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安徽省的科技致富期刊杂志

发布时间:2024-07-05 20:13:18

安徽省的科技致富期刊杂志

《中国园艺文摘》 国家级刊物 3400字符《中国林业产业》 国家级;2500字符/版《乡村科技》 省级刊物,2500字符/版《环球人文地理》 国家级 2500字符/版《山西农经》 省级刊物 2000字符/版《环境与发展》 国家级,3300字符《农家参谋》 省级2500字/版《新农村》 省级 2300字符/版《地球》 国家级 2500字/版面《科学种养》 省级3000字符/版 《当代旅游》 省级2500字符/版《农业与技术》 国家级 2100字符/版《中国农业信息》 国家级刊物,2500字符/版《当代畜禽养殖业》 省级刊物,1900字符/版《农家顾问》 省级刊物,2600字符/版《科技创新与应用》 省级刊物 3000字符/版《民营科技》 省级,3000字符/版《江西水产科技》 省级;2200字/版《农家科技》 省级 2500字符/版《科技风》 省级 2500字符/版 《科技创新导报》 国家级 3500字符/《农村经济与科技》 省级 2400字符/版《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国家级;2500字/版《农民致富之友》 省级 2500字符/版

《科技致富向导》杂志投稿邮箱

《科技致富向导》是省级刊物,是晋升评职称的优秀杂志。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投稿咨询:

刊名: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主办: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周期: 旬刊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0517-6611CN: 34-1076/S邮发代号: 26-2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安徽农业科学创刊时间:1961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

安徽省教育科研杂志

教育类报刊杂志投稿地址:报纸类《中国教育报》:北京海淀文慧圆北10号 《考试报》:海南海口五公祠后路14号 571100《中学生学习报》:河南郑州工人第一新村 《学习报》:山西太原建设南路15号出版大厦 030012《中学生理化报》湖南长沙左家垅桃花坪1号 410012《学习方法报》:山西太原黄陵路西巷5号 030031《中学生科学报》:北京海淀北洼路43号 《中国中学生报》:北京朝阳左家庄北里5号 《教师报》:陕西西安药王洞119号 《教育导报》:四川成都陕西街26号 610041《教育时报》:河南郑州顺河路11号 《中国教育时讯报》:北京海淀文慧圆北10号 《德育报》:山西太原黄陵路西巷5号 《教育信息报》:浙江杭州文三路求智巷5号 《现代教育报》:北京海淀北三环西路11号 杂志类《上海教育》:上海长宁路491弄36号 《人民教育》:北京海淀文慧圆北10号 100088《班主任》:北京北四环东95号 100101《班主任之友》:湖北武汉武昌武珞路9号 《现代中小学教育》:吉林长春人民大街138号 《教育探索》:黑龙江哈尔滨南岗中兴街19号 《素质教育》:北京9666信箱 《高中生》:湖南长沙彭家井11号 《中学生》:北京朝阳左家庄北里5号 《成才之路》:黑龙江哈尔滨太平区南直路和平小区35楼 《中小学管理》:北京西城德外什坊街2号 《教育文汇》:安徽合肥屯溪路435号省人大联合楼8楼 《教师博览》: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96号 《教育科学研究》:北京朝阳北四环东路95号 《考试》:北京永安路106号 《现代技术教育》:北京清华大学电教中心 /chn/cbw/《教育仪器与实验》:北京海淀中关村大街35号 《招生考试通讯》:辽宁沈阳和平区北区马路37号 《课程 教材 教法》:北京沙滩后街55号 100009《高考》:辽宁长春建设路43号 《教学与研究》:北京海淀中关村大街59号 《数理化解题研究》:黑龙江哈尔滨外景阳大街47号 150020《理科考试研究》:黑龙江哈尔滨滨河兴路50号 150080《中国考试》:北京海淀中关村大街39号 《教学与管理》:山西太原黄陵路西巷5号 《课堂内外》:四川重庆渝中区双钢路3号 《数理天地》北京海淀中关村大街37号 《数理化学习》:黑龙江哈尔滨和兴路50号 150080《中学生理科应试》:黑龙江哈尔滨师大 《中学理科》:广西南宁建政路37号 530023《中学生百科》:湖南长沙韶山北路643号 《中学物理》:黑龙江哈尔滨和兴路50号 150080《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陕西西安陕西师大 《物理教学探讨》:四川重庆北碚西南师大 400715《物理教学》:上海中山北3663号华东师大 200062《物理教师》:江苏苏州大学 215006《物理通报》:河北保定合作路1号 071002《电化教育研究》:甘肃兰州安宁东路805号 《中小学电教》:吉林长春湖园路1号 教育类报刊投稿地址报刊名称 地址 邮编 电子信箱人民教育 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100088北京教育 北京市8032信箱 100088 辽宁教育 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29号 110031 小学教学设计 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 030009 吉林教育 长春市西长春大街95号 130042 山西教育 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 030009 天津教育 天津市南开区雅安道9号 300113 黑龙江教育 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92-5号 150080 陕西教育 西安未央区纬26街中段 710016 湖南教育 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11号 410008湖北教育 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 430079 四川教育 成都市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6楼 610041 江西教育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 330046福建教育 福州市鼓屏路162号省教育厅二楼 350003 上海教育 上海长宁路491弄36号 200050 江苏教育 南京市草场门石头城9号 210013中小学数学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首都师范大学教学楼 100037中小学教材教学 北京沙滩后街55号 100009课程.教材.教法 北京沙滩后街55号 100009小学语文教学 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 030009 小学教学参考 南宁市建政路37号 530023**小学教学研究 南昌市沿江北路40号 330008 特区教育 深圳市人民北路深中街头16号 518001江苏教育研究 南京市中山北路259号 210003 班主任 北京北四环东路95号 100101 **班主任之友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武珞路9号 430060 中小学音乐教育 杭州市建德路9号 310006科学课 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 430079 小学德育 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楼一楼 510631 南通教育研究 南通市人民中路161号五楼 226001教育艺术 北京804信箱 100037**小学青年教师 郑州市顺河路11号 450004 河北教育 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 050061环境教育 北京市海淀区普惠南里14号 100036 **教学月刊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310012 教育科学研究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5号 100101中国校外教育 北京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中国儿童心 100035 现代中小学教育 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 130024 现代特殊教育 南京市草场门石头城9号 210013 中小学管理 北京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100011 学科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100875中小学教学研究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46—2号 110032 海盐教育科研 海盐新课改杂志 嘉兴教育 中国教师报 (详见下面“相关信息”)浙江《教育信息报》 中小学信息技术 全国各地教育类报刊(学生)投稿地址一览表报刊名称 编辑部地址 邮编 电子信箱作文周刊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鼓楼东路26号 041000 中国儿童画报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 100028少年日报 长海长宁路491弄36号 200050中国少年报 北京左家庄北里5号楼 100028少年儿童故事报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路9号 310006 农村孩子报 安徽省宿州市东仙桥街南区五楼 234000 小学生阅读报 长春市人民大街173—1号 130022 少年之友报 安徽省淮南市洞山 232001 语文辅导报 辽宁省铁岭市邮政局第58号信箱 112000少年先锋报 重庆市江北区建新北路76号 400020 EMAIL— EMAIL—少年科普报 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新华大街18号 113006 作文评点报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师院路8号(甲) 13600 少年智力开发报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822号 050081关心下一代周报 江苏省南京市梅园新村大悲巷12号 210018 江海晚报“南通教育”南通市人民中路161号 226001小龙人报 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109号 750004 语文报 山西太原市广场收投局12022信箱 030012 (低幼版) (故事版)语文报(小学版)山西太原市双塔寺街124号1107室 030012 小学生学习报 河南郑州市顺河路11号 450004 作文编辑室:小学生拼音报 北京市崇文区夕照寺中街29号 100061 小学生世界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310012 少年文学 武汉市长江日报路特1号 430015学习方法报 山西省太原市黄陵路西巷5号 030031读写知识 北京市西城区东新开胡同67号 100035百家作文指导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央大街 163712

肯定有用啊,而且越多越好。 四、任现职以来,科研工作方面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积极参加科研、教研和教学实践活动,成绩突出,达到下列要求之一: 1、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的奖励或地、厅级二等奖以上的奖励。2、参加1项以上省级科研项目或主持1项以上厅级科研项目;专科院校教师和本科院校公共课、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参加1项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主持1项以上校级科研项目;或获得科研经费每人年均万元。 3、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经有关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 4、在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获得地、厅级奖励。 5、在教学实践、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获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奖励)一次以上。6、获得省以上教学成果奖,或作为主要人员参加1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专科学校和本科院校公共课、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参加1项以上校“教学基本建设”的研究项目,或获校以上教学成果奖。 7、获得1项以上国家专利,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 8、开设一门新课,填补学校空白。 9、从事音乐、绘画和艺术设计类教师,其作品被选送参加省级以上文化部门或专业学会主办的专业性汇演、汇展一次以上。参考资料: 关于印发《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任职资格考评标准》和《安徽省高等学校副教授任职资格考评标准》的通知 2006-02-22 教人[1999]132号 各高等学校,各市、地教委、人事局:为做好我省高等学校教授、副教授职务的评聘工作,依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及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我们对教授、副教授考评标准进行了修订。先将修订的《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任职资格考评标准》、《安徽省高等学校副教授任职资格考评标准》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一: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任职资格考评标准 附件二:安徽省高等学校副教授任职资格考评标准 安徽省教育委员会、 安徽省人事厅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六日抄报:教育部、人事部、省委、省政府抄送:省直有关单位 附件一: 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任职资格考评标准一、思想政治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遵守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承担学校的工作任务,开拓进取。 3、团结协作,求实创新,治学严谨,教风端正。任现职期间凡因思想政治表现、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而被授予市、地(厅)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晋升。 近三年内有下列情况之一,暂不予评审教授任职资格: 1、因违法乱纪、道德败坏或犯其它严重错误造成恶劣影响,受过警告以上处分。 2、不服从组织分配,不遵守纪律,给工作造成较大损失,带来不良影响,或造成教学事故累计三次以上; 3、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无理取闹或挟私报复。 4、其他按校以上文件规定不能评审教授职务。 二、学历资力方面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研究生毕业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3、受聘5年以上副教授职务,且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运用外语开展学术活动(包括用外语进行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交流及在外文杂志发表文章等),且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合格,或符合有关规定的免试条件。 5、取得计算机应用能力中级合格证书,或符合有关规定的免试条件。 6、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三、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1、具有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在本学科领域中一个方面有高深的造诣,熟练并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并对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须提供一篇有较高水平的综述报告)。2、系统地承担过两门主干课程的讲授工作,其中一门为基础课或者专业基础课,且举办过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能站在本学科的前沿,根据国家以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积极进行本学科教学改革(须提供任现职以来某一学期的备课笔记或教案,且由教务部门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价,并提供同行专家的评价意见)。3、任现职以来,能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兼任学校处级及以上领导职务的教师以及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其授课总时数不得少于本校同学科专任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其教学工作量不得少于本校专任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均须附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原始证明材料,如授课计划、授课通知书和课表等)。4、能驾驭所教学科教材,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经学校教务部门组织的同行专家现场听课获得好评(须附教务部门验证的考核材料,包括现场授课的教案或讲稿、听课同行专家的听课记录和评价意见)。5、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组织管理能力,是学校公认的学科带头人,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或担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以及教学业务管理方面的负责人,并在培养青年教师和学术梯队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包括指导课题研究、论文论著的撰写与发表等(须附学校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和原始材料)。6、教学成绩显著,任期内教育教学成绩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其中二年以上考核优秀,或获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或校级以上教学质量优秀奖(须附《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估表》或有关获奖证书)。 四、任现职以来,具有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在某一领域进行较系统的研究,成绩显著,具体要求如下: (一)科研课题或项目的研究方面应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四等奖以上的技术负责人或获厅、局级二等奖的课题第一、二完成人。 2、作为主要骨干参加1项以上省级科研项目,或获科研经费每人年均万元以上。3、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攻关课题,或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设计人,并且该项目经有关专家鉴定已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或科研成果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 4、在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服务方面解决了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认为有较高水平,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5、获得1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或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6、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作为主要骨干参加1项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教改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或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 7、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填补省内空白。 8、从事音乐、绘画和艺术设计类教师,其作品在全国性专业汇演、汇展中获奖或获省级二等奖一次以上。 (二)论文、论著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6篇以上(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下同),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艺术类专业课教师靠用次款的,还须提供反映其专业水平的作品(包括画集、画册、演奏或演唱的录像带等),下同。2、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1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10万字,且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3、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专著2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写每部不少于10万字,并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1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4、受聘担任国家部委规定教材的主编、副主编,1部教材中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5、公开出版15万字以上本专业的译著一部,如系合译本人翻译不少于15万字,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6、获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科技发明、星火奖四等奖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的第一、二完成人。并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1篇以上。7、获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科技发明、星火四等奖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主要完成人或获部、省级二等奖的科研成果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以上的第一、二完成人,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8、在高校从事公共课、公共基础课教学20年以上的教师或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6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9、在高校从事公共课、公共基础课教学二十年以上的教师,教学工作总量超同类型教师的20%,并获校级教学一等奖,在省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或出版教材2种(均为主编或副主编,并在2所以上学校使用)),且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1篇以上。 10、从事音乐、绘画和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文化部门或有关专业协会主办的专业汇演、汇展中其作品获国家二等奖或获省一等奖一次以上,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2)由省文化厅或有关专业协会主办的个人专题音乐会、专题作品画展1次以上,音乐会录象、绘画和艺术设计作品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专业水平,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3)公开出版音乐作品专辑、音像专辑、画集(册)、1辑(册)以上且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专业水平,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五、关于破格评审教授职务任职资格的规定(一)破格评审的对象是指不具备规定的学历或具备了硕士以上学位,不够任职年限(任职满3年以上),但确系才高学深、成绩卓著、贡献突出而要求申报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者。(二)破格申报教授除符合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外,任现职以来,必须完成或超额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独立新开设一门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成绩突出,为系、校教师所公认,并获得校以上教学成果奖。任职期内的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且有1次以上优秀。科研工作除符合本文第四项第一款规定外还应具备下列要求: 1、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8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4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2、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专著(含国家部委规定教材)1部,或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的合著1部,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2)获国家级三等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级三等奖或获厅、局级一等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3)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或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第一完成人。 (4)因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被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优秀教师、优秀德育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5)取得博士学位。 (6)省级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7)发表的论文被“SCI、EI、ISIP、社科”等四大检索系统收录1篇以上。附件二: 安徽省高等学校副教授任职资格考评标准一、思想政治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遵守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承担学校的工作任务,开拓进取。 3、团结协作,求实创新,治学严谨,教风端正。任现职期间凡因思想政治表现、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而被授予市、地(厅)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的,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晋升。 近三年内有下列情况之一,暂不予评审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 1、因违法乱纪、道德败坏或犯其它严重错误造成恶劣影响,受过警告以上处分。 2、不服从组织分配,不遵守纪律,给工作造成较大损失,带来不良影响,或造成教学事故累计三次以上; 3、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无理取闹或挟私报复。 4、其它按校以上文件规定不能评审副教授职务。 二、学历资力方面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具有本科以上学历;1989年以后毕业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本科生和省属重点高校45周岁以下的教师,申报副教授职务,必须取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学历。 2、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3、受聘5年以上讲师职务,或获博士学位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进行专业实践,且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合格,或符合有关规定的免试条件。 5、取得计算机应用能力中级合格证书,或符合有关规定的免试条件。 6、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三、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 1、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在本学科领域一个方面有较高深的造诣,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 动态(须提供一篇有较高水平的综述报告)。2、系统地承担过两门课程的讲授工作,其中一门为基础课或者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能够根据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不断更新补充新内容,积极进行本学科教学改革,教学态度认真(须提供任现职以来某一学期的备课笔记或教案,且由教务部门组织同行专家进行抽查评价,并提供评价意见)。 3、任现职以来,能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兼任学校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教师以及附属医院临床教 师,其授课总时数不得少于本校同学科专任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其教学工作量不得少于本校专任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均须附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原始证明材料如授课计划、授课通知书和课表等)。4、能熟练掌握所教学科教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经学校教务部门组织同行专家现场听课获得好评(须附教务部门验证的考核材料,包括现场授课的教案或讲稿、听课组各人的听课记录和评价意见)。5、教学成绩显著,任期内教育教学考核成绩均为合格及以上,其中一年以上考核优秀,或获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或校级以上教学质量优秀奖(须附《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估表》或有关获奖证书)。 四、任现职以来,科研工作方面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积极参加科研、教研和教学实践活动,成绩突出,达到下列要求之一: 1、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的奖励或地、厅级二等奖以上的奖励。2、参加1项以上省级科研项目或主持1项以上厅级科研项目;专科院校教师和本科院校公共课、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参加1项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主持1项以上校级科研项目;或获得科研经费每人年均万元。 3、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经有关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 4、在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获得地、厅级奖励。 5、在教学实践、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获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奖励)一次以上。6、获得省以上教学成果奖,或作为主要人员参加1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专科学校和本科院校公共课、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参加1项以上校“教学基本建设”的研究项目,或获校以上教学成果奖。 7、获得1项以上国家专利,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 8、开设一门新课,填补学校空白。 9、从事音乐、绘画和艺术设计类教师,其作品被选送参加省级以上文化部门或专业学会主办的专业性汇演、汇展一次以上。 (二)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论文、论著方面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省属重点高校的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专题学术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5篇以上(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下同),其中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少于2篇;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专题学术论文或教学研究论文4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艺术专业课教师靠用此款的还须提供反映其专业水平的作品(包括画册、画集、演奏或演唱的录象带等),下同。2、公开出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5万字以上学术专著2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写每部不少于5万字,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3、公开出版5万字以上学术专著1部,或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的合著1部,并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4、参加编写全国规划教材1部,本人编写4万字以上,并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专题学术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2篇以上。5、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本专业的译著1部,如系合译本人翻译不少于10万字,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其中国家级学术刊物上1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6、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的科研成果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第一、二完成人。 7、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的科研成果的主要完成者,并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 8、获省、部级科研进步、人文社科二等奖的科研成果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第一完成人。9、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的科研成果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和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 10、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的科研成果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专题学术论文3篇以上。11、从事公共课、公共基础课十年以上的教师或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专题学术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4篇以上,其中省属重点院校的教师要求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12、从事公共课、公共基础课教学十年以上的教师,教学工作总量超同类型教师20%,教学质量全校公认,并获校级教学二等奖,省属重点院校的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以上;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水平或出版教材一种(担任主编或副主编并在1所以上高校使用)且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以上。13、音乐表演、绘画和艺术设计类教师,其作品在全国性专业汇演、汇展中获三等奖以上的奖励(优秀奖)或省级二等奖1次,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 (三)专科院校的教师在论文、论著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3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2、公开出版4万字以上学术专著1部,或本人撰写4万字以上的合著1部,并分别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专题学术论文1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3、参加编写(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规划)教材1部,本人撰写4万字以上,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专题学术论文(或教学研究论文)1篇以上。4、公开出版5万字以上的译著1部,如系合译本人翻译不少于5万字,并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专题学术论文1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5、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科研成果的主要完成者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的科研成果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获得者,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专题学术论文1篇以上。6、音乐表演、绘画艺术类教师,其作品在全国性专业汇演、汇展中获奖1次或省级三等奖1次,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独撰或为第一作者的专题学术论文或教学研究论文2篇以上。(四)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论文、论著方面本科院校按同类院校公共课、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要求把握;专科院校按同类专业课教师的要求把握。凡因思想政治表现、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被上级主管部门表彰的,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晋升。对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的,本、专科院校均可减少1篇省级论文,鉴定要求不变。 五、关于破格评审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的规定(一)破格评审的对象是指不具备规定的学历或具备了硕士学位,不够任职年限(任职满3年以上),但确系才学出众、成绩显著、贡献突出而要求申报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者。(二)破格评审副教授除符合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外,必须超额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并独立新开设一门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成绩突出,为系、校教师所公认,并获得校以上教学成果奖。任期内的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且有1次以上优秀。科研工作除符合本人第四项第一款规定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2、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公开出版有较高水平6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一部,或本人撰写6万字以上的合著1部。 (2)参加编写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规定教材1部,本人撰写6万字以上。 (3)公开出版8万字以上的译著1部,如系合译本人翻译不少于8万字。 (4)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科研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获省部级四等奖或地、厅级二等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5)获省以上教学成果二等奖的第一完成人,或获国家教学成果奖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 (6)因教育教学工作突出,被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7)取得博士学位。 (8)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9)在国家级重点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

中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安徽教育杂志不可以用。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不认可期刊安徽。

山西农业致富科技杂志

核心级别应该没有容易的,除非文章特别好的,普通一点的不知道可不可以,像壹品优刊有本农业科学

山西科技,双月刊

还有一个双核心期刊呢?也是山西的啊刊 名:《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双核心) 主管单位:山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西省教育学会 编辑单位:《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投稿编辑: 编务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9号 邮 编:030009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027/G4 开本: 大16开 64页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633X 邮发代号:22-31 国外发行代号:BM6049 单 价:5元/期 ★办刊宗旨: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进行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反映教育科研成果,传播教育科学信息,促进教育改革开放。 《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期刊,此刊还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教育理论与实践》主要辟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决策与管理、教育与教学改革、教育调查与实验、农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心理、教师论坛、青年论苑、学术争鸣、 比较教育等栏目。 投稿要求:教育类稿件均可,可参考本刊栏目设置自行确定稿件内容,一般不超过500 0字为宜。 A版入选了ISSCI,是双核心,B版是中小学教育版,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C版是大学版,面向大学师生,都是全国中文核心,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 在职称评定中都可以被得到认可。

农业科学综合 文献列表 [D-D1-ZGNS]中国农史 [D-D1-NOSE]农业考古 [D-D1-ZRZX]自然资源学报 [D-D1-STXB]生态学报 [D-D1-YYSB]应用生态学报 [D-D1-STXZ]生态学杂志 [D-D1-ZWSB]植物生态学报 [D-D1-ZNYK]中国农业科学 new [D-D1-HBNB]华北农学报 [D-D1-JSNY]江苏农业科学 [D-D1-AHNY]安徽农业科学 [D-D1-HNNY]河南农业科学 [D-D1-XBNX]西北农业学报 [D-D1-HBNY]湖北农业科学 [D-D1-JSNB]江苏农业学报 [D-D1-TRXB]土壤学报 [D-D1-TRQS]水土保持学报 [D-D1-TRTB]土壤通报 [D-D1-TURA]土壤 new [D-D1-ZGSB]中国水土保持 [D-D1-STTB]水土保持通报 [D-D1-TRFL]中国土壤与肥料 [D-D1-STBY]水土保持研究 [D-D1-ZWYF]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D-D1-TRYJ]生态环境 [D-D1-GHDQ]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D-D1-HNXB]核农学报 [D-D1-NHBH]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D-D1-NCST]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D-D1-ZGNY]中国农业气象 [D-D1-SWJT]生物技术通报 [D-D1-NHFZ]农业环境与发展 [D-D1-STBC]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D-D1-ZGTN]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D-D1-NZKJ]中国农资 [D-D1-ZGNZ]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D-D1-NXTS]中国农业信息 new [D-D1-NKDB]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D-D1-ZNTB]中国农学通报 [D-D1-ZGNK]中国农垦 [D-D1-ZGNT]中国农技推广 new [D-D1-XKK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D-D1-JKCN]中国农村科技 [D-D1-TRQY]Pedosphere [D-D1-ZGNX]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new [D-D1-HNNT]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D-D1-ZJNB]浙江农业学报 [D-D1-ZJNX]浙江农业科学 [D-D1-YNKJ]云南农业科技 [D-D1-NYJY]农业教育研究 [D-D1-YNNY]云南农业 [D-D1-FJSB]亚热带水土保持 [D-D1-XNYZ]新农业 [D-D1-XNCB]新农村 [D-D1-XJNX]新疆农业科学 [D-D1-XJNK]新疆农业科技 [D-D1-XJLK]新疆农垦科技 [D-D1-XDNX]现代农业科技(下半月刊) [D-D1-ANHE]现代农业科技 [D-D1-XDNY]现代农业 [D-D1-XDHY]现代化农业 new [D-D1-XNYX]西南农业学报 [D-D1-XZNY]西藏农业科技 [D-D1-WNKJ]温州农业科技 [D-D1-TJNY]天津农业科学 [D-D1-TJNK]天津农林科技 [D-D1-TZJD]特种经济动植物 [D-D1-TCYA]特产研究 [D-D1-TWNT]台湾农业探索 [D-D1-SNYK]四川农业科技 [D-D1-STBK]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D-D1-SJRD]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D-D1-SHZK]石河子科技 [D-D1-SHLB]上海农业学报 new [D-D1-SLYK]上海农业科技 [D-D1-SNKX]陕西农业科学 [D-D1-SDST]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D-D1-SXLX]山西农业科学 [D-D1-SXNO]山西农业(致富科技) [D-D1-AGRI]山东农业科学 [D-D1-SDNS]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D-D1-SMNK]三明农业科技 [D-D1-RDNK]热带农业科学 [D-D1-QHNK]青海农林科技 [D-D1-QHNG]青海农技推广 [D-D1-NYZS]农业知识 [D-D1-NYZW]农业展望 [D-D1-NYYS]农业与技术 [D-D1-BJNK]农业新技术 [D-D1-NXTZ]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D-D1-JSJN]农业网络信息 [D-D1-NYSB]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D-D1-LXLX]农业科学研究 [D-D1-NYKJ]农业科技与信息 new [D-D1-KJTX]农业科技通讯 [D-D1-NKGL]农业科技管理 [D-D1-NMZF]农民致富之友 [D-D1-NKPX]农民科技培训 [D-D1-NJZA]农家之友 [D-D1-NJKK]农家科技 [D-D1-NJGW]农家顾问 [D-D1-NJCM]农家参谋 [D-D1-NJFW]农技服务 [D-D1-NCXJ]农村新技术 [D-D1-NCTD]农村天地 [D-D1-NCXX]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D-D1-NCSY]现代农业科学 [D-D1-NCSJ]农村实用技术 [D-D1-NCKF]农村科技开发 [D-D1-NCJI]农村经济与科技 [D-D1-NCBS]农村百事通 [D-D1-NNNC]农村.农业.农民(B版) [D-D1-NNNM]农村.农业.农民(A版) new [D-D1-NXNL]宁夏农林科技 [D-D1-NBNY]宁波农业科技 [D-D1-NMGN]内蒙古农业科技 [D-D1-MDNY]闽东农业科技 [D-D1-LNNY]辽宁农业科学 [D-D1-JXNY]江西农业学报 [D-D1-JXNK]江西农业科技 [D-D1-JLNK]吉林农业科学 [D-D1-JNYZ]吉林农业 [D-D1-HNNK]湖南农业科学 [D-D1-HUYE]湖南农业 [D-D1-HLJN]黑龙江农业科学 [D-D1-HNXT]核农学通报 [D-D1-NYHN]河南农业 [D-D1-HZXB]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D-D1-HBKO]河北农业科学 [D-D1-HBNK]河北农业科技 [D-D1-HBLI]河北农业 [D-D1-HZNK]杭州农业科技 [D-D1-GATE]贵州农业科学 [D-D1-GXNY]广西农业科学 [D-D1-GXLB]广西农学报 [D-D1-GDNY]广东农业科学 [D-D1-GJNY]古今农业 [D-D1-GSNK]甘肃农业科技 [D-D1-GSNY]甘肃农业 [D-D1-FJNX]福建农业学报 [D-D1-FJNK]福建农业科技 [D-D1-FJNY]福建农业 [D-D1-DDSN]当代生态农业 [D-D1-BJNY]北京农业 [D-D1-BXJG]保鲜与加工 [D-D1-AHNB]安徽农学通报 [D-D1-NYJZ]中国农业教育 [D-D1-GDNJ]高等农业教育 [D-D1-NMWZ]农民文摘 [D-D1-NFNY]南方农业 以上这些杂志都可发表科技农业文章。

安徽省期刊协会

可以呀,评职称没有问题!刊物是正规期刊!投稿邮箱褚编辑

安徽省文联属于安徽省委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简称安徽省文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组成的人民团体,是党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它的任务是遵循党的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动和组织文艺创作,开展文艺评论和研究,加强与海内外文艺团体的业务交流,为安徽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安徽省文联实行团体会员制。现有41个团体会员,即11个文艺家协会 (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安徽省摄影家协、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安徽省杂技家协会、安徽省影视家协会、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安徽省舞蹈家协会),17个地市文联(合肥市文联、淮北市文联、亳州市文联、宿州市文联、蚌埠市文联、阜阳市文联、淮南市文联、滁州市文联、六安市文联、马鞍山市文联、巢湖市文联、芜湖市文联、宣城市文联、铜陵市文联、池州市文联、安庆市文联、黄山市文联),13个行业和大中型企业文联(文协)。安徽省文联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先后创办了《安徽文学》、《清明》、《艺术界》、《诗歌月刊》、《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等文艺期刊,成立了安徽文学艺术院和文艺理论研究室。省文联机关设有办公室、组联处、老干部处、机关党委、机关服务中心等办事机构。安徽省文联实行民主集中制。最高权力机构为安徽省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简称省文代会),由省文代会选举产生全委会和主席、副主席,并成立书记处主持日常工作。按照章程规定,安徽省文联是中国文联的团体会员,安徽省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相应为中国各文艺家协会的团体会员,安徽省文联所属各行业、企业文联相应为全国各行业、企业文联的团体会员。

《科教文汇》主管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科教文汇杂志社国际刊号:ISSN 1672-7894国内刊号:CN 34-1274/G邮发代号:26-205主要栏目: 科教论坛、师德师资、教研教改、教育教学、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英语教学、理化生教学、政史地教学、体音美教学、政法行政、财经管理、文化研究、艺术长廊、理工科研、理论前沿是省级正刊 评职好使!投稿邮箱:

没有。查询在知网得知,安徽农学通报于2022年5月停刊,截止2023年2月13日在知网上是更新到22年10期。《安徽农学通报》创刊于1995年,是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安徽省农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半月刊)。

安徽林业科技杂志社

去食品科学和农业科学查询相关书籍浅谈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的原理和营养液的研究,英国科学家五德华德(Wood-ward)从1699年就开始了。他分别用雨水、河水和花园土浸出的水来培养薄荷,结果花园土浸出的水种植的薄荷生长最快。因此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是由于土壤中某些物质决定的。直到1860年,克诺普(Knop)和萨克斯(Sachs)第一次进行无土栽培的精确实验,用无机盐制成的人工营养液栽培植物获得成功,植株在营养液中正常生长并结出种子,这标志着无土栽培技术已成熟。一、无土栽培的优点无土栽培由于其从栽培设施到环境控制都能做到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监测和调控,因而具有一般传统的土壤栽培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一是植物生长快,产量高。二是免除土壤污染,可以生产出清洁卫生、少污染、无公害、品质好的产品;三是省工、节水、省肥;四是可以避免土壤连作障害;五是不受地区、土壤等条件的限制;六是植保方便,可把病虫害降到最低限度等。二、无土栽培的基质无土栽培根据所用基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1.沙培法。是以直径小于3毫米的沙、珍珠岩、塑料或其他无机物质作为基质,再加入营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2.石砾培法。是以直径小于3毫米的石砾、玄武石、熔岩、塑料或其他物质作为基质,再加入营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3.水培法。为无土栽培中最早采用的方式,是植物的根系连续或不连续地浸于营养液中的一种栽培方法。它又分为静态水培和动态水培,其中静态水培不需或少需设备,但栽培较多时劳动强度较大,其营养液在栽培槽内呈静止状态;动态水培设备投资较大,但栽培的劳动强度较轻,营养液在栽培槽内呈流动状态,以增加空气的含量,一般要有10~15厘米深的营养液。4.锯末培法。采用中等粗度的锯末或加有适当比例刨花的细锯末作为基质,以黄杉和铁杉的锯末为好,有些树木锯末有毒,不能使用。栽培床可用粗陈亚光杉木板建造,内铺以黑聚乙烯薄膜做衬里,床宽约60厘米,深25~30厘米,床底设置排水管。锯末培也可用薄膜袋装上锯末进行,底部打上排水孔,根据袋的大小可以栽培1~3棵植物。锯末培养基一般用滴灌供给植物水分和养分。5.喷雾培法。是将农作物的根系悬挂于栽培槽的空气中,以喷雾的方法来供给根系营养和水分。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营养和水分,同时根系供氧情况又好,有利于根系的发育,但对喷雾的要求高,雾点要细而均匀,且根系的温度受气温影响,较难控制。无土栽培所用基质的选择,各地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基质颗粒愈小,其表面积和孔隙度愈大,保水性愈好,但应避免用过细的材料做基质,否则保水太多易造成缺氧。基质中不能含有有害物质,如有的锯末由于木材长期在海水中保存,含有大量氯化钠,必须经淡水淋浇后才能用。石灰质(石灰岩)的沙和石砾含有大量碳酸钙,会造成营养液的pH值升高,使铁沉淀,影响植物吸收,所以只有火成岩(火山)石砾和沙适于做基质。基质的选择也与无土栽培的类型有关,下方排水的石砾系统可采用很粗的材料,而滴灌的石砾系统必须用细的材料。三、营养液的成分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一是植物在缺乏这种元素时,就不能正常生长、结实;二是当植物缺乏这种元素时,其他元素不能代替,只能补充这种元素予以解决;三是这种元素在植物体内起着固定的生理作用。这3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这种元素就不能称之为必需营养。根据这一定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包括:C(碳)、H(氢)、O(氧)、N(氮)、P(磷)、K(钾)、Ca(钙)、Mg(镁)、S(硫)、Fe(铁)、Cu(铜)、Zn(锌)、Mn(锰)、B(硼)、Mo(钼)、C(l氯)16种元素。碳、氢、氧主要由空气和水供应,而其余的元素大多来自土壤和肥料。四、环境控制1.温度、湿度。刚种植的植株需要较高的温度来刺激生长,因而应保证白天温度22~25℃,晚上温度20~22℃。持续3~4周后可适当降温,白天保持18~20℃,晚上保持14~16℃,温度太高浪费热能,还会导致植株软弱。秋冬季的白天早晨要通风,并在午前逐渐将温度提升,午后将温度逐渐降低。整个过程保持75%~80%的空气湿度。2.光照强度。一年当中,光照是一个可变因子。冬季光照弱,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夏季光照强,要通过温室内的遮阴系统和室外顶部喷洒遮阴剂来遮阴。一天中的9:00~16:00,只要外界光照强度超过750瓦/米2时就要遮去强光。上述四点是无土栽培的一般性常识,若要夺取栽培作物的优质高产,还应熟练掌握其营养缺乏症的判断和科学管理的技术,这部分内容将在另外一篇文章介绍。作者简介:陈亚光,中学一级老师,长期从事应用生物学技术的教学、研究、实践以及科普工作,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联系地址:河南省滑县第一职业高中邮编:456462。作者简介:周静波(1967-),女,汉族,籍贯皖天长市。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园林植物和观赏园艺教学及研究。无土栽培技术综述*周静波(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合肥 230031)摘 要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无土栽培技术从实验室的研究逐渐走向实用化的生产应用。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无土栽培技术的常用方法与类型,包括水培技术和基质培技术。关键词 无土栽培;产业化;水培;基质培 近年来,我国众多的园艺学工作者结合我国国情,在无土栽培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无土栽培技术更加适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实情。随着我国经济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无土栽培已从试验研究、小面积生产示范阶段进入大面积生产应用阶段。笔者曾于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在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进行四季秋海棠的无土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并目睹了上海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了解到无土栽培技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应用的过程。本文谨对无土栽培技术应用现状作一综述。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用营养液或固体基质加营养液栽培作物的方法[8]。无土栽培是以人工创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土壤环境,除了满足作物对矿物质营养、水分和空气的需要外,还可以人工对这些环境加以控制和调整,从而使其生产的产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品质上都优于土壤栽培。无土栽培摆脱了土壤栽培中繁重的翻土、整畦、除草等劳动过程,而且在整个无土栽培生产中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1]。无土栽培在克服因土壤中病虫基数的积累、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理化性状劣变,根系自毒性分泌等相继出现的连作障碍方面有突出的效果,具有其它许多土壤栽培不可比拟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种植者所认可。无土栽培的形式很多,水培根据其营养液液层的深度、设施结构和供氧、供液等管理措施的不同分为:营养液膜技术(NFT)、深液流水培技术(DFT)、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喷雾栽培技术(SprayCulture)等。基质培包括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其它基质栽培技术等。但在我国,这些技术的应用规模还比较小[1, 2]。我国无土栽培从7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研究和消化吸收,到目前进入初级实用化阶段,已经过了近30年的时间。但仍然还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和规模化生产的无土栽培技术体系,使得我国无土栽培面积仅有约300hm2,无法与欧洲的发达国家相比。1 水培1. 1 深液流水培技术深液流水培技术是最早成功应用于商业化植物生产的无土栽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对其作了不少改进,现已成为一种管理方便、性能稳定、设施耐用、后续生产资料投入较少的实用、高效的无土栽培设施类型。DFT在日本使用较普遍,在我国台湾、广东、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湖北、广西、四川和海南等许多省市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华南农业大学是最早在国内研究和使用深液流水培技术的高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应用面积约为100多万m2 [2, 8]。深液流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水泥砖结构固定式水培设施。这是一种改进型的日本神园式深液流水培设施,是用水泥和砖作为设施的主体建造材料。整个系统包括种植槽、定植板或定植网框、贮液池、营养液循环流动系统四个大部分组成。具有建造方便、设施耐用、管理单等特点。②日本神园式水培设施。与水泥砖结构深液流水培的结构类似,但有两处不同,一是种植槽为水泥预制件拼装而成,需衬垫一层或两层薄膜;二是其营养液是以在种植槽中供液管上加上喷头的喷雾形式来提供的,这样营养液中的溶存氧可达较高的水平,有利于根系对氧的吸收。③M式水培设施。这是日本较早应用于商业化生产的一种深液流水培技术。它的特点在于无贮液池,栽培槽的营养液通过水泵直接循环。它利用预先生产的定型泡沫塑料拼装成种植槽,然后在泡沫塑料槽内铺垫一层塑料布以使种植槽中可盛装营养液,再在槽底安装一条开有许多小孔的供液管,穿过种植槽底部薄膜安装营养液回流管并与水泵相连,同时在水泵出口处附近安装一个空气混入器。在水泵开启时,将种植槽内的营养液抽出流经空气混入器中,使营养液中的溶存氧含量增加,然后这些经过增氧之后的营养液再从供液管上的小孔喷射回种植槽中。这种设施以栽培叶菜为主。④协和式水培设施。与水泥砖结构深液流水培的结构类似,但其中种植槽为塑料拼装式的,可拆迁,安装较为简单。其特点为整个栽培系统分成各个栽培床,每个栽培床分别设置供液、排液装置。通过增大栽培槽面积,扩大贮液容积,采用连续供液法,来提高栽培系统的稳定性。这种设施以栽培果菜为主。整个系统包括种植槽、定植板及定植杯、营养液循环系统、贮液池、营养液自动控制系统。⑤动态浮根系统。这是我国台湾省开发应用的一种深液流水培技术。这是将作物根系置于栽培床的营养液中,可随营养液的液位变化而上下左右移动,当栽培床的营养液灌满深度为8cm时,栽培床内的自动排液器将营养液排放出去,栽培床内的营养液深度降至4cm,使上部根系暴露在空气中以利吸氧,而下部的根系仍浸在营养液中吸收水分和养分。⑥新和等量交换式水培设施。该系统是1979年由日本新和塑料公司开发的水培系统。它的种植槽槽框是由聚苯已烯泡沫塑料压铸成U形,使用时将这些槽框拼接起来,槽内衬塑料薄膜,然后连接好供排液管道以及水泵,并在槽框上放上定植板后即可种植。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整个系统中没有设贮液池,而是依靠种植槽之间的水泵进行营养液的相互循环流动[2, 8]。1. 2 营养液膜技术营养液膜技术,是指营养液以浅层流动的形式在种植槽中从较高的一端流向较低的另一端的一种水培技术。我国于1984年在南京开始应用此项技术进行无土栽培,效果良好[2, 8]。NFT的设施主要由种植槽、贮液池、营养液循环流动装置三部分组成。此外,还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和资金情况及自动化程度要求的不同,适当配置一些其他辅助设施,如电导率自控装置、酸碱度自控装置、营养液温度控制装置、安全保障、报警装置。种植槽一般用软质塑料薄膜、硬质塑料板、铁板、玻璃钢或水泥砖等建成[2, 8]。1. 3 雾培技术雾培是利用喷雾装置将营养液雾化成小雾滴状,直接喷射到植物根系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的一种无土栽培技术。根系生长在相对湿度100%的空气中,而不是生长在营养液中,作物茎叶的生长与一般栽培方式相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环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雾培进行了发展和改进,并将这一先进的栽培技术展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迪斯尼乐园中,供游人参观。日本已用雾培技术规模化生产蔬菜[1, 2]。1. 4 浮板毛管水培技术此项技术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东南沿海地区无土栽培研究中心”,于1991年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无土栽培系统。其栽培槽采用隔热性能良好的聚苯乙烯泡沫板压模制成长1m,宽0·4m,深0·1m的凹形槽连成。种植槽长度以15~30m为宜,槽内铺两层黑色聚乙烯薄膜防漏液。种植槽内放置1·25cm厚、14cm宽的聚苯乙烯泡沫板作为浮板,漂浮在营养液表面。浮板上覆盖一层25cm宽的无纺布(规格为50g/m2),两端垂入培养液中,通过毛管作用使无纺布成湿毡状,植物一部分根系在湿毡上生长,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一部分根系浸在营养液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定植板是2·5cm厚40cm宽的聚苯乙烯泡沫板,覆盖在种植槽上。定植板上有定植孔。营养液由定时器控制水泵,每天定时输液,通过管道空气混合器流入栽培槽更换栽培液,经由排液口流回贮液池。此项技术在番茄、黄瓜、洋香瓜、结球生菜等蔬菜上广泛应用[1, 2]。1. 5 立柱式水培最先是在1994~1995年初,中科院植生所开发的简易柱式无土栽培,随后进一步发展推广标准型36安徽林业科技 2008年第1、2期(总第133期)式无土栽培法。盆钵是由高硬度、抗老化、无毒性的ABS工程塑料铸塑而成。盆钵的高和直径均为15cm;周壁向外有5条半圆形凸起是栽培位置,鸟瞰形如梅花, 5条凸起外壁中部各有1只耳环,用于固扎高杆植物。盆钵上沿有5只凹扣,下沿有5只凸扣,凸凹扣相连组成盆钵立柱。另外,盆钵中央有一中轴管道,立柱的中轴通过管道串联诸多盆钵,再加上凸凹扣的作用使柱上盆钵构成一稳固的柱体。该系统主要用于家庭栽培和观光[2]。2 基质培2. 1 简易盆钵栽培用彩瓷钵、塑料钵、普通瓷钵为容器,填入基质,浇灌营养液进行蔬菜、花卉栽培,适于家庭或科研栽培使用。2. 2 砾培是无土栽培初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的主要形式,它是最早应用于商业化生产的无土栽培技术。它是一种营养液循环利用的封闭系统,其关键部件是一组不漏水的种植槽,槽内装满惰性石砾,砾的直径一般大于3mm,种植槽定期灌营养液,然后排出回流至贮液池。它以砂砾作为基质,由栽培床、储液罐、电泵和管道等几个部分组成。2. 3 砂培美国在60年代开发的一种完全使用砂子作为基质,适于沙漠地区的开放式无土栽培系统。按照栽培床的形式分为固定式栽培槽和全地面砂培床两种。固定式栽培槽:一般为多用砖或水泥板筑成的水泥槽,内侧涂以惰性涂料。槽的宽度为80 ~100cm,两侧深15cm,中央深20cm,横底呈“V”形,横底铺双层0·2mm厚黑色聚乙烯塑料薄膜。由于砂培采用滴灌法供液,一般供液量都超过8~10%,且不回收,因此槽底部应有1∶400的坡降,以利于排液。另外还应设置排液管,使多余的营养液排放到棚室外面。全地面砂培床:这是另一种砂培形式,由美国Arizona州开发的,非常适于在沙漠地区应用。在整个温室地面上全部铺上沙,做成一个大栽培床,在床上铺两层0·15~0·2mm厚的黑色聚乙烯薄膜,薄膜上按1·5~2·0m的间隔,平行排列直径为4·0~6·0cm的多孔塑料排液管,排液管孔向下。排出的营养液流到室外的贮液池中,可用于大田施肥。排液管放好后,铺上30cm厚的沙层。2. 4 岩棉培1968年,丹麦的Grodanian公司最早开发研制出来,我国近十几年来也有一些岩棉培的应用。岩棉培就是将植物种植于一定体积的岩棉块中,让作物在其中扎根锚定,吸水、吸肥。根据供液方式的不同岩棉培,可分为开放式岩棉培和循环式岩棉培。开放式岩棉培的主要特点是:加入到岩棉种植垫中的营养液除了供给作物吸收利用之外,从种植垫中流出的多余营养液通过排液管道流到种植系统外部,而不是重复循环利用的。循环式岩棉培是为克服开放式岩棉培的缺点而设计的。所谓循环式,是指加入岩棉基质中的营养液数量较多,多余的营养液不是排掉弃去,而是从岩棉中流出后通过回流管道,流回地下贮液池中,以便循环再用。为了避免营养液排出对土壤的污染,保护环境,岩棉培一般朝着封闭循环方式发展。2. 5 鲁SC型槽式基质培山东农业大学邢禹贤等(1984)研制成功的一种半基质循环供液的无土栽培形式,分Ⅰ型和Ⅱ型。Ⅰ型用铁皮或混凝土构件制成长2~3m,顶宽、槽高各20cm的倒三角型槽体,槽腰部用竹制垫篦铺棕皮作垫衬,在其上铺10cm的蛭石,垫下为营养液流动和根系生长空间。Ⅱ型槽体为直接在上面挖一条沟槽,仅槽头槽尾用铁皮或混凝土构件制成,每天定时液漫渗到基质湿润后再超过一定高度,就从排液的虹吸管中吸回槽内所有营养液,回流至贮液槽。此法在山东胜利油田和新疆有较大面积推广应用。2. 6 基质袋培法用尼龙袋或专用塑料袋等袋状物装入基质,按照一定距离在袋上打孔,作物栽培在孔内,通过滴灌供液系统供应营养液,在袋子下部或两侧打上直径为1cm的小孔,一般排除多余的营养液。袋内充填基质可以是蛭石、锯末、岩棉或混合基质。2. 7 有机基质槽式栽培法栽培槽框架选用24cm×12cm×5cm,槽间距(内径间距)98cm,延长方向坡降为0·5%,隔离土壤的薄膜厚0·1mm,宽80 cm,长度依栽培槽的长度而定,用砖等材料制作栽培槽。基质(下转41页)372008年第1、2期(总第133期) 安徽林业科技,注意及时排除步道积水。当苗高达10cm后,可以开始追肥、浇水,以10-15天追施一次人粪尿为宜。一般在6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上旬,要加强水肥管理,每亩埋施尿素30-35kg,分3次施入。第一次每亩地施10-15kg,第二次、第三次每亩地各施10kg。施肥时,要在离苗木基部20-30cm处埋施。留床平茬苗和留根苗的第一次施肥可提前至5月底,结合浇水施速效肥3-4次,亩施硫铵5-7·5kg。同时,在7月上旬和下旬,可在苗木基部分别培3cm的湿土。泡桐9501品种在7-9月间苗木生长较快,因夏季风大、苗干嫩,要注意防止风害; 10月下旬苗木基本停止生长,到11月中旬开始落叶,进入木质化阶段,这时的苗木平均地径为4-5cm,平均高达3-3·5m,成苗数约每亩2700株。3 造林培管理3·1 整地栽植根据泡桐9501品种的生长特点,在合阜、临江等地栽植,穴状整地,规格为50×50×50cm,栽植密度22株/亩,覆土踏实成馒头形,防止风倒。根据造林目的和经营管理水平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一般成片栽植密度为5×6m或4×5m;在路旁、渠旁、河旁,可成行栽植,株距可为3-5m;在宅旁、村旁可带状或块状栽植,初植造林密度可按4×4m。栽植时宜浅栽,并在树苗基部培土5-12cm呈馒头形。造林时间以秋季落叶后到第二年春天发芽前均可,有的地区进行秋季带叶栽植,也可取得较好效果。栽植后4年就可进行间伐,调整密度。泡桐也可与毛竹、茶叶等树种混交栽培。3·2 抚育管理中耕除草,前两年,每年抚育两次,第一次在5-6月,第二次在8-9月。为了提高材质,第一年栽植的苗木一般在惊蛰前要进行一次平茬,并及时培土、抹芽、除草。3·3 病虫防治泡桐病虫害有丛枝病、大袋蛾、金龟子等。丛枝病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80-90%,病原为类菌原体。幼树发病后,多在主干或主枝上部丛生小枝小叶,形如扫帚或鸟窝。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抗病良种或无病母树的根作为繁殖材料。二是及时清除病树。对叶部害虫如大袋蛾、金龟子和叶甲等,可用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上接37页)的选材广泛,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基质的原材料应注意消毒,可采用太阳能消毒法。粗基质主要作贮水排水,可选用粗炉渣、石砾等,应用透水编织布与栽培基质隔离。栽培基质用量较大,每亩约30m3。这种栽培形式通常以固态缓效有机肥代替部分营养液,基肥均匀混入基质,占总用肥量的37·5%,追肥分期施用。注:图见封三参考文献[1]刘士哲·现代实用无土栽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2]卜崇兴·储液储气式无土栽培系统的技术创新与开发·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4, (11): 5~12[3]李福恒·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进展·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99, 15(4): 313~314[4]王 化·中国蔬菜无土栽培发展历史的初步探讨·上海蔬菜, 1997, (1): 11~12, 42[5]邢禹贤·世界无土栽培及其发展趋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 1997, (3): 17~22[6]蒋卫杰,刘伟,余宏军,等·中国大陆无土栽培发展概况·农业工程学报, 2001, 17(1): 10~15[7]张广楠·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甘肃农业科技, 2004, (2): 6~8[8]郭世荣·无土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412008年第1、2期(总第133期) 安徽林业科技

刊名: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主办: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周期: 旬刊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0517-6611CN: 34-1076/S邮发代号: 26-2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安徽农业科学创刊时间:1961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

5个工作日。安徽省林业局高级职称评审5个工作日有结果,高级职称评定正常是在八月份开始准备材料申报,九月份递交申报材料。十一月份各省市出的主管部门出初审结果以及公示结果。

关于印发《安徽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林人〔2006〕70号各市林业局、人事局,省直有关单位:现将《安徽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在试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安徽省林业厅安徽省人事厅二〇〇六年七月十九日安徽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我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根据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皖人发[2006]3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林业工程系列特点,制定本标准条件。第二条 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名称为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第三条 对符合本规定申报条件的人员,通过评审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具备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第四条 对在林业工程技术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破格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第二章 适用范围第五条 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全省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林业、园林及相关工程专业的研究、规划、设计、生产、加工、技术推广、咨询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离退休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在皖工作1年以上的省外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第六条 已经取得非林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符合本标准条件的,可根据工作需要,申报评审林业工程系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第三章 基本条件第七条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团结协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第八条 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努力进取,有钻研和创新精神,在技术引进、改造和创新中做出一定的成绩;任期内年度考核或任期考核达到合格以上等次。第四章 申报条件第九条 学历资历条件(一)高级工程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2、获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3、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0年,取得工程师资格满5年。4、获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5年,现在野外艰苦岗位及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满5年。(二)工程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第二学士学位后,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2、获得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后,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3、获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5年,并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满5年。(三)助理工程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取得技术员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2、获得中专学历后,取得技术员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第十条 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专业水平考试条件(一)按照规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合格证,或符合免试条件。(二)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并取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三)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资格,须参加统一组织的林业专业知识水平考试,考试成绩合格。第五章 能力业绩条件第十一条 高级工程师条件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资格,除具备本规定第七、八、九、十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三项条件:(一)能力条件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承担重大林业工程项目或重要技术开发与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解决生产建设、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关键性技术难题,能够指导林业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科研、设计、生产技术和技术培训任务。(二)业绩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以上1项(以奖励证书为据,下同);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参加完成1项省级或2项市(厅)级林业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等,下同)项目,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以成果鉴定书为据,下同),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3、主持完成1项市(厅)级以上林业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项目,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并达到省内先进水平。4、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市(厅)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并通过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5、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以专利授权书为据)并在林业生产建设中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6、解决林业生产、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或在技术引进、改造、创新项目,以及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中,做出突出贡献,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具有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7、科研成果被列为市级推广项目。(三) 论文论著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5万字)。第十二条 高级工程师破格条件破格申报评审林业高级工程师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七、八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两项条件:(一)能力业绩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加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2、主持完成1项省(部)级或2项市(厅)级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推广项目,并在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上起到了主导作用,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3、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并通过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二)论文著作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上独立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3篇以上(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1篇以上)。(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10万字)。第十三条 工程师条件申报林业工程师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十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三项条件:(二)能力条件能熟练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解决林业生产、建设中的技术问题,有参与较大工程项目或技术开发与课题研究的能力。(二)业绩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县级以上林业项目的主要参加者。2、一、二类资源调查的主要参加者。3、主持林业科研、生产、规划设计、技术推广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3项以上。4、在林业技术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受到县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表彰。(三)论文著作条件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在《安徽林业科技》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撰写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3篇以上。第十四条 工程师破格条件破格申报评审林业工程师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七、八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两项条件:(一)能力业绩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2、完成1项市(厅)级重点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工程项目,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3、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市(厅)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并通过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二) 论文著作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5万字)。第十五条 助理工程师条件申报林业助理工程师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十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二项条件:(一)能力业绩条件基本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解决本单位工程、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工程项目中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一定的工作业绩。(二)论文著作条件在市(厅)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撰写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1篇。第六章 附 则第十六条 本标准条件中的工作业绩和论文著作,从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开始计算。判定是否具备条件的依据是个人提供的各类有效材料(原件或经原发件单位审核验印的复印件、复制件等)。第十七条 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按有关规定可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一)林业工程师:获得博士学位;或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或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工作后取得硕士学位满1年,累计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二)林业助理工程师: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后,1年见习期满;或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三)林业技术员:获得大学专科或中专学历后,1年见习期满。第十八条 凡在野外艰苦岗位以及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时,在能力业绩和论文著作方面可适当倾斜。第十九条 先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取得本标准条件规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须从取得规定学历之日起,任满一个原岗位基本年限(根据本标准条件第九条执行)。第二十条 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须被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并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第二十一条 原取得非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转岗从事林业工程技术工作满1年后转评林业工程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在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转岗前后取得专业技术资格时间合并计算满一个任职年限。第二十二条 破格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资格的人员,由省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林业工程专业高评会评审。破格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林业工程师资格的人员必须参加面试答辩,面试答辩合格者,方可提交评委会评审。第二十三条 受党纪、政纪处分未满处分期的,不得申报;任期内,年度考核未确定等次或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当年不得申报且任期顺延;申报材料有弄虚作假的,除取消申报人当年的申报资格外,在以后的2年内不得申报。第二十四条 本标准条件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一)所称“学历”是指:国家承认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二)所称“主持完成”是指: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参加完成”是指:该项目成果鉴定书(主管部门鉴定认可)注明的前5名。(三)所称“科学技术奖”是指: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国林学会梁希奖(林业科学技术类)、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等同于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同一项目多次获奖,取其中一项最高奖项。(四)所称“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是指:由国家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具有CN(国内统一刊号)、ISSN(国际统一刊号)的学术期刊;著作须有ISBN(标准书号)。国外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参照执行。论文、著作、技术报告作者,须为本人独立撰写或为第一作者。第二十五条 申报或破格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资格,按《安徽省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执行,并报省工程系列高评会评审。第二十六条 本标准条件由省人事厅、省林业厅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 本标准条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林人〔2002〕101号文件同时废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