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求是杂志有大学老师发表吗

发布时间:2024-07-07 14:45:22

求是杂志有大学老师发表吗

大学教师不是在哪个网上发论文,而是在某些期刊上发表,然后这些期刊被一些大型学术数据库收录,供大家下载。国内期刊的话,就去知网找,那儿是最全的。国外的话,就很多了、

要发表论文建议上教育界杂志社官网或者原上草论文网,都是相当牛的论文发表网站!

1990年5月,李小娟撰写的《浅谈文科学报的校对》被东北地区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同年6月,《求是学刊》主编余式晖退休,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尚鹤翔兼任主编,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衣俊卿调入编辑部任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同时调入编辑部工作的有张晓校、杜桂萍,分别担任史学编辑、文学编辑。同年9月,《求是学刊》在黑龙江省高校文科学报编辑质量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12月,历史编辑、副编审周众离休。周众于1985年—1988年间,曾担任编辑室主任。1991年1月,《求是学刊》第1期开设了“《求是学刊》公开发行十周年(1980-1990)”专栏,发表熊映梧、孙云、张奎良、吕冀平教授撰写的4篇学术文章,并发表了副主编衣俊卿以“本刊编辑部”的名义撰写的纪念文章《唯实、求是、图新》。3月21日,黑龙江大学举行《求是学刊》和《外语学刊》公开发行十周年纪念会,有关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同志和各界代表130余人参加了会议。9月,为纪念黑龙江大学成立50周年,《求是学刊》第5期发表了由叶伯泉撰写的编辑部文章《追求科学,探索真理》。9月,黑龙江省首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选揭晓,《求是学刊》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黑格尔哲学体系新探》(1990年第3期)和赵亚乔编辑的《关于农村实行“两田制”运行模式的构想》(1990年第6期)获一等奖;周众编辑的《英雄与时代》(1990年第3期)和叶伯泉编辑的《审美文化的概念和结构》(1990年第6期)获二等奖。11月,在1991年度职称评定工作中,衣俊卿破格晋升为教授,张晓校、赵亚乔和杜桂萍晋升为编辑,李小娟破格晋升为编辑。《求是学刊》1991年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上被摘发23篇,文摘数量列全国综合性大学第一名(据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务简报》1992年2期报道)。1992年3月,《求是学刊》第1期开辟“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栏目,发表衣俊卿的《人类精神的跨世纪走向》和邴正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历史演变》,此后,这一栏目成为《求是学刊》不定期重点栏目;同期,还开辟“史学博士论坛”,发表葛志毅的《玄圣素王考》和冯辉的《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该栏目此后亦成为不定期学术专栏;同月,副主编衣俊卿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7月,赵亚乔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2月,衣俊卿当选为新成立的黑龙江省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2月,衣俊卿当选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同年,据有关权威材料调查,《求是学刊》1991年在86条检索途径中被转摘71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二位;《求是学刊》哲学版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入中文核心期刊,并被列入全国45家综合性文科重要期刊行列。《求是学刊》1992年所发文章在各报刊上的被转载数量列全国文科学报第3位(据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务简报》1993年第9、10期报道)。1993年3月,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尚鹤翔主编退休,衣俊卿任主编。6月,黑龙江省第二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5篇文章入选:张晓校编辑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之争》(1992年第1期)和李小娟编辑的《简论人类精神生活》(1992第4期)获一等奖;叶伯泉编辑的《宋诗发展的美学轨迹》(1991年第1期)、杜桂萍编辑的《两个貌似神乖的诗派》(1991年第4期)和赵亚乔编辑的《论生产力发展的跳跃规律》获二等奖。7月,东北三省文科学报研究会于7月21日-24日举行年会,并进行评奖活动,《求是学刊》获四项奖:叶伯泉和李小娟被评为“优秀编辑”;杜桂萍和张晓校分别获优秀编辑学成果一等奖。7月,李小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8月,张晓校破格晋升为副编审。9月,衣俊卿调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求是学刊》主编,杨彬调入编辑部任副主编。同年,衣俊卿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求是学刊》1993年共被114条途径转摘文章74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4年统计数字显示)。1994年1月,衣俊卿被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1993年度全国“优秀编辑”。同月出版的第1期(总第98期)开辟“美学在当代”的不定期学术专栏。3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3年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类优秀期刊。5月,《求是学刊》第3期为“百期专号”,刊有百期纪念致贺单位名单、齐世荣等13名学者的百期感言,以及熊映梧、厉以宁等学者撰写的18篇学术论文。8月,李小娟的《论市场经济对学术期刊的双重影响》(刊《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5)分别获1994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青年编辑委员会评选的优秀论文“一等奖”。1994年黑龙江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比的优秀论文“一等奖”;李小娟的《论市场经济与学术期刊的发展繁荣》获1994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比的优秀论文“一等奖”、杜桂萍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报编辑意识》获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9月,衣俊卿教授的论文《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获黑龙江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1月,张晓校任副主编。《求是学刊》1994共被105条途径转载77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5统计数字显示)。1995年4月,黑龙江省第3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5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哲学的嬗变:从拟科学到拟价值》、杜桂萍编辑的《优美乐曲中的不和谐音符》、张晓校编辑的《创造性思维与历史认识系统结构》获一等奖;赵亚乔编辑的《中国怎样向市场经济过渡》、杨彬编辑的《关于贪污罪构成的要件及刑事责任原则的探讨》获二等奖。8月,衣俊卿教授的专著《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获金岳霖学术奖。11月,杨晓彬调入编辑部工作。12月,衣俊卿教授的论文《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与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求是学刊》1995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66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7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6年统计数字显示)。1996年 2月,李小娟同志被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1995度全国优秀编辑。 4月,赵亚乔同志被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评为1994-1995年度优秀编辑。8月,李小娟编辑晋升为副编审。9月,衣俊卿主编当选为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兼任《求是学刊》主编。衣俊卿的专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李小娟的论文《论精神现象的内涵与形态》获第七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1月,《求是学刊》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期刊。《求是学刊》1996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92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7年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3月,副主编杨彬调离《求是学刊》,任马列部主任。 4月,黑龙江省第4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中国哲学的失落与重建》、张晓校编辑的《中观史学与科举制研究》获一等奖;杜桂萍编辑的《论文学史家》、赵亚乔编辑的《论市场经济建构中的集体谈判》获二等奖。 5月,杨晓彬调离《求是学刊》。 8月,杜桂萍、赵亚乔晋升副编审。《求是学刊》1997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84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4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8年统计数字显示)。1998年4月,康敬奎调入《求是学刊》任法学编辑。 8月,副主编张晓校晋升编审。 9月,衣俊卿主编当选校长,兼《求是学刊》主编。 11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7年度黑龙江省“一级期刊”。12月,衣俊卿辞去主编职务,哲学与行政管理系主任丁立群兼任《求是学刊》主编。张晓校在1997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求是学刊》1998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65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6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年9统计数字显示)。1999年1月20日,李小娟被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3月,徐松巍调入《求是学刊》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4月,黑龙江省第5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社会思维场论》、杜桂萍编辑的《当代中国美学的走向:辩证和谐的美学》、张晓校编辑的《唐代政治开放述论》、赵亚乔编辑的《当前经济学应该研究的一些问题》均获一等奖。1999年5月18日黑龙江日报发表介绍《求是学刊》文章,题为:“《求是学刊》追求学术高品位” 。6月,《求是学刊》作为黑龙江省5个候选单位之一,参评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和首届中国期刊奖,这是中国期刊界最高奖项。 8月,张晓校调离《求是学刊》。 9月,康敬奎考入黑龙江大学法学院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同月,《求是学刊》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10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8年度黑龙江省一级期刊;李小娟的《论精神现象的内涵与形态》获黑龙江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青年一等奖”。11月,《求是学刊》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新开辟了“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法制现代化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批评”等栏目。同年,《求是学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确定为1999年度的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赵亚乔在1998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求是学刊》1999年共被122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57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7位。2000年第1期,《求是学刊》又开辟了“行政法新理念”、“世纪之交话史学”等不定期栏目。2月,丁立群主编去北京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习3 个月。3月,徐松巍副主编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读博士后。李小娟主持学报工作。《求是学刊》第2期又在“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栏目基础上开设了“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对“实践哲学”、“交往理论”、“文化哲学”、“发展理论”、“人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重新检视。5月,《求是学刊》被确定为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并被编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第3版)。 6月,杜桂萍的《形式主义美学及其困惑》文章分别获2000年黑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李小娟的《90年代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述评》分别获2000年黑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李小娟被评为1998-2000年度黑龙江大学优秀党员。7月,李小娟、康敬奎被评为东北地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1998-2000年度优秀编辑;李小娟的论文《学术期刊的风格与编辑的品位》、康敬奎的论文《对学报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在东北地区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9月,在佳木斯召开的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上,李小娟的论文《学术期刊的风格》、康敬奎的论文《对学报现代化的几点思考》荣获优秀编辑学论文“一等奖”;李小娟、赵亚乔、杜桂萍、康敬奎被评为1997-1999年度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学报优秀编辑。杜桂萍考取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11月27日—12月16日,赵亚乔、杜桂萍、李小娟、康敬奎在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培训中心参加全省第一、二期社科类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李小娟、康敬奎在1999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据中南财经大学统计,《求是学刊》2000年共被全国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90篇,在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在全国2588种期刊中排列17位。2001年1月,李小娟被任命为《求是学刊》副主编。据《光明日报》2001年3月11日发布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1998): 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前20名》(南京大学统计),《求是学刊》名列第12位。4月,《求是学刊》李小娟、赵亚乔、康敬奎、杜桂萍等编辑人员整理自1974年创刊以来在本刊发表的全部文章的中图分类号;期刊简介(期刊发展历程、获奖情况、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栏目主题介绍、各时期纪念活动的题字词、贺词);编辑部介绍(编辑部组成、历届主编的简介、编委会简介)等,为完成“世纪光盘”的制作而做准备。截止2001年第5期,《求是学刊》共发表10组“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笔谈)”:实践哲学、交往理论、文化哲学、发展哲学、价值哲学、人学研究、新儒学、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哲学理念。2001年8月,《求是学刊》“世纪光盘”由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求是学刊》截止2001年第5期共发表10组“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笔谈)”。9月,李小娟晋升为编审。9月,杜桂萍被聘为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9月,在黑龙江省第六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活动中,杜桂萍编辑的《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李小娟编辑的《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获一等奖;赵亚乔编辑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和康敬奎编辑的《依法治国必须弘扬正义法精神》获二等奖。9月,《求是学刊》邀请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会员、西雅图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主席费劳德前来黑龙江大学讲学,其演讲稿“怀特海过程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发表在《求是学刊》2002第1期。10月,徐松巍获黑龙江大学教师特聘岗位津贴。10月,《求是学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11月,《求是学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12月,赵亚乔在2000年度学校业务考核中获得优秀。2001年,共被全国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73篇,在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5位(据中南财经大学统计)。2002年1月,《求是学刊》改版为国际标准大刊,页码增加到120页,定价8元。3月,杜桂萍获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基金,李小娟获2001年校优秀编辑。4月,黑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02年常务理事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5月,《求是学刊》开设“海外来稿”专栏,促进了《求是学刊》面向国际的步伐.6月,李小娟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价值哲学与过程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特约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创会主任、世界著名过程思想家小约翰·科布、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等为本刊撰文;邀请美国生态纪学会主席赫尔曼·格林前来黑龙江大学讲学,其文章“托马斯·柏励和他的生态纪”发表在《求是学刊》2002年第3期。6月,李小娟获黑龙江大学“模范党务工作者”称号。7月,《求是学刊》在“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的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双十佳社科学报”;李小娟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杜桂萍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7月,《求是学刊》协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五届青年编辑研讨会,23日在黑龙江大学举行学术报告会,衣俊卿校长做学术报告。8月,丁立群当选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李小娟当选黑龙江省哲学学会理事。从1990年-2002年,《求是学刊》在衣俊卿主编、丁力群主编的领导下,本着唯实、求是、图新的办刊宗旨,把追求高品位视作刊物的生存之本,突出学术前沿,确立主题意识,实现编辑学者化以提高刊物的高品位,建立一支开放型的、富有现代思维的作者群体。因此,《求是学刊》无论在编辑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在刊物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编辑部有正高级职称的2人、副高级职称的3人,博士(包括研究生)3人,硕士3人。他们的科研成果和获得的奖励丰硕;1991年~2001年,《求是学刊》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地位一直名列前茅,无论在学界,还是在社会上都有很好的口碑,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国内权威机构所公布的咨询报告,《求是学刊》自1991年以来,被转载文章的数量排名一直保持在全国高等学校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前7名:1991年—第2名、1993年—第3名、1994年—第3名、1995年—第7名、1996年—第3名、1997年—第4名、1998年—第6名、1999年—第7名、2000年—第3名,2001年-第5名。据中南财经大学2000年检索报告,《求是学刊》通过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90篇,在全国2588种期刊中排列第17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专题从147种期刊上转载文章363篇,《求是学刊》被转29篇,名列第1位。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前20名》,《求是学刊》名列第12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评比中获得第15名的好成绩;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统计,2000年《求是学刊》在高校学报转摘率排名中,列第7位,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四大权威刊物转摘81篇。2000年《求是学刊》再次被列为全国核心期刊,并被列入全国45家综合性文科重要期刊行列。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国

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报 --- 美国

3 、Psychological review

心理学评论--- 美国

4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大脑科学 --- 英国

5、 Psychological reports

心理学报告--- 美国

求是杂志有多难发表

求是杂志半个月一期。

相关杂志:

1.政治学研究(季刊)

2.求是(月刊)

3.中国行政管理(月刊)

4.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季刊)

5.瞭望(周刊)

6.社会主义研究(双月刊)

7.教学与研究(月刊)

8.理论与改革(双月刊)

9.党的文献(双月刊)

10.新视野(双月刊)

11.青年研究(月刊)

12.中国青年研究(月刊)

13.探索(双月刊)

14.党建研究(月刊)

15.中共党史研究(双月刊)

16.学习与探索(双月刊)

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月刊)

18.社会科学研究(双月刊)

19.理论前沿(半月刊)

20.理论探讨(双月刊)

《求是》获奖

求是杂志社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思想理论界的大力支持。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和思想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也经常在《求是》上发表文章。

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

我从事sci,中文写发,修改,润色,翻译,发表,基金申请咨询,课题设计,科研设计,标书设计,实验设计,实验外包,实验委托,专利申请,数据统计。看我个人资料加

其实可以很通俗的给你讲 本科段就是专科和本科都是修的同一个专业 但是独立段本科就是你专科所学的专业和本科所学的专业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你跨专业了 这个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 就看你所选专业了,可以问问壹品优刊

一、SCI论文写作,实在没有想像中的难1、一定要熟悉你的专业和实验方法;一定要尊重结果,实事求是面对结果。2、对于初写者,"抄写"不可避免,妙在"抄写"技巧。3、尽量使用你熟悉的词汇,不要故意使用华丽、少用或罕见词汇。4、要舍得投入精力和时间。5、文章写成后,一定要请导师、老板、共同作者或者同事审阅提高成功率。二、如何投稿论文投向哪份杂志其实还是有学问的,一般视课题的新颖及创造性、实验结果的完整及可靠性和论文写作质量而定。三、如何选择审稿人1、推荐国外发过与你结果、结论相似文章的作者;2、推荐你论文中曾引用论文的作者;3、推荐你或你老板认识的同专业的教授、副教授在国际有些影响的国内的学者也可以,这些学者在国内不一定是"牛"人,但深受国外学术界尊重。四、关于撤稿有作者投稿后因种种原因需要撤稿,但又担心编辑不高兴,甚至会被打入黑名单,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但需要说明的是,你为什么要撤稿?材料方法不可靠,结果不能重复,还是设计本身有问题?这都是撤稿的理由。五、如何请国外SCI杂志减免版面费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有点小窍门的,比如可以减少使用的图片,将彩色变为黑白等等。

大学老师论文发表要求

1、《教师教育研究》创刊于1989年,为双月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教育科学学术刊物。

主要栏目有新时期教师教育体系的建构、资格制度与教师专业化、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探索、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政策法规、调查研究等。

2、《中国教育学刊》(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

3、《教育与职业》杂志创刊于1917年,半月刊,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是职业教育类学术期刊。

4、《教育科学》创刊于1985年,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理论刊物。主要有教育理论研究、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高教研究、心理健康理论研究、网络教育等栏目。

5、《基础教育》创刊于1978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承办的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1.有违纪处分不能拿到学位证者可发表学术论文抵消处分。2.计算机二级、英语四级不过者可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代替。3.出国留学、交流,论文发表是硬条件。4.想拿国家奖学金者,一篇论文可加4-10分(国家奖学金金额为8000元)。5.考研、保研者发表论文可在面试时加分,提高通过率。6.发表论文属于自己的一个科研成果,在毕业找工作时也可以利用发表的论文让自己的简历更丰富哦~上述这几点都是可以在大多数高校中有明文规定的,是有据可寻的哦!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的学生找我们发表论文,用于评奖评优,考研保研,以及由于作弊、四级不过导致拿不到学位证,最终也都用上了,我们可以安排的期刊有近千种,会根据您的需要推荐合适的期刊,不同的期刊价格不一样,需要的话一定要早做准备,因为发表论文有一定的周期,并不是今天安排明天就可以收到杂志。1.有违纪处分不能拿到学位证者可发表学术论文抵消处分。2.计算机二级、英语四级不过者可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代替。3.出国留学、交流,论文发表是硬条件。4.想拿国家奖学金者,一篇论文可加4-10分(国家奖学金金额为8000元)。5.考研、保研者发表论文可在面试时加分,提高通过率。6.发表论文属于自己的一个科研成果,在毕业找工作时也可以利用发表的论文让自己的简历更丰富哦~【专业发表9年】上述这几点都是可以在大多数高校中有明文规定的,是有据可寻的哦!

大学教师的门槛很高。硕士只是个名义上的要求。现在基本要求博士,博士后,这还不够,还需要有极其优秀的科研成果和能带着科研项目。换句话说,你得带着项目也就是带着钱才能获得敲门砖。别听前面说的要和导师搞好关系,会取得大学老师的资格,基本不可能,除非你的导师就是校长。校长导师也轮不到你,因为有无数高官子弟和学术精英都在虎视眈眈盯着呢。现在大学老师的编制已经饱和。极难进入。除非你极其的优秀或者有科研项目和成果。另外还要通过重重考核。最后才能进入。至于待遇一般都不错,讲师在两千以上,副教授和教授都在四千和五千以上,行政人员在三千以上。说穿了,和公务员差不多。不过这钱实际上还要有其他用途。比如你要发表论文,和同事搞好关系。论文的发表代价不菲。版面费和审稿费一般不会低于两千以上,有的甚至上万。而且如果不是核心期刊和著名国外刊物学校是不予报销的。只能自己承担。每年都有论文发表要求。而且要求都不低。不能随便找个刊物就发表了,必须是核心期刊,省级重点刊物或者大学学报,所以压力很大。大学教师扣除论文发表,已经花费了不小的部分。另外大学教师现在已经没有住房分配了,除非你是院士或者学科带头人。否则只好自己购房。这样你的工资去掉供房的费用实际上剩下的已经很紧了。除非你还做些兼职或者辅导之类的第二职业。否则你日子过得会很一般。我这些都不是道听途说。我认识不少大学老师包括我的导师。除非你的妻子也是收入很高,那么日子还能过得不错。如果也是收入一般的话。我想那日子过得,也就是那么回事吧。现实情况绝非像许多人说的那样大学老师日子多么美好。许多老师甚至也是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大学老师的收入和年龄成正比。除非你熬到了老头子或者老太婆,那时候收入才会相当可观,而且房子也供完了。才会比较轻松,年轻的时候。除了论文发表外,还有处理好同事的关系。包括上级领导。这里面的事情想必我不必多罗嗦了吧?也是要花钱的。除非你老爹或者老娘是政府官员,那样才会给你省下钱。否则,你就等着大把大把赚钱后再大把大把花钱吧。如果你对领导怠慢了,小鞋就有你穿的了,以后评职称恐怕都没你的份了。实际上你看到的有些有钱的富裕的大学老师主要是那些过去早已经进入大学,并且那时候学校还分配住房,没有供房压力的那部分老师。后来进入的老师日子恐怕都没这些老师这么风光了。只是那些富裕的老师把这些穷老师的事情掩盖住了。大学是个很复杂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不社会简单多少。我说的都是实话。如果你觉得自己实在太优秀,那么可以试试看。如果觉得自己很一般。那请别去碰石头。另外,我还要补充一点。如果你不怕艰苦或者不介意地域,只能去些比较偏远的大学和一些小城市的小学院。那样的环境你可能学不到什么,工资也低不少,但是门槛也会相应的降低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做出明智的抉择。

这个你可以去中国期刊库询问,他们都是专业人士。

求是杂志发表文章难吗

我觉得真的非常难,不仅论文要写得好,而且还要得到官方认可。

看研究方向的不同,有的方向不难,有的方向需要巨量的实验工作。

大学生发表论文,如果不难就有问题了。你一个大学生,也就是完成本科基础教育,理论上来说你没有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条件的,所以不建议大学生一窝蜂的发表论文。如果水平真到了另说,本来就没有到能够完成论文的水平,也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也没有做课题研究,这样纯粹为了奖学金什么的发表论文,就不太好了,不建议这样的去发表。当然,换个角度,如果就是纯粹感兴趣,想写某个专业,或者你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发表出来,那也不错,这种是可以的。但是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发表论文的水平,所以只能发比较水的文章,意义不是很大。如果你实在想发表,就写好自己投稿试试,录用了当然更好。如果必须不得不发表论文,那你可以找一些快速发表论文的机构,比如淘淘论文网这种,可以快速审核快速发表。如果不是特别必须,不建议大学生发表论文。

现在的杂志,订阅人数十分少,基本上都都不对外销,所以所有的杂志社都是靠版面费来维持生计的。只有少数核心期刊有基金、捐款、政府补助,不需要贩卖版面费维生。大部分的普通杂志社都是依靠贩卖版面费维持生计。而发表论文的作者一般,用于评职称,奖学金,保研之类的,文章也是要上知网,万方,维普网的,而这些网站也是收杂志社费用的。数额大的吓人,所以说,杂志社现在基本上是靠作者的版面费维持生存。 那大学生发表论文难不难,非要花钱才能发表吗?回答这个问题,要分两步,第一个先回答难不难,如果付费发表,十分简单并不难。你付费,只要论文说的过去,一定会给你发表,发表的费用和您的论文字数及选择的期刊相关。期刊要费用,也和自己的影响因子相关,影响因子越高收费也越贵。 如果你想不付费,自己投稿发表,大学生发表论文还是很难的。难点主要有二个,一个是形式上的,一个是实质内容的。先说实质上的难。接受投稿发表的杂志,一般为核心期刊,这些期刊有资金支撑,不需要贩卖版面,或者说不主要靠贩卖版面。但是这些期刊影响因子高,要求论文质量高,需要有实际价值,有较高的学术成就。作为一个大学生,还在学习阶段,能够写出来符合要求的高质量论文是很难的事情。其二就是形式上,核心期刊一般会对作者身份要求,一般要求作者本身从事科研,需作者单位为一定级别的研究单位,或专业单位。多数杂志,需要有单位背书,才能发表论文。大学生还是在校生,只这一条也能够封堵了大学生发表的可能。 我给各位同学发表的建议,如果你只是为了奖学金,保研之类的,不妨付费发表,这样既能保证成功率,发表又快速又省心。但如果您真的是自己努力钻研,且又有团队帮助,撰写的是高质量的论文,那不妨投递下核心期刊,静等答复,这样的论文如果埋没在普刊里面太可惜。免

求是学刊发表论文集杂志吗

1990年5月,李小娟撰写的《浅谈文科学报的校对》被东北地区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同年6月,《求是学刊》主编余式晖退休,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尚鹤翔兼任主编,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衣俊卿调入编辑部任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同时调入编辑部工作的有张晓校、杜桂萍,分别担任史学编辑、文学编辑。同年9月,《求是学刊》在黑龙江省高校文科学报编辑质量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12月,历史编辑、副编审周众离休。周众于1985年—1988年间,曾担任编辑室主任。1991年1月,《求是学刊》第1期开设了“《求是学刊》公开发行十周年(1980-1990)”专栏,发表熊映梧、孙云、张奎良、吕冀平教授撰写的4篇学术文章,并发表了副主编衣俊卿以“本刊编辑部”的名义撰写的纪念文章《唯实、求是、图新》。3月21日,黑龙江大学举行《求是学刊》和《外语学刊》公开发行十周年纪念会,有关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同志和各界代表130余人参加了会议。9月,为纪念黑龙江大学成立50周年,《求是学刊》第5期发表了由叶伯泉撰写的编辑部文章《追求科学,探索真理》。9月,黑龙江省首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选揭晓,《求是学刊》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黑格尔哲学体系新探》(1990年第3期)和赵亚乔编辑的《关于农村实行“两田制”运行模式的构想》(1990年第6期)获一等奖;周众编辑的《英雄与时代》(1990年第3期)和叶伯泉编辑的《审美文化的概念和结构》(1990年第6期)获二等奖。11月,在1991年度职称评定工作中,衣俊卿破格晋升为教授,张晓校、赵亚乔和杜桂萍晋升为编辑,李小娟破格晋升为编辑。《求是学刊》1991年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上被摘发23篇,文摘数量列全国综合性大学第一名(据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务简报》1992年2期报道)。1992年3月,《求是学刊》第1期开辟“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栏目,发表衣俊卿的《人类精神的跨世纪走向》和邴正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历史演变》,此后,这一栏目成为《求是学刊》不定期重点栏目;同期,还开辟“史学博士论坛”,发表葛志毅的《玄圣素王考》和冯辉的《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该栏目此后亦成为不定期学术专栏;同月,副主编衣俊卿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7月,赵亚乔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2月,衣俊卿当选为新成立的黑龙江省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2月,衣俊卿当选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同年,据有关权威材料调查,《求是学刊》1991年在86条检索途径中被转摘71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二位;《求是学刊》哲学版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入中文核心期刊,并被列入全国45家综合性文科重要期刊行列。《求是学刊》1992年所发文章在各报刊上的被转载数量列全国文科学报第3位(据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务简报》1993年第9、10期报道)。1993年3月,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尚鹤翔主编退休,衣俊卿任主编。6月,黑龙江省第二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5篇文章入选:张晓校编辑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之争》(1992年第1期)和李小娟编辑的《简论人类精神生活》(1992第4期)获一等奖;叶伯泉编辑的《宋诗发展的美学轨迹》(1991年第1期)、杜桂萍编辑的《两个貌似神乖的诗派》(1991年第4期)和赵亚乔编辑的《论生产力发展的跳跃规律》获二等奖。7月,东北三省文科学报研究会于7月21日-24日举行年会,并进行评奖活动,《求是学刊》获四项奖:叶伯泉和李小娟被评为“优秀编辑”;杜桂萍和张晓校分别获优秀编辑学成果一等奖。7月,李小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8月,张晓校破格晋升为副编审。9月,衣俊卿调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求是学刊》主编,杨彬调入编辑部任副主编。同年,衣俊卿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求是学刊》1993年共被114条途径转摘文章74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4年统计数字显示)。1994年1月,衣俊卿被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1993年度全国“优秀编辑”。同月出版的第1期(总第98期)开辟“美学在当代”的不定期学术专栏。3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3年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类优秀期刊。5月,《求是学刊》第3期为“百期专号”,刊有百期纪念致贺单位名单、齐世荣等13名学者的百期感言,以及熊映梧、厉以宁等学者撰写的18篇学术论文。8月,李小娟的《论市场经济对学术期刊的双重影响》(刊《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5)分别获1994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青年编辑委员会评选的优秀论文“一等奖”。1994年黑龙江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比的优秀论文“一等奖”;李小娟的《论市场经济与学术期刊的发展繁荣》获1994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比的优秀论文“一等奖”、杜桂萍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报编辑意识》获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9月,衣俊卿教授的论文《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获黑龙江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1月,张晓校任副主编。《求是学刊》1994共被105条途径转载77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5统计数字显示)。1995年4月,黑龙江省第3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5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哲学的嬗变:从拟科学到拟价值》、杜桂萍编辑的《优美乐曲中的不和谐音符》、张晓校编辑的《创造性思维与历史认识系统结构》获一等奖;赵亚乔编辑的《中国怎样向市场经济过渡》、杨彬编辑的《关于贪污罪构成的要件及刑事责任原则的探讨》获二等奖。8月,衣俊卿教授的专著《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获金岳霖学术奖。11月,杨晓彬调入编辑部工作。12月,衣俊卿教授的论文《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与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求是学刊》1995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66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7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6年统计数字显示)。1996年 2月,李小娟同志被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1995度全国优秀编辑。 4月,赵亚乔同志被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评为1994-1995年度优秀编辑。8月,李小娟编辑晋升为副编审。9月,衣俊卿主编当选为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兼任《求是学刊》主编。衣俊卿的专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李小娟的论文《论精神现象的内涵与形态》获第七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1月,《求是学刊》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期刊。《求是学刊》1996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92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7年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3月,副主编杨彬调离《求是学刊》,任马列部主任。 4月,黑龙江省第4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中国哲学的失落与重建》、张晓校编辑的《中观史学与科举制研究》获一等奖;杜桂萍编辑的《论文学史家》、赵亚乔编辑的《论市场经济建构中的集体谈判》获二等奖。 5月,杨晓彬调离《求是学刊》。 8月,杜桂萍、赵亚乔晋升副编审。《求是学刊》1997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84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4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8年统计数字显示)。1998年4月,康敬奎调入《求是学刊》任法学编辑。 8月,副主编张晓校晋升编审。 9月,衣俊卿主编当选校长,兼《求是学刊》主编。 11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7年度黑龙江省“一级期刊”。12月,衣俊卿辞去主编职务,哲学与行政管理系主任丁立群兼任《求是学刊》主编。张晓校在1997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求是学刊》1998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65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6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年9统计数字显示)。1999年1月20日,李小娟被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3月,徐松巍调入《求是学刊》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4月,黑龙江省第5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社会思维场论》、杜桂萍编辑的《当代中国美学的走向:辩证和谐的美学》、张晓校编辑的《唐代政治开放述论》、赵亚乔编辑的《当前经济学应该研究的一些问题》均获一等奖。1999年5月18日黑龙江日报发表介绍《求是学刊》文章,题为:“《求是学刊》追求学术高品位” 。6月,《求是学刊》作为黑龙江省5个候选单位之一,参评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和首届中国期刊奖,这是中国期刊界最高奖项。 8月,张晓校调离《求是学刊》。 9月,康敬奎考入黑龙江大学法学院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同月,《求是学刊》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10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8年度黑龙江省一级期刊;李小娟的《论精神现象的内涵与形态》获黑龙江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青年一等奖”。11月,《求是学刊》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新开辟了“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法制现代化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批评”等栏目。同年,《求是学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确定为1999年度的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赵亚乔在1998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求是学刊》1999年共被122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57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7位。2000年第1期,《求是学刊》又开辟了“行政法新理念”、“世纪之交话史学”等不定期栏目。2月,丁立群主编去北京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习3 个月。3月,徐松巍副主编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读博士后。李小娟主持学报工作。《求是学刊》第2期又在“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栏目基础上开设了“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对“实践哲学”、“交往理论”、“文化哲学”、“发展理论”、“人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重新检视。5月,《求是学刊》被确定为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并被编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第3版)。 6月,杜桂萍的《形式主义美学及其困惑》文章分别获2000年黑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李小娟的《90年代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述评》分别获2000年黑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李小娟被评为1998-2000年度黑龙江大学优秀党员。7月,李小娟、康敬奎被评为东北地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1998-2000年度优秀编辑;李小娟的论文《学术期刊的风格与编辑的品位》、康敬奎的论文《对学报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在东北地区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9月,在佳木斯召开的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上,李小娟的论文《学术期刊的风格》、康敬奎的论文《对学报现代化的几点思考》荣获优秀编辑学论文“一等奖”;李小娟、赵亚乔、杜桂萍、康敬奎被评为1997-1999年度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学报优秀编辑。杜桂萍考取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11月27日—12月16日,赵亚乔、杜桂萍、李小娟、康敬奎在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培训中心参加全省第一、二期社科类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李小娟、康敬奎在1999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据中南财经大学统计,《求是学刊》2000年共被全国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90篇,在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在全国2588种期刊中排列17位。2001年1月,李小娟被任命为《求是学刊》副主编。据《光明日报》2001年3月11日发布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1998): 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前20名》(南京大学统计),《求是学刊》名列第12位。4月,《求是学刊》李小娟、赵亚乔、康敬奎、杜桂萍等编辑人员整理自1974年创刊以来在本刊发表的全部文章的中图分类号;期刊简介(期刊发展历程、获奖情况、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栏目主题介绍、各时期纪念活动的题字词、贺词);编辑部介绍(编辑部组成、历届主编的简介、编委会简介)等,为完成“世纪光盘”的制作而做准备。截止2001年第5期,《求是学刊》共发表10组“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笔谈)”:实践哲学、交往理论、文化哲学、发展哲学、价值哲学、人学研究、新儒学、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哲学理念。2001年8月,《求是学刊》“世纪光盘”由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求是学刊》截止2001年第5期共发表10组“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笔谈)”。9月,李小娟晋升为编审。9月,杜桂萍被聘为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9月,在黑龙江省第六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活动中,杜桂萍编辑的《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李小娟编辑的《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获一等奖;赵亚乔编辑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和康敬奎编辑的《依法治国必须弘扬正义法精神》获二等奖。9月,《求是学刊》邀请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会员、西雅图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主席费劳德前来黑龙江大学讲学,其演讲稿“怀特海过程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发表在《求是学刊》2002第1期。10月,徐松巍获黑龙江大学教师特聘岗位津贴。10月,《求是学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11月,《求是学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12月,赵亚乔在2000年度学校业务考核中获得优秀。2001年,共被全国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73篇,在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5位(据中南财经大学统计)。2002年1月,《求是学刊》改版为国际标准大刊,页码增加到120页,定价8元。3月,杜桂萍获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基金,李小娟获2001年校优秀编辑。4月,黑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02年常务理事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5月,《求是学刊》开设“海外来稿”专栏,促进了《求是学刊》面向国际的步伐.6月,李小娟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价值哲学与过程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特约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创会主任、世界著名过程思想家小约翰·科布、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等为本刊撰文;邀请美国生态纪学会主席赫尔曼·格林前来黑龙江大学讲学,其文章“托马斯·柏励和他的生态纪”发表在《求是学刊》2002年第3期。6月,李小娟获黑龙江大学“模范党务工作者”称号。7月,《求是学刊》在“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的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双十佳社科学报”;李小娟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杜桂萍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7月,《求是学刊》协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五届青年编辑研讨会,23日在黑龙江大学举行学术报告会,衣俊卿校长做学术报告。8月,丁立群当选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李小娟当选黑龙江省哲学学会理事。从1990年-2002年,《求是学刊》在衣俊卿主编、丁力群主编的领导下,本着唯实、求是、图新的办刊宗旨,把追求高品位视作刊物的生存之本,突出学术前沿,确立主题意识,实现编辑学者化以提高刊物的高品位,建立一支开放型的、富有现代思维的作者群体。因此,《求是学刊》无论在编辑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在刊物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编辑部有正高级职称的2人、副高级职称的3人,博士(包括研究生)3人,硕士3人。他们的科研成果和获得的奖励丰硕;1991年~2001年,《求是学刊》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地位一直名列前茅,无论在学界,还是在社会上都有很好的口碑,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国内权威机构所公布的咨询报告,《求是学刊》自1991年以来,被转载文章的数量排名一直保持在全国高等学校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前7名:1991年—第2名、1993年—第3名、1994年—第3名、1995年—第7名、1996年—第3名、1997年—第4名、1998年—第6名、1999年—第7名、2000年—第3名,2001年-第5名。据中南财经大学2000年检索报告,《求是学刊》通过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90篇,在全国2588种期刊中排列第17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专题从147种期刊上转载文章363篇,《求是学刊》被转29篇,名列第1位。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前20名》,《求是学刊》名列第12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评比中获得第15名的好成绩;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统计,2000年《求是学刊》在高校学报转摘率排名中,列第7位,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四大权威刊物转摘81篇。2000年《求是学刊》再次被列为全国核心期刊,并被列入全国45家综合性文科重要期刊行列。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

苏联政治史:苏联知识分子、苏联政治文化与苏联民族问题系列:以赛亚·伯林视野下的苏联知识分子与苏联文化》,载《俄罗斯研究》2012年第3期。《历史断想:十月革命与苏联知识分子》,载《俄罗斯学刊》2012年第3期。《“世界革命”与“国家利益”:“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理论来源与真实诉求》,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政治动员背景下苏联国内政治中的敌人形象》载《史学月刊》2011年第4期。《新阶级和特权阶层:吉拉斯对苏联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列宁·布哈林·斯大林:红色领袖对“文化革命”和苏维埃文化的理解与阐释》载《俄罗斯学刊》2011年第1期。《新阶级和特权阶层:吉拉斯对苏联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列宁·布哈林·斯大林:红色领袖对“文化革命”和苏维埃文化的理解与阐释》载《俄罗斯学刊》2011年第1期(创刊号)《苏维埃知识分子概念的形成及时代特征》载《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苏联红色教授学院的建立及其历史影响》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第1期。《冷战背景下苏联对外政治中的“敌人形象:”》载《史学月刊》2010年第7期。《20世纪20年代苏联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地位》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政治文化背景下苏联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与政治表达》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20-30年代的“访苏现象”及其对苏联的认识》载《理论学刊》2010年第10期。合著排名一。《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的历史际遇与知识分子式的历史思考》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从知识精英到政治精英:卢那察尔斯基的政治轨迹与思想历程》载《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从政治整肃到行政规训:新经济政策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知识分子政策》载《俄罗斯研究》2009年第4期《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与政治表达》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知识分子的思想塑造和政权培育》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新经济政策时期高尔基思想肖像》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孤旅与命运:20 世纪 20 至 30年代欧洲的俄国侨民》载《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 年第 1 期《国家利益视野下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对美关系》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 年第 2 期《勃列日涅夫斯时期苏联严重的社会问题》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 年第 1 期 。《简论苏联犹太人问题》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 年第 2 期。《对苏维埃联邦的成立和苏联宪法的历史分析》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 年第 1 期 。《论苏联宪法的缺陷和联邦制解体的原因》载《现代代动力:中国、俄罗斯、东欧改革比较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年版 。《俄罗斯知识分子与大俄罗斯民族主义》载《东欧中亚研究》 2000 年第 5 期。《秘密报告的由来》载《俄罗斯文艺》2000年第3期《列宁遗嘱之谜》载《俄罗斯文艺》2000年第4期《苏联联邦制变形的历史原因》载《东欧中亚研究》 1999 年第 4 期。《苏联时期俄罗斯民族特殊地位与 “俄罗斯中心论” 》载《东欧中亚研究》 1997 年第 3 期 。《前苏联双重主权冲突和民族分离主义》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6 年第 1 期 。《民族主义在前苏联的表现及其特点》载《世界民族》 1996 年第 2 期 。《民族文化与族际文化 ── 冲突抑或协调》载《东欧中亚研究》1996 年第 4 期 。《俄国文化中的“知识分子概念”》载《北方论丛》2009年第1期《俄国贵族阶层的形成及其政治觉醒》载《理论学刊》2008 年第 6 期《冯维津命题与近代俄国知识分子觉醒》载《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4 期《米留可夫自由主义思想浅谈》载《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第6期。合著排名二。《20 世纪20 年代俄国侨民的政治思潮——以米留可夫的“新策略”为个案研究》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合著排名二。Искание “ вех либерализма ” : Раздумье П. Б. Струве о русских революцией //Вестник СПбГУ .Серия “ история ” ,2007. № .2.《寻找路标:斯徒卢威关于俄国革命的思考》载《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报》(历史卷)2007 年第 2 期。《俄国近代政治恐怖主义的源流》载《史学月刊》2007 年第 1 期。《斯徒卢威:俄国自由主义的代言人》载《学习时报》2007年12月31日《“东方”与“西方”的选择和间离》载《学习时报》2007年11月6日《别林斯基和巴枯宁的思想迷途》载《学习时报》2007年10月22日《吉霍米洛夫的政治转向》载《学习时报》2007年7月30日《果戈理的保守与反动》载《学习时报》2007年7月5日《涅恰耶夫与俄国近代政治恐怖主义》载《学习时报》2007年6月13日《恰达耶夫与普希金爱国主义观的异同》载《学习时报》2007年5月21《斯徒卢威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载《华东师大学报》 2006 年第 1 期《俄国自由主义思想史论纲》载《北方论丛》2006 年第 6 期。《西方文化之于俄罗斯:动力抑或阻碍》载《俄罗斯文艺》2005 年第 1 期 。《再寻路标:侨民时期的斯图卢威的保守自由主义思想》载《北方论丛》2005 年第 2 期 。《俄罗斯外交取向的文化传统思考》载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尊从与背离:斯图卢威的激进自由主义思想》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激情与反思:斯图卢威与三次俄国革命》载《二十一世纪》(香港) 2004 年 10 月号 。《恰达耶夫与普希金爱国主义观异同》载《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道路》,外文出版社 2004 年 。《现代化之准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载《学习时报》2004年1月5日《现代化之浴血:十二月党人的理论与实践》载《学习时报》2004年1月19日《现代化之启蒙:俄国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化道路探寻》载《学习时报》2004年2月16日。《现代化之窘困: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载《学习时报》2004年3月1日《现代化之选择: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载《学习时报》2004年3月15日《维特改革与俄国工业化》载《学习时报》2004年3月29日《尼古拉二世的改革与反改革》载《学习时报》2004年4月12日《西方文化与俄国现代化》载《学习时报》2004年4月29日《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载《学习时报》2004年5月17日,4000字《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改革》载《中国财经报》2004年5月25日《彼得大帝移风易俗》载《学习时报》2003年7月12日《以 “路标” 为界—— 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波澜》载《历史研究》 2003 年第 5 期 。《白银时代的喧哗: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左倾” 》载《俄罗斯文艺》 2003 年第 3 期 。《恋女与情郎的永恒对话 —— 俄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与特点》载《俄罗斯文艺》 2002 年第 3 期。《叶卡特琳娜二世开明君主新论》载《史学论衡:百年校庆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 —— 俄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艰难跋涉》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1 年第 6 期 。《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与民族主义》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2 期。《亚历山大二世》载《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3期《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治国方略》载《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4期《彼得大帝的遗瞩之谜》载《俄罗斯文艺》2000年第2期《彼得大帝性格之谜》载《俄罗斯文艺》2000年第2期《从拉吉舍夫到巴枯宁: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神秘沙皇的神秘之死》载《中国教育报》1995年1月8日。《俄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及其与沙皇政府的关系》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 年第 6 期。《日俄战争对俄国海军的影响》载《求是学刊》1994 年第 5 期 。《俄国历史上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基础》载《世界历史》 1994 年第 5 期 。《西方文化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载《北方论丛》1993 年第 2 期 。《俄国现代化进程中改革与革命》载《求是学刊》1993 年第 1 期。《略论俄国历史上的现代化进程》载《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2 年第 6 期。《资产阶级在俄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地位》载《世界历史》1992 年第 1 期 。《关于巴枯宁和巴枯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1 年第 1 期 。《俄罗斯经济文化传统形成及其与现代化的冲突》载《求是学刊》1991 年第 6 期。《俄罗斯军事学派奠基人──苏沃罗夫》载《军事史林》1990 年第 1 期 。《俄罗斯政治文化传统形成与现代化的对抗》载《北方论丛》1990 年第 2 期 。《俄国垄断工业的发展及其与沙皇政府的关系》载《大庆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0 年第 2 期 。《论维特改革的影响及实质》载《求是学刊》1990 年第 4 期。《俄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载《求是学刊》1989 年第 4 期 (识学以来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以志纪念)。《彼得大帝和俄国海军》载《海洋》1984年第9期 (识学以来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稚文,它给我以鼓励并立志学术,以志纪念)。《中苏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与“台湾因素”——来自俄罗斯资料的解释》载《东方外交与台湾》(魏楚雄、陈奉林主编),“东方外交史丛书二”,澳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近世俄国文献对朝鲜的记载与初识》载《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4期。《中苏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与“台湾因素”》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3期《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前后中国形象的转变》载《学习与探索》2009 年第 1 期《近代俄国知识阶层对东方和中国文化的认识》载《学习与探索》2008 年第 1 期《东正教与中俄早期文化交流》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 2 期。《华裔学志》的创办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载《北方论丛》2004 年第4期 。 合著排名一。《李鸿章与维特经济现代化思想的比较研究》载《北方论丛》2001年第4期。《俄国远东政策与乌赫托姆斯基》载《学习与探索1993 年第1期 。《李鸿章特别基金的由来》载《北方文物》1989 年第4期 。《国内学界近三十年国内俄国史研究回顾》载《理论学刊》2009 年第 1 期《当代俄罗斯十月革命史学的若干趋势》载《史学史研究》2008 年第 3 期《十月革命史研究四题》载《俄罗斯文艺》2007年第4期《文明史观在当代俄罗斯:复兴还是重建》载《河南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从文化史到文化学:文明史观的复兴抑或重建?——对俄罗斯学术现象的评析》载《学习与探索》2007 年第2期。《历史学视角:中国俄罗斯学的战略性思考》载《俄罗斯文艺》2007年第2 期 。《比较视野下的文明冲突范式研究——文明冲突论与文明内部冲突论》载《井岗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第 4 期。 合著排名一。《文化与传统之殇:俄国现代化历史和道路的哲学思考》,载《江汉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比较史学视野下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 苏联、南斯拉夫与美国联邦制的比较》载《俄罗斯语言和文化论文集》,重庆出版社2005 年版。合著排名一。《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综述》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05年第6期 。合著排名一。《民族主义的三次浪潮》载《学习时报》2005年4月25日。《多样和多元:审视20世纪宗教发展》载《学习时报》2005年3月21日《俄罗斯人文社科现状及发展趋势》载《东欧中亚研究》2001 年第 3 期 。《苏联和俄罗斯学者对苏联民族主义的研究评述》载《俄罗斯研究》(安徽大学)1997 年第 3 期 。《关于十月革命史研究几个问题》载《俄罗斯研究》(安徽大学)1997 年第5 期。《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的民族主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 年第1期 。合著排名一。《近年我国史学界关于俄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的综述》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6期 。《中国学者对前苏联民族主义研究评述》载《俄罗斯研究》(安徽大学)1995年第4期。《西方学者对前苏联民族主义的研究评述》载《俄罗斯研究》(安徽大学)1994 年第6期。《论19世纪国际工运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合著排名二。《当代俄罗斯思想家亚·季诺维耶夫及其政治思想》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07 年第 2 期 。《新旧俄罗斯的相遇与歧路:欧亚主义视野下俄罗斯复兴之历史思考》载《学习与探索》2006 年第 2 期。《季诺维也夫的“社会学小说”和他的社会学式解剖》载《学习时报》 2006年7月25日 。《季诺维也夫 :苏维埃体制最严厉的批判者和最后的守望人》载《二十一世纪》(香港)2006 年 8 月号(网络版)。《俄共国家主义意识形态与“俄罗斯思想”》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 年第 4 期 。合著排名一。《俄美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势》载《和平与发展》1996 年第 2 期 。《走向 21 世纪的俄美关系:冲突抑或协调》载《当代世界》1996 年第 3 期。《车臣事变对俄罗斯联邦的完整与叶利钦政治命运的影响》载《东欧中亚研究》 1995年第3期 。《苏联解体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载《东欧中亚研究》1994年第6 期。《俄乌黑海舰队归属的争执及矛盾发展趋向》载《东欧中亚研究》1993 年第3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