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呼啸山庄意象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4 00:10:46

呼啸山庄意象论文题目

哥特式小说是西欧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满着神秘与恐怖,给人以独特的心灵震撼和审美感受。它盛极一时,许多作家都受到过它的影响,直到今天,哥特式手法都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得到作家们的青睐。哥特式小说源远流长,本文试从其起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来揭示:在西方文学中一直有这样一股“哥特传统”的暗流,它时隐时现,与“两希”源头并存,可谓 西欧文学与文化的第三条源流。 关键词 :哥特式,神秘,恐怖,第三源头 近 20 年研究综述 一. 哥特式小说的特征和文学史地位 布兰丹 ·亨尼塞在 《哥特式小说》一书中总结了哥特式小说的特征: “哥特式” 这个术语有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好像中世纪的哥特部落;中世纪,和与之相联的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超自然,和随之而来的恐怖、未知与神秘。 《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中说:哥特式小说拒绝平淡,偏好峭壁和悬崖、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鬼魅出没、突然死亡、地牢、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这一批评式术语涵盖了大量的反常性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自然力和超自然力的聚合与冲突。这类小说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进入繁荣期,它的影响的余波,它的耸人听闻的手法的重要方面,从勃朗特到狄更斯时期直至当代的英语文学,可以连续的被感受到。 美国评论家赖特认为:要了解近两百年来的文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哥特式小说的知识。 肖明翰、刘新明等人也认为:哥特小说自 18 世纪中期从英国诞生以来,一直拥有广泛的读者,不仅在英国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还影响到其它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文学创作。它吸引了各时期、各流派的作家,将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以安排情节,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效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二百多年来,在英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哥特作品的创作,而且许多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如英国的司各脱、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康拉德、福斯特、戈尔丁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尔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莫里森等人都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之中,使哥特小说从通俗小说这一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得以进入文学的中心和文学发展的主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 二、解读“哥特”一词 人类学意义上:哥特是所谓的蛮族之一。古代欧洲的一个民族。他们住在日尔曼部落的最东部,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聂伯河划分成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西哥特人善于移动,攻下罗马,最终被同化到已在西班牙建立起的罗马文化中, 8 世纪时被摩尔人征服,同伊比利亚的拉丁成分混为一体。东哥特人穿过巴尔干到意大利,公元 493 年占领了意大利,公元 555 被吸收到拜占庭帝国中 。 艺术风格上: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绘画上,起源于法国的巴黎附近。从来源上看,哥特式美术和建筑借鉴了罗马技术,但是把它们置于与前辈完全对立的一种革新的美学观点。哥特式风格在建筑上主要是运用了飞檐扶壁,这样可以使墙体的负担大为减轻,使在墙面上开出大幅的玻璃花窗成为可能,同时使建筑的整体具有强烈的向上的特征。这样,从视觉角度来看,建筑——主要是教堂——具有高耸入云的外观,而其内部空间则在大幅的彩色玻璃花窗透射出的迷离光线和更高的中庭的双重作用下给人强烈的升腾感,同时又优雅纤细。 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 the Dark Ages )的绝妙象征;因此,用那个毁灭了古罗马的“野蛮”、“凶狠”、“嗜杀成性”的部落的名字来指称这种建筑风格自然就再适合不过了。这样,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哥特式作为恐怖、黑暗的代名词则成为小说这种叙事艺术中的一种风格。恐怖的、黑暗的、怪诞的、野蛮的,就像“拜占庭式”意指了不必要的繁复那样,哥特式( Gothic )成为了一个形容词。 到了 18 世纪后期,哥特一词又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 三. 哥特式小说和运用了哥特式手法的代表作家作品 1764 年,《奥特朗托堡》诞生,作者是英国的荷拉斯 · 沃尔浦尔,这是哥特式小说的开山之作。 其他的代表作有: 英国理查生的《克莱丽生》 英国 克拉拉·利弗的《年老的英国伯爵》 英国安娜 · 拉德克利弗的《乌多尔弗之谜》、《意大利人》 英国威廉 · 贝克福德的《瓦塞克》 英国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 ( The Monk , 1796 ) 爱尔兰马图林的《漫游者梅尔莫斯》 英国詹姆士 · 郝格的《一个已开释的罪者的自传和忏悔》 英国司各特的《玛米思》 英国玛丽 · 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德国霍夫曼的大部分作品 英国 B ·斯托克的吸血鬼小说 美国爱伦坡的大部分作品 运用了大量哥特式手法的作品: 英国狄更斯的《荒凉山庄》,《远大前程》 英国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 英国哈代 英国罗特特·布朗宁 法梅里美的《维纳斯雕像》、《熊人洛奇》 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去吧,摩西》、《我的弥留之际》、《圣殿》、《押沙龙!押沙龙!》、《坟墓的闯入者》、《纪念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美国霍桑的《红字》 美国费兰纳里·奥康纳的《妇人难寻》 美国特鲁曼·卡波特的《别的声音,别的屋子》 美国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金眼睛中的映像》 美国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吸血鬼访谈录》 英国班布里奇的《裁缝》、《到瓶子工厂游玩》 英国 达夫妮 · 杜穆里埃的《蝴蝶梦》 美国斯蒂文金 四. 哥特式小说的心理和美学基础 哥特式小说的心理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阅读哥特故事时,我们既感到强烈的恐惧,同时又确信自己的安全,我们既能在幻觉中置身险境,但又从心底知道危险不会真的降临在自己身上,这时,我们就能感到一种强烈的愉悦。 哥特式小说的美学基础是和恐惧相关的壮美。 18 世纪时,英国美学家伯克( Edmund Burke )在讨论壮美时,就已经谈到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并且把壮美同恐惧联系起来。他把美分为秀美( the beautiful )和壮美( the sublime )。一般来说,秀美的事物小巧、精致、和谐,并且为人们所熟悉,它们在观赏者心中所引起的是甜蜜、温馨、热爱、安全的愉悦和激动。与之相对,当面对峻峭高山、滚滚大河、亘古荒原、莽莽林海、古老废墟或者雷鸣电闪时,我们似乎体验到一种神秘的超验力量,心中不由充满敬畏甚至恐惧。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场面,我们会发现,它们全都是有关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是上帝与魔鬼之间的永恒冲突。而这种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上帝与魔鬼的冲突是哥特小说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它贯穿了哥特小说发展的整个历史。 五、哥特式小说的源头和它出现的原因 肖明翰认为:虽然哥特小说与哥特人毫无关系,但日尔曼民族(即条顿民族)中所流传的极为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以这些传说为素材的中世纪浪漫故事,是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源泉。哥特小说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这时期的英国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的影响,充满复仇、阴谋、暴力和凶杀,甚至还有鬼魂出没,因此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 雾中寻你 2007-4-28 16:44 回复此发言 -------------------------------------------------------------------------------- 3 【资料】从哥特式小说看西欧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某学生毕业论文) 《圣经》和基督教传说也是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圣经》里面有许多极为恐怖的场面,而基督教传说也一直在极力渲染地狱的恐怖。这方面最突出的当数《启示录》,里面描写了天使同撒旦的战争,地上的屠杀、瘟疫、灾难和饥荒,以及其它大量关于末日审判的神秘而可怕的征兆。《启示录》因其生动的语言、奇异的想象、丰富的象征、鲜明的意象和震撼人心的气势,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密尔顿的《失落园》到今天的许多恐怖电影都直接取材于《启示录》或者受到它的启示。哥特小说中的许多典型人物类型,比如魔鬼、恶棍英雄、“流浪的犹太人”等,都能在《圣经》中找到他们的原型(撒旦、该隐等);而兄弟相残、夺人之妻、仇杀、强奸、乱伦、同性恋等等哥特小说中的通常主题,都无不在《圣经》中反复出现。至于哥特小说里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善与恶之间永恒的冲突,那就更是一部《圣经》从头到尾的主线。 哥特小说之所以产生和繁荣于 18 世纪,最重要的是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挑战。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天下,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并且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到了 18 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秘和超自然现象。席卷欧美的浪漫主义运动就是对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特殊流派,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 dark romanticism )。它的所谓“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思想上,它不是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侧重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 肖明翰 教授还提出了一个新观点,那就是,哥特小说在英美和德国这样一些国家最繁荣、成就最高,而这些国家正是最主要的新教国家,其中英美更是长期为清教主义所统治。清教主义是基督教里的原教旨主义,它是新教的一个比较极端的重要流派。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把《圣经》里的每一个字都看成上帝的话。 尽管在哥特小说兴起之时,对天主教徒和各种男女“巫”的残酷迫害已经成为过去,但其影响仍然十分明显。早期的许多哥特小说,比如前面提到的《奥特朗托城堡》、《乌多芙堡之谜》、《意大利人》、《修道士》以及爱伦·坡的名作《陷阱与钟摆》等等,都是以意大利、西班牙或者法国南部这样的天主教国度为背景,而且大都是在暴露天主教及其教士的邪恶。同样,“清巫”事件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这在美国文学中特别突出,比如 1692 年在塞勒姆发生的大规模残酷迫害所谓女巫的事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刺激着文学家们的艺术想象力,从约翰·尼尔、霍桑到现代剧作家亚瑟·米勒、当代作家斯蒂芬·金等许多文学家都以塞勒姆事件为素材创作出了气氛恐怖、寓意深刻的作品。 六、哥特式小说的发展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浪漫主义成了文学的主流,哥特小说也进入最繁荣的时期,几乎所有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都创作了哥特故事或者使用了哥特手法并且推动了哥特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所有浪漫主义者都是现实的叛逆者,但主流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在于理想化,而哥特小说却意不在此。尽管哥特小说中也有一些理想化人物,而且也在间接表达理想的价值观念,但其重点从来就是暴露罪恶与黑暗。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在文学中成为主导,但现实主义作家们并没有拒绝使用哥特手法。在这些作家笔下,哥特故事的背景从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搬到了现实中的工业化大都市。在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社会化和现实化。 作者: 雾中寻你 2007-4-28 16:44 回复此发言 -------------------------------------------------------------------------------- 4 【资料】从哥特式小说看西欧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某学生毕业论文) 虽然哥特小说在英国产生和繁荣,但 19 世纪 20 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发展的中心移到了美国。哥特小说能在美国迅速繁荣、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根源。来到美洲的早期移民经历了饥饿、寒冷、瘟疫和死亡,一部美国史可以说就是他们在一个陌生而危险的环境中不断探险、冲突和征服的历史;而且美国小说兴起之时正好是哥特小说在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最繁荣的时候;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美国历史上和美国文化中极为突出的清教主义传统。 美国第一位有影响的作家查尔斯· B ·布朗在 18 世纪末推出的几部作品都是阴森恐怖并且充满血腥的小说,而第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欧文在司各脱和德国作家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睡谷》等哥特故事。美国小说一开始就具有哥特色彩。 七、哥特小说不会消亡 人们对于这些罪恶往年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甚至以恶为善,这在当今世界更是如此。所以,当人们问奥康纳,她为什么在作品中那样大量使用哥特手法时,她回答说:“对于那些听觉不灵的人,你得大声叫喊;而对于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图画得大大的。”也就是说,只有借助于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使人们认识到那些罪恶和危险。因此,只要有使人堕落或者践踏人性的罪恶存在,哥特小说就会继续发展。

论文的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灵魂,好的题目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一) 1. 从《在路上》看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 2. 评希思克利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 3. 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 4. 惠特曼的死亡哲学 5. 论《呼啸山庄》--原始古朴与文明理性的交错色彩 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 7. 透过小说《威廉·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坡的善恶观 8. 从《飘》看内战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9. 论《美国丽人》一片中人物的两面性 10. 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11. 浅析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 12. 女性作家的共性 13. 《倾城之恋》与《飘》的女权意识比较研究 14. 《失乐园》 与《圣经》中撒旦形象的对比 15. 《老人与海》与《鲁宾逊漂流记》的比较研究 16. 哥特式风格在《弗兰克斯坦》中的体现 17. 浅议反讽手法在《蝇王》中的运用 18. 分析麦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19. 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0.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二) 1. 从《简爱 》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 2. 十九世 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 3. 英国十 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 4. Romanticism in Mark Twin's works 5. 批评方法之我见 段燕 6. 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段燕 7. 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 8. 论《 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9. 论海丝特·白兰的性 格发展 10.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1. 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2. 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 14. 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 16. 伍尔夫女 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 流派研究 18. 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与英国浪漫主义 19. 超现实主义 20. 魔幻现实主义 21. Jane as a narrator and as a character 22. Character Analysis of Nancy, the “criminal” in Oliver Twist 23. Virginia Woolf and Modern Feminine Independence 24. An Analysis of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 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三) 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 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 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 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 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 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 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 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 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 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 1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心理冲突 17、浅析中西方喜剧文化---以《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为例 18、从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9、《瓦尔登湖》中自然主义的现实意义 20、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猜你喜欢: 1.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 2. 文化方向论文题目 3. 英美文学方向论文 4.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 5.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米莉个性孤独倔强,落落寡合,但她始终生热爱自然,苦恋故乡约克郡的荒原。她的小说和诗歌作品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细致入神的描写。尤其在《呼啸山庄》中,旷野、神秘的的自然环境与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这对旷世情侣的性格释放和人生故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极度的爱与极度的恨在在这个封闭的小宇宙中,戏剧化地获得一种神秘而又崇高的艺术气质。如此孤傲、叛逆又热情如火的灵魂,除了在这魔幻般的荒原上,还能在哪里生存呢?1神秘的原野评论家阿诺 凯特尔(Arnold Kettle)认为这部小说“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故事背景具有哥特式神秘、超自然的气氛,而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被置于各种悖论关系所产生的危境中,弥漫着悬念,不断累积和爆发着能量。在这个前工业时期的约克郡荒原上,没有文明城市的状貌描画,没有繁华时尚的情趣点缀。只有阴郁荒凉的原野,四季不断的风、孤独的山庄,倾斜的树木、嶙峋的岩石,纷繁五彩的世界被过滤成为一个单纯的的黑白底色的梦境。 这梦魇般的夸张氛围中才能生发出非理性的人生价值和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雨雪、风暴、黑夜是这荒凉原野的主要基调,野性的自然与激荡的精神一样,深不可测,令人生畏。这神秘漠然的荒野就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永远的精神之源,孕育滋养着他们孤傲不羁的灵魂、痴顽的爱情迷恋和对抗现实的疯狂。这荒原,是艾米莉终生不能离弃的故乡,是她艺术创作的素材宝库,也是她强烈个性发展的土壤。勃朗特一家的牧师住宅位于哈沃斯的城镇与荒野之间。西边的旷野是勃朗特姐妹经常散步的地方,艾米莉的气质深受旷野气氛的感染。夏洛蒂在1850年给《呼啸山庄》作序时说:“《呼啸山庄》从头到尾是乡土气息的。它带着荒原色彩,野性,像根一样虬结多枝。它也合乎自然的,不会是另一个样子,因为作者本人就是荒原上土生土长的人,荒原哺育长大的孩子。”艾米莉对原野的热爱是她人生经历的客观结果,也是她率真单纯个性的主观选择。在《呼啸山庄》中,荒野的浓重意象又是她表达混沌而强大的无意识的绝佳载体,是她展现本我精神层面故事的完美背景。荒野赋予了艾米莉独特的诗情,而她绝没有像夏洛特所惋惜感叹的那样是在一本困难的书上浪费了自己的才能,她以惊鸿一瞥的天赋给了这粗莽的旷野以永恒的生命。

呼啸山庄的象征意义论文题目

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论文的题目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是提纲挈领的综述概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国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一)1.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2. 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3. 论卢梭《忏悔录》的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4.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5.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浅析6.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7.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8.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9.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10.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11.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1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 文化 意蕴13. 论《包法利夫人》14. 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研究15.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16. 夏洛蒂·勃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17.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18. 试析《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情感模式19.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20.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21.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二)1. 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2.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的反宗教主题3.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4.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5.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6.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7.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8.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9. 易卜生有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的异同论10.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11. 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12.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13.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14.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15.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16.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17. 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1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19.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三)1. 古希腊神话 传说 中的文化精神2.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史诗主要形象论析3.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4. 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5. 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6.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7. 试论__伦理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8. 但丁与__文化9. 哥特式小说的原理与发展10.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的比较11. 《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12.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13.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14. 《奥瑟罗》悲剧冲突艺术15.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16.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1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18.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19.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意义20.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论文的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灵魂,好的题目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一)1. 从《在路上》看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2. 评希思克利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3. 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4. 惠特曼的死亡哲学5. 论《呼啸山庄》--原始古朴与文明理性的交错色彩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7. 透过小说《威廉·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坡的善恶观8. 从《飘》看内战对美国文学的影响9. 论《美国丽人》一片中人物的两面性10. 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11. 浅析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12. 女性作家的共性13. 《倾城之恋》与《飘》的女权意识比较研究14. 《失乐园》 与《圣经》中撒旦形象的对比15. 《老人与海》与《鲁宾逊漂流记》的比较研究16. 哥特式风格在《弗兰克斯坦》中的体现17. 浅议反讽手法在《蝇王》中的运用18. 分析麦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19. 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20.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二)1. 从《简爱 》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2. 十九世 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3. 英国十 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4. Romanticism in Mark Twin's works5. 批评方法之我见 段燕6. 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段燕7. 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8. 论《 红字》中的道德主题9. 论海丝特·白兰的性 格发展10.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1. 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12. 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1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14. 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1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16. 伍尔夫女 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7. 流派研究18. 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与英国浪漫主义19. 超现实主义20. 魔幻现实主义21. Jane as a narrator and as a character22. Character Analysis of Nancy, the “criminal” in Oliver Twist23. Virginia Woolf and Modern Feminine Independence24. An Analysis of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三)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1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心理冲突17、浅析中西方喜剧文化---以《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为例18、从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19、《瓦尔登湖》中自然主义的现实意义20、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猜你喜欢:1.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2. 文化方向论文题目3. 英美文学方向论文4.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5.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2017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慢慢的发展中,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

题目:回归自然论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冲突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参考文献:

[1][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2]Cecil,

[3]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著,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陈茂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J].外语教学.2007(01):69-73

[6]栗华.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北方论丛.2001(6):80-83

[7]裴双.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80-85

[8]邵旭东.何以写出《呼啸山庄》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

呼啸山庄论文主题

呼啸山庄由四场斗争组成, 你选取一个你喜欢的角色,然后从他的角度讨论一下他在每场斗争中的策略和他心中的仇恨就可以了,比如说你写Nelly Dean。 提纲可以是这样: 1.人物Nelly生平概述,Nelly和夏洛特·Bront以及简爱的联系,以及和都铎王朝的关系。以及作家三姐妹笔名的由来。 2.着重分析Nelly在第一场的表现3.着重分析Nelly在第二场的表现 4.着重分析Nelly在第三场的表现5.着重分析Nelly在第四场的表现6.赞美一下叙事风格和故事情节的旋律美。 如果你选择其它人物的话也可以参照以上格式顺序,比如Catherine和Isabella.

可以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 恨 和 爱恩萧先生,呼啸山庄主人 对 希克厉 一个养子的关爱 希克厉和卡瑟琳对彼此的爱 小卡瑟琳和哈里顿 的爱 还有就是 希克厉 对别人的恨 对享德莱 对哈里顿 等等我觉得 呼啸山庄 就像是情感大剧,结尾我很喜欢,不是很沉重 后一代没有重复上辈的悲剧而是幸福的在一起 很好啊 这就说明人与人之间有爱才会和谐 论文我还没到写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弄写写比如恨永远比爱多一点 我们不能让仇恨蒙蔽了双眼啊善良是化解冰山的好办法 呵呵 希望帮到你

主要是揭示了人性这一重大主题,全书主要从人性的堕落、人性的冻结、人性的回归三个状态深刻地挖掘了人性的种种隐秘,展现了一个逼真客观的人性世界。而作者对人性的探索,不仅表现在主人公的人生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中。

索尼论文网上关于呼啸山庄的论文题目呼啸山庄中的爱与仇呼啸山庄中Heathcliff 性格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参考资料 英文论文呼啸山庄环境分析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参考资料 英文论文论呼啸山庄中卡瑟琳的婚姻论《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

呼啸山庄主题论文

】:《呼啸山庄》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中的经典之作。长期以来,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人们视作者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心灵世界谜团重重,情感汹涌起伏,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防御机制”的理论来解析和阐释希斯克利夫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同时着力探讨希斯克利夫的心理活动,及其对其他人物和小说结局的影响。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体(三个章节)及结论。 “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平、创作、《呼啸山庄》的批评史,并着力论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本观点、本文的批评视角及其理论。 第一章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探讨希斯克利夫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作为外部因素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文化氛围,与作为内部因素的主人公自身的苦难经历。两种因素合谋,决定了希斯克利夫的防御机制,其基本特点就是一旦受到侮辱,即刻进行报复。第二章仔细分析了希斯克利夫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没有其他发泄途径时,否认、压抑、复仇等就都成了他防御机制的作用方式。第三章进一步阐释了希斯克利夫心理防御机制与其悲剧的关系,认为他的悲剧是其另一个自我(凯瑟琳)的死亡及其心理防御机制的崩溃的必然结果。 最后,“结论”部分指出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源自其心理防御机制的畸形发展,及这类机制在敌人不存在时表现出的疯狂。可以说,希斯克利夫的疯狂和死亡是艾米莉无意识中对爱情的忧虑的外化。

艾米莉·勃朗特的确拥有这样的能力,她可以轻易的把一系列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形象,在她的思想中,希望是一个“羞怯的友伴”;理性是一个不断责问自己的审判者;而幻想则是一个可为自己辩护的朋友……而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唯有荒原是她最可依赖的,而这个朋友便显然幻化成她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在戴维·塞西尔关于《呼啸山庄》杰出的评论中曾提到如此观点,无论希剌克厉夫或者林顿可以看作自然界精神元素的表现:风暴以及宁静。然而这里的工作只能进一步,再把如此的观点前进,两人本身便是自然,希剌克厉夫是自然,林顿也是自然。否则我们甚至无法设想如此可怕的力量如何充斥着希剌克厉夫的心中,而林顿的平静与温和也同样不可思议,在小说中倒是有这样的话:“无疑的,凯瑟琳在这一个进来,另一个出去的当儿,看出来她对两个朋友态度的截然不同。犹如你刚看完一个荒凉的丘陵产煤地区,又换到了一个美丽的肥沃山谷。”这自然不是小说中有关二人最精彩的阐述,然而那些最激烈最昂扬的阐述总会适当的发生的,这里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无论希剌克厉夫或者林顿便是自然,是分属不同层次的和谐,而凯瑟琳当然是游移于他们之间的精灵,肆意用她的情感打破着一切和谐。我们曾多次听到希剌克厉夫是一个外来的破坏者,若再去细想的话,除了凯瑟琳,谁又能担当一场又一场“抗争与和谐”场景的幕后导演呢?《呼啸山庄》便是如此的一部书,它在你读第一遍的时候,你已经全然理解了她整体的印象,虽然可能于此整体无话可说,然而其深刻性已经刻在你血脉之中,然而你再接着去读第二遍、第三遍,却发现她越来越难以理解了,当你试着去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于小说或者作者本人的理解的时候,其实往往已经发生了偏差。本文自然也会落入如此的怪圈。于是再换一个角度,小说本身无可置疑的、全然是一首诗,这首长诗有着精微的结构,酣畅的抒发,还潜在的暗示了作者于人类先验的意识,然而这样的意识却不是艾米莉自觉的去创造的,而是一个独特个体,一个渴望自然的人类个体投身永恒的必然历程,也是她必然承担的责任。一、《呼啸山庄》的主题以及展开方式洛克乌德,这个闯入呼啸山庄的陌生人,或许有些傻气,却和艾米莉·勃朗特一样是为寻求永恒之爱而来,为此洛克乌德听了一个长长的故事,而艾米莉则挣扎着在这个故事中、不断前进的自我叙述中去阐述此“永恒”的存在,它要抛开“表面变化的和琐碎的外界事物”,而在艾米莉把这样的爱都倾注到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生命之中时,她为得便是去证明其存在,这便是《呼啸山庄》的主题,而其展开方式则是在“和谐”不断的建立与破坏之中(机制),自然中残酷元素与宁静元素的抗争之下(动力),永恒是如何得以存在的。从来艾米莉不是一个关注世界变化的人,她不像夏洛蒂甚或安妮那样对于身边的一切保持敏感,她并没有足够得善良和宽容,然而她却从来渴望永恒的一切,这种对于永恒的渴望是一种人类的本性,而艾米莉发展得却是如此近乎偏执,她把大自然的一切、把最原始的本能都融入到她对于永恒的理解之中。她对于一切他人看来美好的事物都保持着足够的冷静,她眼中的美景都隐含着死亡的预言:“在心中我无法理解自己的双眼为何用满布乌云去致意那世间的欢乐”在文中最初是由洛克乌德提出如此概念的,在她听丁耐莉的故事讲到凯瑟琳从林惇家归来的时候,洛克乌德这样说道:“我能想象在这儿,几乎存在着一种终生的爱;而我过去却死不相信会有什么爱情能维持一年。”这段话在整篇小说中有关永恒的论述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却体现了一个局外人是如何去改变自己并且接受这样的永恒。而这样的永恒如何让人真正的接受,艾米莉选择了自然,借自然的永恒塑造人类的情感,或者不应该说是艾米莉有意去借助自然,而是她本身就从自然中发现的永恒,并且深信如此永恒存在于人类之中,同时以自然界的伦理和情感去取代人世间的伦理和情感,以自然界的和谐(破坏与重建)去取代人类的和谐,便是如此艾米莉得到了永恒在自然中向人世的映射,或者可以这么去说:为了证明人类中永恒之爱的存在,艾米莉诉诸自然的永恒,在她的人物中蕴涵着所有一切自然的元素,当自然的一切以人世间的世俗方式得以呈现之时,艾米莉便以此得到了她心中的永恒之爱,而这也是艾米莉·勃朗特自己认知永恒的过程。如此写作历程似乎并无危险,或者说艾米莉必然会成功得到自己的论断,然而她必然会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艾米莉如何让她的人物去取代自然中的元素(其中包含伦理以及情感),其次人世间的和谐如何与自然的和谐进行映照,而后在纵向上,在时间的纬度中如何实现和谐的破坏与重建。下面便简要叙述一遍如此主题的展开过程,也同样把小说的主体轮廓进行一遍复习。1771年之前的呼啸山庄是一个相对和睦的家庭,恩萧家族是一个古老的以务农为生的家族,恩萧先生与妻子还有两个孩子凯瑟琳和辛德雷以及老佣人约瑟夫、女仆和女仆的女儿丁耐莉生活在一起,日子平淡而快乐。这生活具体情况如何小说并未详细说明,只是在恩萧出门询问孩子们想要什么礼物的时候还是流露了一点线索:“辛德雷说要一把小提琴,然后就问凯蒂小姐(凯瑟琳的昵称)。她还不到六岁,可是她已经能骑上马厩里任何一匹马了,因而挑了一根马鞭。她也没有忘记我(耐莉),因为他有一颗仁慈的心,虽然有时候有点严厉。他答应给我带回来一口袋苹果和梨……”小提琴自然显示了辛德雷从小接受的良好的教育,而凯瑟琳选择的马鞭则让我们想到了艾米莉·勃朗特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在艾米莉小时候(大约六岁)父亲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让孩子们戴上一个假面具来如实表达心中所想,在问到艾米莉如何对付哥哥勃兰威尔的淘气的时候,小艾米莉说应该给他讲道理,如果他还是不听话,他就会用鞭子抽他。话说回来,凯瑟琳选择了马鞭自然意味着她体内的一种野性,加之良好的教育,一种矛盾的品性便是如此在她体内成长。接着一种不安的因素被引进了,这便是恩萧先生从利物浦带回的弃儿希刺克厉夫,他带来最初的破坏便是压碎了辛德雷的小提琴,还有致使恩萧先生遗失了凯瑟琳的马鞭,尽管希刺克厉夫的到来引发了一系列破坏以及人们的嫌恶,此时的呼啸山庄依然是和谐的,这种和谐必然归功于恩萧先生的慈爱、宽容以及严厉,这有些近似上帝的形象,正是在这样一种强大力量的看护之下,庄园保持着冲突之间的和谐,辛德雷“已经学会把父亲当作一个压迫者而不是当作朋友,而把希刺克厉夫当作一个篡夺父亲情感和他的特权的人。”任性而活跃的凯瑟琳则非常喜欢希刺克厉夫,“惩罚她最厉害的一着就是把他俩分开。”而希刺克厉夫也并不是一个完全值得同情的形象,他的某些行为(例如他利用恩萧先生的宠爱去抢得辛德雷的小马)并不值得赞赏,他是一个“忧郁、能忍耐的孩子,也许由于受尽虐待而变得顽强。”至此一些自然最初得形象便依稀可见了,只是仍不够清晰,艾米莉在这里希望表达的是孩童的成长是如何渐渐去契合自然的本性。1777年老恩萧先生的去世导致第一个和谐的破坏,此时辛德雷20岁,正在大学读书,凯瑟琳15岁,希刺克厉夫也约莫这个岁数。尽管恩萧对希刺克厉夫宠爱有加,却在离世之时并未留下对他足够有利的遗嘱(这似乎并不合情理),而辛德雷很快从大学回来接管了呼啸山庄的一切,并且使得辛德雷与希刺克厉夫的矛盾当然的激化起来,希刺克厉夫被剥夺了应有的地位以及教育等等特权,而这些本应是他也拥有的。此时的和谐虽然短暂被打破,却因为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之间默契的情感而得到化解:“起初这孩子还能忍受他的降级,因为凯蒂把她所学的都教给他,还陪他在地里干活或玩耍。他们都一心希望能像粗野的野人一样成长……从清晨跑到旷野,在那儿待一整天,这已成为他们主要娱乐之一,随后的惩罚反而成了付之一笑的小事罢了。”于是第一次破坏并未真正造成对于“永恒”的真正威胁,相反却在塑造着希刺克厉夫的本性,那个受尽虐待却依然顽强的生存,犹如亘古不变的岩石形象。真正的破坏却是来自大自然另一方面力量的介入,那便是一次偶然事件中被卷入的画眉山庄的林惇家族所代表的自然之宁静与温情。显然凯瑟琳被这种自然的力量所吸引了,她不自觉的在体内容纳了自然两种冲突的力量,这则是她后来痛苦的真正根源,在最初的容纳过程之中,一切并未显得多么不和谐,一方面凯瑟琳接受了林惇一家的改革计划,成了一个“非常端庄的人”,然而另一方面她依然深爱着希刺克厉夫,她甚至渴望希刺克厉夫能够成为和她与林惇一样的人!在耐莉的叙述中,凯瑟琳甚至养成了一种“双重性格”,她此时并未懂得自然的本性是如何不容更改的,希刺克厉夫虽然也试图使自己有所改变以适应新的凯瑟琳,然而这一切必然失败,而希刺克厉夫此时也同样并未真正理解永恒的元素在体内是如何成长的。如此朦胧的冲突在他们体内生长着,凯瑟琳无疑是其中最大的痛苦者,她本真的接纳着自然的残酷与温情,她此时仍然不懂得如何抉择,于是一种原始的和谐(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之间的仿佛原始的情感)被林惇的介入而破坏了,而这才是对于永恒之爱真正的威胁,这最初的和谐破坏之下,处于残酷的一方退却了,希刺克厉夫在得知凯瑟琳接受了林惇的求婚之后黯然离开了呼啸山庄,至此一种崭新的宁静和谐在林惇与凯瑟琳之间形成了,然而在凯瑟琳体内依然蕴涵着对于自然原初力量的渴望,只不过在甜蜜而平静的生活中被暂时压抑下来了。然而软弱且宽容的林惇也在这样的和谐下却必然面对他可悲的命运,“我想,可没法挽救他了,他已经注定了,而且朝着他的命运非去了!”那也是艾米莉·勃朗特为此设定的结局。我们当然有绝对的理由相信,凯瑟琳便是艾米莉·勃朗特自己,她在通过凯瑟琳阐述自己对于永恒的认知过程。新和谐的建立,是基于希刺克厉夫的离家以及凯瑟琳压抑了心中荒蛮而原始的冲动的结果,而埃德加·林惇同时表现了足够的宽容与温情来维持这样的和谐,这段时间持续了三年的时间,1780~1783,在此期间,希刺克厉夫成为了一个懂得各种手段的有钱人,终于他回来了,带着自己已经完善的性格、荒原一般的气质回来破坏这一切。他利用赌博赢得了辛德雷在呼啸山庄的一切财产,并残酷的折磨他,而对于画眉山庄的林惇一家,他无情的引诱了林惇的妹妹成婚,对于希刺克厉夫,世俗的伦理从来不能约束他,对他而言,婚姻只是获取画眉山庄财产的一条捷径而已,他已经没有怜悯,只剩下最原始的大自然冷酷的力量,是“一片长着金雀花和岩石的荒野”,可以轻易吞噬所有美好的事物,而凯瑟琳在温和自然中的生活也被彻底破坏了,或者说希刺克厉夫呼唤了凯瑟琳心中荒蛮的力量,凯瑟琳真正开始反思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想着,苦苦地想发现到底是些什么。最奇怪的是,过去我生活中地整整七年变成了一片空白!我想不起是否有过这段日子,我还是一个孩子,我父亲才下葬,由于辛德雷命令我和希刺克厉夫分开,我才开始有了悲痛……一下子就成了林惇夫人,画眉山庄的主妇,一个陌生人的妻子:从此以后从我原来的世界里放逐出来,成了流浪人。你可以想象我沉沦的深渊是什么样子!……我心里象火烧一样!但愿我在外面!但愿我重新是个女孩子,野蛮、顽强、自由,任何伤害只会使我大笑,不会压得我发疯!”凯瑟琳的思索渐渐使她逐渐获得平静,“她是在望着四周的东西,看来总是在凝视远方,遥远的地方——你可以说是望着世外。”而同时埃德加·林惇所代表的自然温和的力量也渐渐放弃了抗争,“因为他确信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了。”新的和谐逐渐要建立了,然而,这新的和谐不能就一种平静的状态中完成,那代表自然荒蛮力量的希刺克厉夫仍在不断冲击着凯瑟琳心中的和谐,凯瑟琳容纳这一切只有通过死亡,从而在尘世间泯灭了两种悬殊力量之间的争斗。她终于获得了平静,在与荒原的一次剧烈融合中,“我将无可比拟地超越你们,在你们所有的人之上。”随着凯瑟琳的离世,破裂的和谐再次建立了,而永恒也便在死亡中诞生了,从此“有一种无止境、无阴影的信心——他们所进入的永恒——在那儿,生命无限延续,爱情无限和谐,欢乐无限充溢。”然而,自然残酷与宁静之间的斗争并未停止,希刺克厉夫与林惇两人依旧支撑着两种力量,而凯瑟琳死后新的力量结合体在后一代的身上再次体现出来,这便是小凯蒂以及小林惇还有那个在希刺克厉夫培养下的哈里顿——辛德雷的儿子。正如凯瑟琳的联结之下两种力量在第一代人之间开始对抗,小凯蒂则牵引了新的对抗。显然艾米莉·勃朗特在小凯蒂身上倾注了新的希望,她是林惇与凯瑟琳的结合体,她体内既有林惇家族的宽容与善良,同时继承了母亲的“过度敏感与活跃的心,她的愤怒从来不是狂暴的;她的爱也从来不是炽烈的,而是深沉温柔的……还有倔强的意志。”这显然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种希望,在世间能有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合体会实现她对于人性的希望;小林惇则是一个有些畸形的结合体,他完全是自然的残酷与温和强行结合而生成的奇异果实,他极度敏感、脆弱、自私和冷酷,敏感与脆弱显然来自林惇家族而自私与冷酷则是来自希刺克厉夫的血液,显然这里艾米莉·勃朗特对于两者之间的情感曾经抱有一些期望,然而小凯蒂和小林惇之间却彻底失败了,究其原因,在小林惇的体内所缺乏的是一种永恒的元素,这种永恒的元素显然不是天生而来的,正如希刺克厉夫残酷而顽强的气质来自后天的磨难,这也正如荒原经受种种自然的摧残之后所拥有亘古不变的特性一样,否则人本性中的恶则转化为小林惇那样极度的自私;这一点在哈里顿身上却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哈里顿自小变经受了希刺克厉夫锻造,“我们要看看用同样的风吹扭它,这棵树会不会象另外一棵树长得那样弯曲!”希刺克厉夫自己却没有料到:“当我在他脸上寻找他父亲时,却一天天找到了她!见鬼!哈里顿怎么这样象她,我简直不能看他。”于是在一颗畸形的果实消亡之时,另一个希望中的人物诞生了,这就是小哈里顿,这个在希刺克厉夫的残酷虐待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同时拥有了自然顽强与温和的气质。虽然艾米莉·勃朗特在小凯蒂与哈里顿身上寄托了一种世俗与自然原始气质相结合的希望,然而只有在那两个死去的人身上才真正蕴涵着艾米莉所有对于永恒的理解,那就是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的鬼魂在荒原永久的流浪,拒绝天堂与人世,真正的与自然融合。于是在文章的最后,两个结局同样完满,一种是自然与世俗的融合,另一种则是与自然永远的合一。

呼啸山庄课程论文题目

一.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金属疲劳强度的研究'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含镍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的研究',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铁基高温合金中铝和钛含量对高温长期性能和组织稳定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这样的论文题目,既长又不准确,题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义,令人费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体积比?金属牌号?或是其它什么,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对高温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二.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常见了繁琐题名如:'关于钢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既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钢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1个安减少为12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quot;(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移特性'。

呼啸山庄由四场斗争组成, 你选取一个你喜欢的角色,然后从他的角度讨论一下他在每场斗争中的策略和他心中的仇恨就可以了,比如说你写Nelly Dean。 提纲可以是这样: 1.人物Nelly生平概述,Nelly和夏洛特·Bront以及简爱的联系,以及和都铎王朝的关系。以及作家三姐妹笔名的由来。 2.着重分析Nelly在第一场的表现3.着重分析Nelly在第二场的表现 4.着重分析Nelly在第三场的表现5.着重分析Nelly在第四场的表现6.赞美一下叙事风格和故事情节的旋律美。 如果你选择其它人物的话也可以参照以上格式顺序,比如Catherine和Isabella.

论文的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灵魂,好的题目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一) 1. 从《在路上》看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 2. 评希思克利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 3. 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 4. 惠特曼的死亡哲学 5. 论《呼啸山庄》--原始古朴与文明理性的交错色彩 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 7. 透过小说《威廉·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坡的善恶观 8. 从《飘》看内战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9. 论《美国丽人》一片中人物的两面性 10. 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11. 浅析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 12. 女性作家的共性 13. 《倾城之恋》与《飘》的女权意识比较研究 14. 《失乐园》 与《圣经》中撒旦形象的对比 15. 《老人与海》与《鲁宾逊漂流记》的比较研究 16. 哥特式风格在《弗兰克斯坦》中的体现 17. 浅议反讽手法在《蝇王》中的运用 18. 分析麦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19. 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0.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二) 1. 从《简爱 》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 2. 十九世 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 3. 英国十 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 4. Romanticism in Mark Twin's works 5. 批评方法之我见 段燕 6. 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段燕 7. 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 8. 论《 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9. 论海丝特·白兰的性 格发展 10.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1. 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2. 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 14. 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 16. 伍尔夫女 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 流派研究 18. 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与英国浪漫主义 19. 超现实主义 20. 魔幻现实主义 21. Jane as a narrator and as a character 22. Character Analysis of Nancy, the “criminal” in Oliver Twist 23. Virginia Woolf and Modern Feminine Independence 24. An Analysis of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 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三) 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 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 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 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 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 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 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 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 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 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 1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心理冲突 17、浅析中西方喜剧文化---以《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为例 18、从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9、《瓦尔登湖》中自然主义的现实意义 20、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猜你喜欢: 1.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 2. 文化方向论文题目 3. 英美文学方向论文 4.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 5.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