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农业产业信息化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18:08:14

农业产业信息化毕业论文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支持下采集、储存、管理、检索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空间信息,以多种形式输出数据与图形产品的计算机系统。介绍了GIS的数据组织及其在配网自动化中的主要应用,包括离线和在线两个方面,提出了基于组件的系统开发模式及建立WEBGIS的必要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配电网自动化 应用 以实际地理位置为背景的电力设备分布图,不仅能在设备管理上为用户增加设备空间位置的信息,而且通过实时信息能准确地反映配电网的实时工作状况。因此,GIS已成为配电网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数据组织 地理空间数据是指以空间位置为参考的数据,地图是空间数据的一种表达方式,空间位置通常是用空间实体与某中参数坐标系统的关系来表达。 各种地理空间实体,如居民区、街道、市政管线、电话亭、电力线路等,在计算机中的表达一般抽象为点、线、面这3种最基本的实体,任何空间实体都可以用点、线、面,再加上说明和记号来表示。 这种空间数据的组织能满足配电网自动化的要求,根据实际地理位置布置设备、线路,展示配电网的实际分布,采用层的概念组织图形和管理基础数据,自由分层,层次之间又可以灵活的自由组合。 与空间图形数据对应的还有属性数据,既对图形相关要素的描述信息,如配电线路的长度、电缆型号、线路编号、额定电流、配变型号、编号、名称、安装位置、投运时间、检修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这些属性数据的用途为结合图形进行档案资料的查询提供具体信息。对已经在管理信息系统(MIS)中录入和使用的部分属性数据,可通过共享途径直接获取,末录入的则必须在GIS中进行录入和编辑。 属性数据可存于任何关系型数据库中,如:SQLSERVER,SYBASE,ORACLE 等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不能管理具有地理属性的空间数据,所以大多以文件形式存储。从数据的多用户、访问安全性以及数据操作的高效性来讲,这种储存形式力不从心。各大GIS 公司相继推出这类产品。如:ESRI公司的SDE(空间数据库引擎),通过SDE把地理空间数据加到商业关系型数据库:MAPINFO公司的SPATIALWARE上,可以将地理数据存储到RDBMS中,ORACLE81 SPATIAL使得ORACLE81数据库具有空间数据的管理能力。 2 配电网GIS的建立 目前开发配电网GIS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把GIS作为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的基础平台,另一种是把GIS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与SCADA等其他系统共同完成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的功能。笔者认为第二种方案比较可行。原因是目前大部分地区SCADA系统的功能已经完成,并且投入运行,作为新增加的GIS只要通过数据库的关联,就能实现信息的共享,而且又能保证各个子系统的独立性,使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增强。同时减少了开发GIS子系统的工作量,免去了资金的重复投入。 3 配电网自动化中GIS实现的功能及其特点 GIS在配电网自动化中的应用可以分为离线和在线两个方面。 离线应用方面主要包括: A.图形的操作:在以地理图为背景的配电网分布图上,可以分层显示变电站、线路、变压器、开关到电杆以及到用户的地理位置。由于这些图形均为矢量图,可完成无级放大、缩小和漫游,并且地理的比例尺及视野可以任意设定。 B:空间数据测量:测量两点、多点之间的距离和任意定义区域的面积。通过鼠标定位,既可得出该点的坐标,可完成配电线长度的测量,也可以统计供电区域的面积。 C:设备档案管理:管理所有的配电系统设备档案和用户档案,根据要求进行各种查询统计。主要根据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关系,进行双项查询。条件查询(从数据库查询图形,按设备的属性数据库查找设备地理位置,对典型设备可以进行查询、显示、列表、统计)和空间查询(从图形查询属性数据,在图形上对任意设备进行定点查询和多边形小区查询,并且显示、列表和统计)D:设备检修管理:根据检修管理指标,自动地进行校核,自动列出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提醒工作人员安排设备检修工作,并提出设备检修计划。 E:用户报装辅助决策:通过直接在地图上部设报装用户位置,系统根据报装容量,电流强度等自动的搜索设定范围内(范围值可以在界面上灵活设置)满足要求的变压器,选择不同的变压器系统自动在图上画出最佳的架设路径,并给出具体的长度。 F:开操作票:把开操作票的任务放在GIS界面上完成,直观、简单地在地图上用鼠标电击选取操作对象,就能把操作对象的名称及其当前状态填入相应的操作票表单中,再在标准动作库及术语库中选择操作目标结果,就能方便、准确地开操作票。 G:模拟操作:可以做计划内停电检修前的预演。分为拉开关、停线段、停馈线等不同方式,根据不同的操作自动搜寻停电范围,预演操作结果,确认后打印停电通知单。 在线应用 在线方面应用主要包括: A:反映配电网的运行状况:读取SCADA系统实时状态量,通过网络拓扑着色,反映配电网实时运行状况。对于模拟量,通过动态图层进行数据的动态更新,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对于事故,推出报警画面(含地理信息),显示故障停电的线路及停电区域,做出事故记录。 B:在线操作:在地理接线图上可直接对开关进行遥控,对设备进行各种挂牌和解牌操作。 C:负荷管理:根据地图上负荷控制点的位置,结合独立运行的负荷监控实时系统,以用户的负荷控制终端的基本数据为数据,实现各种查询和分析功能,用图表方式显示结果。根据负荷点的地理分布及其各种实测数据,进行区域负荷密度分析,制定负荷专题图,通过不同时期的对比,辅助电网规划。 D:停电管理:他是配网自动化中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打来的故障投诉电话弥补配电自动化信息采集的不足,根据用户停电投诉电话中故障地点的数量和位置,进行故障定位,确定隔离程序;并且分析故障停电的范围,排除可能的故障点顺序。根据维修队伍的当前位置,给出到达故障地点的最佳调度路径,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并隔离故障点,恢复供电。 E:与用户抄表与自动记费系统接口:远方抄表与自动记费系统向GIS传送用户地址、用户的名称以及用电负荷等信息,GIS可以显示抄表区域和区域的负荷情况,使数据更加直观。 4系统的开发 应根据GIS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功能进行模块划分,由于GIS数据量大,维护工作比一般管理系统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另一面,根据供电企业部门的职能划分,对GIS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对建立整个配网GIS来说,根据功能大致可分为3个自系统。 A:系统编辑,系统自维护,主要完成配电网图形的编辑和数据库的维护。 B:实时运行子系统,能够对配电设备进行各种操作,并实时反映操作结果。 C:浏览,查询子系统,查看当前电网状况,完成各种查询、统计和分析。 随着平台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GIS的应用越来越来深入,广泛。 参考文献: (1) 朱义勇,宣晓华,王孟龙,配电管理系统(DMS)的技术要求(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37——37 (2) 王学超,配网自动化中动态地理信息系统(J)电网技术,1999(8):58——60

摘要 :农业是我国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经济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未来的深化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是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得到了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我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电子商务加以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电子商务;农业产业化;促进作用

目前,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各地都在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还存在相应的问题亟待解决。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速度较快的商务模式,可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成为有用载体,在发挥自身积极作用的同时带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深化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价值,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序推进。

一、电子商务及农业产业化概述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概述

上表1是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概况最为直观的阐释,我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在2013年已经突破了100000亿元,在2014年甚至已经超过了130000亿元。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交易模式,主要指的就是交易的双方及商务活动中的所有参与人员都以电子方式相互沟通,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产品销售、产品购买、最终支付等。电子商务在发展及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的就是互联网技术,来扩大电子商务的适用性与互通性,使传统的商务沟通变得更加快捷、可靠、高效。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农业电子商务目前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农业电子商务,主要的基本点就是农业生产,并且在农业电子商务中会将农业生产管理的各项环节纳入其中。农业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应用新型的信息技术及网络系统,必要时还会应用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了农产品的电子销售、网络支付、农产品电子管理等。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目前已经有15万个相关的组织及100万左右的经营商,此外,还包括了200万左右的基层电子商务人员。可以说,农业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相对较好,对于我国农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农业产业化简介

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主要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主要经营活动中,以国外市场、国内市场的相关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发展经济效益为基本中心,以农业生产基地为基础条件,以农业生产的资源及物流等为重要依托。在此基础上,对于农业产品等进行范围更加广阔的生产布局,加强农业生产的专业程度,在农业管理工作中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农业产品实行一体化经营模式,以此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系统。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组织形式,也是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新型方式,一般来说,农业产业化可以用“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基础农户”来表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使我国的基本农业资源得到更为优化的配置,实现较高的农业经济效益,带动基础农户实现个人致富,进而带动我国农业经济的深化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在对电子商务及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念加以阐述之后,笔者将着重在这一部分对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中:

(一)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经常带有较强的盲目性。农业生产一旦具有盲目性,就会导致农业生产中的各项生产信息无法实现有效沟通、交流,农业生产的准确性就会严重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风险,农户的个人利益也很难得到有效保证。但是,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电子商务可以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中信息不对称、不完整的问题,为农户及相关的农业企业等提供详细、全面、完整、准确的农业生产信息及农业市场信息。这样,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户及相关的农业企业就可以及时了解相关农业信息,准确把握当下农业市场的具体需求,保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变得更为快捷、高效。

(二)扩大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电子商务,还可以有效扩大农业产业化的整体规模。我国江苏省的苏州市,传统农业的发展基础比较深厚,发展情况也相对较好,但是在工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之下,苏州市的传统农业发展逐渐暴露出了较多问题,体现出了较强的滞后性,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存在严重脱节。在此背景下,苏州市决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并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衔接、融合。苏州市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电子商务的作用,利用电子商务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与示范园区。目前,苏州市的万亩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数量已经达到15个,千亩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数量已经达到了64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8。7万hm2。苏州市在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建设农业示范园区之后,就确保了苏州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聚合程度,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典型示范。此外,苏州市有关部门还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实现网上招商引资,并且让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当地重要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现深化转型。在此背景下,苏州市著名的梁丰集团、众诚鸭业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就形成了较高的规模化发展,苏州市当地的农业产业化规模也由此得到了扩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之下也得到了较好发展,对于苏州的整体经济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调整农业结构

传统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很多地区的传统农业生产工作仍然停留在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阶段,不同的农业生产者之间也很少互相沟通、交流。这样,就会导致农业生产存在较强的被动性,农业结构存在不完整性与落后性,农业产品的价格、具体产量等因素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下,无法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对农业结构进行积极调整。我国苏州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自身较为强大的网络特征,确保农业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交换与沟通,农户在得到较为翔实的信息之后就可以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针对性。此外,苏州在农业产业化中积极应用电子商务,还保证了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差异进行分析,保证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加以调节,确保苏州的传统农业向更为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实现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这样,苏州市就形成了沿江蔬菜种植、沿湖果茶种植、水产品养殖、水稻种植、禽畜养殖等复合型农业生产结构,电子商务真正实现了对苏州农业结构的切实调整。

(四)扩大农业技术传播范围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较少应用新型、科学、高效的农业技术,且农业技术的传播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利用电子商务扩大农业技术的传播范围,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我国吉林省农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农作物在完成每一次更新之后,自身产量至少会增加10%—25%,且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每提高1%,农户的个人效益就至少会增加2%。因此,吉林农业部门在农业技术的传播工作中积极应用了电子商务,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传播。农业生产部门在应用电子商务后,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技术专家通过网络对当地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农户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学会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方法,并将新型技术与农业生产工作相结合。吉林在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来实现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之后,新型的农业技术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农业生产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农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农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吉林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就得到了较强的推动,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与优化升级。

(五)增加农业产业化新生力量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新生力量加入其中,但是,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的.滞后性等客观因素,导致很少有新生力量加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去,这就给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若想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就必须要利用电子商务来吸引新生力量,让新生力量切实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以此确保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效果。我国吉林省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就十分注重吸引新生力量参与其中,利用电子商务来使远离农业产业化基层建设的年轻专业人才与农业种植户合作,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化利益链条。这样,年轻的新生力量就利用电子商务的广阔平台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如相关网站的运行维护、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农业生产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农业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农业市场的分析调研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对于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这些新生力量参与到这些工作中,实现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发展,带动了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确保了当地农户的个人经济效益。可以说,新生力量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应用电子商务的要点

(一)加大建设力度

有关部门在农业产业化中想要应用电子商务,首先就需要加大相关的建设力度。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等来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政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为农业产业化的开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各地农业部门还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效宣传,让农户与农业企业等都对电子商务有正确、科学、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认识到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外,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快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工作,对农业信息进行更为合理的利用,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高效的农业信息体系,并且将电信网、电视网等与该系统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电子商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顺利地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工作相结合。与此同时,在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还需要将农业生产信息、农户信息、农业产业政务信息等在该平台予以显示,构建起新型的互联网发展平台,实现农村、农民、农业等方面的有机统一,确保电子商务可以达到高效的利用。

(二)应用B2B模式

在应用电子商务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人员还需要对B2B模式进行合理应用。B2B模式主要包括企业自行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及第三方平台,其中,第三方平台还可以被分为垂直平台与综合平台。自身规模较大、发展情况较好的农业企业可以在应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自行建立B2B网站,在网站中将供应链系统、营销系统等纳入其中,还要加强与其它不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以此提高对农业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其在农业市场中的竞争实力。而对于自身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企业,则可以选择应用第三方B2B平台,并在平台上开展农产品等的网上销售,利用第三方平台来对农产品市场等加以把握,以此确保农产品的正常销售,实现农业产业化在B2B模式下得到深化发展。

(三)加强监督

在利用电子商务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其的具体监督。电子商务的应用,虽然可以给农业产业化带来较多的便利条件,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但是,在网络环境内部,电子商务的应用也存在相应的风险因素,若相关部门无法对存在的风险加以把握,对电子商务的应用缺乏监督,就会导致电子商务无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自身实际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针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加强监督,相关部门应当专门安排监督人员,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情况、应用过程等进行监督。一旦电子商务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严重风险,监督人员需要及时联系相关人员,共同找到风险的控制方法,保证电子商务自身应用不受影响,进一步确保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值得一提的是,电子商务的监督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对于电子商务整体运行情况等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背景之下,电子商务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中,给我国各行业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与作用。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工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可以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电子商务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等。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积极应用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孙学文。基于电子商务视角的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

[2]胡亚会,苏虹,张同健。我国农业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基于商务主体主导与匹配的视角[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在加快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的整体框架中,对土地流转及其方式的研究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发达的农村土地市场有利于拓宽农村的投融资渠道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土地信托正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国外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下面拟对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以作为我们的借鉴。 国外关于农村土地信托问题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土地信托的实现基础 信托形式的运用需要以明晰的产权界定和权利的可转让性为基础,土地信托也不例外。国外在研究土地信托问题时也离不开这样的基础。 首先,在土地产权界定方面,一开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以私有制为前提,认为只有完全的私有产权,才能促使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下的合理流转;只有土地私有制才能实现土地信托。在土地私有条件下,土地市场的建立受其他要素和商品市场变化的影响,农村非农劳动力市场的产生使得农业人力资本要素处于边际生产状态的农民放弃土地。当金融市场认可土地的担保功能时,利用土地信托将成为农业资金要素的重要来源。 但是,西方的土地产权理论演变,经历了一个从重“所有”到重“利用”的转变。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关系上,土地所有权表现为“单纯的土地所有权”;在立法上,改变了以往把土地归属放在首位的做法,开始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土地的开发;土地所有权开始逐步证券化[1]。同时,土地利用要符合宏观效率的思想逐步兴起。一些学者积极倡导社会和团体主义的土地所有权理论,以取代土地所有权绝对性理论。如德国耶林在《法律的目的论》中指出:所有权行使的目的,不应当仅仅为“个人利益”,应同时为“社会利益”。法国学者迪吉则主张“社会连带说”,认为“土地所有权并非为土地所有人之利益而存在,仅为增进人类之共同需要而赋予保有土地者之社会机能而己”。随着所谓的“现代土地问题”的产生,“个人和社会协调”的所有权思想开始出现,澳大利亚的麦克尔森(Miehaelson)指出:“所有权只是独占性的权利,而不是一个不受干涉的个人权利”。也有的学者把所有权概括为“一种排他的权利而不作为一种绝对的权利”。 西方学者还认为: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激励机制诱导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决策,并进一步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绩效。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土地产权制度,理性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映。诺斯指出:“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对于不稳定的产权,实施很差的法律,进入壁垒以及垄断性限制,利润最大化企业倾向于具有较短时间中较少的固定资本,并将倾向于较小的规模。最为有利可图的业务可能是在贸易再分配活动或黑市上。这一组合很难导向生产性的效率”[2]。 可见,西方关于土地信托的研究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的,这与中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农户只有使用权的国情不同,但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产权的一部分,明确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权仍然可以建立所谓的“有保障的产权制度”,从而作为土地流转的基础应用于土地信托。 其次,在土地的可转让性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对转型国家的调研。因为这些国家的土地产权不够明晰,使用权的转让受到诸多限制,土地无法在市场机制下合理流转,从而给完全市场机制下的土地信托形成障碍。这些研究对指导中国的农地制度改革很有启发意义。美国的罗伊·普罗斯特曼(1996)[3]通过实地调查,对中国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做了认真研究,认为土地使用权权属不充分,权能不明确。土地使用权属不充分,使土地使用权流转无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而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转移会使资源配置更有效,并刺激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投资,减少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同时还提出:“一些地方采取行政手段推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岳意定,刘志仁等:国外农村土地信托:研究现状及借鉴行规模经营,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集体组织为了便于控制农村土地,便于转为非农业用地。” 而俄罗斯讨论了农业用地可转让性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分歧:对潜在土地所有者的技术要求,对非居民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在信贷违约的情况下向抵押权人转让土地的限制,个人土地所有权的上限,土地股份及其转让的方式。该研究提出应在俄罗斯实行这样的转变:土地股份可通过购买或租赁的方式转让,而后者更为适用。一份土地股份就是一种选择权,可以被出售、购买、继承等。股份的所有者对分配土地有绝对权利。这种机制使得法人实体希望获得大面积的农业用地以累积所需数目的股份然后用于分配。研究还指出,租赁是农村地区的一种特别补充机制,所有者更偏好于租赁土地股份而非实物土地。 补充: 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土地管理改革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提出了“市场导向的耕地改革”(MLAR)计划以及自愿土地流转机制,并要求实行土地书名与登记制度,明确土地的所有权。但国外的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措施虽有一定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首先,这种土地书名与登记制度虽然大量减少了无主土地并促进了带有可转让财产权的土地的供给,但这无法保证土地产权市场的发展。因为对于追求利润的贷款者来说,所有权证明并非获得贷款的充分条件,稳定的土地收入水平才是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更有甚者,农户可能不愿意用其土地所有权作为抵押品。从而得出结论,土地所有权并不是获得使用权保障的唯一方法,应参照不同的背景和地方偏好,建立更加灵活的体系(Dwniz Baharaglu,2002)[5]。此外最近还有学者(Saturnino JR,2005)[6]以菲律宾为例,用实证方法检验了与市场导向的耕地改革以及自愿土地流转机制有关的变量,得出一个预测结果:MLAR模型用于菲律宾不仅无法促进分配改革,而且会破坏潜在的国家主导的土地改革政策。这也映证了Dwniz Baharaglu的 结论。 从国外的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信托,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土地使用权必须实现可转让,当然,在中国的特殊背景下,这种转让性的实现形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关于土地信托的目的和作用 由于西方国家土地的私有制和自由流转性,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农村土地的使用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不断从农业用地转变成非农用地。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国外很多学者对于农村土地用途的控制进行了研究,如Donald M. Mcleod等(1999)[7]就根据美国西部农村的实际提出了土地使用控制的三种方式:分区制、购买发展权、集群式发展,并建立了土地使用控制方式的选择模型。土地信托方式就是出于保护土地资源和公众利益的目的用于实 践的 。 在美国和英国,无论是局部性的、地域性的还是全国性的土地信托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非盈利组织,它和私有土地主们一同来保护他们的土地以达到保护和利用土地或者其他公众利益的目的。它们保护土地的工作对于他们所从事或者协助土地交易的社区和地域非常重要。这些交易包括土地的获取、保护、管理协定,或者其他的能够从土地上获取的实际资产的一些利益。 补充: 此后,西方学者们就对这种土地流转形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建立了各种决策模型:其中Philip J. Bacon等(2002)[8]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贝叶斯网络理论建立了一个BN模型,该模型主要是为了保证农村土地使用的可持续性。这个模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人员的观点、土地类型、土地使用的选择、成本和利益的标准。这个BN模型不是最优化模型,而是帮助专家分析有关土地的数据。该模型的使用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关于土地类型的标准和土地使用的选择,这个阶段是为了评估对现在的土地使用的满意度;第二个阶段是关于改变土地使用的成本,改变成本需要考虑风险和银行利息、管理、财产的让渡等因素,这可用一个模型来评价土地管理者改变土地使用后的满意度,即: 在成本支付期内改变的满意度=长期预期的满意度-总的改变成本/成本支付期 而Julie Ann Gustanski(1999) [9]基于伦理经济学建立了一个土地信托保护决策支持模型(ILCOS),他认为土地的使用方式是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的反映。尽管土地信托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保护土地资源,但是每一个土地信托机构都有自己的设置和地域。所以,他对伦理经济学政策模式在土地信托保护方面的整个过程给出了一个总体的概念,从而总结出土地信托的决策支持的环境模型。这个模型由5个大块组成:土地的使用和环境、社会经济、计划与获取的评估、决策制定的方法、积极的决策制定。该模型主要提出和检验了美国和英国的土地信托与保护私有土地因果关系上的模式,以开发一种可行的决策支持工具。此外,Roger Coupal和Any Seidl(2003)[10]还研究了在税收基础上的土地使用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发展农业用地和农村居住用地的相关成本及其对财政结构的影响。 追问: 请问这位大哥,标题是什么?引言是哪些?

农业信息化期刊

《亚洲农业研究》为美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研究刊物。宗旨是使读者能了解掌握亚洲农业经济发展思想,提升自然资源基础,为国家重大的农业问题开发和转移提供解决方案。研究内容涉及农业经济研究、资源与环境、农业生态、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重点论题随亚洲农业学界关注的问题而变化。《亚洲农业研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探讨的内容是当今世界农业学界提出的重点论题,涉及农业保险,养老金,卫生保健等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现存的和新出现的农业经济不平等问题;以亚洲为主的一系列新兴市场经济农业大国占取的优势地位。刊登的论文也涉及诸如农户行为,农村合作社,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资源经济学和环境保护,农业研发与推广等问题,皆为当前和今后几年对农业界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在 2 1世纪人类将进入信息时代。在此背景下 ,我国农业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必要条件。在对北京市农口各单位和京郊各区县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特对目前北京市在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领域的现状做一简要概述和分析。1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及分析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除了用于科学计算之外 ,现在主要指各种农业智能专家系统、模拟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DSS)、诊断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MIS)以及… 2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信息时代。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业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必要条件。在对北京市农口各单位和京郊各区县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特对目前北京市在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领域的现状做一简要概述和分析。1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及分析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除了用于科学计算之外,现在主要指各种农业智能专家系统、模拟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DSS )、诊断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MIS )以及以 3S技术(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的精准农业。目前,北京市已建立了“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生产综合管理专家系统”、 “小麦栽培管理计算机专家系统”、“猪遗传评定及规模化猪场管理专家系统”等 15 个领域的农业专家决策系统,并已在北京地区建立精准农业示范区,同时还建立了北京农业智能信息网。农民只需在网上将自家种的作物、周边环境情况输入网络,就能得到因地制宜、因苗管理的“种地配方”。截止 2000 年底,京郊已有150 个乡镇与北京市农科院专家决策系统实现联网,先后已有 53 万户农民受益,受益农田面积达 27 万 hm2,增加产量 8700 万kg ,增加产值 1 亿多元。此外,小麦和玉米计算机专家系统已经在京郊11 个主要产粮区实现联网,直接覆盖面积达 万余 hm2,被确定为国家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在 1999 年科技部组织的全国综合评比中,北京示范区居全国领先水平。其中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 ,降低成本4%-8% ,增加效益15%-30%。北京市水利局的“怀柔水库大坝安全诊断系统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可对怀柔水库大坝浸润线实施自动监测。应用GIS技术对官厅水库进行防洪减灾的研究也已取得了预期效果。北京市农业局的GPS导航飞机防治麦蚜技术、基本农田地理信息系统( GIS )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RS(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也在顺利进行。北京市林业局目前正在以 GIS 技术为基础开发建设“北京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的地理系统”。北京市水产总公司于 2000 年完成了“智能水产养殖业信息技术应用系统”项目的研究,并且在“十五”规划中已经将“渔业信息处理的标准化技术研究”、 “渔业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智能水产养殖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农业信息技术作为发展的重点。分析与建议: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专家系统,但大部分软件还是单机版,不能在网络上使用,而且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在技术集成、作物生长机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化,系统决策的准确性与实用性还有距离,建议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适合北京地区生态环境及品种特点的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包括诊断系统和作物模拟系统),范围应扩大至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过程,且应以网络应用为主。2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现状及分析 北京市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北京市是我国农业信息建设发展最快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到 2000 年 6 月,北京市农民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已经达到 台,网上流通也已经悄然兴起。据对郊区 14个区(县)和市属 7个农口局、总公司不完全统计,目前拥有小型机 1 台,网络服务器 116台, 各种品牌型号计算机 3200 多台,其中 586以上机型 2000 余台。此外,北京市对郊区电信网进行了建设,截止至 2000 年 6 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电信网(包括电话、有线电视、光缆等)的普及率已经达到 94% 。郊区已经建成光缆 6000 多km , 由市郊延伸到县城、小区、乡镇及较大的行政村,基本覆盖了整个郊区。到 2000 年底,北京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市属农业科研院所和农口局总公司为主体、以郊区县乡镇及各个公司企业为补充的农业综合信息现代化网络服务体系的雏形。经过“八五”、 “九五”的重点发展,北京市郊区 14个 (区)县 、部分乡镇、 7个市属农口局、总公司已全部上网,并有 35 个单位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系统。北京市已建立并形成了全国一流的信息通道,为进一步实现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主要农业信息网络概况( 1 )北京农业信息网( )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承担制作,于 2000 年 8 月 1 日正式开通,是以发布国内外最新农业信息和实用技术以及其它综合信息的大型农业专业网站,包括21 个一级栏目和 32 个二级栏目,主要内容有:北京农业纵览、决策参考、数据发布台、种植参谋、养殖顾问、市场动态、实用多媒体、供求天地、远程教育、咨询热线等,此外还提供国内外主要农业站点的相关链接。( 2 )北京城乡经济信息网( )由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主办,包括12个主栏目, 50 余个分栏目,既包括农业新闻、 政策法规、分析预测、结构调整等宏观信息, 也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招商引资、科技智囊(本栏目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等微观服务信息。( 3 )嘉 蔬 苑( )由北京市农业局和中国农业大学 实验室共同开发。主要针对北京郊区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数据库分类、整理,同时还提供不同专业技术领域的专家咨询,该项目获得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IDRC) 及Pan Asia Network, Singapore. 国家科技攻关 019 项目组大力支持及资助。( 4 )北京农业远程教育网( 或)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承担建设,于 2000 年 5 月 12 日正式开通运行,并对怀柔县开始直播教学,其课件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系统采用课程直播和网上点播两种教学方式,这标志着国内第一家直接对农民开展远程教学的现代化的农业远程教育网络的诞生。设在市农科院信息所的农业远程教育直播教室,安装了计算机、实物展示台、投影机、音响等教师使用的设备和专业摄像系统以及基于 ISDN 的视频会议系统,可与远程接收教室实现交互式授课。各接收教室可根据授课内容和上课时间组织基层有关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听课,学员在课堂上可随时提问并与专家进行交流。( 5 )北京农业精品市场( )从 1999 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在首都电子商城注册了名为”农业精品市场”的电子商务网站,这是目前全市唯一的以为农产品产销服务为主的网站。农业精品市场推出的热卖商品,从蔬菜、水果、水产补品、鲜花,一直到饮料、保健品,商品包罗万象。为了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农业精品市场还推出电话购物、Email 、传真及在线支付四种运作模式来方便广大消费者。农业精品市场在一般介绍企业和产品产销信息(电子商情)的基础上,对那些质量和包装没有异议、 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还可开展网上交易、网下配送,是面向 21 世纪的与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新型交易方式。( 6 )北京乡镇企业信息网( )主要包括政务信息、联合供求、招商引资、特色专业村、合作项目、政策法规、合作区、乡镇网上招商等。 北京郊区信息网络建设情况至 1998 年年底,北京市各郊区(县)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农业信息中心,并联入因特网。在为郊区农民提供及时完整的农业信息的同时,各区县又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不同方面实现了突破。例如:密云县实施信息门市化工程,即在设立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的同时,为17 个乡镇购置电脑等设备,帮助他们建立起农业技术咨询的门市部,可为农户提供及时的市场技术等多种信息;平谷县利用北京市科委的信息平台建立了平谷县大桃信息网络项目,该项目包括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和户外大型显示屏,使果农和客商直观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怀柔县率先与市农科院信息所合作开通了农业远程教育系统,为广大农技人员提供实时直播教学,内容为该县急需的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及当前农业热点问题。总之,经过最近几年的建设,各郊区县均已具备了上网条件,信息快速路的基本模型已经架好,更迫切需要的是大量的适用、实用信息以及对农民的信息化普及教育。分析与建议:网络建设初具规模,但不足之处是各个网站(主要是各个单位)之间,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信息共享协议,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因而造成了各网之间缺少沟通、 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项目重复建设、各网站的数据量(信息量)小、投资主要用于购置硬件而造成硬件资源浪费(硬件量多,但受经费制约,性能只好弃最好而求其次)设计不够精细和规范、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的时效性差的现状,建议由政府牵头,统一制定农业信息网络规范或原则,将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资源共建,形成北京市农口上下贯通、资源共享、统一对外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以促进首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3 农业数据库的建设现状与分析建立数据库是发展信息事业的一项基本工程。目前北京市建成的农业数据库主要有:(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建立了《北京市农业科技资源数据库》、《北京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数据库》等20 余个数据库。目前处在建设中的还有《果树、 蔬菜植物保护数据库》、《设施栽培数据库》等。( 2 )北京市林业局现正在建立由林业基础资料数据库等 7 个公用数据库、干部档案库等 4 个专用数据库、森林资源数据库群等9 个专业数据库组成的北京林业信息系统数据库。( 3 )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建立的《北京市农口高级人才库》、《北京郊区招商项目库》等 39 个数据库。( 4 )北京市物价信息中心建成的《“菜篮子”数据库》,包含全市 30 多个集贸市场、6大批发市场、 18 个副食品商场的粮油、肉、蛋、菜主要品种的每日或每周零售、批发价格,以及上千种烟、酒、粮菜、海鲜、调味品价格。分析与建议:虽然建库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数据库的性能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纵观北京市农口,相对农业网络来讲,数据库的数量还是很少,且数据量也远远不够,数据库的制作技术也不够先进。未来 10 年,数据库技术的改进将是农业信息技术的一个优先领域。北京市应在农业网络数据库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开发出一批具有北京市特色的能为北京农业的发展提供切实依据的数据库。4 农业多媒体制作现状与分析中国的声像媒体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起始于 1980 年。进入 90 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它将图形、图像、声音、影视等多种媒体技术综合集成,形成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多媒体技术。目前,北京市农业多媒体制作成果主要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建成的“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数据库”,它是以数字化和数据压缩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数据库,采用 MPEG--4标准对视音频进行压缩编码,用 SQL 语言建库,网上传输采用流式媒体传输(视频流)技术,检索网页用 ASP 语言和HTML 语言编写。除数据库外,该所还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农业实用技术光盘。另外,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也开发了一批农业多媒体信息系统( VCD )。这些都为多媒体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分析与建议:目前,我市的农业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及其产品开发都是刚刚起步,但由于它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象逼真、易于操作、决策得当等特点,一经面世就成为农业推广工作及科普工作的一个先进手段,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目前来讲,我市农口在多媒体制作技术方面力量还很薄弱,产品还处于较低级的阶段,制作尚欠精良,应加强这方面的科研力度和投资力度。5 农业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与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图书馆自动化的建设,为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图书馆以新型的信息存贮技术、高效的信息管理手段、以用户为主的服务模式和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以及高度的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一个必然领域。目前,北京市的农业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只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图书馆在做这项工作。针对北京农业的特点,该图书馆以现有的馆藏资源和数据库资源为基础,以农科院院域网为运行条件,实现了图书馆编目、典藏、检索、流通、统计等业务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建立起标准化馆藏资源数据库,现已完成农业、生物两大类中文图书共 8 万条数据的录入工作;在此基础上,该馆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工作,现已建成了农业电子阅览室,备有10 多台性能先进的计算机(PⅢ667),且全部接通因特网,采用 Windows NT 操作系统管理光盘塔和硬盘镜像,将光盘库、硬盘库和服务器等设备有机结合一体,建立了一套简捷快速、可扩充、高可靠性、支持局域网和 Ineternet的综合性服务网络,现已存储信息 100 多G(相当于收藏 10万字一册的图书 50万册)。分析与建议:农口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种配套设施及软件设施都还不齐备,与先进的图书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数字化图书馆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尚缺乏海量信息来支撑,数据库的内容还很不完全。建议积极投入资金,针对服务于北京农业生产的这一地域特点,建立立足于北京、立足于农业科学研究、立足于为京郊农业发展服务的拥有大批特色馆藏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的先进的数字化首都农业图书馆。6 北京市农业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现状与分析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管理及推广人员创造的一种智力资源,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农业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条件。它对农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所包含的信息容量和质量。我国早已提出,要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特别是从开发和活化农业信息资源中的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在当前网络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纸质印刷型文献改为“纸质印刷型文献+ 电子(数字化)文献 + 网络信息资源”三种文献信息并存、相互补充、相互依托的新型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农口各单位共有图书近 40 万册,期刊近 20万册,其中外文期刊 2 万册,科技成果档案千余卷,工具书 2000 余种,各类电子出版物 20余种, 网上信息资源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资源目前散布在各个单位。分析与建议:信息量虽然大,但是分布不均且杂乱无绪, 信息重复冗余度大、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生产加工没有统一规划、缺乏必要的标准,不适应现代决策体制的要求。为充分利用北京市信息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京郊农业生产服务,满足农业各级各类人员对信息的需求,建议由政府牵头,选择适当的农业图书馆或是信息中心,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收集、 分析、加工提炼、贮藏、开发利用等手段,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建设和优化,并实现数字化存贮,网络化发布,以便提高用户对农业信息的保障率。争取在两年内初步建成北京地区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载体形式多样、权威性的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方便用户检索。7 北京市农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分析目前北京市已形成了一支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为牵头单位的集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发布为一体的专业信息服务队伍。但其人员中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的高学历精兵强将却不多。分析与建议:在积极吸纳人才的同时,有的放矢地组织各种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信息技术发展形势、信息服务手段及情报调研培训,建立一支业务水平强、专业素质高的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复合型人才队伍,从而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的力度及质量。总之,北京市虽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其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急需制定统一的规范、避免低水平的项目重复建设,加强农业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以保证北京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摘自《北京农业科学》2001年第1期--------------------------------------------------------------------------------

农业信息化硕士毕业论文

在加快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的整体框架中,对土地流转及其方式的研究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发达的农村土地市场有利于拓宽农村的投融资渠道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土地信托正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国外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下面拟对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以作为我们的借鉴。 国外关于农村土地信托问题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土地信托的实现基础 信托形式的运用需要以明晰的产权界定和权利的可转让性为基础,土地信托也不例外。国外在研究土地信托问题时也离不开这样的基础。 首先,在土地产权界定方面,一开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以私有制为前提,认为只有完全的私有产权,才能促使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下的合理流转;只有土地私有制才能实现土地信托。在土地私有条件下,土地市场的建立受其他要素和商品市场变化的影响,农村非农劳动力市场的产生使得农业人力资本要素处于边际生产状态的农民放弃土地。当金融市场认可土地的担保功能时,利用土地信托将成为农业资金要素的重要来源。 但是,西方的土地产权理论演变,经历了一个从重“所有”到重“利用”的转变。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关系上,土地所有权表现为“单纯的土地所有权”;在立法上,改变了以往把土地归属放在首位的做法,开始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土地的开发;土地所有权开始逐步证券化[1]。同时,土地利用要符合宏观效率的思想逐步兴起。一些学者积极倡导社会和团体主义的土地所有权理论,以取代土地所有权绝对性理论。如德国耶林在《法律的目的论》中指出:所有权行使的目的,不应当仅仅为“个人利益”,应同时为“社会利益”。法国学者迪吉则主张“社会连带说”,认为“土地所有权并非为土地所有人之利益而存在,仅为增进人类之共同需要而赋予保有土地者之社会机能而己”。随着所谓的“现代土地问题”的产生,“个人和社会协调”的所有权思想开始出现,澳大利亚的麦克尔森(Miehaelson)指出:“所有权只是独占性的权利,而不是一个不受干涉的个人权利”。也有的学者把所有权概括为“一种排他的权利而不作为一种绝对的权利”。 西方学者还认为: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激励机制诱导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决策,并进一步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绩效。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土地产权制度,理性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映。诺斯指出:“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对于不稳定的产权,实施很差的法律,进入壁垒以及垄断性限制,利润最大化企业倾向于具有较短时间中较少的固定资本,并将倾向于较小的规模。最为有利可图的业务可能是在贸易再分配活动或黑市上。这一组合很难导向生产性的效率”[2]。 可见,西方关于土地信托的研究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的,这与中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农户只有使用权的国情不同,但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产权的一部分,明确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权仍然可以建立所谓的“有保障的产权制度”,从而作为土地流转的基础应用于土地信托。 其次,在土地的可转让性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对转型国家的调研。因为这些国家的土地产权不够明晰,使用权的转让受到诸多限制,土地无法在市场机制下合理流转,从而给完全市场机制下的土地信托形成障碍。这些研究对指导中国的农地制度改革很有启发意义。美国的罗伊·普罗斯特曼(1996)[3]通过实地调查,对中国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做了认真研究,认为土地使用权权属不充分,权能不明确。土地使用权属不充分,使土地使用权流转无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而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转移会使资源配置更有效,并刺激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投资,减少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同时还提出:“一些地方采取行政手段推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岳意定,刘志仁等:国外农村土地信托:研究现状及借鉴行规模经营,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集体组织为了便于控制农村土地,便于转为非农业用地。” 而俄罗斯讨论了农业用地可转让性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分歧:对潜在土地所有者的技术要求,对非居民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在信贷违约的情况下向抵押权人转让土地的限制,个人土地所有权的上限,土地股份及其转让的方式。该研究提出应在俄罗斯实行这样的转变:土地股份可通过购买或租赁的方式转让,而后者更为适用。一份土地股份就是一种选择权,可以被出售、购买、继承等。股份的所有者对分配土地有绝对权利。这种机制使得法人实体希望获得大面积的农业用地以累积所需数目的股份然后用于分配。研究还指出,租赁是农村地区的一种特别补充机制,所有者更偏好于租赁土地股份而非实物土地。 补充: 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土地管理改革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提出了“市场导向的耕地改革”(MLAR)计划以及自愿土地流转机制,并要求实行土地书名与登记制度,明确土地的所有权。但国外的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措施虽有一定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首先,这种土地书名与登记制度虽然大量减少了无主土地并促进了带有可转让财产权的土地的供给,但这无法保证土地产权市场的发展。因为对于追求利润的贷款者来说,所有权证明并非获得贷款的充分条件,稳定的土地收入水平才是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更有甚者,农户可能不愿意用其土地所有权作为抵押品。从而得出结论,土地所有权并不是获得使用权保障的唯一方法,应参照不同的背景和地方偏好,建立更加灵活的体系(Dwniz Baharaglu,2002)[5]。此外最近还有学者(Saturnino JR,2005)[6]以菲律宾为例,用实证方法检验了与市场导向的耕地改革以及自愿土地流转机制有关的变量,得出一个预测结果:MLAR模型用于菲律宾不仅无法促进分配改革,而且会破坏潜在的国家主导的土地改革政策。这也映证了Dwniz Baharaglu的 结论。 从国外的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信托,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土地使用权必须实现可转让,当然,在中国的特殊背景下,这种转让性的实现形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关于土地信托的目的和作用 由于西方国家土地的私有制和自由流转性,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农村土地的使用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不断从农业用地转变成非农用地。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国外很多学者对于农村土地用途的控制进行了研究,如Donald M. Mcleod等(1999)[7]就根据美国西部农村的实际提出了土地使用控制的三种方式:分区制、购买发展权、集群式发展,并建立了土地使用控制方式的选择模型。土地信托方式就是出于保护土地资源和公众利益的目的用于实 践的 。 在美国和英国,无论是局部性的、地域性的还是全国性的土地信托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非盈利组织,它和私有土地主们一同来保护他们的土地以达到保护和利用土地或者其他公众利益的目的。它们保护土地的工作对于他们所从事或者协助土地交易的社区和地域非常重要。这些交易包括土地的获取、保护、管理协定,或者其他的能够从土地上获取的实际资产的一些利益。 补充: 此后,西方学者们就对这种土地流转形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建立了各种决策模型:其中Philip J. Bacon等(2002)[8]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贝叶斯网络理论建立了一个BN模型,该模型主要是为了保证农村土地使用的可持续性。这个模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人员的观点、土地类型、土地使用的选择、成本和利益的标准。这个BN模型不是最优化模型,而是帮助专家分析有关土地的数据。该模型的使用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关于土地类型的标准和土地使用的选择,这个阶段是为了评估对现在的土地使用的满意度;第二个阶段是关于改变土地使用的成本,改变成本需要考虑风险和银行利息、管理、财产的让渡等因素,这可用一个模型来评价土地管理者改变土地使用后的满意度,即: 在成本支付期内改变的满意度=长期预期的满意度-总的改变成本/成本支付期 而Julie Ann Gustanski(1999) [9]基于伦理经济学建立了一个土地信托保护决策支持模型(ILCOS),他认为土地的使用方式是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的反映。尽管土地信托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保护土地资源,但是每一个土地信托机构都有自己的设置和地域。所以,他对伦理经济学政策模式在土地信托保护方面的整个过程给出了一个总体的概念,从而总结出土地信托的决策支持的环境模型。这个模型由5个大块组成:土地的使用和环境、社会经济、计划与获取的评估、决策制定的方法、积极的决策制定。该模型主要提出和检验了美国和英国的土地信托与保护私有土地因果关系上的模式,以开发一种可行的决策支持工具。此外,Roger Coupal和Any Seidl(2003)[10]还研究了在税收基础上的土地使用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发展农业用地和农村居住用地的相关成本及其对财政结构的影响。 追问: 请问这位大哥,标题是什么?引言是哪些?

看看以下资料能不能用的上,希望对你论文有所帮助 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人口仍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和发达国家3%左右的第一产业人口比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发布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五、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浙江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开始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不久,我国还要加入WTO。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种投入是一种软投入,以建立一套风险、预警、警戒域值及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方案或预案为主旨。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的方式要经济得多,也实惠、实用得多。可以说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信息预警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如同天气预报,原始的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对最终消费者没有多大意义,但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加工分析产生的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却更有价值,这其间通过信息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使信息在深加工过程中得以升值。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也同样如此,在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中不单要研究国内农业信息,由于我国即将加入WTO,还要研究国外信息,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农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s the trend of the world’s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key of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s well as modernization in China. 然而,农业信息化在中国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利用信息化和中国的农业优势来增强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However, it is not attached adequate importance to in China. Therefore, strategic researches on China’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make use of informat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advantage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agricultur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本文根据对国内外的农业信息化情况做出比较.阐述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不足。指出中国现今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重点阐述中国在未来几年内农业发展应该跟随的趋势。This paper draw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ituation of intern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at of extern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formulat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quo and deficiencie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and imperativeness of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nowadays, and emphatically expounds what kind of trend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follow in the next few years.

摘要: 随着全国、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电子商务工作,尤其是农村电子商务,并相继出台了专门针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农业信息化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目标,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势在必行。

关键词: 农村经济;电子商务;制度建设

1发展电子商务的宏观因素

为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释放内需潜力,增强消费信息的互通,世界各地都已经关注和注重电子商务工作作为,其不仅能够购帮助扩消费、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随着电子商务逐渐地从线上走到线下,从虚拟走到现实,网络经营同实体产品相结合的新形式,已经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阻挡的影响。电子商务优化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更带给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营销企业新的经营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对目前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升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

(1)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调结构、转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电子商务加速了农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环节及渠道的改变,是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是促进农村流通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大家知道,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就是农产品的产业链条逐步拉长,形成生产的规模化,产品的精品化,品牌的知名化,从而促使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适合现代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而电子商务正是这一趋势的加速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新抓手。这些年来,各地都把建设的重点寄希望于招商引资大项目或工业项目上,以此拉动经济增长。而本身的农业和农村却部过多的关注。但是引进资金往往后续跟不上,问题存在多,解决程序复杂,更容易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农村电子商务能在环保的前提下,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商品的互通性,为农村人思想转变及文明程度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且能确保一直伴随着农村的发展。

(2)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传统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和销售的链条较长,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环节较多,影响了流通效率,增加了流通成本。而电子商务的优势就是不需要有实体店铺性的货架、地铺位置等,不受资金的影响,可以直接同各地顾客进行沟通,销售面更广,渠道更宽,顾客更多,也减去了其中很大部分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正在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为农民解决卖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传统意义上农民只能在地头等着客商来收购农产品,渠道有限,如果没人收购或行情不好,农民往往会遭受损失,而农产品网上销售面对的则是来自全国的消费者,使农民变被动为主动,简化了供应链环节,降低了农产品交易成本,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同时,电子商务改变了农村流通方式和消费观念,增强农村消费活力。过去,留守农村的老人小孩想消费,既无能力又不便利,而今网上购物,只需在外工作或打工的子女、父母在网上确认一下,任何商品都可以迅速的送递到农村老人、小孩手中,农村居民由此真正实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购物待遇。农村消费通过电商无疑形成当今消费新的增长点。

(3)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农村电子商务解决了农民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缩短了销售途径,减少了销售成本,避免了供大于求或供大于求的不平衡情况,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是产品定价更低,产品销售更多、更广、更远,是销售者和购买者双方获益。农村电子商务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新视角,是实现强农富农的巨大机遇,是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和新模式。提高了农产品价值,真正实现助农增收。改善了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业、农业物流、农村生活品质提升、农村组织结构优化等事关“三农”的全方位课题问题。

(4)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利用互联网+下的.各种平台及途径,让农民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及信息,大大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享受到很多城市里享受到的资源,实现许多足不出户的便利,促进农村的发展,还可以引发出农村对时尚潮流、生活方式的新追求。这对于改变农村现有的相对于城市较简陋的生活状态,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加快城镇化进程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5)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创新创业的有效举措。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广,必然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带动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对接市场在家中就实现创业致富,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帮助农民充分就业。同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吸引部分农村青年的回归及部分人才的进入,有效地制止“农村空巢现象”的蔓延,农村“留守”老大难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纵观各地,不少乡村立足自身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风俗习惯等特点,利用网络出售自己的特色产品或农产品,在本地看来很一般的货物,却可以获得异地百姓的喜爱,进而获得丰厚的利润,百姓对与电子商务销售自己产品的热情空前高涨,“淘宝村、淘宝乡(镇)”不断出现“农户+公司+网络”的模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必然是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的一次深刻革命。

3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政府工作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制定电子商务斤农村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任务。提高领导对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重视,政府领导要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带头狠抓落实;要明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深入一线督促检查,协调解决问题,抓好具体工作指导协调和关键环节落实,确保事有专管人员、有明确职责、有完成时间,迅速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各项工作。

强化培训,培育人才。政府要发挥部门农村各类人才培育的优势,加强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邀请知名电商专家授课,要充分发挥电商孵化园作用,对农村党员干部、电商企业、经营农户进行技术培训,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引进优秀的电商人才,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和物质奖励,切实解决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不足的问题。电子商务正在快速的发展中,农村的经济模式也在不停地改变中,人才是关键,启用和发展电商,将极大地改变农村传统经济和产品形式,更会改变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完善配套,畅通物流体系。交通物流、邮政、供销等部门要整合利用农村现有流通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与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协同发展的物流配送服务。加强与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引进知名快递物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升级已有的物流网点及纤细平台,整合配送途径和第三方配送。大力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各主流媒体和实体广告进行宣传,讲解电商基础知识及实施过程,及时解决农民的疑问和疑虑,宣传各地发展电子商务的新经验、现做法、新企业、新产品、新渠道等。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共同营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浓厚氛围。督导调度,形成合力。要加强工作协调,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出台电子商务奖励扶持办法,用好电子商务产业专项基金,鼓励推动我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要强化督促检查,对工作进展顺利的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对进展不力地查找原因、立即整改;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机制,要将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纳入年度量质化考核体系,年终组织考核。

农业信息化论文题目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已深入到诸多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开始沉下心来,认真思考着一个问题:当各种各样针对应用的安全威胁来临之时,如何在日益增长并更为复杂的各种应用中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如何将思路创新、技术创新的破冰之计与信息安全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守好自己的那一方阵地?其实,从较为完整的经典网络安全防护模型--APPDRR中,可以看到网络安全需要的基本要素是:分析、安全策略、保护、检测、响应和恢复,针对这六个基本要素,需要重点关注安全测试评估、安全存储、主动实施防护模型与技术、网络安全事件监控、恶意代码防范与应急响应、数据备份与可生存性六项技术,及衍生而来的可信计算平台技术和网络安全管理与UTM技术的创新点。4月12日,在2007中国电子信息创新技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应急处理协调办公室主任方滨兴,畅谈了自己对这八项重点技术创新点的看法。(一) 安全测试评估技术安全是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网络安全不单是单点的安全,而是整个信息网的安全,需要从多角度进行立体防护。要知道如何防护,就要清楚安全风险来源于何处,这就需要对网络安全进行风险分析。方滨兴认为网络安全的风险分析,重点应该放在安全测试评估技术方面。它的战略目标是:掌握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测试及风险评估技术,建立完整的面向等级保护的测评流程及风险评估体系。他谈到,这一点和过去不一样,过去进行测评没有强调等级保护,就是按照以往测评的模式进行。而现在《国家信息化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网络安全测试要按照等级保护的原则进行,所以测评也需要服务于这一点。那么"安全测评"的主要创新点又是什么?方院士认为:首先,要建立适应等级保护和分级测评机制的通用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产品测评模型、方法和流程,要适应不同的级别就要有不同的测评方法,这里的分级要符合等级保护机制,重点放在通用产品方面,所谓通用产品就是要建成一个标准的流程,不能完全是一事一议,如此一来互相之间也才会有所比较;要建立统一的测评信息库和知识库,即测评要有统一的背景;制定相关的国家技术标准。其次,要建立面向大规模网络与复杂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的模型和方法;建立基于管理和技术的风险评估流程;制定定性和定量的测度指标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指标体系,只能抽象地表述,对指导意见来讲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二)安全存储系统技术在安全策略方面,方院士认为重点需要放在安全存储系统技术上。其战略目标有两点:一是要掌握海量数据的加密存储和检索技术,保障存储数据的机密性和安全访问能力。二是要掌握高可靠海量存储技术,保障海量存储系统中数据的可靠性。关于"安全存储",方院士强调:首先,采用海量(TB级)分布式数据存储设备的高性能加密与存储访问方法,并建立数据自毁机理。他谈到为海量信息进行高性能加密,虽然有加密解密的过程,但对访问影响并不明显。这其中不能忽视的是此举对算法的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该加以注意。而且一旦数据出现被非授权访问,应该产生数据自毁。其次,采用海量(TB级)存储器的高性能密文数据检索手段。需要指出的是,加密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把它无规则化,让它根本看不到规则,这才是加密。而检索就是要有规律,所以这里就要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法,如何加密对检索能够尽可能的支持,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安全强度。这就对密码算法和检索都提出来了挑战。再次,构建基于冗余的高可靠存储系统的故障监测、透明切换与处理、数据一致性保护等方面的模型与实现手段。这里高可靠的关键的还是要依赖冗余,一旦系统崩溃,还有冗余信息。最后,制定安全的数据组织方法;采用基于主动防御的存储安全技术。(三)主动实时防护模型与技术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安全大战愈演愈烈,防火墙、杀毒、入侵检测"老三样"等片面的安全防护应对方式已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方院士认为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片面的被动防护,而更要在防护的过程中强调主动实时防护模型与技术。他认为主动防护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掌握通过态势感知,风险评估、安全检测等手段对当前网络安全态势进行判断,并依据判断结果实施网络主动防御的主动安全防护体系的实现方法与技术。传统的防护一般都是入侵检测,发现问题后有所响应,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主动防护,通过态势判断,进行系统的及时调整,提高自身的安全强度。通过感知,主动地做出决策,而不是事后亡羊补牢,事后做决策。方院士在谈到主动防护时说:一是建立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主动防护的新模型、新技术和新方法;建立基于态势感知模型、风险模型的主动实时协同防护机制和方法。二是建立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特征和恶意行为特征的自动分析与提取方法;采用可组合与可变安全等级的安全防护技术。方院士进一步强调,不同的系统会有不同的需求,应该具备一定的提取能力,进而监控其特征,通过监控判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另外,如果通过检测发现恶意行为,应该对其特征进行提取,提取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监测,或在其他区域进行监测,检查同样的情况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要对这个态势进行明确的分析,而这些都需要有自动的特征提取。(四)网络安全事件监控技术监测是实现网络安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其中要重点强调的是实施,即网络安全事件监控技术。方院士认为实时监控的战略目标是:掌握保障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能力,支持多网融合下的大规模安全事件的监控与分析技术,提高网络安全危机处置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三网融合势在必行,不同网的状态下,要实现融合,这就对进行监测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监测水平需要有所提升。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关于农业问题方面论文是我们特长, 服务保障: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摘要: 随着全国、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电子商务工作,尤其是农村电子商务,并相继出台了专门针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农业信息化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目标,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势在必行。

关键词: 农村经济;电子商务;制度建设

1发展电子商务的宏观因素

为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释放内需潜力,增强消费信息的互通,世界各地都已经关注和注重电子商务工作作为,其不仅能够购帮助扩消费、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随着电子商务逐渐地从线上走到线下,从虚拟走到现实,网络经营同实体产品相结合的新形式,已经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阻挡的影响。电子商务优化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更带给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营销企业新的经营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对目前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升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

(1)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调结构、转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电子商务加速了农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环节及渠道的改变,是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是促进农村流通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大家知道,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就是农产品的产业链条逐步拉长,形成生产的规模化,产品的精品化,品牌的知名化,从而促使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适合现代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而电子商务正是这一趋势的加速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新抓手。这些年来,各地都把建设的重点寄希望于招商引资大项目或工业项目上,以此拉动经济增长。而本身的农业和农村却部过多的关注。但是引进资金往往后续跟不上,问题存在多,解决程序复杂,更容易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农村电子商务能在环保的前提下,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商品的互通性,为农村人思想转变及文明程度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且能确保一直伴随着农村的发展。

(2)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传统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和销售的链条较长,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环节较多,影响了流通效率,增加了流通成本。而电子商务的优势就是不需要有实体店铺性的货架、地铺位置等,不受资金的影响,可以直接同各地顾客进行沟通,销售面更广,渠道更宽,顾客更多,也减去了其中很大部分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正在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为农民解决卖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传统意义上农民只能在地头等着客商来收购农产品,渠道有限,如果没人收购或行情不好,农民往往会遭受损失,而农产品网上销售面对的则是来自全国的消费者,使农民变被动为主动,简化了供应链环节,降低了农产品交易成本,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同时,电子商务改变了农村流通方式和消费观念,增强农村消费活力。过去,留守农村的老人小孩想消费,既无能力又不便利,而今网上购物,只需在外工作或打工的子女、父母在网上确认一下,任何商品都可以迅速的送递到农村老人、小孩手中,农村居民由此真正实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购物待遇。农村消费通过电商无疑形成当今消费新的增长点。

(3)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农村电子商务解决了农民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缩短了销售途径,减少了销售成本,避免了供大于求或供大于求的不平衡情况,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是产品定价更低,产品销售更多、更广、更远,是销售者和购买者双方获益。农村电子商务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新视角,是实现强农富农的巨大机遇,是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和新模式。提高了农产品价值,真正实现助农增收。改善了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业、农业物流、农村生活品质提升、农村组织结构优化等事关“三农”的全方位课题问题。

(4)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利用互联网+下的.各种平台及途径,让农民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及信息,大大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享受到很多城市里享受到的资源,实现许多足不出户的便利,促进农村的发展,还可以引发出农村对时尚潮流、生活方式的新追求。这对于改变农村现有的相对于城市较简陋的生活状态,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加快城镇化进程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5)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创新创业的有效举措。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广,必然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带动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对接市场在家中就实现创业致富,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帮助农民充分就业。同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吸引部分农村青年的回归及部分人才的进入,有效地制止“农村空巢现象”的蔓延,农村“留守”老大难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纵观各地,不少乡村立足自身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风俗习惯等特点,利用网络出售自己的特色产品或农产品,在本地看来很一般的货物,却可以获得异地百姓的喜爱,进而获得丰厚的利润,百姓对与电子商务销售自己产品的热情空前高涨,“淘宝村、淘宝乡(镇)”不断出现“农户+公司+网络”的模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必然是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的一次深刻革命。

3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政府工作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制定电子商务斤农村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任务。提高领导对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重视,政府领导要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带头狠抓落实;要明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深入一线督促检查,协调解决问题,抓好具体工作指导协调和关键环节落实,确保事有专管人员、有明确职责、有完成时间,迅速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各项工作。

强化培训,培育人才。政府要发挥部门农村各类人才培育的优势,加强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邀请知名电商专家授课,要充分发挥电商孵化园作用,对农村党员干部、电商企业、经营农户进行技术培训,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引进优秀的电商人才,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和物质奖励,切实解决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不足的问题。电子商务正在快速的发展中,农村的经济模式也在不停地改变中,人才是关键,启用和发展电商,将极大地改变农村传统经济和产品形式,更会改变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完善配套,畅通物流体系。交通物流、邮政、供销等部门要整合利用农村现有流通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与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协同发展的物流配送服务。加强与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引进知名快递物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升级已有的物流网点及纤细平台,整合配送途径和第三方配送。大力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各主流媒体和实体广告进行宣传,讲解电商基础知识及实施过程,及时解决农民的疑问和疑虑,宣传各地发展电子商务的新经验、现做法、新企业、新产品、新渠道等。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共同营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浓厚氛围。督导调度,形成合力。要加强工作协调,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出台电子商务奖励扶持办法,用好电子商务产业专项基金,鼓励推动我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要强化督促检查,对工作进展顺利的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对进展不力地查找原因、立即整改;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机制,要将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纳入年度量质化考核体系,年终组织考核。

在加快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的整体框架中,对土地流转及其方式的研究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发达的农村土地市场有利于拓宽农村的投融资渠道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土地信托正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国外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下面拟对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以作为我们的借鉴。 国外关于农村土地信托问题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土地信托的实现基础 信托形式的运用需要以明晰的产权界定和权利的可转让性为基础,土地信托也不例外。国外在研究土地信托问题时也离不开这样的基础。 首先,在土地产权界定方面,一开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以私有制为前提,认为只有完全的私有产权,才能促使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下的合理流转;只有土地私有制才能实现土地信托。在土地私有条件下,土地市场的建立受其他要素和商品市场变化的影响,农村非农劳动力市场的产生使得农业人力资本要素处于边际生产状态的农民放弃土地。当金融市场认可土地的担保功能时,利用土地信托将成为农业资金要素的重要来源。 但是,西方的土地产权理论演变,经历了一个从重“所有”到重“利用”的转变。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关系上,土地所有权表现为“单纯的土地所有权”;在立法上,改变了以往把土地归属放在首位的做法,开始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土地的开发;土地所有权开始逐步证券化[1]。同时,土地利用要符合宏观效率的思想逐步兴起。一些学者积极倡导社会和团体主义的土地所有权理论,以取代土地所有权绝对性理论。如德国耶林在《法律的目的论》中指出:所有权行使的目的,不应当仅仅为“个人利益”,应同时为“社会利益”。法国学者迪吉则主张“社会连带说”,认为“土地所有权并非为土地所有人之利益而存在,仅为增进人类之共同需要而赋予保有土地者之社会机能而己”。随着所谓的“现代土地问题”的产生,“个人和社会协调”的所有权思想开始出现,澳大利亚的麦克尔森(Miehaelson)指出:“所有权只是独占性的权利,而不是一个不受干涉的个人权利”。也有的学者把所有权概括为“一种排他的权利而不作为一种绝对的权利”。 西方学者还认为: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激励机制诱导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决策,并进一步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绩效。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土地产权制度,理性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映。诺斯指出:“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对于不稳定的产权,实施很差的法律,进入壁垒以及垄断性限制,利润最大化企业倾向于具有较短时间中较少的固定资本,并将倾向于较小的规模。最为有利可图的业务可能是在贸易再分配活动或黑市上。这一组合很难导向生产性的效率”[2]。 可见,西方关于土地信托的研究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的,这与中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农户只有使用权的国情不同,但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产权的一部分,明确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权仍然可以建立所谓的“有保障的产权制度”,从而作为土地流转的基础应用于土地信托。 其次,在土地的可转让性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对转型国家的调研。因为这些国家的土地产权不够明晰,使用权的转让受到诸多限制,土地无法在市场机制下合理流转,从而给完全市场机制下的土地信托形成障碍。这些研究对指导中国的农地制度改革很有启发意义。美国的罗伊·普罗斯特曼(1996)[3]通过实地调查,对中国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做了认真研究,认为土地使用权权属不充分,权能不明确。土地使用权属不充分,使土地使用权流转无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而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转移会使资源配置更有效,并刺激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投资,减少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同时还提出:“一些地方采取行政手段推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岳意定,刘志仁等:国外农村土地信托:研究现状及借鉴行规模经营,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集体组织为了便于控制农村土地,便于转为非农业用地。” 而俄罗斯讨论了农业用地可转让性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分歧:对潜在土地所有者的技术要求,对非居民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在信贷违约的情况下向抵押权人转让土地的限制,个人土地所有权的上限,土地股份及其转让的方式。该研究提出应在俄罗斯实行这样的转变:土地股份可通过购买或租赁的方式转让,而后者更为适用。一份土地股份就是一种选择权,可以被出售、购买、继承等。股份的所有者对分配土地有绝对权利。这种机制使得法人实体希望获得大面积的农业用地以累积所需数目的股份然后用于分配。研究还指出,租赁是农村地区的一种特别补充机制,所有者更偏好于租赁土地股份而非实物土地。 补充: 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土地管理改革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提出了“市场导向的耕地改革”(MLAR)计划以及自愿土地流转机制,并要求实行土地书名与登记制度,明确土地的所有权。但国外的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措施虽有一定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首先,这种土地书名与登记制度虽然大量减少了无主土地并促进了带有可转让财产权的土地的供给,但这无法保证土地产权市场的发展。因为对于追求利润的贷款者来说,所有权证明并非获得贷款的充分条件,稳定的土地收入水平才是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更有甚者,农户可能不愿意用其土地所有权作为抵押品。从而得出结论,土地所有权并不是获得使用权保障的唯一方法,应参照不同的背景和地方偏好,建立更加灵活的体系(Dwniz Baharaglu,2002)[5]。此外最近还有学者(Saturnino JR,2005)[6]以菲律宾为例,用实证方法检验了与市场导向的耕地改革以及自愿土地流转机制有关的变量,得出一个预测结果:MLAR模型用于菲律宾不仅无法促进分配改革,而且会破坏潜在的国家主导的土地改革政策。这也映证了Dwniz Baharaglu的 结论。 从国外的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信托,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土地使用权必须实现可转让,当然,在中国的特殊背景下,这种转让性的实现形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关于土地信托的目的和作用 由于西方国家土地的私有制和自由流转性,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农村土地的使用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不断从农业用地转变成非农用地。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国外很多学者对于农村土地用途的控制进行了研究,如Donald M. Mcleod等(1999)[7]就根据美国西部农村的实际提出了土地使用控制的三种方式:分区制、购买发展权、集群式发展,并建立了土地使用控制方式的选择模型。土地信托方式就是出于保护土地资源和公众利益的目的用于实 践的 。 在美国和英国,无论是局部性的、地域性的还是全国性的土地信托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非盈利组织,它和私有土地主们一同来保护他们的土地以达到保护和利用土地或者其他公众利益的目的。它们保护土地的工作对于他们所从事或者协助土地交易的社区和地域非常重要。这些交易包括土地的获取、保护、管理协定,或者其他的能够从土地上获取的实际资产的一些利益。 补充: 此后,西方学者们就对这种土地流转形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建立了各种决策模型:其中Philip J. Bacon等(2002)[8]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贝叶斯网络理论建立了一个BN模型,该模型主要是为了保证农村土地使用的可持续性。这个模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人员的观点、土地类型、土地使用的选择、成本和利益的标准。这个BN模型不是最优化模型,而是帮助专家分析有关土地的数据。该模型的使用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关于土地类型的标准和土地使用的选择,这个阶段是为了评估对现在的土地使用的满意度;第二个阶段是关于改变土地使用的成本,改变成本需要考虑风险和银行利息、管理、财产的让渡等因素,这可用一个模型来评价土地管理者改变土地使用后的满意度,即: 在成本支付期内改变的满意度=长期预期的满意度-总的改变成本/成本支付期 而Julie Ann Gustanski(1999) [9]基于伦理经济学建立了一个土地信托保护决策支持模型(ILCOS),他认为土地的使用方式是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的反映。尽管土地信托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保护土地资源,但是每一个土地信托机构都有自己的设置和地域。所以,他对伦理经济学政策模式在土地信托保护方面的整个过程给出了一个总体的概念,从而总结出土地信托的决策支持的环境模型。这个模型由5个大块组成:土地的使用和环境、社会经济、计划与获取的评估、决策制定的方法、积极的决策制定。该模型主要提出和检验了美国和英国的土地信托与保护私有土地因果关系上的模式,以开发一种可行的决策支持工具。此外,Roger Coupal和Any Seidl(2003)[10]还研究了在税收基础上的土地使用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发展农业用地和农村居住用地的相关成本及其对财政结构的影响。 追问: 请问这位大哥,标题是什么?引言是哪些?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促进各个时期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农业技术推广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业技术推广论文3000字篇1 浅谈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摘 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科技支撑,传统的农业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需要服务于现代农业,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分析,探讨一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随着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对农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动农村实现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中国农业技术上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早在1982年,国家就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列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健全了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心,以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农业技术推广为粮食产量连续迈上新台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了进一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2009年以来,国家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技术推广机构也逐渐增加,普遍提升了技术员的能力,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心,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社科技术示范户为辐射点的推广体系,对农业技术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并且建立了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的载体。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产业,所以着力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发展农业的重点,通过灵活多样的推广方式,例如科技示范区、科技下乡活动等等,取得明显的成果,定期对农业技术实行咨询讲解与培训,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完善,但是仍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广体系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求的是完整性,紧密衔接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但是由于整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组成的部门主体是不连贯的,由此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联结机制。在基层没有能够建立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没能够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到技术推广体系之中,客观上也存在着不连贯和不完整的问题。 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效率还需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客观上存在着政府主导的计划性和指导性的性质,并不能够做到及时跟进农业发展状况,存在着农业技术的供应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往往农业技术的推广完成是任务性和目的性的,与农民、农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还存在着不吻合的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是部分农民的科技意识仍然不强。部分农民对于科学性的技术知识意识淡薄,忽略了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大多数年轻的农业人口改变了自身的环境,选择非农业或他乡谋生,剩余部分的劳动力在文化科技素质方面不高,导致其对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应有的认识。 3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农业创新与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套实际可行的推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有效的推广管理体制和多样的运行机制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迅速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科学性、完整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现代农业的体系保障。 强化农民农业知识以及科技教育的专业培训 农民是接受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所以有关农业技术的科技教育是提高农民技术应用能力的前提,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适应性,只有将农民对农业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行提高,才可使其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更新速度,理解农业向产业化改变的经营要求,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应加入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的模块,培训内容包括农业的科技知识、教育知识等等。 不断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变革和创新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促进体系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整性,在现已实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把省、市级的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机构到推广体系之中,形成紧密衔接的有机整体,强化科技力量支撑。加大对村级农民技术员的政策待遇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对有科技推广能力和科技带动作用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省市级示范社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政策扶持力度,将其纳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走多元化体系建设这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实现体系的完整性。要将信息化服务纳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之中,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改变当前主要是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优化农业资产及综合性服务方向发展。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实现农业技术的供应与需求有机结合,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深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农民群众之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涉农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实时关注农业的动态,并对其进行分析,合理合适合需地确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开展农业技术进行推广活动,满足农民的需要。响应国家“以贡献求发展”的号召,促进农业技术的交流,将新型的科研成果及时注入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农业大学生产力;分析制约农业技术发展的因素,尽快提出解决措施同时进行实际运用,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现代农业。 4 结束语 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探讨,对于农业的发展是起到促进作用的,农业技术推广是依据农业发展现状提出的解决办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参考文献: [1] 郭庆海.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论纲[J],农业经济,2001(03). [2] 黄天柱.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J],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06). [3] 路立平.吉林省农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11(09). 农业技术推广论文3000字篇2 浅析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摘 要】世界各地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正向高科技、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新形势,本文分析了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并结合某地实际情况,提出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涉农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探索出一条具有某地郊区型现代农业特色设施农业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 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1.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 层的原始温室。 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亩,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2.加快某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 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各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每年要有选 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 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在某地市的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下,有计 划、有组织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项目确定后,各级财政都应拨付一 定经费,由市里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集中应用的新技术或配套技术。 开展以入户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户、养殖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 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名技术指导员一般要联系20个示范户。在生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指导单位、技术 指导员、示范户四者之间要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加强检查与考核。对表现突出的技术指导员和带动作用 明显的种养户给予奖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技推广网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相对于单个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息采集、技术采用、市场开拓三个方面有明显优势;相对于政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集体进入市场的载体,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组织载体,在带领农民开拓市场方面有较为准确的切入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设施农业种养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 农业教科研机构与技术市场的推广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及在杭科研机构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经常会把某地一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实践环节。这样双方就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机 制,一方提供实践基地、另一方派出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到生产基地蹲点,参与技术开发、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技术推广活动。在农科教结合中,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科技力量,是科教兴农的重要环节。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始终坚持为5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特别是适用技术培训更有针对性,把培训农民与技术推广紧密联系起来,农技推广、科研、教育等部门应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浙江农林大学、 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具有商品属性的物化类和部分易控制技术成果,虽然进入市场,但由于农业成果的生态区域性、不稳定性、时效性、时序性等特点,对价格的确定、风险的界定、权限的规定等问题,决定了推广技术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必须制定细致的规范,加强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 总之,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 推广系统、用户系统、研究和管理系统等。在某地郊区型现代农业建 设过程中,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要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 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高校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 构、涉农企业及民间推广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 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8. [2]张英,徐建华,李万良.无土栽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农业展望出版社,2008,4. 猜你喜欢: 1. 浅谈农业推广毕业论文范文 2. 农业经济方面论文3000字 3.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范文 4.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5.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