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时代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7:24:36

时代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论文

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创业项目很多时候我们强调一个好的BUSINESS MODEL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初创企业,以为好的模式能够弥补自己在管理上的先天不足,取得快速发展。的确如此,但是这里常常会有一个误区,以为好的商业模型就在于其独特和创新性,只要是别人没有想到的,或者现有市场各环节中没有的,就是自己的财富。如同当年大家迷信IDEA一样,最终却发现"A GOOD IDEA CAN JUST SUPPORT SO FAR."。对一个创业者来说,一个真正好的模式,应该是适合自己的,即其有能力操作而且能把现有的资源有效整合进入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时代,一个主意刚刚被想到,可能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同时想到了,同样一个看起来有成功希望的商业模式其实会同时有好几百家企业在实践了,但是最终真正将之成功运作的可能就只有一家。这里,除了各个模式本身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存在小小的有可能导致不同结果的差异外,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各个不同公司实际的运作能力。我想建立一个面向家庭PC用户的虚拟娱乐社区,由联想来做和由一个学生团队来做,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同样,如果涉及到对电子商务支付认证体系的操作,没有银行关系和背景实际也是死路一条的。这里讲到的运作能力,实际上还没有牵涉到公司具体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而仅仅是创业者可以开发和调动的资源,包括资本、渠道、客户等等。我们常常说"创业者应该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这里的擅长,不仅仅是指能力上,更是指在你所处环境的资源条件上。在设计自己的创业模式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自身以及环境的条件有一个客观的衡量,认清自己能做什么,在什么环节投入会取得最大的收益,而不是盲目地去模仿和追随别人成功的模式。有一段时间年轻的创业者常常有一种错误的理解,以为简单地做一个网站就是创业了,并且能够成为杨致远和张朝阳。现在大家已经渐渐冷静并且明白:成功的故事不能COPY. 再来谈谈学生创业吧。随着纳斯达克股市的调整,学生创业也相应进入了一个低谷。凭着一个新奇的网站构想就能从风险投资家那里获得投资的光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VC已经非常务实和冷静,他们更加看好的项目是那类具有INTERNET应用前途的有独创性和一定壁垒的技术,而在市场和管理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简单。因为这是学生或者说其他没有太多商业实践经验的年轻创业者比较容易实现的模式。这里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对初创阶段的技术型公司来说,是不是需要直接面向用户市场就是一件要好好斟酌的事。如果你将自己的技术直接与最终客户端应用挂钩,就需要衡量一下自己的市场能力、渠道、客户基础等各方面的资源,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并不能很好地把技术和市场几方面的工作同时做好的话,那可能就不得不放弃那些看起来显得附加值更高的模式,而在现阶段首先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在创业之初第一个重要选择就是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不独以"模式为王"的电子商务和其它互联网企业为然。

大学生创业管理论文 要成功创业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专业培养目标是塑造“专才”而非“通才“”全才”,学生难以全面涉猎相关课程,更不要说系统性地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以下内容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创业管理论文,欢迎参考! 大学生创业管理论文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分析 (一)创业精神的缺乏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又包含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心理基础和道德品质。创业理性认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内驱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前提,是人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动性源泉和创业动力。创业心理基础一方面是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另一方面是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承担责任、直面现实的勇气,包括自信心、与人合作、情绪情感、意志等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创业道德品质包括企业运营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营准则,是企业社会公德的必备要素。但现在的“90后”“00后”多是独生子女,依赖心理较重,自主性和适应性差,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风险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遇到困难很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放弃努力,缺乏创业精神。 (二)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欠缺 要成功创业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专业培养目标是塑造“专才”而非“通才“”全才”,学生难以全面涉猎相关课程,更不要说系统性地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如财务、管理、法律等。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个人综合能力。但由于在校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有限,能力培养途径不多,导致学生难以在大学阶段完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进入创业阶段后往往屡遭碰壁。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创业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指导创业定向,培养创业精神 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创业素质,学生是否具备创业精神,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来发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第一项就是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过程,能够使学生认清自己,扬长避短,将创业理念与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相结合,对自己的创业发展方向做进一步设计、规划,使未来的创业奋斗目标更加明确。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立足于个人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并依据现实规划未来。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能在学生创业遇困时助学生一臂之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还能在学生创业成功之后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有规划地运营企业。 (二)补充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了企业常采用的战略分析法——SWOT分析,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估时,立足于个人实际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个人的优势、劣势和核心竞争力,并制定相应对策。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更能够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去展开创业规划和准备,最终实现创业目标。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校期间,学生可以制定分阶段的、详细准确的创业成长目标。大一,重点考虑提高自身的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综合能力。学习上,应将重心放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方法的养成上,通过设定目标—达成目标—评估目标的方法,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书本以外的团体性活动能力的培养,例如参加社团、竞选干部等。大二,重心仍应放在“学”上,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应重点学好,同时还应积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大三,开始进入实践,重在“练”。通过参加各类创业大赛,锻炼实践能力,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模拟实践检验“学”的水平,同时积累“练”的经验。 三、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创业教育途径 (一)建立全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念 创业并不是学生临近毕业,开始就业阶段才着手进行的,而是应在学生入学之初甚至最早萌发创业想法时,就需要开始进行指导。哈佛大学曾有一项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人群中大约只有5%左右的人会做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结束时,没做出职业生涯规划的95%的人所创造的资产价值,远不如这5%的人所创造的价值多。这提示我们,要让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全程、系统的指导,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则需要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有机融合。创业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上应以跨学科课程设置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客观审视个人创业的基础,理性规划创业蓝图。同时,将创业理念、创业方法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拓宽创业思路、筹划创业步骤,最终实现创业目标。 (二)完善培训师资 现阶段高校创业培训教师多由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老师担任,理论经验丰富而实战经验欠缺。要对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老师不但需要丰富的创业理论,还要具有扎实的创业实践技能。因此,在高校广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的今天,应为创业培训教师提供合适的场地、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鼓励这部分教师进行创业实践,并通过他们的实践修正、指导学生的创业理论。还可通过选聘成功创业校友、相关政府部门人员、企业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向学生讲授创业技巧、创业须知、国家相关创业政策等,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分享成功经验,规避风险。 (三)加强实践孵化,扶持创业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强调实践。因此,在创业教育中,一定要坚持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动性和潜力。学校应重视创业孵化,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通过创业园,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锻炼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巩固实践应用;同时,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并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重点孵化一批创业项目,培养创业人才,形成创业氛围。 ;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具备的能力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才类型,在 创业 过程中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就各有侧重,想要借助单一的创业模式来解决所有问题并不现实,由此在对不同人才类型的大学生进行优势分析后,找出适合该人才类型的创业模式便极具应用价值。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才类型;创业模式

大学生创业 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很多研究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创业困境做了深入的共性分析,比如融资难、 创业 经验 不足、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等;同时也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策略,如建议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提倡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类型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把他们培养成全能人才,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型尝试探索出符合他们自身的创业模式,这样才会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才类型

通过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我们将人才类型划分为T型、O型、H型和A型。

型人才

同时具有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大学生属于T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能力极强,能够不断吸取新知识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并在很多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由于这类学生大多会有较大的发明创造,所以将其转化成专利后作为 创业项目 的基础是他们的优势。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企业家要把创新的理念融于新产品的开发之中。只有这样,企业在创业之初才具有比较优势,才能存活下来。T型人才的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也有自己的劣势,他们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能力而导致管理不善、团队之间不能有效的沟通等诸多问题。

型人才

同时具备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大学生属于O型人才。虽然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在专业技能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正是由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当市场发生改变或者行业发展趋势出现变动,需要企业重新定位甚至转做其他行业时,创业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因而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更为灵活的选择创业方向与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跨领域的创业能力。在创业过程中,他们虽不像T型人才那样可在短时间内明确自己的企业模式和创新理念,可是O型人才所能涉足的领域极为广泛,这种人才既能解决创业中出现的问题又能与人进行协商沟通,所以只要他们持之以恒,便可逐渐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企业发展模式。

型人才

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相整合的大学生属于H型人才。由于具有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人才(H型人才)在培养上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因此当前这种人才大多是由专业人才逐渐转化而来的。一旦成功转化,他们将成为整个社会的精英。在创业过程中,由于社会能力属于与人相处的能力,但凡涉及到人的问题都会与社会能力有关,因此这种人才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协调沟通能力,为管理型人才。他们适合前期作为CEO或高层管理人员,一旦条件成熟,便可创立自己的企业进行运营。对于大学生来说,H型人才很难在学校教育中得到真正的培养,所以将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相结合的创业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型人才

当代各种教育理论所追求的均是三种能力的整合,认为三者整合的结果决定着个体在动态变化的职业与创业生涯中的综合能力。[3]这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现实中大多数个体都或多或少的具备三种能力并拥有相应的发展潜能,因此培养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互相整合的人才(A型人才)是可能的。然而实际上这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极难实现,它的要求更为严格,即便是社会的精英群体大多也只是T、O、H三种类型人才的延伸与拓展,而并非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三种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 首先,三种能力虽然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似乎存在着矛盾性与冲突性。有目的的系统培养A型人才并非是三种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真正的将其整合于一个体系之内。其中特别强调个体在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体系中,对由学科体系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由行动体系获得的实践经验,必须通过思维方式作为媒介加以融合。然而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能力的养成,两者所附有的思维方式并不相同,有的甚至彼此冲突:同时由于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对方法能力又都具有方式固着作用,所以用一种思维方式统一三者难度倍增。其次,三种能力的整合是一个耗费巨大的过程。就个体而言,如果单一能力或两种综合能力能够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与自我满足,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他将不会追求三种能力的整合;就社会而言,各行各业对人才的类型与规格要求不一,只要满足其提出的标准,社会并不会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投入。最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发展若真能实现三者的全面发展,虽然在人口素质上实现了教育的意义,但在以竞争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又会陷入“人才饱和”的泥沼中,这显然是一种悖论。故而,我们现阶段所讨论的大学生的创业模式主要是针对T型、O型和H型人才而言的,A型人才尚不在此研究范围之内。

二、不同人才类型的创业发展模式

1.经济协商科研开发模式

此模式十分适合于T型人才大学生的创业。所谓“经济协商科研开发”就是国家通过与中小型企业协商,拟定能发展中小企业的科研项目后由国家直接投资给普通高校进行研发。研发的成果既不归普通高校所有,也不归企业所有,而是由国家和政府确保其能应用、普及到每一所职业学校。经过新技术与新理论输入的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会间接提升中小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目前我们应以国家为导向(投资和监管),以中小企业和普通高校为主体,积极走出一条“经济协商科研开发”的道路。该模式主要是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而提出的,但通过进一步延伸,同样可以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协商科研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将部分研究成果的专利使用权与经营权交给大学生或大学生团队(在校期间参与研发项目的学生通过提交市场分析报告、企业运营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方可申请),而政府和国家保留该项专利的所有权,以避免学生直接转让专利变现或被个别企业独占专利技术,由此才能保证大学生创业的有效进行。如果企业盈利,可在一定期限内向政府购买专利的所有权,从而进一步实施研发;如果企业运营不顺,达到一定时限后,政府可视情况对其进行干预(注资、引入运营或研究人员、变更专利经营者)。

通过这种模式,T人才类型的大学生以项目专利作为创业契机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相结合的优势,解决了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产品与技术的创新问题。

2.零起点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广大的O型人才大学生的创业。由于这类大学生并不具备突出的专业技能,在创业伊始并没有明确的创业项目和成熟的运营模式,但正是因为如此,使其在创业过程中并不会局限于所学的单一领域,他们能凭借着卓越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逐渐摸索出适合于自身的创业之路。他们所需的仅仅是前期的创业资金和可选择的创业项目。在“零起点”模式下,一些地方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等)以及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校企合作方式(由企业提供经费、产品,由高校出人力和设备,企业和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方式解决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和创业资金紧缺的问题,学生可以不用自己找项目,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做策划案)。

3.先就业再创业模式

该模式适合于H型人才大学生的创业。它倾向于大学生先选择自己感兴趣行业中发展较好的企业就职,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熟悉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积累经验和知识,为下一步的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等条件成熟再创业。有了前期的准备,创业成功的概率相对就会比较大。[5]凭借着卓越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其在创业之初便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更为重要的是,在“先就业后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关系,加强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解决了创业过程中社会资源匮乏的问题。

智能时代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在倡导智能化的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在新世纪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人工智能课程因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鲜明特点,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人工智能大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人工智能大学的论文篇一 信息时代的人工智能教学研究 摘 要:在倡导智能化的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在新世纪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人工智能课程因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鲜明特点,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智能”人才,研究、改进人工智能的课程教学方法尤为必要。通过探讨人工智能学科的独特性质,指出了人工智能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关键问题。结合《人工智能》课程的授课实践,从选择教材、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等方面提出提高人工智能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时代;人工智能;课程教学?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换言之,人工智能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模仿人脑的推理、证明、识别、理解、设计、学习、思考、规划以及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解决领域专家才能处理的复杂问题[1]。人工智能研究处于信息技术的前沿,它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2]。人工智能的不少研究领域如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检索、机器人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等都走在了信息技术的前沿,有许多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急切的需求。 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广泛的需要,国内外高校普遍开设了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并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是众多美国大学中人工智能教育的代表,该学校开设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面向计算机本科专业二、三年级的学生,重点在于讲授人工智能的概念和思考方法。国内中南大学开设的《人工智能》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是信息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以及低年级研究生的必选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能”观念,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 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涉及到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高等数学、心理学、哲学等众多学科,所以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有畏难情绪,同时教师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实验等方面存在困难,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人工智能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普及智能知识,本文结合中南大学《人工智能》课程的特色教学,思考和探讨教材选择、课堂讲授与实践环节,并提出了改进方法,以期提高《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与造就更多的理论与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推动当今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 一、教材选择—博采众长且因地制宜 由于对人类认知的不同理解,人工智能研究者采取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偏重于数学逻辑方法的符号主义、着重结构模拟的联结主义与采用行为模拟方法的行为主义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三大流派,不同流派的研究途径与指导思想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不同高校编写或选用的教材上,如麻省理工学院和中南大学的教学侧重点就各不相同。除包含不同的学术流派外,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还存在众多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方向的思考方法各有特色。此外,人工智能的研究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同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对人工智能的要求不同,这对作为基础学科的人工智能课程的教材提出新的要求。 不同的流派、众多的研究方向、复杂的应用背景虽然拓宽了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围,但也给如何选择人工智能教材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如何选择人工智能教材,使之既能让学生了解研究领域的概貌又易于接受,是一件重要而困难的事情。基于以上的思考,作为基础智能学科的人工智能在教材选择上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切实从授课对象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知识储备与接受能力。在选择教材时兼顾广度和深度、基础知识和新兴技术,并有一个明确的教学中心。还要注意前期相关课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概率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仿真、自动控制等的衔接问题,让学生能够将人工智能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普及智能教育的目的。第二,切实从本地区的长期发展出发,结合本地的经济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机械制造、软件开发、电子商务、智能决策等领域均可直接应用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因此作为涉及众多学科、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在设置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中南大学人工智能国家级教学团队考虑到湖南长沙是机械重工企业重镇,选择教材与制定 教学计划 以智能控制为中心,不仅为人工智能找到切实的应用背景,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就会,这是非常值得推广的宝贵?经验。 刘星宝: 教材选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人工智能因其流派纷呈、内容众多且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应该引起重视,以便使学生既掌握领域全貌又能学有所长。 二、分专题、分组讨论式教学 课堂讲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一对多的方式最大可能的让更多的人获取知识。而课堂讲授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讲授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该教学情形下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授课内容,甚至可能出现不能跟上学习进度从而放弃听讲,出现教师和学生各自为战、互不关心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极难保证教学质量,还让学生丧失了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进而导致厌恶该领域。 虽然各门课程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在人工智能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这是由人工智能的课程特点决定的。作为智能教育基础的人工智能课程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各章联系较少,内容相对相对独立。当学生接触到这些知识而又不能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合,必然产生畏难心理。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认为改变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为必要。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在授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教学内容,使之对将要讲述的课程有粗略印象与和一定的心理准备。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的思考方法,并逐渐形成习惯性思考模式。第二,引导学生学会人工智能的思考方法后,按照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第三,授课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指定不同的专题,要求每个小组通过学习教材、搜索互联网等手段获得专题知识,按照给定的格式整理成流畅、可读的文档资料。第四,按照事先给定的顺序要求每个小组向全体师生讲解专题,同时将该组的专题文档资料预先发给所有学生,以便了解、领会该专题知识。第五,在聆听讲解与熟悉资料后、并在授课教师主持下,就该组讲述的专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或者辩论。第六,根据讨论的结果给该组打分,并计入课程总成绩。 由于人工智能课程各章节相对独立,非常适合分专题讨论式教学。在此过程中,授课老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起到发起和引导的作用,把时间交给学生掌握,让他们在讨论、辩论中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中南大学分别面向一年级研究生与博士生开设的人工智能教学中,教学团队采用了分专题分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很喜欢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许多宝贵的意 见,促进了该模式的进一步成熟。 三、教学实验与社会实践 教学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虽然很多学科都要一定量的教学实验,但对人工智能课程而言,优质的教学实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也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接触人工智能时通常存在以下疑问:第一,近乎日常用语的描述语言是否能够通过计算机实现;第二,人工智能是研究机器人的学科;第三,应用人工智能造出的机器人最终能否与影视作品中的机器人相媲美;第四,人工智能是否有助于就业。 即使授课教师在介绍人工智能课程时就给出了答案,以上几个问题在学生中间仍然普遍存在。若不能给学生确定的答案、彻底消除疑问,显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答以上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教学实验与社会实践,对此中南大学人工智能教学团队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设计方案。 在教学安排上,教学团队非常注意教材内容与联系实际。首先,增加实验课时数,以保证质量;其次,及时布置人工智能实验,加强讲授内容与实验的衔接。如在讲授产生式系统后,教学实验中及时安排产生式系统实验。相应的主观 Bayes网络实验、A系列搜索实验,以及应用Maltab工具箱操作的模糊控制位置跟踪系统仿真实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仿真实验、进化算法优化计算等实验亦是如此。最后是提供优质的实验环境,教学团队设计了一套实验模拟软件,该软件直观、易于使用,为提高实验质量提供了良好的软件环境。通过具体的实验,教材内容不再枯燥,学生能够更深入触摸到的人工智能的本质。 另一方面,与科研结合、与企业联姻加强社会实践。中南大学人工智能教学团队成员大多浸淫人工智能的某一研究方向多年,获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带领学生参观能够自动寻找路径的机器人、科研模拟环境等,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人工智能世界。教改结果表明,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激发了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强烈兴趣,已经有几名学生要求进入课题组。当前,基于人工智能理论的工业产品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中南大学人工智能教学团队与长沙重要的机械制造企业三一重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请企业的相关研究人员为学生做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公开报告,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到该企业参观,了解智能产品的工业生产流程。 教学实验与实践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人工智能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而非空中楼阁。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相关概念和难点的掌握,为从事人工智能研究与基于智能系统的应用开发夯实基础,达到培养新一代智能人才的目的。 四、结束语 本文对人工智能课程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与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与探讨了该课程在教学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提高途径,期望提高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质量,推进人工智能研究更快更好的发展。 本论文的教改思想来源于中南大学蔡自兴教授讲授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人工智能》,在此向蔡自兴教授及其领导的教学团队表示深深的感谢。

时代与经济模式研究论文

浅谈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趋势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浅谈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趋势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新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货膨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有新的转变。从8个方面论述了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趋势。

关键词:

新经济 财务管理 财务资本 知识资本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并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理论界提出的新经济是指以信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货膨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其时代特征是:以知识为核心资源。新经济依靠知识来创造财富,知识经济成为新经济的基本特征;新经济首先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效益递增的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知识经济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信息资源形成了企业新的财富观。信息技术扩大了企业的理财环境,为企业理财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必须与新经济的基础相适应,这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必须有新的发展。

1、产权结构的变革

企业经营离不开资本,资金是资本,知识也是资本,新经济拓宽了资本的内涵,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产权结构将由以财务资本为主的一元产权结构向以知识资本为主、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并存的多元产权结构转化。工业经济时代,出资者投入资本形成企业,企业是出资者的企业,出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这种一元产权结构的理论基础是资本雇用劳动。在新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知识产品开发与使用的竞争。仅有财务资本的投入,即仅靠企业有形资产的数量和规模,而无知识资本的.投入,这种低技术含量的粗放型生产经营,必然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新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是财务资本,而是知识资本。有先进技术及创新能力而无资金的企业尚可生存,有资本而无知本的企业必然衰败。资本雇用劳动将逐渐被知本与资本共同雇用劳动所取代,知本所有者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产权主体.知本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一样成为企业收益的最终享有者和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如许多高科技企业的技术人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适应新经济时代产权结构的变革,企业融资的重心也从单纯的财务资本的融资转变为融资与融知的结合。

2、投资重心的转移

知识资产通常被划分为4类:一是市场资源,即与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相关的无形资产,如商誉、品牌、顾客满意度、营销网络等;二是知识产权,即与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专有权相关的无形资产,如商标、专利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三是人力资源,即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职业道德与能力的总和。如管理者和员工的敬业精神、技术专长、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等;四是管理资源,即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无形资产,如企业文化、管理思想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新经济时代,知识资产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据测算,2O世纪初,知识资产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5%~2O%,如今已达到6o%~8O%。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预计将达到90%。由此导致企业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新技术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无形资产的投资比重上升,有形资产的投资比重相对下降,企业投资的重心转向知识资产。

资产的价值在于其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相对有形资产来说,知识资产所引起的未来现金流人的不确定性要高得多,其投资价值的确定具有更高的风险性,这就对企业管理者的投资决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成本理念的更新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主要靠资源的节约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来降低成本,竞争主要体现在成本与价格的降低上。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竞争,因为在没有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条件下,成本与价格的降低空间是有限的,竞争的结果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的降低。新经济时代的最显著特征是创新,企业闯的竞争不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消耗上,竞争是围绕着产品中的“创新”而展开的,企业通过产品仓9新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具有“创新”的产品没竞争对手,价高、本低、利大。并且,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产品的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企业要在竞争中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永远领先,才能取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如:江苏春兰凭借其空调器产品的核心技术,使其产品成本远低于同行业,成为空调器行业的“龙头”。因此,新经济时代应确立创新型成本管理理念。

4、财务管理主体的转变

财务管理主体是财务管理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实体,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具有独立的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这种实体是有形的、相对稳定的。但是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日益推广,出现了网上虚拟公司这样的企业形式,而这些虚拟公司往往只是一种动态的、短期的战略联盟,合作目标完成后迅速解散.从而使财务主体显得虚拟化、模糊化。

5、利润分配的转变

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重要的因素。现代劳动者是一种知识型的员工,他们成为企业的员工实际上是给企业带来了人力资本。所以,用“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按岗付酬”已无法度量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衡量贡献的唯一尺度就是业绩,而业绩的大小是按投入资本包括知识资本的大小来衡量的。这种做法有利于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新经济时代既然知识资本拥有者是企业的产权主体,知识资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资产,那么知识资产本理所当然地与财务资本一样,成为企业净利润的分配依据。因为根据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原理,知识资本同样具有增值性,并且财务资本的增值程度主要取决于企业对知识资产的有效运作。所以,新经济时代的利润分配模式应是按资分配与按知分配并存。

6、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

新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网络来发展经济的,附着于人力资源的和以知识、信息等形态独立存在的知识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经济资源。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知识资源的拥有量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应把知识看作企业效益增长的源泉,树立知识效益观念。同时,企业只有拥有了人才,才能创造、拥有并运用知识。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是新经济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客观要求。当今社会,人不仅是作为劳动力存在于企业中,而是在于人自身拥有的知识成为企业的重要要素在生产中起关键作用,但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拥有知识的人是否愿意发挥其才能则是关键。因为拥有知识只是有了创造更多财富的可能,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决策层与财务人员应当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制度来激发员工的热情、潜能,并提高员工工作中的满意度、提高工作业绩。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将决定企业能否生存。因此,企业要牢固地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财务管理要把“人”作为核心,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加强对人才价值的计量与信息反馈。

政治上,你得从冷战结束开始分析世界格局,经济上,你得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开始。推荐两本书,金融危机,然后就是郎咸平的,随便选一本吧

经济论文范文5000字

随着世界范围内技术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来看看经济论文范文5000字,欢迎阅读借鉴。

摘要:

知识经济背景下技术要素、知识要素等对企业健康发展和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不断塑造和改变着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经济形态,在知识要素的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模式、方法与技术都产生一系列动态性和多层次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如何快速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态,推动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经营和管理效率成为众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与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

知识经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创新

一、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体系

(一)财务管理理念更加突出企业价值

技术要素、知识要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推动因素,而企业价值作为决定企业市场地位和支配企业发展的内在要素也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为基本前提,企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创新式发展,必须重视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企业价值中的核心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企业的价值结构和价值内涵。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分配、协调的主要方式,基于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样重视企业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在企业内部经营环节、管理环节中的关键地位,并把对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的有效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本质上是以经济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协调,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价值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理念必须与企业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相协调以及更加突出企业价值。

(二)财务管理模式更加注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物质资本和实物资本占据决定性的位置,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风险因素较小,而知识经济背景下,无形的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企业发展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虽然无形资产对企业市场效益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面对的不确定因素以及管理风险也越来越多。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企业财务资源的运转效率以及安全性,企业在经营风险的考量下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来源有两个:第一是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企业能否及时调整财务管理的内容与方法决定了企业适应市场外部条件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低效的财务管理必然及时识别和消除市场风险。第二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风险。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比实物资产的管理更有难度,和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的投资管理、财务决策管理中的漏洞和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

(三)财务管理内容更加强调管理的动态化和灵活化

知识经济背景下无论是经济信息、财务信息还是市场信息、管理信息都需要快速地传播、收集以及处理,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是通过高效的信息交流以及信息获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财务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的快速传播以及高效、实时处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动态化和灵活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流与市场信息、决策信息必须同步协调,因此财务信息的动态化、实时化显示对企业的决策支持和各项管理至关重要。其次,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对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及时地识别、监控和消除,这也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必须具备一定的动态性,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二、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动向和新问题

(一)多元化目标体系下要注重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

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市场价值中占据核心地位,企业的利益体系也随着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多元化的利益主体而产生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摆脱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单一目标体系,多层次的利益结构、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协调知识资本效益和技术资本效益对企业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归属和分配,必须重视知识要素地位上升所带来的利益格局扩展、利益分布范围扩大的问题。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利益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企业财务管理作为利益分配和利益管理的基本途径也必须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例如:知识经济下,企业的品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内容,需要将其纳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来,忽略了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财务风险意识弱,风险管理要加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交易活动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虚拟化特征更加明显,企业财务管理以及日常经营过程中信息的传播速度、信息处理速度、信息反馈速度等都在互联网思维的支持下快速提升,信息收集的不及时、信息处理存在漏洞等都会加大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所面对的风险因素多、风险管控难度大问题。然而许多企业在财务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风险意识差、风险因素识别效果差、风险管控不及时等问题,财务管理风险因素的积累以及爆发会对企业的经营效益、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和管理决策的重要手段,财务管理过程中对风险管理不重视就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部分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不重视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在盲目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资金链和债务问题,导致经营风险迅速累积,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财务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要充分借鉴新技术手段

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不仅需要对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利益分配、无形资产、财务管理服务等进行全面的协调,管理的基本理念、内容、要求、目标以及标准都产生了诸多的变化,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也在提升,必须借助于新的技术手段,如企业财务资源计划系统等。企业首先要对自身财务管理活动中的环节、流程、信息、资源有全面的评估和认识,然后结合自身的生产计划和管理模式以及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财务信息、经济收益、潜在风险因素、财务分析和经营决策等进行有效管理。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对信息处理效率、经营决策合理性、风险识别能力、财务管理全面性更加重视,因此结合新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也就成为必然。

三、知识经济下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新发展的措施

(一)重视并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体系

知识经济的崛起促进企业资本结构、价值体系的改变,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往往对应着企业大量的经济投入与潜在的经济收益,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对外交流的扩展、经济活动的增多、财务管理范围扩大都使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来越高。重视并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第一,重视风险评估和风险因素识别,提升对企业内外风险因素以及不确定因素的`预测能力,提前采取针对性和预防性的措施。第二,创新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特点和经营需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中风险管控的各个环节,实行对风险因素的动态监控和动态预警。第三,重视风险决策。通过财务管理的方式与途径形成辅助企业经营决策的协调机制,密切关注企业内外经营条件、经营信息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形成风险决策,有效管控财务风险。

(二)通过财务资源计划系统以及网络财务提升财务管理动态性

财务管理的动态性和灵活性要求是知识经济下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实时处理需求多决定的,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必须依托财务资源计划系统和网络财务管理系统。财务资源计划系统通过对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以及管理环节的有效分解、财务信息的实时动态处理和显示、财务风险因素的及时识别和消除等来达到提升财务分析的全面性、整合企业财务资源、发挥财务资源优势的目标。而网络财务管理系统通过会计电算化、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及时处理财务信息、提升财务管理效率与安全性等达到辅助财务决策、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管、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性等目标。例如:企业通过建立财务资源计划系统形成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同步协调,利用网络财务提升财务管理的实时性、高效性以及安全性等。

(三)注重企业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人力资本是企业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的主要体现,而无形资产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注重对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是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提高企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加强企业人力资本的管理要做到:通过建立长期性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明确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地位、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经济投入、通过人力资本管理完善人力资本价值的开发体系。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要做到:有效扩展企业对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范围、将无形资产的动态管理纳入财务管理体系、重视企业投资活动中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注重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保护等。

(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模式的创新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和财务管理方法。首先,要创新财务管理目标。要摆脱传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将提升人力资本利益、完善企业利益分配机制、重视财务管理效率、建立企业长效激励机制等纳入财务管理目标体系,通过提升企业整体的价值、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要创新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投资和融资管理。逐步提升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企业投资、融资活动中的比例,优化企业的投资结构,提升竞争力。同时,企业财务管理要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完善风险识别、风险动态监控、风险管理的机制,建立以风险预测和风险预警为重点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提升风险管控的主动性和动态性。最后,要创新财务管理的内容。企业要重视对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的考核、评估和分析,并形成与之相协调的财务决策制度,突出知识资本在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技术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与提升企业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受到知识经济的支配和影响。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突出企业的内在价值、更加注重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更加强调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和灵活化。如今以技术实力和知识要素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席卷全球,企业能否适应新的经济形态、能否提升管理效率都和财务管理有非常大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李杜娟.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新探[J].商场现代化,2015,05:210-211

[2]胡彬彬.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2015,10:136

[3]刘宇会,于善波,董媛媛.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3,13:32-33+110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研究论文

关于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论文的介绍如下: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介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多个角度探讨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

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浅谈大学生进行创新论文2000字,内容如下: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

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

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模式创新研究论文大纲

服务器模式,创新,我能写,肯定可以,我直到

能够区分层次清晰、计划周密的重点,有机统一整体观点的历史观点。根据各部分的要求,对资料进行整理、组织和利用,资料的选择,使其效果最大化。简单大纲和详细大纲。每篇论文都需要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是对论文水平的总结。它只是指出了论文的要点。不涉及论文的展开方式。不过这个大纲很简单,但是因为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所以作者的写作才能顺利进行。如果在写论文之前没有这样的准备,就很难边写边完成。详细的提纲是给出更详细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列表的起点。与简单提纲不同,详细提纲更注重展开论点。其他结构只需要一个完整的部分。然后论文写作过程才能顺利完成。按照提高的顺序来创作论文就行了,不用担心偏离主题。所以,一个详细的提纲对论文写作很有帮助。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大概时间这样去写,再或者你也可以观察下货参考下,按这些方向去分析和研究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业是自主创新的微观主体。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自主创新以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即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融合机制、风险投资机制、行业战略联盟,开创自主品牌的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创新之路。一、自主创新的主体及其自我定位1.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微观主体2.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定位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具体模式1.引进、消化、吸收2.再创新三、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1.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融合之路2.通过风险投资机制,解决创新投融资难题3.建立行业战略联盟,化解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风险4.加大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力度,开创自己的品牌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微观主体。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自主创新以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在借鉴已有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借鉴的同时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再引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使自主创新成为一个系统、持续和动态的过程。最终实现企业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掌控,对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以及市场价值分配过程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在路径选择上,企业将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思想和资本在企业内部的延伸和对接,最终产生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成果。即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融合机制、风险投资机制、行业战略联盟,开创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创新之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