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简爱思想内容分析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2024-07-05 10:44:26

简爱思想内容分析论文格式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问题描述: 我要写一篇《简爱》的毕业论文,叙述反判与平衡方面的,写过一篇不合格,哪位大虾知道请提供点资料,谢谢! 解析: 本文结合叙述学、女性主义阐述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从作家身份,女主人公话语的角度切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证明这部作品的叙述既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又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在叛逆中体现平衡,平衡中又透露出叛逆,即作品本身存在两面性。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简·爱》叙述的两面性。首先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这在历史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而作者采用匿名的方式把自己隐藏在柯勒·贝尔这样的中性符号背后,避免直面读者的评判,而且“叙述自我”冷静客观的分析性的语言也有助于隐藏作者的女性身份。 其次,对书信体小说的反叛与回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女性作家如果想获得作品公开发表的权力,不得不向社会权威和既定的传统妥协。当时女性写作的主导的书信体文本,用私下向一位受述者讲述个人故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弱了“言论自由”动摇男权社会的能量,《简·爱》没有采用这种文体,但文本中“读者”这个称呼又与书信体小说中的称呼非常相似。勃朗特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对既定的社会权威的妥协与平衡。第三,对家庭女教师类型的叙述的超越与平衡。勃朗特之前的家庭女教师故事的叙述者用回顾性的视角拉开了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叙述者对主人公采用道德训诫的口吻;而《简·爱》的叙述者与主人公在道德观念上没有分歧。人物的言辞在某些场合下较为激进,但是从小说的整体来看,人物也有沉默和渐趋平静的叙述,这两点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 最后,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之间获得平衡。作为一个入世不深但思想丰富的女性,勃朗特有个人需要表达的思考和本能的欲望;但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在时代的影响下无法选择的思想状况和经济状况,都迫使她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与一定历史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第一人称叙述的反叛与平衡·······················3 第二章 对书信体小说的超越与回归·····················6 第三章 家庭女教师故事类型的超越与皈依·················11 一、“我必须说话”——对女家庭女教师角色的反叛··············13 二、“我兴致勃勃勃地听他谈”——沉默的简·爱体现家庭教师的本分····························································22 第四章 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平衡······················27 前 言 从1847年出炉后,《简·爱》就不断地成为文学批评界的宠儿。一百五十多年来,读者也一直特别喜欢这部作品,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1893年成立了勃朗特学会,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在勃朗特姐妹的家乡成立的纪念馆,每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多年来的事实无疑证明《简·爱》是一部值得持续关注的作品。正如福兰克·科莫德(Frank Kermode)指出的,“事实上,仅存的珍贵得足以称得上是经典的作品,正如它们的幸存所表明的,是那些复杂、模糊得足以允许我们进行多种阐释的作品。” 多年来《简·爱》的研究史也从多层面多角度揭示了作品的“复杂与模糊。”历代批评家对《简·爱》的批评意味着不同的批评视野,采用不同的解读方式,如传记式,心理分析式,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社会学式,后殖民主义分析式以及神话原型批评式等。每一种批评方式都有其解读方式和解读空间,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文学批评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后,更注重从文本出发,挖掘作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结合女性主义、叙述学来重新透视作品的意义。 《简·爱》的发表在当时的英国文学界掀起波澜,许多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同时代的人不欢迎《简·爱》,害怕其对固有的社会和文化体系有破坏作用。紧接着《简·爱》第一版的发行,《镜报》上出现一篇言辞颇为尖刻的文章,称《简·爱》“践踏了受到我们祖先尊奉并一直使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习俗”。这篇文章得出结论说:“《简·爱》的思想很坏——观点很荒谬。信仰在黑暗之中被中伤——《简·爱》企图消灭我们的社会差异……”2紧跟着许多人站出来对《简·爱》严辞批判。在一篇言辞更为激进的文章里,玛格丽特·奥丽芬特把《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称作一个“新的罗马女战神”,她带来了“最令时代惊慌的革命”3。言下之意,作品颇具叛逆性。它的叛逆性多被女性主义研究者阐发出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者们将《简·爱》读作女性反抗父权制压迫的胜利,颂扬简·爱的自觉的“反抗的女性主义”,桑德拉·吉而伯特及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认为疯女人伯莎就是女主人公简·爱心灵中的阴暗面,就是她一直想抑制的另一个凶悍的秘密的“自我”。不管对它是攻击还是肯定,《简·爱》的反传统性是人所共识的。在有关评论妇女写作的文章中,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了典型的19世纪中期愤怒、“受挫”的早期女性主义。她本该平静地写却有太多的愤怒4。愤怒在中国看来只是一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似乎无可厚非。而且愤怒也要看原因,岳飞“怒发冲冠”闻一多“拍案而起”却是正义之怒,而且获得人们的赞赏和尊敬。然而基督教对这一点是很不宽容的,《圣经》里有专门的训诫“不可发怒”;但丁的《神曲》中,地狱的第五层关押的是“动辄发怒”的人;从基督教教徒的眼光来看,发怒是人的恶欲念的发作,应该节制。所以勃朗特的“愤怒”也是为基督教教义所不容,也被某些批评家“批评”。 然而,女性主义者们的研究在叙事学家们看来,过于追求意识形态和政治意义的理论范畴,忽略了文本的意义;而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形式研究多是就形式论形式,企图从形式中抽象出来某种文学语言的普遍规律,忽略了意识形态。然而,无论是叙事学还是女性主义,都并非某种本质的或孤立的属性,都只能揭示问题的某一方面,当今再没有哪一种文化思潮或文学批评方法可以长久地占据绝对的中心。“一元”解体,“多元”并存,只有多层面多角度才可能揭示问题的某一个侧面。而任何文化思潮和批评方法都由社会权力关系产生,并处于社会权力之中。本文试图将女性主义和叙述学结合起来,探索社会身份地位与文本形式之间的交叉作用,把叙事过程作为意识形态的表达来阅读。 本文认为,《简·爱》不仅仅如女性主义者们所阐述的那样,即作品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和主人公言词的具有叛逆性,也表现在叙述方式上超越传统。同时作家又受时代环境灌注于其中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表现出对其所处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皈依。夏洛蒂·勃朗特的写作为其带来了莫大的声誉和良好的经济收益,而这些成就的获得不仅仅在于她或者作品的“叛逆性”,也在于她能够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又能很好的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进行协调;她在树立自己在文学市场上的权威地位的同时也要向既定的社会权威妥协。 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询《简·爱》叙述的叛逆与平衡:第一人称叙述,书信体小说,家庭女教师故事以及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平衡。 第一章 第一人称叙述的反叛与平衡 《简·爱》用第一人称叙述,从开篇,简·爱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看到的比维克的《英国禽鸟史》的迷人景象,到结尾处芬丁庄园的繁荣茂盛的景象,我们都是用简·爱的眼睛看,用简·爱的感觉去感受,追随她生活的世界。5这样读者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人物的行为、心理。例如在罗切斯特离开桑菲尔德后,简·爱怅然若失,当菲尔费克斯太太收到了一封“主人写来”的信时,“我继续喝着咖啡(我们是在吃早饭);咖啡很烫,我把脸上突然升起的一阵火一般的发热归因于它的发烫。为什么我的手会发烫,为什么我不自觉的把半杯咖啡泼在我的盘子里,我都不想去考虑。6”可读者却比任何时候都知道她此时此刻的心境。 第一人称叙述在今天看来也许不足为奇,因为小说兴起之初很多小说都是第一人称叙述,如赛缪尔·理查生(Samuel Richardson)的《帕美拉》(Pamela)、《克拉丽莎》(Clarissa),卢梭的《新爱洛伊丝》(Julie ou La Nouvelle Heloise)等等。但这一点落在女性作家的女性叙述者身上,则是另外一回事。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本文将试图证明这一点。 18世纪末19世纪初,公共图书馆、广告业、出版业兴起,作家的身份和名声随之突出,出版商也借作者的声誉获得丰厚利润。这些都可以使作家成为权威人物。作者名称会印在小说的封面上,随着小说的流传作家的名字也在读者中广为人知,这样原本深居闺阁的女性在社会上也变得有名有姓了。这样成名的作家因其在读者中的巨大影响力可以毫不费力地借作品的传播继续扩大其声誉,使其每部作品都能拥有众多读者。夏洛蒂的《教师》生前没有发表,死后在她丈夫的争取下发表了,但此时出版商完全可以凭借夏洛蒂·勃朗特的名声使本来“平淡无奇”的作品获得丰厚的利润。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第一人称叙事即使是虚构的,但因其在形式上与自传难以区分,当时的读者还有把小说当作叙事主人公“真实”生平故事的习惯,这都使得作家不大情愿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小说的封面上。在18世纪到19世纪,女性小说家较少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简·爱》中女主人公正如弗雷德里克·哈里森写道的那样:“这个相貌平平、身体弱小的家庭女教师凌驾于全书之上,小说的每一页中都有她的身影。书中的每件事和每个人都并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看到和所能知道的,但他们却是这个几乎从未出过远门的乡村姑娘锐利眼光中的成像。”然而,哈里森也认为如果这部小说以“非个性的叙事形式写成,”“那就可能会失败。”而如果把作品看成是简·爱的自传,或者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那它就是“完美的艺术。”7 另外,为数众多的女性作家在男性作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女性叙述难免与男性叙述冲突,即使都是女性叙述者,也面临着男性作家的女性叙述者和女性作家的女性叙述者哪一个是合法的问题。“对于她们来说,讲故事还可以,但让叙述者通过叙事把自己作为权威站在前台则是另外一回事。长期以来,社会上已经习惯作者的声音由男性发出。”8而《简·爱》是一部自传性色彩很强烈的小说,叙述者把女主人公推到前台,在女性几乎没有参与社会话语权力的维多利亚时代是需要一番勇气的;而且小说中人物的某些言辞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确实是颇为激进的。9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勃朗特是怎样与既存的社会权威之间妥协的呢?她用匿名发表小说,用柯勒·贝尔这个名字开始的写作生涯也是她通向专职作家的一个阶段,也是维多利亚文学市场上男性至上主义所需要的一个自我隐蔽的策略,勃朗特和她的女主角简·爱把“她们自己抽象为符号”(如首字母缩写“.”和匿名),把真实身份隐藏在符号的背后,避开把一个具体的名字与一个女性作家联系在一起,不必遭遇性别歧视。不仅仅如作者本人所强调的,怕读者尤其是批评家因为面对一本女人写的小说而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她用一个中性的名字遮蔽了自己,没有社会伦理道德评价的压力,这样也可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本意。事实证明,她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没有必要,当众多读者和批评家认可作品后再看到作家本人,事情就不同了。 按照凯瑟淋·罗杰斯的说法:在文学市场中“与男性作家激烈较量的女作家”容易遭到攻击,“就好像她靠当 *** 来维持着自己的生活似的。”这样,女作家也就容易在她所激烈争夺的文学市场中失去自己的地位。10不仅与男性作家公开较量的女作家被认为是违背了正当的女性气质,即使那些被文学精英阶层认可的女作家也不敢公开承认自己在写作,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发表后,她的闺中密友曾问她是否是《简·爱》的作者,她断然否定了;《简·爱》在伦敦引起轰动,并获得肯定之后她才把作品放到她父亲的面前,承认她是本书的作者。从著名的湖畔派诗人罗伯特·骚塞给她的回信中可以看出当时对女性写作的态度:“如今每年都有许多卷诗集出版,却未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其中任何一卷如果出现在半个世纪以前,都会为它的作者赢得美名。因此,一个人若想在这方面扬名显迹,他就必须准备失望……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告诫每一位向我寻求鼓励和忠告的年轻人,最好不要选择这样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11这封对妇女带有严重偏见的信当然严重地挫伤了她的写作热情,但她成名后对盖斯凯尔芙人追忆这段往事时坦言:“骚塞先生的信是和善的,可佩的;虽然有点儿苛刻,可于我有益。”12奥斯丁的写作也是在地下状态进行的,与她朝夕相处的侄子甚至不知道她在写作,认为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她没有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所以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女性应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来从事写作。 “……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无论‘我’是主人公还是旁观者),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前者称为“叙述自我”,后者称为“经验自我。”13从《简·爱》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两种叙述声音。如简·爱在反抗里德蛮横无理的行为时,简·爱完全是八九岁小孩子的口吻,属“经验自我”;但她向劳埃德先生讲述自己被关进红屋子的经历时,也用了长大成人后的分析性的口吻:“我总是抱着娃娃上床,人总得爱样什么,既然没有更值得爱的东西,我只好设法疼爱一个小叫化子似的褪色木偶,从中获得一些乐趣。现在想来可想不明白,当初我是怀着多么可笑的真情来溺爱这个小玩意儿,甚至还有点儿相信它有生命、有知觉。(20)” 这里的叙述自我相当于“叙述者”,叙述者是由词语的节奏、措辞和语气创造的一个人。他(她)在时间和空间中无所不在,并且在那段包容一切的时间中他了解应该知道的每一件事情。叙述者是包罗万象的意识,它围绕着所有人物的心灵,从内心里了解他们,而且叙述者根据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他们所体现的人类本性的广泛事实来看待他们。在这部小说中二者之间虽然开始的时候是分离的,但并非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我们看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两个“自我”合而为一,用叙述自我的眼光进行叙述。“简·爱这个人物的声音在小说的叙述中是逐步发展的,然而‘成人叙述’声音的简·爱——事实上是同一个声音,现在已经充分发展成熟——从开头到结尾是始终如一的。”14这里“成人叙述”相当于叙述自我,她的言语成熟老练,言辞平静却很有力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例如叙述者分析主人公在盖茨海德不受欢迎的原因时说:“而如今,隔了——我不愿说少年——我却看得明明白白了。我在盖茨海德,是个和大伙合不来的人;我根那儿的谁也不相象;我跟里德太太,或者根她的孩子们,或者根她宠爱的下人们,都没有一点一致的地方。……我是个异种人……我是个没用的人……。(16)”此类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吴尔夫认为,男性的话语是冷静,客观,独立的,15而这里的叙述自我的言辞就颇为符合这一点,不论作者是否有意这样做,但叙述自我冷静、客观、分析性的语言很容易隐藏作者的真实身份,在叙述风格上靠近男性语言的特点,她的叙述也就可以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调和。 不论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叙述方式来看,《简·爱》的某些带有叛逆性的叙述,都面临遭到抨击的危险,从而失去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但无法否认这部作品即使在作品发表的历史时期,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尽管有批评、否定的声音,但也有很多批评家赞赏她的作品,如乔·亨·刘易斯认为《简·爱》的作者“具备我们要求一个小说家具备的一切:对人物性格的洞察,以及刻画人物的才能;诗情画意; *** ;生活知识。故事不单有一种奇特的、自然展开的、始终不渝的趣味,”……“它具有一切伟大文体的首要特点:它是某个人的——某一个个人的成文的语言”,“我们对它无可指摘。”16那么,这部作品还有那些方面在反叛的同时又能用适当的方式赢得批评家们的赞同呢?

- - 自己写吧孩子

、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摘 要《简•爱》是一部出色的自传小说。女主人公简没有娇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却和其它著作中的美人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简出生贫寒,是一个可怜的孤儿,随后又被送进寄宿学校,过者艰苦的生活,...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9 KB 日期:2008-11-13 4、 (英语系毕业论文)我看简•爱的爱情 摘 要《简.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反抗社会压力,充满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其充满爱、激情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5、 (英语系毕业论文)分析简•爱的美 摘 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写于1846年。虽然迄今150多年,但是这部作品仍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都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女主人翁简.爱。外在的美是短暂的,内在的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3 KB 日期:2008-10-05 6、 (英语系毕业论文)《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摘 要本文从浪漫主义视角重新解读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郎特的长篇小说《简•爱》的艺术特点——积极浪漫主义与黑色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简•爱》是一部复杂的作...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7、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 开题报告+论文目录I Introduction 1II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arlotte Bronte’s and Jane Eyre’s Experiences ...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34 KB 日期:2008-05-17 8、 (实用英语专业)论《简·爱》的写作特点及人物个性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生动丰富的语言、具体的人物性格、写作背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42 KB 日期:2008-03-21 9、 (英语系毕业论文)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 内容摘要夏洛蒂·博朗特在《简·爱》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孤女成长为一个成熟高贵的人,并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的故事。主人公简·爱在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时,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她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生...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7-08-12 10、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19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论文摘 要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下发展起来。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转向以女性经验以及女性对生活的反映为基础,通过对文学中的女性人物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2 KB 日期:2007-06-21

沙子里

简爱论文研究内容简介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问题描述: 我要写一篇《简爱》的毕业论文,叙述反判与平衡方面的,写过一篇不合格,哪位大虾知道请提供点资料,谢谢! 解析: 本文结合叙述学、女性主义阐述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从作家身份,女主人公话语的角度切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证明这部作品的叙述既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又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在叛逆中体现平衡,平衡中又透露出叛逆,即作品本身存在两面性。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简·爱》叙述的两面性。首先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这在历史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而作者采用匿名的方式把自己隐藏在柯勒·贝尔这样的中性符号背后,避免直面读者的评判,而且“叙述自我”冷静客观的分析性的语言也有助于隐藏作者的女性身份。 其次,对书信体小说的反叛与回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女性作家如果想获得作品公开发表的权力,不得不向社会权威和既定的传统妥协。当时女性写作的主导的书信体文本,用私下向一位受述者讲述个人故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弱了“言论自由”动摇男权社会的能量,《简·爱》没有采用这种文体,但文本中“读者”这个称呼又与书信体小说中的称呼非常相似。勃朗特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对既定的社会权威的妥协与平衡。第三,对家庭女教师类型的叙述的超越与平衡。勃朗特之前的家庭女教师故事的叙述者用回顾性的视角拉开了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叙述者对主人公采用道德训诫的口吻;而《简·爱》的叙述者与主人公在道德观念上没有分歧。人物的言辞在某些场合下较为激进,但是从小说的整体来看,人物也有沉默和渐趋平静的叙述,这两点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 最后,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之间获得平衡。作为一个入世不深但思想丰富的女性,勃朗特有个人需要表达的思考和本能的欲望;但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在时代的影响下无法选择的思想状况和经济状况,都迫使她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与一定历史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第一人称叙述的反叛与平衡·······················3 第二章 对书信体小说的超越与回归·····················6 第三章 家庭女教师故事类型的超越与皈依·················11 一、“我必须说话”——对女家庭女教师角色的反叛··············13 二、“我兴致勃勃勃地听他谈”——沉默的简·爱体现家庭教师的本分····························································22 第四章 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平衡······················27 前 言 从1847年出炉后,《简·爱》就不断地成为文学批评界的宠儿。一百五十多年来,读者也一直特别喜欢这部作品,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1893年成立了勃朗特学会,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在勃朗特姐妹的家乡成立的纪念馆,每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多年来的事实无疑证明《简·爱》是一部值得持续关注的作品。正如福兰克·科莫德(Frank Kermode)指出的,“事实上,仅存的珍贵得足以称得上是经典的作品,正如它们的幸存所表明的,是那些复杂、模糊得足以允许我们进行多种阐释的作品。” 多年来《简·爱》的研究史也从多层面多角度揭示了作品的“复杂与模糊。”历代批评家对《简·爱》的批评意味着不同的批评视野,采用不同的解读方式,如传记式,心理分析式,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社会学式,后殖民主义分析式以及神话原型批评式等。每一种批评方式都有其解读方式和解读空间,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文学批评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后,更注重从文本出发,挖掘作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结合女性主义、叙述学来重新透视作品的意义。 《简·爱》的发表在当时的英国文学界掀起波澜,许多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同时代的人不欢迎《简·爱》,害怕其对固有的社会和文化体系有破坏作用。紧接着《简·爱》第一版的发行,《镜报》上出现一篇言辞颇为尖刻的文章,称《简·爱》“践踏了受到我们祖先尊奉并一直使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习俗”。这篇文章得出结论说:“《简·爱》的思想很坏——观点很荒谬。信仰在黑暗之中被中伤——《简·爱》企图消灭我们的社会差异……”2紧跟着许多人站出来对《简·爱》严辞批判。在一篇言辞更为激进的文章里,玛格丽特·奥丽芬特把《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称作一个“新的罗马女战神”,她带来了“最令时代惊慌的革命”3。言下之意,作品颇具叛逆性。它的叛逆性多被女性主义研究者阐发出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者们将《简·爱》读作女性反抗父权制压迫的胜利,颂扬简·爱的自觉的“反抗的女性主义”,桑德拉·吉而伯特及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认为疯女人伯莎就是女主人公简·爱心灵中的阴暗面,就是她一直想抑制的另一个凶悍的秘密的“自我”。不管对它是攻击还是肯定,《简·爱》的反传统性是人所共识的。在有关评论妇女写作的文章中,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了典型的19世纪中期愤怒、“受挫”的早期女性主义。她本该平静地写却有太多的愤怒4。愤怒在中国看来只是一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似乎无可厚非。而且愤怒也要看原因,岳飞“怒发冲冠”闻一多“拍案而起”却是正义之怒,而且获得人们的赞赏和尊敬。然而基督教对这一点是很不宽容的,《圣经》里有专门的训诫“不可发怒”;但丁的《神曲》中,地狱的第五层关押的是“动辄发怒”的人;从基督教教徒的眼光来看,发怒是人的恶欲念的发作,应该节制。所以勃朗特的“愤怒”也是为基督教教义所不容,也被某些批评家“批评”。 然而,女性主义者们的研究在叙事学家们看来,过于追求意识形态和政治意义的理论范畴,忽略了文本的意义;而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形式研究多是就形式论形式,企图从形式中抽象出来某种文学语言的普遍规律,忽略了意识形态。然而,无论是叙事学还是女性主义,都并非某种本质的或孤立的属性,都只能揭示问题的某一方面,当今再没有哪一种文化思潮或文学批评方法可以长久地占据绝对的中心。“一元”解体,“多元”并存,只有多层面多角度才可能揭示问题的某一个侧面。而任何文化思潮和批评方法都由社会权力关系产生,并处于社会权力之中。本文试图将女性主义和叙述学结合起来,探索社会身份地位与文本形式之间的交叉作用,把叙事过程作为意识形态的表达来阅读。 本文认为,《简·爱》不仅仅如女性主义者们所阐述的那样,即作品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和主人公言词的具有叛逆性,也表现在叙述方式上超越传统。同时作家又受时代环境灌注于其中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表现出对其所处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皈依。夏洛蒂·勃朗特的写作为其带来了莫大的声誉和良好的经济收益,而这些成就的获得不仅仅在于她或者作品的“叛逆性”,也在于她能够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又能很好的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进行协调;她在树立自己在文学市场上的权威地位的同时也要向既定的社会权威妥协。 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询《简·爱》叙述的叛逆与平衡:第一人称叙述,书信体小说,家庭女教师故事以及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平衡。 第一章 第一人称叙述的反叛与平衡 《简·爱》用第一人称叙述,从开篇,简·爱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看到的比维克的《英国禽鸟史》的迷人景象,到结尾处芬丁庄园的繁荣茂盛的景象,我们都是用简·爱的眼睛看,用简·爱的感觉去感受,追随她生活的世界。5这样读者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人物的行为、心理。例如在罗切斯特离开桑菲尔德后,简·爱怅然若失,当菲尔费克斯太太收到了一封“主人写来”的信时,“我继续喝着咖啡(我们是在吃早饭);咖啡很烫,我把脸上突然升起的一阵火一般的发热归因于它的发烫。为什么我的手会发烫,为什么我不自觉的把半杯咖啡泼在我的盘子里,我都不想去考虑。6”可读者却比任何时候都知道她此时此刻的心境。 第一人称叙述在今天看来也许不足为奇,因为小说兴起之初很多小说都是第一人称叙述,如赛缪尔·理查生(Samuel Richardson)的《帕美拉》(Pamela)、《克拉丽莎》(Clarissa),卢梭的《新爱洛伊丝》(Julie ou La Nouvelle Heloise)等等。但这一点落在女性作家的女性叙述者身上,则是另外一回事。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本文将试图证明这一点。 18世纪末19世纪初,公共图书馆、广告业、出版业兴起,作家的身份和名声随之突出,出版商也借作者的声誉获得丰厚利润。这些都可以使作家成为权威人物。作者名称会印在小说的封面上,随着小说的流传作家的名字也在读者中广为人知,这样原本深居闺阁的女性在社会上也变得有名有姓了。这样成名的作家因其在读者中的巨大影响力可以毫不费力地借作品的传播继续扩大其声誉,使其每部作品都能拥有众多读者。夏洛蒂的《教师》生前没有发表,死后在她丈夫的争取下发表了,但此时出版商完全可以凭借夏洛蒂·勃朗特的名声使本来“平淡无奇”的作品获得丰厚的利润。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第一人称叙事即使是虚构的,但因其在形式上与自传难以区分,当时的读者还有把小说当作叙事主人公“真实”生平故事的习惯,这都使得作家不大情愿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小说的封面上。在18世纪到19世纪,女性小说家较少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简·爱》中女主人公正如弗雷德里克·哈里森写道的那样:“这个相貌平平、身体弱小的家庭女教师凌驾于全书之上,小说的每一页中都有她的身影。书中的每件事和每个人都并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看到和所能知道的,但他们却是这个几乎从未出过远门的乡村姑娘锐利眼光中的成像。”然而,哈里森也认为如果这部小说以“非个性的叙事形式写成,”“那就可能会失败。”而如果把作品看成是简·爱的自传,或者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那它就是“完美的艺术。”7 另外,为数众多的女性作家在男性作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女性叙述难免与男性叙述冲突,即使都是女性叙述者,也面临着男性作家的女性叙述者和女性作家的女性叙述者哪一个是合法的问题。“对于她们来说,讲故事还可以,但让叙述者通过叙事把自己作为权威站在前台则是另外一回事。长期以来,社会上已经习惯作者的声音由男性发出。”8而《简·爱》是一部自传性色彩很强烈的小说,叙述者把女主人公推到前台,在女性几乎没有参与社会话语权力的维多利亚时代是需要一番勇气的;而且小说中人物的某些言辞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确实是颇为激进的。9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勃朗特是怎样与既存的社会权威之间妥协的呢?她用匿名发表小说,用柯勒·贝尔这个名字开始的写作生涯也是她通向专职作家的一个阶段,也是维多利亚文学市场上男性至上主义所需要的一个自我隐蔽的策略,勃朗特和她的女主角简·爱把“她们自己抽象为符号”(如首字母缩写“.”和匿名),把真实身份隐藏在符号的背后,避开把一个具体的名字与一个女性作家联系在一起,不必遭遇性别歧视。不仅仅如作者本人所强调的,怕读者尤其是批评家因为面对一本女人写的小说而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她用一个中性的名字遮蔽了自己,没有社会伦理道德评价的压力,这样也可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本意。事实证明,她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没有必要,当众多读者和批评家认可作品后再看到作家本人,事情就不同了。 按照凯瑟淋·罗杰斯的说法:在文学市场中“与男性作家激烈较量的女作家”容易遭到攻击,“就好像她靠当 *** 来维持着自己的生活似的。”这样,女作家也就容易在她所激烈争夺的文学市场中失去自己的地位。10不仅与男性作家公开较量的女作家被认为是违背了正当的女性气质,即使那些被文学精英阶层认可的女作家也不敢公开承认自己在写作,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发表后,她的闺中密友曾问她是否是《简·爱》的作者,她断然否定了;《简·爱》在伦敦引起轰动,并获得肯定之后她才把作品放到她父亲的面前,承认她是本书的作者。从著名的湖畔派诗人罗伯特·骚塞给她的回信中可以看出当时对女性写作的态度:“如今每年都有许多卷诗集出版,却未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其中任何一卷如果出现在半个世纪以前,都会为它的作者赢得美名。因此,一个人若想在这方面扬名显迹,他就必须准备失望……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告诫每一位向我寻求鼓励和忠告的年轻人,最好不要选择这样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11这封对妇女带有严重偏见的信当然严重地挫伤了她的写作热情,但她成名后对盖斯凯尔芙人追忆这段往事时坦言:“骚塞先生的信是和善的,可佩的;虽然有点儿苛刻,可于我有益。”12奥斯丁的写作也是在地下状态进行的,与她朝夕相处的侄子甚至不知道她在写作,认为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她没有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所以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女性应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来从事写作。 “……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无论‘我’是主人公还是旁观者),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前者称为“叙述自我”,后者称为“经验自我。”13从《简·爱》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两种叙述声音。如简·爱在反抗里德蛮横无理的行为时,简·爱完全是八九岁小孩子的口吻,属“经验自我”;但她向劳埃德先生讲述自己被关进红屋子的经历时,也用了长大成人后的分析性的口吻:“我总是抱着娃娃上床,人总得爱样什么,既然没有更值得爱的东西,我只好设法疼爱一个小叫化子似的褪色木偶,从中获得一些乐趣。现在想来可想不明白,当初我是怀着多么可笑的真情来溺爱这个小玩意儿,甚至还有点儿相信它有生命、有知觉。(20)” 这里的叙述自我相当于“叙述者”,叙述者是由词语的节奏、措辞和语气创造的一个人。他(她)在时间和空间中无所不在,并且在那段包容一切的时间中他了解应该知道的每一件事情。叙述者是包罗万象的意识,它围绕着所有人物的心灵,从内心里了解他们,而且叙述者根据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他们所体现的人类本性的广泛事实来看待他们。在这部小说中二者之间虽然开始的时候是分离的,但并非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我们看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两个“自我”合而为一,用叙述自我的眼光进行叙述。“简·爱这个人物的声音在小说的叙述中是逐步发展的,然而‘成人叙述’声音的简·爱——事实上是同一个声音,现在已经充分发展成熟——从开头到结尾是始终如一的。”14这里“成人叙述”相当于叙述自我,她的言语成熟老练,言辞平静却很有力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例如叙述者分析主人公在盖茨海德不受欢迎的原因时说:“而如今,隔了——我不愿说少年——我却看得明明白白了。我在盖茨海德,是个和大伙合不来的人;我根那儿的谁也不相象;我跟里德太太,或者根她的孩子们,或者根她宠爱的下人们,都没有一点一致的地方。……我是个异种人……我是个没用的人……。(16)”此类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吴尔夫认为,男性的话语是冷静,客观,独立的,15而这里的叙述自我的言辞就颇为符合这一点,不论作者是否有意这样做,但叙述自我冷静、客观、分析性的语言很容易隐藏作者的真实身份,在叙述风格上靠近男性语言的特点,她的叙述也就可以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调和。 不论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叙述方式来看,《简·爱》的某些带有叛逆性的叙述,都面临遭到抨击的危险,从而失去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但无法否认这部作品即使在作品发表的历史时期,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尽管有批评、否定的声音,但也有很多批评家赞赏她的作品,如乔·亨·刘易斯认为《简·爱》的作者“具备我们要求一个小说家具备的一切:对人物性格的洞察,以及刻画人物的才能;诗情画意; *** ;生活知识。故事不单有一种奇特的、自然展开的、始终不渝的趣味,”……“它具有一切伟大文体的首要特点:它是某个人的——某一个个人的成文的语言”,“我们对它无可指摘。”16那么,这部作品还有那些方面在反叛的同时又能用适当的方式赢得批评家们的赞同呢?

简爱主题分析论文

一.对两性平等的追求1. 爱情 A 罗切斯特 平等相处 接受;居高临下 拒绝发现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态度随和”“他用来对待我的那种既正直又热忱的友好坦率使我想接近她” 罗切斯特让简·爱改随他的姓氏,称呼其为“简·罗切斯特”,简·爱说到:“我听到了,可是我还是不能充分理解这话的含义。它让我感到眩晕。听了他这样宣布的消息,我产生了奇怪的感觉,那是一种强烈的无法用快乐形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感到刺激和震动的感觉,我几乎把它当成恐惧了。” B . 在热恋的过程中,她一直穿戴朴素,身上穿的还是她在洛伍德学校里穿的多年的校服,当罗切斯特要用漂亮服饰将她装扮成贵族姑娘时,她坚决拒绝道:“我可不是个天使,只有等我死了,才能变成天使。可现在我就是我自己,罗切斯特先生,你不能指望,也不能要求从我这儿发现天堂里才能找到的东西。因为你不会得到的。”C. 她要继续做阿黛丽的家庭教师,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D. 当罗切斯特与妻子巴莎的婚姻大白于天下后,为了自己追求的平等的爱情,她拒绝做罗切斯特的情人2. 精神A.“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再跟你的精神说话,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B . 两人地位悬殊,但简认为人的精神是平等的,所以向罗切斯特表达爱慕之情 当时的英国社会,家庭女教师的地位是十分卑微的,相当于帮佣一样的仆人。而罗切斯特则出生名门,拥有桑菲尔德庄园和芬丁庄园,是英国上流社会的佼佼者

这本书告诉我们坚毅勇敢,独立不卑不亢

、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摘 要《简•爱》是一部出色的自传小说。女主人公简没有娇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却和其它著作中的美人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简出生贫寒,是一个可怜的孤儿,随后又被送进寄宿学校,过者艰苦的生活,...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9 KB 日期:2008-11-13 4、 (英语系毕业论文)我看简•爱的爱情 摘 要《简.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反抗社会压力,充满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其充满爱、激情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5、 (英语系毕业论文)分析简•爱的美 摘 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写于1846年。虽然迄今150多年,但是这部作品仍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都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女主人翁简.爱。外在的美是短暂的,内在的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3 KB 日期:2008-10-05 6、 (英语系毕业论文)《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摘 要本文从浪漫主义视角重新解读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郎特的长篇小说《简•爱》的艺术特点——积极浪漫主义与黑色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简•爱》是一部复杂的作...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7、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 开题报告+论文目录I Introduction 1II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arlotte Bronte’s and Jane Eyre’s Experiences ...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34 KB 日期:2008-05-17 8、 (实用英语专业)论《简·爱》的写作特点及人物个性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生动丰富的语言、具体的人物性格、写作背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42 KB 日期:2008-03-21 9、 (英语系毕业论文)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 内容摘要夏洛蒂·博朗特在《简·爱》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孤女成长为一个成熟高贵的人,并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的故事。主人公简·爱在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时,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她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生...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7-08-12 10、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19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论文摘 要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下发展起来。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转向以女性经验以及女性对生活的反映为基础,通过对文学中的女性人物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2 KB 日期:2007-06-21

1、 (英语系毕业论文)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 摘 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而写的一部小说, 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塑造的是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女性的楷模。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受尽凌辱,但从不为生活所屈服,她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1-22 2、 (英语系毕业论文)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摘 要文化战略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殖民地的一种方式,作为文化的产物,<<简.爱>>包含了帝国主义的各种因素。19世纪中期的英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外扩张,人们普遍沉醉于白色神话的迷梦中,而作为意识形态表...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2 KB 日期:2008-11-18 3、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摘 要《简•爱》是一部出色的自传小说。女主人公简没有娇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却和其它著作中的美人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简出生贫寒,是一个可怜的孤儿,随后又被送进寄宿学校,过者艰苦的生活,...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9 KB 日期:2008-11-13 4、 (英语系毕业论文)我看简•爱的爱情 摘 要《简.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反抗社会压力,充满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其充满爱、激情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5、 (英语系毕业论文)分析简•爱的美 摘 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写于1846年。虽然迄今150多年,但是这部作品仍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都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女主人翁简.爱。外在的美是短暂的,内在的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3 KB 日期:2008-10-05 6、 (英语系毕业论文)《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摘 要本文从浪漫主义视角重新解读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郎特的长篇小说《简•爱》的艺术特点——积极浪漫主义与黑色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简•爱》是一部复杂的作...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7、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 开题报告+论文目录I Introduction 1II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arlotte Bronte’s and Jane Eyre’s Experiences ...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34 KB 日期:2008-05-17 8、 (实用英语专业)论《简·爱》的写作特点及人物个性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生动丰富的语言、具体的人物性格、写作背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42 KB 日期:2008-03-21 9、 (英语系毕业论文)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 内容摘要夏洛蒂·博朗特在《简·爱》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孤女成长为一个成熟高贵的人,并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的故事。主人公简·爱在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时,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她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生...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7-08-12 10、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19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论文摘 要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下发展起来。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转向以女性经验以及女性对生活的反映为基础,通过对文学中的女性人物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2 KB 日期:2007-06-21

爱格杂志内容

第二期。《致陆东青》是《爱格》文章系列的第二期,第一期是《致唐鸳》。《爱格》是2007年山东出版集团出版的杂志,天使文化旗下爱格杂志社编辑发行的半月刊。

1、爱格杂志的连载小说。 2、爱格杂志短篇小说。 3、爱格杂志推荐的小说。 4、爱格杂志短篇。 5、爱格杂志短篇小说大全2018。 6、爱格 长篇小说。1.《薄荷微光少年时》作者:微酸袅袅。 2.《你亏欠我一段小时光》作者:苏小城。 3.《末世岛屿》作者:那夏。 4.《如果巴黎不快乐》作者:白槿湖。 5.《谁的青春不腐朽》作者:那夏。 6.《摘星》作者:林笛儿。 7.《南风过境》作者:七微。 8.《我在灰烬中等你》作者:鹿鹿安。 9.《莫失莫忘》作者:七微。 10.《纸玫瑰》作者:林笛儿。

《爱格》杂志经典语录 我遇见了一个清风明月般的人,我什么也没想,我只想爱他。《爱格》 地球是圆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再次遇见想要遇见的人。 《爱格》 如果上苍真的收回了你的明天,那我就把我的明天给你。只是对不起,我无法陪你到明天。 《爱格》 我们的关系 好像青山倒映在水里 我以为我拥有了整个的你 其实只是一道虚影 风吹便乱了 石落便破了 船来便散了 《爱格》 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相濡以沫。 《爱格》 笺短情长,寸心难寄。 《爱格》 每一滴酒都回不到最初的葡萄,就像我们都回不到年少。 《爱格》 日出是一场噩梦,真正有希望的人,会在夜晚安然入睡。 《爱格》 四季该很好,若你尚在场。 《爱格》 我转过身,奋力奔跑。雨越下越大,砸在胸口,将那股悲恸钝痛狠狠洗刷。时光的两岸,终究无法以一苇度航。我终于明白,所谓的成长,就是学会放弃曾经视为生命的东西。 《爱格》 请你不要以为前途无路,如果没有路,我会在荆棘里劈出一条路来给你走 《爱格》 你之所以可以伤害到我,并不是你比我强大,而是因为,我对你敞开了胸膛并且亲手将刀递给你,是因为,我爱你,而你,恰恰相反。 《爱格》 我不知道我要对他多好 才能配的上他对我的好 《爱格》 年少岁月,爱情就像一卷诘屈 聱 牙的经文,我一直渴望着有人陪我一起参悟,跋山涉水,穿越亚细亚的迷雾,抬头看到十二只白鹭鸶飞过湖泊上的秋幕。 《爱格》 因为你是我爱的人,所以我希望你跟我一样,对于爱情忠贞不二。 《爱格》 像是幼时所奢望的爱情 情到深处 便是无声的啜泣 《爱格》 爱也罢,恨也罢,到了最后说再见的时候,空留下一段斑驳的岁月,参天大树之下,穿着白衬衫的少年背着背包,她小跑着从身后捂住他的眼睛,有蝴蝶蹁 跹 飞过。 《爱格》 看你纤手扬,看你回眸笑,看你与人倾怀抱,十八看到老,怎生好。 《爱格》 这句话如同唱进心里的歌词,刺痛心灵的呢喃。我轻轻闭上眼,回忆如潮汐汹涌而来。曾经花影 缭 乱,摇曳恣纵,终究逝去。 《爱格》 看你纤手扬,看你回眸笑,看你与人倾怀抱,十八看到老,怎生好。 《爱格》 我为你千里迢迢 跋山涉水 抵到时只觉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好像与你才相遇 《爱格》 你是寂静的,是兼葭秋水;是幽谷芳兰;是林下风气;是一滴水墨散在江湖里,不起波澜,却氤 氲 了水墨山河。 《爱格》 看江对岸的灯渐次亮起,万千繁华的'世界,岁月消磨了爱最初分明的棱角,岁月消磨了我曾爱过的那么一个人。 《爱格》 一个恋爱中的女孩子,最想要得到的礼物,不过是被心上人在意。 《爱格》 盛传我倾国倾城,其实,我不过只想倾倒爱人 《爱格》 如果不是夜色太凉,如果不是风太慌张,如果不是眼神太亮,那一定是我攒足了好运,才等到你温暖的回望。 《爱格》 不管何种感情,我都信奉细水长流的温柔妥帖,过于浓烈的,总担心会像美丽的烟火,转瞬即逝。 《爱格》 凡间有戏文唱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原来是真的 《爱格》 ;

哲思杂志内容简介

青年文摘,因为青年文摘里面既有格言哲思的成分,又有意林方面的题材,是一本很综合的书籍,所以这个好些#EZ#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意林和格言啦,比较有人生意义,哲思也不错啦,只是有些人不能理解。至于读者和青年文摘,我个人不怎么喜欢,可是不能因为我个人的观点就影响你的判断,你还是多听几个人的意见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36---190我也一直都很喜欢《哲思》的

各有各的好,《意林》杂志简介 励志激扬人生 《意林》改变命运 励志激扬人生,《意林》改变命运。意林杂志创刊于2003年8月,顾名思义,意韵深长,蔚然成林。“意”就是意境、意韵、意义、意味,“林”即智慧之林,“意林”就是通过很多故事营造生命意境、展现哲思意韵、阐述人生意义、透析生活意味。意林倡导积极健康的思想理念,关注现实生活,贴近现代人内心世界,弘扬博爱宽容的为人处世之道,表现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接触。力图通过温馨的故事、生动的语言,补充读者的生活经历,延展读者的精神边界,打造中国人最真实最贴心的心灵读本,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励志杂志之一。目前月发行量160万。邮发代号:16-288 《意林》杂志的办刊宗旨: 以“一则故事,改变一生”为宗旨,通过“小故事大智慧、小故事大道理、小视角大意境”,坚守“励志、感动、启迪、提升”的办刊理念,致力打造中国乃至全球都深具影响的励志传媒。 《意林》杂志主要读者对象: 目前读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3-45岁的社会各界人士,重点是在校学生(初中、高中、大学)。 《意林》杂志栏目设置: 励心小品、心灵鸡汤、世间感动、成功之钥、人与社会、成长视窗、生活锦囊、新知博览、精英谭、流行·视觉、诗·画·话、浮世绘、编读互动等 《意林》杂志文章内容: ☆采撷人文精化,让人与人心灵相通,让爱与爱交相汇融;☆彰显乐观向上的人文精神,倡导健康、平衡、阳光、积极的幸福生活新概念;☆致力于开掘、寻觅、展现生活中一花一木的意趣,一颦一笑的意韵; 意林杂志特点: 绿色的封面——健康与活力的象征;绿色的纸张——把健康和环保融入字里行间;绿色的内容——走进心灵深处,把爱织入心田;☆每期特有的专题、话题、花生等栏目及时捕捉社会热点、引人深思,与时代同步。☆文章故事性强,简短生动,意韵深长,不仅有助于学子们妙笔生花,还致力于增强现代人的幸福感和感受快乐的能力,提高读者的生活智慧。《意林》既是一本现代人的心灵鸡汤,同时又是生活智慧的指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