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小城镇建设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4-07-03 06:48:59

小城镇建设杂志社

《企业研究》杂志投稿,QQ2530579892 邮箱: 欢迎投稿!

《小城镇建设》杂志创刊于1983年9月(原名《村镇建设》,2000年1月改刊名《小城镇建设》),由建设部主管、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指导。本刊是专门为小城镇建设发展、“三农”服务的一本集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和信息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月刊;创刊以来,本刊秉持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办刊质量得到专家学者、城镇各级领导和建设工作者的肯定,发挥了提供政策动态、展示优秀规划建设成果、汇集行业专家观点、交流各地经验的平台的作用,成为广大群众了解小城镇、展现小城镇生活、表达心声的窗口,是广大建材企业、建筑企业、施工企业广告宣传的良好平台。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8439 国内统一刊号:CN11-4418/TU已被收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已被收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8439 国内统一刊号:CN11-4418/TU “政策文件”栏目——第一时间发布政府相关部门关于城镇建设方面的文件指示;“新闻直击”栏目——集中报道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最新热点话题、专家观点、各地资讯、工作成果等相关资讯;“小城镇建设纪实”栏目——各省各地城镇发展建设成果纪实报道;“规划前沿”栏目——以规划师的视角探讨规划前沿热点话题;“城镇化研究”栏目——城镇化进程中热点问题成果、经验交流的平台;“城镇规划”栏目——聚焦城镇规划的重要意义,探讨解决规划设计相关问题的办法,交流项目设计经验,以及优秀设计案例展示;“新农村建设”栏目——探讨十一五规划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经验;“产业与发展”栏目——共同探讨交流城镇一体化进程中城镇经济、产业发展热点问题与成果经验;“生态城镇”栏目——集中关注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环保技术及材料的应用等相关话题;“小城镇旅游”栏目——把握城乡经济融合背景下的小城镇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及其经验、态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栏目——在严峻迫切的背景下,探讨我国历史古镇村保护的重要意义、方法及其成果经验;

建筑类杂志大全1)安徽建材 合肥 安徽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2)安徽建筑 合肥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3)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合肥 安徽省建筑工业学院4)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 南京 中国绝热隔音材料协会5)北京工程造价 北京 北京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处6)北京规划建设 北京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北京建材 北京 北京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8)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北京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9)北京修建科技 北京 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10)玻璃钢、复合材料 北京 国家建材局玻璃钢研究所11)玻璃与陶瓷 上海 全国玻璃搪瓷工业科技情报站12)城市 天津 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13)城市公用事业 上海 上海市公用事业研究所14)城市规划*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15)城市规划汇刊 上海 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16)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天津 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17)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北京 建设部房地产业司18)城市开发 北京 中国城市煤气协会19)城市煤气 北京 该刊编辑部20)城乡建设 北京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21)城镇供水 重庆 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22)重庆环境科学 重庆 重庆市建委技术情报站,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23)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24)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重庆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25)村镇建设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26)大连建工 大连 大连市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27)大连市政 大连 大连市城建局市政工程情报站28)低温建筑技术* 哈尔滨 黑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等29)地基基础工程 北京 北京市城建设计院30)地下空间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31)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京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建筑大学32)东北市政科技 沈阳 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33)东南大学学报* 南京 东南大学34)防护工程 洛阳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防护工程学会35)福建建设科技 福州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36)福建建筑 福州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37)工厂建设与设计 北京 机械工业部工程建设中心38)工程机械 天津 工程机械杂志社39)工程技术 天津 中国建筑工程第六工程局40)工程建设标准化 北京 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41)工程勘察*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学术委员会,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42)工程抗震 哈尔滨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43)工程力学 北京 中国力学学会,清华大学土木系44)工程设计与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45)工业建筑* 北京 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46)公用科技 北京 北京市公用事业科学研究所47)供水与排水 长春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48)古建园林技术* 北京 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北京古代建筑工程公司)49)广东供水信息 广州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广东分会50)广东建材 广州 广东省建材工业科研所51)广东土木与建筑 广州 广东省建筑科研设计所52)广西城镇供水 南宁 广西城镇供水协会53)广西土木建筑 南宁 广西土木建筑学会54)广州建筑 广州 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55)规划师 桂林 桂林市规划设计院56)硅酸盐建筑制品 沈阳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57)硅酸盐通报 南京 中国硅酸盐学会58)硅酸盐学报 北京 中国硅酸盐学会59)国外城市规划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0)国外建材科技 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期刊编辑部61)国外建材译丛 绵阳 西南工学院62)国外建筑科学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63)国外煤气 天津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64)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参见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哈尔滨 该刊编辑部65)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哈尔滨 该刊编辑部66)河北建材 石家庄 河北建材科技情报站67)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石家庄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68)河北建筑煤炭工程学院学报 邯郸 河北建筑煤炭工程学院69)河南城建高专学报 平顶山 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 70)河南建筑技术 郑州 河南省建材研究院71)湖南建材 长沙 湖南省建材研究设计院72)华中建筑* 武汉 中南建筑设计院,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73)化工给水排水设计 合肥 化学工业部给排水设计技术中心站74)化学建材* 上海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75)混凝土* 沈阳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联合会混凝土协会76)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苏州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所77)机场工程 北京 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78)基建优化 西安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79)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吉林 该刊编辑部80)吉林建筑设计 长春 吉林省建筑设计院81)给水技术 北京 北京市自来水公司82)给水排水*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排水学会83)建材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标准化研究所84)建材地质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地质研究所85)建材工业技术 成都 成都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86)建材工业信息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技术情报研究所87)建材统计与预测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生产协调司88)建工技术 贵阳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89)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长沙 中国建设机械总公司90)建设监理 上海 建设部建设监理司上海建设委员会91)建筑 北京 建设部建设杂志社92)建筑电气 成都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93)建筑工人 北京 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编辑部94)建筑管理现代化 哈尔滨 哈尔滨建筑大学95)建筑机械* 北京 建设部北京建筑机械综合研究所,中国建筑机械协会96)建筑机械化 廊房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机械化所97)建筑技术* 北京 建筑技术杂志社98)建筑技术及设计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99)建筑技术开发 北京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100)建筑节能 北京 中国建筑业协会101)建筑结构*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102)建筑结构学报*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103)建筑科技 唐山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104)建筑技术情报 北京 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建筑科学研究所105)建筑科学 北京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106)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郑州 中国建筑砌块协会107)建筑人造板 南昌 江西建筑人造板研究所108)建筑设计管理 沈阳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109)建筑设计通讯 广州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110)建筑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11)建筑施工* 上海 上海建工(集团)公司112)建筑通讯 天津 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所113)建筑学报*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114)建筑与预算 沈阳 辽宁省城乡建设经济技术定额管理站115)建筑知识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116)江苏城市规划 南京 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17)江苏建材 南京 江苏省建材研究设计院118)江苏暖通空调制冷 南京 江苏省土建学会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委员会119)结构工程师 上海 同济大学等120)军工勘察 北京 国防机械工业工程勘察科技情报网121)勘察科学技术 保定 冶金部勘察科学技术研究所122)兰州城乡建设 兰州 兰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123)辽宁建材 沈阳 辽宁省建筑科学研究会124)辽宁建筑 沈阳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所125)煤气与热力 天津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126)耐火材料 洛阳 该刊编辑部127)南方建筑 广州 广东省建筑学会128)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南京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29)南京市政 南京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130)暖通空调*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等131)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青岛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132)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 清华大学133)区域供热 北京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134)人防工程 北京 人防工程杂志社135)山东建材 济南 山东省建材设计研究院136)山东建材学院学报 济南 山东建材学院137)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济南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138)山西建筑 太原 山西省建筑学会建筑科学研究所139)陕西建筑 西安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140)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141)上海城市建筑学院学报 上海 上海城市建设学院142)上海给水排水 上海 上海市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网143)上海建材 上海 上海市建材科技情报所144)上海建材学院学报 上海 上海建材学院145)上海建设科技 上海 上海市建设科技情报中心站146)上海煤气 上海 上海市煤气公司147)上海市政工程 上海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148)设计通讯 上海 首钢设计总院149)设计与科研 北京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150)沈阳建筑 北京 沈阳市建工局技术情报站151)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沈阳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152)施工技术 上海 宝钢二十冶技术处153)施工技术(包头) 包头 包钢建设总指挥部154)施工技术(吉林) 吉林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建设公司155)施工技术*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等156)施工企业管理 北京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157)石油化工建筑设计 洛阳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建筑设计技术中心站158)时代建筑 上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59)世界地震工程 哈尔滨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160)世界建筑 北京 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161)世界建筑导报 深圳 深圳大学,香港该刊编辑部162)市政工程 北京 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所163)市政工程国外动态 天津 天津市市政工程科技信息中心164)市政技术 北京 北京市建设局165)市政建设与管理 重庆 重庆市市政工程协会166)室内设计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建筑规划学院167)室内设计与装修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168)水泥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技术情报研究所169)水泥、石灰 南京 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170)水泥技术 天津 天津市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171)四川建材 成都 四川省建材工业局172)四川建筑 成都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173)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成都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174)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 苏州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175)陶瓷 咸阳 咸阳市陶瓷研究设计院176)特种工程设计与研究 北京 国防科工委工程设计研究所177)特种结构 北京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178)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天津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179)天津建设科技 天津 天津市建设科技信息中心180)天津市政工程 天津 天津市市政工程局181)铁道建筑 北京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182)通风除尘 武汉 中南建筑设计院183)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上海 同济大学184)土工基础 武汉 湖北省土建学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185)土木工程学报* 北京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86)武汉城市建筑学院学报 武汉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187)武汉市政 武汉 武汉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88)西安建大科技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8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0)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西安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191)西南给排水 成都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192)西宁城建 西宁 西宁市城乡建设局193)新建筑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市建筑设计院194)新型建筑材料* 杭州 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等195)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北京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196)岩土工程学报* 北京 中国水利学会等197)岩士力学 武汉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198)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北京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研究所199)园林 上海 上海市园林管理局200)云南建材 昆明 云南省建材科学研究设计院201)云南建工 昆明 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所202)云南建筑 昆明 云南省建筑学会203)浙江建筑 杭州 浙江省城乡建设厅204)中国电梯 廊房 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机械化研究所205)中国给水排水* 天津 建设部城建司206)中国环境科学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7)中国建材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208)中国建材科技 北京 国家建筑材科学研究院209)中国建材装备 北京 中国建材技术装备总公司210)中国建筑防水材料 苏州 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公司211)中国市政工程 上海 全国市政工程科学技术情报网212)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刊 台北 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会213)中国园林 北京 中国风景园林协会214)中南给水排水 武汉 湖北省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站215)中南勘察 武汉 全国建筑工程勘察科技情报网中南情报站216)中州建筑 郑州 河南省建筑学会217)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西安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218)住宅建设 北京 北京市住宅开发建设集团总公司219)住宅科技 上海 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220)砖瓦 西安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221)装饰装修天地 北京 国家建材料工业局

小城镇建设杂志社高潮

1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农业问题的本质及其重大意义。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失衡,工业和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一天天增加,而农业和农村发展却掉队了。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基础地位日渐薄弱。然而,在强劲的GDP增速背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不够。2 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普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不协调,总而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浪费。于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提上日程,被人们所关注。3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语。 4我国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自身效益低的产业,农业的发展是全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生产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在生产中为降低成本,使用价格低廉、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农业污染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耕地被侵占现象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大量土地被粗放利用,甚至浪费。再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面积扩大,土地肥力下降,农业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等严重问题阻碍着农业的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农村问题农村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农村面貌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上.其中首要体现的就是农民的收入,在中国农村,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而且增长缓慢,农用材料价格却不断上升,很多的农民种不起地,负担很重.在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在中国加入WTO后,农副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这使得农民的收入十分堪忧.农业问题总体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规模小, 使得劳动生产率很低.采用机械化生产代替劳力, 在没有稳定就业出路的情况下, 仍要分享农业收入, 会使成本大大提高;在手工劳动为主的情况下, 农民劳动强度很大, 经常出现粗放管理, 造成粮食减产.1999~2003年5年时间里, 全国农产品产量一直没有提高迹象,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出现了持续低下的局面.众多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中央政府自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众多的农产品质量仍不过关, 缺乏国际竞争力, 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多为农场式生产, 其机械化程度高,且产品商品率几乎为100%, 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我国农户平均耕地面积只有, 生产规模小, 粮食生产的商品率也只有30%左右, 相对成本较高.小规模生产造成流通费用占粮食销售价格的比重很大, 使我国农产品价格很难在加入WTO后与发达国家抗衡.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低.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 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然而真正运用于生产, 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 而我国仅为30%~40%.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其中九成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由于农村人口的素质,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农村,许多人还是保留着封建的思想意识,许多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很难在农村得到实施.很多农民并不重视学习文化知识,所以有好多的农民的子女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导致产生了恶性循环.在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得不到好的实施,农村人口的增长过快,引起人口压力的增加,形成人多地少的局面,同时,每个家庭的负担也越来越大,很多家庭养不起孩子,就更不用说教育了.人口增多后,很多农村人口来到城市,从而也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压力的增加,他们来到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所事事,就会引起更多的社会犯罪的增多.所以农民的素质教育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提高农民素质是富国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吴 美 景 同 志在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2007年12月29日) 同志们: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贯彻黄冈市罗田城镇建设现场会精神,部署安排我市学习贯彻新的《城乡规划法》工作,进一步认清形势,总结经验教训,明确任务,落实措施,抓好我市2008年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启步,动员全市上下掀起新一轮小城镇建设高潮。刚才,大家参观了梅川、花桥建设现场,梅川、花桥分别介绍了小城镇建设的经验,跃先同志就《城乡规划发》进行了宣讲。等会儿,张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按照张书记讲话精神抓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责任感今年以来,各镇处紧紧围绕 “建设湖北综合实力强市”的奋斗目标,通过艰苦努力,小城镇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一是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有序进行。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5个镇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任务,39个中心村中绝大多数已经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了一些市政道路、供排水、园林绿化、环卫等专业规划的编制。二是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市小城镇完成建设总投资4500万元,新开(竣)工基础设施项目77个,提高了城镇综合功能和城镇品位。三是坚持产业兴镇,发展后劲增强。大部分镇处根据实际,培育特色产业,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推进了产业聚集,盘活了存量资产,加快了地方发展。四是镇容镇貌明显改观。部分镇处借鉴了城区“门前四包”管理经验,加大了对镇容镇貌的整治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五是通村公路建设蓬勃开展。2007年全市“村村通”公路完成了100多公里,极大的方便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农民群众反映较好。六是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各地各村结合实际加强了村庄环境的整治活动,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改观。特别是梅川、花桥两个镇小城镇建设成效比较显著,值得大家学习。梅川镇的特点就是在发展小城镇建设中促进产业发展。他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把城镇功能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着力解决“城镇怎么建”的问题;充分运用市场融资搞建设,努力解决城镇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积极创新城镇管理机制,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狠抓落实,充分保障人力、物力、财力,激发机构活力,形成了人性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监督、专业化执法的管理方式,全力解决“工作谁来抓”的问题。花桥镇的作法是:以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建设,他们利用其区位、交通、产业优势,打造小五金、纺织服装、粮食加工三大特色产业,建立了三个工业园区。此举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三大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而且带动了花桥镇的城镇建设,使改造老街,建设新街,拉开小城镇建设框架的构想得到了实施。今年以来,全市的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的小城镇建设还只是在低层面上的简单运作,与上级要求相比,与全省和黄冈市的小城镇发展态势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认识不够统一。时至今日,我们仍有少数领导同志对小城镇建设缺乏正确认识,思想模糊,心态各异,“唱高调”、“唱低调”的都有,盲目自满、畏难厌战、消极应付的情绪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发展不够平衡。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比一般镇村推进得快,有少数建制镇至今还没有一条象样的街道;三是特色不够明显。规划低起点,建设低水平,管理低品位,已成为我市小城镇建设的三大困扰;四是筹资不够有力。用市场办法筹资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以致造成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全市小城镇建设进程。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并逐步解决。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推动城乡结构调整,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第三次产业向中西部的大转移,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小城镇建设热潮,周边县市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态势咄咄逼人。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站在顺应时代潮流,从努力建设湖北经济强市的高度,强化城镇意识、建设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小城镇建设责任感,集中精力抓建设,一门心思求发展,全力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二、明确目标,科学把握我市小城镇建设进程2007年10月27日,黄冈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在罗田召开。黄冈市副市长杨智主持会议并就做好有关工作提了要求。市长刘雪荣作了重要讲话,各县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城建领导、建设局长、黄冈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参观了罗田县城镇建设现场。罗田县和我市在会上介绍了城镇建设经验。我市梅川镇等在会上作了书面经验交流。刘雪荣市长强调,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促进黄冈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会上黄冈市政府以黄政发[2007]51号文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确定了黄冈市2010年前各建制镇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黄冈市建制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0%;绿化覆盖率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6平方米;污水处理率20%;垃圾处理率40%。我市市委、市政府对小城镇建设高度重视,市政府2006年以武政发[2006]6号文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为我市今后一段时间内小城镇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我市小城镇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两个《意见》就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为完成两个《意见》中各项任务,我这里着重要讲五句话:即规划指导、产业支撑、基础先行、多方融资、强化管理。(一)规划指导:建设小城镇,一定要把规划放在首位。规规划是特色,是形象,也是生产力。规划不好,建设就是乱建,甚至今天建,明天拆,就会留下很大遗憾,就会带来很大浪费。目前,新一轮小城镇规划修编正在进行,指导好小城镇规划编制是建设系统的责任,落实编制好小城镇规划是各镇处政府的责任,责任要明确,任务要完成。我市小城镇规划编制和执行工作目前欠任务较多,为达到规划指导建设目的,一是要宣传好新的《城乡规划法》。各地要在《城乡规划法》施行前后集中开展宣传月(周)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互联网,以及街头巷尾标语牌、宣传栏、宣传单、公众问答等多种宣传方式,重点宣传城乡规划公开政策属性、规划行政许可及修改程序、规划公开与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监督与法律责任等,广泛营造全社会学法守法氛围,努力提高广大公民城乡规划法律意识。二是执行好《城乡规划法》。2008年元月1日新的《城乡规划法》就要开始实施了,我们要结合新法的学习贯彻,对现行城乡规划成果进行评估,对不符合《城乡规划法》要求的规划成果提出处理意见;对正在编制的规划抓紧时间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审查,尤其是要对拟准备报批的城乡规划项目,如建设用地范围、用地性质、基础设施等强制性内容进行审查。三是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倒计时硬逼规划修编任务完成。除梅川、花桥、龙坪、石佛寺外,各镇处要在2008年年底,务必想方设法完成总体规划修编。除39个中心村已经完成任务外,我市有近300个村还没有编制规划,各地也要按5年完成任务的目标倒计时编出完成任务计划表,确保每个村都有一个能够符合本村实际能够指导建设的中心村建设规划;四是要严格切实管好规划。规划确定了要认真地执行,加强监督管理,不能束之高阁。要做到“镇长管规划”,绝对不能搞长官意志,村镇建设的所有项目,都必须严格按照经批准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建设,并严格执行“一书两证”、“一书一证”制度。条件较好的地方,要建立规划公示制度,切实提高规划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要建立城镇规划稽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重要规划的报告、备案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二)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小城镇具备活力的关键所在。小城镇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足够的非农产业就业岗位的提供,小城镇的发展就会失去根据,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没有生命力,小城镇也只能是一座空壳。产业壮大,小城镇兴旺;产业萎缩,小城镇衰败。这是现实,也是规律。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指出,小城镇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人为的产物,要求我们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把产业发展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把发展小城镇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大作产业兴镇的文章。工业基础好的镇,搞好工业小区建设,推动招商引资,把村镇建设与发展工业结合起来,培育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基础先行:各镇处要按照“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重点抓好镇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抓好道路交通建设。各镇处要抓好进出小城镇的主干线、小城镇内部的联接线建设,已经破损联接线要尽快修复,确保内通畅、外循环的道路骨架完全拉开、拉通。这方面花桥镇已经先行了一步,值得借鉴。二是要同步抓好功能配套建设。要按照地下地上一起建的原则,完善供排水、人行道、环卫、停车站亭、绿化、电力、通信、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的功能配套,要象梅川镇扩建振兴大道南端那样,拉开一条路,增强一片小城镇功能,任何工程要建就要配套设施同步到位,残缺不全的建设不如不搞。条件成熟的中心村要抓好道路、供排水、电话、闭路电视、医疗所、小商店、饮食店、幼儿园、公厕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从根本上改造农村面貌,提高村庄建设水平。三是要抓好示范街建设。示范街是小城镇建设的缩影,要通过示范街建设,真正体现出小城镇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和优美舒适的环境空间。规模较大的镇处要确定一条街为示范街,要从示范街设施配套入手,着力抓好两侧立面造型、包装、空间管线整改和交通经营秩序整治,使示范街尽快达到洁、绿、亮、美、特的标准,真正成为规范化的文明示范街。四是要抓好小区和绿化建设。目前,条件较好的镇处要抓住今冬明春有利时机,全力抓好园林绿化和景观建设,要按照建特色、保质量、出精品、树形象的要求,确定好绿化景观建设重点,逐步形成以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园区绿化为中心,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庭院绿化为依托、以街头绿化为点缀的小城镇绿化体系。(四)多方融资:资金紧缺一直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瓶颈”。解决建设资金筹措难的问题,办法很多,关键看我们的筹资观念是否面向市场,筹资方式是否走向社会,筹资手段是否灵活多样。十七报告中明确要求我们全党上下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市场的办法来累积小城镇建设资金,要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梅川镇的经验很好,我这里再疏理一遍,具体来讲有四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经营城镇。土地是城镇最大的资产,经营城镇很大程度上就是经营土地,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提高土地的收益。充分利用土地级差地租,使低效益的资产变为高效益的资产,非经营性的资产变成经营性的资产,从土地资源的升值、房地产资源的增值中来聚集资金。当然还有其它的政府资产。第二个渠道是融资。要敢于用别人的钱、未来的钱办现在的急事、要事。企业不融资,不可能做大做强;政府不融资,城镇建设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能改变面貌。第三个渠道是招商引资。包括工业区的建设、房地产的开发、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都可以用招商引资的办法来解决。第四个渠道就是财政资金。因此,我们一定要在面向市场、以地生财、内引外联、盘活资产等多元化筹措渠道上做文章,以存量资本吸纳增量资本,以无形资本激活有形资本,以小资本营运大资本,实现以城聚财、以城兴城的小城镇建设投资新体制。(五)强化管理:规划、建设、管理是小城镇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三分建、七分管”,可见管理的重要性。一是要依法管理,落实制度。我们要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加强对村庄、集镇、建制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要严格执行选址意见书和开工许可证制度,对公建工程和300平方米以上私建工程要落实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备案制、施工许可制等,也只有这些制度真正健全了、落实了,小城镇建设工程的安全、质量、工期才有可靠的保证。二是要推行市场化、社会化管理模式。各地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供水、排水、道路、环卫、园林绿化、市政维护等基础设施实行市场化、社会化运行,达到“以事养人”目的。三是把城镇管理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最近黄冈市城区开展了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城联创”活动,我市也即将开展这一创建活动。各镇处要及时将城镇管理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要通过活动载体,统一意志,凝聚人心,动员各方面力量,大规模地开展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小城镇建设管理上台阶、上水平。四是要开展镇区环境综合大整治。我们有的镇区乱搭乱建、乱停乱放、占道经营、污水横流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地步。有的镇本身基础较好,但镇区环境太差,领导群众都不满意。从11月1日开始全市各镇处要集中一百天时间,开展清运垃圾、整修道路、取缔占道出店经营,整治乱堆乱放、乱停乱行的大行动,力争达到无垃圾乱倒、无占道经营、无流动摊贩、无乱停乱放、无杂草和路边菜园、无乱贴乱画、无乱拉乱晒、无乱搭乱建、无污水横流、无设施破损等十无现象,彻底清除镇区、集镇处管理死角,各镇处要确定一条主街道作为这次大整治的示范样板,到时由建设局组织考核,并纳入年度评比重要内容,以示范街的综合整治促进小城镇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的明显改善,为全市“四城联创”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要抓好村庄整治工作。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要通过小城镇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到位,使各村逐步达到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村、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的“五改、五通”标准,但在建设中,我们也要做到“四个防止”: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大包大揽;防止形象工程;防止一个模式。要尊重农民意愿,使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能成为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三、加强领导,把我市小城镇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督办。(一)加强领导:各镇处和市直各单位要进一步严格按照黄政发[2007]51号文和 武政发[2007]5号文的精神抓落实。各镇处要成立专班,市直有关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及时了解掌握小城镇建设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小城镇建设工作真正提在议事日程,建立和落实小城镇管理责任制,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创造条件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作。(二)明确责任:按照黄冈市和武穴市政府的两个《意见》要求,书记、镇长是小城镇建设的决策者,更是责任者,对小城镇的持续协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切实负责好本镇处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市建设局要负责镇村规划建设审批管理和业务指导;国土局要负责用地审批;财政局要负责财政扶持和奖励资金兑现及管理;公安局要负责治安、户籍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负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发改局要负责做好争取国家、省扶持的镇村建设项目的指导和申报工作;农业局要负责改灶、建沼气池、改厕;畜牧局要负责改圈;交通局要负责乡村道路建设;水利局要负责改水;林业局要负责绿化;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报道。其它部门也要根据本部门职能各负其责,积极参与,研究制定部门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支持小城镇建设。各单位各镇处要明确任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加大协调力度,做好新农村的督办。市委、市政府要把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年终考核目标。把小城镇建设管理和文明创建情况纳入“文明单位”和“优质服务部门”评选考核范畴。市委、市政府将定期组织城建等职能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全市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检查督办。要采取书面通报、现场检查、专题督办、会议督办等方式,抓先进、督后进、带中间、促平衡,要严明工作纪律,对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的,要大力表彰;对措施不力,工作滞后,效果不佳的,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同志们,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事,全市上下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城镇建设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滨河路27号贵都国际中心B座三层《城市建设》杂志社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经济类专业期刊。以促进城市和谐社会发展、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为己任,扫描城市建设发展动态、展示城市建设创新方略、弘扬城市和谐文化为使命,致力于报道城市建设发展中真实、先进的城建理念、辉煌成就;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展现和谐社会及城市魅力;打造城市建设类期刊知名品牌,以新观察、新思维、新视点塑造栏目,着力提升城市高端受众的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愈来愈强,城市建设杂志社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将中国城市建设网办成传播城市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形成我国城市建设舆论引导的网络新格局。

城市建设杂志是国家级期刊杂志,

对于评职称,晋升,考研,保研是非常有用的。

城镇建设是正规期刊,大都可以评职称,但是能不能评中级职称还是要看单位的要求,单位认可就可以评职称,反之则不可以。《新型城镇化》杂志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城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的时政经济类国家级权威期刊。《新型城镇化》杂志是目前我国唯一研究和宣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专业性期刊。《新型城镇化》杂志联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的相关部门,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主要指导性刊物、是研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是宣传我国新型城镇化成果的重要阵地。《城镇建设》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建筑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0-1589/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3852,国家级建筑期刊。本杂志定位于县、镇、村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中央级优秀学术期刊。创刊三十余年来,一直坚持“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信息性”四位一体的发展定位,在业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法律依据《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条 为规范职称评审程序,加强职称评审管理,保证职称评审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职称评审是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对专业技术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的评议和认定。职称评审结果是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的重要依据。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以下称用人单位)以及自由职业者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适用本规定。第五条 职称评审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各职称系列国家标准由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地区标准由各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单位标准由具有职称评审权的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标准、地区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地区标准、单位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

小城镇建设杂志编委

1、汤羽扬,女,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专家咨询组成员。 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硕士学位,曾担任湖南大学建筑系教师,1992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带头人, “国家特色专业”建筑学专业建设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规划、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设计、乡土建筑研究、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 曾出版有《三峡文物珍存》、《行走于历史与未来之间》等著作及学术论文几十篇。 主要科研成果有:三峡工程淹没区地面文物保护实施阶段规划及保护工程(如大昌古城整体搬迁、屈原祠异地复建等)、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市发改委的“十一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分类与保护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西沱古镇保护规划、湖南上甘棠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等几十项规划设计。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支撑计划“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中村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地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新疆丝绸之路(和田地区)古遗址保护规划等。 2、陈静勇,男,1963年出生,教授,现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教学副院长职务,并担任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设计艺术学”学科负责人等职务;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理事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ICAD中国总部)景观设计师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艺术学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触摸设计》杂志编委、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等。 目前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中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研究方向和“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化设计”等研究方向,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多部,论文30余篇;主要主持了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子项目、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和多项学校教育科研项目。 199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004年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称号;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005年负责的《全产品化实验住宅建筑与室内设计》项目,分别获得首届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联盟(IFI)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大赛三等奖;2006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奖”;2007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在研项目有“居室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建筑室内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建筑学院2004版各专业(本科)课群系统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2005年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逆向工程中的数据采集与实验技术研究”、建筑环境色彩管理研究等。 3、刘临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建筑师》杂志编委,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意大利“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ICOROM)”通讯会员。曾获原冶金工业部教学改革一等奖、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进修于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 专业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遗产保护、建筑与城市文化。 出版的著作和译作主要有:《意大利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选》、《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元代前陵墓卷》、《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和住宅》、《陕西古建筑》。发表的论文有《从文化整体性上考察与研究我国传统民居》、《历史城市保护与传统文化复原的模式》、《中国古建筑与诗词的对称性》、《对中国古代城市“中经线”的文化解读》等40余篇。完成的科研成果有:陕西华山风景区规划、黄河壶口风景区规划、陕西楼观台风景区规划、西安古城南门顺城巷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设计,内蒙古包头市五当召风景区旅游规划、内蒙古固阳县秦长城遗址保护规划、陕西潼关古城保护规划、陕西神木麟州古城保护规划。 2006年,在丹麦文化部和丹麦建筑师协会的资助下,作为指导教师率队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一道,与丹麦四家建筑事务所合作,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获得金狮奖。 4、张忠国,男,建筑与城规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城市规划师,日本国东京大学城市规划学硕士,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小城镇规划与设计、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作为课题负责人共完成国外科研项目包括《日本狭山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日本宫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等10余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内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六部委科研项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建设部级科研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北京市浅山区生态村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青岛市重点项目《青岛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近20余项。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起草《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多项地方法律法规等文件。主讲《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评析》等大学和研究生课程,主持《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在《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城市问题》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专著《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被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专著《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策略》于2008年4月由兵器工业出版社已经出版。2005年获得山东省规划设计二等奖,2006年指导研究生获得全国民族建筑景观设计竞赛铜奖、2007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5、欧阳文,女,1969年出生,副教授,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 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更新,居住区环境与居住建筑设计等。 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的理论框架与时间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三等奖),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居住区管理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一等奖),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项目《成都市成华区实施农村新居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北京规划委员会项目《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调查》等。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岔道城城池修复与村域保护规划》、《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北戴河培训中心总体规划》以及《北京菩萨山生态旅游建设示范项目总体规划》等。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的专题项目《生态村规划设计研究》(北京市2005年重大科技专项),《中央国家机关地标准住宅的改造研究》,《山东泗水县圣水山庄规划与设计》,《怀仁县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等。 主要参与撰写的论著包括:《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和《跨世纪的住宅设计》。主要译著包括:《藏酷空间——LOFT》、《国外家居设计精选——小空间》和《简捷室内设计手册》、《室内设计标准图集》等。 曾先后赴澳大利亚、德国、丹麦及美国等参加专业培训、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6、格伦,女,蒙古族,教授,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 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硕士学位;2000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1年回国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转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成立格伦医疗建筑研究工作室。 现社会兼职国际建筑师协会医疗卫生分会会员(UIA-PHG);卫生部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协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疗建筑专家组成员。 2006年初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题目:医院建筑前期策划及设计过程的系统化控制措施研究。结合课题完成医院建筑子系统研究论文共7本。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家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到目前为止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建筑核心杂志发表三篇,主要参编论著六本。曾接受以下杂志的专访:“世界医学杂志”,“房地产导刊”,“中国医院院长”。在北京、上海及深圳等地的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学术活动中作了重点学术讲座。目前在积极筹备专著“现代医院建筑策划”。 计划继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资助项目,题目:综合医院建成使用后评估系统方法研究。这项研究将会开辟医疗研究的新领域。目前工作室共培养了研究生十余名,毕业后绝大多数承担了医疗建筑设计的重要角色。 工作室从事医疗建筑设计项目到目前为止有30余项,其中包括: 黑龙江大庆第七人民医院800床,全国竞标中选方案;山东胶州人民医院800床,竞标中选方案;江苏泰州普济医院600床,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解放军251医院 500床,竞标中选方案。 医疗建筑前期策划咨询在我国属较新的领域,工作室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内容,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并得到了甲方极高的评价。此项工作是保证医院建筑最终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步骤和内容。目前已完成的前期策划咨询项目有:北京协和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广州南方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浙江台州医院前期策划;黑龙江省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设计;甘肃妇幼保健院前期策划及总体方案设计等。 目前,已与国内及国际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中国电子工业设计研究院;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MARU;荷兰 EMG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德国 HWP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SOTEA。2007年推荐一研究生到英国MARU进一步深造和学习。 7、赵可昕,女,高级工程师、注册建筑师,硕士研究生学位。 1987年至1996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1997年至今主要从事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2003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主要关注交通建筑与城市设计。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系统化规划设计研究”;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研课题“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负责城市与建筑设计相关部分。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及公共建筑设计。 8、郭晋生,女,1960年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2月-1998年8月在机械部设计研究总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98年8月—2003年8月在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工作,2003年-至今,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从事建筑教学工作。 共参与了近百项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主要科研成果有: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北京中粮广场、国家经贸委虎峪园林山庄、中国驻乌兹别克、吉尔吉斯、瑞典、刚国(金)等使馆经商参处建筑方案设计,在项目中担任过建筑专业设计人,建筑专业设计负责人和项目总设计师。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对建筑设计及理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城市既有住宅更新与改造。 在研项目为低标准住宅更新与改造设计和中国驻外建筑设计研究。 9、陆翔,男,1958年出生,副教授,硕士学位,建筑史论部部长,研究方向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大型公共建筑。 现科研项目有北京原比利时使馆保护、中国音乐学院排演厅方案设计、北京市护国寺旅游规划、河南温县世界水景风情园等。获奖方面:《北京四合院》(合作)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北京什刹海地区护国寺街旅游成果调研报告》获西城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关于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获政协西城区委优秀提案奖。 10、林川,女,1959年出生,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研究方向为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生态建筑技术。教学课程主要有:建筑设计及原理、生态建筑与城市。 曾负责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2004年出版《小城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现担任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负责人。多年从事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特别关注地域、气候对建筑及文化的影响以及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生态美学。11、张大玉,1966年出生,山东嘉祥县人,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兼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以及村镇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近几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专题《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私家园林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保护对策研究》等。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2006年获 “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奖,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与《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旧住宅区宜居更新技术研究》等。 12、孙明,男,1960年出生,教授。 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景观建筑学。 主要科研方向:教育建筑;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兴校区规划设计研究。发表论文有:《普通高等学校校园静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指标分析》。现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现任学校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总建筑师。 13、高丕基,男,1953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中国建筑师学会室内建筑师学会会员,中国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与工程设计项目评审专家。 198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1993年日本东京武藏工业大学建筑学科访问学者。2001年清华大学“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六角鬼丈研究室”研究员。担任多门教学工作,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等相关课程教学,并获得院级、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科研重点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住宅装修部件化系统设计研究,并获得科研与设计奖项。 发表文章及作品二十余篇,出版著作6部,并获得优秀论文奖项。目前在研课题有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建筑装修标准化部件化产品应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在研项目有北京市西城区传统四合院建筑环境设计、北京大学医学院电教楼装修工程。 14、姜中光,男,1937年出生,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院城市研究所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建筑师学会理事。 先后从事工作有: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国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湖北省“三线”建设新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工作。建设部六局、国家建委一局从事居住区与公共建筑设计工作。中国建筑总公司海外部国外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工作,开发区、旅游区、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工作。现在北京建工学院城市研究所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 目前科研项目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吴城遗址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交民巷原比利时使馆办公楼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安徽凌家滩遗址展示设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马坝人(石峡)遗址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宛平城)保护与展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龙兴讲寺保护》等。 15、张路峰,男,1964年出生,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2001),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Berlin)访问学者(2003~2004),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7~),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命题专家,全国建筑工程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委,《城市空间设计》编委,德国柏林建筑奖协会(VAB)会员(2007~)。 自1995年开始指导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公共建筑设计。承担课程:建筑设计与研究、建筑设计方法论、建筑评析。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并多次组织联合教学。近年来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北京城市建设》、《国外城市规划》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成果:北京旧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整合机制研究、唐山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京西斋堂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安居模式研究等。目前正承担唐山博物馆改扩建、唐山城市水系与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唐山震后小区及住宅改造等研究项目。16、房志勇,男,1957年出生,副教授。 同时招收“建筑设计及原理”、“建筑技术”方向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装修技术、村镇规划、住宅设计。教学课程主要有: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防灾技术、材料与工艺学。 科研项目有:“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绿色钢结构住宅示范建设项目研究”、 “预制组合式房屋规范化研究”等。现为“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主要参加人。现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家庭装修中的拆改现象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等。 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关注建筑节能、生态建筑、村镇规划、建筑改造、建筑装修等研究领域。 17、樊振和,男,副教授(聘任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级监理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建筑构造及结构选型)和绿色建筑。目前承担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从事高等建筑教育26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多年的建筑设计工程经验,有国外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经历(中国政府援外体育场工程项目副总监、结构总监)。 目前在研项目有: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北京城区既有多层住宅更新改造技术策略研究、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研究等。获奖方面有: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 18、胡雪松,1963年出生,云南思茅人。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学术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场所认同——文化建筑学、乡土建筑与乡村建设。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教学、研究和设计工作,主持、参与完成了十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和大量的建筑设计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近期主持、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聚落营造学研究”、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建筑(设施)发展研究”、北京市人事局科研基金“乡村旅游与村落建设”。代表论文包括:“建筑美学思考”(《世界建筑》,2005,12)、“村落空间资源化” (《建筑学报》2006,5)、“直白场所”(《世界建筑》,2006,6)。 19、业祖润,女,1938年出生,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民居文化研究、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风景区规划与风景建筑设计研究。 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础资助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结构研究》、国家十五计划攻关课题《住宅及其环境》、《前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北京川底下古村保护与利用研究》、《焦庄户古村保护与地道站纪念馆设计》等。 在研项目:《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前门地区保护与更新设计》、《鲜鱼口街区设计》、《前门大街城市设计》、《北京民居研究》、《河南省社旗历史名镇商业街区设计》、《河北省临城县歧山湖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湖滨产业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博物馆设计》。 发表论文:《保护、更新、延续——北京前门地区保护更新规划探析》、《传统空间聚落结构研究》、《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建筑创作启示》等。 20、邹越,男,1967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数字化设计研究。 主要教学课程有建筑物理(本科)、计算机辅助设计(本科)、建筑新技术(研究生)等,曾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前在研方面项目有北京市教委“室内环境污染分析与治理研究”、“建筑数字化设计基础平台研究”等。参与“北京建筑外饰面材料综合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被动采暖与主动通风相结合的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曾有“建筑结构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平屋面》项目获湖南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城市建设》杂志(旬刊)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中国建设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委员会、联合国全球人类发展中国协会、科技部科学技术进步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指导的国家级科技类专业期刊。

《城市建设》是由国资委主办的一本经济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本国家级杂志。

共振城市规划集团只为每个世纪中最具雄心的合作者打造史无前例、独一无二的城市规划设计——全球性的明星城市,运用独创的最新、尖端的思想理念与规划设计方法⌄只营造艺术殿堂级的城市空间场所,这一切都注定了共振城市规划集团在城市规划的王者的地位。

中国城镇建设杂志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滨河路27号贵都国际中心B座三层《城市建设》杂志社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经济类专业期刊。以促进城市和谐社会发展、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为己任,扫描城市建设发展动态、展示城市建设创新方略、弘扬城市和谐文化为使命,致力于报道城市建设发展中真实、先进的城建理念、辉煌成就;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展现和谐社会及城市魅力;打造城市建设类期刊知名品牌,以新观察、新思维、新视点塑造栏目,着力提升城市高端受众的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愈来愈强,城市建设杂志社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将中国城市建设网办成传播城市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形成我国城市建设舆论引导的网络新格局。

城市建设杂志是国家级期刊杂志,

对于评职称,晋升,考研,保研是非常有用的。

中国城市建设规划期刊在知网上能查到。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查询文献期刊可以去中国知网官网,这个是比较正规的。中国知网是国内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行业影响力最大的中文文献期刊数据库。由清华大学主管。中国知网几乎囊括了所有领域的中文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