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论文课题研究创新性

发布时间:2024-07-02 03:11:00

论文课题研究创新性

浅谈毕业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大学生活又即将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毕业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明确创新的含义

明确了毕业论文创新的含义,才能明确毕业论文创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创新(Innovotion)一词,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创新,就字面而言,就是创造,做出新的东西。其中包含了两个要素:一是创新主体,就是指人,就是说,新东西必须是通过人的努力做出来的。二是这个东西必须是过去所没有的,即新的,否则就不成其为创新。创新主要以下面三种情况表现出来:一是原来人类没有的, 有人研究了,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做出来了。这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工作。二是前人虽然研究过、做过,但不成功,或是错了,有人通过研究,发现并纠正了前人的错误,使之成功了。第三类情况是,前人研究过、做过,也是正确的、成功的,有人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又增添了自己独到的、新的东西,把前人的研究工作向前推进、发展了。

毕业论文的创新,主要是一种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指人类在开拓进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出新的揭示和预见,对研究对象作出新的理性升华。理论创新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解释原则、模式和视野的创新,即方法层次的创新,它对新的理论观点、理论原则、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在深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及人的思维规律、有效探索社会实践新领域的基础上,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范畴,特别是形成新原理、新的科学体系;三是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并以此为检验标准,对前人创立的基本原理,在充分肯定和继承的基础上作补充,进行新的论证和发挥,对其中错误的成分加以纠正,陈旧的成分加以扬弃;四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对前人科学的思想资料和理论观点进行重新梳理,清除由于后人的错误理解而混杂其中的不正确的或随意附加的东西,重提或凸显前人提出的某些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精神的理论原则和观点,并赋于其新的意义。

二、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同样也是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所以,写作毕业论文要想求得创新,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这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论文写作活动。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毕业论文创新放在一起,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做学问是精研深思,上穷碧落下黄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获得其一毛一毫成果的苦差事。做学问如果不讲究学术规范,心浮气躁,东拼西凑,想着用假功、虚功蒙混过关,就不能刻苦钻研,就不能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有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学术道德是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联的,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写出创新性的论文,只能是“浊其源而欲流清, 伐其根而欲叶茂” 的空想。

四、关注社会现实目光敏锐,关注社会现实,密切注意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善于抓住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新问题,才能写出创新的毕业论文

相反,如果一头扎进书本理论中,对现实社会生活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一无所知,或知之不深不透,就不可能找到针对性较强的课题、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因此,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社会实践的新发展和新动态。

五、选择创新课题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首先必须选择创新性的课题。

1、选择开创性研究课题

在各个专业领域内,都有一些本来未被研究,但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了的问题;也有一些过去没有必要或没有条件进行研究、而现在有了研究的必要和条件的问题;还有一些在社会生活的发展中不断产生出来的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就是开创性研究,这些问题也就是开创性研究的课题。

从事开创性研究,一般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以利用,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借鉴,因而困难较大。但同时,这类研究的意义又是十分重大的。科学研究是创造性活动, 探索未知世界,是科研的使命,看到并提出别人没有看到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发现。研究这样的问题,最容易有所创造,而且研究成果往往具有填补科学空白,或者及时指导社会实践的作用。

2、选择发展性研究课题

有些问题,尽管已经有人作过一些研究,但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这样的问题也可以选作创造性研究课题。

研究新课题,是进行科学创造的一种方式,研究旧课题(已经有人研究过的问题),也未必不能有所创造,关键是要看能否提出新的见解。科学研究的实践早已多次证明,研究同一课题, 人们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样的题目,能做出不同的文章来。

既然是发展性研究,就要比已有的研究有所深入、有所提高,要同已有的研究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进行发展性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补充、深化已有的观点。这主要是指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使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到丰富或发展,使已有的理论观点得到深化或补充。在科学研究中,任何一种观点的形成,任何一种理论的完善,都要经过一个从不够成熟到比较成熟、从不够深入到比较深入的发展、演化过程。一般来说,一个科研课题,不会一下子就得到彻底的解决;一个科研课题的研究,不会一次就彻底完成。学术观点就是在反反复复的研究中,不断得以深化和发展,最后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科学理论。

(2)赋于已有理论以新的社会意义。能动地指导社会实践,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生活,是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理论的基本功用。有些问题虽然早已被探讨过,而且已经有了众所周知的结论,仅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失去了重新研究的意义,但是,在特定的社会形势和社会条件下, 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重新强调某些已经非常明确然而又有些淡漠了的理论观点,以引起人们对某一现象和规律的重视,能够调整认识,纠正偏颇,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因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批驳、修正已有的观点。研究同一课题,得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论观点,是很正常的现象。批驳、修正已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发现已成通说定论的观点有错误、有偏颇, 及时加以批驳、纠正。批驳、纠正通说的毕业论文,往往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

另一种情况是参加学术争论,就一个正在讨论、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同一课题研究中,不同的观点并存,就产生了学术争论。进行学术争论,能澄清问题,深化认识,使科学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参加学术争论,容易使自己写出的毕业论文产生创新。

六、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

科学研究归根结底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而人类一切复杂的创造活动的进行,都要以创造性思维为心理过程的核心,科学研究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发现问题、感知外界信息,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发端,也是引发灵感的契机。一个人的感知力强,感觉灵敏,才能对外界信息的刺激迅速作出反应,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接通信息点。这是取得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必要条件。

集中精力、潜心思索,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思维成果的取得要以紧张的思维活动为前题,即便是以灵感状态出现的思维成果的取得,也是如此。科学创造需要灵感,而突如其来的灵感,正是研究者潜心思索的结果。

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注意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努力克服思维的从众倾向。科学研究要从资料出发,思维要在已有思维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因而容易受其束缚;作为思维主体的人又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 各种社会观念、特定的文化氛围不能不对他产生影响。摆脱束缚,排除干扰,真正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才会取得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

二是努力避免思维定势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完成离不开对问题的潜心思索,人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集中思考一个问题,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思路,思维完全定向运动,心理活动表现出较强的惯性和明显的趋向性。当沿着一个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屡遭失败,久无突破时,就要主动考虑调整思路,变换思维的角度,谋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避免思维定势造成的消极影响。

为了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同别人讨论,或翻阅新的资料,以接受新的刺激,用新的信息启发自己的思想;另一种方法是把正在研究的问题搁置一段时间,使原有的思路逐渐淡化,使思维跳出原来的圈子, 走出“原地转”的境地。

三是努力消除妨碍创造性思维的非智力因素。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非智力因素很多,包括研究者自身性格特征中的一些不利方面,都可能会对创造性思维活动产生妨碍,因而要注意克服。

七、勤学多思

创新必须要有继承。要创新,就要学习,通过学习前人和别人的知识和科研成果, 并加以消化吸收和扬弃,这样才能比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才能产生创新。

此外,思维必须以一定的信息内容为材料才行。新的思维产品的产生是各种信息在人的大脑中反复作用的结果,思维的灵感状态是人脑中的某些信息点的突发性联结,是信息所呈现出的一种较佳结合态。人脑中的适用信息的贮存量,直接关系到创造性思维的质量。一般说来,研究者大脑中的关联信息越多, 信息间相互作用、信息点联结的机会也就会越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概率也就越大。加大信息的贮存量,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提高创造性思维效率的条件,所以,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就要通过勤奋学习,来增加头脑中贮存的有用信息。

作为思维材料的信息内容存贮于人脑的不同区域中,信息点的联结需要纽带,信息间的作用要以信息的运动为前提。而要使信息“动”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能动地持久不断地“思考”。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还必须多思考,勤思考,边学边思考。

八、重视行文,提炼新颖观点,运用富有新意的材料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行文,不仅仅是对写作形式的谋求,更不是对研究成果的机械反映,行文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行文中,观点可能会得到加工、深化和修正;某些资料可能会被重新认识,或者新的东西被发掘出来,或者新的疑点产生,又被破除。可见,行文是使研究成果更加成熟,或得以深化的重要途径,是一个进一步研究的过程,因而必须高度重视。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活动,毕业论文的特点之一是独创性,新颖独特的理论观点是科学创造的产物,同时也是构成毕业论文独创性的首要因素。撰写毕业论文,要“发前人所未发,言别人所未言”,要有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和看法,而不能人云亦云,简单地重复别人的说法,因而必须注意提炼新观点。

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不但观点应该是新颖独特的,所用的材料也要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新颖独特的理论观点的提出和确立,其实是同新鲜材料的使用分不开的。选用富有新意的材料,主要包括下面几种情况:一是把新的事实、新的思想观念作为材料使用;二是把早已存在,但并未被发现或未引起人们普遍注意的事物作为材料使用;三是从新的角度使用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材料,把材料所包含的新内涵揭示出来,以使旧的材料产生新意,或者说使陈旧的材料成为有新意的材料。

一、论文创新的具体是什么?

论文的本质是创新,这个创新也不是大家认为的只有核心观点新才是创新,而是多层的.,大体上分为:敏锐地发现了其他人没有发现的问题;科学道出了其他人没能说出的论据;总结出来前人没能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体现在:论题选择新、核心观点新、使用材料新、写作手法新、论证方法新。

二、论文创新的方法

1、有创新意识。要做到论文创新,主要是写作者有创新意识,关键是需要批判意识或问题意识,生活和学习并不是为了安逸,要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2、科研扫盲。可以了解前人的研究轨迹,即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学术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和没有成功的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等全部都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某一个领域还能做哪些研究,千万不要重复或者相似,以免浪费时间。

3、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做到这些,需要加强科研的基本功和转换科研思考的方式,这就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多参加名师的讲座,观察分析讲师是怎么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问题的,又是怎么用冷静理性客观的方式去思考和分解问题的。

4、加强积累。平常的学习注重上课的质量,注重课后看书的效率和效果,要做研究,要使论文有创新性,就一定多看文献,通过期刊和网络资源。随身杯一个好本子,将新的观点和某一瞬间的灵感记录下来。

5、学科交叉进行。学生可以多方积累,这就包括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也可以走进大自然去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

创新是现代许多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要考察点之一。一个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懂得创新,创造自己的成功之路的。墨守成规,随大流很容易便会淹没在人群里。创新是一项优秀品质,也是学生的重要资本之一,能够让他们在毕业大流中更加容易脱颖而出。

从内容方面来说,论文的创新性体现在材料、方法、观点和体系,作者要体现论文的创新性,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出发。 (一)材料的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指材料比较新,是没有发现、运用过的,这是指论文的学术性主要体现为该论文以新的或未被发现、末被利用的材料为主要依据,并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了较有深度的理论归纳。材料是服务于论文写作目的而搜集、整理出来的事实、理论或数据等信息。材料相当于论文的血肉,没有客观、典型材料的支持,论文的科学性、真实性、学术性也就无法实现。论文的论点往往是在大量、广泛收集资料并做出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因而新的材料的出现常常会改变论文论点的倾向和评价尺度。 (二)论文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者能够从一个新的、独特的角度去研究一种现象或问题,从而得出一个全新的、独到的诊断。方法是研究问题的视角、途径或媒介,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方法又不仅仅是船或桥,而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不同的理论研究方法带来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的观看,可以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方法的创新也会带来观念的创新。 方法之间没有绝对的可比性,方法与研究对象之间有互选性,没有最好,只有适合。这也导致了理论研究没有绝对的正误之分。 (三)观点创新要求研究者在论文中提出独到、新颖的观点,或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既有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是论文学术价值最重要的方面。观点即论文中的论点,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与统帅,也是论者认识与评价最集中的体现,因此论点的学术价值是论文学术质量高低的最直接的体现。 (四)体系的创新是指论文的内容建构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或逻辑体系。独立的理论体系以独立的研究问题、逻辑概念、逻辑起点、逻辑框架等为标志,体现出对一个研究问题或研究领域的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体系创新对研究者研究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没有把握的一般不建设做此类的创新。

网络课程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虚拟仿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本文简介了虚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优势,阐述了其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虚拟仿真技术的概述

虚拟仿真技术是将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仿真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实验研究技术,人类、战略性技术。借助该技术可认识和改造世界,因而它有望成为继数学推理、科学实验之后又一虚拟仿真技术以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的物体和环境相同或相似的虚拟环境,如模拟器、仿真软件、数学模型、仿真实验等。其中虚拟仿真实验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广泛应用,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1.国内外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国外虚拟仿真软件主要包括多功能电路模拟实验平台PSPICE、模拟和数字电路的.Tina Pro、用于电路描述和仿真的语言与仿真软件Circuit Maker、仿真单片机Proteus、Cisco路由器和自定义网络拓扑结构及连接的Boson NetSim。在我国,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Packet Trace软件、北京航天大学的分布式虚拟环境、GMDSS模拟训练实验室、导航雷达模拟训练中心等。

2.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势

通过实例操作演示非常抽象的概念,将抽象的网络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提供逼真生动的学习环境,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通过仿真实例的展示,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充分吸收和掌握教学内容,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

二、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应用

1.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优化了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环境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硬件设备与软件更新滞后,教师无法正常地开展实验教学,只能通过视频和文字等辅助资料来补充实际实验的不足。虚拟化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虚拟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环境,学生可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服务器与终端机之间的切换,并能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来开展网络实验。虚拟技术实现了改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的目标。

2.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更新了实验教学手段

高职教师们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了“一机多用”,有利于顺利开展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精确地操作某些系统或者软件,了解其运行特征和过程,并以此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近距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缓解了实训设备不足的难题

目前,在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训设备严重短缺,而虚拟仿真技术让虚拟实验室成为现实,尽管不能从根本上替代实际上的物理设备,但是学生可在虚拟机上做所有的操作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习更直观,教学更真实,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实验实训设备短缺的难题,又能更好地为高职教育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助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将虚拟仿真技术与真实实验相结合,可有效解决学校设备和场所短缺等问题,使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掌握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网络课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 针对网络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等问题,以某省部分高校学生为对象,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对网络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评价,同时发现了网络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该调查能大致反映出网络课程的发展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网络课程建设的完善与改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网络课程;高等教育评价;问卷调查

1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普遍化、大众化,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高校的正常教学内容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能对接,出现高校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现象,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多元化提供了支撑平台。因此许多高校开始开设网络课程供学生选择,另外也有许多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出现,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如今,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已经趋向完善,但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了解网络课程的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我们对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与学的形式,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方便,但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只有不断完善,才能更好的为教育事业创造价值。

2网络课程概述

网络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自主学习的平台,在尊重差异的情况下能让学习者根据自身兴趣进行个性化的选择,使得教育资源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文字类资料。包括一些课程内容资料、电子书籍、课件和笔记等,此类课程仅仅能吸引有针对性需求的学生,一般学生不会选择此类课程。此类课程资料内容固定,有参考查询价值,对教学仅起到辅助作用。(2)视频类课程。如今,网络课程教学大多采用此类方式。老师提前将课程录制成视频,并将其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有时会带有课程所用资料,并且会附带课程作业,学生需完成作业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此类课程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在课堂学习的状态,但缺少互动性,教学方式固定。(3)直播互动类课程。随着学习需求的变化,老师直播课程也逐渐出现在各课程平台,直播课程可以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其更像是在教室学习。通过和老师交流可以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更好的掌握知识。但直播课程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不能做到随时上课学习。随着网络课程的.发展,课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供选择的课程越来越多,课程分类越来越细致,覆盖的门类越来越多,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目前,主要以视频类课程为主,有视频互动类课程逐渐增多的趋势。

3问卷调查数据整理

通过调查,得到了一些数据,由于调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结果可能与真实情况有偏差,但基本能反映出存在的问题,在此选取部分进行分析。图1反映出学生络课程的比例,大部分学生都学习过网络课程,说明网络课程学习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中的一部分,且已经适应了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另外调查发现不选择网络课程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和自制力不强,说明大学生不能合理地安排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抵御身边诱惑的能力较低,也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网络课程的价值,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图4一周网络课程学习时间从图3可以看出选择课程类别比重差别不大,技术技能类稍多,说明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而选择课程学习,能体现网络课程的个性化选择学习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课程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图4表明大部分学生每周用来网络课程的学习时间小于1小时,没有合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时间规划不合理,不能坚持去学习,同时也说明网络课程不能吸引学生长时间学习的兴趣,这是网络课程需要面临和改进的问题。图5显示大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完成一门课程的全部学习,一方面说明学生不能坚持学习,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不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从图6可以看出,学生在选择课程时更加注重师资和课程资源,这对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调查数据也显示出网络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没有发挥其全部作用。

4存在的问题

4.1教学模式单一

网络课程作为课堂之外的学习资源,有着很大的潜力值,其主要发挥学生个性化选择学习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不同的课程应该施以不同的教学模式,如今的各网络课程平台课程资源丰富,而教学模式却基本相同,不能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同时缺少教学设计,简单的课程授课对于学习者来说没有吸引力,学习者兴趣被逐渐削减,学习效率也会降低。[3]

4.2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主要为学习评价和教学评价,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者的客观评价,是对学习者努力的肯定,而大部分平台缺少学习评价这一环节,另外教学评价对平台的发展都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评价体系不能仅仅是简单的评论,要收集到更多的有用信息。

4.3课程自主学习资源缺乏

网络课程资源丰富仅仅是说明课程种类繁多,而单个课程的学习资源却仅仅是课程视频和文字资料,没有更多的资源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缺少必要的补充资源。对于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知识层次也不同,因此充足的资源可以帮助需要的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习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5几点建议

5.1变更教学表现形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网络课程的发展,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能体现出课程本身的特点,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上,一方面要保证课程的完美呈现,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根据课程特点做出相应调整,使得教学不再枯燥。[4]

5.2完善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和鼓励,能吸引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做好教学的评价与反馈,这对于课程平台发展、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都有重要的价值。

5.3增加课程学习资源

课程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课外知识来支撑,完备的课程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习内容,所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如数字图书馆、书籍和论文等。同时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学习资源也是必要的,以避免学生选择错误,影响学习效果。[5]

6结语

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了网络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几点建议。网络课程作为广大学生课外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如今仍在不断发展,网络课程有很大的价值,其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不断完善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为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保障。

创新创业研究性论文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 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 价值的过程。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论文,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论文雨果说;“即使你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这就是他的天才。我们来赞美大师吧,但不要模仿他们。还是让我们别出心裁吧,如果成功了,当然很好,如果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创新,是大学生未来的导航灯。大学生要想在人生中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及时地给自己注射新鲜的血液与生机勃勃的活力,因为与时俱进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充满竞争并飞速发展的21世纪更是一个发挥创造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时代。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仅对科技进步有影响,更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才是灵魂和支柱,离开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不会有知识经济。对一个国家来说,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有了创新能力,才可以谈创业。创业是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有益实践,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促进就业来说,创业是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已成为促进就业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创业是人们开创事业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型社会行为,是把人生理想转化为社会现实、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最大特征是创新和创造价值。创业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的孵化器,也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孵化器。创业是一个复杂、艰难、和极富挑战性的过程,是人们自立、自强的实践活动,对创业者的锻炼和素质提升大有裨益。其中蕴含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创业并不神秘。创业不一定要创造全新的生意,也不是学历“多”、知识“深”、智商“高”者的专利。重要的是,创业者对市场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必须专心投入。创业的核心是如何把市场需求和你要做的产品或服务结合起来。要自主创业,建议多从服务行业出发考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性行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这也正是自主创业者的特长所在,即符合创业者资本小、力量弱的特点。另外,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创业模式,如电子商务(或网络商店)等。现在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其中的含义是很丰富的,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支持大学生的创业。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由于大学扩招引起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创业形式实现就业,这部分大学生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对应的社会经验,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大学生创业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同时也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和社会稳定等的历史使命。在高校扩招之后越来越多大学生走出校门的同时,大学生创业就成为了大学生就业之外的一个社会新问题。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从地方到地方到各个高校都热情鼓励、支持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制定一系列的优惠的政策,各高校为大学生创业也积极创造个方面的条件,对有条件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已经具备了难得的机遇。创业的路子相当的广泛。许多大学生创新意识强,有自己的专利或开发项目,创办高科技企业,是创业的一条理想之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创业之路可供选择,比如,一些毕业生运用自己的专长、特长,个人或合伙开办软件公司、电子商务公司、服装设计公司、技术研发公司、文化艺术宣传公司以及餐馆、书店等等。自主创业的途径:(1)加强阅读。信息来源一是靠纸质媒体,如《经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人世界》等;二是靠网络媒体,如政府门户网站、行业协会网站、媒体网站、企业网站等。以增加对创业及市场的全面认识。(2)广泛交流。寻找你生活周围有创业经验的亲戚、朋友、同学网友、老师,甚至还可以通过E-mail或参加一些活动约访企业家或商业人士进行咨询,以得到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3)实习锻炼。一是在学校学习期间要注意提早参加社会实践,如借助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到相关企业实习,学习企业管理经验、开拓市场经验、风险防范经验、财务管理经验等。二是参加模拟训练。包括校内外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设计大赛、情景教学训练等。三是实践演练。如试申请办公司、试申请专利、试办著作权登记、试办商标申请、开设电子商务网站、策划组织活动等。四是下到单位或企业实习,在实体单位锻炼一段时间,积累市场经验和实战经验。(4)寻求支持。与当地创业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信息中心等机构建立联系,研究当地政府机构的扶持政策,寻求创业扶持,特别是资金、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支持。

在我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有助于我国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一: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 [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表现薄弱的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思想观念保守、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在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激发更多青年大学生的激情,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 经验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讲师,必须要接受正规师资培训,获得创新创业讲师资格证;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是控制在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目前,高校中具有资质,同时能够洞察学科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教师十分缺乏。虽然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一门课程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大课的教学层次上。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还没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由行政人员代替;缺乏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加之教学技能欠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1]。 思想跟不上时代变化 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困难 毕业 生的工作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提高整体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高校不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2]。 课程设计不合理,模式待完善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但由于没有纳入国家统一的学科建设体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学科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只能够提供少量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教育模式,使得工作安排与课程设计缺乏长期性。 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虽然国家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不是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希望通过创业在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资金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瓶颈,目前解决 渠道 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社会上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自己设立的基金,但是金额都非常有限,这一困难让很多很好的创意胎死腹中。 2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思路 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完善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教师培训和交流,相互监督鼓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水平[3]。同时学校还特别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交流会、老乡会等小微社团的作用,在群体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 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系统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删除已经陈旧过时的知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加前沿新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倡导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公选课,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和项目效益三个角度系统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 加强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知识集成性和 社会实践 性,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场所,改造和创建创业实验室、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备必要的设施,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创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与厂矿企业合作,组建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出校园课堂,贴近企业经营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研发、产品开发、 市场营销 等 企业运营 和实操技能创造条件[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 创业政策 扶持体系,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银行贷款、技术革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 保险 补贴,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政府发挥导向性作用,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利用众创空间将草根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提供思想交流空间,营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 财税 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3结论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新创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凸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和社会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挖掘培养优秀的 创业项目 及团队;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广泛传播创业 文化 ,展示推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 事迹 。学校、社会、国家形成合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定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 [2]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3]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 人力资源管理 ,2015(1). [4]李涛,徐根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还处于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最后指出,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必须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慢慢变成“显学”,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1]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还比较单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并不是以培训或非课程化等方式来实施教育,因此还是处在非系统性、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2]传统单一的 方法 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创业和创新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教育模式,用大学生创新活动促进创业,用创业活动带动创新教育,使之相辅相成,逐渐完善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1.意识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来说是一种精神和理念教育,但是其本质还是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人格品质和团队管理能力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教育,从而为培育出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 2.知识与能力教育 在当今社会,拥有了创新创业意识还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另外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技巧、技能和沟通、管理能力等,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创新 创业之路 才有可能顺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必须要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核心技术,因为只有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大学生的创业才有竞争力,其队伍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创新创业作为一项挑战性和难度都很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人是很难做强做大的,因此,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分工合作明确的团队是决定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 3.实践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理论教育必须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开放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创立实践实习基地,设立网上模拟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一起建立实践基地等,从而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还要安排有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实际水平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1.设立课程模式 课程体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但是我国现阶段大都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因此亟须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创新创业知识、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内容。我们需要制订合适且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保证它在大学生接受四年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得到落实。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其中创新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纵向拓展型模式。实施技术专业+管理学辅修、技术专业+经济学辅修等模式,对以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改革,关注重点从产品的技术设计、生产流程向营销、销售等方面延伸,强化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也了解生产和经营过程。②横向拓宽型模式。对于管理类、经济类、外语类、法学类等专业,在确保学生学科专业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设置能够反映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课程模块,使之向相近学科专业以及相关专业领域拓宽,使学生的专业面得到拓宽,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③基础加模块模式。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为了培育社会急需人才,应该在专业内根据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使得学生能根据社会需求以及自己的 兴趣 爱好 选择课程模块。④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实行大学生科研计划,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到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以及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产业实践和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到课堂,或者融入教材,使教学活动延伸到市场和科研第一线,从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此外,学生在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时,能够强化务实创新和创业意识的科学精神,提升其实践能力。 3.优化管理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要实现与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整体配合,并且依赖校内各个子系统的联动管理、紧密合作,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就必须对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各阶段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咨询、服务、诊断和精细化管理。①筹备期。重点是进行品质、意识、能力和精神的教育训练和培训,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这一阶段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来实施。②初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融资、政策、场所和技术等支持,安排导师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解决其中遇到的难题。这一阶段不但需要学校的培训和教育,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政府政策的扶持、正确引导以及理解。③中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跟踪、咨询和诊断服务,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可以把他们取得的经验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及时地反馈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去。 4.健全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是高校、社会、政府的共同行为,而不是简单的高等学校教育行为,因此,只有所有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出台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肯定会遭遇很大的风险和困难。所以,政府需要根据“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保障权益完善服务”的方针政策,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拓展空间,加强服务,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比如说可以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担保基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行政审批规范化,简化审批和办证手续等。 三、结束语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等。所以,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承担者、企业为辅助参与者的服务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此外,还需要强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在金融、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加以鼓励,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建设和宣传报道,形成优良的人才成长土壤和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20-122. [2]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5(2):143-147.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三:试论如何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摘 要】国家和省、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 其它 学生类科研项目的经历,就如何提高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需求,旨在激发和训练大学生 创新思维 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1]。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目标,从指导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基础教育体系、教育观念和教师的素质都在制约着创新的实现。尤其是大学生,应试入学后更是表现创新能力不佳。如何摆脱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尽快适应自主学习占有一定分量的大学学习生活,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是难点,也是大学生培养的重点。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方向不够明确,不知道做什么;二是缺乏问题来源,前两年的平台教育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匮乏,无从下手;三是缺乏观察力,不能自主发现问题。针对如上问题,在实践中需要采取 措施 一一化解。 1 明确方向并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最大区别是,大学期间是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大学前两年的学习还是以基础学习为主,这就为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增加了难度,低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解决的办法,一是入学后进行 职业规划 教育和专业概论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毕业后的专业性质和内容;二是学生尽早进入老师的工作室或研究室,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三是作为参加人参加到高年级的大创项目中,先锻炼和学习,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认识,知道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后就可以独立承担项目。 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倒置式”课外专业实践教育。所谓“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就是课外专业实践早于专业理论学习,学生在低年级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认识专业,利用实践中的发现和问题去指导专业理论学习,从而达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相互促动过程。 探索“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系统地进行课外专业训练,使之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自己对专业的感知与专业基础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有的放矢,籍此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课内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学生在课外专业实践中对专业有了初步的认知,也能在实践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就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积极引导,指导其如何设计解决思路和实施。 2 积极引领 把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渗透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我国高校的 教学方法 以及课程设置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会提出问题,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先找老师帮助。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能全归责于学生。作为教师,应该 反思 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 实际上,老师们习惯于给学生答案,以讲为主,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这样如何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作为老师的作用和角色。学生遇到问题,不是简单的给出答案,而是要剖析问题,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做出判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刚接触项目时,往往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但老师需要积极引导,讨论式启发,让学生先拟定方案,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经过几次类似的分析后,学生再遇到问题,就会先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然后和老师探讨。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科学思维。 3 团队意识培养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也是保质保量地完成大创项目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指导学生大创项目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在项目团队的管理上,给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自主权,负责项目的方案与实施。在此过程中要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同时,项目组成员也要服从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同心协力,分工负责,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共同努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指导教师负责协调,给出合理化建议,宏观上进行调控,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参加高层次研讨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给他们创新的自由空间。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旨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眼界是创新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参加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指导教师的项目进展或阶段性 总结 会,进而参与讨论,让大学生感受学术氛围和气息、接触专业学术前沿,对开拓其思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参加高层次研讨,也可以让学生减弱对学术圣坛的敬畏和距离感,提高了学生对学术问题质疑的勇气,提高其自信心,思考问题更加趋向科学和合理。 5 结语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在课外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自学能力,激发其创造性。 通过三年的指导实践,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创项目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在大创项目实施中保质保量地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任然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写作思路:从创业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创业的艰辛,该怎样创业等多方面开始写作。通过创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我明白创业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一个具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能否最终走上成功创业之路,与他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在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胜出有着直接的关系。实践创业是大学生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实践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客体是商业机会和各种为达到目的而需要和可以得到的资源。大学生实践创业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所以大学生是否自信、能否在挫折和失败中重新振作,对于创业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大学生实践创业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了解经营常识、把握经营方向、提高商业能力。不少大学生创业把握不住方向,很容易走入误区。其实,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大学生应该首先树立赚第一分钱,而不是一创业就必须挖到一桶金的观念。大学生面向基层创业、就业是大有可为的,特别是在学校为我们提供优惠的政策的情况下,客观上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好的土壤,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畅游一番”,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创业实践能力。由于创业者是发现一个好的商业创意并将之转变成现实的人,因此创业者必须具备一些特定能力,如捕捉机会的能力、领导及合作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等。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创业过程中能否正确、高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对于创业能否成功是很关键的。而在对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又是能否与合作者融洽合作。实践创业中的大学生应把握方向、坚持原则,懂得选择、学会放弃。在市场竞争中,要懂得如何进行放弃和选择体验创业、学习创业与实践创业,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三个连续阶段。事实证明,大学生有益的创业活动,将会成为真正发挥自己的才华、展现创新思想和个性特点以及充分认识社会的一个大好机会。创业大学生所具有的品质、素质,完全可以胜任一般情况下的就业需求。创业和就业是孪生兄弟,能创业者一定可以顺利就业。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校园里学习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我们有创新精神,又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我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已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都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这也往往造就了我们创业的动力源泉。但光有动力和理论是不够的,在创业道路上,作为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往往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盲目乐观,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想法上。所以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都会感到痛苦、迷茫、甚至沮丧、消沉。其实成功人士的背后往往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的同时也必然要考虑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我们更加理智,更加成熟。自主创业除了要做好失败的准备,更要有充足的资金和宽广的人脉做铺垫,如若资金不足,再好的项目中标也是枉然,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创业者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或没有可以加快资金回笼的人脉关系,一旦出现项目资金周转不灵就可能造成工期延误甚至于项目夭折。这样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造成前期投入全部付之东流,所以自主创业一定要有坚强的后盾,不能盲目投资。其次,在有了平和的心态和充足的资金做前提下,创业者也应该选择一个合理可行的创业项目。最好选择父母从事行业或自身所学专业的相关专业,因为这样可以保证不走弯路,同时也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从而使创业者可以较为容易的拿到第一桶金,对创业者的心态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尤其是可以让父母当你的领路人,这样不仅不用担心上当,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同时也可以利用父母多年来积攒下来的人脉,毕竟在这个年代人脉比什么都贵。所以在创业者选择项目时,一定要慎重考虑,一个良好的项目可能会让你在创业的道路上事半功倍。毕竟依靠不是依赖,寻求父母帮助总比血本无归来的要好。而在有了以上的条件下,创业者如果觉得投入过高或投资风险过大,这时候创业者需要找到一个可以与其分担风险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创业合作伙伴来分摊风险。在挑选合作伙伴时,首先要看其是否有创业的渴望和激情,其次要看其是否有能力与你合作。如果对方空有激情没有实力,到最后就算强拉入伙可能也会不欢而散。另外在寻找合伙人时要尽量避免与亲戚合作,尤其是不能与家中长辈合作。否则当亲戚把其亲属关系带入合作关系中会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说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一定要慎重选择。总而言之,在创业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曲折与坎坷。然而对创业者来讲,这种艰辛的创业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经历,也是一种值得回味的享受。愿所有创业者都可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也祝福所有的自主创业者能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

论文的创新性研究

关于论文的创新性,一般分为三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应用创新第一种,理论创新。在进行论文研究时,一般会运用一些理论作为研究的依据。所以同学们寻找创新点可以从理论方面入手,将运用到的观点、思维、理论作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创新是在论文中提出新的观点或者是理论体系,并且在正文中你要论述其合理性,理论创新对于学习水平的要求比较高。第二种,实践创新。实践创新一般分为两种,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对象创新。第一种研究方法创新。比如以往针对XX问题的研究,都是采用XX方法,而本论文采取的是综合分析法,将某个问题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分析,为这类问题的研究提供多元化的思考方式。第二,研究对象创新,针对XX问题的研究,以往的方法都是集中在某一个层面上。而本次的研究则是从中提取一个点,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个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对这个问题起到深化的作用第三种,应用创新。应用创新是把一个知识理论尝试运用在新的行业或者是领域去探究它的可操作行以及实践性。这对于同学来说其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但同时这个创新是最具意义和地位的。

浅谈毕业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大学生活又即将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毕业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明确创新的含义

明确了毕业论文创新的含义,才能明确毕业论文创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创新(Innovotion)一词,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创新,就字面而言,就是创造,做出新的东西。其中包含了两个要素:一是创新主体,就是指人,就是说,新东西必须是通过人的努力做出来的。二是这个东西必须是过去所没有的,即新的,否则就不成其为创新。创新主要以下面三种情况表现出来:一是原来人类没有的, 有人研究了,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做出来了。这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工作。二是前人虽然研究过、做过,但不成功,或是错了,有人通过研究,发现并纠正了前人的错误,使之成功了。第三类情况是,前人研究过、做过,也是正确的、成功的,有人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又增添了自己独到的、新的东西,把前人的研究工作向前推进、发展了。

毕业论文的创新,主要是一种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指人类在开拓进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出新的揭示和预见,对研究对象作出新的理性升华。理论创新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解释原则、模式和视野的创新,即方法层次的创新,它对新的理论观点、理论原则、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在深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及人的思维规律、有效探索社会实践新领域的基础上,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范畴,特别是形成新原理、新的科学体系;三是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并以此为检验标准,对前人创立的基本原理,在充分肯定和继承的基础上作补充,进行新的论证和发挥,对其中错误的成分加以纠正,陈旧的成分加以扬弃;四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对前人科学的思想资料和理论观点进行重新梳理,清除由于后人的错误理解而混杂其中的不正确的或随意附加的东西,重提或凸显前人提出的某些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精神的理论原则和观点,并赋于其新的意义。

二、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同样也是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所以,写作毕业论文要想求得创新,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这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论文写作活动。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毕业论文创新放在一起,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做学问是精研深思,上穷碧落下黄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获得其一毛一毫成果的苦差事。做学问如果不讲究学术规范,心浮气躁,东拼西凑,想着用假功、虚功蒙混过关,就不能刻苦钻研,就不能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有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学术道德是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联的,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写出创新性的论文,只能是“浊其源而欲流清, 伐其根而欲叶茂” 的空想。

四、关注社会现实目光敏锐,关注社会现实,密切注意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善于抓住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新问题,才能写出创新的毕业论文

相反,如果一头扎进书本理论中,对现实社会生活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一无所知,或知之不深不透,就不可能找到针对性较强的课题、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因此,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社会实践的新发展和新动态。

五、选择创新课题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首先必须选择创新性的课题。

1、选择开创性研究课题

在各个专业领域内,都有一些本来未被研究,但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了的问题;也有一些过去没有必要或没有条件进行研究、而现在有了研究的必要和条件的问题;还有一些在社会生活的发展中不断产生出来的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就是开创性研究,这些问题也就是开创性研究的课题。

从事开创性研究,一般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以利用,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借鉴,因而困难较大。但同时,这类研究的意义又是十分重大的。科学研究是创造性活动, 探索未知世界,是科研的使命,看到并提出别人没有看到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发现。研究这样的问题,最容易有所创造,而且研究成果往往具有填补科学空白,或者及时指导社会实践的作用。

2、选择发展性研究课题

有些问题,尽管已经有人作过一些研究,但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这样的问题也可以选作创造性研究课题。

研究新课题,是进行科学创造的一种方式,研究旧课题(已经有人研究过的问题),也未必不能有所创造,关键是要看能否提出新的见解。科学研究的实践早已多次证明,研究同一课题, 人们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样的题目,能做出不同的文章来。

既然是发展性研究,就要比已有的研究有所深入、有所提高,要同已有的研究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进行发展性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补充、深化已有的观点。这主要是指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使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到丰富或发展,使已有的理论观点得到深化或补充。在科学研究中,任何一种观点的形成,任何一种理论的完善,都要经过一个从不够成熟到比较成熟、从不够深入到比较深入的发展、演化过程。一般来说,一个科研课题,不会一下子就得到彻底的解决;一个科研课题的研究,不会一次就彻底完成。学术观点就是在反反复复的研究中,不断得以深化和发展,最后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科学理论。

(2)赋于已有理论以新的社会意义。能动地指导社会实践,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生活,是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理论的基本功用。有些问题虽然早已被探讨过,而且已经有了众所周知的结论,仅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失去了重新研究的意义,但是,在特定的社会形势和社会条件下, 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重新强调某些已经非常明确然而又有些淡漠了的理论观点,以引起人们对某一现象和规律的重视,能够调整认识,纠正偏颇,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因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批驳、修正已有的观点。研究同一课题,得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论观点,是很正常的现象。批驳、修正已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发现已成通说定论的观点有错误、有偏颇, 及时加以批驳、纠正。批驳、纠正通说的毕业论文,往往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

另一种情况是参加学术争论,就一个正在讨论、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同一课题研究中,不同的观点并存,就产生了学术争论。进行学术争论,能澄清问题,深化认识,使科学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参加学术争论,容易使自己写出的毕业论文产生创新。

六、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

科学研究归根结底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而人类一切复杂的创造活动的进行,都要以创造性思维为心理过程的核心,科学研究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发现问题、感知外界信息,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发端,也是引发灵感的契机。一个人的感知力强,感觉灵敏,才能对外界信息的刺激迅速作出反应,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接通信息点。这是取得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必要条件。

集中精力、潜心思索,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思维成果的取得要以紧张的思维活动为前题,即便是以灵感状态出现的思维成果的取得,也是如此。科学创造需要灵感,而突如其来的灵感,正是研究者潜心思索的结果。

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注意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努力克服思维的从众倾向。科学研究要从资料出发,思维要在已有思维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因而容易受其束缚;作为思维主体的人又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 各种社会观念、特定的文化氛围不能不对他产生影响。摆脱束缚,排除干扰,真正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才会取得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

二是努力避免思维定势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完成离不开对问题的潜心思索,人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集中思考一个问题,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思路,思维完全定向运动,心理活动表现出较强的惯性和明显的趋向性。当沿着一个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屡遭失败,久无突破时,就要主动考虑调整思路,变换思维的角度,谋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避免思维定势造成的消极影响。

为了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同别人讨论,或翻阅新的资料,以接受新的刺激,用新的信息启发自己的思想;另一种方法是把正在研究的问题搁置一段时间,使原有的思路逐渐淡化,使思维跳出原来的圈子, 走出“原地转”的境地。

三是努力消除妨碍创造性思维的非智力因素。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非智力因素很多,包括研究者自身性格特征中的一些不利方面,都可能会对创造性思维活动产生妨碍,因而要注意克服。

七、勤学多思

创新必须要有继承。要创新,就要学习,通过学习前人和别人的知识和科研成果, 并加以消化吸收和扬弃,这样才能比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才能产生创新。

此外,思维必须以一定的信息内容为材料才行。新的思维产品的产生是各种信息在人的大脑中反复作用的结果,思维的灵感状态是人脑中的某些信息点的突发性联结,是信息所呈现出的一种较佳结合态。人脑中的适用信息的贮存量,直接关系到创造性思维的质量。一般说来,研究者大脑中的关联信息越多, 信息间相互作用、信息点联结的机会也就会越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概率也就越大。加大信息的贮存量,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提高创造性思维效率的条件,所以,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就要通过勤奋学习,来增加头脑中贮存的有用信息。

作为思维材料的信息内容存贮于人脑的不同区域中,信息点的联结需要纽带,信息间的作用要以信息的运动为前提。而要使信息“动”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能动地持久不断地“思考”。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还必须多思考,勤思考,边学边思考。

八、重视行文,提炼新颖观点,运用富有新意的材料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行文,不仅仅是对写作形式的谋求,更不是对研究成果的机械反映,行文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行文中,观点可能会得到加工、深化和修正;某些资料可能会被重新认识,或者新的东西被发掘出来,或者新的疑点产生,又被破除。可见,行文是使研究成果更加成熟,或得以深化的重要途径,是一个进一步研究的过程,因而必须高度重视。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活动,毕业论文的特点之一是独创性,新颖独特的理论观点是科学创造的产物,同时也是构成毕业论文独创性的首要因素。撰写毕业论文,要“发前人所未发,言别人所未言”,要有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和看法,而不能人云亦云,简单地重复别人的说法,因而必须注意提炼新观点。

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不但观点应该是新颖独特的,所用的材料也要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新颖独特的理论观点的提出和确立,其实是同新鲜材料的使用分不开的。选用富有新意的材料,主要包括下面几种情况:一是把新的事实、新的思想观念作为材料使用;二是把早已存在,但并未被发现或未引起人们普遍注意的事物作为材料使用;三是从新的角度使用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材料,把材料所包含的新内涵揭示出来,以使旧的材料产生新意,或者说使陈旧的材料成为有新意的材料。

一、论文创新的具体是什么?

论文的本质是创新,这个创新也不是大家认为的只有核心观点新才是创新,而是多层的.,大体上分为:敏锐地发现了其他人没有发现的问题;科学道出了其他人没能说出的论据;总结出来前人没能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体现在:论题选择新、核心观点新、使用材料新、写作手法新、论证方法新。

二、论文创新的方法

1、有创新意识。要做到论文创新,主要是写作者有创新意识,关键是需要批判意识或问题意识,生活和学习并不是为了安逸,要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2、科研扫盲。可以了解前人的研究轨迹,即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学术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和没有成功的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等全部都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某一个领域还能做哪些研究,千万不要重复或者相似,以免浪费时间。

3、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做到这些,需要加强科研的基本功和转换科研思考的方式,这就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多参加名师的讲座,观察分析讲师是怎么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问题的,又是怎么用冷静理性客观的方式去思考和分解问题的。

4、加强积累。平常的学习注重上课的质量,注重课后看书的效率和效果,要做研究,要使论文有创新性,就一定多看文献,通过期刊和网络资源。随身杯一个好本子,将新的观点和某一瞬间的灵感记录下来。

5、学科交叉进行。学生可以多方积累,这就包括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也可以走进大自然去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

创新是现代许多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要考察点之一。一个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懂得创新,创造自己的成功之路的。墨守成规,随大流很容易便会淹没在人群里。创新是一项优秀品质,也是学生的重要资本之一,能够让他们在毕业大流中更加容易脱颖而出。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研究论文

关于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论文的介绍如下: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介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多个角度探讨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

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在我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有助于我国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一: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 [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表现薄弱的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思想观念保守、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在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激发更多青年大学生的激情,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 经验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讲师,必须要接受正规师资培训,获得创新创业讲师资格证;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是控制在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目前,高校中具有资质,同时能够洞察学科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教师十分缺乏。虽然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一门课程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大课的教学层次上。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还没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由行政人员代替;缺乏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加之教学技能欠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1]。 思想跟不上时代变化 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困难 毕业 生的工作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提高整体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高校不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2]。 课程设计不合理,模式待完善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但由于没有纳入国家统一的学科建设体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学科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只能够提供少量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教育模式,使得工作安排与课程设计缺乏长期性。 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虽然国家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不是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希望通过创业在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资金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瓶颈,目前解决 渠道 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社会上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自己设立的基金,但是金额都非常有限,这一困难让很多很好的创意胎死腹中。 2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思路 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完善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教师培训和交流,相互监督鼓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水平[3]。同时学校还特别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交流会、老乡会等小微社团的作用,在群体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 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系统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删除已经陈旧过时的知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加前沿新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倡导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公选课,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和项目效益三个角度系统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 加强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知识集成性和 社会实践 性,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场所,改造和创建创业实验室、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备必要的设施,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创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与厂矿企业合作,组建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出校园课堂,贴近企业经营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研发、产品开发、 市场营销 等 企业运营 和实操技能创造条件[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 创业政策 扶持体系,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银行贷款、技术革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 保险 补贴,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政府发挥导向性作用,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利用众创空间将草根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提供思想交流空间,营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 财税 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3结论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新创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凸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和社会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挖掘培养优秀的 创业项目 及团队;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广泛传播创业 文化 ,展示推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 事迹 。学校、社会、国家形成合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定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 [2]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3]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 人力资源管理 ,2015(1). [4]李涛,徐根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还处于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最后指出,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必须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慢慢变成“显学”,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1]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还比较单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还是以趣味活动小组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并不是以培训或非课程化等方式来实施教育,因此还是处在非系统性、非计划性的低水平、低层次管理状态,[2]传统单一的 方法 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创业和创新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教育模式,用大学生创新活动促进创业,用创业活动带动创新教育,使之相辅相成,逐渐完善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1.意识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来说是一种精神和理念教育,但是其本质还是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人格品质和团队管理能力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教育,从而为培育出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 2.知识与能力教育 在当今社会,拥有了创新创业意识还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另外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技巧、技能和沟通、管理能力等,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创新 创业之路 才有可能顺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必须要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核心技术,因为只有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大学生的创业才有竞争力,其队伍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创新创业作为一项挑战性和难度都很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人是很难做强做大的,因此,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分工合作明确的团队是决定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 3.实践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理论教育必须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开放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创立实践实习基地,设立网上模拟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一起建立实践基地等,从而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还要安排有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实际水平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1.设立课程模式 课程体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但是我国现阶段大都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因此亟须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创新创业知识、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内容。我们需要制订合适且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保证它在大学生接受四年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得到落实。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其中创新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纵向拓展型模式。实施技术专业+管理学辅修、技术专业+经济学辅修等模式,对以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改革,关注重点从产品的技术设计、生产流程向营销、销售等方面延伸,强化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也了解生产和经营过程。②横向拓宽型模式。对于管理类、经济类、外语类、法学类等专业,在确保学生学科专业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设置能够反映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课程模块,使之向相近学科专业以及相关专业领域拓宽,使学生的专业面得到拓宽,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③基础加模块模式。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为了培育社会急需人才,应该在专业内根据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使得学生能根据社会需求以及自己的 兴趣 爱好 选择课程模块。④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实行大学生科研计划,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到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以及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产业实践和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到课堂,或者融入教材,使教学活动延伸到市场和科研第一线,从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此外,学生在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时,能够强化务实创新和创业意识的科学精神,提升其实践能力。 3.优化管理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要实现与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整体配合,并且依赖校内各个子系统的联动管理、紧密合作,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就必须对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各阶段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咨询、服务、诊断和精细化管理。①筹备期。重点是进行品质、意识、能力和精神的教育训练和培训,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这一阶段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来实施。②初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融资、政策、场所和技术等支持,安排导师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解决其中遇到的难题。这一阶段不但需要学校的培训和教育,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政府政策的扶持、正确引导以及理解。③中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跟踪、咨询和诊断服务,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可以把他们取得的经验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及时地反馈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去。 4.健全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是高校、社会、政府的共同行为,而不是简单的高等学校教育行为,因此,只有所有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出台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肯定会遭遇很大的风险和困难。所以,政府需要根据“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保障权益完善服务”的方针政策,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拓展空间,加强服务,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比如说可以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担保基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行政审批规范化,简化审批和办证手续等。 三、结束语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等。所以,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承担者、企业为辅助参与者的服务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此外,还需要强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在金融、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加以鼓励,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建设和宣传报道,形成优良的人才成长土壤和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20-122. [2]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5(2):143-147.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论文篇三:试论如何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摘 要】国家和省、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 其它 学生类科研项目的经历,就如何提高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需求,旨在激发和训练大学生 创新思维 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1]。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目标,从指导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基础教育体系、教育观念和教师的素质都在制约着创新的实现。尤其是大学生,应试入学后更是表现创新能力不佳。如何摆脱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尽快适应自主学习占有一定分量的大学学习生活,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是难点,也是大学生培养的重点。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方向不够明确,不知道做什么;二是缺乏问题来源,前两年的平台教育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匮乏,无从下手;三是缺乏观察力,不能自主发现问题。针对如上问题,在实践中需要采取 措施 一一化解。 1 明确方向并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最大区别是,大学期间是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大学前两年的学习还是以基础学习为主,这就为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增加了难度,低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解决的办法,一是入学后进行 职业规划 教育和专业概论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毕业后的专业性质和内容;二是学生尽早进入老师的工作室或研究室,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三是作为参加人参加到高年级的大创项目中,先锻炼和学习,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认识,知道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后就可以独立承担项目。 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倒置式”课外专业实践教育。所谓“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就是课外专业实践早于专业理论学习,学生在低年级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认识专业,利用实践中的发现和问题去指导专业理论学习,从而达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相互促动过程。 探索“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系统地进行课外专业训练,使之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自己对专业的感知与专业基础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有的放矢,籍此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课内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学生在课外专业实践中对专业有了初步的认知,也能在实践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就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积极引导,指导其如何设计解决思路和实施。 2 积极引领 把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渗透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我国高校的 教学方法 以及课程设置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会提出问题,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先找老师帮助。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能全归责于学生。作为教师,应该 反思 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 实际上,老师们习惯于给学生答案,以讲为主,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这样如何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作为老师的作用和角色。学生遇到问题,不是简单的给出答案,而是要剖析问题,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做出判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刚接触项目时,往往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但老师需要积极引导,讨论式启发,让学生先拟定方案,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经过几次类似的分析后,学生再遇到问题,就会先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然后和老师探讨。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科学思维。 3 团队意识培养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也是保质保量地完成大创项目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指导学生大创项目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在项目团队的管理上,给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自主权,负责项目的方案与实施。在此过程中要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同时,项目组成员也要服从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同心协力,分工负责,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共同努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指导教师负责协调,给出合理化建议,宏观上进行调控,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参加高层次研讨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给他们创新的自由空间。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旨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眼界是创新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参加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指导教师的项目进展或阶段性 总结 会,进而参与讨论,让大学生感受学术氛围和气息、接触专业学术前沿,对开拓其思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参加高层次研讨,也可以让学生减弱对学术圣坛的敬畏和距离感,提高了学生对学术问题质疑的勇气,提高其自信心,思考问题更加趋向科学和合理。 5 结语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在课外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自学能力,激发其创造性。 通过三年的指导实践,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创项目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在大创项目实施中保质保量地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任然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