成,蒙台梭利课程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1.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在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区域教学的开展一般与主题活动密不可分,通常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各区域教学内容融合其中。各区域的教学内容为主题活动目标服务,而主题活动目标也成为各区域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依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融合了各区域教学内容,很好地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升。例如:以“圣诞老人的礼物”为主题活动开展的各区域教学,在感官区可投放各种圣诞节礼物的配对或者“神秘袋”的活动,在数学区可创设一个在圣诞树上挂苹果的活动进行数数练习,在语言区可选择几本关于圣诞节的绘本进行阅读并讲解圣诞节的来历,在科学文化区准备各种彩色纸张和笔制作圣诞节礼物送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等等。总之,这样的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在主题活动的指引下,儿童可以自主地创造性地发挥想象力,开展各区域的活动。

2.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敏感期在具体时间上和程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表现出每位儿童会有其独特的内在需求。因此,蒙台梭利教学中采用个别化教学的方式,关注到每位儿童,特别是在“自由选择工作”教学环节中,儿童可以不受课程领域的限制自由选择工作,自主确定完成工作的进度。在具体活动中,还可以将儿童分组,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在蒙台梭利教学中,儿童完全由自己决定工作的内容、时间、频次及工作合作伙伴,能够使儿童获得个性的发展。教师会在不影响儿童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指导儿童对教具的正当使用,这里所说的正当使用是指儿童不能破坏教具、乱放教具,同时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适时地介入指导。因此,教师对儿童的个别指导能够关注到每位儿童的个性需求,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形成。

(三)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体系中特别强调“环境”要素。她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开发儿童的潜能,使其获得自由发展。教育就是要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在蒙台梭利看来,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首先是具有自然本性的自然体,对待儿童的生命首先要将其看作植物动物的生长,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满足其身体发育,儿童的精神生命更需要与大地万物的融合满足其心灵慰藉。因此,要创设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激发和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在蒙台梭利课程中为儿童准备的环境应该是物质环境及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的。

1.创设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中所关注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活动材料的`准备,其中以蒙台梭利教具为代表。教具是为了儿童的“工作”而设计的,它也被称为工作材料。蒙台梭利课程内容就蕴涵在教具中,共分为感觉、数学、生活、语言和科学文化5个领域的教具。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教具的选择和安排应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如幼儿园小班应以生活区的教具为主,因为小班的儿童需要生活自理能力、与他人交往能力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儿童在操作教具过程中需要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协同合作,因此在中班应选择大量的感官区教具,尽早训练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为其他能力特别是智力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到了大班应以数学区、语言区和科学文化区的教具为主,这时的儿童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当然这三个年龄段课程内容的安排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划分的,在某一个阶段以某一个区域为主的同时,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将其他区域的一部分教具也要投放进来。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安排不断调整教具材料的投放,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为儿童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

2.创设心理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重视心理环境的准备,它包括教室布置及和谐师幼关系。一方面,在教室的布置上,她强调一切遵循“自然”。教师要考虑房间是否适合于孩子们使用的,桌椅是否符合孩子的身高,是否便于孩子移动,教具孩子是否够得着,教具是否适合孩子使用……整个房间应该是为孩子设计,并可以由孩子自由支配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的生命潜能才能自发地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其天性才能自然地流露。蒙台梭利谈及教室环境布置时强调教室内每样物品都应有自己的固定位置,为儿童营造的是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为儿童形成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室环境一定是自由的、有秩序的、温馨的和吸引人的。另一方面,在师幼关系的建立上,蒙台梭利对教师角色和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蒙台梭利教师是儿童自由活动的保障者,教师要明确其任务是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排除影响儿童自由发展的障碍,激发儿童潜能。因此,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这样的气氛下儿童才能获得自由发展,才能实现自我教育。

(四)“无奖惩”是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的主题

蒙台梭利曾猛烈地抨击旧教育中用奖励和惩罚来诱惑和强制儿童服从的做法,提出了“无奖惩”的教育,主张儿童“自律”。当然自律是有条件的,它需要有准备的环境,如“教室常规”,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制定的,当儿童违反教室常规时,儿童会自然地接纳违反教室常规带来的后果。在教具使用过程中,教具本身存在自我纠正,教师无需提示“你做错了”或者是“你太棒了”,对于儿童的成功,教师可以给予微笑并引导儿童回想是怎么做到的来总结成功的经验,使儿童获得自我的肯定,而不是外人给予的赞许;对于儿童的失败,教师仍然给予微笑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帮助。蒙台梭利的“无奖惩”评价更关注儿童的成长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更能反映儿童发展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展示着最自然的最全面的特征,同时,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可以了解儿童的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为教师进一步的课程安排提供依据。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自1994年正式传入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使其经历了百年以后适用于我们中国的文化土壤,我们必将要考虑其本土化问题,必须要将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合理要素借鉴过来,逐步完善自身的幼儿教育理论。

(一)尊重儿童,追求儿童整体人格发展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中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源,这是一种现代的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显然,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模式己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渐渐认识到,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为本,并且以儿童的整体人格发展为宗旨。只有尊重儿童,才能了解儿童,才能研究儿童的内在需要,教师对待儿童不能以成人的要求为标准,无须严格的纪律,教师只须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儿童就会自由地发展,其整个人格特征必将自然流露。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构建和谐师幼关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广阔的信息获取途径和丰富的知识容量使得幼儿自身具有了现代化因素,此时的儿童比其他任何时期的儿童对自由平等的需求更高更强。因而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抛弃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教师应扮演观察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从而与儿童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依据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理念,幼儿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这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当前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的精髓,参加专业的幼儿教师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幼教工作的热爱,了解儿童的需求,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具有创新精神,结合幼儿园实际研发儿童工作材料等等。

(三)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使每一位儿童都获得发展

早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存在个别指导的教学形式,如孔子的“因材施教”。但它并不是人们认识教学规律积极创造的产物,那时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已只不过是适应古代极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面产生的。目前,集体教学仍然是我国幼儿园课程中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一般会将儿童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所明确强调的。众所周知,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的特征平分秋色,在幼儿园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每一位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

(四)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注重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

幼儿园课程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纲要》中将教育评价专门作为一个领域进行阐述。事实上在我国幼儿园教学中仍然没有一个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理论为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评价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不断追求,发展性评价成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趋势。目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档案袋评价运用广泛,作品取样系统也在一些幼儿园尝试开展,虽然在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儿童的评价仍然存在片面追求智商分数的足迹。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教师对评价方法本身的把握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教师似乎还没有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完全走出来。我们应打破传统观念,科学地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学前教育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在学前 教育 论文中,题目占据着重要地位,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论文质量高低。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学前教育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一) 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 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3.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4.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6. 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7. 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8. 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9. 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10.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11. 某地区 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12.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13.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14. 美术教学(音乐、科学、语言、数学、游戏、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15.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研究 16. 论幼儿园的研究性教学 17.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时间、空间、物质)及对策 18. 蒙台梭利教学思想的实践运用 19. 关于幼儿小班游戏发展的研究 20. 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研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二) 1. 特色幼儿园研究(园级特色、班级特色、教师特色研究) 2. 幼儿园男性教师特色塑造研究 3. 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名师、入门教师、跨行教师等) 4. 震后灾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5. 震后灾区幼儿心理抚慰教育研究 6. 灾区幼教机构环境创设研究 7. 幼儿歌谣创编研究 8. 幼儿早操研制的理论与实践 9. 幼儿舞蹈编制研究 10.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毕业学生的调查) 1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2.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13.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4. 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5.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6.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7.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8.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9.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幼儿园各年龄班阅读材料的选择情况调研 2. 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化情况调研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研 4. 民办幼儿园教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5. 幼儿园 安全教育 实施现状研究 6.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个案研究 7.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8.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9.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个案研究 10. 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12. 农村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 在园幼儿心理伤害问题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14.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对策的研究 15. 幼儿园家长工作现状的调查 16. 班级中教师对幼儿个别化教育的调查 17.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的调查 18. 幼儿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和指导情况的调查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四) 1. 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研究 2. 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3.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4.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5.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6.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7.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8.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9. 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10. 关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11.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2. 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3.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的研究。 14. 关于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15.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16. 关于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17. 35岁以下年轻父母的早教观念的现状研究。 18.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19. 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20. 关于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猜你喜欢: 1. 学前教育类论文题目 2.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指导 3. 学前教育学术论文范例 4.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范本 5.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

蒙台梭利教育论文题目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 教育 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 《理想人: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摘要:玛丽亚?蒙台梭利从 儿童 身心特点出发,形成了其教育理念中的理想人。理想的儿童是“正常”的,教师是“科学家”般的指导者。这些理想假设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和观念的改变仍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想儿童 理想教师 蒙台梭利 蒙氏开创“儿童之家”,进行教育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她在生理心理学、形态人类学、医学和实验科学等理论的奠基下, 总结 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及自身教育实践掌握的一手材料的支撑,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和教师观。 一、理想儿童 1.健全的人格 儿童有自己“正在进行式”的独特人格,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遵守的规律。但成年人却因婴儿出生后的伶弱状态产生错误的认知――自认为是儿童的塑造者、恩人和拥有者。把帮助视为一种职责,把儿童当做自己的拥有物――试图胡乱干预儿童的自然生长,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意志,把儿童塞入成人的世界。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时,正处于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的这些行为不仅阻碍、扭曲了儿童的自然天性,也使自己的人格悄悄潜入儿童之中,从而压抑甚至剥夺儿童尚未成熟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力量的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的这种“潜在生命力”朝着“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以帮助“潜在生命力”走向“正常化”,儿童成长“正常化”。 2.身心健康,感觉正确 在后天成长中,由于一些内外在因素,导致孩子发育迟缓或异常,造成身体畸形。在3岁至6岁这一阶段,成人应注意幼儿保健,必须用 体操 锻炼来保护儿童,其主要形式是练习走步。通过齐步行进操和自由游戏、搬运、开关门、穿脱衣、发音练习等保护和促进体格正常发育及肌肉协调。 心理偏离正轨能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引起许多身体疾病和身体状态缺陷。例如,心理问题会导致儿童贪食,也会导致儿童拒绝吃东西,而饮食的失调会导致疾病。潜意识的心理紊乱会支配一个人的生理规律,只有当他脱离了让他不愉快的处境时,这些疾病和病态才会自动消失。所以,应将儿童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活动的环境中,使其心理回归或维持正轨。 感觉是探知、理解、适应外界的联络通道,与生活息息相关。感觉的合理发展是适应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准备。在3岁到7岁这段感觉形成期,通过感觉训练能帮助感觉器官的发展,发现并纠正一些缺陷(如耳聋、眼睛近视等),提高感觉能力。 3.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有吸收力的心理和敏感期。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也非成人和外界环境随意塑造的蜡或泥,而是自我吸收创造。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人们没发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儿童这种巨大力量,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压抑其本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使得儿童在特定时期有一种对某些事物的特殊感受力。儿童会对这些事物投入极关注和耐心,忽视其他事物。这种热情产生于儿童无意识的深处,但因此满足了其精神需要。儿童通过一个个敏感期,取得自己所需,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成人总是在儿童关注状态下将其打断,或者颁布禁令禁止其关注。 儿童既有吸收 文化 的本能,蒙台梭利进而说明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工作”,使儿童的潜在生命力在与外界的作用中进行自我建构、纠正、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即是儿童教育的目的。如果成人忽视儿童的自我教育,过分强调他人教育,难免会造成儿童的被动学习,依赖外界的推动、命令,丧失自律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应保护儿童的主动性和吸收本能,改变传统的监管式、灌输式教育,为儿童创造满足其需要的适宜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与学习,进行自我教育。 二、理想的教师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的统治者、学生的监管者、资源的支配者,而将儿童当做需要培植灌溉的花木,将教育作为一种工作职责。所履行的职责只是灌输各种干巴零碎的知识,强制规定儿童的行为,实际上抑制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窒息了儿童的自我表现。教师应改称为“指导者”,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观察,及时加以指导,让儿童朝积极方向自由发展。 1.科学家与 __ 蒙台梭利认为,应将科学家直接引入学校领域,同时把教师提高到科学家水平。这个科学家水平不仅指外部的机械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科学家精神――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充满着热爱和忘我精神。即是说应更多地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而非机械技巧,从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唤醒对于研究人的科学家般的热情和兴趣,及培养善于把儿童当做独特的个体来看待的能力。 耶稣:“谁变得像一个孩子,谁就是最伟大的。”听到这种言论的信徒,为达到这种境界,充满尊敬和好奇的心情去细心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即使是这种观察者,也成不了新型教师。但若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__的虔诚与热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那这个教师将向孩子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2.学习者 教师只靠独自研究为他的使命做准备,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得到引导,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及坏脾性,而非一味纠正儿童的错误。教师以崇高的责任作为借口,掩饰自己的缺陷,事实上,这些最根深蒂固的缺陷会妨碍他与儿童的关系。 傲慢和发怒是其基本缺点。教师傲慢地认为他对儿童的一切都要负责。这种傲慢会导致某种虚假的尊严,甚至还要求得到尊重。而发怒是对儿童反抗的怒火,荫蔽在傲慢之下,在儿童要表现自己的微弱意图时,发怒就发展成一种暴虐专制,藐视商议。但儿童尚不能理解这些,他们接受暴虐专制,当受到责备时,总感到是自己有错,在学会反抗前就已经习惯并相信这种暴虐专制是完全为他好。这些缺陷是成人所特有的偏见,毫无疑问会阻碍教师理解儿童。成为有效的教师,必须去除这些缺陷,学会谦恭、慈爱、沉静、宽容这些有助于平衡和教学的美德。这对当前我国频发师生暴力事件的状况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3.观察者 一个新型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观察”能力。成人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以观察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观察品质包括各种各样的细小品质,比如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能正确地观察审度事物,只能意识到自己暂时的欲望满足,逃脱真正的工作,也不能对那些微小事物予以足够的重视。 儿童的许多缺陷,后来之所以很难弥补,是在最主要时期被忽视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入微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观察态度应是积极的、科学的和神圣的。因为他要通过细致观察使自己准确地区分真理与谬误,且只有人才能去观察人这个特殊而神圣的对象。 4.指导者与环境管理者 注意儿童的环境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个阶段。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有效持久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将所有教具都依次摆放,永远保持美丽、光泽与完美,营造对于儿童来说一切东西都是新颖、完整、可随意使用的环境。这也意味着教师本身在仪表上应富有吸引力,并保持整洁、沉稳、庄严,赢得儿童信任和尊敬。还应留心自己的举止。教师的仪表是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本身是儿童世界的最重要部分。 对儿童的必要干涉是教师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若不断打扰别人,教师最实际的 措施 就是打断他,既可以采取惊叫的方式,也可以对打扰别人的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和充满深情的兴趣。 但当儿童专心工作时,教师切忌打搅他,以免中断其积极关注,阻碍其自然的发展。儿童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开始专心于某项工作,教师从他身边走过哪怕只说声“好”,也会使这第一步像肥皂泡一样消失。儿童对某事感到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去帮助他,否则会使其丧失克服困难的兴趣。教师必须随时留心孩子的状况,谨慎地安排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自己行动、决定和思考。 三、评价 蒙台梭利站在幼儿教育的角度,运用多方面理论知识,提出了对儿童、教师的理想假设与要求。她的见解独特,对很多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和谬误,比如夸大了儿童的先天潜能和自主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作用,主张的环境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但她的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对儿童的认识与尊重,主张儿童的自由独立,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反对奖惩、教师满堂灌,对改变当今的儿童观念、灌输式教育、被动学习、功利教育以及分数论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邵夏珍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中国发展出版社. [2]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宋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三维审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5-8 [4]梅纳新.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 教学 方法 [J].中州大学学报.2002,(4):51-53 作者简介 符美华(1995-)女,汉,四川达州,本科,西华师范大学

在学前 教育 论文中,题目占据着重要地位,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论文质量高低。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学前教育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一) 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 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3.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4.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6. 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7. 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8. 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9. 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10.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11. 某地区 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12.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13.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14. 美术教学(音乐、科学、语言、数学、游戏、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15.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研究 16. 论幼儿园的研究性教学 17.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时间、空间、物质)及对策 18. 蒙台梭利教学思想的实践运用 19. 关于幼儿小班游戏发展的研究 20. 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研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二) 1. 特色幼儿园研究(园级特色、班级特色、教师特色研究) 2. 幼儿园男性教师特色塑造研究 3. 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名师、入门教师、跨行教师等) 4. 震后灾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5. 震后灾区幼儿心理抚慰教育研究 6. 灾区幼教机构环境创设研究 7. 幼儿歌谣创编研究 8. 幼儿早操研制的理论与实践 9. 幼儿舞蹈编制研究 10.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毕业学生的调查) 1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2.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13.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4. 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5.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6.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7.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8.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9.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幼儿园各年龄班阅读材料的选择情况调研 2. 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化情况调研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研 4. 民办幼儿园教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5. 幼儿园 安全教育 实施现状研究 6.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个案研究 7.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8.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9.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个案研究 10. 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12. 农村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 在园幼儿心理伤害问题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14.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对策的研究 15. 幼儿园家长工作现状的调查 16. 班级中教师对幼儿个别化教育的调查 17.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的调查 18. 幼儿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和指导情况的调查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四) 1. 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研究 2. 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3.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4.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5.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6.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7.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8.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9. 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10. 关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11.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2. 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3.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的研究。 14. 关于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15.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16. 关于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17. 35岁以下年轻父母的早教观念的现状研究。 18.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19. 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20. 关于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猜你喜欢: 1. 学前教育类论文题目 2.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指导 3. 学前教育学术论文范例 4.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范本 5.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

蒙台梭利教育论文答辩

浅谈自由教育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论文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是西方历史上继福禄贝尔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将其毕生精力致力于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研究,于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进行长期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构建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卢梭等人关于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此,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曾风靡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幼儿教育改革,直至今日,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教学仍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自由:蒙台梭利教育的理想诉求

什么是自由?自由与教育是什么关系?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精神实质何在?这是我们关于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研究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自由”的基本概念

“自由”,一个美丽且使整个人类向往的词汇,更是历史上中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以思辨的方式,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康德和黑格尔在理论上对自由进行了深刻地探讨,彰显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争。北京大学王海明老师在详尽探讨西方历史上“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辨析后指出:“自由,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之外的外在障碍之消除,就是不存在外在障碍因而能够按照自己意志进行的行为。”自由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为达到“自由”需要三个条件:行为的主体、不受限制、想做或不想做的事件。

(二)教育对自由的追寻

自由不仅是人的存在标志,甚至是人成为人乃至人的全部之特质。自由之人能够达成其内心需求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融合,进而创造文化改造世界。然而历史警示我们,在自由化的进程中,自由人往往被残酷的外部世界所奴化,人失去自由失去个性。教育的价值就是帮助个体更好地实现自由,成为真正的自由存在者。自由使人性得以解放,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形成,人性的解放是其基础,教育对自由的追寻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因而,对于自由与教育关系人们形成了普遍的共识,自由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成为人实现自由的必要途径。

在西方历史中,最早正式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当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倡导的自由学科其核心是人的理性之发展,目的是要在具备闲暇时间的前提下获得高深理论知识,达到道德、智慧及身体的和谐发展,并形成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分。加上这一时期的“七艺”课程为自由教育思想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被堪称古典的、完美的教育。文艺复兴以后,自由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文特征,要将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人性的独立自由。在课程体系中,发展了“七艺”课程,调整了中世纪的神学内容,以自然和人本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文学科,从体育、智育、德育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界定,集中反映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对儿童的热爱。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内核探究

当历史跨入欧美教育革新运动时期,教育学者们将目光转向了对儿童本性及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表征着科学教育学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蒙台梭利在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经过4年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观点,在她的著作里蕴涵着深刻的自由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儿童具有“内在生命潜能”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蒙台梭利教育法》中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自由”叫,认为物种的固有特性不会改变,它们只会稍有变异,教育不能创造生命,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生命的存在方式。儿童的生长不是因为给予了它充足的营养,而是他潜在的生命在发展,是因为生物学的规律在指引着生命本身发展着。在这里,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是自我成长的个体,有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发展的潜能,具有“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曾说:“我们会注意到孩子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有主动性,他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2.“自由”与“纪律”同行

给予儿童自由,并不是让儿童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儿童发自内心需求的自主活动,它并不排斥纪律。因为儿童的自由是有条件的,他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要正确使用教具,除此之外的任何有益于儿童发展的行为,教师都应智慧地去观察和理解儿童,为其自我教育提供条件,因此蒙台梭利主张的自由是一种有纪律的自由。那么对于纪律如何理解呢?蒙台梭利曾说:“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的概念既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这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3.首次提出“工作”的概念

“工作”是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同于成人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自由活动,是其内在发展的需要,不是强制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成人的工作要遵循社会规则和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概括了儿童工作的特点川:第一,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本能需求;第二,无外在目的,以自我实现为内在目标;第三,是一种创造性与建构性工作;第四,须独立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以环境为媒介来改造自己,形成自身的个性品质;第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为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重复。由此看出,儿童的工作具有自由、独立、自主的特点,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3至7岁的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她的“儿童之家”里“有准备的环境”为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展提供各种工作,在工作中将儿童的活动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儿童的内在潜能通过外在的自由活动自发地表现出来。

二、自由教育: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的灵魂

蒙台梭利课程作为蒙台梭利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倍受关注,蒙台梭利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儿童健全人格。自由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在指引着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使儿童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一)游戏是儿童学习经验的组织者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强调教师并不是唯一的课程组织者,而突出了游戏在课程实施中对儿童学习经验的迁移和建构。蒙台梭利本人对游戏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在蒙台梭利著作中反映的是她对漫无目的的闲暇游戏的反对,而是宣扬以现实为基础的有意义的游戏,并提出游戏是儿童身心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认为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只有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才能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才更符合儿童内心发展的需要。但儿童自由选择游戏的场所和游戏材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对儿童来说是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自由选择的游戏应具有秩序感和目的性双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蒙台梭利创设了许多游戏活动来训练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如在感官训练中,进行“找朋友游戏”、“蒙眼游戏”,数学区有“邮票游戏”、“蛇形游戏”、“做数字卷”等等。游戏可以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材料的设计者和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指导者,而儿童经验的真正组织者和课程的真正实施者是游戏。

(二)主张区域教学,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区域教学在各国的兴起源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蒙台梭利将教室分为不同的区域,即感官区、数学区、语言区、生活区及科学文化区5个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利用集体教学时间,可以分别进行不同区域教学,而大部分情况下需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教学。同时,我们要明确的是在蒙台梭利教学环节中,除了主题活动,“自由选择工作”中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意愿自由自主地选择某个区域的某个教具进行工作,而教师作为观察者并进行个别指导。因此,为了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及个性品质的形成,蒙台梭利课程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1.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在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区域教学的开展一般与主题活动密不可分,通常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各区域教学内容融合其中。各区域的教学内容为主题活动目标服务,而主题活动目标也成为各区域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依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融合了各区域教学内容,很好地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升。例如:以“圣诞老人的礼物”为主题活动开展的各区域教学,在感官区可投放各种圣诞节礼物的配对或者“神秘袋”的活动,在数学区可创设一个在圣诞树上挂苹果的活动进行数数练习,在语言区可选择几本关于圣诞节的绘本进行阅读并讲解圣诞节的来历,在科学文化区准备各种彩色纸张和笔制作圣诞节礼物送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等等。总之,这样的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在主题活动的指引下,儿童可以自主地创造性地发挥想象力,开展各区域的活动。

2.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敏感期在具体时间上和程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表现出每位儿童会有其独特的内在需求。因此,蒙台梭利教学中采用个别化教学的方式,关注到每位儿童,特别是在“自由选择工作”教学环节中,儿童可以不受课程领域的限制自由选择工作,自主确定完成工作的进度。在具体活动中,还可以将儿童分组,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在蒙台梭利教学中,儿童完全由自己决定工作的内容、时间、频次及工作合作伙伴,能够使儿童获得个性的发展。教师会在不影响儿童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指导儿童对教具的正当使用,这里所说的正当使用是指儿童不能破坏教具、乱放教具,同时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适时地介入指导。因此,教师对儿童的个别指导能够关注到每位儿童的个性需求,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形成。

(三)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体系中特别强调“环境”要素。她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开发儿童的潜能,使其获得自由发展。教育就是要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在蒙台梭利看来,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首先是具有自然本性的自然体,对待儿童的生命首先要将其看作植物动物的生长,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满足其身体发育,儿童的精神生命更需要与大地万物的融合满足其心灵慰藉。因此,要创设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激发和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在蒙台梭利课程中为儿童准备的环境应该是物质环境及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的。

1.创设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中所关注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活动材料的`准备,其中以蒙台梭利教具为代表。教具是为了儿童的“工作”而设计的,它也被称为工作材料。蒙台梭利课程内容就蕴涵在教具中,共分为感觉、数学、生活、语言和科学文化5个领域的教具。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教具的选择和安排应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如幼儿园小班应以生活区的教具为主,因为小班的儿童需要生活自理能力、与他人交往能力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儿童在操作教具过程中需要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协同合作,因此在中班应选择大量的感官区教具,尽早训练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为其他能力特别是智力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到了大班应以数学区、语言区和科学文化区的教具为主,这时的儿童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当然这三个年龄段课程内容的安排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划分的,在某一个阶段以某一个区域为主的同时,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将其他区域的一部分教具也要投放进来。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安排不断调整教具材料的投放,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为儿童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

2.创设心理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重视心理环境的准备,它包括教室布置及和谐师幼关系。一方面,在教室的布置上,她强调一切遵循“自然”。教师要考虑房间是否适合于孩子们使用的,桌椅是否符合孩子的身高,是否便于孩子移动,教具孩子是否够得着,教具是否适合孩子使用……整个房间应该是为孩子设计,并可以由孩子自由支配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的生命潜能才能自发地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其天性才能自然地流露。蒙台梭利谈及教室环境布置时强调教室内每样物品都应有自己的固定位置,为儿童营造的是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为儿童形成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室环境一定是自由的、有秩序的、温馨的和吸引人的。另一方面,在师幼关系的建立上,蒙台梭利对教师角色和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蒙台梭利教师是儿童自由活动的保障者,教师要明确其任务是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排除影响儿童自由发展的障碍,激发儿童潜能。因此,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这样的气氛下儿童才能获得自由发展,才能实现自我教育。

(四)“无奖惩”是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的主题

蒙台梭利曾猛烈地抨击旧教育中用奖励和惩罚来诱惑和强制儿童服从的做法,提出了“无奖惩”的教育,主张儿童“自律”。当然自律是有条件的,它需要有准备的环境,如“教室常规”,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制定的,当儿童违反教室常规时,儿童会自然地接纳违反教室常规带来的后果。在教具使用过程中,教具本身存在自我纠正,教师无需提示“你做错了”或者是“你太棒了”,对于儿童的成功,教师可以给予微笑并引导儿童回想是怎么做到的来总结成功的经验,使儿童获得自我的肯定,而不是外人给予的赞许;对于儿童的失败,教师仍然给予微笑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帮助。蒙台梭利的“无奖惩”评价更关注儿童的成长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更能反映儿童发展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展示着最自然的最全面的特征,同时,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可以了解儿童的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为教师进一步的课程安排提供依据。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自1994年正式传入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使其经历了百年以后适用于我们中国的文化土壤,我们必将要考虑其本土化问题,必须要将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合理要素借鉴过来,逐步完善自身的幼儿教育理论。

(一)尊重儿童,追求儿童整体人格发展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中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源,这是一种现代的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显然,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模式己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渐渐认识到,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为本,并且以儿童的整体人格发展为宗旨。只有尊重儿童,才能了解儿童,才能研究儿童的内在需要,教师对待儿童不能以成人的要求为标准,无须严格的纪律,教师只须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儿童就会自由地发展,其整个人格特征必将自然流露。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构建和谐师幼关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广阔的信息获取途径和丰富的知识容量使得幼儿自身具有了现代化因素,此时的儿童比其他任何时期的儿童对自由平等的需求更高更强。因而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抛弃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教师应扮演观察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从而与儿童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依据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理念,幼儿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这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当前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的精髓,参加专业的幼儿教师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幼教工作的热爱,了解儿童的需求,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具有创新精神,结合幼儿园实际研发儿童工作材料等等。

(三)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使每一位儿童都获得发展

早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存在个别指导的教学形式,如孔子的“因材施教”。但它并不是人们认识教学规律积极创造的产物,那时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已只不过是适应古代极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面产生的。目前,集体教学仍然是我国幼儿园课程中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一般会将儿童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所明确强调的。众所周知,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的特征平分秋色,在幼儿园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每一位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

(四)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注重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

幼儿园课程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纲要》中将教育评价专门作为一个领域进行阐述。事实上在我国幼儿园教学中仍然没有一个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理论为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评价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不断追求,发展性评价成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趋势。目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档案袋评价运用广泛,作品取样系统也在一些幼儿园尝试开展,虽然在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儿童的评价仍然存在片面追求智商分数的足迹。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教师对评价方法本身的把握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教师似乎还没有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完全走出来。我们应打破传统观念,科学地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学前教育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 教育 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 《理想人: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摘要:玛丽亚?蒙台梭利从 儿童 身心特点出发,形成了其教育理念中的理想人。理想的儿童是“正常”的,教师是“科学家”般的指导者。这些理想假设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和观念的改变仍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想儿童 理想教师 蒙台梭利 蒙氏开创“儿童之家”,进行教育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她在生理心理学、形态人类学、医学和实验科学等理论的奠基下, 总结 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及自身教育实践掌握的一手材料的支撑,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和教师观。 一、理想儿童 1.健全的人格 儿童有自己“正在进行式”的独特人格,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遵守的规律。但成年人却因婴儿出生后的伶弱状态产生错误的认知――自认为是儿童的塑造者、恩人和拥有者。把帮助视为一种职责,把儿童当做自己的拥有物――试图胡乱干预儿童的自然生长,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意志,把儿童塞入成人的世界。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时,正处于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的这些行为不仅阻碍、扭曲了儿童的自然天性,也使自己的人格悄悄潜入儿童之中,从而压抑甚至剥夺儿童尚未成熟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力量的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的这种“潜在生命力”朝着“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以帮助“潜在生命力”走向“正常化”,儿童成长“正常化”。 2.身心健康,感觉正确 在后天成长中,由于一些内外在因素,导致孩子发育迟缓或异常,造成身体畸形。在3岁至6岁这一阶段,成人应注意幼儿保健,必须用 体操 锻炼来保护儿童,其主要形式是练习走步。通过齐步行进操和自由游戏、搬运、开关门、穿脱衣、发音练习等保护和促进体格正常发育及肌肉协调。 心理偏离正轨能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引起许多身体疾病和身体状态缺陷。例如,心理问题会导致儿童贪食,也会导致儿童拒绝吃东西,而饮食的失调会导致疾病。潜意识的心理紊乱会支配一个人的生理规律,只有当他脱离了让他不愉快的处境时,这些疾病和病态才会自动消失。所以,应将儿童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活动的环境中,使其心理回归或维持正轨。 感觉是探知、理解、适应外界的联络通道,与生活息息相关。感觉的合理发展是适应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准备。在3岁到7岁这段感觉形成期,通过感觉训练能帮助感觉器官的发展,发现并纠正一些缺陷(如耳聋、眼睛近视等),提高感觉能力。 3.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有吸收力的心理和敏感期。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也非成人和外界环境随意塑造的蜡或泥,而是自我吸收创造。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人们没发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儿童这种巨大力量,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压抑其本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使得儿童在特定时期有一种对某些事物的特殊感受力。儿童会对这些事物投入极关注和耐心,忽视其他事物。这种热情产生于儿童无意识的深处,但因此满足了其精神需要。儿童通过一个个敏感期,取得自己所需,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成人总是在儿童关注状态下将其打断,或者颁布禁令禁止其关注。 儿童既有吸收 文化 的本能,蒙台梭利进而说明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工作”,使儿童的潜在生命力在与外界的作用中进行自我建构、纠正、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即是儿童教育的目的。如果成人忽视儿童的自我教育,过分强调他人教育,难免会造成儿童的被动学习,依赖外界的推动、命令,丧失自律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应保护儿童的主动性和吸收本能,改变传统的监管式、灌输式教育,为儿童创造满足其需要的适宜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与学习,进行自我教育。 二、理想的教师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的统治者、学生的监管者、资源的支配者,而将儿童当做需要培植灌溉的花木,将教育作为一种工作职责。所履行的职责只是灌输各种干巴零碎的知识,强制规定儿童的行为,实际上抑制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窒息了儿童的自我表现。教师应改称为“指导者”,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观察,及时加以指导,让儿童朝积极方向自由发展。 1.科学家与 __ 蒙台梭利认为,应将科学家直接引入学校领域,同时把教师提高到科学家水平。这个科学家水平不仅指外部的机械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科学家精神――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充满着热爱和忘我精神。即是说应更多地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而非机械技巧,从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唤醒对于研究人的科学家般的热情和兴趣,及培养善于把儿童当做独特的个体来看待的能力。 耶稣:“谁变得像一个孩子,谁就是最伟大的。”听到这种言论的信徒,为达到这种境界,充满尊敬和好奇的心情去细心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即使是这种观察者,也成不了新型教师。但若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__的虔诚与热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那这个教师将向孩子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2.学习者 教师只靠独自研究为他的使命做准备,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得到引导,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及坏脾性,而非一味纠正儿童的错误。教师以崇高的责任作为借口,掩饰自己的缺陷,事实上,这些最根深蒂固的缺陷会妨碍他与儿童的关系。 傲慢和发怒是其基本缺点。教师傲慢地认为他对儿童的一切都要负责。这种傲慢会导致某种虚假的尊严,甚至还要求得到尊重。而发怒是对儿童反抗的怒火,荫蔽在傲慢之下,在儿童要表现自己的微弱意图时,发怒就发展成一种暴虐专制,藐视商议。但儿童尚不能理解这些,他们接受暴虐专制,当受到责备时,总感到是自己有错,在学会反抗前就已经习惯并相信这种暴虐专制是完全为他好。这些缺陷是成人所特有的偏见,毫无疑问会阻碍教师理解儿童。成为有效的教师,必须去除这些缺陷,学会谦恭、慈爱、沉静、宽容这些有助于平衡和教学的美德。这对当前我国频发师生暴力事件的状况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3.观察者 一个新型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观察”能力。成人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以观察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观察品质包括各种各样的细小品质,比如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能正确地观察审度事物,只能意识到自己暂时的欲望满足,逃脱真正的工作,也不能对那些微小事物予以足够的重视。 儿童的许多缺陷,后来之所以很难弥补,是在最主要时期被忽视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入微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观察态度应是积极的、科学的和神圣的。因为他要通过细致观察使自己准确地区分真理与谬误,且只有人才能去观察人这个特殊而神圣的对象。 4.指导者与环境管理者 注意儿童的环境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个阶段。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有效持久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将所有教具都依次摆放,永远保持美丽、光泽与完美,营造对于儿童来说一切东西都是新颖、完整、可随意使用的环境。这也意味着教师本身在仪表上应富有吸引力,并保持整洁、沉稳、庄严,赢得儿童信任和尊敬。还应留心自己的举止。教师的仪表是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本身是儿童世界的最重要部分。 对儿童的必要干涉是教师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若不断打扰别人,教师最实际的 措施 就是打断他,既可以采取惊叫的方式,也可以对打扰别人的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和充满深情的兴趣。 但当儿童专心工作时,教师切忌打搅他,以免中断其积极关注,阻碍其自然的发展。儿童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开始专心于某项工作,教师从他身边走过哪怕只说声“好”,也会使这第一步像肥皂泡一样消失。儿童对某事感到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去帮助他,否则会使其丧失克服困难的兴趣。教师必须随时留心孩子的状况,谨慎地安排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自己行动、决定和思考。 三、评价 蒙台梭利站在幼儿教育的角度,运用多方面理论知识,提出了对儿童、教师的理想假设与要求。她的见解独特,对很多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和谬误,比如夸大了儿童的先天潜能和自主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作用,主张的环境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但她的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对儿童的认识与尊重,主张儿童的自由独立,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反对奖惩、教师满堂灌,对改变当今的儿童观念、灌输式教育、被动学习、功利教育以及分数论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邵夏珍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中国发展出版社. [2]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宋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三维审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5-8 [4]梅纳新.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 教学 方法 [J].中州大学学报.2002,(4):51-53 作者简介 符美华(1995-)女,汉,四川达州,本科,西华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蒙台梭利

同学你这份还要的不

有字数与格式的要求吗。那就私聊我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近3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上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专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引导农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摘要: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养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如今大多数农村幼儿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宠着惯着滋生了很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要想引起家长对行为习惯的重视,就要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家园共育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来培养农村幼儿行为习惯。

关键词:引导农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了解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的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要想培养好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

一、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如今的农村幼儿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娇惯,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缺点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以至于带入到幼儿园,在农村工作的幼儿老师特别难,班上孩子人数的超额工作量大,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每天学了几个字,谢了几个字,算了几道数学题,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本不怎么重视,他们不明白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想得到家长的重视必须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时一定要说 不 ,同时要注意孩子的 第一次 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抓住 一 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去年我所在的小班来了一名小男孩,父母不在身边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当时他年龄较小还不到3岁,长得很结实个头也很大,第一天入园有些怕生,爷爷奶奶怕孩子吓着轮流抱着一直到放学,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所有的家长不允许陪伴孩子,爷爷奶奶就不停的交代老师多抱抱他们的孩子,后来一个月后其他的孩子都已经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可他还是每天哭闹着让一位老师抱着,就是因为他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不便,如果第一天爷爷奶奶对他说 别的孩子都没有抱,我们炜炜也很能干不需要抱 多给他一些鼓励,更不会让老师抱习惯,他肯定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早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生活中家长只有不轻易的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第二次、第三次。

2.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的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家长良好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对于3到5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做个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赞许形成习惯,对不良的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要指责他,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而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

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整洁清洁的习惯、喜欢看书的习惯等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时期是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很重要的。

这次在武汉 影子教师 跟岗学习中,永红幼儿园小四班的孩子习惯培养特别棒,从入园到放学一日的生活中每个孩子每个环节都做的特别好,就连家长们也配合的很不错,在开运动会之前老师要给家长开个会,老师在上面讲活动的安排,没有一位家长和孩子讲话,家长很认真的听孩子们也学着家长很耐心的听。农村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忙了一天从农田回来收拾好农具,把手脸洗干净,脏衣服不到处放,鞋袜摆放整齐,不要当着孩子面吸烟,不随地丢垃圾,说话不要带脏字等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的跟着学,长期坚持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切记简单粗暴

在农村幼儿园一线工作的老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家长和老师交流: 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特调皮不听话,在家他只怕棍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您尽管打他,我们家长不会介意的 。像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理解,他是想通过打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他不明白对孩子来说,孩子喜欢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和打骂,他的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能更加激起他的不良情绪和更多不良行为。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了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农村的家长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农村幼儿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必须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统化教育,3到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的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循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午餐要求做到 三净 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节日的教育, 三八 妇女节爱妈妈的教育, 六一 儿童节的好儿童的教育, 七一 爱党的教育等等。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三、培养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适合中大班幼儿),要让孩子自己说 我需要养成什么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地区遵守常规。

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 杰出人物好习惯进行榜样教育,身边的成人也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老师、还有身边的小朋友,老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需要持久的训练,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坚持训练,才能保持好习惯的养成。

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评估表扬,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才能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

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的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情随时与家长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要通过家长会,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的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结束语

作为一名农村幼儿老师这次有机会参加 20XX国培计划 的学习,让我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武汉永红幼儿园 影子老师 跟岗实习的一个月里让我受益匪浅,永红特别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幼儿的教育也应该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和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辛勤付出,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更轻松。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 侯桂兰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5年

《学前教育论稿》赵寄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

《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

浅谈角色游戏对托班幼儿的重要性

摘要:游戏是萌发幼儿才能的发端,同时它也和教育紧密相连。0到3岁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才能增长最迅速的时期,游戏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增进知识,增长才干,又在游戏中启迪智慧。通过游戏幼儿还学习与人交往的本领。所以说:游戏是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一把金钥匙。幼儿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幼儿各种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活动,而角色游戏因其固有特性而对幼儿的创造性、社会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其它游戏和其它活动所不可代替的作用。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游戏。

关键词:语言 环境 模仿 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则新颖有趣。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来说,由于自身的生长特性对于社会上的事物不会仔细去观察,也不会很在意。只会对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在意,尤其是对吃的,用的比较日常生活化打的东西。这时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要有心、留心、用心的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在平时的活动中积极鼓励,创造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前的我都只会按照相应的教材来对幼儿实行,结果现实与教材中反映的情况相反,并没有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对幼儿的深入了解,按照实际情况去考虑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我是一名托班教师,我们班的宝宝年龄较小,对于游戏而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打算在这学期尝试开展角色游戏,想寻找到一些真正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游戏方式,通过活动能在其中得到一些经验以及体会。我在班级布置的环节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创设了角色游戏区域,例如:娃娃家(幼儿喜欢模仿爸爸、妈妈的话语,动作,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提供一个能够展现自己的平台,根据一定的环境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更好的表现出来);甜甜糖果屋(对于糖的喜爱幼儿可是非同一般,教师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包糖果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小肌肉发展和感知物体的能力,还能在平日里收集一些糖果纸对相应的物体进行装饰,使得物体变的生动、美观)。

对于角色游戏的扮演可以丰富多彩,除了这些还有伤员救护站、银行、水果店的角色都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在我们班孩子特别喜欢汽车,采取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了游戏活动让幼儿扮演司机和乘客,在平日里还收集了一些关于车的的照片、玩具、零件和书籍等,一切关于“车”的资料。但是针对托班的幼儿来说,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发觉到这一阶段的孩子不具有自控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对于游戏规则意识还比较弱,所以常常会导致在相应的游戏活动中发生冲突、忽略游戏规则及常规事情的发生。给游戏活动的进行带来影响,教师不能限制孩子的活动,而是必要时提供适时、恰当的指导。考虑到如何正确的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引导,教师允许幼儿自由交往、自由实现自己的目的,幼儿虽然在游戏中具有一定的认知性、创造性、社会性,往往只是处在萌芽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知、体验。”所以,通常幼儿在游戏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注意观察幼儿是否能扮演角色,是否内容丰富,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何,幼儿的创造性如何。例如教师以角色身份进入游戏,利用语言提示指导游戏,教师可以加入游戏,担任游戏中的某一角色,以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提示、建议等方式予以指导。

对于托班角色游戏的指导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自然,适应孩子的发展需要

幼儿游戏的特点是轻松、愉快、自然。在组织托班孩子进行游戏时,我们应该根据宝宝的探索方向与兴趣需要来进行指导,我们要时时观察宝宝们的需要,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困难是什么,要自然温和地加入他们的探索,而绝不能横加干涉。

(二)重视随机教育,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作为托班的老师一定要时时发现孩子的新的兴趣点,了解宝宝,理解宝宝,在孩子有兴趣的时候,及时加以引导,这就是随机教育的核心点。我们知道周围的大千世界对宝宝们来说都是那么的神秘、有趣。他们对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会对任何人和任何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又是非常容易转移的。如:当他们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后,往往很快会被其他更新更多的外界事物所吸引。同样,在游戏时他们对一种游戏也不太会持续太长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家长善于并能及时发现宝宝游戏的兴趣点,并能根据孩子新的兴趣点来加以指导。

(三)丰富环境,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3岁前的孩子在探索外部世界时,喜欢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体验。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喜欢涂涂画画,喜欢翻翻瓶瓶罐罐,喜欢爬高爬低、钻来钻去……,在孩子对这些发生很大兴趣时,作为老师和家长最好的方法是为孩子创设一种可以自由探索的、丰富的环境,提供丰富安全的材料,有计划地激发孩子参与游戏,并让宝宝能够自由操作以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四)设置情景,使游戏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我们知道托班孩子的一日生活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在集体教学游戏活动中设置情景会使活动变得更生动有趣。如:在娃娃家的游戏活动“给娃娃穿衣服”,我就设置了一个情境。根据图片中出现的材料,要求幼儿按照材料上娃娃的穿着找出配对的衣服,衣服的颜色有红的、黄的、蓝的。

(五)追求简单,尽可能给予孩子明确指导

3 岁前孩子的思维是极其典型的行动思维,因此我们给予的游戏也必须简单易玩,给予的指导必须行动先导,语言简洁。对于我们托班孩子来说,有的年龄小的宝宝可能连表达都很困难,如让他来听老师繁琐的语言讲解游戏的规则与玩法,无疑消弱了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在和0-3岁的孩子做游戏时,我们就要追求简单的形式,只要我们的指导语言简单明确,再配合动作就行了,而不是舍近求远地想许多“新颖独特”的点子去“启发”孩子,应尽可能避免过多的复杂指导对宝宝的游戏起干扰和反作用。在选择一个角色游戏开展活动时教师要提供适量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懂得丰富游戏材料,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注意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考虑到幼儿年龄小不具有判断事物的能力,玩起来轻重难以把握,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选择的玩具材料一定要结实耐用,安全可靠。

每当孩子在参与一个游戏活动时往往所体现出来的以及需要注意的内容有:(1)托班的孩子变换角色快、多,呈不稳定性。(2)托班的孩子缺乏角色意识,但情感得到体验、尝试。(3)托班角色游戏主题的产生,需要老师提供种类丰富的玩具。(4)托班角色游戏情节的深入,还需要教师与幼儿投入的游戏,做孩子真正的玩伴。针对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抓住孩子的特点深入的进行探讨研究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角色游戏是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幼儿在这里可以随意的去和他人说话、交流,因此教师尽量给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谈不断丰富与人交往的经验,在愉快中获得语言的良好发展。在这个时期幼儿如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词汇量会日益增大,语言能力相对提高较快。反之,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语言培养,就会错过极好的发展时机。因此,我充分利用托班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具体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

托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依赖性很强,喜欢和自己最亲近的人说话,来到新的环境很难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托班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是一个开放的区域,在这里没有紧张的气氛,有的只是吸引人的玩具。因此,我将活动区布置的温馨舒适,并增设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心理上产生喜欢的情感,减少离开亲人的焦躁,缩短了和教师心里的距离,得到充分的放松,而且幼儿在游戏中是最喜欢说话的,这也是教师直接接触幼儿最好机会,在这里幼儿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那一份关爱;同时,这里教师又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一起交谈、一起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只要教师不吝啬自己的称赞语,对每个幼儿都有积极鼓励的态度,这样,幼儿那自信的话语就会脱口而出。如在娃娃家中我常鼓励幼儿按角色的要求说出自己要做的事情来;在积木区我还不失时机的寻找话题来和幼儿交谈,让幼儿讲出他在做什么,并一步步的引导幼儿顺着自己的思路讲下去,让幼儿借助自己的话语推动着游戏情节的发展,扩展了幼儿想象的空间;在美工区我又循循善诱和幼儿一起商量称赞的话语,在这里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接近了,幼儿获得了自信,建立了有效的语言交流,有了说的勇气。

二.树立语言模仿榜样,使幼儿学说会说

托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语言比较贫乏,也就影响了角色交往活动。如在交往中,常常说出不流利的话语,有时甚至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因此,在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愿望的同时,还要让幼儿掌握必要的语言学习技能。幼儿是最善于模仿的,因此,活动中我总十分注意自身的语言质量,常以朋友的身份饱满和情绪参加到活动中去,给幼儿树立语方模仿榜样。如娃娃家是一个学习语言的很好环境,我就常常以朋友或客人的身份来到家中和孩子们一起畅谈交流,并间插示范一些话语,渐渐地幼儿就学会说了:当有客人来时孩子们会把“您好,请进”、“请坐下”、“请您喝茶”等一系列待客言语向你说来;有时客人还会受到邀请,参加娃娃的生日宴会呢。托班的幼儿在语言表达不了的情况下常常会以动手来解决,我就教幼儿学说“借我玩玩好吗?”、“我俩一块玩吧”、“谢谢你”、“不用谢”等一些能解决问题的话语。同时孩子们还把这些词汇及用语熟练地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他们在与人的交往中迅速地发展了语言丰富了词汇。幼儿有的口齿不清楚,发音不清楚,在游戏中我注意及时纠正,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说话,学习得很顺利。

三.培养托班幼儿对语言交流的兴趣

1.尽量和托班幼儿多说。

与托班幼儿说话,应不放过任何机会,随时进行。幼儿起床,可问他梦见什么;放学回家,可问问幼儿在家里的情况;午餐后休息,可聊聊上午的见闻。角色游戏、区角活动可玩边聊;看节目、阅读时,也可以就节目或书本的内容简单地谈谈,还可以提些问题让孩子思考。外出时与孩子散步、游公园,可见事论事……总之,只要和幼儿在一起,就要尽量和幼儿多说话,即使是婴儿,经常与其逗话,婴儿也会变得异常活泼。孩子需要成人的关心。

2.激发托班幼儿说活的兴趣。

良好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为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更要想办法激发他说话,可找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同孩子一道玩,边玩边与孩子交谈。交谈时,应多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可以问孩子:“小花猫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孩子会说:“小花猫饿了会去捉老鼠吃。”“到哪里去捉?怎么捉呢? ”或引导孩子多看、多想,让他有话可说。还可以找几幅图片给孩子看,看后让孩子讲给成人听,引发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平时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这样,孩子的话才能逐步多起来。

3.不打断幼儿的话。

当幼儿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幼儿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幼儿把话说完,如幼儿说:“老师,我想看……” 知道孩子想看动画节目,便打断幼儿的话:“想看动画片吗?不要动,让老师来开电视机。”长此以往,幼儿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幼儿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成人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语言作为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在人际交往中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成为进行知识、经验交流所必须的工具,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托班的幼儿他们的大脑已迅速发展起来,听觉器官也相应成熟,能分辨和模仿成人的语言,具备了语言学习的生理基础。

总之,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幼儿自己的世界。教师要让幼儿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只有充分的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在组织托班角色游戏中要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给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及满足。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 教育 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 《理想人: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摘要:玛丽亚?蒙台梭利从 儿童 身心特点出发,形成了其教育理念中的理想人。理想的儿童是“正常”的,教师是“科学家”般的指导者。这些理想假设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和观念的改变仍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想儿童 理想教师 蒙台梭利 蒙氏开创“儿童之家”,进行教育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她在生理心理学、形态人类学、医学和实验科学等理论的奠基下, 总结 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及自身教育实践掌握的一手材料的支撑,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和教师观。 一、理想儿童 1.健全的人格 儿童有自己“正在进行式”的独特人格,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遵守的规律。但成年人却因婴儿出生后的伶弱状态产生错误的认知――自认为是儿童的塑造者、恩人和拥有者。把帮助视为一种职责,把儿童当做自己的拥有物――试图胡乱干预儿童的自然生长,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意志,把儿童塞入成人的世界。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时,正处于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的这些行为不仅阻碍、扭曲了儿童的自然天性,也使自己的人格悄悄潜入儿童之中,从而压抑甚至剥夺儿童尚未成熟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力量的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的这种“潜在生命力”朝着“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以帮助“潜在生命力”走向“正常化”,儿童成长“正常化”。 2.身心健康,感觉正确 在后天成长中,由于一些内外在因素,导致孩子发育迟缓或异常,造成身体畸形。在3岁至6岁这一阶段,成人应注意幼儿保健,必须用 体操 锻炼来保护儿童,其主要形式是练习走步。通过齐步行进操和自由游戏、搬运、开关门、穿脱衣、发音练习等保护和促进体格正常发育及肌肉协调。 心理偏离正轨能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引起许多身体疾病和身体状态缺陷。例如,心理问题会导致儿童贪食,也会导致儿童拒绝吃东西,而饮食的失调会导致疾病。潜意识的心理紊乱会支配一个人的生理规律,只有当他脱离了让他不愉快的处境时,这些疾病和病态才会自动消失。所以,应将儿童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活动的环境中,使其心理回归或维持正轨。 感觉是探知、理解、适应外界的联络通道,与生活息息相关。感觉的合理发展是适应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准备。在3岁到7岁这段感觉形成期,通过感觉训练能帮助感觉器官的发展,发现并纠正一些缺陷(如耳聋、眼睛近视等),提高感觉能力。 3.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有吸收力的心理和敏感期。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也非成人和外界环境随意塑造的蜡或泥,而是自我吸收创造。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人们没发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儿童这种巨大力量,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压抑其本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使得儿童在特定时期有一种对某些事物的特殊感受力。儿童会对这些事物投入极关注和耐心,忽视其他事物。这种热情产生于儿童无意识的深处,但因此满足了其精神需要。儿童通过一个个敏感期,取得自己所需,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成人总是在儿童关注状态下将其打断,或者颁布禁令禁止其关注。 儿童既有吸收 文化 的本能,蒙台梭利进而说明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工作”,使儿童的潜在生命力在与外界的作用中进行自我建构、纠正、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即是儿童教育的目的。如果成人忽视儿童的自我教育,过分强调他人教育,难免会造成儿童的被动学习,依赖外界的推动、命令,丧失自律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应保护儿童的主动性和吸收本能,改变传统的监管式、灌输式教育,为儿童创造满足其需要的适宜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与学习,进行自我教育。 二、理想的教师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的统治者、学生的监管者、资源的支配者,而将儿童当做需要培植灌溉的花木,将教育作为一种工作职责。所履行的职责只是灌输各种干巴零碎的知识,强制规定儿童的行为,实际上抑制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窒息了儿童的自我表现。教师应改称为“指导者”,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观察,及时加以指导,让儿童朝积极方向自由发展。 1.科学家与 __ 蒙台梭利认为,应将科学家直接引入学校领域,同时把教师提高到科学家水平。这个科学家水平不仅指外部的机械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科学家精神――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充满着热爱和忘我精神。即是说应更多地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而非机械技巧,从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唤醒对于研究人的科学家般的热情和兴趣,及培养善于把儿童当做独特的个体来看待的能力。 耶稣:“谁变得像一个孩子,谁就是最伟大的。”听到这种言论的信徒,为达到这种境界,充满尊敬和好奇的心情去细心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即使是这种观察者,也成不了新型教师。但若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__的虔诚与热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那这个教师将向孩子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2.学习者 教师只靠独自研究为他的使命做准备,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得到引导,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及坏脾性,而非一味纠正儿童的错误。教师以崇高的责任作为借口,掩饰自己的缺陷,事实上,这些最根深蒂固的缺陷会妨碍他与儿童的关系。 傲慢和发怒是其基本缺点。教师傲慢地认为他对儿童的一切都要负责。这种傲慢会导致某种虚假的尊严,甚至还要求得到尊重。而发怒是对儿童反抗的怒火,荫蔽在傲慢之下,在儿童要表现自己的微弱意图时,发怒就发展成一种暴虐专制,藐视商议。但儿童尚不能理解这些,他们接受暴虐专制,当受到责备时,总感到是自己有错,在学会反抗前就已经习惯并相信这种暴虐专制是完全为他好。这些缺陷是成人所特有的偏见,毫无疑问会阻碍教师理解儿童。成为有效的教师,必须去除这些缺陷,学会谦恭、慈爱、沉静、宽容这些有助于平衡和教学的美德。这对当前我国频发师生暴力事件的状况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3.观察者 一个新型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观察”能力。成人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以观察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观察品质包括各种各样的细小品质,比如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能正确地观察审度事物,只能意识到自己暂时的欲望满足,逃脱真正的工作,也不能对那些微小事物予以足够的重视。 儿童的许多缺陷,后来之所以很难弥补,是在最主要时期被忽视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入微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观察态度应是积极的、科学的和神圣的。因为他要通过细致观察使自己准确地区分真理与谬误,且只有人才能去观察人这个特殊而神圣的对象。 4.指导者与环境管理者 注意儿童的环境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个阶段。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有效持久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将所有教具都依次摆放,永远保持美丽、光泽与完美,营造对于儿童来说一切东西都是新颖、完整、可随意使用的环境。这也意味着教师本身在仪表上应富有吸引力,并保持整洁、沉稳、庄严,赢得儿童信任和尊敬。还应留心自己的举止。教师的仪表是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本身是儿童世界的最重要部分。 对儿童的必要干涉是教师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若不断打扰别人,教师最实际的 措施 就是打断他,既可以采取惊叫的方式,也可以对打扰别人的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和充满深情的兴趣。 但当儿童专心工作时,教师切忌打搅他,以免中断其积极关注,阻碍其自然的发展。儿童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开始专心于某项工作,教师从他身边走过哪怕只说声“好”,也会使这第一步像肥皂泡一样消失。儿童对某事感到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去帮助他,否则会使其丧失克服困难的兴趣。教师必须随时留心孩子的状况,谨慎地安排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自己行动、决定和思考。 三、评价 蒙台梭利站在幼儿教育的角度,运用多方面理论知识,提出了对儿童、教师的理想假设与要求。她的见解独特,对很多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和谬误,比如夸大了儿童的先天潜能和自主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作用,主张的环境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但她的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对儿童的认识与尊重,主张儿童的自由独立,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反对奖惩、教师满堂灌,对改变当今的儿童观念、灌输式教育、被动学习、功利教育以及分数论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邵夏珍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中国发展出版社. [2]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宋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三维审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5-8 [4]梅纳新.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 教学 方法 [J].中州大学学报.2002,(4):51-53 作者简介 符美华(1995-)女,汉,四川达州,本科,西华师范大学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4).

[6]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7]高潇怡,庞丽娟.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03).

[8]任淑萍.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9]史献平.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10]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

[11]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01).

[12]肖川.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辽宁教育,2007,(Z1).

[13]刘莉,杨艳芳.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14]黄乾玉.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15]吕国光,王嘉毅.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

[16]姜美玲.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17]王永跃.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18]康武.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数学教育学报,2003,(02).

[19]林智中,张爽.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08).

[20]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04).

[1]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张婉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5]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6]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邢羽佳.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9]钟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贾玉新着.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12]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3]王牧华,靳玉乐.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

[14]徐朝,王舟.从非言语语看涵化与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中非言语语的调查[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02)

[15]张银萍.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16]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17]周鹏生.国内外教师体态语研究之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09)

[18]姜美芬.师幼体态互动的适时与适态[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15)

[19](美)桑德拉·黑贝尔斯(SaundraHybels),(美)里查德·威沃尔着,李业昆译.有效沟通[M].华夏出版社,2002

[20]刘云艳主编.幼儿园教学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沈龙明着.课堂教学艺术断想录[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22]王明利.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23]吴海云.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有效性初探[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05)

[1]张石伟.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2]牛银平.兰州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比较[J].当代学前教育.2010(03)

[3]陈思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5]胡彩云,李志宇.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6)

[6]刘晓晔.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

[7]张文钧.幼儿园全女性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9]林小敏.幼儿园科研活动中园长的道德领导[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1]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2]冷雪姣.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3]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4]周爱保,马小凤,青柳肇.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6(04)

[15]曾晓东.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 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 鲍小如.徽州地区举办自制玩具展览[J].安徽教育,1980,(4):40-43.

[4] 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 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7] 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8] 肖岚. 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 江苏政协. 2011(06)

[9] 戴莉.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7(03)

[10] 陈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J]. 才智. 2012(34)

[11] 卢云舒.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Y县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赵著.幼儿园混龄课程园本化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 (10)

[3]何影仪.混龄分班一一一种特别适合我国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形式[J].教育导刊.1999(55)

[4]王晓芬.国外幼儿园混龄教育研究概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03)

[5]玛丽亚·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有吸收力的心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94-208.

[6]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7]Elks, S, Rogoff, B and Cromer. segregation i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Developmeng Psychology,1981(7).

[8]张更立.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9]李南.丹麦幼儿园的“零”教育及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10]珍妮特·摩伊蕾斯著.刘炎等译.仅仅是游戏吗游戏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尼尔·本内特等著.刘炎等译.通过游戏来教一教师观念与课堂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罗文军.践行蒙台梭利混龄教育困难的原因探析[J],教育求索,2011(4).

[13]张俊楠.混龄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于发展[J],剑南文学,2011

[14]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2-203.

[15]束从敏.论儿童“教”儿童[J].幼儿教育,2001(12).

[16]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2

[17]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16-117(5).230.

[18]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9]赵莹莹.浅谈混龄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实践价值[[J].活力,2010,(4)

[20]张博.学前混龄教育应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模式[[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2)

[2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肖咏捷译.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2.

[22] [23]吴育红,季燕.对幼儿教师开展混龄活动的态度及指导状况的调查[J].幼教园地,2006, (4)

[24]胡瑛.对我园实施混龄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5(Z6)

[25]Evelyn , Mental Hygiene in the Kindergarten, NEA Journa1,44(February 1955),.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为读者和审阅专家提供了与论文有关的文献题录,便于检索,以达到共享信息资源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幼儿园教育》,李季湄、肖湘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学前教育论稿》,赵寄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吴文菊,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侯桂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6、《公关心理学》,张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7、《中国科技创新导刊》.周敏.培养小班幼儿安全意识的几点策略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03(c)-0213-01

8、刘馨.成利新.幼儿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家长对其认知的调查.学前教育研究

9、陈帼眉、程学超.学前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朱良.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学前教育研究,

11、芦根荣.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命教育

12、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第三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13、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4、《教师报》,樊赛花.创设人文教育环境培养幼儿安全意识[J].

[1] 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Flege(1987).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to pronounce foreign language .Applied .

[3] [意大利]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吴牧之.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双语教育网,2004.

[5] [美国]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 强海燕,赵琳,西格尔.幼儿英语浸入式教育活动[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9] 哈默,田贵森.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10] 边静.TPR教学法在儿童英语学习中的运用[M].宿州学院学报,.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16] John Lybolt,Catherine pre—school Language[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2003.

[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

[11]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