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毕业论文探索银行零售转型

发布时间:2024-07-01 11:43:06

毕业论文探索银行零售转型

区域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应该如何成功转型

在当前的国内银行业零售业务变革中,众多中小银行如何抉择,对未来行业格局将有深远影响。

多数城商行、农商行经常被称为中小银行,其实从区域市场份额看它们是“本地大银行”,一些银行还是当地的“龙头银行”。如顺德农商行,在顺德地区的市场份额超过工农中建交五个银行的总和。从“本地大银行”的角度分析考察,才能看清银行的优势和潜力,找到切实可行的提升发展之路。

为什么要重视零售业务转型?

一是零售业务是区域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零售业务主要服务于广大的自然人或者小微企业,具有分散、稳定、弱周期、资本占用低等特点。对比国内零售业务领先的招商银行和素以对公业务见长的中信银行,可见零售业务转型的优势。2016年末,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资产规模不相上下,分别为万亿和万亿,而在营业收入、净利润方面,招商银行分别比中信银行高出552亿和205亿。从效率指标看,无论是ROA还是ROE,招商银行也大幅领先于中信银行。对区域银行而言,“得零售者得天下”的思路同样适用。

二是零售业务是区域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础。在支付、理财、贷款等银行传统核心业务领域,互联网金融平台不断攻城掠地。以支付为例,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支付宝、腾讯金融两大互联网巨头占据超93%的支付市场份额。区域银行的反击,受限于自身实力,往往以互联网巨头资金通道的角色出现。一旦对公客户抓不住,零售合作渠道受限,风控能力又丢失,区域银行将十分被动。

三是零售业务是考验区域银行战略定力的试金石。许多区域银行寄望零售转型“短平快”,若短期没出明显效果就怀疑、停滞甚至倒退。实际上,零售业务是一项基础性较强的工作,讲求厚积薄发。如招商银行,自成立之初即深耕零售,并依靠20余年的积累,才有了当前深厚的客户群体以及同业难以复制的零售文化。所以,区域银行发展零售业务,也需要准确地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与特点,保持战略定力。

零售转型是表象,底层变化是关键

一是经济结构变化。当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与之相适应的零售金融服务模式必然要更加受到重视,这两年银行收入结构和客户结构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化,银行业向零售转型是大势所趋。

二是商业模式变化。移动互联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线,也模糊了产业边界。作为被新技术渗透最深入的板块,银行零售业务领域的新型竞争对手层出不穷。加快金融科技的深度运用,推动线上化转型,是区域银行在未来工业时代的顺势之举。

三是客户行为变化。在互联网环境中生长起来的80后、90后乃至00后,对物理网点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消费需求高度依赖数字化渠道,追求社交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如果区域银行不能伴随客户行为习惯发生变革,将难免网点“门可罗雀”的尴尬。

区域银行该如何做?

一是打造移动平台。近年来,银行普遍进行了互联网渠道升级,在原有的电子支付基础上,布局移动服务平台,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微信银行等平台,渐渐成为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标配。与传统物理渠道相比,这些移动平台没有沉重的运营费用,可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更优惠、更广泛的服务。

二是高度重视运营。这些应运而生的移动平台,在现实中大多数不温不火。对很多区域银行而言,目前直销银行是赶时髦的鸡肋,弃之可惜,留之却找不到合适的运作模式;手机银行则是象腿,仅简单把柜台业务搬到手机上,其背后风控、操作流程、UI等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究其原因,许多区域银行的移动平台往往重研发,轻运营,可谓“空有一套好皮囊,但却没有有价值的灵魂”。在移动互联网趋势下,区域银行应该高度重视移动平台的运营,将其作为客户服务和业务运营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而非线下延伸。

三是开放场景服务。互联网时代,只有构建起开放的场景体系,提高场景化服务能力,区域银行在互联网渠道的布局才能最大化发挥优势。区域银行要积极丰富场景,探索“网点+银行APP+场景”获客活客新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的方式,让客户轻松体验丰富的金融产品。

区域银行可成为金融科技超越者

一是区域银行要借助金融科技放大地缘优势。首先,区块银行在经营地区,配备有较为完善和密集的网点、营销渠道,相较于大型银行有地理上的优势。其次,中小银行在传统经营区域比大型银行更接近潜在客户,情感认同更高,易于发展业务。再次,区域银行根植当地,熟悉区域经济环境,对当地政府关系密切,更有利于把控资源。区域银行要借助金融科技,迅速切入当地垂直领域和客群,力争在个人零售及小微业务上取得优势。

二是区域银行要回到客户原点来思考问题。大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更偏重于传统的风控与业务流程,比较厚重,转型慢;而区域银行流程短、决策效率高、包袱轻,更容易站在客户视角想问题,甚至可以从零开始打造一个突出客户体验的新银行平台。

三是区域银行要做好金融科技业务合作。相比于国有大银行,区域银行自身科技人才资源有明显差距,可行之路是加强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以最小的成本弥补自身短板、享受技术红利、降低试错支出。目前,平安金融壹账通、兴业数科等公司已经对区域银行输出科技和金融能力,相当于单纯的科技公司,它们更懂银行更懂客户。可以预见,此类合作将会成为主流。(原标题:区域银行零售转型提升路径:借助金融科技放大优势,作者供职于平安金融壹账通,本文不代表公司观点。)

延伸阅读:

城商行最好转型方向之一:零售银行深度报告

目前,城商行零售信贷业务目前占总资产比重较低,基本在10%上下,明显低于国有行和股份行。城商行非息收入占比上城商行一般低于20%,也明显低于大行和股份行的非息收入占比。

在规模驱动受限的情况下,城商行必须寻找新的业绩驱动因素。当对公业务明显受网点限制而不能异地展开、同业融入及投资受监管限制规模明显的情况下,传统信贷业务的增长也受到明显限制,因此城商行必须转向高收益的息差业务和非息业务来寻求增长。

除房贷以外,零售业务大多具有较高受益,并可以通过风控和业务管理实现扬长避短;另一方面,非息业务也可以实现规模低增速、资本低耗用下的高业务收入增长。综合而言,零售业务是城商行转型的最好方向之一。

本文给出了相应的转型策略:目前经营模式:对公带动零售,直销银行。未来发展:组织上以客户为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风控:非传统、大数据风控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风险问题;业务布局方面:推进小微个人等零售业务;技术趋势:客户画像、流程便利。

零售业务的新趋向与城商行转型

1、目前零售业务出现如下三个新的趋势:

(1)大数据与零售银行深度结合

富国银行搭建的客户管理平台实际上是这种大数据与零售业务结合的雏形。通过将用户的.银行账户数据以外的社交、消费数据引入客户管理平台并进行深度挖掘乃至使用深度学习的相关技术进行高效挖掘,就可以建立清晰的用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

这样执行起来的一个问题是客户对其信息的保密需求。据埃森哲的调研发现,全球范围内,有67%的客户愿意向银行提供更多的个人数据,想要以此获得更好的服务和产品。而同时,多数客户对于银行营销人员利用他们的个人数据来推出“更具针对性”或“个性化”服务的做法,则持保留意见。因而信息脱敏和监管的问题还需完善。

(2)电子银行乃至移动银行愈发普及

在国外,对于很多客户来说,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客户,Google、Apple、Facebook和Amazon(简称"GAFA")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已经能基本替代传统金融机构的角色。而国内,支付宝、微信/财付通、陆金所等平台也基本覆盖了年轻人对金融所能需求到的大部分服务。科技巨头们从支付渠道入手,事实上是直接向传统银行的网点宣战,开始争夺宝贵的支付数据。

当然银行也不是全无机会,毕竟科技公司在客户数据保护和个人隐私安全上信誉度并不高。因而银行在追赶线上产品、革新线下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在安全性保密性上给予消费者足够的吸引力。

(3)人际互动愈显重要

虽然银行确实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智能投顾、掌上银行的服务,以简便流程并降低成本。但在信贷、投诉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客户同样希望有人工服务。这类复杂业务如果由客户自己去揣摩,其学习成本较高,流程并不便利。因而复杂的业务总还是需要高素质的人工服务。

2、城商行转型探讨

城商行的转型势在必行。

一方面,传统城商行以规模增速为盈利的核心驱动因素,主要通过同业融入资金和债券投资实现突破地域的快速增长,而新监管政策和动向从整体规模增速和同业融入资金比例上限制了城商行的规模增速,其结果已经表现在17年城商行的1季报中,规模增速降下来的城商行其利润增长也将不再亮眼。

另一方面,城商行作为深度捆绑地方经济,便于开展针对当地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零售银行业务,可以通过学习富国银行的成功经验,实现ROE的提升和规模限制下的利润增长。

如欲做好零售业务,城商行会从组织结构、风控方式、业务布局、技术趋势等方面做到如下几点:

1、组织上以客户为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

在愈加激烈的竞争中,推行零售业务需要将按业务划分的传统业务条件转为按客户划分的新型业务条线,为每一类客户均提供多样业务和服务。另一方面,业务的改进将从电子银行、掌上银行和网点对客人的吸引力、流程便利等客户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这就需要银行转变自己的经营策略,完善现有的组织管理体系,实现多条传统业务线的有机结合。

2、风控:非传统、大数据风控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风险问题

可以通过搭建非传统的小微企业及个人贷款的风控流程和措施,避开传统信贷必须的财报,采用其他数据实现风控的可行;避免人工核对,尽量采用参数化的数据进行高效自动风险评估,最终以实现小微贷款规模和盈利的快速增长。

3、业务布局方面:推进小微个人等零售业务

在具体业务方面,重点推动自住型房贷、汽车等消费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如果风控体系建设得好,就可以实现在相关领域的利润增长

4、技术趋势:客户画像、流程便利

通过部署集中式的数据仓库、更为高级的数据分析引擎和更为细致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银行可以及时获取全面的客户信息并形成客户画像以精准营销、交叉销售;银行可以简化流程,实现流程便利;银行还可以实现规模化作业,降低成本。

不是你太前沿,而是你把范围扩大化了,反而不好写!住房按揭、个人存取款、贷款等都有属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你选择一个区分析就够你写了。

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银行业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的转型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商业银行转型是一个动态进化的发展过程,具体包括两个方面:要根据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监管政策要求,对自身业务结构开展针对性优化与合规性调整;另一方面是业务数字化转型,要利用各种金融科技理论、技术方法积极开拓市场、主动创造机遇和创新业务模式。

措施

1、业务结构转型要以零售为突破口。

在经济下行、市场化改革和风险暴露增多等大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涉及公司、零售、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等各个业务板块,是一场全面持久战。

在商业银行诸多业务转型的方向中,零售银行业务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分散风险、优化业务结构、实现逆势增长的重要路径。从具有代表性的招商银行零售转型发展成果来看,不断壮大零售银行业务是整体业务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

2、业务数字化转型需打造互联网业态。

数字化转型是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是网络时代提升客户服务效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商业银行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必须要符合互联网发展的规律,本质是以信息效率带动业务效能提升。

为迎合客户需求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商业银行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加强服务模式与方法的创新。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客户服务重心也逐渐线上化、网络化。当前,高效、便捷和安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正不断被客户所接受。

扩展资料:

银行零售业务发展中的注意事项

零售银行业务与金融科技有机结合强调的是效率为先,质量为纲。数字化转型的首要目标是解决效率的问题,进而才能解决高质量发展问题。商业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和数字化的效率,首先带动的是零售管理效率、服务效率的提升,进而带动管理和服务的模式创新,促进客户服务体验的提升。

推进零售银行业务数字化转型,从效率优化到提质增效的过程中,还需要践行两个重要思维,第一个是整合思维,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内外部各种资源进行梳理,实现大范围、跨边界的集成、整合与管理。

吗?哪位达人给指点迷津,论文就需要我是来的

零售银行杂志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银行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趋向是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成为当今国际知名跨国银行业务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商业银行业务的收入来源中,零售业务的贡献比重越来越高。与公司银行与资本市场业务相比,零售银行收入更加稳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保持强劲优势的各家银行集团大多主要依托零售银行业务提升公司收入和利润。诸如:花旗集团、美洲银行、富国银行等大型银行集团的零售业务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率都在60%以上。由此,零售银行业务对收入和盈利的重要性日益为国内外商业银行所重视,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已经在全球银行业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风潮。一、零售银行按照银行的业务类型可以划分为:零售银行、批发银行。通常将主要向消费者和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称为零售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依托高科技手段,向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存取款、贷款、结算、汇兑、投资理财等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不是某一项业务的简称,而是许多业务的总称。

《环球银行》杂志更是与其他杂志3个最大的不同点:1、杂志所有内容全部来自深圳融邦顾问公司每年在全国各大银行1000家网点的实地辅导项目提炼。每一期杂志拿出60%内容讲透1个话题,不同于单篇的零散文章构成的杂志;2、《环球银行》月刊,内容都是拿来就能用到银行日常营销,管理实际工作中,大量话术,案例,图解工具使用说明,绩效方案等,能落地的杂志;3、每一期主题密切切合银行发展的实际需要《存量客户盘活宝典》、《厅堂到访客户激发宝典》、《外拓获客宝典》、《开门红总策划》、《精准营销》、《重点产品覆盖率提升宝典》、《图解:网点行长·当家人的7张表》、2017年的《分户管户:如何分的好管得住》、《如何把产品讲的连“文盲”都听得懂》、《获客专题》、《大零售时代:“小”网点的“大”负责人》等宝典专刊…

银行零售客户研究论文

多少字我 擅长的

个人零售新业务和发展是关键,这可以写历史,从中研究其发展启示;也可以写现在的“新”业务状况、问题与完善。要好写,可以考虑从历史角度,分析新业务发展的原因;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条件;总结可行新业务的基本要求或者品性;最后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情况的探讨。当然也可以搞调研、用实证样本进行分析。或者就现在的某一新业务进行研究,要有深度就需要从历史角度,先研究新业务的发展规律。呵呵,可以意会真有点难以言传哈。

我这边帮人写

我 们,这就给您,代,做的,成的,给的,

商业银行转型论文答辩

同学你好!我是高校教师,这是一般的主要的提问内容,如果还有其他的问题,你凭着自己的理解去回答,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放心。答案要点:1、商业银行风险有哪些?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股份制银行信贷风险的异同? 4、商业银行应该如何防范信贷风险? 5、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怎样?有什么好的经验?存在什么不足?为什么?难点是什么? 6、如何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老师一般会问什么问题,主要是根据你的论文来问,你的论据,主要的观点,对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分析情况等。浅谈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关键字: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加入WTO后,国内金融市场正逐步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之间、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银行业务市场将被重新分割,客户被重新组合。虽然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不断推进商业化进程,但与现代规范化的商业银行相比,在营销体制、业务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加入WTO的冲击,国有商业银行应及时更新营销观念,积极进行市场营销创新,调整客户结构和市场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一、加入WTO对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影响 1、加入WTO将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环境。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与国内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营销模式已不适应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变革客观上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 2、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强大的竞争力逼迫国有商业银行强化市场营销。 加入WTO后,按照约定的时间表,我国正在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的进程,扩大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地域,开放人民币同业市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营销理念、营销手段、营销机制、产品创新、电子化水平等方面还不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而外资银行具有遍布全球的网络、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在长期的竞争中形成了较强的营销优势,新技术投入和应用水平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逼迫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市场营销改革的步伐。 3、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对市场营销工作提出了内在要求。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推进各项改革,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状况与外在经济环境变革的要求相比,改革步履还相对滞后,原有体制的许多问题、弊病、矛盾在目前的体制下仍然存在。加快改革和发展成为今后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而要想加快发展步伐,就必须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优化和调整客户结构,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营销理念的缺位。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从根本上真正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专业银行体制下的“管理客户”、“坐门等客”的观念仍然存在。在实际营销工作中,则表现为以市场为中心的营销体制还不健全,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银行与客户之间还没有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营销考核中只注重量化指标的完成,而忽略了提升客户价值、保持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 (二)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广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产品的宣传、营销力度不够,许多已推出的金融产品并不为广大客户所熟悉;二是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特别是不能进行超前创新;三是没有形成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产品创新与创新者的自身利益联系不密切;四是产品创新的审批机制过于繁琐,致使“新产品”逐步成为“一般产品”。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雷同”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形成自身的“品牌产品”和“特色产品”。 (三)营销机制尚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营销层次较低,难以满足一些大客户的需求,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三级管理、一级营销”,对于一些系统性客户、跨区域的集团性客户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二是没有建立与市场营销相匹配的资源配置机制,人力、财力、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三是考核机制与市场营销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重量化指标和当期指标的考核,轻非量化指标及长期业务合作,考核机制的不合理使市场营销中的短期行为较为严重;四是银行内部业务操作缺乏效率,基层业务营销人员的自主权较小。 (四)营销渠道单一。主要表现为:一是忽略了银行与客户的双向沟通,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营销策划和宣传;二是没有根据金融资源的分布情况来合理设置营业机构,营业机构的业务操作性较强,而市场营销的功能不足;三是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营销的力度不够,难以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四是综合营销手段运用不够,对公司客户进入多以信贷为杠杆,对以结算、中间业务为主要需求的客户则缺少有效的营销手段。 (五)营销队伍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为:一是营销人员的数量不足,综合柜员、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过多;二是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适应营销工作的需要,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产品组合及一揽子服务能力、新产品的应用能力较差;三是需加强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防范市场营销中的道德风险。 三、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对策 (一)转变营销观念,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形成独具特色的银行“营销文化”。 营销观念的转变,就是要从根本上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以商业银行的营销理念替代专业银行体制下的管理客户的旧观念,摒弃营销中的短期行为倾向,把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升客户价值放在营销工作的首位。形成全行参与营销、全行为营销服务的格局,把客户营销融入到银行的企业文化之中。 (二)创新营销机制,建立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保障有力的营销体系,为市场营销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1、提升营销层次,明确各层次营销的重点。要根据客户的隶属关系、贡献率、营销难度以及对业务经营的影响等来明确各级行营销的重点。总行、省行要在加强对市场营销的管理、协调和指导的同时,承担更多的营销职能,特别要加强对系统性客户、跨区域大客户、国家及省重点项目的营销力度。二级分行要取消市场营销的管理职能,直接参与市场的营销,并把县级支行作为二级分行营销职能的延伸。 2、建立与市场营销相配套的资源配置机制。市场营销事关全行的业务发展,在经营资源的配置上要优先满足市场营销的需求。在资金和贷款规模方面,要优先满足重点客户的需求;在财务资源上要为市场营销提供便利;在人员调配上要选拔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充实市场营销队伍。 3、加强市场营销工作的协调和配合,提高营销的整体竞争力。一是要加强业务部门之间、业务部门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充分利用营销资源;二是加强行与行之间、上下级行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及时上报和反馈市场信息,相互协作和联动,形成营销的系统优势,提高营销的整体竞争力,防止出现多头对外、浪费资源现象的出现。 (三)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营销力度,打造产品优势,在金融产品上增强市场营销的竞争力。 1、加强金融产品的超前创新和主动创新,为产品创新提供机制上的保障。随着外资银行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地域限制的取消,金融产品将成为同业高层次竞争的重要手段。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一是要超前创新,加强对客户潜在需求的研究,注重金融创新的实效性,产品创新和产品推出要走在客户的前面;二是要建立灵活的产品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在规避风险和合规合法的前提下,调动全行员工产品创新的积极性,简化审批程序,加快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步伐。 2、注重金融产品的配套营销,组合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套餐”服务。特别是重点企业集团,由于规模大、分支机构多,资金流动中有许多环节可以介入。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对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以及本外币业务的各种金融产品进行重新整合,为客户提供特色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 3、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科技竞争能力。要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内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硬件和软件上增强金融产品的竞争能力,在服务的准确性、效率性、便捷性上树立竞争优势。同时,要加快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居家银行等现代电子技术在营销中的应用,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户。 (四)增强服务实效,实施差异化服务,在服务上增强市场营销的竞争力。 1、树立“换位思考”意识,提高服务的效益性。要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认真调查客户、了解客户,及时掌握客户资金运动过程中的各种需求,“有的放矢”地提供银行服务,并及时创造客户需求,帮助客户解决资金运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客户资金使用的效益。 2、提供差异化服务,增强银行服务的竞争力。差异化服务对增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根据客户需求度身定做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在产品的价格上提供差异化服务,对于重点客户,要在利率、费率等方面提供优惠价格,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要通过公开授信、简化内部操作程序等方式,减少内部运作的时间,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和延伸服务;要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要通过提供金融产品、代客理财等方式提高客户的资金使用效益,努力争取银企“双赢”。 (五)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市场营销提高人力上的保证。 1、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要进一步提高营销人员占全行员工的比重,制定严格的客户经理工作制度,加强对客户经理的管理。要加大优秀营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对现有营销人员的培训,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市场营销的竞争力。 2、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客户经理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打破原有的等级界限,实行与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办法,使客户经理在较高的收入中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增加员工的归属感,从而产生激励的作用;其次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行营销人员竞聘上岗,淘汰那些素质低、业绩差的不合格人员。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交易主体自主决定,中央银行调控基准利率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利率作为货币资金和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上能动而活跃的因素。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和管理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严格的利率管制,不利于金融部门的内部治理,不利于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也不利于金融创新,它导致整个金融业进入抑制性状态,难以实施金融深化。所以,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的既定目标。作为世界上经济和金融业都十分发达的美国,对银行机构利率管理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是从自由到管制,再从管制到自由,而且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比其他发达国家更显得慎重,利率市场化后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制度、体制的影响也有其不同的特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积极而稳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战略和经验教训,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也许能有所启示。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自由——管制——自由”的利率市场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提高,市场利率开始明显上升,有时已经超过存款利率的上限。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国际化、投资多样化,又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向证券市场或转移至货币市场,造成金融中介的中断和“金融脱媒”现象的发生,且愈演愈烈,Q条例约束和分业经营的限制,使银行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各存款类机构都出现经营困难,一些储蓄协会和贷款协会出现了经营危机,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下降,全社会信贷供给量减少。此时,人们不得不考虑Q条例的存废问题。从70年代起,美国提出了解除利率管制的设想。1970年6月,根据美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美联储首先将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同时,继续提高存款利率的上限,以此来缓和利率管制带来的矛盾。但是,这种放松利率管制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Q条例限制带来的现实问题,短期资金仍然大量从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流出,“金融脱媒”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现实要求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必须从法律上和制度上考虑利率的全面市场化。1980年3月,美国政府制订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决定自1980年3月31日起,分6年逐步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即取消Q条例。1982年颁布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详细地制定了废除和修正Q条例的步骤,为扩大银行业资产负债经营能力,还列明了一些其他与利率市场化相关的改革。1983年10月,“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取消了31天以上的定期存款以及最小余额为2500美元以上的极短期存款利率上限。并于1986年1月,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对最小余额的要求,同时取消了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1986年4月,取消了存折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对于贷款利率,除住宅贷款、汽车贷款等极少数例外,也一律不加限制。Q条例完全终结,利率市场化得以全面实现。二、利率政策及市场化进程的特点1、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和未能形成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是3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利率由自由转为管制的主要原因。自由竞争型和没有现代银行监管制度是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银行的主要特征。银行存贷款利率几乎不受任何干预,无序而盲目的竞争未受到一定的约束与监管,健康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也未能形成。恶性竞争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对经济金融产生巨大冲击,才使政府采取实行存款保险制度、限制利率水平、分业经营、加强联邦监管机构权力等措施来恢复金融秩序。2、货币市场发展引起的不公平金融竞争和金融中介中断,启动了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Q条例实施,限制利率和低利率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Q条例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后,受通胀率提高市场利率高于规定上限影响,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下降。尤其是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的面世,直接对银行业的存款提出了挑战。不平等的竞争引发了“金融脱媒”。为稳定存款,逃避管制,存款机构已经采取了各种手段提高实际存款利率,监管机构不得不考虑推进利率市场化。3、利率市场化的实施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起步晚、时间长、推进慢,从酝酿到实施,从实施到实现,先后用了约16年的时间。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阻力较大,国会、联邦储备体系、储蓄贷款协会,各州政府及存款者个人,都从自身利益角度去考虑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阻挠。尽管如此,美国政府表现了极大的耐心,循序渐进,最终实现了利率的全面市场化。4、利率市场化对提高银行机构的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的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利率市场化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了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继而增加了竞争力。“金融脱媒”现象得到了明显缓解,银行支付和信贷供给能力迅速提高。5、利率市场化使得众多中小银行倒闭。利率市场化以后,取消了利率上限,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实现了市场化,过去依靠限制竞争才能生存的中小银行难以为继。从1980年开始,众多的小银行开始倒闭。1987年至1991年,平均每年有200家小银行倒闭。从1981年至1991年的10年间,美国因银行问题所造成的损失达4000亿美元。三、改革的过程分析1、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是整个经济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以适应整个经济变革的需要。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以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加强金融业竞争和合理配置资金资源为目的的。利率市场化是经济自由化的反映。2、应该在建立了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后,才可能推行利率市场化。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利率市场化之前,均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市场体系,实现了间接的金融宏观调控,并且其他方面的金融管制已经放松。在完备的市场体系下的利率改革成为金融深化的一个方面,从而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避免因利率放开而导致经济的波动。3、利率市场化的立法具有先在性。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它们以利率法案为先导,在一个法定性文件的框架内来运作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在立法指导下的利率市场化,如美国先后有三个金融银行法规涉及放松利率管制问题,即《1973年金融机构法》、《1976年金融改革法案》、《1980年银行法》。这反映了在法律的框架内处理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做法,立法先行成为放松利率限制的一个显著特点。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阿根廷和我国台湾同样也以利率法案来指导利率市场化改革。4、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有周密的步骤安排。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渐进的利率改革过程中都应该按时间、分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银行法中分别提出,在五六年的时间内,分阶段取消Q条款。5、金融创新推动着利率的市场化。绕开管制的金融创新成为利率市场化的催化剂。为了规避利率管制,大额可转让存单(CD)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模糊了管制利率与自由利率的边界,使得利率管制失效,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利率的市场化。6、利率市场化并非利率的完全自由放任,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之中及之后,金融监管始终存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监管是利率稳定的安全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并没有放弃对利率的监管权,它们或者用中央银行利率,或者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市场利率,影响银行利率,以保持利率处于稳定状态。有些国家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市场利率进行直接干预。四、美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1、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个长期的过程,渐进方式应该是较为确当的选择。尽管美国有较完备的法律和金融制度、较强的经济基础,但是,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仍然是漫长而又十分复杂,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当时的金融制度是分业经营。由于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不同,其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全能制银行制度的德国相比要复杂许多,因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必然要对利率市场化产生多种不同的结果。对于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来说,分业经营的制度与美国有所相同,所不同的是,我国的法律和金融制度还不健全。因此,我国的现行金融制度现状决定了推进利率市场化必须要选择逐步放开利率的渐进方式,在加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适时推进利率市场化,切不可急功近利。2、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的充要条件。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是要废除原先通过行政手段确定利率,而由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来确定,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在同一种环境下开展业务竞争,没有任何国家保护。现行我国的金融制度中,不平等的金融竞争仍然存在,金融业经营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如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家信用及垄断地位、邮政储蓄的“零风险”经营等等。这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绝对优势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几年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及关闭破产,更拉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力差距。不从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上解决不平等的金融竞争,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就缺少必要的基础。3、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承受能力是监管当局必须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前所述,美国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取消了行政性的保护,使得直面市场的一大批中小金融机构因难以独立经营而倒闭,储蓄贷款协会陷入严重经营危机。虽然美国有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暂时吸收中小金融机构倒闭的影响,但也不能完全消化倒闭带来的全部影响和危害,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倒闭及经营危机,仍然对美国的经济和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害。由于近几年来对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的整顿关闭,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现实最大问题是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其后果就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机构的问题,而是事关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村稳定的大问题。4、培育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标。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管制,再从管制到自由化的阶段,但是,前后的自由竞争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利率方面来考察,最大的不同是后者已经形成了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而前者是盲目的自由竞争;后者有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实施有效的监管,前者没有必要的监管制度和对自由竞争的应有约束。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培育过程。这其中,放开利率后,要防止出现大银行利用其在金融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而联合控制市场利率,把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演变为少数银行的利率垄断机制。那样,利率市场化的结果就会背离初衷,形成更不平等的金融竞争机制。 5、谨慎选择存款保险制度配合利率市场化。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化解中小金融机构受冲击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我国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实现利率市场化提供存款人的风险保障。近几年来,我国对于实行关闭破产中小金融机构的个人存款,采取了大包大揽,必要时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再贷款给予支持。利率市场化以后,一旦银行发生支付危机,存款人的利益就可能得不到保障,从这点考虑,急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是,若实行了存款保险,就有可能为银行道德风险的发生创造可能。农村信用社如实行存款保险,又可能引发存款人的反向选择。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全,银行体系不健全,银行体制改革不到位,银行监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并不具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要的政治、法律、经济、金融环境和客观基础。

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1】

毕业答辩开场白1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叫赵晓琦,是土木工程**01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为西安市八十八中学办公楼的设计。

设计是在姚力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也向在坐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上大学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简单介绍本设计。

本工程为西安市八十八中学办公楼采用多层框架结构,主体结构为6层,内外装修均为一般装修,为永久性建筑。

该楼总建筑面积为3981㎡,拟建位置另行给定,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毕业答辩结束语2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查阅参考资料初步设计,再交指导老师审查审查通过后,利用AutoCAD和pkpm绘图,利用Excel、word等完成设计任务及其他内容的编写。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及自己存在的不足。

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做,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在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词不达意的地方,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借此答辩机会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设计的错误和不足指出,我讲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设计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2】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对外汉语071班,我的论文题目是《小王子》的象征意义。

论文是在霍继超老师的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霍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参加我的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四年来的授课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是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做一个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写《小王子》的象征意义,是基于以下几种目的,一是让人们在看到小王子后,能够反思自己的精神处境,二是想让处在精神困境的人们走出“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断层,去寻找使这二元世界衔接的中间道路:即既要发展物质文明,又不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像《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一样期盼着“小王子”的顺利回归。

“小王子”的回归有助于现代经济社会真正又好又快的和谐发展。

《小王子》是圣埃克絮佩里在二十世纪喊出的口号,更是现代社会所需求的治疗精神的良药。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设计共分四章。

第一章详细阐述象征的概念、起源及其意义,同时介绍整篇论文以象征为理论基点的意图。

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小王子》中各种原型和意象进行系统梳理,并对种种表现进行理论分析。

第四章分析《小王子》中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产生二元对立冲突的深层原因,探讨了现代人的“迷失”与“寻找”主题,并阐述了分析“二元世界”象征意义的价值所在,以期在失去象征化的现代社会里能寻找一条人类精神回归的和谐之路。

最后,我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

一,论文的主题思想比较陈旧,没有写出创造性的见解,这篇童话不是一时半会能研究透彻的.,随着人阅历的增长,看法应该会明显的不同,思想也会深邃的多。

文学是有关人生的学问,所以平时的学习和生活的积累很重要。

二,语言表达不够规范,对与文体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三,每篇论文都体现了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在老师的指点下,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内在的不足。

对于这篇论文,我就说到这儿。

谢谢!

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3】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我是财务管理六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

我的论文是在刘美艳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并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我个人毕业论文设计的背景,目的及方法。

本文的背景: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完善和失灵的内部控制,以及人为和系统因素,或者外部事件所导致的损失风险。

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一起并称为银行的三大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有一个更成熟的技术相比,操作风险进行量化的量化技术研究方面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国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来源及其现状和问题,在这基础上提出一些有用的措施和建议,从而完善我国操作风险管理。

本文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法。

采用实证分析来描述在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2) 定性分析法。

在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定性分析。

(3)定量分析法。

而在关于操作风险的度量上,则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言。

绪言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

第二部分是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概述。

主要包括(1)操作风险的定义。

(2)操作风险的分类。

(3)操作风险的特点。

(4)操作风险的评估方法。

(5)操作风险的成因。

第三部分是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当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1)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2)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是加强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策略的探讨。

主要包括(1)加大对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2)改善操作风险制度体系。

(3)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技术的建设。

(4)加大违规操作惩戒力度。

(5)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6)严格队伍管理,避免道德因素引发操作风险。

总结: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系统中金融业的中心,同时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

作为三大风险之一的操作风险及其在中国的管理,其模型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商业银行的具体形式操作和原因的分析,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在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操作风险的控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进行了讨论。

谢谢!

日本零售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

根据报告,“十三五”时期,我国零售业稳步增长,年均名义增速,2020年零售业增加值超4万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在44个行业中位列第八。2018年零售业吸纳全职就业6210万人,在国民经济44行业中是除了农业和批发业之外吸纳就业第三多的行业。零售业广泛吸纳社会就业的基础性作用显著,但整体能力有所下降且从业人员收入偏低。报告显示,2019年吸纳全职就业6150万人,较2018年下降60万人,约占全国总就业的 ,位列所有行业第三。2020年受疫情冲击,全行业吸纳全职就业下降至5761万人, 占全国就业的比重也下降至;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行业人均劳动者报酬由 2018 年35050元上升至2020年41972元,在44个行业中位居第39位。2019年我国主要行业就业规模对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根据报告测算,零售业发展受宏观环境及其他行业发展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高,行业自我拉动能力较弱。零售业对经济的完全拉动约为GDP的,零售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和就业的均由其他行业拉动得到。零售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以及房地产等服务业的拉动效应最强,受食品和烟草以及交通运输设备业的影响最大。与此同时,报告认为,我国零售业比重在持续下降,不利于消费驱动的供需循环畅通。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我国零售业占GDP的比重偏低。2020年我国零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较 2016 年下降个百分点,下降趋势显著,有可能会成为制约商品与服务消费循环的畅通的关键环节。2019年日本和美国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 和,分别高于中国和个百分点,2020 年美国零售业增加值占比上升至 ,高于中国 个百分点。零售业,尤其是实体零售业正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经营成本持续攀升。根据商务部重点流通企业调查数据显示,的企业表示经营成本偏高主要是来自于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和融资成本的挑战。一些零售企业基础配套及商业设施老化陈旧,客流采集、数据分析、营销引流等前沿技术更迭快速,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进行的硬件改造与技术应用带来新的成本上升。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零售业是国民经济正常循环的支撑要素,是与消费端紧密相连的经济业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报告认为,加快推动零售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多方施策共同促进:推动零售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加快零售业上下游全链条标准化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微利惠民的公益性超市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微实体零售店稳定物价和保障民生的基本作用;同时,加强零售业人才培养,完善从业人员保障体系等,全面提升零售从业人员技能素质及收入水平。

如何做起一家日式便利店?

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是位于居民区附近的实体店或提供网上购物的虚拟店,指以经营即时性商品或服务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零售店或网上商店。

日本的便利店通过对每日的POS数据进行彻底的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行订单量的预测并进行合理下单,积极引入畅销商品和新商品,滞销商品及时撤除,同时调整货架陈列和库存,从而提升销售额。

目前,在全国零售业整体增速放缓,租金,人工等各项成本持续上升的竞争环境下,大型零售企业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开始加速。仅2013年一年间,全国百货店的关店数量达到23家,外资系的大型综合超市,关店数量达到28家,中国的零售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其实,日本的零售业在20年前也经历了同样由于经济下滑带来的打击。1990年左右日本的经济随着人口增长的停滞陷入了持续低迷的时期,1990年至 2013年间,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速不到1%,期间多次出现负增长。日本零售业态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统计, 2001年-011年间百货店市场规模整体下降了,大型超市大幅度萎缩达到。

而在这十年当中有所发展的,首先是便利店,另外是药妆店和无店铺销售(包括通信销售和网络销售)。从各个业态的评效来看,便利店以140万日元/平米的数值高居各业态的榜首。2012年日本零售连锁企业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便利店企业占据5个席位,其中7-11名列榜首。

纵观日本小型业态的发展呈现的几个特点,反映了零售业态发展的趋势,也将给中国的零售业的转型带来一定的启示。

日本便利店业态发展的背景

日本的便利店经营模式于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入,80年代伴随着女性踏入社会的比例的上升,人们对于24小时便利的需求增强,便利店迅速扩张,在此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日本零售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90年代日本开始进入经济低迷的时期,各类大型商业业态发展受阻。而由于小型零售业态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小,各便利店企业加强了门店运营能力,扩大了商品品类与服务类型,使得便利店在9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2000年以后,日本政府放宽了对于便利店企业经销品类的限制,银行ATM等金融服务成为便利店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自有品牌的.开发、细分业态的诞生也在继续推进着日本便利店行业的发展。便利店行业反而在2000年之后呈现非常稳步的上升发展趋势。

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不断开发和完善新产品和服务

我们以7-11从商品到服务的转型为例来说明,最开始店铺只是个迷你的小型超市,之后发展成24小时经营的便利店,然后再提供品类丰富多样的快餐食品,同时不断扩充各项方便于消费者的服务内容。这些尝试的宗旨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生活便利性需求的变化。

在日本7-11,快餐和每日配送食品占到门店零售额的,店内的快餐食品,都采取自我开发的方针。总部的开发团队的员工人数将近150名,并组成了便当供应商、专家・料理专家成一体的团队协作体系。以快餐为主,不断的进行商品的更新,卖场让人耳目一新。店铺商品约2,800品种,其中每周推出的新商品数将近100种,每年更新商品数约70%。

目前,在日本的便利店不仅能解决一日三餐之外,诸如ATM取款、打印、缴费等各项服务都能在便利店实现。通过对众多来店顾客进入便利店的目的进行调查后发现,购买商品还是主要原因占89%,但同时还有其他目的(如厕、ATM取款、打印、缴费等)的也占80%,其中只是单纯为了购买商品进入便利店的比例只有 20%,可见便利店内服务项目对于顾客的吸引力是非常强的。服务功能的充实增加了顾客的到店频率,推动了商品销售额的增长。

近期的便利店,为了满足老龄顾客群的需求,推出了送货上门的业务。门店专设小型配送车,针对一些畅销常用的商品品种提供针对送货上门的服务,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龄顾客就是非常方便的举措。

有限的卖场空间内推陈出新,追求评效的最大化

日本的便利店平均单店面积在110平米左右,SKU数在2,500品类左右。平均客单价能达到46元,评效在9万元以上。店铺销售的死敌是顾客想要购买的商品缺货,卖不出去的商品却占据很大的货架面积。所以有必要通过对顾客需求的精准分析,增加畅销商品,加速新商品的导入,才能给顾客带来更满意的商品体验,从而提高来店频率,增加销售额。

同时,撤除滞销商品,可以帮助减少不良库存,从而减少降价商品的比例,品类的减少伴随着人工成本的降低,也有助于整体利润的提升。这需要过对每日的POS 数据进行彻底的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行订单量的预测并进行合理下单,积极引入畅销商品和新商品,滞销商品及时撤除,同时调整货架陈列和库存,从而提升销售额。

根据商圈消费人群的特点有效的进行差别化

为了利于竞争,小型零售企业走向专业化。很多小零售商都采用专营店的方式,进行差别化、个性化的经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同样较好地生存了下来。

以大型购物中心为主业的零售巨头永旺自2005年开始发展与便利店同等规模的小型食品超市业态。该食品超市名为“My Basket”,已发展到有450个门店,并实现了单年度的盈利(截止2014年4月)。这是以人口的城市回归和老龄化为背景的新业态的尝试。虽然从外观来看类似便利店,但店里多以米,生鲜等食材为主。

顾客多以居住在附近的年长人群为主,价格也远远低于便利店。借助永旺集团整体的采购能力,可以通过“低成本”集聚小商圈的方式实现低价格,和便利店适当的实现差别化,而小商圈的便利性与社区体验这些非价格竞争优势是大店铺所难以提供的。

从全球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和英国特易购等零售企业巨头在本土都积极拓展卖场面积在1,000平米左右的小型超市业态。虽然小型业态在各国的定义有所区别,但顺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定位和经营模式适当差别化的企业必将在竞争中取胜。

从中国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零售企业尚未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店铺经营模式,无论发展哪种经营模式都需要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适当在同业内进行差别化,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业务开拓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空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