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有关聊城绘画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0:39:26

有关聊城绘画主题的论文

浅谈汉隶书法艺术审美特征汉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极为灿烂辉煌的时期。从书体上说,是诸体兼备,交互并存,由其前的繁难诡谲,经秦的改造,趋于简易。篆书间或使用;隶书通行于世;新兴的草书刚刚出现,便呈风靡之势;行书与楷书也于书写实践中孕育萌芽。从书写的主体来说,有达官贵族,文人骚客,更多的则是社会不同阶层的士人和庶民,地位悬殊,个性有别,“无意于书”,迥然异趣。从书法的载体来说,有金石碑版的刻划范铸,有简牍纸帛的濡墨染翰,不 同的材料造成了不同的艺术趣味与风格。一言以蔽之,可谓是琳琅满目,气象万千。在这纷繁、丰富、多变、杂错的书法景观里总结、抽绎其审美特征,委实不易。与隋唐以后的书法史学相比,汉代书法研究存在的主要困难是史料的缺乏。在汉代书法艺术尚未完全“自觉”这一背景下,我们难以苛求古人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创作心得、经验总结与审美体验,因此,“和研究艺术家的意图与理论相比,更有价值的是,在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对各种艺术加以比较” ,或许使我们能够摆脱单纯的技法、风格分析研究所带来的狭隘的思想观念和对汉人书法不尽完整的破碎支离的理解。因为“只有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才能找到那些有意无意间共同支持着的一些共同的元素……他们甚至可以超越时空,形在一种令人惊讶的统一性。” 在寻求这一“统一性”的基础上,我们努力探寻的正是汉代书法中所蕴藏着的那一时代共有的艺术精神。一、以丽为美“丽”在汉代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它同中国古典美学中常说的“美”在概念内涵上不尽相同。前者“突出了美诉之于人们感官的鲜明性、愉悦性,用之于形容辞赋之美刚好合适”,后者“却无这种突出的含意,而且在儒家的观念中,经常带有严肃的伦理道德的善的意味,并经常被用作善的同义词。”司马相如论作赋时说:“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作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也。” 这里,儒家常说的“质”与“文”分别被解释成为锦绣和锦绣上用彩色丝线织成的花纹,锦绣与花纹要象经纬宫商那样交互辉映,和谐统一。同孔子的“绘事后素”观念不同,司马相如更加倾向于那种夺人心目的、使人心摇神荡的穷极绮丽之美。相如之后,扬雄也谈到辞赋文词之美,要如“雾 之组丽”(《法言•吾子》),轻柔缥缈,绚烂多姿,他甚至认为“女有色,书亦有色”(《法言•吾子》),文章要象美女一样,秀色动人。尽管他又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法言•吾子》),但他无非要求美要符合圣人之道,实质上,并不否定美的价值。“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辞” ,在他们的作品里,“丽”是一种臻于极致的美,一切看来美的事物都要用“丽”来形容。如京都长安之美,谓“世增饰以崇丽”(班固《西都赋》);宫殿建筑,“非令壮丽,亡以重威”(《汉书•高帝纪》);皇家苑囿,“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司马相如《上林赋》);帝王的伟大形容为“丽哉神圣”(扬雄《羽猎赋》),或曰“帝王之神丽”(张衡《西京赋》);优美的音乐,“靡丽浩侈”(枚乘《七发》);动人的舞蹈,是“丽于阳阿”的“妙舞”(边让《章华赋》);优美的文章,“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王充《论衡•定贤》);婚丧嫁娶,“纷华靡丽”(《后汉书•安帝纪》);伦理风尚,要以“道德为丽”(《汉书•东方朔传》),连英俊的男子也要形容为“容貌甚丽”(《汉书•公孙弘传》),颀秀的树木,也被称作“丽木”。可见“丽”的观念在汉人心目中的地位。王钟陵先生认为:“繁富靡丽是汉代文艺美学风貌的主要特征,如果我们试图用一个词来概括汉人的审美情趣的话,那便是‘富丽’,或曰‘靡丽’,更简洁地说就是一个字—‘丽’。……在汉代的著述中,由‘丽’作词素所构成的词语也特别多:‘崇丽’、‘神丽’、‘ 丽’、‘华丽’、‘奢丽’、‘夸丽’……因此我们可以说,‘丽’正是汉人审美情趣最简炼的表述。” “丽”的审美内涵是什么?“丽”既不是冶艳媚俗,更不是古拙霸悍。宗白华先生认为,“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镂金错采、雕缋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日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显然,“丽”是指一种富丽堂皇之美,是一种精雕细琢富有装饰意趣的美。蔡邕在《九势》中也用“丽”来形容书法的美感:“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就是书法的血肉,作品的外表。“丽”的美感正体现在汉代书法的外表上,尤以成熟的八分和铜器、陶器上的铭文表现得最为突出。如果说,汉大赋的“夸饰”与“藻饰”是用一种夸大、夸张、夸耀的手法与文采华丽的语辞形式,来增加、强化、张扬客观对象的壮貌和美,使之成为不同于客观对象的文学表象和审美对象的话,那么汉代的书法也基本上采取了这一夸张、修饰的手法和“语辞”形式,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夸饰”的手法常见于西汉简牍。1974年甘肃额济纳旗破城子汉甲渠侯官遗址出土的西汉木签,左波右磔,笔画丰肥,粗细对比几达数倍,每有“年”、“令”字样,往往一纵而下,毫无拘泥之态。1973年甘肃甘谷渭阳一号汉墓出土的简牍,字形宽扁,中宫紧收,波磔肆意舒展,“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翘首举尾,直刺邪掣,缱绻结体, 衫夺节”。 这种“夸饰”的笔法,把隶书横向取势这一特征进行了极度的夸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而隶书的形象也由此而深入人心,并得以固定强化。隶书在两汉中晚期初步定型以后开始了修饰装扮。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的汉简,波磔已具装饰意趣,其行笔的提按、收放、擒纵,其点画的粗细、曲直、刚柔,都体现出这一时期的书家已不满足于篆书字形解散开放后的夸张放纵,他要把简朴、直观的隶书变得委婉细致,变化多端,血肉丰满,形神俱备。东汉中晚期的碑刻隶书最见其“藻饰”之功。《史晨》、《华山》、《乙瑛》、《熹平石经》诸碑,波磔呈典型的“蚕头雁尾”的形象,点画两端厚重丰满, 纤适度,刻意求变,极具华滋精丽之意;其转折也不是简牍隶书中的一折而过,或断或连,或耸或收,或折笔潜行,或提笔搭折,不一而足,形式多样。这些手法,都使得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装饰意趣。汉代的金文与陶文“藻饰”之趣最为浓厚。范铸的文字,严谨细致,设计周密,字形工稳,排列整齐,配合器物的形制与装饰图案,刻意美化,或增减笔画,或变形夸张,或外加边框,或间杂纹饰,文字与图案融为一体,不加辨别,难以区分。刻凿的文字,虽以刀代笔,但技艺娴熟,大多能够做到行笔流畅,点画准确,其文字造型与章法布局也经缜密的规划,故能紧饬严整,灵便生动,与器皿相协调。玺印上的文字,多为缪篆,依印章形制,精雕细琢,蟠屈缠绕,特别是鸟虫篆印,饱满茂密,袅娜多姿,极尽繁缛之能事。总体上,汉代的书法特别是隶书,自西汉中晚期初具规模之后便走向“藻饰”了。尽管与魏晋隶书的刻板和宋元隶书的纤巧相比,汉隶朴拙敦厚之风鲜明浓重,但那是汉隶继承、保留篆书的质朴古厚所必然呈现出的内在神情。翦伯赞先生曾用一生动的比喻来描述楚辞与汉赋:“若以汉赋比于楚辞,则汉赋正犹一满头珠翠之盛妆繁饰的公主,而楚辞则是一满怀幽怨淡妆轻抹的思妇”。 与汉赋相同,汉隶也是“盛妆繁饰”,光彩焕发。“古质今妍”,我们看待古人的作品,年代愈久远则愈加高古,遥远深邃的时空常常给人造成这种错觉。其实,汉隶并不象后人普遍认为的那样质朴,把它放诸秦汉文化大环境中去看,不用说商周,即使秦国的儒生也要指斥汉人的隶书过于精雕细琢,那翩跹扬举的蚕头与雁尾,实在是冶艳惑俗,这不是儒家极力反对的“淫丽”的“郑声”之美吗?当然,这里只是强调汉隶的“肌肤之丽”,而透过这一外表形象,其骨子里拙朴刚健仍与那一时代的主流文化精神是息息相通的。汉隶的以“丽”为美,固然与儒家所推崇的质文并重以及两汉士人“文质班班,万物粲然”(扬雄《太玄经•文》)的审美理想有一定的关系,而“丽”这一观念的形成,也与汉代楚风北渐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汉承秦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 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故在文章,则楚汉之际,诗歌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长登帝位,其风遂亦被宫掖。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这些都说明,汉代文艺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楚文化有着内在的继承和融合的关系。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由来已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周社会之影响特甚矣。……由是观之,大而经济、心性、伦理之精,小而金石、刻画、游戏之末,几无不与地理有密切之关系。”汉以前,南北书风迥然有别。郭沫若先生认为:“两周的金文地之比邻者,其文化色彩大抵相同。更综而言之,可得南北二系。江淮流域诸国南系也,黄河流域诸国北系也,南方尚华藻,字多华丽,北文重事实,字多浑厚,此其大势也。”考察一下秦汉之际的隶书,南北书风的差异也大体相同。南方的《阜阳汉简》、《张家山汉简》、《马王堆帛书》均含蓄潇洒,秀逸摇曳,而北方的《青川木椟》、《睡虎地秦简》、《临沂双雀山汉简》则遒健雄浑,峻峭凝重。但此种差异,不到百年的时间便被整合统一了,西汉中晚期的简牍隶书,不论南北,都变得清峭柔远、劲切雄丽了。抛开文字的发展演变与思想观念的影响不说,单就楚风对北地的浸染,也不可忽视。因为在汉代,人们听到的音乐是楚声的慷慨狂放,看到的舞蹈是长袖飘举的楚舞,吟诵的辞赋是从楚辞发展而来的汉大赋,这扑面而来的楚风对中原乃至西陲都形成了弥漫之势。那么书法风格由凝整沉著渐变为雄浑清丽也是顺理成章的。二、以势为尚古人论书,多重“形势”。东汉蔡邕在《九势》一文中最早提出书法艺术中的“形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在这位博学的艺术家眼中,自然始终处在生生不息的和谐的运动之中,任何事物都在运动中蕴含着正反、阴阳、虚实、反背的情态与动势,书法的“形势”则根源于这一自然的阴阳变化。书法中的“形”与“势”不是对自然界中物象的具体模拟,而是要表现出一种抽象的自然之势。“形”与“势”是统一在一起的,“形”是“势”产生的基础,“形”中有“势”,方能符合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有“形”而无“势”,则“形”无运动之生命。蔡邕没有具体说明“形”与“势”的含义,但移之书法,“形”,指的就是点画、结字、章法,而“势”则是蕴含于其中的运动方式、自然法则及其动态趋向。具体到汉代书法的“势”,可以从三个部分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即点画之势,结字之势与章法之势。(一)点画之势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曾论隶书用笔之势与篆书的区别:“书之有隶,生于篆,如音之有徵,生于宫。故篆取力 气长,隶取势险节短,盖运笔与奋笔之辨也。”所谓“力 ”就是“笔力集中、聚拢,也就是要求中锋用笔,藏头护尾,峻涩间行,墨不旁骛,线条沉着而有力”;所谓“气长”,“就是气韵悠长、冲和,也就是要求平心静气,徐缓运笔,右戾左引,纡余委婉,气脉随着圆转延连的线条宛转而流通,直至收笔,其势仍足,毫不衰馁。”而隶书则与之相反,笔画相对径直,用笔骏发,出锋迅疾,节奏急促,特别是那些草率急就的隶书和尚未成熟的草书,更呈险疾之势。与篆书舒缓悠长的静“势”不同,这是一种运动的动态之“势”,一种具有节奏与速度的势,其势如“彤管电流,雨下雹散”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这一奋发迅举的“势”在汉代简牍里表现得最为生动。因为简牍隶书多出于实用之需,奋笔疾书,在保持书写速度的同时,无意间形成了这一峻险之“势”。但在东汉中晚期的碑刻作品里,这种“势”稍加收敛了。蔡邕《九势》对点画用笔如何造“势”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 之内。捺笔,在于趱锋峻 用之。涩势,在于紧�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显然,在东汉的士人书家看来,简牍上的迅疾之“势”稍乏纡余款婉,也不含蓄,其表现过于外露,所以要“左右回顾”,“画点势尽,力收之”,要将“势”贯穿到点画行使过程之中,含忍内蓄,而不使其无节制的险峻峭拔;“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与“紧��战行”又规定了取“势”的基本方法,用此笔法,点画中含饱满,其“势”必厚,其“势”必缓”,其“势”必内敛沉着。蔡邕对“势”的理解带有浓厚的儒家“中和”的审美倾向,但我们看汉代的书法,点画无论峭激孤露与否,其“势”都是充满了生命的冲动与创造的激情,这是与其时代的审美精神相一致的,汉以后,特别是到了清代,人们虽然还在写隶书,但其“势”与汉代隶书中的“势”已大异其趣了。(二)结字之势宗白华先生在谈到中国园林建筑时说:“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出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的确,在汉代的建筑、绘画、舞蹈、雕塑的造型中,普遍地存在着一种飞动之“势”。汉代的建筑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但我们从出土的陶质建筑模型与汉画像石中可约略见其屋盖采取的是“反宇”的式样。所谓“反宇”,“是相对直坡屋面来说的,其早期形式即抬高檐椽前端,使檐部上反,因而其屋面各坡皆呈折面。”“四川牧马山东汉墓出土明器、河南郑州二里岗东汉墓出土明器、四川省郫县东汉墓石棺画像等,都有此类材料。” 班固的《西都赋》描写西汉首都长汉宫殿有“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的话。张衡的《西京赋》言其形“反宇业业,飞檐 ”,李善注曰:“凡屋宇皆垂下向而好,大屋飞边头瓦更微使反上,其形业业然。”与出土文物相比照,可见西汉时期“反宇”的屋檐已经存在。与西方建筑的高耸入云、直刺穹隆不同,中国建筑是平面横向展开的。特别是“反宇”的屋宇,象鸟翼一样,呈现出一副张举飞扬的姿态,使得建筑在静穆均衡中获得了轻松美妙的节奏和韵律。汉代的绘画善用线条来描绘物象,那卷云的翻滚,衣带的飘逸,龙体的纵曲,猛虎的奔势,通过运笔勾线的轻重、强弱、疾徐、虚实、转折、顿挫,从而表现出节奏的铿锵和旋律的飞扬。至于汉代雕塑中的精品《马踏飞燕》更是“良马腾骧,奔放向路” ,飞动之势,不可遏止。还有那画像石中刻划的舞女,屈伸俯仰,长袖飘扬,也是有一种飘然欲举的飞动的美感。书法也是如此。成熟、典型的隶书均左右背分,横向取势,它不象秦小篆那样巍峨修长,纵向开展,而是在一个平面上向左右横向拓展。其中宫紧收,对称规整,沉稳厚重,似嫌笨重,而一字之中,每每有一长横,或有一撇、捺,一波三折,翩翩欲飞,划破了方正的单调。在隶书里,还不像以后的行草书那样讲究用笔结字的变化,其姿态所富有的动感,正是通过这波画的粗细、曲直、刚柔来取得的。古人曾用极具形象的比喻来描述隶书这一独具的美感:“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不可胜原。” 这些都说明,古人已发现了隶书不同于其它书体的独特之处。我们很难说,书法与建筑、绘画、舞蹈、雕塑之间在造型上有无相互间的启示与借鉴,这似乎无从比较。但这势如飞动的艺术群体,以其鲜活的形象、强烈的动感、统一的风格,展示了两汉时期中华民族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和宏伟阔大的文化风貌,使后人对其时的社会心理、审美理想的认识也更为全面和丰富。(三)章法之势结字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关系,章法则是字与字之间的组合。汉代的隶书,根据材料形制,章法没有统一的规定。常见的东汉碑刻,多夸大字距,缩小行距,横列的紧凑与纵行的疏阔形成强烈的对比,而横向的排列与字势的横展又相呼应,形成一种排叠式的联翩飞动的空间形式;另有一种,字形方整,中肆旁敛,字距行距紧密,通篇茂密而充盈,如《衡方碑》、《 阁颂》之类;一些摩崖刻石,依石而就,若《开通褒斜道刻石》,结字闳阔,字形大小、长短、宽窄、斜正不一,参差错落,有“乱石铺街”之趣。也有的刻石如《杨淮表记》,不分横列,只有纵行,字体宽窄大小不拘一格,亦有一种散逸之美。简牍上的章法,均无定制,多拉大字距,求其疏朗,便于阅读,也有的为节约空间,紧凑安排,密密麻麻,如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汉墓出土的《吏员总薄》与《武库集薄》,长书密集达四千字左右。简牍上的草书,受隶书的影响,尚不能像今草书那样连绵起伏,多字字独立,加以简牍窄小,故少有行间疏阔者,拥挤塞迫,密不透气,偶有一二大字,恣意放纵,稍稍使其宽解缓和。汉代的艺术,在布局的安排上,有一相通之处,即皆以铺陈为能事。不仅是汉大赋在重复的堆砌,事无巨细,不分重点,依次排开,一一叙来;连那些画像石也是如此,内容从天上到地下,从历史到现实,狩猎出行、宴乐起居、车马仪仗、祭祀求仙、角 百戏、辟鬼禳灾,各种事物和对象,依据内容的不同,被汉人不厌其烦地一层层地雕刻到石头上,人们在一块画像石上可以依次领略到神话仙人、人间贵族、下层奴仆的不同生活场景。甚至是陵墓里的陶俑,也依现实中军队的布陈方式,根据兵种,依次排布。书法的布白也大抵如此。东汉诸多巨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充满了纵横雄沉的气势;简牍上的草书,“抑左扬右,兀若竦崎,兽跂鸟 ,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笔软而生“奇怪”,拥挤密实的字形,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流席卷而来,“势”不可挡。如前所述,将风格各异,书体多样的汉代书法的审美特征进行整理概括,并非易事。但人类文化,如四序推迁,万象亦同生代谢,各种现象,往往相将携出。书法审美精神不应仅就书法自身的变迁而单独对待,一时之书,与一时代的思想、文化、风尚以及同时产生的绘画、建筑、雕刻等等,有着不可分立的关系。汉代书法以“丽”为美,以“势”为尚,虽不能完全涵盖两汉时期书法的整体风貌,但放置特定的时代环境之中,正是那一时期主体文化精神所共有的。

我的家乡在聊城我的家乡在聊城市,它位于山东省的西部,处于广阔肥沃的鲁西平原上,又称“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这里有京杭大运河穿过,像一条玉带,把聊城的许多名胜古迹和景点连在一起,例如:山陕会馆、东昌湖、光岳楼、文化广场等等。另外,聊城还有许多休闲娱乐景点,例如:姜堤乐园、凤凰苑、腾龙广场、湖滨公园、老聊城花园和体育公园。目前正在建的摩天轮将作为聊城的地标建筑,也是亚洲第三高度的摩天轮。山陕会馆去过吗?那里是明清时山西和陕西的商人在聊城经商做生意时经常聚集的一个场所。院子里的两棵老槐树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老树依然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显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会馆中心场地有一座古戏台,它采用全木质结构,虽历经百年,但是古戏台的每一部分结构仍然坚固,可见当时的工匠技术多么的高超!东昌湖是聊城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每一位来聊城的游客都不会错过,否则肯定后悔。东昌湖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它的面积比现在的西湖面积还要大3倍。所以聊城为什么会有“江北水城”的美誉?一是因为京杭大运河贯穿市中心,二是因为东昌湖是市内最大湖泊,三是因为徒骇河是农业灌溉最大河流,四是因为聊城也是四河头汇聚之地。这就是“江北水城”的来历我们的聊城美不美?如果您要来,我可以给您当导游啊!

绘画艺术的目的为取得和谐之美,形成一种单纯、鲜明的特征来呈现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绘画艺术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绘画艺术的论文篇1 浅析绘画艺术的语言形态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完成绘画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精神内容的传达,既所谓的绘画主题。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就愈强,愈具特色。所以,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由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的运用,必然会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来。纵观绘画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差异。在欧洲,自达•芬奇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艺术家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通过发展并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 他们的艺术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术娴熟,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的画风。区别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与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他们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画家运用分色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印象派画家不再因袭传统的画法,他们的作品则替我们诠释了光色的功用形。 在色彩的表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画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便没有线的使用,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能成立。即使用线界定轮廓,如在轮廓之外辅上调子,马上就会成为很立体的画面。可见西画中线依然作为表现形体的一种特殊手段。 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崇尚文、意、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的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 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徐缓的用笔能引起持重含蓄的联想;流利灵活用笔能引起洒脱欢畅的联想;快速而多变的用笔引起蛇龙飞舞的联想。贺天健总结笔法有:“笔直中锋,卧笔中锋,倒笔卷上,倒笔提上,卧笔旋拖,放笔直下,仰笔伸缩滚擦,垂笔揩擦,侧锋听昕下笔重,仰笔剔掠,仰笔旋拖,卧笔拖搁,卧笔横拖战动。”墨法有:“烘、染、渲、破、飞、揉、积、渍。”实际上何止这许多,临池泼墨,变化万千,风雪晴雨,因人而异。中国笔墨这种形式因素,是画家的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艺术家们常“借笔墨以写天地”。通过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虚实处理,仍然是当代画家构成新的属于自己艺术语言的要素。虚实的表现,就是画者灵气的表现,是对画理的悟性。中国画家历来认为画必须有笔墨,无笔墨就不能与画。并且笔墨技巧还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好的作品。这种代代沿袭的艺术法则即所谓传统,已成为中国所独有的绘画语言。 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对于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点是一个很好的着手处。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既可以被表现出来,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之处。甚至处在一个表面上的一个点就像是在一座静谧的屋子里的声音,它与周围形成一种关系,它使这个空间有了生机。“点”,从物理形态上讲,是视觉聚焦的核心;从观念形态上说,是思想呈现之源。点,在东方哲学中,具有最大的内张力和最大的延展性。从点出发,可深入、可辐射。点——解释一切,代表一切。“线”:线可以被描述为点的运动轨迹,它是一个可视的行动轨迹,一条线表现着划线的人或物的精神。一幅画的笔触,穿过风景的一条蜿蜒的河流,被撕破的线的参差不齐的边缘,一个草叶的曲线,这每一条线正如同每一位画家或书法家的充满个性的、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一样,是独具特色的。线——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简明的表现形式,有长短、粗细、曲直之分。 线可以在长度、宽度及方向上的不同,线也可以是连续不断的或间断的,粗的或细的,有规律的或无规律的,静止的或运动的,直线的或曲线的,或者是这些线的诸多形式的不同的结合体。在一个平面上,线能界定各种形状,暗示体积或显示所绘物体质量的独立元素。我们能通过线条的组织来创造图案、肌理或描绘阴影。线是阐明视觉形式的基本手段,它通常是对所目睹、感受或想像到的事物的一种速写,线是在两维空间表面的长度标准,或者说它们是在两维或者三维空间里的物体边缘的感知,每一条线或物体边缘都有其自己的表现特征,这些表现形式在视觉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视觉艺术中,线条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极富有意味,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线条的功用表现的尤为突出。 事实上,中国绘画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富有骨气韵味的线条来取胜的。线条的运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愈来愈富有含蓄性、表现性、象征性与抽象性。线条形状各异,功能有别。“形”:形式关于一种被视为平面的存在形式,即一种二维的空间区域或平面是一种剪影或阴影形式的外观。当一条线勾画出一个区域或当一个面积表面的颜色或肌质发生变化时,其面积与周围的面积相分离,形便成了可视的存在。千变万化的形可被概括为两大类,即有机形和几何形,虽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在自然界的大部分形是有机形,它是柔和的、轻松的、曲线性的和无规律的。 在人的世界中最普通的形是有机形、生硬的、刻板的、有规律的,而且常常是长方形的。总而言之,形这个词表示了人眼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所以又称为视觉形。另外,光与色彩也是绘画艺术最主要的造型因素。点、线、形、光、色,作为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是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在绘画实践过程中任何顾此失彼的表现方式都会有损于整体美。 绘画语言是通过色彩、线条、光色或组成一件作品所有的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绘画语言是有机的形式体现,它是构成绘画艺术中多种可视因素的总结构。就绘画而言,它是一种在长乘宽的二维平面上利用形、色、肌理或者说利用点、线、面或黑、白、灰及色彩、肌理等手段来传达人类或艺术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在符合它自身规律的前提下,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怎样表达和表达什么都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没必要用既有的定式或种类来界定,绘画是人类艺术追求的其中一种方式,那它自身就有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单就绘画而言不同的表现题材和不同的工具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只要是符合绘画本体的艺术规律的任何题材、任何表现语言、任何表达方式,只要对人类的精神文明起到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只要符合人类追求的审美理想,任何绘画语言方式都应该探索,都应该允许存在和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个人的角度、个人的偏执和偏见、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面貌都是最可贵的。 观照绘画中的情态与语言形态,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进行着转型,不断地扬弃着自己绘画语言上那些不纯净的和停留在生活表面上的东西,从而在绘画语言、绘画图式、绘画动机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形态。完善和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成为艺术家们的孜孜以求,不停地探索绘画形象与象征符号的关系等问题。现代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在多层次上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人类的视觉形象语言,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观察世界的审美方式。绘画语言的构成除视觉因素的形、光、色外,在另一层面上看绘画语言也是一种精神产物,绘画本身也传达了一种观念,绘画语言不应只是仅仅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之中,它是将技巧、知识、直觉和感情与材料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品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艺术家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范围、不同的表现工具、不同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不断地丰富人类的艺术追求,那人类的绘画艺术必将是灿烂辉煌的. 绘画艺术的论文篇2 试谈动画设计绘画艺术融入 一、现代动画设计的特点 个性鲜明且具有生命力的动画角色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而且还能够引导观众理解故事的情节。如何设计出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这是现代动画造型设计者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动画造型设计时,首先需要对作品的创作意图以及整体艺术风格进行综合考量,其中动画造型的设计风格则主要奠定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它与设计者本身的艺术素养有关,同时也与地理差异、民俗文化有关。动画造型的艺术风格包括漫画风格、写实风格、可爱风格以及拟人化风格四种类型,以下就对动画设计的艺术风格进行具体分析: (一)漫画风格 漫画风格是动画造型设计的主要风格,它是对客观现实的自然景象运用夸张、变形、比拟、象征以及映射等造型方式,构成极具幽默诙谐意味的动画形象,具有简洁、夸张、幽默以及风趣等特点。漫画风格强调动画形象的神似,极度扩大设计对象的不同之处,而相对弱化具有共性的部分,所以能取得一定的讽刺和幽默感,具有很大的松弛度与无穷的表现力。漫画风格的动画造型对设计者自身有很高的要求,动画造型设计师必须具备把握作品整体艺术风格的能力,要求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设计经验以及良好的个人修养,并且对事物的把握和理解能够表现出独到之处,只有在具备以上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够将漫画风格的特点完全展示出来,带给观众更为深刻的视觉感受。 (二)写实风格 写实风格顾名思义就是极力地表现出动画形象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通过细致的刻画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在动画造型设计当中,写实风格的应用则主要寻求尊重自然以及接近自然的设计理念,但是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写实风格并不是没有任何的想象成分,动画造型始终是建立在虚拟环境的基础之上,而所有的造型设计也并不仅仅是非对现实、自然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模仿,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动画造型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加工,并且进行一些适度的概况和提炼。当然,写实风格的造型是以自然物象为基本参照对象,无论其外形,还是动态以及运动规律,都要力求接近真实。 (三)可爱风格 可爱风格是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对角色造型进行较大程度的艺术改造,既能够看到自然形态的影子,又明显区别与自然形态,与漫画风格的表现手法相类似,可爱风格同样使用了夸张、变形、比拟等设计方式,而不同的是可爱风格在处理上更加圆润,运用适度的夸张以及协调的搭配表现出动画形象鲜明的性格特征,现阶段的动画造型设计当中可爱风格的应用和发展最为广泛。 (四)拟人化风格 拟人化风格是指把一些具备人的动作或者情感融入到动物、植物或者其他事物当中的造型设计方式。在动画造型设计中拟人化的风格随处可见,设计者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人类复杂的情感融入到动画造型设计当中,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性格、举止、言行的设计,让动画形象更加富有亲切感和熟悉感,并且能够被更多观众所接受。 总之,动画造型设计是动画作品创作的一个核心环节,通过动画造型设计清晰、准确地把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内心情感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动画作品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并最终塑造出个性鲜明、符合故事情节的虚拟艺术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动画作品也属于影视剧当中的一种,只不过动画中的人物和场景并非来源于真实的演员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是通过动画造型设计师根据故事情节以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人物以及场景。因此,现代动画造型设计环节就成为了衡量一部动画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如果在动画造型设计上无法有效地把握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特征,就会使造型设计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而场景也会变得沉闷,没有创意,无法引起更多关注。 二、动画造型设计与传统绘画艺术的融合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动画造型设计带来了许多技术上的革新,通过一些先进的技术以及3dsMax、Maya、Photoshop、Painter、Flash、AutoCAD等软件可以为动画设计提供许多便利,但同时对造型设计的技术要求也更高。要想设计出能够准确刻画角色的形态、性格、质感以及量感等因素的作品,就需要认真把握每一个线条以及色彩搭配的控制。由于我国的动画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这就使得我国动画造型设计的技术与欧美以及日本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从目前动画发展的现状不难看出,欧美以及日本的动画作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优于国内的动画作品,这无疑给我国动画造型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 而如何在逆境中突出重围,发展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便成为了现代动画造型设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现阶段国内不少动画作品依然是模仿欧美以及日本的动画造型设计方式,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设计出来的动画作品很难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存在着诸如造型设计的细节刻画不突出、特征单一缺乏个性、色彩运用与角色特征不协调等问题,而且一味地模仿、复制,也使得国内的动画作品缺乏创新和文化特色,无法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所以在现代动画造型设计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设计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还应该深入挖掘我国自身的文化资源,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设计灵感,丰富现代动画造型设计的内涵。传统绘画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油画、水墨画、剪纸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水墨画。 水墨画的笔法大气,不拘小节,构图具有象征性,通过写意的构图方式带给人无尽的遐想,而且画面贴近自然,简单的色彩搭配体现出简约、质朴的自然美,因此也被称为国画。而借鉴我国传统水墨画设计的动画凭借其独特的神韵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水墨动画将中国传统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实和轻盈空灵的画面使动画作品的格调在艺术鉴赏层面上有了一种全新的突破。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以及《山水情》等,无论是从造型设计上还是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它不仅是对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传承,而且还是现代动画造型设计的一种创新。以下就结合《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以及《山水情》三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对现代动画造型设计中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融合进行分析。 在现代动画造型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的水墨画艺术风格,不仅是对造型艺术的创新,而且还是设计具有中国特色动画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水墨画的特点动画造型设计将一改传统对造型的体积、比例、结构等细节的准确刻画,而是利用意象的造型方式,把握其结构的规律,梳理形式的特点,从而传达出对象的神情、神态以及神髓。例如1960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它的出现带给我们一种视觉上的新鲜感。与传统的动画作品不同,《小蝌蚪找妈妈》所有的造型设计,如蝌蚪、青蛙、鱼虾、消极以及小草等都没有轮廓线,如同以银幕为背景创作的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水墨画,整体感觉显得简约生动、单纯、质朴。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色彩和线条设计却能够将这些动物传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流连忘返。 1963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牧笛》在动画造型设计中巧妙地结合水墨画的写意风格,相比于之前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在造型设计上采用了更加复杂的造型设计手法,例如《牧笛》中贯穿始终的水牛,就是运用浓墨点缀五官、淡墨补染躯体,使一个生动形象的老水牛跃然于屏幕之上。而在作品中水墨写意的风格也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夕阳的余晖以及水稻田埂,水光中倒映着老水牛以及牧童的身影,这些最终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并且通过生动形象的造型设计传达出令人沉醉的意境,片中牧童骑在老水牛背上,吹奏者短笛在乡间细柳中穿行,天真的牧童、潺潺溪流以及摇曳的柳树恰恰能够反映出细腻、含蓄的情感,并且通过水墨画的写意风格将故事人物以及情节表现得惟妙惟肖。 198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山水情》可以说是我国水墨动画的经典之作,该作品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同时也赢得了无数奖项。在动画造型设计方面充分体现出了墨色与空白的相互对比和调和。在整部作品中墨的焦、浓、重、淡、清与空白等色彩搭配地恰到好处,这种淡雅、朴素的造型设计,是通过水墨的色度变化来展现画面的层次感,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结合故事情节并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感悟画面本身所表现的深刻意境,丰富动画作品的内涵,使作品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此外,《山水情》中没有任何语言对白,而是利用风声、水声、笛声、琴声、动物声等一系列自然之音来代替更加直观的语言文字,这种表现形式烘托了气氛,彰显出了水墨动画的写意风格,并且将我国浓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得淋漓尽致。 整部作品的造型设计风格独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将水墨画的特点运用到了极致,例如在《山水情》中,表现冬天室内的环境,仅在空白中描绘出炉火的光亮即可,虽然一抹红色在整个画面中显得有些微弱,但是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却能给人们带来十分强烈的暖意。而在表现秋色渐浓的季节变化时,则巧妙地抓住了秋天的代表颜色,在傍石而坐的人物之外,会不经意地下落几片凋零,飘落几片绯红的枫叶,这即是秋天的视觉引导作用,通过寥寥几笔却能够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也正体现出了水墨画的魅力所在。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造型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在我国恢弘、悠久的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原始艺术的一种延续,直接继承了原始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它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来源,优势美术创作的基础,其根性的、母体性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而将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动画造型设计相互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动画设计的蓬勃发展,而且还能够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传统艺术。研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在现代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将会促进传统绘画艺术等其他艺术形式与动画造型设计之间的融合。与此同时,艺术领域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传统绘画艺术与动画造型设计之间的联系,创造出了更多便利的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动画造型设计则是一种综合运用变形、夸张、拟人等手法设计出来的一种虚拟的人物和场景,通过设计师的灵感和设计手法赋予动画角色感染力和生命力。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同时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将现代动画造型设计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相融合,不仅能够丰富动画造型设计的形式,而且还可以深入挖掘我国深厚的文化资源,真正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 猜你喜欢: 1. 论绘画艺术的语言形态论文 2.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论文 3. 浅谈美术心理学的论文 4. 美术学术论文 5. 美术绘画类论文

绘画主题解读儿童绘画论文

《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探讨》

摘要:经过研究和探索,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感受、体验和情趣,越来越注重生活化、人文化;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内容和形式更是丰富多彩,不再是照葫芦画瓢,不再是只注重技能技巧,美术活动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自主活动,活动往往是孩子的一些创意,是孩子“情”与“趣”的体验,更是孩子快乐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63-02

一、幼儿美术活动的价值取向

根据我国2001年颁布实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中的相关要求,幼儿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幼儿绘画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学习体验获得良好情绪情感的激发。由此,我们必须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它是定位于儿童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同时还要突出以幼儿为中心的整体定性。教师要正确认识技能训练与自由创造,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教育者要厘清儿童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重视儿童活动过程中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教育的作用是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有效地将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幼儿管理中,可以帮助幼儿健康茁壮成长,因此,学校、家长和教师应该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学习。美术活动可以为幼儿的感知能力、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因此,幼儿园美术活动应设立如下目标:第一,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快感,增加对美术活动的认同感和依赖感,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第二,引导幼儿主动与伙伴分享美术活动体验,并把美术活动作为情感宣泄的工具,进而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第三,引导幼儿按照自己对美感的认知来进行美术创作,以独到的眼光和独特思维方式审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具体实践探索

1.创设审美环境。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趣味性较强的审美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在无形之中对幼儿产生影响。对幼儿园的审美环境进行创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主题活动定期展示有特色的艺术作品。例如本月我们班的主题活动是“伞花朵朵开”,其中有个环节就是《彩绘伞面》,让幼儿在伞面上面进行绘画和创作,用广告颜料让幼儿在伞上进行绘画,出示多把已经绘画完成的伞,请幼儿来欣赏这些伞,让幼儿观察这些伞面构图的特点,启发幼儿商量讨论:我们要如何共同制作彩绘伞?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人多伞少的问题?几个人一起合作,怎样才能让伞的画面一致漂亮呢?每组幼儿商量出一个“工作计划”:伞面什么地方要画什么?谁负责画那个部分?画什么内容?如:语言组的幼儿商量着画海底世界,6个伞面,正好一人画一个面,他们商量着要画一个大大的鲨鱼,有尖尖的牙齿这样需要画两个伞面,就需要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其他四个小朋友就画小鱼和水母,还有珊瑚和水草。综合区的幼儿拿到了一把蓝色底的雨伞,他们就商量画白云、小鸟,还有很多彩色的气球。(2)随处展示孩子的作品。班上每周有两节美术课和两次区域活动,在我班的走廊、美工区到处悬挂张贴孩子的作品,孩子们欣赏着同伴的作品,感受稚拙的画法、夸张的形象、浓烈的色彩和大胆的想象,不断地产生共鸣,激发新的创作激情。如:在我们班主题活动《最棒的我》中有节美工活动《表情变变变》,通过这节课我延伸到了区域活动《人物头像粘贴》,利用废旧的纸盒和各种彩色纸来进行人物头像的粘贴。我们班的郭承泽小朋友就把眉毛剪得又粗又直,眼睛一边是方形,一边是同心圆圈。鼻子是用纸盒的边角剪成的一个三角形,很有立体感。嘴吧贴成一个正方形,还有很多牙齿。我看到后马上问泽泽你做的这个表情是什么啊?泽泽说我做的是一个会修理汽车的机器人。当其他幼儿看到后,也马上说教师我做的也是个机器人,他可以帮妈妈干活的!其他活动区域的幼儿看到后,马上跑过来问,这是什么啊?郭承泽很骄傲地说这是我做的会修机器的机器人,其他小朋友马上也获得了类似的灵感!还有面墙展示了幼儿的绘画作品,每次幼儿完成作品后,我们都会让幼儿把作品展示到自己的画袋里面,幼儿就会一起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记得有节课是画出四季常青的树,旭升小朋友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画的树是一棵圣诞树,上面挂了很多的彩灯,树下放了很多的礼物,天空还下了雪。国贤小朋友看到后说我也画了很多的雪花,我画的是冬天的树。这时忆宣小朋友说我也要加上雪花,我过年回爷爷家就可以看到雪了。(3)经常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艺术想象。孩子天生是个音乐爱好者。无论是几个月还是几岁的孩子,只要听到优美欢快的音乐,就会情不自禁地面露喜色,或摇头晃脑,或载歌载舞。音乐和美术是分不开的,一个是听觉艺术,一个是视觉艺术,它们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经常听音乐也能丰富孩子的艺术想象。如:中班《线的训练》美术活动中要求幼儿用流动的线来作画。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拓宽儿童的思路。通过音乐可以从另一侧面进一步消除幼儿对绘画的紧张感。活动重点:线条的变化。活动难点:线条的粗细、疏密的变化和组织。活动过程:玩彩带,让幼儿观察彩带舞动的变化,让幼儿对线有初步的认识。欣赏红绸舞、体操、棒操、圆环操等与线条相关的舞蹈。边放音乐边用语言描述,启发儿童回忆生活中常见的线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线条画。如浪花(弧线)、流水(波浪线)、雨水(竖线、斜线)、折线(山峰、峡谷)、花朵(同心螺旋线)、毛毛虫(螺旋线)等。边描述过程,边在黑板上记录这些线条。

2.选择有情趣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课题的选择符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只要是来自孩子的生活、经验的东西,都是孩子喜欢的,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可以说是有情趣的。有种材料叫毛根,它在幼儿的手中能变化成不同的造型,这让我也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就创设了一节美术课《千奇百态的人》。在上这节手工课之前,我先带幼儿参观了幼儿园的运动标志墙,让幼儿观察这些运动造型是什么运动的动作,并让幼儿来描述和示范这个动作。在幼儿描述动作的过程中,我随手拿几条毛根扭起来,不一会儿幼儿的动作就展示出来了,教室里一下子就沸腾了,幼儿开始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出了许多千奇百态的动作,人人都说“老师做我,做我”,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教孩子们扭毛根:请每个小朋友拿两根颜色相同的毛根,两根毛根对齐,从毛根的中间位置开始,相互缠绕,做手和脚,这样小人的身体就做好了。再用一根毛根在我们手指上缠绕几圈做小人的头,预留一定的长度用来和身体部位相固定。这样一个小人就做好了。把小人做好后,就可让它们来做操、跳舞、运动了!孩子们可根据自己喜欢的造型随意扭动它们的手和脚,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就做好了!当幼儿开始动手操作的时候,有些幼儿显得有点困难,这个时候我就请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这些有幼儿,让他们互相交流。很快所有幼儿都能自己完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小人了。

3.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创意和情趣。在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应该以鼓励和正面评价为主,多角度挖掘作品中的亮点,减少对图画与实物的比对,力求神似,以相对宽松的标准客观地进行评价,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自身的创作天赋,并且在美术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展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幼儿团体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喜欢受到他人的表扬,并且会在赞扬与鼓励中再接再厉,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应该在看到孩子的优点和正确做法时,及时予以表扬,并且提出对幼儿的期望。即使孩子犯错时,教师也应循循善诱,恳切地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做小游戏的方式活跃课堂的氛围,降低教学难度,使孩子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事物内部规律。例如,“蝴蝶找朋友”、“和小企鹅抢答”、“编花篮”等,这些游戏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跃幼儿的思维,使师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教师应创新评价形式,总结有趣的、新鲜的评价方式,减少幼儿的听觉疲劳。例如,在幼儿园小班的手工活动中,利用小猴买元宵的小故事代替纯粹的泥工美术活动。小猴说:我喜欢买圆圆的、一样大的元宵,我用五角星来买元宵。在小猴五角星奖励的诱导下,孩子认真地搓“元宵”,最终都获得了小猴的五角星。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不仅增进了教师与幼儿的亲密程度,而且有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总结:实践证明,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注重情趣性,能使孩子对美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的创作愿望,孩子们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愉悦心情,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些活动还大大地拓展了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丰富了内容,给孩子新鲜感、神奇感,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真正实现了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孩子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孩子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凯波.幼儿园体验式美术活动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2008,(4).

[2]王辉.浅谈指导学期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美术实践活动[J].学术期刊,2006,(6).

[3]杨红.激发幼儿美术兴趣 陶冶幼儿审美情感[J].贵州教育,2010,(20).

[4]朱莉.开启创意的大门画出心中的世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1,(07).

[5]张亚静.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6]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儿童 画是儿童心灵的世界,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神圣和具有特殊韵味的词,而且也是大多数儿童的精神支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殊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绘画是表达人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而往往未经修饰、纯粹的儿童画,是人类稚嫩阶段的一种天性流露,是儿童思想情感倾诉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情感 心理 绘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3)17-0167-02

一 提出问题

1.背景与意义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活动上。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视觉语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是儿童心理、情感、个性、创造能力的反映。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绘画,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与表现特征,给予孩子热情鼓励与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能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甚至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2.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他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 经验 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反映其身心状态。(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阶段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模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 教育 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绘画包含幼儿情感倾诉的语言

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不同,早讲话的不到一周就会牙牙学语,晚的孩子要快两岁才开始表达。但是当儿童还不会说话时,儿童执起画笔的时段早于语言发育的时间。当儿童能手执画笔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了。让儿童在自由放松和谐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画笔,在空白的纸上画下所想所悟。绘画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每个幼儿绘画的表达方式、水平也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外化人的内心素乱,倾听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我们常常发现,一心一意于创作的儿童常常会自言自语、哼唱……那都是他们沉浸在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2.从绘画色彩的搭配观察儿童

罗斯·艾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曾提出儿童使用色彩的正常发展进程:早期暖色的使用占优势,以后才使用冷色。学前儿童能够通过色彩,直接表达情感、冲突等一系列心理状态。色彩是儿童情感生活本质以及情感强烈的最初表现。儿童幼年时期的绘画是无意识的,具有自主性的。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由于每个儿童性格迥异导致有些儿童养成了某种用色的习惯。有的儿童色彩狂乱,多有放荡不羁之感,这多半是小男孩所作;有的儿童色彩细腻,画面整洁,这多半是小女孩的作品。而此时,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创作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并不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因材施教,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让他们以自己的个性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去模仿一些名人的画卷。

3. 想象力 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关注儿童画创作,引导儿童想象。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 潜水 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上了想象。”没有想象,什么都不会存在。想象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的发展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多给儿童思想上、行为上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也无可厚非。唤起孩子内心的好奇心,拓宽儿童的思维领域。我国教育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刚入学的儿童这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而面对中学生,他们只会一个一个往上累加语法成分。可见,许多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象力被禁锢。因此,成人要与儿童多交流,激发其创作灵感,提高其表现欲望,活跃其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 指导教师:衢州学院教务处毛新斌

三 建议对策

1.品读儿童真实的感觉,给予积极的鼓励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表达,在儿童用直接的语言无法表达或压抑自己不敢说的时候,通过他的画,我们能了解儿童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或看法,品读儿童的真实感受。鼓励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和积极的思想。

2.关注儿童创作,引导其进行想象

儿童的绘画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结果,而要关注整个的自主性创作过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创作意图,选择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和他们进行各种相关的体验,让儿童能更充分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并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进行自主性创作。

3.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但又要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如不同作画工具的区别。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丰富儿童的经验技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并掌握必要的知识。但要注意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以符合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为自主绘画打好基础。

四 总结

儿童绘画有其特殊性,剖析儿童心理、体验儿童情感、倾听儿童心声,同时添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挖掘儿童心里的 故事 ,让想象和快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2]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许凉凉.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

摘要: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方法 。

关键词: 儿童 绘画心理 认知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绘画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 逻辑思维 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但是,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在杜威的眼里,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画的画多么好看,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因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

然而,我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原因是,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给大学生看,都说那是一滴墨汁。这个实验正说明,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想象。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 传说 ,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而是用科技手段。课堂上,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以剪虎闻名,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生动可爱,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结果观虎归来,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可见,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阻碍人们的想象力。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如果我们不再惊奇,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三、求知欲是儿童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没有识字以前,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

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四、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那么,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所谓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那么,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那么,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儿童绘画时激动和快乐是成功的保证。儿童一旦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如果没有画完,谁喊他都喊不动,画到得意之处时,自己还会笑出声来,完全进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当他完成大作以后,他会拿给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这时,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但人们往往看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们身上的原始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但是,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

总之,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略特.W.艾斯纳著.张单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美]H.加登纳著.李泽厚主编.兰金人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

论文就帮不了你了,的需要你自己开动脑筋

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主要有四点,一是家长须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和引导孩子绘画;二是准备充足的绘画工具以及手工工具;三是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绘画场所,不要局限于面前的白纸;四是保留并且整理孩子的画作。

关于绘本画画的论文题目

很多啊,比如说:《我爱画画》《从画画中我学到的》《画画带给我快乐》《画画是一种享受》等等,请把你的要求发给我好吗?谢谢!

美妙的艺术——绘画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美妙的音乐,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是啊,艺术有着神奇的魅力,它吸引着每一个对它感兴趣的人。谁都明白,艺术会有许多的表达形式,而绘画就是其中一种。而我就是一个忠迷于它的人。在我小时侯,就似乎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一年级时,除了体育,我最喜欢绘画了,我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画画。每次老师布置下来了作业,我都会尽力完成。即使失去点玩的时间也心甘情愿。然而,每次的回复都是“优加”。这使我的心有了很大的震撼与欣喜。也许,就是在那时,我的心才拨下了艺术的种子,我的绘画天赋和潜力才有所发掘。打那以后,我对绘画愈加喜爱,常常抽出一些时间与精力来钻研,这使我的画技逐渐提高。直到有一次,辛苦的付出使我得到了收获的喜悦,愈加激发了我对绘画的动力。那是一个星期五的傍晚,我忽然接到老师的通知,要出一张读书海报,要2开大的纸来出。我欣然接受了任务。想到能展示自己的才华,我兴奋极了。到了周末,我做完作业,便把纸拿了出来,往桌子上一摊,不由得愣住了。2开大的纸啊,相当于四张8开纸的大小!洁白的画纸几乎占满了整个桌面。正想收起画纸,可绘画的欲望让我重新提起了画笔。我思考了一会儿,便那起笔,在画纸上龙飞凤舞起来。不一会儿,空旷的画纸上出现了一座万里长城的轮廓。我修改了一下,便拿出了彩笔,开始涂色了。一会儿工笔细描,一会儿大块涂抹,画得不亦乐乎,万里长城的雄姿渐渐在我的笔下显示出来。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不觉已是傍晚了,妈妈叫我吃饭,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画笔,准备去吃饭。可我的双腿早已麻木,酸痛得站不起来了,在看看那幅画,还有一大半没有完成,真想放弃,但我的毅力提醒我要坚持。后来妈妈把饭菜放到我的书桌上,我才坐下来,继续画……我把一整天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这幅画的创作中,可还是没完成。晚上,我独自苦战到了夜晚12:30多,还差一些就能完工了。可此时的我早已是睡眼朦胧,眼皮好似千斤重,上下不停地“打架”。实在不行了,就闭眼眯一会儿,之后再起来做。妈妈早已再一旁睡着了,而我为了这幅未完成的画,还得继续画。终于,在大钟“铛——铛——”地敲响1:00的钟声时,我总算把这幅画完成了。此时我早已站不住了。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草草收拾了一下,就到在了床上,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我把画交给了学校,几乎所有老师都震惊了。我也如愿得获得了一等奖。这时,我疲惫的脸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件事早已过去,可我依旧记忆犹新。因为这是我为绘画投入最多精力与时间的一次。这也是我一次对自己画技的检测。之后,我一次次在县、市的比赛中获奖,一次次从绘画中得到提高、乐趣与启迪。我会永远珍爱这门艺术。它已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写作思路:可以写《学画画的乐趣》、《画画》、《画魂》等等,可以运用合理的修辞手法将自己学习画画的过程,学习画画所得的乐趣和收获描述出来。

正文:

在我四年级时,妈妈觉得我还得多学点东西才行,所以决定让我学画画。

妈妈刚刚带着我来到画室时,我就看到墙上的手工品,一个个立体卡纸做的鱼用一条条线牵着,挂在墙上,身上还写着作者的名字,看着令人赏心悦目。我还看到了一支大“铅笔”,走进一看,原来是个笔筒。正好奇时,一位个子不算高,穿着黑色衣服,戴着眼镜的人走了过来,妈妈说:“快叫老师好。”“老师好!”我听了,立刻打招呼。老师也微笑点点头。

上课了,教室里大概有十多人,各个年级都有,老师是一个一个地教。此时,我心里想:画画不就是涂一涂,画一画嘛,有什么难的?轮到我了,老师走了过来说:“这位小朋友是新来的,这样,今天我们先画树。”说着,在我画纸后边画了一条弧线,然后再让我添些树枝树叶。这可简单了,我一下就完成了。

可是,到第二幅画时,就难了许多。要求画一个太阳,还要有光芒和大海。一看到要画这么多东西,我就手忙脚乱起来。画太阳几笔,再画大海几下,由于没布置好,最后全贴在了一起,很是懊恼。老师看到了我的窘况,说:“这画画呢,要先画主景再画背景,要知道近大远小的关系……”我把老师说记在心里,重新再按老师说的再画一遍,好看多了。

第二次,老师又提出了新的学习内容。她说:“今天,涂色不能和之前一样了,我们来尝试新的方法,叫接色。”之后老师示范了一遍,不过要用蜡笔涂。到我涂了,我以为很简单,到自已做才发现,如果下手轻了,色出不来,下手重了,颜色又太浓,眼看要涂完了,老师又说:“这可不行,颜色要融在一起,你这样就像尾巴给切成两半一样。”唉,刚刚涂完,手还很累,又要改了。尽管很累,但我每天都去画,老师说的一字一句我都听着,不敢有半点马虎。

一个月后,我不再像刚开始那样这不懂那不懂了,老师出的题我都能画出来。后来还在学校举办的画画比赛中拿了一等奖呢!现在,我爱上了画画。而且每次画画,都好像有看不见的“生灵”在帮我一样,让我画思泉涌。

正是学画画,让我知道不论事情多艰难,只要有毅力就能完成。

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乡土美术——以番禺乡土建筑装饰艺术特点为例【摘 要】本文从分析美术教育在乡村学校严重欠缺的情况入手,发现在乡村,乡土建筑是民间的艺术宝库,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发现其与美术教育的必然联系。本文试图利用番禺的地区优势,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起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主要是从番禺乡土建筑的装饰艺术的特点方面来阐述利用乡土建筑装饰艺术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关键词】 美术教育 乡土美术 乡土建筑 装饰艺术 承传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教育表现为空前的活跃,同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素质教育也日益提上日程。乡土美术是乡村美术教育的一个特色,特别是乡土建筑,它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宝库,但在乡村学校教育中似乎并没有好好的利用。让孩子“在艺术的环境里接受艺术教育”才是理想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艺术化、知识的趣味化,使孩子学得更加投入,更加具有个性。一、 当前乡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1、美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我省美术教育中,乡土美术是广州市美术教育的一个特色,突出了地域性的特点。但目前美术教育在乡村学校却非常欠缺,在乡村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深远,美术课程在老师、家长、学生的眼中无足轻重,认为美术学多学少问题不大。这些偏见和现象直接干扰着美术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2、乡村美术教育对乡土美术的利用情况目前在乡村的美术教育中,对乡土美术的利用只是局限于乡土美术这份教材,对于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校外的美术活动和与乡土美术有关的活动则是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去美术馆参观美术展览、美术作品。 3、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艺术教育一直以来往往更注重技能的传授,急功近利,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却不重视孩子发自内心对美的感受和表现。而乡村的学校教育中似乎并没有去挖掘一些有关美术方面的知识,没有教育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虽然近年来提倡素质教育,美术课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在乡村很多课程受条件的限制依然无法利用实施。二、 番禺乡镇美术教育素材的发现1、番禺乡镇乡土建筑的美术教育资源的发现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这个发现就需要我们能够留意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的美,通过观察分析来获取。番禺现在遗留下来的乡土建筑主要有祠堂、庙宇、牌坊、桥梁、古塔、以及民居等。在这些建筑中特别注重装饰,有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雕刻装饰的艺术宝库,都是可以作为美术教育的好材料。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本区域特有的文化艺术----番禺乡土建筑的装饰艺术这些学校外的美术各种课程资源来进行美术教育。2、乡土建筑美术教育素材的地域特点与艺术特点分析⑴乡土建筑的总体布局与结构特点番禺的乡土建筑总体布局是采用珠三角特有的布局形态,每一类的建筑又有自己不同的结构特点。如祠堂以壮丽豪华,建筑面积大著称。沙湾的留耕堂是广州地区年代久、规模大、艺术精、格调高的古建筑。其五开间、五进深,为私家祠堂所罕见。斗拱采用如意斗拱(俗称莲花托),而不同于传统的“一斗三升”斗拱。在装饰上精雕细刻,把木雕、砖雕、石雕、灰塑、泥塑等艺术手段,极尽全能地用在装修上,以达到美仑美奂的艺术效果。番禺地处在亚热带地区,炎热的季节较长,所以房屋尺度升高,成为筒子式的筒子屋,顶瓦用三瓦减少日晒温度的穿透,墙壁加厚用双隅或三隅,有的多用夯土墙、蚝壳墙以起到隔热作用,每组建筑之间都留有冷巷,可通风透凉又可起到防火作用,在山墙的外观上多用驼峰或叫猫拱腰式,俗称“镬(锅)耳山墙”,样式流畅,曲线美观,同样起到封火山墙的作用。在墙上嵌以砖雕,墙头饰以彩画,既避免了单调的直觉,而透雕的砖雕通风透气,有利于建筑的散热排气。⑵乡土建筑的艺术形式和题材番禺的乡土建筑在艺术上主要以雕塑、绘画、书法等形式来表现的。在建筑装饰工艺上丰富多彩,乡土建筑中主要有三雕(石雕、木雕、砖雕)、二塑(陶塑、灰塑)、琉璃、壁画、还有金属(铸铁、铸铜)玻璃等其它工艺。我们引导学生欣赏上面的雕塑、装饰绘画、书法等,通过实际的观察,增强学生的艺术的感受能力。三、利用乡土建筑进行美术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游览等活动,通过观察、感受、欣赏这些乡土建筑的装饰艺术,听取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利用摄影、写生收集创作题材,让学生从欣赏客体的形式美过渡到体现其内容美,从而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还可以将建筑装饰艺术摄成录像、拍摄成照片或者将照片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教学。运用音乐、幻灯、摄影仪、录像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心理上不产生抗拒美术的情绪,诱导学生迈入艺术的殿堂。四、利用乡土建筑装饰艺术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1、可以对学生进行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文物的集合,记录着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整个历史,文物浓缩着文化。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这一特性决定了珍惜和保护文物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可以通过参观这些建筑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2、可以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传统教育 建筑是历史,建筑是文化。它的使用、生命及与人的生活、工作等有密切的关系,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我们在教育中应该积极地培养学生亲身接触这些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在这里感受一下先民的文化与艺术,从中了解历史。3、可以引导学生去参与文化的承传将学生带入乡土建筑的氛围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美。美是有承传的,历史也不可能断层,一个民族乃至地域、民系的装饰艺术深刻地反映了该民族、地域、民系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民族特性。我们从番禺的乡土建筑中同样可以看出极其真实地烙印着社会生活的痕迹,并且对后代起着积极的作用。4、可以对学生进行美学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对美的享受,而这就需要生活的积累。通过学习这些乡土建筑装饰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从小就受到美术的熏陶。五、小结老房子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和纪念品,也是大量政治经济及建筑文化脉搏强弱的“血压计”和考究岭南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艺术所要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重要的并不在于去弄明白它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东西,而在于去体验作品后引起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美术教育中,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学生更多的关心学生内心对美的感受和表现。乡土美术是重要的地方性的教材,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我们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起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教育学生参与文化的承传。

有关边城的主题的论文

这个你可以看看别人怎么回答你。

一)、主题:“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可以分析以下几组关系:爷爷、翠翠——祖孙亲情;天保、傩送——手足情谊;翠翠、天保、傩送——纯洁的爱情;茶峒居民——淳朴。其共同点都是优美、健康、宁静的人生形式。得出结论:理想的优美的田园牧歌式的生存环境。二)、人物形象:1、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2、翠翠:善良、纯洁。三)、“边城”仅存于理想之中,作为对都市的一种对抗。结合沈从文的经历来分析。

《边城》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边城》论文提纲,希望大家喜欢。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品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论文题目: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乡情美论文

一、序论

《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小说文本,是文学牧歌传统中顶峰之作。沈从文的《边城》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为悖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刻画了众多鲜明独特、至善至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沈从文心中的女神翠翠形象的塑造,她是爱的天使,人类的精灵。是爱与美最完美的体现。作品极力表现的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是那么地和谐、优美、纯净,令人钦慕。沈从文用诗意的笔触点染的边城和当时动荡社会相比,简直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人在命运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而且达到了极致,为读者所仰慕。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过去统洁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走进六朝古都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于是他只能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乡村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来达到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德。固然,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

二、本论

(一)《边城》乡情美的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描写山水风情之美,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还可爱的湘西来展现的。

《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二)《边城》展现乡情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死了,女儿为之殉情。老人主动挑起了哺育孤雏的重任,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风里雨里,来来去去。。

(三)《边城》展现乡情美的第三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的。

在作者的笔下,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四)《边城》乡情美的第四个方面是通过邻里之间的和谐与自然体现了最宝贵的乡情美

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点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无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妄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风民俗,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

(五)《边城》乡情美的第五个方面是通过对风俗的描写来体现《边城》中对风俗的描写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对端午节这种娱乐民俗的描写。譬如,作品的第三节这样写到:“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样的喜庆风俗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美啊!作者把赛龙舟的整个过程细致地叙述出来,内蕴着作者对它的虔诚和赞美之情。作品中描写的那如雷般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庆祝胜利的鞭炮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世人传达着湘西这一古老民族的强悍与旺盛的生命力。这声势浩大、激动人心的湘西古老民俗活动,蕴含着坚定、自信、奋勇、拼搏的民族活力。

三、结论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没有丑恶,只有善美,纯然是一曲人性美的牧歌。《边城》写的是往日的湘西,是现代文明所未曾浸染的封闭的乡村社会。活跃在这里的人物,不论是管码头的顺顺,老军人杨马兵,还是掌渡船的爷爷同翠翠,都是靠自身的劳动生活,都是存心于人为善存心待人以诚。都不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只是默默地忠实地劳动着,都信奉着灵魂的天真,这里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极和谐的,因而洋溢在作品中的是一种活脱脱的“生命”。这种“生命”还处于自在状态,从相依为命的撑渡船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到同爱着翠翠的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每人都无不善良,正直,热情。他们有简单而执着的信仰,在宁静纯朴的生活中跃动着生命坚韧的活力。

在沈从文看来,湘西世界是一个“神性”的世界。是“爱”与“美”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边城》就是这个王国中的一座丰碑,在《边城》中,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用温润柔和的笔调,借诗词曲赋的意境,描绘出了风俗淳朴,便是作野气的卖身女,粗俗的水手,迟钝的山民也因了家乡边地淳朴的风俗,原始的活力而显得浑厚可爱,对一切不抱偏激的态度,在宽容中欣赏一切有生。这种飘逸而中庸的人生态度和美学观说明沈更多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美在沈心中是确切而可感知的,其参数值是稳定的。

1、翠翠的身世悲剧

小城没有收到现代文明的影响,保持的古朴的韵味,但传统的思想对人性也产生的束缚。翠翠的神十很可怜,本来她的家庭很美满,有恩爱的父母,但是她的父亲在爱情与责任无法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那个时候翠翠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翠翠出生后,妈妈自杀殉情。只剩下翠翠与爷爷,不用想就知道这一老一小的生活该是多么艰难和悲凉。爷爷对翠翠虽然很关心,但是毕竟没有女人那么细腻的心思,能够在爱情方面指导翠翠。在还没结婚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孤苦无依,但是她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

2、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

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互相喜欢上了对方。本来两个人两情相悦,应该会有个好的结局。但是,傩送的哥哥也喜欢上了翠翠,为了躲避情伤成全弟弟,外出闯滩死了,这让傩送觉得,如果坚持和翠翠结婚就对不起哥哥,而船总觉得大儿子喜欢翠翠,现在大儿子死了,也不好将翠翠嫁给傩送。[]因为从小没有妈妈,没有人告诉翠翠该如何处理感情,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傩送的追求,而选择了逃避,她羞怯的.个性,让傩送到最后都不知道翠翠其实是喜欢他的;而爷爷在对这件事的处理上,表现的很委婉,让傩送误会了他的意思,而且对于哥哥,傩送始终是觉得愧疚,最终选择了离开。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之花,还没来得及开放就凋谢了,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悲剧,主要是因为男女主人公对各自的命运都没有很好的把握,而错失了机会。

3、天保的感情悲剧

在《边城》中,天保是一个悲剧人物,感情悲剧是他人生的标签,他爱上了翠翠,这是多么纯美的女子,可是偏偏也是弟弟傩送的心上人,那么天保就必须面对两难处境:成全弟弟的感情,自己奔走异乡;或者是不顾一切的追求翠翠,成就美好姻缘。在这种选择下,天保的悲剧命运便注定了,作为哥哥,善良的天保不会和弟弟抢夺爱人,所以他选择成全。他对翠翠是真心的,虽然退出了,内心却是痛苦的、落寞的,为了走出情伤、摆脱这种负面的情绪,天保选择离开家去闯滩。因为情绪受到影响,使他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失去的以往的冷静和判断,不小心掉到水里再也没有上来。天保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所以他的爱情无法开花结果。

4、爷爷的命运悲剧

小说中爷爷的命也很苦,女儿在他中年的时候自杀死了,身边只有女儿留下的孩子陪着他。爷爷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为翠翠找个婆家,让心上人能够呵护翠翠,使得翠翠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爷爷是经历岁月洗礼的,他有细致的心思,并且努力的促成翠翠和傩送两个人的婚事。可是,由于他处理事情总是不那么直接,使得顺顺这个船总对他不满,天保的死也打击了傩送,使其由负罪感。爷爷年纪大了,原本应该子孙满堂、幸福闲适的度过晚年,可是却不得不操持生计,忧心于外孙女的婚姻大事。爷爷是坚强的,同时也是落寞的,这使得这个人让人同情,对孙女的疼爱,对生活的奔波,年岁不饶人,最终死在了一个风雨骤起的夜晚,使其悲剧一生画上了不圆满的句号。

《边城》这部小说讲的故事比较简单: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条小溪,溪边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人,他有一个名为翠翠的孙女,老船夫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在城内码头上掌事的龙头老大名为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却钟情于弟弟傩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下游,结果出事淹死,弟弟由于哥哥的死而内心非常纠结愧疚;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死了,虽然傩送也爱着翠翠但始终没有回来,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一、生命的优美、健康

生命的健康与优美一方面指的是体魄和容貌上的自然与美丽,在《边城》中,青年人身体结实强健,充满了生命力。沈从文为了描写这一特点,常常使用动物来描写人物的体魄,比如说用“结实的小公牛、小老虎”来描写天保和傩送,用“一只天真活泼的小兽物”来描写翠翠。作者完全没有贬低之意,反而是对这些年轻人所散发出的自然灵动的气息充满喜爱。翠翠的容貌也具有自然的美感,沈从文这样描写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翠翠的这种天然质朴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另一方面是爱情的自然与美丽,在《边城》中沈从文描写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非常含蓄:第一次两人在黄昏时相遇,一见钟情;第二次傩送上青浪滩,翠翠并未见到他;第三次,翠翠与傩送在龙舟比赛中偶遇,两人对视微笑。当天保发生意外之后,傩送内心歉疚,黯然离乡,而翠翠早晚等在他离开的渡口。虽然二人之间的爱情铭心刻骨,但他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却非常短,沈从文也用了非常高超的技巧描写了少女的矜持和羞涩,这样的爱情是严肃而庄严的,充满了神性的美 。

二、人格品质纯美高尚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比如说老船夫将摆渡当作是自己的天职,一辈子任劳任怨,从未收取过客的财务,偶尔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处,老船夫也想方设法超量的回报;船总顺顺仗义疏财、正直大气,受到了很多穷人的尊重,比如说船工在水上失事后,他经常赠送财务帮助其周济,而当船工之间产生纠纷时也常常会让他来做出裁判,顺顺总是可以非常圆满的解决问题。其他人物比如说天保、傩送、翠翠等,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善良、热情真诚的品质更是优秀青年的代表。

三、人际关系的和谐美

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美可以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关系看出,《边城》中所描写的是一个具有些许原始氏族遗风的宗法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矛盾的阶级仇恨。船总顺顺是富人,老船夫是穷人,然而他们可以和谐相处往来,当老船夫到顺顺家中去时都可以得到一位老人应有的尊重,顺顺看到老船夫与翠翠生活困难,还常常派人给老船夫送财务。第二,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从朋友之间的交往看出:《边城》中几乎所有人都能够真心实意的对待朋友,杨马兵年轻时曾经喜欢翠翠的母亲但却没有走到一起,而他却并未对老船夫一家有所记恨,反倒是和船夫成了忘年交。老船夫去世之后,杨马兵便搬到船夫的家中,肩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和翠翠两人相依为命,一起等待傩送归来。最后,人际关系的和谐美也可以从长辈对晚辈的疼爱怜惜看出来,天保向翠翠提亲时,老船夫是同意的,而当他了解到自己的孙女喜欢天保的弟弟,于是便尊重翠翠的意愿,尽可能的帮助孙女实现她的愿望。

四、民风的淳朴之美

在《边城》所创造的社会中,处处都能够发现真善美,船总顺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小说中描写他大方洒脱、喜欢交朋友、慷慨且能帮人解决燃眉之急。顺顺对于因为船只失事而破产的船家都慷慨解囊,尽自己可能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在顺顺的身上我们看不到现代人的自私与拜金,而是一种朴素的正直与光明磊落的品德,而这些优点我们也可以从天保兄弟的身上找到。天保兄弟都爱上了翠翠,在他们心中,真正的爱情是与金钱、地位、名利无关的,它代表的是付出与奉献而非索取,但当自己的幸福与他人产生矛盾时,他们都愿意忍痛割爱,成人之美。这一点直接的表现了出了天保兄弟自我牺牲的精神,他们以一种健康自然的生命形式,彰显出了一种平凡而伟大的人性美,让读者都为之动容。恰恰就是这些乡民所具备的美德让这块土地形成了淳朴的民风,而这样淳朴的民风也在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扬,演绎出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美丽故事 。

五、结语

沈从文借小说《边城》着力刻画了人性的美,同时把这些美集中在一个“情”字之上:两性之情、亲子之情、朋友之情。透过这些情感来描写了人和人之间的淳朴、友爱以及人内心的善良真诚,创造出了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人都可以保持做人的美德、人人都可以守住灵魂的纯洁,是一个没有经受世俗污染的自然和谐的社会。

一、包含死亡意蕴的水———终结生命的力量

《边城》中的水意象不仅具有清澈透明的柔美气质,同时还包含着刚烈凶猛的死亡意蕴,小说中有三个美好而纯净的生灵因为水而死亡。首先是翠翠的母亲。这位老船夫的独生女不愿违背道德和责任的规范,最终为了成全爱情的忠贞而殉情———产后吃冷水而死,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同时也间接造成了翠翠的悲剧。翠翠这个可怜的孤雏从出生起便只有爷爷一个亲人,在小说中翠翠也常常冒出“若爷爷死了呢”这样可怕的念头,而老船夫也对女儿的去世无法释怀,每每想起都颇为伤心,也忍不住会担忧翠翠可能会与她母亲有着共同的命运,同时也会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呢?你将怎么样?”可见水带走了翠翠母亲的命,同时也使翠翠陷入一种极其脆弱的人生状态中。其次是顺顺的长子天保。在经历了月下唱歌之后,天保毅然决定乘船离开茶峒这个地方,不料却在茨滩下溺水而亡。随着天保的死亡本来简单的爱情故事变得误会重重,天保的死在船总顺顺和傩送心中对老船夫埋下了极深的芥蒂,为傩送和翠翠原本纯真的爱情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霾,由此翠翠的爱情悲剧似乎已成定局。最后是翠翠的爷爷老船夫。一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后,翠翠醒来,发现雨水冲毁了屋旁的菜园地,冲垮了屋后的白塔,更带走了爷爷年迈的生命。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次颠覆性的打击,如果说傩送的顺水而下使翠翠失去了爱情的着落,那么失去爷爷则使翠翠的生命失缺了依靠和荫庇。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了从小到大的依靠,她从此只能孤苦无依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等待那个不知归期的爱人,悲剧气氛在此达到高潮。

二、虎耳草———纯美少女的朦胧情爱

虎耳草作为小说中重要的一个植物意象,小说中一共提到了六次,前五次是在梦中,最后一次是翠翠在现实中摘了一把虎耳草。虎耳草这一意象是翠翠纯真情爱的象征,而从梦中到现实的这个过程则预示着翠翠情爱意识一步一步地自我觉醒。翠翠在回味着爷爷诉说的母亲与父亲白日对歌的爱情故事中睡着了,“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这是虎耳草这一意象在文中的第一次出现。父母的爱情故事,加上傩送那夜在月下的歌声促使着翠翠在梦中展开了一段情爱幻想,而虎耳草则正是翠翠的相思意象,是少女对心上人歌声在梦中所做的心有灵犀的感应,而飞到悬崖上摘虎耳草这种大胆的幻想则预示着她对情爱的追求与期盼。小说第十五节中,爷爷给翠翠唱傩送给她唱过的情歌时,翠翠不是在梦中而是在口中说出“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这颗少女的心已情窦初开了,也使得爷爷最终明白了孙女心归何处。小说第十七节中,翠翠上山去掘竹鞭笋,“翠翠把竹篮向地下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这是小说中最后一次提到虎耳草,也是唯一一次翠翠在现实中摘的虎耳草。这一情节暗示着翠翠的纯真情感由暗中期待转变成显性展示。正如闫晓昀所言:“‘虎耳草’同‘翠翠的爱情’正是在这种相互映照的过程中实现了双向建构,在‘恰到好处’的出现中,虎耳草具备了超越审美价值的语义阐释功能,仅着六处笔墨,便已能替代繁琐的描述,将翠翠复杂的情爱心理变化凝练地呈现。”

三、碾坊与渡船———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碾坊与渡船是小说中一组相对的人文意象,分别象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整体反映出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甚至还有人认为“碾坊和渡船这两个意象,不仅反映了湘西的时代特征和民间习俗,而且凸显了一个封建宗法关系与原始民性交织的社会”70。单纯从傩送的角度出发,他的爱情生命中存在着两位为他守候的女子,一个是与他一见倾心的翠翠,另一个则是主动求亲的团总家的小姐。如果说碾坊是团总家小姐的陪嫁物,那么渡船则可以看作是翠翠的陪嫁物。渡船背后所代表的生活和价值观:从老船夫的口中我们知道摆弄渡船是有口粮的:三斗米和七百钱,这便是祖孙二人所有的收入。翠翠与天保初遇时,顺顺让天保将鸭子给翠翠,并提及“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可见守着渡船的祖孙俩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即便生活如此清苦,当客人硬是要给祖孙俩额外的渡钱时,他们就硬拽住客人把钱还给他们,还自备上好的烟招待渡客。而碾坊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小说第十节中,傩送邀翠翠和老船夫到城中看热闹时,老船夫到新碾坊看水碾子时,听到熟人介绍碾坊值大钱七百吊。翠翠在河边也听到妇人们的谈论:“人家在大河边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雇十个长年还得力一些”,“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由此可知,得到碾坊可以过富足无忧的生活。渡船是流动的,碾坊是固定的,渡船是不带来财富的,而碾坊是可以带来财富的,从这两种意象的不同特点中,我们不难看出:渡船是边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意象,是与边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相生相伴的,是依水而生的边城人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边城人民的生活是一天也不能离开渡船的,它象征着一种古朴、淳厚,虽清苦但安适、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反映的是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而“碾坊”则是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衍生出的新兴意象,在当时是作为一种“罕物”而存在的,是平常人求之不得的,代表的是一种富足却庸俗的生活方式,传达出重利轻义的现代价值观。通过翠翠耳朵,我们知道河边的妇女曾这样议论过:“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可见,在茶峒人民的最初观念里,碾坊和渡船这两个意象本身不具有可比性,不存在任何好坏优劣之分,只要各人“心里爱”便就是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价值观的不断入侵,“利”观念逐渐加入,两相比较,明眼人都可看出“在河边管理一个碾坊比管理一只渡船多变化,有趣味”,而且“一个撑渡船的若想要有座碾坊,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妄想”,这几乎快成为整个茶峒人民的整体思想观念了。这也反映出现代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强烈冲击。当然作者也透过傩送选择只有渡船的翠翠而放弃有碾坊作为陪嫁的富家女的这一决定,表露他自己对传统价值观的肯定。正如罗才平所说:“正是因为怀着对民族美德丧失的深切忧虑和重建的责任,沈从文才在《边城》中对那亘古的‘渡船’寄寓了丰富的象征意蕴。它既是老船夫高尚人格乃至民族品德的一种象征,又是两兄弟对翠翠的真挚爱情的实质之所在;既寄寓了作者人性皆善的社会理想,又在理想人生与理想社会的描绘中揭示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93笔者希望能够在文学地理学视域下为《边城》的解读开辟全新的视角,以期达到为后来者抛砖引玉的作用。

有关于漫画主题的论文

[摘 要] 发展我国动漫产业,既要清醒地理解动漫产业作为高科技、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文化内涵问题,又要注重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美日动漫产业的实践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注重科技内涵和文化内涵的经验教训。我国动漫人才的培育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注重科技内涵和文化内涵的动漫人才素质教育道路。 [关键词] 动漫产业 科技内涵 文化内涵 目前,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可谓内外交困。要解决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关键在于解决动漫产业作为高科技、高文化产业的内涵问题,解决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 一、动漫产业发展的科技内涵 就画面制作而言,动漫制作技术经历了通过人工手绘的图画摄制、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计算机三维动画及利用网络技术三个阶段。 传统的动画制作是用人工手绘的图画摄制完成的。在总体设计阶段,按照剧本绘制出一张张连环画一样的故事图画,专业术语叫分镜头绘图剧本。一般短短的几分钟,需要绘制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张图画。然后使用特制的静电复印机将草图誊印到醋酸胶片上,用手工给誉印在胶片上的画面的线条进行描墨,然后上色。最后拍摄制作。可以看出,传统的动画制作技术耗时费力,效率不高,对动画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制约。 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是辅助动画师制作传统动画。二维电脑动画制作,同样要经过传统动画制作的四个步骤。主要的区别是电脑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随时存储、检索、修改和删除。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方便快捷,提高了效率。可以利用电脑对两幅关键画面进行插值计算,自动生成中间画面。精确、流畅,而且将动画制作人员从烦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电脑动画辅助着色可以解除乏味、昂贵的手工着色。用电脑描线着色界线准确、不需晾干、不会窜色、改变方便,而且不因层数多少而影响颜色,速度快,更不需要为前后色彩的变化而头疼。电脑动画中的各种角色造型,以及它们的动画过程,都可以存在图库中反复使用、修改等等。 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主要依赖电脑图像生成技术(简称CG)。在完成了前期制作,如文学剧本创作、分镜头剧本创作、造型设计、场景设计的一系列工作后,便进入了动画片段制作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模、材质、灯光、动画、摄影机控制、渲染等。首先根据前期的造型设计,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在计算机中绘制出角色模型。凡是出场的角色和场景中出现的物体都要建模。通常使用的软件有3DS Max、Auto CAD、Maya等。建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更需要创意和美术素养。因为艺术性是建模的追求。建模包括多边形建模、样条曲线建模、细分建模等。 完成了建模,接下来需要将模型表面的细节和结构进行加工处理。如加工处理表面的颜色、透明度、反光度、反光强度、自发光及粗糙程度等。细节处理和结构加工必须要有生动逼真的效果。 然后进行灯光模拟、动画片段制作、摄影机控制、渲染器渲染。最后将动画片段、声音等素材,按照分镜头剧本的设计,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的编辑,生成动画影视文件。 动漫产业科技创新方面,美国动画得风气之先。1995年迪斯尼推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脑三维动画《玩具总动员》,比之于二维平面动画三维动画更加真实,更具立体感。等到1998年第二部三维动画《虫虫危机》推出,三维动画技术更加成熟。其溢出效应直接促使华纳、梦工厂等公司尽快地应用三维动画技术进行影片的制作。1999年迪斯尼推出《玩具总动员2》时,其三维动画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动画的三维效果比之前的影片更加平滑流畅。2000年迪斯尼耗资亿美元推出的《恐龙》,其三维动画技术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1300个电影特效镜头展现了活动的、写实的、会说话的三维恐龙和狐猴,该片画面“逼真”的视觉效果让受众瞠目结舌。 这种逼真来自对技术细节的关注。如制作狐猴的动画时,为了呈现它们身上细密的皮毛,技术人员不但为每个狐猴加上了超过上万根的毛发,更夸张的是,还特别用软件将这一万多根毛发一一编号,并借由这套昵称为“发型师”的程序,在电脑中依场景所描写的环境,将不同编号的毛发依风向决定它的方向及位置甚至是不同的毛色。为让观众体验到更真实的情境,技术人员特别设计了一组程序,将这些恐龙身上的肌肉,依所在的位置及特性,切割成几千块大小不等的多边形,贴附在骨骼上,使片中恐龙的肌肉与皮肤能根据整个骨骼移动的方向、力量、速度的大小,产生不同的皱折或震动。 就动漫制作技术而言,美国的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技术是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较多的动漫产品由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完成。这就为动画作品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刻画增加了技术含量。美国动画的连贯性和走形率比日本动画好很多。相对而言,日本的动画纯三维制作的并不多,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技术仅是日本动漫制作锦上添花的辅助。应该说,在动漫制作技术方面,特别是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技术的运用,美国动漫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动漫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品类,它的核心特征依然是创意内容。虽然创意内容中也有技术创新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文化内涵的创新。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与美国动漫争雄的主要表现是其动漫的创意内容强于后者。相对于美国动漫而言,日本动漫更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被誉为日本“动漫之神”的手冢治虫在动漫制作方面就明确的强调动漫要关注情节和人心。他抓住了文化创意产业在内容上的艺术本质,着力于动漫创意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情节的创造。这一选择不仅节省了资金,而且注重并提升了日本动漫的艺术品位。这应该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位日本“动漫之神”宫崎骏对于动漫创作的艺术理解与手冢治虫如出一辙:“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真、朴素,又可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来表现的艺术。”后来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的宫崎骏和导演高田勋,正是因为要“追求纯粹而高品质的动画,能真正深入人心、刻画人们生命中喜悦与悲伤的动画”而走到一起的。吉卜力工作室成立后,他们更是将全部精力都灌注在他们的每一部动漫作品中。他们的创作理念和主旨更明确为“绝不牺牲品质向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妥协”,“将良好的影片摆在第一位”。也因此,吉卜力工作室在日本乃至世界动漫和电影界名声大噪,并奠定了它作为动漫创作经营楷模的世界级地位。 以手冢治虫为代表的日本动漫作家,除了注重动漫创作的艺术性外,他们还认识到了动漫创作的真实性。如有“日本动漫之圣”美誉的大友克洋可能意识到了日本动漫平面化的缺陷,其动漫作品就非常强调人物和背景的细部真实。 日本动漫作家还认识到了动漫创作的现实性。他们的眼光自然瞄准了“描绘真正生活”的社会题材。由于日本动漫直接源自于漫画的原因,其动漫创作带有强烈的哲理和人性思考,更注重揭示世界的规律和人性的本质。宫崎骏的动漫作品就含有更多的哲理和人性思考。几乎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有关乎人类生存、生活的反思。这也是宫崎派漫画在日本乃至于全世界受众中引起共鸣,受到热烈追捧的重要原因。宫崎骏的合作者高田勋亦如此。大友克洋动漫作品的生命力也同样与其注重动漫创作的现实性有关。 与美国动漫创作相比,日本动漫显示出了内容上的精深厚重。虽然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抓住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在质上表现出其发展的强劲势头,但面对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主流市场和日益开放的世界市场,过分艺术化、哲理化的内容,容易走向精英文化和发达国家文化的金字塔,也容易成为民族文化的标榜。同时,忽视动漫创作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对动漫产业的发展影响也必将是致命的。 三、结论 发展我国动漫产业,既要清醒地理解动漫产业作为高科技、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文化内涵问题,又要注重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美日动漫产业的实践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注重科技内涵和文化内涵的经验教训。我国动漫人才的培育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注重科技内涵和文化内涵的动漫人才素质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1]叶朗主编:《2008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R].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 [2]孙步忠 曾咏梅:《文化产业发展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相关性分析》[J].《财智文摘》,2008年第10期 [3]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刚主编:《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想要写一篇关于漫画相关的作文吗?那么作文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漫画的优秀作文,欢迎借鉴!

这里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画。上面有两个邻居同时打开大门,其中一个说:“我家搬来五年了,你贵姓?”对面的一个人也说:“我家搬来六年了,你贵姓?”她们各自的猫和狗也看着对方,好像在说:“你是谁?我在这里五六年了,怎么没看到你呢?”

我感觉这个漫画很“新奇”,这对邻居,都住在这里有五六年了,连邻居的姓都不知道,这不是很可笑吗?

通过这个漫画,我知道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它反映了当今的一些社会问题,现在非常friendly的人越来越少了,邻居都是把对方当透明人。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看,现在是反过来了,近邻就差不多是路人甲,路人乙。像这样下去,所有人都会自己做自己的事,就算是天大的事也不会帮别人。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啊,可是,我们现代人的品德怎么能和以前的人比呢?过去,大家都会在下雨天有麻烦事时帮助别人,我们现在还算好,或许未来就连有人要跌倒时也不会有人拉一把了!如果是这样,人类友情的那扇大门肯定永远都是封住的,要想打开它,办法只有一个——先得把自己的心门打开。

对面的邻居看过来,充满友爱的世界一定更美好,更精彩!

现在社会上,大家都知道“环保”,但是,没有多少人真正的做到环保呢?看,周月泉的一幅漫画就揭露了人类的险恶,讽刺了这所谓的“环保”。

这幅漫画清晰的向我们展现一位“木头脑袋”的所作所为:一位贪婪的伐木工人在悠闲地抽着烟,手里的斧头一刻不停地挥舞着,一只啄木鸟愤怒地飞到了伐木工人的肩上,用它那尖尖的钩子嘴,啄他那木头似的脑袋,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不知道这幅漫画的含义大家看懂了没有,那个人脑袋的确有“虫”,不过此虫非彼虫,这个“虫”指的是破坏生态平衡的心虫,怪不得啄木鸟说他“脑袋有虫”。不过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这类“脑袋有虫”的人数不胜数,可啄木鸟却是寥寥无几。

平时,不少同学的草稿子只滑了几笔就扔掉了;洗手时,水开得很大,洗完手,也不关水就走了,任凭谁哗哗的流淌,要知道,在干旱地区,水是多么宝贵啊!平时,随手将垃圾扔在地上,既影响环境,又影响美观……在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人类似乎没有觉醒,一意孤行,人们脑袋里那条贪婪的虫子越长越大,双眼已经被欲望蒙蔽了。

朋友,别再继续破坏环境了,别再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别再让地球衰老,别再做漫画中的“木头人”了。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人类身上。我们和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破坏地球,那么到头来,承当这一切苦难只会是我们——人类。所以,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静谧的森林里,一只啄木鸟悠闲自在地飞来飞去,好像在欣赏郁郁葱葱的森林。

一阵刺耳的声音突然传来,打破了森林的宁静,这只啄木鸟像箭一样冲向发出声音的地方,看见一个年轻力壮的人,头戴鸭舌帽,嘴里叼着一个菸头,手里挥动着斧子,正着用力砍伐一棵大树。于是它愤怒极了,站在他的肩上,用力地啄着这个人的脑袋,还自言自语:”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不错,这脑袋里的确有“虫。”它是“贪婪虫”“金钱虫,”这些虫子迷惑住了人们的双眼,使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去揣鼓自己的腰包,它使人们失去了理性。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地去破坏大自然的环境,他们不关心树对人们有多么重要。树可以净化空气,可以抵挡沙尘暴,可以释放出人们需要的氧气……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些。如果再不醒悟,继续砍伐树木,继续破坏环境,那么肥沃的土地将变成荒芜的沙漠,葱绿的森林消失得无影无踪,动物失去栖息的家园,降临在动物身上的灾难最终会降临在人类身上。

在生活当中,被“贪婪虫”“金钱虫”迷惑的人很多。像那些猎人是多么的残忍,一颗子弹就断送掉一个生命;在那些象牙的背后,是一头头大象的鲜活生命;在人吃猴脑,吃得开心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到,他们食用的是一只机灵可爱的小猴子的生命?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野生动物都濒临灭绝,两万多种稀有的植物都将从地球上消失,许多资源都将枯竭,这都是人们破坏环境,乱砍滥的后果。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大自然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自然的,我们不能破坏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于那些无知的人,我们要除“四害”,把他们脑袋里的那些“贪婪虫”除掉。

最近我看到了一则幽默的漫画,而正是这幅漫画,启发了我很多,现在地球面临生态危机,有人还在无情的砍伐树木,于是,便有很多人呼吁人们保护地球。

这则漫画讲了:一名伐木工手拿斧子,嘴刁菸卷,正起劲的一下一下的砍伐着身旁的树木。这是,一只啄木鸟飞了过来,停在了伐木工的脖子上,摇了一下脑袋,便啄起了伐木工的木头脑袋,便啄还边想:“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这漫画形象的讽刺了不保护环境的举止,与作者呼吁保护环境成鲜明的对比。伐木工脑袋的形状可以充分的表现出伐木工不开窍。这则漫画主要中心思想是让人们保护好身边的一草一木,早晨人们晨练时将腿搭在树上;小孩子随手拔下一朵花,在树上刻下字体……这些事例都要给人一些严厉的教训。火山爆发、地震、洪水……这些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血的教训,它们是因为人类无知或有意的想法才形成的。所以,今天的我们要保护好地球,保护好我们自己!

因为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因为它们,让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时刻挂在脸上;因为她,才有了这个世界,才有了我们。我们的母亲早已白发苍苍、伤痕累累。这时,我们才应该尽自己地球子女的'身份,去保护好地球,爱护好她的每一寸角落。将地球——可爱的母亲,她的躯体,她的灵魂守护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我看了以后受到很大的启示。

内容是这样的:放学了,一个小男孩边往家走边吃香蕉,走了一会儿,他把香蕉吃完了,把香蕉皮扔在地上,想拂袖而去时,他后面的一个小女孩说:“大哥哥,你有东西掉了。”小男孩说:“什么东西?快还给我。”小女孩说:“你的香蕉皮。”小男孩大吃一惊,说:“我已经把它扔了,不属于我了。”小女孩有些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呢?如果世界上人人都像你这么做,那世界该会多么脏呀,前面就有垃圾箱,你把它丢到垃圾箱里吧。”小男孩的脸不知不觉地红了,把香蕉皮丢到垃圾箱里,随后说:“谢谢你,小妹妹,是你提醒我,不要把垃圾乱丢的。”小女孩说:“没事,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对了,咱们写个标语吧,省的以后还有人乱扔垃圾。”小男孩说:“就写请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吧。”小女孩马上拿出纸和笔,工工整整的写上了,小男孩拿出胶水,把标语粘在垃圾箱上,做完这些,他们俩说说笑笑地走了。

看了这幅漫画,我的心里有个疑问,难道世界上真有那么多人乱扔垃圾吗?是的,世界上真的有许多人不讲文明,乱扔垃圾,当我们看到有乱扔垃圾的人,要提醒他们,跟他们讲道理,读完这幅漫画,我的启示是:要做文明的人,再说,这也是一种行为习惯,养成好的习惯,将来肯定会被许多人称赞的。

丰子恺散文呈现为一种闲话语境,文本潜含一种与读者对话的可能性,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且又具有“淡如菊”的特点,即朴实平淡、自然无饰的语言以及清澄深远的艺术意境。

丰子恺的散文探究人生、自然的佛理真谛,神游于儿童纯真的情趣之中,于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描写细腻,叙述委婉。

丰子恺的散文只用平常的字句,务求明白,不喜欢装修粉饰,文字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是典型的随笔体散文,其《缘缘堂随笔》融童心和禅趣为一体,既真率自然,又妙趣横生。

抗战前,丰子恺的作品转而接触社会,开始写灾难性的现实,但文字仍然处处浸润着那种疏淡隽逸的调创作子,于细微处发掘宏旨精义,如《肉腿》、《半篇莫干山游记》。

俗话说,“诗画总相通”,丰子恺先生的随笔与漫画在创作实践中是相通的,他自己就曾说,“在得到一个主题以后,宜于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于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这样便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如此也可以贴切地说明丰氏创作的艺术特点。

俞平伯先生这样评价丰子恺的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这样的评语用在他的散文小品上同样合适。那些文字或许只是以一种看来平淡的方式表达一些看来亦平淡的感想,未必字字珠玑,却是句句含情。

丰子恺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

最近,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张漫画——只已经长大,却没长出半片羽毛的鸡,在草窝里流着眼泪,它正在思念母鸡翅膀下的温暖。这只鸡在妈妈“精心”呵护下长大了,它没有离开过出生时的窝,没有自己找过食物,连最起码的御寒本领也没有,怎能自立、生存呢?这是作者用艺术的手法反映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令人深思。

母爱是一种美德,我们需要这种博大精深的母爱,但这种爱也需要适当的尺度。现在大多数家庭是“四二一”家庭。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家长有理由把孩子当“宠物”来养。但是过分的爱,使学生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以为父母对他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当然的。他们有权享受而不思进取,造成这些“太阳”们连最小的事——系红领巾都不会,连抹布也没碰过。这也难怪大人说:“当今的大学生,有的生活不能自理。”

鸡的祖先叫雉,它们是生活在树上,善于飞行的。当人们把它们捕获饲养起来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改变,慢慢地被顺驯化了,丧失最基本的本领——飞行。如今,连羽毛也要丧失掉,是多么可怕!非洲的云豹捕获邓羚带回家里放生,让小云豹捕捉它,如果小云豹不去捉,母豹会发疯似的撕咬小云豹,直至孩子们捉到邓羚为止。非洲的云豹都能这样,让子女练就生存的本领,我们的慈母祥父却不培养后代的生活能力,他们的“未来”、“希望”的命运与那只没有长出羽毛的鸡的命运有什么区别呢?

记得听老师讲过,国家的一位领导人指出“娇宠孩子也是一种腐败”。这种腐败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更具有危害性。我们的父母应该醒悟了,只有他们的醒悟,我们作为未来才会有希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