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心理杂志壹心理

发布时间:2024-07-04 19:48:59

心理杂志壹心理

公司,你都信吗,忽悠人的,我上当了, 大家千万不要上当!

是正规的,壹心理是中国首家心理咨询平台,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心理学在线平台。平台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心理咨询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咨询师,也可以在平台上免费进行心理咨询,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心理咨询平台。壹心理是正规的,我在上面咨询过,感觉还可以。

【一句话推荐】 什么原因,使一个好人成为了恶魔?【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他大部分的职业生涯中,都在研究“邪恶心理学”,并且他的学术背景也非常强大。他毕业于耶鲁大学,然后先后在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名校任教。现在,他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荣退教授。入门级的心理学畅销书《心理学与生活》也是他的手笔。【音频简介】在这本《路西法效应》中,作者会先从环境与性格的关系这个概念入手,先教我们了解,在一些特定环境下,人的性格可以发生什么样的转变。接着,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环境对人产生影响的原因。最后,我们试图找出,人们抵御环境带来“坏影响”的方法。【你将听到】 1. 环境对性格的影响? 2. 一个普通的好人为什么会犯下滔天罪行? 3. 环境为什么可以影响人? 4. 一个人如何抵御环境的影响?【本书金句】 1、心灵拥有其自我栖息之地,在其中可能创造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能创造出天堂中的地狱。 2、平凡人要对其同类最残酷与堕落的卑劣行为负责,而我主张“英雄主义的平庸性”。 3、人终究是良善的,人们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利用个体的力量来挑战情境与系统力量。【音频文稿】1 大家好,这一期音频将为讲述的是《路西法效应》的第二部分。在本书拆解的第一部分,我们探讨了环境可以使人的性格发生什么样的改变。环境对人不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丧失人性,这样的人往往会否定他人的价值,享受恶行带来的快感;另一方面则是环境会使人丧失个人的主见与独特性。这样的人可能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也可能会厌恶那些挑战权威而使自己利益受损的人。接着,我们今天就来说这本书要探讨第二个问题,那就是“环境为什么可以影响人?”2 咱们中国有一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按照老祖宗的逻辑,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老祖宗说的话根本就不对,很多人长大后的性格和小时候相差甚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时候的玩伴,长大后却聊不到一处去的原因。可能就因为一个读了大学,一个去了职高。或者是一个去了国企,一个去了做销售。不同的环境使他们再见面的时候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人还是那个人性格的变化却让人产生强烈的陌生感。之所以会这样,他们心里也明白,环境的不同使性格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最终走上了不同的轨迹。那么,为什么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呢?首先是因为在系统的威力下,人会不由自主地服从权威。在作者菲利普·津巴多看来,系统对人性格的影响最大,几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系统这么厉害,那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啊,一个组织之所以能被称为系统,主要是因为,系统有制度的支持、威权的保证以及获得资源的渠道。有这三样保障,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顺应系统的规则。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简便的活法,不费劲就能获得安全感。就算真遇到什么困难,团队作战总好过单打独斗。举个例子,有一本书叫《不死的中国人》。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最重要报纸《晚邮报》和《共和国报》的两名记者。书中讲述了一群移民意大利的中国人中,如何依靠“报团”在意大利扎根。刚到意大利的中国人大多生活艰难,只能卖苦力。有人想开店,却因为信用不足无法向银行贷款。这些华人就想了一个办法,他们组建了自己的社团,有人需要筹款就到社团里筹。久而久之,社团形成了互帮互助的风气,如果有人在别人筹款的时候,找借口不帮忙,他以后需要筹款的时候也没人帮他。这里的社团就想当于一个小系统,互帮互助的风气就是系统的规则。顺应规则让人有利可图,人们在顺应规则的同时,个性中不太切合系统的部分慢慢会消失,性格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改变。说回前面玩伴的例子。明明小时候玩得来的两个人为什么越来越陌生?很大程度上和他们必须适应不同的规则有关。读大学的人需要适应大学里的规则,读职高的人需要适应职高里的规则。在国企工作的人要适应国企的规则,做销售的人要遵循销售的规则。不同的规则,使两个人的性格差异越来越明显。因此,两个对彼此的感觉也越来越陌生。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这个规则究竟是指什么呢?这个规则可以是纪律、是团体共识,也可以是整个大环境的价值观,或者是某个地方的风俗。就拿我们熟悉的企业来说,它的规则可以是明文规定的纪律,也可以是一直在宣扬的企业文化。我们到了一家企业,我们就要想办法适应它。比如说,华为鼓励员工“加班”,再懒散的人到了华为,都需要适应它的“加班”文化;又比如说,新东方希望它的老师讲课要有趣,那一个再内向的人到了新东方,在课堂上至少都要尝试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不愿意适应某个企业的文化,往往就要做好随时离开的准备。不愿意服从企业文化还可以选择离开。可当整个大环境充斥着某种价值观,而一些人又不愿意服从的时候,这些人往往会吃很多苦头。比如说,大龄“剩男剩女”遭到父母的催婚。虽然时代有些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认为结婚、生子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方式,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仍然是要求年轻人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如果他们不愿意这么做,很有可能就会迎来身边人异样的目光。所以,很多大龄青年他们嘴上可能说不想结婚,不愿意生子,但过不了几年,他们可能就会结婚,生孩子等等。而这也不见得是被父母逼迫的结果,很有可能也是他们为了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而做的自愿改变。观点上的不同可能会让少数人有被排挤的感觉,这些人可以选择改变,也可以选择不改变,系统不会插手;但有一种情况,系统会采取惩罚的手段,强制某人改变。这种情况就是不遵守纪律、法律。有一句话说的好,那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在学校里必须遵守校规,比如说不能迟到、早退,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员工在企业中必须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不能玩忽职守,否则也会受到惩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相关的法律,不能违法犯罪,否则也会受到惩罚。可能有人会想,为什么系统要对人进行强制改变呢?原因很简单。一个人不遵守纪律、法律,会影响到整个群体;一群人不遵守纪律、法律则会影响社会。举个例子,春秋战国时期,孙武为吴国训练女兵,女兵的头由吴国的宠妃担任。那些女人并没有作战的意识,她们在操练的过程中并不认真,只顾自己嬉笑打闹。孙武为了保障军纪,杀掉了吴王的宠妃,女兵的操练才得以顺利进行。可能也有人会说,并不是所有的惩罚都对人有改变的功效。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布鲁诺,他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而被教会处以火刑。他知道自己的观点具有颠覆性,一定会引来教会的审判,但他还是选择了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伟人毕竟有限。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会因为害怕惩罚而任由系统改造自己。即使是哥白尼,他也是等到自己快死的时候,才发表的“日心说”。总的来说,系统的权威使它对人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人们为了心中的安全感或者避免被惩罚,会改变自己主动适应系统的规则。除此之外,系统在人们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这主要是因为,系统是权威的代表,人们大多相信权威说的话,很少有人会去质疑。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件事情如果我们自己跟父母说,他们通常都不信。比如说,他们不需要吃那么多保健品,注意营养均衡和锻炼就够了,但他们还是会被一些推销保健品的人忽悠得乖乖掏出钱包,怎么说都不听。但如果这时候,某个公众号正好在讲保健品的黑幕,我们转发给父母看,他们才有可能认真考虑我们说的话。虽然公众号已经都烂大街了,公众号发布的文章算是“百家争鸣”,无法代表什么权威;但是父母对媒体的印象还停留几十年前,那个时候公开发布的文章,可能就代表着某种公信力,是不可以乱说的。公众号都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就更别提一些实打实的权威的机构了。有时候,一些不好的行为,如果得到权威机构的官方认可,很多人也会信以为真。例如,日本侵华的时候,很多日本人并不觉得自己是在侵略。之所以会这样,就是日本官方宣传的结果。他们号称自己是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的是亚洲整体的繁荣。别的国家几乎没有人信日本的这一套鬼话,日本国内却有不少人都相信政府这样的说辞。对他们来说,战场上的烧杀劫掠,都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必经之路。所以说,如果某机构带节奏,聚集一些人来做坏事。那么越是权威的机构,越有优势。因为越是权威的机构,越容易把普通人洗脑。到最后,普通人说不定还意识不到自己是在作恶。3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官方把恶行合理化的伎俩,以迷惑性的词汇将恶行赋予好事的名义。这种技巧的心理学基础就是认知失调理论。那么认知失调究竟是什么呢?比如说明明处于戒酒的阶段,但公司聚餐的时候没忍住还是喝了酒。虽然心里知道不该喝,但还是会安慰自己,一切都是应酬,是为了工作;又比如说婆婆明明知道干涉媳妇人身自由不对,但她们还是会安慰自己,认为自己是在管教媳妇,是为了整个家好;又比如说家暴,很多家长打小孩,明明是自己没有控制好情绪,但他们会安慰自己是小孩不懂事。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认知失调的最大特征是,人的想法与行为不一致。当人的想法与行为不一致时,人会感到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会通过合理化自己行为的方法,换取自己的心安理得。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通过合理化行为换取心安理得”的绝佳例子。男主派因为一次海上风暴,在大海上漂流了很多天,他在获救前靠吃亲人的尸体存活。吃尸体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男主自己也不能接受。所以男主为了让自己心理上好过一点,他给自己编造了一个美妙的故事,捏造了一个他与老虎漂流的故事。最后,大家和他自己都认为,他是在上帝的恩典下活下来的。有一句话说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当男主不停地赞颂上帝的伟大的时候,他自己也开始相信这就是真相。认知失调理论帮助他把悲惨的经历抛诸脑后,从而可以只记得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可能有人会担心,认知失调理论的存在会合理化一切恶行,也会合理化一切伤害。那么,这个世界的善与恶就会变得难以区分。其实并不会这样。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根据作者林奕含的真人遭遇改编,故事中的房思琪因遭到老师的诱奸,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说服自己爱上老师,并和老师保持多年的关系。房思琪强迫自己爱上老师的行为可以算作是一种认知失调,如果她真爱上了,房思琪也许不会自杀。可是,房思琪迷惑自己的行为并没有见效,她始终记得老师带来的伤害,从而没有爱上老师。也正是因为如此,小说的结局以房思琪住进疯人院而告终。故事外的作者林奕含也像房思琪一样,尝试过去爱老师,但她也和房思琪一样,因为总是记得老师的伤害而没有爱上老师,从而不得不面对惨痛的现实,最后她以自杀而告终。所以说,认知失调也许会使旁观者合理化恶行,遮掩罪行,美化悲剧。但对于真正的受害者来说,认知失调可能也无法掩饰罪恶。4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环境对人产生影响还有可能与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关。生活中,一个乖巧懂事、成绩好的孩子往往比调皮捣蛋的孩子得到的表扬多。很多人可能认为乖巧懂事,成绩又好的孩子,当然会得到很多夸奖。殊不知,也许恰恰是夸奖让孩子变得乖巧、懂事,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举个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从每个班随机抽取3个人,一共抽取了18个人。然后,他把这18个人的名字告诉校长,说这18个人智商非常高,将来会取得非凡的成就。校长在罗森塔尔走后,就把这18个人当作重点对象培养。多年后,等到罗森塔尔回到学校,想对那18个人进行后续访问时,那18个人果然都如罗森塔尔预测的那样,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什么随机抽出的18个人都那么优秀呢?这是个巧合吗?用巧合来解释这个实验,显得太肤浅。其实,这则实验反映了我们要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效应是说,人收到权威给出的积极暗示时,会信以为真,然后潜意识朝着他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校长都是权威的标志。对校长来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是权威。一个专家能够明确指出18个人是天才,这肯定是真的。所以,在罗森塔尔走后,校长会对这18个人格外关注。这18个人表现很好,校长会认为是罗森塔尔预测得准;这18个人表现不好,校长则会为这18个人找借口。而对这18个人来说,校长是权威。在这18个人眼中,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能分辨出哪个孩子有天资,能够成才;哪个比较平庸,一辈子就那样。所以,校长的话对那18个孩子就构成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他们也因此相信自己具有天赋和潜能的。从此,他们对学习、工作充满了干劲。校长的态度和18人的表现形成了良性循环,18人也因此获得了非凡的成就。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包含了权威对人们的积极影响,也包括了权威对人们的消极影响。 作者菲利普·津巴多在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公开强调棕色眼珠的孩子不聪明,结果孩子们信以为真,棕色眼珠的孩子遭到其他孩子的排挤;后来,老师纠正了这个说法,他说自己搞错了,是棕色眼珠会比较聪明。结果棕色孩子的信心立即大涨,其他孩子也不再排挤拥有棕色眼球的孩子。5 好了,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探讨了《路西法效应》的第二部分内容,解决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环境为什么可以影响人?”首先是因为在系统的威力下,人会不由自主地服从权威。系统能起这么大作用,主要是因为有制度的支持、威权的保证以及获得资源的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选择顺应规则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不受惩罚。其次是因为认知失调的心理原理在起作用。认知失调是说人的想法与行为不一致时,人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从而使悲剧被美化。不过,对于真正的受害者来说,罪行很难被掩盖。最后是因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会使人不自觉地相信权威给的肯定,并朝着他所预测的方向前行。好了,以上就是第二部分所说的内容.到这里,我们不仅了解了环境会使人的性格发生什么样的转变,而且知道了环境对人性格产生影响的原因。那么在接着下来,我们继续来探讨本书的第三个内容:那就是,人真的有什么办法,可以抵御环境所带来的“坏”影响。感谢你的收听,《路西法效应》的第二部分就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新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一部分再见。

你好,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比较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护理与心理杂志

综述 护士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摘要:工作倦怠是一种和工作情境有关的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多发生于护理工作人员之间,它可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并易导致护士脱离护理队伍,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对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能够为预防和干预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也为改善护士身心健康、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士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工作倦怠    护士    相关因素 美国临床及社会心理学家Fredenberger和Maslach及国内李小妹等发现:护士作为服务于人群的职业群体,容易在工作中逐渐出现倦怠,并有自卑、冷漠、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表现,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甚至辞职的倾向增加。它可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并易导致护士脱离护理队伍,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1]。就个体而言,工作倦怠对护士的工作和生活皆有影响,护士群体因工作倦怠而在工作中表现为态度冷漠、离职意向增加,这些改变则会间接地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并造成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8]。它还会直接对护士造成情感、认知上的消极改变,给护士带来生理上的影响,包括血脂、血糖、血压、心电图异常等[15]。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工作倦怠(Job Burnout),也称职业倦怠或工作疲溃。Mosby字典指出倦怠感是指精神或躯体能量耗竭的一种状态,一般是经过一段时期的慢性压力后产生的,且这种压力是与工作有关,无法缓解的,有时会引起躯体疾病,是一种与工作情境有关的心理上的综合病症。从三个维度来讲,工作倦怠即情感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倾向(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消失(diminishedpersonal accomplishment)。其中情感枯竭是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它代表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指一种情感上过度的付出感和资源的耗尽感。去人性化倾向代表工作倦怠的人际情境维度,是指在工作中对他人消极、冷漠、愤世嫉俗的态度或情绪。个人成就感消失则代表工作倦怠感的自我评价维度,指自我能力感降低及倾向于对自己的工作作出消极的评价。Maslach等认为这三个维度在倦怠发展的过程中次第促进出现,也有学者认为三者的发生顺序恰恰与之相反,还有的则认为三者并无发生的先后顺序,它们可以独立甚至同时出现[2]。初看,工作倦怠和工作应激、抑郁的概念似乎很相似,实际则有所区别。其中工作应激是工作倦怠形成的前因,存在工作应激不一定发展成工作倦怠:而抑郁则具有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普遍指向性,不同于工作倦怠单一的工作情境指向性[17]。 2  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 社会因素 工作负荷过重  在我国,护士缺编严重,长期超负荷工作和“三班倒”的工作制使护理人员生活无规律,长此以往导致用心脑过度,身体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容易造成精神疲劳。 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也称为角色压力)是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角色压力水平越高,护士职业倦怠水平越高【9】。临床工作职责不明确导致护士从事大量非护理性工作。由于护士多为女性,她们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起妻子、母亲的角色。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及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使护士感到角色压力过重。多重的角色,以及过多过高的角色要求常常使护士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 个体特征因素 人口统计学特征 人口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变量与工作倦怠感有关。其中,年龄与变量的相关最为稳定。低工作年限的护士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感,高学历的年轻护士工作倦怠感高于低学历的护士【3】。女性医护人员在情绪衰竭方面要显著高于男性医护人员,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工作倦怠。在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方面男女性别上无明显差异【10】。ICU、急诊科、儿科等科室护士患工作倦怠的比例较高【4~5】。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工作倦怠【11】。护理管理者应对离异、单身群体、高学历护士给予特别关注。在编护士比合同护士及护生倦怠程度低。 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在同一工作环境中,管理相同、教育和经验背景相同的个体对相同的压力源通常有不同的反应。具有倔强、低自尊、外控性、神经质、A型性格、感觉型、防御性应对、缺乏耐性以及采用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工作倦怠【12】。A型人格医护人员与B型人格医护人员相比,情绪衰竭维度得分高,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低,去人格化程度得分高【13】。护士的情绪控制与自我成就感与医生比较略显不足【14】。 3.护士产生工作倦怠感的相关因素 情感枯竭 情感枯竭是一种因情感资源耗尽而出现的极度疲惫状态。由于护士的工作多数要在与病人进行接触中完成,因此大的工作量必定也伴随着对病患更多的情感付出,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情感枯竭,而当抢救无效、病人死亡时,护士还可能因此受到家属的责难或医生、领导的批评,辛苦的劳动得不到肯定,由此可能更易导致情感枯竭。 去人格化 去人格化是工作倦怠的人际情境维度,表现为将服务对象当作物体看待,态度消极、冷漠。当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低时,去人格化程度亦高,其服务态度则较冷漠。惟有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才能提高其工作质量。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新护士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并应在新护士独立工作前考察其是否能胜任工作,以避免工作时出现较高的去人格化程度,影响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个人成就感丧失 个人成就感丧失的特征是倾向于对自己作出负面的评价,感觉工作能力衰退、自尊心下降。 应付方式与工作倦怠感 国内已有研究证实积极或消极的应付方式和工作倦怠相关,退避应付方式和情感枯竭呈正相关,自责应付方式兼与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倾向呈正相关,解决问题应付方式则和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因此,性格特点可能是应付方式影响个体情感枯竭程度的深层原因。 4.工作倦怠感在不同护士群体中的分布情况 有研究表明,急诊护士的情感枯竭相对较高,去人格化倾向较低,资历较浅的急诊护士则个人成就感较低[20]。儿科护士由于要面对大量患儿家属的要求而更易发生工作倦怠感。精神科护士则由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多数难以解决而容易发生工作倦怠感[21]。此外,单身者比已婚者更易出现工作倦怠,而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更易产生工作倦怠。在居住环境方面,于集体宿舍居住者工作倦怠更高。在年龄方面, 则是26—30岁的护士更易出现工作倦怠[22]。 5.常用测量工具 西班牙学Moreno-Jim6nez于1998年编制了(Nursing Burnout Scale,NBS)护士职业倦怠量,涵盖工作环境、人格特征和对压力源不同的应对方式3方面因素,人格特征是倦怠量表测评护士职业倦怠程度的主要因素。核心量表包括以下5个内容即护士工作中常见的压力源、职业倦怠、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描述护士倦怠的生理心理因素。该量表采用1至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高[19]。 6. 护士工作倦怠的干预措施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避免长期工作量超负荷 建立弹性排班制度和护士资源的科间流动机制是应对这一现象的有效措施。首先,应清楚界定护理工作的范畴,将不属于护理工作的内容交给护士以外的人员完成;其次,应该对不同能力、不同年资、不同学历的护士进行分层次安排使用,使个体在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所长;最后,依据各时间段工作内容的分布情况来安排护理人力资源,以此组合成各岗位的工作程序,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 为护士提供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面对应激性事件时从外部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主要是指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在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情绪性社会支持包括谈话、倾听以及表达关心和同情[12]。有调查显示,来自上级的支持比来自同事更重要,来自家庭、朋友的非正式支持可以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7]。管理者可组织集体活动以增加护士的社会交际、营造团结互助的集体文化、帮助协调护士与家人和同事的关系、在护士遇到物质上的困难时尽量提供帮助等。同时,还应让护士感受到管理者亲和、乐于助人的一面,使得护士在需要帮助时主动来寻求支持。 让护士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 护士是医院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接触病人最多,关注她们的工作状态和需求,让护士参与到管理的决策过程是实现这一点的捷径。在医院和病区的管理中,尤其在制订和护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多听取护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得到护士的认可。护士的需求因此得到满足、工作状况亦得到改善,并能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尊重和支持,她们的工作倦怠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其工作质量亦因此而提高。 保证护士的正常休息 休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压力所带来的身心疲惫,帮助工作人员维持高效的工作状态。但在实际工作中,护士的休息时间和正常休假常常被剥夺。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以保证护士的正常休息和休假,此外,还可通过合理安排上下班时间、优化工作环境、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帮助护士短时地放松自己。 维护良好的医护关系 良好的医护关系,医护配合的默契程度对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有着显著的影响。科室应多安排医生和护士进行沟通,护士长应尽量抽时间参加医师的查房和病例讨论,并可邀请经治医师参加护士的病例讨论。同时,科室还可多安排医护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使医生和护士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互相了解对方的职业内容、观念,理解对方的角色期待,从而在工作中能相互体谅,减少冲突的发生。 对护士进行沟通技能培训,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沟通技巧可减轻工作倦怠的程度,开展沟通技能的学习非常有必要,在工作中文明用语的频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缓解护患冲突。良好的护患关系,也可以缓解护士工作压力,从而有效避免工作倦怠。 对护士开展应付方式指导 对护士开展应付方式指导,可以有效地消除应激源。如指导护士进行放松训练,以控制工作压力所致的不良心身反应;或者指导护士通过适当的活动转移个人对工作压力的关注,缓解各种负性情绪等。 个体的策略 为预防和改善工作倦怠状态,护士不仅要客观认识造成工作倦怠的因素,还要积极地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首先应注重培养外向的性格,在工作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倔强、任性[17],其次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注重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护士还应学习并保持有效的应对能力[26],提高自身在挫折面前的内控感,必须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克服偏见,寻找积极的减压方式以应对其情绪困扰,最后个体还应对工作有理性的认识,对工作目标的期望切合实际。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组织变革速度加快,职业不稳定性加剧,使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对于护理人员而言,职业倦怠是直接影响护士工作效率的重要职业危险因素,随着人们对倦怠问题关注的急剧增加,为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维持护理队伍的稳定,对护士工作倦怠进行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切实解决了相关问题,才能预防和降低工作倦怠。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J.Staffburnout.Journal of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 [2]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3]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4]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冯莺,骆宏,叶志弘.MBI量表在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测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7):477—479 [6]王树珍,赵琦.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FJ].护理研究,2008,22(9):2292 [7]李靖.枯竭研究进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2):286—290. [8]陈晓.临床护士社会支持、工作倦怠两因素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6~8 [9]席波,李军.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5):3—5 [10]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刀.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0—172 [11]程灶火,谭林湘.艾森克个性问卷理论结构的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I),9—12 [12]Zellars KL,Perrewe PL.Affee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emotional support:Coping--in organizations口].Journal—of-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459—467 [13]蒋奖,许燕,林丹瑚.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364—366 [14]陈素坤,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59—662 [15]王伟,周新明,王培席等.临床护士疲劳程度与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8 [16]王晓辉,孙志华.浅谈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6):140 [17]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心理科学,2003,26(3):556—557. [18]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07—219. [19]唐颖,Eva Garrosa,雷玲等.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BS简介明.中国职业医学, 2007,34(2):151-153. [20]宋双.中文版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广东医学2010,31(4):501-502 [21]周或,张黎明.护士工作倦怠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5,11(10):769—770 [22]稻冈,文昭.护士“心身倦怠综合征”的原因及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分册, 1991,2:53—55. [23]Burisch—M.A longitudinal study of burnout: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spositions and experience.Work—And-Stress.2002,16(1):1-17. [24]乐燕,刘晓虹.护士职业倦怠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 -护理学报2006,13(1) [25]王慧,杨敏,高伟,王朝霞. 护士情绪劳动表现策略与工作倦怠相关性分析-护理学杂志2008,23(3) [26]陈素坤,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9):659—662. [27]李小妹.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11):645—6495.

心理护理在卫生、康复、保健等健领域中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并已成为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足以让人深醒。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患病大学生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高校;学生;患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 47 B849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已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患病学生的心理关注较少。高校患病学生是患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远离亲人,孤身来到陌生的城市求学,同时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在患病时更容易处于不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的产生、发展、转化等过程都与心理、社会等方面的 *** 所引起的情绪和行为等相关。心理因素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回圈系统等产生生理性变化,对病情发展和治疗有较大影响。治疗期间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病情好转,加速学生康复,节省治疗费用,减少治疗时间,缩短治疗过程。而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下,有可能使药物效果变差,病情恶化加重,增加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过程。由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学习和相应技能的掌握,而且目前大多课程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治疗时间必定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若治疗时间过长则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度,跟不上同班同学的学习水平,影响其对相应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强化患病学生的心理护理,对于帮助患病学生增强战胜疾病信心,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早日康复。 1心理护理的作用与意义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2,3]。我国中医的"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心理与疾病的关系,在患病过程中若发生忧、思、怒、恐等情绪,则不利于疾病的治疗[4],通过心理护理能减少或防止这些不良情绪的产生,使心理活动朝向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方向发展。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病学生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疾病产生和发展过程,消除其不必要的心理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应激状态,促进药物发生作用,帮助患病学生快速恢复健康。 2心理护理的措施 在思想上要认识心理护理的作用和意义 心理护理应是有意为之,而不是无心之举。护理人员应该清楚认识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病情,保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进而能够快速有效地达到治疗效果。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受外界输入资讯的影响,这些输入的资讯包括视觉、听觉等[5],因此护理者应该明白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而不像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心理护理跟心理咨询一样,一定要和被护理的人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才算是心理护理。只有在认识到心理护理意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使心理护理更有成效。 在业务上,要求技术娴熟,动作规范,给患者以信心 若在业务上不熟练,动作生疏,得不到患病学生的信任,导致其产生不安全感,会严重影响心理护理效果。在护理工作开始前要认真了解患病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病情,以便增强护理的针对性。注意按规范穿戴工作服,调整好情绪,不把工作之外的不良情绪带入到工作中来,做到衣帽干净整洁,精神饱满;护理时动作要规范、准确,力度适中,在护理操作时,不能强行拖拽,只顾达到自己的操作要求,而不顾患者的感受。在生病期间,因身体抵抗力较弱,要特别嘱咐患病学生注意保暖和饮食卫生,同时注意使居室的光线充足,温度、溼度适宜;护理操作完毕后,要及时做好相关记录。 在言语上,充分利用语言的资讯传递功能,实现心理护理的目的 说话时态度要亲切,语速要适中,语调要柔和,通过语言表达出对患病学生的关切之情,尽量得到患病学生的信任。接诊时注意对患者要热情真诚,询问病情时,语言要通俗易懂,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从对话和表情中了解患者的情况,消除患病学生的紧张、恐惧、害羞等不良心理,让其尽量完整、全面地讲述发病过程,疾病的诱发原因,便于医生掌握发病过程,了解病情,进行对症治疗。特别是一些女生对于妇科疾病羞于启齿,难以开口,有时甚至故意隐瞒某些症状,对疾病的确诊造成不利影响,耽误了治疗。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及时观察患病学生的反应,反应有以下几种形式:如语言反应,即通过语言直接向护理人员反映治疗的效果,药物对于身体的作用等;肢体反应,如用药后患者在病床上翻来覆去,这时应关心是否有不适的症状产生。这些症状是否是药物的正常反应,若是正常反应,则应向其耐心解释说明,使之不会产生恐慌心理;若是不正常反应,则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情况,进行必要处理。 进行心理护理时还要注意针对性,高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外地,独自一人来到不熟悉的城市求学,在患病时无亲人陪伴,同时由于高校学生自尊心强,即使患病也不愿开口向身旁的人求助,因此更容易产生孤立无助的感觉;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有迫切康复的愿望,以致对身体的细微变化都变得非常敏感,不利于疾病的痊愈和身体的康复。因此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要针对这些特点,有的放矢,通过心理护理让学生感觉到患病时即使孤身在外,没有亲人陪伴也一样有人关心和帮助,不会孤单;同时帮助患病学生了解疾病的产生、发展和痊愈是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时间,正确认识治疗必须进行的各个环节,消除其急躁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于帮助患病学生树立和增强战胜疾病信心,调整好心理状态,使身体处于较好的应激水平,使患病学生能够尽快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护理人员进一步增强认识,提高护理操作水平,通过护理活动中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更好地为患病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贵英,唐平,程文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2-44. [2] 李湘桂.浅谈整体护理中的心理护理[J].广西医学,2002,248:1315-1316. [3] 曾晓实.开展心理护理工作的体会[J].广西医学,2001,235:1265-1268. [4] 周玉琴.心理应激与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A:67. [5]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医学期刊常规来说只分为 SCI 核心期刊 和普通期刊。但是有一些省份会自己把期刊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比如浙江省,一类期刊是国家级的核心期刊,二类的是除国家级核心期刊之外的其它核心期刊,三类的就是普通期刊。我看到:通知:部分论文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职称政策可搜:全国论文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原18号。在百度、360、搜狗58-68页。下同)、高级职称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搜:高级职称(高级经济师、农经师、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师)论文(论文选题、论文范文、论文辅导、报考条件、评审条件、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中国职称大学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等。即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后面把“高级经济师”依次换成“高级会计师、高级农经师、高级审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政工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再搜索。,还有河南、陕西、四川 等地也把期刊分为A类B类或者一类二类,也有的是一类为中文核心或者中华牌,二类为科技核心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是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耳鼻喉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医药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学报》、《营养学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 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法医学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卫生研究》、《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妇幼保健》、《现代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食品与营养》。《解剖学报》、《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病毒学》、《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细胞与分子免疫学》、《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物理医学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医史杂志》、《医学教育》、《医师进修杂志》。《生理学报》、《生理科学进展》、《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癌症》、《肿瘤》、《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危重病杂志》、《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国外医学(各专业学科分册)》、《中国医学文摘(含各专业学科)》、《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输血杂志》、《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杂志》《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心电学杂志》、《临床心血管病》、《临床消化病杂志》、《消化内镜杂志》、《中国防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病学杂志》、《中华精神病学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神经科学》、《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 《临床神经科学》、《中华神经科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激光医学杂志》、《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中国现代医生》《神经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解剖学杂志》、《普外临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普外基础与临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综合临床医学》、《临床荟粹》、《临床内科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肛肠病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临床骨科杂志》、《中国胸心外科临床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实用泌尿外科杂志》、《男性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生殖医学杂志》、《遗传》、《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中 国优生优育》、《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新生儿杂志》、《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性眼病杂志》、《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眼底病学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实用眼科杂志》、《眼科研究》、《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中国麻风》、《中国皮肤性病杂志》、《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疼痛学杂志》、《麻醉与重症监测治疗》、《中华病理外科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杂志》、《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医用放射技术杂志、》、《同位素应用杂志》、《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自然医学杂志》、《免疫学杂志》、《人民军医》、《色谱》、《微生物学通报》、《病毒学报》、《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杂志》、 《中华放射》、《中级医刊》、《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南方护理杂志》、《中国乡 村医生》、《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地方病通报》、《中国消毒学杂志》、《中国卫生》、《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计划免疫》、《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中国卫生检验》、《中国医院管理》、 《中国学校卫生》、《卫生职业教育》、《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中国防疫杂志》、《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环境与健康杂志》、《辐射防护》、《现代医药卫生》、《中国工业医学杂志》、《工业卫生与职业病》、《中国厂矿医学》、《劳动保护》、《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国药埋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海洋药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房》、《中国药事》、《药学进展》、《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抗生素》、《新药与临床》、《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新药杂志》。《中国医药学报》、《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针灸》、《中国骨伤》、《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国中医药科技》、《中成药》、《中医药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实用中西医结合》、《中药通报》、《针刺研究》、《新中医》、《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药材》、《中医研究》、《中医教育》、《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社会医学》、《医学和社会》、《医学与哲学》、《中国医药史》。《生殖与避孕》、《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同济医科大学学报》、《西安医科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西医科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医科大学学报》、《上海医科大学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中山医科大学学报》、《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心理科学杂志

《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探新》《应用心理学》

最新影响因子(JCR 2018, PSYCHOLOGY, SSCI)已出炉!我们第一时间给广大心理学工作者总结了所有心理学SSCI期刊近三年的影响因子,以供大家查看和对比。

此次总共收录心理学期刊611份,其中排名前五期刊分别为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IF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IF =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IF = ),Psychological Bulletin(IF =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IF =),不过这些期刊多为综述期刊。

在所有实证心理学期刊中,Nature Human Behaviour排在第一位(IF = ),也是心理学第一个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期刊。Journal of Management排在第二位(IF = ),属于管理心理学领域期刊,Personnel Psychology今年突破6,排在第三位(IF = ),也属于管理心理学领域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今年有所下降,影响因子掉到5以下 (IF =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今年有所提升,直逼6 (IF = )。

总体而言,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影响因子仍然呈上升趋势。例如,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从去年的上到今年的;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从去年的上升到今年的;Applied Psychology从去年的上升到今年的。

对于实验心理学期刊,传统几个老牌杂志影响因子今年仍然变化不大,甚至有所降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从去年的下降到今年的,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从去年的上升到,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从去年的上升到今年的。

期刊方面的问题可以找【论文部落】了解

国内心理学期刊排名1、心理学报《心理学报》(ActaPsychologica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Database)所收录。2、心理科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3、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

精神心理杂志

1 心理学报《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2 心理科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3 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4 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季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承办。是国内唯一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与论文。下设5个栏目: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理论探讨与进展、研究方法与工具。《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于1985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曾任该刊主编,现任主编为林崇德教授。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源期刊。5 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季刊,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主要刊登心理学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评述、研究报告和学术动态。特别欢迎认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会心理、心理测量、医学心理、心理卫生和咨询、体育运动心理、文艺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运用等方面的文章。6 心理学探新《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季刊。1981年创刊。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该刊着力发表心理学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的探索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业余心理学爱好者。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国际刊号:ISSN 1000-6729,国内刊号:CN 11-1873/R。创刊于1987年2月,初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挂靠单位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91年起被纳入R74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类学术核心期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涉及学科包括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健康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是跨学科的学术期刊,全面反映我国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水平。年发行量在10万册左右。不仅拥有国内相关领域的大量作者,权威的专家评审队伍,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的作者和特约编辑。该刊多年以来被美国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 PA),美国精神卫生文摘(Mental Health Abstract, MHA),美国ULRICH国际期刊,及英国皇家图书馆收录。在国内被收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在全国期刊评比中,该刊连续4年获奖,1998,1999,2000,2001年均获得中国科协专项资助,属择优支持的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3年创刊,季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该刊属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PsycINFO Database)定期收录本刊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曾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主要发表应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健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问题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工作人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刊号为ISSN 1005-3611, CN 43-1214/R,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9 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年创刊,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办。现任主编为沈德立教授。《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发表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究方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等。除了以上介绍的8种期刊外,我国的心理学学术期刊还有《健康心理学杂志》、《四川心理科学》。我国还有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香港出版的《华人心理学报》(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Chinese Society)。SCI/SSCI收录的455种心理学期刊作者 祝银梅刘 霞 苗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心理学期刊约有20多种,其中核心期刊5种,没有一种进入SCI/SSCI/EI,这与我国是个期刊大国(2003年中国期刊数9029种居全世界第三,据2002年统计中国期刊被SCI收录61种;SSCI收录3种;EI收录107种)极不相称。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研究SCI、SSCI收录的心理学期刊,以揭示其基本状况与特点,同时推荐一批优秀的国际心理学期刊,供相关期刊工作者及心理学者借鉴。1、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本文统计数据是作者于2004年5月检索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Information,ISI)出版的大型权威检索系统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而获得。SC1分为光盘版和扩展版,一般用SCI和SCIE(SCI?Expanded)表示,其区别仅在于收录期刊数的不同, SCIE收录的期刊数多且包涵了SCI光盘版。本文以SCIE为研究对象,该库收录自然科学基础领域170个学科的学术期刊6106种,其中心理学期刊62种占1.02%。SSCI收录全球50多个学科的社会学期刊1804种,其中心理学期刊437种占24.22%。JCR(Joum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证报告)也是ISI编辑出版的用于评价期刊的重要定量工具。本文利用JCR网络版数据库查找SCIE/SSCI收录心理学期刊的出版国、语种、期刊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IF)等指标,并逐项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2、统计结果与分析2.1期刊数与交叉期刊分析SCIE来源期刊列表中包括1个学科主题(PSYCHOLOGY)的心理学期刊62种,有44种刊与SSCI来源期刊重复。44种交叉期刊有如下特点:出版国涉及7个国家,以美国、英国、荷兰为主;用英文发文的期刊40种,4种期刊以多语言出版;且季刊、双月刊多见;影响因子(IF )在1以上的有35种刊,最大值为9.896,是美国出版的Annum Review ofPsychology。2.2出版国(地)455种心理学期刊来自于23个国家,其中美国期刊294种(占64.62%),英国84种(占18.46%),德国23种(占5.05%), (各占1.32%),加拿大4种(占0.88%),日本、澳大利亚各3种(各占0.66%),俄罗斯2种(占0.44%),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丹麦、比利时、墨西哥、哥伦比亚、土耳其、南非、新西兰各1种(各占0.22%)。由此可知世界心理学主流期刊基本上由欧、美发达国家编辑出版。2.3语种455种心理学期刊涉及7种语言:英文409种(占89.9%),多语言27种(占5.9%),德语13种(占2.9%),法语,西班牙语各2种(各占0.4%),日语、俄语各1种(各占0.2%)。是否用英文发表是评价期刊能否达国际水准的首要特征。2.4影响因子(I F)2004年SCI、SSCI收录的455种心理学期刊最近2年的动态变化情况。2002年最大值是8.73,为美国出版的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行为与脑科学),2003年最大值是10.63(比上一年增加了1.9)仍是该刊。最小值为0.05的期刊是法国用法文出版的Revue DeNeuropsychologie。前后两年对比,除24种刊2003年无外,逐年增大的期刊有239种,逐年减小的期刊有194种,不变的有1种。3 结论与思考3.1心理学学科属交叉科学,但明显偏于社会科学以上SCIE与SSCI心理学交叉期刊的学科主题主要集中在实验心理学、多学科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物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这表明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的人文特征,也与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早期自科,后来取向人文,现在两者整合,且人文取向的心理学更接近人的真实心理)相一致。3.2现代心理学的迅猛发展将促使我国学科分类的重新思考交叉科学是指两门以上学科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有“比较学科、边缘学科、软科学、综合学科、横断学科、超学科”等6大学科门类,如心理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国外早在70年代已经将现代交叉科学作为大的学科门类,如美国已将学科划分为生命科学、心理学、物质科学、环境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7大门类是我国第一个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将学科分为5大门类,下设58个一级学科,虽然少量交叉科学如管理学等列入一级学科,但是许多交叉性强、跨度大的新兴学科仍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如将心理学归入生物学;又如1999年出版的《中图法》(第四版)将心理学归入哲学、宗教类,1994年出版的《科图法》(第三版)则将心理学归入哲学、生物科学类;再如2000年出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把心理学归入哲学类,而医药卫生类也见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另外2003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则把心理学划入神经精神医学类。为了解决这一混乱局面,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迫切需要建立我国新的学科分类标准,使学科分类更加完善与规范,以促进这些新兴学科的健康发展。3.3中国心理学期刊的努力方向455种心理学期刊绝大多数由美国、英国、德国出版,且英文期刊占89.9%;44种交叉期刊及最具国际影响力28种期刊(见表)的出版国也是以美国、英国、荷兰为主。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处于心理学研究的引领地位。我国有心理学期刊20多种(其中核心期刊5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7种)。在CJCR中仅能查到3种心理学期刊有2002年的IF (即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735,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732,心理学报0.283),与同期同类SCI/SSCI心理学期刊相比有较大的差距:(1)2002年SCI/SSCI心理学期刊平均值为1.733,是我国心理学期刊平均值0.732的2.37倍;(2)把2002年423个有IF值的SCI/SSCI心理学期刊降序排次,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相当于第259名(也可说有165个SCI/SSCI心理学期刊的比它小);而心理学报相当于第374名(有50个SCSCI心理学期刊的比它小)。我国心理科学学科独立分类、创新研究、期刊的数量(因为分类不合理,有关脑科研究的部分期刊可归到此类)与质量均要向国际看齐,因此中国心理学期刊应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可从“期刊出版现代化、编辑队伍国际化、选题科学化、论文规范化与语言英语化(《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已走在前面)、读者定位适当化”等方面努力。中国心理学会1980年7月加入国际心联成为其第44个国家会员,标志着中国心理学开始走向世界。我国心理学在近20多年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近2年心理咨询师培训班轰轰烈烈,心理意识日趋深入人心;尤其是2004年8月在中国北京主办了第28界国际心理学大会,说明我国心理学发展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显示中国心理学正在走向世界。《心理学报》作为中国心理学期刊的领头羊,它是唯一一种既接受中、英文论文,又参考文献一律用英文书写的期刊,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文章摘要被美国出版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和心理科学光盘收录,正努力入围SCI、SSCI收录期刊。量高低的一种比较科学、客观、公正、合理的指标,已被世界广泛采用。同是SCI/SSCI收录期刊,其相差非常悬殊)。因将2003年IF≥3最具国际影响力的28种心理学期刊列于下表中,推荐给广大期刊工作者和读者,争取中国心理学期刊与中国心理学论文早日迈进SCI、SSCI的国际舞台,真正实现走向世界。

irpNTU

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临床精神医学》、《中国健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杂志》等核心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信息由好心情平台提供

根据杂志小编看了以下这几种心里杂志都不错:1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 2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 3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 4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季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承办。是国内唯一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与论文。下设5个栏目: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理论探讨与进展、研究方法与工具。 《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于1985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曾任该刊主编,现任主编为林崇德教授。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源期刊。 5 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季刊,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主要刊登心理学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评述、研究报告和学术动态。特别欢迎认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会心理、心理测量、医学心理、心理卫生和咨询、体育运动心理、文艺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运用等方面的文章。 6 心理学探新 《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季刊。1981年创刊。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该刊着力发表心理学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的探索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业余心理学爱好者。 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国际刊号:ISSN 1000-6729,国内刊号:CN 11-1873/R。创刊于1987年2月,初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挂靠单位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91年起被纳入R74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类学术核心期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涉及学科包括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健康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是跨学科的学术期刊,全面反映我国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水平。年发行量在10万册左右。不仅拥有国内相关领域的大量作者,权威的专家评审队伍,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的作者和特约编辑。 该刊多年以来被美国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 PA),美国精神卫生文摘(Mental Health Abstract, MHA),美国ULRICH国际期刊,及英国皇家图书馆收录。在国内被收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在全国期刊评比中,该刊连续4年获奖,1998,1999,2000,2001年均获得中国科协专项资助,属择优支持的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 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3年创刊,季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该刊属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PsycINFO Database)定期收录本刊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曾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主要发表应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健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问题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工作人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刊号为ISSN 1005-3611, CN 43-1214/R,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 9 心理与行为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年创刊,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办。现任主编为沈德立教授。《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发表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究方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等。

科学心理杂志

《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探新》《应用心理学》

根据杂志小编看了以下这几种心里杂志都不错:1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 2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 3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 4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季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承办。是国内唯一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与论文。下设5个栏目: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理论探讨与进展、研究方法与工具。 《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于1985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曾任该刊主编,现任主编为林崇德教授。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源期刊。 5 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季刊,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主要刊登心理学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评述、研究报告和学术动态。特别欢迎认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会心理、心理测量、医学心理、心理卫生和咨询、体育运动心理、文艺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运用等方面的文章。 6 心理学探新 《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季刊。1981年创刊。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该刊着力发表心理学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的探索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业余心理学爱好者。 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国际刊号:ISSN 1000-6729,国内刊号:CN 11-1873/R。创刊于1987年2月,初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挂靠单位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91年起被纳入R74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类学术核心期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涉及学科包括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健康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是跨学科的学术期刊,全面反映我国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水平。年发行量在10万册左右。不仅拥有国内相关领域的大量作者,权威的专家评审队伍,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的作者和特约编辑。 该刊多年以来被美国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 PA),美国精神卫生文摘(Mental Health Abstract, MHA),美国ULRICH国际期刊,及英国皇家图书馆收录。在国内被收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在全国期刊评比中,该刊连续4年获奖,1998,1999,2000,2001年均获得中国科协专项资助,属择优支持的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 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3年创刊,季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该刊属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PsycINFO Database)定期收录本刊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曾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主要发表应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健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问题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工作人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刊号为ISSN 1005-3611, CN 43-1214/R,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 9 心理与行为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年创刊,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办。现任主编为沈德立教授。《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发表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究方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等。

目前国内所拥有的全部心理学学术性期刊如下:\x0d\x0a1、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期刊有三种:\x0d\x0a《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和《心理学进展》(原名“心理学动态”)\x0d\x0a前两种为我国心理学界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际心理学权威索引《心理学文摘》的来源期刊。后一种主要刊载心理学各领域最新进展的综述性论文。\x0d\x0a2、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刊物也有三种:\x0d\x0a《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和《健康心理学杂志》\x0d\x0a顾名思义,此三种杂志刊载的文章绝大部分为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以及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作者大部分的单位都在医疗卫生机构。\x0d\x0a3、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主办的杂志有两种:\x0d\x0a《社会心理研究》和《社会心理科学》此两种刊物均无公开发行的CN刊号\x0d\x0a4、由中国心理学会所属的专业委员会或由省级心理学会主办的刊物有四种:\x0d\x0a《心理发展与教育》、《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探新》和《四川心理科学》\x0d\x0a此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心理学》,不过这是一种复印国内1000多种刊物上的重要心理学文章编辑而成的月刊。有关工效学的杂志也有一两种,还有心理学的通俗性杂志,如《大众心理学》、《心理世界》等。

《心理学》《心理学报 》《心理学探新 》《青年心理 》 《心理月刊 》《大众心理学 》 ,可以在订阅网上订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