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关于医学需要人文素养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20:44:51

关于医学需要人文素养的研究论文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人文素质是现代医学院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注重具体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观念的更新,将“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贯穿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方法和实践等各环节。

关键词 :以人为本;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引发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这不仅关系到医疗质量,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深远。引发医患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滞后是一个重要的内因。每年有大量的医学生进入医疗行业工作,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做起。“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完全适用于人文素质教育。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1]“以人为本”要真正落到实处,就要让人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位置,因此,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必须立足于人的需求,以人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的权利。要注重人文关怀,在社会各领域强调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权利,且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人文关怀突出的是对人的尊重,以人性化的思想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勇于突破创新,既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也要包容不同个体的差异,更凸显“人”的主体性。

二、人文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是基础内容医学以“人”为工作对象,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医学就是一个关注人文发展的领域。恩格尔指出,医护人员必须要转变观念,正确理性地对待人类的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他提出了全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这也契合了我国古代医家“医乃仁术”“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思想。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这对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要心系患者,关注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变化,从而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否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直接体现在其服务患者的过程中。人文关怀要求医生切实为患者着想,“人性化的医疗”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更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人格,提高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然而,传统医学教育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性化医疗”的目标。

康德认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凡事立足于人,凡事为了人,而不是以人为中介或把人看成完成某件事的工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这是践行道德标准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儒家创始人提出的“仁者爱人”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医护人员要始终以“关注病人身体健康,关心病人心理素质”为使命。[2]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不断调整医学模式,强调人在医疗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医护人员关注人的心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表明,人不仅具有生物特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心理属性,而传统的医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一点。医疗服务必须以人为基础。对现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帮助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在医护工作中,引导医学生自觉肩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关注病人的心理。

三、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应体现

“以人为本”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除教学内容的欠缺,教学环节也有问题。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全盘接受,几乎没有发言和提出质疑的机会,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精神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要坚持教学上的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3]从以灌输多少知识量为标准,转变为学生学习了多少,学习过程是否愉快为标准,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回答问题,而不是等待教师提问。教师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加以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扮演好引导学生的角色,充当文化传承与道德思想灌输的桥梁,以自身严谨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师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教师肩负着育人的天职,应以自身的行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创设学习情境,安排教学互动,完善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四、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应体现

“以人为本”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部分医学生毕业后都会就职于医疗机构或医院,因此,医院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是首选,但这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医院的重视,而实践环节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为什么医学生进入临床后会变坏?”这一问题,与过于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人文精神实践环节有关。医学生来到医院或医疗机构后,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急于向其灌输医疗知识和操作技能,却忽略了人文理念和学术精神传播的重要性,医德建设更是形同虚设。现代医学教育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播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人文精神培育,使学生进入医院后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以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其道德修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使他们不仅掌握专业的知识和医疗技能,而且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坚持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精神”[5]。让学生认识医护人员神圣的使命,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关注患者的人文需求。教师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医护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实习是医学生走出校园,正式进入职场前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践行人文理念的最佳时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人文活动的形式层出不穷,例如义诊、疾病知识宣传讲座、医患交流会、老年人康复、关爱弱势群体等,这不仅能够拉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维持社会的稳定。医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人文关怀,帮助患者迅速恢复身体健康。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应始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医生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而且能够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实习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感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医护人员的表情、态度、服务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不少医患矛盾正是由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不畅所致。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综合型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教育者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医学生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钟添生.论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哲学当代视野,2007(4).

[2]任桑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6).

[3]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5).

[4]张蕾.简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胡瑞敏.试论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5(4).

谈谈医学的人文性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谈谈医学的人文性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时期以来,医学的人文教育不断遭到社会的关注,医学和医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人们的生死水平进步了很多,对安康和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时进步,所以关于医疗和保健工作的请求也在进步,医患关系曾经发作了基本的变化。新时期的医患关系怎样谐和和融洽,是医学人文性的研讨目的。以人为本、以公平为基准,正确处置医学的人文教育问题,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需认真看待和研讨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谈谈医学的人文教育问题。

1、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医学教育的体制决议了医学教育没有把人文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所以医学教育不断过火注重医疗技术的教育,而关于医学教育的人文性相对无视了。医生作为一个职业,请求从业人员要把医疗技术和医生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医生这个职业请求理论和社会活动相统一,医生的'职业技艺是经过医学教育而取得的,教育是医生医学行为和医疗理论的根底,因而医学教育应该是医疗肉体和人文肉体的统一和交融。

但是在我国的医疗体制中,一度曾经是科学主义的盛行,传统的医学形式招致医学的人文性持久丧失。直接结果是医患关系僵化,医疗纠葛频发。医务人员的拜金主义招致医疗糜烂现象严重,社会言论及其不好。处理的方法除医院增强管理外,还应该把留意力放在医学教育上,也就是医学院校的教育上。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医学院校在口头上十分注重,实践上仍然是技术第一。没有真正把医疗人文性放在重要位置。医护关系的融洽没有得到基本注重,人文课程开设的很少。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课时数缺乏,授课效果不好,都影响了人文性在医学教育中发挥。

2、产生问题的缘由剖析

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不是一个很容易处理的问题,应该供认,很多医学院校的师生都在积极努力改良这种场面,但是由于体制的缘由,不断没有更好地处理。在教学与学科建立中,仍然有很多矛盾存在,医学人文教育滞后于医学开展速度飞快之间具有矛盾。产生这种问题的缘由是多方面。首先是学校的师资力气单薄,那些具有一定涵养和学识;具有高尚师德和任务感的老一辈逐步退休,重生代的教师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事人文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少,没有构成梯队和范围,并且在工作中也没有真正发挥重要作用。很多教师仍然以为专业课更重要。同时学校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进行约束和鼓舞,比方医护专业的教师没有转换为人文学科教学,人文学科的教师也没有转换为医护专业。由于评职升级等都请求有实验课题,所以很多教师为了本人的切身利益,而别破放弃人文课程的教学。

另一方面是来自学校管理方面,决策层没有把人文学科的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没有给予相应的注重。以为这方面不是学校开展的主要内容,关于学生就业的影响不大,不会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开展。至于工作后的状况,由4用人单位担任。这样的办学理念,也是招致人文教育边缘化的主要要素。

比起医学技术的研讨,医学人文性研讨的深度和力度都相对要单薄一些。从事这种研讨的人员不多,深度不够,难以构成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医疗行业的开展。在医学教育的理论中,教师上课好像纸上谈兵,没有结合详细的理论,严重脱离实践,单纯的口号和说教,关于今天的在校学生来说,曾经不能发挥教育作用。没有结合我国的国情,一味强调国际化的医学伦理脱离我国的国情,招致人文科学开展严重滞后的场面。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固然学校开设了课程,但是与目前社会的实践需求相比,学校在这方面的注重水平还显得单薄。从教材的编写到课堂教学的施行,都显得那么单薄和不契合社会实践。不能使学生遭到应有的人文学教育,关于今后的职业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积极影响。

3、增强医学人文性的战略

立足课堂

课堂是对学生施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保证医学教育人文性的有力措施。这类课程主要让学生树立对人、社会、自然和本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构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完善的人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及其开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安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益,正确认识和处置医护关系。从而构成学生的护理才能。发明条件让学生尽早接触病人,走向社区和医疗机构,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培育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义务感;使学生进步社会义务感;努力进步本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在各种学习办法中,注重实效性和科学性,充沛发挥学生学习的客观能动性和教师教学的引导性,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落实到实处。

充沛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发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下学习和生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学生不时地解读其中的价值寓意,充沛享用高尚的文化和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负载着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而且这种管理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性格开展。一个学校有义务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并营造出富有生气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特征,是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的表现,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具有归属感,构成安康向上的心态。所以学校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都是校园文化的详细表现。充沛发挥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为目标的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在活动的展开中,培育学生的协作才能,沟通才能,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辟视野、增长才干、加强科学人文素养。

做好学校医学人文教育,是时期开展的需求,是学校完成可持续开展的需求。更是替学生将来职业生活着想的需求,应该从决策层到任课教师,都给予人文教育应有的注重。从课程设置到教师的装备,从社会理论到校园文化等方面,齐抓共建,推进医学人文性教育的安康开展。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一)加强医学人文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教师主要是两课教师。一名教师常常要承担上百名学生的人文课程教学任务,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缺乏授课技巧,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重,师生比低、学校不重视等问题,导致人文师资力量薄弱,人文课程开设力度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医学院校可增加对人文社会科学有深入研究的教师数量。促进人文教师和医学教师思想交融,加强学科融合型教师培养;适当增加专职教师数量,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医学院校要提高医疗诊治实践中医学生的人文感知与践行能力,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理解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文化及卫生法学等人文学科,提高医疗诊治实践中人文感知与践行能力[3]。(二)革新医学人文课程结构设置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还是以“三段式”的教育模式为主,即“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医院实习”。有关研究表明:“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平均为8%左右。而美国的比例为20%,苏联为22%,德国为26%”[4]。人文课程大多设置于低年级阶段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开设,高年级阶段几乎不再涉及;而事实上,高年级医学生面临实习就业,更应开设一些实践性更强的人文课程为其提供实习就业指南。(三)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目前,国内医学生学制长、课业重、临床压力较大,个人课余时间很少,一定程度影响图书馆书籍借阅量,尤其人文类书籍无人问津。再加上一些图书采购员过分侧重医学类书籍,忽略人文类书籍采购的数量和质量,更加重这一现象。校图书馆的人文资源是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医学院校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统计和分析借阅信息,在了解和把握医学生实际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改变图书馆的陈旧布局和书籍结构,增强馆员的人文意识和服务意识,吸引医学生参与阅读,进而热爱阅读,在阅读中体味人文情怀。(四)营造校园人文气息,提升学生社会能力医学生由于职业特征和要求,通常呈现出冷静沉稳的个性,导致医学院校专业气息过重,人文气息淡薄。医学院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气息,一方面,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如暑期三下乡、走进社区、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提升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如新年晚会,校园歌手大赛,专题知识竞赛,体育类竞技比赛,社团活动、读书会等,丰富医学生校园生活,增加学生之间情谊,培育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提升人文情怀。

医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高 科技 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下面我给大家分享核心医学职称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摘要]文章探讨了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努力构建新型的人文教育模式,以期推进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 医学生 人文素养 教育

[作者简介]郑琳***1964-***,女,江西上饶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蹇瑞桥***1977-***,男,江西新建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学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江西 南昌 330052***

[课题专案]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厅教改专案“现代医学模式影响下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专案编号:JXJG-11-64-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59-02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关系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随着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传统单纯的医患关系,使传统单一的从生物学角度治疗向主动参与模式转变,这也要求医学者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需要渗透相应的人文关怀。

一、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医学人文字质的内在必然要求。医学被认为是一门博学的“人道职业”,古人也称“医乃仁术”,医学被诠释为“医亦人学”,这些都告诉我们医学的本质属性是蕴涵人文属性的。医学人文目的强调珍爱生命,突出强调了人的人格与尊严。从现代医学的发展角度来分析,我国多数医疗机构在人员配置、仪器装置等方面大有改善,但医疗事故与矛盾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医疗界忽略了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教育,不能很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医学宗旨。从现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状况分析,医学院校长期淡化人文学科教育,也有不少医学生不够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这种状况与“拯治天下含灵之苦”的崇高医学职业相违背,为以后医学者走向岗位埋下了祸根。

2.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是要使医学生懂得从人文的角度去审视医学,在处理医患关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行为判断。高等医学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努力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肩负著为社会输送医学精英的社会责任。针对当今医学生重技术、轻人文的现状,为适应时代与医学事业的发展,相应的调整教育策略,使培养的医学生一方面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知识,另一方面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

3.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和医学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当今医疗界医患冲突时有发生,使医学者越来越重视反思自身的行为,越来越重视对“人文”的关注,弘扬“人文传统”、呼唤“人文关怀”、倡导“人道主义”、推崇“以人为本”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界不仅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科学态度,而且应树立“以人为本”“医亦人术”的价值理念,凸显人文素养的价值。

有研究资料指出医疗界的很多问题,一味依靠医学技术并不能解决,而是有赖于伦理学或非医学的方式途径。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正之风也有蔓延的态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难免侵蚀医学者,乱收费、收红包、拿回扣等腐败现象腐蚀著神圣而崇高的医学领域,使圣洁的医学者心灵暗淡无光。如果任其发展,就会进一步使医患关系淡漠疏远,医疗纠纷不断涌现,医疗界的形象与声誉遭受破坏。

二、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

1.传统教育指导思想的误导。培养“四有”新人,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标,但有不少人士对其中的内涵出现了误读,其中的“有理想”“有道德”仅仅理解为单一的社会主义政治理念。把“科教兴国”的教育战略方针误解为单一的只重视抓好科学技术教育。强调政治信念,重视科技知识,但忽略人文理念,违背了医学的人文字质属性。把政治思想教育等同于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同于德育,而德育又等同于政治思想教育,在这样的回圈中进行的人文素养教育最终会使人文教育缺少系统性、完整性。认为抓好科学技术教育就可以加速“兴国”的战略,也许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使医学技术高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缺少人文的医学教育,必将使医学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科学创新能力就会退化,从而导致医学技术的僵化。

2.医学人文教育理论体系的不完备。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受传统教育指导方针的影响,医学界往往把主要的物力财力放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中,而对人文教育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基本上停留在肤浅的理论实践层面,还没有形成培养人文教育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而以生物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当前,我国一批新兴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正在兴起和发展,如社会医学、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伦理学等。只有突破单一医学学科,构建多学科框架,把医学专业课程与各种边缘学科和人文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进医学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3.教育观念中科学与人文的分离。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误读“四有人才”“科教兴国”的内涵,导致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盲目单纯追求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只重视医学生科学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医学知识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处理医患关系过程中,只能单纯依靠医学技能,而不能给服务物件以人文关怀,势必影响医疗质量效果。

很多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播,而忽略医学人文素养的教育。在课程设定方面,人文学科的比重也往往微不足道,又加上重科学、轻人文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欠缺。

三、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走“单科办学”的道路,实行生物模式的教育。有学者指出,医学高校虽然为我国医学界培养了大批的实用型人才,但弊端也随之暴露,单科性医学院校的学科面窄、基础教育薄弱、学术氛围不浓,人在医学教育中被机械化了。因此,高校医学教育界,应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转变观念,使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应用医学技能知识,而且能全面应用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科学。 医学高校在强调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应摒弃以往,认为人文素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课程,仅仅是医学课程的附属物等观念。重视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要求医学教育者与医学生都应适时转变观念,彻底改变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关注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相通性,促使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定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为适应时代与医学学科的发展,高校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定医学教育课程,拓展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文教育的比重,构建多层次的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侧重抓好“两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是落实医学高校人文教育目标的主场所,为人文教育的落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一课堂由高校教师对医学生进行讲授的课程,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第一课堂落实的成效,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劣。应科学制定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使课程最大限度覆盖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调整补充如“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相关课程。

第二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学计划外,由学校相关人员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第二课堂的建设,应牢固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将医学生的培养置于学校乃至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文化功能,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人文精神的薰陶。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挖掘高校长期所形成的文化资源,如校园文化精神、建筑艺术等。更重要的是适应时代的发展,科学地进行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重视修建内涵丰富、新颖别致的校园建筑,设计增添校园人文景观,力求赋予校园的硬体设施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应力求主题明确,意境深远,内容积极健康,促使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又注重人文精神,可以组织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组织积极健康的公寓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活动等。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医学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的人文资源,与本地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等建立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参观,从而发挥社会环境育人的功能。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三下乡”“四进社群”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医学生义务献血,深入社群、单位、乡村,利用自己的专长进行医疗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医疗实践,为医学生创造爱心和职业道德的平台,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医学生真正成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保护神。

5.建立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在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中,科学客观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具有调节激励等功能。以往医学高校评价机制往往是单纯的医学技能的考查,很少涉及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是片面的,很难反映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调查和量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医学院校教师、学生各种主要因素进行评定。一方面要确立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灵活的人文素养评价机制。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应在提升指标数量比例的同时,需要加大力度提升质量,使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价结果具有真实价值。积极构建学校自评与外界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应以激发增强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追求与完善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总之,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广大教育者不断地研究、完善教育资源及教育机制,高度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人文教育有效地融入医学教育中,如此我们培养的必将是德才兼备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清华.论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4***.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OL].

[3]顾鸣敏,胡涵锦.21世纪初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4]罗汝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OL].

[5]唐海波,王立丁,邓斌.医学生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

[6]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OL].

[7]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8]周东海.医学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核心医学职称论文

医学人文素养论文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人文素质是现代医学院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注重具体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观念的更新,将“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贯穿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方法和实践等各环节。

关键词 :以人为本;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引发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这不仅关系到医疗质量,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深远。引发医患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滞后是一个重要的内因。每年有大量的医学生进入医疗行业工作,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做起。“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完全适用于人文素质教育。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1]“以人为本”要真正落到实处,就要让人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位置,因此,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必须立足于人的需求,以人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的权利。要注重人文关怀,在社会各领域强调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权利,且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人文关怀突出的是对人的尊重,以人性化的思想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勇于突破创新,既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也要包容不同个体的差异,更凸显“人”的主体性。

二、人文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是基础内容医学以“人”为工作对象,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医学就是一个关注人文发展的领域。恩格尔指出,医护人员必须要转变观念,正确理性地对待人类的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他提出了全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这也契合了我国古代医家“医乃仁术”“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思想。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这对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要心系患者,关注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变化,从而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否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直接体现在其服务患者的过程中。人文关怀要求医生切实为患者着想,“人性化的医疗”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更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人格,提高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然而,传统医学教育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性化医疗”的目标。

康德认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凡事立足于人,凡事为了人,而不是以人为中介或把人看成完成某件事的工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这是践行道德标准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儒家创始人提出的“仁者爱人”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医护人员要始终以“关注病人身体健康,关心病人心理素质”为使命。[2]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不断调整医学模式,强调人在医疗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医护人员关注人的心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表明,人不仅具有生物特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心理属性,而传统的医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一点。医疗服务必须以人为基础。对现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帮助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在医护工作中,引导医学生自觉肩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关注病人的心理。

三、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应体现

“以人为本”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除教学内容的欠缺,教学环节也有问题。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全盘接受,几乎没有发言和提出质疑的机会,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精神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要坚持教学上的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3]从以灌输多少知识量为标准,转变为学生学习了多少,学习过程是否愉快为标准,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回答问题,而不是等待教师提问。教师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加以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扮演好引导学生的角色,充当文化传承与道德思想灌输的桥梁,以自身严谨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师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教师肩负着育人的天职,应以自身的行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创设学习情境,安排教学互动,完善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四、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应体现

“以人为本”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部分医学生毕业后都会就职于医疗机构或医院,因此,医院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是首选,但这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医院的重视,而实践环节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为什么医学生进入临床后会变坏?”这一问题,与过于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人文精神实践环节有关。医学生来到医院或医疗机构后,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急于向其灌输医疗知识和操作技能,却忽略了人文理念和学术精神传播的重要性,医德建设更是形同虚设。现代医学教育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播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人文精神培育,使学生进入医院后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以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其道德修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使他们不仅掌握专业的知识和医疗技能,而且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坚持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精神”[5]。让学生认识医护人员神圣的使命,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关注患者的人文需求。教师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医护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实习是医学生走出校园,正式进入职场前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践行人文理念的最佳时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人文活动的形式层出不穷,例如义诊、疾病知识宣传讲座、医患交流会、老年人康复、关爱弱势群体等,这不仅能够拉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维持社会的稳定。医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人文关怀,帮助患者迅速恢复身体健康。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应始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医生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而且能够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实习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感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医护人员的表情、态度、服务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不少医患矛盾正是由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不畅所致。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综合型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教育者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医学生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钟添生.论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哲学当代视野,2007(4).

[2]任桑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6).

[3]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5).

[4]张蕾.简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胡瑞敏.试论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5(4).

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一)加强医学人文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教师主要是两课教师。一名教师常常要承担上百名学生的人文课程教学任务,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缺乏授课技巧,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重,师生比低、学校不重视等问题,导致人文师资力量薄弱,人文课程开设力度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医学院校可增加对人文社会科学有深入研究的教师数量。促进人文教师和医学教师思想交融,加强学科融合型教师培养;适当增加专职教师数量,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医学院校要提高医疗诊治实践中医学生的人文感知与践行能力,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理解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文化及卫生法学等人文学科,提高医疗诊治实践中人文感知与践行能力[3]。(二)革新医学人文课程结构设置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还是以“三段式”的教育模式为主,即“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医院实习”。有关研究表明:“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平均为8%左右。而美国的比例为20%,苏联为22%,德国为26%”[4]。人文课程大多设置于低年级阶段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开设,高年级阶段几乎不再涉及;而事实上,高年级医学生面临实习就业,更应开设一些实践性更强的人文课程为其提供实习就业指南。(三)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目前,国内医学生学制长、课业重、临床压力较大,个人课余时间很少,一定程度影响图书馆书籍借阅量,尤其人文类书籍无人问津。再加上一些图书采购员过分侧重医学类书籍,忽略人文类书籍采购的数量和质量,更加重这一现象。校图书馆的人文资源是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医学院校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统计和分析借阅信息,在了解和把握医学生实际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改变图书馆的陈旧布局和书籍结构,增强馆员的人文意识和服务意识,吸引医学生参与阅读,进而热爱阅读,在阅读中体味人文情怀。(四)营造校园人文气息,提升学生社会能力医学生由于职业特征和要求,通常呈现出冷静沉稳的个性,导致医学院校专业气息过重,人文气息淡薄。医学院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气息,一方面,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如暑期三下乡、走进社区、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提升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如新年晚会,校园歌手大赛,专题知识竞赛,体育类竞技比赛,社团活动、读书会等,丰富医学生校园生活,增加学生之间情谊,培育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提升人文情怀。

关于人文素养的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语文教育专业的论文题目,供参考。�8�9 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8�5�8�9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8�5�8�9某一位儿童作家或某一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8�5�8�9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8�5�8�9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8�5�8�9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研究�8�5�8�9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8�5�8�9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8�5�8�9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8�5�8�9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地位研究�8�5�8�9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文素质培养�8�5�8�9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8�5�8�9小学拼音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8�5�8�9识字教学的人文教育研究�8�5�8�9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8�5�8�9小学阅读教学中涉及的汉语语法知识及其教学问题研究�8�5�8�9小学语文教师的逻辑知识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研究�8�5�8�9小学高年学生作文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8�5�8�9小学作文常见病句类型成因及对策�8�5�8�9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生作文的发展脉络研究�8�5�8�9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8�5�8�9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8�5�8�9中外优秀小学作文教学模式之比较研究�8�5�8�9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8�5�8�9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8�5�8�9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8�5�8�9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8�5�8�9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研究�8�5�8�9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8�5�8�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研究�8�5�8�9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8�5�8�9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途径的研究�8�5�8�9小学作文训练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8�5�8�9小学生常见的拼音错误调查分析�8�5�8�9小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8�5�8�9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状况的研究�8�5�8�9语感与小学语文教学�8�5�8�9口语交际与小学语文教学�8�5�8�9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评价研究�8�5�8�9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研究�8�5�8�9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8�5�8�9小学生语文知识构成的研究�8�5�8�9小学生语文作业批改的艺术�8�5�8�9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8�5�8�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8�5�8�9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研究�8�5�8�9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8�5�8�9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8�5�8�9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8�5�8�9小学语文的合作学习研究�8�5�8�9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研究�8�5�8�9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8�5�8�9小学作文评语的研究�8�5�8�9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鉴赏的研究 �8�5�8�9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研究�8�5�8�9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的研究�8�5�8�9中国现代散文鉴赏的研究�8�5�8�9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的研究

语文 教育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初中语文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一) 1. 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 2. 语文学习 兴趣研究及对策思考 3. 论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人文教育的探索 4. 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法 5. 建构主义的语文阅读教学 6. 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研究 7. 写作情境教学研究 8.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9. “全程”视野中的语文教学模式 10. 信息化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探讨 1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文科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探究 12. 中学生语文学业评价探究 13. 中学语文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研究 14. 初中生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的研究 15. 中学 作文 课堂教学软件设计研究 16.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17. 个性化阅读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18. 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9. 培养中学生写作兴趣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20.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二) 1. 中学生协作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 人文素养的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3. 21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结构研究 4. 高中作文 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探究 5. 论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6. 执教新教材的教学观和教法初探 7. 论语文教 行体系的全程优化 8. 中国汉 语文教材 教育思想的研究 9. 作文个性研究 10. “以人为本”,走出职高语文教学困境 11.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与中学生健全人格建构 12. 创新阅读与人格培养 13. “伙伴编辑”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4. 中专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学教育 15.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现状与思考 16. 学习心理差异与语文教育 17. 语文新课程与高考改革研究 18. 中学语文课堂预习及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三) 1. 语文学科学生无问题意识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 2. 学生写作主体性教育初探 3. 现代语文教育的评价指向 4. 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传统思想问题 5. 口语交际内隐能力的理论与实践 6. 素质教育呼唤高考语文考试改革 7. 从汉语的美开拓语文教学 8. 中学生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的培养 9. 中学语文教学人格教育功能之研究 10. 合作—互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11. 诗歌审美人生教育研究 12. 我国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 13. 关于评价语文课堂提问的实践研究 14.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教学改革之比较 15. 国内四套语文教科书听说系统比较研究 16. 多媒体网络教室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17. 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研究 18. 中学语文美育研究 19. 语文情感教学的思考 20. 语文活动课研究 猜你喜欢: 1.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题目大全 2.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参考范文 3.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4. 初中语文创新参考论文 5. 初中语文职称论文范文

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人文素质是现代医学院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注重具体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观念的更新,将“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贯穿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方法和实践等各环节。

关键词 :以人为本;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引发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这不仅关系到医疗质量,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深远。引发医患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滞后是一个重要的内因。每年有大量的医学生进入医疗行业工作,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做起。“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完全适用于人文素质教育。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1]“以人为本”要真正落到实处,就要让人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位置,因此,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必须立足于人的需求,以人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的权利。要注重人文关怀,在社会各领域强调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权利,且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人文关怀突出的是对人的尊重,以人性化的思想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勇于突破创新,既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也要包容不同个体的差异,更凸显“人”的主体性。

二、人文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是基础内容医学以“人”为工作对象,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医学就是一个关注人文发展的领域。恩格尔指出,医护人员必须要转变观念,正确理性地对待人类的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他提出了全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这也契合了我国古代医家“医乃仁术”“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思想。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这对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要心系患者,关注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变化,从而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否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直接体现在其服务患者的过程中。人文关怀要求医生切实为患者着想,“人性化的医疗”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更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人格,提高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然而,传统医学教育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性化医疗”的目标。

康德认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凡事立足于人,凡事为了人,而不是以人为中介或把人看成完成某件事的工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这是践行道德标准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儒家创始人提出的“仁者爱人”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医护人员要始终以“关注病人身体健康,关心病人心理素质”为使命。[2]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不断调整医学模式,强调人在医疗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医护人员关注人的心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表明,人不仅具有生物特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心理属性,而传统的医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一点。医疗服务必须以人为基础。对现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帮助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在医护工作中,引导医学生自觉肩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关注病人的心理。

三、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应体现

“以人为本”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除教学内容的欠缺,教学环节也有问题。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全盘接受,几乎没有发言和提出质疑的机会,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精神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要坚持教学上的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3]从以灌输多少知识量为标准,转变为学生学习了多少,学习过程是否愉快为标准,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回答问题,而不是等待教师提问。教师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加以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扮演好引导学生的角色,充当文化传承与道德思想灌输的桥梁,以自身严谨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师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教师肩负着育人的天职,应以自身的行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创设学习情境,安排教学互动,完善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四、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应体现

“以人为本”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部分医学生毕业后都会就职于医疗机构或医院,因此,医院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是首选,但这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医院的重视,而实践环节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为什么医学生进入临床后会变坏?”这一问题,与过于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人文精神实践环节有关。医学生来到医院或医疗机构后,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急于向其灌输医疗知识和操作技能,却忽略了人文理念和学术精神传播的重要性,医德建设更是形同虚设。现代医学教育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播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人文精神培育,使学生进入医院后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以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其道德修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使他们不仅掌握专业的知识和医疗技能,而且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坚持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精神”[5]。让学生认识医护人员神圣的使命,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关注患者的人文需求。教师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医护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实习是医学生走出校园,正式进入职场前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践行人文理念的最佳时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人文活动的形式层出不穷,例如义诊、疾病知识宣传讲座、医患交流会、老年人康复、关爱弱势群体等,这不仅能够拉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维持社会的稳定。医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人文关怀,帮助患者迅速恢复身体健康。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应始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医生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而且能够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实习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感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医护人员的表情、态度、服务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不少医患矛盾正是由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不畅所致。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综合型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教育者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医学生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钟添生.论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哲学当代视野,2007(4).

[2]任桑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6).

[3]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5).

[4]张蕾.简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胡瑞敏.试论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5(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

论文关键词:中学 语文 人文素养

论文摘要: 新课程标准在确认 语文 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 语文 学科对人文精神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 语文 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 语文 以应有的面目,给 语文 以应有的地位。  人文素养可以这样理解:学习者通过长期学习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而获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养积淀。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是通过学习各种人文学科而获得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修养、哲学理论修养等,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 语文 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 语文 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 语文 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 语文 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团队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一、珍视新教材,挖掘教材人文素养的内涵 根据《 语文 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版初中 语文 教材的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初中 语文 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 语文 课成为“大 语文 ”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以初中 语文 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均属于叙事文章,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告诉学生:要有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见“大海”。这一课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他们,也特别向往着走出山沟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于鼓舞他们认真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告诉了孩子们:不要看着远处的目标感到畏惧,我们要着眼于眼前,克服现在的困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最后成功永远属于我们,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熏陶。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二、深入学习,简单考试 深入的学习,简单的考试,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指教师的教,又指学生的学。中学 语文 ,老师有本事深教,学生有能力深学,考试却大可不必故弄玄虚,煞有介事地模仿数理化学科搞标准化 语文 深考。恰恰相反,这时正要看你 语文 老师有没有胆略敢不敢浅考。 语文 近期学什么就考什么,很深广的内容,教师分阶段明确限定范围,学生即可就感到浅显了。对一些较难的综合性 语文 考卷,未尝不可以开卷考试,再深的试题,一开卷相对也就浅显了。就机智就鲜活就有趣就收获了,依然就可持续发展了。显然这不仅是有无胆略敢不敢浅考的观念问题,而是关涉到有无能耐会不会浅考的技能问题。或以比较浅显的方式考了较深的内容,学生掌握了较深的内容或以比较浅显的内容考了较高的技能,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领会,还有一些老师错误地理解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地发挥;老师放弃了应有的言传,而安于散漫性、随意性的教学现状,忽视了对学生学习 语文 方法的方法指导,对 语文 教改中出现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不屑一顾。这是老师思维僵化的表现。 三、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 语文 ,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如何将这些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也可为我们的 语文 课堂增添色彩。毕竟,文学作品的艺术享受如果只凭口舌传达,未免太过抽象,但如果借助音乐(录音)、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功能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么相近。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通的。 语文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人文素养的理解和吸收。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语文 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总之, 语文 教学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 语文 教学的价值取向,把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才能鲜活,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孙瑞明,辛成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 语文 教育,2008,(10). [2]吴友智.教育: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J].教书育人,2007,(6). [3]李广,姜英杰.把握《 语文 课程标准》,树立 语文 教育新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4). [4]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