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课程教学改革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6-30 23:09:57

课程教学改革论文发表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这样的论文能发表到《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是专门做反映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接收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这样的论文发表,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这样的论文能发表到《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

很多期刊都可以啊,各种学报,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等,亲,我上次在这发的你可以看看。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优化论文

摘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因而,本文就如何在新课程下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做了一点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基本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是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但是,长期以来,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未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难以到位。为此,本文就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式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如何优化,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一、优化课堂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育观念不变,课堂教学优化无从谈起、课改难以实施。所以,要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

1.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理念。虽然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在不少教师的眼里,“主导”就是“领导”,课堂上仍然居“统治”地位,学生仍是操纵的对象。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核心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既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起步策略,又是学生自在主体成长为自为主体的终极目标。

2.要确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课改中的重大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与学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下的教学论认为,教学应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课堂教学过程则应当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互教互学的过程。

3.要确立科学、全面的课堂教学任务观

课堂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任务观是否科学、全面,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任务应该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维度的有效整合去关注学生,实施教学。即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理、自悟、自主观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地去构建“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自己学会提出问题,自己学会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渠道,也是挖掘、发现、提高学生潜能的出发点。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环节),就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原有不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造,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为一个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1.导入要先声夺人,引人入“戏”

导入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对每一节课的成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运用多种导入技能,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尤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气势,来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很快入“戏”。

2.讲授要精心安排,广泛参与

讲授,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讲析、传授知识、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陶冶性情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最中心的环节,教师须精心安排。既要善讲,又要精讲,还要巧讲;既要抓住关键,又要巧妙点拨,还要重锤敲打,以确保讲授内容的顺利完成。

3.练习要形式多样,灵活善变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达标训练,既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又要从不同角度组织练习。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练,也可以是书面练、板演;练的题目要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练的内容既要有书本知识,又要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善变。

4.结课要收束有度,余音绕梁

课堂的结束和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和导入相呼应,一始一终,一开一合,共同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师要讲究结课的艺术性,既要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给学生精要、深刻的印象,还要起到卒章显志、总结升华等功效;既要保持课堂结构的整体性,收束有度,又要给学生留下思索、回味无穷的空间,做到课虽终而意无穷。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这样才能改变以封闭、单向灌注为主的传统教法,才能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1.着眼于导趣,诱导学生“乐学”

导趣,就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主动获知的状态之中。实践证明,兴趣是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它使每个学生能够把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变成最大的乐趣和精神满足。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把学习视为一桩乐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导思,启导学生“活学”

导思,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规律、提高能力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事实证明,出色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奥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创设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来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总结规律,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学”为“活学”。

3.着手于导法,指导学生“会学”

导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离不开教师的“教”,两者互促互进、共生共荣,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自己要掌握灵活多变的教法,而且要指导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但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怎样学”的问题,既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4.着重于导成,引导学生“善学”

导成,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风格和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它是学生形成最优学习方法的途径,是学生“善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控,并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品质和肯于钻研、善于学习的品行,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变“乐学、活学、会学”为“善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小学教学课程改革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策略论文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音乐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音乐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善于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氛围。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教学改革的策略,希望对音乐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小学音乐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关键,也是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小学音乐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小学音乐课堂更加具有活力,小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当前,虽然小学音乐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音乐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做好小学音乐基础教育工作,强化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就成为了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小学音乐教学经验,从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探索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很多小学,音乐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远,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感到厌烦,导致失去学习兴趣。小学生活泼爱动,音乐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个性发育和实际水平,选择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潜力。但是在现实中,音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视小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即使小学生出现不理解的问题也不敢举手提问。同时,还有一些小学音乐教师对新课改理解不全面,认为将流行歌曲引进小学音乐课堂就是创新和开放,但是在引入时并没有考虑有些流行歌曲旋律不优美,唱起来拗口等问题,使小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音乐学习,使音乐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二)课程目标不明确,忽略音乐的艺术性

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缺乏对课程目标的明确定位,教师没有正确地认识到音乐的艺术性和特殊性,只是将音乐课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在课堂上,有的音乐教师会花费较多时间在组织音乐活动上,表面上看课堂氛围极其活跃,但是小学生并没有学到知识,有时候一节课下来都不知道学的是什么;有的音乐教师则更关注课堂提问和练习,片面追求教学效果,设计的提问内容难易差异较大,小学生难以理解;还有的音乐教师会把精力放在拓展知识上,认为音乐教材中的知识过于简单,会大量引入课外音乐知识。因此,由于音乐教师的关注点不同,就导致了小学音乐教学课程目标千差万别,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音乐课没有真正地起到美育的作用。

(三)教师教学水平差,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音乐教师的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多学校里音乐教师都不是音乐专业或者师范专业毕业,对音乐教学没有过多的了解,对乐理知识也不懂,甚至有的小学音乐教师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他们在上课时只会教小学生唱一些流行歌曲,无法正确地引导小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学习。因此,全面提升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素质就成了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一些音乐教师观念守旧,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层教育,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学水平差和素质低的音乐教师已经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二、新时期小学音乐课堂改革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音乐教学内容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方法、手段和评价机制等都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改成传统教育观念,优化音乐教学内容成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音乐教师要注重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音乐的魅力,课堂教学紧贴日常生活,选择富有生活化的音乐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同时,音乐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创新和探究,利用集体活动提高小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互助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音乐教学与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关系。

(二)设置明确的'课堂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该设置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从而确保音乐课的有序进行,以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上,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新颖个性的教学环节,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程参与度,不断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小学音乐是一种启蒙式的音乐教学,音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小学生,以音乐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小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教师才能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设计好每一节音乐课。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避免盲目和随意,不能照抄照搬传统课堂模式,制定的目标要合理,偏低或者过高都会使小学生抓不住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大胆进行创新改革

要想有效地解决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必须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建设一支优秀的音乐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关注教师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情况,在音乐教师的聘用、考核、深造等方面确立严格的制度。同时,还要完善音乐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提高对小学音乐课的师资投入力度。此外,音乐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音乐前沿思想和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胆进行创新和改革,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重视音乐课程,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从而加强小学生的音乐阅历,扩大知识面,带领小学生不断进步。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努力和付出,在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地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给小学生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音乐课堂,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崔伟佳.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

[2]张敏.浅析小学音乐教学问题及策略[J].文理导航旬刊,2013(6).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改革教学浅议论文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四年了,我作为一位青年物理教师,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经历者,而且是最终的实施者,怎样贯彻和落实新课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程改革的理念,是我们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想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程,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最终目标,在行动上要抛开自身受旧教育体制的影响,大胆以新课标要求自己,指导自己进行教学。基于“构建主义”教育方式和物理学本身的特点,我想教学中要把握好切入点,展开教学,定会事半功倍。下面就我教学中摸索出的三个切入点与大家探讨探讨:

激发广泛的兴趣,使学生想学

物理研究的对象是源于生活的,许多物理现象时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学生对它们都抱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由于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这种好奇心是随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换而变换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从自然界中许多的现象中,提取出我们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并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还原或再现出来,以大量的感观现象为基础,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了对事物的兴趣,这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如在《探究电磁铁》时,学生已经有了“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课前,做两个相同的螺线管,在其中一个中放一个铁芯,构成一个电磁铁,教学时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分别放在两个暗箱里,让学生观察它们通电后吸引铁钉情况,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它们吸引铁钉的情况是不同的,学生此时便急于想知道暗箱内的物体,教师不要打开,可让学生先猜猜,在学生激烈的猜想后,让学生打开暗箱看看(再观察),会发现一个是螺线管,另一个是相同的螺线管+铁芯的装置,后者吸引铁钉能力强。通过上面巧妙设计的实验,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猜(猜想)--看看(再观察)的活动过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电磁铁”的好奇心,既引入了电磁铁,也为电磁铁进一步的探究创造了情景。

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使学生能学

有一句名言,告诉人们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片希望;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性格;形成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包含两方面的培养:一方面是广泛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如养成准时开展学习任务和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习惯的培养等,这里就不多展开。另一方面是学科方面能力习惯的培养,这是我谈的重点。初中物理学科能力方面要求不是太高,重点是要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探究的过程,从中逐渐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好的科学习惯并掌握一些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从以下四个阶段着手:

一、在探究实验的初始阶段,能对众多的感性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找出其共有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一步能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些共有的疑问,就达到了初中能力的要求。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事先安排了以下活动:学生弹钢尺;学生用手触摸声带,感觉发声与不发声的情况;学生击鼓,请学生观察击鼓时,鼓皮上乒乓球跳动的情况;教师弹吉他或音叉,请学生触摸发声时与不发声时音叉和琴弦的情况;在这大量活动之后,让学生就看到的和听到的谈谈,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之间的联系,就是圆满的完成了探究活动。教师在施教时,不仅要多创造这样情景而且要给足学生相互讨论的时间,鼓励他们自己讲,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二、在探究实验的实施阶段,我明确要求学生做到三点:“①没有明确实验目的,不设计实验;②没有设计好实验方案,不进行实验;③没有实验结果和数据,不进行分析和归纳。”我想这三点是一个科学习惯,既能培养初中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又能加强科学探究的条理性。通过实践,杜绝了一部分学生实验混乱的状态,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完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在探究实验分析和归纳阶段,是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在现有初中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还欠缺的情况下,实施这一过程,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是有很大难度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从心理上让学生克服畏惧,在行动上能够敢于表达,因此有必要给学生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复杂的问题都是有多个简单的问题构成的,复杂的现象是由多个简单现象组成的”,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争想欲试。在学生初涉分析和归纳阶段,教师进一步的引导还是不可缺。

⑴要求学生从像的共同特征分析,可以依据不同特征分成不同类别:

从像的整体特征可分三种情况①与②倒立、缩小、实像,③与④倒立、放大、实像,⑤与⑥正立、放大、虚像;

从像的正倒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②、③与④倒立、⑤与⑥正立

从像的大小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与②缩小,③、④、⑤与⑥放大

从像的虚实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②、③与④实像,⑤与⑥虚像

⑵再依不同的分类,对每种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容易找出其本质特征和规律,当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这一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后,再放手,教师逐渐过渡到不做任何提示与暗示,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析和归纳。

四、在探究的评价和交流阶段,这一阶段是在新课程改革下不容忽略的阶段,正是这一阶段能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后,学生经过交流会发现实验时水的沸点并不是100℃,而且不同组别之间的沸点值也不相同,这就给学生带来了困惑,有了这样的困惑,就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主探究,这就延展了探究空间,这样自然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使学生爱学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改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显得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性,更显得其评价的科学性,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四个方面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表现 由于受以前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单纯的接受知识不善于积极提问发言,有时即使有疑问,也不愿在课堂上提出,致使课堂氛围沉闷,因此设置此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多提问题,多分析问题。在我所教的班级实施以来,多数学生一改以往闷声不响的状态,积极发言,班级的课堂氛围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科学探究的评价 以实验参与程度和实验报告为主要方式,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技能培养的.主要依托点,实验探究主要经历以下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归纳→评估和交流,过程不同阶段培养不同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的发散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有了基础能力,才能有创新的源泉。

课外活动的完成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许多课外活动就是课堂内的延伸。如电学中要学生自制水果电池,热学中烧水的纸锅,光学中的小孔成像等都是易上手又有趣的小实验,即能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促进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当然物理课外活动不宜过多,以免过多占用学生课外时间。

基本技能的检测 以实验+试卷形式,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技能的水平情况,也以此进行查缺补漏,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考察实验,是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科学素质的最好手段;试卷考察,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两者组合既能夯实双基,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上面的三个教学切入点,仅是我个人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体会,这些方法也不断在我的教学中被实践的,通过新的教育方式,学生切实体会到物理现象的趣味性和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物理的负担比以前大量减少,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当然新课程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物理探究式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课时和实验器材得到必要的满足,将更有助于物理探究的展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应怎样迎接这次课改,怎样把握住这次机会,怎样推动这次课改。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儿看法和体会。 一、明确英语课改目标 我们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 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 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世界意识。新的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 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 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改变英语教学方法 在我们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由练习很少, 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新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倡 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 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 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促进英语课改呢?我主要是从以下四方面 入手的。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新版《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里,明确指出:"关注学生的情 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初中学生爱动,善于模仿,记忆力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总喜欢尝试着把学到的语言知识随时用于对话、叙述和表演,甚至是平时他们与老师或同学之间的开 玩笑、打闹之中。对此,我在授课时力求语言精炼、准确、流利、风趣,并不断穿插一些抑扬顿挫的语 调、时快时慢的语速、忽高忽低的手势及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努力创设各种交际情境,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后,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 环节,设计模仿、会话、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 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有趣的外语教学情境,初一的英语课本里大多 是对话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把这些对话设计成真实的情境,适时、恰当地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 段。虽然在我们农村的教学条件有限,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运用实物、自制教具来使课堂形象生动。 3、要活化教材,学以致用。 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动态地处理教材--既动态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从而借助教材这个载体及时地、科 学地把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传授给学生。把教材的内容知识变成真实的情景去说、讲、演、唱等。 让学生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学英语,说英语。同时,不要局限教材内容的编排,可以把教材的知识系统 化,进行整体教学。如可以把一个单元有关的内容放在一起教,如:我在上初二课本Unit16时,把 Lesson61和Lesson63这两课有关"问路(Asking the way)"的知识内容放在一起教,结果证明,效果还 是不错的。 4、要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交际又是要有双向性或多向性的活动。什么叫"动"?那就是让学生动眼、动耳、 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动",使学生在精神、心理和身体活动诸方面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激发 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三、善于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 识的意愿。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英语产 生兴趣呢?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实践活动是巩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练习英语的机会。学英 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想真正使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就 应该把英语用于实际交际中,要求学生天天用学过的日常用语进行交流,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我 在教完日常用语后,我遇见学生时主动与他们用英语打招呼,自然他们也用所学的英语应言,这样他们 懂得怎样在实践运用语言,锻炼了开口说英语的胆量,同时也促进他们学英语的兴趣。要"时刻准备着激 励学生"。 彩斑斓的画面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 另外在教一些动词比如ride(骑)、throw(扔,投掷)、jump(跳)、cry(哭)、laugh(笑)时,我都配之以真 实动作--搬辆自行车在教室里 ride(骑)、找个小飞盘叫上几名男生throw(扔,投掷)、自备几根跳绳和 一些学生jump(跳),等等,再请一名"高级摄影记者(当然还是学生)"拿出数码相机把这场面给拍下来, 回放到电脑上让师生共同欣赏。学生们在欢笑中掌握了知识,增进了乐趣,老师变主体为主导,学生变 被动为主动,学生是非常乐意接受的。新的评价机制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不但没有忽 视结果性评价,而且着重形成性评价。 总之,新课程改革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会尽我所能,牢牢把握和 抓住的,为初中英语教学贡献微薄之力。

课程实操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结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电力拖动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分析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微观课堂的时效性。要求师生配合得当,教师做好课下准备,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上主要解决理论向实践技能转化的问题,同时还要做好科学评价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船舶电力拖动课程;微观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仍然起着核心作用,所以教学改革的根本是提高微观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对微观课堂进行调控,即教师通过对学生感官在学习过程中的充分、合理的调动,具体是对学生的眼、耳、口、手等感官的充分调节和使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学习中,以求得在课堂上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出现在课堂当中,我们要利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为微观课堂服务,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只对传统内容的重新演绎。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换代很快,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不断更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锻造。这就要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微观课堂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的功能发生根本变化,从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建立辅助学生的教学资源库(比如微课、相关知识视频录制和练习题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1当前高职院校微观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时安排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压缩了各种学科的课时,使得教师只能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没有时间进行知识的拓展,学生不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缺少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填鸭式”教学方式固化

以船舶电力拖动课程为例,大多数教师依然采取讲授的方式进行微观课堂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学习者、记忆者,使得学生缺乏自我思考、自我加工、自我深化和自我创新的过程,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没有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现代的一些通信和娱乐手段吸引,造成注意力分散,严重影响了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内容“一刀切”

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都不同,对船舶电力拖动课程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所以,采取“一刀切”式教学使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消化不良。

“专兼结合,双师结构”

目的尚未达到部分校内专职教师对实际工作岗位了解不足,理论联系实践环节欠缺;部分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欠佳,造成照本宣科的局面,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

小班教学难以实现

1名教师面对40人左右的标准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小班教学成为专职教师不可跨越的屏障。

2解决高职院校微观课堂问题的途径

为了解决微观课堂出现的问题,结合船舶电力拖动课程,对高职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实践性探索建议。

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高职院校必须清醒认识到微观课堂改革的重要性,为了使专业教师能够树立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解放思想,高职院校必须为教师发展营造积极、活跃的创新氛围,一切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给足专业教师对微观课堂教学的自主权。为保证教师在专业上的可持续性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运行机制,并与时俱进。

完善教师执教能力

微观课堂改革要想成功,必须完善教师执教能力,因为教师是微观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教练和裁判。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授什么内容,还要考虑为什么教,要将所教内容与实际案例相连接,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高职微观课堂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执教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专业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还要具有相应课程的开发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但是,在实践微观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受到教师自身教学思想的制约,教师在教改过程中思想不够开放,无法放开手脚充分行使在微观课堂中教师的自主权。

创新微观课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微观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在微观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完成“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研室教师应集中研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兼顾数十个孩子的学习,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了个性化的教育。无法对个体学生的学习偏好或者学习习惯等进行教学行为的改变,但对现在的网络时代而言,允许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呈现不同的教学资源,即要求教师针对同一问题设置不同的旁枝情节。比如,通过线上的基础测试,进行数据采集,充分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程度,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软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适应其各方面的需求,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适合目标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教师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处理问题也相对简单,易于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容易被何种课件和资料吸引、能保持多久的.注意力、达到怎样的知识吸收水平及是否获得相应的创新能力等相关信息,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微观课堂的学习情景

根据现代高职教学理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起主体作用,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即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中获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转换观念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养成积极探索的好习惯,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船舶电力拖动微观课堂教学为例,教学团队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了船舶电力拖动基本的控制线路分析、船舶甲板机械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机舱辅机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辅机自动调节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防污染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5个学习情景,让学生5人一组,各司其职,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点在于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思维方式的训练,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创设“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综合考核体系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微观课堂最有效的模式,最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全面实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考核的多元化。以船舶电力拖动微观课堂教学为例,考核分4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布置任务,预习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分析教师给的具体项目实例任务,收集相关资料。第二部分:学生确立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工作,比如总体负责人、分析员和汇报人等,在此期间教师到各个团队中了解实际情况,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第三部分:学生撰写分析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学生用PPT等现代化手段,展示自己分析研究的成果,并讲述在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失和具体的心路历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第四部分: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的高低、创新精神的体现和团队的协作精神等方面,要求具有公平、公正性。实践证明,创设的综合考核体系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对现代高职教育而言,这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资源

将课堂的空间维度延伸到课前和课后,给学生提供课程相关的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打下良好基础。利用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生动诠释相关概念、原理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训项目、习题库等,并设置在线答疑环节,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网上与企业组织者和一线优秀工人的在线联系,让学生接触社会相关领域更多优秀的工作者,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作为微观课堂改革的重要保障,学校必须加以重视,并给予支持。

把控学习目标的进展

评价深入到课程进程的方方面面,从课前的知识预习情况(比如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PPT等记录),到课上的考勤评价、课堂表现、课堂知识评价、测评评价,到课后的作业评价、问卷分析等。这种综合性评价并不意味着教师增加测验、考试及作业数量,其目的是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换,评价结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反馈意见,便于进行教学分析,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把控学生学习目标的进展。

3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微观课堂改革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理念。专业教师要对课程进行充分的分析,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项目式教学,使用恰当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节奏,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为将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社会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峰.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10(1):15-17.

[2]汪鸿.谈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8):175-176.

[3]杜远阳.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2(6):100-102.

[4]孟宪凯,李涛.中国微格教学20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62-65+74.

[5]周晓龙.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差异教学[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0-63.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周晓龙.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高职微观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4):73-77.

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高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而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很广的工科专业[1]。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自2010年开始招生,学科基础良好,依托良好的建筑、土木工程相关学科基础,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的辅助力量,有着较明显的行业特色,侧重于建筑安全方向,次重发展矿业安全方向和工业安全方向[2]。为加强本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本文基于“3+1”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转型,应用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了我国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为加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已有一些高校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的理论教学与1年的实践教学相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就是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设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发现“3+1”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在于“1”,即实践教学环节,然而其在高等教育教学培养过程中往往是薄弱环节,目前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1)观念意识不强,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2)校方资金投入不到位,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不够健全。(3)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环节模式单一。(4)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结构欠合理,教师创新精神不够(5)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就业融合不到位。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基于“3+1”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结合学院现有资源提出一套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及方法。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在学院构建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下,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乃形势所趋,因而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本人结合本专业现有资源提出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树立新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度,调整实践教学比例,优化资源配置。

(二)建立联动的双导师制,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三)显著强化专业以满足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的需要。

(四)充分运用政策导向,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与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三、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培养本领域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实践教学改革目的,为实现安全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给出本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一)对未来的高等教育而言,只有在继续完善大学课程的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本专业要在学院构建的以公共基础课为根,专业基础课为干,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为枝叶的“树状”课程体系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显著强化专业,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建立联动的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和教研室教师组成双导师,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通过科学融合,既能提升本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工程师的理论水平,又能提高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综合效果。同时学院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明确校企各自的教学内容和质量目标,实践教学过程中以企业导师为主,根据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完成最后一年的实践教学。

(二)以我校的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设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实战“四实平台”建设,加大校内实习基地的开放力度,即学校已建成运行的锅炉房、长春建筑学院董事长属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院、实验中心构建的重点实验室等,长期作为本专业的实习、实训、实战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氛围。

(三)按照社会需求及行业发展需要,主要选择省内本专业领域知名企业或研究单位充分发挥与企业单位的合作,建立稳固的校内外实习基地,长期为本专业提供包括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项实习实践平台与场所,以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按照“化整为零、由少到多、分时分段”的原则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按培养要求,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也可按双向选择原则,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运行调试、产品研发等工程实践。形成生产实习(企、校)→课程设计(校、企)→运行管理实习(企、校)、毕业设计任务布置(校、企)→毕业实习(企、校)→毕业设计(设计院、校、企)→毕业答辩(校、企、设计院)交叉递进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习实践的机会,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