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牧草远缘杂交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9:00:05

牧草远缘杂交研究进展论文

4444444............

这个杂交明显跨物种,当然选a如果是两种小麦就选c

摘要:羊草是一种优质牧草。对发展我国优质草地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对羊草生物学以及生理生态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对于羊草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展也比较缓慢,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进步,以及羊草遗传改良的需要,人们在羊草遗传多样性、愈伤组织培养、酶蛋白分析以及基因克隆与转化等研究领域陆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结合科研工作的需要,对羊草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就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羊草;分子生物学;遗传多样性;组织培养;基因克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847(2007)04-0289-06 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多年生禾本科赖草属草本植物,由于其环境适应性较强。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优点而成为松嫩平原的优势物种,同时羊草也是一种重要的牧草资源,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好,耐践踏,在发展草原畜牧业方面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羊草种子发芽率低、种子萌发最适pH值为~,加上过变放牧和草地盐碱化日益加重等原因,我国现存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项目(K09M6)羊草草地约有90%以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因此,研究羊草的遗传分化、抗逆机理、栽培育种以及转基因等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草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对各个学科的交叉渗透,使羊草的研究从细胞水平进一步深入到分子水平,羊草属于异交植物,物种趋向于在种群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变异性,仅在松嫩草原中西部靠近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上的羊草种群就数以千计,这为研究羊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对象,培养愈伤组织是进行羊草转基因研究的前期工作,但诱导率低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笔者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对羊草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旨为羊草抗逆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1羊草遗传多样性研究 由于羊草生态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生境类型多样,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羊草种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生态以及遗传特征方面均产生了趋异,RAPD(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可以在对被检对象无任何分子生物学资料的情况下对其基因组进行分析,而且具有费用较低、方便易行、模板DNA用量少、不需要同位素,在安全性和实验操作上具有比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扩增酶切片段多态性)、SSR(simple sequence rc-peat,微卫星重复序列)等分子标记更加简便易行等优点,从而使其成为目前研究羊草遗传多样性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该技术主要是利用各种群羊草的总基因组DNA作为模版,筛选能够扩增出具有明显差异性条带的随机引物,以至少两次重复均出现的结果做0,1矩阵图,即有条带记为1,无条带记为0,计算总片段数及多态位点百分率、各种群间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利用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到其遗传结构树状图, 羊草RAPD分析可以用于研究羊草的种群关系以及遗传分化的影响因子,崔继哲等应用RAPD技术证明相似生境或同一地域的种群在一些位点上表现出相似或相同的变化,刘惠芬等运用RAPD技术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生境8个羊草种群进行分析,聚类结果显示生境相似的种群能够聚在一起,而地理距离最近的种群不一定归为一类,说明小范围内羊草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不存在相关性,而与其生境间的相似度相关,影响遗传相似性的不是单一因子而是各种因子的综合作用,较小地理范围内羊草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是由环境的异质性所引起的,笔者曾以采自中国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N45°36′,E123°53′)的羊草种子单株播种栽培,以每株羊草幼苗的地上部为材料进行RAPD分析,30个实验样品的平均遗传距离为,共可分为4个类群(待发表),通过RAPD分析,还可以进一步将羊草遗传分化多样性的原因具体化,汪恩华等””利用分子标记与形态标记以21个有效随机引物中对9份羊草材料进行RAPD分析,对随机抽取的17份禾草种质进行了种质评估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羊草种质的小穗数、种子千粒重、叶色、有性繁殖量和结实率5个形态学指标与遗传多样性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用RAPD技术对不同生境羊草在水分胁迫下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做聚类图比较分析,证实水分是影响羊草种群间遗传变异和生态型分化的一个最主要的因子,虽然水因子是影响羊草分化的一个主导因子,但是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也认识到羊草变异和分化是多种生态因子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如温度、海拔、经纬度、土壤类型等),而且各因子之间又是相互影响,在不同的生境中限制因子又是变换的,这就造成不同地理种群的羊草遗传分化过程的复杂性,由此可见,目前以羊草为实验材料的RAPD分析虽有许多报道。但是由于羊草本身具有较高的种群变异性。组成羊草群落的植物总计有357种,加之尚缺乏一种统一的标准分型方法,因此RAPD技术就成为研究羊草分类及来源的主要工具,在物种鉴定及遗传分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RAPD技术以外,等位酶技术也可用于羊草遗传多样性分析,等位酶是指由一个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编码的同种酶的不同类型,其功能相同但氨基酸序列不同,崔继哲等通过该技术,综合分析了松嫩平原11个羊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指标,深入剖析了灰绿型和黄绿型两种叶色类型羊草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证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崔继哲等还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应用等位酶分析方法测定了松嫩平原南部微生境下羊草灰绿色和黄绿色两种生态型9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证明羊草种、种群和生态型水平都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两种生态型之间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及遗传分化,另外,对不同生境、不同分类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发现羊草种群遗传变异度很高,但是无论如何归属,松嫩草原上的羊草种群遗传分化程度很低,推测可能与羊草为异花授粉、不同类型混生及种群间基因流强度大有关,刘杰等曾用SSR作为探针构建了羊草的遗传指纹图谱,为羊草种质资源评价、种间及种内亲源关系分析、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利用AFLP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分布的羊草材料进行的DNA多态性分析结果也表明了羊草基因组DNA具有比较丰富的多态性。 2 羊草愈伤组织培养及利用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plant tissue and cell cul-ture)是通过运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实现植物育种获得新品种的一条快捷途径,既可以通过 花粉培养、未授粉子房以及胚株培养等诱导形成单倍体植物,也可以通过植物愈伤组织培养中普遍存在的染色体变异实现植物突变育种,另外,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的植物细胞融合(尤其是原生质体融合)、胚胎培养以及植物体外受精技术可获得远缘杂交种,通过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茎尖培养能够产生无病毒原种,因而可用于植物脱毒,解决生产实践中植物病毒危害问题,组织培养是植物细胞工程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不仅用于快速繁殖。还用于单倍体育种、种质保存、生理学研究和基因转化等领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天舜就利用羊草根茎作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材料,目的是为了改良羊草的遗传性状,试图通过组织培养途径获得羊草新类型,该研究采用当年生羊草根茎幼嫩部分的节间基部切段以及隔年生老根茎和当年生根茎的芍间中部、顶部切段作为外植体,消毒处理后接种于3种MS培养基中,先进行暗培养。待长出愈伤组织后转入光照培养,诱导率平均在20%左右,分化率最高也只有%,羊草幼穗和成熟种子也可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刘公社等,以幼穗作为外植体,恒温25℃条件下诱导愈伤组织,在加有1mg/L2,4-D MS培养基上继代2次后,转移到含 KT和的MS培养基上分化培养得到再生芽,并在无激素的基本培养基上获得了生根的试管苗,移栽到温室后可正常生长,尽管从羊草叶片、幼穗和成熟胚在同样培养条件下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只有幼穗愈伤组织能够继续分化出再生植株,但分化率因基因型和外源激素的不同而不同,以成熟羊草种子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具有操作简便、污染程度低、材料选择直观化的优点,且诱导率和幼苗分化率较高、幼苗健壮、生长势好,崔秋华等采用3种培养基(MS、B5和8114),3种2,4-D的浓度水平(1、2、4 mg/L)培养羊草幼嫩根茎和种子,结果表明,以种子作为外植体可获得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但目前对于最适激素浓度没有统一结论,其范围从1~4mg/L不等,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也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仍需要深入研究。 在对羊草愈伤组织的应用方面,可以以羊草种子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用含有NaCl的培养基和含有NaHCO3与Na2CO3的混合盐培养基进行培养,测定羊草愈伤组织的耐盐性,结果表明羊草愈伤组织对NaCl最大耐受强度为180mmol/L;对NaHC03与Na2CO3的混合盐的最大耐受强度为4mmol/L中性盐(NaCl)与碱性盐(NaHCO3与Na2CO3)对羊草愈伤组织的胁迫机制明显不同,国内外对于愈伤组织的培养大多应用于转基因,但在羊草方面进行的该项研究却很少,刘公社将携带PAT基因的质粒通过基因枪法转化羊草愈伤组织。然后在筛选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筛选抗性愈伤组织并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上,得到再生苗,然后接种到含有筛选剂的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后得到转基因羊草小苗,该研究已获得耐除草剂的羊草新品种专利,曲同宝等用基因枪将BADH基因转入由羊草成熟胚诱导出的胚性愈伤组织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经过PCR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羊草基因组中并得以表达,虽然转入羊草的基因都可被检测到已整合人羊草基因组中,而且也得到表达,但是对于转基因羊草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未见相关报道,筛选突变体是羊草愈伤组织的另一用途,陈晖等用组织培养方法筛选获得羊草抗羟脯氨酸(HYP)变异系HR20-8,该变异系细胞内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组分氨基酸含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供体对照比较,分别提高倍和倍,其中,游离脯氨酸和蛋白质组分脯氨酸分别提高倍和倍,且脯氨酸合成途径必需的r-谷氨酸激酶的活性提高了倍。 3 羊草酶蛋白类研究 蛋白质是生物体生命中的第一重要物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同时能够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植物对抗非生物胁迫必然有蛋白质的参与,比如耐冷蛋白、热休克蛋白、水通道蛋白、赤霉素信号传导蛋白等,从羊草中检测这些蛋白的含量以及克隆表达该蛋白的基因对于研究羊草耐逆分子机理和改善羊草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羊草酶蛋白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主要有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脂酶同工酶等,其应用也仅局限于阐明羊草的遗传分化,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研究羊草种群在不同地理及生态环境中羊草在分子水平上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存在着种内分化,羊草在同工酶水平上的分化受多个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而且与羊草耐寒性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张丽萍等对采自同一天然草地上叶片呈黄绿色、灰绿色两种类型羊草的根、茎、叶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脂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叶色羊草,其相同组织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及脂酶同工酶谱基本一致,两种羊草叶片呈现不同颜色只属不同生态型, 磁场处理不仅可以促进羊草的生长。而且还能提高羊草的抗盐碱性,磁场使羊草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并且诱发了一条新的同工酶带,张卫东等认为羊草自交不孕的原因是自交不亲和性障碍。并利用禾本科植物自交不亲和性有关的硫氧还蛋白(thsioredoxin)^基因设计的引物在羊草DNA中检测到预期片段,说明硫氧还蛋白h基因可能与羊草的自交不亲和性有关,该基因现已被克隆并能够从GenBank中查到其序列。 研究羊草草原土壤酶的活性可以判断土壤的肥力,土壤肥力水平接近则土壤酶的活性相似,土壤蛋白酶、脲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显著相关关系,可以反映土壤肥力水平高低,是评价土壤退化的重要指标。 4 羊草耐逆基因的分离与克隆 羊草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特性,并且蛋白质含量较高,说明羊草在面对非生物胁迫时高效表达能够适应、缓解或对抗相应逆境条件的物质,尤其是调控这些物质表达的酶类基因,据报道,羊草种子个体萌发期最大忍受pH范围是,对于NaCl可耐受的最大强度为600mmol/L,对于Na2C03可耐受的最大强度为175mmol/L,为了弄清这种适应机制的复杂性,通过大规模的cDNA克隆或者表达序列标签(EST)的测序分离相关基因是非常重要的,Jin等采集自然生长的植物叶组织经过Na2CO3胁迫处理构建了cDNA文库,并对其EST进行测序对比分析,推断在羊草叶和根中各有39和31个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这些EST资源将有助于对植物耐盐碱分子基础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甜菜碱是在生物体内起着渗透保护作用最主要的细胞相溶性物质,编码决定该物质合成的关键酶一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已经先后从多种生物体内得到克隆,并在多种植物中进行了遗传转化。已获得了抗盐、抗寒、耐旱能力得到较大程度提高的转基因植株,某些植物体内的甜菜碱含量和BADH活性随着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因此推测甜菜碱可能与羊草耐盐碱性有关,目前羊草中的部分BADH基因片段也已经被成功克隆。 5问题与展望 分子生物学技术自其应用以来,以其不可逆转的渗透能力和交叉能力与各个学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许多生物现象的机理机制都要最终依赖分子生物学手段予以阐明,以往对羊草生物学以及生理生态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对于羊草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展也比较缓慢,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进步,以及羊草遗传改良的需要。人们在羊草遗传多样性、愈伤组织培养、酶蛋白分析以及基因克隆与转化等研究领域陆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今后应在分子水平上,如对羊草自交不亲和性,非生物胁迫耐受机理,种子休眠机理,关键酶基因的分离克隆与转化,转基因羊草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影响等诸多方面加以深入探讨与研究,必将为羊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孔祥军(1980―),男[满],河北承德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抗逆分子机理研究;梁正伟(1962―),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最相近的是C基因多样性。同一物种的不同类型含有不同的性状基因,不同物种特殊基因更多。基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内因,是自然界不同自然环境不断选择的结果,为人类改良物种、创造新种留下了丰富的基因资源。对于某些特定要求比如抗虫性,在目标植物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从同一物种的不同生态型或品种中寻找,这样做杂交成功率较高;也可在不同物种中寻找,但用常规杂交手段很难成功。目前通用做法是找到目标基因-克隆-导入-检验,形成含特定基因的品系,考察生产性状,与高产优质品系常规杂交,筛选,定型。

益母草的研究进展论文

益母草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heterophyllusSweet. 的嫩茎叶。 益母草嫩茎叶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性味辛苦凉,具有 活血、法瘀、调经、消水的功效。治月经不调、浮肿下水、尿血、泻血、痢 疾、痔疾。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 【用法用量】 9~30g;鲜品12~40g。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干益母草置干燥处;鲜益母草置阴凉潮湿处。 对益母草现代药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简介如下。 ■对子宫的作用 新鲜的营养期益母草的缩宫作用明显强于同一批干品的缩宫作用。益母草碱 可使动情前期的大鼠离体子宫从小振幅不规则的自发性收缩变为大振幅的规律收 缩,可使动情期制备的子宫标本收缩力和收缩频率增加。益母草碱的作用与剂量 相关,浓度为微克/毫升时即可引起子宫收缩,收缩可持续几小时,但冲洗后 可恢复。用益母草水煎液可使离体小鼠子宫活动力明显增加,认为益母草对子宫 的兴奋作用可能与兴奋组胺H1受体及肾上腺素受体有关。给大鼠静脉滴注益母草 水煎液,结果给药后大鼠子宫肌电的慢波频率加快、平均振幅增大、单波频率加 快、最大振幅增加。对121名服用益母草煎煮液的妇女进行临床观察后发现,41. 3%妇女的子宫内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益母草和抗孕激素药物的协同作用的 研究结果表明,益母草注射液与15-甲基前列腺素、甲酯、磺酰前列酮合并用药 对子宫肌有协同兴奋作用。 ■对心血管的作用 益母草能明显抑制血中和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的产生,保护超氧化物歧 化酶(SOD)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表明益母草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的机制可能与益母草减轻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害有关。益母草注射液还可通过保 护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心肌内Ca2+超负荷和减少心肌内心 肌酶的逸出,从而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作用。除此之外,益母草尚可 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冠状血流量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益母草注射液还能降 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动 物实验研究表明,益母草对大鼠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缺血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经益母草治疗后1小时内大部分动物心电图均恢复正常,显示该药对心肌早期缺 血,甚至病变接近缺血坏死的高潮期,都能使冠脉循环得到改善。益母草注射液 能明显降低大鼠心肌缺血过程中升高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及血浆纤维蛋 白原,并可降低二磷酸腺苷(ADP)及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抑制体外 血栓的形成,表明益母草注射液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益母草能维持烫伤大鼠血小板聚集比值于正常范围内。冰敷应激实验中,给 大鼠预防注射益母草,其心肌小血管血小板聚集物出现率明显减少;经ADP滴注 动物,预注益母草后血液中血小板出现率较对照动物有明显改善。益母草能使小 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含量升高,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药物 具有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或通过激素等起作用。益母草碱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 聚集活性,完整的益母草碱分子是维持这种活性的基本结构,若改变其分子结构 碱性胍基为氨基,引入双键或碳链加长以及丁香酸氨基醇酯乙烯化或乙氧羰基化, 可使用其活性比母体化合物强。 ■降低血液黏度和抗血液凝固作用 人血复合血标本加益母草注射液或益母草碱后,血液黏度均有明显降低,表 明益母草注射液对红细胞有较强的解聚能力,抑制率为32%。对不同批号和不同 单位生产的3种益母草注射液进行体外对血液黏度影响的观察,发现三者都具有非 常显著的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P<),益母草降低血液黏度的主要成分是益母 草碱、水苏碱。采用毛细管法和加热法观察益母草注射液对家兔血液黏度及纤维 蛋白原的影响,16~48毫克/千克的益母草注射液可使家兔血液黏度及纤维蛋白原 降低,给药12小时降低作用最显著。采用益母草煎剂喂饲大鼠,然后从颈总动脉 放血进行血液凝固性测定,结果表明益母草是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内、外 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活性3个环节对体外血栓的形成有所抑制。用尿激酶型纤溶酶 原激活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激活纤溶酶原的纤溶实验,观察20余味常用活 血化瘀中药对纤溶的影响,结果在所有的中药中益母草的纤溶活性最强。 ■对肾脏的作用 益母草对初发期急性肾小管坏死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肾血流 量、改善外髓层血液瘀滞状态、降低血液黏度等环节调整了肾内血流动力学。此 外,益母草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中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 与其改善肾内血流动力学、保护细胞亚微结构特别是线粒体功能、稳定酶体膜等 作用有关。益母草注射液对甘油生理盐水引起的家兔急性肾功能衰竭也有明显增 加肾皮质血流量、改善肾脏功能、减轻或恢复肾小管细胞变性、浑浊肿胀等病理 改变的作用。

吃益母草是容易导致流产的。因为益母草这种中药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促进子宫收缩和调月经的作用。所以如果怀孕再吃这种药,能够使子宫收缩出现阴道流血,所以怀孕以后是不能吃益母草的。益母草主要是由于瘀血引起的月经不调,还可以用于产后、流产后子宫的恢复,宫腔里的瘀血的清除,用益母草膏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如果怀孕用这种药物就会引起阴道流血、胎动不安,严重的时候也有可能会引起流产。益母草颗粒,可以在产后服用,促进积血排出。但是,在刚刚产后,子宫腔里有创面正在出血到时候服用的话,很可能会增加出现量。所以,建议:如果生产过程中没有切口、没有异常情况的话,可以在产后3天后再开始服用。"益母,虽非大温大热之药,而气烈味苦,究是温燥队中之物,观于产后连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确据,故宜于寒令寒体,而不宜于暑令热体。乃吾乡视为产后必用之物,虽酷暑炎天,亦必常备,加以畏其苦燥,恒以沙糖浓调,若在三伏时令,新产虚体,多服此浊赋苦燥之药,耗血恋邪,变生不测,更可虑也。"--《本草正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益母草具有溶栓、抗凝、降脂、降血粘度、改善微循环、抗氧自由基等作用,近年来临床和药理学对益母草的研究报道也表明了益母草毒性的存在,过量服用会出现全身乏力、酸麻疼痛,严重者伴有大汗、血压下降、虚脱等不良反应。---参考文献《益母草毒性研究进展》益母草可有效调理女性身体,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中药,长期服用虽然具有治病功效,同时对身体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1、不建议长期使用益母草具有一定的温补功效,并且能够促进身体血液循环。长期服用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身体虚火上升,而且会引发严重的肾阳虚症状。但是适当少量服用对身体还是很有好处的。2、不可在经期使用在经期的时候,如果服用了益母草,很有可能会导致经血过多,女性有可能会出现严重腹痛。在经期前少量喝一些益母草,可以缓解经前综合症。-参考博禾医生综合以上所述,个人认为益母草做为一种中草药,是存在一定毒性的,不适宜长期喝,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长期喝并未出现不适及负作用,它的毒性并不高,微毒,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主要对肝肾影响比较大。也有人对其反应比较大的,主要还是看个人体质情况,像《本草正义》中说的,如果是不适合喝的,反而对身体不利。所以我觉得这个还是需要去中医馆看一下,让医生看过之后判断适不适合长期喝,毕竟中医需要望闻问切之后才能判断,没有人能够在不了解你的情况下给出准确的答案。

益母草有活血,祛瘀,调经,消水,可治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等症。 益母草

【植物名】益母草。

【别名】益母蒿、红花益母蒿。

【形态特征】越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每边凹下成槽,茎上有白毛。叶对生,形状不一;茎生叶,叶柄长,近卵圆形,边缘浅裂,先端钝圆。基部心脏形;顶生叶线形,无柄或近似无柄,密集于叶腋,排成轮伞花序,花冠唇形。小坚果为黄褐色,三棱形(图18)。

图18益母草

【生长分布】生于荒野、河边、路旁和田埂。全国各地均有本品生长。

【药用部分】全草。

【采收季节】夏、秋两季。

【加工贮存】采割全草,阴凉处吹干存用。

【作用】①防控黄鳝雌雄比例失调、产卵出血、卵滞不化,每立方米水体取干存品100~150克,兑水小火浓煎,开后约5分钟,捞起残渣,摊凉后全池泼洒;②化卵催肥,与土牛膝、墨旱莲等药合用;③治疗黄鳝细菌性瞎眼病与马鞭草合用;④治疗黄鳝寄生虫性瞎眼病,与菖蒲草、辣蓼同用;⑤与土牛膝、野芹菜合用,能使黄鳝雄化。

畜牧研究领域最新进展论文

猪疾病的治疗与诊断不仅对养猪业发展有所影响,也关系著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因此养殖户对猪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极为关注。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析猪流感的防治技术 [摘 要] 猪流感是猪的一种急性的传染病,是由于猪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猪流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发病突然,并且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极快,感染上病毒的猪很快就会出现发热以及上呼吸道发炎的症状。近几年,甲型流感疫情更是成为了猪流感中的一个典型,成为了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的一个国际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猪流感对猪的养殖和猪产品市场都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养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对猪流感的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将结合猪流感发病的情况,简要谈谈猪流感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 猪流感 特点 防治 1 猪流感的主要情况 要想做好猪流感的防治工作,首先需要对猪流感这种急性的传染病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在了解了猪流感的特点、症状以及病理的情况下,才能对猪流感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流行特点 猪流感作为一种急性的传染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流行的范围广。无论哪个品种、哪个性别、哪个年龄的猪都有可能感染。并且无论哪个季节都可能爆发猪流感,只是在晚秋在早春这一时间段内感染的可能性更大。病猪和康复猪是猪流感最主要的传染源,并且传播的途径很广,通过飞沫经过呼吸道进行传染是最主要的传染方式。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饲料进行传播,传播速度极快。虽然说猪流感一般不会造成猪的死亡,但是大范围的感染情况,还是会给养猪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临床症状 猪流感在临床上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就是发病急,传播快。通常只有发现猪群中有猪感染上了猪流感,在1到2天内,大面积的感染情况就会爆发。猪在感染猪流感之后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弱、体温升高等情况,病情严重的还会出现呼吸急促、口流白沫等情况,甚至还会因为肌肉和关节的疼痛,无法站立起来。但是猪流感的病程比较短,只有没有其他的并发症,通常发病后7天之内猪就能恢复健康,但是如果出现了并发症就很可能引起死亡的现象。妊娠期的母猪抵抗力一般比较弱,如果感染上了猪流感就极易由于胎盘的感染造成流产的现象,严重的还会直接导致母猪的死亡。即便是母猪没有流产或者死亡,最终产下的猪仔即使不是木乃伊胎,也会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发育不良的情况。 病理变化 感染上猪流感的猪之所以会表现出上述那些症状,是因为猪的身体内部由于感染猪流感出现了病理变化。感染猪流感之后猪的呼吸道会出现充血、肿胀的情况,并且会附有粘稠的液体。胸腔内部也会积蓄过多的有纤维素样的浆液。心叶、肺脏尖叶等的背部和基底部还会呈现为紫红色,并且变得坚实、塌陷。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周围的肺组织反而呈现出苍白气肿的状态,器官和周围组织之间的界限变得愈加分明。不仅如此,染病的猪的胃肠还会出现卡他性炎症。 2 猪流感的防治技术 预防措施 提高猪体的抗病能力 想要降低猪感染猪流感的机率,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就是要提高猪体的抵抗力,猪的抵抗力提高了,自然不容易被病毒感染。要想提高猪的抵抗力,主要应该通过对猪进行的精心、科学的饲养。首先,要保证猪饲料干净,未被污染,其次还要注意进行合理搭配,以保证猪从饲料中获得足够的生长所需要能量和必须的营养物质,尤其要注意猪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的供给,其对增强猪的体质、提高猪的抵抗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抓好猪舍保温 猪作为一种恒温动物,其健康成长需要处于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下,因此为了不打破猪内外体温的平衡,提高猪对于流感病毒的抵抗力,需要做好猪舍的保温工作。阴冷潮溼、或者多变的猪舍环境都会影响猪的生长,降低猪的抵抗力,提高猪患上猪流感的可能性。 坚持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同样有利于提高猪的抵抗力,促进猪的健康成长。坚持让猪每天都进行适当的运动,但是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好运动的度,切记不可太过,例如不能让猪户进行快跑,更不能让猪因为运动而出大汗。 带猪喷雾消毒 为了尽可能减少流感病毒对猪的威胁,需要有计划的定时的对猪舍进行喷雾消毒,特别是在晚秋到早春这段疫情高发的季节更是要加强喷雾消毒工作。除了每周必须进行的一次定期消毒之外,每天还应该根据需要进行2次到3次的紧急消毒。消毒使用的喷雾容易通常是的醋酸溶液。 及时隔离病猪 正如前面所说猪流感具有传播迅速的特点,因此一旦发现有猪感染了猪流感病毒或者疑似感染了猪流感病毒就应该及时的将其进行隔离。另外在其他养猪户的猪出现了猪流感的情况下,养猪户应该要及时的保护和封闭好自家的猪,尽量减少无关人员之间的往来,以免疫病的进一步传播。 治疗方法 脱敏治疗 脱敏治疗主要是针对猪的疫病比较轻的情况使用的治疗方法。如果猪仅仅出现打喷嚏、流涕或者轻微的咳嗽等症状,采取脱敏治疗的方法基本是就能够控制住疫病了。脱敏治疗的方法是对猪进行维生素C的补给,从而维持猪体的白细胞内维生素C的浓度。补给的量为每次10到20毫克,每日一到两次。 抗病毒治疗 当猪的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仅仅依靠脱敏治疗已经很难控制疫病了,这时候就需要对猪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在猪食用的饲料中新增盐酸吗啉胍,也可以在猪饲料或者饮用水中加入克毒金刚。若在猪饲料中新增盐酸吗啉胍则其比例应该为到,并且需要每天饲喂三次,连续饲喂三天。若是使用克毒金刚兑饮用水的方法则应该按照100g克毒金刚兑250kg水的比例,需要让猪连续自由饮用3到5天。还可以按照克毒金刚100g,水400kg,饲料200kg的比例进行拌料,用拌料对猪连续进行3到5天的饲喂。如果猪出现体温过高的情况,还可以对其进行3%的安乃近的注射,注射量根据猪的体重来确定,通常每千克对应30毫克的剂量,每日注射两次,连续注射两天。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的方法,对于猪流感的治疗也有很好的功效。可以将25g的杏仁、麻黄、甘草,50g的生石膏、桑皮、知母,混合起来进行研磨之后,新增到饲料中对猪进行喂养,用量为每日60g,连续喂养3天。与此同时还需要取葛根、大青叶、绿豆、贯众各150g煎水之后让猪引用。 总而言之,猪流感作为猪的一种急性的传染病,是猪的养殖过程中的一个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做好猪流感的防治,极有可能给养猪户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研究猪流感的病例和特点,总结猪流感的有效防治技术,对于猪的养殖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纯,朱萍. 猪流感的防治技术[J]. 畜牧兽医科技资讯,2012,02:81-82. [2]上官新乐. 猪流感和猪感冒的防治技术[J]. 农村养殖技术,2012,21:27. [3]张仕权. 猪流感的防治技术[J]. 中国猪业,2009,07:51 篇2 浅谈猪的疾病防治措施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养殖产业也在向着大型化、规模化、科学化的新方向高速发展,尤其是在养猪业,大型养殖场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市场供应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猪的疾病防治不到位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型养猪场的发展。本文通过论述种猪养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疾病种类进行归类与总结,并对种猪养殖现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概括与分析,并针对这些疾病提出一系列防御措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 猪的疾病防治 归类与总结 防御措施 一、做好猪的疾病防治的意义与目的 随着我国目前养猪产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的大型养殖场不断形成,在大型养猪场内部其养殖密度越来越大,所以猪的疾病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猪患上各种疾病,已经成为制约大型养猪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在个体养殖户所养殖的猪患上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概率与流行比例日益变高,对于个体养殖户而言,这些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以及造成疾病的传染,从而对养殖户的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做好猪的疾病防治工作不仅仅要了解常见的疾病,还要深入养殖场内部,不管观察与研究其疾病的特性。并且,在种猪肢蹄病、种猪的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病、链球菌病以及面板病等各类疾病上要充分解释说明,及时做好防控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疾病的蔓延与传播,避免养殖户的损失。 二、常见猪的疾病种类与防治工作 1.猪链球菌病 猪患上炼球菌病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症、关节炎型以及淋巴结脓肿型。其中,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症的主要表现症状为猪突然倒地且伴随着体温升高的现象,还可能伴随着猪的四肢出现游泳形状或者口吐白沫。 在猪链球菌病防治上可以选用不同种类的药物,其中可以选择强力霉素、10mL 安痛定、加 160-480 万青霉素等等。如果猪的淋巴结脓肿型症状出现红肿或脓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先将其切开,然后将里面的脓水排出,用药物进行清洗。 2.猪消化系统疾病 猪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疾病、细菌性腹泻疾病以及出血性肠炎疾病等三种。其中病毒性腹泻的表现症状为:猪的粪便向水一样地漏出,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直接喷出的现象。在观察猪是否患有消化系统疾病上,可以观察粪便的颜色,如果颜色是黄绿色或者是青绿色,且伴随着疑似病猪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外形明显消瘦等。猪的消化系统疾病均可以通过观察猪的形态以及粪便来看出,如果患上了细菌性腹泻疾病,就会出现粪便为稀糊状。 那么,该如何做好猪消化系统疾病呢?第一:要保持猪圈的干净与整洁,充分保证阳光照射以及做好消毒工作。同时,尽量不要给猪喂食已经霉变的饲料或别的东西。第二:在防御措施上也保持饮水的清洁,可以进行全群投药,在饲料中可以尝试新增抗生素以及米糠等。第三:当猪出现消化系统疾病时,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土霉素、林可霉以及5-15mL 的痢菌净,这几种药物应当分开注射。 3.猪的肢蹄病与猪面板病 猪的肢蹄病目前主要发病特征为猪的各个关节肿大,严重的会导致猪脚破裂,严重地情况下会使得患病的猪无法站立。对于患猪的肢蹄病防治工作上,可以采取如下几个防治措施:1.要保障猪舍的环境清洁与空气流通干爽。2.要使得猪群的密度不适宜太大,以防止猪群之间的打斗。3.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工作,保障猪舍内没有尖锐物体。一旦病猪患上肢蹄病要立刻采用药物治疗,所采用的药物有10mL安痛定、青霉素与塞米松等。 病猪患上面板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猪的面板表面会出现一些结节,并且这些结节一般为黄豆大小。在发病的时候,猪会比较痒,严重的情况会出现猪的形体消瘦以及表面皮毛松乱的症状。目前,治疗猪的面板病的主要措施有,前期防治有保障猪舍的清洁与干爽且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后期治疗措施要在猪身上喷洒高锰酸钾溶液或敌百虫溶液等。如果猪的面板病出现全身感染,应当进行注射青霉素与塞米松。 4.猪的呼吸道系统疾病与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患猪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主要变现在咳喘、呼吸急促以及食欲减退等,如果情况严重地化会出现发烧、肺炎等严重症状。目前,对猪的呼吸道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分为饲养防治与药物防治措施。饲养防治措施主要指的是猪舍通风条件要好,对猪舍要做好御寒与避暑工作,保障猪舍的总体生活环境良好。药物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土霉素、阿莫西林以及强力霉素等各类药物。 猪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种类众多,症状也不明显,其主要患病症状分为初期与后期,在初期患病阶段主要是病猪出现精神沉郁、慢性干咳,而后期则会出现猪皮毛少,且生长受阻与发育迟缓。主要防治措施包括使用大剂量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慢性呼吸道疾病要进行长期的治疗与调理,切不可急于求成。 三、猪的疾病防治的综合措施 做好猪的疾病防治的综合措施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科学饲养,切实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同时要改善猪舍的环境,必须杜绝畜禽同样以及人畜一起居住的现象,在减少人与患畜接触的同时,减少畜禽与人的相互传播。第二:要切实加强环境消毒工作,定期实行重点消毒与混合消毒,对猪舍的重点区域要进行重点消毒,同时在较短时间内养成对猪舍定期消毒的习惯。第三:加强日常检验力度,根据猪群表现出的不同症状与特征及时采取不同的治疗与防御措施,要在发病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争取治疗的第一时间,同时要防止病情的蔓延。第四:要加强对猪群的检疫力度,这不仅仅包括养殖的安全,这还是对人食用猪肉这一严峻问题能否安全的关键,所以一切要掌握好搞笑的检疫方法,绝不能让一头病猪流入市场,也绝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百姓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记者 熊昌彪. 建立重大疾病防治体系[N]. 中国医药报,2011-03-08B01. [2]姜学良,江希玲,姜学武. 猪疾病防治的方法和措施[J]. 吉林畜牧兽医,2013,01:24-27.

随着畜牧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兽医行业的发展也应该不断的加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畜牧兽医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畜牧兽医体系逐渐得到完善,为我国畜牧兽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畜牧兽医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促进畜牧业的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畜牧兽医;法律法规;问题;对策

畜牧兽医体系所包含的范围广泛,其中不仅仅包括着畜牧兽医技术方面以及服务方面的一些体系,还包括着 政策法规 体系以及法律法规体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接触的就是畜牧兽医技术以及服务方面的体系。但随着现代动物疫病的不断出现,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及健康,国家政策已经对畜牧兽医的发展上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以保证畜牧兽医体系更好的发展。

1我国畜牧兽医法规体系的现状

畜牧兽医所从事的有关畜禽 饲养 管理技术工作,饲料厂从事化验员、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各级兽医站从事地区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各级卫生防疫站或监测站从事畜禽防疫和检疫工作,宠物医院从事诊疗、美容等工作可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及食品安全,并且能够保障农牧业的良好发展。在畜牧兽医的法规体系之中,有着规章、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等诸多的法规,其中畜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数十部之多。这数十部的法律法规,还对畜牧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制订了工作规范,对一些相关的部门制订了日常的畜禽养殖、饲料兽药、动物防疫以及质量安全等所需要去履行的各项职能。但由于我国畜牧兽医业起步较低,发展较慢,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普遍较差,所以这些法律的实施就比较困难,从而暴露出这些法律法规中的一些不完善之处。

2我国畜牧兽医法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执法困难

目前,虽然我国畜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总数已有了数十部之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首先执法主体上的问题,在我国,若是发生突发事件或是重大疫病时,动物防疫部门、食品安全部门以及卫生部门等都会运用自身的行政执法能力解决问题,但是根据《动物防疫法》来说,行政执法的能力只存在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但在处理事件时,许多部门的加入就导致了执法主体的分歧。这样一来,就会降低各部门的行政执法效率,若是事件处理不当,相关部门之间就可能互相推卸自身的责任,最为严重的就是延误了受害群众的救治及保护时间,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执法规范以及执法人员的素质问题,就我国目前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来说,其中对一些执法规范的要求非常的不严谨,这就会使得执法人员在执法中没有一个参考标准,导致对执法把握不准从而导致一些严重的问题发生。

对畜禽产品的检验检疫以及监管力度不够

在近年来,由于畜禽产品安全而导致的问题,使得人们的生命财产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也证明了畜禽产品的检验检疫以及监管方面力度不够。造成这类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让不少的畜牧产品经营者有空子可钻。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畜牧兽医方面法律虽多,但还有着诸多的不完善之处,一些法律的实施细则也并不能及时地对外公布,这就使得一些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实行。我国在兽医以及动物屠宰方面,只有相关的规范进行约束,这些规范从根本上说并不能算作是法律,故而也就缺少了法律所带来的威慑力,导致人们对这些规范视而不见,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我国畜牧兽医法规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完善畜牧兽医法律法规

一是要去对已有法律进行完善以及细化,及时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法规或是实施细则;二是要使我国目前的畜牧兽医法规与国际相接轨;三是要去填补一些畜牧兽医领域的法律法规空白,从而使得畜牧兽医的法律法规能够更加的完善。

严格执行畜禽产品检验检疫以及监管制度

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检验检疫的标准比较宽松,故而就导致了我国近几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所以说必须要严格畜禽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动物检疫法》以及《兽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对官方的兽医制定更加明确的标准,才能实现真正的专业化。

加强畜牧兽医相关的行政执法能力

目前我国畜牧兽医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其执法的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所以必须要加强畜牧兽医相关的行政执法能力。一是改变多方执法的缺点,统一执法部门;二是提高相关执法人员的素质;三是要加强对畜牧兽医相关的行政部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包玉华,贺艳,张博.我国畜牧兽医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2):1-3.

[2]张辅.试论当前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中的问题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01):26-28.

[3]赵乐乐.基层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23):46-47.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是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来开发学习资源,去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当今时代,CAI已成为 教育 科学与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诱人前景。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简况

CAI最早起源于美国、西欧,1958年IBM公司开发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美国已推出的著名CAI系统有:LOGO系统、PLATO教学系统[1]。四十多年来,CAI为教育发展现代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CAI软件已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内容包括: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专业教育。在医学方面,因特网上有大量的医学教学软件可供医学教学与医学科研使用,如解剖教学软件、心脏病多媒体教学软件、内科教学软件[2]。在畜牧兽医方面,美国与德国的“兽医外科技术教学、自学软件”,“计算机多媒体在奶牛繁殖、疾病防治方面教学网络的建设”均取得很大的进展,成功地应用到了教学、技能培训中[3,4]。比利时研究人员开发的“猪病预警系统”,具有听音辨病的“活化功能”,计算机对咳嗽等声音的辨音图正确率达92%[5]。Veltmandeng(1984)设计出了家禽系列教学软件,内容包括家禽管理、品质控制、疾病防疫等;Delaware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教学软件,Georgia的教学软件家禽管理经济学(1990)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国内,由于CAI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刻苦努力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我国的一些高等农业院校,如:内蒙古畜牧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畜牧兽医专业,均把CAI的研究作为下个世纪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方向,内蒙古农牧大学研制的动物病理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采用标本、画面、图像、动画、视频真实地反映了动物的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疾病以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理特征,是病理学教学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解决学生因缺乏感性知识而学习困难的有力工具,并可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环境,是 教学 方法 和教学模式的一次飞跃[6]。苏清浦运用现代数值与计算机计量医学研制出《禽病诊断专家系统》和《猪病诊断专家系统》达到远程诊断与教学使用[7]。总之,这些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为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2畜牧兽医专业特点与CAI

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属于形态学科,直观性强,大多数通过直观性、形象性来获取专业知识,如: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临床诊断与卫生检验学等。

目前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形式的优点和不足

对于多数院校的教学有如下几种形式:(1)利用黑板、挂图、实物标本的讲授,具有灵活性,但由于课时限制,使之不能多次重复或面面俱到。这对于畜牧兽医专业的一些技能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无疑是一个阻碍。(2)利用幻灯和投影教学,虽能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但缺乏动感。(3)电视教学表现力强,形象生动,不受时空限制,扩大了教学规模和范围,获得了广泛应用,但缺点是具有一过性、强制性,不能直接进行交流与反馈。

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优势

与以往的电化教学手段相比,CAI是交互的双向教学方式,与教师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计算机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具有按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个别化学习方式。与一般教师相比,计算机是一个客观的没有感情的教师,因而对待学生不厌其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减少学习压力,增加学习动力。

畜牧兽医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

CAI的核心问题是课件,一个高质量的软件才能把CAI教学系统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开发人员最好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将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方法与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相结合,才能开发出满足教学目的、具备科学性,而且能更好的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人机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可靠的软件,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当然有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电教人员协作会作出更好的应用软件。目前应用于多媒体制作工具包括:Pow-erpoint,VisualbasicToolBook,Action,Director,Au-thorware,方正奥斯(FounderAuthorToo98),洪图多媒体编著系统,摩天和银河多媒体编著系统等,而配合CAI开发的工具软件有AdobePhotoshop、Cool3D、3DMAX、3Dstudio、CoreldRAW8、XARA3D等[8]。

3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前景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交互性,使人与媒体的关系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学习者就能够完全有效地控制媒体的运行,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改变了以往媒体的顺序贮存、播放的缺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CAI软件广泛地采用了动画、影像、音响等多媒体形式,集语言、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于一体,具有电视机、录像机、幻灯、音响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使用方便,效果更好。正在开发的畜牧兽医CAI软件的推广应用将适合未来农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职业教育、业余教育、终身教育、远程教育、远程网络诊断系统中,CAI将会日益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下一个世纪初,我国的CAI研究与开发将使我国的农业高等教育上一个新台阶,也可以缩短与国外CAI教育研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刘国章,吕小定.医学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337.

[2]周勃,张延龄,张洁,等.电脑报[Z].1998年合订本下册,351~356.

[3]AllenSW,[J].JofVetMedi-calEducation,1997,24(1):2~5.

[4]GallandYGC,[J].JofVetMediEducation,1994,21(2):35~39.

[5]新华通讯社主办参考消息,1999年11月3日第七版.

[6]郝先谱,林曦,裴喜春,等.动物病理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J].动物医学进展,1999,20(3):11~12.

[7]苏清浦.兽医临床诊断数字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与农业,1999,3,32~34.

[8]陈荣,陈华.多媒体设计宝典[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0 引言

河南是农牧业大省,要构建符合省情的现代农牧业,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优质畜牧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就迫切需要大量的畜牧兽医人才和技术支撑。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是教育部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的协作成员单位,是全国教指委动物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理事长单位。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其中国家级精品精品6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教指委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55门;此外,该校还成功申请了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

为了充分发挥该校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着力体现该校畜牧兽医学科的专业优势以及和行业结合紧密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可以提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的平台,满足在校师生和非在校人员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为河南培养出更多专业的畜牧兽医人才,为河南畜牧业的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1 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由畜牧兽医优秀教师组成教学资源开发团队,参照国家及企业的技术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和岗位技能标准,整合学校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和共享资源课,建设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畜牧兽医资源库主要包含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岗位资源库、培训资源库和素材资源库5个资源库。

专业资源库建设

参照国家相关专业技术标准,制定畜牧兽医专业资源库建设内容。畜牧兽医专业资源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技术标准、专业建设指南、行业信息、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国家政策法规等。其中专业技术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在专业技术建设时应参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建设;专业建设指南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配备建议、实验实训配备建议、职业能力要求、专业教学标准等,具体专业在建设时应参照专业建设指南进行建设;行业信息主要包括行业政策动态、行业相关网站链接、行业专家信息、行业培训信息、行业会议信息、新工艺、新技术信息,为用户提供行业相关信息;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包括家畜饲养工国家职业标准、家畜繁殖工国家职业标准、动物疫病防治员国家职业标准、国家疫病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乳品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乳品预处理工国家职业标准、饲料检验化验员国家职业标准、兽医化验员国家职业标准、畜禽产品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工国家职业标准标准等,各种人才培养时应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培养;国家政策法规主要包括行业法规、行业法令、管理条例、管理办法、行政许可、行政规程、行政细则、行政规定、行政方案、行政意见等方面,可以依据国家规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各个内容进行填充,以供专业建设时参考。

课程资源库建设

畜牧兽医课程资源库建设以《猪病与猪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动物育种与繁殖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学习单元的形式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与课程大纲、课程教案、课程教学课件、实验实训指导书、标本图片、课程视频、作业库、试题库、参考资料、教材、课程答疑、论坛等。

岗位资源库建设

岗位资源库建设主要包括岗位设置、岗位标准、生产文件、求职者信息和企业信息等。其中岗位设置主要提供了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家禽繁殖工、宠物美容师、宠物养护员、兽医化验员、乳品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兽药营销员、饲料营销员、畜产品营销员等主要岗位及其各岗位要求的岗位核心技能;岗位标准包括岗位操作标准和 岗位职责 ;生产文件包括 安全生产 规范、操作规范、生产计划单、工作手册和作业指导书等;求职者信息包括应往届畜牧兽医 毕业 生的求职简历及各种求职信息等,企业可以通过求职者的信息招聘求职者;企业信息包括企业网站链接、企业产品信息介绍、企业招聘信息等,求职者可以通过企业招聘信息找工作。 培训资源库建设

培训资源库建设主要包括师资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创业创新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技能大赛培训等。其中师资培训主要是专业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学校和企业进行校企进行校企合作,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企业 入职 培训、岗位技能强化培训、新技术培训、班组长培训等岗位技能培训;创业创新培训主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指导撰写创业创新计划书及创业过程指导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是通过专业的培训辅导,帮助大学生和员工通过国家规定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鉴定;技能大赛培训是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使学生具备犬外科手术、鸡新城疫检测方面的技能,参加相关机构组织的畜牧兽医技能大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素材资源库建设

畜牧兽医教学素材库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更新的过程。教学素材库按照媒体类型可以分为:文本库、视频库、图片库、图形库、教学课件、音频库、动画库、虚拟作品、虚拟仿真软件、企业案例等;教学素材库按照类别分类可以分为:猪资源库、禽资源库、牛羊资源库、水产资源库、宠物资源库、饲料资源库、兽药资源库、畜产品资源库等。

2 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

对畜牧兽医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全面整合,并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的优势,研发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环境,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可以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管理、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学员培训过程的管理、素材资源的管理、岗位资源的管理、课程考试的管理、教师上传资源的评价管理等功能,为在校师生和非在校学员提供优质的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和学习的平台,以实现自主性、主动式学习。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主要包括资源中心、学习中心、就业中心、资源检索等功能模块的建设,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框架图如图1所示。

资源中心模块

资源中心模块包括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岗位资源库、培训资源库和素材资源库五个子模块,这五个子模块分别按照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进行建设。

学习中心模块

学习中心模块包括选课模块、课程学习模块、课程考试模块和互动交流模块等子模块,其中选课模块可以实现在校学生和非在学校学的选课功能;课程学习模块利用课程学习控制技术,学习途中有记录,不能跳转,只能循序渐进地去学习,不能拖拉,只有通过相应测试才能进行下一章节学习;考试模块中提供了题库,待学员学完课程以后,进入考试模块,系统会自动从系统中的题库中抽取相应题目构成试卷供学员考试,考试通过后,该课程的学习才计入成绩;互动交流模块提供在线答疑和论坛的功能,供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

就业中心模块

就业中心模块包括就业政策、企业招聘模块和求职者应聘模块等子模块。其中就业政策对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相关政策进行了规定,为求职者提供帮助;企业招聘板块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信息,招聘岗位的职位要求及职责要求等,招聘者还可以对应聘者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优秀应聘者入职;求职者应聘模块主要为求职者提供企业招聘岗位信息供求职者填写自己的求职信息。

资源检索模块

资源检索模块包括类别树检索模块、关键字检索模块等子模块。对畜牧兽医教学资源按照专业、课程、岗位、培训、素材的结构进行分类存储,并做好关键字段的设计和确定,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并能够实现按类别树、按关键字方式进行全文检索,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3 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的有效应用

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是网络教学的载体

为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的网络化教学,学校部署了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并出台了相关的网络教学改革方案,督促14个教学院系使用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进行了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数据统计如图2所示。全校利用平台共建立网络课程422门,总访问量469329人次,使用平台进行网络教学的教师总数是428人,占总教师总人数的59%,使用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人数为10577人,占总学生人数的。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以统计教师的各种教学活动数据并加以分析,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考评,还可以统计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和活动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考评。

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是教学资源的优秀展示平台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利用平台组织了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海润杯”教学技能竞赛,46名老师参加了比赛,并利用平台上传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全校师生可以通过平台对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观摩学习;学校利用平台完成了27门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的立项工作,并利用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学校还利用平台对参加全国微课比赛的38门优秀的微课课程作品展示、选拔,全校师生可以通过平台对微课课程进行在线学习。

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实现资源共享

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可以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示范性院校展示和推广本校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搭建由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岗位资源库、培训资源库、素材资源库五大资源库组成的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共上传各类教学资源6TB,建立网络课程422门,“海润杯”教学竞赛优质课程46门,教改立项课程27门,微课课程38门,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归档并运用到教学中,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可以满足不同人员的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

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中的培训资源库提供了师资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创业创新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技能大赛培训等功能为畜牧兽医师资水平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员工职业职格认定、提高行业水平、加强校企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满足了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等人员的教学需求、职业发展需求、终身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平台的就业中心中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各类新成立公司的信息,吸引毕业学生和社会人员创建新公司18个,为15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学校先后组织各类畜牧兽医技能培训10余次,为800多毕业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了专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

4 结束语

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更新完善的系统工程。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能够整合畜牧类的优质资源,突出畜牧兽医专业的优势,将优质资源共享给社会,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畜牧兽医类人才做出重要贡献。

1. 畜牧兽医实习总结范文

2. 畜牧兽医方面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3. 畜牧兽医专业求职信范文

4. 畜牧场述职报告范文

5. 地质录井方法与技术探讨论文

互花米草防治研究进展论文

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或轻型履带车,对互花米草进行拔除、挖掘、遮盖、火烧、割除等。

高建华,朱晓东,朱大奎,余有胜,1999. 台风风暴潮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海洋通报,18,14-19高建华,朱晓东,余有胜,金波,1999. 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影响研究.灾害学,14:73-77李满春,余有胜,陈刚,吴国平,高建华,200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8:144-146高建华,高抒,陈鹏,葛晨东,朱大奎,2002. 海南岛博鳌港沉积物的沿岸输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2 (2),41-48陈鹏,高建华,朱大奎,王颖,2002. 海岸生态交错带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受开发建设的影响分析—以海南博鳌地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 17(4),509-514GAO Jianhua,GAO Shu,Cheng Yan,Dong Lixian,Zhang Jing,2003. Sediment transport in Yalu River estuary.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英文版),13(2),157-163高建华,高抒,董礼先,张经,2003.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特征及悬沙输送. 海洋通报,22(5),26-33汪亚平,高建华,2003. 河口海岸区悬沙输运量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ADCP)观测技术的初步研究. 科学技术与工程,(5)李占海,柯贤坤,王倩,高建华,2003. 琼州海峡水沙输运特征研究.地理研究,22(2),151-159GAO Jian-hua,CHEN Guo-qiang,OU Weixin,ZHU Da-kui,200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ast evolution and regulation in Wanquan? River Estuary,Hainan Island.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地理学报英文版),14(3),375-381高建华,汪亚平,王爱军,李占海,杨旸, 在长江口悬沙输运观测中的应用,地理研究, 23(4),455-462高建华,欧维新,杨桂山,2004. 潮滩湿地N、P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综述,湿地科学,2(3),31-38Gao Jianhua,Gao Shu,Cheng Yan,Dong Lixian,Zhang Jing,2004. Formation of Turbidity Maxima in the Yalu River Estuary,Chin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43(SI),134-146陈国强,高建华,朱大奎,2004. 海南岛万泉河口海岸动态演变及其整治对策,海洋通报,23(4),38-43李杨帆,朱晓东,邹欣庆,刘青松,高建华,2004. 盐城海岸湿地资源环境压力与生态调控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19(6),754-760Zhanghua Wang ,Zhongyuan Chen,Kazumaro Okamura,Jianhua Gao,Kaiqin Xu,Hiroshi Koshikawa,Masataka Watanabe,2004. Anomalous current recorded at lower low water off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China. Geo-Mar Lett,24, 252–258高建华,欧维新,杨桂山,王小辉,徐庆柯,2005. 苏北潮滩不同生态带沉积物分布特征,东海海洋,23(1),40-47李杨帆,朱晓东,邹欣庆,高建华,2005. 江苏盐城海岸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研究. 海洋通报,24(4),4651贾建军,高抒,高建华,潘少明,2005. 珠江口河流输沙、河口沉积与粒度信息之间的联系,海洋科学进展,23(3),297-304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王爱军,杨旸,2005.长江口悬沙动力特征与输运模式,海洋通报,24(5),8-15高建华,杨桂山,欧维新,2005. 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有机质来源的辨析与定量估算. 环境科学,26(6),51-56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王爱军,杨旸,2005. 长江口南支枯水期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泥沙研究,(5),72-79桂峰,朱晓东,高建华,2005. 人工半封闭港湾有孔虫埋葬群空间分布研究——以江苏连云港港区为例. 海洋通报,2005(6),41-48高建华,欧维新,杨桂山,2006. 苏北潮滩湿地植被对沉积物N、P含量及其变化的影响.地理科学,26(2),224-230欧维新,杨桂山,高建华,2006.苏北盐城海岸带芦苇湿地对氮磷污染物的截留效应研究.海洋科学,30(4),45-49汪亚平,潘少明,H V Wang,高建华,杨旸,王爱军,李占海,吴中,2006.长江口水沙通量的观测与分析. 地理学报,61(1),35-46欧维新,高建华,杨桂山. 苏北盐城海岸带陆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初探. 生态环境,2006,15(3):495-498汪亚平,高建华,潘少明,2006.长江河口区边界层参数的观测与分析.海洋地质动态,22(7),16-20欧维新,高建华,朱红云,杨桂山,2006.苏北海岸带水环境价值模糊评价,经济地理,26(4),653-656欧维新,杨桂山,高建华,2006。盐城潮滩湿地对N、P营养物质的截留效应研究,湿地科学,4(3),179—186欧维新,杨桂山,高建华,2006,滨海芦苇湿地对氮磷污染物质的净化效应及其价值估算,海洋通报,25(5),90-96Gao Jianhua,2006. Characteristics of turbidity maxima in Yalu River Estuar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tuaries and coasts,Guangzhou: Guangdong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2006. 392-399杨旸,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王爱军,2006.长江口枯季水动力悬沙特征与再悬浮研究.南京大学学报,42(6),643-655杨旸,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王爱军,2007. 长江口南港底部边界层特征的观测与分析. 海洋科学,31(3),58-65高建华,杨桂山,欧维新,2007.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引种对苏北潮滩湿地TOC、TN和TP分布的影响,地理研究,26(4),799-808高建华,白凤龙,杨桂山,欧维新. 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有机碳、氮、磷分布特征,第四纪研究,2007,(5),756-765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张瑞,李军,白风龙,2007. 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及分布.地理学报,62(9),981-991白凤龙,高建华,2007. 悬沙浓度分布对鸭绿江河口流速结构的影响,海洋地质动态,23(10),6-12Wang Z H,Li L Q,Chen D B,Xu K Q,Wei T Y,Gao J H,Zhao Y W,Chen Z Y,Masabate W,2007. Plume front and suspended sediment dispersal off the Yangtze (Changjiang) River mouth,China during non-flood season[J]. 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71,60-67GAO Jianhua,WANG Yaping,PAN Shaoming,ZHANG Rui,LI Jun,BAI Fenglong,2008.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sediments of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18(1),46-58GAO Jianhua,YANG Guishan,OU Weixin,2008. Analyzing and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the organic matter source at different ecologic zones of tidal salt marsh,North Jiangsu Province,China.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2(1),81–88,张瑞,汪亚平,高建华,潘少明,张志林,2008. 长江口泥质区垂向沉积结构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海洋学报,30(2),80-91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夏小明,贾建军,2008。胶州湾沉积物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运移趋势.海洋通报,27(3):57-66白凤龙,高建华,汪亚平,程岩,林天岩,2008. 鸭绿江口的潮汐特征.海洋通报,27(3),7-13。GAO Jianhua,WANG Yaping,PAN Shaoming,ZHANG Rui,LI Jun,BAI Fenglong,2008.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Sedimen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Adjacent Sea Area in Turbidity Maximum of Changjiang Estuar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7(4),83-94GAO Jianhua,YANG Yang,WANG Yaping,PAN Shaoming,ZHANG Rui,2008. Sediment dynamics of the turbidity maximum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in the dry season.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2(3),249-261Gao, ., Wang, ., Pan, ., Zhang, R., Li, J., Bai, ., 2008.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and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sediments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8 (1), 46–58.高建华,李军,汪亚平,白风龙,程岩,2008.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球化学,37(5),430-438刘旭英,高建华,白凤龙, 刘志勇, 潘少明,2008. 苏北潮滩新洋港柱状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8(4),27-36Zhang R,Wang Y P,Gao J H,Pan S M,2009. Sediment texture and grain-size implications the Changjiang subaqueous delt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8(3),103-114高建华,李军,汪亚平,白风龙,李家胜,程岩,2009.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海洋学报,31(3),84-94张瑞,潘少明,汪亚平,高建华,2009.长江口水下三角洲210Pb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速率. 沉积学报,27(4),704-713Jianhua Gao,Jun Li,Harry V. Wang,Yaping Wang,Zhenyan Wang,Fenglong Bai,Shu Gao,Yan Cheng,2009. Distribution and their pollution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Yalu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coastal water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8(6),12-23李家胜,高建华,李军,王珍言,严杰,白凤龙,程岩,2010. 鸭绿江河口元素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0(1),25-32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夏小明,2010.胶州湾铅-210比活度的分布模式及百年尺度的沉积速率.海洋学报,32(1):83-93邢飞,汪亚平,高建华,邹欣庆,2010. 江苏近岸海域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海洋与湖沼,41(3)459-468闵凤阳,汪亚平,高建华,刘运令,张志林,黎礼刚,2010。长江口北支的沉积物输运趋势。海洋通报,29(3):264-270。严杰,高建华,李军,李家胜,白凤龙,程岩,2010.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稀土元素的物源指示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0(4),95-103GAO,. V.,BAI,F. L.,CHENG,Y.,WANG,Y. P.. Rapid changes of sediment dynamic processes and geomorphology in Yalu River Estuary under anthropogenic impacts.,(to be submitted)Jia J. J.,Liu Y. F.,Yang Y.,Gao J. H.(corresponding author).Environmental response to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200 years in Shamei Lagoon,Hainan Island,China (to be submitted)Liu Zhiyong, Pao Shaoming, Liu Xuying, Gao Jianhua. 2010. Distribution of 137Cs and 210Pb in sediments of tidal flats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Journal of Geography Sciences, 20(1),91-108.

意大利中草药研究进展论文

在中药学 毕业 论文中,题目是 文章 的眼睛,既要概括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要简炼,有吸引力。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 TRIPs协议的药品专利制度与中药专利保护 3. 中药熏洗结合运动手法、针灸理疗对颈肩腰腿痛治疗的临床体会 4. 从ADR 报告 谈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及对策 5. 用《组合中药学》的理论开发新型中药(英文) 6. 中医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研究探讨 7. 复方中药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临床观察 8. 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作用研究 9. 中药治疗硬皮病文献分析 10. 中药产业化的关键问题及其对策 11.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12.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13.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14.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15.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16.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17.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3.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4.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5.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6.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7.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8.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9.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10.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11.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12. 2007~2008年国内期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 13.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14.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15.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16.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17.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中药来源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筛选 2. 直肠滴入疗法与中药外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 3.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研究 4. 中药灌肠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临床研究 5. 中药注射剂在我院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预防 6.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 7. 中药调剂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8. 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9. 中药专利保护制度研究 10. 研究中药注射液临床效果的 方法 11.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12. 一种基于全电性离子色谱的中药药性蛋白质分子标记研究的新方法 13. 抗肿瘤中药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4. 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30例观察 15. 不同性味中药复方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代谢及病理变化的影响 16. 当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17. 扫描电镜应用于 植物类 中药鉴定的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 1. 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2.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3.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 4.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5. 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进展我国古代在本草学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到16世纪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本草学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以后发展比较缓慢。本世纪初期,开始结合分类学的知识对《本草纲目》等书中的动植物进行学名考订。我国生药学的教学和研究到30年代由赵燏黄(1883~1960)开始。赵氏于1934年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这两本书是当时介绍近代生药学的中文著作,也是生药学课程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中药政策指引下,中医中药事业得到发展,药学院系的生药学课程得到加强,各省市先后设立了中医学院中药系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并在药品检验所内成立中药室,加强了教学、研究和质量检验工作。5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资源调查及整理1949~1979年间,我国的生药学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草药资源和经验鉴别的调查整理和研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等书籍。其后于1970~1975年间掀起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编写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中、下、上册(1976、1980、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这一时期调查总结的对象由常用中药扩大到民间药,中草药数量有很大增加,内容也较前丰富。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国本草图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志》、《中药资源学》(1993)等。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决定,全国于1983~1987年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通过资源普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已知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植物来源的占87%,药用植物较集中、种类超过100种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萝藦科、茜草科、玄参科、菊科、百合科和兰科。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丰富的新药源。如新疆的紫草、甘草、贝母、阿魏、蛔蒿,青海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大黄,青海和西藏的东莨菪属植物,云南的砂仁、诃子、马钱子、儿茶、芦荟,广西的安息香,广东和广西的降香、苏木、土沉香、萝芙木、羊角拗,东北地区的缬草、鼠李皮、野生麦角等,其中不少品种过去是依靠进口的。此外,对作为甾体激素类和避孕药物合成原料的薯蓣属植物,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制药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的数量续有增加。中国药典1953年版收载药材78种,1963年版增至446种,1977年版收载中草药(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单味药制剂共882种,1985年版收载713种,1990年版收载784种,1995年版收载920种。1993年起相继出版《中国药典》英文版。栽培与饲养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全国重要的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已引种药用植物4000余种;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中药材达150余种。已运用杂交、诱变、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花药培养等生物学技术,获得浙贝、元胡、地黄、吴茱萸、薄菏、枸杞、乌头、薏苡仁、百合、猪苓、虫草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许多重要的进口药材也引种载培成功,例如西洋参、白豆蔻、丁香、番红花、胖大海、非洲萝芙木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大面积生产的规模。1993年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建成。一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的有关栽培方面的大型科学著作:《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一些珍贵的动物性药材,已研究了它们的饲养方法:例如麝、熊、蝎子、蛤蚧、中华鳖等。已成功地进行了饲鹿锯茸、养麝取香、活熊引胆、河蚌育珠等工作。一些近代的生物技术方法也开始使用,例如人参、西洋参、三七、紫草、延胡索、甘草及山莨菪等的组织培养技术。对一些菌类来源的中药,如冬虫夏草、灵芝及蜜环菌等,研究了它们发酵培养技术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近年来,开展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生产绿色中药材已在山楂、金银花等中药材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药鉴定和质量研究中药品种繁多,产地广阔。由于历代本草记载、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的不同,类同品、代用品和民间用药的不断出现,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所以对来源复杂的常用中药材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是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对多来源药材的比较研究,也可为开发利用新药源提高科学依据。六·五期间(1980~1985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将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列为局级课题,其中贝母、金银花、大黄、石斛类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在此基础上,增加研究种类,扩展研究深度、广度和提高研究水平,经论证将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列入七·五(1986~1990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本课题分南、北两个协作组,共研究常用中药材123类(专题)。各类专题统一按共同制定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案为目标,运用多学科手段对多来源中药材进行系统研究,即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源调查,采集原植物标本,作分类学鉴定;收集对口药材和商品,作性状、显微和理化分析;并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全面的做出品质评价。经过5年的研究,已经完成,大多数专题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该项研究规模之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所取得的成果均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该项成果已以《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专著陆续出版发行。在七·五攻关课题工作的基础上,经论证将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继续列入八·五(1991~19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另外100种类(专题)常用中药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已经完成,专著即将出版发行。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1996~2000年),最终建立8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2000年1月又开始启动后期70种。提倡生产和使用到地药材是历代中医药学家用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临床疗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列为重点课题,选择赤芍、金银花等7种公认具有道地性的药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多指标、客观化的手段,对同一物种道地及非道地产区的药材,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识别特征以及药效与质量关系进行研究,揭示生物多样性、药用部位变异性、DNA多态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自然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综合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为确定道地药材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将于2002年完成。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种植资源在优良中药材生产中的调控机理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国家重点课题进行的同时,各地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对多种中药进行了资源调查、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研究(详见徐国钧院士的系列综述-我国近年来生药学研究进展)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大约已对200种中草药进行了较详细的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并鉴定了600余种药理活性成分。近年还从常用生药和民间药中分离到多个治疗老年期痴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艾滋病毒、抗肝炎、抗过敏、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和免疫促进等活性成分。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对于阐明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以及新药开发均有重大意义。中药炮制研究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或减少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以及增加药物的疗效。大约有70多种中药的炮制技术已经研究,揭示了许多加工炮制的原理。例如,乌头炮制减毒是由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相应的单酯型生物碱及胺醇。乌头子根经过加工便是常用中药附子,它的毒性已经大大的降低,而且它所含有对心血管系统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便能发挥效能。又如许多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常常采用醋制的炮制法,是由于碱与酸中和形成了生物碱的盐,其能增加水溶性并增加煎剂的疗效。目前已对500余种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编写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和《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近年来,采用化学、药理学等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对比中药炮制前后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改变,不但对改革炮制工艺、制定中药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有意义,而且将通过此种研究,逐步建立起临床炮制学、炮制工艺学、炮制化学、炮制药理学等中药炮制学的新型分支学科,促进中药炮制学的发展与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生药研究中的应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用于中药质量研究只是近四、五年的事。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实验室首次报告利用AP-PCR技术对人参及西洋参的鉴定,次年他们又报道利用RAPD技术对人参及伪品的鉴定。随后中国香港、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相继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进化、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4种甘草(RAPD)、铁线莲属7种植物(RAPD)、木蓝属8种植物(RAPD)、淫羊藿属8种植物(RAPD及PCR-RFLP)、黄芪属14种植物(PCR-RFLP)、人参属12种植物(PCR-RFLP、测序)、橘属9种植物(测序、探针)。二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人参、西洋参及伪品(RAPD、测序、探针)、地胆草及混淆品(RAPD)、蛇类(RAPD)、海马类(测序)、龟板、鳖甲(测序)、甘草(RAPD)、鸡内金类(测序)、紫河车(测序)、鹿鞭及伪品(测序)、贝母类(测序、PCR-RFLP、探针)。三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研究种内变异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冬虫夏草(RAPD)、苍术、白术(RAPD)、当归(测序)等。新药开发近年来,大约有200多种新药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药开发而来。其中有近半数是单个中药或从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衍生物或中药的有效成分部位,或甚至中药的全提取物;另有超过半数是从中药复方中开发出的新药。海洋药物研究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物种复杂多样,约有50万种动物,13000多种植物,约占地球资源的80%,是有待开发的宝藏。例如从10种珊瑚中发现43种新化合物,10种海绵中发现39种新化合物。海洋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结构新颖、复杂,常具有较强的特殊生物活性,是人类未来开发新药的原料基地。此外,对民族药研究开发利用,也取得不少成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已悠久的历史,对人类的医药事业都作出了自已的特殊贡献(详见教科书第十一章)。如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10余年来,我国生药科学的发展较快,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中药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广泛,涉及学科多,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突出与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系统化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开发更多的中药合法进入欧美国际市场,为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zhōng yī yào wài chuán ōu měi

中国与西方交通,可溯及西汉张骞通西域,从“丝绸之路”起,东汉班超进一步开拓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往来。中国的医药、炼丹术等曾多次传入阿拉伯,又通过阿拉伯,传到西方。中国医药外传欧美,据目前史料所及,可分下列三个阶段:

根据药物史记载,中国药物至少在公元10世纪已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宋代开宝元年(968年)设置舶市,公元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当时中国药物经过市舶司,由阿拉伯人运至西方的已约有58种,其中植物药47种,包括人参、茯苓、川芎、肉桂等(《宋会要》)。13世纪意大利马可勃罗(Marcopolo)在游记中记述他在马拉巴看到中国船运载的货物中有多种药材。他特别记述了大黄、肉桂等药,说唐古特满山是大黄。15~16世纪,葡萄牙等到广州、福建、浙江港口,运往欧洲的商品中有大黄、土茯苓、桂皮等。中国的土茯苓曾被欧洲人当作治梅毒的良药,称为“China root”。解剖学革新家维萨留斯(A. Vesalius,1514~1564年)曾论述此药,并用之治病。中国大黄在欧洲享有盛誉,荷兰名医布尔哈维(H. Boerhaave,1668~1738年) 曾得到中国大黄种子。17世纪耶稣会教士来华.卜弥格()用拉丁文写成《中国植物志》一书(1656年维也纳)。其中选择了《本草纲目》中的部分中药,但他的中医药文稿,被荷兰医生克莱尔(A. Cleyer)冒名后于1682年在德国出版,取名《中国医法举例》,其中有关于经络、脏腑的木刻插图及30页记述289种中药。李时珍《本草纲目》于18世纪已传到欧洲,1735年法人都哈尔德(Du Halde)的《中国史地年事录》的第三册中有《本草纲目》的法文译述,并介绍了人参、冬虫夏草、海马、三七等药。达尔文在其关于物种变异的研究著述中,间接引述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金鱼变色的记述,并称之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法国植物学家勒姆萨(Abel Remsat)鉆研中医药,并有著述。

脉学方面,卜弥格译述中医脉学、舌诊等,但未及出版而已死去。其关于脉学的文稿,先由法人哈尔文(R. P. Harvieu)译成法文(1671年),取名《中医秘典》,后又有几种法文译本及意大利文本。法都哈尔德所编 《中国史地年事录》(1735年)第三册载有高阳生的《脉诀》的译述,并误以为该书是王叔和所作。17世纪末,英国名医弗洛伊尔(J. Eloyer)因受卜弥格译述的中医脉学的启发,致力于脉搏的研究,并把卜弥格译述的中医脉学译成英文,连同他所写《医生诊脉的表》一书于1707年出版。弗洛伊尔发明用表计数脉搏,其成就直接受中医脉学的影响。

人痘接种,欧洲17~18世纪天花猖獗。王孙贵族亦难幸免。我国人痘接种法,于1672年左右通过切尔克西亚(Circassia)人传到君士坦丁堡。俄国于1688年派人到北京学习人痘接种法。人痘法曾经俄国传到土耳其。1700年约瑟夫·李斯特()自中国厦门写信给英皇家学会马丁·李斯特()报告人痘接种及其效果,当时还有其他人也做了报告。住在君士坦丁堡的欧洲人已于1706年天花流行时,学到此法。1713年12月意大利医生蒂蒙尼(Emanuel Timoni) 向伦敦的伍德瓦尔德(Woodward)写信记述人痘接种法,后者于次年4月向皇家学会报告人痘法。1714年,希腊医生皮拉瑞尼(J. Pylarini)在威尼斯出版谈人痘法的文章,并在英皇家学会上宣谈。另有其它关于人痘法的报告送到欧洲,但皆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英驻君士坦丁堡史节夫人蒙塔古(Montagae)于1718年在当地天花流行时,用人痘法为其子接种,并于1721年返英时,带回此法。此后,人痘法在欧洲和美国,逐渐应用。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提倡用人痘法。不止一次地在信件及文章中提到此法,说:“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按指人痘接种),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伟大先例和榜样”等语。人痘接种法是贞纳(E·Jenner)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先声和启发,它甚至推动了医学统计学,它是近代免疫的先驱。

针灸方面,据传马可勃罗的一封信中谈到中国医疗用的针。17世纪针灸已被某些欧洲人注意。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旁特最早记针术(1658年);另一职员布绍夫(H. Busschof)用艾法治愈自己的多年痛风症,因向荷兰介绍灸术,后译成英文(1676年)。同年吉尔弗西斯用德文写《灸术》一书。哥荷马(1683年)等相继撰文介绍灸法。瑞尼(W. Rhijne)于1673年在日本长崎的出岛及1674~1676年居住日本,获得针灸材料,写书详介针术(1683年)。17世纪英国名医希顿哈姆对针术不表赞同,对针灸无适当认识。18世纪以后欧洲人对针灸认识渐多,出版介绍针灸的书约50种。德人甘弗、法人考瑟涅特、克里汀等,英、瑞典、捷克等均有人介绍针灸。法国巴黎大医院采用针灸疗法,但也有人反对。德、意大利、美、俄等国都有部分医生注意到针灸。

鸦片战争后,半封建半殖民条件下,中医发展受到挫折,各种人士及部分西医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医药,轻视中医者。亦不乏其人。

针灸方面,法国人粟理氏(De La Soulie,1878~1955年)在中国亲眼看到针灸效果。虽非医生,但致力针灸,著书介绍。另有夫耶(de La Fuye)等人也采用针灸。法国出现了针灸学会、研究会,开展国际学术活动,对针灸研究和推广起到积极作用。意大利、英、美、苏等国皆有部分人士采用针灸。加拿大著名医家奥斯勒(W. Osler)推荐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等病。某些传教士医生对针灸看法片面,甚至污蔑,如杰弗里( Jeffery)等。针灸未能推广与当时社会背景亦有不可分的关系。

中药方面,中药在此时期受到欧洲人较多的注意。来华的各国医生、传教士等,相继对中药进行调查研究,包括资源、文献、生药、药理、药化等方面。法国教士苏伯利恩(L. Souberian)、达布理(Dabry)出版《中国药物》(1849年)。英人汉伯雷(D. Hanbury)的《中国药物注解》(1862年)。伊博恩(B. H. Read)居华多年,后在“雷士德医学研究所”专门从事中药研究,出版著述多种,有《本草纲目》金石、兽、禽、鳞、介、虫、鱼等部的译述七个分册;另与刘汝强合编《本草从新》(1935年),收药898种; 另有关于《救荒本草》的译述,对其中414种植物进行考证,附化学材料,为西人最早用分析化学法研究中药的人士之一。弗吞()等几次来华勘查植物和药材等等。

美国传教士医生麦高文(D. J. Mac Gowen)等在华搜集植物药;史密斯(F. D. Smith)出版《中国药材品物汇释》(1871年)及司徒尔特(G. A. Stuart)补充修订的《中国药物·草木部》 (1911年),以引《本草纲目》等书为资料,附实地调查,并附海关出口编号。其它如华生()的《中国主要商品药材》等书,这些均说明西人搜集中药资料之深入。俄国的基洛夫于1830~1840年来华搜集中药,使馆医官塔塔里诺夫的《中药目录》(1856年)包括500种药物;另一名医官伯列士奈德(A. V. Bretscheider)深入研究中药,被称为“远东植物学权威”,有《中国植物志》(1882年)等多种著述,他于1866~1895年间考察中药,从文献到实地,上及非医药文献《诗经》等,下及清代有关材料,为19世纪中叶前欧人研究中药收集资料最丰富的。此外,俄人对中国人参、大黄等药从引种到疗效,均有研究。

德国学者许宝德(F. Hübotter)译述中医药文献多种,有《中国药物学》(1913年)等;德国怡默克药厂于1899年制成当归流膏“优美露”,曾畅销各地。其他德人对中药亦加研究和注意。日本化学家井长义1887年曾提纯麻黄堿,1923陈克恢等报告麻黄对心血管的类肾上腺素作用。麻黄出口量大增,仅1927年自天津出口的麻黄就达4275担(每担等于100斤)。大黄亦为欧洲各国进口主要药物之一。例如,英国1914年药典专门对之记述。著名医学刊物“柳叶刀”(Lancet)等,于1921~1923年连续刊有大黄药理研究,评价甚高。人参、鹿茸等药均为欧洲学者重点研究。其它关于我国的医籍,外人译述的有《内经》、《难经》、《濒湖脉学》、《脉诀》、《达生篇》、《产育宝庆集》、《卫生要旨》、《遵生八笺》、《医林改错》、《寿世编》、《针灸大成》、《洗冤录》等。此一时期西方对待中医药上除针灸外,接触临床实际的极少,其对中药之研究,多从寻找药源和博物学出发,对中医主要认为是一种古老的医术和经验医学,故其研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深入到理论。此外,某些传教士医生对中医药的片面错误看法和言论,以及国内20世纪初消灭中医的错误作法,亦影响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

随着国际往来的增多,中医药的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加大,不少国家对中国的中医药事业的进展表示兴趣,特别是针麻的进展,使欧美不少国家出现了研究中医药的前所未有的 *** ,不少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等开展中医药研究。英、美等国的不少医生,改变了过去怀疑、轻视中医药的态度,认识到过去来华的传教士医生等对中医药的错误态度和报道。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开始重视中医。国外出版有关中医药和针灸的书籍以及刊物日益增多,学术团体相继成立。联邦德国、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等国均有国际性的中医、针灸团体及研究教学的机构。初步统计国外出版的中医药、针灸刊物有71种,包括美、加拿大、英、法、阿根廷、联邦德国、菲律宾、匈牙利、印度、意大利、日本、南朝鲜、荷兰、新加坡、苏联等国。应用针灸的国家已有70余国,开展针麻研究的有30余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