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党史研究生论文方向

发布时间:2024-07-04 01:15:53

党史研究生论文方向

这种文章在党的网站到处都有呢

学党史跟党走论文2000字如下:

10年前,不谙世事的我面对鲜艳的党旗,郑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完成了向有信仰的人的涅盘……7年前,带着大学生共有的稚气和泛着油墨清香的财税知识的我,胆怯地踏入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熔炉,成为了区财政局的一名新兵……3年前,涉世不深的我满怀敬仰、彷徨、期待的心情转战夷陵区政府中枢机构,变成了政府领导身边的勤务兵和马前卒……今天,我怀着对能力危机的深深不安、对激情生活的无限憧憬,与我区29名青年干部一起,接受党的锤炼和教育,为自己充电加油。我出生在一个与党联系极深的家庭,爷爷那一句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的“吃一顿饱饭不如饱吃一辈子饭”的教诲,让我深刻理解了艰苦奋斗、廉洁为官的含义;父亲一辈子把农民当作知心朋友、一辈子甘当人民公仆的朴实作风,让我深刻领会了真情、真爱的内涵;

母亲民转公时汗流浃背、挑灯夜读的干劲,让我深刻感受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正是爷爷、父亲、母亲三位共产党员的熏陶,让我从小就对党、对共产党员产生了无比的敬仰和崇拜。

参加工作以后,共产党员刚劲高大的身影时刻在我眼前闪现,1998年洪灾让我认识到共产党员的勇敢,2003年非典让我认识到共产党员的无畏,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我认识到共产党员的坚毅,我坚信,只要有共产党员压不跨的脊梁,中国必将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无论是“神舟”、“嫦娥”的顺利飞天,无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论是上海世博会的华丽谢幕,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艰难度过,都体现着中华儿女不畏艰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勇于创造的豪情。

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同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与中国命运的脉搏一起跳动,与中华民族一同驶入一个崭新世纪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天,我作为一名青年干部,用真情来歌颂我们伟大的党,我没有豪言壮语,但是,我愿做一株小草,去装点我们祖国的春天;我愿做一支花朵,去渲染我们党的百花园;

我愿做一片羽毛,去丰满我们民族腾飞的翅膀;我愿做一片绿叶,让中国人民这棵大树多一份美好的畅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进的钟声已经敲响,奋进的号角已经吹起,美好的未来正在向我们招手,朋友们,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传承党的感恩,绘就绚丽的明天!谢谢大家!

找篇文章自己改..

史记论文研究方向

希望这几篇论文对你有帮助

篇名: 《史记》《汉书》表体略说

作者: 王令樾

刊名: 辅仁国文学报

卷期/年月: 21 民 页25-51

篇名: 史记研究成果的总汇--《史记研究集成》简介

作者: 陈水福

刊名: 国文天地

卷期/年月: 22:5=257 民 页94-97

篇名: 形象塑造之范式与「史记」叙事艺术--「史记」叙事话语研究(2)

作者: 李秋兰

刊名: 东方人文学志

卷期/年月: 4:2 民 页19-48

篇名: 「史记」中的黄老之学析论

作者: 陈伯适

刊名: 台中师院学报

卷期/年月: 18:2 民 页125-154

篇名: 隐喻与叙事--「史记」叙事艺术探究之一

作者: 李秋兰

刊名: 东方人文学志

卷期/年月: 3:2 民 页13-40

篇名: 「史记.游侠列传序」章法结构探析

作者: 王胜忠

刊名: 中国语文

卷期/年月: 94:2=560 民 页80-85

篇名: 《史记》兵谋探析--以所载兵家及征引兵法为主

作者: 阳平南

刊名: 中国文化月刊

卷期/年月: 314 [民] 页26-70

篇名: 试论《史记》的「越位性谬误」--文化学意义的讨论

作者: 孙世民

刊名: 国立台中护理专科学校学报

卷期/年月: 4 民 页105-130

篇名: 李广:《史记》与《汉书》

作者: 金伟孝

刊名: 洄澜春秋

卷期/年月: 2 民 页51-55

篇名: 「史记」互见法之方式及功用

作者: 魏聪祺

刊名: 国教辅导

卷期/年月: 44:5=367 民 页11-18

篇名: 「史记」与「论语」

作者: 陈桐生

刊名: 孔孟月刊

卷期/年月: 40:10=478 民 页9-18

篇名: 「史记」述「周易」探微

作者: 郭琼瑜

刊名: 中国学术年刊

卷期/年月: 22 民 页33-55 469-470

篇名: 司马迁与「史记」

作者: 叶橘

刊名: 古今艺文

卷期/年月: 27:3 民 页4-11

篇名: 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看《汉代书序》的体制--以「作者自序」为中心

作者: 车行健

刊名: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年月: 17 民 页263-287

篇名: 「史记」「汉书」「游侠列传」较析

作者: 黄榕

刊名: 中国语文

卷期/年月: 84:2=500 民 页64-70

==等概率圆==

篇名 《史记》“戏剧性笔法”探析

作者 李晓风

刊名平原大学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24卷3期(2007/06)

页次60-63

篇名 《史记》编纂体例之数的意义

作者 向燕南

刊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卷期/出版年月 2007卷3期(2007/05)

页次113-118

篇名 清代《史记》的研究成就

作者 董焱

刊名社会科学论坛

卷期/出版年月 2007卷4B期(2007/04)

页次174-179

篇名 《史记》论赞对古代杂文文体的影响

作者 谌东飚

刊名云梦学刊

卷期/出版年月 28卷1期(2007/01)

页次117-119

篇名 《史记》中人物肖像描写方法的现代意义

作者 马玉琛

刊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8卷3期(2006/09)

页次86-89

篇名《史记》中的处所词语作状语

作者余贞洁

刊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26卷1期(2005/02)

页次64-66

篇名 《史记》采《战国策》略论

作者 董常保

刊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23卷1期(2006/03)

页次86-89

篇名 《史记》所见辞书未收词语续释

作者 王彦坤;周若虹

刊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卷期/出版年月 24卷1期(2006/01)

页次16-20

篇名论《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

作者张次第

刊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卷期/出版年月 32卷6期(2005/11)

页次136-140

篇名论史记五体的体系关联

作者 阮芝生

刊名台大历史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7期 (1980/12)

页次1-30

篇名論史记五体及“太史公曰”的述与作

作者 阮芝生

刊名台大历史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6期(1979/12)

页次17-43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原称《太史公记》。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 作者年表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建元五年),10岁,在夏阳耕读。《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11岁。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病死洛阳。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不过《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太始元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史记》全书完成。[编辑本段]【成书原因】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在《报任安书》中也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成书原因】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在《报任安书》中也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编辑本段]【最激动人心的思想】 表现进步的民族观 进步的经济思想 强烈的民主性批判性 贯穿全书的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编辑本段]【创作态度】 严谨实录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客观公正 司马迁坚持“实录”精神,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司马迁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汉武帝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评价分明 项羽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编辑本段]【内容体例】 内容结构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文章内容 《史记》的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为起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编撰主旨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 “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参考内容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史记》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体例结构 本纪 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书 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孔子世家 是记载诸侯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分封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 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 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列传 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 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 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 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 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编辑本段]【全书篇目】 本纪

刘楠《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鼻祖,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足见其文学和史学价值之高。《史记》的研究者历来众多,“旧式的《史记》研究,总是侧重于史实考订、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方面……时至今日,中青年学者又相继成长,研究气氛之活跃,实非一般史记研究可以比拟。他们对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政治观、经济观、社会伦理观、学术观、历史编纂、历史文学、艺术手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绩显著。《史记》研究正在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的新学科:‘史记学’。国外的《史记》研究,相对来说,东亚地区的研究由于时间长久,取得的成果较为丰富。比如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史记》的研究呈现出逐步发展的趋势。1971年至1994年的24年间,韩国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6篇,专著4部,硕士学位论文7部,博士学位论文5部。从研究的范围看,主要有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研究、《史记》的历史性质研究、《史记》的语法研究、《史记》的文学性质研究、《史记》人物描写研究、《史记》总体研究、《史记》与《汉书》比较研究等各方面。这些成果,无论从学术研究的方法上,还是从内容和水平上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史学论文研究方向

wyuoiddgggvvddhuuhddyhjbvxdryiihdffgdfjhffghhiigfdghhbcfdguijhxddhnbv

大体讲有以下几种: 1.最基本的方法: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即考据。 2.历史比较法。 3.统计方法。 4.计量方法。 5.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更多关于历史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史料研究,上网查资料

党史研究生毕业论文

历史研究生在毕业的时候,应该根据导师的要求写好毕业论文,并且通过答辩。C刊是CSSCI,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萧涤非(1907年-1991年)原名忠临,江西临川湖南乡茶溪村人。著名中国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家境贫寒,过早地失去了父母。曾在村上三益小学读书,后随哥哥辗转于外地,先后在开封留美预备学校、南昌心远中学、南京江苏省立一中读书。他十分聪明,又勤奋好学,在伯父和叔父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即中央大学)。因慕梁启超之名,遂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在清华大学,萧涤非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学习全优,而且是一名体育健将。他创造的11秒1的清华大学百米纪录,一直保持到解放后。他还是清华大学足球队的主力、队长,曾获得过华北足球大赛的冠军。当时北平报纸的体育消息中,常有他的名字。1930年,萧涤非以4年平均在8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免试进入清华研究院。在清华研究院,萧涤非得到著名汉乐府学家黄节先生的指导。3年学习成绩全部为上、上、上,超、超、超,因成绩最优,清华的同学半开玩笑地送他一个刻有“状元”二字的铜墨盒。这个墨盒一直放在萧涤非先生的书桌上,陪伴他终生。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于1944年出版后,被誉为“乐府文学之最佳通史”,“通人至论足以振聋发聩”。1933年,经黄节先生推荐,萧涤非先生到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讲师,从此与山东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山大开的第一门课是四年级的必修课“词选”,此外他还开了“乐府”等课。由于他扎实的学术功力,一下子就在山大讲堂上站稳了脚跟。1936年秋,国难当头,学潮迭起。山大校长易人,萧涤非被解聘。年底,应聘到四川大学任教。1941年,因拒绝参加国民党被突然解聘。后应闻一多先生之邀,到西南联大任副教授,其间生活极其艰难。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回山东大学。1951年,曾在北京华北革命大学学习。学习结束后仍回山东大学,任该校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教务长,学报《文史哲》副主编等职,并任《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的编委。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1983年被选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外,还先后被选为第四届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第一届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论组成员,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中国诗词学会顾问,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史哲》编委、副主任,山东诗词学会及山东社科联顾问,江西师范大学学术顾问,《杜甫全集校注》主编;还被家乡聘为抚州王安石研究会顾问及新编《临川县志》顾问,并为新编县志题辞参加志稿评审。萧涤非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其中以杜甫研究尤为卓著,被学界称为“20世纪的杜甫”。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萧涤非就对杜甫研究有一个长远规划。从杜甫诗选注到对杜甫研究,再到“杜甫全集校注”,由浅入深,由个别到全面,由特殊到一般,最终取得全面的收获。他的《杜甫研究》和《杜甫诗选注》曾多次重印再版。他的《杜甫研究》一书,被誉为“是一部有创造性的作品”,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杜甫研究界的代表著作”,“堪称该时代文学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自建国初期迄今,在杜甫研究界事实上还没有一部在观点、方法或是规模上超越《杜甫研究》的著作出现。”他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杜甫诗选注》、《乐府诗词论薮》、《解放集》、《读诗三札记》、《皮子文薮》等书,均获得学术界的好评。1961-1963年,萧涤非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高等教育部委托,与游国恩、王起、季镇淮、费振刚等教授合编《中国文学史》。该书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部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重要著作,是大学文科通用教材,荣获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他还发表许多论文散见于《文史哲》、《文学遗产》、《文汇报》等刊物。1979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李白与杜甫〉》。由于他在文史方面的巨大成就,被英国传记学会收入《世界名人录》。1978年,萧涤非受人民文学出版社委托,担任《杜甫全集校注》主编。虽年逾古稀,但老当益壮,亲自率领校注组的人员沿着当年杜甫的行踪进行实地考察,集体写成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1984年,萧涤非亲自主持在河南巩县举行的“杜甫全集校注”讨论会。他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解决了长期以来杜甫研究的悬案。《杜甫全集校注》工程浩大,历经十余年未竟。直到1991年3月,即萧先生去世前一个月,他仍在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地审校。2006年11月25日,萧涤非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在山东大学举行。

历史专业研究生的毕业条件是写一篇毕业论文,而且这份毕业论文经过答辩之后,满足病人的条件才会允许毕业,C刊指核心期刊,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比如国外的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等。

研究党史论文

找篇文章自己改..

党史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谢荫明 为什么写党史论文 党史工作者的责任是要通过历史资料,发现历史的真相,总结历史的经验,丰富人类的知识。 (一)重视党史论文的写作 (1)写党史论文是党史研究工作性质决定的。党史研究是一种思想的、理论的分析工作,党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需要有效地向社会传递表述,使新的发现、历史的真相为广大群众所知,就有必要通过合适的文体和文字表达论述,因此党史论文的撰写便成了党史研究工作最后和最重要的一步。当然,这些研究的结果、论文的发表最终还要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 (2)写党史论文是现实工作的需要。我们在编辑彭真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区县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纪略等书稿时,选用的大都是论文。北京市党史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年来共撰写文章4871篇,2800多万字,其中大部分是党史论文,很好地配合了宣传教育工作。

学党史跟党走论文2000字如下:

10年前,不谙世事的我面对鲜艳的党旗,郑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完成了向有信仰的人的涅盘……7年前,带着大学生共有的稚气和泛着油墨清香的财税知识的我,胆怯地踏入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熔炉,成为了区财政局的一名新兵……3年前,涉世不深的我满怀敬仰、彷徨、期待的心情转战夷陵区政府中枢机构,变成了政府领导身边的勤务兵和马前卒……今天,我怀着对能力危机的深深不安、对激情生活的无限憧憬,与我区29名青年干部一起,接受党的锤炼和教育,为自己充电加油。我出生在一个与党联系极深的家庭,爷爷那一句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的“吃一顿饱饭不如饱吃一辈子饭”的教诲,让我深刻理解了艰苦奋斗、廉洁为官的含义;父亲一辈子把农民当作知心朋友、一辈子甘当人民公仆的朴实作风,让我深刻领会了真情、真爱的内涵;

母亲民转公时汗流浃背、挑灯夜读的干劲,让我深刻感受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正是爷爷、父亲、母亲三位共产党员的熏陶,让我从小就对党、对共产党员产生了无比的敬仰和崇拜。

参加工作以后,共产党员刚劲高大的身影时刻在我眼前闪现,1998年洪灾让我认识到共产党员的勇敢,2003年非典让我认识到共产党员的无畏,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我认识到共产党员的坚毅,我坚信,只要有共产党员压不跨的脊梁,中国必将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无论是“神舟”、“嫦娥”的顺利飞天,无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论是上海世博会的华丽谢幕,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艰难度过,都体现着中华儿女不畏艰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勇于创造的豪情。

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同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与中国命运的脉搏一起跳动,与中华民族一同驶入一个崭新世纪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天,我作为一名青年干部,用真情来歌颂我们伟大的党,我没有豪言壮语,但是,我愿做一株小草,去装点我们祖国的春天;我愿做一支花朵,去渲染我们党的百花园;

我愿做一片羽毛,去丰满我们民族腾飞的翅膀;我愿做一片绿叶,让中国人民这棵大树多一份美好的畅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进的钟声已经敲响,奋进的号角已经吹起,美好的未来正在向我们招手,朋友们,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传承党的感恩,绘就绚丽的明天!谢谢大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