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审美经验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4:43:59

审美经验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审美趣味艺术教育论文

1扩大教学范围,将启发式教学应用于日常的教学中

在做好现有教学科目教育的基础上,扩大教学范围,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艺术设计行业的新知识,不断更新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注重当下有关艺术设计信息的收集。高职类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改变长期只注重专业技能教授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以及身边事物的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美的瞬间,启发学生用艺术的视角看世界。发现客观的美,并将发现的客观的美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去,形成带有自己主观意识的美。针对学生接受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机会比较少的情况。要适当地增加欣赏课。主要目的是通过欣赏分析国内外优秀作品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品位。辩证的了解世界设计中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把握美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从前人的身上总结经验,吸收借鉴前人留下的美学思想。去糟取精。通过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逐渐的培养出具有个人主义的审美趣味、鉴赏力以及创造力等等。

2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现在是属于信息化的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也要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开放性。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获得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电脑作业开始成为艺术设计新的创作阵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的教育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根据市场环境的改变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现在的设计行业,大量的作品如出一辙,这跟在平日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关。创造力是设计师的钥匙。失去创造力的设计师就好比没有了刨刀的木匠,一切的工作都不能继续下去。世界上一切的美都是创造出来的,一个好的艺术设计培养计划中不只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强化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人文关怀中的审美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人生价值以及生活追求和对人的关切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不只是要有能发现美的技能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那种学生自成一体的美学理念中也要有在人文中柔化的美。这种美表现在设计作品中深厚的文学底蕴上和设计者本省的道德修养中。现如今的人文精神仿佛处于失落世界之中,尤其是现在的艺术包装设计师为追逐高额的利润而提供过度浮华的包装方案。这与学校艺术教育部不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很大的关系。使得学生在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上也具有“审美品位”。这样的艺术教育才算是真正完整的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教学思想的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化教学迅速发展。这在改变了传统学习方法和讲授方式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老师如何利用信息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在纷杂繁复的信息中汲取必要有用的知识。是现代教学面临的又一次大改革。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课题设计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吸收真正的美学知识,塑造正确的人文理念。深刻地认识到审美并不只是了解美,还要创造美并且道德也要美。如何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也是现代高职艺术教育中将要研究的新重点。

5结语

教育是一切的基础。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之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水平有所匮乏。鉴于这种情况,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习到如何变美的思想以及将美融入其作品的创作中去。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因材施教,通过不同方式的启发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素养。将技能训练和艺术作品的创造相融合,并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审美的本质: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活动是以审美需要和动机为动力,以审美经验为基础的欣赏和创作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审美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美术也从单纯的观赏进一步走向实用、贴近生活。在初中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初中美术教育的核心,初中美术教育如果不突出审美能力的培养似乎已失去了价值。但在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同时更加要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结合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形象思维的创作活动,使学生积极的想,主动的想,培养勇于探求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从教六年,在教育实践中,曾尝试着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教学。顿感效果颇佳,特在此文点露浅显之见,与广大同行探讨。 一、针对性练习促使学生动手创造。 所谓针对性的练习,即学即所用。把理论知识转化生活使用技能的一种尝试,把抽象的理论转化形象的创造思维的一种形式。初中美术教材中收编了大量美术理论知识,又概括了以理论为基础的实用制作,如初一的图案基础,初二的装潢美术设计,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式的内容,教师只有掌握教学大纲,因材施教,布置针对性的作业和练习,使学生能够塑造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应该说每位学生都有隐藏性的天赋,只有表现不一罢了。要挖掘他们的表现力,只有通过教师引导,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创造欲和表现欲,对于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自然也有满足感,从而在学习上带来很大的信心,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初中美术工艺课中选择里几例针对性练习,对于增强课堂气氛和学生自我创造力有不小的作用。如在初二册的广告课中,我选用了熟悉的“百事可乐”、“百威啤酒”等广告,让学生体会其创意,分析广告内涵,运用讨论形式,你一言,我一语,唤起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初二的标志课中,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传授外,我还运用大量的熟悉的标志让学生自己体会其形式和设计寓意,从而在自己的设计创作中得以应用,在练习中我特地选择了本校下一届的校运会标志设计的征集,这样学生设计创作目的明确,同时也加深了设计的好奇心理,即教育了学生热爱学校的主人翁的思想情感,又乐于大胆的创造和动手的实践性。在学生心目中跃跃欲试,都想自己的作品得到价值的体现。这样,越是学生熟悉的,喜欢的事物,学生越能积极的参与,不仅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而且还将自己的热情展现与作品之中。所以我觉得针对性的练习在初中的美术教学中,不光能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重视学生,在写生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课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写生虽说是专业美术的基础训练,但艺术的创作往往都来源于生活,是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的体现,写生也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并由此而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让中学生进行写生练习,首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他们对走出室外充满好奇心理,对自然的亲身感受远高于对书本范例的感受。不少学生还存在描绘大自然的想法。其实这一切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情趣的感受力。其次,出外写生也有助于学生感受自然,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因为创造思维的萌发,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情,多感才能多知,根据学生主观感受,表现情趣,来加强艺术感染力。虽然,外面的景色也是司空见怪的,但此时却不然,他们带着目的走向室外,较系统地、较理性地来认识客观事物,反而使学生有一种由然而生的爱意,原来自己的家乡是多么的美,他们对自然能产生的爱就会在画笔与颜色中得到宣泄,不管画出来的作品如何,可也是学生感情的投入,特别在色彩选择上经过深思熟虑而创造出来,单从这点上看来写生课既让学生接受到一定的感情教育,又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在教室里是很难体现出来的,这给学生以最大的表现空间,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来客观的体会写生物体。再次,写生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智力的核心。美术教育在此方面功能独具,而作为其形式之一的写生活动,在促进思维发展向的作用不容低估。通过学生对写生对象的理解,用过对复杂的多体组合物之间的比较,培养鉴别能力,树立层次、空间、节奏等观念,使产生逐步掌握形象特征,使他们闭着眼睛也能感觉物体的形支体。如树的结构,景物的空间关系,色彩关系等。从而使他们在物的认识上更深了一层次,在一定的程度上我觉得审美能力就有所提高了。这样为他们的创造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审美的特征: 实用艺术是指与人们物质生活、生产劳动有直接关系的艺术门类。 一、工艺美术 1.定义:指创作者按照美的规律设计,通过工艺手段对物质材料加工, 制作出装饰环境、美化生活的物品的造型艺术。 如:实用工艺——陶瓷、金属、塑料制品等 特殊工艺——玉雕、牙雕、装饰壁挂、漆器银器、珐琅刺绣等。(相关的工艺品的图片) 2.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1)充分利用物质材料的自然美质(玛瑙雕《虾盘》) (2)独特精湛的技巧、工艺《核舟记》 (3)悠长、突出的装饰意味(民间剪纸) 二、建筑艺术 画面:中国古代建筑、现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现代建筑说明建筑艺术的外形、内部结构、门窗造型、色彩藻饰、布局位置的特点及其承载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1.丰富的造型语言(哥特式教堂、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 2.特定的环境要求——自然环境和社会氛围(中山陵全景) 3.深邃的象征表现力 (1)象征手法: 具象的象征手法——“一池三岛” 抽象的象征手法——基督教建筑 两种手法合一——天坛 (2)象征的含义 A.时代精神的象征(欧洲古代至现代建筑的代表作) B.民族文化的积淀(中国建筑的艺术性格——温柔敦厚) C.个人情感的表现(瑞士的朗香教堂) 上一页下一页 我们从远古时代的洞窟中所发现的岩壁画,到历代不同时期所创作出的不同类型和风格形成的画作媒体,以及到现今的广告海报和前卫的数字化视觉媒体等知悉——“艺术”本身都随着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社会科技的演进而有所改变,并不断借着“艺术家”来诠释和展现各种不同的艺术类型、题材和媒体的创作力。Z0dH 艺术与设计在它们产生起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艺术讲求个性的体现而设计在于大众,设计的构思来自生活而其作品又服务与众人。现代设计在艺术性和实用性上和以前的设计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变化,而与其他艺术艺术作品的发展和变化不同,设计的发展不仅和人们哲学观念有关,而且它还一直是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r*$W 今天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革命,许多在“传统艺术”作品中展现的技法和效果,已陆续被电脑技术突破和革新,并成功地一一在“数字化艺术家”的“电脑画布”上呈现。今天我们展开一页页的艺术发展史,从远古的石窟岩壁上所勾勒出的人类生活形状,以致到了现今人们利用电脑描绘出的图象形状,都同样是展现出多样“视觉艺术”的风貌。假若世界上真的是只有“艺术家”而没有艺术,而“艺术家”借着其媒介的表现技法,用构图、线条、色彩、声音或文字等表现形式将自己的美学、情感和理念的内涵,通过艺术的活动来传递给具有共同经验的共鸣者,就可称之为“艺术”的话,那么21世纪的设计家和其他艺术家们运用着“电脑绘画”技术作为媒介的表现技法,可称为艺术的革新。可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同一切新事物一样受到某些缺乏创新精神的人的反对和唾弃。但是今天不管我们是不是接受这一艺术革新,它已经深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也将是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1H 设计的发展历史十分漫长,考古材料证明,实用工艺设计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的彩陶至今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例如马家窑出土的一件尖底瓶,瓶上画有四方连续的旋纹,给人一种流动的韵律感。尖底瓶这种造型不但美观,而且实用,它这样上重下轻是为了便于倾斜取水。可见,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就已经把实用和审美统一到实用工艺品的制造之中qnccHl 显然,任何实用设计首先都应当具有实用性,如建筑应使人们在居住时感到舒适方便,实用工艺品应使人们在使用时感到称心如意等。设计的实用性应当符合人类不同实际活动的需要。如建筑从整体上看,其主要功能是避风避雨,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又具有不同的用途和功能。在设计中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的连系在一起,但应以实用为主, 审美从属于实用,服从于实用。如陶瓷茶具、酒具,以及竹编篮子、筐子等,都首先应当让人感到方便适用,然后才谈得上漂亮美观。因此,实用工艺品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常常都是首先考虑到使用效果,根据实用特点来进行艺术处理与美化装饰。这方面,我国古代的一些优秀工艺品堪称典范,例如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长信宫灯”,既是一件新颖独特的青铜工艺品,又是一件方便适用的生活用品。设计还和生产技术具有紧密的联系,物质材料对实用艺术有直接的制约和影响。建筑材料从木石砖瓦到钢筋水泥,不仅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和施工,而且直接影响到建筑美学思想的变化。不仅如此,设计的实用性还往往要考虑产品的用料、费时、加工和成本等经济方面的问题,尽量作到省工省料和降低成本,使其具有较低的消耗和较高等使用价值。FQa 与此同时,实用艺术又应当具有审美性,即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由于实用艺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所以它几乎每日、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审美作用,给人们以美的感受,从而在实用的前提下兼有审美的功能,达到物质与精神统一。例如,我国数量众多的古代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名胜风景区的精华,使人们在游览观赏时,不但能够欣赏到自然风光之美,还能领略到传统艺术之美,并进而获得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8v'#fE 因此,实用艺术中,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应当是有机统一的。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性反过来也是可以增强实用性。所以,实用性和审美性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它们构成了实用艺术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性在实用艺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实用艺术美的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迫切。如室内装饰布置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地面装饰、墙面装饰,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乃至摆设的壁挂、字画、观赏工艺品等,都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up 现代设计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还十分缓慢,中国设计与某些设计大国的设计作品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科技还并不发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设计师在哲学休养上还存在十分巨大的差距。O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同样对立统一的规律也适用于现代设计这一艺术领域,也揭示了现代设计多媒体化、数字化的趋势。近年来在我国电脑设计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也是我国设计界在认识上有了长足进步,正所谓新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N:}Zvg 没有纯粹的艺术,同样也没有纯粹的哲学,哲学总是某时代的意识和人生之诗的精华,可以抽象而高远,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它是自己的人生,所以总与自己时代的伦理、科学和艺术有深刻的瓜葛和牵连。哲学总包涵、包括或代表着自己时代的科学主流中的某些东西,是这些东西的升华或抽象。正如笛卡儿哲学与当时的数学、洛克与心理学、康德与牛顿、黑格尔与当时科学中的进化观念、现代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一样,美的哲学亦复如此。正如现代设计这一艺术形式同样与现代科技密不可分,形成了高科技化的发展方向。l-*$v8 实用工艺品设计是现代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实用工艺品,顾名思义首先应当考虑具有实用性,美学的审美性应当寓于实用性之中。因此在设计创作时,都应当围绕着实际使用的要求来考虑和设计,从材料的选择、外部造型、色彩装饰等多方面,都要结合实用要求来考虑艺术处理和加工等问题。甚至设计作为观赏用的特种工艺品也不例外,因为它们同样具有实用目的,即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所以也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到适应环境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用工艺品应当适用、经济、美观。就是要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审美的功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不仅希望日常生活用品坚固适用,而且希望这些用品精致美观,甚至把美观放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所以,未来设计的范围和领域正在不断扩大。工业设计将技术和艺术统一起来,努力使各项产品都达到适用、经济、美观的要求。Yv 纯艺术和设计在所要达到的目的上是统一的,纯艺术是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把他的生活经验用某种艺术形式展现给艺术欣赏者。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给人以精神上的美感,使观众感受到艺术家的心声。而设计艺术是设计者通过对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结合美学因素而创作的,它给人们带来实用和美观结合的产品,给使用者带来愉悦。然而它们在所运用的原理和工作的方式上又是对立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实用性原理,其次才考虑美学的因素,所谓设计出的作品可以是不美的但一定要是有用的。而研究纯艺术的艺术家们可以不考虑作品的实用性而专门研究美学因素和个人风格,它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抽象的,设计作品却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内容。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明白自己的作品中实用性和美观性的主次,了解自己创作的目的。(+L 了解了艺术和设计的对立和统一后,我们就应该学习运用这一特质好好为我们的设计创作服务,避免在设计过程中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纯艺术可以脱离科技而继续存在,远古时代的洞窟中所发现的岩壁画在今天看来一样是十分的具有美学价值,而把远古时代的洞窟作为居室设计的话我想没有那些现代人愿意居住在里面。所以我们必须分清设计和纯艺术的界限,艺术就是艺术、设计就是设计。我们学习的是设计,设计也将是我们未来的职业,所以如何把美学运用在设计作品中现在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lBm N; 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的共同特质,如何解决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事艺术的人解决了艺术在形式和内容的矛盾就可以成为杰出的艺术家;设计师解决了实用和美学的矛盾就可以成为伟大的设计家。在实用中创造美,运用现代和未来一切可以运用的科技来美化人们的生活必将是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 艺术需要哲学,设计更需要哲学,不懂哲学的艺术家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不懂哲学的设计师更不是真正的设计师。对于我们学习设计的人就更需要学习哲学, 运用可以运用的科技来美化人们的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家.

初中美术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近十来年,中国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 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涉及面之广大、体系之完备(大纲、课程、教材等) 让人感到欣慰。然而,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的美术教育比较起来虽各有优劣,但综合权衡起来,又不得不承 认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想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从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来看。 德国巴伐利亚州(1985年颁布)小学美术教育目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自由绘画的机会,激发他们丰 富的想象力;使儿童在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得到快乐,发展他们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教师应指导儿童有意识地注 意和观察,在熟悉制作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表现能力(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参观教堂 和博物馆,使儿童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艺术品;使儿童在年度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装饰布置和多种形式的游戏 表演。 日本文部省(1980年实施)新订的小学美术学习指导精神(目的任务):①培养具有完美人性的孩子 ;②培养儿童热爱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情操;③努力发掘每一个儿童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智能和技能;④造就轻松 、活泼、充实的校园生活气氛;⑤在尊重普遍道德原则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教育;⑥精选 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⑦各校谋求更加具有弹性的教育,即根据各地区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贴切可行、 各具创意的教育方式。 我国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①小学美术课应使学生掌握 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②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 、意志的培养;③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大纲制定的教学目的来看,德国、日本的美术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 调个性形成,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 面谐调的人,将生活乐趣、艺术实践、社会服务三者统一。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除了讲究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外 ,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特别考虑政治前提下的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育。这说明中国在小学美术 教育立足民族的基础和本国国情,正在逐步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方向转换。 二、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 德国、日本普遍重视美术,小学美术课时安排每周2—4小时,多于我国小学美术每周2课时(不能保证 )的安排,从时间上保证了孩子们的学习。美术科在学校教育中与语言、数学等其它学科具有完全等同的地位 。绘画、立体制作和生活用品制作占有很大比例。德国还把舞台表演与布置(综合艺术)纳入艺术造型艺术进 行学习。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广泛,德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只有以大纲形式印发的教学建议,低年级不单独 开设美术课,内容的选择几乎由美术教学全国规划。日本虽有美术教科书,也体现出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教学内容做到以提示、启发、引导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实践、创造能力。以小学一年级为例, 摘录如下: 德国巴伐利亚州:①学习内容——用彩色铅笔或粉笔进行绘画(儿童遇到的人和物);学习目的——激发 想象创造。题目的例子——我和我的圆锥形纸袋(德国风俗,新生入校第一天每人带一个彩色圆锥纸袋);我 喜欢的人;我们的街道;30号的孩子们;有两个鼻子的女巫;山谷中旅行遇到了侏儒;修长的汉斯;肥胖的 迪思。题目举例——“这样一个女巫”的教学,首先朗读或讲述,接用一个布袋木偶进行表演;儿童自己设想 各种女巫,如天气女巫,并描绘出她们的外表;尔后儿童绘画;最后共同观看完成的图画。 除以上内容外,还有②舞台的景象;③用管状颜料印花;④用水彩色绘画的基本常识;⑤填色画;⑥观看 图画等。 日本的低年级美术教学内容则包括:造型性的游戏(玩砂、化妆等)、绘画立体(泥塑、纸模型等)表现 、制作使用物品和观赏作品。教科书很少介绍作画和制作的必要知识,而是以学生们的作业(作品)再配上简 短生动的文字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想象、创造。课题有:《画相扑》、《买果汁》、《到了花之国》、《 贺卡》、《请柬》等等。 我国一年级美术教学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有基本形状和色彩的认识;画出生活中与此形相似的某 些事物,如方的手绢、圆的气球和三角形的小旗、制作拉花、小彩旗、泥塑小动物等。有些省编教材,像湖南 新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美术第一册还有撕贴、折剪等乡土美术内容。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受大纲指导, 考虑得很完善、很周全,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国外,但在美术课时的安排上归类为“小三门”(音、体、美)之 末,绝大多数学校(特别是乡村小学)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我国的小学美术还只能是起调节语、数主科的 间歇课,课程设置和实施与大纲教科书形成一定反差。中国的基础美术教育还需从教学的条件上来保证贯彻落 实。 三、从教学的条件上来看。 德国、日本属于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有能力多途径支持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上充分体现出来。德 、日两国各学校均有专门的劳动、美术教学。教学设施相当完备,除了必需的绘画工具材料外,还有各种木工 、美工造型机械的工具,便于学生制作不同材质的工艺物品,各种标本、写生教具一应俱全,让学生按需所取 ,潜心投入美术的学习之中。有些学校的美术教学条件是中国专业画家都无法相比的。两个国家的教师工作都 很忙,地位也很高,教师必须取得相应较高的职业文凭和执照才能当一名美术教师。多数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校 外环境都注意艺术的影响,学生能够经常去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参观、欣赏品位较高的美术作品。 中国的经济起步迟,教育的投入很少,相比德、日的教学条件就显得寒酸。大、中城市的小学美术教学条 件很不健全,师资素质较低,缺少场地和设备,加之对学校美术课程的不够重视,中国小学美术以素质培养为 主导的教学还显得很薄弱。 四、从课程教学形式来看。 德日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式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各 得其乐,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师是活动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只在学生 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帮助他们,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采取的严谨的准备,一环一环进行教学程序,追求课堂的主动性,以保证完成 教学任务,主要还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吸收。听课看课都讲究形式,实际效果如何是不管的。 很多优秀的课,都只是以形式丰富多彩,像唱戏式的用上很多道具来评定的,讲得细、讲得全、讲得稳,就是 好。课堂授课还受到很多局限,教者费心,学者费力。 课堂授课的开放与束缚、灵活与机械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近期目的来说,中国的 基础教学好,而长远来说,各种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就显得比外国学生差些,不少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学 生并不是掌握了创造性的学习方法,而是通过大量的加强补习或“勤学苦练”来取得的,造成了有些学生高分 低能、动手能力差的状况。德、日学生就显得有魄力、有能力、有闯劲。 五、从教学效果来看。 德、日美术教育以全国的重视和有利的条件,保证了美术教育以至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实施,学生整体艺术 素质要比我国的高,以至于所有国民对工作、对生活的艺术品位都显得高雅、文明,对工作对事业也就求新、 求异、讲究创造性。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德、日中小学生在升学、就业的多种学科选择中,还直接影响到美 术素养的提高与发展。进入美术院校学习或从事专业美术的人才毕竟是极少数。这并不影响到国家的美术教育 的目的。像日本和光大学教授藤泽典明所说:“我们通过这个学科(美术)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美术知 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美术修养’的人,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设计师,而是在普遍一般的教育中, 透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面谐调能力的人,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 我国的美术教育效果和现状极不平衡,大中城市比乡村要好,沿海地区比内地、比边远地区要好。全面发 展尤为突出者有之,在国际绘画、制作比赛中获金奖者有之,画家、美术家辈出,基础教育好的一面是世界其 它国家无法相比的。当然,这还得力于有条件进行校外培养教育的部门和家庭,从小从早望子成龙是中国教育 的一种特殊现象。然而,破烂的校舍、缺少专业教师、没有教学设备和没钱上学的学龄儿童还客观存在,这不 能不令人担忧。中国美术教育要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受教育者,想必是艰难的。 综上所述,我国美术教育的规划设想、前景是好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内容、 条件、效果上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基础美术教育事业将在不遥远的将来,跻身 世界先进行列。

美术教学是所有学科中难度较大的科目,因为美术教学涉及的专业性知识范围大、程度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该文从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问题;分析

高中美术课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虽然这门课程很早就开设了,但是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始终无法认识到美术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通过对教学理念的不断学习,逐渐了解到了美术教学对高中时期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面对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美术教师也在积极地想办法、找对策,力争解决这些教学中的现实困难,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高中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总是在埋头备课、枯燥无味地讲课,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奋斗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社会、家长都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体现在有限的几门学科上,美术知识的学习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种缺失。学校教育注重的不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心灵的净化和美学教育早就抛到了脑后。

2.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性

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存在着很大的贫富差距,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随之带来的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视,教学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也相应完善。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设备的建设。没有硬件设备的支持,很多教师无法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这严重制约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学校的硬件条件和美术教学所需的教学器材与场地

之间存在着矛盾一般的高中学校普遍会承受高考的压力,整所学校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高考的冲刺上,教师的教学也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科成绩,即使有些美术教师非常愿意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但是由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整个学校的教学导向相悖,也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时间长了,美术教师也就放弃了努力,学生更是提不起学习美术的兴趣,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只愿意上美术鉴赏课。因为鉴赏课上,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和动手,所学的美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样的学习现状往往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被激发。

(三)家长对美术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态度冷淡

在长期的高中教学中,美术课程一直是被当作副科来看待的,因此,很多家长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学好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才算是好学生,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如果还是喜欢美术,沉迷于绘画的世界,家长就开始担心,怕自己的孩子不务正业,走入歧途,于是这些喜欢美术的学生只能偷偷地学习美术知识。升学的压力、父母的不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都导致了高中美术课程成了名存实亡的摆设。

(四)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再加上学校对美术课程的不重视,导致美术教师丧失了教好美术的信心,也不愿意再下功夫来深入钻研自己的业务,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高中美术学科教学的进步。高中美术课程中的鉴赏内容丰富多彩,里面涉及了各种艺术形式,例如雕塑、工艺美术、园林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文学、历史、音乐、书法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能够促进学生各学科的综合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高中美术教学是人类艺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美术以其独有的特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没有艺术美感的民族会是一个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将不可想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和学校开始认识到开设美术课的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重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正是高中美术学科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要取得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学习,解决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美术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美术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佳途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思想都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彻底摒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尽全力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

(二)活化教材,激发兴趣

当今时代的学生处于信息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来了解世界,发现美。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只靠枯燥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高学习质量。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美术教师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开拓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开展各种美术专业的课堂研究活动,多反思、多总结,不断地改进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提升。

总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给我们的美术课堂带来了一缕温暖的春风,我们要乘着这缕春风不断前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完善高中美术课堂改革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陶晓丽.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和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2]王小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教育的创新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3).

摘要:在小学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分析美术课程标准,从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儿童心理独特性、影响学习的主观因素和美术设计课程的趣味性,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术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陶行知;创新;生活;基础教育

当前,根据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成为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根据小学美术教育大纲有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现在小学四年级的美术设计课与以往单纯的手工课有了很大的区别。在现在的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模仿、研究,主动产生疑问,促进学生形象感知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思维。下面笔者谈谈在小学四年级美术设计课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的共识。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自主探索、主动学习、有积极性,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如,在上《椅子的设计》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多功能、现代化的座椅的视频,学生在观看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呼声,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导入椅子的设计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还可以如此天马行空地设计椅子,就不会导致他们形成思维定式,设计出千篇一律的椅子模型。课程导入之后,教师需要分步骤让学生知道椅子的基本功能和组成部分,然后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或者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因为学生天真烂漫,所以笔者基本上不设置太多框架,而是鼓励、引导他们从色彩、造型、功能和材质等方面大胆设想、主动创新。学生本来想象力就丰富,笔者在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之后,他们就充分活跃思维,设计出潜水座椅、腾空座椅、太阳能座椅、胶囊座椅等作品,从而不仅实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乐。这节课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如,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分别进行指导,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紧密结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开展美术设计。如,《自己做图画书》和《为自己的书设计封面》这两课,前者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图画书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制作方式、不同的样式等内容,学会利用简易的方法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图画书,从而丰富他们的书籍制作知识,提高他们动手设计的能力;后者是希望学生在掌握封面设计基本元素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采用独特的方式方法为自己的书籍设计一个封面,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动手设计的能力。学生在完成设计后,进行集体鉴赏、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审美和描述能力。

三、创造欣赏环境,掌握设计基础

当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教师还必须培养其欣赏美的设计的能力和自主设计的基础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基础能力。

其一,专题设计欣赏课,采用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自身充分准备该设计主题的相关知识,在讲授中声情并茂,生动活泼。如,在上《生肖贺卡》专题欣赏课时,笔者通过让学生欣赏以十二生肖为主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如邮票、皮影、剪纸、年华、香包、头饰、灯笼等,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传统工艺中富有张力的表现技巧,懂得中国风与民族风的区别。通过学习该主题欣赏课,学生对十二生肖和中国传统工艺品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二,现场参观欣赏课,与地方资源、社区街道资源相结合。笔者曾经带领学生走进宁海柔石公园广场、宁海县图书馆,实地参观各种雕塑装饰、平面广告、建筑装饰等设计。由于在前期欣赏和设计课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设计基础知识,所以在实地走访中进行欣赏教学的成效非常不错。

美术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一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 方法 。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 故事 。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 想象力 ,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 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 逆向思维 等多种 思维方式 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 文化 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法 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2,(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268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二 《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高中美术教育尤为突出。在现阶段,美术深入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高中美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感觉。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了创造性教育,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的科学内涵,从而具体阐述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造性教育作用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加入创造性教育元素,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学模式陈旧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诸多高校忽略美术教育,诸多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讲究美术学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的传授,以教学成绩为最终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意识,教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没有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缺少兴趣以及热情。 美术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校通常偏向于智力于文化知识教育,忽视美育与道德教育,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等资源,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程度,没有重视美术课程的创新。在这种传统理念的作用下,美术课程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被纳入期末考核项目中,不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主性以及能动性。同时,美术理论基础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除此之外,在高考中,美术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学生也忽视了美术的学习,学生缺乏美术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目的模糊 高考制度强调分数的高低,统考决定着学生的未来,为了配合制度的发展,诸多高校对高考上线率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设置了色彩以及 素描 等专业课程,但是缺乏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基于文化生渴望获取文化知识方面的前要求下,美术欣赏课程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目的模糊的背景下,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重视文化,忽略美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在创造性教育中,教师导入自主性与竞争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满足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体感悟,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 山水画 赏析时,教师要透视山水画特色,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发掘山水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而感受艺术之美。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条件,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在,积极提倡民主意识,充分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用情感感化学生,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 人物画 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变革现状,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阶段的状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结合中 国画 变革特点,开展优秀作品赏析活动,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讲堂作为教师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角度去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与发展。因此,将创造性教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体系中,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导入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中探索事物。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漆器、玉器以及织绣工艺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美术,加深对织绣、漆器基本知识与工艺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创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不断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基于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助于为学生的自我创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采取合理方式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与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例如在介绍 清明 上河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古画、光盘,教师以张贴挂图或者播放光盘为导入,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了解风俗人情、桥梁建筑以及道路交通,学习绘画造型与简单技术操作方式。当学生了解以及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开展野外写生活动,参观各类画展活动以及书画比赛,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技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空间。 综上所述,创造性教育对高中美术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要遵循学生的需求规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案,积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模式,让学生养成勤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及创造能力,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柳建平.议课改中高中美术创造性教学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0(02) [2]吴燕.勿把“手段”当“目的”―从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角度谈高考美术教学[J].美术大观,2013(10) [3]戴少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内容与美术作业设计[J].美术大观,2013(09) [4]姚磊.中职新疆班学生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9)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三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提升当代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中国史学家陈寅格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曾提出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思想。”这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独立、自由的渴望,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单纯地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作为社会一份子应该具备的。让学生学会认识美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审美理念看待世界,培养更加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教学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虽然一直贯穿始终,但是通过各阶段教学中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比重的比较,不难发现,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美术课程占着很大的比重,但是到了高中、大学,很多学生都忽略了它的真正价值,包括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未能给予重视,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绘画技巧,认识不到美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人文修养、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导致了同学基本都不能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和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这也是美术教育在大学阶段的一个困境[1]。 三、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应用策略 (一)汲取优秀的 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开始产生了碰撞、交融,人们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瑰宝、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遗失,许多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加青睐于西方,不够本土化,甚至有一些都不够现实,这种现状下就要求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及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给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价值和魅力,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让学生的审美理念更适合中国社会的需求。 (二)搭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拓宽学生的审美 渠道 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与教育初级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相比有所不同,中小学教育只要求学生的认知和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最基础的对生活中美的感受,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多层次的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应只是单纯地绘画,而应该更多地整合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作品了解美学的应用,从美术作品中体会各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思想、人文理念、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表达方式,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不同作品的优劣、个人的鲜明特点,为加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提供更多的背景、丰富的材料、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感受美术知识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感知美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人文艺术修养。 (三)由美术课堂的教学辐射到日常生活的感知 目前大学美术教学的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来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和美术欣赏情趣,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当前相对匮乏的资源背景条件下较为合理、较为实际的教学方式,这种美术课程也给予了学生了解美、认识美的基础,了解了美术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美的知识是不能只用课堂上的时间就能学全的。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审美理念的不同,对比优秀的艺术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除了在课堂上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美的实际体验,如野外写生、户外旅游、实地考察、自主设计等,充分利用展览馆、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工艺品市场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美术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方式,美术对于社会、人文、政治、历史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现在的中国社会在教育、艺术、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它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提高了人们的自身修养,带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念的提升就需要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不要只注重对学生画技的考评,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品德文化修养,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品德素质、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学生也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感受、交流体会美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4]。 四、 总结 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美术教育现状,家长、教师、社会都应转变对美学知识的偏见,改变思想理念,老师应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从中汲取优秀成分,同时参考西方艺术文化,形成对比,体会美学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并且从美术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拓展到多种资源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感受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提升审美观念,学会用美的眼睛,美的心态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推理能力培养研究策略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学习初中数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尤为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初中数学的学习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界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促使初中数学教师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开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应用。文章就初中数学合作教学模式运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相关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应用策略;数学推理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智慧型人才。初中数学作为初中重要的基础学科,能培养学生的智慧型思维能力。近年来,传统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已经出现种种弊端,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应如何在课堂当中熟练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并不断进行优化呢?笔者将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运用现状分析

近年来,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初中数学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相关逻辑推理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然而,当前,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相关教学模式时还存在不少弊端。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当前大部分初中数学课堂还停留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上,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处于主体地位,把控着整个课堂的主动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机械地接收课堂知识,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个人的独立思考。这一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数学教学课堂氛围缺少活力。

传统模式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只负责在讲台上讲授课本知识,而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收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数学课堂氛围缺少生命力。长时间下来,学生会对初中数学产生枯燥感,从而形成消极的学习心态,不利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二、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就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而言,数学课本上有很多公式定理,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将有用的知识连成网络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而言,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探究来解决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1、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

学习数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感,数感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进行“有理数与无理数”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较每个数字的大小,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在学生掌握有理数与无理数之后,教师可循序渐进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加减乘除进行讲授。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对新数字的数感,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字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

2、通过情景探究合作,营造趣味课堂氛围。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权利,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比如,在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物体来判断其在坐标系当中的位置,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设置趣味问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难题。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高效且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课本中的课后习题或课堂中出现的难题,教师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比如,在进行“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将班级分成三个小组,设置一个较学生水平来说稍有难度的题目,如第一小组画出物体的主视图,第二小组画出物体的左视图,第三小组画出物体的俯视图。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探究,并派出小组代表解答。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自觉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掌握课本知识。

4、在小组合作探究结束后,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在课堂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课后反思作业。通过课后反思作业,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中所探究讨论过的题目,“为什么要这么解”,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又“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在课后反思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经验,从而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此外,教师也要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的适切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的思路方法等进行反思,不断完善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研究意义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中,创新教学模式刻不容缓。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最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恰好符合教育改革的需求。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式教学课堂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以知识为桥梁,和同学进行知识交流。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课堂学习,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有着很大的区别,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模式化的生硬板书,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趣味的学习之旅,能够增加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愉悦感,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相对于传统模式下的数学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灵活且高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在一起,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案,不断创新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其缺陷与不足,并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整和改良;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化学习,挖掘课本隐藏的思维线索,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还要熟练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将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渗透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总而言之,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进行研究与探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初中数学教学事业。

四、参考文献

[1]金信凯.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学(教育教学刊),2016,13(11):101.

[2]黄梅美.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7,(25):127.

[3]杨玲.合作探究法在苏教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窗(教师版),2016,(3).

[4]陈茹.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18):156.

数学论文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论文摘要:数学不应该被看成单纯的工具,它对思维训练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该培养数学的形象、抽象、直觉与函数思维。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需要优化大学生思维方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直觉思维能力。关键词:数学;大学生;思维能力一、数学思维的概念及结构分析数学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脑运用数学符号与数学语言对数学对象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具体地说,数学思维是以数学概念为细胞,通过数学判断和数学推理的形式揭示数学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数学思维既从属于一般的人类思维,受到一般思维规律的制约,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点,数学思维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思维,属于现代抽象思维的范畴。数学思维的功能性结构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三条坐标轴分别是思维内容、思维方法和个体发展水平,这三部分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各种数学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思维主体面临的思维对象,包括数学概念、法则、命题以及各种数学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等。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方法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步骤和格式,是对思维内容进行加工的方式和程序。个体发展水平则是指主体的思维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其中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广阔性和灵活性等,非智力品质包括动机、情感和意志等,它们在思维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培养什么样的数学思维能力(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即具体思维,它包括非操作性的形式(观察、感知等)和操作性形式(对事物或其模型直接进行操作等)。大学生在感观、操作等方面较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力有了一定的增强,记忆方式由机械性记忆逐步向理解性记忆转变,他们渴望进行自主学习。(二)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与抽象化活动密切联系的思维活动,是高等数学的核心和基础,抽象思维充分体现了高等数学学科的高度严密性和严谨性,也是学生需要着重培养的一种数学思维。这里的抽象化有双重性,即在抽取其本质属性的同时剥离其余的非本质属性。(三)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认识的特殊方法,它是对数学对象、结构以及规律关系的敏锐想象和迅速判断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直接解决问题或得出真理。(四)函数思维。函数思维是指从数学对象、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函数是高等数学中一个重点的研究对象,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涉及函数关系的确定和解决。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思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基本策略是:重思想的形成、促观念的培养。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优化思维方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准确,或者其新旧知识不能建立联系,就会造成认识上的不足和理解上的偏差,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出现思维不够严密或者不够灵活的现象。因此,应该引导学生优化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1、修正思维的误差,培养思维的严密性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产生了思维误差,影响了问题的正确解决。所以,要教会学生充分挖掘隐含条件,及时调控思维过程,修正思维误差,培养思维的严密性。2、转换思维角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解题时习惯于从已知出发推演结论,形成单向思维,给解题带来一定的思维障碍。对逆向思维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的探索及创新能力是数学思维中最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要素,也是数学思想的核心,数学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是证明结论的主要工具。在抽象定义、推导公式、证明定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都在运用逻辑思维。1、培养理解概念、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理解,就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因此,要深刻理解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的实质,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2、培养推理判断的能力。推理判断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推理判断能力要在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应该掌握必要的推理和判断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穷举法、特例法、反证法等,并通过一定的训练加以巩固,从而提高推理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注意推理过程的学习(包括逻辑推理和直觉推理),一开始就要养成推理过程,步步有根据步步都严密的习惯。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善于将数学材料中反映的数与形的关系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来,概括为特定的一般关系和结构,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要特别注意重视分析和综合的学习;另外,在解题中要注意发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找出其内在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的、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平时对于一些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概括和总结,培养学生概括的习惯。

幼儿色彩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可供他们自由选择的宽松的环境。而区域活动的开展正是迎合了幼儿发展的需要,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进入活动区,大胆而真实地表现自己。美术区域活动是指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玩伴,通过美术区角活动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新经验。而在此过程中,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美术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较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创造了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既满足了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又使幼儿在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产生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动机。

内容摘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美术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活动。幼儿是否对活动感兴趣,对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我们应注重从诱发激情,培养兴趣入手,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关键词:美术活动 兴趣 评价 想象力 创造力一、情绪感染,激发活动兴趣 。从理论上讲,教师的"教"应该由幼儿"学"的特点和规律来决定。如果教师不顾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规律,一相情愿地去组织活动,那只能是毫无效果的教学活动,因为无论干什么事情,首先要对它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取得成功,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首先利用情绪感染,激发兴趣,让幼儿参与活动很重要。幼儿年龄小,他们的情绪易受到感染,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用愉快、欢乐的情绪,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所教内容的喜爱之情来感染、影响幼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装饰画"彝族挎包"时执教者用非常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逛商店,里边的东西非常漂亮。"这样一来,幼儿就被引入到欣赏彝族挎包的意境中,在幼儿欣赏挎包的同时,装饰挎包的激情同时也被激发出来了,欣赏过后个个都自然的投入到了创作活动中。二、教法生动、提高学习兴趣。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情感、行为和方式,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并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来给予不同的指导。凡是形象鲜明、具体,并富有情感色彩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情景,采用生动的教法,使幼儿学得有趣,学得愉快。1、营造一个适于美术活动的氛围来培养幼儿的兴趣创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发挥环境的刺激作用,对幼儿美术活动兴趣的培养同样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指导幼儿进行活动时,教师首先是环境的创设者,不仅要为幼儿准备必要的材料,更要营造适于进行活动的气氛、环境和氛围,让幼儿兴致勃勃地进行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居于教授者位置的权威,让幼儿这样画、那样改,或者指责幼儿画得不对,画得不像等等。因为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所进行的探索远比画一幅作品的意义要大得多。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多用提问暗示,创设情境等等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以开阔幼儿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最终创作出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例如:幼儿在表现技巧有了困难或问题时,处理颜料上遇到麻烦时,教师应马上转变为指导者,积极地应答或满足幼儿的需要,直接地教给他们必要的技能技巧。而当幼儿接受了教师的指导并开始创作时教师此时应转变为旁观者,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速度去领悟和消化这些间接的经验。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是固守的一个角色,而是通过系列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幼儿的指导,既保证了教师"教"的效果,同时也体现了幼儿的"学"。此外,要让幼儿进行好活动,培养他们的美术活动兴趣,还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物质材料,经常更换各种手法、技能以及进行活动的材料,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方法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技能。这样,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起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2、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是以是否生动有趣,是否玩得高兴为主要目的。可见,玩游戏可以和美术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玩中,在游戏中进行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画、去制作、去玩,整个过程都是在游戏中完成的。同时,"游戏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因为游戏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自身价值的体验,更能给儿童带来快乐。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穿插游戏,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创作。例如:在小班幼儿画"小白兔拔萝卜"的命题画时,我先带幼儿到饲养角去观察兔子,然后回到活动室,让幼儿戴上小兔头饰玩"小兔拔萝卜"的游戏,最后再让幼儿动手画,由于有游戏作铺垫,幼儿的画面都很生动,而且在活动中,不感到有任何压力和负担。再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表情",我组织了"美食一条街"的品尝游戏活动,让幼儿"逛商店",品尝酸、甜、苦、辣,并用镜子照一照自己的表情,请另一位幼儿当小画家,把自己的表情画下来;同时,自己也做了别人的小画家,把别人的表情画了下来。一次美术活动就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了,由于幼儿的兴起较浓,画出了各式各样的表情,幼儿主动、自觉地初步掌握了绘画技能。

幼儿美术 教育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一 一、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幼教的主要方向在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上,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则是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来进行引导教学。将真实的生活体验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在引导幼儿形成独立个性的同时还能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让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这样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因为幼儿还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通过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能让幼儿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同时还能让美术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下几点突出了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生活化 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生活则是灵感的源泉。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于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所看到的事物。但是由于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心理和生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导致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往往因为不能很好地将身体的各个机能协调运作,使美术创作在一片狼藉中结束。当幼儿的年龄超过三岁时,进行美术创作已经可以看到他们能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述其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二)游戏性 美术其实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创作时,也是对其生活的一种认知和反馈。因为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全面,所以他们完全是遵循内心感受来描述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通过幼儿的天性“玩”来开展美术教育,在“玩”的同时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生活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事物的认知度,进而获得启迪。 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还能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帮助幼儿塑造个性化的性格。 (一)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智力 智力作为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一个基础要素,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在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的智力发展是非常快的,往后的阶段才会逐渐平稳的发展。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础来进行教育的,在幼儿的认知上,熟悉的场景能使他们更好的感知事物,又因为创设的环境极具生活性、形象性,使得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情景画面。同时浓厚的生活氛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学习兴致,使其主动积极地对美术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问题,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其 记忆力 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非智力的发展 人在成长过程中 兴趣 爱好 、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必备的品质,幼儿本身都是不同的鲜明个体,所以同一种方式的刺激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幼儿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因为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能使幼儿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发掘生活中可用的材料来进行美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品往往会使幼儿更加兴奋,同时因为作品与实际的生活贴近,会使幼儿心中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感觉能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同时还会增加幼儿的荣誉感,这就给幼儿的非智力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能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所以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教育的形式非常多,而美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美术教育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这符合幼儿自身的特征,所以通过美术来教育幼儿具有非常实质性的作用。并且,美术教育也可以算是一种感情上的教育模式,因为美术具有审美性,它是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内心表达方式,有些甚至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范畴,所以对教育幼儿的心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美术教育在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时会不知不觉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 (四)有助于促进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美术教育中还可以积极利用教育中的合力作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两者齐心协力才能使幼儿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两者之间,还是幼儿园更占据主要地位, 家庭教育 只是辅助教育,通过两者之间特有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使幼儿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家长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能为孩子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空间。 三、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 (一)挖掘生活中的美术素材 幼儿美术教学是需要通过多个步骤来完成的,其中寻找材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是给孩子提供创造和学习的平台。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单独的教室来给幼儿营造创作的空间,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取一些很容易找到的生活旧物或是天然材料等,这不仅能给孩子带来熟悉感,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 (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所有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们缺少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对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教师要摒弃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方面来渗透美术元素,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还会给孩子们相互学习交流创造条件。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一个美术课题“制作小 蛋糕 ”,在孩子们用橡皮泥制作蛋糕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教师适时指点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启发,这也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利用废旧的报纸、丝带等物品来制作一些奇思妙想的玩具,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开拓。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创作带来的乐趣及不一样的体验。同时还可以组织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来,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成品,都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美术教育的快乐,还能体验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另一面。 四、结束语 在幼儿的初始教育中,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的心智得到提高,还能拓展开发幼儿的 想象力 和创造力,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现实世界的美好,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建立在生活氛围中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还能让幼儿对生命之美有初步认识。 作者:胡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二 一、挖掘生活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为实现幼儿美术教学生活化模式,教师首先要在教育中融入生活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开展美术创作。比如,利用生活中的饮料瓶、矿泉水瓶等材料,用纸张、胶带、剪刀等工具对其进行自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一些幼儿能够做出灯罩等极具创意的生活小道具,或者做出电话听筒类物品,也可以把废旧纸板剪成狗、猪、鸡等常见动物的形状。教师通过在美术教学中引入生活材料,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根据生活素材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展开联想,以此确保美术教育朝着生活化模式方向发展,幼儿也在其中学会理解生活,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 二、体现生活美术,展示美术魅力 我国 传统 文化 中民间艺术众多,比如捏面人、剪纸、糖画等手工艺术,这些富有特色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珍贵的历史活化石,这里面蕴涵了大量的艺术气息、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因此,教师要让幼儿更多接触民间艺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介绍这些民间美术艺术的图片、视频或者趣味小 故事 ),以演示或者边播边讲的形式,为幼儿展示我国民间美术文化的特点。还可以让幼儿观看民间美术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同时为他们讲解有关民间美术起源的小故事,这些具有浓厚文化特色与趣味性的小故事,能够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美术的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三、改善教学模式,确保因材施教 事物普遍有着个性化差异的特点,人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于还没有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幼儿来说,个性化差异尤为明显,这也是幼儿自身天性使然。对于幼儿的这种天性,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加以评论,这样对幼儿是极为不公平的。教师必须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每位幼儿的不同能力出发,对幼儿开展有针对性、多样性的培养。比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表现出了较强的绘画天赋,教师可以把“我的家”这类生活化题材作为绘画主题,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比赛。对于有着较强手工制作能力的幼儿,教师要指导幼儿制作生活中常见的用具,比如杯子、盒子等。 四、营造生活环境,构建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要积极为幼儿营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构建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一角建立“生活小厨房”,要求幼儿利用自己喜爱的素材制作厨房用具,比如筷子、桌子、碗、锅等,以后在涉及到厨房方面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生活小厨房”,观察已有哪些用具,还缺少什么东西。这样幼儿会通过自己的记忆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留意厨房用具,并明白这些厨具的特点、用途和区别。对于绘画而言,这也有利于幼儿抓住绘画目标特点与作用展开创作,以此实现美术生活化模式的目的。 五、贴近生活教学,发掘美术元素 为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还要在生活中融入美术元素,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后,为幼儿布置课后小作业,要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美术元素。比如,让幼儿就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展开联想,并且按照自己的联想进行创作,这样能增强幼儿自我发现与自我创作的意识,并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美术元素,让幼儿创造力得到培养。总之,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审美情趣,增强幼儿生活体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开发幼儿创造能力,让幼儿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要重视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认清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 教学 方法 ,进一步推动幼儿美术教育改革,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路彦乔 单位:石家庄市鹿泉区幼儿园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三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传统的美术授课过程中,步骤非常的单一。教师一般会拿出一幅作品,进行简单的技巧讲解,然后让孩子去临摹。教师只要看着孩子能够把画作完整地呈现出来,就觉得授课是成功的。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对幼儿美术兴趣的唤起,对艺术能力的开发。而且教师对幼儿画作的评价也是大同小异,用画得好,画得不好,画得像不像等语言来评价。不能对具体的画作以及画作中呈现的幼儿绘画能力进行深度的评价。而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画作,但是老师因为各种原因就叫停了,打断了学生绘画的连贯性思维。 二、幼儿美术教育中艺术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1.要改变传统绘画教学思维,积极引导幼儿学习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必要求孩子必须要按事物本身的形态特点来描绘,可以运用多种绘画素材来鼓励孩子绘画。为幼儿准备多样的绘画对象,多样的绘画工具,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还可以让孩子从手工制作、 音乐欣赏 、文学欣赏中,感受艺术气息,培养自己的艺术感觉。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人们的一行一动。经常到野外大自然中去实地考察,观察各种事物的形状和颜色,静态和动态。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表扬 每一个孩子的思想,个性都是不同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也是不同的,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想法也存在千差万别。因此,教师要保护好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要多多观察幼儿的性格特点及行动特征和兴趣爱好,注重观察幼儿的整个绘画过程,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幼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创作的能力,积极引导幼儿的 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孩子们的各种涂鸦,并进行适当的巧妙点评。教师要尽量采取正面的评价原则,注意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抹杀孩子的创造力,要多多鼓励孩子讲解自己的画作,带着欣赏和赞美的心情看待孩子的作品。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强孩子的信心,锻炼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3.努力培养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创造宽松的绘画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幼儿这个阶段正是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喜欢各种鲜艳明亮的色彩,奇形怪状的形态。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进行美术教育。让孩子们多多参加各式各样的美术活动,跟不同性格的孩子一起学习交流。通过人物模拟、 故事创作 、手工剪纸、 魔术 表演等很多的小游戏和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启发孩子的想象创造力、表达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触摸形态各异的物品,孩子们的想象力会飞起来。此外,老师的授课要做到开心快乐,这样才能调动孩子们的绘画积极性。幼儿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开发和培养幼儿的思维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多重艺术审美能力和美术修养,还能发展幼儿的个性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一个孩子的细心、耐心、恒心和不怕吃苦受累的精神。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为幼儿打造一个可以自由翱翔的课堂。 作者:庄丽芬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城东幼儿园

对能力培养的策略的研究论文

体育教育对学生运动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 体育教育是一种过程化的表现,是将体育技能、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技巧传输给学生的过程展现。其核心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升学生运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急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等等。尤其对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采用科学的教育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运动项目当中。并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们“学有所成”。

关键词 :体育教育;运动能力;培养

1前言

随着现代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对于健康的要求也呈现着严苛的趋势。[1]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说,很多因时代而改变的作息方式与生活习惯,却在困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要选择适合的方法,维持自身的健康状态。尤其是要重视体育运动,来强健自己的体魄。或许一些成年人在进入社会之后,被繁琐的工作所困扰,并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运动健身当中。然而对于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却可以通过体育教育来为自己的健康身体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体育教学是传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2]1.1概念解析1.1.1体育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较,体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当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现代化的体育教育呈现着学科中心化以及课程科学化的倾向,并且技能传授和增强体质的目的性也越来越清晰。体育教育更多的开始注重实践性,对于缺少劳动生活的学生们来说,意义非凡。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而其中便包括对体育教育的重点阐述,表明了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1.1.2体育能力与运动能力所谓能力,主要就是指人们在完成一件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协调性和身心统一的才能。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是对能力的'性质划分,而体育能力则属于特殊能力的范畴。简单来说,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们所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能知识,就是体育能力的表现。运动能力就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2体育教育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作用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事业不断朝着更加社会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3]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体育能力的定义范畴比较宽泛,其分支还包括体育技术、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等等,是一种综合身心个性品质的表现。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一系列体育教育的过程。教学过程需要从两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一方面是身体运动,另一方面则是精神能力。2.1培养身体运动能力在拥有相当体育技能、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所能够获得的运动的本领,就是运动能力的概念。[4]运动能力是增强体质和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更是反映一个人体育能力的直接指标。通过体育教育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专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的传输,并将重点的内容牢记在心中,方便以后学习更多的运动项目。2.2培养精神能力2.2.1自我控制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可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能力缺陷。在没有接受过系统体育教育的情况下,其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都会呈现出较低的水准,那么其组织和管理能力就会表现的很弱。可能会有一些人认为体育教育与组织教育能力不挨边儿,然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体育教育能够带给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客观来说,体育活动中存在着很多竞赛和团队合作,那么在这些行为中,无疑都会辅助学生提升管理和组织能力。2.2.2提升反应力和创新力作为一项趣味性的教学科目,体育教学应该是趣味性最强的存在。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说,体育项目也存在着较高的风险系数。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运动员受伤的例子。其实这些运动员已经做好热身以及相关安全方面的准备,可运动的魅力有时候就体现于其不可预见性,意外事件频频发生。而情况一旦出现,就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比如在足球比赛当中,运动员身体上的接触与碰撞,一些动作行为的发生,都可能是危险情况的诱因。

3结语

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10]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很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运动成为了一件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事情。但从实际的体育教育环节来说,通过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可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学作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同时,不仅可以强壮学生的身体,强化身体素质———身体运动能力;而且还能够通过身体上的运动训练,来升华学生的精神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和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查显屹.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07-15.P103

[2]张旭生.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15.P137

[3]陆敏.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与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20.P151

[4]高庆春.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探讨[J]理论观察.2011-04-20.P124

[5]施宏伟.高师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12-30.P66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4

[8]王艺武.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尝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16):44-47.

[9]任卫红,朱一鸣.析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5(26):178-179.

[10]钟振新,陈中林.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2002,6(9):80-82.

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重要的过渡阶段,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日渐增强,思维模式也在逐步完善。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稳固的根基。下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探讨,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以达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所谓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分成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力,掌握这三种能力对学习其他学科而言就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要做好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工作,就要选择正确的培养方法。

一、数学思维能力

1.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模式。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将数字形象化,加深理解,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推理思维。而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将数学逻辑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空间相结合的同时可以灵活运用,以达到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对一切问题进行归纳与推理的目的。

2.数学思维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良莠不齐。有的学生先天理解能力较强,能够较快接收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做到学以致用;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就稍微逊色,理解问题较为困难,学习进度缓慢,因此很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学习烦恼,学生形成了数学思维模式后就能在自己的理解下掌握学习方法、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对问题的判断力的同时激发求知的上进心。

二、加强对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心理,以此为基础,选择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小学时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为浓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注重讲解书面知识,学生若是在被动的机械记忆模式下学习,就不会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生动讲解,通过借助形的某些属性来阐明数的精确性。例如:在学习图形体积计算时,老师不能只在黑板上画出立体图形标注长、宽、高,黑板是一个典型的二维物体,画出的立体图形趋于抽象化,对于小学生还未成型的思维模式而言,看不到的另外三个面就变的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举例说明,我们上课的教室本身就是一个标准的立体长方形,哪边是长宽高的位置就变得一目了然,这种把抽象化的概念转化成实物化的事物的教学方法,更易于学生对数学深入理解,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的诱导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对于刚刚接触此科目的小学生来说养成逻辑性的思维非常重要。数学问题与答案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要想解答问题就要先分析清楚问题中已知条件的因果关系,在此分析过程中,逻辑性的存在就显得十分重要,分清主次因果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教师无法直接教授逻辑能力,只能在教学中慢慢诱导。先为学生讲解最简单的知识,在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后再逐渐提高知识难度,不求快,要求稳;由此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再加以梳理,循循善诱,故而,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提升。

3.制定明确的新课标

制定好每堂课的新课标是一种极为科学的教学方案,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预先备好课,确保要讲解的知识内容在新课标范围之内,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程度与新课标中要求的教学模式一致,严禁出现一味追求进度却不注重质量的教学现象发生。在进行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以防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发生掉队,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4.当堂设问锻炼思维

小学生是一个不可控的群体,由于其思维的不完善性,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有些学生在上课时间很容易被外界影响,也就发生了我们常说的“溜号”现象,等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课堂时却发现讲解的内容发生断点,内容理解不上去;为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当堂设问不失为是一个好方法。

小学生群体的自控性虽有欠缺,但其强烈的上进心却不容忽视。教师可在本堂新知识讲解完毕后,提出几个在新知识范围内的问题,当作课堂提问,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一些奖励,此方法不但能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课后知识的巩固同样不可或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出现学得快、忘得也快的问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习题会在学生接收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深层次的分析数学问题与答案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做题方法;在巩固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教师要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顺通学生的思路,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项短期工作,需要教育者们长时间的坚持耐心诱导。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只注重表面知识,要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梳通思路,启发学习;并根据学生自身先天因素差别,从多角度尝试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总而言之,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也对日后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王耀忠.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4(26):44-44.

[2]李振伟.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8):67-6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