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人际沟通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2024-07-04 21:43:46

人际沟通论文摘要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中,在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 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变化 少年期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交往对象的重点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因为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平等关系能提供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心理稳定感、认同感和发挥自身能动性的机会和场所,通过朋友之间分享共同的情感、矛盾、忧虑和困难,在相互帮助和尊重中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初中是学生结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几乎达到了一个结交同性朋友的猛增期。 (二)交往方式的变化 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身心方面的矛盾的出现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燥。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小学时团伙式的交往已满足不了这种要求,因而他们交友的形式开始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特征,交往内容也逐渐从活动的外在层面向内在认识和体验方面发展。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2) 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3) 性格相近,(4)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三)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是以其对交友意义的新认识为基础。少年期朋友的选择主要以活动为中心,只要愉快相处就是朋友,朋友之间要绝对忠诚、坦白、保守秘密,遵守无形的伙伴关系准则,齐心斥责对朋友的叛变等。 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友谊要比少年时稳定和深刻的多,他们在择友时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情趣,即强调对方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由于此时青少年的判断力、自我调节能力都得到了相对的提高,因而能够做到求大同、存小异,朋友间的一些非原则问题不会影响友谊的继续。由于青少年志趣爱好不断的拓展,内心的丰富使高中生的交往领域比少年广泛的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朋友来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特点 伴随着性的成熟,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人际交往上也日益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并在人际关系上建立了新的模式。

我的人际关系 ——形势与政策课作业论文 【内容摘要】人际交往与沟通是一门学问。它对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不是抽象,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教员交往、沟通中融洽相处,这就为自己减少烦恼,心身愉快,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作为大学生的我,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上遇到的过的形形色色的人,以及那些或悲或喜的感情,收获很多,感触也很多。这篇论文是属于我自己的自我剖析。 【关 键 词】人际关系,收获,感恩,反省,青春,大学生 亚里士多德曾说:“一个人不跟别人打交道,他不是一个神就是一个兽。”可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是多么重要。我们生活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在每一刻,每一个地方都需要与别人打交道,与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等,人际关系处理好了不仅对自己的生活曾添乐趣也是自己社会价值的体现,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不仅破坏了人脉资源也让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所以,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学问。 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故事,在我进高中的时候班上不认识一个人,之后和一个女孩玩的很好,我们两个是同桌,每天一起吃中饭放学还会一起走。后来,同学都熟悉了之后,另外一个女孩也和我们玩的很要好。那时候我们三个总是黏在一起,后来我搬家了,放学也不能和他们一起走,平时下课也很少在一起聊,都在忙自己的学习。渐渐觉得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了,偶尔走在一起聊一些事都是在讲一些我不知道的,还是一些小秘密,说是不能说的。听到这些很多时候自己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后来到了高二我们分班了,我们三个都不在一个班,见面的时间更少了,之前还会一起吃中饭可是到了后来一起吃饭都没有了。到了最后,一个女孩转学了去了外地,另一个女孩谈恋爱了,我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很奇怪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在人际交往学中有说到,要避免误会的最好方法就是沟通交流,要学会表达自我,确认对方的真实想法,了解自己的愿望才能有效防止误会的产生。而要维护一段关系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联系。现在想一想,那时候可能真的是我自己多想了吧,可能也是嫉妒心理在作怪。现在我们三个又恢复了联系,上次说起时她说也没什么秘密都是开玩笑的,有秘密一定会一起分享。看来人与人之间还是要沟通,是我自己当时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可能还是自己性格的原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就会闷在心里,这样真的很不好。至于后来联系越来越少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是我想如果我自己能主动和她们联系或许我们的情谊会更长久。 刚上大学时,我竞选班级的组织宣传委员成功,可是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个小困难,那就是A同学的种种刁难和不配合,每次我主动想靠近她,与她好好的交谈,她都会很反感的避开。这种境况 持续了一段时间,那期间,我的心情和自信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后来通过看一些书籍和自我反思,我找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法。首先就是让我给自己一个积极的自我暗示:早上起床时,告诉自己要快乐,又是一个美好的一天,一个新的开始。然后让自己微笑,对自己也是对所有人。找个合适的时机帮A同学做一件事,不管她是否承认我的付出。学会忍耐,也许开始时并不会顺利,但一定要坚持到A同学对我态度改变的一天。人际交往是相互的,对于我的付出,她也会感受的到,我要相信:到那一天,她一定会有所回应的。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努力尝试,希望能够有效。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有一天,经过交流,我们的隔阂化解了,冰霜融化了。 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了人际交往中真诚热情的重要性。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通过一年的大学生活以及课堂学习,我开始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人的感受,既满足自己,又尊重别人。下面有几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原则: 1、人际关系的真诚原则。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金钥匙,因为真诚的人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越是好的人际关系越需要关系的双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实想法与人交流。当然,这样做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的。 2、人际关系的主动原则。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主动的人往往令人产生好感。 3、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人们之间的善意和恶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真诚换来真诚,敌意招致敌意。因此,与人交往应以良好的动机出发。 4、人际关系的平等原则。任何好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体验到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脸色行事,就无法建立起高质量的心理关系。 最后,还要指出,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在人际关系的实践中去寻找,逃避人际关系而想得到别人的友谊只能是缘木求鱼,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目的。我相信,受人欢迎有时胜过腰缠万金。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性格、爱好、习惯和信仰会迥然不同,各有各的魅力。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恶,会有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因此,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要求别人。需要避免在没有深入交往的情况下,单凭第一印象或断章取义的某句话就对一个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妄下断语或猜测。另外,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件事情或一个情形的阴暗面,但重要的是挖掘其积极面、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才能找到贴近现实的解决办法,而后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学会理解和尊重。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从降生到死亡的长途旅行;那么拥有大学生活的我们,便可以看到最灿烂的风景。朋友们,在这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微笑吧,用一颗开放、包容的心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然后一起,欢笑,歌唱、舞蹈,一起享受美好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青春吧!

去百度文库找找!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心理问题 因素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摘要: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发展都依赖于人际交往。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 针对性地提出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原则来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戴尔 1卡耐基说过: “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 ” 。可见 ,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 “必修课 ” ,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 建立友谊 , 切磋学问 ,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 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 , 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 , 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 ,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 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 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 , 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 , 心理相容度高 ,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 , 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 , 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 , 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 , 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 , 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 , 兴趣爱好相近 , 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 , 学习相同的专业 , 沟通与交往容易; 另一方面 ,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 , 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 , 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 , 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 , 一旦得不到满足 , 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 良好的人际关系 , 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 , 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1 ]。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生交往呈多元与开放交往。大学生渴望友谊 , 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 , 交流更多的信息 , 接受更多的新思想。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 , 表现出以下特点:(1) 交往范围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 , 而逐渐发展到同级、同院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认识的同学; 不仅包括同性交往 , 异性交往也是交往的重要方式。(2) 交往频率提高和交往手段多元化。大学生交往由偶尔的相聚发展到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娱乐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 , 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3) 从交往方式看 , 以寝室为中心 , 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 交往的主要场所在校园 , 中心是学生的寝室和教室 , 新型的社交方式 BBS和 QQ等发挥着重要作用。(4) 交往目的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 大学生在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 并不纯粹是由于情感和志同道合 , 交往动机变得很复杂 , 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 , 呈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 2 ]。二 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1 猜疑心理 , 缺少知心朋友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这类大学生对别人总是持不信任的态度 ,不肯讲真话 , 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一些人由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 , 失去信心 , 变得自卑、怯懦、消极和被动 , 人际交往陷入困境。因为找不到交心的知己 , 所以 , 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2 自我中心 , 不能深入沟通这类大学生虽然能与其他人交往 , 但是关系非常一般 ,沟通质量不高 , 与多数人的关系仅是 “点头之交 ” , 没有知心朋友 , 既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 , 他们希望周围的人以他为中心 , 服从于他。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 , 却不懂得尊重别人。只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 , 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对人和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3 自卑心理 , 交往困难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 ,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体验。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大多较为敏感 , 缺乏自信 , 他们处事过分谨慎 , 为减少挫折 ,尽力避开人群 , 因而丧失许多发展机会。还有一部分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表现为凡事对自己要求很高 , 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 , 以免于遭到他人的耻笑。常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来掩饰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 , 这使他们将自己的社交圈子限制得非常狭小。4 恐惧心理 , 社交恐惧症有些大学生与人交往时 , 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 , 以至于手足无措 , 语无伦次 , 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 ,导致社交恐惧症。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 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 , 使得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上虚拟的社交活动以对抗日益增大的精神紧张情绪 ,而忽略了真实的人际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会技巧。5 孤僻心理 , 不想交往孤僻心理的大学生总是不愿和他人交谈 ,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 时间长了以后 , 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感情冷淡、不善交际等表现。他们认为人际关系不重要 , 甚至瞧不起所有的人 , 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 性情内向 , 少言寡语 , 有些人可能还存在某些怪癖 [ 3 ]。三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1 认知因素对自己、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本身的认知偏差 , 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 , 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原因。比如: 过高评价自己会引起自负 , 导致交往中的盛气凌人并不屑交往; 而过低评价自己会引起自卑 , 羞于与他人平等交往 ,导致交往中的恐惧感。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有限 , 心理上也不成熟 , 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 , 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 , 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就会产生交往障碍[ 4 ]。2 个性因素个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交往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其不良的个性品质 ,如不尊重人、缺乏责任感、情绪无常、放纵自己、过分苛求他人、行为怪异、虚伪、冷淡、自私等。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 语言表达欠妥当 , 有的人说话夹枪带棒 , 或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等 , 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 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3 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有些大学生不能与人成功交往 , 往往与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 “读死书 , 死读书 ”的人 , 他们一贯作风是只顾埋头读书 , 很少注意与他人沟通和交往。但是大学生活的多样化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和他人交往 , 他们也意识到了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其内心渴望交往 , 但又因为以前没有类似的经历不知从何做起 , 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导致他们在交往中屡次碰壁。4 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多元化对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 , 许多大学生在交往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其中 , 拜金主义和价值主义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单纯 ,不少大学生为了当选班干部而请客吃饭等; 游戏主义让一些大学生追求过程 , 不在乎结果 , 这在异性交往中尤为突出; 互联网的普及让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 并在网络上寻找人际安慰 , 完全忽略了或者不重视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社会上的这些负面因素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5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和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交往。经济状况差一些的大学生对于生活和前途关注较多而对人际关系关注不多。特别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而言 , 他们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 , 从而很容易带着自卑的情绪与人交往 , 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敏感[ 5 ]。四 大学生人际交往遵循的原则1 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 , 无论你的学业成绩多好 , 相貌多英俊 , 父母的地位多高 , 家庭多富有 , 只有与他人平等相处 , 尊重对方 , 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来往 ,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自以为在某些方面有优势 , 就居高临下 ,看不起别人 , 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 遭到大家的反对而被孤立。2 真诚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以诚相待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人际关系交往中, 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 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 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 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如果一方虚情假意, 言行不一, 甚至欺对方,就不可能得到对方的信任, 交往也就无法顺利进行。3 理解原则互相理解是人际沟通、促进交往的条件。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就大学生人际交往而言 , 大学生不仅要细心了解他人的处境、心情、特性、需求 , 还要根据彼此的情况 , 主动调整或约束自己的行为 , 尽量给他人以关心、帮助和方便 , 多为他人着想。在交往中 , 善解人意 , 处处理解和关心他人[ 6 ]。4 宽容与谦逊的原则社会是多元的 , 每个人由于出身、经历、文化、观念、习惯和性格的不同 , 会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差异的存在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 , 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大学生在交往中应遵循宽容和谦逊的原则 , 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 能够设身处地 , 换位思考 , 求同存异 ,宽容待人 , 以博大的胸怀去感化对方 , 从而消除矛盾和误会。同时 , 大学生应虚怀若谷 , 谦逊谨慎 , 戒骄戒躁 , 虚心向别人学习 , 谦虚待人 , 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7 ]。六 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1 正确的看待自己正确的看待自己 , 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 有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 , 悦纳自己。具体来说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 评价自己 , 同时要接受自己 , 喜欢自己 , 满意自己 ,有自豪感、成功感、顺心感和愉快感; 能确定适度的奋斗目标 , 有积极的自我体验 , 开朗、乐观 , 对生活充满憧憬;能够冷静地、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满信心地认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 既不 “夜郎自大 ” , 也不盲目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 , 确定自己的角色 , 摆正自己的位置。2 发展为动力 , 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 如何加强人际交往 , 是每一位大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 , 有着独特的交往原则和技能技巧。只要有可能 , 就要努力提高自己 , 改进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大学生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 , 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 ,不论是水平比自己高的 , 还是水平比自己低的 , 我们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通过不断地学习 , 提高自身的品质[ 8 ]。3 客观地了解别人大学生在与别人接触时 , 对别人的印象不完全是直接获得的 , 而往往是间接推断的结果 , 间接推断往往会带有不少客观因素 , 需要我们加以注意。首先要尽量避免人际交往中认识偏差的影响 , 充分认识它们的规律; 其次积极对待他人的情绪 , 用心去倾听他人的心声 , 感同身受 , 将心比心; 最后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 , 避免自己对他人产生绝对化要求 , 不要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来要求别人。4 积极的自我暗示在交往中 ,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不良交往情绪时 , 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 我不过是这么多同学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 , 谁也不会对我特别留意; 或者告诉自己 “ 天生我才必有用 ” 。用这种自我暗示 , 不断提醒自己 , 逐步摆脱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思维方式[ 9 ]。5 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 , 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间。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 , 增加交流机会 , 扩大交往的范围 , 让学生有广泛地与人交往的机会 , 既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 ,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 , 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形式 , 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 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 ,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 找到问题症结 , 增强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 10 ]。七 结束语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和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 , 在校园里与教师、同学、朋友、家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每位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关系问题 ,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 遵守人际交往原则 , 懂得人际交往艺术 , 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当然 ,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在心理层面上的一个体现 , 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 所以 ,大学生要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论文自我与沟通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人的性格、秉赋、生活背景及目的等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思想上的一定隔阂,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倘若在工作或生活中和所有的人都合不来,那就不正常了,需要作自我调整并加以改变。人依据其年龄、性别、职业、职位、所处环境等情况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与人接触时,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所以在和不同的人相处时,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在这里我仅就您所提出的问题,即如何与同事相处发表些意见。首先,要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中心。要搞好同事关系,就要学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作出适当的自我牺牲。要做好一项工作,经常要与别人合作,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处处表现自己,将大家的成果占为己有。提供给他人机会、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替他人着想还表现在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您给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当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回报。其次,要胸襟豁达、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要不失时机的给别人以表扬。但须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您的信任。再次,要掌握与同事交谈的技巧。在与同事交谈时,要注意倾听他的讲话,并给予适当的反馈。聚神聆听代表着理解和接受,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讲究含蓄、幽默、简洁、生动。含蓄既表现了您的高雅和修养,同时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说明观点、不伤关系的作用,提意见、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人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简洁要求在与人谈话时掌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与人谈话时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这样才会以情动人。此谓之生动。当然要掌握好表达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并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视野。最后,要抽时间和同事打成一片。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爱好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好办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中,在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变化 少年期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交往对象的重点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因为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平等关系能提供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心理稳定感、认同感和发挥自身能动性的机会和场所,通过朋友之间分享共同的情感、矛盾、忧虑和困难,在相互帮助和尊重中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初中是学生结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几乎达到了一个结交同性朋友的猛增期。 (二)交往方式的变化 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身心方面的矛盾的出现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燥。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小学时团伙式的交往已满足不了这种要求,因而他们交友的形式开始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特征,交往内容也逐渐从活动的外在层面向内在认识和体验方面发展。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2) 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3) 性格相近,(4)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三)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是以其对交友意义的新认识为基础。少年期朋友的选择主要以活动为中心,只要愉快相处就是朋友,朋友之间要绝对忠诚、坦白、保守秘密,遵守无形的伙伴关系准则,齐心斥责对朋友的叛变等。 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友谊要比少年时稳定和深刻的多,他们在择友时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情趣,即强调对方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由于此时青少年的判断力、自我调节能力都得到了相对的提高,因而能够做到求大同、存小异,朋友间的一些非原则问题不会影响友谊的继续。由于青少年志趣爱好不断的拓展,内心的丰富使高中生的交往领域比少年广泛的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朋友来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特点 伴随着性的成熟,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人际交往上也日益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并在人际关系上建立了新的模式。

顶 suigy

哎~大家都一个老师啊!~变态论文!~

人际沟通论文3000

网上应该会有很多这样的范文吧~你可以多看下学习下这类的论文呗~像(心理学进展),多看下多学习下吧

一、人际交往活动收集:活动目的①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交往心态和交往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交往心态,学习成功交往的技术;②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知识,为正确交往提供理论支持;③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方式,形成新的体验和感受;④帮助学生改变自我心像,形成新的交往意识和交往心态;⑤将学习到的交往知识、感受和经验应用到日常交往实践活动之中,获得新的感受,积累新的交往经验,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⑥使学生学会关注和自助,学会尊重和理解,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活动形式在辅导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具体单位,完成所有活动。活动要求自愿申请,自愿参加,签订协约,服从规则,自我开放,积极参与,注重体验,尊重他人,绝对保密。活动内容与程序整个活动分6次进行,每次1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具体活动内容:每次活动2个小时。第一次活动:我的梦从今晚开始—初次交往中的基本礼仪训练。第一步:促进学员初识活动。在团体中自由结合,最好找一个不熟悉的学员,同他握手、问好、互相作自我介绍,进行两两交流;然后,自由结合,形成4人小组,彼此互相介绍相识;最后形成8人小组。通过1个记忆游戏—“名子串联”,记住更多学员的名字,同更多的学员认识。第二步:向全体学员介绍基本的交往礼仪知识。如;握手、自我介绍方法、目光注视、站姿、坐姿、走姿、服饰等。在辅导老师的介绍中,由学员作示范。第三步:分小组进行练习,学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纠正,反复演练,体会感受,随时运用,保证每个学员都有机会得到学习和帮助。每个学员谈自己的感受。第四步:每小组推荐两名学员到全体学员中表演。第五步:每个学员写下参加活动的收获、体会、感受、评价和希望。第六步:结束活动。全体学员手拉手唱歌。第二次活动:打开心灵之门—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一步:游戏活动。促进学员互相信任,如“危险体验”、“打开千千结”等活动。游戏结束学员分别谈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第二步:敞开心扉。分小组活动,在小组中每个学员写出最能代表自己特征的10个句子,然后,读给大家听;其他学员听完后,发表对这个学生的看法。然后再由这个学员谈自己听了同学对自己评价后的体会和感受,以及自己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愿望。第三步:小组学员全部进行完后,每个学员写下自己的收获、体会、感受、评价和愿望。在小组中轮流读自己的感受。第四步:每小组推荐两名学员面向全体学员读自己的收获、体会、感受、评价和愿望。第五步:结束活动。全体学员手拉手唱歌。第三次活动:我好,你也好—人际交往中的心态训练。通过本次活动,使学员了解影响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发现自己的问题;调整交往心态,学会自助和互助。第一步:辅导员讲影响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如交往心态,导致交往失败的人际态度;自卑、自闭、怀疑、敌意、自负、任性、自我中心、功利交往、求全责备等等。第二步:分小组活动。问题探索—寻找自己交往失败的原因。每个学员轮流讲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和当时的感受,与小组学员分享,小组学员帮助找出影响他与人正常交往的问题所在,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第三步:游戏活动。“戴高帽子”。用心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表达出来。真诚欣赏和赞美别人。然后,大声赞美别人的人和被赞美的人分别谈自己的感受。第四步:小组学员全部进行完后,每个学员写下自己的收获、体会、感受、评价和愿望。第五步:结束活动。全体学员手拉手唱歌并面对大家每人说一句最想说的话。第四次活动:巩固成果—体验“新我”。巩固在团体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一步练习提高自己的交往技能、心态和表达能力。第一步:回顾自己在团体中学到的知识、经验、礼仪、自己的问题与感受,在小组中学员之间互相帮助,分享成就与快乐。第二步:角色扮演游戏:“编故事,学说话”。小组中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合起来共同讲一个故事,即兴表演。要求:故事完整,能说明问题,语言美,有表情,幽默有趣。第三步,分小组轮流表演。第四步:以不同的名义评选出优秀故事小组。如、最佳故事组、最佳表演组、最具幽默组等。第五步:结束活动。每个学员用一句话表达自己今晚的感受。二、如何有效地进行人际沟通、我和人际交往。1.人际沟通的概念人际沟通是指一种有意义的互动历程,即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与人双方在沟通历程中表现的是一种互动,对在沟通的过程当时以及沟通之后所产生的意义都负有责任。现代意义的沟通学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但直至70年代,沟通学大多局限于大众传播研究,即广播、电视、报纸的效果和影响的研究。因此,许多沟通学研究所都设在新闻学院、系内,所研究的内容大多是新闻理论和业务方面的课题。2.开展人际沟通能力培训的重要性沟通教育主要是强调提高沟通技能,包括听、说、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推理、解决问题以及组织、活动、领导能力。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竞争的激烈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外,人际关系的沟通技能越来越重要。美国许多新闻院、系纷纷改名为沟通院、系。人际沟通正逐渐取代大众传播的主导地位。在我国除了少数医护专业开设有关人际沟通课程外,普通院校的沟通教育还未见有关报道。3.我的一些分析①高校学生中很多人存在人际沟通障碍。据高校学生人际沟通调查显示,87%的学生有加强人际沟通的愿望,认为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占85%,但在自愿报名参加人际沟通训练时,积极报名的学生仅占45% ,此现象不仅说明人际沟通障碍普遍存在,而且一部分学生比较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中、小学期间学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人际沟通训练有关,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青少年学生人际沟通教育应受到足够重视。②恰当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受过人际沟通训练的学生,平均结交了4个新朋友,巩固了与4个同学的友谊,73%的学生能主动与他人沟通,68%的学生比以前更有自信心,63%的学生与家长沟通增多。训练最初2周尚需要教师对沟通记录进行督促和指导,交友方法也比较单一,到后2周学生的沟通技巧、沟通主动性大大提高,交友方式也多种多样,充分展示了自信、自尊。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变化也有明显的感触,对训练给予了充分肯定。调查还显示,74%的学生将该训练方法告诉他人,说明进行人际沟通训练不仅对学生有益,而且具有辐射作用。③训练中要有适当的督促机制。因受学生人际沟通困难的影响,加之部分学生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较大,所以,训练时一定要有适当的督促强化机制。笔者采用各小组间互查沟通记录、每周教师集中授课总结、抽查学生沟通记录的方法,及时给予督促和指导。用加强沟通后的效果来激励学生,用各小组竞争的方法鼓励学生坚持下去,督促机制是训练成功的保障。④良好的人际沟通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使92%的学生在同伴中更受尊重,67%的学生能力有较大提高,89%的学生感到比以前快乐。学生通过与家长、教师的沟通,获得更多的教益,通过对他人优点的赞赏,潜移默化地改变、提高自身的素质。有不少学生经过训练变得乐观、进取,学习积极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我费了很大的劲找来的,一定要采纳哦!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中,在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变化 少年期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交往对象的重点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因为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平等关系能提供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心理稳定感、认同感和发挥自身能动性的机会和场所,通过朋友之间分享共同的情感、矛盾、忧虑和困难,在相互帮助和尊重中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初中是学生结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几乎达到了一个结交同性朋友的猛增期。 (二)交往方式的变化 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身心方面的矛盾的出现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燥。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小学时团伙式的交往已满足不了这种要求,因而他们交友的形式开始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特征,交往内容也逐渐从活动的外在层面向内在认识和体验方面发展。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2) 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3) 性格相近,(4)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三)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是以其对交友意义的新认识为基础。少年期朋友的选择主要以活动为中心,只要愉快相处就是朋友,朋友之间要绝对忠诚、坦白、保守秘密,遵守无形的伙伴关系准则,齐心斥责对朋友的叛变等。 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友谊要比少年时稳定和深刻的多,他们在择友时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情趣,即强调对方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由于此时青少年的判断力、自我调节能力都得到了相对的提高,因而能够做到求大同、存小异,朋友间的一些非原则问题不会影响友谊的继续。由于青少年志趣爱好不断的拓展,内心的丰富使高中生的交往领域比少年广泛的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朋友来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特点 伴随着性的成熟,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人际交往上也日益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并在人际关系上建立了新的模式。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交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和相处的问题不是大学生独有的,但这一问题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却有特殊性。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为走向社会做职前阶段的专业基础准备,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准备。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重视,他们对人际交往有了更积极的看法和更迫切的要求。1、人际关系和谐为主人际和谐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从优秀的大学生心理品质中总结概括出来的的。他们表现为乐于交往、主动交往、善用技巧、协调冲突、拥有朋友。 总结成功交往的大学生,在他们身上你常常会发现:(1) 有亲和力的人格特质:如诚实、热情、正直;(2) 克服各种障碍,勇敢实践;(3) 讲究交往行为的规范;(4) 正确运用交往的艺术;(5) 积极主动投身交往的实践。 2、大学生人际交往类型大学生交往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积极型,他们对交往认识深刻,行动积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大多热心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主动承担社会工作。二是被动型。他们对过去封闭的交往形式不满意,渴望真诚、深厚的友谊,但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有的因怕耽误学习,较少主动交往,而多是被动卷入。三是沉静型。这种类型人数少,他们习惯过平静的生活,性格一般比较孤僻。平日少言寡语,不善交往,只保持和少数人交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与同文化知识水平的人交往较多,与其他阶层交往较少。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来讲,需要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接触工人、农民等,才能在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尽管有的大学生出生在工人农民家庭,大多较少从事家庭生产劳动,缺少真正了解大众的真实生活体验。大学生在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如研究生轻易被拐,交往中的偏执人格、妄自尊大等都与他们社交面过窄,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有关。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问题1、不敢交往在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中,人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只是每个人的反应程度不同。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这方面反应特别强烈,由于害羞、自卑等心理的作用,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在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或者在集体活动中更感到恐惧,不敢和人打交道,不敢表现自己。严重的可导致社交恐惧症。2、不愿交往 有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后,发现自己不如在中学时那么出类拔萃了,进而形成因嫉妒与自卑心理造成的人际障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缺少人际间必要的信任与理解,人际交往平淡。缺乏与同学的基本的合作精神,甚至视同学为敌手;有的同学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有的同学群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我高兴、我开心就愿意理你,否则就距人于千里之外。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宽容,甚至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有的人遇事总是回避退让,整日郁郁寡欢,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他们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但又特别敏感,心理承受力差,独往独来,不愿抛头露面,不愿与人交往。3、 不善交往 有的大学生不善于了解和掌握交往的一些知识、技巧,在交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生硬、书生气太足,木讷,心存感激不会讲出,而在当时却不能使人理解。有的是认知偏见产生的理解障碍,不注意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不注意沟通方式,在劝说他人、批评他人、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有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交往的原则,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懂得给人留面子,或出言粗鲁伤了对方的自尊心;或不懂得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或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等。这些表现都有损于自身形象的塑造,影响了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往。4、不会交往 理想模式带来的失落。进入高校之后,新生大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的欲望,但又常常感到人际交往很困难,究其原因是许多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色彩,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导致高期待与高挫折感并存。进而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经常津津乐道于过去的事情,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却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有的大学生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总希望别人主动关心自己,主动与自己交往,而自己总是处于变动地位;或仅仅是一旦自己有事求人时才去“临时抱佛脚”。使对方感到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使自己受益,而且甚至感到是累赘时,这种交往就会终止。 5、缺乏技巧或许是上面几种因素的综合反映,这类学生表现为羞怯、自卑、孤独、猜疑、嫉妒、恐惧等。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他们一般都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方法欠妥、交往能力有限、个性缺陷或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在交往过程中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导致交往失败。长期的交往失败,使得一些学生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地变得自我封闭。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空间距离、交往频率、背景相似、需要互补、交往态度、人格特征等。从心理咨询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大学生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人际交往经验,有的因性格内向或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等原因,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常见的问题表现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异性关系等方面。我就是发邮件给你的,现在你可以采纳了!

人际沟通论文2000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中,在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 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变化 少年期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交往对象的重点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因为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平等关系能提供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心理稳定感、认同感和发挥自身能动性的机会和场所,通过朋友之间分享共同的情感、矛盾、忧虑和困难,在相互帮助和尊重中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初中是学生结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几乎达到了一个结交同性朋友的猛增期。 (二)交往方式的变化 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身心方面的矛盾的出现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燥。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小学时团伙式的交往已满足不了这种要求,因而他们交友的形式开始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特征,交往内容也逐渐从活动的外在层面向内在认识和体验方面发展。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2) 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3) 性格相近,(4)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三)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是以其对交友意义的新认识为基础。少年期朋友的选择主要以活动为中心,只要愉快相处就是朋友,朋友之间要绝对忠诚、坦白、保守秘密,遵守无形的伙伴关系准则,齐心斥责对朋友的叛变等。 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友谊要比少年时稳定和深刻的多,他们在择友时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情趣,即强调对方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由于此时青少年的判断力、自我调节能力都得到了相对的提高,因而能够做到求大同、存小异,朋友间的一些非原则问题不会影响友谊的继续。由于青少年志趣爱好不断的拓展,内心的丰富使高中生的交往领域比少年广泛的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朋友来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特点 伴随着性的成熟,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人际交往上也日益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并在人际关系上建立了新的模式。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人的性格、秉赋、生活背景及目的等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思想上的一定隔阂,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倘若在工作或生活中和所有的人都合不来,那就不正常了,需要作自我调整并加以改变。人依据其年龄、性别、职业、职位、所处环境等情况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与人接触时,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所以在和不同的人相处时,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在这里我仅就您所提出的问题,即如何与同事相处发表些意见。首先,要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中心。要搞好同事关系,就要学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作出适当的自我牺牲。要做好一项工作,经常要与别人合作,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处处表现自己,将大家的成果占为己有。提供给他人机会、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替他人着想还表现在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您给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当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回报。其次,要胸襟豁达、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要不失时机的给别人以表扬。但须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您的信任。再次,要掌握与同事交谈的技巧。在与同事交谈时,要注意倾听他的讲话,并给予适当的反馈。聚神聆听代表着理解和接受,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讲究含蓄、幽默、简洁、生动。含蓄既表现了您的高雅和修养,同时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说明观点、不伤关系的作用,提意见、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人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简洁要求在与人谈话时掌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与人谈话时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这样才会以情动人。此谓之生动。当然要掌握好表达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并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视野。最后,要抽时间和同事打成一片。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爱好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好办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结交朋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个人建议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一、自私心理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已。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极大。它时时处处会伤害到别人,这种人永远也不会找到真正的朋友。二、自傲心理处处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趾高气扬,轻视别人,甚至贬低别人、嘲笑别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很大,这些人也很难与别人相处。三、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四、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人抬扛,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五、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有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六、作秀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七、互利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久而久之会失去知心朋友。八、冷漠心理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也不能交到较多的好朋友。九、嫉妒心理有的人嫉妒心理较强,看到别人的成功,不是为他们高兴,而是嫉妒。相反,当看到别人受挫时,往往幸灾乐祸。这种人不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也会受到身边人的反感。这也会使别人不愿与之交往。十、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己短不知己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怯于表现自己,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会阻碍自己计划与理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以上这些心理不但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对于人际交往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人不愿接近、难以接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时常检查自己,预防产生这些心理,用热情健康的良好心理品质去接触身边的每一个人,去享受美好的人间之情。

你好,我觉得你当然是要从自身角度出发,谈谈人际关系不良心理的调试方法,那么你就可以先去说一些心理学理论,然后呢再去阐述一些事实理论,结合事实,这样就好了。

医患沟通与人际沟通的论文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一种人际。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理解不断深入,医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医患关系也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患关系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患关系论文 范文 一: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论文

1.基础医学 教育 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 医学知识 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 渠道 ,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 措施 ,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2.具体对策和 方法

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 教学方法 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

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 社会实践 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二: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教育论文

1.医患关系扭曲成因

在医疗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医患关系本应该是共赢的关系,一方面医生为患者解除或者缓解病痛,从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患者向医生求助,并支付相关费用。目前导致医患关系严重扭曲的成因复杂,涉及患者、医生、医院与政府甚至媒体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是调查提示导致医患纠纷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差、服务态度差、医患沟通障碍。医护工作是个“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职业的属性要求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大众对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势下,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也提示医学教育应在调节医患关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除了少数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确实存在问题以外,医疗问题的专业性导致患者缺乏了解,对医护人员期望过高,另外医生相对短缺,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制约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要想走出医患困境,必须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2.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3.具体对策和方法

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

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医疗纠纷的论文

2.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3. 分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4. 中国特色的医疗纠纷现状研究及防范应对论文

5. 卫生法学论文

6. 产科论文范文

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缺失及对医德教育论文

医学生走进临床,是一个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医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能否联系实际的必经之路。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马上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如何与病人打交道,即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医学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也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有效的医患沟通,因此掌握全面的医患沟通技能对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意义重大。临床医学生的身份相对特殊,他们是一群从学校刚进入医院的特殊医务者群体,他们是学生,同时又是医护人员。很多临床医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后都有这样的困惑,他们与自己的同学、老师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却不能与病人友好相处。因此临床医学生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尽快适应“学生”到‘‘医护人员”的角色转换,已成为临床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领域。

1.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现状

为了调研临床医学生是否能正确处理与病患的关系,笔者专门对浙江中医药大学150名临床医学生和150名患者进行“关于医学生医患沟通及医患矛盾处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涉及或引发医患沟通冲突事件多达,但更令人担扰的是,近92%的临床医学生都表示在面对病人时,不知如何与病人交流,不知如何与之建立较和谐的医患关系,更不知如何及时应对和处理已存在的医患冲突,更有甚者害怕与病人接触。医患沟通技能的缺失具体表现为:

(1)临床医学生对就医信息表达不清楚、不全面。有近85%的病人表示听不明白或很难理解医护人员口中描述的医学专用名词,同样,有近89%的医学生表示不知如何用通俗语言描述或解释相关医学现象。

(2)临床医学生与病人沟通时极少使用礼貌用语。在与病人沟通中,仅有12%的医学生习惯性使用‘‘你好”‘‘请稍等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有27%的医学生偶尔使用,而有43%的医学生没有习惯使用。

(3)在病人求诊过程中,临床医学生重‘‘询问”,轻“倾听”。有93%的病人都感觉医生在看病时经常打断自己对病情的描述。同样,有78%的医学生认为医生主动询问病情比倾听病情更重要。有82%的医学生认同只听取病人对病情的有效描述,谈及其他(主要指与病症无关的描述)应忽略不计。

(4)在听取病人的主诉时,临床医学生很少有相应的情感反映。当问及医学生看到病人非常痛苦的表情、伤心低落的情绪等负性心理活动,自己内心有何感受时,仅12%的医学生选择了“与病人同样感到难过和伤心”,而有46%的医学生选择了“这种情况在医院经常发生,习以为常,不觉得难过和伤心”。

在临床医学生对自己在医患沟通、整体评价方面,认为与病人沟通相当困难的竟高达89%,而病人对医护人员服务表示不满的也高达67%。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与病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沟通障碍,而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使这个障碍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导致病人对医护人员乃至整个医院的不满意,病人的排斥心理又加剧了临床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抗拒,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2.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根据卫生部1988年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对医德规范的界定,医德内涵一共包括7项:①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②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③文明礼貌服务;@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⑤为病人保守秘密;⑥互学互尊、团结协作;⑦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2]。医德内涵里的内容多涉及医患沟通领域,并为正确、有效的医患沟通设立了定性要求。医患沟通与医德医风就如同是形式与内容的逻辑关系,医德医风是基础和核心,医患沟通是重要表现形式。医护人员的医德修为决定了其医患沟通的行为方式;反之,医患沟通技能的练习和提升,使之形成沟通行为习惯,内化提升自我的医德修为,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医患沟通技能[3]。然而,医患沟通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仅凭理论的传授即可获得的,它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加以反复的培训,才能真正有效掌握。因此,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的现状,究其原因,虽然与医学生自身家庭教育、个性特质、病人的不信任等因素有关,但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反思目前医德教育在内容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造成的重大影响。

(1)高校医德教育课程权重偏低、内容单一。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为例,与医德相关专业课程只有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2门,总课时共计108学时,仅占学生综合培养课程体系的5%,与数10门的医学专业基础和技能课程相比,医德教育课程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医德教育课程设置较少,医德教育不仅丧失了第一课堂的主战场,同时也让学生在主观上形成医德教育课无关轻重的认识。医学生普遍重视医学技能的习得,而轻视自身的医德修为的培养,更不关注在校园里培养医患沟通的技能。

(2)高校医德教育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医德实践教学。仍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该校开设的2门医德相关课程,不仅全部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而且开课时间均放在大二、大三阶段,学生根本没有接触临床,对医患关系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该2门课的授课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到了大四、大五阶段,学生走向临床时,其所受的教育绝大部分是医学技能教育,告诉学生怎么操作仪器、如何写病案等等,在实践中又忽视了医德教育。医德教育只停留在书本、停留在概念认知上,无疑是教育的一大败笔。即使在课堂授课中,教师仍以教科书的理论宣讲为主,极少使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这样灌输式的教学结果就是学生即使知道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却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使得医德教育陷入“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尴尬境地,同时也偏离了医德教育之“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的初衷。

(3)医德教育的客体只针对于学生,缺乏对带教老师的`医德再教育。医德教育的客体应该是所有医护人员,而且这个道德习得的过程应该贯穿每位医护人员的终身。本来走向临床岗位时应该是医德教育的最佳时间,现在却成为教育的终结时间。而且医德教育的最佳教学方式是言传身教,但现实中,一些带教老师自身人文素质较低,一些不文雅、不文明、甚至道德败坏的行为公然暴露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的形成影响很大。据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选择影响学生职业道德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的行为举止。因此,带教老师自身的医德教育缺失、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轻视是导致医学生医德意识淡薄、忽视医患沟通的重要因素。

3.完善医德教育体系,促进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提升

医患沟通技能的提升,对于医学生与病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同时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是反映医学生自身人文修养、医风医貌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可尝试以下教育对策:

(1)加快医德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建立较完整的医德教育教学体系。首先,扩充医德教育相关课程。医学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者应着力于开发更多的医德教育相关课程,增加医德教育课程权重;其次,将医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伦理学与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本来就是交叉学科,把医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可以扩展医学生医德教育平台,弥补医德教育第一课堂弱势的缺陷,又能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政治修为和道德修为,鼓励医学生从新角度、新视野去理解“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等医德理念。

(2)加速转变医德教育的授课方式。特别是医患沟通技能的教学方式,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更要开展医患关系经典案例教学、医患关系情景剧角色扮演教学、临床医患关系处理实景演练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医学生熟练掌握倾听、解释、重复、强调、共情等沟通技巧。医学院校可以将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作为医学生走向临床的必修课,并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进行定量化考核,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医患沟通技能,使技能成为行为习惯,并升华自身的医德修养。

(3)加强带教老师的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和医德医风的再教育。学生是一个绝好的模仿者,模仿与实践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手段,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医院要重视定期对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进行培训,让带教老师树立起“为学生做榜样”的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医德操守。同时临床带教老师要注重对自己学生的医德培养,引导临床医学生时刻树立“以病人为本”的思想,在病人挑剔临床医学生时,带教老师要用实际行动耐心向病人解释、替学生解围,获得病人的理解,同时也给临床医学生树立良好医患沟通的典范。

(4)增加医学生与患者相处时间,创造更多的沟通机会。上临床接触真正的病人,既是对临床医学生校内医患沟通技能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快速提升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最佳办法。上述问卷调查也显示,临床医学生引发的医患冲突有近发生在实习前半年。因此,临床带教老师要尽可能鼓励临床医学生走近病患,多与病患交流,即使是遇到拒绝、冷面孔,也不能灰心丧气,实习管理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应制度,如建立临床医学生每日问诊制等等,从制度上确保临床医学生与病人的直接沟通机会。

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医患沟通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口腔医生的医患心理沟通》

【摘要】口腔医生需要培养医患心理沟通的能力,提高自己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从而让病人主动积极的配合。本文试从接诊前的准备,口腔医生保持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开始,然后从态度性技巧,言语与非言语性技巧等角度浅议建立良好的医患心理沟通是成功进行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口腔医生 医患沟通 心理

口腔诊疗过程中的医患沟通是人际关系的一门学问,许多医疗纠纷就是因为没有良好沟通导致的,口腔医生需要培养自己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从而让病人主动积极的配合,这有助于提高诊疗效果。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会让病人在心情愉悦中完成治疗,也会让医生得到成就感,满足感。

1 口腔医生接诊前的准备

(1)沟通态度,平稳心态。态度是心灵的表白,极易受个人感情、思想和行为倾向的影响[1]。口腔医生要学会让自己变得平静,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沟通时才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有助于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并能够较好地根据反馈来调节自己的沟通过程。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一定要注意使自己被人充分理解。

口腔医生要学会让自己变得平静。病人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对口腔医生是一种刺激,不同的个体会对相同或不同的刺激作出相同或不同的反应。口腔医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别在不知不觉中被病人引导了,偏离了帮助人的行为。情绪具有感染性,而感染性又是相互的,所以口腔医生必须保持积极而稳定的情绪。

(2)敬业精神,精湛医术。医生的天职是以病人为中心,以良好的业务为基础,在细心认真、自信及善解人意中,为病人医治。一名口腔医生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才有可能主动积极热情地与病人沟通,一名口腔医生只有意识到所从事的职业的成就感,才会在职业中寻找自己的乐趣。一名口腔医生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精湛医术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2 建立良好的医患心理沟通是成功进行治疗的关键

要让病人感到口腔医生是真心实意地对自己好,感觉到自己被接纳、被信任、被保护,从而敞开心扉。

态度性技巧。倾听是一种态度性技巧,倾听不单单是听病人说话,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用心交流。口腔医生只能持有非评判性态度。倾听能够引导患者叙述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倾听能表达对病人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以利于营造宽松的会谈氛围,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情绪。

鼓励重复也是一种态度性技巧,鼓励是指口腔医生直接重复患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调患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继续讲下去,重复是通过语句重复表明口腔医生对患者谈话中的关键词语或重要内容的关注,有利于患者进一步讲述,有利于引导患者的谈话向某一方向纵深进行。

言语与非言语性技巧。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配合使用,使病人更清楚地了解病情及治疗过程,和蔼的语调、清晰的语音,对病人犹如一剂良药,语言具有暗示和治疗功能,不仅能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能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2]。口腔医生对病人讲的每句话,都应该是对病人的安慰、鼓励和支持,都应该给病人带来希望。非语言沟通是以人体语言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微小的非语言行为变化会对患者产生微妙的心理和情绪影响,把握好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分寸,可以使交流更富有生气和感染力,使医患沟通更富有成效。如注视和目光接触主要为正视对方眼睛,不仅可以从眼神中读出患者的内心活动,并可以给予对方信心,有助于患者对您所讲内容的理解。当病人叙述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伤心或痛苦时,尤其是老人、小孩或妇女,医生或护士(最好由与患者同性别的)可轻抚患者的手背或轻拍手臂,给予其安慰和支持[3]。

3 结论

在诊疗活动中,必须考虑方法的可靠性与操作的合理性,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结果才有价值。例如,阻生齿的拔除,与病人沟通时,既要让病人意识到拔牙的难度,又不能让病人感到拔牙的恐惧,否则病人可能就不敢拔牙了或者去找另一个医生(病人认为更好的),要让病人感到这个手术有难度,只有在医患的合作下才能顺利完成。

加强医患沟通是要让患者“看”得见口腔医生的医疗服务,“听”得到口腔医生的医疗服务,“感受”得到口腔医生的医疗服务。口腔医生通过多种形式与患者交流,更加学会尊重病人的权利,在给予他们良好服务的同时,让患者看到、听到、感受到口腔医生对他们的帮助与关爱,使患者亦更加理解、信任医务人员[4]。

口腔医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应该善于学习,成为有进取精神的人。在医疗服务中提高心理服务意识,在诊治过程中给予患者不同的心理支持,在减轻患者病痛的同时尽可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或心理问题,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治疗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态清,汪明,汤秀玲.实行医患沟通的意义与技巧.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2):1525.

[2]萧会军,王慧.医学心理学(第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209-211.

[3]章小缓,胡雁,罗园园.医患沟通技巧在临床的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08,3(19):163~165.

[4]冯慕虹.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中国医药导报,2006,3(23):8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