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中西文明对比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1:37:32

中西文明对比毕业论文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every aspect of daily life from the greeting 、 term diet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way of thinking in the abstract, such as differences everywhere, from the West focus on the following colors to expre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reas such as a wedding set. First, in the West to express the color difference Different color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s not expressed in the same way.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in a sense, the West has a meaning that even the "color"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contrary. (A) red (red) Whether in China or in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ften in red and festive celebrations or day-related. Calendar, red font used these days, therefore, red letter day: refers to the "Day" or "happy occasion." It also refers to the red "liabilities" or "loss" because people are always negative in red to register. So there are these phrases: red figure deficit in the red loss In common with the Chinese "red" word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may not necessarily use the "red" for example: brown sugar brown sugar red wine red wine (B) yellow Yellow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extended meaning of the differences are considerable. In English, yellow can be said that the "timid, cowardly, despicable," meaning, for example: a yellow dog despicable, cowardly people a yellow livered coward Chinese yellow symbol of the term is sometimes vulgar, vulgar and obscene, indecent indecency means, such as yellow film, erotica, yellow CD, and so on. These in the name of "yellow" in English and "yellow" has nothing to do. However, in another English word blue is the color used to indicate the kind of meaning in Chinese, such as the blue jokes (dirty joke), blue films (yellow film). Seco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Western wedding First of all, in Western wedding culture and the first in the West in thinking about the differences: the Chinese people more conservative, like excitement, more old-fashioned thinking, so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entire wedding customs did not change much. The thinking in the West is more open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wedding will be lower, they will be the climax of the wedding in the church: the sacred as the "wedding march" into the red carpet, Jiao Mei's father, the bride linked hands Rose walked slowly to the groom, the bride's father, daughter to the groom's hand on hand, her daughter's life will be entrusted to the groom, all eyes followed the couple, filled with well-being in their face. Second, the resul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wedding in the West because the West in a different religion. China is mainly Buddhist, but the West is mainly Christian. Therefore, the Western wedding is to be held in the church and the priest is Zhuhun Ren. China's traditional customs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ai Tiandi is, the worship heaven and earth even after the ceremony has become.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的打招呼用语、饮食文化等差异到思维方式等抽象方面的差异无所不在,下面着重从中西方颜色表达的差异,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等方面阐述。 一、中西方颜色表达的差异 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一)red(红色)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日历中,这些日子常用红色字体,因此,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红色还指“负债”或“亏损”,因为人们总是用红笔登记负数。于是就有了这些词组:red figure赤字 in the red亏损汉语中常用的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可不一定用“red”例如:红糖brown sugar 红酒red wine (二) yellow黄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差别比较大。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卑鄙”的意思,例如:a yellow dog 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 胆小鬼汉语中黄色一词有时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下流猥亵的意思,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光碟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 blue films(黄色电影)等。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首先和中西方人在思维方面的差异有关: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挽着父亲手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新郎,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其次,造成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1、 (英语系毕业论文)中西戏剧发展快慢对比及其原因 摘 要 中西戏剧都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西方戏剧还是中国戏剧,都起源于民间,并与原始人祭祀神灵,欢庆节日的仪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回顾希腊戏剧产生形成的历史,它发展快,成就高,在世界上的影响很...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5 KB 日期:2007-07-14 2、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中美管理方式的不同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整合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来临,中国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在商界。本论文主要探讨中美在管理上的交流。如今的商界,如同一个大家庭,参与者遍布世界各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各国的管理模式也趋于一体化。但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5 KB 日期:2007-06-26 3、 (英语系毕业论文)在经济全球化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摘 要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 全球商业活动的猛烈激增,同时伴随着在文化多样化环境下的相关管理问题的出现,跨国公司的人员必须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这种文化差异时而会造成...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6 KB 日期:2007-06-26 4、 (英语系毕业论文)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摘 要中西服饰受其各自不同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儒家思想和大陆文明使中国服饰呈现出繁冗,宽博的特征。它不注重外表的装饰,以宽松的衣服遮掩身体的曲线,在思想上追求人格的完美,以“谦谦君...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0 KB 日期:2007-06-25 5、 (英语系毕业论文)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摘 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礼待人的礼仪之邦。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礼仪的形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礼仪的角度谈论了礼仪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目的是为了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同...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8 KB 日期:2007-06-25 6、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礼仪角度谈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摘 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礼待人的礼仪之邦。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礼仪的形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礼仪的角度谈论了礼仪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目的是为了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同...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5 KB 日期:2007-06-23 7、 (英语系毕业论文)中西饮食文化及其差异 摘 要中国悠久历史5000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民以食为天,中国有自己独特丰富的饮食文化底蕴。然而今天除了中国...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00 KB 日期:2007-06-21 8、 (英语系毕业论文)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 摘 要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旅游业风风火火地发展起来了,作为与旅游业相配套的酒店业也相应的完善起来,且更加趋于国际化。中国已经入世,这更给中国的酒店业带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但世界上酒店发展规模空前,...

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

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

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

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同时,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3.佛教禁忌

佛教禁忌包含身体行为方面的禁忌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语言方面的禁忌如不妄语,不恶口;意识方面的禁忌如不贪欲等。因此,信奉佛教的人忌吃荤食、不结婚、不蓄财。僧侣和教徒非常注重头部,忌讳别人提着物品从头部经过,忌随便抚摸小孩子的头部。忌当着僧侣的面杀生,喝酒,吃肉。女士面对僧侣忌穿着暴露;对于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得进入寺院朝拜,以免亵渎神像。

4.伊斯兰教禁忌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者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饮食方面,信仰者忌吃自死和非正常死亡的动物,忌饮酒。妇女忌外出工作,忌与男子相互观看,妇女在陌生人面前要带面纱。(《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①他们认为妇女除双手、双足和面部外,其余身体部位,不能显露给丈夫以外的男子观看。在卫生方面,禁止用右手处理污秽事物,如大小便均需用左,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尤其是事物。

二、生活禁忌

生活中禁忌很多,比如在英国,避免问他人私事,不能插队,忌购物时讨价还价等。下面着重谈一下饮食和饮酒方面的禁忌。

1.饮食禁忌

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禁忌包含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两个方面。中国人的饮食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规矩而不是饮食内容上。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包括动物的头脚和内脏。英语国家的人忌吃肥肉、粘骨,忌食动物的头脚或内脏制成的食品。忌食狗肉、蛇肉等特殊动物制成的食品。忌食大蒜等有酸辣味道的食品。在饮食规矩方面他们也有一些禁忌,如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进菜时忌叮当作响。餐毕,刀叉忌乱放。忌当众挑牙,口中有食物时讲话。

2.饮酒禁忌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饮酒禁忌方面有较大差异。西方酒类繁多,讲究不同场合,不同饭菜配不同的酒。比如,饭前喝开胃酒,饭中喝佐餐酒,饭后喝鸡尾酒或威士忌酒等。隆重的宴会上,他们会一道菜换一种酒,有时会把几种酒参在一起混饮。而中国人主张隆重场合喝一种酒,混饮现象更是少见。西方人喝酒忌畅饮,一醉方休,而中国人忌牛饮或急饮。主人给客人斟酒宜勤,但忌浅、忌溢。

三、社交禁忌

在英语国家里,拜访某人需提前预约,否则会打乱别人的安排,造成不便。突然造访被视为粗鲁无礼的表现。以前中国人除了大事没有预约访客的习惯,但随着社会节奏的较快,预约访客逐渐开始实行,但没有那么严格。在预约到达时间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在西方晚到十分钟被视为正常现象,美国人习惯晚到3-5分钟,因为一般情况下女主人忙于饭菜,饭前5分钟才有时间换衣服,早到会使主人感到尴尬。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提前4-5分钟到达以示尊敬。

在西方国家,隐私是最大的禁忌。与西方人交谈时切忌谈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年龄、收入、婚姻等。而在中国上述问题则被作为关注的话题加以讨论。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如涉及个人尊严、缺点、短处等方面的事情。

在英语国家,有一火不点三支烟的忌讳。也就是说点一次火只能连续给两个人点烟,如果给第三个人点烟时需重新点火,否则会给其中一个人带来不便。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传统的节日互送小礼品是常有的事儿,但忌送重礼,重礼被认为是一种行贿行为。在美国,忌讳在公共场合或者业务交往过程中送礼,忌讳送有公司标志的东西(好像是在为公司做广告)。在英语国家,毫无缘由的送礼会使受礼者感到莫名其妙,这和中国相似。

四、其他禁忌

关于颜色的忌讳。在欧美国家,尽量少用黑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巴西人忌讳黄色。在中国,忌用红笔写自己的名字和写信。

关于数字的忌讳。西方人把“十三”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公共场合尽量避免使用这个数字。“星期五”在西方被视为黑色星期五。据说耶稣是在这一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亚当夏娃是在这一天偷吃禁果的,大洪水也是在这一天爆发的。

中国人忌讳使用“四”和“三”(散的谐音),在喜庆场合避免使用这些数字。

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禁忌,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就会导致友谊破裂,交际失败,种族冲突等严重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交际成功,避免文化冲突,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通过深入的对比研究,提高文化意识,减少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宗、聂嘉恩、郭全胜,《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 胡文中、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1998,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李建军、李贵苍,《跨文化交际》,2011,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

摘 要: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对于了解西方文化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方面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我们的了解。

关键词:禁忌;餐桌;礼仪;中西方

一、引言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自然也不可小觑。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本文旨在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差异,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这一方面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大一占,大三占,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非英语类占,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餐具使用及摆放这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

三、正 文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餐具的摆放及使用

(1)筷子的摆放、使用及禁忌(忌讳、讲究)

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

在中国餐桌上会看到一些这样的场景,客人拿起筷子夹菜时会举棋不定,不知道夹什么好,这种现象被称为“疑筷”,在正式的场合中疑这是较为忌讳的,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则不是很严格。在夹菜时一些客人用筷子在菜盘里来来回回扒拉到底要夹什么菜,这种现象被称为“脏筷”。脏筷从浅层意义上来讲是不礼貌的。有时候大家会在中国的餐桌上看到两个人同时夹同一道菜时,不小心筷子撞在一起的情形,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抢筷”。为避免尴尬,人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巧妙地半开玩笑地说一句:“让我来帮你夹怎么样?”或者一方表示谦让地让对方来先夹。一般在连续就进餐时,筷子上仍然留着吃上一道菜留下的残迹就去夹菜的情况被称之为“粘筷”,这是忌讳的,所以在打算夹菜时要轻轻小嘬筷子,来避免夹别的菜时筷子上还粘着东西。

在吃放间隙聊天的时候,筷子的一大禁忌就是“指筷”,及用筷子指人。在用餐之时,最为忌讳的是“供筷”,就是将筷子插在饭菜上或者自己的饭碗中央。在中国的传统当中,一般在祭奠去世的人会上香叩拜,如果将筷子插在饭菜中央就与这一情形及其相似,因此,供筷不论在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中国餐桌上都是最大的禁忌之一。

除了以上描述的之外,中餐当中使用筷子的禁忌还有忌“刺筷”,即在夹不起菜的时候将筷子当叉子用,扎着夹;忌“别筷”,就是拿筷子当刀使用,用筷子撕扯肉类菜;忌“泪筷”,即在夹菜的时候使菜上有的汤汁淋了一桌;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大头,一根小头。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

(2)西方餐具的摆放、使用以及禁忌

相对于中餐,西餐的餐具则更为复杂。狭义上的西餐餐具有:刀、叉、匙三大件。刀子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刀口有锯齿,用以切牛排、猪排等)、黄油刀和水果刀。叉子分为食用叉、鱼叉、肉叉和虾叉。匙子则有汤匙、甜食匙、茶匙。公用刀、叉、匙的规格明显大于餐用刀叉。而广义上的西餐餐具则包含:刀、叉、匙、盘、杯、餐巾等。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

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些物品,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西餐用餐餐具摆放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话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刀与叉除了将料理切开送入口中之外,还有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摆置方式传达出“用餐中”或是“结束用餐”之讯息,而服务生是利用这种方式判断客人的用餐情形,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

参考文献:

[1]蔡德贵、田辰山.三极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视角[J],东方论坛,2007(02)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背景: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7]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8]杜莉, 孙俊秀. 西方餐饮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西方文明史对比研究论文

问:大家提供几个西方文明史论文的选题?答: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分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西欧宗教地域划分的历史由来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如果觉得这些太浅显的话,我可以再加几个。答:女性科学家的研究文明的发展变化与女性地位的变化的关系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对文艺发展的影响问:我是一名学生 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很少 现在要写一篇中世纪前的西方文明史的论文 请问有选什么题目比较好答:【基督教的发展史】宗教历史和文明历史密不可分能够把握到基督教历史的变迁也就能明白西方文明的基本脉络问:西方文化史方面的论文题目?答: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分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西欧宗教地域划分的历史由来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问:如何写关于西方文化的论文答:你可以去看看其他网址上面写的范文。希望能帮上你

可以就神话、节日、风俗习惯以及宗教方面回答

西方文明的讨论题:1、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2、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份3、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4、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5、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对文艺发展的影响等等

西方文明史讨论题有很多。比较和对比早期的基督教和古典人道主义世界观,在塑造现代思路的过程中启蒙时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时期。基督教与罗马世界的变革经历了180-284年的动乱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改组帝国,使其重获生机。五世纪,帝国西半部落入日耳曼人手中。所以,西方文明史讨论题有很多。

吝啬鬼中西方对比毕业论文

作者 作品 主人公1.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2.巴尔扎克 《守财奴》 欧也妮葛朗台3.莫里哀 《悭吝人》 阿巴贡4.果戈里 《死灵魂》 泼留希金

1、身份地位不同

夏洛克是犹太人,高利贷者;阿巴贡是法国人,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葛朗台是个法国暴发户;泼留希金是俄国没落地主。

2、性格不同

夏洛克贪婪、吝啬、冷酷和狠毒;阿巴贡多疑,喜欢泡妞;葛朗台一生只恋着金钱,从来只是认钱不认人;泼留希金比较谨慎,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

3、结局不同

夏洛克最终输给了商人安东尼奥的博弈;阿巴贡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呼天抢地,痛不欲生;葛朗台晚年患了“疯癫”,只能坐在轮椅上靠人推来推去;泼留希金的粮堆和草堆都变成了真正的粪堆,得了老年痴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吝啬鬼

同问 四大吝啬鬼 检举|2012-04-02 10:56 提问者: 匿名 |浏览次数:6817次我来帮他解答 图片符号编号排版地图 您还可以输入9999 个字 您提交的参考资料超过50字,请删除参考资料:匿名提交回答推荐答案检举|2012-04-03 14:20欧洲四大吝啬鬼:夏洛克,《威尼斯商人》 阿巴贡《悭吝人》 葛朗台《守财奴》 泼留希金死魂灵》)中国四大吝啬鬼:李梅亭 围城》 卢至--《一文钱》 监河侯《外物》 严监生-《儒林外史》

中外吝啬鬼形象的比较摘要:一提到“吝啬鬼”的形象,人们很容易地会想到两个人物:一个是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儒临外史》),一个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严监生和葛朗台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外吝啬鬼的代表,通过对严监生与葛朗台这两个吝啬鬼形象的比较能较好的认识到中国文学作品与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的差异。在文学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的吝啬鬼形象。其中外国文学中最为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而中国四大吝啬鬼是钱钟书《围城》里的李梅亭、徐复祚《一文钱》中的吝啬鬼卢至、庄子寓言故事中《外物》篇中的监河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这8个闻名中外的吝啬鬼形象可以说代表了中外文学史上对吝啬鬼形象描写的最高成就。他们各有特色,代表了各自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其中中国的吝啬鬼形象与外国的吝啬鬼更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下面举例葛朗台与严监生这两个吝啬鬼形象的典型来比较一下中外吝啬鬼的差别。严监生和葛朗台,这两个人物虽处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却以各自特有的艺术魅力活跃在世界文学画廊中。但是如果将他们二人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虽然他们都被称为“吝啬鬼”,两人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但是他们身上却有很多的不同点,有些甚至是本质上的差异。我们从他们各自写作的背景以及两个人物形象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一,写作背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写于1750年左右,乾隆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虽然当时国内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发展十分缓慢,封建专制统治依然“牢固”,因而吴敬梓能够塑造的也就是一个贪婪的封建地主的形象,他不可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塑造出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形象。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写于1833年,那时的西欧在文学上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当时西欧的主要资产阶级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金融资产阶级、银行家等已经把封建贵族赶下历史舞台,自己取而代之。他们的面目本来就不慈善,他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就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关系了。巴尔扎克批判的正是这种资产阶级社会里金钱所具有的毁灭性以及在它的毒害下人的病态的畸形心理。另外,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通过一些不连贯的情节和特殊的结构,向人们勾勒了一幅封建社会的百丑图。作品所塑造的严监生这一形象也是封建文人之一,他仅仅取得了一个秀才的资格,没有中举,他是千百万知识分子的一员,他仅是科举的一个小小的牺牲品。他那所谓的吝啬鬼的形象仅是作者所塑造的封建文人性格的一个方面。只是他在“寿终正寝”是因舍不得两根灯芯草而伸出两根指头给人们留下了笑柄,被人们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吝啬鬼的典型。而作者当初的本意并非如此,他仅是想向人们展示一个被科举所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要批判的是整个封建科举制度。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是其巨著《人间喜剧》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部小说里,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葛朗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攫取财富,并吝啬的给出哪怕一个金币,可以说很好的做到了“开源节流”。纵观葛朗台的发家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资产阶级就是沿着葛朗台的这条道路一步步地代替封建贵族而一跃成为统治者的过程。在作品中,作者通过葛朗台这一箍桶匠发家的经历向人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和罪恶,通过葛朗台贪婪、吝啬丑恶嘴脸的塑造,向人们解释了在金钱统治和利益驱动之下人们病态的畸形心理。因此就两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来看,由于作者处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虽然他们所塑造的人物都被公认是最典型的吝啬鬼形象,但是他们的写作意图不同,因而严监生和葛朗台他们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二,人物形象我们知道,严监生和葛朗台都拥有巨额的财富,那么他们这巨额的财富都是从那里来的呢?严监生所有的财富都来自于继承祖业,祖上留下了十多万两银子和几亩薄田。除去地租之外他几乎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而葛朗台的财富除了继承的,最主要的是他利用一切机会施展他的“聪明才智”,占公家的,占别人的,占佣人的,甚至占妻子儿女的;他还耍弄手腕,投机倒把,放高利贷,倒卖黄金不断的攫取、扩充财富,而到手的钱财,他就绝对不会让它外流,除非他能够带来更大的利益,别人休想从他那儿拿走一个子儿。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严监生的财富是守出来的,而葛朗台是通过“敛财”和“守财”才聚集起大量的财富的。在看两者吝啬的经典表现,临死时候对财富的态度,严监生之所以迟迟不肯闭眼是因为油灯里点着的两根灯芯草,待赵氏挑去一根之后,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再看看葛朗台临死时的表现:“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了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两人在临死时都是吝啬鬼的形象,但严监生是怕浪费自己的油,是典型的守财奴,而葛朗台是至死都在想着占有别人的财富,是掠夺者的形象。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就可以窥见一斑了。从两者对待家人以及平时生活用度上页能看出他们的区别。严监生一家四口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只有在儿子闹的时候,才会到熟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他,是非常吝啬的,但是遇到大事、正经事,他还是舍得花银子的,为王氏看病、办丧事都花去了不少的银子;将赵氏扶正的时候还摆了二十几桌的酒席。平日也经常不时地请二王过来,还经常送一些银子、东西给他们。而葛朗台在家庭生活中则是一个缁铢必较的人,他亲自安排一天的伙食,从来不买肉,不买面包,甚至连多用一块糖、多点一根蜡烛都不许可。晚餐后让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为的就是要少点一根蜡烛,不到一定的时间决不生火。对待自己的生活也很苛刻,一年到头来就是那么一身装束,一年只理两次发。为节省开支,楼梯坏了也是自己亲自修好。为了节省开支,他从来都不吃请,因而也就从来不请别人到家里来。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严监生虽然也吝啬,但是较之葛朗台的贪婪和吝啬,充其量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小丑,一个授人以笑柄的小丑。总之,由于《儒林外史》和《欧也妮葛朗台》的作者处于不同的国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他们二者又有不同的创作意图,因而他们虽然各自都创作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但是这两个形象却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参考资料:1.《儒林外史》2.《欧也妮葛朗台》3.《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张国喜4.《贪婪与吝啬的群像》沈毅

中西对比的论文题目

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

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

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

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同时,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3.佛教禁忌

佛教禁忌包含身体行为方面的禁忌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语言方面的禁忌如不妄语,不恶口;意识方面的禁忌如不贪欲等。因此,信奉佛教的人忌吃荤食、不结婚、不蓄财。僧侣和教徒非常注重头部,忌讳别人提着物品从头部经过,忌随便抚摸小孩子的头部。忌当着僧侣的面杀生,喝酒,吃肉。女士面对僧侣忌穿着暴露;对于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得进入寺院朝拜,以免亵渎神像。

4.伊斯兰教禁忌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者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饮食方面,信仰者忌吃自死和非正常死亡的动物,忌饮酒。妇女忌外出工作,忌与男子相互观看,妇女在陌生人面前要带面纱。(《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①他们认为妇女除双手、双足和面部外,其余身体部位,不能显露给丈夫以外的男子观看。在卫生方面,禁止用右手处理污秽事物,如大小便均需用左,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尤其是事物。

二、生活禁忌

生活中禁忌很多,比如在英国,避免问他人私事,不能插队,忌购物时讨价还价等。下面着重谈一下饮食和饮酒方面的禁忌。

1.饮食禁忌

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禁忌包含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两个方面。中国人的饮食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规矩而不是饮食内容上。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包括动物的头脚和内脏。英语国家的人忌吃肥肉、粘骨,忌食动物的头脚或内脏制成的食品。忌食狗肉、蛇肉等特殊动物制成的食品。忌食大蒜等有酸辣味道的食品。在饮食规矩方面他们也有一些禁忌,如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进菜时忌叮当作响。餐毕,刀叉忌乱放。忌当众挑牙,口中有食物时讲话。

2.饮酒禁忌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饮酒禁忌方面有较大差异。西方酒类繁多,讲究不同场合,不同饭菜配不同的酒。比如,饭前喝开胃酒,饭中喝佐餐酒,饭后喝鸡尾酒或威士忌酒等。隆重的宴会上,他们会一道菜换一种酒,有时会把几种酒参在一起混饮。而中国人主张隆重场合喝一种酒,混饮现象更是少见。西方人喝酒忌畅饮,一醉方休,而中国人忌牛饮或急饮。主人给客人斟酒宜勤,但忌浅、忌溢。

三、社交禁忌

在英语国家里,拜访某人需提前预约,否则会打乱别人的安排,造成不便。突然造访被视为粗鲁无礼的表现。以前中国人除了大事没有预约访客的习惯,但随着社会节奏的较快,预约访客逐渐开始实行,但没有那么严格。在预约到达时间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在西方晚到十分钟被视为正常现象,美国人习惯晚到3-5分钟,因为一般情况下女主人忙于饭菜,饭前5分钟才有时间换衣服,早到会使主人感到尴尬。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提前4-5分钟到达以示尊敬。

在西方国家,隐私是最大的禁忌。与西方人交谈时切忌谈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年龄、收入、婚姻等。而在中国上述问题则被作为关注的话题加以讨论。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如涉及个人尊严、缺点、短处等方面的事情。

在英语国家,有一火不点三支烟的忌讳。也就是说点一次火只能连续给两个人点烟,如果给第三个人点烟时需重新点火,否则会给其中一个人带来不便。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传统的节日互送小礼品是常有的事儿,但忌送重礼,重礼被认为是一种行贿行为。在美国,忌讳在公共场合或者业务交往过程中送礼,忌讳送有公司标志的东西(好像是在为公司做广告)。在英语国家,毫无缘由的送礼会使受礼者感到莫名其妙,这和中国相似。

四、其他禁忌

关于颜色的忌讳。在欧美国家,尽量少用黑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巴西人忌讳黄色。在中国,忌用红笔写自己的名字和写信。

关于数字的忌讳。西方人把“十三”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公共场合尽量避免使用这个数字。“星期五”在西方被视为黑色星期五。据说耶稣是在这一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亚当夏娃是在这一天偷吃禁果的,大洪水也是在这一天爆发的。

中国人忌讳使用“四”和“三”(散的谐音),在喜庆场合避免使用这些数字。

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禁忌,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就会导致友谊破裂,交际失败,种族冲突等严重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交际成功,避免文化冲突,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通过深入的对比研究,提高文化意识,减少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宗、聂嘉恩、郭全胜,《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 胡文中、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1998,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李建军、李贵苍,《跨文化交际》,2011,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

摘 要: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对于了解西方文化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方面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我们的了解。

关键词:禁忌;餐桌;礼仪;中西方

一、引言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自然也不可小觑。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本文旨在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差异,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这一方面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大一占,大三占,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非英语类占,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餐具使用及摆放这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

三、正 文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餐具的摆放及使用

(1)筷子的摆放、使用及禁忌(忌讳、讲究)

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

在中国餐桌上会看到一些这样的场景,客人拿起筷子夹菜时会举棋不定,不知道夹什么好,这种现象被称为“疑筷”,在正式的场合中疑这是较为忌讳的,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则不是很严格。在夹菜时一些客人用筷子在菜盘里来来回回扒拉到底要夹什么菜,这种现象被称为“脏筷”。脏筷从浅层意义上来讲是不礼貌的。有时候大家会在中国的餐桌上看到两个人同时夹同一道菜时,不小心筷子撞在一起的情形,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抢筷”。为避免尴尬,人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巧妙地半开玩笑地说一句:“让我来帮你夹怎么样?”或者一方表示谦让地让对方来先夹。一般在连续就进餐时,筷子上仍然留着吃上一道菜留下的残迹就去夹菜的情况被称之为“粘筷”,这是忌讳的,所以在打算夹菜时要轻轻小嘬筷子,来避免夹别的菜时筷子上还粘着东西。

在吃放间隙聊天的时候,筷子的一大禁忌就是“指筷”,及用筷子指人。在用餐之时,最为忌讳的是“供筷”,就是将筷子插在饭菜上或者自己的饭碗中央。在中国的传统当中,一般在祭奠去世的人会上香叩拜,如果将筷子插在饭菜中央就与这一情形及其相似,因此,供筷不论在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中国餐桌上都是最大的禁忌之一。

除了以上描述的之外,中餐当中使用筷子的禁忌还有忌“刺筷”,即在夹不起菜的时候将筷子当叉子用,扎着夹;忌“别筷”,就是拿筷子当刀使用,用筷子撕扯肉类菜;忌“泪筷”,即在夹菜的时候使菜上有的汤汁淋了一桌;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大头,一根小头。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

(2)西方餐具的摆放、使用以及禁忌

相对于中餐,西餐的餐具则更为复杂。狭义上的西餐餐具有:刀、叉、匙三大件。刀子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刀口有锯齿,用以切牛排、猪排等)、黄油刀和水果刀。叉子分为食用叉、鱼叉、肉叉和虾叉。匙子则有汤匙、甜食匙、茶匙。公用刀、叉、匙的规格明显大于餐用刀叉。而广义上的西餐餐具则包含:刀、叉、匙、盘、杯、餐巾等。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

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些物品,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西餐用餐餐具摆放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话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刀与叉除了将料理切开送入口中之外,还有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摆置方式传达出“用餐中”或是“结束用餐”之讯息,而服务生是利用这种方式判断客人的用餐情形,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

参考文献:

[1]蔡德贵、田辰山.三极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视角[J],东方论坛,2007(02)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背景: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7]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8]杜莉, 孙俊秀. 西方餐饮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提供一些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在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论文选题,供参考。中西节日文化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人际关系交往中的差异分析浅析中西方社会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中西方餐桌文化论中英谚语文化差异通过日常生活看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我们的不同中美酒文化的比较比较中西文化中对时间概念的不同理解西方人的文化理念与中国人的异同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中西方幼儿教育的异同中西方寒暄语的不同浅析中西方性观念异同

中西方文明比较论文格式

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

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

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

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同时,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3.佛教禁忌

佛教禁忌包含身体行为方面的禁忌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语言方面的禁忌如不妄语,不恶口;意识方面的禁忌如不贪欲等。因此,信奉佛教的人忌吃荤食、不结婚、不蓄财。僧侣和教徒非常注重头部,忌讳别人提着物品从头部经过,忌随便抚摸小孩子的头部。忌当着僧侣的面杀生,喝酒,吃肉。女士面对僧侣忌穿着暴露;对于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得进入寺院朝拜,以免亵渎神像。

4.伊斯兰教禁忌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者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饮食方面,信仰者忌吃自死和非正常死亡的动物,忌饮酒。妇女忌外出工作,忌与男子相互观看,妇女在陌生人面前要带面纱。(《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①他们认为妇女除双手、双足和面部外,其余身体部位,不能显露给丈夫以外的男子观看。在卫生方面,禁止用右手处理污秽事物,如大小便均需用左,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尤其是事物。

二、生活禁忌

生活中禁忌很多,比如在英国,避免问他人私事,不能插队,忌购物时讨价还价等。下面着重谈一下饮食和饮酒方面的禁忌。

1.饮食禁忌

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禁忌包含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两个方面。中国人的饮食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规矩而不是饮食内容上。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包括动物的头脚和内脏。英语国家的人忌吃肥肉、粘骨,忌食动物的头脚或内脏制成的食品。忌食狗肉、蛇肉等特殊动物制成的食品。忌食大蒜等有酸辣味道的食品。在饮食规矩方面他们也有一些禁忌,如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进菜时忌叮当作响。餐毕,刀叉忌乱放。忌当众挑牙,口中有食物时讲话。

2.饮酒禁忌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饮酒禁忌方面有较大差异。西方酒类繁多,讲究不同场合,不同饭菜配不同的酒。比如,饭前喝开胃酒,饭中喝佐餐酒,饭后喝鸡尾酒或威士忌酒等。隆重的宴会上,他们会一道菜换一种酒,有时会把几种酒参在一起混饮。而中国人主张隆重场合喝一种酒,混饮现象更是少见。西方人喝酒忌畅饮,一醉方休,而中国人忌牛饮或急饮。主人给客人斟酒宜勤,但忌浅、忌溢。

三、社交禁忌

在英语国家里,拜访某人需提前预约,否则会打乱别人的安排,造成不便。突然造访被视为粗鲁无礼的表现。以前中国人除了大事没有预约访客的习惯,但随着社会节奏的较快,预约访客逐渐开始实行,但没有那么严格。在预约到达时间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在西方晚到十分钟被视为正常现象,美国人习惯晚到3-5分钟,因为一般情况下女主人忙于饭菜,饭前5分钟才有时间换衣服,早到会使主人感到尴尬。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提前4-5分钟到达以示尊敬。

在西方国家,隐私是最大的禁忌。与西方人交谈时切忌谈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年龄、收入、婚姻等。而在中国上述问题则被作为关注的话题加以讨论。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如涉及个人尊严、缺点、短处等方面的事情。

在英语国家,有一火不点三支烟的忌讳。也就是说点一次火只能连续给两个人点烟,如果给第三个人点烟时需重新点火,否则会给其中一个人带来不便。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传统的节日互送小礼品是常有的事儿,但忌送重礼,重礼被认为是一种行贿行为。在美国,忌讳在公共场合或者业务交往过程中送礼,忌讳送有公司标志的东西(好像是在为公司做广告)。在英语国家,毫无缘由的送礼会使受礼者感到莫名其妙,这和中国相似。

四、其他禁忌

关于颜色的忌讳。在欧美国家,尽量少用黑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巴西人忌讳黄色。在中国,忌用红笔写自己的名字和写信。

关于数字的忌讳。西方人把“十三”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公共场合尽量避免使用这个数字。“星期五”在西方被视为黑色星期五。据说耶稣是在这一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亚当夏娃是在这一天偷吃禁果的,大洪水也是在这一天爆发的。

中国人忌讳使用“四”和“三”(散的谐音),在喜庆场合避免使用这些数字。

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禁忌,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就会导致友谊破裂,交际失败,种族冲突等严重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交际成功,避免文化冲突,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通过深入的对比研究,提高文化意识,减少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宗、聂嘉恩、郭全胜,《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 胡文中、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1998,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李建军、李贵苍,《跨文化交际》,2011,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

摘 要: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对于了解西方文化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方面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我们的了解。

关键词:禁忌;餐桌;礼仪;中西方

一、引言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自然也不可小觑。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本文旨在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差异,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这一方面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大一占,大三占,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非英语类占,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餐具使用及摆放这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

三、正 文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餐具的摆放及使用

(1)筷子的摆放、使用及禁忌(忌讳、讲究)

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

在中国餐桌上会看到一些这样的场景,客人拿起筷子夹菜时会举棋不定,不知道夹什么好,这种现象被称为“疑筷”,在正式的场合中疑这是较为忌讳的,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则不是很严格。在夹菜时一些客人用筷子在菜盘里来来回回扒拉到底要夹什么菜,这种现象被称为“脏筷”。脏筷从浅层意义上来讲是不礼貌的。有时候大家会在中国的餐桌上看到两个人同时夹同一道菜时,不小心筷子撞在一起的情形,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抢筷”。为避免尴尬,人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巧妙地半开玩笑地说一句:“让我来帮你夹怎么样?”或者一方表示谦让地让对方来先夹。一般在连续就进餐时,筷子上仍然留着吃上一道菜留下的残迹就去夹菜的情况被称之为“粘筷”,这是忌讳的,所以在打算夹菜时要轻轻小嘬筷子,来避免夹别的菜时筷子上还粘着东西。

在吃放间隙聊天的时候,筷子的一大禁忌就是“指筷”,及用筷子指人。在用餐之时,最为忌讳的是“供筷”,就是将筷子插在饭菜上或者自己的饭碗中央。在中国的传统当中,一般在祭奠去世的人会上香叩拜,如果将筷子插在饭菜中央就与这一情形及其相似,因此,供筷不论在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中国餐桌上都是最大的禁忌之一。

除了以上描述的之外,中餐当中使用筷子的禁忌还有忌“刺筷”,即在夹不起菜的时候将筷子当叉子用,扎着夹;忌“别筷”,就是拿筷子当刀使用,用筷子撕扯肉类菜;忌“泪筷”,即在夹菜的时候使菜上有的汤汁淋了一桌;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大头,一根小头。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

(2)西方餐具的摆放、使用以及禁忌

相对于中餐,西餐的餐具则更为复杂。狭义上的西餐餐具有:刀、叉、匙三大件。刀子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刀口有锯齿,用以切牛排、猪排等)、黄油刀和水果刀。叉子分为食用叉、鱼叉、肉叉和虾叉。匙子则有汤匙、甜食匙、茶匙。公用刀、叉、匙的规格明显大于餐用刀叉。而广义上的西餐餐具则包含:刀、叉、匙、盘、杯、餐巾等。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

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些物品,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西餐用餐餐具摆放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话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刀与叉除了将料理切开送入口中之外,还有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摆置方式传达出“用餐中”或是“结束用餐”之讯息,而服务生是利用这种方式判断客人的用餐情形,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

参考文献:

[1]蔡德贵、田辰山.三极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视角[J],东方论坛,2007(02)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背景: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7]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8]杜莉, 孙俊秀. 西方餐饮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美文化基本差异个人概念中: 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美: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社会关系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更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往往根据自己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友谊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至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义务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取向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和谐与面子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关系与规则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时间观念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身份地位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取决于继承特征,例如年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于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